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佛教之教相义理。教理,又作教义、宗义、宗旨、宗乘。即佛陀之教示或由教示显现出来之真理,经由理论、客观性之整理所呈现出之义理教说。广义而言,包括教判、教义二者;狭义而言,唯指教义。就佛教教理之发展情形,约可分为六部分,即:
(一)原始佛教教理:为其后大小乘根本教理之基础,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十二缘起、四谛,皆以‘缘起说’为依准。缘起说为佛陀教法之代表,乃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区别之根本特征。于原始佛教教理中,法印为缘起说之基础,十二缘起、四谛则为缘起说之一种型态。
四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盘寂静’,又除去‘一切皆苦’,即成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系对现象及诸法之客观性观察。即就时间上而言,现象乃经常生灭变化之无常存在(诸行无常);于空间上、理论上而言,现象界之诸法必与他物相互关连和合,无一为孤立独存者(诸法无我)。如此对现象活动情形,作法则性之观察,即一般所谓之缘起说。缘起通常即以此二命题为基础而成立;而反过来说,通过缘起之观察,才能把握诸行之无常性、诸法之无我性。
对现象、诸法之价值观,有‘一切皆苦’、‘涅盘寂静’二法印。即于现实之凡夫轮回界中,充斥着不满、苦恼,而无法获得绝对之净福,故深感‘一切皆苦’;反之,以脱离轮回之理想境地为绝对之净福者,称为‘涅盘寂静’。此种对现实之苦与其原
因理由,两者间之关系,作法则性之观照,即称为‘流转缘起’;而说明理想状态以及达到之方法者,称为‘还灭缘起’。对于‘苦’在何种因素下发生、存在,佛陀举出十二项具体条件(流转缘起、顺观),称为‘十二缘起’,更以还灭缘起、逆观来说明灭此条件即灭苦。四谛即苦、集、灭、道,其中最初之苦、集二谛系阐述现实之苦恼与产生苦恼之因素,以及两者间之关系(流转缘起);后之灭、道二谛则明示理想涅盘与达成目的之方法,及两者间之关系(还灭缘起)。上述四法印、十二缘起、四谛等三大教理之关系,如右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