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辞典】

石经山藏经


为我国现存遗物中,规模最大之石经。属碑板刻。石经山,旧名白带山、云居山,位于河北房山县。以隋代静琬(冥报记作智苑)创刻石经藏于此山洞中,故改称石经山。以峰峦秀拔,故又称小西天。其东峰有寺称云居寺,一般则称为石经寺。

隋大业年间(605~616),幽州智泉寺沙门静琬,因北周、北齐之废佛,恐三灾坏劫而大法湮没,遂发愿刊造‘石刻大藏经’,藏于山中以待后人。当时,曾得隋炀帝皇后之助。唐贞观十三年(639), 师志未竟而示寂,其门人继之,历玄导、仪公、惠暹(或作惠遇)、玄法四代,刻成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大般涅盘经四十卷、大华严经八十卷、大般若经五二○卷等四大部经,此事载于辽清宁四年(1058)赵遵仁所撰之四大部经成就碑记,与天庆七年(1117)志方所撰之续秘藏石经塔记里,其中并详记刻经之发愿、起工、进度及从事者之氏名;其后又经可元、兴宗、赵遵仁、道宗、通理等人相继刊刻,直至辽大安十年(1094),历时四百八十年,始告完成,计刻出大般若经之残部八十卷、大宝积经一二○卷、华手经、佛名经、心地观经、大智度论、成唯识论、阿毗达磨集论等,前后凡八十五部经论,为一史无前例之刻经事业,世称房山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