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共三寺,俗称上寺、中寺、下寺)。寺旁石室甚多,旧名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相传始建于苻秦建元二年(366),现存最早之洞窟,其开凿年代应为北凉(五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始终建造不辍,保存至今者总计四九二窟。中有壁画,总面积达四万五千多平方公尺,彩塑达二千四百多尊。全部壁画分为佛经故事与佛像两大类,并绘出耕作、婚丧、医卜等生活情状,反映出中国由五、六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之发展情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拟加修葺,扫除砂砾,发现一室为书库(此室外有复壁,至其倾坏,始知为书库)。内藏书籍、碑版及其他美术品甚富,而佛经尤多,且多为唐人之手写本,盖系西夏兵革时保存于此者。光绪三十三年,英人史坦因(M. AurelStein)至此地搜罗写本、图画、绣品等三十余箱而去,陈列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法人伯希和(Paul Pelliot)继之,运藏巴黎国家图书馆者至千余卷之多。迨民国十九年(1930),始为我政府所闻,前往搜求,举所剩余物,悉运至京师图书馆,而精好者已丧失殆尽。书库内之书籍、经卷与碑版中,宗教方面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各教之记载;文字方面,有汉文、法卢文、回鹘文、康居文、
古和阗文、龟兹文、茜藏文等。其内容,上自经史正典,下至里巷小说、小曲曲谱之流,无不兼容并蓄,不仅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之佛教艺术宝库,亦为我国文化之珍贵宝藏。(参阅‘敦煌石窟’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