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传总集】

西山真公《释氏资鉴》


  问僧六波罗蜜。菩萨修行之渐。必有理在。僧曰。此六波罗蜜。分为前后。由远离以至精进。由禅定以造智慧。俱有渐次阶级。犹圣门教人。以下学为本。然后可以上达。亦此理也。公喜之。乃曰。今所谓前之三者。犹充实之谓美。充实光辉之谓大。后之三者。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某畴昔。喜释典。近与李公晦言之。僧晦曰。道莫大乎仕义。公取于异学奚取焉。吾为公晦发一笑
  古今仁义之说。孰不酝藉醇全。果能于一仁定字上。体得分明。便见与六波罗蜜。洞然一贯。布施持戒仁之端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公举问。此非特欲人先六法之备。而来仁之方。尤不可缓于此以。今自充实光辉。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此犹菩萨入于初地。次第勤修。乃至充足如来智慧。广大所趣。公晦何能知此。公入游诸老宿门庭。参致多闻之益。如为径山三塔记云。权形虽谢。真体弗只。非里是句儒所能道。公晦欲掩其所不知。诚可发公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