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系位于印度半岛东南海外约三十二公里之岛国,梵名Sim!hala ,音译僧伽罗,意译执师(狮)子、师子胤、师子,我国古代称之为师子国。又称铜掌岛、楞伽岛。欧洲人则称之为锡兰(Ceylon)。一九七二年改称斯里兰卡(Sri Lanka)。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根据地之一,属部派佛教上座部‘分别说系’之铜牒部。
其有关佛教之巴利文文献有:(一)岛史(巴Di^pavam!sa ),以诗歌体叙述佛教兴起之事迹,约编辑于三二五年至三五二年间。(二)大史(巴Maha^=vam!sa ),大名王(巴Maha^na^ma ,音译摩诃那摩,409~431 在位)着。(三)小史(巴Cu^lavam!sa ),编写至十八世纪末英人入侵为止。(四)佛音论师(巴Buddhaghosa )于五世纪顷注释之三藏圣典,及其所着之清净道论(巴Visuddhi-magga )等。
依岛史及大史前篇记载,西元前五四三年顷,毗舍耶王(巴Vijaya )建国,至西元前三世纪,天爱帝须王(巴Deva^nampiyatissa, 247 B.C.~207 B.C.在位)时,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梵Mahendra )率四比丘、一居士及其妹僧伽蜜多(梵Sam!g=hamitra^ )等首次将佛教引入本岛。
摩哂陀先于王城阿■罗陀补罗(梵Anura^dhapura ,巴同)之东眉沙迦山(巴Missaka )为王说象迹喻小经(巴Cu^l!a-hatthipadopama^-suttan=ta ,又称咒罗诃象譬经),并于七日间度化八千五百人。王乃于王城之南大眉伽林营造大寺(巴Maha^-viha^=ra ),又于支提山(巴Cetiya-pabb=ata )建六十八石窟寺,并迎请佛舍利,奉置于塔园寺(巴Thu^pa^ra^ma ),王妃阿■罗(巴Anula^ )且从僧伽蜜多出家。
其后两百年,诸王皆敬信佛教,佛教发展迅速,以大寺为统一教团之中心。木叉伽摩尼王(巴Dut!t!haga^ma=ni^, 101 B.C.~77 B.C.在位)深信佛法,于大寺之西建摩利遮婆提精舍(巴Maricavat!t!i-viha^ra ,即蕃椒寺),又于大眉伽林建铜殿(巴Lo=hapa^sa^da ),于其北建金鬘大塔(巴Suvan!n!ama^li^ )。西元前一世纪,婆他伽马尼王(巴Vat!t!aga^man!i, 43 B.C.~17 B.C.在位)建无畏山寺(巴Abhayagiri-viha^ra ),摩诃帝须长老(巴Maha^tissa )即迁此寺。
锡兰佛教因而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两派常为争取佛教之领导权而相互倾轧。大寺派以正统自居,首先将口口相传之经典以巴利文书写于贝叶,以便长期保存,并开始编修岛史;无畏山寺派则主张革新,指责传统佛教已趋于腐败,故于大乘佛教传入(三世纪)后,成为大乘重镇。
三世纪顷,印度大乘佛教支派方等部(梵Vaitulyava^da ,巴Vedalla=va^da ,又称方广部)传入锡兰,宣扬印度大乘系之性空思想,遭到大寺派之反对,终为瞿他婆耶王(梵Go=t!ha^bhaya, 309~322 在位)所平服。
四世纪中叶,无畏山寺派部分比丘因不满本派引用方等部之言说,乃迁往南山寺(巴Dakkhin!a^giriviha^ra ),因僧众中有一上座比丘名为‘海’(巴Sa^gala ),故南山寺又称海部(巴Sa^galiya )或南山寺派。此即锡兰佛教第二度之分裂。
至摩诃斯那王(巴Maha^sena, 334~362 在位)时,大乘佛教势力颇为兴盛。其前,印度正盛行无著、世亲之瑜伽思想,王迎奉印度大乘系上座比丘僧友(梵San%ghamitra )住于无畏山寺。僧友因鼓动大寺派僧众转信大乘教说失败,即向王建议,下令禁止百姓供养大寺派僧众,大寺派比丘即南移至南部摩罗耶(梵Malaya )等地方。僧友进而将大寺夷为平地。王于大寺故址附近另建一座祗园寺(巴Jetavana-viha^ra ),供养海部上座比丘帝须(巴Tissa )。然一般臣民对大寺已深具信仰,大寺僧乃联合臣民迫使帝须还俗;祗园寺其余之海部僧众,则渐渐发展为一支信仰方等部之独立宗派,称为祗园寺派(巴Je=tavaniya )。
吉祥云色王(巴Siri-Meghavan!=n!a, 362~409 在位)继摩诃斯那王登位之后,拥护大寺派,修复大寺,塑造摩哂陀金像,并每年举行盛大纪念会。时又适逢印度羯陵伽国(梵Ka=lin%ga )佛牙城(梵Dantapura ,巴同)王子陀多(梵Danta -Kuma^ra ,巴同)与王妃稀摩梨(巴Hamma^li^ )携佛牙一颗至本岛,供奉于阿■罗陀补罗城之塔园寺,且每年定期在无畏山寺展出,供人膜拜。此后大寺、无畏山寺、祗园寺等三派长期鼎立。
五世纪初,即大名王时代,约于东晋义熙六年(410),法显由印度返国途中,尝住于无畏山寺,称彼时三大寺有比丘一万。其时,上座部最伟大之论师佛音亦来锡兰传教,住于大寺,首先完成清净道论一书,内容分戒、定、慧三纲,多方引证早期之佛教圣典,形成佛教百科全书式之钜着。继而领导大寺派将锡兰文三藏翻译为巴利文,并以巴利文注释之,奠定上座部大寺派兴盛之基础。继佛音之后,佛授论师(巴Buddhadatta )为三藏注释作纲要,护法论师(巴Dham=mapa^la )则完成佛音未完成之注释工作。
六至十一世纪,由于锡兰内部之政治倾轧及塔米尔人(Tamils)之入侵,佛教一直无法振作。三大寺受到严重破坏。十一世纪后半毗舍耶婆诃一世(巴Vijayaba^hu I, 1059~1114 在位)曾遣使赴缅甸,请缅甸僧至锡兰传授戒律,重新建立僧团。其后又经数十年之扰乱,至波洛罗摩婆诃一世(巴Parakkamaba^hu I, 1153~1186 在位)始统一全岛,改善僧团制度,建立堂塔僧园,并举行一次以大迦叶(巴Maha^kassapa )为首之经典结集,对巴利文三藏之注疏再加疏解。
十二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叶,历经印度婆罗门教、葡萄牙天主教、英国基督教等之入侵,佛教更形衰微。如葡人统治期间(1505~1658),毁坏寺院、迫害僧众,以致受具足戒之比丘不超过五人。又英国统治期间(1796~1948),鼓励人民信仰基督教,并谓佛教崇拜偶像是荒谬之表现,处处限制佛教活动,致令锡兰多次由暹罗(泰国)、缅甸请戒师,重建僧团及传戒。故近代之锡兰佛教深受暹、缅二国之影响。
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三年间,沙弥瞿那难陀(Mrgertwvatti Gunana=nda)以笔舌之力反击基督教,主张恢复佛教之光荣,全岛皆为之振奋,随即成立佛教灵智学会(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今日着名之阿难陀学院、法王学院、摩哂陀学院亦多创于此时。一八九一年,居士达摩波罗(梵Dharmapa^la ,后亦出家为僧)创立摩诃菩提会(Maha^=bodhi Society),训练青年至海外弘法,并在锡兰创办佛教学校。
现今锡兰佛教分为三大派:(一)暹罗派(Siam-nika^ya),又称泰国派,一七五三年由泰国传入,属保守派,僧数最多,信徒多为上层阶级人士。其下有阿斯羯利(Asgiri-nika^ya)、摩尔伐多(Malwatta-nika^ya)等小派。(二)阿摩罗普罗派(Amarapu=ra-nika^ya),又称上缅甸派,一八○二年由缅甸传入,信徒多为中、下阶级人士。其下有乌梵(Uva-nika^=ya)、那梵罗庵利耶(Nuwaraeliya-nika^ya)等小派。(三)蓝曼匿派(Ra^=man~n~a-nika^ya),又称下缅甸派,一八六五年亦由缅甸传入,为少数之革新派。其下有阿古勒沙(Akures=sa-nika^ya)、庵尔羯利瓦(Elgiri=va-nika^yaㄦ)等小派。此三派之根本教理并无差别,均属南传上座部,所异者为生活习惯与修行方式。
岛内佛教遗迹颇多,古都阿■罗陀补罗附近有无畏山寺、祗园寺、塔园寺、楞伽寺(巴Lan%ka^ra^ma )、大寺、蕃椒塔、金粉塔(Ruwanweli Da=goba)、岩石寺(巴Gal-viha^ra )、铜殿、摩哂陀墓、大菩提树等。坎底市(Kandy)则有佛牙寺等古迹。此外亦陆续发掘出阿难陀巨像、释迦佛像等具有历史价值之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