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洛阳南方十四公里处之伊河入口两岸之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为伊河东西两岸的石窟群之一。龙门山岩属大理石,坚硬细密,极难雕琢,但不易风化。因山谷成门阙状,因而古时称其为伊阙石窟。系将岩石开凿为洞窟,在窟内刻龛及佛像,故又称龙门龛、伊阙佛龛。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我国古代佛教石窟之艺术三大宝库。北魏初期,首于大同云冈石窟大事雕刻,至太和十八年(494),自大同迁都洛阳后,为追念先帝之遗绪,石窟之建造自然由云冈转移至龙门,乃于龙门大兴土木,营造石像。
历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营造达一千多年,造像作品中,北魏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分布于东、西两山之崖壁上。洞窟较大者有三十余处,且大部分在西山。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题记碑碣二千七百多块,并有佛塔四十多座。其中,以唐开元(713~741)前,尤其武则天时期之作品为最多,然目前唐代之石窟,只剩下七处。
又多数之石窟均与帝王之祈求冥福有关,兹分别概述西山、东山之石窟群。西山以创设于北魏太和年间之古阳洞年代最古。又称老君洞。系由一批支持北魏孝文帝迁都之王公贵族及高级将领所开龛凿像之集中地。广约七公尺,高、深各约十公尺,洞之后方呈半圆状。左壁有一刻于太和十九年之弥勒像龛,其中之刻铭,为龙门现存最古之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