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江苏吴县北隅。通称为北寺,寺有卧佛,故又称卧佛寺。据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五载,报恩寺在府城北隅,本为三国时代吴之通元寺,唐代改为开元寺,吴越为报恩寺,时亦称北寺;又谓依据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所载,通元寺系孙权之母舍宅而置,唐开元年间(713~741),诏令天下置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后唐同光三年(925),吴越王钱镠改建新寺,并移支硎山‘报恩寺’(东晋支遁创建)之额于此,故称报恩寺。本寺殿宇华丽,为东南诸寺之冠。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加号‘万岁’,佛日契嵩住持本寺时,敷讲华严经疏,敕封为‘贤首教寺’。其后历经兵火与重建工作,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昭三法师住持本寺,大加修葺。
北寺塔凡十一级,南宋时毁于兵火,其后加以重建。现存之北寺塔为八角九层之大塔,高八十公尺,直径七公尺余,第一层置有裳层,予人以安定之感。此塔外部之木造系光绪二十六年补修完成者,然内部砖筑部分则被视作南宋初大圆所建。塔后方之石制大同塔及吴王纪功画像碑皆被认为是元至正年间(1341~1367)张士诚重修报恩寺时所作。[吴县志卷三十六报恩寺条、报恩万岁贤首教寺碑(元代阎复)、北寺重修九级浮图记(王世贞)、江苏之塔(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支那文化史迹解说卷四(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の佛塔(村田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