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de2 guo2 guan1 nian4 lun4]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所展开一连串的德国哲学,指费希特(Johann G. Fichte,一七六二年~一八一四年)、谢林(Friedrich W. J. von Schelling,一七七五年~一八五四年)、黑格尔(Georg W. F. Hegel,一七七○年~一八三一年)等人的哲学。所谓观念论(idealisms),并非如一般所曲解的,以为是与唯物论相对的学说(此时是谓唯心论),而是与实存论(rea-lisms)相抗衡,将认识与存在视为一物而做探讨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在希腊以来的西方思维中,哲学并不只是“求知”的一门哲学,更试图提升为绝对知(绝对知识)的一门哲学。具有要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即主客关系由其根底加以克服,统合绝对者与自我分离的一项目标。而他们的共通点,则是确信此一时代已经到来。康德(Immanue1 Kant,一七二四年~一八○四年)在(一七八一年)提出所谓物自体与现象界的二元论划分,即是从扬弃独断性形而上学的立场所主张的一种认识论架构。但是在这二元论所不能止住的问题,形成了康德以后的哲学。费希特试图从主意主义的立场将康德的二元论予以一元论化。他认为,在自我的根底存在着意志的绝对自我,非我、自然都是绝对自我的一种自我定立。对此,谢林则主张主观与客观二者的根底存在着绝对者,此绝对者需凭知性的直观才能掌握。黑格尔是采用辩证法逻辑,试图将二元论的分裂带入统合、统一的方向。他认为世界或历史是绝对者将自我的一种疏离(alienation),藉由否定此疏离(否定的否定)而回归自我,绝对者就能将自我变成自我而掌握整体。此种自觉所掌握的知识即是绝对的知识。黑格尔的此种绝对知的主张,虽被视为德国观念论的完成,但在另一方面亦被批判是重返康德所批判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