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石窟寺院、石室、窟寺、窟院、窟殿。即将山岳之岩质断崖凿成洞窟,并安置佛像以作为寺院者。其起源甚早,西元前一、二世纪之古代印度即已有之。法显、宋云、玄奘等旅印游记中即有关于开凿石窟寺院之记载,其中且有保存至今者。我国石窟之开凿,依目前所发现者推知,约在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门乐僔于敦煌鸣沙山试凿开始,直至十五世纪,历时千余年而不衰,其分布遍于中国西部、北部,自新疆之高昌、库车、甘肃之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之云冈,洛阳之龙门,太原之天龙山,河北河南之响堂山,济南之千佛崖,南京之栖霞山,杭州之飞来洞,以至辽宁之万佛洞等,规模均极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云冈、龙门则以石刻着称于世。其他江苏、浙江等地,亦有规模较小之石窟。又在西域、阿富汗之巴米安(Bamian)一带亦有许多开凿于五至八世纪间之石窟,以高五十三公尺与三十五公尺之佛像为主,部分石窟且有残留之壁画。此外,锡兰之狮子山(Si^giriya)系凿于五世纪顷,内有壁画。朝鲜庆州石窟庵,则为新罗时代之建筑,乃积聚石材而建者,其上以土覆之,与上述石窟之性质不同。在日本,则无石窟寺院之建筑。以下简介印度与我国现存之石窟:
在印度,或将石窟作为礼拜堂(梵caitya ,支提),或视之为僧院(梵viha^ra ,精舍),一般多作礼拜堂之用,并于石窟之前造一普通房屋充作僧房。据传,释尊曾于王舍城东之帝释窟(石室精舍)说法。据玄奘之大唐西域记卷十载,憍萨罗国引正王为龙猛菩萨所建之黑蜂伽蓝,即属石窟式之寺院。印度现存之石窟多散布于西印度。其中,孟买州之婆诃亚(Bha^ja^,位于今孟买东方约八十公里)与贝得萨(Bedsa^,位于婆诃亚南
方约八公里)均凿于西元前一七五年左右,为今日现存诸窟中之最古者。又那西克(Na^sik,位于今孟买东北约一九三公里)、迦利(Ka^rle,在婆诃亚之东约六公里)二窟,皆为西元前后所开凿。以上四窟所保存之雕刻,均极简素,但无佛像。又在笈多王朝(梵Gupta )以后之石窟,有阿旃多(梵Ajanta^ ,阿阇恩陀)、伊罗拉(Ellora,位于孟买之东北约四百余公里)、巴格赫(梵Ba^gh )、甘赫瑞(梵Ka^n!heri ,位于孟买之东北约三十二公里,在 Sals tte 岛上)等,内存许多阿弥陀、观音、多罗之像,阿旃多与巴格赫二石窟且有壁画。其中,阿旃多规模壮大,凡有大小二十九窟,系自西元前二世纪至西元后七世纪数百年间逐次开凿者,以壁画着称于世,为印度美术之精华。伊罗拉则存有大小三十二窟,其第一至第十二窟属于佛教之物,系西元六世纪至八世纪(一说四世纪至七世纪)所开凿。其他,尚有乌代耶耆利(梵Udayagiri )、坎岱耆利(梵Khandagiri )等大小石窟,均安置有塔形或佛像等,并以壁画庄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