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parama^rtha- 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 sam!vr!ti-satya,巴利语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盘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盘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盘。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着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 )。(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
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