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man!d!ala,茜藏语 dkyil-h!khor。又作曼陀罗、曼吒罗、漫荼罗、蔓陀罗、曼拏罗、满荼逻、满拏啰。意译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故一般以区划圆形或方形之地域,称为曼荼罗,认为区内充满诸佛与菩萨,故亦称为聚集、轮圆具足。在律中,亦有为避不净,而在种种场合作曼荼罗者。
据大日经疏卷四载,曼荼罗有种种意义:自轮圆具足之意而言,诸尊如轮般环绕于普门之大日如来四周,协助大日,使众生趣入普门;自发生之意而言,能养育佛种,而生佛树王(佛果);又由梵语man!d!a 乃精制牛乳为醍醐之意,故曼荼罗表佛果之醇净融妙,有极无比味、无过上味之意。但后世密教认为,曼荼罗主要是聚集之意,亦即诸佛、菩萨、圣者所居处之地。印度筑土坛,系于其上图出诸尊,事后,复破坏之,但我国及日本则专用纸帛图出诸尊。日本东密,系指于金刚界图出金刚界曼荼罗,于胎藏界图出胎藏界曼荼罗等之两部曼荼罗(两界曼荼罗)。在台密,则以苏悉地法用杂曼荼罗。又两部曼荼罗之图样因经及仪轨不同而有异,现流行之图示曼荼罗,称为现图曼荼罗。
曼荼罗有四种,称为四种曼荼罗,简称四曼。依金刚顶经之说,即:(一)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图画,称为大曼荼罗(尊形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之成身会。(二)诸尊之三昧耶,即表示本誓之器杖、刀剑等之持物,以图示或于手结印契,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三昧耶会。(三)诸尊之种子及真言,或书种子之梵字于诸尊本位,或以法身之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之文义等,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微细会。(四)将诸尊之威仪事业铸造成像,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供养会。此四种曼荼罗,又各含有三种曼荼罗,即:(1)都会(都门、普门)曼荼罗,诸尊聚集一起,如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之两部曼荼罗。(2)部会曼荼罗,部分诸尊,如佛部之佛顶曼荼罗,莲华部之十一面观音曼荼罗等。(3)别尊(一门)曼荼罗,以一尊为中心之释迦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等。
依大日经之说法,可归纳于三种秘密身,即:(一)字,乃法曼荼罗。(二) 印,乃三昧耶曼荼罗。(三)形,乃大曼荼罗。此三身各具足威仪事业,称为羯磨曼荼罗。四曼荼罗虽圆满具足万德,然总归于一而超越相对,此谓体大曼荼罗;具备众相之差别,称为相大曼荼罗;具足三密之业用,称为用大曼荼罗。又四曼荼罗摄尽一切存在之相状,故对六大体大、三密用大,称为四曼相大。此外,尚有三种四曼荼罗之说,即:(一)就过去世而言,集中于法身大日如来说法席之圣众,为自性会四曼。(二)就未来世而言,影像及书画,为世间住持四曼。(三)就现在世而言,瑜伽行者为行者修成四曼。
至于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等四智印(四印)与四曼之异同,乃是体同而名异;或谓四曼乃通于有情、非情者,而四印则只限
于有情者;或谓四曼对本有之体而得名,四印乃对修生之用而得名。
金刚界曼荼罗(金刚界,梵语vajra-dha^tu),表示大日之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罗、智曼荼罗、西曼荼罗、月轮曼荼罗。此系根据金刚顶经等所作之图。日本东密使用自九会形成之九会曼荼罗;台密则使用成身一会之曼荼罗。九会曼荼罗乃印度随宜之说,如左图所示(括弧内为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