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 页
大正藏第 12 册 No. 0364 佛说大阿弥陀经No. 364 [Nos. 360-363]
大阿弥陀佛经序
大藏经中,有十余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乃后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支谦译。四曰《无量寿庄严经》,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贤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观省者,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予深惜之,故熟读而精考,叙为一经,盖欲复其本也。其校正之法,若言一事,抂此本为安,彼本为杌陧,则取其安者;或此本为要,彼本为泛滥,则取其要者;或此本为近,彼本为迂,则取其近者;或彼本有之,而此本阙,则取其所有;或彼本彰明,而此本隐晦,则取其明者;大概乃取其所优,去其所劣。又有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以修其辞,删其重以畅其义;其或可疑者,则阙焉而不敢取。若此之类,皆欲订正圣言,发明本旨,使不惑于四种之异,而知其指归也。又各从其事类,析为五十六分,欲观者易见而喜于读诵;庶几流传之广,而一切众生,皆受济度也。予每校正,必祷于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后毕。既毕乃拜而自喜,目之曰《大阿弥陀经》。盖佛与舍利弗说者,亦《阿弥陀经》;彼则其文少,故此言大以别之。然佛说经,非若吾圣人所说也。吾圣人所说,或深其文而丛其意,使人索之而愈见其多;或简其文而晦其意,使人思而后得。佛则不然,必欲详陈曲布,使人人可晓,虽至愚下者,亦知其意焉。然而有辞直而意愈深者,经所谓须信佛语深是也,切不可以轻其辞而忽其意。
绍兴壬午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谨序
礼祝仪式
诵净口业真言:
唵 修利 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娑婆诃
次诵五净真言:
唵 尾鼠提 娑婆诃
净身器神咒:
唵 秫殿都 戌陀那耶 娑婆诃
次向西顶礼祝云:
“弟子(某甲)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归依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圣僧;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某甲)今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持诵《大阿弥陀经》,及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愿如此等众生各各自诵经,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愿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云: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善福,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如为荐亡、或禳灾、或保安,则随意祝愿,不须如前祈祷。亦须诵真言,先归依三宝及西方四圣,然后祝愿。若为自身往生,则宜一一如前,其功德甚大矣。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
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法会大众分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阿难,若此皆上首者。又大乘众菩萨: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皆尊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如是等菩萨大士,一时来会。
阿难发问分第二
尔时世尊,容色光丽异于他日。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显巍巍,如镜明莹畅彻表里。自我侍佛以来,未尝获睹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现在、未来诸佛,故致然耶?”
佛言:“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
阿难言:“我自以所见而发此问。”
佛言:“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尚百千万亿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盖诸天帝王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阿难!如世间有优昙钵华,虽有其实不见其华,有佛出世华然后有,佛难值遇亦如此华。今我出世,汝善知吾意,特为发问,诚不妄侍佛矣!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对言:“诚欲闻之!”
五十三佛分第三
佛言:“前已过去劫,大众多不可计,无边幅不可议。尔时有佛出世,名定光如来,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佛名光远,次有佛名月光,次有佛名栴檀香,次有佛名善山王,次有佛名须弥天冠,次有佛名须弥等曜,次有佛名月色,次有佛名正念,次有佛名离垢,次有佛名无著,次有佛名龙天,次有佛名夜光,次有佛名安明顶,次有佛名不动地,次有佛名琉璃妙花,次有佛名琉璃金色,次有佛名金藏,次有佛名炎光,次有佛名炎根,次有佛名地种,次有佛名月像,次有佛名日音,次有佛名解脱华,次有佛名庄严光明,次有佛名海觉神通,次有佛名水光,次有佛名大香,次有佛名离尘垢,次有佛名舍厌意,次有佛名宝炎,次有佛名妙顶,次有佛名勇力,次有佛名功德持慧,次有佛名蔽日月光,次有佛名日月琉璃光,次有佛名无上琉璃光,次有佛名最上首,次有佛名菩提华,次有佛名月明,次有佛名日光,次有佛名华色王,次有佛名水月光,次有佛名除痴冥,次有佛名度盖行,次有佛名净信,次有佛名善宿,次有佛名威神,次有佛名法慧,次有佛名鸾音,次有佛名师子音,次有佛名龙音,次有佛名处世,如此诸佛皆已过去。”
法藏本因分第四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尔时有大国王,闻佛说法喜悦开悟,即弃王位往作沙门,号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无能及者。诣彼佛所稽首礼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赞佛: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远胜日摩尼, 火月清净水。
威神无有极, 名声震十方;
皆由三昧力, 精进成智慧;
持觉若溟海, 深广无涯底。
无明与贪恚, 冰释已无余;
从是超世间, 叹仰不能已。
端如好树华, 莫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见, 一切皆欢喜。
布施及净戒, 忍辱并精进,
禅定、大智慧, 吾誓得此事。
一切诸恐惧, 普为获大安;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我至作佛时, 种种如法王;
假使恒沙数, 诸佛悉供养,
不如求正觉, 坚勇必成就。
能使无量刹, 光明普照耀,
济度越恒沙, 威德谁可量;
我刹及庄严, 华好独超卓。
凡欲求生者, 清净安以乐;
度脱永无穷, 幸佛作明证。
发愿既如是, 力行无懈怠;
虽居苦毒中, 忍之终不悔。’”
大愿问佛分第五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说此偈已,复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于十方无央数佛中为最。智慧勇猛,顶中光明照耀十方,无有穷极。所居刹土自然七宝极明丽温柔。我化度名号,皆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莫有不闻知者。诸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悉皆菩萨、声闻,其数不可穷尽,比诸佛世界悉皆胜之。如是者宁可得否?’时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即为说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历劫不止尚可见底;况人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何求不得?何愿不遂?’时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则大欢喜。佛乃选择二千一百万佛刹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粗妙,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
四十八愿分第六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乃往一静处,其心寂然俱无所著,默坐思惟。摄取彼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复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二千一百万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陈,惟佛听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说。诸菩萨众闻汝志愿因以警策,亦能于诸佛刹修习庄严。’
“法藏白言:‘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花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无[泳-永+(炙-火+(午/一))]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知身如幻,无贪着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虽有诸天与世人之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我作佛时,假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三愿,我作佛时,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六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止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七愿,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九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名号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我作佛时,我顶中光明绝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二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其身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我作佛时,凡生我刹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菩提行、普贤行、寂灭行、净梵行、最胜行、及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三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幡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欲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央数佛,即自在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愿,我作佛时,刹中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知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二愿,我作佛时,刹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声闻皆智慧成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皆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六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七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愿后说偈分第七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发此愿已,复说偈言:
“‘我今对佛前, 特发诚实愿;
如获十力身, 威德无能胜。
复为大国王, 富豪而自在;
常施诸财宝, 利乐于贫苦,
尽令诸众生, 长夜无忧恼,
发生众善根, 长养菩提果。
我至成佛时, 名声超十方;
人天欣得闻, 俱来生我刹。
我以智慧光, 广照无央界;
除灭诸有情, 贪、瞋、烦恼暗。
地狱、鬼、畜生, 亦生我刹中,
一切来生者, 修习清净行;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还以大慈心, 普济诸沉溺。
我于未来世, 当作天人师,
百亿世界中, 说法师子吼;
一切闻音者, 解悟复圆明。
又如过去佛, 所生慈愍行;
度脱诸有情, 已无量无边;
我行亦如斯, 咸使登觉岸。
此愿若克果, 大千应震动;
虚空诸天神, 必雨珍妙华。’”
初修善行分第八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空中赞言:‘决定成佛。’于是法藏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以庄严其国;是故入三摩地,历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不生欲想、瞋想、痴想,不生欲觉、瞋觉、痴觉,不着色、声、香、味诸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坚守诚正。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于佛、法、僧信重恭敬,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利乐众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远离粗言,免自害害彼,免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致人我兼利。复教化众生修行六度,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无相、无愿、无为、无生、无灭,轨范具足善根圆满。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有无量宝藏自然发现。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喜,以行教化。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亲近诸佛分第九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于诸佛所尊重、恭敬、承事、供养未尝间断。为四大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忉利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大梵天王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其次处阎浮提,为转轮王受灌顶位,及大臣官族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刹帝利、婆罗门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如是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亲近诸佛植众德本,以成就所愿。”
愿成作佛分第十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容体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诸毛孔出优钵罗华香,其香普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那由他由旬;众生闻此香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又手中恒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利乐一切众生令归佛道。如是积功累德,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蜎蠕亦度分第十一
阿难白言:“法藏比丘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未来,但以酬其志愿度一切众生,现在西方,去此百万世界,其世界名曰极乐;其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过度解脱者。”
光明独胜分第十二
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最为远着,诸佛光明皆所不及。十方无央数佛,其顶中光明有照一里者,有照二里者,有照三里者,如是展转渐远,有至于照千二百万里。复有佛顶中光明照一世界者,有照二世界者,有照三世界者,如是展转渐远,有至于照二百万世界者。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极。诸佛光明所以有远近者,何以故?初为菩萨时,愿力功德各有大小,至期作佛,皆随所得,是故光明亦从而异。若威神自在随意所作,不必豫计则无不同。阿弥陀佛愿力无边,功德超绝故,比诸佛光明特为殊胜。”
十三佛号分第十三
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诸天、人民、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见此光明莫不喜悦而生慈心。其淫泆、瞋怒、愚痴者,见此光明莫不迁善。地狱、饿鬼、畜生,考掠痛苦之处,见此光明无复苦恼,命终之后皆得解脱。不独我今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十方无央数佛、菩萨、缘觉、声闻之众,悉皆称赞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归命称赞不已,随其志愿必生其刹。复为诸菩萨、声闻所共称赞,当亦如是。我说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今为汝等略言之耳。”
阿阇世王分第十四
尔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各持一金华盖,前以献佛,却坐一面,闻说阿弥陀佛功德光明,皆大欢喜。其心愿言:“我等后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言:“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此等行菩萨道已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今复供养于我。往昔迦叶佛时,皆常为我弟子,今又至此是复会遇也。”时诸比丘闻是语已,莫不喜悦、恭敬、赞叹。
地平气和分第十五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是七宝相间为地。或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净,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无幽暗之所。无地狱、饿鬼、众生、禽虫,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阿须伦及诸龙、鬼神。亦无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无寒暑,气象常春清快明丽,不可具言。有万种自然之物,如百味饮食,意有所欲悉现在前;意若不用自然化去,随其所念无不得之。此娑婆世界,有他化自在天,其中天人一切所须自然化现;以比于此佛刹中自然之物,犹万亿倍不可以及。”
讲堂宅宇分第十六
佛言:“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以七宝为之缨络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交络遍覆其上,殊特妙好清净光辉不可胜言。其余菩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彼诸天及世人,衣服、饮食、华香、缨络、伞盖、幢幡、微妙音乐,随意而现。所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间者。其故非他,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厚所致。不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不慈心精进,作善微鲜德薄所致。若衣服、饮食则皆平等,惟宫宇不同。所以别进有勤堕,德有大小,示众见之。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以此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
宝池大小分第十七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讲堂、宫宇,胜于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终不可及。其内、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与自然七宝俱生。有纯一宝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宝;若黄金池者底白银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有二宝为一池者,其底沙亦以二宝;若黄金、白银池者,底沙则以水晶、琉璃;若水晶、琉璃池者,底沙则以珊瑚、琥珀;若珊瑚、琥珀池者,底沙则以砗磲、玛瑙。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池,则底沙亦如是。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十里者,有方六十里者,如是展转渐大,以至于方二万四百八十里若大海。然是诸池者,皆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生长之所,有时浴于其间。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宝相间而成,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底沙。是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其间复有百种异华,枝皆千叶,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胜言。”
莲华化生分第十八
佛言:“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者比类分第十九
佛言:“譬如?者在帝王之侧,相容仪宁可类否?”
阿难答言:“?者在帝王之侧,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然者,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得福,益作诸恶,如是寿终堕于恶趣,受诸长苦;得出为人,下贱丑弊,示众见之。所以帝王人中尊贵,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温良,博施兼济,损已利物,无所违争,是以寿终应生天上享其福乐;余庆犹存遂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美衣珍膳随心服御,自非宿福何以能然。”
佛言:“汝言是矣!若言形相威光,帝王虽人中尊贵,比转轮圣王犹如鄙陋,若彼?者在帝王之侧。转轮圣王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
澡雪形体分第二十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若入七宝池中澡雪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以至于颈,水亦如是。欲淋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既出浴已,各坐于一莲华之上,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皆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大众之上。华堕地者积厚四寸,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诸菩萨、声闻、大众,有欲闻法音者,有欲闻音乐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其欲闻者辄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各适其意无所违忤,其为快乐常得自然。”
澡毕进业分第二十一
佛言:“饶皆浴已各往修进,有在地讲经者,有在地诵经者,有在地自说经者,有在地口授经者,有在地听经者,有在地念经者,有在地思道者,有在地坐禅一心者,有在地经行者;仍有在虚空中讲经者,在虚空中诵经者,在虚空中自说经者,在虚空中口授经者,在虚空中听经者,在虚空中念经者,在虚空中思道者,在虚空中坐禅一心者,在虚空中经行者。其间有未得须陀洹者,因是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是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得阿那含;未得阿罗汉者,得阿罗汉;有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者,乃得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莫不欣然适意而悦。”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