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大词典(日莲)】

巡礼


读音:[xun2 li3]

沿一定的路途,参拜信仰上的圣迹、灵地。又指其人众。各宗教的发祥地或本山、圣人的居住地或陵墓、受难地、传言的奇迹、灵验地等,皆为巡礼之地。藉由巡礼,成就所愿,加深信仰为其目的,故亦有特意采取困难的方法。如基督教的耶路撒冷朝圣、回教的麦加朝圣,有以一处圣地为目标,亦有如日本的四国八十八所遍路,巡游多处的圣地。于印度的佛教,举凡与释尊有关系的地方皆成巡礼地,以释尊诞生的蓝毘尼园(Lumbin1)、释尊成道的佛陀伽耶(Buddhagaya)、初次说法的萨尔纳特(Sarnath)鹿野苑、入灭地的拘尸那揭罗城(Kusinagara)为四大圣地,盛行巡礼。此外,又于祇园、曲女城、王舍城、广严城的四处建有四塔,合称八大灵塔,成为巡礼地。于印度教是以瓦拉纳西(Vara-nasi。古名贝纳拉斯∥Benares)为圣地,认为沐浴于恒河,参拜寺院是人生中最大的愿望。于中国则有相传是文殊菩萨住处的五台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峨眉山、观音菩萨灵地的普陀山等三灵山,以及龙门、天台山等,被视为主要的巡礼地。其中又以五台山,到了唐代更成为佛教界首屈一指的灵地,闻名全东亚,日本高僧圆仁等人亦曾造访此地。日本是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巡礼,从室町时代起逐渐盛行,到了近世才大为流行。早期是盛行参拜南都七大寺,或赴比叡山、高野山等著名的社寺参拜。其后,才逐渐盛行巡游近畿地区观音灵地三十三处的西国巡礼、巡游四国地区弘法大师遗迹八十八处的四国遍路、巡游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渊源的四十八寺的四十八愿所巡礼等。到了鎌仓时代,关东地区又设有东三十三所,而在战国时代则设有秩父三十四所。基督教是自古即已盛行朝拜圣地,耶稣结束一生的耶路撒冷、有许多殉教者坟墓的罗马、有圣徒雅各陵墓的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第拉(San-tiagode Compostela)为三大朝圣地。到了中世纪,圣地耶路撒冷被回教徒征服,为了夺回此地,曾发动数次的十字军东征,朝圣因而盛极一时,后来朝圣风潮遭到新教徒等的抨击,迄至现代已不复中世纪的盛行。对回教徒而言,朝圣既是礼拜、断食,亦属五柱(五信)之一,是极为重要的信仰行为。从十二月八日起,连续十天的巡礼,最后参加麦加大典,而能完成全程的人便会受到世间尊敬。回教徒是把此月的朝圣视为人生最大的行事、究极目的。与个人随时从事的圣堂膜拜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