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辞典】

少林寺


(一)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之少室山北麓之五乳峰下。少室山乃嵩山之西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一说二十一年),孝文帝为天竺僧佛陀禅师所建。佛陀禅师时,寺之西台建有舍利塔,塔后造翻经台。未久有勒那摩提抵寺翻译经论。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于寺面壁九年修定,传法慧可,创建禅宗,史称达摩为中土之初祖,少林为祖庭。由是缁素云集,禅法盛行。

佛陀禅师之后,由弟子僧稠住持塔庙。后因北周武帝建德年中排佛法难,伽蓝毁废。静帝大象年中复兴之,号陟岵寺,置菩萨僧百二十人。隋文帝时敕复旧寺名(一说文帝改名陟艰,唐复名少林)。至大业末年,除灵塔外,全寺悉为山贼所毁。唐初少林寺僧众佐唐太宗开国有功,从此僧众常习拳术,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高宗、则天武后等均甚崇敬,整备伽蓝,其后历经唐末五代之乱,寺渐衰微。南宋淳佑五年(1245),雪庭福裕奉元世祖之命董寺,大兴寺门,其弟子灵隐文泰及古岩普就、息庵义让、淳拙文才等诸师相继住持,各振玄风,传洞上之正脉。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一度重修。

少林寺于晚唐五代之际,为临济宗所住;金、元以降,乃成为曹洞宗道场,迄今犹然。民国十八年(1929),军阀冯玉祥、樊钟秀等纵兵洗劫,寺几全毁。二十一年,林森、戴传贤、杜月笙等复集资重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