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传总集】
应慈法师(1873-1965)
应慈法师,法名显新,俗籍安徽歙县,姓余名铎,号振卿,生于1873年(清同治癸酉)农历二月初五日。家业盐商,资财富有。父根源公,母周氏,梦僧鸣引磬而生师,父早故,母奉佛甚笃,日课《金刚》《弥陀》诸经,《大悲》《准提》等咒。师闻之心喜,暗记于心。师天资聪颖,读书上进,曾考取秀才,弱冠婚配,二次悼亡,心灵受创,感念人生虚幻,生死无常。26岁时,在朝礼南海普陀山时,遇南京三圣庵明性禅师,只要缘相契,力请出家。明公以师为富室之弟,恐难修梵行,先行考验3年。师住庵期中,尽除旧习,布衣粗食,担粪荷锄,不辞劳苦。明公遂为之剃度出家。28岁,至宁波天童寺得戒于寄禅和尚座下。29岁,到镇江金山寺依大定和尚参禅。30岁,到扬州高旻寺亲近月朗和尚。第二年,又到常州天宁寺参音色冶开禅师,精进向上,一住4年,深得冶老器重。34岁,与明镜、月霞、惟宽得法于冶老门下,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世。其后,即随月霞法师学习《华严》奥义,共12寒暑。
师一生解行并进,宗说兼通,讲经传戒,参禅说教,兴办佛教学院,刊印经典注疏,不遗余力。坚持不做方文,自号"华严座主"、"拈花老人",晚年驻锡上海慈云寺(沉香阁)印月禅室,息影潜修。1965年农历八月初五日圆寂,世寿93岁,葬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山麓。
融儒入佛,弘宗演教
师在出家前,对儒学有较深的根基,所以在出家后讲经说法时,常融儒入佛,要求学佛人先要做一个正人君子,然后才能学好佛。如认为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神有相似之处。他认为佛教主张的佛法不离世间,巧把尘劳作佛事的思想,也可理解为做人要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他主张修行人要格去一切物情,觉破一切迷惑,离念除妄,才能不动心。不动才能定,定而生慧,觉己觉人,才是学佛之道。他要求修行人应尽此一根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念念不忘发菩提心,愿为一切众生受苦而心无疲厌,常行精进,始为真正的佛陀弟子。他平生从不谈说谲异神奇,也从不吹嘘自己有何神异经验。在旧社会,尽管时局多变,海内兵氛鼎沸,风鹤频惊,而师为法忘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讲经说法,阐扬大乘。他行年八十,犹以讲经弘法为事。有人劝他多加休息,他说:"八十老翁,日薄崦嵫,余光垂微,不以说法利生,供养尘刹,复何图耶?"
解放后,法师目睹人民政府政治贤明,人民生活提高,宗教信仰受到法律保护,弘法精神更加旺盛。1957年,师86岁,仍在上海玉佛寺开讲《华严经》全部。这是他最后一次弘扬《华严》教法。
一开办僧学,培养人才
1911年,师协同月霞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开办华严大学。说校造就不少人才,如持松、常惺、戒尘、慈舟等都是当年华严学府的高才生。1917年,与月霞共同发起,在常熟兴福寺创建华严讲堂。1925年,师在常州清凉开办清凉学院,培育华严预科学僧。1928年,在上海辛家花园兴建华严七处九会大殿,成立清凉学院,续办华严正科。后又在常州永庆寺、无锡龙华庵继续宣讲80卷本《华严经》。1939年,在上海建立华严速成师范学院。1948年,在南京建立华严法会,讲授华严《探玄记》。师一生抱着"绍隆佛种,为法忘躯"的志愿,弘法足迹遍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省市,除宣扬《华严》教义外,还多次讲演过《般若》、〈楞伽〉、〈楞严〉、〈圆觉〉、〈法华〉、〈梵网〉、〈维摩〉等经。师素行皎洁,以古自律,不少宽假,授徒传戒之事,尤不轻与。一生中曾于1931、1933、1935、1940年在安徽芜湖、福州鼓山、浙江天童、江苏无锡等地寺院参与开坛传戒,传佛心要,续佛慧命。
刊印经籍,传佛心印
师竭力流通法宝。先是襄助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创办毗陵刻经处。该处刊印经书的卷帙,几与金陵刻经处相等。还为扬州众香庵校刊很多经典。1933年,在上海会晤江味农居士于功德林佛经流通处,得〈普贤行愿品疏〉,师乃募化集资,重刻经文。这年,师又敦促佛经流通处出版晋译60卷〈华严经〉。1942年,在常熟虞山兴福寺刊印〈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会本〉。第二年,在上海印行华严初祖杜顺和尚的〈法界观门〉。1944年,师任〈华严疏钞〉编印会理事长,蒋维乔、李圆净等居士副之,总校雠者为闽侯黄妙悟居士。此书在宋、明两代屡经离合,由于各家的着眼点不同,不免有出入。为恢复古着本来面目,师等不惧事巨时艰,辗转迁延十余载,终于使淹没1000多年的〈华严疏钞〉巨著,得以复刊流通。又命刘大照居士等校勘〈贤首探玄记〉及〈地藏三经〉,于1945年出版。1948年,复命黄、刘二居士校勘〈清凉行愿品疏〉。至此,晋唐三译〈华严〉藉师之慈悲愿力,大功告成,可谓希有盛事。1952年,师闻扬州大、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十年前毁于外祸。在他的努力推动下,重刊大、小品〈般若〉,使之流通于世。
一生行持,高风亮节
法师奉行"教宗贤首,行在禅那"的准则,每年至少举行一个"禅七",并多次主持浙江天童、常州天宁、福州涌湶等禅宗名刹的"禅七"。1922年起,师在杭州菩提寺掩关习静,用功3年。法师仰幕和崇敬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道场,一生5次朝礼山西五台山。
法师生活简朴,终年着灰布衣服,从不穿丝绸之服;佐餐多是普通蔬菜,不食用香菌蘑菇。他要求丛林僧众发扬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提倡勤俭节约,对纸墨文具,从不浪费。破损的经书典籍,自己动手修补。师不忘法乳深恩,每当提到冶老、月老,辄潸然泪下,每年必赴常熟虞山祭扫冶老、月老塔院。对于外道邪见,竭力不斥,扶持正法,不顾个人安危,誓愿"宁愿终身入忧苦,不将佛法作人情"。
法师虽宗说兼通,但不著书立说。他认为古往今来,佛经注释,汗牛充栋,只要精研,依教奉行,足够应用,不需要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他坚持不作方丈,不为事务纠缠,腾出时间一心弘法,故而身无长物,乐于过"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云水生涯。
法师擅长书法诗词,虽至耄耋之年,字迹仍十分秀丽,如妙龄少女所书,故得其片纸只字者,无不视为珍宝而加以收藏。1952年,80岁时,作诗自警云:
其一:幻迹娑婆八十年春,弘宗演教两无闻,常惭一钵千家饭,遍种华严法界村。
其二:百岁经眼才刹那,死生病老转蹉跎。人人般若波罗蜜,遍界光明指似他。
1948年,南京华严法会圆满,曾赋诗言志:策杖离京去,西湖野外家,跏趺遍地坐,行脚走天涯。有缚终须解,无缘路亦赊,寒冬花坞里,相伴卧烟霞。
爱国爱民,憎爱分明
法师一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解放前,他对反动统治者不满,忧国忧民,曾向弟子们说:"今夫五常八德,舜日尧天,都被黑暗笼罩,伤心惨目,无何而救我同胞乎!所以邦有道则兴,无道则废,立国之大本何在?孟子死矣,交征来矣,吾不禁为人道忧,更不禁为国家忧!"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上海的敌伪曾多次请法师出面主持法会,都遭到法师的断然拒绝。1943年,我国僧侣抗战工作史〈奋迅集〉一书再版时,请应慈法师作序,他不顾敌伪恫吓,欣然命笔。序言中谓:"当’八一三’抗战军兴,凡我中华志士,莫不奋臂挥戈拱卫祖国。斯时也,我佛教明眼知识,首有僧侣救护队之组织。当国家清平之时,自应隐逸清修,一旦有事,仍当作狮子奋迅以赴......"法师敌仇同忾,爱国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解放前夕,有一次,法师在新生电台讲经,谈到有些人听到反动派诬蔑共产党的谣言恐惧万分,他说:"毛泽东先生也是中国人,他又不是三头六臂,有什么可怕呢?"这短短几句话,对惊慌失措者来说,不啻的一帖镇静剂。
临解放前,有些海外徒众邀他出国安度晚年,都被拒绝了。他说,弘法利生大业尚未完成,怎能贪图个人享受,投身异国呢!
解放后,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国家各项爱国运动。
1954年,他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以后每届都当选为人民代表),同年当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6年,蝉联上海佛协名誉会长。法师在上海佛协第二次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是说:"解放以来,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佛教界也改变了旧的面貌,出现了新的气象。我们要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调动佛教徒的积极性,认识到佛教徒在祖国建设和保卫世界和平斗争中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为弘扬佛法和自利利他的度生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7年,法师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全国代表会议,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的〈现代佛学〉月刊上发表〈国庆十周年献词〉,共八偈(四句为一偈),其中两偈说:
我生世间八十七,七十七年空白首。此十年中入蔗境,幸福光明欢乐甚。感谢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是大恩人。慈航普渡众生苦,幽暗乡中智慧灯。
1962年,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65年农历八月初五日圆寂。临终前在遗嘱中犹谆谆嘱咐门人弟子说:"我去之后,望我后辈弟子及学人等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努力学习,拥护政府政策法令,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力量,至要!至要!"
法师一生实践佛陀"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宗旨,其爱国爱教的事迹和硕德高行,将永传后世。他的著作有〈心经浅说〉、〈正法眼藏〉、八识规矩颂略解〉等流通于世。
(申宝林着 根据《名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