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大词典(日莲)】

菩萨


读音:[pu2 sa4]

梵语 bodhisattva的译音,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是谓觉,萨埵是谓有情、有生命者。译为觉有情、道众生、大心众生等。即追求佛道的众生,谓不只为自己求得佛果(自利),亦立志救济一切众生(利他)而从事修行者。成道以前的佛陀(释尊)、修行时代的佛陀称为菩萨。又、与此释尊同样追求成佛之道的人,称为菩萨。于大乘是以行菩萨道成佛,并救济众人为目标。、第四卷有云:“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大正第二十五卷第八六页)。一切菩萨于初发心时,发起(1)众生无边誓愿度(誓愿使一切众生渡于悟之彼岸)、(2)烦恼无量誓愿断(誓愿断绝一切烦恼)、(3)法门无尽誓愿知(誓愿学知佛的一切教义)、(4)佛道无上誓愿成(誓愿于佛道达到无上之悟)的四弘誓愿,究明菩萨应有的态度(菩萨道)及其修行(菩萨行)目的与方向。继而遵从四弘誓愿,受持菩萨戒,累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等的修行,以证得佛果。于别教是将初发心至解脱予以分类为五十二位等,以定菩萨的位阶。第四卷下云:“总明菩萨位者,即约三经。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同第三十三卷第七三二页)。等觉是五十二位中的第五十一位,谓菩萨道的最后位。妙觉是五十二位中的菩萨究竟位,谓断尽一切烦恼的佛果之位。于尔前诸经是认为各阶段的修行需要如此漫长的期间(历劫修行),但至明示即身成佛。然而,在文上所能成就者,是等觉位为止。达到等觉位时,悟知事之一念三千的南无妙法莲华经,由此一转,而至名字妙觉之位。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宽的云:“台家口决相传,『等觉一转,入于理即』。等海集第六二十六,可合而见之。若当流相传,习为『等觉一转,名字妙觉』也。然则,始自发心、终至补处,皆入久远名字妙觉之位故,别不更举妙觉之益”(文段集第五七六页)。末法的日莲大圣人佛法,是直接修行南无妙法莲华经而即身成佛、直达正观,故历劫修行完全无用。菩萨有小乘菩萨、大乘菩萨之别,大乘菩萨更有通教、别教、圆教菩萨之别,于则教示有迹化菩萨及本化菩萨之别。尔前经之菩萨。修行小乘教的菩萨称为小乘菩萨,尚未断除见思惑,故从事小乘修行。释尊于说示,经三大阿僧只、百大劫间的菩萨行,最后以三十四智能心,断尽见思惑,而示成佛之相。此称小乘释尊。又修行大乘教的菩萨,称大乘菩萨,有通教、别教、圆教菩萨之分。更说于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修行此四教的菩萨称为四教菩萨。在释尊佛法是说,完全灭尽烦恼,则一切苦恼消灭,立即可得涅槃的境地,断尽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菩萨称为三惑顿尽大菩萨。于净土宗说有观世音、势至、金刚藏、大自在王等的二十五菩萨。化菩萨。谓来至迹门的迹门菩萨,指释尊于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说“略开近显远”时,兴起“动执生疑”而向释尊发问的弥勒菩萨为首的菩萨们。亦即普贤、文殊、观音、药王等,与释尊有缘的菩萨。于嘱累品,又有对迹化菩萨的付嘱,而出现在正像二千年间,弘通权大乘及迹门。为迹化菩萨上首的,即是药王、文殊、普贤、弥勒等。本化菩萨。于见宝塔品,释尊劝灭后弘经;于劝持品,菩萨们誓愿于灭后弘经,但、释尊在从地涌出品却说:“止。善男子”(法第四七八页),制止诸大菩萨的弘经。此时,忽然从大地涌出的,即是地涌菩萨。此菩萨才是于末法弘通三大秘法之南无妙法莲华经的本化菩萨。教示:“本化菩萨之所作是南无妙法莲华经,此云唱也;导者,引导日本一切众生往向灵山净土也。末法导师限于本化,是云师也”(第七八四页)。此无量无数的菩萨中,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的四位大导师。御书开目抄(第二一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