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含义是什么?
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无量光。
南无阿弥陀佛,乃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之号。
汝何不知《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是释迦佛所说。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南无(音na mo),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0页 复应脱大师书三)
【2】阿弥陀佛有什么大愿?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实非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1页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50页 阿弥陀佛像赞)
【3】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如何摄受众生往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誓愿度生。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而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3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4】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念佛众生?
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6页 初机净业指南)
【5】如何理解阿弥陀佛“身复现身,土复现土”?
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阿弥陀佛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
夫弥陀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随类备现,以行教化;依报则楼台殿阁,饮衣服,但有利益,无不化现。怡山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梁”。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现土,土能现身,身复现身,土复现土。弥陀经云:“是诸病”。夫弥陀身土交现,何妨现永明而复现文宪。且永明之现文宪者,乃乘悲愿以示生,将谓永明生死未了,复随业力以受生乎?众生病故,菩萨亦病。欲度众生,若不俯顺机宜,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则凡圣异趣,教莫由施。白鹤孔雀等奇妙杂色之鸟,尚肯变化,岂雅思渊才文中王,制礼作乐辅圣主之纯儒,便有所妨乎?永明乃弥陀所现,文宪乃永明所现,即身复现身之竖证。其《无量寿经》等,谓光中化佛及诸菩萨,无量无边,乃遍该横竖二义。以佛光横遍竖穷,无时无处不周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4页 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6】如何理解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9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7】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是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4页 初机净业指南序)
【8】西方极乐世界也会乐极生悲吗?
世间以因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所以世间会乐极生悲。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00页 复冯不疚居士书)
【9】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怎样出生?
莲华化生。以念佛力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一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10】怎样理解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
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所谓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以知之?此主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乎!执定五年不当来此,是执经文而悖经义也。得光此一说,群疑自释。况始往生即来报示者,皆承弥陀威神,欲藉此以开导迷蒙,实非自力专擅者可比也。计公即时生西,不逾时回报,皆属此义。
【11】往生品位为什么有无量无边之不同?
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上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净土横超,有圆证者,有未能即圆证者。然虽未能圆证,其已了生死,更无轮回生死之事,亦于此一生得预补处,得成菩提,较此方仗自力者之未圆证者,则天渊悬殊矣,故亦可名圆证也。汝谓即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盖有迟速之异,固无不一生即证者,观观经九品往生之文,可以知矣。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实则一品,俱有无量百千万亿品。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5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2】西方极乐世界有哪四土?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净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同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
(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已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净尽(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则是究竟无余矣。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慧庄严所感之报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
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土言,则名实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至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50页 复恒渐法师书一)
【13】极乐四土各居住何人?
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文钞中亦说述之。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此乃以常途教理,与极乐往生所证者,相比较,细阅自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95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14】以何种因缘往生同居净土?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带业往生之人,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实报土,唯破无明证法性者得见。何得以带业往生之人,便拟生实报耶?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汝疑所生之土,当不能清净,并阿弥陀之胜妙色身,此等众生不当即见者,乃以汝所见者为是,以弥陀之誓愿,释迦之言教,诸菩萨祖师善知识之发挥著述皆错也。唯汝所见为最的确最高超,汝作此见,乃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当与提婆达多同享极乐于阿鼻大地狱中。其为乐也,莫能喻焉。恐尽未来际,尚不间断其受用于种种乐事。汝欲享此乐,请依汝知见而说,如不欲享此乐,纵令势促威逼亦不可说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52页 复恒渐法师书一)
【15】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境界如何?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者,随已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1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16】生极乐者为什么还要常念三宝?
《华严经·十地品》,地地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初生彼土之人乎哉。
生彼国者,常念三宝。彼虽已是僧,犹有上位之僧,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岂无俗,便不可立僧之名耶?僧者和合为义。心与理和,心与道合,两无差别,故名为僧。又清净为义。贪嗔痴等杂念妄相,了不可得,戒定慧等功德利益,具足圆满,是名真清净僧。《华严经·十地品》,地地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初生彼土之人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1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17】为什么说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
知有弥陀圣号,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802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18】什么是净土法门?
即信愿念佛法门。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
净土法门者,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举凡圣而悉度。上、中、下三根普被,禅、教、律一道同归。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允为九界众生归真之捷径,大畅本师释迦出世之本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09页 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之特别法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9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页一函遍复)
【19】是谁建立了净土法门,欲令众生能带业往生?
两土世尊之所建立。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
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7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20】佛为什么要特开净土法门?
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释迦、弥陀真慈大悲,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
吾人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而释迦、弥陀已成佛道于尘点劫前。又复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以行化导,欲令吾人,继其芳踪。而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直至今日,尚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渺不知其何所底止。纵令往劫曾闻佛法,依教修行,但以自力劣弱,不能断惑,依旧常沉溺于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静言思之,能不愧死?释迦、弥陀,有鉴于此,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义佛慈力,横超三界。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可谓真慈大悲,至极无加矣!其教起因缘,修持法则,具见于净土三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5页 阿弥陀经直解序)
【21】佛从何时开始讲净土法门?
肇始实在华严。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0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
【22】古今知识,为什么极力宏扬净土法门?
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唯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最为合机。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譬如病入膏肓,虽和缓亦无从措手。然肯服此阿伽陀万病总持之药,则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者,固人人皆可亲得,而了无所难焉。何也?以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决于临终蒙佛接引,即获往生也。既往生已,长时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尚当圆满菩提,彻证究竟涅槃,况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是知当此时节,唯此一法,最为合机。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门,而修仗自力之法门,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纵令上根,亦断难以一生成办,多皆但种来因,难得实益。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2页 净土辑要序)
【23】莲宗祖师是如何确定?
莲宗祖师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光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亦不接人之法。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7页 复明性大师书)
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于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为九祖,截流为十祖,以思齐贤九祖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禅师为十二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39页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十)
【24】远公为什么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情况如何?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秉承两土世尊旨意,遂以净土为宗。竭尽极能而发挥倡导。创建东林寺,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远公则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临终又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对身边弟子说:“吾始居此,三暏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
迨至大东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于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75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25】远公大师之后诸位祖师如何弘扬净土法门?
自远公后诸祖师大德,极力倡导,自行化他。如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
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
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
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76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26】净土法门有哪些根本经典?
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包括《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名为《净土五经》,是印光法师亲自选定。
《净土五经》乃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详阅光二序一跋,即可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再阅此五经,则知其广大高深,凡圣同归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四)
前日接手书,知汝少年发心修净业,不胜欣羡。昨本欲复,以有人客未暇。今为寄《净土五经》(一本),此净土法门之根本,详观光前后两序,自可知其大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0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不能详为开示,今为各寄甲乙两包经书。甲包系《净土五经》(一本),此净土法门之根本,宜常受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73页 复岳明寿居士书)
【27】佛说《净土三经》的缘起是什么?
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著于言外。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5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28】《净土四经》中无量寿经有何问题?
《净土四经》中《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8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29】为什么不敢流通《无量寿经》会集本?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王龙舒、魏承贯所编《无量寿经》会集本,皆有不恰当处,故后人不敢流通。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症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症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30】王龙舒无量寿佛经会集本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指康僧铠译本),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
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58页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31】如何受持《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0页 复济善大师书)
【32】为何把《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五经》?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金陵《净土四经》版,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版,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3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
【33】《无量寿经》有哪五译?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无量寿如来会》。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曺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无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58页 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34】《无量寿经》的要义是什么?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1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
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明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1页 无量寿经颂序)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2页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35】《观无量寿佛经》的要义是什么?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以圣则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入,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同愿往生也。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入圣,证不退位。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
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物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93页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36】《阿弥陀经》的要义是什么?
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6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挙挙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古德谓余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良有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2页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
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
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
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51页 阿弥陀经塔赞)
【37】《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要义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2页 复修净师书)
【38】《普贤行愿品》的要义是什么?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卷。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文未来尽,由此之故。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卷之全文。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之文。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物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圭峰造钞,为之弘阐。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以屡经沧桑,致久佚失。近由东瀛复回中国,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49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39】《往生论》和《往生论注》的意义是什么?有何特点?
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其特点,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13页 往生论注跋)
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9页 与康泽师书)
【40】什么是通途法门?什么是特别法门?
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31页 近代往生传序)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1016页 楹联·讲堂)
【41】净土法门的功德力用有什么特别?
此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心罪人,皆当修习,皆可仗佛慈力,现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
了生脱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门。此法上于等觉菩萨,下至逆恶罪人,皆当修习,皆可仗佛慈力,现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脱死。勿道具缚凡夫不能了,即已证初二三果之圣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罗汉方了。此约小乘说,若约圆教说,五品位所悟,与佛同俦,而见惑尚未能断。五品后心,断见惑即证初信。此位菩萨,约断惑,与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万亿亿倍。直至六信后心,断思惑尽,则证七信,此位菩萨,方了生死。了生脱死,岂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难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萨,尚不能了,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唯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93页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42】普通教理与特别教理有什么区别?
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唯有净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
所以净土法门,有如是之高上者,因为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唯有净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非是普通的教理。以普通的眼光,来观特别的教理,自然不得其当矣。普通教理,仗自力,如同功名上进,逐步高升。净土仗佛力的特别教理,譬如生在王家,出胎便为国储。其难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13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以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已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可不慎所择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1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绝无此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01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六)
【43】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
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不断烦恼,一生成办,直捷简易,名曰横超。
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 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间,才能证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
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52页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44】竖出和横超有什么不同?
竖出,唯仗自力,修者纵有亿亿,出者难得一二。横超,但依生信发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已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万不漏一,咸得往生。
若论竖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断尽烦惑不可。倘烦惑稍有未尽,则三界依旧莫出。况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修者纵有亿亿,出者难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难得实益。若论横超,但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已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万不漏一,咸得往生。既往生已,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临终方念者,亦预末流。此则全仗佛力,其利益与唯仗自力者,天渊悬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78页 横超莲社缘起序)
【45】为什么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
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而着。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5页 复何慧昭居士书)
【46】为什么说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净土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76页 复陈慧新居士书)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大菩提心修之,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不无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于是各处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娑婆之恶浊,表极乐之严净,以期斯世之人,克已复礼,生入圣贤之域;了生脱死,没归极乐之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252页 潮阳佛教居士林缘起序)
【47】为什么不能以念佛之特别法门,修通途之自力观行?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善导专修念佛证道,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古人谓劣夫乘轮宝力,一日可以遍游四大部洲。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门,修通途之自力观行?光虽下愚,不敢肯许。倘以此一尘不染之清净心,圆发三心,则现生亲证三昧,临终往生上品,便可豫为座下贺。一得之愚,尚祈矜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25页 复法海大师书)
【48】修净业与学教有什么不同?
学教注重开解,修净业注重实行。
修净业,与学教不同。一注重开解,一注重实行。纵有不知者且置之,再三看几次,多有前后发明处。即令不了然,且体贴上下文义,当可以意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89页 复穆宗净居士书四)
【49】禅宗与净宗的宗旨有什么不同?
禅宗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乃见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圆满两足尊也。明心见性,是悟非证。悟后当须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觉,而了生死,学者切莫妄会。
古人谓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乐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大众闻法有素,深望至诚恳切修持去。吾保将来,成佛有分。勉之哉,勉之哉!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92页 复张曙蕉居士书八)
日者有居士询余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彼实毫无心得。祖师之意,庭前柏树子,巍巍大树,学人当下即见,令人参而自得。不然,本明心地,无所发明,即见不过柏树子而已。宗门所有言句,一一皆指归即心自性,初无义路可以思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乃见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圆满两足尊也。明心见性,是悟非证。悟后当须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觉,而了生死,学者切莫妄会。古人谓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乐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大众闻法有素,深望至诚恳切修持去。吾保将来,成佛有分。勉之哉,勉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5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50】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而念到极处亦能开悟,为什么?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若求开悟,或置信愿于度外。而念到极处,亦能开悟,不悟亦无所碍。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以故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门,唯净土最为第一。净土宗要,唯信愿行三法而已。莲池之令人参者(即参念佛是谁),以当时宗门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为异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门中悉修念佛三昧也。蕅益之不须参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若求开悟,或置信愿于度外。而念到极处,亦能开悟,不悟亦无所碍。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以故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传,实则外道百千万种,但只炼丹运气一道而已。此系保养色身之法,非了生脱死之道。况其名词多与欲事相似,妄人遂从此造无间业,可痛伤哉。
窍谓净土一法,为诸法之归宿,乃用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极无可疑,不被一切经教知识语言所摇夺?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经典,则愈研究愈将净土看得寻常矣。若先知净土之所以,再研究其余经论,则愈研究愈将净土看得高深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0页 复金慧畅居士书)
【51】什么是有相三昧和无相三昧?
禅宗所说,是依无相三昧发挥。念佛求生西方,是依有相三昧而发挥。
《金刚经》说心地法门,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不知看经上文说的话,独以此两句,疑念佛求生西方。不知有有相三昧,有无相三昧。凡般若部中许多经,并禅宗所说,皆是依无相三昧发挥者;凡诸大乘经,备明修因证果,并开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发挥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17页 答善熏师问)
【52】净土法门在佛法五乘中的地位是什么?
人天乘而兼菩萨乘、佛乘者,其唯净土法门乎?惟此净土法门,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窃维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禅四定,则生色无色界天。(二)声闻乘。修四谛,得四沙门果。(三)缘觉乘。观十二因缘,得辟支佛果。(四)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觉。人天乘而兼菩萨乘佛乘者,其唯净土法门乎?盖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唯此净土法门,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净土者,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已分,你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加以四弘誓愿,广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邻里乡党,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人虽系凡夫,实即菩萨。何以故?以心广大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93页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53】参宗研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参宗研教全仗自力,谈何容易。信愿持名了生死,才是道理。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之桩大事,很难很难。我们凡夫,根机劣,知识浅,而且五浊恶世,邪师外道甚多,要了脱生死,究竟如何了脱呢?唯有念佛法门,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净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门,参宗学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为参宗研教,都要务到极处,如实修证,才有希望。这是全仗自力,谈何容易!念佛是攸赖佛的愿力加被,是歉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飞渡,仗佛力如驾慈航。飞渡难免堕落之虞,驾慈航决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难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得了。总而言之,仗自力参禅悟道,了生死,未证到家,总是不易了。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真切,行持坚固,就有了脱的功能。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才是道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05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54】如何正确理解《永明四料简》的含义?
今当末世,众生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诚迷津之宝筏,昏衢之明灯也。
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
(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肆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的当,无一字能移易。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所谓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有净土者,即真实发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禅与净土,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一理一事。理虽如是,须如理起行,行极证理,务使实有诸已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而因地不真,心恋尘境,乃至求来生富贵,生天求乐,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唯以信愿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而丧胆,如虎之戴角。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即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即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欤?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最下证圆初住,能现身百界作佛,故曰,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肆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即是决志净土,求生西方,志诚念佛,感应道交,定蒙摄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来接引,非万修万人去乎?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然已高预圣流,竟不退转,渐证圣果,则其开悟,可不待言。故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略识心性,而见思未尽。直须磨砺净尽,至于无余,则生死方可出离。若一毫未断,六道轮回,依然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即使命终,归途莫测,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眨眼之间,随其业力,便尔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修诸法门。(非指埋头造恶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享福愈大,恶业愈多;既造恶业,难逃果报;一息不来,即堕地狱,偿其夙债,所谓铁床并铜柱是也。如是造业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见,虽有诸佛菩萨垂以慈悲,以彼恶业障故,不能获益,永劫受苦,故曰:没个人依怙。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诚迷津之宝筏,错衢之明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69页 净土法门说要)
【55】什么是禅净,什么是有禅有净土?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已也。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已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41页 净土决疑论)
【56】如何认识念佛与参禅的权、实、顿、渐?
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辩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不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解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严之基。此种根性,就大彻大悟人中论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仍须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
稍一欠缺,则只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今时则大彻大悟者,尚难其人,况证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即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凡禅讲这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1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57】净土殊胜法门为什么世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若能信得及往生有分吗?
殊胜法门愚人不知。或恐提倡净土法门,人或藐视,谓其无智慧,故不敢耳。须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据说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愚夫愚妇心无成见,则易生信。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
念佛法门为律教禅密之归宿法门。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以下之一切菩萨之诸大德乎?永明之本当已久证佛果,然既示生世间,必须自利利他之行。念佛往生西方,乃自利利他最上之法,故以身作则是极力提倡之,以期尽担荷佛法之职,而慰如来说法之本怀也。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所谓习矣不察。或恐提倡净土法门,人或藐视,谓其无智慧,故不敢耳。此正孟子所谓“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之流辈也。
须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愚夫愚妇心无成见,则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为特别法门,则必极力提倡。通宗通教而以特别法门作普通法门论,则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驳矣,以故名为难信之法。故光常曰,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祈将此字与邵夫人看。倘领会得,当立即痊愈,否则亦只世间夫妻之情谊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87页 答陶冶公书)
【58】一切法门难在哪里?净土法门易在哪里?
一切法门,难在断烦惑以了生死。净土法门易在仗已信愿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摄受之力,感应道交,故得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无非为众生断烦惑以了生死,证无生以成佛道耳。但众生根机不一,致所得利益各别。其有宿根深厚者,现生即可断尽见思,超出三界,进学菩萨上求下化之道,以期圆满菩提,则何幸如之。其或根机稍劣,纵令禅定力深,彻悟自心,而见思未断,则依旧轮回。况从生至生,何能自保?倘一随福迷,则直堕三途矣。其下焉者,又何待言?此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如来悬知末世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彼法身大士,与具缚凡夫,及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各随已资,而为悟证。其慈悲抚育之心,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万一。以此法门,仗已信愿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摄受之力,感应道交。故得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念佛之人,若知此义,自能死尽偷心,专修此法,不致好高务胜,随经教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诸余法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35页 曺云荪了义居士舍宅为念佛林发隐)
【59】信愿念佛往生是靠什么力量?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4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60】为什么说念佛法门统摄律教禅宗?
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
问,念佛法门,愚尚能修。律教禅宗,智犹难晓。何谓此法统彼诸法?
答: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若论力用,天地悬殊。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佛与众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胜劣迥异。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脱生死,所以尽此一生,便登不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94页 净土问答并序)
【61】靠自力和靠佛力的具体含意是什么?
靠自力,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靠佛力,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学问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官居极品,再无可升。于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毕世为臣,奉行君命,鞠躬尽瘁,辅治国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劳,通身能耐,到下场头,不过如是。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此是自力。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只可称臣,不是敢作君,(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较,奚啻日劫相倍。读者须善会其意,勿泥其词。
然依华严末后一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
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全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听诏谕。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门,亦复如是。未断惑业,仗义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又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祈尽舍旧习,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习,则无尽烦恼,不断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尚勉之哉,尚勉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95页 净土问答并序)
【62】念佛往生有哪三种不可思议的力?
佛力、法力、众生心力均不可思议。
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皆具不可思议之心力,由无佛力、法力加持,则只能造业,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无所益。一旦闻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慈誓,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视六道往还,如轮上下者,不胜怜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95页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63】依普通法门评论净土法门的错点在哪里?
错在不知佛力不可思议。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81页 复善觉大师书)
【64】如何认识仗佛力特别之因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民。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0页 无量寿经颂序)
【65】信愿念佛之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有什么不同?
仗自力了生死无分。仗佛力得超凡入圣。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诚可谓三世诸佛之总持法门,一代时教之特别妙道也。但以法门大而摄机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视之,谓为愚夫愚妇之修持法门。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不可以语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门,依戒定慧力,修到业尽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业尽情空,岂易言哉?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纵令见地高深,以烦惑未断,仍旧轮回。再一受生,退者肆有十千,进者亿少三四。
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随顺如来誓愿摄受之道乎?修净土法门者,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为,不与佛法世谊相悖。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纵丝毫惑业未断,带业往生者,其所得尚超过业尽情空之阿罗汉上,以种性不同故。况已断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也。是知此之法门,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门之道理论,以是特别法门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41页 思归集发刊序)
【66】念佛人为什么要自审自知根基?
念佛人如果自知自己的根基,就会做到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
来书颇合善导专修之说,又契吾人庸劣之机,喜甚。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倘恃已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吾人但安分守愚,一任举世之人尽作通家,俾佛法大明于世,众生尽得度脱而已。快何如之!师寿处祈亦以此言告之。弘一师拟僻居深山,可谓笃信真修之士矣。欣慰无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8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67】净土法门为什么最要在有信愿?
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识教导,否则,或恐入于魔道,则佛也难救矣。但依光所说而行,决定不会有危险,及不得实益之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3页 复习怀辛居士书)
【68】如何认识自力了生死与仗佛力了生死的区别?
仗自力了生死,皆须功深,断惑证真,见思烦恼丝毫无余。仗佛力,至诚恳切,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临命终时,自能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一切法门,皆须自力功深,断惑证真,见思烦恼丝毫无余,方了生死。断见惑已,即证初果,预圣流,名须陀洹,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而断思惑,渐证四果罗汉之位,生死方了。念佛法门则不然。只要至诚恳切,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临命终时,自能蒙佛接引。品位高下由修持之深浅定之。极乐四土,虽生同居,位亦不退,即能顿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带业往生,全仗佛力,喻如有大石百千万个,欲过海者,装于大火轮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否则撮土之沙,亦即下沉。自力欲了生死,犹如舍舟过海,除非有羽能飞,否则未有不堕溺者。仗佛力了生死,犹如稳坐船中,片刻即到彼岸。(《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2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69】为什么说今日张三、明日李四的人往往欲求益反受损?
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著。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
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著。所以古来大法师、大宗师,对此净土法门,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门之广大故也。今试言之,唯此法门,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根普被,凡圣兼资。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广大圆满,无以复加矣。证诸《华严经》,善财菩萨经历百城,遍参知识,其第五十三次至普贤菩萨所,其时善财已证等觉之位,与诸佛齐等。而普贤为之赞叹如来胜功德后,对彼善财及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广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良以圆满佛果,舍此末由也。其闻此法者,最下亦是初发心菩萨。修此十大愿王功德,皆须回向西方,方能胜进。再证诸十六观经,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仗佛愿力,灭罪往生,即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净土法门,神妙难思,敬于此信得极者,修此法门,万牛莫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19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70】为什么不能现生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者则非愚即狂?
净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若不能,则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类皆如是。哀哉!
然听经如为修持净业,发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则其利大矣。若止求通达教义,不以净土为事,则断惑证真,恐无此力,带业往生,又以不生信愿,虽有佛力,莫由依仗,则成有因无果之业识茫茫人耳。须知一代所说,皆属自力法门,乃通途教理。净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不能现丰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则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类皆如是。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2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71】何为密宗?密宗的要旨是什么?
密宗,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张三密相应。所谓三密即身语意三密,就是手结印,口念咒,意作观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流,了无已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408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72】修密宗法门能即身成佛吗?
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
近人多好立异,不肯做老实工夫,故有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随此各法门知识转,则现生便可出此五浊,登彼九品,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95页 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
【73】密宗提倡即身成佛是指什么佛?
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
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嗔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
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九,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吧之至。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嗔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99页 复石金华居士书)
【74】上根之人又得密宗正传者能现身成佛吗?
现身成佛,与宗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语大同,仍须断惑,方能证真,方可了生脱死。若谓现生即已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无事事,则为邪说,为魔话。
□□之根性,约时人论之,亦可云上根矣。自己发心出家,未几年台教要旨,亦颇悉知。往东洋学密宗,东洋人极佩服崇重,死后尚为修塔于高野山,谓得密宗之正传,亦不能说彼不能现身成佛。及至临死,佛也不能念,咒也不能念,比愚夫妇之念佛安坐而逝者,退半多多矣。此又上根人得密宗正传之结果矣。其余又何足论?
密宗实为不可思议之法门,实有现身成佛之事。彼宏密宗者,皆非其人。有几个真上根,皆自命为上根耳。妄借此事,以诱彼好高务胜、贡高我慢之流,便成自误误人,害岂有极也?余不须提,□□及□□气焰甚盛,自命固已超诸上根之上。其骂孔孟,更甚于市井小儿骂人。不知骂孔子,即是骂尧、舜、禹、汤、文、武,即是灭世间伦常正理。吾不知彼所学之密宗,欲何所用,为尽传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杀父、杀母之人乎?为复传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人乎?若为传于废经杀父之人,彼说尚能强立,若传于孝弟忠信之人,彼已欲打倒废灭铲除孔子所禀承之二帝三王之道,复取以为善而教之密,则彼亦莫能自解。
若□□及□□者,真可谓败坏佛法之魁首矣。此人现身亦好成佛,不妨到阿鼻地狱,受毗卢遮那之自受用三昧于刀剑树镬汤炉炭中也。又□□之根性,约时人论之,亦可云上根矣。自己发心出家,未几年台教要旨,亦颇悉知。往东洋学密宗,东洋人极佩服崇重,死后尚为修塔于高野山,谓得密宗之正传,亦不能说彼不能现身成佛。及至临死,佛也不能念,咒也不能念,比愚夫妇之念佛安坐而逝者,退半多多矣。此又上根人得密宗正传之结果矣。其余又何足论?
现身成佛,与宗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语大同,仍须断惑,方能证真,方可了生脱死。若谓现生即已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无事事,则为邪说,为魔话。彼嫌净土偏小迟钝,让步彼修圆大直捷之法,现身成佛去。吾人但依净土言教以修,彼此各不相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75】为什么说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
末世众生,根机浅薄,唯净土法门,方可依怙。试观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而显荫之所知,非愚夫愚妇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妇之所得,又非显荫所能企及。故祈专志净宗,勿被密宗现身成佛之语所动。现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实。若认做事实,则西藏、东洋之佛,不胜其多。如显荫自命得密宗正传,而死时竟成一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人。其已现身成佛矣,何又结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
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于教义禅宗,得真利益,甚难甚难。唯净土法门,方可依怙。试观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而显荫之所知,非愚夫愚妇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妇之所得,又非显荫所能企及。正光所谓性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愿居士专志净业,勿歆羡于宗通说通,庶可于了生脱死,不成画饼。周德广,二月初二,念佛坐逝,无悲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当必直入莲邦,为弥陀弟子矣。去年病中,发愿以所积万金作善举,因以七千元交光,三千四百元,印大士颂一万部,一千六百元印不可录,二千元印新排之增广文钞,余三千元,作别种善举。
其子四人,俱不甚丰裕,而能以亲所积者,为亲作功德,不肯自己受用,亦可谓难行能行矣。祈专志净宗,勿被密宗现身成佛之语所动。现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实。若认做事实,则西藏、东洋之佛,不胜其多。且勿说平民,即□□之心行作为,佛气尚无,况说成佛乎?以彼于民不聊生之时,犹然不惜百姓脂膏,任其铺排耗费,而钱到已手,便当命宝贵,毫无慈悲喜舍之念故。显荫自命得密宗正传,谓佛法东流中国,唯弘法大师教理圆妙,历斥中国各宗祖师,皆不及弘法大师之正传。而死时竟成一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人。其已现身成佛矣,何又结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8页 复黄智海居士书)
【76】今之传密和学密者各以神通为事是否有失密宗本旨?
今之传密宗、学密者,各以神通为事,未免失其本旨。传者尚无真神通,学者谁得真神通?学佛法,何可作瞎捣乱,谋发大财、得大权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密宗道理,不可思议。而今之传密宗、学密者,各以神通为事,未免失其本旨。传者尚无真神通,学者谁得真神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64页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四)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学密宗。(真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诸弟子有欲发大财者,反致亏一二百万;有欲得权利者,反致数十人关闭牢狱;有欲即成佛者,反致著魔发狂。某奉某喇嘛为师,其师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彼必问及独立之事,则当日独立,当日送命。某清澈及某之神通,致许多极崇奉之弟子倒楣。可知师与弟子,皆是不安本分。无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学佛法,何可作瞎捣乱,谋发大财、得大权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汝且守分,一任人皆成佛。汝纵无大得,幸有此许多佛,必不能不相度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6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77】学密宗者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有什么危险?
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即易著魔或致受病。密宗之危险,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昨颇有五六位,非黄君一人,彼见信与否所不计也。彼学密而回向净土,故是正理。但恐不屑生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使彼无此种知见,断不至称赞大愚。既称赞大愚,则是以大愚所说为至当之论。然大愚之成佛之弟子,并无成佛之表示。足知其为妄称许人,以期世人恭敬供养,尊已为已成佛之高僧。其犯大妄语、以凡滥圣之罪,实非小可。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74页 复慧海居士书四)
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5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78】为什么学密宗要量自己身份?如不善用心,即易著魔便成废物吗?
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份,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
修密宗者,需三密相应。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若一著魔,便成废物。
修密宗者,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即善用心,修此法门,便与其他法门相隔。非若修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多无妨碍。故修密宗者,若能得益,固然是好,若一著魔,便成废物。
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份,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著。所以古来大法师、大宗师,对此净土法门,莫不提倡。(《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18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79】印祖如何评价显荫?为什么说志尚浮夸,不务真修者可为年轻人一大警策?
显荫天资甚高,显密诸宗,皆得其要领。但以志尚浮夸,不务真修,死时显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会,亦不得力。虽有多人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里糊涂,不省人事。此可为年轻之聪明人一大警策。
座下宿根深厚,聪明过人,不几年,于宗、于教、于密,悉已通达。恨光老矣,不能学座下之所得,唯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则台、密二宗当大振兴矣。但现在年纪尚轻,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出而宏法,则其利溥矣。聪明有涵养,则成法器。无涵养,或所行所言有于已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此光区区愚诚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6页 复显荫法师书)
显荫天资甚高,显密诸宗,皆得其要领。但以志尚浮夸,不务真修,死时显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会,亦不得力。虽有多人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里糊涂,不省人事。此可为年轻之聪明人一大警策。良由显荫天资虽高,气量过小,无韬晦涵养之真修,有矜张夸露之躁性。(在东洋回国,往宁波看其师,当日即病,次日即往上海)。因闻其师令闭关静修一语,即日便病,次日即去,竟至延缠以死,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9页 复恒渐法师书一)
【80】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对吗?
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
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99页 复石金华居士书)
【81】有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为事对吗?
须知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果三业相应已久,便可从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关系也。
诺那来上海太平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为事。而阿弥陀长寿陀罗尼持之,开囱门,即能随意长寿,或即往生,此语何可一概?勿道尔我不能,即诺那也不能随意往生。一弟子以此事问光,光复之曰,此事理实为的确有之,但不可谓人人均能往。须知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果三业相应已久,便可从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关系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64页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四)
【82】为什么说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
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著魔发狂者甚多。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其不虚此生此遇矣!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61页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未知净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著魔发狂者甚多。显荫,既能台宗,又得密宗真传,已是灌顶大阿阇黎。凡所与灌顶之人,通皆现身成佛。彼到死时,咒也不会念,佛也不会念。在彼平时,心中、语意中,每以法身大士相拟。到了临终,尚不如一字不识之老太婆老实念佛者,为能安危念佛而逝之为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5页 复闵宗经居士书)
【83】为什么说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
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谓君宿具灵根,见地高超,尚有错认,及受病不知对治之失,则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彼谓密宗高出显教之上,引种种言论以辨。然佛无二心,亦无两法。欲抬高密宗,但当论密宗所以高处。既以密宗之妙处,与显教之妙处证同,是欲推尊而实持平也。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光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24页 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84】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
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1页 复沉授人居士书)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85】印光大师拒人研究他宗吗?
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已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石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其不痛哉!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已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石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佛法犹如太虚,了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者,约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与太虚相契相合,须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论,不妨于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约自己而定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64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86】印光大师禁人读诵研究大乘经论吗?
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
念佛一事,固贵纯无间。所以一切时、一切处,均宜念。育经则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间断,又何必于污秽处育也。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0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有谓光禁人读诵研究大乘经论者,不知凡来光处求教者,或身羁俗网,或年时已过。对此事务繁冗,来日无多之人,倘泛泛然令其遍读研究,而不先将净土法门之所以,令其彻底明了,其于种善根、明教理,则或有之。于即生了生脱死,或恐无有希望。以注重于读诵研究,以期开悟而自证,不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业,欲仗自力,于现生中了生脱死,其难甚于登天。以故光不避讥诮,而摅诚以告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90页 文钞摘要序)
【87】念佛的原理是什么?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使之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信愿持名。持至一心不乱,即可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41页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义是什么?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63页 千佛图颂并序)
凡作观持名,通名为作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14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89】初学者为什么只能缘想一佛,不能缘境过宽?
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9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90】为什么说念佛一法取舍皆是?
参禅一法,属专究自心,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属兼仗佛力,则取舍皆是。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4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91】如何理解念佛一法是阿伽陀药?
以普生总治一切病故。
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华言普生,亦云总治,以普生总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万四千烦恼,亦复如是。所以念佛法门,包罗万象。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诸法,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诸法总持,故得无法不备,无机不收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83页 净业社开示法语)
【92】为什么说信愿念佛法门是药王中之药王?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乃药王中之药王也。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897页 募建药王篷序)
【93】为什么说净土法门于在家人更为要紧?
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性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5页 净土篇序)
【94】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一乘无上之大教?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幸得闻熏,勉力修习。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幸得闻熏,勉力修习。恐彼无知狂徒,谓为浅近,故此依教赞述,令其奉行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93页 净土问答并序)
【95】净土法门有没有口传心授之秘?
念佛一法,是按经典所说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绝无口传心授的道理。若有口传心授之秘,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
竭诚尽敬,为学佛之无上秘法,当为一切人说之。不致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
所言预锡珍秘,不知净土法门,绝无所秘。若有口传心授之秘,(竭诚尽敬,为学佛之无上秘法,当为一切人说之。不致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密宗,则有秘传,然不若净土之为直捷稳当也。汝勿以现身成佛等大话自期,则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欲现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则两头成空,为可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28页 复朱南圃居士书)
又念佛一法,是按经典所说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绝无口传心授的道理,何可冒险而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16页复赵俊峰居士书)
【96】莲宗诸祖为什么多皆专主持名?
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
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44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97】什么是专念自佛(实相念佛)?
深穷实相,以期悟证,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59页 弥陀圣典序)
【98】专念他佛有哪三种念法?
一观想,二观像,三持名。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59页弥陀圣典序)
【99】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摄机最普,得益最深?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故摄机最普,得益最深,尤其最利末法钝根之士。
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0页 弥陀圣典序)
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11页 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100】什么是自他俱念,禅净双修?
自他俱念即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倘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自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1页 弥陀圣典序)
【101】什么叫带业往生?念佛为什么能带业往生?
众生无力断惑业,靠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0页 复吴思谦居士书)
彼世之不尽已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例。虽佛力法力不可思议,由自己心地不正,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32页 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
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51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二)
【102】“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以弥陀果德,熏染众生业识妄心,久久心与佛合,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如是。
令友所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80页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103】念佛以哪两重工夫融于一心?
即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50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104】什么是念佛三昧?
三昧即三摩地。亦云正定正受。谓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
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11页 复杨炜章居士书)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正受。谓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不为杂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三)
【105】净土诸古德所说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含义是什么?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乃谓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圆彰。
从前诸祖宏法,均按时机,导利后学。不得谓为偏执。须谅当时苦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语本无病。病在学人不解圆义,死执一边,便同徐六担板耳。宗家未得之人,只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谓净土弥陀,皆非实有。此种人本不知宗,何况净土。净土诸古德所说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乃谓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圆彰。阁下病其偏执,不能普摄。谓学者根钝,难以领会则可。谓古德此语有病,则不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7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五)
【106】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什么关系?
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2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107】如何正确理解心清月现?
心清月现,各现浅深不同。唯佛方为究竟清现。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
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等觉,乃分证位之后位。分证位,凡佛所证者,皆证之,但未圆满究竟证耳。)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且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方可到中国京都【印光大师】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101-200问)。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12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108】修净业人应守什么样的家风?
学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如是信,如是行,则利益大矣。
但修净业人,著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祈切实令社友如是信,如是行,则利益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22页 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云栖大师立法教人,皆从平实处著手。依之修持,千稳万当。断不至得少为足,著魔发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5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自贻伊戚,盖以其知见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妇之念佛,正心诚意,而受益甚众。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不惧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31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109】“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等四句是什么意思?
事实有生,理实无生,此理甚深,宜认真念佛庶可亲得。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夺境不夺人者,显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为夺人不夺境者,显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为人境俱夺者,人境两寂故。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为人境俱不夺者,以人境双显故。虽有四句,只是事实有生,理实无生耳。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双泯,寂照双彰之妙旨耳。生必有其人,故谓为人,去必有其境,故谓为境。此理甚深,宜认真念佛庶可亲得。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409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110】事一心和理一心是什么含义?
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3页 复袁福球居士书)
【111】净土法门为什么要重视事修?
永明寿禅师日课一百零八种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今以凡夫而不自量,不重事修,而欲成办道业,实为可怜悯者。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
吾人念佛,当从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时,则既无能念之我,亦无所念之佛,而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即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正念佛时,了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虽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复历历明明,相续而念。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若未到无念而念之工夫,即不以有念为事,则如毁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古之禅德,多有礼拜持诵,不惜身命,如救头然者。故永明寿禅师,日课一百零八种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况后世学者,不重事修,而欲成办道业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云:“著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如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视念佛为小乘,不足修持,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10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112】为什么笃修世善,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
若不笃修世善,何能上希佛佑。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谁能现生断尽烦惑,了生脱死。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顿断烦惑之人,特说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
然佛法法门无量,唯笃修世善,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良以若不敦伦尽分,尚为世间罪人,何能上希佛佑。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谁能现生断尽烦惑,了生脱死。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顿断烦惑之人,特说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悉得成办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47页 宜兴佛教净业社缘起)
【113】如何理解净为归宿?
佛说诸法,无不以律为根本,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彻上彻下,三根普被,凡圣同归。
如来一代所说诸法,举其大宗,其名为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此五宗者,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拣择取舍者。然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而此五宗,无不以律为根本,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彻上彻下,三根普被,凡圣同归。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门,皆仗自力。非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净土法门,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48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114】如何理解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07页 致广慧和尚书)
【115】如何理解净土法门为佛法之归宿,亦世法之源本?
世法八德、八事离此则不能究竟圆满。断惑证真,超凡入圣离此则不能直下亲得。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佛法之归宿,亦世法之源本。约俗谛论,举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离此则不能究竟圆满。约真谛论,举凡断惑证真,超凡入圣之妙道,一尘不立万德圆具之真心,离此则不能直下亲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38页 皋东佛学莲社缘起)
【116】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
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
问,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师于问辞中何以不专谈净土句旁,批云:胡说巴道。)
答,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35页 答卓智立居士问)
【117】胎生疑城的含义是什么?
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我等不必死执,无事生事。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著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7页 复周孟由昆弟书)
【118】哪些人是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上中下三根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须知无量法门,皆须自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求其摄生普遍,利济无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后始本不二,不断烦惑,不历异生,即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唯净土法门为然也。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以其至简至易,至顿顿圆,故能如大地之普载万象,大海之普纳众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52页 吴淞佛教居士林发隐序)
【119】为什么说念佛一法,唯务高深和谈玄说妙者不能得实益?
一切法门,皆以念佛为其归宿。唯务高深,谈玄说妙,则如数他人宝,自无半钱分,毕竟自己受用不著。以业尽情空,方了生死。但能谈说,有何利益。须知见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业尽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念佛则仗佛慈力,利益宏深。
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念数声,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发恳切心,故得成办。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为比而生疑也。此为下根。若论上根,以初发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须念佛回向往生,以圆满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门,皆以念佛为其归宿。唯务高深,谈玄说妙,则如数他人宝,自无半钱分,毕竟自己受用不著。以业尽情空,方了生死。但能谈说,有何利益。
须知见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业尽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念佛则仗佛慈力,利益宏深。故清凉国师说,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念佛法门,最合末法时机。善导和尚说,若论学解,一切法门,都应当学。若论修持,须择契理契机者,方有实益。念佛一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最为契理契机,今人俱宜修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90页 净业社开示法语)
【120】为什么说俯提劣机,曲护初心,唯净土法门,最为第一?
净土法门。若凡若圣,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临欲命终,随佛往生,亦登不退,故最为第一。如来之恩,广大周至。虽天地父母,莫能喻其万一也。
净土法门,乃如来普度众生之特别法门也。如来愍念众生,示成正觉。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大根则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断惑证真,以直趣菩提。小器则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趋吉避凶,为入道方便。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可出离分段生死。倘惑业未尽,道果未成。纵有修持,不能自主。久经生死,进少退多。以道不胜习,业能缚心。譬如坯器未烧,经雨则化。虽有前功,了无所益。以是之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
俾若凡若圣,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则以已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迨至临欲命终,即得随佛往生也。既往生已,则已断惑者,速证无生。具业缚者,亦登不退。从兹亲炙弥陀,参随海众。熏陶化育,染如来之妙香。障尽智圆,复本具之佛性。俯提劣机,曲护初心,唯此法门,最为第一。如来之恩,广大周至。虽天地父母,莫能喻其万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57页 西方公据重刻序)
【121】为什么不能以“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教中下根人?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3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122】为什么说当今之世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
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故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
然须恪守本分,切勿学好高务胜一派。譬如穿衣吃饭,须按各人身量食量,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则可以养身心。施之失宜,均可以伤身心。非饮食裘葛之有善不善也,视其人之善用与否耳。无论如何资格,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须注重净土法门,以仗佛力,比仗自力,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近有一种专逞口解脱者,指念佛者为腐败待死,祈勿被此种邪说所惑。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7页 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二)
【123】为什么说业力之凡夫,现生欲了生死没有第二个法门?
凡夫无力断惑,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方有了生死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55页 复许熙唐居士书)
【124】现在人的对症药和适合的修法是什么?
对症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何以故?以自力了生死之难也。使真知之,杀了亦不肯弃置净土法门而不力修也。
现在人的对症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若夫研究起信,虽亦具因果净土。而凡夫知见,不能普领全义,又不能按论起修,则只一解义了之矣。无论何等根性,因果净土,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至于教相,亦须择人而施。以学生各有所学之事,佛学乃兼带耳。天机若浅,则专务教相,或将净土抛在脑后,致成有因无果之结果。是不可不相机而设法也。今之崇相宗者,其弊亦复如是。彼提倡者,实不为了生死,只为通理性,能讲说耳。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难。断不肯唯此是务,置净土于不问,或有诽薄之者。此其人皆属好高务胜,而不知其所以高胜也。使真知之,杀了亦不肯弃置净土法门而不力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409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七)
【125】大通家和普通人应如何修净土?
普通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否则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5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126】什么人在净土法门能得实益?
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
净土法门,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而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已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43页 致铭光居士书)
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乃自误耳,非佛咎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400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二)
【127】末法时期,什么人不妨圆修万行?
智力充足者。但必须回向往生。
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2页 无量寿经颂序)
【128】为什么说念佛一法于在家善信,最为合机?
善人修净业正因,基址巩固,故念佛能得真实利益。又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念佛一法,乃佛法中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语其浅,则妇孺均能修持。语其深,则圣哲莫能了解。而且于在家善信,最为合机。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来称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凡念佛之人,必须于家庭伦常中,各尽其分。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者是也。又须惩忿窒欲,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修善去恶,尤须在起心动念处,认真省察,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毋或怠忽,是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万丈高楼,自可随意建造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75页 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2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129】为什么无论何等根性,皆须以净土法门为主?
净土法门,为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语其浅近,则三岁孩子皆能修。语其深远,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否则所学之佛法,皆为现在撑场面,未来种善根而已。欲得真实了生死利益,难之难矣。
现今无论何等根性,皆须以净土法门为主。盖净土法门,为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语其浅近,则三岁孩子皆能修。语其深远,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净土,为凡夫依之现生了生死者。置之不究,纵将一切法门通究得十分通彻,谁能现生将烦恼断得净尽无余,而到自力了生死地位乎?仗自力者,既不能得。仗佛力者,又以不知而不注意。则所学之佛法,皆为现在撑场面,未来种善根而已。欲得真实了生死利益,难之难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5页 复福州佛学社书)
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以力敦伦常,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6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130】根器较高的人怎样修净土?
根器较高人也应以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
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至于居心行事,或恐过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觉。当详阅《安士全书》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则,心心念念,无或逾越矣。倘尤恐鉴察不及,当取孚佑帝君功过格著实行去,则超凡入圣,断惑证真,于震旦国中,当推君为第一矣。功过格乃明云谷禅师传袁了凡者,切不可谓其落索而藐视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9页 复邓新安居士书)
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风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4页 日诵经咒选录序)
【131】为什么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身已得法已闻该怎么做?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今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此恩此德,唯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嗔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今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
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81页 竭诚方获实益论)
【132】印祖为什么力劝文人学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不可虚度此生?
人生无常。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故应丢掉文人习气,发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实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行,方有实益。
接手书,知前次之书,尚不讨厌。此次除过誉不慧外,皆属实情。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种善根,尽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
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果能发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实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行。则将来之母仪闺范,师范女流,与预会莲池,亲承佛记,皆可必得矣。愿将身体力行之不遑,不敢故作戏论,以开罪三宝,常念勿忘,则幸甚。此后不须来信,光约于月半后往沪。(《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83页 复张曙蕉居士书三)
【133】净土法门的特点是什么?
由其大小不二,权实一如,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须修持,皆得成办也。
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随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
净土法门,谛理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由其大小不二,权实一如,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须修持,皆得成办也。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匪仗佛力,将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虽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果能如是,万无一失不往生者。净土经论,文义显明,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随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其为乐也,何能名焉。愿见闻者悉皆修持。各怀自利利他之心,共发已立立人之愿。恭敬受持,随缘倡导。展转流通,令遍国界。俾一切同伦,同沐佛恩,同生净土,实为大幸。(《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02页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134】念佛有什么现世利益?
世人独知念佛身后益,其知身前利益多多。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皆不读而知。又如世人由于不知临产劝念之益,致许多母子受无量苦,或致殒命,无可救法。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皆不读而知。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方可知念佛之妙。而光之芜钞,屡屡言之。居士谓现世无益者,不但未深体净宗诸经论,即光钞亦属走马观灯,未暇详究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7页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又念佛之法,于人之生与死,均有利益。世独知临终助念之益,而不知临产劝念之益,致许多母子受无量苦,或致殒命,无可救法。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3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
【135】念佛对读书有什么帮助?
念佛方能消宿业。业消看书,一览知妙。
经目略为一阅,不宜看者勾之。即宜看者,亦祈少看。但以念佛治习消业为事。业消看书,一览知妙。此由约而得之妙法也。今人根性陋劣,一博则泛漫无依,心绪纷张,难以相应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00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十)
【136】念佛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在哪里?
真信切愿,持名佛号,往生西方极乐国土,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
固当唯精唯一,执持弥陀圣号,真信切愿,企其往生西方。持之久久,心佛一如。不离当念,彻证蕴空。妄想执著既灭,智慧德相亦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不离当处,冥契寂光。唯此一处,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愿吾徒智空,普与法界众生,同赋归欤,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09页 心归净处跋)
【137】念佛对护国息灾的意义是什么?
人以恶感,天以灾应。护国息灾,以平时大家茹素念佛为好。愿力相接,则邪气消而正气长。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国家得护而灾殃自消矣。然临时虔敬而求护息,亦有相当之效力。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功德。既临时虔敬而求护息,亦有相当之效力,不过仍以平素大家护息为好。盖平素大家茹素念佛,愿力相接,则邪气消而正气长。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国家得护而灾殃自消矣。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易晓,未乱之治难明。夫治国亦如治病,有治标者,有治本者。治病者是已乱之治,若求其速效,所谓头痛医头,腿痛医腿,治其标也。其标既愈,然后再治其本,俾气血周流,营卫舒畅。本既痊愈,则精神振起,方能奋发有为。现者国家危难,已至千钧一发之际,余以为今日治国,须标本兼治。兼治之法,最莫善于念佛吃素,戒杀放生,而深明乎三世因果之理。
现在世界之劫运,吾人所受种种灾难,皆是过去恶业所招,以致感受现在苦果。故知此恶业者,即过去恶因之所造成也。欲免苦果,须去苦因。过去已种之苦因,念佛忏悔,乃能消去。现在如不再种苦因,将来即能免受苦果。何谓苦因,贪嗔痴三毒是也。何谓善因,济物利人是也。若人人明达因果之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灾害自无从起矣。唯今人不明因果之理,私欲填胸,无恶不作,只知自己,不知有人。讵知利人即是利已,害人甚于苦已。故余平素常言,因果者,圣人治天下,如来度众生之大本也。舍因果而谈治国平天下,何异缘木求鱼,吾未见其能有得也。
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恶事,来世定得恶果。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善事,来世定得善果。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与吾佛所讲因果正同。所谓余者,乃正报之余,非正报也。本人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乃所谓本庆本殃也。余报乃在其子孙,余庆余殃,皆其祖父所积而成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62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138】念佛之人平常能逢凶化吉吗?
倘肯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生前死后,均有不可思议之利益。大难临头宜能逢凶化吉。
若止靠人求延生,不知求阿弥陀佛,于自己寿终时,接引往生,则是见小而失大。倘肯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生前死后,均有不可思议之利益。昨一女弟子来,为一姓汪女弟子带些食物。言,汪氏前两月,一日初黑,忽来二十余强盗,各持手枪来抢。其屋楼上下住七家,彼在楼中间。因将电灯息却,其夫妻跪佛前求。而佛前之灯,若有一人吹灭。强盗打门不开,遂不打。余六家通抢了,唯彼未失一物。可知念佛之人,平常尚能逢凶化吉。况监命终时,往生西方之利益,比此大得不可说其形相倍数乎。当劝彼常念为幸。(《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6页 复刘德护居士书)
【139】大难来临时为什么要志诚念佛?
果肯志诚常念,必蒙其加被。纵大劫难逃,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生西方。
现在时局危险,当令一切人,同念佛,及观音圣号,以作预防。果肯志诚常念,必蒙其加被。纵大劫难逃,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生西方。或信愿未至真切,亦多生善道。切不可谓不能免劫,便是白念。须知今生所受之苦乐,乃前生所作善恶之因所感召。今生所作之因,又为来生所受善恶果报之因。以念佛为因,则生西方,以杀盗淫为因,则堕三途,此必定之理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56页复战德克居士书二)
【140】念佛人遇到灾难时结果会一样吗?
宿业不同,结果各异。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5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141】反正在劫难逃,念佛还有益吗?
仗佛慈,或于小险中得蒙被佑。若夫大险祸来,不能独不受劫而死,念佛人当承佛力生西方。纵不生西方,亦生善道。决不与不念佛之人同堕恶道也。
现在时局危险万分,无论老幼男女,均当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以作预防。今之劫运,避无可避,防不胜防。唯仗佛慈,或于小险中得蒙被佑。若夫大险祸来,或致大家同归于尽。虽念佛人不能独不受劫而死。然死后之去处,各各不同。念佛人当承佛力生西方。纵不生西方,亦生善道。决不与不念佛之人同堕恶道也。此意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65页 复刘蓉阁居士书)
【142】怎样念佛才能对治不良习气?
清心寡欲,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绵绵密密,长时忆念。久而久之,宿业消灭,善根增长,种种恶习,当皆逐渐消灭矣。又若习气深厚,尤当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菩萨救苦心切也。
详察阁下之病,由于一向好胜,故每每因气受病,此其一。又以天性聪明,故带聪明人习气,致于女色,不加撙节。再加以忿怒之火,不时而起。譬如双斧伐孤树,已危险之极。又用同善社不良善之坐法,则又为病苦之助缘,以致种种现象,皆由之而生。今若肯依清心寡欲,摄心念佛之法行之,久而久之,宿业消灭,善根增长,一切失眠、鼻梁颤动等,当皆逐渐消灭矣。
当先看《嘉言录》中修持方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绵绵密密,长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尔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则决不可得。凡事均以诚为本,修持可不用其诚,而欲得愈病灭苦之利益乎?又若习气深厚,尤当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菩萨救苦心切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07页 与胡作初居士书)
【143】念佛对于从事士农工商之职业者有什么帮助?
士农工商之职业者,常念佛号,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古之建大功、立大业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也。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已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农工商之职业者,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如理乱丝,神凝则易,心躁则难。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业,功勋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04页 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
【144】净土法门对于世俗有什么利益?
世俗老幼男女,欲发展其事业,消灭其疾苦者,志心念佛,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
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71页 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
【145】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辅政化民的根本法轮?
世人因不讲尽谊尽分之道,福善祸淫之理,而酿至天灾人祸,频频降作。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遵行十善,以净身口意三业。生信发愿,念佛圣号,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也。由是言之,念佛一法,岂不是辅政化民之根本法轮乎?
现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总因不讲尽谊尽分之道,福善祸淫之理。至于六道轮回之事,念佛往生之法,更无从得闻。以心不注重于道德仁义,因果报应,纵闻亦不生信。以是之故,酿成大劫,天灾人祸,频频降作,杀机弥漫,民不聊生。其有具忧世之心,欲为挽救者,咸皆提倡佛学,而修念佛法门。以此法,实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此法仗佛慈力,但肯依教修持,无一不成就者。是故各当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遵行十善,以净身口意三业。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如是之人,生为圣贤之徒,没登极乐之国。展转劝导,相观而善,何难弭灾息祸,修德膺福,敦本重伦,移风易俗,以迄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也。由是言之,念佛一法,岂非振兴民力,辅弼政教,不据位而化民,不资刑而息恶之根本法轮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76页 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146】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果能以真信愿持佛名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亦能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令过为困苦。然亦不可以念佛之故,妄欲得分外之好处。既有此心,致或反成不吉耳。
须各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庶可永出生死苦海,常享清净安乐矣。又修净业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信愿持佛名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以真实修持,必蒙三宝加被,不令过为困苦故。然亦不可以念佛之故,妄欲得分外之好处。既有此心,致或反成不吉耳。世间祸福,相为倚伏,福能善享,则其福愈大。否则福未实得,祸已大临。此种祸尚无禳解之余地,以是因福而致之祸,其祸更为酷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07页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147】念佛能治好遗传病吗?
当至诚恳切念佛及观音圣号,当可即愈,而不复遗传矣。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圣,况遗传病有不即愈乎?
遗传之病,亦宿业所感。当至诚恳切念佛及观音圣号,当可即愈,而不复遗传矣。所言解脱之门,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即生可以做到。若不专修此法,修其他种种法门者,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今 为汝取法名为宗信。以信愿行三法,为净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圣,况遗传病有不即愈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74页 复琳圃居士书)
【148】为什么说佛法如钱,在人善用?念阿弥陀佛能灭定业吗?
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5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149】为什么要普劝一切有缘人共享念佛超胜利益?
一句佛号无一人不能念,且利益超胜。念极超凡入圣,闻声即种善根。故当普劝修持。
以一句阿弥陀佛,即佛所证之无上菩提觉道。吾人若能以此名号自熏。久而久之,即能与佛气分相同。况此一句,无一人不能念。即或懒惰懈怠不肯念,闻大家念佛音声,亦有利益。两两比较,故胜于念经多多矣。以念佛最极简便,即不念佛者,闻佛音声,一历耳根,即种善根。由此一句佛号,灌入八识田中,将来遇缘即发。设使怨鬼恶病逼迫,念佛便能却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应当以此普劝修持。不独家人父子,应当劝导。即一切有缘之人,亦当如是劝导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89页 净业社开示法语)
【150】念经、拜忏、做水陆,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故。
念经、拜忏、做水陆,何以不及念佛?以念佛,人皆能念故。念经,则虽有百僧,念者难得有五十人。有不识字者不念,有识字口齿钝,其快如流不能随,亦不念,有懒坯虽能念而不肯念,故成虚文者属多半。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此极熟之六字佛号,彼若不塞耳,则此六字,历历明明由耳根以贯入八识田中,其人心中,固一句一句之南无阿弥陀佛,从始至终,常得显现。虽不念,与念之功德亦差不多少。况一切来往之人,孰是塞耳不肯令闻之人。既不塞耳,则亦以此六字,由耳根以贯入八识田中矣。一句染神,永为道种之利益,唯念佛独有,念经则无者。以文句各异,不熟者不知是何文。即熟者不摄心谛听,亦难了了。光之愚诚,不仅为尊夫人计也。(《法雨涓滴录》附录:印光老人复黄涵之道尹书节要)
【151】三业未净,念佛有没有功德?
三业未净,尤当志诚念佛,以求其清净。未净亦有功德,切不可错会。
则从此以后,当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头一起,即便生大惭愧,犹如裸露于稠人广众之中,惭愧欲死。如此久久,则坏念头自然不起矣。意业一净,身口亦随之而净。三业清净,念佛名号,其功德便广大莫名矣。然三业未净,尤当志诚念佛,以求其清净。切不可错会,谓三业不净,念佛无功德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21页 复陈凤梧居士书)
【152】听一声佛号或念一声佛号有多大功德?
无心听者有大功德。若留心听,功德更大。至诚恳切常念,往生有份。
念佛一事,约现生得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虽戏顽而念一句,亦于后世定有因此善根而发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庙,欲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佛在世时,一老人欲投佛出家,五百圣众,观其八万劫来,毫无善根,拒而不纳。其人在祇园外号哭,佛令召来与之说法,即证道果。五百圣众,莫明其妙,问佛。佛言,此人于无量劫前,因虎逼上树,念一句南无佛,遇我得道,非汝等声闻道眼所能见也。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为彼说,彼听得佛号,亦种善根。听久亦有大功德。无锡近来念佛者甚多,一人会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听念佛声。
后其子将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处去,你把你的佛与我,我就到好处去了。其父云,我不念佛,哪有佛。其子曰,你佛多得很。你只要说一声,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随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谓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谓,汝做菜时所住之屋,近念佛处,日日常听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无心听者。若留心听,功德更大。念经则无有重文,不能句句听得明白。即留心听,亦难清楚,况无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36页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九)
【153】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
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7页 复陈其昌居士书)
【154】此间发心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就生一朵莲花吗?
众生愿生西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召感弥陀慈悲誓愿摄受心。两心相应,西方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花。
夫众生之心,与阿弥陀佛之心,觌体相同,若以信愿忆念相感,必致弥陀慈悲誓愿摄受。故此间发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花,倘精进不退,则其华渐见广大,待至其人临终,佛与圣众,即执此华,接引往生。宋荆王夫人,笃修净业,姬妾使侍,无不率行,有一姬妾,无疾化去,夫人夜梦亡妾,殷勤致谢。又引其西行,见一宝池,其量广大,中一大华,光明殊胜。妾曰,此夫人生处也,其中周围所有之华,皆蒙夫人教,及展转相教以发心者。夫人醒已,悲喜交集,未几,值诞生日,念佛立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19页 汪含章夫人往生记)
【155】净土法门的易行和利益体现在哪里?
专仗佛力往生,其所得之益,比业尽情空者,高超多多。可见净土法门之殊胜。
须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一切法门,不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以唯仗自力故难。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即可超凡入圣,以专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业尽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士农工商,在家出家,皆应修持。不唯不碍一切职业,而且能助一切职业得易成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78页 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
【156】为什么说佛法真利益多被愚人所得?
老实头颛蒙念佛,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5页 净土篇序)
【157】往生以后有什么胜缘资成道业?
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使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
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05页 念佛恳辞序)
【158】净土法门(念佛法门)以什么为宗?
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页 一函遍复)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6页 复幻修大师书)
【159】念佛决定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信愿行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1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凡修念佛法门者,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普劝同人,求生极乐。果能如是,则万修万去,决不漏一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07页 念佛恳辞序)
【160】修净业的要求是什么?
严持净戒,发菩提心,具真信愿。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90页 净土指要)
【161】往生净土需要哪三资粮?
具足信愿行,即是净土三资粮。同时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临终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去。
念佛的人,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53页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52页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162】为什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修持之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乃最简便之要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5页 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修持之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须多说,依此力行,则自可亲得其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85页 复汤文煊居士书二)
【163】依哪八句话,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谈玄说妙,弄口头,求神通,宜置之东洋大海外,方可亲得实益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10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八)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91页 复蔡契诚居士书三)
【164】信愿行三者是什么关系?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吗?
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复陈锡周居士书)
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79页 复琳圃居士书)
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9页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165】如何认识和处理愿与行的关系?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此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书)
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
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按时杭僧□□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学钝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坚密、蕅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只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
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至于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此上约理通说也。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6页 复拟答某居士书)
【166】念佛求生之人,为什么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谁?
末法人障深慧浅,求知不可得。不如学愚夫愚妇,老实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附来书)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窃谓灵峰、梦东诸大师,及我师文钞,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妇通途立说。若吾辈能通文字,心思复杂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妇之念佛方法,断断不能往生净土。鄙意以为念佛求生之人,当先求知念佛的是谁,盖既见主人翁,则念佛方有用处,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应当如是,即念经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动谓老实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识得念佛的是谁,则念佛何能老实,何能死心。纵使日夜十万声,于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专主持名,不参是谁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罢参以后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见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实可哀愍。当时时苦口劝人,而居士中竟有谓我为邪见者。佛法真义,沉晦至此,曷胜痛叹。兹特披陈所怀,敬求印证,并乞详加阐示,众生之幸,非仅雨木一人之幸也。
详观来书,不胜钦佩。阁下欲令一切人亲见本来,直登上品,观经所谓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发菩提心,劝进行者,其阁下之谓乎。虽然,说法当须观机,若不察机,妄投法药,则与庸医以药杀人无异。须知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使世皆上根,则阁下所说,诚为有益。而上极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愿求生,而教以参究是谁,参而得之,固为大幸,尚须重发切愿,以求往生。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参者,其能真到大彻大悟地位者有几。
夫知念佛的是谁者,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勿以余人论,即阁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阁下未到,以至则决不敢说灵峰、梦东为就愚夫愚妇立说,而不知是谁,即老实念,死心念,亦不得名为老实死心,纵使日夜十万,于生死有何相干,及谓古人专主持名为罢参后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语。由是言之,阁下之心,实欲自利利人,阁下之语,实为自误误人矣。切请缄默莫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之一大法门,被阁下关塞锢蔽,莫由开通,其罪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可不慎乎。阁下之见,以不知契理契机之所以然,妄执利上根之法,而普劝一切修习,遂成偏执谬见。以不合机之法,妄行劝修,谓为佛法真义。光虽庸劣,民与阁下同陷谤佛谤法谤僧之咎,而妄为赞许乎哉。如谓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岂能强阁下舍已所学而从我乎?不过以阁下见问不得不直贡愚诚耳,祈洞察是幸。(《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43页 复汪雨木居士书)
【167】念佛之人为什么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无信愿求生,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生死不了,轮回无有出期。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页 一函遍复)
【168】念佛人为什么不可以自杀求往生?
若厌世心切者,不如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以自杀求往生不仅不能往生,反而成枉死鬼矣。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0页 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169】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错在哪里?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1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170】念佛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8页 复何希净居士书)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所言照料林事(编者注:谓居士林团体事务),不能专修,深恐难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难如愿者。须知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著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808页 复王诚中居士书)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5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171】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一任随便,往生也就无分了。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07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172】净宗行者为什么要切戒不接受佛力?
一个人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藐视佛力,丧心病狂。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心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90页 净土指要)
【173】什么人能作真念佛人?怎样做才是真念佛人?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
念佛人须知行住坐卧食语,无非自利利他之时。如是念佛之菩提心就会更为殊胜。其次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须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须将好体面的心完全放下。果能如是,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2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
随自意三昧,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人虽不专以彼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则念佛之菩提心更为殊胜。以其知行住坐卧食语,无非自利利他之时也。然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则方为真念佛人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0页 复崇明黄玉如书)
佛堂日课,即依现在所订规矩,切实修持。然不可一向专在事相上用功。必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能如是者,方为真念佛人。否则,如水泡石头,绝无心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1页 与明本师书)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胡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4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必不注重实益。汝庶祖母,虽有数十年之修持,仍然一个俗汉,其于往生,恐难之又难矣。然此亦可为念佛人作顶门一针。必须将好体面的心,完全放下,方是真念佛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42页 复念佛居士书)
【174】一心念佛,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这样想对吗?
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
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2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175】往生正因是什么?
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已,实为往生最胜资粮。惟当先劝自家父母兄弟妻子,以身为本,由亲而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04页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177】要了生死,做到哪一点就足够了?
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须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是则多亦归少,少亦归多。多少同为成就此事而已。则多不为多,少不为少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1页 复唯佛居士书)
【178】净土法门的修持法则是什么?
净宗行人,常当如子忆母,一句佛号,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常当惭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已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91页 净土指要)
【179】为什么要认清净土法门宗旨?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世之好高务胜者,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自误误人,可不哀哉,可不痛哉。
令友陈敦复夫妇,敦行孝友,复能笃信佛法,精修净业,洵为今时不多见之人。今欲皈依,并受五戒,必要认清净土法门宗旨,庶可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
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
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83页 复张纯一居士书)
【180】何为因果?修净土者为什么要提倡因果?
因是种因,果是结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义。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
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修净土者,不信因果,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
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感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唯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76页 净土法门说要)
【181】劝人修净土首先要劝其深信因果,为什么?
人心本善,随习而转。随于无信人,则便毁谤佛法。随于有正信之人,则便修持净业。故劝人修净土,当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为劝之。彼肯依从,则再为说净土法门。俾其同念佛号,同生西方,是为最要一着。
人心本善,随习而转。随于无信人,则便毁谤佛法。随于有正信之人,则便修持净业。社会国家之兴败,视其首领之人可知矣。现在乱至其极,当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为挽救。彼肯依从,则再为说净土法门。俾其同念佛号,同生西方,是为最要一着。刘以书诸人,既欲皈依,今为各取法名,另纸书之。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不能详为开示。今以彼等香仪六十五元,令寄书四十八包,每种各与八人一部。有余则送有信心、通文理、能恭敬者。以后详阅此各书,则无疑释,亦用不着函询也。当令彼等,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庶不负此日求皈依之素志也。余详《文钞》《嘉言录》,此不备书。祈慧察,与彼等说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8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二)
【182】印祖为什么劝弘法人要常常向普通人讲因果净土?
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依净土法门,谁能现生了脱?故对于普通人,宜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而常讲,似易有益。
然以光愚见,对于普通人,宜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而常讲,似易有益。若专以相宗为说,纵令各各悉知其义,其二种无我,谁能亲证?《楞严》、《法华》二经,一则俱十法界因果,一则具显权实本迹之所以然,似比相宗易于领会而趣入焉。又净土三经加行愿品为如来三根普被原始要终之法,而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依净土法门,谁能现生了脱?固宜常讲。即不专讲,亦当常常带着演说,则利益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4页 致超一大师函)
【183】为什么说因果一法标本统治?
因果一法,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故说标本统治。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5页 复张伯岩居士书)
【184】有人说因果是小乘法对吗?
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说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存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说因果为小乘法,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82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185】为什么说世间圣人也讲因果?因果是古今国家治乱兴衰之关键吗?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世间圣人,非不明示因果,而是后之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易》云,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书》云,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岂非因果之谓耶?而《春秋左氏传》所载,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恶恶,皆因果之实录。
故因果者,实为维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辅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亦古今国家治乱兴衰之关键也。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盖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废也。其儒书,早垂明训。《易》云,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书》云,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岂非因果之谓耶?而《春秋左氏传》所载,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恶恶,皆因果之实录。使后之人诵其书,按其事,懔然于祸福之无常,报应之不爽。由有鬼神,战兢惕厉,上智者固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亦知所畏惧,不敢为恶。故因果者,实为维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辅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亦古今国家治乱兴衰之关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15页 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此举世亲知亲见,谛信无疑者也。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世间圣人,非不明示因果。以其专主经世,欲其可继可传。因只局在现生,及先代后代。而不详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后,及前自无始,后尽未来。后之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遂谓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气,偶尔凑泊其形骸而已。其至于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无因无果,成断灭见。其负圣教而昧己灵也甚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86页 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186】何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转变由心是怎么回事?
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或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无知愚人也。
如遇灾殃或不如意事,不怨天尤人,常作偿债想,生悔罪心。即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重罪转轻,轻罪消灭。此为转变由心之意。若能发大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直登不退。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榖,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07页 与卫锦洲居士书)
【187】什么是报通三世报?
现报: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逆来顺受,方为乐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报通三世报者,第一现报,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见者。第二生报,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孙方发达。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能见之。(今生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了,不可以词害义,至祷。)第三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若百千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唯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尚非声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缘之来,若镜现像。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人徒憎镜内之影。逆来顺受,方为乐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15页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
【188】父母与子女有哪些因缘?
有四种因缘。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古云子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是也!
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
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恩处,为报怨故,来为其子。小则忤逆亲心,大则祸延亲身。生无甘旨之养,死贻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权要,谋为不轨,灭门戮族,掘坟夷墓,使天下后世,唾骂其人并及其亲。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偿债者,子宿世负亲资财,为偿债故,来为其子。若所负者多,则可以终亲之身。若所负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学甫成名而丧命,商才得利而殒身。讨债者,谓亲宿世负子资财,为讨债故,来为其子。小债则徒费束修聘金延师娶妻,及种种教诲,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尔丧亡。大债则不止如此,必致废业荡产,家败人亡而后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16页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
【189】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是什么?
修德者愚者可贤,恣意妄为者贤者可愚。一切皆在自己之存心而已。世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可悲哉!
嘉梦奇特,必有嗣书香而绳祖武,出类拔萃之嘉男,赐自佛天也。不胜欣慰,贺贺。《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有凭据者亦可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奕之宰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可不以努力栽培,以祈嘉梦有据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190】不信因果的危害是什么?
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诚、心正、而身修。从而成为淑世善民。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互相残杀,民不聊生,皆为破斥因果轮回之所酿成。
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舍因果而言论,不过稍愈皮肤之病。若夫心病,则反令增长,决无能愈之理。彼唱高调者,谓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乃佛骗人之妄谈。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间正理。圣人穷理尽性,如来断惑证真,皆不出因果之外。人果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诚、心正、而身修矣。彼以意诚、心正、身修,为淑世善民,希圣希贤之据。而极力破斥因果轮回,不知能令人诚意、正心、身修之权,唯因果轮回之事理。既无因果轮回,有几肯从事于诚意、正心、身修乎?
欲人皆诚意、正心、身修,先破斥令人不得不诚意、正心、身修,不敢不诚意、正心、身修之权,其诬往圣、误来学之罪,罄竹难书矣!彼犹自矜能崇正除邪,淑世善民,以致现出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互相残杀,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轮回之所酿成。彼若梦见此祸,纵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况只求无关紧要之虚名,而又何敢为之乎。甚矣,众生之恶业深重,而感此学说,以重增其业,岂不大可怜哉。愿一切同伦,同怀自利利人之心,勿存彼此门庭之见。由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以驯至于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及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由此一杯,直登如来之大愿船,以诞登觉岸。又复传传相渡于尽未来际,庶可不虚此生此遇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85页 杯度斋文集序)
【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若人人知此道理,则天下和谐也!
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语依表面看,是说庆殃及于子孙。依实际论,其庆殃之归于本人者,当更大于子孙者多多也。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以也。极,穷困苦荼也。五福六极,实示前生之善恶因,及现生之善恶果也。儒经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孔子箕子此二语,最为明显。佛经说三世因果,最为详悉。撮要说之,则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
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业业,恐惧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则自心本具之正知发现。由兹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此就儒教所说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况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95页 因果实证序)
【192】提倡因果及家庭教育对当今社会和谐和培养后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人人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少时栽培成性,其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因果为千圣不易之法也。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亦居尘学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欲家风不坠,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圣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则家齐,行之于国于天下,莫不皆然。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12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今之时世,坏至其极,其原由于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欲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以心不改良,则一法才立,百弊丛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75页 复卓人居士书)
今日世道之乱,为开辟所未有。究其根原,总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讲因果报应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能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亦居尘学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57页 复观心居士书)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著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其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411页 复洪观乐居士书)
【193】念佛人为什么也会惨死?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
周颂尧居士原函: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以因果之事,重迭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
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独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
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重报后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43页 复周颂尧居士书)
【194】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
人积善与积不善,因也;余庆与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5页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195】学佛法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因果是以身谤法吗?
此种人虽聪明学佛法,但因执理废事,不修因果,为偏邪狂妄之人。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故为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学佛之人应深信因果,理事并修。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9页 复取伯诚居士书一)
【196】为什么说佛法包括所有世间经世之道?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何以深则见深,浅则见浅?
举凡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咸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世间圣人,唯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明能尽义尽分,与不能尽义尽分之善恶报应。倘知善恶报应,则欲为善而必能勉力,欲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
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
佛法虽属出世之法,所有世间经世之道,悉皆包括无遗。举凡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咸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世间圣人,唯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明能尽义尽分,与不能尽义尽分之善恶报应。尽义尽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顽劣,则不是伪为,便是故悖。倘知善恶报应,则欲为善而必能勉力,欲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竞倡新法,废弃旧章。虽父子夫妇之伦,尚欲推翻,况其小焉者乎。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
国运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人心之人,欲为挽救,普劝悉皆研究佛学。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一传十,由十传百,至千至万,靡然风从。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此实治乱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轮也。当今之世,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训,虽圣贤齐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纵天姿高上,亦难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24页 学佛浅说序)
【197】有人见为善而得祸,便说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说恶不可戒。遇到如此愚人应如何劝教?
如此愚人当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为其详细剖明,报应事迹,为其揭示,以警其操行,束其身心。须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
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60页 复杨宗慎居士书)
【198】世之愚人诮谤念佛人为生死预修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淫杀为有福、为有智。遇此种人应如何对待?
此种愚人不知因果。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念佛人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要以佛所说为依归,决不以此种愚人所说者为根据。
世人于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失措。而于关于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之预修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淫杀,为有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为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61页 复杨宗慎居士书)
【199】世出世间圣人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有什么后果?
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6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200】人多有外彰善相,实则暗存恶心以行恶事,以为人不知鬼不觉。何以解释?
须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随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所以稍知因果报应者,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
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于上智,不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明若观火。其谁不欲趋吉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又不知因果,多有外彰善相,实则暗存恶心,以行恶事。意谓人既不知,有何妨碍。不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随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99页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201】人死之后则告了脱,并无善恶果报之说,这样认为对吗?
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然此尚非究竟法。何为究竟法,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盖今日之灾难,皆大家共业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可消。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恶事,来世定得恶果。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善事,来世定得善果。《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与吾佛所讲因果正同。所谓余者,乃正报之余,非正报也。本人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乃所谓本庆本殃也。余报乃在其子孙,余庆余殃,皆其祖父所积而成者也。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然此尚非究竟法。何为究竟法,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盖今日之灾难,皆大家共业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可消。如一•二八沪战时,念佛之人家,得灵感者甚多。彼自己单修,尚得如此灵感,况人人共修者乎。故知国难亦可由众人虔恳念佛挽回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65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202】宋程朱辟佛与否定因果,给天下后世带来什么危害?
学说误人,深可畏惧。程朱昧心辟佛与否定因果,既毁佛又毁儒,违悖儒教先圣。由不提倡因果,则治国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视作迂谈谬见。以致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天下后人深受其害。二子有灵,当不以己所说者为是,而悔无所及矣。
吾固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程、朱天资超迈,窃取佛经之义以释儒经。又恐人学佛,特倡异义,谓佛所说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实无其事,不过藉此以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既飘散,又有何人复托生乎。此事在佛法中为极浅之事,在国家社会为极要之事。彼既提倡因果轮回为虚谬,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徒抱定正心诚意,为教民治国之本。而不知无因果轮回,则正心诚意,与不正心诚意,有何分别,不过一空名而已。且实既无有,又谁顾此虚名乎?
自此以后之理学,无一不偷看佛经,无一不辟驳佛法。由不提倡因果,则治国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视作迂谈谬见。数百年来,犹能维持者,尚有礼教之仪型在。及至欧风东渐,则完全随欧风以披靡矣。以无因果轮回之根本,故致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在程朱当日之本心,乃借毁佛以护儒,而不知毁佛即成毁儒。如今五经四书,乃成犯禁之书,而大小学堂皆不许读,此明证也。儒释本同源,认心性为身形之异端,而谋为灭除心性,则先灭身形矣。使二子有灵,当不以己所说者为是,而悔无所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196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
现在杀劫尚盛,前途危险。当劝眷属,及与乡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则后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恼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实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以为世间善人,吃素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复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泽。否则后来之苦,与眼前有过之无不及也。呜呼哀哉!此之祸根,近由家庭无善教,远由程朱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实理实事,谓为佛设此法,以诱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之邪说以酿成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63页 复施宗导居士函)
三日前接汝父遗稿,知汝家祖德甚深。为人子者欲荣亲,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否则纵祖父功德一一彰显,而身不行道,反为辱亲矣。吾国之乱,至从古未有。此之祸根,乃程朱辟因果,谓是佛骗愚夫妇耳;又错解致知格物。辟因果则无治国治民之本;错认格物,为穷尽天下事物之理,则有几人能做得到。汝父续稿,致知在格物,说得颇阔大,而实非正心诚意之根本。盖此物字指心之私欲而言。心之私欲一格除之,则是是非非,绝无错乱。一有私欲,则所知不得其正。如爱妻爱子者,妻子再不好,彼总不知其不好,由爱之私欲障蔽其真知故也。程朱错认作外物,故止说正心诚意,不题致知格物。此处一错,人各不在去私欲上用工,此吾国学术之一大不幸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65页 复海门施宗导居士书)
【203】印祖是如何劝念佛人深信因果,求生极乐的?
是以光每为一切人说,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茹素,信愿念佛,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自行,以此化他。世出世间之利益,悉于此得之矣。
今日之世,以兴佛法,不患不知高深玄妙之理性,患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而实行其所当行耳。果能一切人皆实行其所当行者,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矣。是以光每为一切人说,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茹素,信愿念佛,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自行,以此化他。内而父母兄弟妻子,外而亲戚乡党朋友,俾彼同修净业,庶可谓之真佛弟子。能如是则生为圣贤之徒,没登极乐之邦。世出世间之利益,悉于此得之矣。此愚夫愚妇所能为者,并非有高深玄妙,不能企及之处。惜人多所求在彼而不在此,故难得其真实利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807页 复王诚中居士书)
【204】现今学净土者多多,有正见者却少少,何因何缘,如何对治?
病在缺乏正信。然须老实头念佛,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一切人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如此则不至被别宗知识之所摇惑。
汝既于净土生正信,今为汝取法名为慧扬。谓依佛智慧,宏扬净土,俾彼一切同伦,咸皆现生了生脱死。汝以周子、邵子、范文正公拟光,光何能望彼三人肩背。然三人未遇净土法门,光幸得遇耳。此法遍布人间,几多人终日持诵,仍然漠不相关,有如未曾闻见者,又有闻而不信者。信而能行者,殆亦少矣。汝现可生正信矣。然须老实头念佛,庶不至被别宗知识之所摇惑。孙陈等赠汝书数十种,今为寄《净土十要》,《佛学救劫编》,《净土五经》,《净土圣贤录》,《饬终津梁》各一部。此十要,乃当日原本,非前木刻之节略本。读此而能信得及,则一切知识,一切经教,各种法门,皆不能摇动其信心矣。学佛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一切人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现世乱已极,不以佛法为救正,则无法可设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13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205】知识份子如何信因果?印祖为什么劝知识份子把学问抛向东洋大海外,力修净业?
知因果,则不敢损人以利已,伤天而害理矣。世之强暴,语以道德仁义,或绝无动心处。语以因果报应,勿道即信,纵令不信,亦当惕然惊惧。
以阁下之才论,当依光所说,其为利益大矣。否则择一寂静隐晦之处,力修净业。将从前所得之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个无知无识之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果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兹高竖法幢,俾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为圣贤之徒,没预莲池之会。方可不负所学,为大丈夫真佛子矣。
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理,而欲世道太平,虽佛菩萨圣贤同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是以光十年印《安士全书》,拟募数十万,只得四万。然现并木刻所印者,已有五万四五千矣。现印《大士颂》,明后年印《二十四史感应录》,皆欲人知因果耳。知因果,则不敢损人以利已,伤天而害理矣。世之强暴,语以道德仁义,或绝无动心处。语以因果报应,勿道即信,纵令不信,亦当惕然惊惧。阁下居位,不能即挽回狂澜,何不现居士身,以此为未来之挽回计乎?以此度人,即以自度。何得远适异国,访未见之经,拜佛之遗迹,以为自度乎?今之人多带一分夸大气派。如未弘法,先要求外国未译之经,而本国已有之经,曾一一研究已极否?况佛经中义,得其一二,即可以上弘下化。况数千卷之多,尚不足用,而欲访之于印度各国乎。
凡此种提倡,光皆不以为然。其意皆出于好高务胜,见异思迁,以为我当出人头地。若人云亦云,则不足为奇,有负我本领矣。以阁下之才论,当依光所说,其为利益大矣。否则择一寂静隐晦之处,力修净业。将从前所得之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个无知无识之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果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兹高竖法幢,俾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为圣贤之徒,没预莲池之会。方可不负所学,为大丈夫真佛子矣。至于远游印度,不过开眼界扩知见而已。于生死分上,欲得自度,则在此而不在彼也。况道路遥远,所费不赀。而阁下色力,亦不过健,受此宾士劳碌,则所损甚多,所益甚少,光绝不赞成。(《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96页 复叶玉甫居士书)
【206】念佛人为何要与一切不着、一切皆空之人敬而远之?
因为此种人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及与勤劳修持之法,借此以遮懒惰懈怠之迹。待至业报已熟,阎老当以最上供养,敬此之人。故吾人当于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同彼受阎老之最上供养恭敬也。
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及与勤劳修持之法,只以一切皆空,一切不着为护身符。而不知已著于一切皆空,一切不着,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着之意。况彼借此以遮懒惰懈怠之迹,不以真修为事,唯以空谈争高。待至业报已熟,阎老当以最上供养,敬此一切不着一切皆空之人。于斯时也,不知尚能皆空不着与否?吾人当于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同彼受阎老之最上供养恭敬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6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
【207】为什么说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
因果报应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净土法门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脱死圆证菩提之达道也。故说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
因果报应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净土法门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脱死圆证菩提之达道也。宋儒辟因果以后,治国治家治身治心之法,徒存枝叶,了无根本。以驯至于狂流莫挽,无可救药。学佛不修净土,纵能彻悟自心,深入经藏,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依旧仍在六道轮回之中。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欲仗自力了生脱死,则难如登天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1页 苏州弘化社第六届出纳报告清册弁言)
【208】末世学佛者,如何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上下功夫?
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诸余法门,皆须烦恼断尽(三界内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令大彻大悟,有大智慧,大辩才,晓得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不能了。况具足烦恼者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76页 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世有行人,藐视因果,及与净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妇当之,以致自失善利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66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
【209】人有实德,天有奇报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此举世亲知亲见,谛信无疑者也。故因果二字,的实不虚。人有实德,天有奇报,彼剥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孙富贵者,率皆灭门绝户。而其神识,当永堕恶道,无有出期,可哀也已。
乾隆辛巳,豫省黄河溃决,陆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半被淹没。陈留县有曹姓者,居宅沉没,已三昼夜,咸谓无生理矣。及水退,墙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无恙。众问之,云日来唯觉雾气弥漫,不见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司见而异之,询其有何善行。曰每年租课所入,除衣食足用外,尽以济邻里之贫乏者,至今未尝少替。已历五世,百有余年矣。宪司俱赐匾额,以嘉其异。水固无情,而有鬼神护佑,虽全体淹没,而未见其水。是知人有实德,天有奇报,彼剥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孙富贵者,率皆灭门绝户。而其神识,当永堕恶道,无有出期,可哀也已。是以欲救世人,非极力提倡因果报应,断断不能收实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3页 复潘对凫居士书三)
【210】为什么说世之有钱人,不肯愍念灾黎是愚痴之人,是所谓弃功德而收罪过?
世之有钱者,尚不肯愍念灾黎,可谓痴人。徒守钱财,以供子孙之浪费,是所谓弃功德而收罪过,为明眼人所怜愍者。其人来生,或恐遇灾,并不逢人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所寄手书,不忍卒读,何我同人,遭此大劫。水灾即退,圩堤不修,再一发水,更加惨酷。况且非祸未伏,兵灾又兴,直使黎民,将无孑遗。近闻赈款衣服,相继输送,然而人谁肯弃浮饰而作功德乎。近有女众来,有带指环金钏者,诃其不宜,令作赈款,视其情形,尚不肯舍。昨日灵岩当家妙真师来,合寺大众,减省衣单之费,共凑二百二十八圆。今日已令自送曹府,用赈江北。前次汉口发水后,灵岩凑一百二十余圆,送上海交汉口赈灾会。此诸师之施,可谓竭尽无余之施。
世之有钱者,尚不肯愍念灾黎,可谓痴人。徒守钱财,以供子孙之浪费,是所谓弃功德而收罪过,为明眼人所怜愍者。其人来生,或恐遇灾,并不逢人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但愿诸位蒙佛加被,身心耐劳,庶灾民有覆庇,而不至无救无归也。慈幼院,于十余日前,亦破圩而被水灌入,尚有二十余间房未灌。后又发水,则只十余间。院墙倒许多,所种棉花菜蔬,通被水淹。此次损失,亦颇不少,奈何奈何。灾民之苦,可谓至极。当令念佛,及念观音,由此因缘,得种善根,亦是从根本救济之一法也。当此大苦,见诸位不惜精神,为之救济,令彼念佛,则易信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76页 复袁孝谷曹崧乔居士书)
【211】以放生款赈灾是错因果吗?
以放生款赈灾,则是转济疏轻之财,以济亲重之急。因果固有,当不致因此获罪。
近来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实无放生之益。切愿认真劝人戒杀吃素,较比劝人集资放生,仍旧吃肉,了无所减者,利益多多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以放生款赈灾,则是转济疏轻之财,以济亲重之急。因果固有,当不致因此获罪。十三年,黄涵之在道尹任,募开放生园。江浙打仗后,彼即告退。冯梦华知彼尚有放生园款数千,与光书,令光劝彼,以此款济灾民。光极力劝彼移赈。彼与谛法师书,说所以,谛责以错因果。彼以谛书见寄,光论因果固有,若谓阎老子加以刑罚,则光愿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近来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实无放生之益。以张名揭晓,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绝不赞成,定期放生西湖。若不是不知事务者提倡复放生池,何至冤枉花万数千元净资,犹令多少生命,得莫救之灾。切愿认真劝人戒杀吃素,较比劝人集资放生,仍旧吃肉,了无所减者,利益多多也。光已六十九岁,应酬日多,精神日减,若不长隐,则于己有损,于人无益,岂可云法弱魔强之故乎?此系大竖法幢者之身分,光何敢僣窃此名义乎?祈慧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13页 复骆季和居士函)
【212】为什么说人若抛撒五谷,必定来生无饭吃;人若遭践字纸,必定来生无目及愚痴无知?
食为民天,何敢暴殄。虽一粒半粒,亦不宜弃。弃之得饥饿之报。遭践字纸,必定来生无目,及愚痴无知。食牛,固宜切戒。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过。
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宝,可谓豪杰之士。然须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衣不蔽体,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自可决定即生出此五浊恶世,生彼清净莲邦。不致上负佛恩,下负己灵也已。今为汝取法名为宗道,汝妻为宗德,文庆为慧畅,文裕为慧丰,文智为慧纯,文馨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如不能净素,切勿恣意令食。一则保存慈心,一则卫护身体。汝教食牛,固宜切戒。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过。湖南人吃饭不吃尽,此风甚劣。食为民天,何敢暴殄。宜与儿女及仆婢等,说其所以。虽一粒半粒,亦不宜弃。人若抛撒五谷,必定来生无饭吃,今生亦有即得饥饿之报者。人若遭践字纸,必定来生无目,及愚痴无知。宜令儿女等同读《阴骘文》、《感应篇》。为彼讲说,俾知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则将来自不至流为暴恶。彼杀父杀母,废伦免耻者,皆由最初不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一闻邪说,遂极力依从,以逞其肆无忌惮之心,为可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10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四)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整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83页 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文)
【213】为什么说生死到来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9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4页 复包右武书二)
【214】为什么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面对无常当如何发心?
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当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汝既厌弃世荣,发心出家,必须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当念形质虽禀五漏,心性原具三德。痛洗积劫之女习,力持弥陀之圣号。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念极功纯,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克果愿。既生净土,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奚啻阳焰空华,直同囹圄毒海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408页 示某比丘尼)
何况我等凡夫,业根深重,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难,惑之甚矣。且今世杀人之具,日新月异,若飞机大炮,毒气死光等,山河不能阴,坚物不克御,我等血肉之躯,何能当此。而人生朝露,无常一到,万事皆休。是以欲求离苦得乐者,当及时努力念佛,求佛加被,临终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转,华开见佛,得证无生,方不辜负得闻此法而信受也。唯愿大众精进行持,是所至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33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215】生死事大,可世人多将其置之不问,为什么?如何求了生脱死之法?
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三途一报百千劫,悲哉。
欲求了生死之法,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须知法门无量,皆须自力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则末世众生,颇难现生即得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以其仗佛慈力,即未断惑业之人,亦可出此娑婆,登彼极乐,实为我辈无力断惑者之一大恃怙。(《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7页 净土问辨功过格全刊序)
【216】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贪外事,专一念佛?
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疱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3页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217】劫难之中当如何修持?
劫难之中,当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不然,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了。
今之时,是何时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敌。三四年来,人死四五千万。自有生民以来,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又复风吹,水冲,地震,瘟疫,各处频频见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灾。诸物之贵,比昔几倍。当斯时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于不契时机之法门乎?倘或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218】求生西方者为什么不可怕死?
怕死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5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219】怎么解决念佛时不能恳切的问题?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洗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1页复陈慧超居士书)
【220】常作临终想对念佛有什么帮助?
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化学能预先持念,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1页 复袁闻纯居士书)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88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221】为什么说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如何在尘缘中发起生死心?
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只要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尘劳即为解脱。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尘劳即为解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1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222】怎样才能做到佛念自纯?
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3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223】念佛心不归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21页 致包师贤居士书)
【224】念佛时作已死未往生想有什么益处?
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仿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0页 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225】懈怠是一切人之通病,如何对治?
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
汝之所说,乃一切人之通病。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经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然地狱之苦,以未曾亲见,无善根人,尚不能顿发出离逃避之心。最切要者,当想两军交战,炮声如雷,子弹如雨,飞艇在上,地雷在下,一时齐发,则两军之人同皆粉身碎骨,随炮子以分散,化作乌有,我亦身预其中。当其将发未发之时,尚知念佛求生之事。此时惶恐万分,而营官司指挥,各执枪炮,不敢稍懈,懈则即时见杀。此时断不至事务所牵,恐怖所碍,不能念佛矣。此种境界,不及地狱万分之一,以凡夫心力所能想到,故想时便毛骨悚然,如亲经历也。汝之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想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其余种种法则,《文钞》悉具。但熟读精思自得,故不多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7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226】如何理解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
念佛可了生脱死,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
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非因亲丧方念,平时便不念。亲丧乃系为亲起见,实即以亲死,引汝等同证永动不死之一大事也,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1页 复谈少抚居士书)
【227】印光大师是如何以生死自励的?
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1029页 楹联)
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87页 苏州报国寺关房题壁偈)
【228】信的内容、信的依据和真信的标准是什么?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能如是信,可谓真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华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能如是信,可谓真信。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194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229】什么是真信?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
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75页 复琳圃居士书)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2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30】怎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子忆母。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76页 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231】念佛人如何才能感通佛力?
一心念佛,极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感通佛力,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
汝病既重,但当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诚,必能满愿。至于所有罪业,不必以此为虑。以果能极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譬如大石,装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语,自然可满汝愿。今为汝取法名为慧脱,谓以智慧,信愿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脱离生死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32页 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232】什么是切愿?
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生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3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33】什么是正确的发愿?
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便是正确的发愿。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求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198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234】真信、切愿、力行的内容是什么?何为用功之道?
信者,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不为所动;愿者,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行者,真实依教起行,老实一心念佛。
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哪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
《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哪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74页 净土法门说要)
【235】如何发起厌离娑婆之心?
娑婆世界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诚堪怜愍。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具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4页 初机净业指南序)
【236】怎样发愿才与佛愿相应?
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即为人天王身,普利众生之高僧身,决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发愿,方能与佛之誓愿相应。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4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237】往生西方的大根据是什么?
信愿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
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4页 复智圆居士书)
【238】怎样才能使信愿二法当念圆具?
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为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19页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239】怎样培养真信切愿?
深信持名佛号,广阅净土经论,参承净业知识。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十念若,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1页 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窃谓净土一法,为诸法之归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极无可疑,不被一切经教知识语言所摇夺?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经典,则愈研究愈将净土看得寻常矣。若先知净土之所以,再研究其余经论,则愈研究愈将净土看得高深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0页 复金慧畅居士书)
【240】为什么说念佛一法信愿最为要紧?
若无信愿,故不能与佛相应。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须知西方,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7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241】为什么说末世众生唯恃信愿,仗佛慈力方能了生脱死?
末世众生,障深慧浅,修余法门,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唯恃信愿,皆可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
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虽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89页 净土释疑序)
【242】如何理解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我人虽根器下劣,如以印祖开示生信发愿,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往生绝对有分。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虽云依光所说,实则全依自己偏见。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于此法门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务胜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论》。《起信论》实为学佛之纲要,然于劣根,及初机人,亦难得益。
即研得《起信论》通彻无疑,其用功尚须依念佛求生,方为稳当。况法相、禅、教之精微奥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谓“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恶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此系违背佛教,及与光说,何可云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19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243】“万修万人去”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指对净土法门信愿具足者言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44】为什么有真信切愿者个个都能够往生?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不是靠自力。故只要生信发愿,个个都能够往生。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汝父女二人,当依我语,则可不虚此生此遇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0页 致戚友卿先生书)
【245】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么?
信愿不真切,口说往生,心恋尘境。悠悠泛泛,希图来世富贵。平时不教眷属念佛,及至临终,不唯不助念,反为瞎张罗,破坏正念。哀哉!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抺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94页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85页 复李少垣居士书一)
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生脱死之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77页 净土法门说要)
【246】念佛为什么宜念六字名号?
佛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故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44页 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念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佛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此条系答代俞觉鲜居士之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37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247】为什么信愿门中尤宜致力?
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其失大矣。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沉,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汝之工夫颇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62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248】为什么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以不愿生故,故难仗佛力往生。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何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7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249】如何理解不以信愿为事,而只求念至一心,会断后世人往生净土之善根?
念至一心,仍属自力,举世少有一二。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故不得以此为训,断佛慧命,疑误众生。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慧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一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7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250】念佛念到极处亦能开悟。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为什么?
净土宗要,唯信愿行三法而已。若置信愿于度外,纵悟到极处,也断难往生。以故蕅益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门,唯净土最为第一。净土宗要,唯信愿行三法而已。莲池之令人参者(即参念佛是谁),以当时宗门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为异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门中悉修念佛三昧也。蕅益之不须参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若求开悟,或置信愿于度外,而念到极处,亦能开悟,不悟亦无所碍。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以故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79页复金慧畅居士书)
【251】印祖为什么劝念佛人:凡离信愿说念佛等开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净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轨范也。光之所说,乃宗净宗古德之诚言,非臆见杜撰之偏论。
现今之世,谬乱已极。废经废伦,无可救药。然以道眼观之,是殆催人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之大警策。倘不怀出世之心,则将来之世,直无可为吾父母者。近来研究佛学者,实繁有徒,但天姿高者,每任臆见,偏重理性,不务事修。或以信愿为著相,或以参究为亲切。纵修净业,不依净土法门之宗旨,则致感应道隔,以现生了脱之法,作未来得度之因。令上等天姿,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为能得其实益,岂不大可惜哉!阁下既发心念佛,固当依净土宗旨,凡离信愿说念佛等开示,悉宜置之度外。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净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轨范也。光之所说,乃宗净宗古德之诚言,非臆见杜撰之偏论。请熟读《净土十要》,则自可悉知。印光《文钞》文虽浅陋,其于禅净界限,及普通特别法门之所以,佛力自力大小之得失,颇为详悉。倘肯详阅,亦未始绝无裨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9页 致郑鸣之居士书)
【252】修净土以哪个发愿文为主?
专修净土者,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此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
汝既专修净土,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省庵语录下卷,有此愿文注解,阅之自知其妙。)汝自立四愿,或兼用或不用皆可。以彼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彼云法界,则包括无遗。汝云大千,较法界量,奚啻大地一尘,大海一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5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附:莲池大师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
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莲池大师:《云栖法汇》)
【253】为什么净土法门应当仰信,不可怀疑?
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我等博地凡夫,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古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8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254】为什么说有真信者必有切愿?没有信愿就不得往生?
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信愿全无,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故有真信者,必有切愿。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信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4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255】为什么要急急讲求信之一法,以期深造其极?
净土一法,因法门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被称为难信之法。若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8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56】净土法门为什么被称为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为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心无成见者,则易生信。知为特别法门者,则必极力提倡。将特别法门作普通法门论者,则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驳矣。以故名为难信之法。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
须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愚夫愚妇心无成见,则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为特别法门者,则必极力提倡。通宗通教而以特别法门作普通法门论,则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驳矣。以故名为难信之法。故光常曰净土法门,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88页 答陶冶公书)
【257】为什么说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难信之法怎么信?
净土法门,是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是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9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258】为什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若信得及,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40页 复秦铭光居士书)
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33页 净土决疑论)
【259】对于净土法门,自己见解不到,该怎么办?
凡净土经论,当急急研究,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见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诚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便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阁下既知仙劫有数,佛寿无量,当此高年,正宜于念佛法门,专精致力。其余禅教诸法,且从简略。以彼诸法,广大深远,不易研穷。即穷到极处,尚须归宗净土法门,方能 究竟了办。凡净土经论,当急急研究,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见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诚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便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长侍弥陀,参随海众。当即彻证无生,速登补处矣。回视成仙而为天帝所辖,殆天渊相隔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5页 复郦隐叟书)
【260】佛说净土法门难信是指什么难信?
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84页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261】修行净土为什么不必问他人之效验?
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2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262】判断往生的标准是什么?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67页 复郁智朗居士书)
【263】念佛未能心中清净,也能得往生吗?
只要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46页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264】念佛没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
问,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着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3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265】为什么无论业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仗佛慈力,不计业力大小,唯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阁下既相信光,当依光所说,方有实益。否则虽有信心,但作种未来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
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19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266】“我业重,恐怕不能往生”,这种想法对吗?
不对。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0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267】有人害怕自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不能往生,错在哪里?
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尚得往生。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2页 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91页 复倪慧表居士书)
【268】极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带业往生吗?
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
又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
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喻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34页 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5页 复岳仙峤居士书)
【269】欲生净土为何不可存“但求不堕恶道即已”之念?
此念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者。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至云莫谓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广读三藏十二部,此话与上智之人说,即为契理契机之良言,对中下人,即有氾滥无所指南之过咎。谈何容易!试问汝与化三,是此根性否?宗门教人,看一句无义味语,净土教人,专持佛号者,以约则易于得力,博则难于得益故也。即教家虽曰讲演非博不可,然亦须有专业,方为实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2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270】凡夫的狂妄、愚痴二病表现在哪里?如何对治?
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
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9页 复智正居士书三)
【271】崔母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有何依据?
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见载籍,毕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说兼通,解行相应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复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证据,而知其决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272】有信愿,但未得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
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88页 复郁智朗居士书)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2页 复习怀辛居士书)
【273】不识字的人念佛也能往生吗?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汝母经咒不能念,当劝令一心念佛。宜吃长素,切勿以血肉供亲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将来亦当以身命还,则此之行孝,直是令亲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亲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05页 复智乐居士书)
【274】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观经》下下品中又许五逆往生,是否互相冲突?
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82页 复善觉大师书)
【275】盲聋喑哑之人,念佛可以往生吗?
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暗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9页 复宗灵法师书)
【276】以前做过种种恶事,现在念佛能够往生吗?
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92页 复郑琴樵居士书)
【277】吃荤的人能念佛吗?
吃肉即无慈悲之心,此语乃为汝真实修行者说。若泛泛悠悠之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
按理宜净素。虽势难即净,但宜少食。即食,亦当存一怜悯度脱之心。非吃荤人念不得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1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佛以慈悲为本,汝既吃肉,即无慈悲之心,此语乃为汝真实修行者说。若泛泛悠悠之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非吃荤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69页 复陈莲英女居士书)
【278】念佛功夫不得力能否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
问,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6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7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279】为什么坚持早晚十念也能往生?
若至心发愿,早晚十念念佛,亦能往生。
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53页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280】为什么临终闻法念佛也能往生?
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37页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281】五逆十恶之流临终十念与平常十念有何不同?谤法之人也能带业往生?
此之十念,比平常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
谤法之人知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
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至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5页 复岳仙峤居士书)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
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20页 复陈薪儒居士书)
【282】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念佛为什么能往生?
全仗佛力。
须知十方佛土,必须到此念佛地位,方可往生。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81页 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283】念佛往生有实验证明吗?
看《净土圣贤录》。
至于念佛实验,岂不能折伏科学者谗口。汝何不看《净土圣贤录》,是诸人之临终实验,何不许人谈。而今之谈佛者,又何必舍此种实验,而徒叹束手。真是怀抱夜明珠,徒自恨黑暗。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03页 复蔡契诚居士书九)
【284】为什么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容易?
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更是无量无边。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求生西方,仗佛力加被,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今幸遇净土法门,当生信发愿,求生西方,则不负佛恩。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你今活了几十年,不知经过多少回刀兵水旱饥馑疾疫等灾。若未遇佛法,且复皈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做人。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勿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得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0页 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285】为什么说求来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间罪人之中之罪人?
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
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何谓破见,即如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我说这些话,汝且莫当造谣言骗汝。我要是骗汝,当有所为。我不为名利势力,平白骗汝一素不相识,只见一面之老太婆,岂不成了痴子呆子了么?因为汝想念相信我,以我为师。汝子对你说,你不信。
教我对你说,要你现生就要了生脱死,永离世间一切苦,常享极乐一切乐。汝要知好歹。我如此与你说,你要不听,还照自己愚痴心相,即为忘恩负义。不要说辜负了佛的度众生恩,并辜负了我这一番不惜精神与汝说这许多话的苦心了。你要发起决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儿女媳妇孙子及亲戚朋友,同皆发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心。则教人之功德,辅助自己修心之功德,临命终时,即蒙阿弥陀佛亲垂接引你登九品莲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骗你,便是佛骗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与汝说故。佛岂有骗人之理乎?汝宜尽舍从前之下劣知见心,则定规得生西方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1页 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286】临终所见之佛是什么佛?
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
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
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7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287】为什么念佛时间不长的人也能往生?
佛之念众生,甚于众生之念佛。须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愿,十念尚能往生。固不须论修持之久暂也。
或以后生小子,念佛未久,何以便得往生。须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愿,十念尚能往生,况荷生从事净业,已有年余乎。《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十九愿云:“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由此三愿观之,知佛之念众生,甚于众生之念佛。
凡临终人,果具信愿念佛求生之诚,又得眷属诫勖助念之力,于斯佛正垂慈接引之时,若无顽冥无知眷属破坏,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固不须论修持之久暂也。十念尚生,况年余乎?况眷属众僧之相助乎?如人堕海,忽遇救船。有相助者,则上船,有相破者,仍堕海。生死存亡,只在瞬息间耳。于此上船一助一破既不疑,又何于助念破坏生疑乎?于此生疑,即不信佛言。纵修持力深,亦难往生。何以故,以有此疑情,便与佛不相应故。既与佛不相应,则何能承佛慈力乎?凡修净业者,必须深明此义,则不负佛恩,不虚己愿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95页 沉荷生生西决疑)
【288】对念佛往生不生一念疑惑之心,有何殊胜利益?
果能生死心切,对念佛往生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4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289】念佛人怎么做才可以保证决定往生?
《梦东语录》,《弥陀要解》,死心依从。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若欲即俗修真,以有限光阴,兼营世事,又期即生定了生死者,则光不妨以闻于古人者,转以告阁下也。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如于净土一法,不能死尽偷心,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犹欲以不执着,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余则光芜钞中已备言之,故不多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4页复尤弘如居士书)
【290】回向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37页 复愚僧居士书)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92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291】回向与菩提心是什么关系?
凡发菩提心,誓愿度生之人,所有修持功德,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2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汝父母之不信,乃宿根浅耳。当以己之持诵功德,全体至心为亲回向,何得只限三遍大悲咒?汝且莫说为亲回向,自己便无有分,汝能真实为亲回向,比但持诵不为亲回向,功德更为殊胜。所以佛门凡有礼诵等事,悉皆普为法界回向,况生我之父母乎?譬如一灯,燃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灯,此之本灯,犹复如是。若不燃,一灯又有何增益乎哉?况大菩提心之生发,固非世间灯光之所能喻,不过取其片义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0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二)
【292】回向有什么功德和利益?
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功德则无量无边。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
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 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4页 复周孟昆弟书)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45页 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293】不回向也能获大益吗?
不能。以凡夫无正念回向之力,则所修俱归人天福报。
悟正谓不回向,亦能获大益,此语欠妥。以凡夫无正念回向之力,则所修俱归人天福报。不回向,令久亡父母获益超度,唯得道圣人则可。悟正之语,混凡圣为一概,不可依从。依之则勿道不得往生,即人天福报,亦不稳妥。以无感不能仗佛力,但任己修持,比诚感者相去悬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40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九)
【294】回向与信愿是什么关系?
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0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295】为什么一切修持都要回向西方?
一切修持皆回向往生,方合修净业之宗旨。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7页 复陈锡周居士书)
念《法华经》,也须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与念佛功德无异。若不回向西方,则是自分其心,念不归一,临终便难定得往生。此实最要之一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14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廿一)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3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296】念佛求生净土是否消极?
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者,世间摩尼宝珠也!
世人虚生浪死,修净土者,了生脱死。在世间所作所为,皆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但以厌离娑婆,即加之以消极,此真所谓竞买千担假,不买一担真也。于无实际者之事生贪着,反以为积极,于纲常伦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为消极。吾愿世人,通如此消极,则娑婆世界,当转成清净佛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04页 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297】为什么念佛人有求来生福报之念便无往生之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了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了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4页 一函遍复)
【298】念阿弥陀佛可以兼念观音吗?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着。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高抬贵手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3页复念佛居士书)
【299】印祖为什么劝修净业人除念佛外兼念观音?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灾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较量乎?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88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前收据函已知。兹接月刊并放生报告,俱悉。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专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灾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07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五)
【300】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
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
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
沪战时,闸北房舍,多成灰烬,独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盖当战事剧烈时,彼全家同念观世音圣号。且最奇异者,战事起后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军救出。及战停归家,室中诸物,一无所失。非菩萨之佑护,何能如是?渠供职新闻报馆已数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遇有灾难,一称圣号,定蒙救护也。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13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463页 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301】为何说念观音圣号决定有大效验,但唯以恳切志诚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决难感通。
兹接五月廿一函,云眼疾尚未愈,而热无避处,又加时疫。此众生同分恶业所感,祈遍令乡人同戒杀生,念观世音圣号,以期疫疠消灭。果能恳切志诚,决定有大效验,即汝之眼疾,亦当由宣布此语,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虽菩萨大慈,非不肯救济,但以彼心不真切,决难感通。祈与乡人详说之,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06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四)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7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02】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吗?
彼不见感应者,亦未尝无感应也。因为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故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绝无不应之理。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编者注: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增广《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59页 复蔡锡鼎居士书二)
【303】阿弥陀佛能否救苦厄,观音菩萨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着而死执着,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04】可以念观音求生西方吗?念观音可得往生西方吗?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然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者,先念弥陀名号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4页 复传度和尚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弥陀佛。以观音乃阿弥陀佛之辅弼也。弥陀是主,观音是宾,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善会其意,即可无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7页 复丁普净居士书)
念弥陀,亦可作恃怙,念观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乎?观音,是弥陀法王子,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77页复殷德增居士书)
【305】如何处理念阿弥陀佛与念观音的关系?
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
所言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84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观世音菩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念观世音,亦须先求消除灾难,正求往生西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76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306】观音菩萨常在哪里显神通?
观音菩萨,常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处,显大神通,演说妙法。无奈众生迷背错过,辜负慈恩。倘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自于一切时一切处,常蒙覆被矣。
普陀已来过几次,当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来。来则旷功费日耗财,于己于他,均无利益。未曾来过,一瞻菩萨道场则可,已经来过,便可在家供养恭敬礼拜。岂菩萨唯在普陀,不遍界以应感乎哉?观音菩萨,常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处,显大神通,演说妙法。无奈众生迷背错过,辜负慈恩。倘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自于一切时一切处,常蒙覆被矣。宜以此意,转告一切知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5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307】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普门的含义是什么?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0页 复郦隐叟书)
【308】救世的护身符子是什么?世人如何获得?
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
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此方外野人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曰为举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则无如之何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309】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多现女身?
以世人心中,菩萨为女身,又常于梦中所现,多类女像,此非菩萨原是女身也。众生善根浅薄,不能见菩萨微妙庄严之法相,故只随彼之机而现耳。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九法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于人法界,又复种种不一,或为帝王宰官,或为隐逸庶民,或为妇女,或为乞丐,了无一定。但以菩萨之像,微妙庄严,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类女像,此非菩萨原是女身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广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门品》有三十二种,人天凡圣男女之身,何可以外道瞎造之香山卷为据而疑之乎?)又何不观下文云,不但现有情身(人天凡圣男女,皆为有情身,谓有心识知觉也)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
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汝若明白此一段文,断不问是男是女。以世人未看佛经,见菩萨微妙庄严,以塑画雕刻者无超格妙手,便似女相,世人遂认为女身。而菩萨一切随缘,以世人心中,菩萨为女身,又常于梦中所现,多为老太婆身。以众生善根浅薄,不能见菩萨微妙庄严之法相,故只随彼之机而现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95页 复易思厚居士书)
【310】观世音菩萨感应的原理和种类有哪些?
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
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以其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
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则不能见。非月不现,是昏盲咎。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
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菩萨大慈大悲,普为法界众生恃怙,由兹举国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观世音之常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81页 石印普陀山志序)
【311】应如何存心才能感应佛菩萨的护持?
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做假招子,沽名钓誉,天地鬼神所共恶。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页 一函遍复)
【312】女人临产应如何避免难产?
女人临产,若出现种种危险者,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若如是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
女人临产,若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狮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
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7页 一函遍复)
女人临产,要出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不至难产。纵难产者,肯志诚念,亦决定即产。此话光初不说,及后闻许多人或生几天,或开肚皮,或由产死。故常与一切人说,凡临产若念,无一难生者。平时必须恭敬洁净,此时裸露不净,出于不得已,有性命相关。但取心中志诚,不必在外形相上论也。若平时,则必须衣冠整齐,手脸洁净,方可出声念。否则,但心中默念,则功德仍是一样。故睡眠、洗澡、抽解,或至不洁之地,均心中念。唯女人临产,须出声念。以心中念力微,故难感通,若或鼓力,恐致受伤,故宜出声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1页 复姚维一居士书)
窃谓生产之不顺利者,由于宿世杀业所致。倘能时常念佛,即临产时亦志诚念佛,决无难产之事。世人每以凡夫心妄生猜度,谓临产念不得佛,不知佛以救度众生为心,当此生死相关之际,正佛恩覆被之时,不得按平常道理论。如儿女卧病不起,父母尚肯亲喂饮食,亲去便利,此病时之谊。若无病而犹令父母如此服事,便应雷打。理有一定,事无一定。按事论理,庶为圆通。光常与人说此义,而依之行者,皆无苦难。以阁下知己,故为说其所以。亦冀阁下善为社众说之,俾一切少女,同离产难,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58页 与江易园居士书四)
【313】女人临产为什么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菩萨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无不安然而生。
又念佛之法,于人之生与死,均有利益。世独知临终助念之益,而不知临产劝念之益,致许多母子受无量苦,或致殒命,无可救法。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或一受孕即念,或将产三四月前即念,或临产始念,均得安然而生。若难产之极,将及殒命,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即安然而生。切不可谓此时裸露不净,念之恐有罪过。须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圊厕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决不以彼衣服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弃之不救。
菩萨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奚啻百千万亿恒河沙倍。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不但无罪过,且令彼母子,同得种大善根。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无不安然而生。近来难产者甚多,一因宿世恶业,一因现生不知节欲所致。然菩萨救苦,固不计彼之若何为因,而平等救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4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
【314】如何持念大悲咒咒水治病?以大悲咒、观音圣号加持对药效有什么作用?
大悲咒咒水治病,当发至诚恳切心,方有灵验。为人治病不得贪名贪利,唯欲救人病苦,则便灵。贪名利或破戒,则便不灵矣。凡事无一不以至诚为根本者。
若念佛人以大悲咒、观音圣号加持(病人所服中西医药),当更有效。
大悲咒咒水治病,当发至诚恳切心,方有灵验。每日持咒之先,先礼释迦弥陀及常住三宝。如图简便,即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一拜),如是三称三拜。次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拜,即念大悲咒。初一遍右手作宝手印,(即右手大拇指,压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头一节,舒第四无名指。)画梵书唵(口+蓝)字 于水上。左手结金刚举印,(左手大拇指,压第四无名指下节。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压于大指之上。如难常结,不结亦可,或初念时至将毕时结,亦可。
凡持咒时,均宜结此印。)大悲咒念若干遍,临毕再结宝手印,画 字。此在末后一遍大悲咒初念时画。大悲咒念毕,照大悲咒遍数,念部(上声)林(去声)二字若干遍。多念亦好。念此部林字,以祈速得圆满成就也。不贪名,不贪利,唯欲救人病苦,则便灵。有或持灵后,贪名利,或破戒,则便不灵矣。凡事无一不以至诚为根本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58页 复尹全孝居士书一)
【315】印光大师从什么时候开始持大悲咒为人治病?
民二十一年在报国关房及到灵岩以后。
光从前不持大悲咒,民二十一年在报国关房,西华桥巷吴恒荪之母,病势危急,恒荪在北京,急打电令归。其妻令人到报国求光咒杯大悲水,光即念三遍,令持去,服之即回机,无危险相。恐恒荪着急,急打电,云病已莫要紧了,恒荪遂未归。其小儿九岁,生未两月,遍身生小疮,春则更厉害,经年不断,医亦无效,因求大悲水,服之即愈。因是每有人求,日日总念几遍。后求者多,即用大器盛。前年避难到灵岩,当家言大悲水还要持。光谓现无瓶可买,且无买瓶费,当以米代之。香灰,则前在报国亦备,以远道水不能寄,灰则一切无碍。若当地则不用灰。无锡秦效鲁三种病,医不好,以大悲水吃擦得好,遂归依。(《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33页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316】为什么要念观世音菩萨以救劫难?
观世音菩萨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
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纵令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则是因宿业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18页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317】念佛一法为什么要恭敬至诚?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钢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7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18】念佛如何注意至诚恭敬?
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且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24页 复法海大师书)
【319】卧床默念有罪过吗?
病人心存至诚卧床念佛无罪。无病之人,睡时默念亦无罪。
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320】女子月信期中可否礼佛?
凡事皆须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经达权始可适中。故知妇女月经时礼佛诵经,亦不妨,但宜少礼,多在己室念佛耳。礼时当加倍致诚恭敬。
光精神不给,诸凡健忘,前书问妇女月信期中可否礼佛遂致忘答。继思此虽小事,或有不喻,致令妇女每月之中礼诵工夫因兹间断,亦甚有关系,故补答之。凡事皆须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经达权始可适中。故知妇女月经时礼佛诵经,亦不妨,但宜少礼,多在己室念佛耳。若当受持经典,亦不妨照旧读诵。但能洗浊致洁,则愈好。如势有不能,但自勉力致洁,勿令手被月水所污,则无碍矣。光昔曾指甲生疮,多日不敢洗其指,然仍旧礼诵。不以为罪者,以病故也。使指不生疮,则罪不可逃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430页 致许止净居士书)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页 一函遍复)
女子经期,乃大半世之痼疾,发必数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平时必须致洁致诚,至此虽身体不能致洁,当倍致诚。小衣内必厚衬布,勿令污血流于佛堂。凡手若摸下体,必须洗净。礼拜若不便,当少礼。至于念佛、诵经,则固以至诚恭敬心行之,其功德与平常了无减少。以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此病发时,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愍。若如愚人所执,身有此不洁之病,则不可念佛。若儿女堕于圊厕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有是理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45页 致自觉居士书)
【321】为什么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
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
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愿阁下以博学宏词,提倡佛法时,必须常以此普利一切。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8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322】什么是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
向恭敬中求佛法实益,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辜负印光,实为辜负自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5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23】为什么说诚敬是入道不变的原则?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座下勇猛精进,为人所难能。又欲刺血写经,可谓重法轻身,必得大遂所愿矣。虽然,光愿座下先专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亏神弱,难为进趣耳。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69页 复弘一大师书一)
【324】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是什么?
诚与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
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微果,与夫以善因而招恶果耳。斯言已与徐君说之。须知诚与恭敬,非唯 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孟子弈秋诲弈一事,可以知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325】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
吾常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经若干劫。其罪毕已,当承此善因,又复闻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页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326】为什么说佛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何以故?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83页 竭诚方获实益论)
【327】看经念佛最妙之法是什么?
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
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致诚,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终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37页 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
【328】阅读佛经为什么要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阅读佛经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倘鉴愚诚,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417页 印光法师文钞三版封二题辞)
又近世儒者率皆不知敬书,或置之坐榻,或用作枕头。或以圣训供戏谑,或以法言证鄙事。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自看书。种种亵渎,不堪枚举。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亦不洗手。以故真儒日稀,而世道日见陷溺也。倘以此习惯看佛经,则未得其益,先获其祸。深可痛伤。恳祈信心士女,各各注意于恭敬经典。即儒书所说,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嘉谟,何可任意亵渎?亵渎,即是自弃其身于明明德、止至善之外。
佛经所说乃生佛之三世因果,凡夫之六道轮回,与夫背尘合觉之方,超凡入圣之道,较比儒书只说现世、不说过未,只重形躯、不重心性者,当切要百千万倍矣。以素所习惯读儒书,尚获大罪,倘以此习惯读佛经,则其罪不更大乎?若能竭诚尽敬,则罪业日消,福慧日增,近则现生往生西方,远则将来圆成佛道。我愿同仁,纳此刍荛,则现未之益,悉皆亲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84页 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文)
【329】恭敬写经的要求是什么?
书经时须比新进士下殿试场,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
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书经。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74页 复弘一师书二)
【330】为什么不能在拜垫上印佛菩萨名号?
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罪过之极。光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
譬如子孙,以祖父之名,书之于布,以作拜祖父时垫地之用,及坐地时,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垫坐,则人必以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萨圣号,印于垫地护衣之布上乎?
下院当家来,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列印者。此事罪过之极,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已属亵渎至极,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余光绪二十年在普陀一见,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彼云此宁波家风也。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光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且托者既属至戚,何不开陈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垫,一则仍不污衣,二则唯益无损,其于彼方为有益。何可循例缄默,仍代为彼转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02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十二)
江浙信心妇女,每以白布铺地礼佛,名为手方。间或垫坐,为护衣服,固无不可,但不应列印其上。若已列印,则万万不可铺以礼佛,况垫坐乎!彼殆谓半截未列印,坐则无碍。不知以有字之布置之于地,尚属亵渎,况既坐其下半截,上半截亦贴靠自己下体,或有竟坐于列印之处矣。须知印上之字,皆是佛菩萨之圣号,理当格外尊重,何可如此亵渎?阿育王之印,则是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之印,普陀普济寺,则是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普陀禅寺,乃明万历三十三年御赐额,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始改赐普济禅寺额。如此,谅此印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所铸者。)法雨寺,则是南海普陀天华法雨观音宝印。
余可类推。列印之布,只可藏于家中佛龛,或神龛内,则有功德。若用以铺地拜佛,则其罪非小,况垫坐乎!(如已经铺地拜佛用过之手方,则又只好洗净焚化,切不可藏佛龛中。)譬如子孙,以祖父之名,书之于布,以作拜祖父时垫地之用,及坐地时,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垫坐,则人必以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萨圣号,印于垫地护衣之布上乎?其原由于僧人不知事务,唯欲多列印,则多得钱,不计此布万万不可列印。若此等僧,纵有修持,亦当堕落。以乱为人列印,令一切信心妇女,同作亵渎佛菩萨之大罪故也。愿诸僧俗,各各痛戒。又愿识字之人,见闻此说,逢人劝诫,令一切人改此恶习,则功德无量无边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71页 戒坐垫打佛菩萨名号印)
【331】如何如法处理不可供、不可存的经像?
经像不能供不能存者,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毁像焚经,罪极深重,此约可供可存者说。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执此义,则成亵渎。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时,必须设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须设法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见人埋藏父母以为行孝,则将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尽孝。或见人供养父母以为孝,遂对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养之仪供养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0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32】抄录佛祖经论依据什么次序?
先经,次论。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
凡录佛祖经论,须先经,次论,然后方及此方著述。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如纶音告示,不可倒列。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一门断不可不依此而列。否则令无知者藐忽佛经,而大方家谓不知法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31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333】经书善书应当送给什么人?
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善书为入圣超凡之前导,须送给稍有信心,通达文理之人。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
《净土五经》用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四)
善书贵于流通,然须其人稍有信心,通达文理之人,然后可以送彼。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若或亵渎,必有罪咎。此种书,皆为入圣超凡之前导,不得与一切小说闲书一例看,则或稍有益彼处。(《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80页 复傅法霖居士书)
已于十三日令弘化社寄《文钞》十包,每包二部,尚欠分量,因加《了凡四训》一本,此书文理极圆满周到,为一切人所当说读之书。现今纸贵之极,印书之报纸,贱时二元三角一领,今已五元多矣,尚日见涨价。当保贵经书,否则后来恐无力能得矣。送人时,亦当以此告之。又须令其恭敬,不可亵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10页 复赵智云居士书一)
【334】有字有佛像的衣服等,可不可以作殓具?
不可。
问,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师旁批云不可。)经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师旁批云不可妄焚。)
答,如焚当另备化器,不可以经灰归锡箔灰卖。宜另包,用净布作袋,内加净沙,有人过海,投之深处,否则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0页 答卓智立居士问)
【335】慢佛、毁佛会遭祸吗?
会。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
佛虽慈悲广大,而欲度众生,须有折摄。若慢佛、毁佛,佛实不生憎爱,然不行折伏,则无以为劝。以故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其慈悲为何如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10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336】能否在卧室或寮房供佛?
卧室断不可供佛,除贫无余屋。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
欲供养者,当于北京路长康里佛经流通处,请石印之西方三圣像,用镜龛装好,彼处亦有,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俱全矣。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卧室供佛,除贫无余屋则可。若有余屋,断不可在卧室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4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既有佛堂,彼何须又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气,殿堂上尚肆无忌惮。正念诵礼拜时,尚敢出下气,则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每见高座法师,尚不以出下气为罪,而于念诵时竟敢行之,况悠悠泛泛之学人乎。座下所说,乃于无可设法中,与彼作一方便,当以在殿礼拜,为免招罪过之第一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9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37】为什么不能在佛殿放屁?
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
念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
念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动,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为下作,最为罪过。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烧香,不过表心,究无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极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不吃过度,则无有屁。若或受凉,觉得不好,无事则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气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当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开矣。有谓,不放则成病,此话比放屁还罪过,万不可听。佛制戒律,未说此事,想古人身体好,又不贪吃,无有此事,故未说。若有,佛必说之。切不可谓佛不说,就应当放,则是自求堕落,佛也难救矣。孔子以圣人之资格,朝于凡夫之国君,将欲升堂,在阶下,便不敢大出气,况入堂面君乎。
故《论语》云:“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摄,提也。齐,音咨,与【 】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闭藏也。息,鼻中气也。孔子朝君,将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则衣前长,故必提其两岔,去地约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仪。严肃之极,故鼻中之气,似乎不出。试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则相去悬远。时君与佛,又相去悬远。放屁与不出气,又相去悬远。静言思之,直大地无容身之处矣,可不极力留心乎。)
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许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当做古德不说。不知古德说的巧,云泄下气,他也不理会是什么话,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说此事,就是说你说的话是放屁。凡有所畏惧,气都不敢大出,从可会放屁。由其肆无忌惮,故才有屁。你勿谓说放屁话,为不雅听,我实在要救人于作粪坑之蛆之前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3页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338】为什么万万不可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
佛经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
小说每以回名。吾人解经,自有成规,何得反效小说之用回乎?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每见有白话不几个字,便弄成十数字,反费事。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光老矣,目力不给,已于二十二年冬登新、申报(按:即新闻报、申报)半月刊,拒绝一切信札差事。序文不能作,以无精力目力,非不愿为经效劳也。即此来往信,乃以手眼二镜强勉从事。若用其一,尚不能见。当悯光老而业重障深,不以见怪,则幸甚。以白话解用译字,未免有僭译经之过,不可不慎。凡说话须按事实,汝之推尊于光,何异以平民称皇帝,欲不累我以凡滥圣之愆,何可得乎?切戒切戒!(《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70页 复胡宅梵居士书三)
【339】净土法门的正行和助行是什么?
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为正行。修行众善,回向往生为助行。
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3页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数日前接手书,知居士近来道心真切,不胜欣忭。所谓修净业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来生一切人天福乐想耳。凡所持诵经咒,并一切种种功德,无论大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心无二念,凡一切读诵礼拜及诸善行,皆成净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篷,则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应,则一切善行,只得现世虚名,无有了生脱死之实果矣。纵令来生得其人天福乐,则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恶业。及至命终,则永堕地狱,万劫难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诸佛诸祖,皆劝众生求生西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92页 复马香瑞居士书)
【340】什么是三昧?如何修证念佛三昧?
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有为一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
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
不但魑魅魍魉,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342】事持、理持的含义和关系是什么?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6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343】学解与学行有什么不同?
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法备在《弥陀要解》及净土诸书中。当寻绎之,滋不多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7页 复邓新安居士书)
【344】善导和尚所说的“专杂二修”是什么?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6页《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
【345】如何处理专修与兼修的关系?
生死心切,诚敬真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80页 开示五则)
【346】为什么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
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3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347】什么是十念记数念佛?为什么不可对十念记数之法遂生疑惑?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2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48】宋慈云忏主十念法门怎么念,要注意什么?
尽一口气为一念,十口气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1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349】念佛如何摄心?怎样念才能至一心不乱?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1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若念佛有妄想,当用心听。字字句句,都要听得明白。无论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是摄耳谛听之法。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6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二)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1页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50】善导为什么提倡专修?永明为什么提倡圆修?
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卐莲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今为汝寄新印《文钞》一部,及善导《观经疏》一部。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3页 复沉授人居士书)
【351】修净业者如何处理专修与圆修的关系?
随己身分而立功课。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76页 复慧海居士书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应该怎样行持?
发真实心,真为了生死。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0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353】为什么念佛没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着,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着与否耳。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2页 复弘一法师书)
【354】行起解绝的“起”怎么解释?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方能得其真实利益。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行之极极,一心可得也。
末法众生,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2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5】为什么劝修净业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6】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357】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
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8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6页 复幻修大师书)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2页 复拜竹居士书三)
【359】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
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4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9页 复唐能诚居士书)
【360】念佛人为什么不要染上虚张声势、自诳诳人的坏习气?
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 致崔德振居士书)
【36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怎么做?
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3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363】“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摄耳谛听,志心谛听,久久便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3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364】怎样才能摄心归一?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摄心归一,需生死心切,恳切至诚,着实从心中念,切勿滑口读过。或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2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401页 复吴希道居士书)
【365】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因为听之一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8页 复刘惠民居士书)
【366】念佛时如何消灭妄念?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1页 复修净师书)
【367】为什么念佛时反觉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进念佛,方谓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8页 复明性大师书)
【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随念随听之一法也。随念随听,比随息好。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8页 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9页 复周寿超居士书)
【371】为什么说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违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由此可见,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6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372】念佛与看书有什么不同?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只好念佛。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1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373】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2页 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8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374】念佛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心佛相应?
一是志诚恳切。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57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375】如何正确认识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
今夏各处水灾,饥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认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祸。如其不能受辛苦,当念饥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则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5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吗?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洁净处,出声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时、不洁净处、并睡时,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样。何只午夜好念乎?从前隐居山林则好,今则人心坏极,为几升米、一件衣,就肯杀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隐居之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69页 复沉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377】什么是助行?为什么说修一切行门及种种善根皆为净土助行?而不知此义者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回向往生。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是大乘胜行。否则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378】如何处理正行与助行的关系?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利益甚大。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0页 复沉授人居士书)
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80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379】为什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大意?
此恶字,通身口意。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欲生西方,须做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来,固若容易。然究其实际,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贤若圣,皆不能承当此二句者。昔白居易为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
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1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现在杀劫尚盛,前途危险。当劝眷属,及与乡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则后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恼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实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以为世间善人。吃素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复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泽。否则后来之苦,与眼前有过之无不及也。呜呼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63页 复施宗导居士函)
【380】印祖为什么劝念佛人注重敦伦尽分?欲得佛法真实利益必须要敦伦尽分吗?
修净业人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须知佛法,原与儒教无异。凡佛弟子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6页 复陈谓恩居士书)
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家俱念佛,其婆媳二人儿女三四个各供一佛。供佛之棹,系一长棹,媳烧香供水掸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掸,光见之心痛。以为此种人,未闻善知识教训,致以身谤法。此光注重于敦伦尽分之来由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1页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381】什么是“敦伦”?
孝亲敬长,善教儿女,即为敦伦。尤其善教儿女,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
所言敦伦,恐汝不会其意,今为略释。世人多多不知敦伦之义,包括得广,但以能孝亲敬长,遂谓敦伦。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
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能孝亲敬长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儿女,此人亦未可直名为能敦伦之君子。如能孝亲敬长与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儿女,其人即居家无所作为,其培植国家社会也大矣。今世乱已极,究其本原,皆为父母者不善教儿女之过。使人各善教儿女,何得有此种恶剧?以极力扮演而促行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7页 复神晓园居士书)
【382】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算是敦伦尽分吗?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可谓真佛弟子矣。
又修净业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信愿持佛名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以真实修持,必蒙三宝加被,不令过为困苦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07页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凡莲友必须劝其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如是,则可谓真佛弟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88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二)
学佛之人,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生为圣贤之徒,没入如来封疆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96页 复隆智居士书)
【383】吾人学佛为何要从伦常上讲究、起心动念处体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伦常吗?
克尽伦常之道,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倘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根本欠缺,与佛不相应,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是故必须要孝亲敬长,兄弟姊妹,夫妇主仆,一一各须尽自己之职分。能于各宗,尽其职分,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80页 复金益平居士书一)
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6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384】学佛人为什么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础?基础含义是什么?
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学佛者亦复如是。故克尽人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则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29页 与丁福保居士书)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5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85】念佛人尽谊尽分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落实到行为上?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然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页 一涵遍复)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2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386】为什么说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
修行之人不尽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对在家人说法,必须先要令彼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能如是则为世间善人。再加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为佛弟子。每见修行之人多于伦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尚不得名之为好人,况可以冀其了生死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6页 答超一师书)
【387】什么是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对往生有何重要意义?
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二乘福)。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修此净业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所以,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又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淫),口四(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意三业贪嗔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5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然修此念佛法门欲生西方,须于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方可与佛合德,命终自然感佛来迎,故曰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则感通自易。十六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为净业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虽造高,不免倾颓。(《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0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2页 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388】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的后果是什么?
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若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
既有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因,决感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之果。彼世之不尽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例,虽佛力法力不可思议,由自己心地不正,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32页 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
又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7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389】念佛人如何尽孝?
念佛人尽孝莫过于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
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8页 循陔小筑发隐记)
【390】为什么说以肉食奉养父母不但不为孝,而实为扳亲堕落?
劝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实为扳亲堕落。
汝书与四十元,俱收到。汝之为母之诚,可谓至诚无加。然当以此诚,劝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扳亲堕落(如临终预为揩身换衣。闲谈安慰及哭泣,并丧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种整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责。若佛弟子,犹狃于习俗,则是借此以博孝亲之名,实则破坏亲之出苦之路,成就亲之堕落之方。其为孝也,与罗刹女之爱,无有少异(罗刹女攫人将食之,曰我爱汝,故食汝。世间此种孝子,则万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同,亦未可知)。今为汝寄《饬终津梁》并《丧祭须知》。另寄书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阅之,自不至以孝累亲堕落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7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一)
【391】怎样念佛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如此信愿持名,决定往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又近世之人,多务虚名,不修实行。口虽念佛,心与佛违。譬如药忌并服,何能愈病。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决不许其稍住顷刻,必使心中净无瑕秽,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持名,决定往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31页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
【392】为什么说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
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种人何能令人景仰?
吾人学佛,当常努力。凡一切时须对治自己习气。对治习气,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习气少,即是复礼致知之端倪。
接手书,知宿有善根,故于弱冠之年,即能崇信大法,不胜欣慰。现今社会,陷溺已极,若再不依佛说因果报应生死事理,并改恶修善,敦伦守分,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门以行,将见人道泯灭,大地黑暗,不见天日矣。汝既得闻佛法,发心皈依三宝,当常努力,凡一切时须对治自己习气(对治习气,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习气少,即是复礼致知之端倪)。世有学佛之人,了不对治习气(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正所谓以佛法作门面行为,仍旧何能令人景仰。譬如插酒幌子卖毒药,初则人犹谓是,久则谁受彼瞒,适足自辱自坏而已。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彼以佛菩萨之言论,作迷惑世人劫夺财产等招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3页 复周大赉书)
【393】念佛与戒律是什么关系?
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7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394】持戒念佛的必要性和利益是什么?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念佛人如能严持佛戒以清净身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故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
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嗔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即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02页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395】为什么说念佛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至于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卧当默念,不宜出声。)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7页 复传德师书)
【396】为什么没受戒的人也要持戒?
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犯之均有罪过。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
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以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名为性戒,其体性当戒故。饮酒一戒,名遮戒(遮,止也),唯受戒者,不可饮。未受戒者,饮之无罪。(《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54页 复施元亮居士书三)
【397】在家念佛人为什么要以五戒为根本?
戒为佛法基址。在家念佛人如能以持五戒为根本,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但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49页 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398】犯娼妓也是犯邪淫戒吗?
勿道良家妇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虽有良贱不同,在我总一邪恶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属邪见。
人生世间,险难甚多,淫欲邪见,是其大宗。汝家道颇丰,上无父兄,若不极力勉励,难免不坠淫欲之万丈深坑。一坠其中,则便不能出,非埋身于温柔乡,令家业破坏,子孙灭绝,先德丧尽,己灵埋没而不止也。当观女色,如毒蛇,如罗刹,虽己妻室,尚宜节欲保身,以求克继先德,永昌厥后。至于邪淫,勿道良家妇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虽有良贱不同,在我总一邪恶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属邪见。彼反以彼为正法,谓正法名邪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35页 复蔡吉堂君书)
【399】吃烟是否犯戒?有此毛病能否往生?
五戒不言吸烟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系明末时始兴起。僧既不修行,则是地狱种子。故下流行为,无不备具。汝既知彼为败类,何又问无此戒乎?香烟之害,甚于洋烟。吾国之穷,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劝人勿吸。其中有吗啡海绿印等毒质,若少年妇女吸之,则便断绝生产。
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古云,处世当如将军对敌,作人当如处子守身。将军一失敌,三军俱倾覆。处子一失身,万事皆瓦裂。宜如何战兢惕厉,以全吾父母之遗骸,以保我本具之佛性也。五戒不言吸烟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系明末时始兴起。僧既不修行,则是地狱种子。故下流行为,无不备具。况大家同吃,彼更有何忌讳乎?汝既知彼为败类,何又问无此戒乎?彼岂一切行为,皆不违戒,唯此违戒乎?香烟之害,甚于洋烟。吾国之穷,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劝人勿吸。其中有吗啡海绿印(编者注:海洛因)等毒质,若少年妇女吸之,则便断绝生产。此系一皈依弟子名赵月修字恒光,亲见外国女教员戒女学生者。祈广为人说,则与保全人家嗣续同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64页 复杨振仁居士书)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59页 复李吉人居士书)
烟俱勿吸,以伤卫生,口气常臭,熏天熏人。
鸦片香烟,其毒极烈,花钱买害,痴人可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48页 德育启蒙)
编者注:
佛制五戒,未见吸烟之戒,其实为不饮酒戒中所摄。不饮酒戒即有不享用一切奢侈品之义。《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佛家吃饭尚珍视如服药,为治自己之饿病,岂肯有额外之浪费?况且药为治病,谁敢滥服药物?多食不仅伤身,而且“坏其善心”,为害不浅。吸烟不能疗饥,犯多食之罪;而烟毒之害远过于多食,定为佛制所不允。
吸烟只是追求一种味觉之刺激,增长贪心,亦为佛所喝止。《六度集经》佛言:“夫厚于味者,即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兴矣。”贪图味觉之享受,则失仁慈之心,失仁慈之心,而豺狼之心便会兴起,则腐化堕落,不可救药矣。
念佛持咒之人,若有烟癖,最为护法神所恶,不为呵护。
【400】戒烟有何妙方?
好甘草(半斤) 川贝母(四两) 杜仲(四两)
用六斤水,将三味药共煮。及至水熬去一半,去渣。用上好红糖一斤,放药水内再熬。少时收膏。
初三日,每一两膏,放烟一钱。二三日,一两膏,放烟八分。三三日六分。四三日四分。五三日二分。以后一两膏,放烟一分。再吃十日八日。吃到一月后,无用加烟,永断根本矣。
又戒烟之人,须具百折不回死不改变之心,方能得其药之实效。若心中了无定戒之念,勿道世间药味不能得益,即神仙亲与仙丹,亦不得益矣。戒烟之士,祈各励志服之,则幸甚。
又乌烟之害,不能尽言。去岁与陈锡周谈及,彼遂言伊昔曾吃烟,其瘾甚大。后得一方,随即断根。因不胜钦佩。今年又来山,因令将其方抄出,以饷同人。然光僻居海岛,不与人交,虽有其方,亦难利人。前者有友人由哈尔滨来,言彼处大开烟禁,了无畏忌。然亦有欲戒无由者,每发忧思。因将此方寄去,祈彼辗转传播,俾有志戒烟者,同得利益。今思阁下有心世道,兼以行医,其交游甚广,信向甚多。倘有此病,欲永断根本而不得其方者,或可以此见赠也。故附寄之。
仙传戒烟绝妙神方(即素称国手之名医,亦不可妄加一味药,倘加一味药,便不灵验矣,至祷至祷。)
好甘草(半斤) 川贝母(四两) 杜仲(四两)
用六斤水,将三味药共煮。及至水熬去一半,去渣。用上好红糖一斤,放药水内再熬。少时收膏。
初三日,每一两膏,放烟一钱。二三日,一两膏,放烟八分。三三日六分。四三日四分。五三日二分。以后一两膏,放烟一分。再吃十日八日。吃到一月后,无用加烟,永断根本矣。
若服膏期内,有别外毛病发作,可将烟多加一分。服一二日即止,仍照原方服膏,再勿多加。此方止病,比吃烟更胜一筹。纵日吃几两烟之大瘾,依此方戒,无不断根,且无别病。屡试屡验,真神方也。
陈锡周先生日吃三四两烟。后得此方,即熬一料服之,药尽瘾断。不但无别毛病,而且身体强健,精神充足。从兹遍告相识,无不药尽瘾断。因与谈及烟之祸害,彼遂说自己戒烟来由,随祈抄出,以医同受此病者。又戒烟之人,须具百折不回死不改变之心,方能得其药之实效。若心中了无定戒之念,勿道世间药味不能得益,即神仙亲与仙丹,亦不得益矣。戒烟之士,祈各励志服之,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9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近闻一戒烟妙方。用方:一尺红洋布剪作廿四条。每吃烟前,先以烟签子,插布一头。下放一碗,烧此布条,灰落碗中,用开水冲服,然后吃烟。不待此布条吃完(祈试之),其瘾即断。果灵,则当大为传布以救烟祸。大麻疯,为古今中外不能治好之病,现已有治好之方法矣,《初机先导》后附之,祈详阅。又戒烟方后,治疟疾方灵极。治无不愈有一二三年者,亦可一治即好。亦祈普为一切人说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9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二)
【401】念佛行人为什么要力戒杀业?为什么说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故念佛行人,当以戒杀吃素,以此功德,作往生助行。
恶业之中,唯杀最多,唯杀最惨。欲得世道太平,人民安乐,必须大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根本解决之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2页复沉授人居士书)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78页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
饮食于人,关系甚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曰食为民天。然天地既为人生种种谷、种种菜、种种果,养人之物,亦良多矣。而以口腹之故,取水陆空行诸物,杀而食之,以图一时之悦口,绝不计及彼等与吾,同禀灵明之性,同赋血肉之躯,同知疼痛苦乐,同知贪生怕死,但以力弗能敌,被我杀而食之,能不怀怨结恨,以图报于未来世乎?试一思之,能不惴惴。忍以一时悦口之故,于未来世,受彼杀戮乎哉?愿云禅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详味斯言,可以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74页味精能挽劫运说)
【402】念佛之人如何吃素?为什么切戒在家杀生?
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切戒家中杀生也。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不吉祥也。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6页一函遍复)
【403】熟读《南浔放生池疏》及《文钞》中诸戒杀文字就能戒杀吃素吗?
魏梅荪十年八月间见光,谓不能吃素,光令熟读《南浔放生疏》,至十月则长斋矣。次年,南京开法云放生道场,实梅荪主持之力居多。
有人若一二次读则不可,须读了又读,读了又读方可。或当由浅至深,由粗至细,渐次行之,即可做到戒杀吃素。
民国十年,往扬州,绕道到南京,望王幼农。彼留住一日,因会一未晤面之友刘圆照。圆照请其友魏荪梅来,系翰林,又系富家,故其嗜好独重。彼云我也信佛法,也肯念佛,师《文钞》也看过,就是不能吃素。光云,富贵难学道,然欲吃素,我也有法子。彼云有甚么法子。光云,请将光《南浔放生疏》熟读,决定就能吃素矣。若一二次读则不可,须读了又读,读了又读方可。此十年八月十二日话。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杀生,躲到金山过生日,回来即长斋矣。次年即发心开放生道场。彼不能吃素者一知其所以然,便即直下顿除嗜好。汝友若能熟读此疏及光《文钞》中诸戒杀文字,当亦有所不忍。不但不敢买活的杀,亦将并死者亦不忍下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0页复念佛居士书二)
世人不肯发心戒杀,每以力不能戒之事作难,此系阻人胜进之邪见。吾人依佛教行,当由浅至深,由粗至细,若最初即以充义至尽之事自拟,便为自贼。又阁下见地甚高,唯于吃素一事,今始清净,而夫人佣妇,皆不能随喜,则其平日开导之事,殆未之行,否则断不能相感格也。魏梅荪十年八月间见光,谓不能吃素,光令熟读《南浔放生疏》,至十月则长斋矣。次年,南京开法云放生道场,实梅荪主持之力居多。邓璞君一家并佣人皆吃素,日三时通到佛堂念佛,烟酒不入其门。方慧渊女士,由其兄寄光《文钞》,遂发心念佛,家中小孩仆婢均吃素。其夫初不甚信,今亦日吃两餐素,夜饭稍用点荤,然家中绝不杀生。彼略通文字之妇,尚有如此化导之力。阁下若志在利益眷属,常与谈说食肉之祸,当可渐渐顺从,决不至长相背戾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45页复许止净书)
【404】吃素之人可以吃鸡蛋吗?
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
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晋支道林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林惭谢,师与卵雏俱灭。此晋时所决断者。(佛法初入中国,大小分弘。大乘一切肉均不食,小乘则食三净肉,五净肉。三净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加自死,鸟残。鸟残者,鸟兽所食之余也,为五净也。至梁武帝时,悉依大乘,永废小乘。道林乃高僧,乃依小乘为论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34页复真净居士书)
【405】吃素之人可以喝牛奶吗?为什么说食肉即是用钱买祸?
牛乳取之于牛,虽不伤生害命,然亦有损于牛,故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
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较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以食肉欠杀债,故云买祸。)而求补益耶。吃荤之人,若肯吃素,定规会少病强健。以肉食有碍卫生,素食有益卫生故也。
凡学佛人,当依佛言教,何得自立章程?牛乳取之于牛,虽不伤生害命,然亦有损于牛,故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
芥辣椒姜,是辛非荤。何得云俱各辛臭,有似葱韭乎?岂非无事生事,乱说道理乎?芥辣椒姜,是辛非荤,椒、姜、芥,素食人均宜服。辣椒固宜少食,以食多则于人无益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20页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系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较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以食肉欠杀债,故云买祸。)而求补益耶。吃荤之人,若肯吃素,定规会少病强健。以肉食有碍卫生,素食有益卫生故也。虾酱最毒,万不可吃。以做时,系于海边掘一大坑,于五六月间,捞诸虾子,及诸小鱼,倒于坑中。烈日晒之,全坑发滚,臭闻数里。凡蝇、蚁、蛇等,好是味者,皆自投入悉死之。待其发透,用磨磨过,装篓发卖。吃荤之人,当做宝货,可怜可怜。此系一僧,见其做法,为光说之。汝既吃素,纵不能令全家吃素,当令少吃。不可买活物到家中杀,家中日日杀生,便成杀场,大不吉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八第150页复鲍衡士居士书)
【406】不能常吃素有何方便方法?动物油及肉汤能食吗?
众生根性不一,能常素,则令其常素。否则,令持十斋、六斋,食肉边菜耳。此乃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非实义也。吃素,原为悯彼痛苦,养我仁慈,油(指动物油)与肉,有何分别?肉汤亦当不食。
所言吃素,原为悯彼痛苦,养我仁慈,油与肉,有何分别?肉汤亦当不食。众生根性不一,能常素,则令其常素。否则,令持十斋、六斋,食肉边菜耳。此乃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非实义也。汝既以病苦之故,愍念众生之苦,当吃净素,勿以口腹,为心性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八第149页复鲍衡士居士书)
【407】印祖为什么提倡食素人宜多吃面食?吃素人如何保养?
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
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
又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着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吃鸡卵之偈,乃妄人伪造,不可依从。
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85页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408】修净业人为什么要以念佛为主,念经为助行?
《金刚经》,发明净土之处甚少,每日虔诵一遍已够。汝于专精念佛外,可将《净土五经》,川流不息读之。《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
汝喜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然《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所寄之经书,宜详阅光所作之序,则其大义可以悉知。再息心恭敬读之,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76页复唐瑞岩居士书一)
《金刚经》,发明净土之处甚少,每日虔诵一遍已够。汝于专精念佛外,可将《净土五经》,川流不息读之。(文钞箐华录)
【409】礼诵正课外,可否翻阅经论?
修持须活泼泼。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不可倒置。
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35页答念佛居士问)
【410】研经与阅经以谁为主?诸佛诸祖为什么主张以念佛为主,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
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以故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
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
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8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11】正确阅经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
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令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此老语录,已入清藏。谭埽庵以名进士,皈依座下,为制道行碑,有一万余言。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5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12】看经有哪三种目的和三种方法?
开知见:易明了而契机。作功课:须专一而至诚。种善根:则三藏同而无分彼此。
又看经有为种善根,有为开知见,有为作功课之不同。为种善根,则三藏同,无分彼此。为开知见,则取其易于明了而复契机者。为作功课,则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3页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413】念佛与阅经读论是什么关系?
念佛之人阅经读论,必先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否则会正助倒置,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
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穷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或将净土置之脑后。则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堕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无此种毛病。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58页复某居士书)
【414】如何拜经?有何功德?
拜经需至诚恭敬。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还可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
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笼统通拜,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然观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识纷乱,或致起诸魔事。但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若汝所立章程,对经礼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8页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415】怎样劝亲属念佛?劝时为什么不可强制令行?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而不劝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实孝亲之义。故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一则可悦亲心;二则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觉无有兴趣,由多人念,则便觉有兴。劝时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而不劝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实孝亲之义。故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劝人念佛之功,净土书中说者甚多,恐费笔墨,故不详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8页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汝且莫心高,欲作大通家居士。但一心念佛,并在家于夜间,劝令母与眷属同念。汝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不念吾亲已老,敢不多方劝诱,令其同我念佛,并诸眷属皆令念佛。一则可悦亲心;二则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觉无有兴趣,由多人念,则便觉有兴。暇时将《净业指南》,及光《文钞》之合于初机者,详细为令母及各眷说之。倘能生信心以生西方,则其孝为何如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92页复蔡契诚居士书四)
汝既知净土法门,尚宜与一切人说其利益,令彼修持,况生我之父母乎?为父母回向,固为至理。而不劝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实孝亲之义。若父母天性与佛相反,当至诚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业。久而久之,自会生信修持。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父子天性相关,而有不能转移之理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62页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416】为什么说教人念佛功德无量?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设计剿灭,所杀无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甚众,皆来逼恼,随即惊醒。如是三昼夜,一合眼即见此象。人已困极,奄奄一息。其夫人劝令念佛,随念数十声即睡着,因睡一大觉,而精神渐健,病遂痊愈,即长斋念佛。使此时无人以念佛告之,恐万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6页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编者注:
《龙舒净土文》云: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发心,无不获其功果。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417】什么人方便于教人念佛?
吾常谓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二是行医者。汝行医肯发心利人,实为便利。人当病苦临身,一闻有得安乐法,无不生信心者。大危险症,令彼念佛,并念观音,必可有效。即命尽当死,亦有效。
汝行医肯发心利人,实为便利。人当病苦临身,一闻有得安乐法,无不生信心者。大危险症,令彼念佛,并念观音,必可有效。即命尽当死,亦有效。乃转危为安,始命终也。吾常谓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77页复唐瑞岩居士书二)
【418】凡夫随机利生行菩萨道需要怎样条件?
凡夫随机利生行菩萨道,须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可随分随力行之。
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巨集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
【419】如何正确处理利人与利己的关系?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
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当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
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宾士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400页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420】礼佛如何用心?
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421】念佛人以世间法为己任有何重要意义?
佛法不离世间法,念佛人以世间法为己任,则基址坚正。又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餐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422】何为自利利人与己立立人?做功德以何种方式为好?
世出世间,无一事不以身为本者。若能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即为自利利人与己立立人也。
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
即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为志事。于虚名浮利,略不萦心,于伦理清规,决不违犯,俾凡见者闻者,悉生景仰之心。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无一事不以身为本者。本若不立,纵有作为,悉是场面上事。既非真修,必招外侮,反令邪见人据此以谤佛法,自他二利既失,生死大事何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22页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汝以教员兼弘佛法,宜随分随力,何可强求各界人士之信仰。以身率物,是为根本,若于其中或有侵蚀,人便不生信心矣。外学纵高,真行无有,汝欲兼通,亦徒然耳。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此自利利人己立立人之铁章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73页复林赞华居士书十)
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0页复周孟昆弟书)
【423】为什么说凡欲利人,须从自己真实修持为主?
凡欲利人,须从自己真实修持为主。若只口说而不力行,或于伦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则便难感格矣。世出世皆以身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圣训。
一超直入如来地,当念圆彰寂照心。
弥陀誓愿宏深,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净土法门广大,故得千经俱闻万论均宣,此二联与归宗二字及序悉有相应处。所言念佛之课,光不能立,此须汝自己按各人及大家之身分而立。如欲取法,净土诸书,印光《文钞》,皆可参考。凡欲利人,须从自己真实修持为主。若只口说而不力行,或于伦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则便难感格矣。世出世皆以身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圣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拯邦之根本法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42页复王拯邦君书)
【424】最危险之时世为什么要以念佛为主?做功德要改念《地藏经》吗?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苏州杨鉴庭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心念观音圣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盖前生怨家,今以破头皮了之。)及至头,则成平的。头皮已破,血流许多,而顶骨一毫莫伤。若非刀转为平,则头已成两块矣。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彼矜奇竞异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难,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数有无量无边,皆受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固宜婉劝慧甲,仍照旧规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36页复陈慧恭居士书)
【425】何为居士?怎样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
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居士发金刚坚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尽伦学儒,尽性学佛。追踪过去先觉,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是名副其实的之居士。
金沙居士林,已经成立,当于居士之名实事业,一肩担荷。则世返唐虞,人希圣贤,当不久可亲见矣。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实者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负居士之名。若是入林林友,各发金刚坚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尽伦学儒,尽性学佛。追踪过去先觉,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则居士之名实事业,可以光辉即世,垂裕后昆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22页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426】欲为佛弟子,怎样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为佛弟子,必须依教奉行。于家庭必须尽孝、尽悌,对朋友必须劝善规过,居心必以诚敬为主,作事必以慎重当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恶,必须洗涤净尽,非谓行之于事,方为恶也。凡属主敬存诚,希圣希贤之念头,即是善,必须扩充令其由中达外,圆满无馁。世之大恶莫过于杀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断荤,否则心生怜悯勿贪多食。世间大善莫过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种种方便劝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及一切有缘者,同念佛求生西方。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转来汝书,知年当志学,便慕佛道,不胜欣慰。即令商务馆任心白君寄汝《文钞》一包,以便自看,余送有善根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以迷而不知,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以兹沉沦于三途六道,永不能出。如来愍之,令修戒定慧以断妄起之贪嗔痴。贪嗔痴尽,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此自力法门,欲于现生了脱者,万不得一。以故令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较彼仗自力者,其艰易天地悬隔也。汝既欲皈依佛法,为佛弟子,必须依教奉行,方可名实相副。于家庭必须尽孝、尽悌,对朋友必须劝善规过,居心必以诚敬为主,作事必以慎重当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恶,必须洗涤净尽。非谓行之于事,方为恶也。凡属主敬存诚,希圣希贤之念头,即是善。必须扩充令其由中达外,圆满无馁。世之大恶莫过于杀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断荤,否则心生怜悯勿贪多食。世间大善莫过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种种方便劝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及一切有缘者,同念佛求生西方。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寻常皈依必起法名,即以汝名为法名。汝其顾名思义,勉力而为则可不负此一番诚心矣。详看《文钞》,修持之法,悉可了知。不必常常来信,致令彼此烦心。(《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39页复佛心居士书)
【427】做善事对念佛有没有妨碍?
若能令伴助主,则无妨碍之可云。
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碍之可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5页答俞大锡居士问)
【428】如何处理持咒与念佛的关系?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此意不可不知。
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7页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29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429】念佛一定要有章程吗?念佛为什么不可有急欲见佛之心?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可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即可。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汝姊欲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早时功课。吃早饭毕,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
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劳过,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即已。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39页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430】印光大师每日的功课是怎样的?
光则早晚必按朝暮课诵直念。先则日礼数百拜,近数年来事多,只二时功课。冬则日过百拜,夏则只数十拜。亦只拜释迦,弥陀,净土三经,及诸大乘经,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
功课各随己意,亦无定章。光则早晚必按朝暮课诵直念。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缓点,光绝未学唱念。然在丛林中,只可小声,不得声闻于外,以致惊动别人。先则日礼数百拜,近数年来事多,只二时功课。冬则日过百拜,夏则只数十拜。亦只拜释迦,弥陀,净土三经,及诸大乘经,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4页复许止净居士书)
【431】为什么念佛一定要有定课?
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订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
印祖皈依弟子赵茂林至苏州报国寺叩关求见大师。大师询问皈依一两年中“信愿坚定如何”,“念佛功课定否”。并随即开示说:“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订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印光法师年谱》278页——天地出版社)
【432】极闲、极忙和半闲半忙三种功课怎么安排?默念功德一样吗?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间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复陈锡周居士书)
【433】既不用摆脱资生事业,又能死心塌地信愿念佛,该如何安排?
念佛一法,极易修持,并不用摆脱资生事业。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课。此外则一切时一切处,均可常念。或声或默,各取其便。又须摄耳谛听,久而久之,心自为一。
观来书知宿有慧根。然只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实行了生死之要事也。信真愿真,何以念佛不肯常念乎?念佛一法,极易修持,并不用摆脱资生事业。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课。此外则一切时一切处,均可常念。或声或默,各取其便。又须摄耳谛听(此法妙极。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听则心归一处,名为净念),久而久之,心自为一。今只以少时之念而欲无妄念,何可得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86页复杜荫南书)
【434】在公门(军队)里如何修行?公职人员如何念佛?
公门人修行当须尽己职分,以除暴安良保护人民为志。再加以诵持经咒,信愿念佛,则必蒙佛天护佑。无事则军威远镇,有事则承佛天力,克制敌军,则是护国将军,救世菩萨矣。
完全不必在形迹上论。心地里,岂不能常忆念佛耶?如汝忆母,谁不许汝心中常忆母耶?
所言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必须尽己职分,除暴安良,并所统之士卒,一一皆以除暴安良保护人民为志,则地方受福,而主将士卒同于冥冥中消除业障,增长福寿矣。若不以此事,以恳切至诚心诫勖士卒,则兵所到处,地方受淫掠之惨,殆有不堪言者,况甚至又有毁烧屋庐,杀人示威者乎。居士果能如此,以至诚心令士卒将地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不使彼受无谓之逼抑苦恼,则其功德大矣。能如是,再加以诵持经咒,信愿念佛,则必蒙佛天护佑。无事则军威远镇,有事则承佛天力,克制敌军,则是护国将军,救世菩萨矣。
汝既在公办事,形迹上,不必示现修持,心地里,岂不能常忆念耶?如汝忆母,谁不许汝心中常忆母耶?汝作此等各妨碍说,完全是在形迹上论,非在心地上论也。现今时局如此危岌,若再不肯心中默念佛,将来之事,究不知其如何解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8页复王心禅居士书)
【435】平时修持功课应该怎样确定?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75页复陈慧新居士书)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3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436】共修与自修念佛的仪轨有什么不同?
共修,当依日诵中念佛起止仪,庶可通途无碍,彼此适宜。自修,虽可随人自立,然其念诵次第,不可错乱。
所云念佛仪轨,须分同众、独修两种。若同众修,当依日诵中念佛起止仪,庶可通途无碍,彼此适宜。至于独修,虽可随人自立,然其念诵次第,不可错乱。所云放下身心,闭目凝神,念净法界、护身咒,及默想《赞佛偈》,礼佛及三菩萨毕。若诵经,则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然后朗念《赞佛偈》毕,即接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即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宜围绕念,或数百声或一千声。末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三菩萨,然后念《发愿文》,文毕念三自归。是为一期起止。若欲多诵经,多持咒者,当另立一诵经时。若一时并行,当先诵经,次诵咒,次赞佛念佛,次发愿三归,此决定不易之次序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0页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437】什么时候宜默念?什么时候宜出声念?
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
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2页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438】闭关专修净业的功课如何做?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晚课仍照丛林规矩。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
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入关仪式,亦无定章,总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在先日礼佛,陈己志愿。当日大殿礼佛,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门上只贴“不慧明心,发心闭关,专修净业,普为自他,忏除宿咎,增长善根。”作两行写于一纸上,贴于门正中上节。不必学不洞事的人,用三叉封皮写封条,俗鄙之极。日期自择,亦不可请人封关。此种都是摆空架子,光极不以为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3页复明心师书)
【439】怎样绕佛?
绕佛乃表示随顺佛意。绕佛不能围佛绕,但在佛前围绕,亦与围佛绕同。又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
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2页复宁德晋居士书)
绕佛不能围佛绕,但在佛前围绕,亦与围佛绕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61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五)
念佛之法,当先立念偈后念名号,第二声即行围绕。或地方宽则作圆绕,地方窄作直绕。圆绕则从东至南,至西,至北而行。直绕则壁直走向前,又壁直回头。然亦须依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之规矩以回身,切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此名逆行有过。(《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66页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440】念佛方法为什么不可执定一法?
在家人念佛,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坐立绕跪,皆无不可。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
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热则去衣,冷则加衣,何得于念佛了生死一法,死执一定,不取适宜,是尚得谓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病。又人之精神,有种种不一,何可执一法,而不知调停从事乎?凡同众修持,须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亦须按自己之精神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1页复念西大师书)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当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则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2页复陈慧超居士书)
【441】丛林念佛堂的功课是怎么做的?
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442】念佛功课的基本次序是什么?
在家人功课可按丛林做功课次序,也可随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几起几落之紊乱无章也。又自己修持,但取诚敬,跪、立、坐、绕,各随其便。若欲如法,诵《弥陀经》宜跪,立诵亦可。
早起洗漱已,至佛前焚香一炷,或三炷,念《香赞》一遍,香云盖菩萨三称。一心顶礼常住十方三宝,(三称三拜,或一称一拜。)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一心顶礼准提菩萨,一心顶礼摩利攴天菩萨,一心顶礼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或一拜)毕,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即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如加准提、摩利等亦可。即接念《赞佛偈》。偈念完,即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数百声,或一千声,宜旋绕念,或绕念半,坐念一半。佛号将完,即归位。佛号完,即跪念观音、势至、准提、清净大海众各三称。念毕即念《发愿文》。文毕即念三皈依。毕即视佛而退。
或可早念大悲、准提、往生、白衣、摩利攴天、六字等咒,各一遍。念完,念《心经》,如课诵中之次序仪式。晚念《弥陀经》,《大忏悔》,念佛等如前。早晚《香赞》不念亦可。丛林中朔望做功课,则先念《香赞》,余日均不念《香赞》。此法乃居士中多有好张罗者所立也。丛林做功课,大家到齐,视佛三拜,即念(早念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念《楞严咒》。晚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念《弥陀经》。)在家人虽可随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几起几落之紊乱无章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74页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念佛宜量自己之房屋,地步宽窄。如其能绕(绕行),固宜先绕。或于屋外绕,亦可。绕时亦可舒畅气息。(绕佛乃表示随顺佛意。)不徒表示随顺而已。自己修持,但取诚敬,跪、立、坐、绕,各随其便。若欲如法,诵《弥陀经》宜跪,立诵亦可。至念佛时,则先绕。绕念一半,则坐念。坐念将毕,则跪念十声。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十声,或各三声。庶身心调适,不过劳,不过逸,气畅身适,有益无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3页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443】行住坐卧念佛有哪些注意事项?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念时必须心口耳字字句句,历历明明,心自不散,常存正念。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睡时念,宜心中默念。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洁之处,心中默念,亦是一样有功德。
又念时必须心口耳字字句句,历历明明。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心自不散。又须心常存正念,不使一切贪嗔痴种种不正之念稍生。若偶生起,即以佛念制令消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5页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6页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非外道只静坐而已。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2页复孙艺民居士书)
此外一任行住坐卧,并做一切事,除作文算帐之用心事外,余做一切事,均好念。睡时念,宜心中默念。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了,出声念也好,默念、小声念均好。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齐,或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洁之处,心中默念,亦是一样有功德。若出声念,于仪式不合。譬如小儿念母,一日之中,无时不想念其母也。纵睡眠洗澡抽解之时,岂能令心中完全忘却念佛之事?既记得无碍,则心中默念亦无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65页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444】念佛过于高声或过急过慢有什么害处?
念佛过于高声易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也不可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坏念头,又何有心热如火之恶感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1页复吴思谦居士书)
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2页复杨慎予居士书)
【445】怎样一边做事一边念佛?
念佛一事,行住坐卧均可念。若用心事,则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两不相碍。
念佛一事,行住坐卧均可念。若用心事,则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两不相碍。岂照应儿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长念,为不便耳。但取心中长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礼佛念十念。此外则随分随力,皆能念。小儿亦当令常念,以小人无事,终日顽耍,若令念佛,则不知不觉消除恶业,增长善根,是为最有益于身心性命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26页复谢慧霖居士书六)
【446】不忙的人也可以用晨朝十念吗?
亦可。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6页复陈士牧居士书四)
【447】在家念佛人如何闭关专修?
在家闭关专修净业,实为最善。但须至诚恭敬,不得懈怠漫无章程。日间四时或六时念经念佛念《往生咒》,都要心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不使有一切念头。犹如就要死了,任事通置之度外。
汝欲令慈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当竭力供养,至诚顶礼。何可止一香炉,而灯烛时花,一概不用乎?且汝于起首一日礼拜,以后何可不以礼拜为事乎?当于每早礼佛三拜,或多拜。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念《赞佛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绕念)南无阿弥陀佛或一千声,或五百声。然后坐念半点钟。欲拜即在坐毕时拜佛,或二十四拜,或四十八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念《发愿文》,或先莲池文,后《发愿偈》。或先偈后文,均可。毕,念三皈依。礼佛三拜退。朝暮各如是。日间定四时,或六时。
但念《赞佛偈》起,念佛与前一样。若一七只一起落,也不以礼拜为事,久则懈怠漫无章程,便难精进。礼拜不须出声,但心里念。绕念当出声,不可音声太大,以免伤气。坐念不昏沉,则默念。昏沉,则朗念。无论念经、念佛、念《往生咒》,都要心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不使有一切念头。犹如就要死了,任事通置之度外。每顿吃饭,须先供佛,供过再吃。不可吃过饱,饱则昏沉。所言一心,并非专念一句佛号,就会一心。心若肯一,即念经、念咒、礼拜,也是一心。且汝在此七日内,吃饭喝水起坐时,不碍一心。何念经咒礼拜,便碍一心乎?未入关前七日,须与女人另宿。须吃净素。
夜卧不可脱衣,或止脱外衣。靠身衫裤,切不可脱。凡大小便后,须先洗手,务取精洁。凡小孩妇女,概勿令来。便桶当另放一屋,切不可在本屋中放。七日之中,概不会人。即护关之人,亦只说交代事之一二句话,不得随便谈心。既是汝兄护关,彼在外边,亦当念佛。但不宜音声太大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92页复郁智朗居士书)
【448】闭关修净业,为什么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
闭关修净业,当于信愿一心处着力。若欲速见净境,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但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3页复传度和尚书)
【449】念佛记数的作用是什么?怎么记数?
记数为防懈惰,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印祖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
念佛记数,是防懈惰。如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记数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当用珠子念一点钟。以后快慢,照此一样,念一刻、半点、一点,均可知其佛数。又《文钞》中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阅之自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17页答善熏师问)
【450】专门用一种方法念佛行不行?
何可死执一法。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答幻修学人问)
【451】各种念佛方法可否轮换着念?
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答幻修学人问)
【452】静坐时可否出声专持四字洪名?
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答幻修学人问)
【453】随息念佛怎么念?
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答幻修学人问)
【454】如何实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鼻、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9页答幻修学人问)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致崔德振居士书)
【455】为什么静坐念佛时宜按钟计数?
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问,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口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4页答俞大锡居士问)
【456】灵岩山寺念佛功课有什么特点?
每日功课,专门念佛,与打佛七无异。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
灵岩念佛,于江浙可算第一。每日功课,与打佛七无异,打七但加早、中、晚三次回向耳。此山系太平寺真达和尚地方,近来改作十方,专门念佛。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常年念佛,夏月随便讲净土法门,不招外人来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92页复沉授人居士书)
【457】灵岩山寺的打七规矩怎么样?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唯杭州弥陀寺仿佛,彼亦光立,后稍带点应酬派,也放焰口。)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无论请多请少,全堂通通照念。所有资,全堂并外寮均分,无偏无党,不以开多开少起争执。一律同念,一律均分。但施主,请多人彼只得多人之功德,以故无一人不念。若照别处,则打七者打七,不打者便闲住,于功课有间断,于僧众有开否。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5页示灵岩打七规矩)
【458】长斋念佛外应守哪些规律?印祖为何深为厌恶佛门中的“假善人”?
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0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念佛法门,诚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凡圣共由之路,成始成终之法也。修行人须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身口意三业无亏,发菩提心,自利利人,方名真修。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是名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又利人一节,倘他人不信,当可默尔而已。其与父母眷属,天性相关,倘有不信,能至诚代为忏悔,久久自能感格。所谓诚之所致,金石为开,使父母眷属,业消智朗。自己修持诚笃,他人相观而善。古云: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身率言从,效力极大。具信心者,不可学外道求生人天福果,及来生富贵欲乐等报。吾保决定蒙佛接引,决定花开见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4页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编者注:
印祖对佛门中的“假善人”深为厌恶。他在给一位居士的覆信中说:“尚外现修持之相,而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在同一封信中他又特别指出:“若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俗之伶人无异。在当场,苦、乐、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己无干。”
【459】修行境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
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
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1页复何慧昭居士书)
【460】怎样分别魔境、胜境?
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魔境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4页复何慧昭居士书)
【461】念佛人见到善恶境界时该如何对待?
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碍也。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着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着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着。一生取着,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汝所说者,通是未着魔而欲着魔之话,非防着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3页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实摄心,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着魔发狂。
《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7页复谛醒法师书)
【463】修净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触与六妙?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八触、六妙不应注意。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复慧昭居士书)
【464】礼拜时为何会出现种种震动?
皆提神过度所致。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专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着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1页复杨慎予居士书)
【465】念佛耳根发音是怎么回事?
言耳根发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34页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466】念佛好静厌喧是病相吗?如不速改有何危险?
至诚恭敬,心系佛号,久久当静闹一如,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467】念佛时为什么会发悲痛?
念佛发悲痛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81页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468】念佛顶门痛痒怎么办?
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均可日见消灭矣。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469】如何对治念佛时杂念纷飞现象?
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久则自可澄清。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8页复丁普净居士书)
【470】念佛发光是何种境界?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着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
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9页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471】念佛人见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
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着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31页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472】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当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49页复杨佛典居士书)
【473】念佛为什么不可着外境相?
念佛着外境相,易着魔境而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7页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474】念佛如何防止着悲魔和欢喜魔?
念佛悲痛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须至诚恳切念佛可防止。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6页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475】怎样消除魔鬼搅扰?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如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69页复某居士书)
若阁下既知佛法,尽情弃舍先所修之炼丹法,则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当空,何有魑魅魍魉兴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无存立之地。由阁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于汝身中妄现妖相。虽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认作魔鬼之妖相为是,尚有可救。倘认做得道得通,则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险极险极!汝既问光,当依光说,从此以后,将从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丢脱,不存一丝一毫之宝贵心。至诚恳切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身口意三业,专注于修持净业上。汝心中既无邪见,再加以佛名号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将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为汝作障碍乎?
其作障碍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若言若行,悉合诚明之道,则放僻邪侈,肆无忌惮,所作所为,悉皆暗昧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无黑暗;大暑之中,了无冰霜。汝能全依净土法门而修,不复以先所期望者为是,则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贼,则彼自当远去。如其认做自己家中人,则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窍,令汝着魔发狂,以致丧身殒命也。无论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发菩提心,持佛名号,皆当消灭。如其不消,则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者。所虑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见,勿道印光所说者不灵,即诸佛所说亦不灵矣。以根本既邪,正无由施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4页复徐紫焜居士书)
【476】念佛人如何正确对待病苦?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并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业可消,安乐无量。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业可消,如汤消雪。(《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1页复周孟由昆弟书)
【477】为什么有病及遇危险灾难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
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87页复周孟由昆弟书)
【478】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往生想,能与佛感应道交吗?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一定能与佛感应道交。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则决定往生。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死想,一心念佛。寿若未尽,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则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难感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2页复曾怡之居士书)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不至以求愈而与佛不能感应道交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4页复杨慧芳居士书)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寿若未尽,则当速愈。寿若已尽,则决定往生。倘于病时,急于求好,绝无求往生之念。即或寿未尽,以急于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纵念佛,以求好之妄念过重,反致与佛不相应矣,决难速愈。若寿已尽,以求病愈之心切,决无往生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6页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479】病重的时候如何发心,如何念佛?
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消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12页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480】如何对治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等疾?
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至于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4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81】色欲是修行人一大障碍,如何对治?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
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花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资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
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12页复甬江某居士书)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未到此时,尚存战兢。曾子且然,况吾辈凡庸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3页复徐书镛居士书)
【482】在家念佛人不能断欲是否有过?色欲与疾病关系重大吗?
在家人固不以断欲为事,然须节减。若将此事作寻常茶饭,则亦有过,但比邪淫较轻点。果能节欲,则于己于妇于儿女,皆有不思议之大益。
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所以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
女色一事,在家人固不以断欲为事,然须节减。若将此事作寻常茶饭,则亦有过,但比邪淫较轻点。果能节欲,则于己于妇于儿女,皆有不思议之大益。或年、或季、或月行一次,量自与妇之性情而为限制,则于修道、于宗祀,皆可有大利益。以寡欲之人多子,而且庞厚无病,性情淳淑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0页复金慧畅居士书)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祸之烈,世无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哀!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
夫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不论。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87页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重重灾病,总由宿业深,而现行不谨所致。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世人以行欲为乐,不知乐只一弹指顷,苦便一生常膺也。汝宜息心念佛,并念观音,将己妻妾,作道友想,相敬如宾,不使起一欲念。如是久久,则诸病悉可痊愈矣。若病已痊愈,犹不可即行房事。须大强健后,为继嗣故,偶一行之,则必能生育。而且庞厚聪明,无诸疾病,此系先天之培植也。若不知此义,则自己妻妾,并所生儿女,均无强健无病之幸福矣。此语亦宜与妻妾说之。此求诸己者。至于念佛,乃求诸佛者。己不节欲,佛也不易保佑。己肯节欲,再加至诚念佛,定规会诸病不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8页复鲍衡士居士书)
【483】遇到病苦等逆境时怎样念佛?
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5页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484】治病的同时一心念佛必有奇效吗?
于医治时,兼令念佛。仗佛力故,必有奇效。
凡有大病,非医能闻者。于医治时,兼令念佛。仗佛力故,必有奇效。于己于人,均有利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92页复志梵居士书四)
【485】如何治疗怨业病?
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必须戒杀吃素,及复至诚念佛,及念观音,则必可速愈。除此治法,断难痊愈。
汝之病,乃宿世,或现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业不消,病决难好。现在吃药无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观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虽不见效,仍有利益,不可与吃药同作一例。汝家计如何?若无财力,则自己至诚恳切念佛。当生惭愧心,不可生愤恨心。生惭愧,则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愤恨,则是欲解而更结矣。以彼怀恨相报,汝又怀恨彼报,则愈结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释结之最上一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74页复许慧舫居士书)
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须断绝房事,方可速愈。欲灭宿现杀业,必须戒杀吃素。又复至诚念佛,及念观音,则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种善根。倘怨业病,除此治法,断难痊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11页与马星樵医士书)
所言异疾,殆宿世之怨业。(怨,世每误作冤。冤,屈也。怨,仇也。)怨业病,勿道(道,音到,言也。)世医莫能施功,即神仙亦无从拯救。汝果能生大惭愧,改往修来,以志诚恳切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彼宿世怨业,初则由佛号而即速远避,继则仗佛力以脱苦超生,决定不至仍旧缠绵。然若心不至诚,及不生改往修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则自己之心,与鬼相邻,与佛相反。(《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23页复某某居士书)
【486】为人不做亏心事,为什么要怕鬼呢?
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怕鬼之人,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卫护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么?
鬼比人当多百千倍。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人若做暗昧之事,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人若知此,虽在暗室,亦不敢起坏念头,况坏事乎?此种鬼,乃善鬼,人来则让开,人去则又遍占其地。若厉鬼发现,则有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诚,虽厉鬼,亦当谨遵佛敕,不复为厉。是以凡怨业病,医不能愈者,至诚念佛,念观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许多善鬼,或恶鬼。怕鬼之人,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卫护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81页与陈慧恭医士书)
【487】念佛屡信屡退是何原因?如何对治?
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如教以浅近因果,并能志心忏悔已往之罪,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5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488】念佛人遇大祸临头时,如何才能不失正念?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能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全身心靠倒在一句佛号上,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正念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凡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被难之时,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余诸不能料理者,概不萦怀。以萦怀不释,有损无益。故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入,当作如,往也。中庸作入,故仍照书,实则是如。)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若常怀此惧,久则成病,(心病最难医。)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67页复俞慧郁居士书)
【489】念佛可以闭目吗?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68页复沉弥生居士书)
【490】念佛时如何防止心火上炎?
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
汝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莲华,则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华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68页复沉弥生居士书)
【491】怎样念佛才能消除恶业,使病愈身安?
心中常须存恭敬心,如对佛前,如堕水火,以求救援,绝不敢起一念不正当之心。从日至夜,睡着则任他去,醒来即接着念。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可望病愈身安。
彼既不能动,则终日以志诚心念佛,或大声,或小声,或心中默念皆可。出声念,则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难念,宜念四字。无论大声小声,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虽不能礼拜,然心中常须存恭敬心,如对佛前,如堕水火,以求救援,绝不敢起一念不正当之心。从日至夜,睡着则任他去,醒来即接着念。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可望病愈身安。病愈之后,仍不可放舍,庶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3页复汤慧振居士书)
【492】如何对治悲观抑郁想自杀的烦恼?
守本分,修实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悲观抑郁和想自杀的烦恼可治也。
人生世间,贵守本分。凡一切人,发颠发狂,乃至常生悲观,常欲自杀者,皆系不修实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财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痴福,得其所欲,则骄奢淫泆,无所不至。如此之祸,较比自杀,当重万倍。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汝欲消此烦恼,当事事守分,不于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随缘做事,即为人作仆,必须尽我为仆之职分,而不以为耻,及以为我非为仆之资格之心。而今得为仆,我能尽我为仆之职分,不生矜己轻人之心。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愠。我尽我分,知否任人。无计较心,无抑郁心。如此为仆,人当尊之为师,不敢以仆视矣。即人以我善于尽仆之职分,而不敢以我为仆,而以师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觉得仆与师皆假名,尽我职分乃实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计人之待遇。古之大人,虽至穷困不能生活之时,亦无忧戚抑郁之念,即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农夫之态度。此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荡荡也。否则,小人常戚戚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27页复某居士书)
【493】念佛不相应能往生吗?为求相应打饿七就能相应吗?
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为求相应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得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
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得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69页复慧空大师书)
【494】用心过度之人应如何调理?
息心专一念佛。其他教典,与现时所传布之书,一概勿看,免致分心。应时之人,须知时事,固当置之不问,一心念佛。以期同得实益,为唯一无二之章程也。
书中所说用心过度之境况,光早已料及于此,故有止写一本之说。以汝太过细,每有不须认真,犹不肯不认真处,故致受伤也。观汝色力,似宜息心专一念佛。其他教典,与现时所传布之书,一概勿看,免致分心。应时之人,须知时事,尔我不能应事,且身居局外,固当置之不问,一心念佛。以期同得实益,为唯一无二之章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页复弘一大师书)
【495】坐久及念久不觉久是怎么回事?般舟三昧是否可修?
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兹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务胜。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问,弟子无论居何地,清旦盥漱后,即披衣礼拜观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后,即就地趺坐持名。有时过于劳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乱想;间亦有身心畅适,坐半时许,如数分钟之短者;亦有时手捻念珠,不觉从头至尾三百余颗之念珠,斯须即尽,心亦似知朗朗称诵,但不甚明了焉尔;亦有时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觉糊里糊涂念诵佛号。此等毕竟是何境界,尤望发引。
答,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兹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工夫所使。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务胜。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71页复恒渐法师书二)
【496】妄想来时怎么办?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7页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498】怎样治疗恐惧症?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则着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
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见光字,痛洗先心。当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虑。即使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唯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措全失。可不哀哉!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事可以计虑,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53页复同影居士书)
【499】为什么不能有求早死早往生的执着心?
求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7页复唯佛居士书)
【500】如何避免以佛法结恶缘?
念佛人遇事只究自心,不计他非。俗知见人,能劝化则善巧劝化,不能则一心念佛,只生怜悯彼等之心。若如是则善缘增长,前途必有大相应境,不至终日以佛法结恶缘。
昨接来书,不胜叹息。汝十数年来,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于表面上强支持。人生世间,各有职分。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只可任之。自己但为父母弟等,与所杀之生,念佛超度。为父母弟等,解怨释结,何可生此极大之嗔恨心乎(孝弟之心安在)?此心,即是堕恶道毒虫之最猛利心。若是由此命终,汝不生毒蛇猛兽中,将何所生?学佛要解脱烦恼,(尽己心,不计人之依否。)汝反增长烦恼,试思汝若不闻佛法,还能与世异趣乎?(恐汝好杀好吃之心,更盛于彼等。)祈从此只究自心,不计他非。
俗知见人,能劝化则善巧劝化,不能则一心念佛,只生怜悯彼等若杀生者若所杀之生之心。又须生欣幸心,我若不闻佛法,现在同彼杀食生类,将来堕于生类,为他所杀。生此二心,极力念佛,则嗔恨不生,善缘增长,前途必有大相应境,不至终日以佛法结恶缘。华严行愿全经云(四十卷行愿品中):“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了生死,愚学入泥犁。”吾言止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97页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501】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3页 饬终津梁提要)
【502】为什么说不知佛法之子孙,破坏念佛人临终正念是落井下石?
世有毕生念佛,临终被不知佛法、不识大体与临终助念之义之子孙落井下石,破坏其正念,以致不得往生。悲哉!哀哉!
往生西方,注重信愿。仗佛力故,虽素不信佛者直至临终,一经善知识启迪,果能生信发愿,称名求生,悉得往生彼国。以此心乃末后之心,最为有力。又既有善知识开导,启其正信,又有助念,俾心得清净,专致于佛号,了无异念夹杂,故能得其实益也。世有毕生念佛,临终被不知佛法之子孙破坏其正念,以致不得往生者何限?王母之往生,由其子湛然、卓然识大体,知佛法,故能成就其正念耳。若其子不知大体,与临终助念之义,则未死而澡浴换衣,悲恋哭泣,勿道王母之功行浅近者不得往生,即功行深远者亦不得往生。唯证忍之人可不受其破坏,其余则无不为此种落井下石之孝所误者。余幸王母之得助念而往生,悲被破坏者羁留此界仍旧轮回。故特明示损益,以祈世之为人子者,及一切人每见有临终者,皆如此助念,俾彼亡者同得往生,则幸甚幸甚!愿见闻者,悉皆注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258页 王母汪太君往生记跋)
【503】荐亡为什么要以念佛为主?
人当临终,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沐浴举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净业人,须于平日,与眷属说其所以,庶不至误用亲爱。
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唯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光绝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人当临终,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沐浴举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净业人,须于平日,与眷属说其所以,庶不至误用亲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18页 与徐蔚如居士书三)
【504】为什么要常行追荐?
然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
太夫人盖非常流,固不得以常格律之。其往生可必,其品位当不在中下。然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19页 与徐蔚如居士书三)
【505】如何尽心力为临终亲人念佛求往生?
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旧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手。当此时机,正好用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阁下每以此药,普施于人,何于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难于用药为忧哉?其令郎令爱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当此大病临身,存亡莫保之时,教以各各为其母志诚恳切念南无阿弥陀佛,以祈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笃,当必皆如救头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则岂但有益于夫人,实则深有益于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
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旧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光之为此言者,非徒为令夫人计也。乙太夫人已经八十有三,虽阁下之德,足能延亲之寿,而期颐之后,终必有去世之一日。恐阁下未能虑及于此,而犹复注意于医药,则为舍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将一心念佛,由忙碌于医药而成间断,不能纯一,则其损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预为阁下陈其尽心力于亲之神识得所,以期阁下究竟能报亲恩耳。今将《陈了常之佛性助念发隐》附函寄来,虽文不雅驯,而意义有可取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38页 复黄涵之居士书一)
【506】为什么说念佛利益比诵经拜忏做水陆大多了?
诵经拜忏做水陆往往会成有名无实。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40页 复黄涵之居士书一)
【507】如何为大病临身,存亡莫保的老人助念?
儿女眷属轮班念佛,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
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或恐有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镇守使王悦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
过时换班,一日不断佛声。太夫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常不离佛。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过当一回值,或至两回,亦隔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离生死之缘。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阁下政务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则儿媳女使等,当更踊跃欢喜也。光意谓如此而行,实为利便。(《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47页 复黄涵之居士书四)
【508】念佛人如何办丧事?
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2页 复周孟由昆弟书)
至于死后,切勿瞎张罗,开吊会亲友。即至亲厚友来,必须用素,永断酒肉。丧葬、敬神、待客,通通用素,万不可用酒肉。丧中不用酒肉,儒家古礼如是,不独佛教为然。皇太子居丧,偷着吃酒,史官必书其事,以传后世。现在礼废,居丧作乐杀生,当做体面,汝等切勿学此极恶之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19页 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509】为什么丧事杀诸生命以祭其灵、宴其宾,皆是以落井下石为孝,比杀亲为更可怜悯?
愚痴之人不知因亲丧杀生,令亲受杀报。凡眼不见,谓为行孝;天眼视之,比杀亲为更可怜悯。何以故,以所杀生多,令亲与自己及宾客,生生世世,相为酬偿,可不哀哉。今之为人子者,多多皆是以落井下石为孝。
现今世道陵夷,礼法坏乱。凡所行事,通皆图撑架子,壮场面,不知何者应法,何者应戒。汝母既在生吃素念佛,临终尚有瑞应。勿道荤不宜用,亦当勉遵母意,全体用素。古者丧礼绝不用荤酒。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装肉,以蜡封口,用包袱裹而进之。可见丧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严,虽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种办法。今 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宾客,宾客皆不知丧是何事,居然饮酒食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事办。其于先王礼法,全体违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如欲避用素系为省钱之嫌,宜标示大义,而特提出若干钱以作公益,则人自不至以省钱怪也。人子于亲,当令神识得所。今之为人子者,多多皆是以落井下石为孝。如其不肯下石,似乎羞惭无颜见人一样,越下的石多,越自为得意。可怜父母一生为儿女,及至其死,又借此丧事杀诸生命以祭其灵,以宴其宾,以自食啖。尚扬扬得意曰,我于我亲丧,杀了几只猪,买了几多鸡鸭鱼虾以宴宾客,我父母生我一番,我也可谓尽心焉耳矣。而不知因亲丧杀生,令亲受杀报,凡眼不见,谓为行孝;天眼视之,比杀亲为更可怜悯。
何以故,以所杀生多,令亲与自己及宾客,生生世世,相为酬偿,可不哀哉。成家之子,不借重债,况欲行孝,而借性命之债乎。汝虽皈依佛法,恐于此理未能了然,故为汝说。即家中兄弟姊妹,有不知此理者,宜以光言令彼看,为彼详说所以。彼等若晓得此理,谁肯行落井下石之孝?行落井下石之孝,虽虎狼尚有不忍,况人乎哉?但以世人不知三世因果,固执世间习惯之事以行丧礼,其悖先王丧礼也大矣。汝与光未一面,汝母与光亦无相识,光何必要络络索索讨人嫌,说者些空头话做什么。不过念汝尚信光,汝母一生勤俭慈惠,念佛修善,光唯欲汝母得利益,不愿汝母由汝等不明大理,致令受损。若汝等不怕自己母亲受损,不肯令其得益,则亦只好任汝等,光岂能强汝等不行乎?然光已说过,光心无愧。光若不说,便失光之身分。
何以故,以汝以光为善知识故。譬如有人,欲得归家。问路于人,必须指其当行之正路,不当行之岔路。汝若仍依己见,一定要向不当行之岔路去,乃汝之过,与指路者无干也。祈谛审吾言,是骗汝耶,是成就汝之孝道耶?知好歹者,当不以吾言为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92页 答孙庆泽居士丧礼不宜用荤书)
【510】为什么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有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有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兹因讣至,故发其佛性,及助念之隐义,并夫人事实之大略,以期修净业者,知所取法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21页 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
【511】为什么平时要令眷属知道临终助念的利害关系?
念佛之人不仅平时精进修持,而且要常常将临终助念之利害说与眷属悉知。防止眷属临终时哭泣及瞎张罗,破坏往生正念。光以五十二年之阅历,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与汝说,便为不尽己分。
又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与说,到自己临终,彼等即是助道之人。岂但与己有益,实亦与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绝不与彼说其利害,则汝临终时,彼等决定是破坏正念之人,决不助汝净心,令得往生也。汝既信光,光不得不为汝计。光以五十二年之阅历,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与汝说,便为不尽己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54页 复许熙唐居士书)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7页 一函遍复)
【512】为什么说临终助念利益甚大?
念佛之人,于临命终时,请众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自家眷属,通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纵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无损伤。具体请看《饬终津梁》自知。
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孙信佛,于临命终时,请众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看看《饬终津梁》自知。念佛人,于自己父母,及余眷属前,常须说与彼听。迨及有命终人,自家眷属,通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纵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无损伤。若不知此,未死即为洗澡,换衣,若因搬动疼痛,则起嗔心。即不至起嗔,然一经搬动,心便不得清净矣。倘平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一经如此,定规打失正念,不得往生。若未死先哭,则令彼生爱恋心,亦是牵令堕落耳。临终一关,要紧之极,固宜为之助念。助念之人,必须熟阅《饬终津梁》,使其家儿女眷属,通依助念人之指示,庶可不至因孝心,而致亲反受堕落之苦耳。除助念外,均非所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80页 复杨慧昌居士书二)
【513】劝眷属常念佛对临终有什么帮助?
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可不哀哉。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对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9页 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514】临终助念有哪三大要点?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
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嗔心生,而佛念息。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嗔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
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79页 临终三大要)
【515】顶圣眼天生等是什么意思?
人断气后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顶圣眼天生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9页 临终三大要)
【516】老年人怎样为往生做好准备?
常为眷属说知临终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张罗,致成落井下石之事;日日常作将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当汲汲念佛,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去世时彼等悉能助念之预备。
阁下老矣。世道如此,宜将此境缘以作警策。俾求生西方之心之事十分周挚。又祈与令嗣及阖家,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预为洗浴换衣哭泣之祸害。使彼等利害明了,断不至为行孝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0页 复潘对凫居士书一)
日日常作将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有宜交代者,即预交代之。子孙有宜问者,即预问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82页 复夏寿祺居士书)
八十三岁老人,来日无多。中华民国国运,危如累卵。际此二事,当汲汲念佛,以求往生。又须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汝去世时,彼等悉能助念之预备。又须叮嘱临终不可预为洗身、换衣,及问事、(此当预先交代)安慰,哭泣等。随彼坐着死也好,睡着死也好,大家一口同音念佛。一直念到断气后,再过三点钟后,再为安顿,万不可早。不但老人死如是,即年青人死,也须如是。此末后最要紧之一大事。若不预为操练,及说其利害,未有不被眷属瞎张罗所误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44页 复慧明居士书)
【517】亲人临命终时应如何处理?
人生百岁,亦有去日,切不可作无益之悲伤。但宜劝彼一心念佛。最忌者,未死先哭及瞎张罗,令彼难往生矣。此等事,《文钞》、《嘉言录》,皆已详言。至于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陆、念经、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场面耳。虚张声势,殊少实益。
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将欲去世。须知人生百岁,亦有去日,切不可作无益之悲伤。但宜劝彼一心念佛,如在牢狱,思归家乡,不可有一毫留恋心。汝与家中眷属,宜分班在前念佛,令彼摄耳详听。至若去世之时,彼若能自行澡浴换衣,则甚好。否则切不可先行为彼洗澡换衣,以致搬来搬去,身心不安,或生嗔恨,则其害匪浅。即不难受,由搬动故,心亦不清净,便难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矣。当此之时,家中眷属,通皆念佛。
一直念到断气,过三点钟,然后停佛声,为彼抹澡洗衣。若臂腕已硬,穿衣不便者,当用热水毛巾,拓在肩上臂腕上,不久即活动可穿矣。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恋心,便难往生矣。此等事,《文钞》、《嘉言录》,皆已详言。恐汝不留心,故又说之。至于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陆、念经、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场面耳。虚张声势,殊少实益。又丧中一概不可用酒肉。儒家古礼,丧中严禁酒肉。若用,人便以为失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2页 复朱智贞居士书一)
【518】平时练习助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平时眷属常练习助念,一则以娱高堂;二则令彼各种善根;三则知晓助念及瞎张罗哭泣之利害。一但令慈归西之时,可助其往生也。
令慈年近八十,尚欲皈依,可谓宿有善根。然当此风烛高年,固当深为计虑。今为寄《饬终津梁》三本,自存之外,给与王陈二人。当令家中眷属,换班日陪令慈念佛。一则以娱高堂;二则令彼各种善根;三则练习惯,则令慈归西之时,大家均为助念之人。若不令常练习,并不常为说临终之助念,及瞎张罗哭泣之利害,则所有眷属,通是破坏正念者。此事最为要紧。若无人说,难免贻误,则无边利益,以此失之,殊堪痛心。光不能详说,《饬终津梁》乃详说之书。人之于亲,临终助念,当竭诚从事。故先须家中眷属豫为练习也。既常念,并常闻助念及破坏之利害,则便可一致进行,而为助其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602页 复方耀廷居士书二)
【519】临终助念可以念观音吗?
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
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师于答辞中,痴人二字旁,抺三笔以警,后死者,切勿自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36页 答卓智立居士问)
【520】子女平时轮班给老人助念有什么好处?
一则辅助己之正念;二则曲为彼等种最胜善根;三则开通风气,以期大家效法;四则若至临终,自不致张罗忙乱,破坏正念。子孙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虽平素功夫不甚恰当,亦能往生。
如其心力衰弱,当令子媳孙女等,轮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种利益:一则辅助己之正念;二则曲为彼等种最胜善根;三则开通风气,以期大家效法;四则若至临终,自不致张罗忙乱,破坏正念。临终一关,要紧之极。即平时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门之子孙破坏,则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义,子孙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虽平素功夫不甚恰当,亦能往生。是以光于老人,特为致意,切勿谓迂腐,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433页 与陈燮和居士书)
【521】临终助念适合用什么法器?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5页 临终三大要)
又人之临终,助往生念佛,只宜击引磬,不可击木鱼。木鱼声浊,引磬声清。阁下试于朝暮念佛时,息心谛听,自知优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52页 与江易园居士书一)
【522】临终助念应该念几字佛号?
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
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5页 临终三大要)
【523】为什么临终时只可念佛,切勿另诵别种经咒?
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临终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诵别种经咒。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
又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彼虽不能念,听见佛声,心即清净。若持咒则止有加持力,彼无由随诵,此从古以来之定例。助念于将去时为最要,岂持咒毕,方以念佛为回向乎?光《文钞》中亦有其说。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临终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诵别种经咒,则不能令彼心中默随也。关系非小,故为补书于后。
现今之世,无法能救,幸有因果,尚可挽回。因果一事,高明者每厌闻,此种高明,实为卑暗。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由高明之人,专谈理性,不说因果,其弊遂成今日之景象。祈见一切人,皆以因果为劝导,则其利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52页 与江易园居士书一)
【524】断气后,最少应念几个小时的佛?
光《文钞》中,顺人情,令过二小时后再举行,尚属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实则宜四五时方好。尚有经一日者,为尤好。
将亡人令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气断已过三点钟后,再为洗换哭泣等,则不致贻误大事。
观令夫人之临终景相,则往生西方,可以无疑。至于扶乩所说,究不出理事判断之外,可以无须疑豫。唯亡后只念半小时佛,即举哀,放倒揩身,尚觉太早。光《文钞》中,顺人情,令过二小时后再举行,尚属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实则宜四五时方好。尚有经一日者,为尤好。(《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45页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待至临终,则全家念佛。无一事可问,亦无一事交代,大家同声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会洗澡换衣,则甚好。若自己不能,则万不可预为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一有此种瞎张罗,定规破坏正念,不得往生矣。令将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气断已过三点钟后,(此至少时,尚宜多念。)再为洗换哭泣等,则不致贻误大事。哭泣亦不可废,当以息哀念佛为事,切弗以哭泣做假场面。老人临终如是,年轻人亦如是,则定可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82页 复夏寿祺居士书)
【525】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后一着,念佛人应如何以同体之悲心,助临终人成就往生大事?
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诸照应病人者,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间谈杂话,令心散乱,亦勿悲哀喧哗。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古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无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亦名传送识,第八阿赖耶,亦名含藏识。夫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识次第先去。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灵魂者是也。然此识既灵,故人初受母胎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后,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彼识尚未曾去。动着触着,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稍触着,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
《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复生者,详载典章,历历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殓之礼,缘眷属恩爱,尚望其万一复生耳。若我僧家,虽不望其复生,而亦不能不体其痛苦。遽尔搬动,以及迁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物尚如此,而况同为人类,又况同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极,嗔心易起。唯嗔心故,最易堕落。如经云,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命终时,侍臣持扇,误堕王面,王痛起嗔,死堕蛇身。缘有功德,后遇沙门,为其说法。以闻法故,乃脱蛇身,而得生天。观此,可知亡者识未去时,即行穿衣搬动,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堕落。宁非忍心害理,故施惨毒。应思我与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恶缘。若云事属渺茫,无从稽考,则经典所载,岂可不信。迩来种种流弊,总因生者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故无暇细察冷暖,由是习以为常。纵有言及此者,反笑以为迂,致令亡者有苦难伸。呜呼,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
愿诸照应病人者,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间谈杂话,令心散乱,亦勿悲哀喧哗。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当助念,令病人随己念佛音声,心中系念。若有钱财,当请众僧分班念佛,使佛声昼夜不断,令病人耳中常闻佛声,心中常念佛号,则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无钱财,亦宜大家发心助念,以结末后之缘。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前谈说。只宜击引磬高声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临终助念,断不宜用。任彼或坐或卧,切莫移动,大家专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则神识已去,再迟二时,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转硬,应用热汤淋洗,将热布搭于臂肘膝弯,少刻即可回软,然后盘腿入龛。至诸事齐毕,尤须长为念佛。所有诵经拜忏,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广大。
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属,俱须依之而行,则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槃,原本右胁而卧,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随其自然,坐之者入龛,卧亡者入棺,尤为得当。但今人沿习成风,恐不以此为然,亦唯听诸自便。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热气自下而上升,生恶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后一着,最宜慎重。其照应病人者,当以同体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无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胞,恳祈人各注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89页 临终舟楫)
【526】学习净土教义有哪些主要的书可看?印祖为什么教吾人力修净业要以古为师?
《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龙舒净土文》,《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印光法师文钞》,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
阅光《文钞》后,再阅古人净土著述,更加亲切矣。以古人说者多略,不加意理会,则忽略读过。由光《文钞》知其所以然,则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当面错过矣。
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
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若无,当寄加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2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接手书,不胜惭愧。光何人哉?敢曰宏法,不过略知净宗大义而已。有不嫌卑劣者,光则必以此告之。座下欲专修净业,当熟看《净土十要》,此净土著述之菁华也。余诸书皆宜看,而《净土圣贤录》为尤要。阅此,知净土大海千经万论所赞扬,往圣前贤悉归趣,决不致被余宗知识舌锋所夺,余宗愈破,信心愈坚。最初即欲先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及禅净之所以然。若不以人废言,宜先看光《文钞》(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卖的,光处无有矣)。
光之文实为芜秽,于禅净界限及所以然,实发明详悉,易于明白。阅光《文钞》后,再阅古人净土著述,更加亲切矣。以古人说者多略,不加意理会,则忽略读过。由光《文钞》知其所以然,则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当面错过矣。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依此说,其言则可依从,不依此说,纵说高超玄妙,能令人直下亲见本来,皆属宗家作略,不到大彻大悟后,兼深通经藏,或致明宗而隔绝往生胜利也。要极要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7页 复慈霞大师书)
【527】《阿弥陀经》有哪三部著名的著述?
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自此圆发三心,执持圣号,期出五浊之恶世,冀证四德之玄猷。如是则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圣众偕迎。托质莲胎,离险道以安居宝所;闻法受记,由同居而顿证寂光。撩起便行,阿谁无分。书此愚忱,敢告同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6页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528】欲知念佛之所以然,应看哪些净土经典?
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读此则知弥陀之誓愿宏深,净土之境缘殊胜,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彼妄谓净土法门,为权渐小乘者,皆毁谤华严,及谤佛谤法谤僧之极重罪人也。其《净土三经》之注,并净土诸书之宜专精看者,光《文钞》中与徐女士书中备言之,此不具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4页 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529】净土法门提倡念佛人读哪些经论善书?
《净土五经》,《净土十要》,《弥陀要解》,《安士全书》,《感应篇直讲》,《印光文钞》,《寿康宝鉴》。以上经论善书,皆为净土法门所提倡。
《净土五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详观其序,大意自知。《净土十要》,为净土著述之最切要者。第一要《弥陀要解》一书,为此经注解之冠。《安士全书》,为善书中冠。《感应篇直讲》,文字显浅而不俗鄙,雅俗同观,均易得益。《印光文钞》,文虽拙朴,义有可取。依此而为提倡,决无悖伦误国之诮。《寿康宝鉴》,当为已知人事子弟之续命书,不但青年应当看,即老年也应当看。欲子弟长寿,全靠老年为之常谈祸福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 复真净居士书)
【530】可以死心依从哪两本书作为净宗指南?
《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5页 复尤弘如居士书)
【531】《净土决疑论》的重点是什么?
于断疑生信,不无少补。此不慧数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发挥之。万不可以今人所说为的,致辜负永明大慈悲心也。
《净土决疑论》,系民国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十三期报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热闹耳。后竟以主持无人,遂停版不出。此论文虽鄙菲,而于断疑生信,不无少补。至于永明料简训释处,须仔细参详。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虚文。此不慧数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发挥之。万不可以今人所说为的,致辜负永明大慈悲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5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532】净土宗逗机最妙之书是哪本书?
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而《弥陀要解》一书,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况后生浅闻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萤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7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533】常用佛学工具书有哪些?
《教乘法数》,《翻译名义》,《释氏稽古略》,《阅藏知津》,《龙藏汇记》。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
吾以汝究学心切,若常致书通问,彼此皆为烦扰。因问师 有无《教乘法数》等书,令请去,则有处查阅。《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著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即是清藏目录。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巨集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1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34】《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的特点是什么?
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95页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535】《往生论注》有什么特点?
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9页 与康泽师书)
【536】读《弥陀疏钞并演义》有什么好处?
尤为参研宗教之良导。愈当熟读而精思之,非徒发明净土而已。
而《弥陀疏钞并演义》,尤为参研宗教之良导。愈当熟读而精思之,非徒发明净土而已。中峰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书之谓也。又兄欲遍搜贤宗妙注,而疏钞二书,乃贤宗妙注之最切于身心修证者。当购而研之,其妙利非弟所能形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12页 与玉柱师书)
【537】《安士全书》有什么价值,包括哪些内容?
《安士全书》,为善书中之冠,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内容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
但善书虽多,所说皆世间小因小果。唯《安士全书》,觉世牖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超古超今。言简而赅,理深而着。引事迹则证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为传家至宝,亦宣讲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贤,了生脱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与彼世所流通善书,不啻有山垤海潦之异。兹因了得师由普陀朝九华,衲特令绕道至金陵请来,呈于阁下,祈细心玩索,则食嘉肴而知旨,学至道而知善,其刊板流通博施济众之心,必有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著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
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最要。又著《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同观,智愚共晓故也。又以修行法门,唯净土最为切要,又著《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行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13页 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538】为什么说《安士全书》实同佛经,唯敬信方有实益?
书虽名善书,实同佛经。以其中非引佛经之文,即案佛经之义,读者当与佛经一目视之。理宜洁净恭敬,不可污秽亵渎。若能敬信,则灾障冰消,吉庆云集,身心康泰,家门靖谧。
此书虽名善书,实同佛经。以其中非引佛经之文,即案佛经之义,读者当与佛经一目视之。理宜洁净恭敬,不可污秽亵渎。如微贱人传宣王敕,公卿士庶悉皆致敬。非敬其人,敬王敕耳。此书亦然,借世间之因果示度生之玄猷,实如来随机利生之要道,众生离苦得乐之真诠。若能敬信,则灾障冰消,吉庆云集,身心康泰,家门靖谧,犹其小焉者。语其极功,则业尽情空,超凡入圣,了生死于现世,证觉道于将来。若或亵渎,其罪非小。伏愿阅者,同皆纳此刍荛。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419页 安士全书题词)
【539】《居士传》、《三教平心论》、《释氏稽古略》是什么样的书?
《居士传》采古今大忠大孝者修证之事迹。《三教平心论》明三教并是劝人止恶行善及破韩愈、欧阳、程朱之说。《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纪年为纲,儒释事迹为目,皆录其大端。使人展卷便知法戒,端坐旷观古今,实为修道之士读书论古者之袖里奇珍也。
《居士传》系乾隆间苏州长洲进士彭绍升,博览群书之暇,采自汉至今之大忠大孝、清正廉洁、有功名教,深通佛法者,录其入道修证之事,兼载发挥佛法之文,人有数百,书成六册。《三教平心论》系元学士刘谧所作。先明三教并是劝人止恶行善,不可偏废;次明极功浅深不同;后广破韩愈之说,并欧阳程朱之说。《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纪年为纲,儒释事迹为目,自伏牺至明末以来,国家之治乱,佛法之兴衰,信毁之罪福,修持之利益。使人展卷便知法戒,端坐旷观古今,岂徒有益于修道之士,而实为读书论古者之袖里奇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16页 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540】《弥陀疏钞撷》一书如何?
乃净土之要书,实初机之良导。宜熟阅之。
又净如《弥陀疏钞撷》,言简而精,理深而着,乃净土之要书,实初机之良导。宜熟阅之。并祈有便人来,多带几部,以广净如法施。(《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26页 与海盐某夫人书)
【541】《感应篇直讲》一书有什么特点?
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
光于扬州,因见此书首未刻感应篇文,令其补刻。因寻其书,遂遇一本《感应篇直讲》。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今将此寄来,以企依此训诲其子女,将来必能得实用而释亲忧矣。(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感应录,系正史事实,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542】《径中径又径》有什么特点?
《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
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49页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543】《感应篇汇编》等五本书有什么特点?
《感应篇汇编》,其论议虽不及《安士全书》之十分透彻,然于诸善书中,未见及者,况能过乎?余五书,《佛学捷径》,《佛学基础》,《佛学起信编》,《佛学指南》,《六道轮回录》,皆以由浅入深,由因果而至于了生死,无机不被,无法不摄。深者见深,自可断惑证真;浅者见浅,亦堪消灾增福。法无定相,损益在人。
又以阁下念切民生,必欲究祸福之所由来,善恶之所结果,一以开拓心胸,一以导化同人。故将自所存之《感应篇汇编》一部,《佛学捷径》,《佛学基础》,《佛学起信编》,《佛学指南》,《六道轮回录》,各一本,随函寄来,以期闲暇无事时阅之。则诚意正心,穷理尽性,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道,当自得于心矣。《安士全书》,为天下古今善书之冠。刘省长曾请四百部结缘,当已送阁下垂览矣。此外则《感应篇汇编》,即属第一。其论议虽不及《安士全书》之十分透彻,然于诸善书中,未见及者,况能过乎?余五书皆以由浅入深,由因果而至于了生死,无机不被,无法不摄。深者见深,自可断惑证真;浅者见浅,亦堪消灾增福。法无定相,损益在人,有志于己躬下永劫常存之大事者,当不以光为多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10页 致陕西陈柏生督军书)
【544】《净业良导》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净业良导》将《乐邦文类》及莲池、紫柏、憨山、蕅益各集中之合时机者,录数十篇,以应初入法门之士。待其门径已得,然后遍阅全书,则知一滴之味,与大海之味,无二无别。
无名居士,自虽未度,志切度人。因将《乐邦文类》及莲池、紫柏、憨山、蕅益各集中之合时机者,录数十篇,以应初入法门之士。待其门径已得,然后遍阅全书,则知一滴之味,与大海之味,无二无别。而如来出世一大事因缘,唯净土一法,方能究竟畅佛本怀也。无名居士, 谦不敢自专,命光鉴定,因题之曰《净业良导》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862页 净业良导序)
【545】丁福保《佛学初阶》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此书将缁素名贤遗集及佛祖经论中,因果轮回之事及三宝功德、净土利益,辑之成帙,名为《佛学初阶》。企阅者因是而求,举凡断惑证真、即凡成圣之不思议大法,皆可亲得而实有诸己矣。
福保丁居士,誓愿宏深,慈悲广大。欲令斯民同登觉岸,因将缁素名贤遗集及佛祖经论中,因果轮回之事及三宝功德、净土利益,辑之成帙,名为《佛学初阶》。企阅者因是而求,举凡断惑证真、即凡成圣之不思议大法,皆可亲得而实有诸己矣。又伊先所辑《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虽繁简不同,要皆为初机学佛之阶梯而已。若是决烈丈夫,当必登峰造极,决不至画地自限,以卑自安而不复上进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863页 佛学初阶序)
【546】《释教三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略叙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祖续佛慧命,随机施教,及与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题曰《释教三字经》。
略叙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祖续佛慧命,随机施教,及与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题曰《释教三字经》。俾为沙弥时,诵而习之,知佛经之要义,明祖道之纲宗。及其壮而遍阅三藏,历参五宗,妙悟自心,冥符佛意,方知山色溪声,咸示第一义谛;鸦鸣鹊噪,共谈无上心宗。非同非异,非有非空,即权即实,即俗即真。博之则尽十虚而莫容,约之则觅一字不可得。然后乘大愿轮,阐扬法化。普令法界众生,归依一体三宝,复本来之面目,传无尽之心灯。是在后进之发心造修焉,予日望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865页 释教三字经序)
编者注:
这篇序言由印光大师代原著者作。印光大师对《释教三字经》原本正文改十分之三,注释改十分之七。民国八年陈锡周居士出资在扬州藏经院刻印一千本赠送结缘。
【547】《初机净业指南》是一本什么书?
《初机净业指南》为初级净业行人入门书。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幸哉!
会稽道尹涵之黄公,笃信佛法,精修净业。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因编作白话,缕析条陈,以示要义,名曰《初机净业指南》。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劝导。(《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3页 初机净业指南序)
【548】《阿弥陀经直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阿弥陀经直解》取《直解》等注之义,以显浅之语言述之,兼附净土种种疑问。其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可谓诚且挚矣。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故古人列为日诵,欲其家喻户晓,咸沐法泽也。由是诸善知识,各为注释,若揭日月于中天,固已无义不显,无机不摄矣。但初机之人,或以文深义奥,难于领会。王显江居士,特为作一方便,取《直解》等注之义,以显浅之语言述之,名为直解,兼附净土种种疑问。其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可谓诚且挚矣。显荫法师序之,欲令一切同人,各生真信,老实念佛。因命光再序,遂书此以告阅者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6页 阿弥陀经直解序)
【549】《净土释疑》是一本什么书?
《净土释疑》共五十七篇,词约而精,理深而着。令阅者无疑不释,有义咸服。从兹欲不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可得也。
渭渔居士林师尚者,宿根深厚,笃修净业,殚精研究,历有年所。拟欲普引同人,悉生净土,故于净土经论著述中,摘其要义,凑集成文。若集腋以成裘,犹采花而作蜜。确对时机,特申妙辩。共成五十七篇,名为《净土释疑》。词约而精,理深而着。俾阅者无疑不释,有义咸服。从兹欲不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可得也。然居士既能集前人之单词只句,一节一段,复用己意,纂集成文,何不直用己文而为发挥?盖欲阅者知此所说,皆有所出,虽是己所纂集,实为经论语录,及诸著述中,佛菩萨祖师诸善知识之所说。其入人深而感人切,比专用己语,当不啻相倍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90页 净土释疑序)
【550】《净土圣贤录》是一本什么书?
《净土圣贤录》辑录往生净土诸传近千余人。首弥陀,以示立此法门之教主。次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以示阐此法门之圣众。次往生比丘僧、尼、王臣、士庶、女人、物类,以示往生净土之四众。其间若圣若凡,若智若愚,同入如来大誓愿海,以渐证夫常寂光乐。观此,知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遍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以其为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故也。
清乾隆间,彭际清居士,饬其侄希涑,辑录往生净土诸传。首弥陀,以示立此法门之教主。次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以示阐此法门之圣众。次往生比丘僧、尼、王臣、士庶、女人、物类,以示往生净土之四众。共五百余人,名曰《净土圣贤录》,是为初编。其间若圣若凡,若智若愚,同入如来大誓愿海,以渐证夫常寂光乐。观此,知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遍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以其为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故也。至道光末,莲归居士胡珽,辑乾隆后之往生者,得百数十人,名为《净土圣贤录续编》。
咸同之际,兵劫弥漫,提倡者少,稍形寂寥。近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凡具通方眼,存救世心者,莫不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之法,具正知见者,无不靡然风从。故数十年来,又辑二百余人,名为《净土圣贤录三编》。此稿乃德森师所辑,今已排竣,故为叙其缘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82页 净土圣贤录序)
【551】《生西金鉴》是一本什么书?
《生西金鉴》是在《净土圣贤录》正续录中,略录事迹显著者二百余条,并附之以赞。实为迷背家乡者作指南,为不识自己者作宝鉴也。
二林居士,取佛菩萨立法度生之因缘,与历代古德僧尼王臣士女,下及物类,念佛往生之事迹,兼录其宏扬净土之切要言句,以成一帙,名为《净土圣贤录》。莲归居士,又为续录,皆所以为迷背家乡者作指南,为不识自己者作宝鉴也。但以卷帙浩繁,不利初机,对凫居士欲令初机易生信向,于彼正续录中,略录事迹显著者,二百余条,附之以赞。名曰《生西金鉴》。冀阅者鉴古而怀景仰,咏叹而悉兴起焉,其意固甚深且远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39页 生西金鉴序)
【552】《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此书是黄智海居士,取《疏钞》,《要解》之义,以白话解释之,使初机净土学人亦得了知经义。
黄智海居士,利人心切,取《疏钞》,《要解》之义,以白话解释之,俾彼稍识字者,亦得了知经义。由是更加精进,竭诚修持,并以转化有缘,则现生身心清净,优入圣贤之域,临终感应道交,直登极乐之邦。其为利益,莫能名焉,爰书大义,以贡阅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85页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553】《信愿念佛决定往生浅说》是一本什么书?
古德所说经论,皆文深义奥,初机不易领会。童莲国居士乃宗其义意,而以浅近之语言出之,因名之为浅说。
童莲国居士,欲令同人,同生正信,同发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古德所说,率皆文深义奥,初机不易领会。乃宗其义意,而以浅近之语言出之,因名之为浅说。须知能说之文虽浅,所说之法,乃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之无上甚深第一法门也。阅者倘不以浅近忽略而依行之,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为极乐之嘉宾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22页 信愿念佛决定往生浅说跋)
【554】唐飞锡法师《念佛三昧宝王论》的内容是什么?
《念佛三昧宝王论》令念佛人,即一佛而圆念三世诸佛。虽圆念三世诸佛,而必专致力于阿弥陀佛,庶可念佛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此念佛之心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无时不相契合也。
唐飞锡法师,驻锡终南紫阁山草堂寺,大宏净化。特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令一切四众,圆念三世佛,专注于西方阿弥陀佛。以若不念未来佛,则不能发大菩提心,折伏慢幢,于一切境,犹有凡圣情见,何由圆离四相,彻证一真。若见一切众生皆是佛,其心自无凡圣情见可得,方得究竟断除烦恼,究竟圆证自心也。若不圆念过现诸佛,则其念阿弥陀佛之心,或有拘局,不能圆满普遍。故令念佛人,即一佛而圆念三世诸佛。虽圆念三世诸佛,而必专致力于阿弥陀佛,庶可念佛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此念佛之心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无时不相契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57页 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555】《阿弥陀佛圣典》是一本什么书?
《阿弥陀佛圣典》节录诸经论,阐扬念佛诸义,章分十门,理畅一行,可为修净业者之一助。
净土法门,实为如来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门。以故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东瀛某某,节录诸经论,阐扬念佛诸义,为《弥陀说林》。章分十门,理畅一行,可为修净业者之一助。范古农居士,特为校勘,改为《阿弥陀佛圣典》,用示尊崇之义。然其所录,绝未叙明源委,待有暇时,居士必当依经详别,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一切上圣下凡共修之道。庶不致生自诩上根,不肯修习,并自委下根,不堪修习等过。排工将竣,令光作序,遂约所知,以为表白。须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如不见信,请质之普贤菩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1页 弥陀圣典序)
【556】《净土辑要》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净土辑要》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等祖师大德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
浏阳潘子慧纯,邵子慧圆,笃信佛法,鉴时机宜,因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稍加芟正,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觉明妙行菩萨,以及善导、永明、优昙、天如、莲池、憨山、蕅益、截流、省庵、彻悟诸大师,及最近彭二林诸居士,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末后附录觉明妙行菩萨,及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因缘,以明净土法门之深契时机。拟排印流通,以供遍界诸同志之阅览,爰为题之为净土辑要,并略述净土法门之所以。以期见者闻者,同生正信,同修净业,庶可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迄同成正觉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3页 净土辑要序)
【557】《饬终津梁》是一本什么书?
此书为李圆净居士编辑,共为四篇。第一饬终章程,第二饬终言论,第三预知利害,第四饬终实效,乃名之曰《饬终津梁》。
李圆净居士,犹恐过为简略,或致人不介意,因会萃各处章程,及诸言论,又复采取古今发明临终利害等文,并近来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证,厘为四篇。第一饬终章程,第二饬终言论,第三预知利害,第四饬终实效,乃名之曰《饬终津梁》。祈光作序。光年届古稀,学无所成,窃恐一气不来,又复轮回六道,则其苦何堪设想。因兹灭踪长隐,专修净业,庶不致平常为他人说者,自己反无其分,令无知者因兹谤法,以堕恶道也。兹于将入关前,接得伊书,不禁有感于衷。爰为撮举净土法门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学佛者,咸各注意,庶可大畅如来普度众生之本怀,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胜因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74页 饬终津梁序)
【558】印祖为什么极力推荐《观音感应课》?如何占卜?
《观音感应课》者,俯顺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种善根之妙方便也。凡占者,皆须称菩萨名。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而服矣。菩萨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见闻,宿业自消,宿善自生,以渐至于上追观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无既也。
欲决疑者,若原供有菩萨像,则于像前焚香礼拜。若无,则即向此课本焚香礼拜。取五净钱,在香烟上熏过,心中默祷所问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萨若干声,将钱掷于桌上,按次查是几字几幕,照课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云。
观世音菩萨,愍念众生之心,不可以言语形容,虽天地父母,未足喻其少分。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喻如日丽尧天,万象咸蒙照烛;春回禹甸,百卉悉荷生成。有感即通,无谋不应。良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得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悉副彼念,了无差殊也。《观音感应课》者,俯顺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种善根之妙方便也。凡占者,皆须称菩萨名。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而服矣。菩萨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见闻,宿业自消,宿善自生,以渐至于上追观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无既也。兹因徐积余居士,与其夫人,得前明古本,石印千卷,以结净缘,略叙菩萨行慈之意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79页 观音感应课序)
观世音菩萨愍念众生,寻声救苦。凡作善事,恳求菩萨,必垂加被,令其得成;若作恶事,亦垂加被,令决不成,以成则造罪堕苦,其苦难救矣。此菩萨之真慈大悲也。欲决疑者,若原供有菩萨像,则于像前焚香礼拜。若无,则即向此课本焚香礼拜。取五净钱,在香烟上熏过,心中默祷所问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萨若干声,将钱掷于桌上,按次查是几字几幕,照课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6页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法语)
【559】为什么要重订《西方公据》?
《西方公据》一书,流传已久,内容及编辑方式多有不如法处。《重订西方公据》首列经、咒、念佛仪;次列古今显豁浅近各开示,而复注重于临终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无知眷属破坏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简》各略释,及佛号百颂,以期初发心者,略知意义。订作一本,以为永远传阅之书。其九品图记数之法,则另作一本,随附正书,以备行者记数,及将来焚化耳,其法甚善。
《西方公据》一书,流传已久。其所采录之言论,繁简不一。有列《弥陀经》、《往生咒》于首者,亦有不列者。而其中列三圣像、九品莲台、莲中备圈,令人点以记数,则同。多有九品各莲台,均画一佛像者。此后则择古今切要开示,及显明事迹,以期阅者生决定信愿,得以决定资此以往生耳。其用意抑何深厚而周到也。然以念满,或没后则烧,殊觉有毁坏经像之过。而一本利人好书,终必付之一烧,不徒暴殄天物,又复不能普利。
若留以传世,则点得乌黎巴皂,难起人之阅兴。进退思之,殊难合适。吾友逸人,特为另订章程。首列经、咒、念佛仪;次列古今显豁浅近各开示,而复注重于临终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无知眷属破坏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简》各略释,及佛号百颂,以期初发心者,略知意义。订作一本,以为永远传阅之书。其九品图记数之法,则另作一本,随附正书,以备行者记数,及将来焚化耳,其法甚善。遂为排印以广施送,以期一切同伦,同得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84页 重订西方公据序)
【560】《日诵经咒选录》是否专为在家净土行人编辑?
此书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列诸经咒,无论专兼持诵,悉作修持净业助。以冀彻悟五蕴原空,诸法非相,遍行万行,而不见能行之相。专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为便于在家二众,于日用伦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两尽,因附录《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净土修持各开示,以为改过迁善,趋吉避凶,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规矩准绳。
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以故首列《金刚经》、《心经》、《观世音普门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起止仪》、《发愿文》,以及大悲咒、准提各咒。或兼持各种,或专持一种,悉以作修持净业助。以冀彻悟五蕴原空,诸法非相,遍行万行,而不见能行之相。专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能如是修,则顿出迷途,直登觉岸矣。良以末世众生,障深慧浅,匪仗佛力,实难解脱。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法门,较彼一切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奚啻天渊悬殊焉。又欲初机行人,深知各种法门之所以,在家二众,于日用伦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两尽,因附录《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净土修持各开示,以为改过迁善,趋吉避凶,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规矩准绳。庶可现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宝九莲之中。愿诸修士,同加注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4页 日诵经咒选录序)
【561】初机及老年人阅读《佛法导论净土篇》方便有益吗?
此书文近万言,而一字一义皆本佛经祖语,绝无自立意见,并无误人坏法之咎。佛学书局,以其有益初机,故特列于小丛书中,以期广传。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难看。
李圆净居士,本《净土四经》,及古德著述之意,述为语体,用阐净宗。虽科列十门,文近万言,而一字一义皆本佛经祖语,绝无自立意见,并无误人坏法之咎。佛学书局,以其有益初机,故特列于小丛书中,以期广传。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难看。又祈为序引,以启正信。其余要义,书中自具,何须多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6页 净土篇序)
【562】《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是什么样的书?
劝修净土之向导。凡有志于希圣希贤者,祈勿以此为琐屑而忽略之,则善矣。
以故朱燮臣居士,唯恐世人狃于常见,不肯修习,以致自误,故以己先所存之种种疑情,一一剖析明了,而为一切同人之向导。又复附以劝孝戒淫等篇,俾于首善首恶,严事法戒,则根基巩固,进修无滞矣。又以日用伦常,或恐疏略,故复以《功过格》,附于其后。窃以此格,实为格致诚正之要务,尽心力而行之,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凡有志于希圣希贤者,祈勿以此为琐屑,而忽略之,则善矣。又《功过格》属散文,不便记诵。《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己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8页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563】王博谦居士编辑《学佛浅说》的缘起是什么?
王博谦居士以佛教经论著述文深义奥,故作《学佛浅说》二十篇。概用通俗文字发挥之,以期雅俗同观,智愚咸了耳。印祖详阅之不胜欢喜,作序抒怀,以示同意。普愿阅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当自证知。
王博谦居士,宿根深厚,救世心切。兼且主笔报馆,操言论之机关。欲令同人,同皆学佛,以佛教经论著述,文深义奥,纵慧业文人,久经研究,尚难悉其指归,入其阃奥,况愚夫愚妇乎哉?由是以己所见之理,作《学佛浅说》二十篇。概用通俗文字,其语悉本佛祖经论,不过借显浅之文发挥之,以期雅俗同观,智愚咸了耳。以光形迹虽异,志道原同,虚心下问,以稿见寄,谬令鉴订,以便流通。因详阅之,不胜欢喜,聊抒愚怀,以示同意。普愿阅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当自证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25页 学佛浅说序)
【564】《慧远法师文钞》是如何编辑完成的?
《慧远法师文钞》为如皋沙健庵太史编录,分正附二编。其门人项智源又为补录。由此书故,给后学者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必至当仁不让,追踪先觉,同出五浊,同登九莲也。
如皋沙健庵太史,晚年笃信佛法,专修净业。博览群书,凡远公著述,及后人所作传赞记颂等,悉备录之,题曰《慧远法师文钞》,分正附二编。其门人项智源,又为补录,委光校订而排印焉。窃以远公为莲宗初祖,其书广布,阅者必能兴起。但以资斧不给,先印万册以为之倡,则后之源源相继而印者,又何可计其数耶。后之学者,由此书故,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必至当仁不让,追踪先觉,同出五浊,同登九莲也。故于付排之前,略叙来历。至于远公之道德、功业、文章、感通,备载文钞正附二编,兹不繁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39页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565】罗两峰居士《正信录》主要是什么内容?
此书以大通无碍之眼光,凡世人所疑之事,一一据经引史,证明其事。而道学渊源,名人至论,以及各种修持,与夫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法,悉皆详示所以,使人知其门径,有所依凭。其为利益,莫能名焉。
适有以罗两峰所著之《正信录》见赠,阅之,心怀为畅。居士乘愿再来,以大通无碍之眼光,凡世人所疑之事,如天堂地狱,人畜轮回,前身后身等,一一据经引史,证明其事。而道学渊源,名人至论,以及各种修持,与夫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法,悉皆详示所以,使人知其门径,有所依凭。俾拘墟者得见天日,令孤露者归本家乡,其为利益,莫能名焉。乃为校正字句,拟排板先印一万本,以为提倡。(《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47页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序)
【566】《佛学救劫编》对求知佛法真理的人说了些什么?
语云,救人必须救得彻。然而于求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浅近之因果事迹,启其信心。《佛学救劫编》如是之救,可谓彻之极矣。切勿以其浅近,即不欲观而置之。
潘对凫居士,有见于此,于上年请许止净居士,辑《佛学救劫编》。以三皈、五戒、十善,为改过迁善,返迷归悟,净身、口、意三业,修戒、定、慧三学,以期去原无之妄业,复本有之真心。又复令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永离五浊恶世,常享四德法乐。而复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依归,庶可承弥陀之慈力,与自己之愿轮,于十方界,随类现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普令含识,同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此救劫之极功也。
语云,救人必须救得彻。如是之救,可谓彻之极矣。然而于求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浅近之因果事迹,启其信心。切勿以其浅近,即不欲观而置之,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当自得之矣。普愿同人,各共勉旃。(《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77页 佛学救劫编序)
【567】《务本丛谭》一书主要是什么内容?
《务本丛谭》之书,逐条发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事理,与夫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则。果能依是而行,则必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以故郭介梅居士,有《务本丛谭》之书,普遍流通,以期挽救也。其书逐条发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事理,与夫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则。果能依是而行,则必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庶可不负可以为尧舜,可以作佛之真心,及与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之嘉名也。其有欲张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大维,欲办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大事,欲证烦惑净尽,福慧圆满之大果者,请以此书为引人入胜之前导。及其入之既深,则其所造诣,固非此书所能详尽也。愿见闻者,切勿忽诸,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81页 务本丛谭序)
【568】读《无量寿经颂》获益何处?
《无量寿经颂》,虽于佛心经义,未能彻底显示,和盘托出。然读之亦可以助发我辈无力断惑证真者之信愿,以壮其坚决往生之雄心。
《无量寿经颂》,古疏甚多,近悉遗轶,所存无几。道传大师,读诵此经,深感佛恩,作颂赞扬。虽于佛心经义,未能彻底显示,和盘托出。然读之亦可以助发我辈无力断惑证真者之信愿,以壮其坚决往生之雄心,故令排印流通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2页 无量寿经颂序)
【569】《歧路指归》是一本什么书?
此书以问答方式阐杨净土宗之初级接引读物,庶可于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
近有山东莒城战德克(编者注:印祖皈依弟子),李德明(编者注:即李炳南)者,谬闻人言,函祈归依。因示以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绝无一法能满愿者。又为寄《文钞》等,以为修持之据。德克因取其义,述《歧路指归》借为问答,以释疑虑而明宗旨,又祈德明为之参订,志期利人,不惜心力。已经排印流通,寄书求为印证。光阅之,不胜欣慰。以间有词意欠圆,恐阅者或难领会,稍为修正,令其一目了然,绝无疑议,另行排版,期广流通。庶可于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58页 歧路指归序)
【570】《法雨涓滴录》一书主要讲什么内容?
临终助念一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洗沐、换衣、哭泣等,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周师导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现诸瑞相而终。由是彼昆季石印数百册,以送远近有缘者。今又以母所遗资,印《莲宗正传》一万册,以结净缘,冀其母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因将此录,附于其后,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坏之利害。庶不至以爱亲,及爱兄弟、妻子、眷属者,背道而驰。以爱恋之心,行损害之事,尚自以为吾于亡者,能尽其职。
但以凡夫知识陋劣,未闻佛法,所有损益,人孰得知。此书传布遐迩,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生则深种善根,没则神超净土。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66页 莲宗正传跋)
【571】印祖对《莲宗三种撷要》、《净土三字经》如何评价?
此二书,其法至良,其意至善,简捷明晰,随机设化,可为莲宗要中之要。普使见者受持,作度生之宝筏,为乐邦之资粮,不负座下之无量悲心也。
唯座下所纂辑《莲宗三种撷要》、《净土三字经》,此二书其法至良,其意至善,简捷明晰,随机设化,可为莲宗要中之要。普使见者受持,作度生之宝筏,为乐邦之资粮,不负座下之无量悲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6页 复尘空法师书二)
【572】《净土生无生论》之大旨是什么?
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了此,则谁肯背性而作三途六道之因果。即出世三乘之因果,亦复不以为极则,而直趣无上菩提之因果也。
幽溪大师乘愿示生,教开圆解,宗悟自心,笃修净业,普利人天。愍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只期一悟,余皆不计。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大师悲愍不已,特著《生无生论》,直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别。即此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即真无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非彼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之西方也。
乃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无有无生之相之生无生也。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了此,则谁肯背性而作三途六道之因果?即出世三乘之因果,亦复不以为极则,而直趣无上菩提之因果也。论凡十章,一一皆以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三谛三观之旨而为发挥。俾循乞穷子,亲见衣里之明珠;旅泊孤客,还归本有之家乡。上契佛心,下契时机。故得论成讲演,天乐盈空,以为明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82页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573】《龙舒净土文》的内容和宗旨是什么?
龙舒着净土文,发挥儒佛之心宗,普遍宣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着也。由是具缚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宣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
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谕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灯,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刹尘海滴云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801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574】《近代往生传》的编辑缘起是什么?
近世百数十年来,修净土往生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故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祈予作序。
迨法流东震,远公大师,倡于庐山,当时群贤毕集,后世众哲咸宗。从兹缁素四众,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至于临终正念昭彰,现诸瑞相以往生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也。彼往生集,《净土圣贤录》所载,特千万分中之一二耳。而百数十年来,修此法者,又复何限?况近世人士,眼界大开,密修显化者,实繁有徒。其中以烦惑心,契如来智,出娑婆苦,预莲池会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故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其意盖欲为后之辑往生传者,备底稿耳,故其称呼名字,悉本原文,不加修饰,以归画一,但取传信,不任撰修之功。已得若干传,将欲刊布,祈予作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30页 近代往生传序)
【575】《净土三要述义》何人所作?
绍兴骆季和居士,笃信佛法,潜修净土,得其纲要。作《净土三要述义》曾登《大云报》中,以饷同志,凡见闻者,咸皆欢喜赞叹,谓为合机。
绍兴骆季和居士,宿具灵根,笃信佛法,自行化他,唯以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为事。……然佛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至直捷,至圆顿,下手易而成功高,俾无力断惑之业力凡夫,现生即得出三界以登九品,舍凡躯而预圣流,唯净土一法为然也。于是潜心研究,得其纲要。值华智法师结社念佛,遂祈代为宣讲,随讲随录,以成一册。曾登《大云报》中,以饷同志,凡见闻者,咸皆欢喜赞叹,谓为合机。余姚佛学会诸居士,劝令刊布,祈余作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48页净土三要述义序)
【576】《法苑珠林》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此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痼疾。凡净土行人及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9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痼疾。凡净土行人及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岂但有益于身心性命,实于格物致和,文章学问,大有裨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0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577】为什么说《弥陀要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
《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其理事各臻其极,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197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9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578】《印光法师文钞》的要点和作用是什么?
欲研修净土,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
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渺不知其归着。是宜专阅净土著述。然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96页 复何槐生居士书)
【579】徐蔚如为什么要流通《印光法师文钞》?
印祖作《文钞》,秘制之阿伽陀万应丸,举虚实寒热种种诸病,皆以此药投之。倘不怀疑,取而服之,立见全愈。徐蔚如居士宏法利生识时机,应今人之病,受印祖之药。故将《文钞》广为流通,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共沾法益,同生极乐。
徐君夙具灵根,而且历代奉佛,自出世来,即受庭训,又经二三十年之学问阅历,何舍高明而取卑劣,宝印光之文而为之流布也?须知宏法利生,贵识时机。今人应受之法,与所受之病,高明者不肯详言。其所言者,纵极玄妙,多非应病之药,或由彼妙药,反增其病。印光譬如无知无识之庸医,不但不知病原,亦且不知药性。唯以先祖秘制之阿伽陀万应丸,举虚实寒热种种诸病,皆以此药投之。倘不怀疑,取而服之,立见全愈。即秦缓、扁鹊无从措手之症,一服此药,立见起死回生。于是有心活人济世者,为之广出招帖,令有病者,同服此药。虽知秦缓等之神妙不测,而不广告者,以病属宿业,有神仙不能疗者,况神医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7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适接手书,不胜感愧。印光一粥饭僧耳,法门中事,概不能知,唯于净土,颇欲自他同生。以故凡有缁素见访,皆以此奉答。徐蔚如居士,以其于禅净界限,分析明了,并佛力自力之难易得失,及主敬存诚等种种肤论,皆于初机稍有利益。以故虽文词鄙拙,亦不见弃,而三四次排印流布,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同皆纳此刍议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2页 复包右武居士书一)
【580】印祖对《印光法师嘉言录》编辑作了什么开示?
尤当以注重因果诚敬伦常,为救国救民弘法利生之要务。凡涉此义,似宜多采。
接手书,不胜感愧。阁下此一编辑,则眉目清醒,利人多矣。窃谓此录皆取材书中,即论疏序跋等中,亦可节取。非书中可节,余皆不可节也。且此录原属节录,固不宜恐涉断章取义之嫌。而今之时势,尤当以注重因果诚敬伦常,为救国救民弘法利生之要务。凡涉此义,似宜多采。所立十科,颇为通畅。略有字句不均,及不甚畅亮之处,因另开于旁。一赞净土超胜,二诫信愿真切,三示修持方法,四论生死事大,五勉居心诚敬,六劝注重因果,七分禅净界限,八释普通疑惑,九谕在家善信,十标应读典籍。祈为裁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49页 复李圆净居士书二)
【581】李圆净居士为什么编辑《印光法师嘉言录》?他为初级念佛人带来什么方便?
《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于简别其易晓了而合机宜者,欲令先得其门径,从兹着实进修,自至其极,免致望洋兴叹,或至退屈之虞。故李圆净居士遂摘录要义,分门别类,编作《印光法师嘉言录》。
勿以所说皆平实庸常而弃之,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着,愿阅者悉注意焉。
圆净居士李荣祥,近数年来,专心佛学,于起信、楞严、圆觉,各为疏解。光谓青年人宜先着实用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阐明佛意,宣传宇宙。当时彼尚不以为然,后以用心过度,形神日衰,始知光言不谬。乃复详阅《文钞》,不胜欢喜,遂摘录要义,分门别类,编作一册,祈光为作题词。拟用报纸印一千册,以应急欲即阅者。(以先曾逐次登居士林林刊,故屡有催促令印之者。)及光五月至申,乃与其妻,同受归依。八月书出,不久送完。函索者纷至沓来,遂令漕河泾监狱署,排作书本。陈荻洲居士,愿任排工,并打四付纸板费,又任印二千册,一时任者,将近二万。
其纸板拟留本狱署一付,以作上海流通之备;一归圆净居士保存,以备己及诸善士之用;一送哈尔滨宣讲堂,俾关外信心者,易于购阅;一送南洋新加坡商会,俾各岛华侨,同得读诵。其所录之出处某卷某页,一一备载,庶可以《文钞》全文相对阅。由其于诸文中截取要义,汇归一类,故每有文义稍同,而不即删削者,冀阅者受反复劝勖之益,冀其直下断疑生信也。其出处卷及页数,皆依《增广文钞》,以《增广文钞》,作永久流通之本,余则久后必无再印之举也。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于简别其易晓了而合机宜者,欲令先得其门径,从兹着实进修,自至其极,免致望洋兴叹,或至退屈之虞。
因录《文钞》选读目录,附于《嘉言录》序后。庶未曾研究佛学之人,得以坐进斯道,其利人之心,可谓亲切周挚,无以复加矣。因为叙其所以然,以期阅者共知。所愿见者闻者,勿以所说皆平实庸常而弃之,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着,愿阅者悉注意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43页 嘉言录题词并序)
【582】《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一书的作用是什么?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一书由邓慧载等数居士记录,印祖鉴定并作序。序云,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
九月初,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菩提学会领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饭。请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来沪演说,固辞不获,只好将错就错。至期,每日邓慧载,及无锡二三居士,各于收音机,听而录之,持来求为鉴定,即欲排印。所录互有出入,而邓之字大,遂依之略为笔削。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70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
编者注:1936年夏历十月初九至十五日,因国家多难,水旱频仍,佛教团体在上海佛教净业社启建护国息灾法会(大悲道场)七永日,圆瑛法师主七,恭请印光大师莅沪说法。
【583】《印光法师文钞》对学佛有什么帮助?
《印光法师文钞》若过细看,则禅净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观火,可以永无疑虑矣。对于初机入道者,利益不可思议。
又《印光法师文钞》,乃徐蔚如三四次排印者,已散完矣。若九月到上海,当于商务印书馆请一部寄来。若过细看,则禅净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观火,可以永无疑虑矣。但文不足观,但取其有益于初机入道者即已。若以古德著述之模范绳之,则将弃置之不暇,何堪更为研究也。最初从此入,已经知其门路,再看古人所著,则固易为了然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足废人,当途指路,玉与行人,当不以粗厉残废见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10页 复马舜卿居士书)
【584】为什么熟读《文钞》,依之而行,就会不致受庸人所误?
须知光乃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之意而说,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故熟读《文钞》,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误。
既皈依佛法,当熟读《文钞》,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误,致求来生福报,及外道炼丹运气,以求成仙等。汝果能领会得《文钞》义,纵百千外道,亦不能摇动汝心。且勿谓此系光所说,恐不足依据。须知光乃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之意而说,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祈慧察,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18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585】初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什么利益?
初机行人阅读《文钞》,则禅净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观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头,并于一切法中,见其法法圆妙,不至无所适从耳。
又徐蔚如居士,裒集印光应酬笔札,两次排印于京,名《印光法师文钞》,二本。所代来者,已经散了。今春又令商务印书馆另编重排,兼令留板,而本馆又谓凡各处分馆,皆为代售。现在尚未出书,或年终春初出书,祈购而阅之。虽无大发挥,而于初机颇有小益。以故蔚如为之屡印,而期其广传也。阅此,则禅净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观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头,并于一切法中,见其法法圆妙,不至无所适从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2页 复郦隐叟书)
【586】印祖为什么向念佛人极力推荐《印光法师文钞》?
欲得佛法实益,当从要处着手。倘不知此义,氾滥研穷,只可作未来之善根,断不能即生便得了脱。光之《文钞》,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经论中要义,以浅显之语言,而表章发挥之。若认作光说,便失却来源矣。
千祈守分,按光《文钞》所说而行,勿入此种党派中则不负宿世善根。此日皈依矣,今为汝取法名为慧扩。汝果能本我所说而行,并以劝家中父母兄弟等,外面乡党朋友等,令彼同依《文钞》所说而行,庶可令此智慧,普遍流通于遐迩。譬如一灯,燃百千万亿灯,俾光明遍照,而我此灯,仍不欠少。若只知为己,不愿利人,则如一灯长只一灯,究有何益。是以贵以此义,扩充推广也。汝且勿谓光乃一粥饭僧,所说者何能受持奉行?欲学佛法,固有佛一代之经论在,唯令人依《文钞》行,岂不是弃大海而宝守一沤,翻成笑话。须知欲得佛法实益,当从要处着手。倘不知此义,氾滥研穷,只可作未来之善根,断不能即生便得了脱。光之《文钞》,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经论中要义,以浅显之语言,而表章发挥之。若认作光说,便失却来源矣。又现今各处不靖,当此时际,若不念佛念观世音,则无所覆庇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4页 复周大赉书)
【587】如何认识佛恩广大?
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我等纵使粉身碎骨、肝胆破碎、以致献出生命,佛恩永劫难报!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尘境中,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即入涅槃,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01页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588】佛教与儒教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世人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
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8页 复汤昌宏居士书)
【589】如何处理好理与事的关系?
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亦可永出轮回。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25页 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590】执理废事有什么害处?
执理废事者,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嗔痴即戒定慧,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者,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591】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64页 宗教不宜混滥论)
【592】什么是真无生忍?
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3页 复袁福球居士书)
【593】悟、证的含义是什么?
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4】为什么念佛人不可祈求大彻大悟?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得大彻大悟,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不能,不如老实念佛,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且勿笼统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
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
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0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5】《往生咒》需要学梵文吗?怎样持咒利益大?
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596】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家?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2页 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597】五伦中为什么没有列老师?
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丽泽互益,则属于友。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故五伦之中,不列其师。
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 ”,又,手也, 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8】舍利是怎么回事?
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 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舍利也称身骨或灵骨。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及归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天大起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意是精气神所炼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8页 复郦隐叟书)
【599】佛弟子为什么不可妄学济公吃肉?
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妄学,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
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57页复庞契贞书)
【600】扶乩是怎么回事?
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念佛人切勿为乩教所迷。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纪文达谓“乩多灵鬼假托,余与兄坦然扶乩,余能诗而不能书,余扶则诗词敏捷,书法潦草,坦然扶则诗词庸常,书法遒劲。”所冒古人,问及集中奥窍,则云年代久远,不复记忆,故知非真。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但其气分似之。又恐汝等或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言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57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601】菩萨与天仙鬼神如何判别?
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何可云职司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着判。
问,地藏王菩萨,为奉行佛法之人,在阴曹职司幽冥教主,系入六道度众生者。然常人每误为神祇,或灵鬼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则奉行佛法的菩萨,与天仙鬼神,将何由判别耶?
答,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何可云职司乎?世人不识凡圣,一概视作神鬼,亦无怪其然。譬如小儿,只识其家之人,余一切人,彼皆完全不知,当谓一切人,皆不如彼父母之尊贵矣。既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方为小乘圣人。破无明,证法性者,方可谓之大乘菩萨。而未断烦恼,仗宿福力,得为神祇,尚与天人地位相去悬远,况已证法身之大菩萨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着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3页 答崔树萍居士问)
【602】为什么不可以用烧锡箔供佛菩萨?
世人常以饮食香华等表其感佛菩萨之诚心,则功德无量。然而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供佛菩萨,实则痴心妄想。更有愚痴无知之人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则更是可悲可怜!
光昔看《法苑珠林》,忘其在某卷,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其人仿佛是睦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遂相信,并令岑文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睦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锡箔贴于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汝倘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隋之初,以此时岑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汝之性情,过于自是。古农所说,虽未知其出处,然于天理人情,颇相符合。
汝尚不以为然,便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倘真提倡,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常以饮食香华等表其感佛菩萨之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俗人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者,实繁有徒。(《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08页 复金振卿居士书)
【603】中阴是怎么回事?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中阴者,即识神也,俗所谓灵魂者。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烈。
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
《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问。原答颇不中理,光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不知卵之无雄者,即令鸡孵,亦不生子,何可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为居士陈其所以。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
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为常途多分耳。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为用,故于经论不能广引为证,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见,以取罪戾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二)
【604】《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
《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之有天然风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4页 答崔树萍居士问)
【605】如何亲近师长、善知识?
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不堪为人榜样。倘不加分别,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9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606】亲属不信佛、不如法怎么办?
以言劝谕,于佛前代为忏悔,祈其加被令其回心转意也。
彼等不能如法,一须以言劝谕,二须于佛前代为忏悔,祈其加被令其回心转意也。当以平心和气说世间富贵人逸乐致苦,贫穷人勤俭致富等事,当作闲话说,久久或可以动心。若加以严厉声色,则便成抵抗矣,不唯无益,且致更甚。……但用劝喻祈祷二法而已。(《佛光社刊》第四期《印光法师与念佛居士书二》)
又上海黄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为学佛要事。黄涵之函询其法,余令其于佛前朝夕代母忏悔业障,以母子天性相关,果能志诚,必有感应。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便吃长素矣。时年八十一,日课佛号二万声,至九十三岁去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71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607】父母不信佛怎么办?
可向佛代彼忏悔宿业,而以己念佛功德,皆为回向,则或可有生信发愿之日矣。果能生信,修持净业,俾得往生净土,可谓大孝尊亲矣。
令严之不生信,亦理学学说所使。然近年及沪战,由念佛而获种种不可思议之感应事迹者甚多,何不曲为陈述,俾其因兹生信乎?若明知此事,犹不生信,则只可向佛代彼忏悔宿业,而以己念佛功德,皆为回向,则或可有生信发愿之日矣。果能生信,修持净业,俾得往生净土,可谓大孝尊亲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99页 复慧龙居士书)
【608】对于不信佛法的人应当怎么办?
须以真实诚意为彼宣说所知之因果等事理。不能知者,不可强说。佛所说之净土法门,即三界内一切众生之导师也。众生依佛言教而修行之,决定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有家乡,享受安乐。但以凡情不解圣智,故又自作聪明,妄相诘难,殊可哀怜。
凡有迷而不信者,必须以真实诚意为彼宣说所知之因果等事理。不能知者,不可强说。众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归还,须待人领,方可不致撞墙磕壁,堕坑落堑。彼得人领,当须全体依从领者所说,不得稍生违抗。彼若违抗,不但不能到家,或恐丧失身命。佛所说之净土法门,即三界内一切众生之导师也。众生依佛言教而修行之,决定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有家乡,享受安乐。但以凡情不解圣智,故又自作聪明,妄相诘难,殊可哀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9页 复冯不疚居士书)
【609】长辈逼迫买活物来吃怎么办?
宜设法劝谕,令其勿杀。并于三宝前,代父母忏悔。果真诚挚,自无有不感格者。
佛弟子自既戒杀,何可为人买而送之,而令其杀乎?如其自己尊长所逼,亦宜设法劝谕,令其勿杀,以市现物。何得便谓为无法可设乎?须知人子之道,当预为陈其杀生之祸害,俾亲减除杀业。即不然,亦当恳其勿亲杀,庶不至令亲与己之杀业,结而不可解释也。是宜平时于三宝前,代父母忏悔。果真诚挚,自无有不感格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5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610】求子之道,人多背驰。印祖教人如何求子?
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房事节制要有度;平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志诚念佛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尤其临产时要多多念;喂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若如此,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
求子之道,人多背驰。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遂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媵,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以秕稻种之,或不出,或出亦难成熟。第一要断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当与妇说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无多屋,决须另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至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妇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宫常开,致易堕胎。此种忌讳,人多不知,纵有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
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须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倒虽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裤,不可赤体。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无碍。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行事念,及至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须大声帮他念。管保了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气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喂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
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喂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喂。喂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乳头揩过再喂,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则不死,也须大病。此事古今医书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是其母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可不哀哉!汝为悦亲,故为汝详说。须劝汝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汝与汝妻,亦各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46页 复张德田居士书一)
【611】孩子不成器,如何转变?
汝果志诚念佛兼念观音求佛菩萨怜悯加被,此是唯一不二之转变妙法。
汝侄之不知努力做人,乃从小失教所致。小时失教,大了便难成器。汝际遇如是,但当仰念汝父母、汝兄之故,勿生烦恼。认真念佛,求佛加被于彼,俾开知识,自可做好人矣。若自己生烦恼,则于彼夫益,于汝之身,并教养侄之德,皆有损矣。汝果志诚念佛兼念观音,一心恳求加被于彼,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彼当渐渐转变为好人,不至长作浪子及废人耳。宜勿分别,作己子不才想,但求佛菩萨怜悯加被,此是唯一不二之转变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74页 复崔益荣居士书二)
【612】如何升华对儿孙的爱?
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
问,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
答,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2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613】为什么说毒乳能杀儿,如何防止?
光于去秋,始知毒乳杀儿之惨,故开示育儿之妇女,若生大气后,当过一日,待乳之毒性转好再喂。女子从小时即须习以性情柔和,则可无月经不调,及大气致儿死,小气致儿病之患。既性情柔和,则无口舌是非,而家庭和睦。祈将此意与一切人说。
世间事要做得无过,均须要尽一番心力。若一不细心,则功少过多矣。光于去秋,始知毒乳杀儿之惨,故于息灾会开示育儿之妇女,若生大气后,当过一日,待乳之毒性转好再喂。今春以屡闻人言死者病者之多,因作一毒乳杀儿之广告,云当过三日再喂。其书印出,寄于南京一弟子。彼以此事说与其妻。其妻系西洋人,云“此名火急奶,气平后半日即可喂。须一生气,随即令心平气和,否则怀恨在心,乳难转好矣。喂时须先挤出半茶碗倒了,再令儿吃,即无患。
若过三日,奶或发胀痛,反为不美。”故即令改纸板。第二次三万,当无误。又言“月经来时,亦不可生气,一生气月经即止。”以故女子未嫁,亦有月经不调之病。窃谓此事,于家庭教育、国家人民,均有关系。以女子从小时即须教以谦逊柔和,则可无月经不调,及大气致儿死,小气致儿病之患。既性情柔和,则无口舌是非,而家庭和睦。祈将此意与一切人说。所有息灾开示毒乳杀儿广告,顶格批明,下之“过三日”字抺杀,则了无后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54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六)
【614】如何预防灾祸?
人若能发大菩提心,生大惭愧,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仍愚痴之人。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减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畏怖,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居士既不以光为外人,光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所以,以期出迷途而登觉岸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23页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615】如何才能让猛兽、毒蛇、蝗虫远离?
猛兽、毒蛇、蝗虫,非杀能止之物。唯大家发慈善心,同念佛号,彼必远去。
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彼念佛,及教一切人各念佛,彼当自去。……猛兽、毒蛇、蝗虫,非杀能止之物。唯大家发慈善心,同念佛号,彼必远去。汝何不见《普门品》“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7页 复章以铨居士书三)
【616】怎样才能使庄稼果树不生虫?
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遍。如不会《大悲咒》,可至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声。然后持此水向橘树洒之,随行随念。其虫纵有,决不至太甚。此乃根本解决法。
接手书,备悉。汝所附问之事,实为贵地沐佛法之渐,以贵地人以橘为出产。倘能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遍。然后持此水向橘树洒之,随行随念。其虫纵有,决不至太甚。倘极其恭敬至诚,当可不生。如不会《大悲咒》,可至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声,(预先供净水一碗,念毕向树洒之。)去时随行随念,至树处随行随念随洒。倘肯日日常念,或在树木周围念,其树必定茂盛繁实。世间人不知道,唯知利。果能依此,不生虫,多结果实,则人皆肯念矣。若有虫,则难令不捕,须令其不生,乃根本解决法。生而不捕,断做不到。凡事顺人情则易从,逆人情则不从。汝先作此法,倘真灵,然后以此劝其一乡,则一乡便可通沐佛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3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617】如何解决溺人之处,常有人溺的现象?
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
然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58页 复崔德振居士书五)
【618】印光大师作了哪些弥陀对联?
1.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2.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3.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4.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从头再眷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直须全体总亲承。
5.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
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
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6.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7.五住二执,蒙光顿圆夫四德。三乘六道,克念定证于一真。
8.佛愿宏深,十方共赞。生心恳到,九界同归。
9.寿量无边,竖穷三际。光明有象,横遍十方。
1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11.唯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倘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12.济度无方,怜伊体一。津梁罔测,悯彼迷深。
13.誓愿宏深,十方共赞。慈悲广大,九界同归。
【619】印光大师撰写了哪些念佛堂对联?
1.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
2.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3.因戒生定,定慧圆明菩提本。由教入净,净禅贯彻觉道成。
4.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5.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
6.三业相应,往生有分。六根都摄,见佛无难。
7.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都摄六根净念,上合本妙觉心。
8.五蕴皆空,六根俱寂。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620】为什么亲近善知识须先知禅净之所以,以佛祖为师,不以高人为据?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视而毁谤之。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1页 复济善大师书)
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79页 复郑慧洪居士书)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缘起
“时不我待。不要东张西看,老实一心念佛①”。这是印光法师生前在对弟子们种种开示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开示之一。印祖为什么反复不断地劝告吾等“不要东张西看,老实一心念佛”呢?
一则他老人家深知,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净土念佛一法,则绝无希望;二则净土念佛法门是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天然妙法。他殊特超越,神妙难思,有大便宜;三则人生苦短。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唯老实一心念佛,千稳万当。
(一)
一、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净土念佛一法,则绝无希望——印光法师在给黄智海和许熙唐居士的书信中反复提到:“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于教义禅宗,得真利益,甚难甚难。唯净土法门,方可依怙②。”又说:“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
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③。”他在为灵岩山寺四众弟子开示时又详细地介绍说:“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①。”印光法师举例说:唐朝代宗大历间有个圆泽禅师,能晓得过去未来,和有坐脱立亡的本领。可他仍不能了脱生死,逃避胞胎。何况我们具缚凡夫,一点本事也没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梦亦做不到的。
在给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的书信中,印祖又开示说:“近人多好立异,不肯做老实工夫,故有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②。”《文钞》中印祖曾多次提到民国时期谛闲法师的弟子显荫。此人极聪明,十七岁出家。后学密宗于日本,得密宗真传,又通台宗,已是显密圆通之灌顶大阿阇黎。当时大都认为从彼受灌顶者,均以为可现身成佛,事实上,显荫死时很糊涂,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
印光法师说:“试观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而显荫之所知,非愚夫愚妇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妇之所得,又非显荫所能企及。故祈专志净宗,勿被密宗现身成佛之语所动。现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实。若认做事实,则西藏东洋之佛,不胜其多。如显荫自命得密宗正传,而死时竟成一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人。其已现身成佛矣,何又结果如是也③。”因此印光法师断言:“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④。”
印祖慈悲,唯恐弟子们走错路,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故进一步开示说:“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⑤。”并反复告诫弟子们:“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①。”“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着②。”反而“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③。”
二、净土念佛法门是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天然妙法。他殊特超越,神妙难思,有大便宜——印光法师在给永嘉某居士的书信中,特别提到了净土法门的源缘与殊胜。并反复强调了这个法门是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的天然妙法。劝告吾等不必再费神费力的去找别的妙法。他进一步详细开示说:“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宣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侓,而高出禅教侓,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遍参,方为知法哉④!
印光法师认为,净土念佛法门的神妙难思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普被三根。即使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之人,只要真信切愿,老实一心念佛,临终也能亲蒙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已经往生,生死大事了也。所以他称赞念佛法门为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侓,而高出禅教侓,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印光法师在他为《净土篇》所写的序言中开示说:“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①,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②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③。”
因此印祖认为,老实一心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④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⑤。”所以《观经》上也称赞至诚老实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作道场,生诸佛家。”
可惜“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故光常曰:净土法门,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⑥ 。”“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⑦。”所以印光法师力劝念佛行人说:净土念佛法门,殊特超越,神妙难思,“有大便宜,快修快修⑧。”
并恳切鼓励:“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①。印祖还为老实一心念佛的人打保票说:“古人谓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乐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深望至诚恳切修持去。吾保将来,成佛有分。勉之哉,勉之哉②。”
三、人生苦短。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唯老实一心念佛,千稳万当——有人说,印祖一生潜修秘证,贯通宗教,为什么每当弟子们问及到宗教上的问题时,他总是以“老实一心念佛”作为答覆?
在《文钞摘要序》中印祖有这样回答:“有谓光禁锢人读诵研究大乘经论者,不知凡来光处求教者,或身羁俗网③,或年时已过。对此事务繁冗,来日无多之人。倘泛泛然令其遍读研究,而不先将净土法门之所以,令其彻底明了。其于种善根,明教理,则或有之。于即生了生脱死,或恐无有希望。以注重于读诵研究,以期开悟而自证。不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业,欲仗自力,于现生中了生脱死,其难甚于登天。以故光不避讥诮,而摅诚④以告耳⑤。”
又说:“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⑥。”在给李觐丹居士书信中,印祖力劝该居士说:“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其不痛哉⑧!”印祖上述开示表明,他并非说他宗他教之不高深,不足学,而是担心吾等根机不及、时间和心力不足,即生难了百千万劫之生死大事,可谓慈悲心切也!
净业行人悉知,净土法门的义理是,由于老实一心念佛即可获得念佛三昧(大势至菩萨念佛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由得三昧故,则一切智慧就不需要他求;又净土法门是以念佛往生为是。由于老实一心念佛而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则一切诸行就悉在其中了。为什么定要苦研他宗他教,以分散精神、扰乱自己专修净业呢?况且人生苦短:“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①。”而我佛法门无量,欲遍究诸宗,奈何我们的生命之短促是不可能办到的。所以印祖才苦口婆心劝告吾等:不如摄万念于一念,融诸行于一行,老实一心念佛,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妙法。
(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老实一心念佛呢?
印光法师认为:一是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真信切愿,求生西方;二是要向愚夫愚妇学习,把知识弃之东洋大海外。实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行;三是要仰信诸佛诸祖诚言,以古为师。以《文钞》所说为据,按《文钞》所说而行。
一、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印光法师说:今之学佛者,真为了生脱死者有之,但伪者亦颇不少。他指出:伪者之一是“以佛法作门面,了不对治习气。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更有甚者,“彼以佛菩萨之言论,作迷惑世人劫夺财产等招牌。”印祖称这种人为“插酒幌子卖毒药,适足自辱自坏而已②。”伪者之二是好高务胜,见异思迁。欲求感应、欲求神通、欲求开悟,妄欲做大通家。
这种人实则是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 净宗行者,所当切戒。伪者之三是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印祖说,现今许多人,口说往生,心恋尘境。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印祖在分析这种人时告诉我们:“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①。”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②讲求也③。”印光法师说:“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然而欲求了生死之法,印祖告诉我们:“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④。”真信切愿,老实一心念佛,无须另求妙法。印祖就是常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并常说:“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⑤”。
二、要向愚夫愚妇学习,把知识弃之东洋大海外。实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行——印祖在同张曙蕉居士书信来往中不止一次的劝告知识份子说:人生短促,“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种善根,尽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果能发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实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之行。则将来预会莲池,亲承佛记,皆可必得矣⑥。”
他在给周群铮居士书信中开示:“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①。”又说:“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不惧乎②。”象这样的开示,在《印光法师文钞》中多达几十处。
可见印祖深知,当今之学佛者,知妇者少之又少。故不厌其烦的劝告吾等要向愚夫愚妇学习,“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否则,“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印光法师还诚言相告:“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③。”
三、要仰信诸佛诸祖诚言,以古为师。以《文钞》所说为据,按《文钞》所说而行——印光法师认为:“现今之世,谬乱已极。废经废伦,无可救药④。”“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以此种高人(指今人贡高我慢,藐视念佛法门者•编者注)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否则,了生脱死,当在驴年⑤。”并反复提醒:“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⑥。”印祖上述开示说明,当今之世对于佛法具有正知正见者,特别是对于净土念佛法门具有正知正见者已是非常的稀少。故特别告戒吾等,千万不要以当今所谓高人、所谓善知识所说为据。“吾仰信诸佛诸祖诚言,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⑦!”
然欲仰信诸佛诸祖诚言,以古为师,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印祖特别提醒并劝告吾等,以《文钞》所说为据,按《文钞》所说而行,可以永无疑虑矣。
例如他在给何槐生居士的书信中说:“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渺不知其归着。是宜专阅净土著述。然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①。”他在给马舜卿居士的书信中又说:“《印光法师文钞》,若过细看,则禅净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观火,可以永无疑虑矣。但文不足观,但取其有益于初机入道即已。
最初从此入,已经知其门路,再看古人所著,则固易为了然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足废人,当途指路,玉与行人,当不以粗厉残废见弃也②。”在给周大赉居士的书信中印光法师力劝吾等:“千祈守分,按光《文钞》所说而行,勿入此种党派中则不负宿世善根。汝果能本我所说而行,并以劝家中父母兄弟等,外面乡党朋友等,令彼同依《文钞》所说而行,庶可令此智慧,普遍流通于遐迩。”印光法师实话实说:“汝且勿谓光乃一粥饭僧,所说者何能受持奉行欲学佛法。固有佛一代之经论在,唯令人依《文钞》行,岂不是弃大海而宝守一沤,翻成笑话。须知欲得佛法实益,当从要处着手。倘不知此义,氾滥研穷,只可作未来之善根,断不能即生便得了脱。光之《文钞》。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经论中要义,以浅显之语言,而表章发挥之。若认作光说,便失却来源矣③。”
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坦诚,说得如此的明白。“诸佛度生,无越乎此。吾人何幸,得觏斯法;倘遇而不信,则失之须臾,沉沦永劫矣④!”
(三)
恩师传印法师十年前准我皈依时,就是如此的开示。他说:学佛要真为了生脱死而学。要了生脱死,当今唯净土法门最为第一。然要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唯《印光法师文钞》最为适宜。并嘱咐我要以印光法师为师,好好阅读、研究《文钞》;要以《文钞》所说为据,以防所谓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按《文钞》所说而行,不要东张西看,老实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师父的这些开示,使我在多年的修学中深获其益。同时也深深感到,当今之世学佛之人多多,但真为了生死学佛的人并不多;学净土之人多多,但对于净土念佛法门具有正知正见的人却稀少;而能好好阅读、研究《文钞》,并以《文钞》所说为据,按《文钞》所说而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是印祖所说的“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①”的重要原因。也是吾等只所以不能老实一心念佛的重要原因。倘若今之念佛人能正心诚意,以融通古今,善契时机的印祖为师,以《文钞》所说为据,按《文钞》所说而行,老实一心念佛,临终定能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即生即能成办生死大事。
然而《印光法师文钞》洋洋多达150万言,(此指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实为一部浓缩的藏经。虽无疑不释,有问皆答,但大师的宝贵开示大都分散在各篇书信和文章之中,今人欲遍览全文而得其要旨者,实非易事。特别是初机学佛者更是难得其绪,难窥全豹。故华严书局同仁们,为方便念佛人断疑生信,解决念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如此神妙难思、有大便宜之殊胜法门不至与诸有缘人失之交臂,在师父传印法师亲自关心和指导下,组织教内外部分大德及专家学者,在反复通读《文钞》原文的基础上,精心梳理、拣别印祖对于净土念佛种种问题的开示,细心分类编次为十二章,荟萃问答600余问。
并在每问前后面加了要点提示和详尽的注释,题名为《一书在手如师相随—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净业行人如果在念佛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印光法师也一定会给你满意的回答。你也一定会在修学中体会到“一书在手 如师相随”的妙用。
本书蒙恩师传印法师亲自鉴定并赐序,使编辑同仁深受鼓舞。同时由衷感谢李家振大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领导、责任编辑以及杭州富阳华宝斋古籍书社黄曙辉先生为本书公开出版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本书编辑过程中主要参与者:会心、王龙、七宝池、牛延峰、曲俊雅、弘涛、苑文越、侯玉荣、张顺平等居士。
本书所有功德当属释迦弥陀愿力、诸祖诸师及诸菩萨大士光照所赐。由于编者学识及修持浅薄,难免取舍得当,愿阅者谅之。并千祈有能力者多多阅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原文。无能力者则不妨仔细阅读本书。只要致诚恭敬,老实一心念佛,必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归宿。在世做好人平安幸福;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永恒快乐!南无阿弥陀佛!
菩萨戒弟子慧清谨撰
201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