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口*耶]哪】 (杂语)又作阿耶耶。忍痛之声也。见禅林句集干。
【阿[少/(兔-、)]楼驮】 (人名)见“阿那律”条。
【阿[少/(兔-、)]罗陀补罗】 (地名)梵名Anurādhapura,锡兰之古都。在岛之北部。此地自佛教初传以来至西历第八世纪末,以为锡兰岛之首府,故关于佛教之遗物存者不少。塔园,无畏山塔,逝多林园Jetavanārāma及铜宫,其最著者也。其中以塔园为最古。此地东方有眉沙迦山者,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初在此地教化国王及其岛人之所也。见善见律二。
【阿[少/(兔-、)]夷】 (地名)城名(巴Anupplya)。
【阿[少/(兔-、)]夷经】 (经名)佛在阿[少/(兔-、)]夷城为房伽婆梵志说善宿比丘之事,且破关于世界创造之诸见。摄于长阿含经十一。
【阿[台-台+犮]】 (人名)梵志名。Ambaṭṭha。
【阿[台-台+犮]经】 (经名)佛开解梵志阿[台-台+犮]经之略,一卷。
【阿[央/车]荼国】 (地名)(Avaṇḍa)西印度之境。多小乘僧徒。见西域记十一。
【阿】 (术语)ā长声。安,阿,阿阿,安,庵,頞,悉昙十二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阿之转生。于阿字附修行之点者。金刚顶经字母品曰:“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文殊问经曰:“称阿字时,是远离我声,”大庄严经曰:“唱长阿字时,出自利利他声。”大日经疏十四曰:“若见长阿字,当知修如来行。”同十曰:“长声第二字,是金刚三昧。”一切法寂静者由阿练若āraṇya释之,远离我者由Atman(我)释之。又由ākāṣa,ārya释为空,圣者。【阿】(术语)a悉昙十二母韵最初之韵。五十字门之一。又作遏,哀,曷,安,庵,頞,恶。此音为本生一切之梵语,此字为元,生一切之梵字也。大日经疏七曰:“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同十二曰:“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理趣释曰:“阿字菩提心义,为一切字之先。”译曰无、非、不。日本弘法金刚顶经开题曰:“阿名无、不、非。”又,阿弥陀佛之略,如顿阿、他阿等。见“阿弥”条。
【阿跋度路柘那】 (杂语)译曰不要语。见四阿含暮抄上。
【阿跋多罗】 (杂语)Avatāra,译曰无上,入。楞伽经注曰:“阿跋多罗,华言无上,亦云入。”
【阿跋摩罗】 (异类)Apasmāra,鬼名。法华经陀罗尼品曰:“阿跋摩罗鬼。”文句三十曰:“阿跋摩罗,青色鬼。”义疏十二曰:“阿跋摩罗,此云影形鬼,亦云无铠,注经云转筋鬼。”
【阿跋耶祇厘】 (堂塔)Abhayagiri,译曰无畏山,在锡兰古都阿[少/(兔-、)]罗阤补罗之伽蓝名。法显传记于狮子国条。今存锡兰。
【阿般兰得迦】 (地名)Aparāntaka,印度古王国名。阿育王派遣传道僧于四方时,昙无德所行之地也。见善见律二。
【阿般提】 (地名)Avanti,又作阿般地,阿盘提,頞饭底,阿和檀提。在西印度频阇耶山之古王国。
【阿傍】 (异类)又作阿防。狱卒名。译曰不群。五苦章句经曰:“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刚铁钗。”五分律二十八曰:“悉见地狱诸相阿傍在前。”法苑珠林八十四曰:“牛头阿傍。”又单云旁。铁城泥犁经曰:“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将人前至阎罗所。泥犁旁,言此人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又曰访罗。十王经曰:“访罗取于罪人,置秤盘石。”皆梵语也。但俱舍颂疏廿一作“防逻人。”防捕行逃罪人之义,汉语也。
【阿卑罗吽欠】 (术语)a vī ra hūṃ kham梵语。大日如来之真言,阿字为地大,卑字为水大,罗字为火大,吽字为风大,欠字为空大,此一咒网罗一切万象,故诵之,则一切法悉成就云。具云唵,阿毗罗吽欠,莎婆诃。但以唵与莎婆诃,一切真言皆有之,故从略。参照“阿毗罗吽欠”条。
【阿鼻】 (界名)Avīci,又作阿鼻旨。译曰无间。无间地狱是也。涅槃经十九曰:“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受苦无间断之义。八大地狱之一。是最苦处。极恶之人堕之。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俱舍论世间品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逾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阿鼻旨,或言阿毗至,亦云阿毗地狱,或云阿鼻地狱,一义也,此云无间。无间有二:一身无间,二受苦无间。”身无间者,谓常不死而保苦命也。
【阿鼻大城】 (杂语)阿鼻地狱广漠,非凡力所得脱出,其坚固如大城也。见三界义。
【阿鼻地狱】 (界名)阿鼻为地下之牢狱,故曰地狱。在此地下之最底,余大地狱重叠其上。见俱舍论世间品。止持音义曰:“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此五无间,乃造五逆业者报之。”
【阿鼻唤地狱】 (界名)受苦之众生不堪阿鼻之苦而叫唤,故曰阿鼻唤。
【阿鼻焦热地狱】 (界名)阿鼻之猛火烧人,故曰阿鼻焦热。
【阿鼻旨】 (界名)又作阿鼻至,阿鼻脂。略名阿鼻。见“阿鼻”条。
【阿比罗提】 (界名)又作阿维罗提。阿閦如来之净土名。
【阿比目佉】 (术语)Abhimukha,又作阿毗目佉。菩萨位之名。是十住中之第六住。出三藏记九曰:“阿比目佉,晋曰六住,或作阿比牟佉。”
【阿比目佉印明】 (印明)或作阿毗目佉印明,译言相向,守力金刚之印也。
【阿鞞】 (术语)名位。阿鞞跋致之略。玄应音义三曰:“阿鞞,此译云不退住,十住经云第七住。”见阿鞞跋致项。
【阿鞞跋致】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阿避陀羯刺拏】 (堂塔)Aviddhakarṇa,译曰不穿耳。在中印度波罗奈斯国东,战主国之伽蓝。昔国王为睹货逻国沙门建立。西域记七记其因缘。
【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 (术语)āpatti-pratideśana,忏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钵底者,罪过也。钵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忏悔。非关说罪。何者?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为目。悔之与忍回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忏悔。”
【阿波会】 (天名)ābhāsvara,又作阿波譮,阿会亘修,阿波亘羞,阿波罗,阿波嘬罗遮。色界第二禅天中,第三天之名。旧译曰光音。新译曰极光净。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天,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即第二禅第三天。”可洪音义一曰:“阿波会天,楼炭经云阿波罗,四阿含暮抄云阿波嘬罗遮天,此云光音,即第二禅天王也。是第二禅之第三天也,唐云极光净天也。”
【阿波笈多】 (人名)Apagupta,人名。译曰不正护。见阿育王经八。
【阿波兰多迦】 (地名)Aparāntaka,印度古王国名。阿育王于各地派遣传道僧时,昙无德所赴之地也。见善见律二。
【阿钵唎瞿陀尼】 (地名)Apara-godāna,西牛货洲之梵名。见“瞿耶尼”条。
【阿钵罗[口*底]诃谛】 (杂语)Apratihata,译曰无对,无比力。见大日经疏九。
【阿波罗】 (界名)天名。见“阿波会”条。
【阿波罗啰】 (异类)Apalāla,龙王名。阿育王经二曰:“龙王名阿波罗啰。”
【阿波逻罗龙泉】 (地名)阿波逻罗Apalāla,为梵名,译言无苗。北印度乌仗那国之池,阿波逻罗所住,故有此名。即苏婆伐窣堵(今名Swat)河之水源也。据西域记之说,昔迦叶佛时,所谓殑祇Gaṅgi之人,深通咒术,御恶龙不许暴雨。国人德之,恒从收获中赠几分,后怠之,彼怒,自为暴龙,损害苗稼,佛教化之,惟许十二年为一回灾害。此国古来以禁咒有名。
【阿波罗摩那阿婆】 (界名)Apramāṇābha,又曰阿婆摩那,廅波摩那。色界第二禅中,第二天之名。译曰无量光。四阿含暮抄下曰:“阿波罗摩那阿婆,此言无量光。”玄应音义三曰:“廅波摩那,晋言无量光天。诸经中有作阿波摩那天,非也。应言阿钵罗摩那婆钵利多婆也。”
【阿钵罗摩那婆钵利多婆】 (界名)见“阿波罗摩那阿婆”条。
【阿波罗提目伽】 (人名)Apratimukha,王名。译曰端正。见贤愚因缘经八。
【阿波罗质多】 (印相)Aparājita,印相名。译曰无能胜印。见陀罗尼集经三。
【阿波么罗誐】 (植物)草名,见“阿波末利加”条。
【阿波摩罗】 (异类)鬼名。慧琳音义十九曰:“阿波摩罗,讹也。正云阿跛婆么啰,疟鬼总名也。”梵Apasmāra。
【阿波摩那】 (界名)天名。见“阿波罗摩那阿婆”条。
【阿波末利加】 (植物)Aparamārga,草名。又曰阿婆末唎,阿婆末迦,阿波么罗誐。千手陀罗尼经曰:“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不空羂索经曰:“阿婆末迦。”梵语杂名曰:“阿波么罗誐。”
【阿波那伽低】 (术语)Aparagati,译曰恶趣。由恶业而趣之场所也。见玄应音义四。
【阿波他那】 (术语)见阿波阤那项。
【阿波阤那】 (术语)Avadāna,译曰譬喻。十二部经之一。经中以世间之譬喻,寓言解说教理之部分也。智度论三十三曰:“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也。”大乘义章一曰:“阿波陀那经,此名喻。”巴Apadāna。
【阿跛婆么啰】 (异类)鬼名。见“阿波摩罗”条。
【阿叉摩罗】 (印相)Akṣamamālā,印相名。别名跢赊波啰蜜多印Daśapāramitā,译言十度彼岸印,数珠印。见陀罗尼集经三。
【阿差末】 (菩萨)Akṣayamati,无尽意菩萨之梵名。见慧琳音义十九。
【阿差末菩萨经】 (经名)七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乘部无尽意菩萨经同本。
【阿阐底迦】 (术语)Anicchantika,旧称阿阐提。译曰无欲。不乐欲涅槃之义。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阿阐底迦,此云无欲,谓不乐欲涅槃。亦言阐底柯,此云多贪。谓贪乐生死,不求出离,故不信乐正法。旧言阿阐提,译云随意作也。”
【阿阐提】 (术语)阿阐底迦之旧称。见阿阐底迦项。
【阿畴那】 (人名)Arjuna,天子名。无翻名。见慧琳音义四十三。传未详。
【阿刍婆】 (杂语)Akṣobhya,又作阿閦婆。数名。俱舍论十二列五十二数中之第二十数名。本行集经十二曰:“阿刍婆,隋言数千兆也。”慧琳音义四十七曰:“阿閦婆,西方数名,此方万载之数也。”
【阿閦】 (佛名)Akṣobhya,如来名。具名阿閦鞞、阿閦婆。译曰无动,不动。无瞋恚。往昔于去此东方千佛刹,出现于阿比罗提国之大目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其国土名善快,今现于其土说法。又依密教谓阿閦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之如来。左手作拳,右手持梵函。黄金色。阿弥陀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慈恩疏曰:“阿閦鞞佛,名无瞋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同慧远义记曰:“阿閦胡语,此云无动。”玄应音义九曰:“阿閦鞞,亦云阿閦婆,此译云无动。”
【阿閦鞞佛】 (佛名)见阿閦条。
【阿閦佛法】 (修法)阿閦佛之修法也。其作法为“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一卷。
【阿閦佛国经】 (经名)支娄迦谶译,二卷。与宝积经之不动如来会同本异译。
【阿閦佛经】 (经名)阿閦佛国经之略。
【阿閦佛之二种身】 (名数)教时问答四曰:“金刚顶瑜伽云:东方阿閦佛现二种身:若依正法轮,现普贤菩萨身。若依教令轮,现降三世身。”
【阿閦供养法】 (经名)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之略。
【阿閦婆佛】 (佛名)见阿閦条。
【阿閦如来羯磨印】 (印相)左手安于脐,右手垂触地。见图印集四。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秘密部。
【阿閦如来之印】 (印相)右手舒五指指地,左手以五指执衣角,是曰破魔印。见教王经。
【阿閦如来之种子】 (种子)(hūṁ)吽。见种子集本。
【阿底哩】 (天名)Atri,天仙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众。秘藏记末曰:“阿底哩仙,左手水瓶,右手覆身。”
【阿地目得迦】 (植物)见“阿提目多伽”条。
【阿地瞿多】 (人名)Atikūṭa,沙门名。译曰无极高。中印度之三藏。见开元录八,陀罗尼集一。
【阿颠底迦】 (术语)ātyantika,译曰毕竟。毕竟无成佛之性之义。毕竟无善心之义。唯识论枢要上本曰:“第五性有三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三名阿颠底迦。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阿颠底迦,此云毕竟,毕竟无有善心也。”
【阿点婆翅罗国】 (地名)Atyambakela,西印度之境。临信度河,邻大海之滨。小乘僧徒多学正量部之法。见西域记十一。
【阿阇梨】 (术语)ācārya,旧称阿阇梨,阿祇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曰:“阿阇梨,经中或作阿祇利,皆讹也。应言阿遮利夜,此云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旧云: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阇梨也。”南海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阇梨,讹也。”案阿阇梨又译悦众。
【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经名)一卷,失译。秘密部。
【阿阇梨所传曼荼罗】 (图像)谓善无畏三藏所传之曼荼罗也。胎藏界曼荼罗之一种。此曼荼罗之建立次第,与大日经所说之曼荼罗及现图曼荼罗略有不同。三重,十大院,列三百八十四尊云。出于大日经疏六,义释四。
【阿阇梨耶】 (术语)又作阿遮梨耶,阿遮梨夜。见“阿阇梨”条。
【阿阇婆罗】 (杂名)水名。见因果经四,翻梵语九。
【阿阇世】 (人名)又作阿阇贳。王名。旧称阿阇世。新称阿阇多设咄路Ajātaś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阇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阇世,讹也。”又名婆罗留支。译曰折指。父王闻相师之言,与夫人共谋于生日从楼上落于地,而阿阇世仅损指未死,故名折指。法华文句五曰:“阿阇世者,未生怨,或呼为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同记曰:“言未生怨者,母怀之日,已常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无指者,初生相者言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又名善见。涅槃经曰:“提婆达多语善见太子,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达多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占言是儿生已,必杀其父,是故外人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善见。”阿阇世既长,近恶友提波达多,幽囚父母。见观无量寿经。即位后并吞诸小国,威震四邻,建一统印度之基。后因害父频婆娑罗王之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即平愈(见涅槃经十九),遂归依释迦。佛灭后,五百罗汉,结集佛说。王为之护法。佛教之兴。与有力焉。普超经曰:“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阿阇世王经】 (经名)佛说阿阇世王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同本异译。说阿阇世王闻文殊师利菩萨说法而得悟。摄于方等部。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经名)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阿阇世王之女,名无畏德,年十二,与舍利弗,目连等诸声闻论难,尽使屈服。与大宝积经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同本异译。摄于方等部。
【阿阇世王女经】 (经名)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之略。
【阿阇世王品】 (经名)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之异名。
【阿阇世王授决经】 (经名)佛说阿阇世王授决经,一卷。西晋法炬译。说阿阇世王以灯华奉佛授成佛之记别。摄于方等部。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罪之受果,说由功德一旦堕地狱,后为辟支佛。
【阿阇世王五梦】 (故事)佛涅槃之夜,阿阇世王感五种之恶梦。见“五梦”条。
【阿阇世王之梦】 (传说)王于如来涅槃之夜,见月落,日由地出,星宿云雨,缤纷而落,七彗星现于天上。又天上有大火聚,一时堕地。问之臣下,知如来涅槃不祥之相也。见大般涅槃经后分下。
【阿尔多缚底】 (地名)河名。见“阿恃多伐底”条。
【阿伐罗势罗】 (堂塔)Avaraśaila,译曰西山。在南印度,驮那羯砾迦国之伽蓝名。见西域记十。
【阿防罗刹】 (异类)阿防之暴恶,可畏如罗刹,故以为名。名义集二曰:“罗刹,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
【阿浮达磨】 (术语)Adbhuta-dhama,又作阿浮陀达磨。译未曾有希法。说佛菩萨神变希有事迹之经名。十二部经之一。
【阿浮呵那】 (术语)Apattivyutthānaṁ,又作阿浮诃那,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钞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见论名为唤入众,亦名拔除罪法。”行事钞中一曰:“阿浮诃那,翻为呼入众也。”巴Abbhāna。
【阿浮陀达磨】 (术语)见阿浮达磨项。
【阿缚卢枳低湿伐逻】 (菩萨)Avalokiteśvara,旧称阿那婆娄吉低输,阿梨耶婆楼吉弖税。译曰观世音,光世音。新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卢吉帝舍婆罗,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等。译曰观自在。观世音也。西城记三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法华玄赞六曰:“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云观自在,观三业归依,而拔众生苦。”玄应音义五曰:“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译云观世自在,旧译云观世音,或云光世音,并讹也。”释迦方志上曰:“阿缚卢枳抵(云观也),伊湿伐罗(云自在也)菩萨。”慈恩传二曰:“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唐云观自在。”观音玄义一曰:“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嘉祥之法华义疏十二曰:“阿梨耶婆楼吉弖税,此翻观世音。”见“观音”条。
【阿缚卢枳帝伊湿伐罗】 (菩萨)观自在菩萨之梵名。见阿缚卢枳低湿伐逻项。
【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 (菩萨)观自在菩萨之梵名。见阿缚卢枳低湿伐逻项。
【阿缚罗诃佉】 (术语)又作阿缚罗贺迦。A,va,ra,ha,kha五字,地水火风空五大之种子也。大日经疏一曰:“阿字门为地,嚩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
【阿缚遮罗】 (杂语)译曰市廛。见玄应音义二十三,唯识演秘四末。梵Avacara。
【阿伽坏】 (器具)入供佛阏伽之土器也。见“阏伽”条。
【阿伽嚧】 (杂名)AguruAgaru,又作阿伽楼。译曰香树。沉香。见名义集三。
【阿伽罗伽】 (天名)星神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众。秘藏记末曰:“阿伽罗伽,白色持鉾。”胎曼陀罗钞六曰:“或记曰:荧惑星,或火曜也。是恶星也。”梵Aṅgāraka。
【阿伽摩】 (术语)Agama,见“阿含”条。
【阿伽母陀罗】 (印相)印相名。译曰供养法印。见陀罗尼集经五。梵ārgpya-mudra。
【阿伽目陀】 (杂语)数名。译曰数千万柿。见本行集经十二。
【阿伽陀】 (饮食)一作阿揭陀Agada,药名。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丸药。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竭陀药,又言竭陀,或云阿伽陀。梵言讹转也,此云丸药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阿揭陀药,阿云普,竭陀云去。言投此药,普去众疾。又阿言无,竭陀云价,谓此药功高,价直无量。”慧苑音义上曰:“阿无也,揭陀病也,服此药已,更无有病,故为名耳。”止观一之五曰:“阿伽陀药,功兼诸药。”
【阿伽云】 (菩萨)药王菩萨之梵名。见药王药上菩萨经,法华经药王品,名义集一。
【阿含】 (术语)ā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阿含部】 (术语)属于阿含之部门也。原为佛说之总称,后大乘经兴,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总名为小乘,遂为小乘经之异名。北方佛教谓长中杂增一为四阿含,四阿含及属于此者,总称为阿含部。南方所传者,于四阿含之外,称小乘杂部为屈阤迦阿含,是为五阿含。至元录六出一百十一部,三百三十七卷。注曰:“重单合译,阿含部类支派别行,并编于此。”明藏目录举称为小乘阿含部者一百三十七部。又南方所传之巴利圣典,于四阿含经外,现存屈阤迦阿含十五部。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阿鋡暮】 (经名)见“阿含”条。
【阿含时】 (术语)教相判释五时之一。世尊说阿含经之时。又名鹿苑时。以于鹿野苑说此故也。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名。大藏经中四阿含之外,或冠阿含之名,或立别题之小乘经甚多,皆为阿含之别出及其部类,故一切小乘部之经典,总名阿含经。
【阿含正行经】 (经名)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为贼,五根相欺,又说十二因缘持五戒等。
【阿呵呵】 (杂语)Ahaha,笑声。阿者发语辞。见碧岩着语。
【阿吽】 (术语)Ahūṁ,阿吽二字,为一切文字音声之根本,阿者开声,吽者合声,一切之言语音声,尽归此二字。阿为大日如来之种子,吽为金刚萨埵之种子。悉昙三钞下曰:“阿吽二字,出入息风,即是一切众生性德,本具自证(阿字)化他(吽字)也。恒沙万德,莫不包括此二音两字。阿是吐声权舆,一心舒遍,弥纶法界也。吽是吸声条末,卷缩尘刹,摄藏一念也。阿字是毗卢遮那,吽字是金刚萨埵。”又阿者菩提心之义。吽者涅槃之义。阿吽二字为菩提涅盘之二者。守护国界经曰:“阿字者,是菩提心之义。”吽字义曰:“吽字者,一切如来诚实语。所谓一切诸法,无因无果,本来清净,圆寂义。”大日经义释五谓吽字师子吼声。为大日经悉地成就品所说,以二字喻莲花与水,阿为悉地之果(莲花),吽为使之成就之行因也。
【阿呼】 (术语)Ahū,叹美之词。译曰奇哉。见名义集五。又山名Arka,译曰日。见弥沙塞律三十四。
【阿呼地狱】 (界名)法苑珠林曰:“何名阿呼地狱?此诸众生受严切苦逼之状,叫唤而言阿呼阿呼,甚大苦也,是名为阿呼地狱。”
【阿会亘修】 (界名)ābhāsvara,天名。玄应音义三曰:“阿会亘修天,长安品作阿陂亘修天,即光音天也。”
【阿笈摩】 (术语)阿含之新称。
【阿迦花】 (植物)花名。具名阿歌罗花。译曰白花。见玄应音义十。
【阿迦罗】 (书名)书名。译曰节分。见佛本行集经十一。
【阿迦囊】 (异类)又名阿伽,阿揭多。电神名。译曰无厚。见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
【阿迦尼瑟吒】 (界名)见“阿迦尼吒”项。
【阿迦尼沙托】 (界名)见“阿迦尼吒”项。
【阿迦尼吒】 (界名)Akaniṣṭ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托。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色究竟。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矣。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即全色界也。慧苑音义上曰:“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终极也。”玄应音义六曰:“经中或作阿迦尼沙托,或作尼师吒,或作贰吒,皆讹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译云:阿伽,言质碍。扼瑟搋,言究竟。谓色究竟天也。”玄赞二曰:“阿迦扼瑟揥。”(巴Akaniṭṭha)。【阿迦尼吒】(界名)巴利语Akaniṭṭha,又作阿迦腻吒,阿迦抳搋。梵语曰阿迦尼瑟吒Akaniṣṭha,又作阿迦尼沙吒,阿迦尼师吒,阿迦抳瑟搋。略曰尼师吒,尼吒,或二吒。译言色究竟。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慧苑音义上曰:“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阿迦,云色。尼瑟吒,云究竟。谓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终极。又阿者无也,迦尼瑟吒者小也。谓色界十八天中,最下一天唯小无大,余十六天,上下互望,亦大亦小。此一天唯大无小,故以名。”又玄应音义七,取前说,阿迦译云质阂。
【阿迦色】 (术语)一义,有形之物质。一义,无形之空界。俱舍论界品曰:“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伽色。伽,此云碍。阿有二义,或言无,或云极。犹含两释,故立本名也。”俱舍宝疏一下曰:“阿伽是极碍也,又阿伽为无碍梵语阿伽,通此二义。”梵Aghaṁ。
【阿迦奢】 (杂语)ākāśa,译曰虚空。见大日经疏十三。
【阿犍多】 (杂语)Agantuka,译曰客比丘食。见善见律第六。
【阿揭】 (饮食)阿揭陀之略。译曰无病。出于可洪音义四。见“阿伽陀”条。
【阿揭多】 (杂名)又作阿竭多。电名。星名。最胜王经七曰:“东方有光明电王,名阿揭多。”见“阿迦囊”条。梵Agastya。
【阿竭多仙】 (人名)此仙有通力,停十二年恒河之水置于耳孔之中。见涅槃经三十九。梵Agastya。
【阿竭多星咒】 (修法)涅槃经十二曰:“如摩罗毒,凡所触螫,虽有良咒上妙好药,无如之何?唯阿竭多星咒,能令除愈。”同疏曰:“阿竭多星者,此星八月出。若有人得此星咒者,能消其毒。”
【阿竭陀】 (杂名)见“阿伽陀”条。
【阿羯罗】 (杂语)译曰境。心识依动之场处,如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声与色,是耳与目之境。唯识了义灯五本曰:“阿羯罗,云境。”梵āgāra。
【阿鸠留】 (人名)豪商名。尝行布施而生于天上。见阿鸠留经。
【阿鸠留经】 (经名)佛说阿鸠留经,一卷,失译,小乘部,说阿鸠留之事。
【阿鸠罗加罗】 (杂名)ākulakara,风名,译曰作乱。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五。
【阿拘卢奢】 (杂语)译曰骂。见文句记八之四。梵Akrośa。
【阿剌剌】 (杂语)见“阿喇喇”条。
【阿喇喇】 (杂语)细语不休之意。又作阿剌剌。如韩文所谓“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剌剌不能休。”即其例也。又恐怖或惊骇之意。如金陵报宁语录三所谓“东西南北,土旷人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阿喇喇。”之类是也。又散见于禅林类聚第十七刀剑门等。
【阿赖耶】 (术语)ālaya,又作阿剌耶。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唯识述记二之末曰:“阿赖耶者此翻为藏。”慧琳音义十八曰:“阿赖耶者,第八识也,唐云藏识。”起信论疏中本曰:“阿梨耶,阿赖耶,但梵语讹也。梁朝真谛三藏,训名翻为无没识。今时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但藏是摄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大日经疏二曰:“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以为名。”同十四曰:“阿赖耶是房义,是盛受义。”
【阿赖耶识三种境】 (术语)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依报也。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为所缘之境。
【阿赖耶外道】 (流派)大日经住心品所举三十种外道之一。大日经疏二曰:“经云阿赖耶者,是执持含藏义,亦是室义。此宗说有阿赖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万象。摄之则无所有,舒之则满世界。不同佛法中第八识义也。”
【阿蓝】 (人名)见“阿罗逻”条。
【阿蓝伽蓝】 (人名)见“阿罗逻”条。
【阿蓝磨】 (杂语)见“阿罗磨”条。
【阿兰那】 (术语)又作阿襕拏。寺院之总名。见“阿兰若”条。又梵志名。
【阿兰那经】 (经名)说释尊往昔为阿兰那梵志,后出家说无常,以利益无量人天之往因。摄于中阿含经四十。
【阿蓝婆】 (杂名)药名。正名阿罗底蓝婆Ratilambha,译曰得喜乐。涂身去患得喜之义。见华严探玄记二十,慧苑音义下。
【阿岚婆苏都】 (杂语)ārambha-vastu,风名。译曰发事。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五。
【阿岚婆也那】 (人名)ālambāyana,仙人名。修蛇行者。见饰宗记四本。
【阿兰若】 (术语)āriṇya,寺院之总名。是比丘之住处。又作阿兰那,阿兰攘,阿兰若迦,阿练若,阿烂拏,阿练茹,曷剌[羊*儿]等。译曰无诤声,闲寂,远离处。离人里五百弓之处。华严经一曰:“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大乘义章十五曰:“阿兰若者,此翻名为空闲处也。”慧苑音义上曰:“阿兰若言阿兰那,正云阿兰攘,此翻无诤声。”玄应音义一曰:“阿兰拏(友加反),或云阿兰若,或云阿练若,皆梵音轻重耳。此云空寂,亦无诤也。”玄应音义三曰:“阿兰那行,或言阿烂拏,正言曷剌[羊*儿]。曷,此云无。剌[羊*儿],此云诤。名无诤也。曷,阿葛反,或苦曷反。”金刚顶纂要曰:“阿兰那者,此云寂静。”饰宗记五本曰:“阿兰若迦,去村五百弓,云住无诤处人也。”可洪音义八曰:“阿兰那,此云无诤,云空家也。”大日经疏三曰:“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四阿含暮抄上曰:“阿练茹。”
【阿兰若行】 (术语)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十二头陀行之一。
【阿兰若迦】 (术语)āraṇyaka,见“阿兰若”条。又谓其住人也。
【阿唎多罗】 (菩萨)ārya-tāra,观音之别名。常略曰多罗观音。见多罗观音条。
【阿唎多罗经】 (经名)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第十四,唐不空译,一卷。
【阿唎瑟迦紫】 (植物)译曰木槵子。见千手合药注。与阿梨吒同。
【阿梨】 (植物)木名。法华经陀罗尼品曰:“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名义集三曰:“其枝似兰枝,若落时必为七分。”义净译之孔雀经上曰:“头破为七分,犹如兰香蕱。”同注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兰香也。曼折利,蕱头也。旧云阿梨树枝者,既不善本音,复不识其事,故致久迷。西方无阿梨树也。”梵Andūka-mañjari。
【阿梨呵】 (杂语)Arihan,阿罗汉之误用。坐禅三昧经上曰:“阿梨呵:阿梨,秦言贼。呵言杀。”
【阿梨瑟吒】 (植物)Ariṣṭaka,木名。见“阿梨吒”条。
【阿梨斯那】 (人名)āryasena,大众部之僧名。译曰圣军。见慈恩传四。
【阿梨耶】 (术语)ārya,又作阿离耶,阿哩夜。译曰圣,圣者。玄应音义一曰:“阿梨耶,此云出苦者,亦言圣者。”寄归传三曰:“阿离野,译曰为圣。”良贲之仁王经疏曰:“阿哩夜,此云圣者。”演密钞六曰:“梵语阿哩野,此言远恶,义翻为圣人。”
【阿离耶跋摩】 (人名)新罗人。尝入长安。唐贞观年中,追求正教,欲亲礼释尊灵踪,远涉中印度,止于那烂陀寺,学律论,抄写诸经,虽欲归国,而所期不契,后于那烂陀寺寂。见求法高僧传上。
【阿梨耶伐摩】 (人名)āryavarman,沙门名。译曰圣胄。见慈恩传四。
【阿离耶莫诃僧祇尼迦耶】 (流派)ārya-mahāsaṃghika-nikāya,译曰圣大众部。小乘分派之名。见寄归传一。
【阿梨耶婆楼吉弖税】 (菩萨)观世音菩萨之梵名。出于法华经义疏十二。见“阿缚卢枳低湿伐逻”条。
【阿离耶三蜜栗底尼迦耶】 (流派)ārya-sammitīya-nikāya,译曰圣正量部。小乘分派之名。见寄归传一。参照“正量部。”
【阿梨耶斯那】 (人名)即阿梨斯那。
【阿梨耶驮娑】 (人名)Aryadāsa,沙门名。译曰圣使。见慈恩传四。
【阿离野慕攞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 (流派)ārya-mūlasarvāstīvāda-nikāya,译曰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小乘分派之名。见寄归传一。
【阿离野悉他陛攞尼迦耶】 (流派)ārya-sthavira-nikāya,译曰圣上座部。小乘分派之名。见寄归传一。
【阿梨宜】 (术语)āliñgita,定名。译为抱触。探玄记十九曰:“阿梨宜者,此云抱捺摩触,是摄受之相。”
【阿梨吒】 (植物)Ariṣṭaka,巴Ariṭṭhaka,木名。翻梵语九曰:“阿梨吒,应云阿梨瑟吒,译曰无环。”木槵子也。又比丘名。阿梨吒,亦名阿利吒。此云无相。是人生邪见,言须陀洹斯陀含皆有妻室,亦不障道。牵此自比,故生邪见。言淫欲非障道法也。萨婆多论云:此人先是外道弟子。外道邪见师遣入佛法中,倒乱佛法。其人聪明利根,不经少时,通达三藏。即便倒说云行障道法不能障道。尽其智辩,不能令成。
【阿梨吒经】 (经名)阿梨吒比丘,起恶见说淫欲不障道,诸比丘谏之,不舍,佛呼责之,说非法之当舍。此经摄入中阿含经五十四。
【阿黎沙】 (术语)ārṣa,译曰圣主。佛也。智度论二十五曰:“阿黎沙,秦言圣主。”见“阿利沙”条。
【阿黎沙住处】 (术语)智度论二十五曰:“安住阿黎沙住处。”注“第一最上极高,不退不却不没,具足功德,无所减少,是名阿黎沙住处。”即佛之住处。
【阿黎耶】 (杂名)梵语ārya,又作阿哩夜,阿梨阿,或阿略,阿夷。译言圣者,尊者,或作出苦者。通晓四谛理者之名称也。
【阿力多柯】 (衣服)Haritaka,衣名。阿毗昙经下曰:“阿力多柯衣者,织吉贝庸磨之多毛也。”
【阿利罗跋提】 (地名)Aciravatī,流于舍卫城外之河名。见“阿恃多伐底”条。
【阿利沙】 (术语)ārṣa,旧作阿黎沙。译曰古圣主。演密钞五曰:“梵语阿利沙,秦言古圣主。即自利利他殊胜功德,古仙圣道也。”(即佛也)。
【阿利沙偈】 (真言)谓古仙成就之真言也。大日经疏曰:“所说阿利沙偈,名为自然成就真言。”供养法疏下曰:“阿利沙,叹佛功德也。”
【阿利耶】 (术语)识名。见“阿赖耶”条。
【阿练儿】 (术语)慧琳音义十四曰:“阿练儿,旧云阿兰若,唐云寂静处也。”见“阿兰若”条。
【阿练若】 (术语)见“阿兰若”条。
【阿留那】 (杂名)Aruṇa,又作阿楼那,阿卢那。时名。或曰萨埵。译言明相,即晓时也。见开宗记三末,名义集二。又译曰赤色。见名义集三。
【阿楼那】 (物名)香名。见“阿留那”条。
【阿噜力】 (真言)观音真言“阿噜力迦”之名。见阿噜力经项。
【阿噜力迦】 (真言)多罗观音之真言也。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曰:“唵,阿噜力迦,娑缚诃。”
【阿噜力经】 (经名)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第十四之略。
【阿噜陀罗印】 (印相)Rudra,译曰大怒印。见陀罗尼集经三。
【阿卢汉】 (杂语)译曰杀贼。杀害烦恼贼之义。嘉祥之观经疏下曰:“天竺三相近:阿罗诃Arhat翻应供,阿罗汉Aruhan翻无生,阿卢汉Arihan翻禁贼。”参照“罗汉”条。
【阿卢那】 (植物)又作阿楼那,阿留那。见“阿留那”条附录。
【阿卢那花】 (植物)花名。慧苑音义上曰:“阿卢那,此日欲出时,红赤之相,其花似彼,故用彼名之。谓即红莲花也。”
【阿卢那香】 (物名)又作阿楼那香。慧苑音义上曰:“阿楼那香,红赤色香,其色一如日欲出前之红赤相,即梵语中,呼彼赤相为阿楼那香也。”又曰阿卢那跋香。是阿卢那跋底香之略。同音义下曰:“阿卢那者,此云赤色也。跋底者有也,或云极也。谓此香极有赤色,因名也。”梵Aruṇapati。
【阿路巴】 (杂名)Rūpya,译曰银。见名义集二。
【阿辘辘地】 (杂语)阿者助语。辘辘者车轨之道,运转自在之义。碧岩集五十三则评云:“丈云:我适来哭,如今却哭。看他悟后,阿辘辘地,罗笼不住,自然玲珑。”是即示无碍自由圆转自在之境界之意。与所谓转辘辘地同义。
【阿啰婆娑】 (杂语)译曰光明。见华严疏钞八。
【阿罗】 (杂名)阿罗摩之略称。又锥之梵名。
【阿罗波宝多夜叉】 (异类)Alpapota yakṣas,鬼名。译曰不称鬼。见孔雀王咒经上。
【阿罗波多】 (人名)大臣名。译曰前言,见本行集经四十三。
【阿罗波遮那】 (杂语)见“阿罗婆遮那”条。
【阿逻底蓝婆】 (杂名)见“阿蓝婆”条。
【阿罗阇】 (术语)Rāja-dhātu,阿剌阇界,结界名。译为王界。饰宗记八末曰:“阿罗阇界者,一王所领,一国土众僧,皆得是名阿罗阇界。阿剌阇,此翻为王也。”
【阿罗伽】 (术语)梵云阿罗伽,此云欲。如五欲之欲,希求之义也。见翻译名义集十五。
【阿罗歌】 (植物)Arka,花名。又作阿迦。译为白花,其大叶,外道用以祭祀。
【阿罗汉】 (术语)Arhāñ,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台-台+犮]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照“阿卢汉”条。
【阿罗汉果】 (术语)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
【阿罗汉具德经】 (经名)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名数)一舍戒,二不净,三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余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阿罗汉向】 (术语)四向之一。不还之圣者,进断余残之烦恼而向于阿罗汉果者。见俱舍论二十四。
【阿罗诃】 (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阿罗迦摩罗】 (人名)阿罗与迦摩罗之二仙人也。见“阿罗逻”条。或云是一人之名。
【阿罗梨】 (杂名)屣之饰。四分律开宗记八本曰:“阿罗梨,以鸟毛安华屣边也。”梵Ararī。
【阿罗逻】 (人名)ārāḍakālāma,又作阿蓝,仙人之名。译曰懈怠。佛出家始就此人学。涅槃经二十一曰:“夜半逾城至郁陀迦阿罗逻等大仙人所。”因果经三曰:“尔时太子即便前至阿罗逻仙人处。”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罗逻此云懈怠,亦获通定者也。”又寒地狱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罗逻,阿波波,谓地狱寒苦之声也。”梵AtataHahava。
【阿罗逻迦兰】 (人名)见“阿罗逻”条。
【阿罗逻迦蓝】 (人名)又作阿罗逻迦罗摩。阿罗荼迦逻摩。阿兰迦兰等。佛本行集经二十一曰:“有一仙人修道之所,名阿罗逻,姓迦蓝氏。”中阿含五十六,罗摩经曰:“盛时年二十九,(中略)便住阿罗逻迦罗摩所。”般若经五百九十九曰:“阿罗荼迦逻摩子。”若依此等说,则阿罗逻迦蓝,为阿逻罗之具名,然他经,谓阿罗逻迦蓝是二人。佛本行经三曰:“菩萨不然阿兰是法,于是复诣迦兰问法,(中略)舍迦兰法,于是便至尼连禅江。”释迦谱一曰:“有二仙人阿罗逻迦兰。”(二人之说则迦兰似为Udraka Rāmaputra者)。
【阿罗逻迦罗摩】 (人名)见“阿罗逻”条。
【阿罗弥】 (杂名)见“阿罗磨”条。
【阿罗蜜】 (杂语)Harmita,译曰远离。智度论五十三曰:“阿罗蜜,秦言远离。波罗蜜,秦言度彼岸。此二言相近,义相会,故以阿罗蜜释波罗蜜。”
【阿罗磨】 (杂名)ārāma,又曰阿罗弥,阿蓝么,阿罗,译为园。玄音应义二曰:“阿蓝磨者,园也。”翻梵语九曰:“阿罗弥者,园。”梵语杂名曰:“阿罗磨,园也。”
【阿罗婆】 (杂名)药名。探玄记二十曰:“阿罗婆药者,云阿吒迦阿罗婆,此云金光汁药。阿吒迦,云金光明Hātaka,阿罗婆,云汁药。”Rasa。
【阿罗婆伽林】 (地名)林名。译曰不诸林。翻梵语九曰:“阿罗婆伽,应云阿罗婆分。译曰:阿者不也,罗婆分者诸也。”
【阿罗婆遮那】 (术语)又作阿罗波遮那。般若经所说悉昙字母四十二之初五字也。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智度论四十八。梵Aiapacana。
【阿逻荼】 (人名)仙人名。慧琳音义十八曰:“阿罗荼,唐言自讹。旧经阿兰迦兰是也,见“阿罗逻”条。”
【阿逻荼迦逻摩】 (人名)外道仙人名。无正翻。见慧琳音义八。案此是阿罗荼与迦逻摩之二子。见阿罗逻条。
【阿罗陀】 (地名)Aruta,山名。译曰无声。见翻梵语九。
【阿罗耶】 (术语)见“阿赖耶”条。
【阿落刹婆】 (异类)Rākṣasa,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刹婆,或言阿落迦婆,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啰叉婆,此云护者。若女则名罗叉私。”见“罗刹”条。
【阿曼怛罗泥】 (术语)译曰呼声。八转声中之第八声。
【阿茂吒】 (物名)宝名。见慧琳音义四十四。
【阿没[口*栗]睹】 (术语)译曰甘露。见大日经疏十三,见阿密哩多条。
【阿弥】 (杂语)阿弥陀佛之略。
【阿弥陀】 (佛名)Amita,译曰无量。玄应音义九曰:“阿弥陀,译云无量。”
【阿弥陀报化异】 (术语)诸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者,诸佛平等。其报身依因位之愿行,其化身依所化之机缘,种种不同。今示弥陀报化二身,则如前记之悲华经,又如观音授记经记弥陀之入灭,观音势至之补处。又如鼓音声经记弥陀之国城父母等,是化土之化身佛也。见悲华经(宙帙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地帙十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同上)。但化土有净秽之二,阿弥陀之化土亦然。已上诸经所说者,诸净秽之化土也。故五浊世界亦名安乐世界。更有秽恶之化土,如释迦之于娑婆。智度论三十六曰:“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佛国。”无量寿经所说之身土,真报身报土也,身者光寿皆无量,土者广大无边际,众者纯大菩萨,净土门之愿生者,限于此佛土。但此有圣道净土二宗之诤,圣道诸师如天台慈恩皆曰:弥陀净土有化土报土之二相。既有无量之菩萨众,则对于此众者报身报土也,故观经说佛身曰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是菩萨之所见也。又许凡夫声闻之往生,说彼土有无量之人天声闻众,是生于化土而见化身也。非有化土则彼等未断惑之凡夫,不得生于报土。经论之所判分明也。而此二土非别处,一于世界上,地前之凡夫见化土,地上之菩萨见报土,故佛地论言释迦如来说佛地经时,地前之大众,变化身居秽土而见说法,登地之菩萨,受用身居佛之净土而见说法。如此同一处,凡圣皆同居之,故天台谓之凡圣同居土。自人天声闻之方言之,则是必化土,于此化土闻法勤修,登于地位,得于当处感报身报土也。其化土之相说之分明者,前鼓音声经等及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之经说是也。是为凡夫二乘之机感。若通教之菩萨,感见带劣胜应身方便有余土,别教之菩萨,感见胜应身实报土,圆教之菩萨,感见法身常寂光土,是天台观经疏及净名经疏所具说也。但以化土为安乐净土,无五浊多难,则为增进佛道故愿往生彼土也。然昙鸾道绰等净宗诸师,言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无量寿经于四十八愿中立所生人之光寿二无量愿,且有人天等之名者,以经说佛自会通,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神通皆为一类,形状无异,但因顺余方,故有此等之名,彼土之众。实为纯大菩萨,是真报土也。然圣宗以此等文为摄大乘论所说四意趣中之别时意趣,而不许凡夫直成阿毗跋致之菩萨也。而净宗则言圣净二门固异其途,弥陀别意之弘愿,不能以常规律之。
【阿弥陀忏法】 (修法)又云无量寿忏法。忍辱杂记上曰:无量寿忏法者,即罪障忏悔,神超净域之胜法也。又慈云忏主遵式法师有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在明藏中。
【阿弥陀成道因果】 (术语)密教之阿弥陀,为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于大日成道之外,不说阿弥陀成道之因果,说之者仅显教之大乘而已。大乘教中说弥陀之成道者总有四处。其一者法华经化城喻品谓三千尘点劫之昔,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长名智积。闻父成佛,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为沙弥,求等正觉。佛听之。于四众中说法华经,说经已,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载。此时十六菩萨沙弥,各升法座为四众覆讲此经,一一度数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尔时佛由三昧起普对四众印可十六沙弥,使之欢迎供养。彼十六沙弥今皆成等正觉,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其二沙弥于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灯。(中略)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中略)第十六为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等正觉(取意)。其二者,悲华经二谓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有一大臣名宝海,有子名宝藏。其后出家,成等正觉,遂号宝藏如来。宝藏如来为转轮王广说正法,王随喜渴仰请如来及圣众,供养三月。王有千子,长名不眴,第二名尼摩,千子亦供养过二百五十岁。劝宝海,梵王,千子及无量众生令发菩提心。尔时如来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浊弊恶,或有世界清净微妙。王白佛言:诸菩萨等以何业故取净世界?以何业故取不净世界?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五浊恶。复有菩萨以愿力故,取五浊恶世。王言:我今欲真实行菩提,愿不取不净佛土,我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众生皆金色,无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无有臭秽,余佛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修诸善本愿生我世界者,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与诽谤圣人破坏正法等(大要与平等觉经之廿四愿同)。轮王发深愿已,请佛授记。佛即告曰:大王,汝过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汝发此愿,改汝字为无量清净,彼佛入灭后三佛出现入灭,一经过恒沙阿僧祇劫入第二阿僧祇劫,此时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于此时作佛,号无量寿如来。次又第一之不眴太子亦发大悲愿,佛即授记曰:汝欲观一切众生生大慈悲心使住于安乐,故今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汝成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次第二尼摩太子亦发大势之愿,佛即告太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成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取大世界故,字汝为得大势至。(中略)第十一子各发愿,佛随授记(取意)。其三者,无量寿经上谓“过去久远锭光如来出世,如是次第出世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捐王为沙门,号法藏,至佛所白佛曰:我发无上菩提心愿,广演经法,我当修行取清净妙土,使我速成正觉,拔众生生死苦本。尔时佛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粗妙,应其心愿使悉睹见之。法藏具足选择,摄取五劫诸佛清净妙土,清净妙行,于佛前建立四十八愿。其第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其一一愿皆誓不取正觉。尔时大千感动,天雨妙华,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集无量德行,其愿遂满足成正觉,号无量寿佛,其世界名安乐,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由成佛凡历十劫,今现在说法。”其四,观佛三昧海经九说,于过去空王佛所三比丘共拜佛之白毫而成佛。
【阿弥陀大心咒】 (真言)前条阿弥陀真言中之大咒也。
【阿弥陀二身】 (名数)阿弥陀有正法轮,教令轮之二身。教时问答四曰:“金刚顶谕伽云:西方阿弥陀佛现二身。若依正法轮现文殊师利菩萨身,若依教令轮现焰鬘德迦身。”
【阿弥陀二胁侍】 (术语)又曰二夹侍。观音势至二菩萨也。见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本名】 (杂语)日本安然之说,引证梵语礼赞,谓阿弥陀佛之本名为观自在王如来。以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为其德称。见“观音”条。
【阿弥陀佛法】 (修法)阿弥陀佛之修法。即阿弥陀护摩也。
【阿弥陀佛化鹦鹉】 (传说)安息国人不知佛法,阿弥陀佛化为鹦鹉,教化国人。见三宝感应录上。
【阿弥陀佛偈】 (经名)具名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以偈颂赞叹净土者。
【阿弥陀佛三名】 (名数)一译无量寿Amitāyus,二译无量光Amitābha,三译甘露Amṛta,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其大咒称十甘露明者是也。菩提心义九曰:“此佛亦名无量寿佛,梵云阿弥陀喻丽,又云阿弥陀婆耶没驮,此云无量光明佛。”因之以此三名如其次第为法报应三身之称号。但此为密教之说。显教唯取初之二名。阿弥陀经所谓“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中略)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是也。
【阿弥陀佛十三号】 (名数)即十二光佛之别谛,加无量寿佛之本名,为十三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阿弥陀佛说咒】 (经名)一卷,失译。
【阿弥陀根本印】 (印明)二手交叉作拳,竖二中指以头相拄作莲华之形。见无量寿仪轨。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失译。
【阿弥陀护摩】 (修法)密教所行之阿弥陀修法也。
【阿弥陀迦良】 (人名)王名。昔阿弥陀迦良王有病,自调药将服之。时有辟支佛,与王同病。来乞药。王即持药施之,自作誓愿,欲使一切众生病,如是悉除。其时阿弥陀迦良王,即今释迦也。见菩萨本行经下。
【阿弥陀讲】 (行事)讲赞阿弥陀佛功德之法会也。
【阿弥陀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此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此经所摄,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也。各家注述如下:阿弥陀经义记一卷,隋智顗说,灌顶记。阿弥陀经义述一卷,唐慧净述。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窥基撰。阿弥陀经疏一卷,唐元晓述。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阿弥陀经义疏一卷,宋智圆述,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记。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明大佑述。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明祩宏述。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法师演义,智愿定本。净土已诀一卷,明大惠释。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智旭解。阿弥陀经舌相一卷,净挺着。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了根纂注。阿弥陀经略注一卷,续法录注。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明大佑述,传灯钞。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真嵩述。阿弥陀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达默造钞,达林参订。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明祩宏疏钞,徐槐廷撷,阿弥陀经应验附。阿弥陀经释一卷,郑澄德郑澄源排定。阿弥陀经注一卷,郑澄德澄源合注。阿弥陀经笺注,丁福保注。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经名)此传附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之后。作者不详。一卷。
【阿弥陀经决十疑】 (书名)别称十疑论。一卷,天台大师着。
【阿弥陀经开题】 (书名)别名阿弥陀经释,一卷,佛法大师着。
【阿弥陀九品曼荼罗】 (图像)净土曼荼罗之一种。于开敷之八叶莲台中央,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其周匝之八叶,安八品之弥陀,内院之四隅,图法利因语之四菩萨,第二院图十二光佛,四摄外四供,第三院图二十四菩萨。
【阿弥陀曼荼罗】 (图像)以阿弥陀佛为八叶莲台中央之主体,秘密之曼荼罗也。其法以弥陀为普门万德之中央法界体性智,以弥陀四亲近菩萨中第一之金刚法菩萨(即观音)为东方大圆镜智,第二之金刚利菩萨(即文殊)为南方平等性智,第三之金刚因菩萨(即弥勒)为西方妙观察智,第四之金刚语菩萨(即维摩居士)为北方成所作智。日本真言家颇行之。
【阿弥陀婆耶】 (佛名)见“阿弥陀”条。
【阿弥陀三摩耶形】 (术语)见密教弥陀条。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经名)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与佛说无量寿经同本异译。外题略名佛说阿弥陀经,坊本表题曰:大阿弥陀经,三耶三佛萨楼佛檀为如来之尊号,过度是济度之义,此经说阿弥陀如来济度人道者。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术语)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转方便究竟之义为应身,弥为报身,陀为法身。日本慧心之阿弥陀部心集曰:“阿即空之义也,弥者即假之义也,陀者即中之义也。”
【阿弥陀三尊】 (图像)中尊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势至菩萨之三体。见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檀那】 (人名)Amrtodana,王名。译曰甘露施主。见佛本行集经五。
【阿弥陀五佛】 (术语)三尊加地藏与龙树,即为阿弥陀五佛。
【阿弥陀相好印相】 (图像)阿弥陀之相好印相,有显密之别,密教有胎金之别,显教有坐立之别。密教中四方之四佛,惟阿閦等三佛,胎金两部,各改其方易其名,独于西方之阿弥陀无所改易,是为表无量寿佛之灭度无期也。其相好,胎藏界为金色之螺发形,结定印,目稍闭而视下,是乃法藏比丘出家成道之相。金刚界为金色之宝冠形,印相如前,是为在俗之当体,本有自然久远实成之相。显教之坐立相好,皆为螺发之出家形。其坐像如密教之胎金两部,结定印,是为照智而寂理体胎藏界之意,弥陀成道自利之相也。其立像分离此定印而分上下,举右手以五指表声闻,缘觉,菩萨,显佛,密佛之五界,下左手以五指表人,天,鬼,畜,地狱之五界(此十界之配立者密教也),是为寂而照,金刚界之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住立空中之弥陀,理智不二而分,真应不离而离,以来迎众生引接净土之化他相也(台宗网要)。其定印于脐前仰两手交叉竖第二指而相背,以左右拇指捻其端(胎曼大钞一图印集一)。愚案其两指之圆相为本有修生之两觉,又为胎金两界之圆圆。其分之为上右下左者即立像之来迎印也。
【阿弥陀鱼】 (传说)执师子国西南有鱼,能作人语,唱南无阿弥陀佛。因名阿弥陀鱼。人唱阿弥陀佛时则鱼喜近岸,取食之,味甚美,谓是阿弥陀佛之化身。见三宝感应录上。
【阿弥陀真言】 (真言)有一字咒,小咒,大咒之三种,其一字咒又有二种,一为之一字。不空神变经二十八曰:“溥遍解脱一字真言曰:唵恶莎缚诃。若人六时依法持诵满一洛叉,是业成就,观世音菩萨现金色身,当灭无始一切根本重罪。若不现者,复倍精进诵。满二洛叉或三洛叉,是业成就,观世音重当现身,执手指示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座宝莲华师子之座,复得阿弥陀佛手摩其头。”二为之一字。理趣释曰:“纥利字,具四字,成一字真言,(中略)若人持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已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其小咒又云心咒。本名曰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曰:“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曰:唵阿密[口*栗]多帝际贺啰吽。此真言能诵十万遍满,得见阿弥陀如来,命终决定得生极乐。欲解此小咒,则此中有五句,第一唵字与第五吽字如常,第二句之阿密[口*栗]多为甘露之义,譬弥陀之大悲也。第三句之帝际有六义,一大威德之义,具足六臂之威德故也。二大威光之义,具足遍照光明故也。三大威神之义,具足神境神通故也。四大威力之义,具足六大力故也。五大威猛之义,具足速灭怨家之德故也。六大威怒之义,具足怒入地之菩萨故也。第四句之贺罗为作业之义,有六义:一作佛之义,得如是心作佛久来始觉故也。二作业之义,来迎引接无间断故也。三作用之义,神力自在故也。四作念之义,迎十念之众生故也。五作定之义,入妙观察智之三摩地定故也。六作愿之义,发六八之大愿故也。此九字即弥陀八菩萨之种子,唵者阿弥陀。阿者观音。密[口*栗]者弥勒藏。多者虚空藏。帝者普贤。际者金刚手。贺者文殊。啰者除障盖。吽者地藏也。见五字九字秘释。其大咒本名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又咒中阿弥栗多即甘露之语,有十句,谓之十甘露明。出无量寿教行仪轨。真言后之文,有“此真言仅诵一遍。身中十恶四重五无间罪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中略)临命终时。见无量寿与大众俱来迎安慰。即生极乐上品上生。”其他同仪轨有无量寿如来拳印真言。
【阿弥陀种子】 (种子)Hrib纥哩字也。密教为人法一体,故纥哩为阿弥陀之种子亦为其三昧耶形之莲华种子,其所以为种子者,有二义:一就字音,名八叶心莲之肉团心,名讫栗驮心,今字谓之讫里瞿有同音之意,以同音而亦有同体之义故为莲华之种子也。二就字义,为之四字合成,此四字配于东西南北。ha字者,东方,痴烦恼,即无明也,有因之义,无明为一切惑业之因,一切之惑业,以之为首,故以之为东方。ra字者,南方,贪烦恼也,为尘染之义,是爱着之烦恼,南方之火大赤色,人所爱着,与贪烦恼相应。i字者,西方,瞋烦恼也,为殃祸之义,殃祸由瞋恚而生,西方风大能破坏物,与瞋烦恼相应。ah字者,北方,涅槃也,为寂静之义,前之三毒寂静,即是涅槃,北方黑色与涅槃相应,此涅槃由三毒中出生,犹莲华之从淤泥中生,名莲华曰水精华,以此水大为自性清净之性分故也。由泥中出者,是即淤泥自性清净之德也,恰如涅槃由三毒而出,彼此其义相应,故以字为莲华之种子,亦为即阿弥陀之种子,盖据中图之次第,阿弥陀者涅槃也。见护身法钞。
【阿密哩多】 (术语)Amṛta,又作阿阿密[口*栗]多,阿密哩帝。译曰甘露。真言修行抄三曰:“阿密哩帝,此云甘露也。”
【阿密哩多军荼利明王】 (明王)译曰甘露瓶。常略名军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见“军荼利”条。
【阿摩】 (杂语)Ambā,译曰母。名义集二曰:“阿摩,此云女母。”
【阿摩揭陀】 (天名)Amagadha,译为无害毒。帝释名。法华玄赞二曰:“能天帝,过去字憍尸迦,此云玺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害毒,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阿摩勒】 (植物)果名。楞伽经四曰:“如来现前世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见“阿末罗”条。
【阿摩罗识】 (术语)阿摩罗者,梵名Amala,或作阿末罗庵摩罗。译言无垢。阿摩罗识者,即清净无垢之识也。九识中之第九识。见“庵摩罗识”条。
【阿摩洛迦】 (植物)见“阿末罗”条。
【阿摩提】 (菩萨)Abhetri Abhettī,又作阿么[齿*来]。译曰无畏。观音菩萨之别名。阿摩提观音仪轨曰:“无畏观自在菩萨,一名阿摩[齿*来]观自在菩萨,又云宽广。”
【阿摩昼】 (人名)童子名。
【阿摩昼经】 (经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令其弟子阿摩昼观佛之相好。阿摩昼轻慢释种。佛出其种姓之因,并说妙法。摄于长阿含经十三。
【阿末多】 (人名)外道名。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条。
【阿末罗】 (植物)见“阿未罗”条。
【阿牟伽】 (术语)Amogha,又作阿谟伽,阿目佉。译曰不空。功德不空之义。见光明真言金壶集。
【阿牟伽皤赊】 (菩萨)Amoghapāśa,不空羂索观音之梵名。陀罗尼集经三曰:“阿牟伽皤赊,唐云不空羂索。”
【阿目多印】 (印相)印相名。译曰无能压印。见陀罗尼集经三。
【阿目佉】 (杂语)又作阿牟伽,阿谟伽。译曰不空。见“阿牟伽”条。
【阿目佉跋折多】 (人名)传不详。
【阿目佉跛折罗】 (人名)Amoghavajra,沙门名。宋高僧传一曰:“阿目佉跋折罗,华云不空金刚,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
【阿拏】 (术语)Anu,又曰阿菟,阿耨等。译曰极微。色界之色法最微者。法苑义林章五本曰:“阿拏谓最极小者,说此名极微。”大日经疏一曰:“言小分者,梵云阿耨,即是七微合成。”关于极微之说,见“极微”条。
【阿那阿波那】 (术语)Anāpāna,观法名。见“阿那波那”条。
【阿那般那】 (术语)见“阿那波那”条。
【阿那邠邸】 (人名)又作阿那邠坻。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邸悲之,各与金千两,使诣佛处,蒙佛之教而归于正法。见阿那邠邸经。
【阿那邠邸经】 (经名)具名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出增一阿含经四十九卷非常品。
【阿那波达多】 (地名)又作阿那跛达多,见“阿耨达”条。
【阿那波那】 (术语)ānāpāna,旧称安般,安那般那,阿那般那。新称阿那波那,阿那阿波那。译曰数息观。数出息入息镇心之观法名。大乘义章十二曰:“安那般那观,自气息系心数之,勿令忘失,名数息观。”安般守意经曰:“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智度论慧影疏六曰:“阿那般那者,阿那名出息,般那名入息。”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那波那,此云数息观。”旧俱舍十六曰:“若风向身入,名阿那。若风背身出,名波那。”俱舍论二十二曰:“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同光记二十二曰:“阿那,此云持来。阿波那,此云遣去。”
【阿那伽弥】 (术语)Anāgāmin,阿那含之旧称。智度论三十二曰:“阿那名不,伽弥名来,是名不来。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无色界中,于彼漏尽,不复来生。”见“阿那含”条。
【阿那伽迷】 (术语)阿那含之旧称。坐禅三昧经下曰:“阿那伽迷者,秦言不来。”见“阿那含”条。
【阿那含】 (术语)Anāgā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阿那含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无量寿经下曰:“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向】 (术语)向阿那含果修行之位名。为四向中之第三向。
【阿那呼吒卢】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护国土及众生。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阿那篱攞嚩】 (术语)Aṇāsrava,译曰无漏。无烦恼之义。见华严疏钞三十。
【阿那律】 (人名)Aniruddha,旧称阿那律,阿那律陀,阿泥卢豆,阿[少/(兔-、)]楼驮,阿楼驮,阿[少/(兔-、)]驮,阿泥[少/(兔-、)]豆,阿泥噜多。译曰如意无贪。新称阿泥律陀。译曰无灭如意。佛十大弟子之一。为佛之从弟,迦毗罗城之释氏也。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那律陀,旧言阿那律,亦云阿[少/(兔-、)]楼驮,亦言阿泥卢豆,皆一也。此云无灭,亦云如意,甘露饭王之子,佛堂弟也。”其传见法华文句三,阿弥陀经慈恩疏上,名义集一。
【阿那律经】 (经名)佛说阿那律八念经,一卷,后汉支曜译。即中阿含经长寿王品中八念经之同本异译。阿那律起八种之正念,一一对明之。佛知其所念住赞之。
【阿那律失明】 (故事)出家之初,贪睡眠。佛诃之为畜生之类。闻责乃七日不眠,遂失明。见楞严经五。
【阿那律天眼】 (故事)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此人为天眼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天眼是六神通中之天眼通也。楞严经二曰:“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阿那律陀】 (罗汉)见“阿那律”条。
【阿那律陀经】 (经名)阿那律陀尊者,为诸比丘说四禅及漏尽之法,为贤善之命终。此经摄于中阿含经六十。
【阿那摩低】 (人名)Ratnamati,沙门名。译曰宝意。见梁高僧传三。
【阿那婆答多】 (地名)见“阿耨达”条。
【阿那婆达多】 (地名)又作阿那波达多,阿那跋达多Anavatapta,池名。为阿耨达之新称。见“阿耨达”条。
【阿那婆达多龙王】 (异类)法华经序品所列八大龙王之一。文句二之下曰:“阿那婆达多,从池得名,此云无热。无热池,长阿含十八云:云山顶有池,名阿耨达池。中有五柱堂,龙王常处其中。”
【阿那婆娄吉低输】 (菩萨)āryāvalokiteśvara,观音菩萨之梵名。观音玄义一曰:“阿那婆娄吉低输。”见“阿缚卢枳低湿伐逻”条。
【阿那耆不智究梨知那】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大极济。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阿那耆富卢】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法忍。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阿那耆尽宁】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拔众生苦。见七佛八大菩萨所说神咒经一。
【阿那耆智罗】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救诸病苦。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阿那耆置卢】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度脱众生。见七佛八大菩萨所说神咒经五。
【阿那薮啰嚩】 (术语)见阿那篱攞嚩项。
【阿那他宾荼揭利呵跋底】 (人名)Anāthapiṇḍada-gṛhapati,长者名,译曰给孤独。见“阿难宾低”条。
【阿那他摈荼他】 (人名)Anāthapiṇḍada,见“阿难宾低”条。
【阿那陀宾荼驮写耶阿蓝磨】 (地名)Anāthapiṇḍadasyaārāma,阿那邠阿蓝磨,阿那邠阿蓝,阿那陀宾荼陀私那(正耶),阿罗祢,阿难邠坻阿蓝,皆为梵音之讹略。译曰给孤独园。舍卫城之富豪,须达长者园之梵名。玄应音义三曰:“阿那陀,此云无亲,旧人义译为孤独。宾荼驮写耶,此云团与,旧人义译为给。犹是须达多之别名。须达多,此云善与,故得给孤独名也。阿蓝磨者,园也。”
【阿那陀答多】 (地名)见“阿耨达”条。
【阿难】 (人名)ānanda,阿难陀之略。译曰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十大弟子之一。生于佛成道之夜。佛寿五十五,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见中阿含第八侍者经,智度论三,文句二之上,阿弥陀经慈恩疏上。
【阿难八不思议】 (传说)佛告文殊,阿难事我二十余年,具足八种不思议:一受特别之请待,不往施主之家,往必与众共。二如来之衣,虽故物不受之。三见佛以当见时。四见女人不生欲心。五听法不再问。六知佛所入之定。七知众会之得益。八知佛所说之法。见涅槃经四十。
【阿难八法】 (故事)佛曰阿难具足八法持十二部经: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憍慢。七成就定慧。八从闻生智。见涅槃经四十。
【阿难跋陀】 (人名)又作阿难陀跋罗。三阿难之一。见“阿难”条附录。
【阿难半身舍利】 (传说)西域记九曰:“未生怨王窣堵波侧,有尊者阿难半身舍利。昔尊者将寂灭也,去摩揭陀国,趣吠舍厘城。两国交争,欲兴甲兵。尊者伤愍,遂分其身。摩揭陀王,奉归供养,即斯胜地,式修崇建。”
【阿难宾低】 (人名)Anāthapiṇḍada,又作阿那他滨荼揭利呵跋底,阿那邠抵,阿那他滨荼陀等。长者名。译曰给孤独。建祇园精舍之人也。饰宗记八末曰:“阿难宾抵,此是梵语讹略也,正云阿那陀宾荼揭利呵跋底。阿那陀,此云无依,亦名孤独。宾荼揭利呵跋底,此云团施,言长者以团食施无依孤独之人也。因此时人号为给孤独长者也,本名须达多。”玄应音义二曰:“阿那分坻,正云阿那陀摈荼陀。”
【阿难多闻第一】 (故事)阿难在佛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阿难放光】 (故事)阿难为多闻第一受持佛一代之说法,故佛灭后,迦叶结集三藏时使阿难升师子座复演其说法。增一阿含经一颂之曰:“阿难仁和具四等,意转入微师子吼,顾眄四部瞻虚空,悲泣挥泪不自胜,便奋光明和颜色,普照众主如日初,弥勒睹光及释梵,叉十希闻无上法。”
【阿难分别经】 (经名)佛说阿难分别经,一卷,秦法坚译。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阿难分身二国】 (传说)阿难将入灭,去摩竭陀国,趣吠舍厘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竭陀王闻之。慕其德,严兵追请之,吠舍厘王亦闻阿难来,治军旅迎之。阿难恐其兵互欲杀害,由舟中上升虚空,化火焚身中分落两岸。二国之王,各奉其舍利造塔。见西域记七。
【阿难奉佛敕受持经典奉持左右】 (故事)出经律异相十五。
【阿难感七梦】 (传说)出七梦经,经律异相十五,六帖七。见“梦”条。
【阿难迦罗】 (人名)又作阿难娑伽,阿难娑伽罗。三阿难之一。见“阿难”条附录。
【阿难见金为毒蛇】 (传说)义楚六帖十九曰:“根本律云:佛行,见有宝伏藏,佛曰此毒蛇也。有人得之。被王知,禁夺。阿难白佛言:毒蛇不谬也。”
【阿难教化波斯匿王】 (故事)出经律异相十五。
【阿难结集】 (故事)佛灭后,摩诃迦叶,于摩揭陀国大石窟结集三藏时,使阿难结集经藏。见智度论二,西域记九。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将阿难集摩诃衍。见智度论百。参照“结集”条。
【阿难密号】 (杂语)胎藏界曼陀罗钞三曰:“阿难密号集法金刚。”
【阿难七梦】 (故事)阿难七梦经说:“阿难在舍卫国得七梦,来佛问:一陂池火焰。二日月星宿没。三比丘在不净坑中,白衣登头。四群猪来抵突旃檀林。五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六大象弃小象不顾。七师子王头上有七毫毛,在地死,一切禽兽见而怖畏,后身中虫出食之。佛言汝七梦表当来遗法弟子,不依佛教。第一梦者,当来比丘,恶逆炽盛。第二梦者,佛泥洹后诸圣随而泥洹,众生眼灭。第三梦者,出家比丘死入地狱,在家白衣生天上。第四梦者,当来白衣,来入塔寺,诽谤众僧,破塔害僧。第五梦者,佛泥洹后,阿难为出经师,一句不忘。第六梦者,将见邪见炽盛,破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不现。第七梦者,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中,我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弟子自行不法,以坏佛法。”
【阿难七梦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佛为阿难解释七梦悉应末世之事。摄于小乘部。
【阿难前世为佛善友】 (本生)出经律异相十五。
【阿难入于钥孔】 (故事)结集三藏时,阿难烦恼未尽,故迦叶牵出阿难于外,阿难坐禅经行,后夜疲极息卧,头未至枕,廓然得悟,为大阿罗汉。其夜叩门呼,迦叶言汝由门钥孔中来,即由钥孔中入。见智度论二,西域记九。
【阿难说经】 (经名)阿难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摄于中阿含经四十三。
【阿难四事经】 (经名)佛说阿难四事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四事供佛之法。摄于小乘部。
【阿难同学经】 (经名)佛说阿难同学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掘多比丘欲还俗,阿难启佛开示之,使之证果入灭。
【阿难陀】 (人名)见“阿难”条。
【阿难陀补罗国】 (地名)ānandapūra,西印度之境。小乘之僧徒颇多。见西域记十一。
【阿难陀拘蚕】 (界名)ānandakūṭa,佛世界名。译曰华积。见陀罗尼杂集九。
【阿难陀目佉尼诃离】 (术语)ānanda-mukha-nihāri,陀罗尼名。
【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经】 (经名)与上经同本异译。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邻尼经】 (经名)一卷,元魏佛驮扇多译。
【阿难陀夜叉】 (杂语)译曰白牙。见孔雀王咒经上。
【阿难为佛乞牛乳】 (故事)出经律异相十五。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经名)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阿难问佛吉凶。佛答持戒是吉,犯戒是凶。并问答杀生恶意之果报,问答末世俗弟子之理生事。
【阿难问事经】 (经名)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之略称。
【阿难有三人】 (杂语)法华文句一之上曰:“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阤(ānandabhadra)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ānandasāgara)此云欢喜海,持佛藏。”华严玄谈八引集法经出阿难,阿难跋阤,阿难迦罗三人。探玄记二引阿阇世王忏悔经举阿难陀,阿难跋阤,阿难娑伽罗三人。
【阿泥底耶】 (天名)āditya,日天子之梵名。见不空羂索经四。
【阿泥律陀】 (罗汉)Aniruddha,阿那律之新称。见“阿那律”条。
【阿尼弥沙】 (界名)佛世界名。
【阿你啰迦】 (植物)梵名Ardraka,生姜也。印度南部多种之。
【阿你真那】 (人名)Ratnacinta,沙门名。译曰宝思惟。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见开元录九。
【阿耨[台-台+犮]】 (地名)Anupada,城名。佛在此所说法。
【阿耨[台-台+犮]经】 (经名)佛说阿耨[台-台+犮]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与中阿含经之阿奴波经同本。说提婆达多,断善根堕于地狱,及说如来大人之根相。
【阿耨】 (术语)译曰极微。见“阿拏”条。
【阿耨达】 (地名)Anavatapta,旧称阿耨达,阿那陀答多,阿那阿达多,阿那婆达多。新称阿那婆答多。译曰无热。西域记一曰:“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讹也。”释迦方志上曰:“阿那陀答多,唐言无恼热,所谓阿耨达池。”翻梵语九曰:“阿那跋达多池,译云无热。”华严探玄记二曰:“阿那婆达多龙王,此云无热恼。”
【阿耨达池】 (地名)在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黎饰其岸,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八地菩萨以愿力之故,化为龙王,中有潜宅,出清泠水供给赡部洲。见西域记一。按喜马拉亚山之佛母岭,高出海岸一万五千五百尺处,有一湖名玛那萨罗华,即阿耨达池也。殑伽,信度,缚刍,徙多,四河出焉。佛典载,此湖之水。自山谷间曲折流出,分为四大河,一河中有黄金,一河中有金刚石,一河中有红宝石,一河中有琉璃是也。并谓湖中莲花甚多,实则并非莲花,乃是一种小草。近时瑞典人海丁,游历西藏。言喀拉山之东南。有玛拉萨罗瓦湖。即阿耨达池。其湖为淡水湖。无出口。潜流地中。为恒河之源。恒河。即殑伽河也。
【阿耨达龙王】 (异类)八大龙王之一。住于阿耨达池,分出四大河以润阎浮洲云,长阿含十八谓唯此龙王无三患。智度论七谓:“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西域记一之说,见“阿耨达池”条。
【阿耨达山】 (地名)池所在之山,即以池名名之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术语)Anuttara-samyak-saṁ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风经】 (经名)阿耨[台-台+犮]经之异名。
【阿耨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作坐于岩上观海之状。盖以配法华普门品所谓“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也。阿耨之名,以巨海及龙鱼,于阿耨达池有因缘,故称之。
【阿耨菩提】 (术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略。涅槃经三十五曰:“阿耨菩提,信心为因。”智度论三十四曰:“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菩提。”教行信证二曰:“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阿耨窣都婆颂】 (术语)Anuṣṭubh,数经论之文字充三十二也。华严疏钞二曰:“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都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颂。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
【阿奴波】 (人名)具名阿奴波跋耆Anupadabhāgī,人名。
【阿奴波经】 (经名)佛在阿奴波跋耆之都邑,对阿难豫言提婆达多入地狱,且说大人之根智。此经摄于中阿含经二十七。
【阿奴羯烂多】 (术语)Anukrānta,译曰逆。次第之义。
【阿奴逻陀】 (杂名)Anurādha,星宿名。译曰房宿。见翻梵语。
【阿奴律陀】 (人名)罗汉名。译曰随顺义。出于玄应音义二十六。见“阿那律”条。
【阿奴摩】 (地名)国名。译曰常满。见修行本起经下。
【阿奴谟柁】 (杂语)Anumoda,译曰随喜。辞别施主时之词。见寄皈传一。
【阿欧】 (术语)AU,又作阿沤。阿者无之义。欧者有之义。外道之经前必置此二字,佛教对之而置如是二字。法华文句一上曰:“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同记一上曰:“阿沤者:阿无,沤有。一切外经,以二字为首,以其所计此二为本。”百论疏上之下曰:“外云:昔有梵王在世说七十二字,以教世间,名佉楼书。世间敬情渐薄,梵王贪吝心起,收取吞之。唯阿欧两字,从口两边堕地。世人贵之,以为字王。”见华严疏钞一上,百论疏上之下,圆觉大钞四上。
【阿潘】 (人名)汉土始出家之尼名。洛阳人。见僧史略上。
【阿槃陀罗】 (杂名)译曰结界。为限寺院之境内者。饰宗记八末曰:“阿槃陀罗界者,阿兰若处界也。”梵Abhyantara。
【阿判那】 (衣服)衣名。阿毗昙经下曰:“阿判那者,库麻杂吉贝衣也。”见“刍摩”条。梵āvapana。
【阿毗达磨】 (术语)Abhidharma,又作阿鼻达磨。论部之总名。旧称阿毗昙。译曰大法,无比法。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新称阿毗达磨。译曰对法。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以智慧对观诸法真之理义。盖论部问答决择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发达。智慧为对观真理者,故转指论部对观真理者,即谓之阿毗达磨。出三藏记十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大乘义章一曰:“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无比法。阿,谓无也。毗,谓比也。昙,谓法也。”西域记三曰:“阿毗达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玄应音义十七曰:“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音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或云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对法,以智对境故。”起信论疏曰:“今译为对法,谓阿毗是能对智,达磨是所对境法,谓以正智。妙尽法源,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故云对法。”
【阿毗达磨藏】 (术语)一切论部之总称。三藏之一。含藏文与义故云藏。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书名)尊者众贤着。显扬自宗者。唐玄奘译,四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书名)毗婆沙,译曰广说。佛灭后四百年初,五百罗汉,由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广解释发智身论者。唐玄奘译,二百卷。
【阿毗达磨发智论】 (书名)佛灭后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二十卷。六足论义门少,发智论最广,故后代论师以被六论为足,发智论为身。因之名曰发智身论。已上六足一身之七论,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见俱舍论光记一。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大目犍连造,唐玄奘译,十二卷。
【阿毗达磨集论】 (书名)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之略称,七卷,无着造,玄奘译。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书名)六足论之一。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译,三卷。已上五论加入施设足论者,对于发智身论谓之六足论。见俱舍论光记一。
【阿毗达磨俱舍论】 (书名)解释上之本颂者。世亲先造本颂,后造释论。释论之中固牒举本颂也。唐玄奘译,三十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书名)颂数六百,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俱舍,译曰藏。包藏之义。包藏根本阿毗达磨论要义,故谓之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书名)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二十二卷。婆薮盘豆者世亲之梵名。此论与阿毗达磨俱舍论同本异译,是曰旧论,又云旧俱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书名)六足论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译,十八卷。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书名)六足论之一。佛灭后一百年,提婆设摩阿罗汉造,唐玄奘译,十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书名)尊者众贤着。驳世亲之俱舍论者。一名俱舍雹论。唐玄奘译,八十卷。
【阿毗达磨杂集论】 (书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之略称。别称对法论。解阿毗达磨集论者。十六卷,安慧造,玄奘译。
【阿毗罗吽欠】 (术语)又作阿尾罗吽欠,阿毗罗吽剑,阿味罗[合*牛]欠。A,vi,ra,hāṁ,khaṁ,胎藏界大日如来之真言也。大日经三曰:“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又复住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说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句字: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味罗[合*牛]欠。”大日经疏十一曰:“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曰:“毗卢遮那五字真言曰:“阿毗罗吽剑。”秘藏记上曰:“即结定印,观五字,是月轮观。又实相观,谓阿卑罗吽欠。”此五字如其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胎曼陀罗大钞一说此五字:“当界大日真言也,一切众生五大,即等佛界无异,仍己身即大日,大日即己身。”
【阿毗罗吽欠娑婆诃】 (真言)陀罗尼之末句,多有娑婆诃一语。秘藏记上曰:“娑婆诃:究竟义,惊觉义,成就义,散去义也。”此为呼胎藏界大日如来功力之咒文。见“娑婆诃”条。
【阿毗目底】 (术语)Abhimukti,译曰信解。大日经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其理,心无疑虑。下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梵语本是两名,唐音以无甄别,同名信耳。”
【阿毗三佛陀】 (术语)Abhisaṁbuddha,译曰现等觉。佛成正觉也。玄应音义三曰:“阿惟三佛,此言讹也,正言阿毗三佛陀。阿毗,此译云现。三,此云等。佛陀,此云觉。名现等觉。”智度论三十八曰:“兜率天上如斋处,于彼末后受天乐,寿终后来下,末后受人乐,便成阿毗三佛。”
【阿毗私度】 (人名)三教指归下曰:“阿毗私度,常为胶漆之执友。”梵Abhijit,女宿。
【阿毗昙】 (术语)Abhidharma,阿毗达磨之旧称。
【阿毗昙八犍度论】 (书名)与阿毗达磨发智论同本异译。苻秦僧伽提婆,竺佛念共译。三十卷。犍度。译曰聚。积聚之义。发智论以有篇章八聚谓之八犍度论。
【阿毗昙甘露生味论】 (书名)尊者瞿沙造,失译,二卷。有十六品,论种种之法相。
【阿毗昙经】 (书名)阿毗昙八犍度论之异名。
【阿毗昙苦慧经】 (书名)阿毗昙五法行经之异名。
【阿毗昙门】 (术语)阿毗昙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于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于佛法明蜫勒门阿毗昙门空门之三门,其中曰:“阿毗昙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可知以发智六足诸论为宗,分别法相,使起正慧,为阿毗昙门之大旨。僧伽提婆等来支那,依之建立毗昙宗,东晋以后流行一时。后天台及嘉祥取智度论十五:“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愚痴论”之文意,于此等三门外,别加非有非空之一门,是为藏教四门,阿毗昙门配于有门,见法华玄义八,三论玄义等。
【阿毗昙毗婆沙论】 (书名)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同本异译。但有初之三犍度,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六十卷。
【阿毗昙五法行经】 (书名)后汉安世高译,一卷。释四谛五行。
【阿毗昙心论】 (书名)尊者法胜,嫌婆沙论太博而略撰要义者。晋僧伽提婆,惠远共译,四卷。
【阿毗昙心论经】 (书名)此经为解释阿毗昙心论者。大德优婆扇多造,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六卷。
【阿毗遮噜迦】 (杂语)Abhicāraka,又作阿毗拓[口*留]迦,阿毗左[口*留]迦。译曰调伏,降伏。缚一切万物使不自在之意。
【阿毗遮噜迦仪轨品】 (书名)具名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第三十一。唐不空译,一卷,说诸调伏之法。
【阿毗遮罗】 (异类)饿鬼名。译曰疾行。见正法念经十六。
【阿毗左啰】 (杂语)与阿毗遮噜迦同。
【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菩萨)观世音之梵名。见“阿缚卢枳低湿伐逻”条。
【阿婆卢耆兜帝梨置】 (术语)陀罗尼名。译曰护助佛法消诸奸恶。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阿婆罗骞陀】 (人名)王名。译曰云片。见起世因本经十。梵Abhra-khaṇḍa。
【阿婆魔罗】 (异类)Apasmāra,疟鬼之总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婆魔罗,此云无花鬘,或云颠狂也。”
【阿婆末迦】 (植物)草名。见“阿波末利加”条。
【阿婆末唎】 (植物)草名。千手千眼治病合药经曰:“阿婆末唎草,牛膝草是也。”见“阿波末利加”条。
【阿婆颇那伽】 (术语)观法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婆颇娜伽,唐云微细金刚观,亦曰从真起用也。”
【阿婆施罗】 (地名)Avaraśaila,译曰西山。见外国传四。翻梵语九。
【阿婆娑摩罗】 (异类)鬼名。译曰颠病鬼,形影,转筋。见尊胜经注下。梵Apasmāra。
【阿婆孕迦罗】 (菩萨)Abhayaṁkara,如来名。译曰离怖畏。见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阿耆达】 (人名)Agnidatta,又曰阿耆陀。王名。大部补注五曰:“萨婆多云:以供养火故,名阿耆达。”
【阿耆达王堕蛇道】 (故事)此王一生积功德,皆以临终之一念起瞋恚,遂堕于蛇道。见杂譬喻经。
【阿耆达王请佛】 (故事)佛应阿耆达王之请,三月间食马麦。见中本起经下,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五,智度论九。
【阿耆多】 (人名)又曰阿夷头。十外道之一。译曰无胜。饰宗记七末曰:“阿夷头,梵云阿耆多,此云天胜也。”梵Ajita。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人名)Ajitakeśa-kambara,又作阿耆多颈舍甘婆罗。新称阿末多。外道六师之一人。执现世受苦则来世为乐之外道也。维摩经什注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粗衣也。”同肇注曰:“其人着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希麟音义九曰:“阿末多,旧云阿耆多颈舍甘婆罗。阿耆多,此云无胜。颈舍,此云发。甘婆罗,此云衣。此外道以人发为衣,五热炙身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耆陀,此云无胜。翅舍云发,钦婆罗云衣,此以人发为衣,五热炙身也。”
【阿祇梨】 (术语)又作阿祇利。阿阇梨之变音。玄应音义九曰:“阿祇利,或言阿阇黎,皆讹也,正言阿遮利耶。或作夜,此译云正行,或言轨范师也。”四分律开宗记七本曰:“阿阇梨,或祇梨,阿祇利,此云正行。”梵ācārya。
【阿耆尼】 (神名)即阿祇你。
【阿耆尼达多】 (人名)Agnidatta,巴连弗国婆罗门名。彼在母胎内,使母能论议。见杂阿含经二十五,经律异相四十一。
【阿祇你】 (神名)Agni,又作阿祇尼,阿拟尼。译曰火。印度神话,地上神之最高神。吠陀八天之一。为火神,拟人化为火者也。梨具吠陀千二十八偈颂中,因陀罗(即帝释)外此神之赞歌最多,可知此神在古代与帝释并为印度人所崇拜。后为护世八天之一,司东南之方位,咸信为神人间之媒介者,保护人家监守人之行业之天帝也。后婆罗门教以为三脚七臂之赤人,常乘青牡羊。梵语杂名曰:阿祇尼,译火。名义集二曰:恶祁尼,译火神,佛教中之火天也。
【阿耆毗伽】 (杂语)ājīvika(注),译曰邪命。以邪法生活之义。见本行集经四十五,名义集六。
【阿耆婆沵池】 (地名)唐书西域传曰:“提婆大喜,延使者同观阿耆婆沵池。池广十丈,水常溢沸,共传旱潦未始耗溢。或抵以物,则生烟。釜其上,少选可熟。”法苑珠林十六引王元策西国行传曰:“显庆二年敕使王元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南,至颇罗度来村东坎下,有水火池。若将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灭以水,沃之其焰转炽。汉使等曾于中架一釜煮饭,得熟。使问彼国王?答云:曾经以杖刺着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传此是弥勒佛当来成道天冠。金火龙防守之,此池火乃是火龙火也。”
【阿耆陀】 (人名)即阿耆达。
【阿乞叉野句势】 (杂语)Akṣayakośa,又曰恶乞叉也句势,译言无尽藏。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阿乞叉野句势:阿者无也,乞叉野者尽也,句势者藏也,无尽藏也。”仁王经道场念诵仪轨曰:“恶乞叉也句势:恶,梵本云此是;阿字,此翻为无;乞叉也,此翻云尽;句势此云藏,即无尽藏也。”
【阿乞朝啰】 (植物)Akṣoṭa,又作播啰史。胡桃也。
【阿乞史罗】 (术语)见“恶察那”条。
【阿若】 (人名)阿若多之略。译曰无知。五比丘之上首。见“阿若憍陈如”条。
【阿若多】 (人名)比丘名。译曰无知。见阿若憍陈如。楞严经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
【阿若多憍陈那】 (人名)见“阿若憍陈如”条。
【阿若憍陈如】 (人名)ājñāta-kauṇḍimya,旧称阿若憍陈如,阿若居邻,阿若拘邻。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文句二曰:“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也,乃至知无耳。无量寿、文殊问、阿毗昙、婆沙、皆称为了本际。”弥勒上生经疏上曰:“阿若多,解也。憍陈那,婆罗门姓之一姓也。憍陈如,讹也。”饰宗记七末曰:“婆沙八十二云:以憍陈那先见法故,因斯号彼为阿若多。”
【阿若居邻】 (人名)见“阿若憍陈如”条。
【阿萨阇】 (杂名)病名。涅槃经疏六曰:“阿萨阇无的翻,义言无可治。玄应音义三曰:阿萨阇病,谓不可治病也。”(梵Asādhya)。
【阿萨多】 (杂名)星宿名。译曰轸宿。见翻梵语九。梵语Pūrvā āsādhāh。
【阿僧】 (菩萨)Asaṁga,阿僧伽之略。无着菩萨之梵名。见阿僧伽项。性灵集十曰:“阿僧释龙猛之中观。”
【阿僧伽】 (人名)Asaṁga,一作阿僧佉。无着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着。”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着,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佉,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着,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阿僧祇】 (杂语)Asaṁkhya,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梵,又,Asaṁkhyeya。
【阿僧祇劫】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阿僧企耶】 (杂语)又作阿僧祇耶。阿僧祇之新称。见“阿僧祇”条。
【阿沙波陀】 (植物)树名。见“阿湿婆他”条。
【阿沙妃么洗】 (杂语)译曰四月。
【阿沙干那】 (地名)见“頞湿缚羯拏”条。
【阿沙荼】 (杂名)又作頞沙荼。纪月之名。此月之大阴,值鱼宿而满,故名。印度纪月之第五月,即此方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之间。按此说与阿沙陀条所载者异。
【阿沙陀】 (人名)āṣāḍha,又作頞沙荼,阿沙荼。比丘名,此人为比丘尼所度而得度。见阿育王经九,经律异相十七。又译曰四月,见西域记二,梵语杂名。又星宿名。译曰箕宿。斗宿。见翻梵语。
【阿擅】 (术语)Anātman,或曰阿捺摩,译言无我。见名义集四。
【阿赊迦】 (异类)饿鬼名,梵语Aśaka,译曰希望。见正法念经十六。
【阿奢理儿】 (寺名)āścariṇi,见“阿奢理贰”条。
【阿奢理贰】 (寺名)āścariṇi,又作阿奢理儿。译言奇特。龟兹国之寺名。此国先王,崇敬三宝。时以母弟有奇特之行为,欲传其美迹于后世,故建此寺。玄奘西游时,此寺有学匠曰木叉鞠多,滞留六十余日,学俱舍婆沙等诸论焉。见西域记一,慈恩传二。
【阿奢也】 (杂语)Aśaya,译曰心性。大日经疏十曰:“阿奢也,心性也。谓彼先世所习行,诸根性欲。”
【阿奢逾持】 (人名)Aśvayuj,罗汉名。本行集经三十二曰:“长老阿奢逾持,隋云调马。”
【阿施】 (术语)Artha,译曰义。诠于文义理也。见名义集五。对于言语道断之义而言。
【阿师】 (杂语)阿者发语辞,如阿谁阿娘之类。师者师匠。碧岩着语曰:“多口阿师。”
【阿湿薄迦】 (人名)梵音Aśvaka,慧琳音义六十曰:“阿湿薄迦,人名,无正翻。”
【阿湿波】 (神名)Aśvin,日天与阿湿毗腻间所生之双子名,乘曙光拟人,驾马或鸟之金色车为女神乌沙斯之先驱。佛所行赞入苦行林品所谓“诸梵志等,惊喜得相告,为八婆薮天,为二阿湿婆”者,即此神也。
【阿湿缚伐多】 (人名)Aśvajit,马胜比丘之梵名。舍利弗之师。五比丘之一。佛之血族。瑜伽论略纂十六曰:“马胜者,即旧俱舍三,阿输实,应云阿湿缚(此云马)伐多(此云胜),与梵王论义比丘也。”又作阿湿婆氏多。见慧琳音义一。又曰阿湿婆。见弥勒上生经上。又曰阿湿波持。见西域记九。又曰頞鞞。见中本起经。又作阿说示。见宝胜陀罗经一。
【阿湿缚婆】 (杂语)Aśvaka,译曰苏息处。见大日经疏三。
【阿湿缚庾阇】 (杂名)梵名Aśvayuja,又作阿湿嚩喻若。纪月名。此月之太阴值Aśvini(马师)宿而满。故有此名。为印度纪月之第八月,即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也。
【阿失丽沙】 (杂名)Aśleṣā,星宿名。译曰柳宿。见宝星陀罗尼经四。
【阿尸罗婆那】 (杂名)Abhijit,星宿名。译曰女宿。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六。
【阿湿嚩揭波】 (物名)Aśvagarbha,又作阿湿摩揭波。译曰马脑。慧苑音义上曰:“阿湿嚩者,此云马也,揭波者脑也,若言阿湿摩揭波(Aśmagarbha),此云石藏。按此宝出白石中,故应名石藏宝。古来以马脑声滥石藏声故,谬云马脑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遏湿摩揭婆,亦名阿输摩竭婆,是赤色宝也。”法华玄赞二曰:“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此言杵藏,或言胎藏者,坚实故也。色如马脑,故从彼名。作马脑字,以是宝类,故字从玉,或如石类,字或从石。”
【阿湿摩揭波】 (物名)又作遏湿摩揭婆,阿湿摩竭婆。马脑之梵语。见阿湿嚩揭波项。
【阿湿嚩喻若】 (杂名)见“阿湿缚庾阇”条。
【阿湿毗你】 (杂名)Aśvimī,星宿名。译曰虚宿。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众。胎曼陀罗大钞七曰:“此天虚宿,破军星也,五行金精也,金必有破物能,故曰破军。”(翻译名义大集以为娄星)。
【阿湿婆窭沙】 (人名)Aśvaghoṣa,马鸣菩萨之梵名。见释摩诃衍论一,西域记八,名义集一。见“马鸣”条。
【阿湿婆迷陀耶若】 (行事)Aśvajmedha-yaña,译曰马宝祀。国王之大祭也。大集经五十注曰:“阿湿婆者,齐云马也。迷陀者宝柱也,耶若者祀也。为此祀者,唯阎浮提王之所能也。”(为古代最神圣之祀,祭以马为牺牲,故有此名,通常译曰马祠)。
【阿湿婆恃】 (人名)马胜比丘之梵名。见“阿湿缚伐多”条。出于西域记九。
【阿湿婆氏多】 (人名)Aśvajit,马胜比丘之梵名。见“阿湿缚伐多”条。
【阿湿婆他】 (植物)Aśvapāda,木名。译曰马脚。翻梵语九曰:“阿湿婆他,应云阿舍婆陀,译曰:阿舍婆者,马。陀者,脚。”或谓Aśvattha,即菩提树之误。
【阿氏多】 (人名)又曰阿嗜多,阿私陀。见“阿私仙”条。又阿逸多之新称。
【阿恃多伐底】 (地名)Ajiravati,旧称阿利罗跋提,阿夷罗拔提。新称阿恃多伐底。阿夷罗婆底。阿尔多嚩底。阿脂罗婆提。译曰无胜。别名[口*尸]罗拏伐底。译曰有金。世尊于此河边入灭。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口*尸]剌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翻梵语九曰:“阿夷罗跋提河,应云阿夷罗婆底。译曰阿夷罗者,迅流。婆底者,有。”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阿利罗跋提河,正云阿尔多缚底,西国河名也。”玄应音义二曰:“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口*尸]剌拏伐底河。[口*尸]罗拏,此译云金。伐底,此言有。名为有金河。”此河名异说甚多。法显译之大般泥洹经一曰:“拘夷城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坚固林双树间。”法显传曰:“希连禅河边。”涅槃经一曰:“阿利罗跋提河边。”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玄应音义二曰:“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口*尸]罗拏伐底河。”同三曰:“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着也。名不乐着河也”熙连与尼连,似彼此相通,故佛成道时沐浴之河,涅槃后洗浴之河与阿夷罗婆底河之三河,有混同之风,金河乃熙连转得之字音。佛成道前,舍苦行而沐浴之河,为尼连禅河Nairañjanā,亦即希连,熙连也。阿恃多伐底乃流于舍卫城岸之河。至于拘尸城之河,为金河([口*尸]剌拏伐底Hiraṇyavati)无论矣。
【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 (人名)旧称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详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条。
【阿氏多尊者】 (罗汉)十六罗汉之一。出于三藏法数四十五。见“罗汉”条。
【阿世耶】 (术语)āśaya,译曰意乐。意之爱欲也,又种子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阿世耶此云意乐,亦云种子。”显扬圣教论三曰:“贪阿世耶,瞋阿世耶,痴阿世耶。”
【阿输阇】 (地名)见“阿逾阇”条。
【阿输伽】 (人名)Aśoka,新称阿输伽。旧称阿叔迦,阿舒伽等。译曰无忧。见“阿育”条。
【阿输伽树】 (植物)翻梵语九曰:“阿叔迦树,应云阿输迦,译曰无忧。”僧伽罗刹佛行经曰:“阿舒伽。”名义集三曰:“阿输伽,或名阿输柯。”悉多太子生此树下。此树又单名毕利叉Vṛkṣa,即岚毗尼Lumbini园之无忧树也。
【阿输伽王】 (人名)见“阿育”条。
【阿叔迦】 (人名)见“阿输伽”条。
【阿输柯七日为王】 (传说)是阿输伽王之弟。见“阿育”条附录。
【阿术达】 (人名)Aśucita,阿阇世王女之名也。译曰无愁忧,无畏德。此女十二岁即能论大道。阿术达经曰:“是时王阿阇世有女,名阿术达,汉言无愁忧,年十二,端正好洁。”
【阿术达菩萨经】 (经名)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之略。一卷。
【阿恕伽】 (人名)阿舒迦,王名。阿育王传一曰:“作字名阿恕伽,阿恕伽者,晋言无忧。”见“阿育”条。又树名。一作阿舒树迦。见“阿输伽”条。
【阿顺那】 (植物)Arjuna,又作頞顺那,阿阇那,阿周陀那,阏剌树那,夷离淳那。印度所产之乔木,尊树中之一也。龙树菩萨之名即取此树。见“阿周陀那”条。
【阿说示】 (人名)见“马胜”条。
【阿说他】 (植物)Aśvattha,木名。探玄记二十曰:“阿说他树,此云无罪树。谓绕三匝,能灭罪障,此是菩提树。”百一羯磨五曰:“阿说他子,菩提树子是也。”
【阿说旨】 (人名)见“马胜”条。
【阿私】 (人名)又作阿夷。见“阿私仙”条。
【阿私陀】 (人名)又作阿斯陀。见阿私仙项。
【阿私陀仙相太子】 (故事)释迦初生时,阿私陀仙人相之曰:“若在家者,年二十九,为转轮圣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种智,广济天人。”见因果经一。
【阿私仙】 (人名)又作阿夷,阿私陀,阿斯陀Asita等。译曰无比端正。名义集二曰:“阿斯陀,或云阿夷,此翻无比,又翻端正。”有二人:一人于过去世为释尊说法华经者。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一人为释尊生于净饭王宫时相之者。见因果经一。
【阿死罗摩登祇旃荼】 (人名)女名。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女名也,摩登祇,女之总名。阿死罗,女之别名。此女由卑贱故,恒以拂帚为业,用给衣食也。”即旃荼罗女也。
【阿苏】 (异类)阿苏罗之略。译曰非天。西域记九曰:“阿素落,旧曰阿修罗,又曰阿须伦,又曰阿苏罗,此皆讹也。”见“阿修罗”条。
【阿苏罗】 (异类)见“阿修罗”条。
【阿速达】 (人名)Aśuddha,阿遬达为玉耶女之舅。玉耶,不孝无礼节,遬达诣佛所自责其不德,佛闻之对玉耶说妇道。见阿遬达经。
【阿速达经】 (经名)佛说阿遬达经,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与玉耶女经及玉耶经同本异译。说女之十恶,又说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妇之差别。皆出于增一阿含非常品。
【阿素洛】 (异类)见“阿修罗”条。
【阿遬达】 (人名)Aśuddha,阿遬达为玉耶女之舅。玉耶,不孝无礼节,遬达诣佛所自责其不德,佛闻之对玉耶说妇道。见阿遬达经。
【阿遬达经】 (经名)佛说阿遬达经,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与玉耶女经及玉耶经同本异译。说女之十恶,又说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妇之差别。皆出于增一阿含非常品。
【阿娑迦】 (植物)见“无忧树”条。
【阿娑罗】 (饮食)Asaru,药名。止观一之五曰:“如服阿娑罗药先用清水。”同辅行曰:“阿娑罗药,未详形状。”(罗BhumeaLacera)。
【阿娑弭】 (杂语)译曰无等。出于大日经疏十三。与阿娑磨同。
【阿娑磨】 (术语)Asama,佛之德号。译曰无等。出于智度论二。见“阿娑磨沙摩”条。
【阿娑嚩】 (术语)Asava,阿字为如来部,娑字为莲华部,嚩字为金刚部,以此三字统摄胎藏界之一切真言(胎藏界分三部)。大日经疏五曰:“入阿字门,一切诸法不生,是法身义。入娑字门,一切诸法无染着,是莲华义。入嚩字门,一切诸法离言说,是金刚义。如下字轮品中,以此三字统摄百明,意在此也。”同十四曰:“谓阿字,娑字,嚩字。即此三字,显三部义也。阿字是如来部,娑字是莲华部,嚩字是金刚部。”
【阿娑摩】 (术语)即阿娑磨。
【阿娑摩补多】 (杂语)Asamāpta,译曰无尽。见大日经疏十四。
【阿娑磨沙摩】 (术语)Asamasama,又作阿娑摩娑摩。佛之德号。译曰无等等。智度论二比佛于其他菩萨等全非其等比,故曰无等,与佛等同,故重云等也。
【阿娑摩娑摩】 (术语)见阿娑磨沙摩项。
【阿娑颇那伽三摩地】 (术语)又作阿娑婆那伽三摩地。定名。数息观也。金刚顶经疏二曰:“阿娑颇那伽者,旧经云:初依瑜伽安那般那,系念修习,不动身体,亦不动支分。名阿娑颇那伽法,安那般那,亦云何那波那,亦云阿般那,谓数息观。”金刚顶经一曰:“阿娑颇那伽三摩地。”秘藏宝钥下曰:“阿娑婆那伽三摩地。”见“阿那波那”条。梵āśvāsaapānaka。
【阿他婆吠陀】 (书名)Atharvaveda,又作阿达婆鞞陀,阿闼波陀。四吠陀之一。阿他婆者,术,咒,咒术,或禳灾之义,即载录祭祀所用咒文之婆罗门教典也。自二十篇约六千颂而成,皆免恶鬼病毒怨贼等灾害之禁咒祈祷方法也。
【阿闼婆那】 (术语)Atharvaṇa,译曰咒术。见“韦陀”条。
【阿提阿耨波奈】 (术语)Adi-anutpāda,译曰本初不生。释梵字(阿)之语。智度论二十八曰:“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奈(秦言不生)。”见“阿”条。
【阿提佛陀】 (佛名)梵名ādi-buddha。西藏语云:Cho-gidang-poisang-ye,译言本初觉者或第一觉者。喇嘛教之本初本佛也。西藏佛教之古派以此佛为生自毗卢遮那之普贤Samantabhadra,谓之Kuntu-bzaṅ-po(至善法身),即梵语之Dharmakāya-samantabhadra(法身普贤),盛崇拜之,新派谓为跋折啰陀罗Vajradhara(金刚持),与跋折啰萨埵Vajrasattva(金刚有情),一体不二之身。跋折啰陀罗者,亦名最胜佛,最上胜者,一切秘密主,诸如来都统,无始无终者等。跋折啰萨埵者,亦有最上智,上首,五禅那佛统领等异名。虽有时说此两金刚如别佛,然其一体不二,称为阿提佛陀,是具足三德之大觉者,无上者,大自在者,无始无终,无限无际,能遍满于十方,离因缘而为因缘之本源,即无相而作无相之大因,一切万物皆出于其所造,依其力而显现,又具有五体五智五见,为一切佛之能造者。五禅那佛之统领,其净土为Og-min(色究竟天之义)最上根本大乐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所谓“即金刚萨埵,秘密大主宰。所言五秘密,谓毗卢遮那,及不动如来,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等,是名五秘密。所言诸部者。谓一切如来,真实之妙理,成金刚萨埵。毗卢遮那佛,不动如来部,宝生无量佛,不空成就等,真理亦如是”者,说金刚萨埵即阿提佛陀入于路迦三惹那Lokasañjñana之甚深三昧,开发本具五智时,现成此等五秘密也。
【阿提目多伽】 (植物)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见名义集三。又树名。慧琳音义十二曰:“阿地目得迦,花树也。”
【阿菟】 (术语)Aṇu,译曰极微。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极度者。俱舍光记十二曰:“梵云阿菟,此名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应知为天眼,轮王眼,后有菩萨眼所见。”见“阿拏”条。
【阿菟浮多】 (书名)Adbhuta,书名。译曰未曾有。见佛本行集经十一。
【阿菟林】 (杂名)译曰小林。见翻梵语九。
【阿菟楼陀】 (人名)Aniruddha,见“阿那律”条。
【阿菟卢摩】 (书名)Anuloma,书名。译曰顺。见佛本行集经十一。
【阿菟罗】 (人名)师子国王夫人名。见慧琳音义七十八。
【阿菟吒阐提】 (术语)偈名。数经论之文字满三十二字者。百论疏一曰:“婆娑列四种偈:一者以八字为一句,三十二字为一偈。此是结偈法,名阿菟吒阐提,是经论数法,亦是计书写数法。二者或六字为句,名初偈。三者二十六字为句者,是后偈。此偈名摩罗,四者减六字为句,此偈名周梨荼。”(梵Anuṣṭubhchandas;巴Anuṭṭhubha-chando)。
【阿陀】 (饮食)阿伽陀之略。药名。宗镜录二曰:“于群药中,但取阿陀之妙。”见“阿伽陀”条。
【阿驮啰】 (术语)ādara,作阿陀罗。合掌名。大日经疏十三曰:“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
【阿陀那】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阿陀那】(术语)Adāna,心识名。阿赖耶识之别名。译曰执持。此识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体使不破坏。解深密经一曰:“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唯识论三曰:“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同述记曰:“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
【阿陀那识】 (术语)见“阿陀那”条。
【阿陀婆耆耶修妒路】 (经名)见“阿陀婆耶修妒路”条。
【阿陀婆耶修妒路】 (经名)经名。饰宗记八本曰:“阿陀婆耶修妒路晋云众德经。”十诵律二十四曰:“阿陀婆耆耶修妒路。”
【阿维罗提】 (界名)Abhirati,又作阿比罗提。阿閦佛之净土名。在东方。吴译之维摩经下曰:“阿閦佛阿维罗提世界。”同注曰:“阿閦佛者,汉言无怒。阿维罗提者,汉言妙药也。”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阿閦鞞佛经云:名无瞋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见阿閦条。
【阿惟三佛】 (术语)又曰阿毗三佛。译曰现等觉。显现正等知觉之义。佛智之异名。放光般若经二曰:“具足佛十八法,当成阿惟佛。”玄应音义三曰:“阿惟三佛,此言讹也,正言阿毗三佛陀。”见“阿毗三佛陀”条。
【阿惟颜】 (术语)译曰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之位。见玄应音义三。
【阿惟越致】 (术语)见“阿鞞跋致”条。
【阿惟越致遮经】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不退转法轮经同本异译,摄于法华部。
【阿尾奢法】 (修法)见阿尾舍项。
【阿尾奢法经】 (经名)速疾立验摩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一卷。
【阿尾舍】 (修法)āveśa,又作阿尾奢。为托人之法。修验者,摄取鬼魅及病鬼使附托于童男女,问病之轻重,命之长短,一切之灾祥,以除疾禳祅者名曰阿比舍法。译曰遍入。谓请降天神摄取鬼魅。令遍入于童男女之支体也。摩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曰:“时摩醯首罗告那罗延言:汝当谛听。(中略)若欲知未来事者,当拣择四五童男或童女,可年七八岁,身上无瘢痕靥记,慧聪灵利。先令一七日服素食,要须吉日沐浴,遍身涂香,着净衣。口含龙脑豆蔻,持诵者面向东坐,身前以白檀香涂一小檀,可一肘量。令童女等立檀上。(中略)取安息香,以大印真言,加持七遍。烧令童女薰手。又取赤华加持七遍,安童女掌,便以手掩面。则持诵者结印诵言,应诵七遍。则彼童女战动,当知圣者入身,必速应验未来善恶一切灾祥事。”瑜祇经曰:“若加持男女,能令阿尾舍,三世三界事,尽能知休咎。”
【阿亹贼奇】 (人名)ākimśuki,儿名。译曰无恼。见贤愚因缘经八。
【阿未罗】 (植物)āmalaka,果名。新称阿末罗,阿摩洛迦,庵摩洛迦等。旧称庵摩罗,阿磨勒,庵摩勒。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阿末罗,旧言庵摩罗,亦作阿摩勒。其叶似小枣,花亦白小,果如胡桃,其味酸而甜,可入药分。经中言如观掌中者也。”西域记八曰:“阿摩洛迦,印度药果之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涅槃经,作呵梨勒,讹也。”善见论十七曰:“阿摩勒果,此是余甘子也。”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食之除风冷。”有部毗奈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梵语杂名曰:“阿摩攞迦。”案“阿末罗果”与“庵没罗果”全别。阿末罗,形圆,径一寸许,药用。庵没罗(āmra),椭圆,大如梨,食用。又心识名。阿末罗识及阿摩罗识之梵语全为别语也。见“庵摩罗”条。
【阿羞】 (异类)新称阿素洛。出于可洪音义一。见“阿修罗”条。
【阿休何】 (地名)Aho-gangā,山名。译曰向。见善见律毗婆沙二。
【阿修罗】 (异类)Asura,又作阿须罗。旧称阿修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译曰无端,容貌丑陋之义。又曰无酒,其果报无酒之义。新称阿素洛。译曰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之义。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名义集二曰:“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城记九曰:“阿素洛,旧曰阿修罗,又曰阿须伦,又曰阿苏罗,皆讹也。”法华文句五曰:“阿修罗,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神。”大乘义章八末曰:“阿修罗者,是外国语,此名劣天。又人相传名不酒神。”玄应音义三曰:“阿修伦,又作阿修罗,皆讹也,正言阿素洛。此译云:阿无也,亦云非。素洛云酒,亦云天。名无酒神,亦名非天。经中亦名无善神也。”
【阿修罗道】 (界名)六道之一,修罗道也。多由瞋,慢,疑之三因而生。见法苑珠林五。
【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宫,在大海底。(中略)如天富乐。”西域记十说清辩菩萨,入南天竺案达罗国修罗窟待弥勒出世。同九曰:“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谓之阿素洛宫也。”
【阿修罗界】 (界名)阿修罗之世界。三界义曰:“若依十地经妙高山(须弥山)北,大海下,过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阿修罗王宫,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王宫,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王宫。若依起世经,须弥东西面,去此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罗宫,纵横八万由旬。又云修罗中极弱者在人间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是非天(阿修罗)宫也。”
【阿修罗居大海边】 (杂语)法华文句五曰:“阿修罗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智度论十曰:“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边住。”
【阿修罗琴】 (杂名)阿修罗之琴,欲听之则无弹者,而随意自出声。此阿修罗之福德所使然也。智度论十七以之喻法身之菩萨,心无所分别,而自然应众生之机,得于种种说法教化。又出于法华玄义六上。
【阿修罗说五念处三十八品】 (传说)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于地,又嫉佛之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阿修罗王】 (异类)法华经序品列四阿修罗王。如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有百千之眷属。
【阿须伦】 (异类)旧译无端,无酒,新译非天,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见“阿修罗”条。
【阿剡底诃罗】 (异类)鬼神名。译曰食火。见孔雀王咒经上。
【阿耶怛那】 (术语)āyatna,又作阿也怛那。旧译曰入。新译曰处。即十二入十二处等。俱舍光记一曰:“阿耶怛那,唐云处,旧翻为入。此亦不然,若言入,梵本应云钵罗吠舍,旧经亦有译为处者。如空无边处及阿练若处,并与今同。”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阿也怛那。”
【阿耶底柯】 (杂语)仙人名。毒药之师。见饰宗记四本。
【阿耶吉唎婆】 (菩萨)见“阿耶揭哩婆”条。
【阿耶揭哩婆】 (菩萨)Hayagrīva,又作阿耶揭唎婆。马头观音之梵名。陀罗尼集经一曰:“尔时观世音菩萨,现阿耶揭哩婆身,唐云马头。”大日经疏五曰:“阿耶揭唎婆,译云马头。其身非黄非赤,如日初之色。以白莲花为璎珞。(中略)此是莲花部忿怒持明王也。”苏婆呼童子经曰:“阿耶吉唎婆。”
【阿耶罗】 (杂语)āyāna,译曰观。观经嘉祥疏曰:“阿耶罗,此云观,观是观见,亦是观行,亦是观察。”
【阿耶穆佉】 (地名)Ayamukha,国名。在中印度,僧徒多学小乘之正量部法。昔佛陀驮婆论师于此国制说一切有部之大毗婆娑论。见西域记五(佛陀驮婆之译为觉使,则婆为娑之写误明矣。即Buddhadāsa是也)。
【阿夜健多】 (杂名)Ayahknṇḍa,铁名。阿夜塞健那之略。阿夜,译铁。塞健那,译胜伏。谓此铁能伏碎余铁之义。见探玄记二十。
【阿夷】 (杂语)阿梨耶ārya之讹略。译曰尊者,圣者。饰宗记十曰:“阿夷翻尊者或圣者,今阿夷者略也。僧祇律中,阿梨耶僧听,即是也。”又(人名)悉达多太子之阿私陀仙人之别名。法显传曰:“阿夷相太子处。”大部补注五曰:“阿夷亦云阿私陀,此云无比,又云端正也。”
【阿夷多翅舍钦婆罗】 (人名)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条。
【阿夷罗跋提】 (地名)河名。见“阿恃多伐底”条。
【阿夷罗和帝】 (地名)Ajiravatī,河名。见“阿恃多伐底”条。
【阿夷罗婆底】 (地名)Ajiravatī,河名。见“阿恃多伐底”条。
【阿夷那】 (人名)异学沙门之名。
【阿夷那经】 (经名)因异学沙门阿夷那弟子来为诸比丘说法非法,义非义等之差别。摄于中阿含经四十九。
【阿夷恬】 (术语)译曰新学。又新发意发心入佛道,经时日未多者之称。见玄应音义九,名义集一。
【阿夷头】 (人名)见“阿耆多”条。
【阿诣罗】 (天名)天仙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众。秘藏记末曰:“阿诣罗仙,赤肉色。在天后傍,持莲华,上有瓶。”净严云与[央/瓦]伽罗和Aṅgiras同。
【阿逸多】 (人名)Ajita,旧称阿逸多,阿嗜多。新称阿氏多,阿制多。译曰无能胜,最胜之义。是弥勒菩萨之字。维摩经什注曰:“弥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氏多,此云无胜,旧言阿嗜多,或作阿逸多,皆讹也。是弥勒今生名也。”慧苑音义上曰:“阿逸多,正云阿制多,此曰无能胜也。”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能胜,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阿寅罗波帝夜】 (地名)江名。正言阿夷罗婆底。译为有驶流。恒河之支流。佛成道前水浴之河也。见善见律毗婆沙七,翻梵语九。见阿恃多伐底条。
【阿由多】 (杂语)Ayuta,又作阿庾多。数名。本行集经十二曰:“阿由多,隋言数十亿也。”慧苑音义下曰:“阿庾多者,当此方一兆之名也。”俱舍论十二列五十二数中之第十数名。
【阿逾阇】 (地名)Ayodhyā,一作阿输阇。国名。译曰不生,不可战。胜鬘经宝窟上本曰:“阿逾阇国者,此翻为无生。此国往昔大乘人住,多解无生。国从人立名,故云无生国也,又翻为不可战。边城坚固,不可攻战,是支祥王所居,为舍卫国附庸。”玄应音义六曰:“阿逾阇,此译云不可战国。”
【阿伛】 (术语)又作阿优。见“阿欧”条。
【阿育】 (人名)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三百二十一年顷,于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跋罗祇(Subhadrāṇgi)王幼时甚狂暴,不为父王所爱。欲以兄修私摩(Śusmna)为嗣。偶值领内德叉尸罗(Takṣasilā)国叛乱生,命彼往讨。据阿育王经言:“器杖资具悉不与之。”又阿育王传言:“唯与四兵,不与刀杖。”父王之意盖期其没阵也。然彼豪迈善战,平定叛乱,威权由此大张,遂于父王崩后,杀修私摩而登王位。南传之善见律一,岛史六章,大史五章则与之异,当阿育王未为王时,出为乌阇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āja)在任地司收敛事,偶闻父之讣音,仓皇归都,首袭修私摩杀之,自即王位,四年间除同母弟帝须,并杀异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后举即位大礼。是乃佛入涅槃后二百八十年也。两说虽异,而于即位前后兄弟间有内讧,则同。登位之初,依然极狂暴,杀大臣戮妇女无数。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狱,戮无辜之民无算,及后翻然归于佛教,大发挥慈悲精神,努力于正法之兴隆宣布。王之事迹,有其敕语诰文可证。又佛典中亦有记载,得彼此综合而知之。诰文或刻于岩面或刻于石柱,现今所发见者,有三十四章。经几多学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据是等诰文观之,则王有兄弟姊妹及两后。国都为华氏城,王权所及之范围,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东由频伽罗湾,西及亚剌比亚海。诰文内容虽有种种异说,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乐,奖励国民怀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仅统御广大之版图,甚得其宜,并爱真理,富于博爱之精神,诚印度空前绝后之圣王也。即称为有史以来世界之大王,亦无不可。王归佛之动机,自阿育王传第一考之,乃因见海比丘之奇迹,自善见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于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诰文第十三章有谓“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迦[饥-几+夌]伽,捕虏十五万人,戮十万人,其僵者更不知为几倍。迦[饥-几+夌]伽并吞以来,天爱热心护持达摩,归依达摩,又宣扬达摩教规。”则直接归佛之动机,在于征服迦[饥-几+夌]伽,然其远因当为即位初年所经验之悲剧与一沙门之说法,于残忍酷薄之王心,唤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后又目击征服迦[饥-几+夌]伽之大惨事,一时勃发,遂直入佛门,归于正法也。王一入佛门,热烈之度非常,于领内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宝塔,又将正法宣布之诰文刻于四方,亲身拜佛迹而供养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迹也。又依善见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于华氏城为异论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结集,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一千之长老从事于此,以九月终其效,结集终了之后,派遣宣教师于四方,如派末阐提(Majjhantika)至罽宾(Kaśmir)犍陀罗(Gandhāra)国,派摩诃提娑(Mahādeva)至摩醯沙末陀罗(Mahisa-maṇḍala)国,派勒弃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āsi沙漠地方)国,派昙无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国,派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诃勒叱(Mahā-raṭṭha)国,派摩诃勃弃多(Mahā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腊领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边国(Himavanta-pada尼波罗地方)派须那迦及郁多罗(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ūmi缅甸)国,派摩哂陀(Mahinda)至师子(Laṅkā锡兰)国,令各从事教化。以上乃善见律之所传也。又诰文第十三章记王与希腊之五王国交通。所谓五王国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笃(Egypt)买赛顿(Macedon)曷毕落司(Epiros)及克雷纳(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来颇多异说,若于近时希腊,印度比较研究上由前记希腊五王国之出世年代换算之,便得确定其年时,虽从换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异,而其即位在西历纪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后,则甚明也。盖王之记传南传与北传之间,不无乖错。其中显著者,如北传谓王乃佛灭百年出世,不言迦罗阿育出世。南传谓王之出世,是佛灭二百八十年,佛灭百年,别有迦罗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会此南北两传,谓北方传之阿育为迦罗阿育,南方传之阿育为达磨阿育,南北所传之阿育实非一人,此恐出于附会,不可信也。从来以南方所传者为正确,信之不疑。而诰文所记者,反助北方之所传,亦一奇也。
【阿育王传】 (经名)七卷,西晋安法钦译。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以下优波鞠多等之因缘者。
【阿育王弟七日为王】 (传说)据南传善见律,王弟帝须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见群鹿交尾,疑比丘能制欲,还语王。王乃解此疑问,欲使归佛教,让王位于帝须,七日且告以期终处死。帝须升王位,虽快乐供养,无不任意,而畏死无宁日,故不起欲,忧恼憔悴。王仍谓帝须曰:出家比丘,常思惟死,故无暇起染着心。于是帝须即信佛法,感激昙无德(Dhamma-Rakkhita)之奇迹,终强请于王,至阿育寺为比丘。北传阿育王传(卷二)王弟宿大哆。阿育王经(卷三)毗多输柯之传说,大略与南传相同。见韦陀输条。
【阿育王经】 (经名)十卷,梁僧伽婆罗译。与前本大同小异。
【阿育王譬喻经】 (经名)具名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失译。天尊为佛之尊号,是汇集教训的譬喻者。百譬喻经之类,冠以阿育王三字者,因其初之一喻关于王之事也。
【阿育王山】 (地名)在今浙江宁波鄞县。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有刘萨诃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称为阿育王山。刘宋元嘉十二年,昙摩密多,建立寺塔。梁大同六年,武帝诏越州守臣萧察重修寺宇。简文帝亦时奉钱。或云:寺本号广利寺,梁武帝时,改赐阿育王寺之名。尔后塔之供养,数数行之,及宋代,大觉怀琏住之,建宸奎阁。苏轼作记。寻而宗杲,介谌,德光,如洪,大观等,交董之,为临济之道场,一时称盛见广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三十八,佛祖统纪三十六五十三等。
【阿育王石刻文】 (杂名)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诰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于四方,故于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诰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其诰文,确定为阿育王使刻者。其发见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铭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虽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诰文,皆磨砺岩或大石,而镌刻文字,其中亦有雕饰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佉卢瑟底Kharoṣṭhi文字书之(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记之。佉卢瑟底文字与梵字反对,读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诰文,据其中之记载,可知为阿育王灌顶(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间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诰文(与前十四章异),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诰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简短之别文一章,虽多毁损,亦有柱头柱身完全者。柱头者,铃形之上,有圆板,其侧缘雕饰莲华忍冬花或鹅类,板上置狮子像者为多。其长,小者三十二三尺,大者及四十二尺余。其直径,下部约二尺乃至三四尺。自其诰文所载考之,可知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间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铭文一章,皆不长。今述各诰文及铭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诰文十四章,禁畜之牺牲及祭典。施药,移植药草,并植树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应每五年参集正法之大会。应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穷乏之救恤。亲听政事,以利民众。与异教徒勿互相争。废畋猎。应止败德无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应为来世离罪业。应行法施。异教徒应相和合,无论何法皆应重之。悔悲迦[饥-几+夌]伽征服之惨事,归于正法,于希腊五王国及他国弘通法音。又记诰文刻石之缘由。又别文二章,皆记应爱抚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应催无遮大会。小磨崖之诰文,或谓弘法既及全印,将来尚应益益扩布,增进天佑。或言应作孝顺等正行。或对于摩揭陀之僧众记王归敬三宝之志厚及佛宣说之经法应长存。石柱之诰文七章,言任辅弼之任者,应无上下之别,诱导民于正道。正法殊胜。勿为恶业。知事应以慈仁为旨,宽于赏罚。应不行杀害生类或去势等。一切阶级,一切异宗,皆为王所崇敬及禅定功德宜尊等。其简短之别文,或记王妃施舍树林等因缘。或记王之参拜并建柱等。石窟之铭文,各记其洞崖施舍之事。以上皆为现今所发见者。而后来之学者,或再发见未发之遗物,未可知也。
【阿育王塔】 (堂塔)阿育王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众。据善见律毗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敕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一及阿育王经一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舍利,造八万四千宝箧,一箧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为庄校,以建立八万四千宝塔云。法显传及西域记等亦皆叙王造八万四千塔。又杂譬喻经上,谓阿育王希疾病平愈,造一千二百宝塔。其塔数虽不知孰确,而王由兴教爱法之至情,多建寺塔,则非子虚也。今诸塔殆已无存,彼中印度之僧志古塔,是否为此中之一,亦不可考。又古来有传说此阿育王塔我国亦有之者,如广弘明集十五,举鄮县(今宁波鄞县)塔已下凡十七塔,法苑珠林三十八列鄮县塔以下凡二十一塔,谓皆为阿育王所造。案阿育王之领土,不及于我国,塔何从来?殆附会之说也。考佛祖统纪四十三,谓吴越王钱俶,慕阿育王造塔事,以金银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功竣。其附会即由此欤。
【阿育王为女造像】 (杂名)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梁书扶南国传曰: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捕鱼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于水上,系世取送县。县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于水底。得佛光艳。交州押送台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余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像后,西域胡僧五人来,请悝曰: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值胡乱,埋像于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写像形。寺主僧尚虑亏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慧邃便恳到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后三藏那求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经名)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ś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须比丘,请王令二子出家。王问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时年满二十。推目犍连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娑为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岁,推昙摩波罗为和尚,受六法。此为王登位后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三藏中总持一切佛法,后依和尚帝须之劝至师子国。
【阿育王役使鬼神】 (传说)王建八万四千塔时,欲一夜成功之,遂役使夜叉。见阿育王经一。杂阿含经二十三。
【阿育王最后施半庵摩勒果】 (传说)王卧病,施心益强,日夜送黄金于鸡园寺不止。时邪见之大臣,劝太子三波地,勒守库藏,使王命不行。王竟无施物,唯有半庵摩勒果在手中。王大悲恼,说偈曰:“今我阿育王,无复自在力,唯半阿摩勒,于我得自在。”乃遣侍臣施与鸡园寺。鸡园寺上座碎为粉末,置羹中遍分与众僧。见阿育王经五。
【阿吒薄拘付嘱咒】 (经名)一卷。失译。
【阿吒薄俱】 (神名)又作阿吒婆拘。与阿吒嚩迦同。见阿吒婆拘咒经项。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 (经名)三卷,唐善无畏译。
【阿吒筏底】 (杂名)多闻天即毗沙门天之居城。慧琳音义十一曰:“阿吒筏底城,即多闻天王所居也。”
【阿吒厘】 (地名)国名。中印度之境。人性浇薄,佛法不行。见西域记。
【阿吒嚩迦】 (神名)āṭavika,鬼神名。又作遏吒薄。阿吒薄俱。慧琳音义十二曰:“阿吒薄迦,旷野鬼神大将名也。或名遏吒薄,皆声转也。俗名元帅大将非也,十六药叉将之一将也。”
【阿吒那剑】 (经名)Aṭṭana,外道所传之经名,未详。十诵律二十四曰:“阿吒那剑,鬼神成经。”
【阿吒婆拘】 (神名)见阿吒嚩迦项。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失译。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
【阿吒婆拘咒经】 (经名)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之略。
【阿遮】 (明王)阿遮攞Acala之略。译曰不动。不动尊之梵名。金刚般若经开题曰:“不动者,梵阿遮攞。”秘藏宝钥上曰:“阿遮一睨业寿之风定,多[(匕/禾)*(企-止+米)]三喝无明之波涸。”
【阿遮利耶】 (术语)ācārya,阿阇梨之新称。南海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阇梨,讹也。”
【阿遮楼】 (地名)Acala,山名。译曰不动。见咒毒经,翻梵语九。
【阿遮罗】 (明王)ācala,译曰不动。不动尊之梵名。见“阿遮”条。又菩萨位名。是十住中第八住也。出三藏记九曰:“阿遮罗,晋曰八住。(中略)第八住名不动。”
【阿遮昙摩文图】 (书名)Acala-dharma-mudrā,圣法印经之异名。圣法印经题下曰:“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佛对比丘说圣法印者。案阿遮,译曰无动。昙摩,译曰法。即指圣法印也。
【阿遮一睨】 (杂语)不动尊左目眇,故曰一睨。见“不动”条。
【阿折罗】 (人名)ācāra,罗汉名。译言所行。见西域记十。
【阿者丽】 (明王)译曰不动。出于大日经疏四。见“阿遮罗”条。
【阿轸[帝*也]】 (术语)Acintya,译曰不思议。见大日经疏十三。
【阿支罗迦叶】 (人名)Acela,王舍城之居士名。佛入城乞食,于途上问苦事,遂得悟。见阿支罗迦叶经。
【阿支罗迦叶经】 (经名)具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一卷。
【阿质达霰】 (人名)梵Ajitasena,印度沙门名。贞元录云:阿质达霰,此云无能胜。天竺三藏名也。
【阿制单阇耶】 (杂语)Ajitañjaya,译曰无能胜。最胜之义。大日经疏十曰:“阿誓单阇耶,无能胜也,阇耶是胜,阿是无。”
【阿制多】 (人名)Ajita,阿逸多之新称。慧苑音义上曰:“阿逸多正云阿制多,此云无能胜也。”见“阿逸多”条。
【阿至摸】 (术语)菩萨位名。第四住。出三藏记九曰:“阿至摸,晋云四住。”梵Arciṣmati。
【阿众毗】 (术语)ācumbhin,禅定名。译曰接吻。探玄记十九曰:“阿众毗者,此云接口,得言教密藏之定。”
【阿周陀】 (人名)目连昔称阿周陀道人,在檀特山时,见须大拏太子(释迦如来因位时名)发愿为神通第一之弟子。见佛本行集经,大部补注三。
【阿周陀那】 (植物)Arjuna,木名。又龙树菩萨之字也。龙树菩萨本传曰:“菩萨之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
【阿字】 (术语)见“阿”条。
【阿字本不生】 (术语)是密教之根本义,本不生者,本来本有,非今始生之义,是为阿字之实义,何谓阿字有不生之义?凡物之为元初根本者,必为不生之法。生法必为能生之因,有能生之因,即非是根本元初也,今阿字即字之根元,更无能生之因,最便于知此为不生之义,故托于阿字使知一切诸法不生之义也,观是谓之阿字观。大日经二曰:“阿真言教法,谓阿字门,谓一切诸法本不生。”
【阿字布心】 (术语)一切真言心之阿字,布于行者之心,是名心作心,又云心布心,略称心心。
【阿字观】 (术语)真言宗之观法。观念阿字之方法也。辨惑指南一谓真言行者之要道,无过于阿字观。阿字观有三别:一声,二字,三实相。声观者其坐法与印相如常。口每出息唱阿字于其声付意息息不懈,修时妄相自息,其心寂灭真智自生,明达一心之本源。字观者,先于我身之心中,观径一肘量之圆明月轮,于其中观八叶白色之开莲花,于其台上观金色之字也。
【阿字具四用】 (杂语)阿字有四种功用。大疏七谓:“如来真言于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一一名中亦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一一成立相中亦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且举三昧耶真言:最初阿字以本不生义故,即有‘息灾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无缺,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无量过失殄灭无余,即有‘降伏用’,更无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摄召用’,如是本不生中无所有功,即能成办一切诸事如阿字者,余一一字亦如是。”
【阿字门功德七句】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证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五点功德。初一句为发心,第二句为修行,第三句为证菩提,第四、第五二句为于涅槃中,第四句为内证,第五句为外用,第六第七两句为方便,此中第六句为身之方便,第七句为心之方便。慧光云故和上谓第五、六、七三句并是中方方便。见演奥钞四十二。
【阿字内外声】 (术语)阿字之一字,有喉内声与喉外声之二音也。大日经疏十七曰:“阿有内外,若虽无外声,然不能离阿字内声。内声者即谓喉中阿声也。”云云,外声者谓其喉中阿字之显现也。
【阿字七义】 (名数)一菩提心,二法门之义,三无二之义,四法界之义,五法性之义,六自在之义,七法身之义。
【阿字数息观】 (术语)观阿字于出入之息之观法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以阿字门,作出入息三时思惟,行者尔时能持寿命。”大疏十一及演奥钞三十九说观入息为不生出息为不灭之法。
【阿字为月轮种子】 (杂语)三密观观阿字为月轮,是阿字本不生之法有理智,智之本不生为现觉诸法本体不生之智,以此义故,智月之种子用阿字也。见护身法钞。
【阿字一百义】 (名数)一、一切法无来。二、一切法无去。三、一切无行云云。举无住,无本性,根本以下一百。
【阿鍐】 (种子)梵A,vaṁ,阿为胎藏界大日如来之种子。鍐为金刚界大日如来之种子。真言宗以此二字为秘要。
【阿鍐览唅欠】 (术语)A,vaṁ,raṁ,haṁ,khaṁ,大日如来之真言有三品,此乃其上品之真言:即大日法身之真言也。青龙仪轨上曰:“曩莫,三曼多,没驮喃,阿鍐览唅欠。”三种悉地陀罗尼法曰:“下品悉地,阿罗波左那。中品悉地,阿尾罗吽欠。上品悉地,阿鍐览唅欠。”佛顶尊胜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曰:“阿鍐览唅欠,毗卢遮那真言,是五字者,是名秘密悉地。”此五字之解释如阿尾罗吽欠,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大日如来之自体也。
【哀怜】 (术语)哀苦之众生也。大经净影疏上曰:“佛心哀怜。”
【哀亮】 (术语)物音哀而明亮也。无量寿经上曰:“清扬哀亮微妙和雅。”
【哀愍】 (术语)哀者悲哀。愍者怜愍。见人苦而起之慈悲情也。胜鬘经曰:“哀愍覆护我。”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宝窟上末曰:“哀者悲也,愍者慈也。”
【哀雅】 (术语)物音哀而有雅致也。观经曰:“百宝色鸟,和鸣哀雅。”
【啀喍嗥吠】 (杂语)啀喍者,以口啮物也。嗥吠者张口而吼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斗诤揸掣,啀喍嗥吠。”
【蔼吉】 (鬼名)见蔼吉文项。
【蔼吉文】 (鬼名)魅人死尸之鬼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蔼吉梵言蔼吉支,此云起尸鬼也。”慧琳音义五十四曰:“蔼吉支,起尸鬼名也。”详见“毗陀罗”条。
【蔼罗筏拏】 (异类)Airāvana,又作爱罗筏。龙名,又象王名。玄应音义二十五曰:“蔼罗筏拏,旧名伊罗钵多罗,亦云[口*垔]罗钵多罗Elāpattra,伊罗此云香。钵多罗此云叶,名香叶象也。”(钵多罗Pattra者叶也vana者林也)。慧琳音义八曰:“大龙王名,此无正翻。”俱舍光记十九曰:“蔼罗筏拏,是水名。水中龙象,从水为名。即帝释所乘,龙象王也。”见“堙罗那”条。
【爱】 (术语)梵字。悉昙十二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文殊问经字母品曰:“称爱(引)引字时,是威胜声。”是似由有威仪路义之Airypatha转释者。又贪物之意。染着之意。乃十二因缘之一。俱舍论九曰:“贪资具淫爱。”大乘义章五末曰:“贪染名爱。”唯识论述记十六曰:“耽染为爱。”楞严经四曰:“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圆觉经曰:“轮回爱为根本。”
【爱别离苦】 (术语)八苦之一。别所爱者之苦痛也。如妻别夫时之苦痛是。
【爱财天】 (天名)胎藏界曼陀罗中,第十二外金刚院北方之天神名。乃七曜中之贪狼星也。以司财故名爱财,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七。
【爱道】 (人名)比丘尼名。又曰大爱道。梵名摩诃波阇娑提(Mahāprajāpati),是佛之姨母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爱道是佛姨母。佛生七日,摩耶命终,姨母乳养。”
【爱毒】 (譬喻)恩爱害道如毒药。为恩爱所系缚,而妨害佛道修行也。智度论十五曰:“为邪见箭爱毒涂。”
【爱法】 (术语)爱乐执着于法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法乐法。”同慧远疏曰:“修慧行,得法爱着,名为爱法。”止观五之六曰:“爱法即无明。”
【爱缚】 (术语)恩爱之系缚。仁王经下曰:“无明爱缚。”同良贲疏曰:“爱与无明,自缠缚故。”
【爱根】 (术语)爱欲之烦恼为根本,生他烦恼,谓之爱根。与善根之根同。大乘同性经上曰:“无明爱根。”
【爱鬼】 (譬喻)爱着害人,譬如鬼也。三教旨归中曰:“羁縻爱鬼。”付法藏传三曰:“爱罗刹女,常欺众生。”
【爱果】 (术语)爱欲之果报也。大悲经三曰:“乐着生死三有爱果。”
【爱海】 (术语)爱欲之海。欲之深如海也。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爱欲海,我慢山。”止观五之四曰:“摧邪山,竭爱海。”教行信证三末曰:“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大山。”
【爱行】 (术语)对见行之语。爱欲之情多者曰爱行,推理多者曰见行。行即心行。心之活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智度论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着乐,见多者多着身见等行。”
【爱河】 (术语)爱欲溺人,譬之为河。又贪爱之心,执着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之。八十华严二十六曰:“随生死流,入大爱河。”浴像经曰:“愿永出爱河登彼岸。”楞严经四曰:“爱河枯干,令汝解脱。”探玄记十一曰:“以有爱水所没故,为爱河。”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梁武帝文曰:“登长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
【爱护】 (术语)爱而护之也。止观七之三曰:“爱护将养。”秘藏记末曰:“诸佛菩萨爱护。”
【爱恚】 (术语)贪爱与瞋恚之二惑也。大集经三曰:“离爱恚故,一切世间,供养恭敬。”
【爱火】 (术语)谓情爱如火也。梁元帝文曰:“苦流长泛,爱火仍燃。”
【爱惑】 (术语)爱欲之惑。惑为惑真理之义,此惑不断,则不能见理。光明文句三曰:“八人见地,犹有爱惑。”
【爱假】 (术语)思惑之异名。思惑以爱为主。爱自迷情而起,其体虚假,故谓爱即假也。
【爱茧】 (譬喻)爱欲之情,缚人使不自在,犹如蚕之吐丝束缚自身也。止观五之三曰:“还以爱茧自缠。”
【爱见】 (术语)执着于人而起爱也。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瞋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楞严经六曰:“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智度论七曰:“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同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
【爱见大悲】 (术语)不断烦恼而运大悲以救众生也。爱者思惑,见者见惑。小乘之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然未断见思之烦恼,为伏惑行因,故认能爱所爱二相,其大悲亦虚妄不净,故令人为疲厌之想,当舍离之也。
【爱结】 (术语)贪爱之烦恼也。贪爱缚人谓之结。大集经三曰:“诸见因缘增爱结。”万善同归集中曰:“爱结情根,其类一等。”九结之一。
【爱界】 (术语)爱欲之境界也。爱欲之种族也。大集经三曰:“知世爱界。”
【爱金刚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陀罗中,第七理趣会中台五尊中西方之菩萨名,亦曰摩竭幢。左右持人头之幢。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三。
【爱敬】 (术语)爱敬尊贵之人也。无量寿经上曰:“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爱敬法】 (修法)又曰敬爱法。为爱敬神佛之修法也。又使人起爱敬心之修法也。
【爱罥】 (术语)爱者贪爱,羂者羂罟。谓愚痴之人,罹贪爱之羂,不得自在也。正法念经七曰:“己为爱羂诳,作恶不善业。”
【爱羂】 (术语)爱者贪爱,羂者羂罟。谓愚痴之人,罹贪爱之羂,不得自在也。正法念经七曰:“己为爱羂诳,作恶不善业。”
【爱糠】 (譬喻)爱欲之糠。言爱欲之宜弃如糠也。智度论二十八曰:“诸圣人糠已脱。”
【爱渴】 (术语)又曰渴爱。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圆觉经曰:“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爱剌】 (譬喻)言爱欲之烦恼毒害人如棘剌也。八十华严经十三曰:“众生无智慧,爱剌所毒害。”
【爱乐】 (术语)爱者亲爱,乐者乐欲,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也。唯识论六曰:“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净土论曰:“爱乐佛法味。”
【爱乐金刚】 (菩萨)在金刚界理趣会金刚萨埵之后。青色,两手持摩羯幢。又名爱金刚。
【爱乐金刚女】 (天名)金刚界曼陀罗中,第七理趣会持蜡蠋供本尊之天女名。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三。
【爱流】 (譬喻)贪爱之流。贪爱能惑溺人心,譬如暴流也。心地观经一曰:“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
【爱轮】 (譬喻)爱欲之车轮也。爱欲乘人轮回于六道,譬如车轮也。性灵集八曰:“四生之爱轮。”
【爱论】 (术语)爱着之戏论也。由爱着之迷心而生种种不正之言论。中论疏一曰:“明戏论有二:一者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着心。二者见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
【爱罗刹女】 (譬喻)爱欲之鬼女也。爱欲能害人如鬼女也。罗刹为鬼之总名。付法藏传二曰:“爱罗刹女,常欺众生。”
【爱罗筏】 (异类)龙王名。见“蔼罗筏拏”条。
【爱念】 (术语)爱他念他之意也。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念之想。”智度论三曰:“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
【爱菩萨】 (菩萨)金刚爱菩萨之略。
【爱染】 (术语)贪爱染着之情也。烦恼之名。智度论一曰:“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同三十四曰:“爱染无门。”净住子曰:“洗除心垢,六尘爱染。”王维诗曰:“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
【爱染金刚如法佛】 (佛名)爱染明王之异名。此明王有金刚王之别称,且为大日如来之变化,故名金刚如法佛。瑜祇经爱染王品曰:“三世三界中,一切无能越,此名金刚王。”日本安然之瑜祇经疏曰:“并是以大日尊为本尊,乃至变身成金刚爱染王。
【爱染曼荼罗】 (图像)此曼荼罗以明王为本尊,四围置意生,计里枳罗,爱乐,意气之四金刚,意生,计里枳黎,爱乐,意气之四金刚女,及色声香味之四菩萨,外院置时春、时雨、时秋、时冬,之四菩萨。见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
【爱染明王种子】 (种子)吽。
【爱染如法佛】 (杂语)示冥合敬爱之理者。即爱染之标帜。
【爱染三尊】 (杂名)种子集末说三尊之种子。三尊之名未检。
【爱染王】 (明王)明王名(Rāga),明王外相现忿怒暴恶之形,其内证以恋爱染着之至情为本体,故名爱染明王。即爱神是也。爱染为贪欲之烦恼,今以之为神明之体者,烦恼即菩提之意也。大日经疏十曰:“常教以无贪治贪,今教以大贪治贪。”其身相乃三面六臂之忿怒尊,持种种之法具。瑜祇经爱染王品曰:“身色如日晖,住于炽盛轮,三目威怒视,首髻师子冠,利毛忿怒形,又安五钴钩。在于师子顶,五色华鬘垂,天带覆于耳。左手持金铃,右执五峰杵,仪形如萨埵。安立众生界,次左金刚弓,右执金刚箭,如射众星光,能成大染法。左下手持彼,右莲如打势,一切恶心众,速灭无有疑。以诸华鬘索,绞结以严身,作结跏趺坐,住于赤色莲。莲下有宝瓶,两畔吐诸宝。”
【爱染王法】 (修法)爱染王之修法也。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瑜祇经爱染明王品详述其作法。
【爱染王根本印】 (印相)左右两手于掌内交叉为缚,竖两方之中指使相交而染着。见瑜祇经爱染王心品。
【爱润】 (术语)人将死时,特起恩爱之烦恼以润业种,令生未来之苦果也。八十华严经三十八曰:“业田爱润无明覆。”
【爱身天】 (天名)此天在欲界。智度论十曰:“爱身在六天上,形色绝妙。故言爱身。”
【爱水】 (术语)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中略)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
【爱网】 (术语)为情爱所束缚也。出曜经曰:“其有众生堕爱网者,必败正道。”
【爱惜】 (术语)爱惜难离之情也。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止观七之二曰:“舍身命财,决无爱惜。”
【爱系】 (术语)恩爱之系缚也。智度论二十八曰:“断诸爱系,直趣涅槃。”
【爱涎】 (术语)由爱欲情而垂之涎也。楞严经八曰:“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爱想】 (术语)执着亲爱自己所好者之想也。与爱着同。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念之想。”
【爱心】 (术语)爱欲之心也。楞严经七曰:“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往生十因末曰:“五戒优婆塞,由爱心为鼻虫。”
【爱眼】 (术语)佛慈爱之眼。华严经二十五曰:“大慈大悲爱眼,等视诸众生。”
【爱焰】 (术语)犹言欲火。梁简文帝文曰:“业动心风,情漂爱焰。”
【爱业】 (术语)贪爱之业因。业为善恶所作,招未来之果者。楞伽经二曰:“无明爱业等法。”
【爱语】 (术语)四摄法之一。见“四摄法”条。无量寿经上曰:“和颜爱语。”
【爱狱】 (譬喻)贪爱之狱。谓爱欲束缚迫害人如牢狱也。八十华严经五十二曰:“处贪爱狱自不能出。”性灵集二曰:“同脱爱狱,齐游觉道。”
【爱欲】 (术语)爱者贪爱、亲爱。欲者贪欲、乐欲。深爱妻子等之情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爱欲海】 (譬喻)爱欲蔽心之明,其深如海也。八十华严经十三曰:“众生流转爱欲海。”四十华严经六曰:“破烦恼山,竭爱欲海。”
【爱缘】 (术语)恩爱之缘。宝积经七十八曰:“诸烦恼中,爱缘所合,此最为重。”
【爱憎】 (术语)谓爱亲憎怨也。八十华严经二十八曰:“愿一切众生,舍爱憎心,断贪恚结。”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爱着】 (术语)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着、染着。深执着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宝积经九十七曰:“如蝇见于吐,而生爱着心。”六十华严经二十五曰:“不能干竭爱着大海。”
【爱着慈悲心】 (杂语)从爱着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爱着迷】 (杂语)一切万有,为五蕴和合而假存者,不知此理而执着一切万物为常恒不易,谓之爱着迷。
【爱着生死】 (杂语)凡有生者,不论在如何之境遇,不免生老病死,不悟之,而思惟永久不灭,执着于此世。是曰爱着生死。
【爱执】 (术语)爱惜执着之情。谓执着恩爱之情而难离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爱种】 (术语)爱欲之种。爱欲能招苦果,故云种。大集经一曰:“能焦三有诸爱种。”
【爱子成就法】 (修法)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之略名。
【闇】 (术语)am,又作庵,暗。是十二摩多之第十一,转声五转之第四轮成菩提也。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字母品曰:“闇字门,一切法边际不可得故。”理趣释曰:“庵字者觉悟义。”文殊问经曰:“称暗字时,是无我所声。”大庄严经曰:“庵者,能遮一切诸不净物。于佛法中,能舍一切金银宝物,是故名庵。”大日经疏十四曰:“暗,是成菩提。”同十八曰:“暗字一切真言之心,于一切真言最为上首。”此于阿字加空点也。于普通之梵语,为母音而不数。边际不可得,自Anta(边际)释之。无我所声,自Amamakara(无我所)释之。
【庵】 (杂名)隐遁者所住之茅屋。释氏要览上曰:“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刘熙释名曰:“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庵,奄也,所以自奄覆也。”拾遗记曰:“汉任末编茅为庵。”后汉书曰:“皇甫规监关中兵,亲入庵卢巡视。注云:庵庐,军行宿室也。”按,今凡奉佛小舍称庵。翻译名义云:庵罗,本果树名。此树开花,花生一女。国人叹异。封其园。园既属女,女宿善冥熏,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所住。广韵云:庵小草舍,庵果名,是也。黄山谷谓庵非屋,不当从广,乃斥庵为俗书。
【安般】 (术语)见“阿那波那”条。
【安般经】 (经名)大安般守意经之略。
【安禅】 (杂语)犹言入定。张缵赋曰:“今筑室以安禅。”王维诗曰:“安禅制毒龙。”
【安底罗】 (神名)Aṇḍira,又作安陀罗,安捺罗,药师十二神将之一。
【安阇那】 (植物)Añjana,又作安膳那,花名。见翻梵语九。又(杂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安阇那药,古音亦云安陀,此云眼药。经云:能治眼痛。应是黄连也。”
【闇钝】 (术语)闇且钝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根闇钝,矬陋癴躄。”
【闇钝障】 (术语)见“十重障”条。
【安法钦】 (人名)沙门安法钦者,安息国人,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来洛阳,译出阿育王传等数部。见开元录二。
【庵浮梨摩国】 (地名)印度之国名。慧苑义下曰:“庵谓庵罗,此云无垢,则西域果名。其果堪以疗疾,诸国之中,此国最多,故以名焉。其国即在中印度内也。”
【安骨】 (仪式)火葬后,舍收白骨安置于本堂,谓之安骨,其时之佛事。谓之安骨佛事。见禅林象器笺十四。
【安国师】 (人名)杭州盐官山海昌院之齐安国师,嗣法于马祖,见五灯三。
【庵华】 (譬喻)庵罗之花。譬难实者。止观五下曰:“坏器易堆,庵华难实。”见“庵罗”条。梵āmra。
【安慧】 (术语)安置意于智慧而不动。十住论十曰:“诸佛安慧常不动。”往生要集指麾钞十五曰:“安谓安置,慧是智慧。”又天竺论师名Sthiramati,解释唯识论之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南印度境,罗罗国人也。妙解因明,善究内论。”
【安居】 (行事)Varṣ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见“布萨”条。
【安居竟】 (术语)安居之终日。即七月十五日(旧译家),或八月十五日(新译家)。
【安咀罗缚】 (地名)国名。在迦毕试国北方。玄奘归途,通过此国。
【闇蓝水】 (杂名)水名。见智度论二十八。Amla。
【安乐】 (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
【安乐国】 (界名)西方极乐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安乐行品】 (书名)法华经品名。文殊菩萨问于五浊恶世安乐修行妙法之道。佛说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之四种安乐行。法华经四要品之一也。
【安乐行义】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着。
【安乐集】 (书名)唐道绰着,上下二卷。集往生安乐国之要文者。
【安乐净土】 (界名)极乐净土,安养净土之合称。谓极乐也。
【安乐十胜】 (术语)极乐世界之胜事有十种。化生所居。所化命长。国非界系。净方无欲。女人不居。修行不退。净方非秽。国土庄严。念佛摄情。十念往生也。此慈恩大师所说。
【安立】 (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
【安立谛非安立谛】 (术语)述记十九曰:“有差别名言者名安立,无差别离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设义。”
【安立果】 (术语)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即于某基础上安立之结果也。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安立果者,谓依风轮安立水轮,复依水轮安立金轮,复依金轮安立大地,复依大地安立一切情非情数。此中后后者,是前前之果。”
【安立行菩萨】 (菩萨)涌出菩萨四上首之一。见法华经涌出品。
【安立三昧】 (术语)定之名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此三昧者,一切诸功德善法中,安立牢固,如须弥山。”
【安立真如】 (术语)见“真如”条。
【闇林】 (地名)西域记曰:“秣苏伐那,此言闇林,千佛皆于此地说法。”
【安廪】 (人名)姓秦。因敕出家。往魏就司州光融寺容公习经论,就嵩山少林寺光公听十地,又受禅法,具明其玄理。住魏十二年,讲四分律并大乘经论各数十遍。受业者日益多。梁泰清元年,与门人等还至杨都,武帝敕住天安。于是讲华严经,大张宗纲。及陈兴,永定元年,奉敕于内殿说戒,开法于耆阇寺,讲演不绝。文帝时奉命于昭德殿讲大集经,宣帝时亦于华林园说法,年七十七寂。见续高僧传九。
【庵罗】 (植物)果名。又作庵婆罗,庵罗(波利),庵没罗等。维摩经佛国品什注曰:“庵罗树,其果似桃非桃也。”同肇注曰:“先言柰。”西域记四曰:“庵没罗果,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玄应音义八曰:“庵罗或言庵婆罗,果名也。案此花多,而结子甚少矣。果形似梨。旧译云柰,应误也,正言庵没罗。”起世经一曰:“郁多罗究留洲,有一大树,名庵婆罗。其木纵广七由旬,下入于地,二十一由旬,出高百由旬,枝叶垂覆五十由旬。”名义集三曰:“庵罗,正言庵没罗,或庵罗(波利)。”参照“庵摩罗”条。梵āmra,巴Amba。
【庵罗波利】 (人名)āmrapāli,人名。又植物名。见“庵罗”条。
【庵罗果熟少】 (譬喻)智度论四曰:“帝释以偈答曰: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往生要集上本曰:“鱼子难长,庵罗少熟。”以比信法之难也。
【庵罗女】 (人名)又作庵婆女,庵树女,柰女等。皆为庵罗婆树女之略。彼女由庵罗婆树而生,因呼曰庵罗女。为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妃,生耆婆,后归佛奉园于佛。佛受之以为住所。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庵罗女,亦云庵树女。此依传云依树花中而生。”同卷曰:“温室经云柰女者,即其人也。即频婆娑罗王之贵妃,良医耆婆之母也。”长阿含经二、游行经,记献庵罗园于佛。梵āmrapālī。
【庵罗树园】 (地名)在印度之毗耶离国,庵罗树女所献,佛于此说维摩经。维摩经佛国品曰:“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嘉祥之维摩经疏一曰:“庵园者,即是别处,亦云捺女园。此事如祇陀园。祇陀园,给孤长者,买为佛起精舍。此处是捺女自舍,为佛起精舍。”梵āmrapāli-ārāma。
【庵罗卫】 (植物)见“庵摩罗”条。
【庵罗卫女】 (人名)俱舍光记八曰:“庵罗卫者,有庵罗卫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或从子生,或从枝生。”梵āmrapālī或āmrāvatī。
【庵罗卫园】 (地名)āmrapāli,又名āmrāvati,玄应音义二十二曰:“庵罗卫,旧云庵罗树园,即庵罗婆女。以园施佛,仍本为名也。言卫者,此昔守卫看护此园林。”
【庵没罗】 (植物)果名。庵罗之新称。见“庵摩罗”条。
【庵没罗女】 (人名)即庵罗女。见“庵罗”条附录。
【庵没罗园】 (地名)即庵罗树园。见“庵罗”条附录。
【闇密里帝军荼利菩萨】 (菩萨)Amṛtikuṇḍalin,译曰甘露瓶。集经云:闇密里帝(甘露金刚)军荼利(瓶)。
【安名】 (术语)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见禅林象器笺五。
【安明山】 (地名)又曰安明由山。须弥山之译语。天台之维摩经疏会本二曰:“须弥山者,此云安明,亦云妙高。”垂裕记三曰:“须弥者此云安明,入水最深,故名为安。出诸山上,故名为明。”
【安明由山】 (地名)即须弥山。玄应音义六曰:“安明由山,即须弥山也。”见“安明山”条。
【庵摩罗】 (植物)āmra,一作庵罗,庵没罗。果名。新称阿末罗,阿摩洛迦,庵摩洛迦等。旧称庵摩罗,阿摩勒,庵摩勒等。译曰无垢清净。谓如林檎。汉字之使用混乱。āmra相当于庵罗,庵没罗,Amara译曰天果,Amala译曰无垢,通用阿摩罗,庵摩罗等。汉名混用之而不分明。西域记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药果之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涅槃经作呵梨勒,讹也。”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
【庵摩罗识】 (术语)又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九识中之第九。金刚三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辅行三之一曰:“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宗镜录五十六曰:“阿摩罗,翻无垢识,体非一异,名真如识。”旧译家以为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九识,新译家谓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不别立此识。唯识论三举第八识之异名:“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云云(参照“阿赖耶”条)。以为八识之异名。是新译家之说(此识名从译为清净识观之,则为Amala而似非āmra又非庵摩罗也)。
【庵摩洛迦】 (植物)Amalaka,果名,见“庵摩罗”条。案庵摩勒果,即庵摩罗果,不可与庵罗果混一。庵罗果,新称庵没罗果。庵摩勒,新称阿末罗果,又作庵摩洛迦(余甘子)。因而依西域记二曰:“花草果木,杂种异名。所谓庵没罗果,(中略)阿末罗果。”列举二果。毗奈耶杂事二曰:“梵言庵摩洛迦,此言余甘子,广州大有焉。上庵没罗,全别,为声相滥,人皆惑之,故为注出,是掌中观者。”同五曰:“庵摩洛迦,即岭南余甘子也。初食之时,稍如苦涩,及其饮水,美味便生。从事立名,号余甘矣。旧云庵摩勒果者,讹也。”
【安那般那】 (术语)ānāpāna,见“阿那波那”条。
【庵婆利沙】 (人名)Aṁbariṣa,国王名。译曰虚空箭。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一。
【庵婆罗】 (植物)果名。见“庵罗”条。
【庵婆罗多迦】 (植物)āmrātaka,巴Ambāṭaka,慧琳音义五十三曰:“庵婆罗多迦,亦天果名也。西国有,此国无。”见“庵罗”条。
【庵婆女】 (人名)āmrā,巴Ambā,又作庵罗女,庵树女。皆为庵婆罗树女之略。见“庵罗”条。
【安清】 (人名)字世高。安息王之太子。父薨让国于叔。出家。博通经论。游化四方。遂来中国。汉桓帝时。至洛阳。才机英悟。直通汉语。译齎来诸经。凡一百余部。见高僧传一等。
【安忍】 (术语)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
【安膳林】 (地名)在中印度沙枳多国,佛说法之旧地也。
【安膳那】 (物名)又作安缮那,安禅那。黑色之药品。慧琳音义十二曰:“安膳那,眼药名,此药石类,深青色,兼有紫绀色,亦似金精。”此言其为石粉之类也。然慧苑音义下曰:“安缮那药,以其叶色青黛,可合和眼药。”此又似为一种之植物矣。要之则其为一种之眼药明甚。现今印度往往有以之涂于小儿眼睑者。盖信其有强眼之效,又以眼缘黑色为可爱也。
【庵室】 (杂名)庵寺之室。
【闇室】 (杂语)黑闇之室。
【闇室忽明】 (譬喻)如来密藏经下曰:“迦叶!若闇室中然火灯明,是闇颇能作如是说。我百千载住,今不应去。迦叶白言:不也,世尊!当然灯时,是闇已去。佛言:如是,迦叶!百千万劫,所造业障。(中略)诸烦恼等,智慧灯照,势不能住。”大集经一曰:“譬如一处百年闇室,一灯能破。”止观一下曰:“如百年闇室,若然灯时,闇不可言我是室主,住此久,而不肯去。”
【闇室念佛】 (术语)为绝外界视听,避乱想,专心修念佛三昧,在闇室作高声念佛也。
【安士全书】 (书名)周梦颜着。是书凡四种。印光法师曰:“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著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最要。又着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共雅俗同观,智愚共晓故也。又以修行法门,唯净土最为切要。又着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
【安受苦忍】 (术语)见“二忍”条。
【庵寺】 (杂名)本通于僧尼。后多为尼寺之称。
【闇诵】 (术语)背读也。行事钞上曰:“说戒人,先当闇诵令利。”
【安土地真言】 (真言)即“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十八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此言土地者,即坚牢地神也。凡有三宝建立道场,诵经坐禅讲解之处。此坚牢地神禀报上天,常来拥护故,乃诵此真言也。”
【安陀会】 (物名)又作安怛婆沙,安多婆裟,安多跋萨,安陀跋萨,安陀罗跋萨,安怛婆参,或作安多会。内住之义。译言中宿衣,内衣,里衣,或中着衣。三衣之一。即五条而近身衬体著者。又曰下衣。唐则天尝缩小之,以与禅僧,遂至被着于法衣之上。今禅宗等所用之络子是也。其构造法,以一长一短为法,短部分谓之短条,长部分谓之长条。其条缘谓之叶,前方里面有结纽之轮,谓之[巾*句],后方表面有着纽之处,谓之帖。[巾*句]纽附于袈裟全体三分之一处,[巾*句]附于上边隔四指之处,纽附于隔八指之处。缘以缝三道为法。今缝二道者,略也。叶之缝法,有揲叶,马齿,鸟足之别。
【安陀罗舍婆罗】 (地名)国名。裸国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注。
【安稳】 (术语)身安心稳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身意泰然,快得安稳。”文句十四曰:“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日倒暴风所不能动,故名稳。”稳通作隐。
【安息】 (地名)波斯地方之古王国名。案史记大宛列传,后汉书西域传,此国古时强盛。而安世高,安玄,昙无谛,安法钦,先后来自彼国,尤可见彼国传播佛教甚盛也。
【安息香】 (物名)香料之一种。安息香树所生之脂汁块也。安息香树产于暹罗波斯等,高丈余,落叶树也。叶为卵形,有光泽,花外部为白色,内部为带红褐色,排列为总状花序,树皮为褐灰色,带软毛。由其树皮采收之脂汁称为安息香,为药用及香料。但普通之安息香,多为其树之木粉,更以臼碎之,混胶等使之凝固者。
【安下处】 (杂语)禅语。安息而置行李之处,即宿泊处。又请升座斋僧时设于山门外之小休憩所也。见百丈清规及象器笺。
【安详】 (术语)安稳微妙之貌。法华经方便品曰:“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嘉祥之义疏曰:“安详者,示大人之相。又安详者,动寂无碍也。”慈恩之玄赞曰:“安者徐也,详者审也。”无量寿经上曰:“安详徐逝。”
【安像三昧仪轨经】 (经名)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之略名。
【安心】 (术语)谓心期待于某一点,而安住于此,确乎不动也。安心之法,诸宗各有其说。天台一家,谓离三谛无安心之处,离止观无安心之法,禅宗以不可得为安心之处,如彼达磨印慧可,谓为安心了,即其例也。净土门说,安心甚盛。净土宗谓厌欣之心为总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之三心为别安心,俱为行者所起之心,真宗谓信乐开发之一念具三信,大信大行,悉由如来本愿力回向而获得,安心即信心也。
【闇心】 (术语)疑心也。大日经一曰:“云何闇心?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
【安心起行】 (术语)安心者,谓三心,起行者,谓五种正行等。此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称之为心行具足,又曰显行具足。净土宗谓此二者不具,则不得往生。即发三心,安心决定之后,修念佛等行也。
【安玄】 (人名)安息国人,优婆塞也。汉灵帝末,来洛阳,以功为骑都尉,世称为都尉玄。光和四年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二卷,又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理辞皆正到,巧尽微旨。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难继。年寿并缺。见出三藏记集十三。
【安养】 (界名)西方极乐国之异名,无量寿经下曰:“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义寂疏曰:“安心养身,故曰安养。”
【安养即寂光】 (术语)西方之极乐,于四种之国土中,位虽最下,然以圆融无碍之道理言之,则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与所谓娑婆即寂光同。盖天台宗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谓娑婆及安养。二方便土。三实报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圆融之理言之,则四土总为不二。法华文句记九下曰:“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止观义例上曰:“故知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同随释三曰:“体即用故,有实报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体故,一一无非常寂光土。”
【安养教主】 (杂名)安养国之教主,弥陀如来也。
【安养净刹】 (界名)同安养净土。
【安养净土】 (界名)对于裟婆之秽土,而谓极乐为净土。净土者,清净之国土也。
【安隐】 (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
【庵园】 (地名)庵罗树园之略。见“庵罗”条。
【安远】 (人名)道安与慧远二师,皆晋代之高僧,世并称之。
【安宅神咒经】 (经名)一卷。后汉失译。略云安宅法,又曰安宅咒。
【闇障】 (术语)无明之障也。八十华严经十五曰:“所有闇障,靡不除。”大集经十一曰:“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坏闇障故,即是菩提。”
【安镇法】 (修法)又曰镇宅法,安镇国家法。造新宅时,祈其家宅安稳,或为镇护国家而修之秘法也。劝请四臂之不动明王,十二天诸眷属,道场观观种子吽字,三昧耶形镇轮(三股轮),诵镇宅咒等,当日再画十二天曼荼罗(中央四臂不动),悬之坛场,结愿后,卷其画像,封之竹筒中,镌寝殿中心梁之横侧,置于其中而坚闭之,或书不动镇宅之咒并十二天之种子等,安置之于梁上,又有以五寸之金铜不动授与施主家者。见圣无动尊安镇家国法等。
【庵主】 (杂名)本通于僧尼。后为尼主之称。
【安座】 (仪式)凡奉佛像安于殿内时,请宗师法话,谓之安坐佛事。
【唵】 (术语)oṁ,胎藏界之陀罗尼,冠曩莫之语,金刚界之陀罗尼冠唵之语。秘藏记末曰:“唵字有五种义:一归命。二供养。三惊觉。四摄伏。五三身。”一归命者,归依于佛,献无二之命之义也。所归之佛体有自佛他佛之二,自佛者,自心之本觉佛,即在缠如来也,莲华三昧经所谓“归命本觉心法身,(中略)还我顶礼心诸佛”是也。众生无始以来违背吾本觉之佛流转生死中,今始知自心之本佛,归于本觉之佛,是还源之最初,真言之归命也。他佛者,已成之佛,即出缠如来,并一切众生之本觉佛在缠如来也。诵此唵字则归于如是自他佛之功德,一时成就。二供养者,是亦有自他佛之二,准上可知。三惊觉者,诵唵字时,其音自行者毛孔入,惊觉自心本有之佛及一切之佛,现于目前,如由春风与雷雨而蛰虫破地出现,草木花果开结(春风者,大悲愿行,雷雨者,如来加持力,蛰虫者,本有法身之如来,草木者,本有之法身,华果者,始成之智身)。四摄伏者,譬如诸司百官有王之敕召时,身心不厌寒暑而参集,行者诵此唵字时,一切诸天龙神等闻此音,皆悉摄伏而参集也(摄伏法有忍之功,瑜祇经曰:“摄伏如奴仆。”)。五三身者法报化之三身也。其故以唵之一字为阿乌麻Auṁ之三字合成,阿者本不生之义,是法身,乌者譬喻不可得,是不可思议之报身,麻者,吾我不可得,现人天鬼畜之诸众生。因而诵此唵字则三身成现加持掌护行者也。见守护国经九,秘藏记钞七。
【唵阿吽】 (术语)oṁAHūṁ三个种子各别项解。以此三字书于木佛之三处。安像三昧仪经曰:“诵此真言已,复想如来如真实身诸相圆满,然以唵阿吽三字,安在像身三处,用唵字安顶上,用阿字安口上,用吽字安心上。”
【唵呼卢呼卢】 (真言)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药师如来之真言有大小二种,此其中之小咒也:“唵。呼卢呼卢。战驮利。摩撜祇。莎诃。”诸尊真言句义钞上曰:“句义未勘也。但元来言钞,呼卢呼卢者,无能胜药师义也。此不审也,追可考之。”唵之义,见“唵”条。
【唵嚤呢叭[口*尔]吽】 (术语)梵语Om maui padmehūṃ又作唵摩尼钵头迷吽,唵么抳钵讷铭吽。祈宝珠莲上之义。喇嘛教徒常口唱之咒文,即莲华手菩萨Padmapāṇi祈未来极乐往生时所唱之六字题目也。彼教徒信此菩萨,如彼阿弥陀如来,在极乐莲台,救济祈者,生生世世,出离因果无穷之生死,故不问僧俗,皆口唱之,尊戴最厚。恰如吾国人之信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然。西藏观音经摩尼伽步婆Maṇi bkaḥ ḥbum以诗赞叹此六字题目之功德,说其所以有智慧解脱救济快乐之本源。盖人若一度唱六字题目中唵Oṃ之一字,其功德能塞死后流转天上界之途;又唱嚤ma之一字时,免轮回于恶鬼所住之修罗道;唱呢ṇi之一字时,离再受生于人间界之厄;唱叭pad之一字时,令人能去轮回于畜生道之难;唱[口*尔]me之一字时,能脱沉沦于饿鬼道之苦;唱吽hūṃ之一字时,有使无死而堕于地狱之功德。又描出唵字者,以表明天上界之白色。嚤字为修罗道之青色,呢字为人间界之黄色,叭字为畜生道之绿色,[口*尔]字为饿鬼道之红色,吽字为地狱之黑色。又不惟独唱此题目,始有功德,即着之于身,或持于手,或藏于家,亦得为生死解脱之因。西藏人多书此六字题目于长布片等,藏于经筒中,称之为法轮,人人手自回转之,或依风车及水车之力,使之旋转,名为转法轮。盖西藏人信以如是法轮旋转之功德,得脱生死轮回之苦,最大之法轮,书十亿之题目云,又西藏国内所至之门户飘扬之旗旆,即为此六字题目,路旁所建之碑亦是。可以见尊信六字题目之状矣。
【唵字观】 (术语)就唵字观法报化三身字义之观法也。出守护经九。
【唵字印】 (印相)侧掌屈风指,余伸直,又名吉祥印,言说之标帜也。摄大轨中曰:“侧掌屈风,余申直,净行吉祥印,名为唵字印。”大日经疏二十曰:“其尊作持唵字印者,即是梵志义法也。净行者凡有所言说,皆侧右手,作印形而举案之,以唵字声而作相故也。”演奥钞十四曰:“今私推之,唵字声者,净行者结此印欲语之时,先唱唵字声欤,是说法惊觉标帜也。秘藏记唵字出五种义,惊觉义其一也。此印亦名吉祥印,释迦说法印,亦名智吉祥印,准而思之。”
【暗蔽】 (术语)愚人之心,常暗于理,蔽于欲。法华经譬喻品曰:“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暗禅】 (杂语)又作暗证禅师,暗证,暗证禅,暗禅比丘,暗禅法师,盲禅等。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证盲悟之徒。
【案达罗】 (地名)Andhra,南印度国名。首府曰瓶耆罗城。陈那在此国造因明论。又此地东南之驮那羯磔迦国,亦名大案达罗国。
【按摩】 (杂语)涅槃经二十九曰:“按摩故,得手软相。”
【岸树】 (譬喻)譬人命之危。涅槃经一曰:“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慈恩传九曰:“众缘和合,念念无常,虽岸树井藤不足以俦危脆。”
【岸头】 (杂语)苦海之岸。无门关曰:“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
【按位接】 (术语)对于胜进接而言,被接之一种。按者止之义,即止于旧位,为后教接入也。法华释签二曰:“伏位来入伏位,名为按位。”是盖通别二教之人被接于后教后,犹在与前教同一伏位(别教为地前,圆教为住前),不能进入证位之意。又约于开会而或名为按位开。即由尔前之伏位,直接入于圆教住前无明未断之伏位也。
【暗证】 (杂语)以坐禅工夫为专,而暗于教文之义理者。
【暗证禅师】 (杂语)嘲禅僧惟耽观道,不知教相文理,为禅宗以外之宗派者。止观五上曰:“非暗证禅师,文字法师,所能知也。”
【按指】 (杂语)押指也。楞严经四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长水之义疏曰:“无生智合无相理,大用显现。”
【奥】 (术语)梵语au,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燠、炮。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奥字门,一切法化生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奥字时,是化生声。”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推究其字相,明绝对不可思议之甚深字义也。净严之悉昙字记讲述曰:“一切事法,幻化生灭,其生灭即不生灭,故化生不可得。其不生灭即生灭,故常住相又不可得。复次,化生为四生中化生,化生相又即本有,故化生即常住。胎卵湿三生亦如此。奥音双示能生所生,是则事理生不生并说之义也。奥音为归结本源之义。”
【奥阇诃洛鬼】 (异类)鬼名。玄应音义二十一曰:“奥乌报反,此云吸人精气鬼也。”梵Ojaāhāra。
【懊恼三处经】 (经名)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之略称。
【奥箄迦】 (术语)译曰可尔、如是、方便。慧琳音义六十一曰:“奥箄迦Aupayika,唐云可尔,或云如是。”有部毗奈耶三十一曰:“奥箄迦,译云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