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iddham! 或 siddha^m!。又作悉旦、悉谈、肆昙、悉檀、七旦、七昙。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种梵字字母,乃记录梵语所用书体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缀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归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语,记为悉昙或悉地罗窣睹(梵siddhirastu )。于是‘悉昙’成为字母之总称,‘悉地罗窣睹’为‘悉昙章’之意义。又悉昙转为总称有关印度之声字;亦与‘声明’、‘毗伽罗论’同义。
西元第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受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在我国,梵字之书体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但日人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梵语书法、读法、文法等。
(一)按智广‘悉昙字记’所记,就广义而言,悉昙为摩多与体文之总称,狭义则是指摩多十二韵。摩多,为梵语 ma^tr!ka^ 之音译,即‘母’之义,又作韵,指母音字,计有十六字(参照第一表);其中较为罕用之纥里(r!)、纥梨(r^),里(l!)、梨(勹)等四字,称作别摩多;余者称作通摩多或悉昙十二韵、悉昙十二章。同时随韵之暗(am!)与止音(止声)之屙(ah!)
系为阿(a)之转化,并非为本来之韵,从十六字中除去,则成为十四音。此二字因介于摩多与体文之间,故称界畔。体文,为梵语vyan~jana之音译,即子音字附加摩多之点画以作诸种字之本体,称为体文。所谓‘点画’,乃子音附加摩多时,使用摩多之简略形,其形像似于汉字点画,故称之。体文有三十五字(参照第一表),首先之二十五字中,各五字依发音部位,顺次称为牙声(喉音)、齿声
(齶音)、舌声(龂音),喉声(齿音),唇声(唇音),称为五类声(五五声、相随声)。以后之十字合称遍口声(满口声),遍口声意即‘使口中全部发音之声’。其中,滥蛒(llam!)即由二个寏(la)所合成,为二个同一字重复合成的当体重字(合成字、复合字)之例子;又乞洒嵖(ks!a)即觗(ka )与筪(s!a)所合成,为二个异字相叠合而成的异体重字之例子,故已非原本之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