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大词典(日莲)】

受戒


读音:[shou4 jie4]

接受戒律。亦谓纳戒。此有一定的作法,故亦谓作法受戒。出家、在家者为表示志愿奉行佛的教诲,及誓愿加入教团,而接受一定的规律(戒法),并立誓服从的仪式。于小乘教中,在家有五戒、八斋戒,出家有十戒、六法正学戒、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各项仪式在原则上需要有授戒师父的戒和上,与进行授戒仪式的羯磨阿阇梨,但成为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则更需要当场说示作法的教授阿阇梨,以及列席作证的七位证人(此称三师七证)。日本东大寺戒坛院的作法,是依此顺序举行。但于在家五戒亦有只以和上一师(戒和上)举行的情形,而具足戒时,在边国(筑紫观世音寺、下野药师寺)亦是以三师二证而举行。于大乘教又有由一师(或二师、三师)受戒、或无师而以自行立誓为受戒的自誓受戒。此是基于受戒的本义,其誓愿对象并非现前的人师,而是释迦、多宝、十方诸佛等的佛菩萨,而且大乘戒是以利他为宗旨的菩萨戒,自然不同于以自利为旨、烦琐且讲求形式的小乘戒等理由。日本的传教大师针对当时规定学大乘者欲取得僧侣资格,必须在奈良东大寺接受小乘戒的惯例,提出异议,主张依大乘戒即可称比丘,大师殁后其主张方受认可。此即延历寺戒坛,为日本最早的大乘戒坛。御书撰时抄(第二八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