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佛典之谓。约起于西元前一、二世纪,即印度初期佛教之时代。盖小乘诸部传承佛法皆依口诵,大乘教徒则侧重劝说书写;其中,印度是以梵语书写,西域地方则梵语、胡语并用,锡兰等专以巴利语书写经典。大乘经典中,即常有赞颂写经功德之文字,如法华文句卷八,谓‘书写法师’乃五种法师中功德最殊胜者。要之,印刷术尚未发达时,写经实具有弘传流通之意义与功德。
写经之材料,初期使用贝多罗叶,后渐有素帛、金鍱、槐皮、桦皮、竹帛、纸等。于写经遗品中,有中亚于阗出土之经偈断片,系以墨书写于桦皮上者。此外,亦有书写于金、铜薄片之刺痕。于古写本中,最常见者为贝叶,如现存之梵语原典即多以贝叶书写;较晚则以纸、墨书写。此外,书写之用具,则有笔墨、棘刺等。
在中国,自东汉开始翻译佛经之同时,即有笔写之经典,如译成之经文大多由笔受者等直接书写下来,其后复因请经或为流布之故,更将译文辗转书写,由是,写经之风,大为盛行。至隋唐之世,此风更为普遍。然至唐末宋初之后,因印刷术之勃兴促成藏经开版之流行,写经之风气始告衰颓。而于此之前,王室、公卿或民间皆常竞相书写单部之经(如法华经、金光明经、般若经等),或书写整部之大藏经;考之史籍,即常有历代帝王敕令书写大藏经之记载。现存之写经遗品极多,其中最古者为敦煌出土之譬喻经一卷(日本东京中村不折藏),系于曹魏甘露元年(265)书写者。此外如日本大谷探险队自中国携回之诸佛要集经卷下之残片,其书写年代,被推定为西晋元康六年(296),亦为中国着名之写经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