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辞典】

缅甸佛教


缅甸(Burma)东北接我国康、滇,西邻印、巴,东毗泰、寮,南滨孟加拉湾;其巴利语Ma=ramma(音译摩罗摩),系转讹自梵语 Brahma(意译梵摩、梵天),‘缅甸’音近 Maramma-desa(梵天之国土)。最早入居者为得楞族(T=alaing),次为缅族(Burman)、掸族(Shan)等。此国信史始于十一世纪,其前多系传闻。据锡兰岛史载,西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曾遣须那(巴Son!a )及郁多罗(巴Uttara )至金地国(巴Suvan!n!a-bhu^mi )传教,或谓金地国即今下缅甸打端一带,五世纪中叶之注释家佛音(巴Buddha=ghos!a ),更由缅人一再强调彼乃出身打端;此外,佛陀成道时,最初布施食物之二位商人,相传为缅甸人,又盛传佛陀曾亲临蒲甘(Pagan)布教,凡此皆待考证。根据地下挖掘物,约可推定上缅甸为北印度文化系统,下缅甸文化则系自南印度移来。有关缅甸之宗教,首先传入者为印度之婆罗门教,稍后佛教亦由孟加拉、奥立沙(Orissa)等地传入。佛教传入缅甸,从出土之重要文献证明,最初传入者为上座部佛教,西元十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及密教始渐传入。在十一世纪以前,缅甸有一种大乘阿利僧派(Ari)存在,此派僧众着蓝色法服,蓄发,生活放荡,谓若造恶,仅须念诵救护咒,即可不受因果报应,复分为林住与村住二支。此派较印度性力派更极端,或以之乃是混合了大乘佛教,属于堕落形式之喇嘛密教。此一教派在阿奴律陀王(Anuruddha)之前,为蒲甘一带教派中势力最盛者,其中心地为沙摩底(Samati)。待蒲甘王朝(1044~1287)兴起后,缅甸早期佛教各派及阿利僧派先后衰亡。

西元一○四四年,阿奴律陀王统一全国,建都蒲甘,一○五七年,征服打端,请入比丘、三藏圣典、佛舍利、宝物等,又由高僧阿罗汉(Arhan)领导改革僧团,虔信上座部佛教,原先之上座部、大乘佛教、密教、婆罗门教逐渐消失。未久,于蒲甘修建瑞德宫佛塔(Shwe Dagon),历两代始竣工。锡兰国王毗舍耶婆诃一世(Vijayaba^hu I)曾遣使至缅,求赐三藏,请派僧团,一时,缅甸成为南传佛教中心。在蒲甘佛教之全盛时期,上缅甸共有一万三千座塔与僧院。其后,锡兰佛教大盛,大寺派势力最强,缅甸遂有留学锡兰者,车波多即于大寺受戒,留学十年(1170~1180),始伴四名比丘返国。十二世纪时,僧团分裂为锡兰宗派(Si^hala-sa=m!gha)与原有之缅甸宗派(Maram=ma-sam!gha)。前者不久更分为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难陀三个僧团。惟虽分裂,各派仍极努力弘扬佛法,故佛教仍颇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