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i^ma^-bandha,或 bandhaya-si^man(音译畔陀也死曼)。依作法而区划一定之地域。(一)乃依‘白二羯磨’之法,随处划定一定之界区,以免僧众动辄违犯别众、离宿、宿煮等过失。有关结界之范围、方法等,诸律所说颇有出入,今依四分律所整理者,大别为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等三种。
(一)摄僧界,即此丘集聚一处,为便利布萨(共住而行说戒忏悔之仪式)等行事,避免境域太广而疲于奔驰所设之地区。分为自然界与作法界二类。自然界,又称不作法界,系指不须特别加以建立,而依天然地形所划定之地区。略分四种:(1)聚落界,有可分别聚落与不可分别聚落两种。可分别聚落,依准十诵律之说,系指以一聚落为界。不可分别聚落,依准摩诃僧只律之说,系以六十三步(六尺为一步)为界。(2)兰若界,有二种,若无诃法之人,则于距离聚落一拘卢舍(一说相当于六百步,杂宝藏经谓五里)之空静处为界;其中若有诃法之人反对之,则得以五十八余步为限(善见律毗婆沙谓七盘陀之量),彼等反对者则于此范围之外自行作羯磨等法。(3)道行界,比丘游行时,可随所住之处以纵横一拘卢舍为界;于此范围内,则不得有别食、别布萨之情形。(4)水界,即于离开陆地之船结界。上记四界之中,由于聚落界及兰若界各有二种情形,故凡有六相之不同。
作法界分为三种,即:(1)大界,有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又称单法同)。其中以‘人法二同’为主,其余二种随缘别开。所谓‘人同’,系指于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之界区内,僧众和合共住;所谓‘法同’,系指每半月集合,行布萨说戒之法。大界之范围,以一伽蓝地之外界为最小极限,广至十里,乃至百里。结此大界,为欲令说戒等僧事时,使一聚之僧和集,无一人乖隔。又大界宜以其地明显可见之山、河、树林等为界畔,称为界相。四分律卷三十五举出树下、空处、山、谷、村界等十九种界相;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列举山相、石相、林相、树相、路相、江相、蚁封相、水相等八种界相。大界之形状,诸律所说亦不一,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以方形、圆形、鼓形、半月形、三角形等五种为‘结界五相’。此外,结大界时,界相内众僧会集后,久住之僧须宣唱四方之界相(山或石等),而作‘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以为结界’之告白,此即称唱相。(2)戒场,僧中有犯戒之事端,为行忏罪,或行受戒等之法,须会同四人众乃至二十人众,为避免僧之疲极,特结四方形之戒场,称为四方界相。此戒场最少要容二十一人。按印度之戒场,原是露地,其内不得建僧房,但得以置佛殿及菩提树;又因戒场仅系秉受戒法之处所,故以拣择精粗为主。起初戒场结于大界之外,后因贼难而听许在大界内结。结界之次第为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已先结大界,必须解去大界,再结戒场,次结大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