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大词典(日莲)】

不可见无对色


读音:[bu4 ke3 jian4 wu2 dui4 se4]

即肉眼不得见(不可见),且互不为障碍(无对)的色法。三种色(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之一。“可见有对色”的相对词。不可见是“可见”、“有见”的相对词,即肉眼不能看见之意。无对色是指不相对的色(体),为“有对色”的相对词。以佛的三十二相而言,从千辐轮(佛足)至无见顶相(顶)的三十一相,是可见的色境,亦是可见有对色,只有梵音声的一相,因无体而不可见,故称不可见无对色。因此,三十一相可作成木绘二像,只有梵音声的一相,因是不可见无对色,故不能画亦不能造。佛灭后,虽造有种种的木绘二像,因皆不具足三十二相,故不是佛,且欠心法。故为具足三十二相,而在木绘二像的佛前奉置。依此奉置的经典,决定佛位的法理,明示于(第四八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