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传总集】
静权法师(1881-1960)
静权法师,是佛教天台宗的近代高僧,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一生戒行精严,爱国爱教,天台、净土兼宏,而以净土为归;虽兴修寺庙而不当住持;虽精通经论而不著书;虽毕生讲经弘教,却力图隐姓埋名。
静权(1881--1960),俗姓王,名良安,浙江省永嘉县陈岭陈坑口村人。其父王贤堃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良安从小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因而乐善好施,喜欢为别人解忧除难。青年时,父亲去世,继承家产12亩土地。他将5亩捐给母校黄皮村塾扩建校舍,使地处山区的儿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又将5亩变卖银元500元,加上家中的资金,独资建造一座黄皮至龙潭坑、章山一带的要冲石拱桥,从而消除了雨季水涨之际过往行人溺水之险;下余2亩交给侄辈作为祭祀祖先的茔产,以及公共福利基金。自己只身空手,另谋生路。邻居陈庄与半山村,为了一片山林,争执不休,从对骂、打架,发展到双方聚众持枪,策划大规模械斗。青年王良安闻讯前往,竭尽全力,开导双方,使之分清利害得失。经过多次苦心斡旋,终于化戾气为祥和,免除了一场不应有的武斗流血事件,使山林纠纷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为当地人们所称颂。
良安自幼入黄皮村塾读书,后随名儒朱云乡就读于皤滩丽正、城内蒋宅等于零学校十余年,能诗善文,儒学造诣颇深。但与功名无缘,屡考秀才不中,加之父亲病故,悲伤忧郁,于是将后事和所遗家产一一理毕,即投本省天台山国清寺,礼授能和尚为师,披剃出家,法名宽显,字静权。时在1905年,师年25岁。不久,辞别师长去宁波,从谛闲法师学天台教义。谛老为天台宗名宿,门下英俊云集。师有儒学基础,更因刻苦钻研,经过十余年刻苦学习,深得天台宗教观精髓,颇受谛老的器重。1921年,谛老因年迈,便把观宗弘法社主讲重担交付与师。从此,师即以讲学讲经为己任,蜚声浙东。
师德望日高,一些名山大刹多希望借重其力兴隆常住,因而纷纷请当住持。但师立志不做方丈,对诸名山大寺凡力所能及者,一律设法维护。如创建于隋的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创立人智者大师的道场。1930年,师回山礼祖时,见到殿堂失修,香火冷落,感叹不已。适逢可兴和尚来任国清寺方丈,请师驻锡弘法,共图复兴,师欣然应允。为了重振宗风,师提议设立天台宗研究社,自任主讲,指导学僧研究天台教观。数年以后,学僧的止观修养和教义水平普遍提高。由于师一向严以律己,所以研究社的学员和国清寺的僧众,多能自觉地遵守寺规,奉行律制,出现了教并重,讲修双进,清规整肃,海众乐道的寺风。国清寺出现了新气象,远近四众多来朝拜参学,台宗净风,称盛一时。师助可兴住持对国清寺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扩建工程。从1932年到1937年间,重建、新建了大殿、天王殿、韦驮殿、金刚殿和两侧配套厢房、迎塔楼、斋堂等共13处。1937年至1940年又新建了妙法堂、静观堂、三贤殿和香光茅蓬等。全寺焕然一新,金身佛像清净庄严。至今国清寺僧众对师中兴祖庭的丰功伟绩,仍然称颂不已。
师在俗时有良好的语文修养,出家后又经过十五六年的刻苦钻研,精通经藏,特善天台教义。从1921年开始担任观宗寺主讲以后,就开大座讲经说法,一直到1960年入灭,40年间,主要精力都用在讲经讲教上。这中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一、1921年至1937年间,以自所居的观宗、国清二寺了主要讲坛,着眼于培养学僧,讲授的内容是天台所宗的《妙法莲华经》和有关经论,有时亦带着学僧应邀到其他寺庙或居士团体讲经。谛老创办的观宗弘法社,培养了一批对天台教义造诣较深的法师,有一部分法师即出自师门。二、1937年至1945年间,全国抗战,师走出寺门,应邀到江浙一带名山大寺和居士团体等说法,运用讲经之机,启发佛教界抗战救国。他针对日寇侵略,生灵涂炭,国难民危的具体情况,讲《仁王护国般若经》,着重阐明"护国"才能安稳等教义,开导佛教徒要热爱祖国,参加抗战(见浙江仙居于县新编《县志·静权》)。三、1945年至1960年,抗战胜利后直到入灭的15年间,师以利生为业,弘法是务,任缘应化,居无定地,四海为家,教化的重点是在家信众。这时期,他主要讲授《地藏菩萨本愿经》。师对《地藏》一经,研究精微,讲说独步当时,有"活地藏"的美称。每当开讲此经,他总是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两目下垂,不看经本侃侃而谈,对经意和故事又井井有条毫无遗漏,听者无不穴为感发。建国之初,师的同门、上海法藏寺创始人、天台宗尊宿兴慈法师圆寂后,该寺全体僧众礼请师莅寺讲《地藏经》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师在宣讲经义的同时,要求佛教信徒遵照新中国的宗教政策行事,热爱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讲期将满之际,该寺僧众和上海佛教界恳切留师驻锡,任法藏寺主讲。从此师于法藏寺讲经较多,但仍游化诸方。
1957年,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
由于师年事已高,应天台国清寺僧众的一再请求回山息养。1960年12月20日(农历十月二十二日)西逝,世寿80岁,葬于该寺的香光茅蓬内。
师的一生,是宏扬佛法的一生。他生平深入经藏、精研天台教观、热爱祖国的硕德才兼备高风,至今犹令四众景仰归心。
师青年时代,有较深的文字功夫,但出家后不肯作文,不肯著书。弟子中有劝著作者,师总是自谦地回答说:"我讲经,都是依据祖师的见解讲的,自己对佛法没有新的心得,还有什么书好写呢?"世有《地藏经略解》《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等流通,都是其弟子在听讲时记录整理成书的。他在佛学方面的主要思想是"教在天台,行在净土"。他青年时期攻读儒书,倾心儒家的孝道,他对《地藏》一经的研究较深,其原因亦在于此。《地藏经》记录了释迦为其生母说法的内容,提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师擅长讲说此经,同他重视孝道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王新著 根据《名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