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敦煌石室。敦煌,又作焞煌、炖煌,位于河西走廊之最西端,自汉代以来,此地为我国与西域诸国之交通要冲。上古时此地为西戎之地,春秋时称瓜州,秦时为大月氏所居,汉初属匈奴浑邪王之地,元鼎六年(111 B.C.)置敦煌郡。至东晋咸康(335~341)初年于此置沙州。隆安年间(397~401)西凉于此建都。后魏太武帝时置敦煌镇,隋大业年间(605~616)改为敦煌郡。唐宋元明之世,数次易名为瓜州、西沙州、敦煌、沙州。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置敦煌县,属甘肃省,民国政府沿之。
此地自古为各种种族杂居之地,文化风俗复杂,佛教自古即传播于此,此地所出之高僧、译经僧历来亦不计其数。如被当代人称为‘敦煌菩萨’之竺法护,最早在敦煌建寺弘法之竺法乘,前往西域求法之于道邃,及东晋之单道开、竺昙猷,萧齐之法颖超辩,北魏之道韶,隋代之慧远等。
此外,北凉昙无谶曾在此译出菩萨戒本,及大般涅盘经(北本)之后六品;刘宋时,昙摩蜜多亦曾于此广开田亩,营建精舍,大力弘法。
由于一出敦煌即为大漠,死生莫卜,商贾旅人往往祈佛庇佑,形成日后敦煌艺术发达之原因。相传石窟最早为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所开凿,其后历代增凿营建,渐成千余洞窟之大石窟群,惜因年代久远,流沙湮没,或遭摧毁,仅残余数百窟。且自明代以后航海术逐渐发达,丝路遂告封闭,敦煌石窟因之亦鲜为世人所知。
清光绪五年(1879),匈牙利地质调查所所长洛克齐(L. de Lo/czy)于敦煌县东南二十公里处之鸣沙山东麓发现千佛洞壁画,惊为瑰宝,返欧后公诸于世,是为世人知千佛洞壁画之始。
今学界所称之敦煌佛教艺术,包括安西县附近之榆林窟与小千佛洞、敦煌西南之西千佛洞,然一般所言之‘敦煌千佛洞’则指位于鸣沙山东麓之石窟群。盖千佛洞,又称莫高窟(Dmag-mgo)、千佛岩、雷音寺。自乐僔开凿之后,沙门法良、东阳王、唐代李广等皆相次镌凿,或营造洞窟,或雕琢佛龛,或修葺楼阁,或描造壁画;而鸣沙山之地质原为砾岩所成,本不易自然崩坏,然于宋仁宗之世,此地遭西夏侵入,尔后亦屡遭兵乱,尤以明代时回教徒之蹂躏,废损至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