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大词典(日莲)】

阎浮提


读音:[yan2 fu2 ti2]

亦称阎浮、南阎浮提。梵语Jambu-dv1pa的译音。阎浮是树名,提译为洲。此洲有一名为阎浮的大树,故称阎浮提。古代印度的世界观,位于世界中心、须弥山南边的洲。四大洲之一。谓须弥山有八海、八山交互围绕,其最外侧的铁轮围山有一大海环绕,称大咸海,其中东西南北四方,有人居住的四洲(东弗婆提、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阎浮提的地形是纵横七千由旬,北宽南狭。据称,又分成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另有异说)小国。此洲虽比他洲乐趣较少,却是佛法有缘之地。本来是假想为印度地区,后来演变为意味全世界。第一卷有云:“须弥山王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如婆罗门车,其中人面还似地形…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阎浮提洲。此阎浮提洲,有一大树,名曰阎浮。其本纵广亦七由旬”(大正第一卷第三一一页)。御书观心本尊抄(第二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