【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龟山福清寺


  福建古刹。位于福建莆田西南十五公里处的三紫山。初名龟洋庵。唐‧长庆二年(822),马祖道一之法嗣无了禅师创建。无了以初来此处遇龟之故事,及左方有酷似龟形之山,乃号此山为龟山,并将庵前平坞名为龟洋。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有废佛之厄。时,无了应山下檀信之请,隐于俗尘,利用“俗讲”弘法利生。其徒慧忠则栖于岩穴之内,不离龟山。大中元年(847),唐宣宗恢复佛教,无了与徒众相继回寺,并领众聚资修寺,命名为“龟洋灵感禅院”,住僧增至五百多人。慧忠亦带发修行,三十年不离龟山。咸通八年(867)十月,无了示寂,建塔于寺西。慧忠继承无了道业,扩建龟洋梵刹。唐‧中和二年(882)三月,慧忠示寂,全身葬于无了禅师塔东。当地信徒称此二师为“龟洋二真身菩萨”。
  其后,慧忠之徒元鉴继任为住持。后梁‧贞明年间(915~920),福建之统治者王审知资助扩建殿堂十余座,更易寺名为“龟山福清禅院”,唐末宋初曾鼎盛一时。明初又经一番修建,改额为寺。景泰五年(1454),遭遇火灾,寺宇化为灰烬。天顺三年(1459),邑内檀信捐资重建,历时十余年,始复旧观。但至清朝,寺宇日渐荒废,光绪初年,几成废墟,仅存一座法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成慧、妙性二师募缘重兴,经三十余年,始复原状。
  本寺自无了开山建院以来,历代僧众均以植茶为业,农耕自养。现存建筑有大雄宝殿、法堂、方丈、斋堂、禅堂、客堂、钟鼓楼等。另存有宋‧元祐四年(1089)所造的大水槽,上刻有“永供众食”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