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No. 1788 [cf. No. 665]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诸有三德圆 群生正调御
所证演真教 深妙诸法门
随学圣贤僧 净信归依者
我今赞斯典 弘法益自他
回向大菩提 共生登妙觉
虔诚三业礼 唯愿各加护
将释此经先以五门分别。一叙经之起因。二彰经之宗体。三明经之时利。四辨经之得名。五依文科释。第一经之起因复有其二。一通起因。二别起因。通谓通诸经。别谓局此教。初通因者。夫一切如来离诸分别。心证定海。智等如如。物我俱亡形声双寂。然因修宿愿任感机缘。若圆镜之现形。等虚岩之发响。故有应化垂迹振随类音。教虽万差起缘唯二。一由如来大悲所流。二由有情性欲所感。然诸教中随举不定。如无量义经。但举由生性欲所感故彼经云。法无量者。以诸众生性欲无量。教其所说法亦复无量。法华经第一云。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故而为说法。此经梦见忏悔品云。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天亲摄论云。且约由悲云大悲所流十二部经。无性摄论即约机性云自善根力识心所起。二十唯识合说。起因颂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释云。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差别相续识生。此言相续者身。差别者教。此意由佛身识现名句义。令闻者识名句义生。此由生根熟为能感。如来大悲为能应。多据大悲。利他所以又有二缘。一为法久住。二为利有情故。法华经第一云。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照明佛法为令法久住。是大智。开悟众生为利有情。是大悲。此经亦尔。忏悔品云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大悲。如付属品云汝等谁能发心守护广宣流布。能令正法久住世间大智也。或可。令法久住意利有情为大悲也。或可。利益群生令法久住为大智也。亦令闻者修于二利。令法久住修自利。为益有情修利他故。瑜伽论八十二云。若具如是五分说法如五分乐。能令自他生大喜乐。又能引发自他利益。释此五分如仁王般若疏中具明。又有三缘。一令生欲乐。二令修行。三令断障。即明。众生欲闻之法莫过三种。一愿求胜果并利有情。二所修之行。三所除之障。如般若经善现所问。既云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住等。明知发趣所余之乘亦有三种。人天乘中虽不断种。亦能制伏三恶道障得生人天故各有三。此由机感。又有四缘。一未离苦者欲令离苦。未得乐者欲令得乐。未能发心断恶修善者欲令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此由悲愿。故法华经第三云。未度者令度。度是离苦义。未解者令解。解者断恶修善义。未安者令安。安者令得乐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即未成佛愿成佛义。即是如次依四弘愿化生次第。法华第三云。众生常苦恼盲冥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乃至云。今佛得最上安稳无漏道。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此意常苦恼是苦谛。盲冥无导师是集谛。不识苦尽道道谛。不知求解脱灭谛。明先不解。今佛出世示悟使解。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又有五缘。如思益经第二云。若人能于如来所说文字言说章句通达随顺。乃至云。能知如来以何说法。以何随宜说。以何方便说。以何法门说。以何大悲说。梵天若菩萨能知如来以是五力说。是菩萨能作佛事。以何说法即谈法体。以何随宜即随机所应。以何方便即示教利喜。于无名言而方便说诸善巧等。以何法门谓于一法诸门辨说。以何大悲谓三十二种大悲。如言诸法无我。而诸众生不能信解。如来于此而起大悲说令信解。广如彼说。初四即为大智。第五即为大悲。又初四所起。第五能起。此即众生为能感如来为能应。由虽迷愚不信不解。然有善根感佛为说。随此经中所说之法。即为众生不能信解。佛起大悲而为演说。如不能解如来寿命。如来悲愍而为说之。准知即是若干大悲。上之三门观文分别属。恐烦不举。又有六缘。如无著般若论说。何故上座须菩提问释有六因。为断疑故。为起信故。为入深法故。为不退转故。为生喜故。为正法久住故。故世尊答亦为斯六。彼论释意。若有疑者得断疑故。若已断疑有乐福德而心未成就。诸菩萨等闻多福德。于般若经起信解故。已成就心者入甚深义故。已得不自轻贱者。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入。及见生喜故。能令未来大乘教法久住者故。此意即为于住修伏有疑之者请说除疑。虽得除疑心乐福德而根未熟。谓于此经持读之者无多功德故。说校量持经福多令生信解。既生信解成就心者。而能入解甚深之义。既入深义知自堪能修行得果不自轻贱。贪多功德受持。修行不复退转。既久不退。至决择位渐入见道名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悟。及见他入生欢喜故。由此能令法久住不灭。今者此经亦有六义。如如来寿量品妙幢菩萨云。亦复思惟。释迦如来无量功德。唯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短促唯八十年。四佛为说。即有疑者令得断疑。又下文云。于百千大劫修行六度而无方便。不如闻此经所生福。又无染着陀罗尼品云。若阿僧企耶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奉施诸佛。及以上妙衣服饮食种种供养经无数劫。若复有人。于此陀罗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于彼。此意即局心乐福德而根未熟。谓持此经无多功德故。说校量持经福多。令生信解受持读诵。如空性品云。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等。即能入解甚深之义。依空满愿品云。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即是已入深法。知自堪能修行得果不自轻贱。贪多功德受持不退。空性品云。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法奉持。即名已得顺摄。在四善根。何以得知。既云愿舍轮回。明未登地。又云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即求住唯识真胜义性名正修出离。多喜勤故深心庆喜。净地陀罗尼品云。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依空满愿品云。无数国王臣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即入净地。由此自喜见入亦喜。故亦能令正法久住。如下诸品愿流通者。皆此所摄。由此亦成转法轮义。何者。自既闻法除疑得入。乃至得圣成其初转。见他得入心生欢喜。复令正法久住流布。即是令他除疑入法乃至得圣。是故得名转法轮也。又约八义。谓欲说大法等义准引解。略指少文。余者准知。上通起因。别起因者。准智度论释经起因。随此经中所说之法即是起因。如说寿量。三身。差别。忏悔。净地。各各多法皆别起因。然佛说法文义包含。一文义中各现无量。今且略明有其六义。一明菩提涅槃无漏之果。二明除去不善之因。三身令脱不善之报。四者令修菩提涅槃无漏之因。五者令修有漏善因。六者令得人天之乐。世出世中无漏果胜。诸佛出世为斯大事。故先明之。令欣乐故。次欲令求学教忏悔除不善因。不善因亡不善果灭。不尔不能求无上果。既悔除彼不善因果。次应修习无漏果因。然此因中有其缘正。有漏之行无漏助缘。有漏正因故。次第五明有漏因。有漏因得人天乐报故。次第六明有漏果。又复有情种性差别。为有大乘性明前二义。为决定小乘及无种性明后二门。又久修者能得前二。初修之者能得后二。不善因果通为二明。以有无性及近远修皆能行故。又不善因若不先悔不可发心缘无上觉。此且略依六门陀罗尼经明起因故。寿量三身品明无漏果。忏悔灭障明除不善所有因果。净地品已下明无漏因。四天王观察品下。通明有漏无漏因果得无生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等是无漏因果。望前为果。据后是因。持咒求福得财饮食。此等亦是有漏因果。引文可知。二明经之宗体者。初明经宗。后明经体。言经宗者传真谛释云。此经示三身本有显四德无生。开果果忘缘解如如真实。又有。说云。此经菩提涅槃因果为宗。究畅本始二果备显缘正两因。二俱有过。初云三身本有。据因可尔。说果即非。何者。岂报化身未修已得。如在因位名如来藏。非名法身故。四德无生据法身说。理即为正。约报化说非定无生。如涅槃经说。如来有八自在我等。据遍计说理亦无违。有说言畅本始二果明缘正两因。理亦有失。何者。真如虽是本有。在因不得名果。报化必在修成。何名本始二果。又因虽有缘正。旧说多以真如为三身之正因。此不应理。如能显中边慧日论中广辨。今辨经宗略有二解。一云。唯以菩提因果为经正宗。何以故。但说寿量及三身差别。又此经第四卷。但问菩提心因佛答但说十度之行。又付嘱品云。汝等当知我于无量无数大劫勤修苦行获甚深法。菩提正因已为汝说。故知但以菩提因果为经正宗。一云。亦说涅槃因果为宗故。寿量品中以三复次各十义故名为涅槃。又辨如来十种行已云。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又十方菩萨赞叹品云。常为宣说第一义令证涅槃真寂静。佛说甘露殊胜法能与甘露微妙义。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无为乐。问。若其涅槃亦经宗者。何故寿量品下重明三身。最净地已下明菩提因。及付嘱品世尊自云菩提正因。何不重明涅槃因果。答。二因不别故合说之。但望其果因分生了。因体既同。故不别说。果不重说者。以法身体即是涅槃故。寿量品云。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又云。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问。若尔法身即涅槃者二义何别。答。言法身者据功德依义边。言涅槃者取息苦等义。故二有别。又影略故不重说之。任意取舍。然双取胜。何以故。说寿量三身。即以菩提为宗。既说涅槃。何故不取涅槃为宗。若云经内但说获甚深法菩提正因不言涅槃正因。故知但取菩提为宗者。若尔涅槃离菩提因别修何法为涅槃因。故菩提因亦涅槃因。又菩提果望于涅槃亦得名因。如瑜伽论九十五说转法轮相。有五种相。一为得所得所缘相故。二为得所得之方便。方便者即三转相皆名方便。方便即因。前为后因。既第三转亦名方便。明知菩提望证涅槃亦得名因。故不别说。次明经体者。初出教体次辨聚集。出教体中总有五门。一摄相归性体。二摄余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性用别论体。五总摄诸法体。此五门中初辨五体。次明得失。初辨体中。前之四门如本法苑总聊简义林广说。五总摄诸法体者。据实亦是性用别论门。今更广明。以未说故。瑜伽八十一云。云何为体。所谓契经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又云。如是建立诸经文义体已故。得名为总摄诸法体。言文义者论云。文有六种。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文身。四者语。五者行相。六者机请。此中正文唯文身是。余名文者。名句从所依。语从能依。行相约所显并能说者。机请据能起。相从名文故。论云。如是六种皆显于文。由能显义。是故名文。义有十种。一者地义谓九定地及十地等。二者相义谓诸法体相。三者作意义谓诸作意等。四者依处义谓事依处时依处数取趣依处。五过患义谓可呵法。六胜利义谓可赞法。七所治义谓杂染法。八能治义谓清净法。九略义。十广义。此中依所诠及所为并名为义。十俱所诠。依处之中补特伽罗亦是所为。为此有情说诸法故且取所诠。六文十义俱经体者有其三义。一克性体。二所依体。三所为体。文为能诠义是所诠。就能诠中。名句二法体是能诠即克性体。文及语二是所依体。故成唯识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语者是声。由带名句名之为语。故成唯识云。语不异能诠故。从能依名能诠体。行相通二。谓克性所依。但约所诠及能说者辨其行相。故行相体即声名句文。故通二种。机请名文是文所为。或为请起文故说机请名为文者是所为体。所诠体中补特伽罗依处。通是克性及于所为。亦为此补特伽罗说彼伽罗。说彼伽罗即是所诠。依处少分余九并是克性所诠。此言义者非唯道理。但所诠者并得名义。故总摄体有此三义。然三科法相出体性者。并是性用别论门收。此之五门偏据大乘。三科法相通三乘故略不具述。辨得失者如唯识义灯说。次辨聚集者广如法苑总章义林及唯识义灯辨。三明时利复分为二。初明时后明利。时中复二。初明世尊起说经时。后明弟子翻译年代。初佛说时复分为二。初辨时不同。二辨教时摄。辨时不同者。如法苑中总章义林及能断般若疏并慧日论等广明。上明世尊起说经时。二明教时摄者是第三时。何以知者。下文亦说十二行法轮。又满愿品云。八千亿天子国王臣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准瑜伽论得预流果。无间道远尘解脱道离垢。故通为一切乘。后弟子翻译年代者。此经述三身之秘赜谈四德之玄枢。涉彼岸之龙舆。出炎庄之象驾。所以累祛三障。行备二因。护王国之坚城作降魔之剑甲。由此十方刹土顶戴流行。故斯振旦已经五译。昙无谶三藏创传于北凉。耶舍法师后周复翻于归圣寺内。真谛重翻于建邺。阇那更译于隋朝。虽各依梵本并竭专诚。但为贝叶传文时有脱漏。致令译者增减不同。三藏义净法师明悟秀出标奇于救蚁之年。风鉴挺生拔萃于进具之岸。四韦三藏皎越朝㬢。五篇七略明逾夕月。志怀舟济情切绍隆。殉道忘疲何辞折骨。周游西夏二十余年。天藏龙宫备皆探赜。寻诸梵本考较无遗。振锡东归奉敕翻译。长安二年次在壬寅。受笔斯经精勤莫辍。至长安三载次在癸卯十月四日。修饰毕周写成十卷三十一品。文圆理具华质得中。始得髻珠同开宝塔。凡圣欣庆上简帝心。声教所覃敕令抄写。其间阙具义至方明。斯即弟子翻译时代。二种不同并是辨时。第二辨利者。利谓利益。此经为利何等机性。于中分二。初辨机性不同。后明所利机性。辨不同者。诸教之中说机差别各各有异。如涅槃经但说一机。故彼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此经一会多宜闻有。谈有藏无言皆作佛。法华亦同。故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等。若善戒经地持论等说有二机。一谓有性。二谓无性。故彼经云。性种性者从无始来展转相续。法尔所得六处殊胜此有性也。又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行菩萨道。终不能得无上菩提。此无性也。显了说也。若法华经说有三机。序品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亦隐无性。由于此会多对不定声闻而说云皆作佛。更有多类。如慈恩枢要法华经疏。及慧日论能断般若疏述。明所利机性者。初明所利之机。后明得利多少。明所利机略有二解。一云。唯备大乘根性。通定不定性有声闻故。何故不备定性声闻等耶。答。准法华经及大宝积经论云。所以声闻问者。为声闻人所作事故此经初问。既是妙幢菩萨。又但问如来寿量广说三身故知。但为菩萨根性。而下得利云远尘离垢等者。准大庄严论得入初地亦云得法眼净。不唯声闻故。一云。既第三时教通备五乘。会列声闻复有远尘离垢。准瑜伽论得预流果文无定说故可通备。然正宗内但为菩萨。四天王品已下可通备余。以皆令得人天果故。二解后胜。许是第三时法轮所摄故。后明得利多少者复分为二。初明得现利。次明得后利。现利即坐得益。后利即佛说之后得。现利有二。一得果利二得因利。果有两种。一出世果二世间果。出世果者总有七类。五是大乘二是小乘。依空满愿品有一云。尔时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提心。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可思议满足上愿。更复发起菩提之心。即为授记。汝诸苾刍过三十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劫名难胜光王。国名无垢光。同时作佛皆同一号名愿庄严间饰王如来。授记品有四。初授妙幢菩萨记云。汝于金光明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金宝山王如来。二云。时此如来法皆灭尽时彼长子名曰银幢。即于此界当得作佛。名曰金幢光如来。三云。时此如来所有教法悉皆灭尽。次子银光当得作佛。号曰金光明如来。四云。是时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授记已。复闻如是最胜王经。心喜清净无垢如空。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与授记。汝等当来于最胜因陀罗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一种性又同一名号。曰面目清净优钵罗香山十号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诸佛出现于世。六净地陀罗尼品云。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此得初果。若据大乘得法眼净是初地位。即因利摄。且依瑜伽说是小果。七依空满愿品云。说是品时有八千亿天子无数国王臣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二世间果者。略举十七类。如来寿量品中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若身不具悉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此有九益。一得乐具。二具诸根。三得舌用。四得智慧。五不失心。六得衣服。七得敬仰。八身清净。九得杂益。四天王护国品末云。说是法时无量众生皆得大智。聪睿辨才摄受无量功德之聚。离诸忧苦发喜乐心善明众论。此中八益。如文可知。已上世界登出离道不复退转速证菩提。此出世因利。二得因利中复二。初得出世因后得世间因。出世因利有十五类。一寿量品有二云。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菩提之心。二又云。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阿耨菩提之心。三忏悔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宝王大光照如来名号者。于菩萨地得不退转。至大涅槃时会既闻明得此益。四品末云。时诸大众闻佛说已皆蒙胜益欢喜奉行。五净地陀罗尼品云。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六又云。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七又云。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八又云。无量众生发菩萨心。九莲华喻赞品云。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常依此忏悔。十重显空性品云。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十一依空满愿品云。说是法时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十二又云。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提。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可思议满足上愿。更复发菩提之心。十三四天王护国品云。无量无边众生登出离道不复退转速证菩提。具如前引。十四流水品云。汝等皆应勤求出离勿为放逸。大众闻已悉皆悟解。由大慈悲救护一切。勤修苦行方能证获无上菩提。咸发深心信受欢喜。十五舍身品云。说是往昔因缘之时。无量阿僧企耶人天大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悉发阿耨菩提之心。后明得现世因利者忏悔品云。若有女人闻是佛名者。临命终时得见彼佛来至其所。既见佛已究竟不复更受女身。既为众说时诸女人闻此佛名亦现得因。于当来世不受女报。次明得后世利者。即鹫峰会说此经已。后依修学所得利者并是后利。略举少分。一明闻经益。四天王护国品云。若有众生闻是金光明经者。即于阿耨菩提不复退转。二明读诵益。大辩才天女品云。辩才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师说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言说之辩。若彼法师于此经中文字句义。所有忘失皆令忆持。能善闻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三明受持益。无染着陀罗尼品云。若有十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奉施诸佛。及以上妙衣服饮食种种供养经无量劫。若复有人。于此陀罗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于彼。何以故。此无染着陀罗尼甚深法门是诸佛母故。此意由经能生诸佛故名佛母。四明流通益。三身品云。若所在处讲说是经。于其国土有四种益。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疫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二者中宫后妃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枉死者。于诸福田悉皆修立。四者于三时中四大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修习阿耨菩提之行。又三身品明闻经益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女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菩提。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就故。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勤修行六波罗蜜多。又忏悔品明流通益云。若有四众。随在何处为人讲说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皆获四种福利善根。一者国王无病离诸灾厄。二者寿命延长无有障碍。三者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四者安稳丰乐正法流通。又云。于其国中大臣辅相有四种益。一者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二者常为人王心所爱重。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遵敬。三者轻财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众所钦仰。四者寿命延长安稳快乐。沙门婆罗门亦得四胜利。一四事无乏。二安心思惟。三依山林得安乐住。四随愿得满。人民皆得丰乐无诸疾疫。商估往还多获宝货具足胜福。已外诸品说得利益虽无量种类不过此。利益既多。诸有闻者应如法学。四明经之得名者。复分为二。初泛论释名。次释此经目。初中有二。初泛论释名。次辨释意。此广具如法华义决及唯识义灯。次释经目者。初释经都名。次别释品目。释经都名。初依古次述今。依古释者。传真谛云。外国言修跋拏此曰金。婆颇婆此曰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曰帝。逻阅那此曰王。故西土出本云佛陀经金光明经帝王经也。此意佛陀经从所诠为名。金光明法喻合名。亦从功用号帝王经。但从喻称言金光明者。此三字表经三种三为体。一三身。二三德。谓般若解脱法身。三三位。即道前道中道后。道前即住自性佛性。道中即引出佛性。道后即至得果佛性。准旧解亦即应得因加行因因满因。如次配前三种佛性。初三身者。一金体本有真实以譬法身。二光明能照以譬应身。三明能遍益以喻化身。二譬三德者。一金譬法身有四义。一色无变如常。二体无染如净。三转作万物无碍如我。四令人富贵如乐。次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如般若。次明有两义。一无闇二广远。如解脱。总无众患。三譬三位者。金是本有如道前正因。此意用如以为三佛。光是始有如道中了因。此意对缘起修功能始起。非体本有。故望果德名为了因。明是无闇如道后之果。三身中法身宜取真实义。二身不实也。以是功能始起名假。三德中法身宜取无染等四义。具四方是法身也。三位中法身宜明本有义。对缘与果是始有也。此意道后约修行明谈如。本性不有三别故。克取体取本有义。即道前如。此三次第前后者。有因缘修故得果。得果故有三德。三德圆故以三身化物。此意由有三位之中道前如故为正因。道中修满至道后位具足三德。三德圆故方可三身化物。逆为次第。此三种之三三位为正体。故寿量一品明果在道后。三身一品明因在道前。忏悔已下明在道内也。此意经中正明三位为经正宗也。三帝王者有三义。一明法身摄华严。华严以法身为体。二明智慧贯波若。波若智慧为体。三明四德收涅槃。涅槃常等为正体也。此意由贯斯三故曰帝王经。有三种正。一正说十二部文。二正行文下所学之行。三正果四德之法也。正说出正行。正行出正果。一能显二能行三能到故同曰经。今此言经正是初一。次述今者梵音旧讹。今者正云苏跋那婆婆娑郁多摩啰阇苏怛缆。苏跋那(此云金)婆婆娑(此云光)言光明者遂言便也。郁多摩(此云最胜)啰阇(此云王)苏怛缆(此义云綎索经)应言金光最胜王经。金王二字一向是喻。光明最胜并通法喻。今于此目略为五释。一依教理行果四法解释。二依三宝。三依菩提涅槃。四依法喻。五依人法。一依教等者。此能诠教如似光明。故无垢称序品云。演法宝光。瑜伽四十四云。欲听法时作五种想。第一作宝想。极难得故。二作眼想。得俱生慧目故。三作明想。已得广慧于一切种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取第三义以能显理如似光明。双举光明者意显二空。或复福智。或菩提涅槃各有因果。不尔光明随举于一。何假二耶。教中最胜如似于王。故付嘱品云。我亲从佛闻无量众经典。未曾闻如是深妙法中王。何等是胜。如经中说诸胜妙事。恐烦不引。披者应叙。故但取金及王为喻。且取金喻略举四义。一性本有。二极难得。三为金轮。四宝中胜。一性本有者。喻此教法真如所流。摄相归性故皆本有。又诸佛说无初际故。二极难得者。序品云。我当说是经甚深佛行处。诸佛秘密教千万劫难逢。付嘱品云。汝等当知。我于无量无数大劫勤修苦行。获甚深法菩提正因。已为汝说。又如贫者终不能得。要有福因故。大辩天女品云。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种诸善根当受持者。于赡部洲广行流布乃至而演说之。三为金轮者。如轮王出用金为轮。能降未伏能镇已伏。此经亦尔。忏悔灭障及净地品说断诸障如降未伏。诸品中说闻已证得不过转者如镇已伏。其理极成。烦不引文。四宝中胜者。如七宝中金第一故。故但取金喻于此经法宝中胜亦复如是。取王喻者亦略举四义。一能摧怨敌义。二能集诸宝义。三能遍化生义。四令位不绝义。且如轮王有此四义。一有千子及主兵臣故能降敌。喻于此经有忏悔法。及行十度灭除十障二十二无明等。二能集诸宝义故。诸论说集福德王定。此经满愿品云。若王在世七宝不灭。王若过去世一切七宝自然而尽。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现在世大正法宝皆悉不灭。又如轮王既出于世七宝应现。此之经王既演说已。七圣财宝悉皆显现。三能遍化生义者。如金轮王遍化四洲。此之经王遍化四生。寿量品云。三千大千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等故。四令位不绝义。如金轮王必定传位使不断绝。此经亦尔。能令佛种相续不绝故。授记品与妙幢菩萨及以二子而授记别。十千天人因闻此三得授记别。起殷净心亦得授记故喻于王。二依理者。三身品云。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一烦恼净。二苦净。三相净。譬如真金镕销冶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乃至云。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此喻理也。真如本有自性清净障隐不现。离障时显。非始有净。以真如理胜故。如王为依持故有余功德。三依行者。三身品云。如诸善男子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诸佛如来及弟子众。即便为说令其闻悟。彼既闻已正念忆持。发心修行即断十一障。得入十一地。乃至举喻。譬如真金镕销冶炼。此喻修行。既烧打已无复尘垢。此喻得果。即所修行亦得喻金。亦如光明。故四天王护国品云。我等四王药叉眷属拥护是经及说法师。以智光明而为助卫等。此即修行。能修行者亦得名为最王。如王王子位等。又人天八部所有诸王能行此经。亦王中胜名最胜王。故观察品云。当令彼王于诸王中最为第一等。斯即依行。四依果者如前旧释。依于三身三德者。是此意欲显教理行果四种皆胜俱得名经。由依胜教能显胜理。依于胜理能起胜行。由胜行故能得胜果。故通依四以立经名。二依三宝释经名者。此经或依佛宝立名。以明三身及寿量故。或依法宝立名。以通教理行果故。或依僧宝立名明十地行。能行假者是僧宝故。或通依三宝以立经名故。八卷经梦忏愿云。我当安止住于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成佛无上功德光明。能安住者僧。所住十地是法。所成者佛功德光明通于三种。三宝光明如何名胜。且佛光明如灭业障品云。依妙静虑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辟喻所不能及。五浊恶世为光所照。是诸众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彼各蒙光至所住处。乃至云。因光力故皆得安乐。端正殊妙色相具足。福智庄严得见诸佛。此中有十二种胜余光明。一因胜。从妙静虑。二能起发胜。佛身故。三自性胜。百千色。四能现胜。诸佛土。五校量胜。喻不及。六慈悲胜。照五浊。七灭恶胜。作十恶业至婆罗门众。八拔苦胜。应堕地狱。乃至云。至所住处。九与乐胜。因光力故皆得安乐。十庄严胜。端正殊妙色相具足。十一菩提资粮胜。福智庄严。十二亲近胜。得见诸佛。法僧光胜引文可知。三依菩提涅槃释经名者。寿量三身是菩提。有多复次说大涅槃是涅槃义。以金光明配菩提。三身配涅槃义。三事义同于古。引文可知。四依法喻释经名者或是喻名。以金有光明宝中最胜。如人天王人天中最胜。最胜通二处。此经如彼故从喻名。或法喻名。金光明是喻。最胜王是法。故付属品云。我亲从佛闻无量众经典。未曾闻如是深妙法中王。或复光明通于法喻。以法光明光明中胜故。莲华喻赞叹品云。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五依人法释经名者。或金光明是人。故授记品云。其子银光还于金光明世界当得作佛。号金光明。又释。金光明是法名。以其国界名金光明故。又梦忏悔品云。梦见金鼓放大光明。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又第三云。放金色光遍十方界。是经威力。或通人法。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虽理事殊俱得名法。理亦得通人法喻名。正意法喻以为经名。依六释者。此最胜王经或法光明即如金光明。或法最胜即如王名金光明最胜王。并持业释。不欲别解金光明及最胜王。故非相违。不欲诠金光明。故非有财释。金光明最胜王是所诠理。经者是能诠教。即是依主。若俱是教金光明即经是持业释。俱理亦然。中间差别更有多门。恐烦不述。次别释品名复分为四。一列品名。二明别得名。三明有无开合。四明次第。初列品名者。谓序品.寿量品.三身品.梦见忏悔品.灭业障品.净地陀罗尼品.莲华喻赞品.金胜陀罗尼品.重显空性品.依空满愿品.四天王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无染着陀罗尼品.如意宝珠品.大辩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坚牢地神品.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王法正论品.善生王品.诸天药叉护持品.授记品.除病品.长者子流水品.舍身品.十方菩萨赞叹品.妙幢菩萨赞叹品.菩提树神赞叹品.大辩才天女赞叹品.付嘱品。二明别得名者三十一品分为二类。一法为名有二十。二法为名有十一。初中复四。从事为名有三。谓序品.舍身品.付嘱品。从法为名有十。谓寿量品.三身品.梦见忏悔品.灭业障品.净地陀罗尼品.重显空性品.依空满愿品.无染着陀罗尼品.授记品.除病品。从喻为名有一。如意宝珠品。从人为名有六。大辩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坚牢地神品.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善生王品.长者子流水品。二法名中复分为二。法喻为名有二。莲华喻赞品.金胜陀罗尼品。人法为名有九。四天王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王法正论品.诸天药叉护持品.十方菩萨赞叹品.妙幢菩萨赞叹品.菩提树神赞叹品.大辩才天女赞叹品。三有无开合者。初明有无不同。西凉昙无谶所译有十八品。阙十三品。五品开出犹阙八品。梁真谛译者有二十二品。加三身品.净障品.最净地品.依空满愿品。除开出者犹少四品。隋阇那崛多出二十四品。加银主陀罗尼品。即今无染陀罗尼品。及嘱累品。除开出者仍少两品。大唐中兴三藏法师。勘诸梵本译其脱略具获诸品及其品名。更加金胜陀罗尼品.如意宝珠品。旧本所无。二开合有异者。旧本观察人天品.护国品合名四天王品。大吉祥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合为功德天女品。十方菩萨赞叹品.妙幢菩萨赞叹品.菩萨树神赞叹品.大辩才天女赞叹品合名赞佛品。今各开之。据其人殊或事别故成三十一品。四明次第者。如来说法必有所由。若众集缘和。机器符会。虔诚渴仰愿乐欲闻。有此因由方可陈说。故有初序品。众既集而渴仰。须应物以宣扬。众意希乐无上果因。故假妙幢等而为开请。因斯为说菩提涅槃。故有寿量品起。虽总开说未差别知。故别说涅槃菩提。据总别异应别说涅槃三身。以涅槃文少虽更别说通入寿量。三身文广因虚空藏请方为别说。有三身品起既知胜果不可虚成。必待修因方能克会。将修胜行先须改责前非宿善能悔往愆。是故佛加妙幢令得梦悔其前非。故有梦见忏悔品。虽有梦中除过未为明了。故心灭障恶在胜因。是故因如来放光惊觉帝释。因兹启请愿说忏洗之方。佛为广陈。故次忏悔品起。既悔先非已应修正行。故师子相发扣幽机。如来大悲次第陈说。发心修行断障证真神咒护持。故有净陀罗尼品。此等胜业肇因妙幢。众欲愿知何能如是。故佛为说往昔因缘曰。其过去名金龙主。以莲华喻赞叹诸佛。藉斯胜业故能发扬寿量创启忏方。故有莲华喻赞品。既由供赞诸佛为因故教持咒令恒见佛。故有金胜陀罗尼品。虽复广明因果令愿修行。未显二空荡其情执。又前诸品多据俗谛劝物起修。明其二空依胜义谛令除封着。前随诸义虽略明之。今更广陈令得开悟。故有重显空性品。已前多明有行。恐滞住有而不证真。今者广显二空。复恐滞空而不修行。欲令依方便而起行。即诸行而观空。依胜空而证真。即观空而习有。双泯空有都无所著。方成胜行能证菩提。故有依空满愿品。上明为于即席广明菩提涅槃因果。果求因习真俗双观。能事既周现座得益。欲使法流后代有识修行。末代多有障缘恐难修习。若不加其卫护助以众缘。即生有障而不能修。法无人修何由布世。故假四王之福力八部之加威。人天敬重始得流布。故有四天王观察人天品。又经行之处利益良多。所至处方咸应敬养。敬养令法增长广。天神喜而加护。故有四天王护国品。然恐学者染着诸境退大菩提。故说神咒。能诵之者令无染着。生死轮回求无上果而心不退。故无染着陀罗尼品起。虽令无退犹有难缘。恐怖诸横来侵妨其修习。故说神咒除怖抂死无怖修行。故有如意宝珠品。既不退离怖能自修行。菩萨为怀必须弘法济物。弘法济物必假身安具足四辨。故辩才天女说咒护助。兼教洗浴得辩身安。故有大辩才天女品。虽得身安具辩必藉四事。资缘若阙缘求事妨弘济。次教小用功力多具资缘。故有大吉祥天女品。持经之者虽自丰四事不假外求。闻者亦须供养。行学贫乏心求不遂。胜福无因得生。故教福足之方令依得流圣教。故有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虽复财丰五谷恐非香美。欲令流经之处地味精芳故。有坚牢地神品。又复通经利物要假智慧。了俗达真常生善道。为教得此二因故有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又复国王势力能为损益。若不正理灾变多生。众长邪心难闻此教。须教王正理弘扬此经。故有王法正论品。虽说多行恐不依行。举昔自因劝勉时会。故有善生王品。虽举昔事以劝时会。恐不专心勤励行学。复说修学之轨。举前诸事更广功能。重晓大会坚崇其意。故有诸天药叉护持品。为显经利广大获益殊多。闻者得证菩提记。益明其授记。若不授记众疑不能决定行学。故说当记令仰修行。故有授记品。十千天子暂得闻经佛与授记。众生疑惑。植何善本得菩提记。如何世尊令为说法。故说往因。有除病品及流水品。众闻世尊过去疗病济鱼施水。谓修少行即得菩提。佛为广明。非但尔许更多无量。略举一代苦行?虎。故有舍身品。大众闻深妙法复闻苦行等因。大会靡不欢喜。故先他土菩萨赞扬故有十方菩萨赞叹品。他土赞讫此方菩萨及天地神等亦复同赞。故有妙幢菩萨等三赞叹品。说赞事讫委记令行。大众奉持故有付嘱品。此依九品为经正宗。略举大意。明其次第。中间差别非无异义。依二十八品为经正宗。次第准悉。五依文科释者经有三十一品。依真谛判分为三分。初之一品是序分十九品为正说。后两品属流通。叹佛品中明他方大士还他土而叹彼佛。次文方明此土大士叹此方佛。说法既了他土菩萨还他方方说此品。故非正说。故此品是大众领解叹能说人耳。非经正意。后之一品如来付嘱所弘之法。正是流通。问他方归赞合在嘱累后明。何故嘱累居叹佛品后。解云应尔。但出结集者。合此两品共一处故。嘱累奉行在最后也。今准新翻。初他方菩萨赞此如来。非是往彼而赞彼佛。今为二解。一云。初之一品同于今古。从寿量品尽依空满愿品。此之九品明经正宗。余二十一品并是流通。何以故。妙幢等情欲闻菩提涅槃果及于因。世尊为说寿量无尽。是明菩提。陈如疑情寿命无穷如何复说入般涅槃。请说涅槃真实之义。不尔四佛已为妙幢说示涅槃之所以讫。何故陈如复请舍利。故是为明涅槃之义发斯请问。故旧本云。如如来说如是之义我已闻知。为请如来广开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便门。今本下文广说涅槃真实之义。旧本阙无。既闻佛说寿量无边。佛有三身未知差别。复欲修学请佛。为陈若不明其差别不知证之果因故。佛先陈三身差别。次教修学。修学正则断恶修善。断恶即忏悔灭障。修善即依五位三祇修十胜行。行依境起。须知俗真后更重明二空之性。空有双习依空满愿。所以行备果圆。故经正宗意在于此。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等下。即但观彼持读流通。所有处方加其守护。增财益辩助智除灾说自劝他。意令行学菩萨闻赞如来付之故并流通。虽下方有授妙幢等菩提之记。意明经益。得记当成劝发时众依言修学。不尔应前说寿量品乃至莲华喻赞品讫即与授记。何故待说诸天药叉护持品后。由此故知属流通分。然传真谛法师云。若四天王已下判是流通者此过谬也。何也寿量明释迦果。何故但是正说。授记明弟子果。何故属流通。善集舍身明释迦了因。何忽但是流通。忏悔空等明弟子了因。何故是正说。又三身品通明两家正因。何故但在正说。故从寿量乃至舍身总是正宗。今者释云。寿量虽明释迦之果正是所求。授记虽明弟子之果意为传经。说益劝众。故在流通。忏悔等品虽正是因为弟子说。说果正拟令使行因。净地等品通诸佛因。不唯今日弟子。故忏悔等得在正说。舍身等品说过去事。举自劝他非是今会始自行学。故嘱流通。不尔莲华喻赞。赞佛功德即是正宗。菩萨赞佛何故即属流通。又若四天王等品。世尊命护彼等。依命护持即是正宗。付嘱亦是令行。何乃属流通。由此授记虽明来果。舍身明其往因。为劝而来故流通摄。
序品第一
就序品中有七圆满。一序圆满。二三昧圆满。三听众圆满。四说因圆满。五说时圆满。六审机圆满。七标说圆满。序圆满中有二种胜。谓城胜余城山胜余山。显此法门及功德胜。如法华经论释。三昧圆满者。如经于最清净甚深法界等故。佛地论第二云。得佛无二住胜彼岸者。乃至释云。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别相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现行。缘彼胜定当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住名胜彼岸。佛已穷到故名为得。此意即显法身真如更无别体。但性相异。由能穷证名得法身。真理是究竟故名胜彼岸。以大智定常缘证之。故名为住。对机示相下云。晡时从定而起。若此非定从何定起。愿乐欲闻说因圆满如经。与大苾刍等听众圆满。于日晡时从定而起说时圆满。如经。观察大众审机圆满佛若说法必等心慈观。视彼机性乐欲愿闻。令其各谓独为己说。说颂曰下标说。圆满此七圆满分为二序。初及第三名通序。亦名证信。余别序。亦名发起。问。住定别序应在后明。何故众前明之不次。答。以身心住俱名住故。又二义故合一处明。通序有五。如佛地论判。
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
赞曰。此即通序初之四文。第四说处复有二种。一色身住处。二法身住处。此王舍城等是色身住处。又共不共。王舍城等凡圣三乘之所共居。下明诸佛不共所居。共居已前广如慈恩法华疏辨。问。何须说处。答。功德施菩萨般若论中云。令知世尊所行之处令生敬重成胜福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应合二义亦应为好。
经。于最清净甚深法界诸佛之境如来所居。
赞曰。明佛法身住依止成就分。即三昧成就分。何故须现三昧分耶。答。如法华经论及无著菩萨般若论辨。离二障故名最清净。不共二乘名甚深。诸法自性名法界。即此法界是诸佛境智所缘故。功德性边即为佛土。法身所依名如来所居。故解深密经第五云。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即功德义相边名自性法身。以功德相即依真如。不离性故名之为住。或智内证云如来居。又佛地论云。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别相。又解。离障真如名最清净等。即能证智常证如故名之为住。故佛地第二云。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现行。缘彼胜定常住其中故名为住。住即居义。何故须明二种住处。答。欲显三身非即离故。问。准下文说如来寿量在妙幢室。何故通序但云鹫山。答。准文妙幢至释迦所对佛重说。如来印可阿难得闻亦名佛说。故结集说但住王城。又彼净土非三乘人皆悉同见。据共见者且说王城。又旧人解云。四时三处。四时者。一谓四如来在妙幢室时。二世尊在鹫峰时。三妙幢亦至佛所时。四他方还土时。山峰妙幢室及他方故四时三处。今者解云。但是一时一处。以妙幢闻四佛所说。共诸大众往至佛所重更说之。十方菩萨俱赞此佛。非往他土赞彼如来。故一时处。若不如是在室梦见金鼓寤往佛说。即应五时四处。梦见鼓时不言室净。说寿量时变室净故。故为二处。梦时说时晨夕别故。彼既不别为时。明知在室四如来说。不得别为时处。或可。二时二处。妙幢室梦未对佛前。未得云说。故非时处。以四如来在妙幢室说佛寿量故为时处。然前释胜。以其阿难称我闻故四佛说寿。阿难时在释迦佛所。不得云我闻故。若尔如金刚华经言。阿难比丘得法性觉性自在王三昧。以三昧力知所说经皆能忆持。又观佛三昧经云。阿难因闻佛说念佛。阿难见佛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经藏。忆持不忘今亦何妨。佛力加被见佛闻经。并能记忆得云我闻。答曰。不例。彼等经说皆昔曾闻蒙余力加。即便能忆持之不忘。非未闻者。今妙幢室四如来说。阿难未闻故不能忆念。缘曾受境方言忆故。
经。与大苾刍众九万八千人。
赞曰。教所被机众成就分五门分别。一来意。二权实。三多少。四有无。五解文。来意有五。如本法华经疏。又准大宝积经论。三因缘故列声闻众。一于大乘中有疑令除。二有不定助成正信。三除所作已办之心。令除智障得上果报。五因缘故列菩萨众。一为除疑。二为益此界诸有情故。三令知他方有无量佛。令生渴仰起亲近心。四是释迦本所化故。五显示为法从余方远来。此诸菩萨已得佛位尚为法来。况于余有。言权实者准佛地经论云。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准此经文既在秽土为地前众。即声闻是实。诸大菩萨应在净土。既亦列在秽土之中。即是变化。不尔此等诸大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如何此界有情得见。又释。说此经佛实通变化及他受用。由是菩萨若其实身恒居净土佛所闻经。结集之者不可双举。但说三乘通所见土。或最清净如来所居。即彰菩萨同能智证亦在彼土。即净土摄。然诸声闻准入大乘论。千二百人皆是变化。据摄大乘舍利弗等有其三种。一不定性。二者定性。三者变化。论云。无量舍利弗与彼名同。故知有多类。又菩提资粮论云。法华经所记舍利弗是佛菩萨之化作。皆是化也。法华第二云。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亦教化汝。汝今悉忘即不定性。法华经论云。为二声闻。除决定性及增上慢。以根未熟故。今此经会或可通三。所余诸众权实难悉。三多少者。初众成就总有十八。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离车毗众。四诸天众。五龙王众。六药叉四王众。七揭路荼众。八香象王众。九犍闼婆众。十阿苏罗众。十一紧那罗众。十二莫呼洛伽众。十三诸神众。十四诸仙众。十五人王众。十六后妃众。十七近事男众。十八近事女众。此初时众。复有四众。一下云。妙幢菩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此闻寿量众。灭业障品云。时帝释一切天众及恒河女神。并诸大众蒙希有光皆至佛所。此欲闻忏悔众。授记品云。欲与妙幢菩萨等记时有十千天子。从天下来欲得授记众。十方菩萨赞叹品云。说是经时于十方界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众。各从本土诣鹫峰山闻经赞叹众。四有无者。一三乘众中无独觉众。二四部众中无苾刍尼众。三二王之中无轮王众。四六趣之中无地狱众。五三界之中无上二界众。然准下文。欲色界天人妙幢菩萨室复俱来会有色界众。又第十末有苾刍尼众。问。说仁王般若经有独觉众并无色天。说法华经有二种王。谓金轮粟散。说陀罗尼经有地狱趣。此会何无。答。或略不论。据实应得有。如苾刍尼序品不列。旧金光明总不列众。岂可无耶。二云。尼及色界初虽不列下文说有。独觉轮王地狱无色上下文无。或时未熟或不能行故无余也。依文释者。初列十八众后明威仪。初中复二。初别列六众次总列余。十二众或可分二。初列圣众后列凡众。列圣众中。初声闻众文分为四。一标类举数。二叹其德。三列其名。四明诣佛。初标类举数如本法华疏述。
经。皆是阿罗汉能善调伏如大象王诸漏已除无复烦恼。
赞曰。叹德准法华经论有十六句。叹罗汉德。今此经文次第虽别大意共同。准彼论释为十六句。彼论牒经云。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即此经云得大自在。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即此经云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心善调伏即此经云能善调伏。亦如大龙王即此经云如大象王。已作所作即此经云住清净戒。已办所办即此经云所作已毕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善得正智心解脱。即此经云证八解脱。至心自在即此经云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善巧方便亦智慧摄故第一究竟。已到彼岸即此经云已到彼岸。论三番释。第一上上起门。二总别相门。三摄取事门。上上起门者。今且依论指配其文。具释如本法华疏解。或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句上句得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准论今当以第四句释第一句。以第六第七句释第二句如大象王。以第九第十句释第三句。以第十二句释第四句。以第四句释第五句。
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已毕舍诸重担逮得己利。
赞曰。准论心慧二种解脱文中。不以上下句义来解。所作已毕准论当句自释。舍诸重担准论今当通上下释。以其第八第十三句释。逮得己利准论今当以第九句释第十句。
经。尽诸有结得大自在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证八解脱已到彼岸。
赞曰。尽诸有结准论今当以第十句释。此第十一得大自在准论次第应第四句。今在第十二以第四五六七四句释。第十二住清净戒者准论应当已作所作。戒学圆满道谛所收。即此净戒是所应作。准论当句自释。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合为一句。同因智故准论应当至心自在。论云善过见道修道智故。当句自释。证八解脱者准论今当以第四句释。第十五句已到彼岸者准论今当第十五句释。第十六准即有四句。为下向上释。谓第一句以第四句释。第二句为第六七释。第三句为第九十释。第四句为第十二句释。有六句经为上向下释。谓第五句为第四句释。第十句为第九释。第十一句为第十句释。第十二句为第四五六七句释。第十五句为第四句释。第十六句为第十五句释。三句当自解释。谓所作已毕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二句不释。谓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一句通为上下句释。谓舍诸重担。颂曰下释上有四。上释下有六。三单二不释。一通于上下。总别相门者。初阿罗汉是总应义。下十五句是别应义。由无学者成下十五差别应义名阿罗汉。然准论文次第不同。取彼论意依此次第释十五应。一应不疾不迟。说法如法相应不疲倦故如经能善调伏。二应净坐空闲处。饮食衣服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少欲知足故如经如大象王。即余经说如大龙王。如善住龙王作象形故云如大象王。三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等故如经诸漏已除。四应将大众教化一切故如经无复烦恼。五应降伏诸外道等故如经心善解脱。六应以智慧速观察法故如经慧善解脱。七应行空圣行故如经所作已毕。八应行无相圣行如经舍诸重担。九应行无愿圣行如经逮得己利。十应降伏世间禅净心故如经尽诸有结。十一应入聚落城邑等故如经得大自在。即是旧经第四得真自在。十二应一向行善行不着诸禅故如经住清净戒。十三应证第一义功德故如经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十四应起诸通胜功德故如经证八解脱。十五应如实知同生众。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故如经已到彼岸。颂曰。中.静.受.将.伏.以.空.相.愿.降.入.向.证.起通.如实应.十五。摄取事门者。准法华论摄取十种功德。今为十一。以第二摄取诸功德中摄于三句。分之为二。一降伏世间。二降出世间。今既与彼次第不同故。开第二为两功德成十一种。一摄取不违功德随顺如来教行故。如经能善调伏。二摄取胜功德。如经如大象王。三摄取功德如经诸漏已除无复烦恼。四摄取降伏出世间学人功德。如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五摄取满足功德满足学地故。如经所作已毕。六摄取过一切功德。一者过爱故。二者过求命供养恭敬故。三过上下界已过学地故如经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七摄取降伏世间功德。如经得大自在。八摄取所应作胜功德。所应作者依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如经住清净戒。九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如经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十摄取上上功德。如经证八解脱。十一摄取上首功德。如经已到彼岸。此但略配经文。解文如本法华疏辨。颂曰。不违.胜.功德.降.满.三种过.伏世.所应作.利益.上上首。
经。其名曰具寿阿若憍陈如具寿阿说侍多具寿婆涅波具寿摩诃那具寿婆帝利迦。
赞曰。后列名也。有二。初列无学。次简别有学。列无学中有十一人。诸经列名前后不定。今此多依出家前后。如报恩经说。此即最初五苾刍也。先度因缘及释陈如名如本法华疏。言具寿者具福慧二命。然旧翻者多云慧命。今显双成故云具寿。阿说侍多者阿说云马侍多云胜。亦云阿说婆侍多。即旧所说马胜苾刍。婆涅波者此云气息。摩诃那摩此云大名。甘露饭王之第二子。王有二子。一云阿泥律陀。二名摩诃那摩。婆帝梨迦此云善贤。是白饭王第二子也。王有二子。一名难提迦。二名婆帝利迦。
经。大迦叶波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子大目乾连。
赞曰。此之六人如本法华疏辨。
经。唯阿难陀住于学地。
赞曰。简别有学。
经。如是等诸大声闻。
赞曰。结叹也。以具前十六句功德故云大声闻。
经。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第四诣佛。文分为四。一来时。二出定。三诣佛。四到仪。余皆准此。
经。复有菩萨摩诃萨百千万亿人俱。
赞曰。明菩萨众。文亦分四。此即标类举数。亦如本法华疏大般若四百八十六广说名摩诃萨。诸经论说数大小别。此应云百分千万亿菩萨。○第二叹德有二十五句经文。分为二十二种德。一具大神通德。二名高他委德。三修因圆满德。四现相利生德。五具辩说法德。六离诸障染德。七绍佛不断德。八降伏魔怨德。九摧诸外道德。十继佛宣扬德。十一严净佛土德。十二他利不虚德。十三自利具忍德。十四常摄有情德。十五侍佛不灭德。十六弘誓无穷德。十七深殖善因德。十八了法无生德。十九缘境不共德。二十善巧化生德。二十一阐扬圣教德。二十二证法无疑德。
经。有大威德如大龙王。
赞曰。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犹如大龙。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又有威力。准瑜伽三十七广释威力。或此威力即诸句之总。威力多种故。
经。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赞曰。第二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咸为一切众生所识。
经。施戒清净常乐奉持。
赞曰。第三德总摄六度。修因始圆。七最胜中无染最胜名为清净。或三轮净如解深密等。六度各有十种清净。广如彼明。修恒不舍名乐奉持。即长时意乐。七最胜六意乐。各举于一以显其余。
经。忍行精勤经无量劫。
赞曰。七大性中精进大性。亦影摄余。
经。超诸静虑系念现前开阐慧门善修方便。
赞曰。此诸菩萨八地已上念念倍前。及过二乘名超。恒在定故名系念现前。敷扬法教名开阐慧门。故法华论云。其智慧门名阿含甚深。决择会通名善修方便。又复善修方便愿力等。或复具修十二善巧。此经文意。清净奉持经无量劫并通诸度。六度略章如本无垢称疏。
经。自在游戏微妙神通。
赞曰。第四德准华严经。佛子有十种游戏神通。谓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四现出家。五乐苦行。六向菩提树。七现降魔。八现乐寂静成无上觉。九转法轮。十入涅槃。意示诸相为利众生。广如大般若最胜天王会释。
经。逮得总持辩才无尽。
赞曰。第五德。逮谓及至。得四总持及四辩才皆悉无尽。不唯七中不断尽一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故皆无尽。
经。断诸烦恼累染皆亡。
赞曰。第六德。惑业苦三如次烦恼累染。或复恼累是种现。染即习气并所知障。以烦恼俱同一名说。已正将断故得云皆。
经。不久当成一切种智。
赞曰。第七绍佛不断德。此诸菩萨越前二劫。或处法云皆补一生称为不久。菩提在未。故曰当成。得萨般若云一切种智。种谓种类。若空若有若理若事名一切种。于此咸达名一切种智。依主释也。一切种者于是境声。
经。降魔军众而击法鼓。
赞曰。第八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军即十军。广如法苑破魔章辨。魔军从化胜敌先鸣。显实开权为击法鼓。
经。制诸外道令起净心。
赞曰。第九摧诸外道德。具四无畏摧诸外道。令生正信云起净心。
经。转妙法轮度人天众。
赞曰。第十继佛宣扬德。于资粮等五位转其四位二不退法轮。如本法华疏辨。
经。十方佛土悉已庄严。
赞曰。第十一严净佛土德。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净土之义。如本无垢称疏。
经。六趣有情无不蒙益。
赞曰。十二利他不虚德。梵云底利瞿尼多。此义译为傍生。梵云那丽多。义译云饿鬼。亦云闭戾多。梵云末奴沙。义译云人。天趣.修罗。那落迦三趣之名及六趣义。如本法华疏。善知根性而于五道以现其身。善巧方便力现形说法。其见闻者无不蒙益。由能成就四种法故。能化众生皆蒙利益故。思益第一云。一常求利安众生。二自舍己乐。三心和忍。四除憍慢。
经。成就大智具足不忍。
赞曰。第十三自利具忍德。成智自利。大忍具三。即由与彼七大相应故皆名大。或复大智即智大性。具解二空故。然瑜伽摄异门分云。大智者经无量劫修名为大智。即七大性中时大性也。故知忍名为大亦同于智。又释。如智度论第六言。大忍成就者。以等忍法忍此二增故名为大忍。具足即成就义。有多复次。或可。成就是得。谓得胜品名之为大忍。故彼论释云。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又解。今言具足即具三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然准无尽意经。即由具足大忍能成就大智。彼经云。修四忍具足智慧。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不避寒热风雨等。三随和上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忍空无相。准此即应以下释上大智所以。
经。住大慈悲心有大坚固力。
赞曰。常摄有情德。故法华经论云。摄取众生方便者如经以慈修身。既慈能无乐与乐。悲有苦能拔其苦。故能摄取众生。俱言大者。异二乘故非佛不共德中大悲。彼唯佛成名不共。故有大坚固力者。常行不舍名为坚固故。思益经第一云。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一于众生起大悲。二精进不懈。三信解生死如梦。四正思惟佛之智慧。此意由愍众生精进不懈。见生死苦如梦不实。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坚固。
经。历事诸佛不般涅槃。
赞曰。侍佛不灭德。于一切佛常修正行云历事诸佛。为度众生无息时故。不求般涅槃故。辨中边论云。由利他不息。
经。发弘誓心尽未来际。
赞曰。弘誓无穷德。发四弘愿能尽未来。
经。广于佛所深种净因。
赞曰。深殖善因德。即法华经等云。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即于佛所修十供养名为净因。所求菩提所修十供养二种俱因。或净之因。或因即净。
经。于三世法悟无生忍。
赞曰。了法无生德。悟三无生忍。依空脱门观遍计性。悟本性无生忍。依无愿脱门观依他起。悟自然无生忍。依无相脱门观圆成实。悟惑苦无生忍。问。遍计体无。圆成常住。今此经文云三世法。如何得云观于三性得三种忍。答。于依他上观二我无。即依他中亦有圆成。非即离故。故辨中边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此意有虚妄分别。于此之上二我皆无。此依他中唯有真空。故三世者但举依他显余二性。
经。逾于二乘所行境界。
赞曰。缘境不共德。二乘缘境行相可得。菩萨不尔。故无性摄论第八云。无分别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此意真如无一切相。智称于如亦无行相。又了二空。彼唯了一故逾二乘。
经。以大善巧化世间。
赞曰。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十二种方便善巧。外六种中而化世间。或依大乘说蕴界等。诸善巧法以化世间。简小乘故名大善巧。
经。于大师教能敷演。
赞曰。阐扬圣教德。以能依彼瑜伽八十一摄释分中解释之法。故云于大师教能敷演。已得总持殊胜四辨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经。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无复疑惑。
赞曰。了法无疑德。秘密即四秘密。即三空性名为甚深。如法华论释。诸佛智慧有五甚深。智慧之性亦名智慧故。一义甚深。二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非二乘境故名甚深。后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尽故无复惑。
经。其名曰无障碍转法轮菩萨常发心转法轮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赞曰。第三列名有五十三。德广名高见闻获益。不可具列。略举尔许。于中立名或从本愿或从德行。自他胜利以立其名。初二说法后二精勤说法修勤对。皆以能降二四种魔。故转法轮无有障碍。得说不退转故转不退轮。故无障碍。弘法无息悲念有情故。常发心为物转法。得乐说不退转故。以得乐说无断辨故。常发心转自利恒勤故名常精进。利他常策故名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对。
经。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观自在菩萨。
赞曰。慈氏梵音梅呾丽曳。此云慈氏。或云那。即慈姓中生。或本性行慈。或云曳尼即女声中。以母怀慈。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阿缚虑枳帝湿伐逻耶此云观自在。此三初即与乐拔苦。吉祥与乐。观音拔苦。与乐拔苦对。
经。总持自在王菩萨大辩庄严王菩萨。
赞曰。于第九地能离二愚具足四辩。故总持自在。具足七辩常为大乘名大辩庄严。持法说法对。
经。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
赞曰。智慧难仰如妙高山王。其定叵测犹如大海。智定自在俱譬如王。智高定邃对。
经。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
赞曰。了有高胜如宝幢。了空高胜名大宝幢。了有了空对。大悲荷负遍地为藏。能以虚空而为宝藏。大悲大智对。
经。宝手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欢喜力菩萨大法力菩萨。
赞曰。此有二对。手出珍宝能破贫穷。智手能坏自他二障名金刚手。济贫破障对。欢喜意乐常行难屈云欢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伏他无明等障。或自依法除诸障故名大法力。难屈降他对。
经。大庄严光菩萨大金光庄严菩萨。
赞曰。以大智定光。而自庄严名大庄严光。以金光明最胜王经。而利于物名大金光庄严。简自利他故名为大。自严严他对。
经。净戒菩萨常定菩萨极清净慧菩萨。
赞曰。此三三学因各得圆备。据实齐修从本愿说。大福大智对。戒福慧智。定通二种。或从于智。能发智故。
经。坚固精进菩萨心如虚空菩萨不断大愿菩萨。
赞曰。以三练磨策勤无退名坚固精进。其心无碍如虚空。四弘不舍名不断大愿。不退常修对。如空通二。
经。施药菩萨疗诸烦恼病菩萨医王菩萨。
赞曰。施药疗身病。疗烦恼者除心疾。医王具除。疗身疗心对。
经。欢喜高王菩萨得上授记菩萨。
赞曰。若见众生含笑。先言令生欢喜。而得自在名高王。处灌顶位得上授记。他进自进对。
经。大云净光菩萨大云持法菩萨大云名称喜乐菩萨大云现无边称菩萨。
赞曰。大法智云含众德雨名大云。余皆准此。智能除垢闇名净光。贪诸功德名持法。除闇持法对。美名遐布闻者皆喜乐。乐音五孝反名。遍十方云现无边称。他乐远闻对。
经。大云师子吼菩萨大云牛王吼菩萨大云吉祥菩萨大云宝德菩萨。
赞曰。所作决定名大师子吼。能摧怨敌名大云牛王吼。上二能作能降对。能生大福利名吉祥。善法自严名宝德。他自获益对。
经。大云日藏菩萨大云月藏菩萨大云星光菩萨大云火光菩萨。
赞曰。破不善闇如日。能令安乐如月。破恶证真对。种种明照如星。随情成就如火光。能照能成对。
经。大云电光菩萨大云雷音菩萨。
赞曰。于生死夜能作照明。示于正道名电光。说法惊利如雷音。示道惊悟对。
经。大云慧雨充遍菩萨大云清净雨王菩萨。
赞曰。法能生智名慧雨。法能除障名清净雨。有威力故如雨。无不利故充遍。生善灭恶对。
经。大云华树王菩萨大云青莲华香菩萨大云宝旃檀香清凉身菩萨。
赞曰。因行已圆将得觉果。名华树王。能敷妙理开众生眼功德远闻名青莲华香。得清净法身具五分香名宝栴檀香。清凉身在法云地得诸功德充满法身。成因现果对。初二是因。以华得果故。后一为果。云凉身故。
经。大云除闇菩萨大云破翳菩萨。
赞曰。能破痴闇名除闇。能破二执名破翳。破闇除执对。
经。如是等无量大菩萨众。
赞曰。总结。
经。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别。
经。复有梨车毗童子五亿八千。
赞曰。第三文段分为四。此标类举数。旧云。离车或云离咕毗。今云利车毗。有云王种。有云婆罗门姓。准维摩经无垢称云五百长者子。不言王种或是王种亦名长者。如祇域长者。
经。其名曰师子光童子师子慧童子法授童子。
赞曰。第二列名有二。初列后结。有决定智光有决定慧。能以正法授诸有情。如次配三。
经。因陀罗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护童子法护童子僧护童子。
赞曰。从天帝乞。帝所授与名因陀罗授。能以智火破自他闇名火光。勇决修道名大猛。佛法僧念名佛护等。
经。金刚护童子虚空护童子虚空吼童子宝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
赞曰。如名准释。
经。如是等人而为上首。
赞曰。结。
经。悉皆安住无上菩提于大乘中深信欢喜。
赞曰。叹德。至不退位云安住菩提。又能为护法城住持正法云安住菩提。证不坏信深生欢喜。
经。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
经。复有四万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见天子.喜悦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虚空净慧天子.除烦恼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为上首。皆发弘愿护持大乘。绍隆正法能使不绝。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次列诸天文亦有四。如前。多是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释。叹德中有二。一发四弘愿。二守护大乘。守护大乘即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如胜鬘经说。故能绍隆正法。正法有三。谓正证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证正果。故使不绝。弥勒问论有五法。摄取妙法。一为报佛恩故。二为自身令妙法久住。三供养诸佛。四为欲利益众生。五难得妙法故。准宝雨经第十成就十法能摄正法。一于末法无有能持。有能受大素呾缆者恭敬供养。二为他说法。三见能修学深生欢喜。四听闻正法无有希望。五于法师起导师想。六能于正法起甘露想。七能于正法仙起药想。八能于正法起良药想。九能专求正法不顾身命。十希求正法起修行想。
经。复有二万八千龙王莲华龙王?罗叶能王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王持驶水龙王金面龙王如意龙王如是等龙王而为上首于大乘法常乐受持发深信心称扬拥护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文亦有四。如前。莲华此依华池住。翳罗此云树。钵拏此云叶。依此树叶住。或食此叶即善住龙王。乃至如意依珠说名。叹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赞说守护。
经。复有三万六千诸药叉众毗沙门天王而为上首其名曰庵婆药叉持庵婆药叉莲华光藏药叉莲华面药叉颦眉药叉现大怖药叉动地药叉吞食药叉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不生疲懈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列药叉众。文亦分四。药叉此云勇健。亦云捷疾。亦摄地行诸逻刹娑。逻刹娑此云暴恶。叹德有三。一爱正法。二能护持。三不疲倦。
经。复有四万九千揭路荼王香象势力王而为上首。
赞曰。鸟王众此云妙翅。下随旧译亦云金翅。力势如香象。或有势力能怖香象。或可。鸟象类别。即香象王。
经。及余健闼婆阿苏罗紧那罗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诸大国所有王众中宫后妃净信男女人天大众悉皆云集。
赞曰。总举余众。
经。咸愿拥护无上大乘读诵受持书写流布。
赞曰。叹德有四。一愿拥护。二自诵持。三书写。四流布。
经。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
经。如是等声闻菩萨人天大众龙神八部既云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舍。
赞曰。总结有二。初结次仪轨。求法专诚故至心。表冥所说故合掌。崇仰曰恭恭深曰敬。睹相严形希成佛果。故瞻仰尊容。更无异盻云不暂舍。
经。愿乐欲闻殊胜妙法。
赞曰。说因成就。因众欲闻佛方可说。
经。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定而起观察大众。
赞曰。发起序有二。此初时成就及说法所依威仪成就。即审机宜也。或名说仪圆满。具包义故。
经。而说颂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甚深难得闻诸佛之境界我当为大众宣说如是经。
赞曰。此标说成就。有二十四颂大分为三。初一行半总标深妙。许为众宣。次二十行半别标所说。叹胜令习。后有二行总结胜益。赞人劝学此即初也。颂者旧曰偈梵云伽他。讹故云偈。颂歌美之义。即此讽诵。前未长行即作诵故。问。讽诵应颂二颂何别。答。应颂之颂是教。讽诵之诵是言。问云。何讽诵是言应颂是教。答。瑜伽八十一云。应颂者谓长行后宣伽陀。此意此伽陀直诠诸义。讽诵者论云。谓以句说。此意以句说彼所说。一行半中初二句标能诠教。次二句标所诠义。后二句许当为说。以能诠彼菩提涅槃深因妙果故为最胜。是诸经王。标所诠中准大乘庄严经论云。求法有四因缘。一为色。二为非色。三为神通。四为正法。为色者相好因故。为非色者灭烦恼病因故。为神通者自在因故。为正法者无尽因故。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宝。想难得义故。二如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者如涅槃。想苦灭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如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病因故。如良药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法无尽因故如涅槃想。今此经中甚深难得闻。标初三因。俱难得故。诸佛之境界标第四因。以大涅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是佛所得云是佛境界。此标下所说。世出世间因果皆尽如是者总指此经。
经。并四方四佛威神共加护东方阿閦尊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
赞曰。下二十行半别标也。于中分四。初三行半标寿命下尽满愿品经之正宗。正所明法谓二因二果。二众生身不具下有六行颂。标正宗之中举能劝学。三护世四王众下有五行颂。标观察品已下乃至付嘱流通分中正所修行。四若有闻是经下六颂。标诸品中赞劝持读。初三行半中复分为七。一一行半标寿量品。二我复演妙法一句标三身品。三吉祥忏中胜等二句标忏悔品。四净除诸恶业等二句标灭业障品。五常与无量乐标净地品.莲华喻赞品.金胜陀罗尼品.六一切智根本标重显空性品。七诸功德庄严标依空满愿品。此即初也。释迦四佛同说此经故云并四方四佛。四佛因缘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七说。阿閦佛等四佛言。我念曾昔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比丘共为同学。佛涅槃后入塔观像。见眉间相如佛无异愿除我罪。如大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依此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常见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诸佛现前授我记别。东方有国名妙喜。彼佛名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欢喜。佛名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极乐。佛名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庄严。佛名微妙音。即第四比丘是。问。何故四佛同说此经。答。为彰四德并释迦。即显佛果所有五法。谓四智真如。摄得菩提涅槃皆尽。
经。我复演妙法吉祥忏中胜能灭一切罪。净除诸恶业。
赞曰。第二三四。复演妙法标三身无上菩提。故云妙法。吉祥忏中胜。依愿三身而行忏悔。忏悔中胜。能灭一切罪者。三世三业三界苦果及三烦恼。其能折伏除灭故。下经云。金光明鼓出妙声。遍至三千大千界能灭三途极重罪及以人天诸苦厄。言净除诸恶业标下灭业障品。业及业因俱名恶业。故唯识论云。业之眷属亦立业名。或恶因所发业感恶果业亦名恶业。以可恶故三界俱是。或无种性者但除三途八难之业。
经。及消众苦患常与无量乐一切智根本诸功德庄严。
赞曰。初句属标灭业障品。前句诸恶业是因。此所感恶果通三界果。若约无性但三涂八难及八苦少分。不离生老死并五盛蕴苦。常与无量乐。标下净地莲华赞金胜三品。修六度行得十王果并佛位故。无性与人天乐。有性与佛位等。一切智根本标重显空性品。以真如理是真空性名如来藏。与诸功德为依为持故。宝性论释。无始时界。界是法因。即以真如为诸法因。因称为本故为智本。以一切智证真如故偏言一切智本。据实了俗由证于真。亦为一切种智本。据证智说略其种智。或一切智非是二中一切智也。此是总言一切诸智。即十智四智等名一切智。如皆是本故云一切智根本。诸功德庄严标依空满愿品。由依真理而以起修既证德本。故能圆满一切功德真实庄严。如般若经。严土严身皆令观理方始得圆。此经亦尔。
经。众生身不具寿命将损减诸恶相现前天神皆舍离。
赞曰。下标正宗之中举能劝学。于中分二。初三行半举诸苦难。令生厌离。后两行半显经能除令忻修学。初复分二。初二行明恶果。后一行半明苦因。初中又二。初一行内身苦。后一行外缘苦。此即内身。身不具阙诸根。即生苦收。或病苦摄。寿命将灭业尽缘终。或枉横舍寿。即死苦也。诸恶相现者鸟鸣百怪。头上华委四大乖违色相衰变。即病老苦。如次生死老病苦。寿命未尽由修福业百神扶卫诸业尽。若现前不能修善善神舍离。
经。亲友怀瞋恨眷属悉分离彼此共乖违珍财皆散失。
赞曰。外缘苦。亲友怀瞋恨怨憎会苦。眷属悉分离爱别离苦。彼此共乖违下二句求不得苦。
经。恶星为变怪或被邪蛊侵若复多忧愁众苦之所逼。
赞曰。明苦因初一行外苦因。后半行内苦因。
经。睡眠见恶梦因此生烦恼。
赞曰。内苦因。
经。是人当澡浴应着鲜洁衣于此妙经王甚深佛所赞专注心无乱读诵听受持。
赞曰。下明经力能除。令忻修学有三。初半修行仪。次一行正修行。后一行结经功力。正修行中初二句明所学法。后二句明正修行。于读及诵若听并受持。皆须专注心无散乱。即读诵等生闻慧。受持生修慧。影显思慧。或专注心不乱生思。余是闻修。三慧具足。又澡浴着净衣是戒学。专注是定学。读诵等是慧学。令依此经修其三学。
经。由此经威力能离诸灾横及余众苦难无不皆除灭。
赞曰。结功德力。
经。护世四王众及大臣眷属无量诸药叉一心皆拥卫。
赞曰。下标流通分有五行。标正所修行。此标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无染着品.如意品。
经。大辩财天女尼连河水神诃利底母神坚牢地神众。
赞曰。此一行标大辩财天女品.吉祥天女及增长财物品.坚牢地神品。诃利底此云青色。是罗叉鬼母。有五百子。极护三宝并小男女。
经。梵王帝释主龙王紧那罗及金翅鸟王阿稣罗天众如是天神等并将其眷属皆来护是人昼夜常不离。
赞曰。标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王法正论品.善生王品.及诸天药叉守护品。又解。正了知即诃利底母神中标。若王法正论善生王品皆在我当说是经颂中标。以同佛说故一处标。
经。我当说是经甚深佛行处诸佛秘密教千万劫难逢。
赞曰。标授记品已下。甚深佛行处标授记品.疗病品.长者子流水品.舍身品。无上菩提唯佛能了名佛所行处。疗病等品是佛因行。诸佛秘密教等二句标已下诸品。诸佛所护要大乘根熟而方与之名秘。深妙难解名密。由此千万劫难得听闻。故今得闻读叹并付嘱。
经。若有闻是经能为他演说若心生随喜或设于供养。
赞曰。下六行第四段标流通分诸品之中劝赞持读。于中分三。初一行标劝持读。次三行明得益。后二行教持轨。此即初也。辨中边论有十法行颂。谓供养.书写.施他.听.披读.受持.并开演.讽诵.及思.修。一谓供养。二书写。三施他。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初八闻慧。思惟思慧。修习修慧。此中闻是经是听闻。演说即开演。供养即初行。略举三行。听闻供养自利。演说利他。故且举三。实有十种。随喜者于十法行各有四种。一自作十法行。二教他。三庆慰。四随喜。此且举易影彰于余。
经。如是诸人等当于无量劫常为诸天人龙神所恭敬。
赞曰。第二明得益有三。初得卫护此初也。
经。此福聚无量数过于恒沙读诵是经者当获斯功德。
赞曰。第二成胜因。
经。亦为十方尊深行诸菩萨拥护持经者令离诸苦难。
赞曰。三圣所护。
经。供养是经者如前澡浴身饮食及香华恒起慈悲意若欲听是经令心净无垢常生欢喜念能长诸功德。
赞曰。教持经轨分二。初一行令利他。后一自利。
经。若以尊重心听闻是经者若生于人趣远离诸苦难彼人善根熟诸佛之所赞方得闻是经及以忏悔法。
赞曰。总结劝有二。初一行结得胜果劝。后一行结成胜因劝。得果有二。初生人趣有漏果。远离诸苦难非但离诸难亦得涅槃果。或创标宗未说深果。但云人趣得离八难。若说胜果恐初机人未能信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本)
翻经沙门慧沼撰
如来寿量品第二
如来寿量品略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难。言来意者略且有五。一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三令得涅槃。四令起妙行。五为机感。言生正解者。从此品已下至依空满愿品来九品明经正宗。初二品明果。次五品明行。后二品明境。又解。初二品总别明果令其欣乐。次梦忏悔品已下欲令修行。修行之本无过断恶修善。忏悔灭障二品断恶。已下修善。修善之中初净修诸地。次莲华喻赞除疑说因。金胜陀罗尼令见诸佛使行不退。重显空性欲令行契于真。依空满愿证理行圆。今此一品即是总明菩提涅槃并别明涅槃。众若不闻如来为说菩提涅槃则不能正解。既不正知何能求习菩提涅槃无上胜果。故此先果令生解悟。故下文云。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者。诸佛出世本欲令生获菩提果。果不虚得必藉行因。因托境生行方得立。若不先明其果不能令起忻心。忻心既生即愿修行。既令修行次明其境。前既陈其由致众各希渴闻经。世尊正为陈宗先说如来寿量。欲令闻者证得菩提。故次下云。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故序品后有此品生。三为得涅槃者。下云。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等。又摄大乘论云。佛为见如来常不乐涅槃者故。现涅槃令乐圆寂。故序品后明如来寿量。四令起妙行者下文云。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是故如来现斯短寿即令起行。故此品生。五为机感者。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寿量皆发菩提心。为机感应闻闻即获益。余益准知。言释名者。三身诸佛俱号如来。寿即是命。量谓限量。或谓量度。即量度贬量佛寿之限齐。即如来之寿量。或如来寿之量。皆依主释。即任法性而凝然。随愿缘而相续。应物机而无断。寿德难测。即依法性持功德相。决定凝湛是法身命根。如佛及土性相有异此亦应尔。或即功德相自凝然能持自体名为寿量。依镜智种由大愿种力令四智品决定相续尽众生界。是报身寿。由大悲种力随生感缘。现色蕴身决定分限。是他受变化二身寿。体许假立故思亦愿收。不违唯识。由业所引。三解妨难者。问。佛有三身今明何身寿命。答。具明三身。故陈如领解云。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法身也。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解云。诸无作者非业烦恼作。亦复本无生不有烦恼生故。天亲般若论明受乐报佛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远离诸漏即此本无生。及有为法故即此无作者。或可。非有漏业作非烦恼生。又云诸佛金刚体权现于化身即化身也。故通三佛。问。应化行法由二因感。见可生疑。自性非因生。自受用身非余见境。不于彼疑何须说寿。答。自性虽非因生然由因证。自受虽非余见说二欲令欣求。妙幢假化生疑。佛因具说三寿。问。何故释迦现居此界不自说寿令他说耶。答。生宜闻故。彰四德故。除疑胜故。若唯自说他非决故。问。四佛说寿妙幢解生。何假释迦重复陈说。答。菩提涅槃无上妙果。若不三说余不能解。故四佛创谈释迦重说。陈如覆问喜见更彰。四佛即显四德。三说即为三身。由此多因不唯一说。问。准文验理但说菩提。如何今言亦明圆寂。答。准此经文下。闻寿量时众得益。又妙幢云。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复从坐起白言。世尊若实如是不般涅槃无舍利者。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此既时众得益。复云说已。即明佛前闻寿已了。今更请问说有涅槃。佛复答云。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又准天亲菩萨法华经论释。寿量品文初说寿量明菩提无上。说医师喻明涅槃无上。今此经中初说寿长明菩提也。后说父母多财等喻明涅槃也。问。若尔何故二喻不同。答。彼据除恶故喻医王。此喻生善故喻父母。又复医王父母二虽不同。不灭示现令生慕仰义意相似。问。四佛如来妙幢室说。尔时庆喜在鹫峰山。如何结集云我闻等。答。准下文云。妙幢菩萨与无量大众诣鹫峰山顶礼佛足。以如上事具白世尊。是故得云我闻如是。问。文中既有总别不同。涅槃何故不如三身别品。答。以文少故。事相同故合为一品。
经。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
赞曰。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总说菩提涅槃。二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已下别明涅槃。初文有五。一妙幢疑佛寿促。二他佛说命无穷。三释迦自陈常安。四喜见重成不灭。五时众领解获益结成。初文有三。一举念请人。二明所疑境。三述疑所因。初文又三。一明住处。二列其名。三略叹德。此初二文。胜智迥秀独超群表。假喻立称名曰妙幢。梵云鸲嚧只啰。此云妙鸡头云幢彗星名幢旧云信相。相者梵云耶瑟致。今既云鸲嚧只啰。鸡头故名妙幢。信性是净。妙义相似。幢者高显。故谬云相。
经。已于过去“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植诸”善根。
赞曰。叹德。俱胝者准俱舍论十亿为一俱胝。准华严经心王菩萨问僧祇品。万万为亿。亿亿为一?梨?梨者是俱胝。音少讹耳。无量者是数名。以无量数数俱胝那庾多。准十千为一万。百千当十万。即无量个俱胝那庾多十万诸佛。当俱舍论十万为一亿。大智度论以千万为亿。华严经以万万为亿。此数有三。谓小中大。俱舍.智论.华严如次依小中大数。今此不定。承事即亲近。供养修十供养。善根即福智。殖谓种也。
经。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惟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
赞曰。所疑境。
经。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
赞曰。述疑所因有三。初牒所疑因。二假为徴释。三成前疑意。此即初。
经。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
赞曰。假为徴释。
经。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饮食惠施一切饿饿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
赞曰。此成前疑意。准此经文及涅槃第三。长寿因缘万行皆是。得三身故。但举施食及不杀生此通。有情寿命因缘故偏举问。恐生见佛寿八十年便疑。不杀及布施食非感长寿。欲令依身长道接物便宜故也。
经。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
赞曰。第二他佛说寿无穷有六。一他佛现身。二妙幢喜问。三彼佛为答。四妙幢重问。五佛更为陈。六说已不现。此即第一他佛现身。文分为八。一应时节现。二变土净方。三宝座庄严。四佛身垂降。五放光照境。六光现嘉祥。七光利群生。八略指总结。此即初也。以佛说法无罪故。所以应于菩萨念时现故。
经。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间饰如佛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芬馥”充满。
赞曰。变土净方有四。一举能变人。二明变土量。三所变土相。四明香薰。问。此何佛变。答。一解是释迦变。如法华经。化佛欲集释迦变故。一解是四佛变。亦如妙音将至此土预现华座等。二解此正。何以故。下放光现瑞令生爱乐皆四如来。故知净土亦四佛变。言帝青琉璃者是天帝释青琉璃宝。宝中胜故故偏举之。有漏情局无漏心通。故广博净。由无分别智故有帝青。虽妙幢舍净如佛土。具五分香释文可知。
经。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四宝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复于此座有妙莲华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
赞曰。三变宝座有四。一座体座四者表四生类皆得成佛故以四宝成。如师子王之所处故。言四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表四无畏故。以天宝衣等者二明敷设。表其净命。复于此座等三庄严。表出生死得七觉华。珍宝为饰亦七圣财之所严故。四坐量宝座称身故量等如来。不由妙幢之力故云自然显现。
经。于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无量寿北天鼓音是四如来各于其座加趺”而坐。
赞曰。四如来垂降华坐喻法身。四佛表四德。何故四方各现一佛表四德耶。答如经中说。四方喻于生住异灭。此有为相。四德翻彼不生住异灭故四方现。问。四威仪中皆得说法。何故要现结加趺坐。答。随彼机宜所乐现故。准瑜伽论第三十说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二由宴坐能经久住。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五由此宴坐佛及弟子共所许故。准智度论为降魔故。彼论云。见画结跏坐魔王自惊怖。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无著般若论云。唯寂静坐者能觉说诸法故。此住定仪坐相顺故。为示能觉诸法能说诸法。要由得定得定由坐。
经。放大光明“周遍照曜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
赞曰。五放光照境。准伽耶山顶经论。放光有七义。一令生净信。知是胜人。二者破闇愚痴屏荡。具如本法华疏述。光有三节。一王舍。二大千。三十方欲显三身故现三等。又明得见三身前后。故初见化次见应后睹法。举恒河沙有其五意。亦如法华疏。大千界境数量不定。检瑜伽钞。
经。雨诸天华奏诸天乐。
赞曰。六光现嘉祥。雨华五义如法华疏。奏乐表得闻法嘉乐。
经。尔时于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
赞曰。七光利群生有二。初得乐后离苦。此初也。问。光耀此界此界睹光得益亦至十方。十方何不蒙益。答。准应俱益。但略不论。
经。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
赞曰。离苦。虽离苦时翻彼得乐且说离苦。此离九苦。准文可知。准瑜伽论诸佛如来俱生威力能令有情见得是益。若身不具谓阙手足。黄门二形等。此等恶果报因可知。然智度论第八及业报差别等。皆悉广说。
经。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
赞曰。略指总结。
经。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
赞曰。第二妙幢喜问。于中有二。初睹佛情欣。二请除疑惑。此初也。现净坐华放光益物并希有事。观四如来大人之相云殊胜相。
经。亦复“思惟释迦牟尼如来无量功德唯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
赞曰。请除疑惑有二。初心疑后言请。相好等同诸佛。情不生疑。寿命异弥陀等。故言唯于寿命生疑。
经。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如来寿命长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
赞曰。第三彼佛为答有三。初略举难思。次集众为释。后结成因果劝勿生疑颂后三颂。是此初也。有二。初余不能测。后唯佛能知。初中有三。一止非。二却结。三为释。
经。唯除无上正遍知者。
赞曰。唯佛能知。
经。时四“如来欲说释迦牟尼佛所有寿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茶紧那罗莫呼洛伽及无量百千亿那庾多菩萨摩诃萨悉来集会入妙幢菩萨净”妙室中。
赞曰。集众为释。初集众后为辨。此集众。前虽列有八部之众然有来不来。今因佛放光威力加召始能俱集。问。余经放光。众睹即集。何故此众蒙光不来。答熟。有先后虽蒙光明初未能来。因佛更加方始能赴。或佛威力即是光召。
经。尔时四佛“于大众中欲显释迦牟尼如来所有寿量”而说颂曰。
赞曰。为释有二。初结集叙。后佛为说。此初也。
经。一切“诸海水可知其滴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尘数无有能算知释迦之寿量假使量虚空可得尽边际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赞曰。为说也。分二。初四行过喻分。第五一行过算分。喻四行中相传两释。一云。四行如次显净我乐常四德。如次能除不信.着我.畏苦.舍心四障。一云。约佛四身以显寿量。谓化.应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如次为喻化身此没彼现故以水喻。化依应现如水出山。故以山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以无形相故。
经。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赞曰。过算分故。
经。不害“众生命及施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命长远是故大觉尊寿命难知数如劫无边际寿量”亦如是。
赞曰。结成因果劝勿生疑。此二颂结成二因感长寿果。
经。妙幢“汝当知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莫能”知数者。
赞曰。劝勿生疑。
经。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
赞曰。第四妙幢重请。佛实寿长我已略解。有何所以现斯短促。前但答长未释促寿所以。故今重问。准瑜伽八十一云。释难者。若自若他难皆应释。当知此难略由五相。一者为未了义得显了故。如言此文有何义耶。二者语相违故。言何故先所说异。三者道理相违故。如有显示与四道理相违之义。四者不决定显示故。如言何故于一种义种种异门差别显示。五者究竟非理现见故。如言内我有何体性。有何色相而言常恒等。于此五难随次应释。谓于不了义难方便显了。于语相违难显示意趣随顺会通。如是于不决定显示难。于究竟非现见难。当知亦尔。于道理相违难。或以黑教而决判。此意不了依小乘说名为黑教。或依道理。或为增果。或为增因。此意或随转或方便。为断恶修善。所有因果说有乖返理实不违。然难虽有五。准瑜伽释于一一难各有五意。一者为不解。二为疑惑。三为试验。四为轻触。五为利乐。今五难中是语相违难。释迦说短四佛说长。有此相违故举为难。五意之中是为利益意故问。
经。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出现之时。
赞曰。第五彼佛广陈。文分为三。一标。二释。三成。善男子是诸如来下是就初标中有三。一标现短寿时。二标现促所以。三结标短寿。此标时也。五浊之义如法华疏辨。亦即总标五浊。
经。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
赞曰。标现促所以。所以有二。一为灭恶即舍生死。二为生善即令得菩提。此为灭恶。亦别释五浊。浊有五种。此中举四。一命浊。谓人寿百年。二有情浊。有情浊中有三。一喜意不弘。谓禀性下劣。二宿无福慧。谓善根微薄。三多有迷愚。谓无信解。
经。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
赞曰。此见浊也。诸经论中所说我见有多不同。如成唯识义灯广说。今但依文略解。言我见者瑜伽八十三总有八种。此但举五。一我见论云。依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今者此文既别说我我所见。即总别异。瑜伽据总。此通总别。此言我见即无我我所。人见即有情见。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又复有爱着故。众生见即数取趣见。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此三依罗什译云我人众生寿者见。即瑜伽云命者。谓即寿和合现存活故名为命者。依天亲菩萨般若论。云我众生命者。解云。见五蕴差别一一阴是我。如是妄取是名我见。此意总计三世五蕴差别为我见。身相续不断是名众生。此计五蕴从前际来相续不断故名众生。一报命根不断住故。是命者。此计现在现有命故。命根断已后生六道。是名寿者。此见未来生寿更起故。此依五蕴总别异故。养育者即养育现在。能作士夫用故。又能增长后有业故。邪见者即五见中邪见。我我所见谓依五蕴起十五见等。断常见者即是边见。断谓七断灭。常谓四遍常等。复言等者等取见惑取见及随烦恼。略无劫浊。以其外境非所化故。非恶体故略不举之。
经。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诸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赞曰。欲令生善得菩提故。异生外道即所为人。简诸入地大菩萨众。初地已上更见长故。非不现灭。
经。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
赞曰。结标短寿。
经。善男“子然彼如来欲命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
赞曰。下第二为释。文分为三。一法说。二喻合。三结说。初法说中复分为五。一解释。二假徴。三为通。四却诘。五解难。此释有三。一令于佛起希慕心。二令于法生修习意。三者曲结。此即初。故法华经云。若我久住众生不能生难遭想起渴仰心等。意与此同。然现涅槃准大般若最胜天王会有一因。为诸有情乐闻圆寂故现涅槃。法华论云。为对除于大乘不集善根起增上慢。为对治此说医师喻。示现如来般涅槃量。无性摄论有六因故。如来化身不究竟住。具如彼辨。依华严经云。究竟佛事已有十种义。示现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无常故。二明一切有为非安稳故。三明涅槃趣最安稳故。四明涅槃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五以诸人天乐着色身。明色身无常是磨灭法。令彼求净法身故。此当摄论第二义也。六明无常力强不可转故。七明有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坏器无坚牢故。九明般涅槃最为真实不可坏故。十明般涅槃远离生死非起灭故。以此十义示现涅槃。今此经文总有六义。一令生正解故。二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故。三令见灭已于诸佛所起难遭想故。四令于佛教速修行故。即前标文及此释文具有此四。亦是为令种诸善根起修信解断除邪见。五者为留骨身舍利令生供养获诸福故。即下陈如请佛舍利。乃至经末佛答妙幢云。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事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六为令有情得证圆寂。即末下云。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此准摄大乘。亦为乐常不希圆寂者示涅槃故。
经。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
赞曰。二令于法起修习意有十法行。此略举四。一受持。二披读。三讽诵。四解说。初三自利行。后一利他行。影显余行。于十法行各各有四。谓自作等。今言不谤毁者即生随喜。于佛所说生随喜心。显于持人亦生随喜而不谤毁。且举易行。
经。是故如来现斯短寿。
赞曰。曲结。
经。何以故。
赞曰。假徴也。何以故见佛涅槃。生难遭想起持法等心。
经。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
赞曰。三为通。此生难遭想。
经。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
赞曰。此通起持法心。
经。所以者何。
赞曰。四却诘。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起难遭及持法之意。所以者何谓也。
经。以常见佛不尊重故。
赞曰。释难。若见佛灭恐更不逢生难遭想。既见久住便谓常在。不生希有难见之想欲供养心故不尊重于佛。既不尊重于所说法亦不谓为希得闻。故不修行。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
赞曰。二喻合有二。初久住不欣喻。后见灭受敬喻。初中有二。初喻后合。初喻中有三。初喻。次徴。后释解。有人喻异生外道。父母喻佛。以能生长福智身故多有财产等者。喻佛久住法财丰盈故。不能生难遭之想。准文但于法不能生难遭之想。实影显佛。故下合中即偏合佛。释中通二。
经。所以者何。
赞曰。徴。
经。于父财物生常想故。
赞曰。释也。应云于父生常想故。于父财物生常想故。二义合明。或由前喻但喻于财不生难遭想故。今亦但徴释于财。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
赞曰。合也。文亦有三。初合。次徴。后释。三文别故。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
赞曰。见灭爱敬喻文二。如前。喻文有五。初佛为示灭喻。二敬佛难遭喻。三爱法求学喻。四徴。五释。此初也。
经。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财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
赞曰。无是救护故起爱求。此即敬佛难逢喻。言然彼贫人者喻异生外道。其心下劣善根薄少。或诣王家者。喻其觉悟方于世尊起难逢见想故如国王。或大臣者如大菩萨。寿命亦长为生现促因亦觉悟。
经。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
赞曰。爱法求学喻。
经。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
赞曰。徴释可知。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
赞曰。合也。此合佛为示灭喻。
经。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华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
赞曰。合敬佛难逢喻。文有其三。谓法喻合。
经。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
赞曰。合爱法求学喻。
经。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
赞曰。结喻也。
经。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
赞曰。总成也。
经。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赞曰。第六说已不现。已上总是他佛说命无穷。
经。尔时“妙幢菩萨摩诃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赞曰。释迦自陈常安。文段有四。一妙幢来至。二启白所闻。三四佛请陈。四释迦为说。此初也。
经。时妙幢“菩萨以如上事”具白世尊。
赞曰。启白所闻。
经。时四如来“亦诣鹫峰至释迦牟尼佛所各随本方就座”而坐。
赞曰。四佛请陈。文分为三。初四佛俱来。次遣使陈请。后使者传命。此即初也。问。四佛将往妙幢其室忽然变座。诣山不言变座。四佛如何以安。答。此中应是释迦变座。文略不言。问。何故至妙幢室四佛自变。来诣灵山即释迦变。答。下人不测上来。所以四佛自变。释迦能知佛至故变座安。
经。告侍者“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诣释迦牟尼佛所为我致问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
赞曰。二遣使陈请有三。初通问。次陈请。后随喜。初也。
经。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饶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我当随喜。
赞曰。陈请随喜也。
经。时彼“侍者各诣释迦牟尼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师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
赞曰。使者传命。
经。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告彼侍者诸菩萨言善哉善哉彼四如来乃能为诸众生饶益安乐劝请于我”宣扬正法。
赞曰。释迦为说。文分为二。初赞。后陈。此赞也。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我常在鹫山宣说此经宝成就众生故示现般”涅槃。
赞曰。后陈也。分文为三。上二句显法报常。以报显法。灵山报法土中无约处而显。下二句显化灭。
经。凡夫“起邪见不信我所说为成就彼故示现”般涅槃。
赞曰。后一行重成化灭。所为众生简大菩萨。
经。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姓憍陈如名曰法师授记与无量百千婆罗门众”供养佛已。
赞曰。第四喜见重成不灭。文分为八。一陈如寄迹求愿。二如来方便默然。三佛加喜见令徴。四陈如答请舍利。五喜见别示修福。六陈如更复固求。七喜见答不可得。八陈如领知常住。此中问答人及所说法。与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说同。彼能请人名善德。能答之者名一切众生乐见。并说宿缘来生见会今古名字。故彼经云。尔时善德请愿。世尊不答。时众中有梨车子。名曰一切众生乐见。语善德云。如来默然已不相许。我今当答随疑致问。问言。若能供养如来舍利如芥子许福报应得忉利天主。梨车为说如来曾偈有十二行。少此瞻部树能生多罗果及法合两行余言。毛作僧伽梨。冬日能消冰鼠缘兔角梯在上而食月。假使蝇能饮钟石淳好酒迷荒而耽醉。假使棘刺叶周遍覆三千。假使小舟船能载须弥山渡于大海水。尔时众中有天女。名曰净光。问世尊云。如是二贤从何处来。唯愿演说。佛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同性灯。其地广博纵广六万八千由旬。有七万八千大城。尔时大城名曰宝聚。即是今之王舍城也。时同性灯佛说大云经。时彼城中有王名大精进龙王。王有夫人名曰护法。有一大臣名法林树大臣。白佛。如来舍利为可得不。世尊不答。尔时大王为正法故与共大臣论讲舍利。佛有弟子名摩诃男。心生欢喜。世尊赞叹。王闻赞已欢喜发愿。愿于当来释迦正法灭时。于中出家为正法故不惜身命。大臣亦愿。释迦法中作大国王持如来法。夫人亦愿。释迦法中能伏邪见。时摩诃男愿。如为彼佛作大弟子。佛告天女。如是四人今于我世为法重任。不但今日方于未来复当护持我之正法。天女尔时大臣今善德婆罗门是。是婆罗门我灭度后百二十年。王阎浮提字阿叔迦住婆梨弗罗城中。姓无耶氏。得转轮王所有福德二分之一。时王夫人即汝天女是。汝得暂闻今得值我。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王领处四分之一。教化所属受持五戒。护正法摧外道。尔时王者今一切众生喜见梨车子是。深达正法能开妙义护法无损。时摩诃男即今大云密藏菩萨是。得我真身二分之一。知恩报恩护持正法深义无滞。初文分三。一陈如诣佛供养。二闻佛入灭悲哀。三者举佛功德为求愿之所以。此初文有四。一标时处。二明姓名。三明同类。四陈供养。言法师授记者法师是佛。与其授记彰德位胜。故立此名。在第十回向于此位中得法师授记。故此住灵山既是化佛。对机能请故在地前。又解。是入十地故真谛本云。佛身如是如如来说如是之义。我已闻知为请如来广开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便门。既云我已闻知。明是已悟。但为利乐故居斯请供养者。大庄严论发十大愿一切供养一切诸佛。供养有三。一一切佛无余。二供养无余。三恭敬无余。供养有三。一利供养谓衣服等。二敬供养谓香华。三修行供养谓修信戒等。又瑜伽菩萨地有十供养。此三摄尽。敬供养无余亦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此言供养即具前三义。一佛即一切佛故。
经。闻世尊“说入般涅槃涕泪”交流。
赞曰。闻佛入灭悲哀。此即闻前示现般涅槃亦示相。谓佛欲般涅槃故现流泪。如涅槃经第一卷说悲苦等相。鼻所流为涕。目所出为泪。两相杂落为交流。
经。前礼“佛足白言世尊若实如来于诸众生有大慈悲怜愍利益令得安乐犹如父母”余无等者。
赞曰。三举佛功德为求愿所以。于中分三。初归诚敬礼。次陈佛有能为请愿由。后正求心愿。前礼佛足即归诚敬礼。若实如来下陈佛有能为请法由。中有二。一明世尊慈怜利益。二明世尊三德俱备所以陈请。初文有二。一法二喻。由大慈故怜之与乐。由大悲故愍拔其苦。准瑜伽四十七。哀愍依处明有五种。一有苦有情。二恶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烦恼随眠有情。八难等有苦。不律仪为恶行。耽染境界为放逸。依诸妄见恶说法中出家等为邪行。烦恼可知。言大慈悲者无性摄论第九云。此言大者福智资粮圆满证故令脱三苦。为行相故。二界有情为所缘故。于诸有情心平等故。决定无有胜此者故。由此令得利益安乐。利益安乐即世出世果。福之与智随其所应配之无爽。或利即十利。乐谓五乐。又怜愍有七种。一无畏。二如理。三无倦。四无求。五无染。六广大。七平等。不为畏彼而怜愍。依正法教为如理。恒起饶益为无倦。不待彼求而为怜愍名无求。无爱染心亦不希报为无染。为利有情宁弃身命。不以恶加名广大。于有情界无有分限名平等怜愍。犹如父母者喻。庄严论第十二。菩萨有七似饶益。一似母。二似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侣。五似健奴。六似阇梨。七似和上。譬如慈母于子作五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譬如慈父于子作五饶益。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令后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法喜为妻也。四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以为绝债。由此等义故余无有能与等者。
经。能与世间“作归依处”如净满月。
赞曰。此明三德备。此即断德。如涅槃经月爱三昧能作清凉。又复尸罗此云清凉。清凉即涅槃。由戒能为清凉涅槃因故名为清凉。故以月喻涅槃断德。故经颂云。法归分别圣归涅槃。十地论云。如众蜂依蜜。故与世间作归依处。即是涅槃。涅槃即断德。
经。以大“智慧能为照明”如日初出。
赞曰。显智德。智能破闇如初日出。
经。普观“众生爱无偏党如罗”怙罗。
赞曰。显恩德也。
经。惟愿世尊施我一愿。
赞曰。求佛心愿。佛有慈悲。复具三德能满我愿。故今求愿。
经。尔时“世尊默然”而止。
赞曰。方便默然。默然有五意。一为除讥恐得称赞即与他愿。二为宜闻。三避相违。前言入涅槃。今复云常不入涅槃。与前相违。四显佛德高。弟子尚能答问。况如来也。五他除疑。胜他说为证故。
经。佛威力“故于此众中有梨车毗童子名一切众生”喜见。
赞曰。三佛加喜见徴问。文中分五。初举处。二明族类。三列其名。四喜见问知愿。五喜见等能。此初三也。
经。语婆罗“门憍陈如言大婆罗门汝今从佛欲乞何愿我”能与汝。
赞曰。后二也。
经。婆罗门“言童子我欲供养无上世尊今从如来求请舍利”如芥子许。
赞曰。四陈如答求舍利。冀欲显常希求舍利。初文分为三。初陈如答愿。次假设外徴。后答愿所以。初也。
经。何以故“我曾闻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是人当生三十三天而为”帝释。
赞曰。后二文也。假近粗事欲望喜见。为显常因当得常果。如菩萨处胎经无上依密迹力士西域传等。皆说舍利多少供养及功德等。
经。是时“童子语婆罗门曰若欲愿生三十三天受胜报者应当至心听是金光明”最胜王经。
赞曰。喜见别示福门。即为显常因。长行答诠。颂中答理。长行有其三。一令听此经。二明其所以。三者结略。此即初也。
经。于诸经“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声闻独觉”所不能知。
赞曰。明其所以有二。初示二乘不知。二能为胜因。此不能知以听此经能为报法生了二因。如天亲菩萨等般若论说。于法为了因。亦为余生因。报是法余。有为始起故为生因。此能诠显理行果故。依诠起行能证法身。故为二因。
经。此经“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办”无上菩提。
赞曰。能为胜因能生果报者为十王因。成办菩提为三身因。真胜果报意令彼求。
经。我今为汝略说其事。
赞曰。结略。
经。婆罗门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难解难入声闻独觉”尚不能知。
赞曰。陈如方便更复固求。分文为三。初叹经深妙胜者不知。次我等智微不能依习。后殷求舍利此初也。明菩提涅槃二空理故甚深。除二障尽故无上。凡夫比智难解现智难入。二乘定姓不能趣悟。故不能知。
经。何况“我等边鄙之人智慧微浅而能”解了。
赞曰。我等智微不能依习。
经。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许持还本处置宝函中恭敬供养命终之后得为帝释常”受安乐。
赞曰。后殷求舍利分二。初述意所求。后徴。云何不为我乞。此述意所求望。答常住真无舍利。
经。云何“汝今不能为我从明行足求斯一愿作是”语已。
赞曰。此徴云何不为我乞佛身舍利。令我供养得常乐果。
经。尔时“童子即为婆罗门而说颂曰恒河驶流水”可生白莲华。
赞曰。喜见答不可得。此文大意。或约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种观门云无舍利。或约三无性观云无舍利。或依三性云无舍利。或总约三身明无。或但约法应知无。意为除八倒及以四障。明菩提涅槃具有四德。故三身寿皆无分限。以陈如假以执佛从于有漏因生。犹如世报死留身骨应是无常。今答云无。据前道理令余悟解。知佛常住是真安乐。称理而修是此中本意。有十四颂分之为四。初三行明离有漏之三相故无舍利。次三行明具涅槃之三德故无舍利。次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真实故无舍利。后四行明真实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此初也。半行明法身无生相。恒河喻真理故。涅槃经及宝性论皆以河水喻于真如。驶流者喻如。自性无有垢染。自性解脱自性智慧非同有为。能生诸法故无舍利。犹如驶流不生莲华。或自受用身大悲般若信定所成。犹如驶流尽未来际刹那相续故无舍利。不同有漏惑业所成生灭彼生可留身骨。此约依他无自然生要假众缘。此无漏身非有漏因故不得有血肉等身。白莲华者梵云奔荼利迦。故新旧经皆云优钵罗华.?物头华.婆头摩华.奔陀利华。如次四色青黄赤白。然旧本云?物此云白莲华。以驶水中俱不生故。随举于一取文言便。见水应生物驶流尚不得生。无为非生无漏非染。与染法违故无舍利。
经。黄鸟“作白形黑乌变”为赤。
赞曰。明无变异相故无舍利。黄鸟者旧本云?枳罗此云黄鸟。应是此间黄戾娄鸟。又解。无正相翻。西方有此鸟形如鸲鸽。黄鸟形小。喻色蕴老不遍三界。分段老不遍无漏地。乌形稍大喻四蕴老遍三界故。喻变易老遍无漏地故。今此法报二老俱无。故无舍利。
经。假使“赡部树可生多罗果朅树罗枝中能出庵”罗叶。
赞曰。明法身等无灭相故无舍利。赡部树者此洲北临大海多有此树。树子极大。亦复堪食。树下海内多有好金。旧云阎浮檀金者讹。瑜伽论云。无热池侧有大赡部树。此洲因树而以立名。多罗树者传云。形大叶狭长。即贝多罗叶。西国书此树叶。朅树罗者此亦无翻。旧云佉受罗树子。如汉菰。内有小子。子大如蒜。食之甘美。传西国说。摩揭提国着子。余处不多着子。庵罗(传云此云甘子子小)如是异类虽有生灭。尚无此类果等灭已而生彼等。云何无为法得有前灭而留舍利。若据自性法身。般若论云。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
经。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转变世尊之舍利毕竟”不可得。
赞曰。法合。彼等有为设可转变故云或容容彼不定。如来法身必无生灭留骨舍利。若报化身义准可知。
经。假使用龟毛“织成上妙服寒时可披着”方求佛舍利。
赞曰。此下三行明具三德故无舍利。初一行明般若真实离虚妄故。龟毛本无喻实性。般若无有骨分。织成妙服喻因舍利而修胜行。寒时可披着喻望当得常果。若妄计心谓佛真身实有骨等。有漏身分如毛。执我能依修得实果如衣。是遍计妄。妄等即无。故自性般若据实无舍利。或可。计用血肉筋骨集成法身。如以龟毛集成衣服用以御寒。此事既无。故无舍利。离前生相。
经。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楼观坚固不摇动方求”佛舍利。
赞曰。喻法身真实微细之法。不可转异成有为粗血肉舍利。离前异相。
经。假使水“蛭虫口中生白齿长大利如锋方求佛”舍利。
赞曰。喻解脱自性不可得有有漏血肉系缚之法。如蛭生齿而为缚碍。既不有生故定无灭。离前灭相。或复初喻地前真如。非客尘染故不生故经云不生不灭。十地真如虽分澄净。非转染成故不异故经云不增不减。非随功德生增。非随烦恼灭减。后喻道后解脱之身。已离缚故故无舍利。又解。前三行喻生无自性性。次三行喻相无自性性。后八行喻胜义无自性性。如次即于依他遍计圆成三性令修观行。
经。假使持“兔角用成于梯磴可升上天宫方求佛”舍利。
赞曰。下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四德。此意即明法身是常乐等。今此中以兔喻法身。常作无常想如依兔求角。为梯天宫者喻涅槃常德。以无常想梯悕得入涅槃宫。无有是处。由此故知无有舍利。准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毕竟不得。此初即除缘觉舍心。由此世尊作无常想故。欲舍心入大涅槃必定不得。故知法身必无无常。为无常观如依于兔求角作梯望升天宫。必定不得。故二乘云得者是方便说。如胜鬘经云。去涅槃界近言得涅槃。实不得也。今使观常修大悲故。除舍心障能为常因证佛常德。又依法身观有无常骨肉舍利。望求供养为法身因。亦必不得。如依于兔求角成梯磴以升天。故不可得。上约倒观障自不得法身常德。此约邪观求佛舍利不得。既无舍利。依何修行能为常因。
经。鼠缘“此梯上除去阿苏罗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声闻畏苦障。声闻之人观佛法身有漏苦想。如似于鼠。依法身乐德上无如兔角为梯。计此苦想能除诸障。能降诸魔得大涅槃。如鼠缘兔角上天。除怨必定不得。或鼠喻声闻。兔角梯喻于乐德作真苦想。实无苦故计为有苦。有苦故即有无常。谓有骨肉舍利故今求之。即用此因希得乐德。如缘兔角梯除阿修罗不令障月。月喻涅槃既不称实。明定不得。令修大定为能证得大乐德因。
经。若蝇“饮酒醉周行村邑中广造于舍宅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外道着我障。由除世尊于余有漏观有我乐以颠倒故。如蝇饮醉当处便卧。不能飞历村邑造于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择灭如村邑。涅槃乐德如舍宅故智度论引。有一外道为舍利子说一颂云。我饮粳米酒窃持一瓶来。山地诸草木视之如金色。此喻外道于有漏法作不空有相有愿。今据无为。不得云造作舍宅。但云造诣。或依了因假喻造舍者。今除妄执倒故修于般若智慧明觉。能得如来涅槃大我。或如外道。虽计我常然有舍身受身之义。故谓世尊常我之身有其舍利。既是颠倒。故无舍利。
经。若使驴“唇色赤如频婆果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阐提不信障。由痴不信法身四德。以愚闇故喻驴唇黑。以不信故不得如来涅槃大净。如驴黑唇不可令赤如频波果。阐提不信不可得于法身之上谓有舍利故。令修信能为净德因证得大净。此之四德各据增障增因而说。准修行位此逆次第。据四德次故先说舍心等。善作于歌舞者歌喻说法。即利他。行舞喻自利行。准此经文似总喻第四。据真谛本即善作下通结前四。故彼经云。凡夫及二无能说及能行自他无是处故总不能说如来四德及修四因。然此文意或暂不能说及修行。或据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外道。然可得云为不定姓及有种姓以令除障。修四德因证四德故。或可。定姓不愚法者亦得。为说令知故少化他故。或可。此文但喻结第四影前三人。
经。乌与“鸺鹠鸟同共一处游彼此相顺从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真实法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亦分为四。此初明常实德不与无常虚妄同处故无舍利。又无常观不得常德。设若得者可求舍利。既不可得故不可求。
经。假使“波罗叶可成于伞盖能遮于大雨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乐德。若谓为苦如波罗叶。波罗叶传云各分三道。不可为盖而遮大雨。大雨喻变易苦。声闻谓苦故不能破变易四魔大雨之苦。二乘作无常及苦观不能得常乐。
经。假使“大船舶盛满诸财宝能令陆地行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我德。以法身我如大船舶。具恒沙德如满财宝。令陆地行喻外道我见。外道我见心不能见真我。真我如舟。不于外道我见陆地心行。
经。假使“鹪鹩鸟以嘴衔香山随处任游行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净德。外道不信涅槃净德。妄计余净能得涅槃之真净德。如鹪鹩鸟不能衔香山游。香山喻大涅槃净德。鸟喻外道。不信佛说依自见行谓得真净。决定不得。既真法身不无常苦无我不净。明知舍利决不可得故。求舍利依供养故。为安乐因。成本愿者必不可得故。应观佛离三相成三德。除四障修四因。定得愿满。
经。尔时“法师授记婆罗门闻此颂已亦以伽他答一切众生喜见”童子曰。
赞曰。第八陈如领解常住。文有二别。初经家标。后正领解。初也。
经。善哉“大童子此众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无上记。
赞曰。正陈领解。七颂分三。初二行叹德将陈。次四行正明所解。后一行结佛身常。初文分三。初一行叹喜见德。次半行标佛所成。次半行告听将说。此即叹喜见。初通赞次别赞。通赞赞前说法及赞内德。以前所说依无染智说佛四德。今生除障修因当证故赞善哉。赞内德者即下所叹诸功德是。有六胜德。一相应胜德。二生位胜德。三发愿胜。四善巧胜。五方便胜。六摄受胜。言大童子由与七大性相应故。如无著菩萨般若论云。此菩萨与七大性相应故名为大。此义同彼。言童子显生位胜。以登初地生如来家名为童子。即真佛子义。此复有四。一种子胜。信大法为种子。二生母胜。以般若为生母。三胎藏胜。以禅定为胎藏。四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众中吉祥即大愿胜。谓发十大愿或四弘愿。言善巧者即善巧胜。得进上地方便故。言方便心者即方便胜。依二利生。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言得佛记者摄受胜。蒙诸如来摄受记分故。
经。如来“大威德能救护世间仁可至心听我今”次第说。
赞曰。上二句叹佛智悲。大威德是智德。具诸神通等。能救护是悲德。利益世间故。我今次第说者陈当所说。当所说者即佛三身。无性摄论彼果智分云。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相。二白法所成相。三无二为相。四常住相。五不可思议为相。此之五义我当次说。
经。诸佛“境难思世间无与等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
赞曰。下四行正明所解。初二行解常住。后二行解无舍利。初解常住即是彼果智分。彼果智分略有五相。诸佛境难思是不可思议相。世间无与等是转依相。法身性常住是常住相。修行无差别是白法所成相。诸佛体皆同一行是无二为相。此意以如是诸法本为迷悟依故先明不思议相。既知本已。次辨转依相。既转依已即得法身。次辨法身常住相身由因证。次辨白法所成相。既白法所成不知同异。次辨无二为相。彼论以能依所依为次。故次第别言。诸佛境界难思议即彼第五相。彼论云。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非诸寻思所行境故。诸寻思者唯应信解。不应思议云难思议。世间无与等者即彼第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此意转依既满世间无等。法身性常住者即彼第四常住为相。彼论云。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无性释云。此显真如性常无变。显成佛果说为法身。性若变易即非真如。是故常住本愿引故。作事无竟期故显余应化佛。修行无差别者即彼第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十自在义至下当释。
经。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
赞曰。即彼第三无二为相。有三无二。一有无无二。二为无为无二。三一切佛无二。此言同者即无二义。诸佛体皆同即是总句。亦是有无无二。诸佛无二之别句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释意于法身上遍计无故非有相。以空所显自性故非无相。诸佛无作者下显为无为无二。亦复本无生者显应化身。有为无为无二相故。论云。由业烦恼非所为故名无作者。既非烦恼作亦非惑业生。故云无生。亦显自性法身体自本有非新生作。所说法亦尔者因释说法亦复无差。诸佛如来同事业故。又解。此文释前能救护世间。若非说法何能救护。故此经下。多云此经流布于世间中有多利益。
经。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
赞曰。下二行解无舍利。初一行半领解。后半行解示有。此初也。有三义故无有舍利。一坚固难坏。以金刚体难破坏故二是权化身。诸化生者尚无余骸。佛权现身。故无舍利如芥子许。三非血肉身何得有舍利。问。若言权现云何调达出身血耶。答。准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善德为问世尊答云。如来身血实无有出。提婆达多亦不能出。若言树影有出血者无有是处。如来之身亦复如是。若言出血。当知即是善权方便不可思议。
经。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
赞曰。解示。以神通智力善巧方便。现留舍利利益众生。
经。法身“是正觉法界即如来此是佛真身亦说”如是法。
赞曰。第三结佛身常。功德所依及以积聚名为法身。通三身故觉性觉相俱名正觉。是诸法因是诸法依故名法界。此是真身者有二义。一对舍利三身俱真。二望所变应化非真。身既如是。佛说亦然。以显证说二皆同故。
经。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赞曰。时众领解获益。分文为二。初长行闻法获益。次偈颂陈其领解。初文有四。一举获益数。三万二千天子。二陈所闻。闻说如来寿量。三得胜益。谓发菩提心。四心欢喜发菩提心。经论所说广略不同。今略七门分别。一发心因缘。二发心分位。三发心仪轨。四发心胜劣。五发心差别。六发心胜利。七发心譬喻。言因缘者复有三种。一由四因。二由四缘。三由四力。具如瑜伽三十五说。发心分位者。大庄严论第二及显扬第二俱云。一世俗发心。二胜义发心。依瑜伽七十二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此中五对。一地前地上对。二退与不退对。三有染无染对。四被蔽不蔽对。五因果位别对。退与不退约四位明。谓信不退等。染不染对约住不退前。住不退前有为随他。或被他逼或怖或诳或求世利。而以发心名染。与此相违名不染。暖顶位前贪等蔽伏名劣。在忍第一位不为彼蔽名胜。十地名未成果。佛地名已成果。言仪轨者瑜伽但云。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说仪轨但辨行相故。依显扬论第二云。谓如是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云邬波柁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日以往愿我所修六波罗蜜一切万行。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世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此说世俗发心仪轨。不见出世发心仪轨。四发心胜劣者庄严论云。第一义发心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故。二随修胜。善集福智故。三得果胜。生无分别智故。复有六胜。一生位。二愿。三勇猛。四净依。五余巧。六余出。生胜有四。一种子胜。信大法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养为乳母故。愿即十大愿等。皆广如彼明。五发心差别者。准金刚般若经说有三种。谓云何住(即欲愿)云何修行(即为愿故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即为修行故断障)故彼经云。应当发起如是之心。瑜伽三十五说有五种。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即以正愿为自性。于菩提涅槃定自希求。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故。希求为行相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为所缘境。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等功德相应最初正愿。于余希求世出世间妙善正愿最为第一。大庄严论第二云。菩萨发心以何为根本乃至以何为究竟。总有十一。以大悲为根本。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为障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准文殊问菩提心经有十种发。一身发。二口发。三意发。令三业清净故。四内发。以不虚分别一切众生故。五外发。于一切生平等行故。六智发。以具足佛智清净故。七清净国土发。以示一切诸佛国土庄严故。八教化众生发。以知一切烦恼病药故。此识对除法。九者实发。以成就定聚故。此随根说法。十无为智满足心发。以不着三界故。依发菩提心论有四发心。一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观身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果。四各有五。皆广如彼二论所明。胜利譬喻此之二门。广如大庄严经论及发菩提心经论所明。今此发心四缘之中是第一缘。见闻佛菩萨神通功德故。四因之中是初二因。具种性故。佛菩萨善友摄故。四力之中可具四力。由自种子功能势力故。宿习大乘故。由闻他说力故。亲近善友故。欢喜踊跃者准文殊所问经论云。三种义故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清净法体故。又与初中后等十种净胜相应故。三依所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妙境界故。此意依教证理得果故。
经。异口“同音而说颂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为利众生故示现有灭尽世尊不思议妙体无异相为利众生故”现种种庄严。
赞曰。申陈解。一行领常住。一行领现诸相。
经。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
赞曰。自下大段第二别明涅槃。文分为三。一陈疑启请。二佛为解释。三领悟得益。初文有二。初结前所闻。后正疑请。此初也。
经。复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实如是诸佛如来不般涅槃无”舍利者。
赞曰。正请有五。一请法仪。二牒所闻。三举违难。四结疑意。五请为决。此初二。
经。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诸人天恭敬供养过去诸佛现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养得福”无边。
赞曰。举违难有三意。一云何名涅槃。二云何不入。三既不入云何复言留身舍利。此举二违。一违教。二违世间。世间即过去诸佛现有舍利是。
经。今复“言无致生疑惑惟愿世尊哀愍我等广为”分别。
赞曰。结疑请决二段文也。
经。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说如是之义当”一心听。
赞曰。佛为解释。文分为三。初牒疑情敕听。二正为解释。三如是妙行汝等勤修下结劝令学。此初也。言有舍利是密意说者。杂集论第十二说。秘密有四。一令入。二相。三对治。四转变。对治有八。一轻佛障。二轻法障。三懈怠障。四于少善根生喜足障。五贪行障。六慢行障。七恶行障。八不定性障。今此为除轻佛懈怠二种障故说般涅槃。留身舍利名为密意。一心听者敕听。耹音嘱耳。扫涤摄持生三慧故。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赞曰。正为解释有三。初解涅槃体。次明其相。即显不入。后释言入涅槃及留舍利所以。此初也。问。何故前明涅槃体。后明涅槃相。答。明体即显依三事等说有涅槃不同。二乘身智灭处名为涅槃。明相即彰有大悲智不同。二乘入于永灭故行希有。明体三番释。初一约三事四涅槃当体等释。次依展转证得释。后约因圆能证释。涅槃之义略以五门分别。一列释名。二者出体。三辨得人。四辨得时。五问答。初列释名者初列次释。列中初总后别。总者泥洹经等名为泥洹。有称泥曰。皆梵语讹。正云波利抳缚南。唐言圆寂亦云波利涅婆南。又亦云灭度亦云清净亦云彼岸。涅槃经中亦云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转依等多名。列别名者。有唯依不共。摄论断果分中但说无住。涅槃经及此中说大涅槃。有依小大能证人别者。涅槃经中说有二种。一小二大。二乘所得名小涅槃。大乘所得名大涅槃。有依总别相对。十地论中说有二种。一名同相二名别相。别相即余三涅槃。有约三乘同断烦恼因果说二。胜鬘经中但说二种。谓有余依及无余依。复有依由证不证别但说二种。即梁摄论云。一自性净。四中初一。二方便净。四中后三。有依共不共说有三。即此经三种。谓有无余及无住处。有依证不证三乘通别尽理说四。即梁摄论.成唯识论等。一自性清净。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四无住处。释名者正云波利抳缚南。或涅波南。正翻云圆寂。圆谓圆满。诸功德满所证理圆能所证圆。寂谓寂静。自体澄湛离染嚣动。亦通能所证。然从增胜功德称圆。果位满故理体称寂。本凝然故。由圆众德方证理寂故名圆寂。若俱圆寂即亦圆亦寂名为圆寂。是持业释。若由圆能证圆之寂名圆寂即依主释。又若功德能圆能寂。若所依如所圆所寂。俱并释持业。若依唯识。唯真如理为涅槃体。或圆之寂或所圆所寂。若依涅槃经。三事说名大涅槃。即智如解脱俱圆寂并得持业。以彼经中说如伊字不一不异故。通假实性相之法俱名圆寂并持业名。解脱是假义般若是相。法身是性。若依义三名为三事。即般若依主余皆持业。然名涅槃是持业释。言灭度者度即是到。二义解之。一谓真如本来清净。性是彼岸名为到也。故维摩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二谓灭是所到度是能到。即度之灭依主释也。又能灭能度所灭所度。度者到也。故通能所。能灭能度即涅槃相。所灭所度即涅槃性。同大涅槃三事而成。涅槃经云。无因缘故名无生。以无为故名无出。无造业故名无作。余名准知。释别名者。不由慧择。本体无染名自性清净涅槃。同前自性清净即涅槃持业释也。余谓苦谛是集之余。有谓不无。依谓所依。有二所依。一现身犹是余行苦依。二名有余依明涅槃犹有余苦之所依故。即有余苦之所依。涅槃俱依主释。苦集俱尽名为无余。无余苦依。无者非也。非有苦依。四智亦是名无余依。即无余苦之所依。涅槃亦俱依主释。因诠显故。又解。有余无余能证故举彼显此。正取所依名为涅槃。谓有余苦所依即涅槃。无余苦所依即涅槃。并持业释。依二乘者无余依不能诠。若大乘四智是无苦依。亦能证也。可得依主此释为正。由悲不住涅槃。由智不住生死。以其能证如所通达俱不住故谓无住。所依即涅槃。或从真如处生死而无滞。在涅槃而无著。涅槃是相真如是性。犹如自性法身与其真如相性别故。即相属性。无住之涅槃依主释。又即此相亦俱无住亦得云无住即涅槃。然唯识论说四涅槃并如为体。即摄义归性并持业释。第二出体者。先叙古次陈今。叙古者蜀地基法师云。昙无谶法师及河西道朗法师等。盖涅槃者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究竟玄致为涅槃之本。此释得义非正明体。真谛三藏云。涅槃有四。三是道果一非道果。为成菩萨般若大悲涅槃而为道果故。从初地已上无分别智为涅槃体。亦有云。悲智为体此但是相。此为能证非正。涅槃经云。涅槃了因之所得非生因得故。若智为涅槃即应生因得故。邺城河朔诸师。或说涅槃具四种体。一者理灭谓真如法界。二者事灭谓离三障数灭之灭。三者德灭谓功德寂灭。四者应灭谓在双林示同众生无常之灭。初三可尔。成唯识云皆如为体。即是理灭。又云中二择灭摄即数灭之灭。然古人意。择灭是事识之所变即非涅槃。大般涅槃古人多以如是般若性说如为般若。与理无别不劳别说。若约三事名大涅槃。般若即德灭。然不说所以违了因得。说非究竟。今正出体有其四门。一性相别论体。二性相合论体。三摄假从实体。四假实合论体。性相别论体者。成唯识论云四涅槃皆以真如为体。有为德非。又体义分。自性无住即真如体。中二皆择灭。又断智障许得择灭。即无住处亦择灭收。虽是其假对依他相俱得名性。俱了因得体义俱常。故三事大般皆取义三。并如为体。二性相合论体即般若解脱及以真如并涅槃体。即涅槃经三事名大般。言如伊字亦如三目。若唯说如唯一非异故。杂集论云。灭谛相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相谓体相能灭所灭灭依俱名灭谛。能灭即般若灭性即解脱择灭灭依即真如。然彼论复云。谓真如境上有漏不生名为灭谛者即克性说。前据相从相性合说。三摄假从实体者即唯识论云。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故。四涅槃皆如为体。四假实合论体者即唯识论说。四涅槃中初后即真如。据实体中二择灭摄。择灭是假或无住处说是择灭。即三假一实并涅槃体。又准成唯识第二卷说无为有二。一依识变。二依真如。四种涅槃亦既许后三是无为摄。亦通识变。又六无为俱许识变。自性清净体即真如。应同择等亦许识变。又解。深密经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可通许识变。涅槃以非真故非了因得。故诸。
经。论不说涅槃亦是灭变。然有无余虽俱择灭望义有别。分为二种。而有五对。一烦恼因果对。烦恼因尽名有余。烦恼果尽名无余。二小大对。小乘所得名有余。大乘所得名无余。胜鬘经阿罗汉人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三二死对。分段灭名有余。变易灭名无余。即前小大对。四满不满对。菩萨所得名有余。如来所得名无余。胜鬘经云。后身菩萨无明所覆。断有余集证有余灭名小分涅槃。小分即有余也。五三身相对。此经所言应化二身名有余。法身名无余。诸经论中多说初对为二涅槃。所余门义如本法华及唯识疏辨。今此文中多约无住名大涅槃。摄论辨彼果断亦尔。准法集经第一。无所发菩萨答奋迅慧菩萨有十法。知如来常十法知如来实。十法知如来涅槃。有三复次。正与此同但少广。亦有二复次。十法知如来行。初番文略。第二番文大同此经。但文稍广。三复次明涅槃中。第一复次文稍广。唯第四行彼云不息此云休息。三藏覆捡亦云是不知。余者皆同。又有十法知空十法知譬喻相等。然四复次文各有四。一标二徴三释四结。标中初对机次开后简。言菩萨者对机。为二乘者说假涅槃。为大乘者说大涅槃故。十法即开章说有究竟大般涅槃。简异小乘所得涅槃称为大般。文言十法者应云十义名涅槃。能如是知即能解如来所记涅槃。此中大意涅槃性相俱名涅槃。如似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涅槃经中三事俱涅槃。若成唯识等。四涅槃俱真如理。四智心品名菩提者是性相别论门。十法即为十段。诸复次皆准知。
经。云何为十。
赞曰。徴也。
经。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名为涅槃。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名为涅槃。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名为涅槃。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初三约三事解。究竟断尽烦恼所知即解脱。解了有情及法无性即般若。能转身依及法依故是法身。三事非一异名大般涅槃。身即第八流转还灭依。法即真如即迷悟依。由此藏识持诸障种。彰法身胜故转第八与如合明。次三约四涅槃。第四示现无余化事休息。即八相身示入无余。准法集经云化生无休息。即有余涅槃。第五即无余。云证得故。或第四亦同法集经说。第五或是辨中边云。二实相真实自性清净涅槃无差别相。相即唯识论云。相真如理。在凡夫等不能证得。诸佛证故。第六无住涅槃。了知生死反以涅槃无二性。性即真如性无别故二亦不别。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第七已下四义依于三性总别而明。云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是总故。辨中边云。此中云何根本真实。谓三自性后得能证遍计依他清净。本智能证圆成清净。第八依遍计显云一切法无生无灭。解深密经云。于一切法无生无灭等。以显了相转正法轮。依遍计说了达彼无能正修行。第九取能证如等无漏正智。依依他起性净分说涅槃相。故名为涅槃。染非能证故非涅槃。第十于其二性得无差别者意取所得。得是证得无差别理证圆成实性。是谓等者结有涅槃。
经。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赞曰。第二复次依展转释。文段如前。
经。云何为十。
赞曰。徴也。
经。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四者此无生灭非言所宣言语断故名为涅槃。五者无有我人唯法生灭得转依故名为涅槃。六者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唯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释。一切烦恼乐欲为本者如涅槃经。染净等法皆欲为本。如入善法欲为根本。起诸染法亦同净说。应捡彼文。以佛能断证所显理名为涅槃。言不取法者即由无欲于一切境不生爱着。既不爱着故更不生故。不往彼趣生去。不还此趣生来。所取即五蕴。前约因亡此约果灭。所显之理名为涅槃。三依有漏灭尽所显真如是功德依名为法身。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无去来约无有为相说。无所取据色蕴等体说。此无所显正是涅槃。四约涅槃体离言诠性名为涅槃。五离言诠者即是转依二无我理。无我人者无有生执。唯法生灭者即悟法无我。所以者何。无著般若论释云。若法执随即有我执。故由悟此理论得转依名为涅槃。此粗重转依。六由二执惑尘是客。有生灭去来故。真如是主。以体常住无生灭去来故。今佛了知证得转依此心转依。七者惑颠倒生称虚妄。如非倒生故称实。实常不倒称真如。真如体性即是法身如来。亦心转依。但转释异耳。八真如法身即是实际。离倒妄显故无戏论。佛证实际故戏论断名为涅槃。即道转依。九由佛永断妄戏论故得此无生。无生是实。愚夫未断生虚妄故漂溺生死。如来无此名为涅槃。即广大转。十者有为不实是从缘生。法身实体不从缘生。故名涅槃。归圆成实是一切法所归趣故。
经。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如来善知施及施果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二者如来善知戒及戒果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三者如来善知忍及忍果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四者如来善知勤及勤果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五者如来善知定及定果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六者如来善知慧及慧果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八者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九者有为之法皆有数量无为法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第三复次文四如前。依因圆能证释。即修十度因满能证大般涅槃。初六即前六度。修行施等为七最胜所摄成度。今此经中且举巧便一个最胜。三轮清净趣涅槃胜以显于余。若修不圆不证涅槃。故施即见有能施施物所施果。即见有果谓希报恩及等流异熟士用离系之果。此我法执名不正分别。见能所施谓我执。见有施物即我所。此等永除所显之理。或即六度涅槃之相并名涅槃。余准此释。第七由拔济方便知诸有情及一切法皆无实故三轮清净。故无分别无染拔济。八若见自身为求菩提。是爱未亡起追求者即是染愿。不亡相故受诸苦恼。既三轮空无自身爱。无染追求即正愿满。九由思择力知有为法有其数量。以有生灭形段数量故。无为不尔。即称于如无能所思择。故云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十由能了知有情空成熟有情智了知法空成熟佛法智。俱亡相故皆空离空非有空性。此所证理即是法身名为涅槃。
经。复次“善男子岂唯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云何”为十。
赞曰。明涅槃相答不涅槃。文亦分四。一标二徴三释四结。初标不入涅槃。次复有十种下标不入所以。徴文可知。
经。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
赞曰。下释。第一不住二边行有三。初明证生死涅槃平等。次不处流转下明不住二边。后于诸有情下明不舍有情。若二乘人见生死过失见涅槃寂静。便有厌舍入于涅槃。
经。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得”解脱。
赞曰。恒度有情行。初观空后观有。即空方便发起有行。此初也。同般若经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经。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由昔利他愿力满故。如变化人现种种事业。如如意珠出种种物。随根胜劣智力。性种种界智力。意乐遍趣行智力。或意乐胜解总是胜解智力。而无分别。示教利喜者如显扬论十二瑜伽八十一说。有五。一令离欲即是呵欲一切过失。二示即示现四种道理。三教谓教诫令学。四利即见退劝励利益。五喜即见进而生庆喜。尽未来等是常度也。
经。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赞曰。不见所说行。初劝空也。
经。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犹如天鼓出种种声。云广说乃至者应云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拔示教利喜尽未来际。
经。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舍从其乞”食。
赞曰。不念乞食行。初观空行。
经。然由“往昔身语意行惯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瑜伽八十六由十因缘如来乞食。一者为显杜多功德故。二者为显引彼一分令入乞食故。三者为欲以因事行摄彼一分故。四者为与未来众生作大明等故。五为欲引彼粗弊胜解诸外道故。六者为彼承声教起谤故。现妙色寂静威仪。令其惊叹心生回向故。七者为彼处中众生。以其少功而树多福故。八者为令坏信放逸深生耻愧。虽用小功获大福等故。九为彼盲聋等众生种种灾患皆令静息故。即是入城见者获益。如瑜伽威力品明。十为令无量无边广大威德诸天龙等。随从如来至所入家。深生羡仰勤加傧卫不为恼故。
经。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羸惫之相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
赞曰。不念资身行。文二如前。此空行也惫(败音虚)。
经。然为“任运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也。摄大乘论食有四种。此示现依止住食。
经。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
赞曰。不念说法行。前不见所说。此不念所度。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经。然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
经。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诃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
赞曰。不念善恶行。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经。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此三念处。
经。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诸烦恼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諠闹是如来行。
八无染杜多行。
经。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境智现前无有分别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
九任运利益行。无一法不知智所缘。无一法不通达智所了境。任运顿能知达然随意转。根性意乐熟有前后。方便引诱令出生死。
经。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戚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自然救摄是如来行。
十与乐拔苦行。引文皆有二。准前可知。
经。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
赞曰。结也。
经。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
赞曰。此释示灭留舍利疑。初牒示灭及留舍利。后释所以。初也。不言或时佛现涅槃及留舍利而言见者。欲显佛常实无舍利。但众生心自所感现。如起远质以临台睇影颜而俯己。乘驶舟而东还瞩凝沼已西流。
经。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
赞曰。释所以。初所为后得益也。
经。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
赞曰。得益。得益有七。一离八难。二逢事佛。三遇善友。四不失善心。五获世福报。六证涅槃。七得解脱。
经。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
赞曰。结劝修学。
经。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
赞曰。第三段领悟得益。初领悟也。
经。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赞曰。得益也。
经。时四“如来忽然不现妙幢菩萨礼佛足已从座而起还其”本处。
赞曰。品第四大段闻已散席。但言四佛不现妙幢还室。不论余众者有二解。一举其上首影显于余故。二旧本云是本会中唯释迦在。一唯四如来及妙幢还余者犹在。何以故。说未周故下说三身不更集众。如何得云虚空藏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问。云何妙幢菩萨独还。说未了故。答。为欲发起忏悔行故。若不归家寝睡如何梦见金鼓。问。何不直请要待梦耶。盖行之难故梦为先兆。又机缘尔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末])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分别三身品第三
◎三身品三门分别。一辨来意。二释品名。三彰妨难。来意有三。一前寿量品总说菩提涅槃二果未能别知。寿量品内已为别说涅槃断果。未为分别菩提智果。今为分别三身不同令差别解障治有别修因而证故。虚空藏白世尊言。云何菩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甚深秘密即三身果。如法修行即障治因故此品来。第二来意前品明其圆寂必因断障而证。断所断已必智慧圆故。无性摄论彼果智分云由断所断获得无垢无挂碍智故断殊胜无间次说果智殊胜。故前品后有此品生。第三来意为机宜闻慈悲为说令获利乐。此品末云。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即是为除八难等苦。故下文云。听闻信解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修罗道。此离四恶道难。常处天人离边地难。不生下贱离生盲聋难。恒得亲近诸佛如来(离佛前佛后难)听受正法(离世智辨聪难)常生诸佛清净国土(离长寿诸天难)乃至国土四种利益等皆为利安。故此品来。二释名者。分谓分段。别谓殊别。即为分段殊别三身。或分谓分析。别谓记别。三者是数身谓依义体及积聚。如成唯识论第十解。又真实义。梁摄论云。身者名实。不破坏名实。或相续名身。梁论云。三世诸佛相续不异。随其所应自性法身通体依实三义名身。应化通五。异遍计故亦得名实。又非肉血之所成故亦名为实。若望自性法身而说不得名实。若但言三身即带数释。既言分别三身。即分别是能分别。三身是所分别。应云三身之分别名三身分别品。是依主释。今顺此方云分别三身品。此品广明诸佛三身故名分别三身品。三彰妨难者。一问。此之三身为俱本有为俱新起。答。据因俱本有。谈果并新成。以自性身非生灭故总云新成。自性法身体即真如。在缠名藏未名法身。恒沙万德相未现故非功德法之所依。出缠之位即名法身。恒沙万德相已现显。说功德依名为法身。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成唯识论云。在大牟尼名法身故。既云在大牟尼名为法身。明非本称。故是新得。应化二身因虽本有果即新生。其理极成。不烦引证。二问。此之三身为同一体义用分三为因体别。答。因体各别。自性法身即应得因得。应得因体即真如是。应化二身即加行因圆满因得。发心名加行。修足名圆满。即六度是。三问。若三因别体亦有别。云何下文云虽有三数而无三体。答。约性相说。真如是性余者是相。非有一法出真如界别有体性云无三体。非不离如体性不别。又约摄相归性如体即一。若相用别论三体不同。如成唯识.大庄严论.摄大乘等皆具明之。问曰。若三体别。下说金矿譬喻不成。答不相违。以真如理与本无漏种合喻金矿。得净金者合喻果德。随意回转作诸严具。喻性相功德皆依如理。根力觉支依四智起故。下别更金水空三喻于法身体是先有。梦渡水喻方始别喻四智心品。故下经云。非谓无心忘想既灭是觉清净。非谓无觉。金水及空本有无变故喻自性。梦非真觉。梦觉知虚真觉方起。故知体别。古今诸德说三身体。差别不同义至下当辨。
经。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就此品中大分为四。一菩萨启请。二如来为答。三善男子如是知见下结劝修行。四尔时虚空藏已下领解持学。初中复二。初供养后申请。供养有二。一内供养即请法之仪。二外供养即表成当果。即初文也。此内供养为请法仪。大庄严论第一明。第一义发心有六胜中。第二愿胜即十大愿。第一愿供养恭敬一切诸佛。于中有三。一一切佛无余。二供养无余。供养无余有三。一利供养谓衣服等。二敬供养谓香华等。三行供养谓修信戒等。三恭敬无余亦有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今此即是修行恭敬。于中复二。初明请人次明供养。问。何故此菩萨得名虚空藏。答。准诸菩萨功能福智地地相似皆应同。然随愿增立名各别。今此菩萨立名有二。一从事二从理。从事立者如大集经第十五。亦说。虚空藏菩萨得如来神通力故。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若财尽能施与皆令欢喜。以此方便智故名虚空藏。又虚空藏品说。过去有轮王名师子迅。出家未久得五神通。承佛所教为回父王邪心欲使入正见入定现通。如是等相使三千世界六变振动。于虚空中雨种种妙物。皆从虚空缤纷而下满三千界。尔时地神乃至迦尼吒天。欢喜踊跃唱如是言。此大菩萨名虚空藏。时佛印可名虚空藏。从理立名者虚空藏菩萨经云。虚空藏语阿难言。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为虚空印所印。此从理名。即是理身。十地所证十种法身如胜天王般若说。又法苑中三身义林具引。亦如华严经。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土。问。此菩萨位在何地。答。准大集经说是第十地。从坐起等各有所表。思准可知。
经。以上“微妙金宝之华宝幢幡盖而为”供养。
赞曰。外供养即三供养中是敬供养。以上微妙金宝表修行久。如下练金喻是。云宝之华者表犹在因当可得果。宝幢者表菩提智高出二乘等故。宝盖者表四无量覆荫群生。亦表闻此经能为胜因得胜果故。
经。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
赞曰。申请也。甚深秘密是问果。如法修行者是问因。难可穷证名为甚深。或二乘不知名甚深也。地前菩萨不能解了名秘密。准法华经论甚深有五。一义二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又秘密者即四秘密中相及令入。三性是相三身令入。
经。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赞曰。第二大段如来为答。文分为四。初敕听许说。次答其果。次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下答修行问。后复次善男子是法身下。总结前因果告人令知。此初也。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者。功德施菩萨金刚般若论解云。谛听者心专一境。善者于如理义生信无疑。思念者敬持不忘。真谛释云。谛听者即生闻慧。闻慧离散乱过。如作器。善思者生思慧。思慧尊重。离放逸故。如完器。念之者生修慧。修慧能摄念离颠倒故。如净器。
经。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
赞曰。下答所问果。分文为四。一标其数。二随数徴。三依徴列。四随列解。此即标也。
经。云何为三。
赞曰。徴也。
经。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
赞曰。依徴列也。初列三身名。后显摄劝知。此列三名。
经。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赞曰。显摄劝知。如是者指上所列三身。具足摄受者显摄佛身。为无为德。自他利等无不皆尽。摄谓总包。受谓容纳。谓此三身总包容纳佛身功德无不皆尽。何者此之三身即是阿耨菩提故。言阿者称无。耨多罗者云上。三者是正。藐者是等。三复云正。菩提是觉。准此应言无上正等正觉。此摄五法真如四智。如即断德涅槃。四智即是智德。依此化生。即是恩德。摄菩提尽故。无著菩萨般若论云。阿耨多罗显示菩提菩提断。解脱相故。三藐三菩提别显示菩提道。以人平等故。以菩提分法故。此意解脱相即离垢真如。菩提道者四智心品。以人平等故以人无我其理平等。由有菩提分法故名为佛。于无上觉中能正觉异凡夫。能等觉异二乘。复云。正觉异菩萨。以一觉字贯通四处。初无上觉即真如理。觉性名觉。故经说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初名无上者般若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故名阿耨等。论释云。无微尘许法可得。此意二乘但除烦恼不断所知。菩萨双断二障。种智无有少染故云无上三菩提等。言无上者即由胜彼凡夫二乘及菩萨故觉称无上。般若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阿耨菩提。此意由佛佛高齐证无我等故云无上。若有胜劣不云无上。若辨中边论无上乘品云。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此意即诸行遍修。诸境遍达。诸果遍证。故名无上。广如彼论。般若经云。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行无上。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即境无上。修证无上即菩提涅槃等。彼论云。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今此亦尔云。若正了知速出生死者劝众令解。此三身义略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废立。四因起果相。五诸门分别。第一释名有二。初列名后释名。列名者经论不同三各多名。且化身佛略有五名。一名化身。梁摄论云。由佛本愿自在力故。似彼众生变异显现名变化身。二目父母生身。智度论云。佛有二身。一法性生身。二父母生身。三名随世间身。明佛悲愿示同世间入住出胎名随世间。故智度论云。佛有二身。一随世间身。二法性生身。四但名生身亦望父母所生。涅槃经云。佛有二种。一者法身二者生身。五名假名身。梁摄论云。假名身者即是化身。示现此身分别。所作非真实名假名身。此等诸名随义应知。第二应身略有六名。一目应身。恒沙德成与理相应名曰应身。梁摄论云。若离法身应身不成。或起菩萨机如应说法。故名应身。或应昔因故。二名受用身。受用净土大乘法乐。唯识论分自他受用。自受用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者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三名报身。以果酬因名为报身。十地论中名报身佛。般若论中云受乐报佛。四名智慧佛。楞伽经说。五名功德佛。亦楞伽说。六名法性生身。智度论云。佛有二种。一法性生身。二父母生身。既云法性生。明非自性法身。以恒沙功德与法性相应。依法性起名法性生。第三法身略有五名。一名法身。无垢真如功德所依名为法身。故摄大乘云。此身与功德法相应故名法身。成唯识论云。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此经亦尔。二名自性身。梁摄大乘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皆自然。得名自性身。成唯识云。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名自性身。三名真实身。梁摄大乘云。身有二种。一真实身。二假名身。宝性论中名实佛。此经亦言法身是实。四名如如佛。楞伽经云如如佛也。五但名法佛。真如自体名之为佛。如为佛体故名法佛。上已列名。释名者总名如前品之中解。别释名者且依此经言化身者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以能导引无而忽有。目之为化。化即是身。持业释也。或别简总是化之身。即依主释。以身通故或名变化身。变谓转换本形。化即无而忽有。亦变亦化。变与化异。是相违释。变化即身是持业释。今略变字。或化用胜故名化身。准此应为应凡夫二乘应名应身。为简报身但云化身。不同报身为应菩萨得名为应。准十地论及般若经论。报身名报佛。化法应俱名佛。以诸经多先标云佛若干身故。列名中多无佛字。不尔若但云三身者名通余人。亦名身故又准十号。三身皆得彼名。多名佛者且举一故。故此亦云一切如来皆有三身。言应身者。准此经文二义名应。一契应真理能起此身故。经云。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既言如实相应如如等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故。由契应真理方起名为应身。梁论云。若离法身应身不成。应知此二由能依所依故得相应。又为应赴菩萨根性。而现此身名为应身。故此经云。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乃至云是名应身。赴机名应。但他受用非自受用。前义通二。言法身者依成唯识论云。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云。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功德能依身是所依。即真如体为功德法之所依故名为法身。依主释也。无性摄大乘论亦同此释。又真如是功德法体。体即是身。故法即是身。无性释云。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是持业释。今此经文具通二义。此经下云。云何菩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功德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名法身。即所显报。是持业释。具诸功德法名法即就能依。是依主释。余如法苑三身义林辨。又依此经三门分别。初列名显胜。二出三身体。三诸门分别。初门竟。
经。云何菩萨了知化身。
赞曰。出三身体。即分三段。此化身体。初假为问。二佛为答。三者双结。此即初也。言菩萨者对所备机。定性二乘不能忻求故问菩萨。虽三乘俱得名菩萨然非皆问意。问大乘菩萨云何了知。欲令忻乐修行求故。即是二问。一云何菩萨。二云何了知。
经。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
赞曰。此佛为答又二。一因二果。此因也。文分为五。一呼请问人。二自标德号。三明行位。四明修意。五正修习。昔在修行地中者明行位。即七地中除种性地。未修行故所以言中亦简持义。为一切众生者四明修意。即同般若经。云何住心。以所有众生咸欲灭度。是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四种益心修种种法。即所修行及所断障之因。文殊所问经论云。菩萨初观何法故行菩萨行。即所为。依何法故行菩萨行。即修断。文殊答言。诸菩萨行大悲为本为诸众生。即此初也。虽亦自利菩萨大悲利他为先。理实亦有自利。或即以利他还为己利。故彼经论云。又问。大悲以何为本。答。以直心为本。此意令离怖为他。又问。直心以何为本。答。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此意怨亲有情之所等心悲愍故。又问。一切于平等心以何为本。答。以无异离(异行)为本。此意令离能所度心。又问。无异离异以何为本。答。以深净心为本。此意虽摄他同己。令离染爱及全空心。又问。深净心以何为本。答。以阿耨菩提心为本。此意自利。自疾不救不可利他故也。或为求菩提故即三种心名菩提心。又问。菩提心以何为本。答。以六波罗密为本。此意即由具六种性以为根本。或由修行六度为本。彼经问答同此经意。为一切众生即慈愍众生。发菩提心经慈愍众生复有五事。一见诸众生为无明所缚。二者见诸众生不信因果造作恶业。三见诸众生舍离正理。四见诸众生造极重恶。五者见诸众生不修正法。五各有四。广如彼明。修种种法即后十度及所断障。
经。如是修习至修行满。
赞曰。得果也。初牒所修因满。次举所得果圆。后总结身名。此初也。
经。修行力故得大自在。
赞曰。明所得果圆有二。初明得果圆。后明能利物。得果分二。初得果后了境。此得果也。十大自在者。一列名二出体三辨因四废立。列名者无性摄论第九云。一寿命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胜解自在。七愿自在。八力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出体者命即命根。如前寿量品明。十地经云。不可说不可说劫命住持故。然萨遮尼乾子经第七及法集经第三云。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者。甘露即涅槃。涅槃即法身寿也。或由识此无住甘露故。应化身所现之命随心延促命亦无尽。心自在者准十地经。心即智定能所引故。同杂集论出诸法体通智定故。彼经云。得心自在无量僧祇三昧入智故。或说此定能引智故。非必取智心自在。准法集经云。一切诸法皆心现起名心自在。即通八识故。彼能知一切是一心名心自在。摄所归王故。又摄论云。于中自在运转其心名自在。此所运转即通八识。能运是定或亦通智。或心自在运转即通王所。众具即四尘为体。衣食资什名众具。论云。于饮食等诸资生具。随意所乐能积集故。业即是思。唯造善业故。生自在者生通五蕴。随所生处如其所欲能受生故。胜解自在萨遮尼乾子经名如意自在。即胜解数为体。无性云。谓于地等发起胜解令成金等故。愿即解欲信为体。萨遮尼乾子经云。信自在故或后得智为愿自在体。神力自在即六神通是。萨遮尼乾子经名愿自在。即现神通变现诸物令随愿成故。故彼经云。即生心时现前成一切诸事名愿自在故。无性云。谓随意乐引发种种最胜神通。智自在者缘音声智。词无碍解为体故。无性云。谓随所有种种言音智境现故。法自在者法无碍解为体故。无性云。谓随意乐宣说契经应颂等故。或十自在皆智为体。俱智用故。由于六度成此胜智故。三辨因者。准无性论。由法施.无畏施财施.圆满。如其所应得此果故。准即如次能与寿心众具自在为其因也。若萨遮尼经云。远离杀生无嗔害心。是命自在因。摄论据法身命。萨遮据应化命。又离杀等亦法施故。慈悲是心自在因。此意云。由慈悲故能无畏施。戒为业生自在因。萨遮经云。以菩提心摄诸善根。是生自在因。忍为胜解自在因。萨遮经以供养布施是胜解因。此意安受苦忍能解脱施故。摄论意谓昔因时乐修忍故。随诸有情心所乐转故。今获得于地金等随胜解转。精进即是愿自在因。此意由勤成满所愿。萨遮经云。常说三宝教化众生。是信自在因。既云常说。亦勤也。令他生信无有谤法。无畏静虑即力自在因。萨遮经云。称生所求应时施与。是愿自在因。般若是智法二自在因。无性云。由昔因时乐修慧故。随其类音为说法故。令证得殊胜般若。妙达言音巧说正法。若萨遮经常行法施不为利养名闻恭敬。是智自在因。常为众生说诸如来及诸众生真如平等。法身自体非饮食身。是法自在因。意同摄论。废立者法集经第三。萨遮经第六皆云。对除十怖畏故。准此即是为得对治十怖畏故求十自在。萨遮尼经云。大王当知得命自在故对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对治一切烦恼怖畏。得物自在故对治一切贫穷怖畏。得业自在故对治一切恶道怖畏。法集经中除恶行畏。彼据除因。此约除果。法集经中除恶道畏。彼据果说。此对缚说。不得生自在。为生所缚故。得生自在故对治一切缚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对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对治一切谤法怖畏。得愿自在故对治一切心念缚怖畏。得智自在故对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对治一切大众怖畏。又解。言法自在者是说法自在。既云随众生意乃至云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故知现身为生说法令得利故。即法华经云唯为一大事故。说法自在有十四种。一说法自在。二清净。三乐说。四智。五生。六三昧。七住持。八眷属。九见。十闻。十一鼻。十二舌。十三身。十四心。法集经第七云。云何说法自在。于一切言语不着故。此不叶所说法。云何清净自在。于一切处不染故。非但所说法于一切皆不着故。云何乐说自在。谓依一法字句不休息。于百千万劫说不可尽故。无断尽辨。云何智自在。于一一法字句能说。为百千万法门故丰义味辨。云何生自在。随所随所利益众生之处。于彼彼处生故随处现身故。重言随所者明非一故。余准此应知。云何三昧自在。于念念中若欲入三昧即能入三昧故。云何住自在。随所随所住持加故。所谓若獐鹿若鸟兽若草木若石壁。能说诸佛妙法故。即住持于彼令能说法故。云何眷属自在。谓无量眷属不可坏眷属故。云何见自在。谓见妙色故。云何闻自在。谓闻妙声故。云何鼻自在。闻一切香唯是妙法香故。云何舌自在。谓食法味不食食味故。云何身自在。谓成就法身。非食食身故。云何心自在。乃至蚊虻蚁子知行知心故。见下六根有胜用故。此中初二于所说不染。次二能说。次一现身。次一八定。次一加备于余。次一随受化者。次六显根。前生是总相假身。此六是别相实身。此经下随众生意随众生行即心自在随众生界以小分界通二义。令取境故云小分。即随所利益众生之处现种种身。即随彼处而为现身。并处相应不待时相应三昧自在摄。行相应即心自在摄。摄大乘第九云。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挂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辨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自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广释如彼。
经。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
赞曰。了境知意知心体。或胜解。知众生行知差别行。或业或众生遍趣。行众生界即种种性。皆能了知。
经。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
赞曰。化物也。不待时者。众生根熟谓即应时现身说法不择时节。不过时者谓不过此应化时也。处相应等者如来说法离四非故。处相应者离非处。时相应者离非时。行相应者离非机。说法相应者离非法。谓应于此处此时此等机性。应以此法必相应故。现种种身者即八相等。若佛现在并涅槃后所现之身。非云以弟子种种意故现种种相。此四句中应云现在并涅槃后。以愿自在随缘利益。是名化故总名种种身。
经。是名化身(是名化身者双结)。
经。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
赞曰。明应佛中大文亦三。此问起。
经。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
赞曰。下答。答中应有修因。以化身中明修因故此略不论。是影显故。是通句故应别取彼文。今但明果。果中分二。初说法后现身。此说法也。说法中有二。一利生二利法。初中有三。一说真谛境。二明涅槃果。三明所行因。以先说境令其通达通真达俗。次示其果令彼欣求。后令除障修因克证。此即说境。境谓诸如来明能说人。诸菩萨明所备。得通达故明说意。说于真谛明所诠。为令菩萨起根本智通起后得智。达言真谛者据最胜说。理实亦为说于俗谛。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或复此约人法二。别对菩萨智名真。对我法等名真。
经。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
赞曰。明果也。果分二种。有为与无为。无为是本故偏说之。无为果四。即四涅槃。自性清净不由断证故不说之。或即是真谛所摄。有余无余通三乘故。非最胜故亦略不说。唯无住处独大乘得。益物胜故果中偏说。义如前辨。
经。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
赞曰。明除障修因。以为无始我见缚故不能解了。设得解了于生死生怖。于涅槃生喜不能广利。又由我执是诸障本故。然此我见虽通六七二识意除第七。以障无住胜故。又染本故。故成唯识论解平等智云。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经。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
赞曰。此利法也。利生意者使法久住故云作本。
经。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
赞曰。下现身有二。初现身后明庄严。此现身也。言如实者即真如也。相应者能证所证俱无二取名为相应。相应相似义。此是总句。如如如如智是别句。二空真性重名如如。达二空智名如如智。本愿力故者明现身所由。智境两如都无分别。因何现身。由本愿力故。成唯识云。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等。土既由昔。现身品然。问。此应身二受用身是何身摄。答。他受用。何以得知。答。略四证明。一此文云。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若自受用功德相好皆悉无边故。二下云。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自受用身非数数出现故。三下云。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自受用身非对弟子故。四下云应身非化身者是地前身故。问。若他受用云何下云应身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众生无尽用亦无尽。他受用身既现灭度。如何得言无始相续不共之法能摄持故。答。言相续者约多分说。不同化身多百千劫始一现故。又化身文中亦云恒转法轮。岂常不灭。问。若尔自受用岂不三摄耶。答。非三不摄。是法身故。问。何以得知。答。至法身中当广引说。
经。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
赞曰。明庄严也。问。若他受用相好应多。云何但说三十二等。答。他受用身有其二种。一四善根位所见之身。二地上菩萨所见之身。今此但说四善根位所见之身。问。余处多说为地前现名为化身。何名受用。答云。为地前现名化身者。说三乘人同见之身。非四善根菩萨所见。若非地前何故下云应身非化身者是地前身。问。何以得知四善根位所见佛身非三乘同见。答。准梵网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既云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若非四善根位菩萨所见。更有何身云千释迦。问。此卢舍那是何地见。答。有说。初地菩萨所见之身。今释。此是二地菩萨所见之身。一说戒波罗蜜故。二云千百亿国。若初地菩萨见百亿非见千故。问。准十地瑜伽云。若作意时见无边国。何不得言千百亿国。若尔何故云初地菩萨得十百门。若云据作意应无量国。何但千百亿。况复二地菩萨得千百门。今言千百亿。正与相当。何烦异解。
经。是名应身。
赞曰。结也。
经。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
赞曰。明法身也。文三如前。此初问也。
经。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
赞曰。正释有二。初明所为。后明得身。初也。应说修因。文略不说。如前已解。此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二功德法身。今包合二。为除烦恼等障明为得自性法身。为具善法故明为得功德法身。即净法界四智心品总名法身。能证所证合名法身。假佛实佛二类有异分出应化。不尔就总应化亦名法身。故成唯识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
经。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赞曰。明得法身。如如即自性法身。如如智即四智品。虽事智品不缘真如。离能所取故。由如如智起故总名如如智。故次云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若唯是如非摄一切故。又解。化身如前。应身者通摄自他二受用身。法身唯是自性真如。言如如智者如实相般若。又大庄严论及真谛三藏说有四觉。一应觉即真如。二正觉即智慧。三觉分即菩提因。四令觉即能诠教。诸法体边名如如。智性边名如如智故。故下文云。应身从无始来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共之法体摄持故。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等。明亦通是自受用身。下云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既云非行法。明非四智。四智生灭是行法故。又解。二义俱通。准摄大乘别解三身及常无常门。即如彼解。准上下文及摄大乘等。约通而说即如前解。今此经中通二义解。若四句等中即自他受用别门而明不今四句。应非化身是地前身。化身亦应谓住有余涅槃之身。若自受用非名化故。故自受用同名法身。故此下云。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清净故是二清净。是故法身具足清净。若智理二合名法身。即性相合论门。若唯取如名法身者即性相别论门。若自受用是应身摄即是假实自他受用二合论门。若应唯是他受用身即假实别论门。故知诸说义不相违。
经。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
赞曰。已下诸门分别有九门。第一假实分别门。第二二利分别门。三有余无余等分别门。四治障废立门。五三体同别门。六一多分别门。七能所相依门。八常无常门。九四句分别门。就此假实文分为五。一标二释三徴四解五结。此初二文。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依前解三身法身并摄智。即辨变化身及他受用。是假名佛是变化起。以如为本。从智变起故与前二而作根本。若依法身唯摄如如如如。是本不从他起故得名实。应依法起。化依应起。故前二身俱是假有。
经。何以故。
赞曰。徴也。何所以故法是二依。
经。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
赞曰。解也。初返解后顺成。初也。
经。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
赞曰。顺成也。胜鬘经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故。今此云智慧具足。即如如智一切尽灭即法如如。故具二种。
经。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赞曰。结成。可知如来净妙法身又即真如。是悟迷依。故为二本。
经。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
赞曰。第二二利分别门。于中有二。初辨二利。后善男子云何法如如下释情疑。初中复二。初法后喻。法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此标也。言利益自他至究竟者自利至佛云究竟。有三乘性令得果地究竟。无性之人同无穷尽。不入涅槃而为利益亦云究竟。
经。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
赞曰。释也。初释二利。后释所以。此初也。如如凝寂多自利。如智起用多利他。梁摄论云。若以法身为应身佛。无利益众生义。若以应身为法佛。无现世安乐义。问。诸说二利有三不同。一杂集论云。自他二利所依止。唯识亦然。自性法身正唯自利亦兼利他。通于二利。自受用变化是所依止故。自受用身是自利。他受用变化是利他。为他现故。二无上依及宝性论。法身是自利应化是利他。三者此经何故如是。答。杂集唯识。自性法身通二利据尽理论。无上依等据自性法身正用。而说云是自利。应化利他据他受用名为应佛故俱利他。此经如如同无上依。如如智利他据平等性及成事智起他受用变他二佛身故云是利他。杂集应身是自利者。据自受用名应身说。成唯识论据彼应身通二受用故成二利。各据一义。俱不相违。利益他者是如如智何不言应化耶。答。有二解。一云。举能变体是二智故。利他体故。所起之身唯是色故。利他用故所以不论。唯识论等说他用变化名利他。据用而说所变。大品般若云。化佛无心云何分别破坏诸法破坏开演之义。或此二身是彼智果说彼智名。实是应化。不尔下喻小不相似。二云。此据四智亦是法身。真如内寂说是自利。智有外用说是利他。不说应化义同前说。
经。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
赞曰。释所以也。由此三身于自他利各得自在。俱成种种无边用故。故成唯识云。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言而得自在自在有三。如杂集第十二云。依止自在修亦有三种。一身自在即自性身及受用身。二行自在即变化身。三说自在谓能说六度等。既缘此求此依此而求此。故知佛身有三自在。成就无边二利用故。
经。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
赞曰。结也。一切佛法即三佛是。大品经云。出三界故无量。越十方故无边。义用众多云种种差别。
经。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用”种种果报。
赞曰。下依喻显有二。初二喻喻二利。后一显庄严。初复分二。初一喻合显利他用。后一喻合显自利用。此初喻也。妄想思惟喻如如智任运能起利他之思。如法华经等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言妄想者喻实不思假起思故。说种种烦恼喻化身为二乘说种种烦恼。种种业者喻起应身为菩萨说种种业。种种果报者喻令他人既闻法已得世出世果。或此喻说断三障故成就三身。说种种烦恼令得应身。说种种业令得化身。说种种报令得法身。故下文云。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果报即是智障所摄。虽佛地论二障各有所发之业并所得果合说果报。是习气依。要果报无习气方尽。又解。准下合文。说种种烦恼喻说大乘。大乘为本有余业故。如似有惑有业果故。业果如次喻独觉声闻。上能化下。如缘觉乘化声闻故。果报喻说声闻乘也。然独觉乘将得果时不假言教。发心之初解修行位中必假言教。所以法华经中俱云从佛闻法故。初解喻现身。次解喻令得身。后解喻为化说法。既判为喻利他。此解尽理。泛明利用即通三释。又解。喻二利用是总。并喻利他即别故通三解。然合文中但合利他说法。余者略而不合。
经。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说种种”声闻法。
赞曰。法合也。三乘之人根性欲乐等各各不同。方便位中种性行解趣入各异。所以云种种佛法。
经。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
赞曰。下喻合。显自利之用分三。初法次喻后合。此初也。问。喻利他中何不先举法次喻后合耶。答。承前法说近故。又复略故。今此远故广故。所以先法次喻后合。问。前自利中但云自利者是法如如。何故此喻自利之用并如如智。答。前据凝寂。法如如自利增但说如如。今明兼利。如如智亦是。又复前据如如智为他现说法用故利他。此据断障内证如如。即是自利。故不相违。有解结前。义亦无违。
经。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
赞曰。下喻庄严举喻。画空作庄严具如空无相。严具亦无相故是难思。如喻空如如智喻画。或如如上诸功德义如严空俱是无相。是难思议。
经。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
赞曰。举法合也。如是依如如及依如如智成就法身佛法。或如如是性如如智是功德义。功德义正是法身。依如方有故二合明。若真谛三藏解。前画空喻并前举法并是外疑。疑云。如如及智俱无分别。云何得应化说利。如画虚空成庄严具。极为难解难信。义亦无违。
经。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
赞曰。下释情疑有二。初牒疑后喻释。此牒疑也。疑有二人。一出世人疑。二世间人疑。又是学人及不学人二人俱疑。
经。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
赞曰。下喻释有四喻。初二喻为出世人。后二为世间人。为出世人初举佛灭喻。无有分别而能利他。后举劣况胜喻。初文有二。初喻后合。此举喻也。举二乘人意解涅槃。谓佛入灭身智无故同如如无相。信有灭后化事得成。如涅槃后重起金棺为现双足。舍利变化种种事业而皆得现故举为喻。
经。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
赞曰。法合可知。
经。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无心定依前愿力从禅定起”作众事业。
赞曰。第二举劣况胜喻。文亦有二。所谓喻合。初也。菩萨灭定既六识不行而无分别。亦有种种变化事业。问。何故不举二乘劣喻。答。二乘入灭定不能起事业故。无垢称第二。无垢呵舍利弗云。夫宴坐者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等。灭尽定义广如余辨。灭定喻如如。前愿喻本愿。作事业喻应化业用。
经。如是二法“无有分别自在”事成。
赞曰。合也。灭定及所起事二俱无分别。化他事业得自在成。又解。如入灭定虽无分别。应化二事而得成。又解。合前法。如如智无有分别。自在事成。准前难意此释为胜。以前疑云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事业成就故。今合之。
经。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
赞曰。下除世间不学人疑。亦有二喻。初举有体喻。虽无分别而有影生。后举无体喻。虽无分别亦有影生。前二亦然。入涅槃已举无体。入灭定起举有体。今有体中初喻后合。此喻也。真谛三藏云。日月喻如如。水镜喻本愿慈悲。光明喻如如智。影喻应化身。今又释云。准下合文。既云以愿自在众生有感现应化身。以水现影喻法如如等相应定愿力。以镜影生喻众生机。日月喻法如如。光明喻如如智。准摄大乘。水喻众生有三摩地润滑性故现月等影。即水镜二俱喻生机。即日月喻法如如如如智。光喻本愿。虽无分别然由本愿及众生感力故有应化。然准经云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即前释胜。准下合文云以愿自在力众生有感。即后释胜。任意取舍。
经。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
赞曰。合也。
经。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
赞曰。举空无体喻。初举喻明。后逐难释。水镜喻有情机。依于光者喻本愿力。空者喻法如如如如智。影现者应化身由本愿力光合于空法如如等。应化得现所为利他种种事业。或云。空影现者如无云翳空。依水镜处得现其影。言空影者是世俗所见空青天。青天现影在水镜中也。空无有青。所见青者如法如如及如如智上现于应化。或但喻机缘感便现。非如如理现应化身。此约唯识及安慧师无见相解。
经。空者即是无相。
赞曰。逐难释也。以空无形色故喻法身。
经。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
赞曰。合也。初明所见身。后明有身所以。合成无异。若准真谛所翻之经应云如是受化之众是能感机。诸弟子等即是菩萨亦能现于应化二身。现于应化二身是法身影。如前初举佛般涅槃喻。后举菩萨灭定喻。又解。此文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能感机。是法身影者此文言略。应云诸弟子等所见应化是法身影。本疑如来法身无分别云何能起应化二身。不疑弟子能起。然法如如等虽无分别。以愿力故令弟子心上见有。即应化事业而生。
经。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于法身地”无有异相。
赞曰。明应化身有之所以合成无异。无异即合法身无分别相。言于二种身者是应化二身。或佛所现菩萨所现名二种身。虽现异相于法身地无有差别分别异相。
经。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
赞曰。第三有余无余分别门明三涅槃。即为三段。此初明有余涅槃。四涅槃中除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证一切同有故不约此明。有余涅槃应云有余依所显之涅槃无余依所显之涅槃。今略依字。准瑜伽五十。有余依地有三施设。一地施设。二寂静施设。三依施设。地即约十七地。寂静有四。依施设有八种依。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转依。即四识住。五障碍依谓天魔。六苦恼依。一切欲界。七适悦依谓依静虑。八后边依。依谓所依。初施设依我法是施设世间。圣教假所施设。此依取蕴即取蕴为所依。余义准知。问。言有余依涅槃有几余依。答。准瑜伽五十云。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论意有余即后边依。后边依者谓阿罗汉相续诸蕴。云此后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所余非相应非不相应。以摄受依中有七摄受。一谓自己父母。二妻子。三奴婢。四作使。五僮仆。六朋友。七眷属。谓阿罗汉果于父母所犹摄受故。如如来身手扶父棺。升忉利天报母恩等。以依佛身有能摄受故余不摄受。以得还灭除流转故。能降魔故无此二依。施设依住持依等非一向依于取蕴。圣教亦施设预流等。我名相应。无执心取我有情等名不相应。余准此知。有后边等依名有余依。余依所得涅槃名有余依涅槃。云涅槃者是圆寂义。以寂有多皆能具故名为圆寂。寂静有四。一苦寂静。二烦恼寂静。三不损恼有情寂静。不造作诸恶行修习诸善。四舍寂静。谓住六恒舍。具此四寂名为圆寂。然应化身约示现说后边依等。非佛实有后边之蕴。若佛应身亦现生灭。由此即证。所说应身非自受用。自受用身无后边故。又若四智亦应身收。依何法身得无余依令应化不同二乘。但是现有似苦依身。或无漏依在名为有余。如成唯识说。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故。依二身所得涅槃名有余依。
经。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
赞曰。下明无余依有三。初标次徴后释。云依此法身说无余者有二解。一云。依如如法身无一切依名无余依涅槃。若尔涅槃法身何别。答。功德所依义边名法身。诸依寂静义边名涅槃。又解。四智心品是如如智。即自受用亦名法身。依此自受不现托生。双林唱灭无一切依名无余依。依此所显名无余依涅槃。问。无余涅槃由几寂灭名为涅槃。答。由二寂灭。瑜伽五十云。一由寂灭寂灭故。二由无损恼寂灭故。寂静寂灭者。谓先于有余依地获得触证四种寂静。今无余依涅槃界中亦有寂胜四种寂静。此意以重得寂静故。言由寂静寂灭故。一数教寂静。二一切依寂静。三依依苦寂静。四依依生疑虑寂静。言数教寂静者数谓智慧。因数起教教生于数名为数教。无余依中名言绝故名数教寂静。一切依寂静者如前八依无余。并寂名一切依寂静。依依苦寂静者。由前八依所生众苦亦得永灭名依依苦寂静。如依彼依生此苦依名为依依。四依依生疑虑寂静者。谓依八苦生疑虑无余皆寂名依依生疑虑寂静。问。有余依涅槃有几有余今言无余依。答有七。一因果余。惑因已尽苦果未亡有余苦依。成唯识云。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二不善业余。无学之人不善业尽余善无记业在。三苦谛余。四集谛余。五灭谛余。六道谛余。故胜鬘经云。有余生不尽当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事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如次苦灭道集即无作四谛。望不定姓有余不了当可修断等。非望定姓。七假实余。应化假故。
经。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
赞曰。下明无住处涅槃。文分为五。一标二释三问四解五结。此标也。
经。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
赞曰。释也。何故三身名无住处。以为二身故不住以大悲故为物现身不住涅槃。亦应云不住生死。前明无余。已说不住生死。又以佛离漏余谓涅槃。故今偏明不住涅槃。不谓住生死。所以亦言离于法身无有别佛者。以其法身从应化说。性相合云无别佛。彼二不住故法身亦名不住。是故三身总名无住。又解。法身涅槃同体义别。若离法身有别体佛来住涅槃可言住涅槃。既离法身无别佛。即同体故。自不住自故不住涅槃。前释为胜。云离法身无别佛故。不云离涅槃无别佛故。
经。何故二身不住涅槃。
赞曰。问也。二身无漏即离生死。何故不住涅槃。
经。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
赞曰。解应化身不住所以。初顺解次返成。一假名非实。二念念生灭。三数数出现。出现者为众生故或时现入灭。或时受生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者明不住涅槃。
经。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
赞曰。返成也。
经。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
赞曰。明法身不住涅槃所以。法身与应现不二故亦不住。
经。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赞曰。结也。
经。善男子“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
赞曰。第四治障废立门有二。初约境。次约心。此约境也。文分为二。初明有障不得三身。后明断得。初文分四。一标二徴三列四释。此标也。三相即三性是所应知境相故。摄大乘论说。此三性名所应知胜相。有缚据现有障约种。又有缚即相缚或相应所缘。此约于三性。不了故有缚有障。障即三障等。由此远离不至三身。
经。何者为三。
赞曰。徴也。
经。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
赞曰。列三相。三相即三性。如余广辨。今略释名辨体。言遍计所执相者。遍谓周遍计谓计度。于一切境遍计度故名为遍计。遍计即能遍计所遍计俱名遍计。所执者遍计所执性。或相即是性。亦即境相。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相义如前。圆满成就名成就相。所执我法是遍计性。心心所色不相应是依他起。真如为成就体。若漏无漏门无漏五蕴亦圆成实。有漏性者亦依他。
经。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
赞曰。释也。遍计无相不可说断。但云不能解故。染依他有云不灭故。如称不净。能净即智。所净即如。经意如体不垢不净。今者未能解遍计灭染依他净圆成实。
经。是故诸佛具足三身。
经是故下结。有缚有障。不得至三身。
经。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故是故诸佛”具足三身。
赞曰。后明断得分三。初牒能障。次辨能断。后结。如是三相牒也。能解灭净辨能断。由悟遍计性言能解。修无分别智故能灭。染依他智能断障故能净。由悟遍计所执相得化身。由有所执我相当情不达境空故。不能得现变化身。修净依他起智断染故得应身。由智生时能断障漏故。能净证圆成实性显得法身。故至三身。
经。善男子“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远离三身”不能得至。
赞曰。明障治中此约心明。文分为二。初辨障。依诸伏道下辨断。初文分三。一标二徴三列。此标也。凡言心者有四义。一真实名心如般若多心。即真如理亦名为心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彼名干栗心。二缘虑心即通八识。彼名质多。三积集义名心。亦通八识。通能所积集故。四积聚最胜义名心。即唯第八。今者此问即缘虑积集二义名心。三心为能障。若能除断得至三身。若未除断远离三身不能得至。不能得应化身。不能至法身。
经。何者为三。
赞曰。随标徴也。
经。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
赞曰。随徴列释。此即列也。言三心者依真谛三藏释云。一起事心是六识皮。二依根本心是第七肉。三根本心是阿梨耶识骨。慈恩唯识法师云。起事心者谓见修烦恼相应之心。由此烦恼起造诸业。感异熟果事名起事心。生死本故障随类身。起事所依之心依主释。或由心与烦恼相应同一事业亦名起事。即持业释。或起事相应之心。然正起事是烦恼。从相应心王立名。是邻近释。然初解胜。善不善业相应之心名依根本心。业是起生所依本故依根本相应之心。亦准前释根本心者。三有苦果相应之心名根本心。生死根本自体性故。此总别异熟果通七识。唯除第七。若是有果起酬因名为苦果。通等流异熟即通八识。若真异熟名为苦果。是生死本。即唯第八。此中意识诸有漏果故涅槃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解。烦恼障并所发业名起事心。所知障并所发业名依根本。是烦恼所依本故。根本心即二障所得果。胜唯第八。诸业所依有能持种故名根本。劣通七识。若约等流果通八识。
经。依诸伏道“起事心尽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根本心尽。
赞曰。下辨断有三。初明断障。次明得身。后结。初也。依诸伏道起事心尽者。谓在地前三十心位。仁王般若名伏忍故在四善根。分别二障能伏不行名依伏道。起事亡尽故入见道不造新业。感生死果显得随类化身。又解。通于十地金刚喻定已前虽伏烦恼。未断种故名诸伏道。究竟伏位在金刚喻定无间位中。方永令彼现行不起故。解深密经云。八地已去唯有所依所知障在。至佛果位得随类身。此解为胜。依法断道根本心尽者。谓修圣道次便断诸业。所以初地离恶趣杂染愚。二地之中离误犯三业愚。或通在十地断所知障名法断道。始从初地至金刚定已前名法断道。依法空观方能断故。所知断故能得应身。依最胜道根本心灭者。正舍名断在解脱道。若将舍名断在金刚定。此中二说如成唯识第十卷明。由断苦果一切习气皆永舍故能显法身。
经。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依根本心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法身。
赞曰。明得身也。前之二身是始起故名之为得。法身本有云得至法身。准前可知。问。此之三身各何时得。答。准大庄严论.成唯识等并在金刚已后。佛地方起故。彼论云。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佛地论云成所作智起三业化依不正义。初地已上即得此智。正义唯在佛地得起。以在十地依有漏根发无漏识。明昧异故故不得起应身。既由平等镜智所起之身合名应身。故佛地起。非于十地有镜智。法身亦尔。以出缠位名法身故。成唯识云。在大牟尼名法身故。此约圆满得。若据分得及相似得。位有前后。在十信位分得化身。许彼菩萨八相成故初地已去得应法身。胜天王般若说有十法身。十地之中各得一故。上位菩萨化下位故分得二身。
经。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
赞曰。结也。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末(终)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本)(三身品末)
翻经沙门慧沼撰
经。善男子一切诸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
赞曰。第五同异分别门。分文为三。三佛别故化身化二乘及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事。故诸论等云。转五识得成事智。多以八相现诸事业故名同事。应身为化地上菩萨令受法乐。意乐同故故云同意。又同有化菩萨之意。法身如如所依之体诸佛无异故云同体。故无性摄论第九云。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作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如说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故。无量依止差别转故。应知化身如受用说。即法身由三无别。受用变化但意乐作业。此门意令知心化同异。逆配此三。彼文虽通今此经中各据增胜别配三身。理亦无失。以其五识于因位时事业各别。第七意识恒执有我令自他差。今在果位证平等理。故五识所起化身同事。第七所起他受用同意。
经。善男子是初佛身随众生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
赞曰。第六一多分别门。文亦分三。前门谈体。此门说用。以诸异生异趣异见云意有多。随意有多故现化身有种种相。或说八相。或随诸类而以现形。设若二乘已得圣者亦是一分异生。所知障在故云随所化众生意。
经。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是故说一。
赞曰。应身所化地上菩萨得弟子名。证平等理故名一意。现一相者但现佛相。无六趣别。所现佛身非无大小胜劣差别。十地位别见有胜劣故。
经。第三佛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一不二。
赞曰。以真如妙体超过一切种相。谓非去来非青黄赤白等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故者非彼执心所缘之境故。唯识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是故说名不一不二。一二相形。真中绝待故故非一二。故此意令知现身同异。
经。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
赞曰。第七有依非依门。文亦分三。此意令知本末差别。谓变化身从应身起。应依如起。复他受用从他起化。华严经说。是摩菟摩化。谓从他起化。法身本有。不依他起故是真实。若自受用亦名法身。非从他变故无依处。又遍法界。亦无别方所依之处。或可。此门约性相别。自受用身亦应身摄。如为依持始从彼起。缘生非实故大庄严论第三云。平等谓自性身一切诸佛等无别故。受用身谓食身。此身与平等食由依起故。应知受用身复是化身因。又云。食身以自利为相。化身以利他为相。故通二说。论云。言食身者于大众中作法食故。
经。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义故说于无常。
赞曰。第八常无常门。文分为二。初总标次别解。此总标也。以有义故而说于常通于三身。说无常者不遍法身。下云。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说为常。或可。如如智合名法身。四智无常故总标云或说无常。下约如如但云是常非是行法。或约非烦恼为之行法云非行法。
经。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
赞曰。下别释也。三身为三。初明化中初辨常后无常。此辨常也。化身八相但举一相。谓转法轮。或此望生。令得利益为转法轮。所现诸相皆名转法轮。咸令所化有情益故。随生住处及随应化处各各有多名为处处随缘。随所化缘方便。随能化方便。十二种方便等相续不断。是故说常即相续常。如常受乐常施食等。
经。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
赞曰。明无常也。非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用不显现者所成功德非顿现起。随利生缘方始起故。如萨婆多云。世尊有受用法。逮初成佛时一时起得。用不顿起此亦如是。或约现涅槃云用不显现。是应身用故。
经。应身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
赞曰。下明应身。初明常后明无常。此初常也。初牒身名。次显应体。应身依法起。法是应本性故从本性称无始。故摄大乘云。所依常故应化亦常。故今所依无始应身亦无始。若尔化身亦应无始。答。应说不说互相影显故。若自受用刹那相续。若他受用此处灭余处复续。
经。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
赞曰。明法身用力无畏等不共之法。应身能摄为依持故。
经。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
赞曰。明常也。众生界无尽故现命无尽。由此说常。此约缘常有随缘应说常。无性摄论云。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此问。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于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不永绝故。无性释云。谓此二身虽是无常然依法身常。法身常故亦说为常。言身常者或体是常。或依常身故名身常。是异门常。非自性常。乃至云犹如世间言常受乐。虽非受乐常无间断。而得说言此常受乐。佛受用身当知亦尔。准大庄严论第三云。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住。由无间常故一切诸佛食身常住。由相续常故一切诸佛化身常住。此中食身摄自他受用说。为自利即自受。为他说法名为食身。即他受用。而摄论等同。
经。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
赞曰。辨无常也。不显现言具如前解。
经。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
赞曰。辨法身常。初辨常后释难。初中初标无异相。次正释常。初也。唯就如如名为法身。云非行法无生灭异相。又释如。下云法身者二无所显。二无者非有非无四种二相。又非行法者非烦恼有为有漏行法能证。无分别智亦法身故。
经。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
赞曰。正辨常住。如如是诸法之真性云是根本。无形相故如虚空所以名常。是故说常总结。
经。善男子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
赞曰。释伏难。分文为三。初释难。次展转解。后总结成。此初也。外伏难有二。初何故不以余智余法名为法身。以无分别智及法如如合名法身。答。意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过此。离法如如亦更无胜境过此。是故合二名为法身。又云。若尔能所缘者别。如何合名法身。次展转释。
经。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种如如如如不一不异。
赞曰。展转释也。智如二种不一不异。何以故。如是智境智是有为故不一。然智托境生。如是智性。故不异如。若异智不是彼性。如破胜论。地性应非他性。以异地故。如水火等故此亦然。故成唯识第八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经。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清净故是二清净。
赞曰。结成。初成后结。成云。由有能证净故得慧清净。由有所证净故得灭清净。是故法身是二清净。此中先取二清净。却取是故法身是二清净。合名法身。
经。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赞曰。结也。言具足者是圆满义。以智境胜更无净胜过此。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经。复次善男子分别三身有四种异。
赞曰。第九四句分别门有二。一标总数。二别解释。此初也。
经。有化身非应身有应身非化身有化身亦应身有非化身亦非应身。
赞曰。开四句。
经。何者化身非应身。
赞曰。别解释四句即为四段。初句有三。一徴二释三结。此徴也。
经。谓诸如来般涅槃后以愿自在故随缘利益。
赞曰。解四句。解初句也。谓诸如来通一切佛。般涅槃后谓八相中现涅槃相后。以愿自在。宿大悲愿自在之力。随机感缘或留影像。或余类身不作佛形。现形不定而为利益。是化非应。据实证得涅槃之后。所起成道八相化身亦是此句。然为简他受用平等智起。唯色相佛住有余依亦应化身。故说现种种相。入灭已后所留影等。及遗形骨为化非应。故旧经云。以愿自在故遗身。不尔中二句应说言般涅槃后。但是证得无上果后之所起故。
经。是名化身。
赞曰。结。
经。何者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
赞曰。此下略解第二句也。此是地前所见之身。谓作佛形逗于地前。四善根位菩萨所见名应。不作余形故非化。即梵网经周匝千华台一国一释迦。一台有千叶。千百亿释迦即是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界有一大化身。由此经言。三千大千一佛化境。若二乘等所见一佛但化一四天下。非大千故。据地上见他受用身亦名应身非化。今略不论。
经。何者化身亦应身谓住有余涅槃之身。
赞曰。释第三句。谓为二乘所现之身作人天类故是化。现成正觉故名应。于王宫身现成佛故名住有余涅槃之身。初地至七地受分段身。菩萨所见他受用身亦此句摄。义亦无违。准此即摄佛欲尽。除八地已上所见他受用。彼不名化故。
经。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
赞曰。释第四句。初直解。后释难。此初也。即自受用及自性法身合名法身。然佛三身诸说不定。如佛地论及成唯识说佛四身区分无杂。余即通说。如摄大乘论。自受自性合名自性法身。他受用身名为应身。说有人天菩萨声闻间杂见故。若自受用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况有余众生。设他受用为地上现亦无声闻等。说有之者如佛地论。有其三释。第三释正。谓二乘人回心向大以彼名说。楞伽亦尔。又摄大乘四善根位所见佛身亦他受用摄。问。何以得知自受用身亦自性法身摄。答。彼论第九云。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等。彼论第十又云。诸佛法界即是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等。又彼论若受用身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明非自受。问。若尔彼论复云。受用非自性身。以色身可见故。岂自受用无色身耶。答。他受用身但唯有色名为有色。不尔应云以五蕴故非自性身。何但言色。唯彼三身义同此经。又解。彼论自他受用合名受用。自性法身唯真如理云诸佛法界即是法身。说具功德者彼自释云。谓佛法身成实胜义真如所显。此即意说法身自性功德相应。说身差别相应无失。准此意同胜鬘所说出缠名法身。与恒沙性功德相应。非相功德。六因明受用非自性身。且约他受用。非谓自受非受用摄。准此即与大庄严论.法华经论.般若经论说三身同。与此经别。故各相从。且法华经论说。化身者即此亦应亦化。同应身。亦可。自他受用俱名应身。说寿量无边是应身故。法身唯如。彼经云非实非虚等。然上诸文并约多分。于中或有于他受用身处说自受用。自受用处说他受用。或法身处说应化身。或于应化身处说法身。由是性相同处而说。文有相杂。准此应知。
经。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所显现故。
赞曰。假释难也。难意既云非应非化是法身者。如何前云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又云。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法身既非应化二身。此如何成。如世间人身身各别。事业意体各各不等故。又如前说。日月水镜因光现影。亦不得成。今为释之。文分为四。初标次徴三释后成。此即标也。标意法身即是远离无二。复由如智如如而证方能显得。故能为依起诸事业。前言别者相用别论门。言如日月因光水镜现影等者相性合论门。若说自性法显应者即摄相归性门。故无性摄论云。诸佛法界即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一救济灾横业。令见佛者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论自问云。如说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说盲得眼等能见法身为法身业。答。见法身者。由昔大愿引发势力。成满法身次第发起变化身用。由此能令盲得眼等。由昔资粮引发势力。证得法身任运起用。如机关轮。以末归本。言见法身实唯见化。故下结成云。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言二无所有者真谛三藏云。如下五种二无所有。所显现故者出过五种二境之外曰显现。于五种二是无所有也。标中通二。一境二无所有。二智二无所有。由如境胜超此五二无。由无分别智顺证此五二无境故法身显现。略不明其余方便行大悲愿等。然此二无即生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显之。
经。何者名为二无所有。
赞曰。徴也。
经。于此法身相及相处二皆是无。
赞曰。释也。分二。初境无二。后明智无二。此境无二。初总后别。此总也。相即人我相处即法我。由彼人我依法我起故名相处。故成唯识论云。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人我体无。但妄想见。如目有医见毛轮相。故诸经论名相无性。由法如如远离二无云二皆无。故成唯识论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经。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非明非暗。
赞曰。别显二无。非有非无者离有无四句。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但举第四显离前三。非一非异者复离此一异四。初一。二异。三亦一亦异。四非一非异。亦举第四显离前三。非数非非数者超分别情数名非数。是无分别境云非非数。又超过数量故非数。是法摄故非非数。云非明非闇者即诸经不垢不净。始离染时非今始净云非明。设在染时非染云非闇。由此胜妙心言略绝。准摄大乘无三种二。初无有无二相。非有相者以一切法遍计所执皆无有故亦非无相。以空所显自性有故。有为无为无二相者。以业烦恼非所为故非有为相。于能示现似有为法得自在故非无为相。异性一性无二相者。以佛身体是其一故非异相。无量依止各差别证得故非一相。俱一无故名无二相。
经。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暗。
赞曰。明如如智。即无分别智如境而证故不见此总别五无。圆修道满。
经。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
赞曰。下结成也。此成境智二种平等故合为法身。境智二种非一非异不可分别。无有中间彼此差别故合名法身。
经。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
赞曰。此结成法身为应化依能起种种利益事业。境清净故为灭谛本。智清净故为道谛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为灭道本故。应化依此起种种事业。如摄大乘略明五业。故云种种。言五业者。一救济灾患为业。能令盲者得眼等故。二救济恶趣为业。拔不善处置善处故。三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救济萨迦耶为业。授彼能超三界道故。无性释云。谓于其中伪身见转。即是三界有漏诸法。于彼说授出离法故。五救济二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问。令得二乘岂非业耶。答。此即是前第三四业。
经。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
赞曰。第三大段答因。即显依因得果。答修行问。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说修行次第。此意令修因者须知次第。因次第者由依果次第故。辨中边论第三云。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论释云。器谓随顺善法。异熟谓得胜身以为道器。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此意由依胜身与昔善力合今善法成增上品。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世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断障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即前器)二增上果。即善法成上品由善异熟增上力故善法成上品。是增上果。三等流果。即由先世数修善力。令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是前等流果。四士用果。由现数修能令善根速得圆满。是士用果。此依法士用说。五离系果。由前断障得永离系。是离系果。今者此段意明此义。彼论次文辨果差别。有其十种。一后后果。谓因种姓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此意说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以后后位因前得故。故后后位即是前果。此总说也。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即初地。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即十地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即佛地)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此意举初以显后智亦尔)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后六是前四果差别义说。大文分三。初总标二别释三劝修。此初标也。有五义。一身者即器异熟果。二因缘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缘即增上果。由善身器为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界即举等流果所缘之境。即彼诸善菩提涅槃并是其境。缘此胜法起爱乐故。四处所者即士用果。由数修善菩提速圆是所求处。大乘意乐大菩提故。五果依于本是离系果。果依本者此离系果不离法如如。难思议故者总叹难思。非二乘等境。
经。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
赞曰。下释也。初释器异熟果。二依于此身下释因缘。即增上果。三不退地心已下明士用果。四善男子如是法身已下明离系果。其境界者总此诸法差别十者。是此五果差别之义。此即初也。若了此义者初总劝信也。是身即是大乘。为增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乘。是如来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诸善渐渐增长为如来性。又未现起诸无漏种及真如体为如来性。事性理性俱名佛性。是如来藏即异熟果识。楞伽经中说。阿梨耶识者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有漏第八虚妄故名空。识中无漏诸种子体云不空如来藏。离虚妄故。言具足者即具足有有漏无漏二种子故。
经。依于此身得发初心修行地心而得显现。
赞曰。下释因缘。即增上果。由异熟果身增上力故。便得发初心修行地心。
经。不退地心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金刚之心。
赞曰。明士用果。士用果中有差别。果中八果。一后后果。二最初果。三数习果。四究竟果。五障灭果。六有上果。七无上果。八殊胜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得于初地证不退故总为数习果及有上果。后后果通佛地。
经。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
赞曰。四究竟果及第七无上果。于中初总后别。此总也。
经。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
赞曰。明别究竟果及无上果。于中复三。一得定智。二现应化。三显四德。此得定智也。亦是得障灭果。得定智故。
经。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
赞曰。现应化。
经。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
赞曰。三显四德。初别明。后总结。此别明也。自体如如故说为常。常故说我。由三昧故得大乐。简因及二乘名大三昧。由智断障故得净德。问。宝性论及摄大乘等说信为净德因。此何说智。答。彼除不信之浑浊故。及别因故信为净德因。此约断染。及通故智为净德因。又常我约体。乐净者以因及体互相影说。
经。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
赞曰。总结。自在则我德。
经。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等一切念处大法念等大慈大悲。
赞曰。下明殊胜果。分文为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殊胜功德。后明智品殊胜功德。依定发慧。故先明定品。定品分三。初标次列后结。或初辨所依。次辨能依。后结。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唯虽多有八。一禅。二定。三念处。四大慈悲。五陀罗尼。六六神通。七八自在。八一切法平等摄受。此初四也。禅即四静虑。定谓四无色定。故萨遮尼经云。何如来禅定。答。有次第定。及首楞严等。或即大乘光定集福德王定贤守定健行定。传言。首楞严者即健行定。正音苏楞伽摩。此云健行举其上首。定实无边。所以言等。总别略标。禅定是总。首楞严是别。一切念处谓三念处四念处及六念等。言大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师故先说法念。或此即坏缘法念住。萨遮尼第七云。法念处者谓观内法外法内外法作二种想。谓常无常。常以佛眼见一切至坐道场未曾中失。此据果说。乃至云。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观。何以故。三眼无相貌故以法眼观。此通因说。举一等余。大慈大悲者即四无量。以与乐拔苦胜故举明。萨遮尼经第六有三十二种大悲观。思益经第二有三十六种大悲。皆广如彼说。
经。一切陀罗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摄受。
赞曰。第五总持德。一切神通者六通德。如萨遮尼第七云。天眼通者功德智慧所成。悉见十方所有形色。乃至亦见菩萨声闻五道众生所修行业悉无余等。乃至余五悉广如彼。一切自在者即十自在等。已如上说。又萨遮尼第七云。得四如意成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法自在。四神力自在。命如前释。身自在者随心作身随心作色亦现威仪。为众生故。若欲与诸一切众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即知出世世法得无碍辩。随众生意说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神力自在者广现神通等是。一切法平等摄受者得法平等众生平等故。能摄受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种相普于有情其心平等。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心俱于诸有情住平等心。大庄严第七五平等。法华论及摄大乘各三平等。或可。一切法平等者。但诸定品一切功德法平等摄受。或此摄受属下结文云。摄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现。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摄受。
经。如是佛法悉皆出现。
赞曰。结也。
经。依此大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
赞曰。下明智品殊胜功德。文三如定。此即总标及别明也。大智即一切智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种智。或大智即真如智性故。十力等三广如余辨。
经。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
赞曰。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者依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有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来殊胜功德。一三十二相。二八十种好。此二广如余经论辨。今但略明三十二相。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说。一世尊足下具有安平相。二世尊足下有千辐轮文相。三手足柔软相。四手定指间有鞔网相。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六足跟广长与趺相称。七足趺充满与跟相称(伽无此相)八世尊双?如瑿泥耶仙鹿王?。九双臂修直平立摩膝。十阴相峰密。十一毛孔各一毛生。十二发毛端皆上靡。十三身皮细滑。十四身皮金色。十五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十七髆腋充实。十八世尊容仪洪满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世尊体相纵广量等。二十一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如狮子王。二十二常光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白深密。二十四四牙鲜白。二十五常得五味。二十六舌相薄长覆面轮际。二十七梵音和雅随众乐闻。二十八目睫绀青齐整不乱。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三十面如满月眉如帝弓。三十一眉间毫相光逾于珂雪。三十二乌瑟腻沙犹如天盖。然与瑜伽开合有异。瑜伽开第十八洪满端直为身不偻曲。复开二十三为齿无隙齿鲜白。开二十一颔臆为二。合第七足趺与跟相称。合四牙入齿。合十九修广端严入纵广量等。无面如满月。此随世俗说相不同。故说有别。依前列相颂曰。等现柔网纤跟趺?臂密。毛生靡润滑。皮金七眉满。体仪修广高。师子光具齿。牙味舌音睫。晴轮毫相盖。四十九云。所化有情于其种种恶业现行深生喜乐。如是种种现行恶业是所对治。感相随好种种善业是能对治。又云。如是一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大般若又云。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又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得。依宝女经第四。修因并相少有差别。无上依经第二明所修因。与瑜伽四十九同。说相少别。由翻者耳。又说修行四正业得三十二相。一者决定无杂瑜伽论名决定修作。二者谛观微密伽名委悉修作。三者常修无间伽名恒常修作。四者不颠倒心伽名无罪修作。第一业得足下平相。第二业得九。一足下轮文。二足踝满。三手足十指网密。四皮细软。五七处满。六两肩平两腋满。七臂?圆。八舌广长。九师子臆。第三业得五。一指纤长。二脚跟长。三身端不曲。四横竖等量。五颜貌圆净。第四业得余相。与瑜伽同。十住毗婆沙第六亦明三十二相等因。萨遮尼乾子经第六亦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广如彼释。相好总用眼舌身男四根依处及舌根为体。若诸菩萨种姓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净胜意乐地乃名为得。若在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当知相好善净无上。问。何故但立此三十二为大丈夫相。答。四十九云。如是诸相是有色故劣中胜品。诸有情类易了知故。虽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为大丈夫相。唯立此为大丈夫相。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云。云何如来八十随好。善现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纤?柔软。三手足各等相间充密。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五筋脉盘结深隐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如师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行步进止犹如鹅王。十一回领右旋如龙象王。十二支节渐次圆?好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妙善坚固圆满。十五隐处姣好圆满清净。十六身皮润滑尘垢不着。十七身容敦肃常不怯弱。十八身支坚固稠密相着。十九身支安定敦重不掉。二十身相犹如仙王严净。二十一身光周匝恒自照耀。二十二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二十三脐深右旋圆净光泽。二十四脐厚不窊不凸妙好。二十五皮肤远离疥癣点赘。二十六手掌充满足下安平。二十七手文深长直润不断。二十八唇色光润如频婆果。二十九面门不长不短大小如量。三十舌相软薄广长赤色。三十一发声威振明朗清彻。三十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三十三鼻高修直其孔不现。三十四世尊诸齿方整鲜白。三十五诸牙圆白光洁峰利。三十六世尊眼净青白分明。三十七眼相修广如青莲华。三十八眼睫齐整稠密不白。三十九眉长不白致而细软。四十双眉绮靡修次绀色。四十一双眉高显润如初月。四十二耳厚广大轮埵成就。四十三两耳绮丽齐平离过。四十四容仪见者无生染爱。四十五额广圆满形相殊妙。四十六身分上半如师子王。四十七首发修长绀青稠密。四十八首发香洁润泽旋转。四十九首发齐整不乱不杂。五十首发坚固不断不落。五十一首发光滑尘垢不着。五十二身分坚固逾那逻延。五十三世尊身体长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诸窍清净圆好。五十五身支势力殊胜无等。五十六世尊身相乐睹无厌。五十七面圆修广如秋满月。五十八颜貌舒泰含笑先言。五十九面貌光泽远离频蹙。六十身支清净无垢无臭。六十一诸毛孔中常出妙香。六十二面门常出胜妙之香。六十三首相圆妙犹如天盖。六十四身色绀青如孔雀项。六十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十六世尊顶相无能见者。六十七手足指约分明严好。六十八行足去地四指文现。六十九自持非他身无倾动。七十威德远振见喜怖安。七十一声不高下出和悦言。七十二随类言音随意乐说。七十三一音演说随类得解。七十四说咸依次必有因缘。七十五平观有情赞毁等现。七十六所为先观威仪善净。七十七世尊相好无能观尽。七十八世尊顶骨坚实圆满。七十九颜容常少好巡旧处。八十手足胸臆喜旋德相。瑜伽四十九云。谓两手足具二十指。及以节爪皆悉殊好即为二十。两手两足表里八处并皆殊胜即为八种。两踝膝股六处殊好即为六种。两臂肘腕即为六种。腰缝各一两核为二。阴藏为一。两臀为二。臗胪脐三即为三好。两胁腋乳为六随好。腹胸项脊各一随好。除?已下六十随好。上下齿鬘为二随好。?腭为一。两唇为二。颐善圆满为一随好。两颊为二。两目为二。两眉为二。鼻二孔为二。额妙为一。角鬓两耳为四随好。头发为一。头有二十合前八十略为颂曰。手足二十八。踝膝股臂肘。并腕成十二。腰缝核阴臀。臗胪脐有十。胁腋乳为六。腹胸项脊四。?已下六十。鬘腭唇颐六。颊目眉鼻八。额鬓角耳五。头发殊妙一。无上依经又有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八者即如大乘所说。佛十八不共法。一无有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妄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相。六无不择舍。七者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无退。十一智慧无退。十二胜解无退。十三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如本师无垢称经疏辨。并如俱舍说。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复为十八。又有经云独得法者如彼经说。如来独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一也。如来独得无有边际变化神通。二也。如来独得无量无尽神通处。三也。如来独得心自在法。四也。自在无边知化他心通。五也。自在无碍天耳神通。六也。知无色界众生种子。七也。通达圣众般涅槃后。八也。智慧明了无有不定答。九也。大波罗蜜善能答问。十也。分别说法无有过失。十一也。开化众生无有空过。十二也。如来独得第一导首。十三也。如来独得不可害灭。十四也。如来独得金刚三昧。十五也。一切诸法非色非心心不相应如来了知。十六也。无碍解脱。十七也。三不染法。十八也。断灭习气。十九也。一切种智。二十也。如来独得金刚聚身。二十一也。未曾作意一切事成。二十二也。一切诸相与处相应明净具足。二十三也。所授记别无有不定。二十四也。于胜负心佛不听许不得见佛。二十五也。转一切种胜妙法轮。二十六也。荷负众生能舍重担。二十七也。入般涅槃后更起心。二十八也。如来独得修因圆满无余。二十九也。如来独得至果圆满无余。三十也。如来独得利益他事圆满无余。三十一也。如来独得辨才无尽。三十二也。如来独得说一切法悉能如理。三十三也。解云。此中虽有三十三数。般若唯取果有三十二。以修因满非果德故。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者第三结也。谓诸功德胜过一切名希有。超诸情计名不思议。然准瑜伽三十六。无上菩提有五希奇。一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不思议大威神力。此等希有不可思议皆依大智而得显现。
经。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
赞曰。举喻。准观佛三昧海经。如意宝珠是金翅鸟王心。轮王出世以为珠宝。若无轮王入海。海龙王为镇海珠。大智度论云。是佛舍利劫末之时。变成如意宝珠利益众生。依珠能出一切所须。此大智定亦复如是。
经。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
赞曰。法合可知。
经。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
赞曰。下明离系果。初标次释后成。此标也。法身三昧智慧由定智为能证法身所证故得解脱。即三事涅槃或体或义。而下言虽有三数而无三体。或据义说。或法身定慧及与解脱非定一异。故无三体。非谓唯法身。
经。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
赞曰。下释。过一切相自体胜故离十相。谓六尘男女生灭。不著于相离诸执故。不可分别非心言故。非常非断离二边故。此中有四。一离诸相。二不执着。三非心言境。四离二边。由斯四义故名中道境契于正智。正智名中道。中道之境亦名中道。
经。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不增不减。
赞曰。重释成。虽有分别体无分别释前无分别。虽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数差别而非分别心缘。非语境故云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释过一切相。虽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数而无条然别体。不增不减释非常非断。不增故非常。不减故非断。
经。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
赞曰。释前不著相。三昧智慧无能执。法身无所执。犹如梦幻者喻非梦不分别。意取梦所见境。
经。法体如如是解脱处过死生境越生死暗。
赞曰。成前中道。法体如如法身。是解脱生死之处即是解脱。过死生境出有漏果离苦谛。越生死闇离苦谛因。断集谛故是中道。
经。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
赞曰。此即劝修也。明不修不得。返显修者即得。初法后喻。此法也。明众生不修不得此大涅槃诸佛菩萨常所住处。问。此明得果次第。未辨修行次第。何故劝修。答。果起依修欲生下修行次第。所以明也。故下喻意合明因果也。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处求觅遂得金矿。
赞曰。下喻明。前明五果。喻亦有五。譬如有人即譬前依于此身异熟果。愿欲得金喻得发初心增上果。处处求觅遂得金矿喻等流果。喻前修行地心中资粮位。依凭教力起信心知自身中有佛性。法身理事两性俱得如金矿。为障所覆如得金矿。
经。既得矿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
赞曰。喻修行地心中加行位心渐次学除所取能取。住唯识观等如择精者。
经。炉中销炼得清净金。
赞曰。为烧练喻不退地心一生补处心金刚心。得净金喻如来地心士用果。
经。随意回转作诸镮钏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
赞曰。望得涅槃为离系果。得常乐我净如作镮钏等。然不失真如性。若望菩提总士用果。诸镮钏等即定智生一切功德。能不失定慧性并如金不改。上来大段科解相貌看行相渐深求远意。亦应允当。若依古释即譬喻下属下修行。初喻次法。准旧可知。修行文下自有譬喻。故不依古。
经。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
赞曰。第三大段答因中有二。初辨果。次此下修证次第。准诸文例应先修因后方得果。今此乘前明三身。后即先明得果次第。虽知得果次第然若不修行如何得果。故今次明修证次第。又如瑜伽三十八云。已说菩萨所应学处。如是应学我今当说。此意前菩提品明二断二智。菩提最胜是所应学。意令生忻如是应学。即令忻求起修妙行故。今此下明修行次第。将欲趣果由四种力。一因力。二善友力。三作意力。四资粮力。此四是因资粮已满便成正觉。此一是果。今此文中分之为二。初法说后喻说。法说之中如前分五。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胜解脱是所学处无上菩提大般涅槃超过二乘名胜解脱。修世善者谓善法欲。远加行因。隐彼种姓寄现行缘以为因力。准瑜伽三十八。于其八种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一者于三宝功德胜解依处。二者于佛菩萨威力。三者于真实义。四者于因。五者于果。六者于应得义。七者于应得方便。八者于善言善语善说求胜解脱。即决定喜乐故。唯识论第六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忍即信因。乐欲谓果。心净信体。此云求者即忍乐欲为善本故。欲为勤依因修世善。
经。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
赞曰。善友力文分为四。初得亲近。二请求胜法。三彼闻思惟。四正为解说。此初也。此中应说善友之相善友作业亲近善友。初二如瑜伽四十四广辨。亲近善友者彼云。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正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敬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经。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
赞曰。请求胜法。瑜伽三十八云。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所求。云何而求。何义故求。初问求何法。次问求轨仪。后问求法所为。何所求者当于五明处求。求法轨仪者。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当应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火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听闻是善说法。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过于自身及诸资具所有爱重百千万分。于善说法常乐听闻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无杂染心远离贡高。远离轻慢远离怯弱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求悟解心专一趣心聆音属耳扫涤摄持。听闻正法于所闻法作四种相。一妙宝想以难得故。二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如涅槃想灭苦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作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因故作良药想。由法是神通因故作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无尽因故作涅槃想。次明求闻法意。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于真实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求工巧明时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云何而说为何义说。正所应求即是所说。为此义求为此义说。此意为自他利求还令众生行自他利故说。今言何者善不善者问所求法。何者正修即问听法等仪则。又问何者得清净行即所为求。
经。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惟。
赞曰。善友为思。
经。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
赞曰。正为解说。即善友作业。未解令悟。已解令广知为开。
经。彼既闻已正念忆持。
赞曰。第三作意力起如理作意为正念持不舍。
经。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懒惰障灭一切罪。
赞曰。第四资粮力。即三大劫所修万行为菩提资粮。五位之初名资粮者别得总名。如色处等。以创发心求菩提故与资粮名。余得别名。有胜别行故。此资粮力中分二。初地前后地上。此初也。地前有四。一发心修行。二得增上力。三者除障。四者灭罪。发心修行十住位。所以十住之初名发心住。创发无上菩提心故。已前虽发未入僧祇。此入僧祇初故得发名。发心多种。善法欲位种姓发心十住位中。胜解行发心入初地已名证得发心。今此胜解发心得精进力。忍第一位以得五力信为勤依。非正伏惑。勤能伏惑故此说之。除懒惰障者举精进行正相违障。据实分别一切二障此位俱伏。此除苦因。灭一切罪者苦果。至增上忍及世第一位。一切恶趣八难苦果皆得不生。多说见道离此二者据断种说。此据伏位及决定得故。成唯识论云。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又云。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
经。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
赞曰。明入地上。十地为十文各有二。初除障后得地。由于初地得四证净故。于学处离不尊重。学处即戒。或一切应修名为学处。体不离三宝及以净戒得证净故。离不尊重心。永断分别故。息掉悔心即异生性障虽异生性障具摄一切分别二障。然由掉悔障定增故此令修定。因定发智。合此定智故成于法身。故偏说除。理实通余体。又将断正断俱得断名。将断位长在前。正断位促正入地心。此多依初而说断障。故先言息掉悔心后说入初地。余皆准知。
经。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
赞曰。由第二地持戒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中有三差别。饶益有情菩萨行胜。初地满心将入二地修戒力增。将欲能断正现行故能饶益生。说除利生障。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
经。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
赞曰。即闇钝障。唯识等中约障总持闻思胜慧名闇钝。此约障忍名逼恼。或彼约障本是愚痴故名闇钝障。此据其末即瞋恚等名逼恼障。或由三忍。以贪乐等具不能忍苦。即贪逼恼。见他怨害而不能忍。即瞋逼恼。闻于二谛不能印忍。即愚痴逼恼。入三地时得此三忍。故除逼恼障。
经。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于四地。
赞曰。心净谓菩提分法。软谓微细烦恼现行障。即软烦恼是此净障。或此烦恼依心王故从主为名。名心软净障。
经。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
赞曰。此地所修无差别道。即无分别智能证无差别如故得真俗无别。生死涅槃无别故后得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名为方便。涅槃方便体根本即无分别智。起用即悲智。能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障。涅槃非障。厌于生死乐彼涅槃心者是障。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经。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
赞曰。所言真俗如常辨。各有四种。诸论之中约通相故。且说五地作四谛观。然能真俗二合而观除真俗相违障。不尔不能真俗合观。由作四谛观故。然未能除染净二相。以染净相依真俗生。今从根本名真俗障。据实即是粗相现行障。此染净相望生灭相染净为粗。由所知障现行执此粗相而起名粗相现行障。五地将除入六正断。或据方便由入五地除真俗相违障。能合观二故。入六地前后互影故此别说。
经。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
赞曰。见行相障者即细相现行障。执生灭相。由六地中作缘生观。虽除染净相见有生灭相。障无相道不见生灭。妙无相道即不见生灭。今此见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或六地中作缘生观。见生死流转不见有无为。今七地中除斯二相长时能作无相观故。故唯识论云。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般若心经等亦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尽者即灭。灭即无为。不见灭相即妙无相道。举不见灭影不见生。名细相现行障。形前粗相说此名细见行相障。即据所执而说。行相即是生灭行相。见行相之障。
经。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
赞曰。灭相即无相。由七地中多取灭相。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任运空中起有胜行。障无功用无相妙观。不见灭相者是无相观。入八地非但不见灭相。亦不见相土二相。故于此二亦得自在。故八地中断二种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且举初影除于后。
经。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
赞曰。不见生相者对前灭相。应是诸法生相。由入八地乐观寂灭故不见有缘生之相。约总相说。然第八地于利他中犹不欲行。即不别见有众生。舍益众生行故。第八地论云。诸佛七劝方出无相观故。第八地能伏此不见众生障得入九地。又释。由不见众生异于身有彼生即我故。不见身外有别众生。以此故能常益。今八地初见身外有别众生故。障此不见众生相故名为障。即不见众生之障名不见众生障。故辨中边论云。为常益有情故观毕竟空。成唯识亦云。九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入九地能毕竟断。
经。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
赞曰。即于诸法未自在障。于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且举六神通影大法智云。又释。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是牒前修因。入于初地明所得果。即后后果由善根位离不尊重三宝正法故。除懒堕障灭一切罪。又复能离自在障故息掉悔心。即天亲般若论云。于内心修行执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不住道者即是初地执我能修违初地道。无著菩萨般若论云。除喜动障。由谓我能修斯胜行多生喜动。喜动即掉举。以此为障障入初地。由除此障得入初地即离不尊重等。皆是地前非入初地。已下十障皆应准知。于初地中行三施故能利有情。故除相违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除逼恼有情障已得入三地。三地修定除心软净障。心即心学。除诸定障离硬强心名为心软净得入四地。入四地中修菩提分观名善方便故。除此障已得入五地。入五地中能令真俗互相随顺而不相违。故除见真俗障得入六地。入六地中作缘生观。除见四谛染净行相障得入七地。入七地时多作无相观。除见缘生生灭相障得入八地。入八地中任运能观无相之理除增减相。净法生时真如不增。烦恼灭时真如不减。生者增也。举其不增影彰不减。得入九地。入九地中应说不欲行利有情障。就满位说能伏除彼六神通障。应说入第十地能除六通障。以第十一障是第十地满位能除故。说十地除所知障。隐第九障所以不论。此解顺文。前解顺理。兼准旧经后解为胜。何以故。旧经地地皆言断已能入。明非是伏。或可。伏尽名为断已。由此二释任情取舍。
经。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
赞曰。下明果位。初明除障得满佛地。后显佛地具三清净。此即初也。除所知障无间道断二障微细种及习气。就胜障菩提云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即种习所依。除染第七种。恒染俱故。无间道断余七有漏善及无记及相应心所名根本心。第八通二依。六识唯习依。此断有二说。如唯识第十明。
经。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
赞曰。显三清净。文段分三。谓标徴列。烦恼净二障及业。苦净即二死。相净即习气。由斯三净更无过上名极清净。
经。譬如真金镕销治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
赞曰。喻显。喻显有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身本净。后一喻如如智现行始净。法身本净有其三种。即前三净。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惑业二因果相从故一法合。又三净者即法身般若解脱三义。法身本常如金。般若鉴照如水。解脱无碍如空。皆据性得一如义说。初喻分二。初喻今净。后成本有。此初也。譬如真金喻道前如。镕销练治喻道中。既烧已喻道后。
经。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
赞曰。喻成本有。犹此等文旧人或云。三身现常或复当常。镕销练治为显金性本净故。六度行于法为了因。除垢染故得金体净。非谓无金。
经。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
赞曰。分段如前。义可准知。
经。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
赞曰。喻成本有。
经。如是法身与烦恼杂苦集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
赞曰。合准喻知。
经。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
赞曰。空相似染道前。若屏除道中。除已是空界净道后。与胜鬘经说喻相似。
经。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
赞曰。法合文相可知。
经。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
赞曰。上喻法如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亦即显涅槃性皆本净。至果显净名所显得。显由智证次辨智性。亦无始有。在因位时名不空如来藏。至染尽位者大菩提四智心品。是所生得。所生据现非种。始生种本有故故下文云。是觉清净非谓无觉。即善戒经云。姓种姓者从无始来法尔所得六处殊胜。此六处言意说六处中意处含持种子。此性种姓无始法尔。是性所得故依修行得至大果。文分为三。初喻次合后结。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二现处无明喻。三厌怖生死喻。四修行望出喻。五得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有人能修行者喻。于睡梦中现处无明喻。在无明闇如夜睡梦。此生死因故。唯识论引经云。故契经说。诸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见大河水漂泛其身厌怖生死喻。见其苦果如河漂泛。或喻四流漂生五趣。见谓知觉心生厌怖。
经。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
赞曰。修行悕出喻。运手喻修妙行。动足喻舍三障。生死不续喻截流。金刚位满言而渡。在无间道菩提在未来。因圆能至云得至彼岸。
经。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
赞曰。得果知妄喻。由谓因由。由三大劫三业重修。举身心二影显语业。勤行不懈遂致作佛。故者决定。所以决定由精进不懈退故。从梦觉已在解脱道不见生死水之此岸。不见涅槃果之彼岸。以如如如如智俱无二相俱平等故。彼岸五种。一境。二教。三理。四行。五果。此五穷达名到彼岸。
经。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
赞曰。法合。但合大意。非必段别合也。非谓本来无无漏心。但由妄想无明重障障不令生故。成唯识第五引经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等勤修三学妄想灭已至妙觉位是觉清净。非谓本来无觉自性。前云非谓无心。心积集义。通因果名。后云非谓无觉。觉觉了义。唯据果称。各据一义。
经。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赞曰。结也。如是法界。法界通理事故宝性论解阿毗达磨经无始时来界。即依如理解。摄大乘成唯识。即说本识名无始界。宝性论中据迷悟依说。摄大乘等据流转依说。各依一义。故法界言通于二种。今此说界既结第四。即唯有为无漏第八。若通结四即通理事。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本无此实。无漏之体望有漏俱名实。
经。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
赞曰。第四大段结前因果告示令知。复分三。初牒前因果劝令信解。次善男子以是义故下重更广明。后是故诸佛下结成胜妙。此初也。于中复二。初牒因果。后劝令信解。初中复三。初牒出体门。即离障得身。次牒身相依起门。后牒依因得果。得果中初得果次不异。此牒出体门。初总标告。诸功德法所成之身总名法身。次下别明断障得身。断烦恼等障具足法身。令心不决名之为惑。惑体即障。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二所得果为烦恼障体。业谓造作。谓有漏三业。业体即障。智谓无漏本后二智。智体非障犹所知障碍智不生名为智障。智之障名智障。此从所障智以为名。若名所知障。所知非障。覆所知境碍智不生。所知之障名所知障。由惑障净智慧得生为应身。由业障净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净所覆理显得现法身。
经。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
赞曰。此牒依起身门。初喻后法。空体遍常又性本净故喻法身。应化无常故喻电光。依起可知。
经。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
赞曰。牒依因得果门。此得果。
经。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
赞曰。牒得果门中虽有三数而无三体。初摄用归性。次结不异。此初也。此三清净不离如如。故是法如如。如体不别不异如如。一无漏故一味如如。离缚故解脱如如。证实际满故究竟如如。
经。是故诸佛体无有异。
赞曰。结不异也。由前五如如故诸佛体不异。意显如同。修之皆得故云诸佛体无有异。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
赞曰。劝令信解。令信解意为修之方便。言善男子呼虚空藏菩萨。若有已下一切男女但能说佛是我师者。决定信者。此人即应能深解了如来无别。或云。如来是我大师。能决定信应如所说深心解了。或劝地前。应决定信如来无异。地上菩萨深心解了如来无别。
经。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断即知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圣所修行。
赞曰。下重更广明有二。初广前因果无异。第二如是见者下广前信解。就初分五。初于境起胜行。次如如于彼不能断障。三如如一切下得因圆。四如如法界下得果满。五一切诸障下结不异。此即初也。以是义故标举之词。于诸境界所知境。由于此境不正思惟故见异相不能修行。能正思惟即知无二境。无邪分别。智无二相便能起修。是圣所修行。
经。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
赞曰。能断障能于彼彼见无二相。故云如如于彼。所断障多复云如是如是。连环而起故却牒前。
经。如如一切障灭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
赞曰。得因圆在金刚定无间道位。牒十障灭云如如一切障灭。所证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别。复云如是如是。
经。如如法界正智清净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赞曰。得果满在解脱道。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功德不离三身故。云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经。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
赞曰。结无异也。以一切障灭得一切障净故证清净如如。即此清净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不二相。
经。如是见者是名圣见是则名为真实见佛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
赞曰。广前信解。分文为三。初令如证知。二是故诸佛下明同诸佛。三然诸如来下结成见实。此初也。初令如证知。次徴所以。后正解释。圣者正也。见者解也。能如所证而知之者即是正解。或以凡夫能如证信解同圣者之证见。故真见佛。徴释可知。
经。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
赞曰。明同诸佛。文分为三。初佛能普知。次二乘不了。三凡夫不测。此即初也。以见如如理圆不二故见一切诸佛如来。
经。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求真实境不能知见。
赞曰。二乘不了。初徴后释。何以故。唯佛普知。定性二乘圣者虽出三界无种智故。设求真实境不能以本智知。不能以后得见。或不能现量知。不能比量见。
经。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
赞曰。凡夫不测。初法次喻后合。此法也。无姓愚夫不能得测。或复疑无。或颠倒执。此计为我故。
经。如兔浮海必不能过所以者何力微劣故。
赞曰。喻。初标次徴后释。以无大姓唯有有漏。智力微劣故。所不能度故。解深密经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护法菩萨等释。凡谓无性愚谓趣寂。又此或据凡夫二乘根未熟位不能解了。根熟能知。或如法华经中所说。三乘不知据未圆满知。唯佛圆满知。言彼不知。将成汝能依言而解甚为希有。
经。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
赞曰。法合也。无本智故不能通。无后得智故不能达。
经。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
赞曰。结成见实。由佛无分别不见二相证法如如故。达诸法实空相故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得智如如故具足深智慧。由此唯是佛境界。不共余人同。金刚般若经。如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名波罗蜜多。天亲菩萨释云。说波罗蜜唯独佛彼岸。非波罗蜜非彼余人之彼岸故。名波罗蜜者结是佛彼岸。此亦如是。
经。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难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议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
赞曰。结成胜妙。于无量至苦行是行因。不惜身命。由四因缘。一为求法。如雪山童子。二为报恩。如法护王子等。三为救贫。如金色师子等。四为救命。如萨埵王子等。方得此身显得果。最上无比等是叹胜果。究竟故无上。无伦匹故无比。超情计故不思议。越语诠故过言说境。大涅槃故是妙寂静。生死息故离五怖畏。谓不活畏.死畏.恶道畏.恶名畏.大众畏。
经。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寿命无限无有睡眠亦无饥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结劝修行。文分为三一结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诸如来下结前得果令求证。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义。初中有三。初举信解益。次不信有损。三说利劝行。此初也。但能一念如是。知见法真如当得菩提永无生老死等。为远因故必当得故。故法华经药王品云。闻此经者不老不死。不久取草坐于道场。若如来德前。已说竟后文复说。故此说者是信解者当所得果。或再三重举如来之德令生信解。得金刚身故无生老死。离五盖故无睡眠。破魔军故无饥渴。余文可知。虽然前解结好。
经。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
赞曰。不信有损。起诤论心不能信解是即当来不能见证三身如来。亦不能依教比见如来。
经。诸佛所说皆能利益。
赞曰。说利劝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有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
赞曰。释得益。初得涅槃。次离损害。后报无尽。般若论云。于法为了因亦为余生因。听经故得解脱者是了因。果报无尽者谓得菩提是生因。辨中边论行此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听闻大乘果报胜故超二乘。大悲利他以不息故无尽。由此诸恶皆不相逢。
经。然诸如来无无记事一切境界无欲知心。
赞曰。结前得果令求证。于中分二。初结所得意令生欣。后明闻得益劝人修学。结所得果中有无量种。但结前所得中十八不共法及大慈悲自利利他功德影显余故。初结十八不共后结慈悲。初中有五。一无无记事者无不明记无妄失念。下有四威仪中无非智摄。即智为前故。二一切境界无欲知心。即欲无减。或一切境皆任运知。不假寻求方能解了。
经。生死涅槃无有异想如来所记无不决定。
赞曰。三即无种种想。四及复三世智无滞碍故。所说法无不决定。并一切种妙智能知蕴等诸法门故所说决定。或四无畏或复语业智为前导故说决定。
经。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
赞曰。五身业智为前导故无非智摄。
经。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
赞曰。结前所得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利益拔苦。安乐与乐。大悲故拔苦利益。大慈故与乐安乐。又佛本愿只欲利他修大慈悲。求无上果故所施为无非是为。慈悲摄者又举不共者自利胜。举慈悲者利他胜。故略结两门。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
赞曰。此明闻得益劝人修学。文分为四。一明闻得益。二徴三释四成。初中初闻经信解。后明得益。听闻闻慧。信即思慧。解即修慧。或举最劣。但因闻慧能信能解。或但信解非是证解尚获斯福。何况胜行。
经。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
赞曰。得益离于八难。初离三恶道即为三。阿苏罗若依小乘鬼畜趣摄。若依大乘是天趣摄。即边地摄。生人天者翻前恶趣及边地。不生下贱即除诸根不具生盲生聋。恒得近佛者离佛前后难。听闻正法者离世智辨聪难。常生佛国离长寿诸天难。依成实论四轮摧八难。一住善处谓中国。除五难谓三恶趣长寿天边地难。二依善人谓遇佛除生佛前后。三发正愿谓正见。除邪见世智辨聪。四宿植善根除诸根不具。今闻此经但能信解具推八难。故威力胜。能除障。故非但除障亦疾得菩提。下释成中辨。
经。所以者何。
赞曰。徴也。闻经能信解能除八难之所以者何谓也。
经。由得闻此甚深法故。
赞曰。释也。由受持大乘集十功德。一成就一切善根种子。二临命终得一切喜乐。三于一切处得随意生。四于一切生处得自性念生智。五所生之处常得值佛。六恒在佛边闻大乘法。七成就增上信根。八成就增上慧根。九得远离惑智二障。十速得成就无上菩提。由此所以故远离八难。
经。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成前所以。能闻此经生信解者。则为如来已知名身已见色身。明此人功德唯佛知见。余不能知见。言知即得何假言见。言见亦得何须云知。答。准天亲般若经论云。佛非见果知以愿智现见。但言知者谓佛见果比知其因故今言见。见者愿智。举心能了。若尔但见何须言知。谓但见色今亦能知四蕴身故。非作但佛知见。即为佛记忆。又复当得不退菩提。虽未即得当能证得。随其何位当证四不退。谓信住证行四种不退。信不退十信第六心。住不退十住第七心。证不退初地。行不退入八地。
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
赞曰。重更广成前二胜益。欲令听受修行此经。有三胜益。一不谤三宝。二增长善根。三令行六度故。此初一也。由知佛常住不谤如来言究竟灭。知说决定故不谤法。知能得成故不谤僧。又由闻信能为不坏信因故。不谤毁轻贱三宝。
经。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熟故。
赞曰。增长善根。此未发心求菩提者令发心求即令种善根。已发心求令增胜解行位初僧祇。令长第二僧祇。令成就第三僧祇。然上二类但言闻经者得六波罗蜜令他人行。此互影显。自他俱然。
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劝修行六波罗蜜多。
赞曰。后能令行六度。此意明自闻信能成此三。既听闻已后化他作斯之三事。又能信解破四种障。初不谤佛等除阐提不信障。令种善根除外道着我障。皆行六度除声闻畏苦缘觉舍心。既有多益故应修行行自他利。
经。尔时虚空藏菩萨梵释四王诸天众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品第四大段领解持学。文分为四。一虔恭领解。二世尊我等下发愿持学。三世尊赞印。四劝广流通。初中初虔恭后领解。此虔恭也。既闻胜法表进菩提。故从座起显当作佛。现吉祥兆偏袒右肩。心符教理故合掌。心尊重故恭敬。敬逾深故顶礼佛足。
经。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说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经典于其国土有四种利益。
赞曰。领解也。有四。一标二徴三释四结。此标也。启悟所知白佛。呼尊号故云世尊。指所悟解故云若说如是金光经典。标利益数故云有四种益。
经。何者为四。
赞曰。徴也。
经。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病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
赞曰。释也。随所标四即为四段。此初也。国王大臣利益有四。准忏悔品文。于其国土获四种善利。一者王无病患离诸灾厄。即此离于疾病。二者寿命长远无有障碍。即此寿命延长。三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即此军众强盛无诸怨敌。四者安稳丰乐正法流通。即此吉祥安乐正法兴显。依忏悔品文开之成八。此文有六如文可知。
经。二者中宫妃后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
赞曰。第二臣作利益有三。一和悦无诤。下云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一更相言贯尊重及爱念。二离于谄佞由轻财重法不求世利故无谄佞。由此嘉名普暨众所钦仰。三王所爱重。准下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尊敬。今举胜者略不言余。既王爱重一切尊敬。故亦得寿命延长安稳快乐。
经。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枉死者于诸福田悉皆修立。
赞曰。国人利益有四。一修行正法。谓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行十善尊敬三宝。二无病不逢七难。七难者药师经说。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非时风雨难。遇时不雨难。人众疾疫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由王军众强盛无外逼难。臣佐和悦复无谄佞无自叛难。吉祥安乐兴显正法无非时风雨等难。三无枉死者不逢九横。九横者如药师经。一横遭病患致亡。二横被王法诛戮。三横为非人所损。四横为火所焚烧。五横为水之所溺。六横为恶兽所啖。七横坠山崖。八横为毒药等杀。九横为饥渴所困。今此金光明经行于国内。人无九横故无枉死。云横者非无宿因而受恶果。约今生论。虽不造恶而逢此缘。名之为横。闻经悉除。国王流通正法臣佐轻财重法。妃后和悦无复谄佞。人人修行正行故致斯福。四修植福田。
经。四者于三时中四大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皆愿修习菩提之行。
赞曰。总为诸天之所加护。不但加护国王臣人。亦加护持经之者。不尔下文不应云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敬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准文应云四者常为诸天增加守护。于三时中四大调适。慈悲平等无伤害心等。以文言便后说守护。或由经力四大调适。故天增护但属于后。诸天复令诸众生等归敬三宝修菩提行。准旧经文。令诸众生诚心归仰归仰三尊。其文少阙。文但言天。天谓诸菩萨一切如来尊重名天。故为欲色诸天及诸贤圣常所守护。
经。是为四种利益之事。
赞曰。结也。
经。世尊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逐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
赞曰。第二发愿持学。随逐是人有二意。一为闻经。二为守护。
经。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
赞曰。第三世尊赞印能行利益。故赞善哉。述其经利。顺正理故即云如是。
经。汝等应当勤心流布此妙经王则令正法久住于世。
赞曰。第四劝广流通。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末)(尽灭业障品)
梦见忏悔品第四
梦见忏悔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释难。来意有四。一上之二品明所得果。次下五品明所修行。分之为四。初二品明地前行。次一品明十地行。次一品因为释疑令起愿行。次明护法行。以陀罗尼护其行法。令不退故地前行中。初一方便行后一正起行。将希胜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断恶二者修善。恶若未除难修妙行。故六门陀罗尼经云。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悔灭。又如四正勤。初二断恶后二修善。是故将修妙行先教忏悔。然忏悔心难以顿发故。托梦金鼓说法警之。故下文云。此之胜业汝过去供佛及由诸佛威力加护。为欲灭业障之先非故此品生。虽此品中及灭障品亦有生善谓发愿等。以从正所明名为离恶行。又各从初名为忏悔灭业障品。非无修善。二者所修胜行莫过三学。谓戒定慧。由戒能为离恶道因。由定能为出欲界因。由慧能为离三界因。又复由戒能为定足。定为慧足由戒为本方得定慧故。遗教经云。当知此戒诸善功德安稳住处。能生诸定禅及灭苦智慧。此忏悔者是戒学摄修学之始。是故先明有此品生。三者佛有三身谓法应化。如次即断智慧德。谓由戒灭恶为断德因。定能起化为恩德因。慧能决断为智德因。法身断德为根本故先明其因。故此品生。四为机宜。一为妙幢宿善根力诣佛陈彰。二为时会宜先闻说梦忏悔法方能觉悟故此品来。依真谛释有八因缘。二释名者。梵云飒拏达利舍拏阿钵底提舍那。飒拏此云梦。达利舍拏此云见。阿钵底此云罪。提舍那此云说。人有所犯须向他说。罪即得除故云说罪。而言忏悔者顺古人翻。非为正说。若云忏悔梵音云忏摩。义当此云容恕或愧谢。或云忏摩。略此云知厌离。亦义云改悔。言忏悔者音讹略也。正应云梦见说罪品。梦之见罪之说。梦者是总见者是别。以别属总云梦之见云梦见说罪品。释难者。问。妙幢闻说未了。何故中间还家因梦闻说忏除始复诣佛陈耶。答。鼓元因梦见睹。善缘逼使还家。若当身在众中不睡。梦如何起。问。妙幢身当在座何不直示悔方。要待归寝梦中方现金鼓教忏。答。时众宜闻说梦方始发其忏端。复为妙幢宿缘闻已殷心忏悔。问。宿缘并佛威力现鼓出忏悔音。何不现鼓众中妙幢夜独梦见。答。众会机别。宜展转闻。复为妙幢愿缘说已余方领解。问。妙幢梦中闻说忏悔即成自忏罪不。答。此由宿愿因梦惊觉寤方能忏。非梦闻说即是忏悔。故下莲华喻赞品云。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边劫梦中常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乃至云。夜梦常闻金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既云愿闻悔音昼则随忏。明为先闻非即正忏。不尔梦成忏悔事者。何须更说灭业障品。若云令余发心忏悔。岂可梦忏罪并除耶。此品之中大文分四。一妙幢梦闻忏悔得益。二诣佛陈说觉悟于余。三世尊赞印示其所以。四大众闻说皆愿奉行。
经。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惟还至本处。
赞曰。第一妙幢梦闻忏悔得益分二。初闻法心欢思惟而去。次夜梦金鼓说忏悔音。初即经家叙。后彼得梦。初也。闻寿无量疑断心欢一心思惟。大悲世尊权巧方便。我等亦当如是期愿行自他利。
经。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曜犹如日轮。
赞曰。梦鼓说忏于中有四。一梦见金鼓。二因睹三宝。三闻鼓说法。四闻已念持。此初也。
经。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于宝树下坐琉璃座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赞曰。因睹三宝。
经。见一婆罗门桴击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
赞曰。闻鼓说法。
经。妙幢闻已皆悉忆持系念而住。
赞曰。闻已念持。
经。至天晓已与无量百千大众围绕持诸供具出王舍城诣鹫峰山。
赞曰。诣佛陈说。初诣佛后陈说。此诣佛也。初诣时。二徒众。三持供具。四至处。五睹佛。六见仪。七供养。八右绕九退住。此初四。
经。至世尊所礼佛足已布设香华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后五段也。
经。合掌恭敬瞻仰尊颜。
赞曰。此正陈说。初请陈后正说。初中复二。初请仪后请说。此初也。
经。白佛言世尊我于梦中见婆罗门以手执桴击妙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我皆忆持。
赞曰。请说有二。初陈梦所见闻。后请许宣说。此初也。
经。唯愿世尊降大慈悲听我所说。
赞曰。请许宣说。
经。即于佛前而说颂曰我于昨夜中梦见大金鼓其形极姝妙周遍有金光犹如盛日轮光明皆普曜充满十方界咸见于诸佛在于宝树下各处琉璃座无量百千众恭敬而围绕。
赞曰。正说。初经家序。后正陈说。总有一百五十六行。于中初四行五字成句。四句为一颂即成四颂。次有二十二行。七字成句合十一颂。次有三十八颂。五字成句。次九十二行。七字为句合有四十六颂。若准西方为颂之法皆四句成一颂。论句则有五种。一者处中句。二初句。三后句。四短句。五长句。若八字成梵云案多制多此名处中句。不长不短。如是四句成于一颂名室卢迦颂。有三十二字。若六字以上成名为初句。若二十字以上成名为后句。若减六字成名短句。过二十六字以上成名长句颂。准可知。今此经中依勘梵本。或有十七字为一句。或有十五字乃至呼三字为一句。今若长句处勒为七言颂。若短句处勒为五言。故总有九十九颂。分之为二。初四颂略标闻见。后九十五颂广陈所闻。初中分三。初一句梦时。次二行三句标所见。后一颂标所闻。所见中六句见鼓。三句见佛。二句睹僧。六句见鼓。中初半行见鼓形。一行见鼓光。梦见金鼓者表将闻佛说忏悔音。以可宝重故。见形妙者表是大士梵音声故。周遍有光者。表能诠教性能显理周故。犹如盛日轮者。表能诠教用能除一切不善闇故。光明皆普耀等者。表一味音怨亲等济故。余见佛及大众者即佛僧宝。闻鼓说法即是法宝。表因闻教得睹三宝。当亦自成。
经。有一婆罗门以杖击金鼓于其鼓声内说此妙伽他。
赞曰。标闻法也。有二。初半见能击鼓人。次半颂闻鼓说法。有一婆罗门表能感教机。以杖击者表闻教者。以善根杖感击世尊能诠教鼓。或婆罗门表当见佛。故俱舍论云。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梵所转故。准知世尊亦名真婆罗门。真净行故。以大悲杖击后得智鼓流教法声。声上假立伽陀等故。此即讽诵伽陀颂也。
经。金光明鼓出妙声遍至三千大千界。
赞曰。下广陈所闻有九十五颂。大分为二。初十一颂总标胜利。次八十四颂。别明胜利。初总标中复分为三。初半颂标鼓胜音。次七颂半标别胜利。后三颂标下胜因。此初也。
经。能灭三涂极重罪及以人中诸苦厄由此金鼓声威力永灭一切烦恼障断除怖畏令安隐譬如自在牟尼尊。
赞曰。初标别胜利中下。有三复次说忏愿等。然初二复次影略互明。第三复次忏等俱广。今此标中初四颂半。合标初二略明忏等胜利。次三颂标下第三广明忏等胜利。初段分二。初两颂半标离苦。次两颂标得乐。初离苦中一颂半离苦一颂赞佛。此离苦。中初半颂离苦果。次一颂离苦因。上中恶业招三涂报云极重罪。下品恶业招人中苦。即爱别离老病死等。离苦因中三句离因一句举喻。喻有两义。一喻众生得灭苦因如牟尼尊。二喻金鼓亦如牟尼能说圣法灭众生苦。
经。佛于生死大海中积行修成一切智能令众生觉品具究竟咸归功德海。
赞曰。赞佛有二。初半颂赞自利德。后半颂赞利他德。觉品具者能令众生修大菩提。相应眷属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即大菩提。究竟咸归功德海即大涅槃也。或觉品具是能令修因满。归功德海是能令得果满。
经。由此金鼓出妙声普令闻者获梵响证得无上菩提果常转清净妙法轮。
赞曰。明得乐也。初一颂得自利乐。后一颂得利他乐。此得自利乐有三。一令得梵音。二证菩提。三得涅槃。准瑜伽论九十五。以转法轮有自他转。自转之中有五种相。第一为得所得之境。第二为得之方便。第三为得所得。第四对他相续。令他于自所证深生信解。第五令他于他所证深生信解。此常转妙法轮即第三为得所得。大涅槃果。前有菩提后有随机说法故。此转法轮即涅槃也。其法轮义如本法华经疏明。
经。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能断烦恼众苦流贪瞋痴等皆除灭。
赞曰。得利他乐。一为众生住寿。二为说法。三断烦恼。众苦流即惑业苦三。此断所缘缚。所缘缚尽能缘贪等皆亦随灭。即断能缘缚。既离诸缚。故得安乐。
经。若有众生处恶趣大火猛焰周遍身若得闻是妙鼓音即能离苦归依佛。
赞曰。下三行颂标下广忏悔等有二。初一颂标有罪闻法解忏离苦。后两颂因闻鼓声得于安乐。此初也。问。此是妙幢自梦金鼓余人不闻。如何得言有处恶趣大火遍身闻妙鼓音离苦归佛。答。此前后说他得益等皆是妙幢菩萨梦见。实非余人得闻鼓音。此意即表若众生类得闻佛说得如是益。
经。皆得成就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悉皆正念牟尼尊得闻如来甚深教由闻金鼓胜妙音常得亲近于诸佛悉能舍离诸恶业纯修清净诸善品。
赞曰。标得乐分六。初半颂得宿命智。次一句得正念。次一句闻法。次两句近佛。次一句离恶。次一句修善。
经。一切天人有情类殷重至诚祈愿者得闻金鼓妙音声能令所求皆满足。
赞曰。下三颂标下令余种胜因有三。初一颂标愿遂心。次一颂标得离苦。次一颂标得安乐。此初也。
经。众生堕在无间狱猛火炎炽苦焚身无有救护处轮回闻者能令苦除灭。
赞曰。标得离苦。且据重说离无间苦。或可。初半颂离无间苦。后半颂通离诸处及诸趣之苦。
经。人天饿鬼傍生中所有现受诸苦难得闻金鼓发妙响皆蒙离苦得解脱。
赞曰。标得乐也。初半颂牒所离苦。后半颂辨所得乐。
经。现在十方界常住两足尊愿以大悲心哀愍忆念我众生无归依亦无有救护为如是等类能作大归依。
赞曰。下八十四颂别明胜利。分之为四。初二十五颂第一复次明忏愿等。次唯愿十方佛下十三颂第二复次明忏愿等。次七言下四十三颂第三复次明忏愿等。次若有男子及女人下四颂说胜劝修。然三复次忏愿等中。初复次中多忏烦恼障。第二复次多忏业障。第三复次多忏报障。其中略广有此不同。忏悔正云说罪。应以善悔及所起善语业为性。若兼能起亦有意业。若申礼敬亦有身业。具足应以善悔及所起三业为性。初复次中有三。初二颂请求加护述正归依。次十四颂明忏悔。后九颂明发愿。初中分四。初二句举所归投。次二句请垂悲念。次二句申无救护。次二句请作归依。有情之中有无足多足四足二足。人天二足于余为胜。佛于二足更复为尊。哀其有苦慜彼无乐。体即慈悲。愿记不舍名为忆念。投起名归恃怙名依。拔苦为救与乐为护。
经。我先所作罪极重诸恶业今对十力前至心皆忏悔。
赞曰。下十四颂明忏悔分三。初一颂标。次十二颂辨。后一颂结。此初标也。罪者毁责过失之名。极重恶业亦毁责过失语。设轻小罪亦名极重作罪恶业。通论三业悉忏云皆。
经。我不信诸佛亦不敬尊亲不务修众善常造诸恶业。
赞曰。下别辨为十二。初一颂明忏不信无惭等所造恶业。不敬即不崇贤不务修善。即不重善。由此造恶。
经。或自恃尊高种姓及财位盛年行放逸常造诸恶业。
赞曰。第二颂忏由憍慢等造恶罪业。一恃德尊高。二恃种姓贵胜。三恃多财。四恃官位。五恃盛年及长寿无病。自举陵他即因慢起恶恃此醉傲。即由憍造恶复行放逸不能防修。故造恶业。
经。心恒起邪念口陈于恶言不见于过罪常造诸恶业。
赞曰。第三颂忏心口二业所造恶业。
经。恒作愚夫行无明暗覆心随顺不善友常造诸恶业。
赞曰。第四颂忏由痴造恶业。
经。或因诸戏乐或复怀忧恼为贪瞋所缠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五颂忏因贪瞋故造恶业。戏乐即贪忧恼即瞋。贪嗔即种子。缠即现行。或八缠等举二摄余。
经。亲近不善人及由悭嫉意贫穷行谄诳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六忏由近恶友及小随惑畜积不舍鄙吝称悭不耐他荣妒忌称嫉为罔罥他曲顺彼意称谄心怀异谋矫现有德称诳。
经。虽不乐众过由有怖畏故及不得自在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七忏由怖畏故造恶业。意虽不乐造过。或怖命财难等故造恶业。或处卑贱被他驱逼不得自在故造恶业。
经。或为躁动心或因瞋恚恨及以饥渴恼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八忏由大随惑等故造恶业。为饥渴欲所逼恼故造诸恶业。
经。由饮食衣服及贪爱女人烦恼火所烧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九忏由贪故造诸恶业。
经。于佛法僧众不生恭敬心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于独觉菩萨亦无恭敬心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
赞曰。第十忏由不敬三宝故造诸恶。
经。无知谤正法不孝于父母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
赞曰。第十一忏由五逆所造恶业。依大乘经所说五逆。非三乘通说。言五逆者。准萨遮尼乾子经。一不得破塔坏寺焚烧经像及用盗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啧。说过禁闭还俗驱使责调断命。四不得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不得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今此谤法即第二逆。不孝父母即第四逆。
经。由愚痴憍慢及以贪瞋力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
赞曰。第十二忏由三不善根故造恶业。言憍慢者。由痴不善根起故兼举之。又依初科。此之一颂结前所造皆悉忏悔。
经。我于十方界供养无数佛当愿拔众生令离诸苦难愿一切有情皆令住十地福智圆满已成佛导群迷。
赞曰。下九颂发愿。愿以后智或欲胜解为愿自性。既礼敬陈彰亦及所起三业为体。然后智欲愿愿自性。身语愿所起。意业愿相应及所起故俱名愿。不尔何收。于中分四。此初二颂利生。一颂愿令离苦。一颂愿令得乐。
经。我为诸众生苦行百千劫以大智慧力皆令出苦海我为诸含识演说甚深经最胜金光明能除诸恶业。
赞曰。次二颂愿起行。一颂愿为生修福智。一颂愿为生说正法。
经。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依此金光明作如是忏悔由斯能速尽一切诸苦业胜定百千种不思议总持根力觉道支修习常无倦。
赞曰。次三颂愿他修行。初二颂愿劝他灭恶。后一颂愿劝他修善。
经。我当至十地具足珍宝处圆满佛功德济度生死流。我于诸佛海甚深功德藏妙智难思议皆令得具足。
赞曰。次二颂愿自果满。初颂愿因满利生。后颂愿果圆自具。令言虽通自他今意取令自具。前已愿生令住十地。福智圆满已成佛导群迷竟。
经。唯愿十方佛观察护念我皆以大悲心哀受我忏悔。
赞曰。下有十三颂。第二复次多忏业障。文分为四。初十颂明忏悔。次一颂明随喜。次一颂明发愿。后一颂回向忏悔。中分三。此初一颂请护述依。
经。我于多劫中所造诸恶业由斯生苦恼哀愍愿消除。
赞曰。次八颂正明忏悔。复分为四。此初一颂总标忏愿。
经。我造诸恶业常生忧怖心于四威仪中曾无欢乐想。
赞曰。次一颂述己忧深。
经。诸佛具大悲能除众生怖愿受我忏悔令得离忧苦。
赞曰。乞愿许悔。
经。我有烦恼障及以诸报业愿以大悲水洗濯令清净。
赞曰。次下五颂愿忏令除。复分为四。此初一颂愿忏灭三障。佛以大悲灭三障火。复除罪垢故喻如水。
经。我先作诸罪及现造恶业至心皆发露咸愿得蠲除。未来诸恶业防护令不起设令有违者终不敢覆藏。
赞曰。次二颂愿忏三世罪。蠲亦除也。过现已造。忏之愿除。未来未造。愿忏防令不起。
经。身三语四种意业复有三系缚诸有情无始恒相续由斯三种行造作十恶业如是众多罪我今皆忏悔。
赞曰。次二颂愿忏三业罪。即同十住毗婆沙第四所明忏悔。云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起。合九种者即前三业及三世并三报业。谓顺生现后受业。合之为九。今者加三障除三报业。此经据总。彼论约受有别。故俱成九各不相违。此九皆从贪瞋痴起云从三烦恼起。又彼论问三顺受中有定不定云何忏悔除耶。彼论答云。亦非皆灭。若定报者愿得今身偿故。此亦据报定时不定说。若时报俱定彼即不论。彼约中容忏悔者说。若能增上忏罪皆除故。涅槃经云。若入我法即不决定。又瑜伽论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报。此意约未种解脱分者。依之立定报业。若种解脱分者则总不定。不尔有情如何三生修即入圣。非皆唯有三生定报故。十业道义如别章。
经。我造诸恶业苦报当自受今于诸佛前至诚皆忏悔。
赞曰。次一颂属自结忏。
经。于此赡部洲及他方世界所有诸善业今我皆随喜。
赞曰。第二复次中第二随喜。随者顺也。喜者庆悦故。随即以信欲胜解三法为体。故成唯识云。若印顺者体即胜解。若乐顺者体即是欲。忍既信因欲即信果。故信及因果为其随体。喜即喜受。或此喜者非必喜受。但心心所总聚假立。庆悦名喜。或即不嫉故喜无量。以不嫉为体。此释为正。因随生喜即随之喜。或亦随亦喜名为随喜。
经。愿离十恶业修行十善道安住十地中常见十方佛。
赞曰。第三发愿。
经。我以身语意所修福智业愿以此善根速成无上慧。
赞曰。回向。以后智为体。又解。二颂俱是发愿。初因后果。
我今亲对十力前发露众多苦难事。
赞曰。下四十二颂是第三复次。广明忏愿。多忏报障。文分为五。初四颂悔过。次十一颂叹佛功德。次二十五颂发愿。次一颂随喜。次一颂回向。初忏悔中文复分三。此初半颂归诚总标。
经。凡愚迷惑三有难恒造极重恶业难我所积集欲邪难常起贪爱流转难于此世间耽着难一切愚夫烦恼难狂心散动颠倒难及以亲近恶友难于生死中贪染难瞋痴暗钝造罪难生八无暇恶处难未曾积集功德难。
赞曰。此次三颂别悔诸难。三颂十二句一句为一难。一凡夫不了苦果难。二长时恒造恶业难。三由计我所积集难。四由贪流转三界难。五于世乐果耽着难。六由依凡身起惑难。七邪心散动起倒难。八由恶友所摄难。九不了生死染着难。十由因三毒造罪难。十一生于无暇恶报难。十二无始未殖善因难。此意由恶业故生无暇。由不修善故起过。故今悉忏。
经。我今皆于最胜前忏悔无边罪恶业。
赞曰。此后半颂结悔悔诸过。
经。我今归依诸善逝我礼德海无上尊如大金山照十方唯愿慈悲哀摄受。
赞曰。下十一颂叹佛功德。文分为三。初一颂总标归礼赞。次五颂随分见德赞。后五颂显德无穷赞。此初也。
经。身色金光净无垢目如清净绀琉璃吉祥威德名称尊大悲慧日除众闇。
赞曰。随分见德赞。赞十三种德。此中有四。初一句赞体金光德。次一句赞目绀净德。次一句赞威势名闻德。次一句赞悲智破闇德。
经。佛日光明常普遍善净无垢离诸尘牟尼月照极清凉能除众生烦恼热。
赞曰。此有二德。初半颂赞遍智离染德。次半颂赞令证涅槃德。牟尼能以涅槃清凉除众生烦恼之热故。
经。三十二相遍庄严八十随好皆圆满福德难思无与等如日流光照世间。
赞曰。此有三德。初一句赞三十二相德。次一句赞八十随好德。次半颂赞成就有情德。如大庄严论云。譬如盛日。四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日熟谷成就众生故。若增一阿含经云。日出有四事。一者日出时众瞑悉除。二农夫作务。三百鸟悉鸣。四婴儿啼哭。佛告诸比丘。若日出时众瞑除者。喻佛出世除去痴闇靡不明照人民之类。普共田作者。譬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床席.卧具.病缘医药。百鸟鸣者。譬如高德诸法师等能为四众说微妙法。婴儿啼者。此喻弊魔见佛出世心大愁恼。
经。色如琉璃净无垢犹如满月处虚空妙玻璃网映金躯种种光明以严饰。
赞曰。此有二德。初半颂赞随感应现德。如涅槃经月喻品说见半满等。次半颂赞焰网庄严德。妙颇璃白红色。如法华经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等。
经。于生死苦暴流内老病忧愁水所漂如是苦海难堪忍佛日舒光令永竭。
赞曰。此一颂赞断他生死德。言暴流者即四暴流。一欲暴流。即欲界修惑。二有。即上二界修惑。三见。即三界见道烦恼。四无明暴流即三界见修无明。准此前三皆除无明。然诸论中说惑为暴流据因。此说生死苦为暴流即谈果也。或可。因果合名生死。老病忧愁漂溺有情如暴流。深广难度如苦海。瑜伽论第七十云。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度相似故。四不可食相似故。此意大海俱苦皆不可食。生死亦尔。皆不可乐。五大宝所依相似故(此意一切众宝皆依于海于生死中方得三乘功德故也)五义之中今取前四云难堪忍。佛慧日光烁令涸竭。
经。我今稽首一切智三千世界希有尊光明晃耀紫金身种种妙好皆严饰。
赞曰。下五颂显德无穷赞。分二。此初一颂归礼总赞。
经。如大海水量难知。大地微尘不可数。如妙高山叵称量。亦如虚空无有际。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于无量劫谛思惟。无有能知德海岸。尽此大地诸山岳。析如微尘能算知。毛端渧海尚可量。佛之功德无能数。一切有情皆共赞。世尊名称诸功德。清净相好妙庄严。不可称量知分齐。
赞曰。下四颂陈德别赞。四颂为四。此初一颂赞德过喻分。次一颂赞过情计分。次一颂赞德过算分。次一颂赞德过说分。大同金刚般若经论过于四分。又初一颂或即如次赞佛常乐我净四德。或通赞德。有其四种。一德深如海。二德众如尘。三德高如山。四德广如空。若宝云经第四云。菩萨复有十法。譬如大海。何等为十。一是大宝藏。二深广难度。三广大无边。四次第渐深。五不与烦恼同处而宿。六寂灭一相。七众流竞注皆悉容受。八潮不失时。九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十而无竭尽云何是大宝藏。亦如大海。众宝出中人取不减。菩萨亦尔。无边众生信心修行。功德宝藏亦复不减。譬如大海深广难度。菩萨亦尔。智度大海天魔外道无能度者如海无边。菩萨亦尔。功德智慧广大无边如海渐深。菩萨亦尔。成一切种智以渐转深。譬如大海不宿死尸。菩萨法海一切结漏烦恼死尸及恶知识亦不同宿。譬如大海众流注中皆同一味。菩萨亦尔。一切功德至种智海亦同一味。譬如大海能容众流然不增减。菩萨亦尔。听受一切佛法亦为众说而无增减。譬如大海潮不失时。菩萨亦尔。于所成就众生亦潮不过限。譬如大海一切大身依止窟宅。菩萨亦尔。为一切大心众生作依止窟宅。譬如大海无有穷尽。菩萨亦尔。为一切众生随应说法无有穷尽。准此文意即是说佛。云何知然。言种智一味结漏死尸皆不容宿故。菩萨留惑至惑尽故。未成一切种智故。云菩萨者就因为名。或通因果有此十义。故赞如海。今此经中且约第三一义如海。余略不言。若准大庄严论云。譬如大海。忍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复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大地。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复如是。物无能动。以不乱故。彼有喻六度四摄四无量等。此略喻第三第四。如空即十地经无尽句中第三虚空界尽。以影余故。
经。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
赞曰。下二十五颂发愿。分二。初五颂自他利愿。后二十颂唯利他愿。初中复二。初三颂求果愿。后二颂求因愿。初果愿中有二。此半颂求果自利愿。
经。广说正法利群生悉令解脱于众苦降伏大力魔军众当转无上正法轮久住劫数难思议充足众生甘露味犹如过去诸最胜六波罗蜜皆圆满灭诸贪欲及瞋痴降伏烦恼除众苦。
赞曰。此二颂半求果利他愿。于中初半颂愿令得择灭。次半颂愿令降天魔。次半颂愿令得涅槃。次半颂愿令修六度。次半颂愿令除六障。如文句知。
经。愿我常得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亦常忆念牟尼尊得闻诸佛甚深法愿我以斯诸善业奉事无边最胜尊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
赞曰。下二颂求因愿略有四愿。初半颂求宿命智愿。次半颂求六念愿。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且举二。次半颂求善友愿。次半颂求离恶修善愿。
经。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安乐所有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圆满。
赞曰。下二十颂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颂愿他得世果。次四颂愿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十四颂愿得现在果。后二颂令得未来果。现果分二。初七颂愿令离苦。后七颂愿令得乐。初中有三。此初一颂总标拔苦。
经。若有众生遭病苦身形羸瘦无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诸根色力皆充满。
赞曰。次下五颂半别明离苦有五。此即第一一颂拔诸疾病苦。
经。若犯王法当刑戮众苦逼迫生忧恼彼受如斯极苦时无有归依能救护。
赞曰。下三颂第二拔刑罚苦有二。初一颂标有苦无救。
经。若受鞭杖枷锁系种种苦具切其身无量百千忧恼时逼迫身心无暂乐皆令得免于系缚及以鞭杖苦楚事将临刑者得命全众苦皆令永除尽。
赞曰。下二颂愿为断除。于中初一颂半令离枷锁鞭杖苦。次半颂令离残害断命苦。
经。若有众生饥渴逼令得种种殊胜味盲者得视聋者闻跛者能行哑能语。
赞曰。此中有二。第三令离饥渴苦。第四令离不具诸根苦。
经。贫穷众生获宝藏仓库盈溢无所乏皆令得受上妙乐无一众生受苦恼。
赞曰。下初半颂第五令离贫穷苦。后半颂第三结令离苦。
经。一切人天皆乐见容仪温雅甚端严悉皆现受无量乐受用丰饶福德具。
赞曰。下七颂愿令他得乐。有十二。此中有二。初半颂令得人天敬爱乐。次半颂令得丰诸珍玩乐。
经。随彼众生念妓乐承妙音声皆现前念水即现清凉池金色莲华泛其上。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伎乐随念乐。次半颂令得池沼随心乐。
经。随彼众生心所念饮食衣服及床敷金银珍宝妙琉璃璎珞庄严皆具足。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四事随念乐。次半颂令得七宝珠璎严具乐。
经。勿令众生闻恶响亦复不见有相违所受容貌悉端严各各慈心相爱乐。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美名和穆乐。次半颂令得端严慈爱乐。
经。世间资生诸乐具随心念时皆满足所得珍财无吝惜分布施与诸众生。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资什随心乐。次半颂令得无贪乐施乐。
经。烧香末香及涂香众妙杂华非一色每日三时从树堕随心受用生欢喜普愿众生咸供养十方一切最胜尊三乘清净妙法门菩萨独觉声闻众。
赞曰。此有二乐。初一颂令得香华随意乐。次一颂令得供养三宝乐。
经。常愿勿处于卑贱不堕无暇八难中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亲承十方佛愿得常生富贵家财宝仓库皆盈满颜貌名称无与等寿命延长。
经。劫数。
赞曰。下二颂愿他得未来果有五。初半颂令得不生八难乐。次半颂令得常遇世尊乐。次半颂令得常生富贵乐。次一句令得形妙名闻乐。次一句令得寿命延长乐。
经。悉愿女人变为男勇健聪明多智慧一切常行菩萨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赞曰。下四颂令得他出世果有六。此中有二。初半颂令得男身聪慧乐。次半颂令得常行觉品乐。
经。常见十方无量佛宝王树下而安处处妙琉璃师子座恒得亲承转法轮。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见佛出现乐。次半颂令得亲承演说法乐。
经。若于过去及现在轮回三有造诸业能招可厌不善趣愿得消灭永无余一切众生于有海生死罥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
赞曰。此有二乐。初一颂令他得除自苦乐。次一颂令他得除生死乐。
经。众生于此赡部内或于他方世界中所作种种胜福因我今皆悉生随喜。
赞曰。此一颂是第三广忏愿中第四随喜。
以此随喜福德事及身语意造众善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
赞曰。此一颂第五四回向即十度中第七方便。方便有二。一回向方便。二拔济方便。此回向也。后智为体。上句虽有愿言下句意明方便。不尔与前发愿何别。前已发愿言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等竟。故此回向。
经。所有礼赞佛功德深心清净无瑕秽回向发愿福无边当超恶趣六十劫。
赞曰。下四颂大段第二别明胜中。第四明胜劝修有五。此初一颂明修前业能越恶趣。
经。若有男子及女人婆罗门等诸胜族合掌一心赞叹佛生生常忆宿世事。
赞曰。此一颂明修前业能得宿命。
经。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于未来所生处常得人天共瞻仰。
赞曰。此初半颂明修前业得胜身福满。次半颂得天人敬仰。
经。非于一佛十佛所修诸善根今得闻百千佛所种善根方得闻斯忏悔法。
赞曰。明得闻此法即供养多佛。此意明。但得听闻尚曾供养多佛。况能闻已而修行。此同般若及法华经。劝进修习故。
经。尔时世尊闻此说已赞妙幢菩萨言善哉善哉。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世尊赞印。即文分为三。此初赞也。
经。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障。
赞曰。次印也。前之颂中妙幢说闻此法灭罪得福。恐人不信。故佛为印。
经。汝今应知此之胜业皆是过去赞叹发愿宿习因缘及由诸佛威力加护此之因缘当为汝说。
赞曰。后许说梦因。即下莲华喻赞品是。
经。时诸大众闻是法已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赞曰。第四大段大众喜行。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灭业障品第五
灭业障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难。言来意者有三。一明灭恶之中前品梦闻悔过以为警觉。今者正示悔法灭除。故前品后有此品生。第二来意者。妙幢久种善根因梦自能悔过。余众不能自悟。佛教方解忏除。故更放光召其有缘。因请佛为广辨。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三者欲求胜果必殖妙因。障难既存何能起行。欲起妙行先令灭障。妙幢但陈其梦。未自忏除欲自发露。故请佛说悔灭之法。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品名者真谛云。业障灭品此西国音。此经云灭业障依此方语。梵云羯磨(此云业)阿跋啰拏(此云障)毗那奢(此云灭)业谓造作障谓障碍。由作不善能碍圣道。业即是障持业释也。灭通能所。若能灭名灭即忏悔等。曰由此忏等能灭业障。即业障之灭依主释。或所灭名灭。灭者除也。由忏等四令业障灭。业障即灭持业释也。或灭业障总属于能。即于能灭说所灭法。由忏悔等四能灭业障名灭业障品。如理门论云于其能破立所破声。解难者。问。障有多种且惑业苦总名为障。今何但言灭业障耶。答。有二解。一云惑业苦三总得名业。如言烦恼障即大随惑。二所发业并及于果总名烦恼障。准彼相从业因业果总名为业。问。若尔何故不云灭惑苦障。答。随举于一皆有难故。或可。业碍圣道胜惑名故。所以业有定业。惑中不说有定惑故。苦由业生。故但从胜名灭业障。一云虽惑业苦俱得障名。业障增强但偏忏业。以业招生亲于惑故。下请云曾所造作业障罪者云何忏悔。不问惑苦故。又若有极重不善之业必招难身。无暇入圣故。经但云灭业障品。前释为究。下文具忏惑业苦故。问。惑业苦三摄尽二障。未知所知障今亦忏不。答。既趣佛果二障俱忏。故说云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皆忏悔。问。三性之业为总忏不。答。三性俱忏。由于二障发三性业。故招人天业亦皆忏故。问。今此与前两品何别。答。传云真谛有八解不同。一初夜中妙幢梦见。后大众昼日修行。二云初是略释。后是广释。三初是忏悔。后一罪灭。四云初是暂伏。后是永除。五初明经能灭罪。后明弘经者罪灭。六初明法身示现。后明化身为说。七初妙幢独闻。后大众共感。八初品由妙幢愿。后品由大众机。此八释中第二七八三释为正。余者不正。今释不同。如来意辨。
经。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微妙静虑。
赞曰。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放光集众。二天帝启请。三如来为说。四得益喜行。下云时诸大众闻佛说已咸蒙胜益欢喜奉持。是初。文分三。初入定放光。次光明利益。后寻光诣佛。初又分三。一入定。二放光。三照境。此初也。诸后得智缘俗名为分别。得称境而知故名住正。或正谓根本。分别即后得。了俗由证真故名为后得。住谓依止即后得智依本智起。静谓寂静。虑谓审虑。静简散心虑简无心。上界定皆具足诸支。虽通名静虑世尊所起多第四定。以最胜故。入者证也。后智了机及能被法二乘不知名为甚深。超三界故名为微妙。审了机法应物示证。所以云入。又解。住正分别示起加行。为利生故名正分别。入即能入。静虑所入。超过二乘名甚深。胜于菩萨名微妙。据实放光是神境通。通依静虑。故先言入。
经。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
赞曰。二放光也有三。初出处从身毛孔。次所出放大光明。后光体无量诸色。
经。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
赞曰。三照境也有二。初照境分齐诸佛刹土悉现光中。二殊胜校喻不及。
经。五浊恶世为光所照。
赞曰。第二明光利益有四。一总明时处。时即五浊时处即秽国。
经。是诸众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
赞曰。二明所照境即光所照。正佛意为断业惑苦。各据重明云照五浊十恶五逆及三恶趣。十恶五浊及五逆业。广如余辨。言无间者俱舍十七云。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此唯因无间隔义。乃至云。彼有无间得无间名。与无间法合故名无间。
经。彼各蒙光至所住处。
赞曰。三明光能照。
经。是诸有情见斯光已因光力故皆得安乐端正姝妙色相具足福智庄严得见诸佛。
赞曰。四正明光益。于中复四。一得安乐。二得端严。三得福智。四得见佛。问。睹光安乐已离前障。何更为说忏悔益。宜睹光而罪灭。即得见光。宜闻法而罪除即为说法。或睹暂灭忏令永除。又光为现世。法通未来。
经。是时帝释一切天众及恒河女神并诸大众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寻光诣佛。
经。尔时天帝释承佛威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
赞曰。帝释启请有四。一请法仪。二所请主。三所为机。四所请法。此初二。初中三。一能请人。二所承力。三正轨则。
经。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摄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业障罪者云何忏悔当得除灭。
赞曰。此后二也。所为机中有二。初能行法人。次所利摄者。此中修行亦自所习。但菩萨为怀利他为先故但举为他。理实亦自行。请法可知。
经。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为无量无边众生令得清净解脱安乐哀愍世间福利一切。
赞曰。第三如来为说有六。一答所请法。二若有净信下赞胜劝行。三尔时天帝下依劝修学。四我念往昔已下引己为证。五若有苾刍下明行法利益。六尔时释梵下释梵述成。答所请中初赞后答。赞中初总赞后别赞。别赞中初赞自利。谓汝今修行是。二赞利他。欲为无量等是。赞利他中初赞利他后释所以。云为无量众生者瑜伽四十六有五无量。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调伏界。五调伏方便界。有情界即所利生。世界即所可化处。法界即三性法等。谓由此法成染净故所调伏界即种姓差别。由此种姓有堪能故。调伏方便界即能成就有情之法。无量即众生界。无边即世界。或俱通二。令得安乐等是所调伏界。并所除障即法界无量。汝今修行即调伏方便界。故无垢称经云。应以是法而化有情即修是法。安乐道菩提涅槃。故唯识第十云。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故二转依俱名安乐。具离二障名清净解脱。哀愍即大悲拔苦。福利即大慈与乐。
经。若有众生由业障故造诸罪者。
赞曰。正答有二。初略明。但令灭恶。后善男子有四业障下。广明亦令生善。初中复二。初正明忏悔法。后若人成就四法下明能行之人。或初明暂除。后明永灭。就忏悔中复分为五。一明应忏之人。二应当策励下明忏悔方轨。三我从无始下正明忏悔。四以是因缘下结劝修行。五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下释其所以。此即初也。由业障故者宿业种。造诸罪者更起现。此由宿因作业决定。不尔菩萨及诸如来一切时观见应起业制令不作。何故得造。由决定故。不尔佛等何故待作后方教忏。若尔一切业皆定作。应无不定。答。虽定造业感果不定。所以经论又约感果分定不定者即假者造业之人。又解。由业障故即善恶业。造诸罪者即感果。业是能造果是所造。又解。通前二义故。
经。应当策励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口自说言。
赞曰。正明方轨有四。一令作意。即是加行并审决思。即应当策励是。二明时节。昼夜六时。明动发思正起三业。此身意语。偏袒等是身业。一心专念是意业。口自陈说是语业。
经。归命顶礼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赞曰。所对忏者。于中分二。初虔恭礼赞。次彼诸世尊已下投诚请证。此初也。文分为二。初现世后如是等下过未。初中复二。初礼次赞。此礼也。尽寿投诚故云归命。表敬之极故云顶礼。赞中初赞自利得菩提。后赞利他转法轮等。此即初也。
经。转妙法轮持照法轮雨大法雨击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秉大法炬。
赞曰。此赞利他。初明说法。次明利他。说中八句。初三句标。次五句释。此中二释初转法轮在见道。照法轮在修。持在无学。义通三乘。见谛道中俱观四谛上下转等独得转名。修道离障重观妙理独得照名。无学能摄有无为德独得持名。雨大法雨胜解行位。击大法鼓在见修位。吹法螺下在无学位。又释。初三准解深密经是三时教。此中持应在后。以文言便持在照前。下五句中第一即转法轮。准法华经论云。已断疑者令成就智身故即是令得二乘果。击大法鼓者即照法轮。法华经论云。已成就智身者示二种密境界故。说二乘者是趣大方便。彼不能知云密境界。三无性等亦密意故。今此但有示二乘密境界。无不绝大法鼓故。次吹大法螺等三是持法轮。初是说法。次得智。后观理。即是令得菩提涅槃。法华经中据圆满能故。于法幢后方说吹螺。此约能为他说教令得二果故。于法幢前说吹螺。如妙光菩萨持妙法华经化八王子皆成佛道。信解品中迦叶等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经。为欲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常行法施诱进群迷令得大果证常乐故。
赞曰。利他。令他得世果名利益。得出世果名安乐。以教授机名为法施。未发心令发心名诱。已发心令成就名进。已成就者令得解脱名令得大果。证常乐故。涅槃自性常。菩提三种常。四智所依常。故俱名常。乐如前释。
经。如是等诸佛世尊以身语意稽首归诚至心礼敬。
赞曰。过未诸佛。
经。彼诸世尊以真实慧以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善恶之业。
赞曰。投诚请证。以佛一具二智云真实慧。二圆五眼故云真实眼。三能真实证具前二义故。四平等心证平等理故。依三念住故。五能知见此意。由佛具二智故悉知众生。圆五眼故悉见众生。故今投诚请佛为证。即无著般若经论云见智净具足住。见即五眼智即二智。由肉天眼见一切众生色蕴色身。由法眼故见一切众生四蕴名身。即见身语业是肉天眼。见意业是法眼。总见佛眼。瑜伽八十二云。成就明眼具三眼故。三即肉天慧。慧中本后分为法慧。体是一故。在果名佛眼。体即三眼。故不云五。由佛具智故。知者知寂静不寂静。即知住念住非念住坏缘法念。通根本智。及具五眼能悉知见身语心行善不善业。依三念住怨亲等视故请为证。又真实证明有其二义。一述佛明证。二请为证明。若但为证应在后明。由通二义故中间说。亦同十住毗婆沙。云十方一切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发露诸黑恶等。
经。我从无始生死以来随恶流转共诸众生造业障罪。
赞曰。正明忏悔文复分三。初总标次别忏后顺同。此初也。随恶者随恶友随惑业。流转者受生死果。种子为流现果为转。惑随恶惑业集谛。流随恶果苦谛。转依于苦谛复共众生起于集谛造于诸业。
经。为贪瞋痴之所缠缚未识佛时未识法时未识僧时未识善恶。
赞曰。次别忏也。又分为三。初举造业因。次所造业后所成果亦即如次忏惑业苦。此即忏惑起业因也。由斯三毒之所缠缚不自在故。起诸恶本名不善根。同十住毗婆沙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起。合九种者即身等三业有现生后及三界业故云三三。皆贪等起云从三起。无明胜本偏云未识三宝善恶。
经。由身语意造无间罪。
赞曰。忏业障于中分三。初举业障。次证佛证。后正忏悔。初中有三。谓总别结。如次三文。别中初五逆业。见有胜已已下余业。此初文也。依萨遮尼乾子经等有大乘五逆。
经。恶心出佛身血诽谤正法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害父母。
赞曰。此之五逆三乘通说。总大乘不共逆中当第四逆。诽谤正法亦是破僧。谤佛八正为非正道。说五法为正道。故云诽谤正法。言五法者大乘未见其文。准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一百一十六云。何五法。一尽寿着粪扫衣。二尽寿乞食。三尽寿唯一座食。四尽寿常居迥处。五尽寿不食一切鱼肉味盐苏乳等。正理律摄说五有别。具如彼明。或诽谤正法是大乘第二逆。在此破僧前明者。以谤佛正法同故在此而说。非属破僧。
经。身三语四意三种行造十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于诸善人横生毁谤斗秤欺诳以伪为真不净饮食施与一切于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恼害。
赞曰。第五逆也。谓长夜常行十不善业。初总举明。后略别明。于诸善人下略别明。生毁谤者语不善业。斗称欺诳以伪为真是盗业。不净饮食施诸众生是贪不善业。惜好施恶故更相恼害嗔不善业。
经。或盗窣堵波物四方僧物现前僧物自在而有。
赞曰。是第一逆。用盗三宝财物。
经。世尊法律不乐奉行师长教示不相随顺见行声闻独觉大乘行者喜生骂辱令诸行人心生悔恼。
赞曰。是第二逆。初违教。即隐蔽覆藏。见行声闻等下毁人。并含第三逆。
经。见有胜已便怀嫉妒法施财施常生悭惜无明所覆邪见惑心。
赞曰。明忏余业。初举起业因。嫉悭即随惑十缠。无明邪见即本惑。各据胜说。
经。不修善因令恶增长于诸佛所而起诽谤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如是众罪。
赞曰。即所起业新薰不善令增。本有不善业等令长。次于佛法起不善业。
经。佛以真实慧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
赞曰。二请佛证知。
经。我今归命对诸佛前皆悉发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复作已作之罪今皆忏悔。
赞曰。三正陈忏悔。
经。所作业障应堕恶道地狱傍生饿鬼之中阿苏罗众及八难处愿我此生所有业障皆得消灭所有恶报未来不受。
赞曰。忏报障。
经。亦如过去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已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赞曰。忏中后顺同也。三世为三此同过去。初举他。我之业障下自作。
经。亦如未来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皆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咸悉发露不敢覆藏。所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亦如现在十方世界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亦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赞曰。余二准同。
经。善男子以是因缘若有造罪一刹那中不得覆藏何况一日一夜乃至多时。
赞曰。第四结劝修行。于中分二。初举罪劝悔。二若有愿生下举益劝修。初中复二。以是因缘结前。因缘者是所以。由恶业感恶果。既有此损所以又如菩萨。欲修菩提必须忏悔。故是因缘。若有造罪下正劝。劝文有三谓法喻合。法中有三。初令不暂停。次令还出净怀于愧信。后劝应如前悔。刹那多种。经一生灭之刹那时尚不应停。而况多时。如毒箭中不可暂忍。
经。若有犯罪欲求清净心怀愧耻信于未来必有恶报生大恐怖应如是忏。
赞曰。后二文由愧拒恶。由信因果有善恶报。故生大怖。
经。如人被火烧头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复如是即应忏悔令速除灭。
赞曰。喻合可知。
经。若有愿生富乐之家多饶财宝复欲发意修习大乘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下举益劝修有三。初举有漏益劝修。后举无漏益劝修。有漏之中初举欲界后举色界。欲界中初人次天。人中四姓初举吠舍戍陀二劝。次举净行刹帝利劝。此初二。
经。欲生豪贵婆罗门种刹帝利家及转轮王七宝具足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后二也。
经。善男子若有欲生四天王众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举欲天劝。
经。若欲生梵众梵辅大梵天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天善见色究竟天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举色天劝。如瑜伽.杂集.智度.长阿含.起世.正法念.正理.婆沙.楼炭经等。广说如彼。且正理云。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静虑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于自地内光明最小故名小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唯此净最小。故名小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离云居故名无云。福转胜故名福生。有色异生其福最胜。故言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灌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又此天中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烦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彼天形色端正妙好过下二天。故名善现。形色转胜众所乐观。故名善见。彼天形色最为胜妙。余不及故名色空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
若欲求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亦应忏悔灭除业障若欲愿求三明六通声闻独觉自在菩提至究竟地。
赞曰。举无漏果劝有三。初通说声闻。次明俱脱到于彼岸。小中二果然独觉中部行独一虽两种别并得俱脱。三明六通如余处辨。
经。求一切智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举大果劝。初四智。智性名智。三藐已下智相名智。一切智根本智能证也。重言智者智性所证也。意明智性是根本故。即此智性离二障故名净智。非余所知名不思议。离生灭名不动。即当阿耨多罗也。三藐等如常所释。如无著菩萨般若经论释。具智断德是无上菩提。或复总别配四智品。一切智智总。准大庄严论第三说。智净是观察转五识得。能于大众说法断疑。雨大法雨能令他净故名净智。又总一切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于所识境恒无障碍。此自无染故亦名净。不思议者是成事智转第六得。于一切世界作种种变化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动智者是圆镜智转第八得。故彼论云。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释云。彼镜智以不动为相。恒为余三智之所依。不动者是相续一类唯舍受义。三藐等者是平等智转第七得。故彼论云。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释云。若修习此智最极清净即得无上菩提。以无究竟故。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无究竟故不住涅槃。此意由众生故究竟不得入于涅槃。复言正遍智者唐梵俱说。
经。何以故。
赞曰。下释忏悔灭障所以。即是释难。文复分二。初释难。后若有善男子下结成忏悔能灭诸恶。初中有三。一依因缘门释。第二何以故下依无相门释。三善男子一切诸法下依真如门释。此依因缘门。初徴后释。此徴也。徴意云。善恶各别前后生灭。何所以故忏悔能灭。又徴意云。恶现在时忏心未起。起忏心时已生者谢无。未生者住未来复无。现在时复不俱。明闇不并。又现在者才生即灭。从何所以而说忏灭。
经。善男子一切诸法从因缘生。
赞曰。初释难后引证。此释难。虽前后生灭一切诸法。而由因缘力故生。亦由因缘力故灭。此但举因缘生。必定有因缘灭故影略言不说灭也。虽灭不待因据见生说。若未来应生。落谢应能感果。由忏因缘令彼不起亦名为灭。即待因灭也。
经。如来所说异相生异相灭因缘异故。
赞曰。此引证。一切如来皆同此说。故云如来所说。相谓体相。异法体出生异法体灭坏。犹如明生而闇法灭。有能生因缘有能灭因缘。因缘是所以义所以有异。故忏法生不善法灭。
经。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所有业障无复遗余。
赞曰。释第二徴有三。初牒前所徴过去已灭。次辨今忏善心得生。后辨忏心所灭之障。此初也。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者牒前已灭。现行之法云所有业障。彼所薰种可有当生。无复遗余。令彼当生无复遗余。不约现行已灭说断。
经。是诸行法未得现生而今得生。
赞曰。次辨今忏善心得生。此因缘法昔不缘合未得现生。而今现缘合忏善心得生。
经。未来业障更不复起。
令未来应生业障更不复起。复者重也。未来未生应生之现更不生。现已薰业种应招未来果之业障。更不复能招后果起。有一业感多生。已感者已灭未灭应感更不复起。曾未招者彼所招果是余已生果。恶之类是余能招恶业之类云更不复起。即有漏心忏伏断。无漏心忏除断。三门说忏。皆通漏无漏故。
经。何以故。
赞曰。第二依无相门释。初假徴后正释。此假徴也。徴意云。俱生灭法。何以故异法因缘有生法生。异法因缘有灭法灭。
经。善男子一切法空。
赞曰。正释。初释后引证。此释。一切所有生灭法相。皆悉空故即相无自性。
经。如来所说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亦无生灭亦无行法。
赞曰。此引证也。一切如来说我寿者悉皆是无故。彼所起善恶之业亦无生灭。或我寿等即解深密等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等。是所灭之障既无生灭能灭之行法亦无生灭。是一切法故。又普贤观经云。以此五蕴空无自性。乃至云。如此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无住无坏无观心无法不住法中。如是相者名大忏悔等。
经。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说。
赞曰。第三依真如门说忏除所以。初释次徴后通。此释也。一切法本体即真如。胜鬘经云。为依为持为建立故。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以本真如无生无灭不可言说故一切法皆归于本。无生无灭亦不可说。亦彼生灭皆同无故。前无相门说无生灭。影知真如门亦无生无灭。故略不说。于真如门明不可说。影无相门亦不可说。此为除彼能所诠相遍计性故摄妄皆尽。
经。何以故。
赞曰。徴也。何所以故如无生灭亦不可说。
经。过一切相故。
赞曰。通也。由真如理出过生灭相。过者离也。出离生灭相出离言说境。故无量义经云。无相不相故名无相。摄论亦云。无二相等故。普贤观经云。以此身心如空中风住无相理归命如如一切三宝。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见十方佛等。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于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无众生而有于本。
赞曰。结成忏悔。初结忏悔后结成真说。此初也。结真忏悔有二。一结无漏。即如是入于微妙真理是。入者证也。以无分别入真如理。破二障断二结有漏即生信敬心。虽未能证而但信解无相真如。依胜解力亦能除恶。我我所无依圆性有故云名无众生而有于本。真妄对明不言依他有。据实不无。此初门依欲。第三依真。无相通二。不说依于初世俗观者。以虚妄执不能除障故。
经。以是义故说于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结成真说。教与机行理相应故。义谓义利。由三相应有义利故说于忏悔。
经。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业障永得清净。
赞曰。上明忏悔法下明能行之人。于中有三。初标次释后摄。此标也。
经。云何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诽谤三者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四者于诸众生起慈无量是谓为四。
赞曰。次释有三。谓徴释结。文段可知。此意应同妙法华经普贤所问。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答成就四法。此中第一即彼入正定聚深信三乘名正念成就。不归外道名不起邪心。第二即佛所护念。能于深理不生诽谤。是根熟故佛所护念。第三殖众德本能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即种殖善本。第四即彼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起慈无量能与他乐。亦起于悲能拔他苦。且据初说云慈无量。据具因说成就四法能除业障。若分成就亦分能忏。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专心护三业不诽谤深法作一切智想慈心净业障。
赞曰。颂摄。能于三业正念成就随根成就名护三业。问。何颂摄。答。行法持法有差别故。长行令行颂摄令持。
经。善男子有四业障难可灭除。
赞曰。上略陈忏悔灭恶。已下广明四行辨生善。于中分二。初明所除障后明能除行。物中复三。初总标次别徴后别解。此初也。
经。云何为四一者于菩萨律仪犯极重恶二者于大乘经心生诽谤三者于自善根不能增长四者贪着三有无出离心。
赞曰。后二文也。徴者可知。同瑜伽论第七十九说。彼云复次菩萨略有四种增上品障。若不净除终不堪能入菩萨地及地渐次。何等为四。一者于诸菩萨毗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毁谤大乘相应妙法。三者不积集善根。四者有染爱心。言起染污犯者。起上品缠染污心犯四他胜处云上品故。非诸染心犯皆此摄故。此经云。于菩萨律仪犯极重恶。若通染心犯皆此摄何名极重。二者谤法据谤三乘皆是重障。亦是大乘五逆摄故。今言大乘约自所学。若生诽谤不依行故。三自不久集福慧资粮。设先小修不能数起云于自善根不能增长。瑜伽但约先不曾修云未集善根。此经约曾不能数起。或据上品云未曾修。非下劣善亦不修习。四贪着三界无求出离涅槃之心。涅槃名出离三界故。瑜伽云有者即三有。
经。复有四种对治业障云何为四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明能除行。文段分二。初佛总标。后天帝别请。初中复三。谓标徴释。文显可知。此之四行于一切位皆悉通行。亦如瑜伽七十九明。
经。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世间所有男子女人于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云何能得随喜一切众生功德善根。
赞曰。天帝别请有二。初天帝请后佛为说。此请也。第一说一切罪即忏悔。是前已偏明故今不问。余三未说故今请之。初问有三意。一问一切众生有不修善。云何随喜一切众生。二问随喜之法。三问得几所福。佛标说中先明劝请次辨随喜。云何天帝先问随喜后请劝请。答。机乐欲故劝请难故。逐易先问。佛据福胜所以先标。
经。佛言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
赞曰。下佛答有四。一答初问并教仪则。二正教随喜。三明随喜得福多少。四即劝修。此即初也。仪则可知。设有未修当可能修故能随喜。又得福多。
经。应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施戒心慧我今皆悉深生随喜由作如是随喜福故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
赞曰。答第二问意随喜之法文段分四。一随喜凡夫福。二随喜菩萨福。三随喜如来福。四随喜三乘福。此初也。初随喜现在后随喜过未。谓世间修三福业事。戒施修俱福云三福业。过未可知。或戒定慧学。施者无贪即戒学迹。贪障出家故偏明之。略不说无瞋。
经。又于现在初行菩萨发菩提心所有功德过百大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是一切功德之蕴皆悉至心随喜赞叹过去未来一切菩萨所有功德随喜赞叹亦复如是。
赞曰。随喜菩萨。初随喜现在后随喜过未。初中七位。一初发心位。二胜解行位即过大劫等。三增上意乐位即获无生忍。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位即至不退转。二地至九地。七至究竟位即第十地因究竟也。略无种姓及如来地。种姓即前随行。如来地在后明故。然于善中各有四种。自作教他庆慰随喜。此中举二影显余二。赞叹即庆慰。或可。于忏悔等各别有四。于随喜中自作教他亦二摄故更不别说。过未可知。
经。复于现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应正遍知证妙菩提为度无边诸众生故转无上法轮行无碍法施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雨法雨哀愍劝化一切众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
赞曰。随喜如来。随喜如来中初随喜自利。即证菩提。二随喜利他。即为度已下是利他中初说法。次未信令信已信令入即皆蒙法施。已入令熟即悉得充足。已熟解脱即无尽安乐。应有随喜过未诸佛。在后总于三乘中说故此不明。
经。又复所有菩萨声闻独觉功德积集善根若有众生未具如是诸功德者悉令具足我皆随喜。
赞曰。随喜三乘有二。初随喜向后随喜果。此随喜向也。
经。如是过去未来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随喜赞叹。
下随喜果。同十住毗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行即是慧。习行三乘人向。具足三乘者果。一切凡夫福或无性乘或见道前。然是无性乘好。以有习行三乘者故。诸见道前是习行摄故。
经。善男子如是随喜。当得无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断烦恼成阿罗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常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为供养。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随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养功德有数有量不摄一切诸功德故。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赞曰。答第三问福多少。文中有四。一举福无边。二校量胜劣。三徴所以四为释成。文显可知。
经。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功德若有女人愿转女身为男子者亦应修集随喜功德必得随心现成男子。
赞曰。第四劝修。文亦可知。
经。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已知随喜功德劝请功德唯愿为说欲令未来一切菩萨当转法轮现在菩萨正修行故。
赞曰。第二问劝请有五。一天帝为问。二如来为答。三明福多少。四引已为证。五劝修行。此初问也。有二。初结前次请后。请中初申请后请意。
经。佛告帝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行声闻独觉大乘之道。
下如来为答分三。初令修行。次教仪轨。后正教劝请。令修行中。初举所求果。后令起行。修二乘道者令生遍智。有法不知智非无上故。又为成就彼二乘故。亦应说学人天之法。即是三乘方便所修故不别说。
经。是人当于昼夜六时如前威仪。
下次教仪轨。
经。一心专念作如是言我今归依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无上法轮欲舍报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诚顶礼劝请转大法轮雨大法雨然大法灯照明理趣施无碍法莫般涅槃久住于世。
下正教劝请有二。初教劝请次教回向。问。下自别说回向之法。何故请中先明回向。答。下是总明。此是别说。影于忏悔随喜之善。皆应回向。初中有二。初请后请意。请中有二。初归诚请时。次正申请。请中二。初请说法后请久住。三业俱请。若初成道未转法轮请转法轮。若欲舍报身请久住也。
经。度脱安乐一切众生如前所说乃至无尽安乐。
下请意。此指例前。云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故云乃至无尽安乐。
经。我今以此劝请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劝请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劝请功德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下回向。
经。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若复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所得功德其福胜彼何以故彼是财施此是法施。
下明福多少。校量显之有二。初举小校量。后举多显胜。初中有四。一举施福。二正校量。三徴所以。四且略释。文段可知。如般若经论判校量所以。
经。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若人以满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一切诸佛。劝请功德亦胜于彼。由其法施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是故善男子劝请功德无量无边难可譬喻。
下广校量有三。初举施。次校量。后释所以。释所以中有四。一标二徴三释四结。文显可知。释法施胜财施为劣。大同瑜伽论第七十。彼云。由五因缘于诸财施法施为胜。一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恶行。法施决定起诸善行即此第一。二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烦恼。法施能令对治烦恼即此第二。三者财施于他身中无间引发有罪安乐。法施能令无间引发无罪安乐即此第三。四者财施若佛现在若不现在易可获得。法施若无诸佛现在难可获得。此经所无。五者财施施而有尽。法施施而无尽。即此第四。此经第五彼论所无。
经。如我昔行菩萨道时。劝请诸佛转大法轮。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释诸梵王等劝请于我转大法轮。善男子。请转法轮为欲度脱安乐诸众生故。我于往昔为菩提行。劝请如来久住于世莫般涅槃。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辨大慈大悲证得无数不共之法。我当入于无余涅槃。我之正法久住于世。
下引证有三。一初别明请说请住果。二我法身者下合明二请果。三此等皆由下结。初别明果中。初请说法。果我于往昔下后说请住果。请住果中有四。初智德次恩德次不共德。佛所成德非二乘有。菩萨不圆皆云不共。后法不灭。文显可知。
经。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法身常住不堕常见。虽复断灭亦非断见。能破众生种种异见。能生众生种种真见。能解一切众生之缚。无缚可解能植众生诸善根本。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无作无动远离愦闹寂静无为自在安乐过于三世。能现三世出于声闻独觉之境。诸大菩萨之所修行。一切如来体无有异。
下合明二因果分二。初明佛自成就德。能破众生下明令他成就德。自成就德中有二。一总说三身。二别说三身。初一句总。谓我法身者清净无比。诸功德法依聚体义合名法身。离二障故名为清净。已下别说三身。种种妙相等。报身智德超情计境故。一切众生下应化恩德超言说境故。法身摄藏下法身断德。以真如理体遍常故摄诸法。余法翻此故不摄。如虽常非常见。虽断非断见者境真实故。能缘非边。或灭性名灭。证此灭性常非常见。能令染断非断见。诸边见者非常见常非断见断。所以名边。不称中道无漏智故。能破众生下令他成就德中。一令他舍邪归正德。二令他离缚断障德。三能殖下令他成就应身德。四令他圆证法身德。令解脱已下是以解脱为后边故。就法身德中为五。一具四德。二超三世。三越二乘。四菩萨境。五佛同证。非惑业作云无作。非今始生云无动。此常德烦恼皆尽云远离阓闹。寂静无为显法身自体净德。具大我德云自在。非逼恼故云安乐。是大乐德。即令他修大悲大信大智大定如次能证。余句可知。
经。此等皆由劝请功德善根力故。
下结。
经。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诸经中一句一颂为人解说功德善根尚无限量何况劝请如来转大法轮久住于世莫般涅槃。
下第五劝修行有二。初指前我所得。是故下次正劝行。劝行中有三。初举应行之人。次举小福。何况下后况胜福。而不行耶。文段可知。
经。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回向一切智智。
下第三明回向。文分为二。初天帝请后如来答。此初也。
经。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愿回向者。当于昼夜六时殷重至心作如是说。我从无始生死以来。于三宝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与傍生一抟之食。或以善言和解诤讼。或受三归及诸学处。或复忏悔劝请随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摄取回施一切众生无悔吝心。是解脱分善根所摄。
赞曰。如来答中有三。一举修行人。二当于昼夜下仪轨。三作如是说下正教回向。于中复三。初令运心持所修善。次我令作意下令其回向。于中复二。初回施众生。次回向菩提。
经。如佛世尊之所知见不可称量无碍清净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
下后正教回向中。第三教作心想成前回向。于中复二。初如佛修。次又如过去下如菩萨修。如佛修中有三。初回施次愿。皆获得下发愿。后共诸众生下回向。初回施中初举佛所行。次我亦如是下同佛作想不住相心。如天亲般若经论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着。防求于异事护存已不施。若着自身及财。护惜财物为存活故不能行施。若求果报及报恩便舍菩提别求异事。是故不住相。不舍相心者不住空见而不修断。都无所住应修其心。
经。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辨才悉皆无滞。
赞曰。次发愿。愿中初愿成福。后智慧无尽下愿得智。
经。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复出生无量善法亦皆回向无上菩提。
下如佛修中第三回向有二。初回过去已修善趣菩提。次因此善根下回现及未来生趣向菩提。
经。又如过去诸大菩萨修行之时功德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种智现在未来亦复如是然我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教作心想。成前回向中第二如菩萨修。亦分为三。初指三世菩萨所修。次然我所有下同修。同修中有二。此初同回向。
经。是诸善根愿共一切众生俱成正觉如余诸佛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不可思议无碍清净住于无尽法藏陀罗尼首楞严定破魔波旬无量兵众应见觉知应可通达如是一切一刹那中悉皆照了于后夜中获甘露法证甘露义。
赞曰。后同发愿。于中后四。初总愿成正觉。二如余诸佛下别愿所成德。三我及众生下愿同佛证。四犹如无量寿下指同诸佛。愿所成中初别指后愿证得。别愿所成中略举八德。一现坐道树下。此通说应化。二不可思议无碍清净此总句。通于上下。坐道场及菩提树俱不可思无碍清净。所住总持等亦不可思议。离障故无碍除习故清净。三住于无尽法藏陀罗尼。谓一切功德藏陀罗尼。即四总持。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无生忍。四明咒。四首楞严定是梵语。此云健行定。大般若四百一十四约自性云。能摄一切等持境能辨无边行。为一切等持导首等。成唯识论约能行之人云。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名健行定。五破四魔十军。军者杂藏经云。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轻蔑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坏瓶投水。六能了法。应见谓见色法。应知谓知非色法。应觉通了于二。上是俗谛。应可通达通达真谛。一刹那中悉皆照了者。真俗双行故。又解。具五眼故应见。具本智故觉。具后智故知。具六通故通达。七获甘露法菩提。八证甘露义涅槃。
经。我及众生愿皆同证如是妙觉。
下愿同佛证。
经。犹如无量寿佛胜光佛妙光佛阿閦佛功德善光佛师子光明佛日光明佛网光明佛宝相佛宝焰佛焰明佛焰盛光明佛吉祥上王佛微妙声佛妙庄严佛法幢佛上胜身佛可爱色身佛光明遍照佛梵净王佛上性佛。
下指同诸佛。于中复二。初例四方后总例。此初。西方举三佛。东方举五佛。南方亦举五佛。北方举八佛。
经。如是等如来应正遍知过去未来及以现在示现应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无上法轮为度众生我亦如是广说如上。
下结例。
经。善男子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经灭业障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得无量无边大功德聚。
下品中第三大段如来为答有六。此即第二赞胜劝行。初举持经福广校量。意遣修行。文段分四。一明持经福多。二譬如三千已下举喻校量显胜。三是故善男子下广成福胜。四是故当知下总结令知。此初也。
经。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时皆得成就人身。得人身已成独觉道。若有男子女人尽其形寿恭敬尊重四事供养。一一独觉各施七宝如须弥山。此诸独觉入涅槃后。皆以珍宝起塔供养。其塔高广十二逾缮那。以诸华香宝幢幡盖常为供养。善男子。于意云何。是人所获功德宁为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复有人于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灭业障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所获功德于前所说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劝请十方一切诸佛转无上法轮皆为诸佛欢喜赞叹。善男子。如我所说。一切施中法施为胜。
下第二举喻校量有五。一举福田。二若有善男子下修供养。三善男子下问多少。四天帝下彼答得福多。五善男子下校量显胜。显胜中有三。一明福胜。二假徴。三为释。释中有二。初修正行。佛赞故胜。二善男子下由法施过财故胜。
经。是故善男子于三宝所设诸供养不可为比。劝受三归持一切戒无有毁犯三业不空不可为比。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随力随能随所愿乐于三乘中劝发菩提心不可为比。于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得无碍速令成就无量功德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令无障碍得三菩提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劝令速出四恶道苦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劝令除灭极重恶业不可为比。一切苦恼劝令解脱不可为比。一切怖畏苦恼逼切皆令得解不可为比。三世佛前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劝令随喜发菩提愿不可为比。劝除恶行骂辱之业一切功德皆愿成就所在生中劝请供养尊重赞叹一切三宝劝请众生净修福行成满菩提不可为比。是故当知劝请一切世界三世三宝。劝请满足六波罗蜜。劝请转于无上法轮。劝请住世经无量劫演说无量甚深妙法。功德甚深无能比者。
下广成福胜有十一不可比。是故下总结并可知。言不可比者。由此经能令行此等胜行故不可比。非此等行不可为比亦能令得无上菩提。岂不可比。
经。尔时天帝释及恒河女神无量梵王四大天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等皆得闻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今悉受持读诵通利。为他广说。依此法住。何以故。世尊。我等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顺此义种种胜相如法行故。尔时。梵王及天帝释等于说法处皆以种种曼陀罗华而散佛上。
下第三大段依劝修行有五。一愿修行。二尔时梵王已下诸天供养。三三千大千下现诸瑞应。四时天帝释下诸天解悟。五佛言如是下佛为印可。初中初举行法之者。二从坐而起下请行仪则。三白佛言下正愿修行。愿修行中有三。初愿修次徴后释。诸天供养文相可知。
经。三千大千世界地皆大动一切天鼓及诸音乐不鼓自鸣放金色光遍满世界出妙音声。
下明现诸瑞应。准文释意。其义可知。
经。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此等皆是金光明经威神之力慈悲普救种种利益种种增长菩萨善根灭诸业障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下诸天解悟。佛印可知。
经。何以故。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百千阿僧祇劫。有佛名宝王大光照如来应正遍知出现于世。住世六百八十亿劫。尔时宝王大光照如来为欲度脱人天释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众生令安乐故。当出现时。初会说法度百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诸漏已尽。三明六通。自在无碍。于第二会复度九十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诸漏已尽。三明六通。自在无碍。于第三会复度九十八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圆满如上。
赞曰。下第四大段引己为证。明闻经福多。初徴次引。引中有六。初明所逢佛。二陈己得益三彼佛现证。四佛指处方。五说闻名得益六结成福胜。明所逢佛中有四。一时节。二有佛名下名号。三住世六百下住。四尔时宝王下说法利即三会益。文相可知。
经。善男子。我于尔时作女人身。名福宝光明。于第三会亲近世尊。受持读诵是金光明经。为他广说。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时彼世尊为我授记。此福宝光明女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舍女身后从是以来越四恶道生人天中受上妙乐。八十四百千生作转轮王。至于今日得成正觉。名称普闻。遍满世界。
下陈己得益有五。一说自身名。二于第三下闻经修学。三时彼佛下得授佛记。四舍女身后下获胜福报。五至于今日下得成菩提。
经。时会大众忽然皆见宝王大光照如来转无上法轮说微妙法。
下彼佛现证。
经。善男子去此索诃世界东方过百千恒河沙数佛土有世界名宝庄严其宝王大光照如来今现在彼未般涅槃说微妙法广化群生汝等见者即是彼佛。
下佛指处方。问。往受女身即犹地前。何得三祇彼佛不灭。答。化应现相出没随机。报法常存。故言现在。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宝王大光照如来名号者于菩萨地得不退转至大涅槃若有女人闻是佛名者临命终时得见彼佛来至其所既见佛已究竟不复更受女身善男子是金光明微妙经典种种利益种种增长菩萨善根灭诸业障。
下第五闻名得益有二。一得至涅槃。二不受女报。六善男子下结胜可知。
经。善男子。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随在何处为人讲说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皆获四种福利善根。云何为四。一者国王无病离诸灾厄。二者寿命长远无有障碍。三者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四者安隐丰乐正法流通。何以故。如是人王常为释梵四王药叉之众共守护故。
下大段第五明行经利益有四。一国王益。二臣佐益。三沙门婆罗门益。四人庶益。国王益中有三。一明人王得益。二问梵释护不。三世尊重劝。初中有二。初标后释。标中有二。一所行法人。后明国王益。王益有五。一标得益。二徴问。三释。四又徴。五如是人王下明护。
经。尔时世尊告天众曰善男子是事实不。
下第二问梵释护不有三。一佛问令护。二诸天答护。三佛赞印。初也。
经。是时无量释梵四王及药叉众俱时同声答世尊言。如是如是。若有国土讲宣读诵此妙经王。是诸国王我等四王常来拥护。行住共俱。其王若有一切灾障及诸怨敌。我等四王皆使消殄忧愁疾疫亦令除差。增益寿命。感应祯祥。所愿遂心。恒生欢喜。我等亦能令其国中所有军兵悉皆勇健。
下诸天答护中有四。初标答护。二若有国土下明得护所以。三是诸国王下明所护之王。四我等四王下明能护者有三。一为侍卫。二其王下为除恶。三增益寿下加善。加善有四。一增寿。二现瑞。三令劝。四兵勇。
经。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汝当修行。
下佛赞印。
经。何以故是诸国王如法行时一切人民随王修习如法行者汝等皆蒙色力胜利宫殿光明眷属强盛时。释梵等白佛言如是世尊。
赞曰。世尊重劝。初假徴令护所由。次佛为说应护所以。起世经.长阿含经等皆云。人若修善增天势力。又如下王法正论广明。后梵释领解文段可知。
经。佛言若有讲诵此妙经典流通之处于其国中大臣辅相有四种益云何为四一者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二者常为人王心所爱重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遵敬三者轻财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众所钦仰四者寿命延长安隐快乐是名四益。
下明臣佐益有四。一标二徴三释四结。臣佐敬顺方得是益。文显可知。
经。若有国土宣说是经沙门婆罗门得四种胜利云何为四一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少二者皆得安心思惟读诵三者依于山林得安乐住四者随心所愿皆得满足是名四种胜利。
下明沙门等益。国安人富臣人信敬。故得如是。文亦四段。如前可知。
经。若有国土宣说是经一切人民皆得丰乐无诸疾疫商估往还多获宝货具足胜福是名种种功德利益。
下明人庶得益。初标所由。次明得益。后是名下结。
经。尔时梵释四天王及诸大众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甚深之义若现在者当知如来三十七种助菩提法住世未灭若是经典灭尽之时正法亦灭。
下第六梵释述成有二。初梵释陈彰。后如来印劝。初陈彰有二。初明此经在世行证二种正法不灭。二若是经典下。此经若无行证二种正法亦灭。意欲令人久流胜教。
经。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是故汝等于此金光明经一句一颂一品一部皆当一心正读诵正闻持正思惟正修习为诸众生广宣流布长夜安乐福利无边。
下如来印劝。初印。善男子下劝。劝中有二。初明所流经。次皆当下令起法行。复二。初自利行。后为诸众生下令利他行。
经。时诸大众闻佛说已咸蒙胜益欢喜受持。
下品中第四大段时会得益。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末)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本)(释依空满愿品竟)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最净地陀罗尼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将求菩提必须修行。修行有二。即断恶修善。前忏悔等已明断恶。次明修善。修善之中发心修行。发心即发菩提心。谓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诸善行方能得果。所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诸地能破悭等十度障等。得五分法身成二胜果。故须明此发心修行。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成唯识论云。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地持.摄论.瑜伽.庄严释皆大同。净谓清净离二障故。然大乘同性及证契大乘经说。其三乘各有十地。菩萨十地能除二障。极净名最即最净之地。依主释也。净摄能依。地是所依。总为别所依。或十地体即为无为功德为体。即此功德体离二障名为最净。最净即地名最净地。持业释也。陀罗尼名如前已释。由此净地得此陀罗尼。在此陀罗尼能净此地。俱依主释。不通相违。以陀罗尼令离五障得名净地故。若取十度等但名最净地。若取陀罗尼名最净地陀罗尼。解妨者。问。辨中边论及摄论等皆说。依十地行十行断十障证十如。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略广异故。问。诸余经论说其十度。初六各三后四各二。何故此经十波罗蜜皆有五种。答。一一行中各有多门。诸圣教中影略而说。故不一准。
经。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与无量亿众。
赞曰。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无碍光请二如来为答。三大梵赞扬。四时众获益。初请分三。初能请人。次请法轨。后正陈请。此初人也。能得菩萨四无畏故名师子相。离障名无碍。得智自在能照真俗名为光焰。此从喻及法为名。
经。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种种华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
赞曰。请轨初由虔敬后陈供养。供养有多。如前已说。此起敬供养表问菩提心因如华。表成五分法身如香。表出二乘大智如幢。表四陀罗尼如幡。表此覆生如盖。故以华等供养。
经。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
赞曰。正陈请。初问菩提心因。次问菩提心体。初也。
经。何者是菩提心。
赞曰。问体。初标问。次别问。后结。此标问也。应云何者是菩提何名菩提心。初菩提是真理心是二智六度。
经。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
下别问。初依法空问。次依生空问。初中有三。初即菩提问。次离菩提问。后结所以。若即菩提菩提离三世故三世心皆不可得。
经。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
下问离菩提之心。无有一法能离真如故。离如心亦不可得。
经。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
下结所以。真理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说。心无色相犹如于幻。无实事业不可造作。此意同于文殊所问发菩提心经论。菩提不可身得。不可心得。身假心幻故广如彼释。此但问心。
经。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
下约生空问。众生谓我。我体是无。但假和合犹如幻事。无实可得可知。
经。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
下第三结问云。何诸菩提及心法俱不可取说。而有菩提发心能得。此甚深义何可得知。
经。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说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一切众生亦不可得。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第二问。后善男子譬如宝须弥下答第一问。答后问中初印答后释答。印答中初印次徴后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证所证皆平等故。
下徴及释也。徴者可知。释中初释不可得不可说之所以。以菩提义及菩提心同依真如无能说得。离计执故。
经。非无诸法而可了知。
后释发心得于菩提甚深之义。但除其病。不无法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
赞曰。下释答有二。初标次释。此标也。初菩提释菩提体。所证。菩提心能证。
经。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亦如是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实不可得。
下释。初不可取说。后以不可得故下释甚深义何可得知。初中有三。初释次徴后通。此释。初三世明真如菩提体。次心亦如是能证。前言心是第一义心。后言心是缘心。众生亦如是明人空。于中二相实不可得。合说二我俱不可得。同文殊问菩提心经依遍计故。
经。何以故。
次徴也。
经。以一切法皆无生故。
下第三通也。初总次别此总。以一切法皆无生故空。掌珍论云。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无为无有实是宗。不起故因。起者生。似空华者喻。以本不生故体非有。解深密经依三无性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经。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
下别通有三。初约菩提。文殊问发菩提心经云。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说。论释云。示现可证法。但有名用虚妄分别。其体无实故。此意所证但名字假设故云世俗。若如名取即虚妄分别。其体无实。能诠名假所诠亦尔。上约法明。
经。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
双约二执明。众生不可得生执无。众生名不可得法执无。天亲般若论云。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此意假名名无实。法空假。阴事生空假。通二处。
经。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
又约法辨有是能证。行谓所修行善法。非行谓所断不应修法。能所诠空故此中正明菩提心行法能断之行。非行者是此所断故。所以对明。
经。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赞曰。释甚深义令正修行菩提之心。以不可得故者。令知所证菩提及能证并能证者皆名言施设皆是假立无实可得。能如是知名于一切寂静法中住。依此假缘世俗道理一切功德善根而得菩提生起。即称正理名为菩提故。文殊问发菩提心经云。彼处无人证无所用证亦无法可证。如是通达是即名为得阿耨菩提。此意无人证则无修行者。无所用证则能证行。无法可证即所证菩提。广如彼论。若准旧经错云。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发出。是名初发菩提心。结属后文。余因皆不云依余名发心。故应除是名二字。文势即别。此新翻正。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
赞曰。答第一问。分文为四。一发心。二修行。三证地。四得护即得陀罗尼而为卫护。此初发心。发十度心。文即为十。发心自相难可了知故以喻明。最初发心行于施度。喻如宝山往者皆益。故文中有三。初喻次法合后结。余皆准此。或有无法合者。由此发心超出生死求大菩提。复出二乘行利他心。遇者皆益而无有极。故以妙高山王为喻。此山出于大海高于余山。珍宝无尽山能饶益。此菩提心利众生故合彼饶益。然大庄严论举喻有别。彼第二论云。譬如大藏。檀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以财周给亦无尽故。彼取苞含用无尽义。此中应辨发菩提心。略如前说。又庄严论云。此菩提心以何为根何所依止等有十一问。以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愿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为碍难。起异乘心故。以增益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准此答文知十一问。此利众生即第二义。依此得修故以利物为依。
经。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
譬如大地能持众物。故以戒为本。能生功德故喻于地。故遗教经云。当知此戒诸善功德安隐住处。能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故喻于地。大庄严论喻如宝箧。此意由戒能出功德如箧出物。如彼论云。功德法宝从彼生故。又宝箧与宝为依。依箧藏护不令失故。如依于戒余功德在。若破戒已如断人头。诸根等舍。既破戒已功德灭故。持众物故法合。或但是喻。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经。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
譬如师子喻。师子有其三德。一有大威力。二独步无畏。三离惊恐。如次喻。譬如师子独步无畏。发心修三种忍故。庄严论中。喻如大海诸来违逆心不动故。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故得无畏。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经。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
譬如风轮等有二譬。一风轮喻被甲精进。喻如风轮摄持世界。那罗延者此云力胜。喻利乐摄善二种精进。喻摄善精进中复有无下无退无足。由勇壮故不自卑屈无下。作事速疾无足。由力多故作事无退。如次喻无下无足无退三种精进故。喻摄善精进故。唯识论云。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初一是被甲。余四是摄善。或可。速疾喻利精进。以大悲为本。修勤利生速疾而化。或可总相。不必别配。庄严论中喻如金刚勇猛坚牢不可坏故。准此有二。一勇猛喻神。二金刚喻杵。所行精进如彼金刚杵坚牢不坏。能行之人如执金刚神勇猛不退。或但喻神。金刚之身不可坏故。
经。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
下譬定。初喻次法合后结。喻有四。一楼观喻。四禅八定具七最胜如七宝严。又诸禅定七圣财助伴七支戒为因故喻七宝楼观。楼则是观。又陕而修曲曰楼。观谓之阙。阙宫门双阙。二四道喻发心。修定等诸行有四种大。如庄严论。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钾以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故依此四可往菩提。譬如四道。或无作四谛大般若经名为衢路故。三清凉之风喻能除烦恼炎热故。四来吹四门。四门喻常乐我净四观。准余处明定为乐德因。此约通说。佛具起修四因。当能证得云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者但总法合。是名下结。故喻吹门。庄严论中喻如山王不动不乱总喻自性。此通喻差别。
经。譬于日轮光耀炽盛。
下喻发心修般若度因。文亦有三。喻合结。喻有二种。一日轮喻智自性。二光耀炽盛喻作用有二。一能照明。二能破闇。即证真断惑。理通利物。有胜势力故。此自得已亦令他得。通自他能。
经。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
法合。此心此求般若心名为因故或是所求。因是所以。由彼般若等有此能故。故发心求所以名因。智与心俱。或缘虑故通说名心。能破生死除苦谛。能灭无明闇灭集谛。能灭是道谛所证是灭谛。大庄严论。智喻如药。惑智二障病此智能破故。覆理不明二障喻闇。故智喻日体破闇故。能令衰损不起二智。二障喻病故智喻药。是名下结。
经。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
下喻发修方便善巧心因。文亦有三。一犹如商主多巧方便。有二功能。一能知道路。二引至宝所令求愿满。二此心能度下法合。由回向方便拔济方便度生死道获大菩提功德珍宝。不同二乘趣于寂灭。释通自他及因等言皆准前知。结文可知。
经。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
下喻发修愿心。文亦分三。由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具此大愿如月圆满。除自他障故云无翳。此心能于下合愿求。二利要于真俗境离障俱了方得满足。故云一切境界清净具足。结文可知。
经。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蜜因。
喻发修力心。文三如前。喻中一轮王喻。二主兵臣宝喻。王总喻发大菩提心。臣别喻于发行力心。有二种力。一思择力。二修习力。如主兵臣所须四兵。随自意自在如思择力。亦随王意自在如修习力。四兵二用。一廓境土。二安众生。此心下法合。由力波罗蜜一能严土。二广利生。无量功德通此二处。无量功德庄严土。无量功德以广利生。结文可知。
经。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菩提心因。
下喻发修智心。文三如前。喻有二种。一虚空喻。二轮王喻。智有二种。一成就有情智如虚空容受平等无择。二成就佛法智如转轮王受灌顶位。又此二智俱通二种。一净如虚空含容一切所有功德。二如转轮王能绍佛位广利有情。此心下法合。一切境无碍合虚空。皆得自在至灌顶位合转轮王。结文可知。
经。如是十因汝当修学。
下总结劝修。问。此发心因位在何处。答。发心有多位。准大庄严论有二。一世俗二胜义。世俗在地前胜义在地上。又云。菩萨发心依诸地有四种差别。一信行发心谓信行地。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地。此约三祇及究竟位各增处说。据实四十二位各各发心。文殊所问菩提心经又说四种。彼云。有四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发心。三者不退发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论释云。初二发心并在地前。初过声闻次过辟支佛。第三发心过不定地。已入初地得证智故。第四发心以善□法王子地故即第十地。瑜伽七十二又有十种发心。一世俗发心在地前。二得法性发心。谓入地菩萨及得二乘果回心之者。三不决定发心谓非菩萨种性。设菩萨性有退还法。四决定发心与彼相违。五不清净发心谓被他逼求活命等而发心者。六清净发心者与上相违。七羸劣发心者谓发心已被贪等缠所蔽伏舍正行邪。八强盛发心与上相违。九未成就果发心谓因位。十已成就果发心者谓在佛位。此中所说十发心中不决定不清净及羸劣各少分三中容有能为因故。由此但可总相而释通前所说三类发心。或且据一相别配无妨。然不如通。真谛三藏十发心因喻法各五义释。以下十度各有五行相故虽有此理然无正文人。释为五义。□难准下十度中各各五行。真谛以彼瑜伽论中六度□九门中五门配之。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善士。五清净。随应配五。道理亦难。诸经论说各各差别。杂集唯识等初六各三。后四各二。大庄严论六各六门。宝云经中十各十门。何故但配瑜伽九门中五门耶。故知十度行相差别有无量门。诸经论中随影互明。各不相违。然随行相依释亦得。以九门义摄一切故。广且依唯识摄大乘等差别而明。
经。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信根二者慈悲三者无求欲心四者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今此下明是佛答中。第二修行既发心已次应随修。于中分二。初修行二释名。修行十度即为十段。段段之中各分为四。一标二徴三释四结。文段易知下更不科。但牒文释。一者信根者菩提既以信为根本。又发菩提心经论施有五种。一信心施是故最初□信为根而行布施。二慈悲者既为菩萨意在利生。次信慈悲。与乐拔苦而行布施。三无求欲者既求菩提行于布施不希三有及报恩等。故无求欲心。四摄受一切生者为利生故平等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者回愿自他求佛菩提。又信根即菩提心体。七最胜中依止最胜即摄慈悲。无求欲心清净胜。摄受一切意乐胜。愿求种智回向胜。以施在初略最胜摄。影显余九亦最胜摄方名度故。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二者不为一切众生作烦恼因缘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四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戒中有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一者三业清净此即三聚戒之自性。二者不为一切作烦恼因。随护他支。然十地论菩萨受戒意为断除众生四流。即断惑因。三者闭恶道趣。开善趣者十地论云。菩萨受戒为除众生诸恶道苦。四者过声闻等最为甚深。不共二乘故。求大菩提。不约小果故。五者功德满者由戒为依生定慧故。故遗教经云。依因此戒能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第一摄律仪戒。第二第三饶益有情戒。第四第五摄善法戒。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瞋烦恼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业遭苦能忍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故五者为得甚深无生法忍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
忍即有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言能伏贪瞋烦恼是耐怨害忍。由不惜身命等是安受苦忍。以精进为体。能行苦行不求安息。三思往昔被他害等。思自往业忍彼不瞋。复由慈悲而为摄受故忍不瞋。此二即是耐怨害忍因。因有五种。一唯法想。二有苦想。三无常想。四亲属想。五摄受想。此且举二五。为甚深法者谛察法忍。以慧为性。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事不生厌心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熟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不退转地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精进中。一与诸烦恼不乐共住者精进有三。一被钾二摄善三利乐有情。此即第一被钾精进。最初发心起猛利乐欲翻诸烦恼如被钾。二福德未具不受安乐者。摄善之中有其四种。加行无下无退无足。此无退精进。于未得中能进求故不息受乐。三于诸难行不生厌心。无足精进。四者与慈悲俱摄受利益众生方便成就一切故是利乐有情精进。五愿求不退地者是摄善中无下精进。不自轻蔑能求上位故。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者常愿解脱不着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静虑之中亦有三。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办事静虑。此中第一是安住于诸善品。摄令不散。住定轻安等故名安住。引发神通诸功德等名引发。能办自他利益之事名办事故第二常愿解脱。解脱即八解脱。于空有边能不住者引解脱故。第三愿得神通即六神通。由现神通令诸众生舍邪归正集诸善根。此二即引发静虑。四为净法界除心垢者心通二种。能缘虑心并第一义心。为净法界即第一义心。依定能除二心垢故此为自利。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此即利他。此后二种是办事静虑。能办自他利益事故。非唯缘事名办事。事谓事业业用。然诸处说变大地为金等。为办事者且约外利事说。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三者真俗胜智乐善分别。四者见修烦恼咸速断除。五者世间技术五明之法皆悉通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智亦有三。谓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五中初二加行智。于善友所修十供养。及愿常随名为亲近一切诸佛菩萨善友。皆愿求养亲近无向背心。如前供养说。二常乐闻法心无厌足。应说诸佛本求法缘。上二俱是加行智摄。第三第五是后得智。真俗二境乐能了知。第四为断见修烦恼。是根本智。世间伎术即六十四能。五明之法谓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广如瑜伽三十八说。问。内明处者为唯佛教名内明处耶。答。外道亦有。但明内身因果名内明处。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意乐烦恼心行差别悉皆通达。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皆晓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于诸波罗蜜多皆愿修行成熟满足。五者一切佛法皆愿了达摄受无遗。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二者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三者过一切相心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安住。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安住。五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同时运行心得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善恶。二者能令一切众生入于甚深微妙之法。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别知。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二者于黑白法远离摄受。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厌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五者受胜灌顶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方便度等四瑜伽四十九说。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如前所说。五种大愿名愿。所有十力加行名力。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名智。问。此第十与六何殊。答。即彼中云。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名慧。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名智。名二差别。十二方便善巧者四十五说。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六。依外成就一切有情亦有六种。依内六者一于有情悲心顾恋。二于诸行如实遍知。三于菩提深心欣乐。四顾恋有情不舍生死。五遍知诸行轮回不染。六欣乐佛智炽然精进名依内修六种善巧。此意自利依外有情修六善巧者。一令修少善感无量乃至微善令修回向。二令小功力获大菩提能令舍邪修随喜等。三憎背圣教令除恚恼。四处中住者令其趣入。五趣入者令其成就。六已成就者令得解脱。已成后六善巧之中后之四种。复修六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即为会释诸教相违。二共立要契。令先断恶修善方便利益等。三异分意乐。见不善等现违背意乖先许等。非染心尔令改修故。四逼迫所生居尊胜位逼令修善。五施恩报恩谓于有恩他欲来报。但令修善为惠报恩。六究竟清净。谓现八相究竟利生等。广如彼释。愿行不同有说一愿。即初发心愿度有情共求佛果。发菩提心论云。以此愿引生十大愿。如唯识论等说有二愿。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诸处通说有四弘愿。即未度令度等。瑜伽四十五说有五大愿。一发心愿。二受生。三所行。四正愿。五大愿。于无上觉初发心求名发心愿。次为利生愿生善趣名受生愿。愿修善法名所行愿。愿当摄受一切功德名为正愿。说此正愿生于大愿。大愿即是十种大愿。一愿乐以一切上妙供具供养诸佛。二愿摄护诸佛正法。三愿从知足至入涅槃常随侍从。四愿行一切菩萨正行。五愿普成就一切有情。六愿往一切诸佛世界。七愿能普净一切佛土。八愿同菩萨意乐加行趣入大乘。九愿一切无倒利生皆不唐捐。十愿速成无上菩提。发菩提心经论.大庄严论各说十。大同少别。宝云经十多分有别。力智亦尔。诸说多少各有不同。烦不具引。且依摄论及唯识论总相而释。第三依徴列中五。即五段显不指科。方便五中初三拔济方便。后二回向方便。意乐烦恼心行差别者为拔济生须识意乐及烦恼心贪嗔痴行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有差别。此所对治诸对治门心皆晓了者。次为对除须识除法。八万四千诸功德门即是能治。大慈悲定出入自在者既识除法。应往诸趣而行化利。依大慈悲出入诸定皆使自在现大神通故。诸波罗蜜皆愿修行者回向菩提故。方便修诸波罗蜜一切佛法愿了摄受者菩提涅槃智断恩等愿皆证得了达摄受。是能证义。列愿五中初三求菩提愿。后二利乐他愿。初三即观三身。愿住第一观一切法。虽是总观亦观一切八相之法不生灭等。离执安住者虽名观住即是欲愿。如般若问应云何住。观一切法等通能所观。报佛之智观一切法。俗谛最妙理趣真谛离垢清净。即离二障能观之智于二谛中心得安住。得者证也。即报身四智。今云。菩萨于佛能观垢净智亦愿乐住。过一切相等者欲得法身。云心得安住体即欲乐。观于法身过一切相是心之本。心本即真如。无作者非烦恼作。无行者如离三世故。不异者无有前后别异之相。不动者不迁灭。观彼法身离此四相故。愿乐住云心得安住。为欲利益等者言于俗中者。即是机性能诠教等。为利他事故须了教诠及生机性。此即俗谛。于中愿乐心得安住。于奢摩他等欲为利生要依止观了知如幻离诸过等。故须俱行。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起于愿乐云心得安住。力五种者瑜伽云。力即十力此中第一则业异熟智力及遍趣行智力。善恶即善不善业故心行即遍趣。正智者离增上慢行故。智能遍实了一切业及彼意趣趣向故。能令入于深妙法者是漏尽智力。知漏尽不尽证得无为故。能令入深妙之法。众生轮回是生死生智力。若知过去轮回亦通宿住智力。随善恶如实了知轮回生死。三种根性正分别知者。根即根胜劣智力。性则种种性智力。五如理为说成就度脱者通处非处智力静虑等智力胜解智力。能修此等即修习力。能了此等思择力。五智中初三成熟有情。后一成就佛法。一能为众生分别善恶。二能令众生远离黑法摄受白法。三为利有情于生死不厌于涅槃不喜。四其福智行至大涅槃究竟处故。五于第十地受胜灌顶得佛菩提。诸不共法本后二智。此中十度地前地上各随分修。十地各一约增胜说。十波罗蜜多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废立。四释相。五诸门。第一释名者初释总名后释别名。梵云始迦波罗蜜多。始迦十。波罗彼岸也。蜜多离也到也。总云十离到彼岸。十者数也。彼岸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由此十行能知一切空有境尽。能解一切五明教尽。能达一切真俗理尽。能修一切福慧行尽。能证菩提果尽名到彼岸。菩提断俱名菩提。菩提涅槃并名菩提故。于五中有小不尽不名到彼岸。离者远离。由此十行能离生死五蕴之法。能到所知五种彼岸名十波罗蜜多。依大般若作如此释带数释也。若无性释论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若据自能所到释。摄论简他。以二乘等非于此五皆修证故大庄严论四义释。解深密经伽七十八以五义释。杂集论第十一以十二义释。此经有十七义。如次文说。释别名者摄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大庄严论能令清凉故名为戒。摄论约所治。庄严据得果。亦不相违。余释不同皆准此知。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稳。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释云。谓于因时能破悭吝亦能引广福德资粮。及于果时能裂贫穷得大财位。故名为施。余释别名其文易了。然但释六不释后四。准文殊问经论下为治十障立十波罗。后四云。七者治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对治颠倒道集实谛助道。生不颠倒道故。九者对治不自在心法。时非时得自在故。十者对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此意因时对治烦恼心故生助道心。果时得助道法。即诸道品四智相应诸助道法。余亦准知。出体如余。辨废立者前六广如摄大乘第七庄严论第七成唯识论第九。后四解深密经第四云。与前六种为助伴故。于前三种所摄有情安置善品故说方便与三为伴。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内心住无堪能等。复彼摄受乃至云。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故我说愿为进助伴。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故。说力为静虑助伴。由此智能引出世慧故我说智与慧为伴。此意为助成满前六故修后四。若准文殊问经发菩提心经。为治十障立于十度。前六即悭等。后四障者七烦恼心障。八颠倒道障。九不自在心法障。十有我相障。治此后四障立后四种度。若无性摄论后四一一皆通前六。彼云。一方便善巧。谓以前六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缘故。三力波罗。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谓由前六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就有情故。诸波罗蜜各有多义。随各举一皆不相违。
经。善男子何者是波罗蜜义。
下辨修行中第二释名。于中分二。初徴问后解释。此徴也。
经。所谓修习胜利是波罗蜜义。满足无量大甚深智是波罗蜜义。行非行法心不执着是波罗蜜义。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蜜义。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蜜义。能现种种珍妙法宝是波罗蜜义。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正分别知是波罗蜜义。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蜜义。无生法忍能令满足是波罗蜜义。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熟是波罗蜜义。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蜜义。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是波罗蜜义。济度一切是波罗蜜义。一切外道来相诘难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波罗蜜义。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波罗蜜义。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是波罗蜜义。
解释有十七义即为十七段。文段易知不别牒科。但依次释。言胜利者瑜伽三十五总说发心有二胜利。初发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二发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所守护。寝寤得安非人不娆。转受余生无病长寿常益有情无劳损等。若摄大乘别说胜利。论云。如是六种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巧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释云。富贵摄故是施胜利善趣摄故名大生。戒胜利。朋谓亲族属谓奴婢等。是忍胜利。广大事业加行成就是进胜利。广大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名为加行。所作皆办故名成就。无所挂碍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是静虑胜利。善知一切工巧明处是慧胜利。此上是六别别胜利。无罪乃至坐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六通利。不同世间胜生有罪。又无边无间乃至菩提非如世间唯自利益。常能现作有情义利故如胜生能。余五亦尔。佛智无量能了二空名大。余不能测名为甚深。此十能满名到彼岸。是波罗蜜义。善法名行不善名非行。此即是因。俱不执着即不执着是波罗蜜义。生死有漏果涅槃无漏果。生死过失涅槃功德。于生死过失正觉。于涅槃功德正观。或是正觉观俱通二处。是彼岸义。愚人乐生死智人乐涅槃。平等利益悲心不损名摄受。能得说示七圣财宝为智人。能得说示施戒忍勤定智方便为世间。法为智人财为愚人。现者说示或通为二说令学故。此是所示。或可。珍宝即依胜定现七宝等施诸众生。无碍四无碍。解脱八解脱。由八解脱能引神通等得四无碍等。智慧满足此能为说。是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即五无量之二种也。影显于余能正了知。施等即前五度及智即后五度。皆能修习至不退转即第十地至行彼岸。无生法忍三无生忍。如前已释。初地创得。八地相续得。能令满足者得至佛地。上二自利满。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就者是利他彼岸。十力降天魔无畏降外道不共法降二乘。此三胜故例余功德亦皆成满。是菩提波罗蜜智德也。生死涅槃了无二相如所通达真如无别。彼岸断德也。不如二乘以法执心见有二相。济度一切是恩德。由具无畏外道诸难释令降伏。能破邪彼岸。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显正彼岸。十二妙行者四谛三转。且依苦谛见道示相修道劝修无学作证。生无漏慧名为法眼。各于去来今断彼愚故一刹那智义分断三。即如次名智明觉也。计余三谛各有十二。应成四十八种行相。以相似故总名十二妙行法轮。广此法轮如法华疏。能于一切无著无染着。无所见无滞碍。无患累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永舍二种生死之患累也。
经。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善男子。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仗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善男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华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善男子。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华以为其饰菩萨悉见。善男子。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华池有四阶道金砂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随处庄严于华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善男子。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悉皆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已下答中第三大段证地。由前发心久修胜行得至证地故。于中分五。一得地相。二释地名。三明地障碍。四地所修行。五明地修习。此得地相。谓初证时所得之相。若无性摄论第七于十地中通得四相。论云。得此诸地云何可见。此问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释云。深信解者于地教决定印可真实如是。十种正行者即十法行。谓供养。书写。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及思修。得通达者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者若于初地正通达时速能通达后一切地。此种类故如有颂言。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到究竟者谓地地中果分成满或最后满。果分成满望前为果在因名分。或最后满者即成佛果。果究竟故。或第十地因究竟故称最后满。若准大庄严论第十三云。入地菩萨地地皆有十相。何者为十。一明信。二无劣。三无怯。四无待。五通达。六平等。七离偏。八离着。九知方便。十圣众生。明信者于自地得明。于诸法中除无知故于他地得信。于后诸地愿乐故。无劣者闻深妙法不惊怖故。无怯者难行行极勇猛故。无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达者他地方便皆能起故。平等者普于众生同自心故。离偏者耳闻毁誉无高下故。离著者得轮王等位无爱染故。知方便者知诸法不可得为佛上方便故。圣众生者诸佛徒众恒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亦有得度相。广如彼明。彼二文约内证相。诸地之通相。此经约外得。诸地之别相。由行十度外得此相。十地现相即为十段。分别可知。问。此等相在何处。答。各各将入自地时得。云先现故。又解。各各初入地时得。而云先现者更有多相。此等先现故不可在地前。云初地等菩萨是相先现故。表于初地能行一切施度。外遍大千现种种宝藏。能遂所求故无不盈满。菩萨皆见者自上菩萨得见此相。非下得见。余皆准知。于第二地表证平等理具持净戒净十业道故现妙色净宝严具。于第三地表行三忍有勇健相。被甲降怨。于第四地表行四正勤七净九净妙华散地。七净者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道非道智见净.行智见净.行断智见净也。九净者加无缘寂灭净净国土净。于第五地表行禅定离诸硬强有宝女现。禅定能生解脱遍处等璎珞严身。行七觉分故首冠名华。于第六地文义有八。一表行智度。智有七种。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故现七宝华从起故宝华依池。二即法类智依观四谛悟缘起理。有四阶道。或依智分加行无间解脱胜进为四阶道。三证如理起金砂遍布。四离粗相障清净无秽。五得八解脱或八道支或八种智现八功德水。一净。二轻。三冷。四耎。五甘。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饮不伤肠六四智因现四色华。青黄赤白。七游法苑乐。八证无为凉。于第七地表行善巧拔济众生。于菩萨前应堕恶趣。能令当不堕现不受恶报。故无有损伤。离现当怖。如首楞严经。菩萨性是首楞严三昧。能息诸苦拔三毒箭等。于第八地表行二愿或无相智任运现前得相土二自在故。于身两边师子卫护。能令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一切兽怖。于第九地表行力度如彼轮王有大势力。四辨利生故无量亿众围绕供养。以四无量荫生如盖。离染故自行七圣财或众生缘慈等众宝庄严。于第十地表灌顶位将成正觉。于菩萨身有如来相现。一现身。二现光。三现众梵。四现转法轮。此于自身不由作意有佛身相等。若准菩萨求梦经。于其地地各梦诸相。八地已上菩萨无睡如何有梦。此约所见观如梦幻。今此亦尔。虽不作意如梦自身现佛事等。非约外见。初地已上刹那恒得见诸佛故。或此外睹如来相现。刹那所见彼佛为现。此约自见。
经。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
赞曰。第二释地名。成唯识第九。摄论第九。大庄严十三。解深密经。瑜伽。决择等皆广释名。大意皆同。复少差别。广略互显。繁不具引。十地不同分为十段。初地分三谓徴释结。余九各二但有释结。准此初徴应言云何初地等名为欢喜等。略其等字。
经。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初名为欢喜。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故二地名为无垢。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名为明地。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难胜。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皆悉现前。是故六地名为现前。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名为远行。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九地名为善慧。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赞曰。释有二义。一自利。二利他。得出世心即二空智与心相应名出世心。是邻近释。昔未得今始得释初得言。此自利。于大事用如愿成就者谓利他用。故大庄严论云。一见真如谓见自利。昔曾未见今时始见。去菩提近故。二见利物谓见利他。一一刹那能成就百众生故此能成就百类有情。准知菩萨以利众生为大事用。如十地经论.瑜伽四十七.唯识等皆说。初地得十百门。一净信出家。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于诸佛国见百如来。三于彼变化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动百世界。四身亦能往放光令见。五化为百类。六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欲留命能住百劫。八于前后际能知百劫。九于蕴界等百法明门能正思择。十化百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或总十百为大事用。生极喜乐释欢喜言。通前二处。结文可知。余九文显。亦不牒科。皆准初知。于二地中离于二垢。一诸微结垢起异乘心。二诸犯戒垢误犯三业故大庄严论云。于二地中出二种垢。一出犯戒垢。即此犯戒过失。二出起异乘心垢。即诸微细垢。离二垢故名离垢。此云皆得清净。即离垢义。言无量智慧谓闻思修三慧无量。从定所发自明明他。大庄严论云。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他名三昧光明。不为外道邪魔摧伏名不倾动。又除障故名不倾动。即彼三慧以定总持之所发故。即定总持名为根本故。唯识论第九云。成就胜定本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前已说慧是三昧光明。故下但云总持为本。结文可知。第四地中修菩提分。智慧之火焰能烧微细烦恼现行等障薪故。庄严论云。于四地中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更增胜智光明觉品。即是菩提分法转更增胜。第五地中真俗二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俱时而起名修行方便胜智自在。复能除彼害伴随眠远随现行名为难伏。虽分别见等见道已除俱生身见四地已断。至此地中复除害伴。此不与我见俱。别起贪瞋等亦通见修断。就总尽说云见修烦恼难伏能伏。非分别惑此地方伏。此道智障以烦恼名说。据害伴俱所知障品伏不起说。非诸俱生此皆能伏。羸劣睡眠六七地伏。又依六说。非第七俱。第七俱者八地已去犹现行故。故解深密云。八地已上唯有所依所知障在。第六一向恒在观中不可起惑。又断所知能依惑障。亦毕竟伏。唯识论等据二身见说见修惑四地除。此经据贪等故说五地伏见修惑。各依一义互不相违。问。准诸处说初地已上一切烦恼能伏顿尽由故意生。云何我见等四地能伏害伴随眠五地能伏。答。若据能伏初地即能犹故意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此由断彼所依所知故与差别。此中二难。一能合二智难。二能伏烦恼难。此地俱得故名难胜。又大庄严论有二难退。一勤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意二难退者退谓舍。极难舍退。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此意即能退难退义。同难伏能伏。彼论约利他难得胜。此经据自利难得胜。各据一义各不相违。或可。此中修行方便极难得故。即彼二难胜智自在极难得故。即余所合真俗二智。一极难得故通于二处即皆摄尽。第六地中恒观十二因缘道理相续不断名行法相续。智常正观名为了了。此为加行复能引起无分别智名无相思惟。思惟即正智皆悉现前故。成唯识论云。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恒观在前。依大庄严云。于六地中依波若力能不住生死涅槃。二法恒现前。亦此无相思惟中摄无生死涅槃二种相故。问。准余处文于五地中已无涅槃生死二相证得无住。何故大庄严论说在六地。答。余约暂能说在五地。此约多续说在六地。唯识论等云。于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于无相理长时相续。能以真智观无细生灭二。无相思惟即无分别智。此中应云于无相理无漏无间思惟。简第六地有相间故。以经多时方至此地故。解深密经云。能远证入无间无缺无相作意。解脱谓八解脱。三昧谓三三昧即无相思惟无相解脱三昧。俱远修行至功用后边故。唯识论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初三地修相同世间行施戒修。四五六地修于道品。四谛缘起相同二乘。以出离彼故名远修行。离细相现行障故名清净无障。第八地中于无相观任运起故名无相思惟。修得自在纯无漏观无烦恼动云诸烦恼行不能令动。即二不动。一相用不动相即有无相。用即功用。二烦恼不动故。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现前。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大庄严论但不为相及功用动无不为烦恼动。彼略说故第九地中任运能得。四无碍智说一切法。总通四辨俱得名说。以种种名言差别说。以种种义差别说。以种种音声差别说。以种种辨才差别说。由任运故皆得自在。离二愚障故云无患累。复能令自他一智慧二自在三四辩皆得增长。故名善慧。又四辩才能说除疑名为善慧。于第十地所得法身如大虚空。以大智慧如云遍空即智充满法身。又犹如云。法即如云。能覆一切故。复说妙法如云下雨。即法之云。法通法身及所说法。依大庄严论云。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因遍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可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名法云地。此即阿赖耶识如空。无漏闻熏习如云。此意阿梨耶能广含藏如空。种能生现如云下雨。以定总持所有熏习摄余熏习。起现行时复能说法。唯前言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故。以定及总持摄闻熏习。准下云以此闻熏习云即说彼二所有熏习。不尔如何前云遍阿梨耶识中。若瑜伽论.解深密等亦以。粗重如空遍于一切。此智如云遍能隐覆如空粗重故。成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诸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空有三义。一法身如空以遍净故。二阿梨如空以遍含一切种故。三粗重如空遍一切故。云有三。一闻熏习如云。二智慧如云。三慈悲如云。即十地经云。自从愿力起大慈悲云。据自利及决择增说智慧云。据利他覆荫即说慈悲。此二据现行说。若据当能雨功德法二种子如云。同无著般若论。未来如云故皆不相违。问。此之十地即十三住中十住。住地二名有何差别。答。准大庄严论一释无别故。彼论云。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既住者名地。明知无差。一解。地住名别。彼论自问云。何名地。偈言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准释初二句释住名。后二句释地名。云诸菩萨为成就种种善根。于一切时乐住一切地。是故诸地说名为住。步弥耶名为地。步者数数义。弥者实数义。耶者无畏义。欲进上地数数断障碍数数得功德。是数数义。地以十数为量。一一地中知断尔所障碍知得尔所功德。知此不虚是实数义。上地是无畏处。诸菩萨畏于自地中退失自他利功德进求上地。是名无畏义。以三义故名地。
经。善男子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
赞曰。此第三明地障。因明十一地障。前问菩提。通佛果故。今亦明佛地之障。此十一障即十一段此初。即异生性障。文分为三。一牒请机。二出障体。三辨所障。余十障文各有二。除所告机。有相我法即二执之境。相谓相状。能执之心当情相状即同唯识论。云起自心相。或即体相。执着即能执之心。此执着我法皆悉有体。设执法无还执有无相。是故经云不应住法亦不住非法。非法者是无法也。若执我无亦是法执。二执是慧俱无明。强名为无明。是邻近释。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者此恶趣言非唯三恶道通八难故。但分别所起不善业及所感果并所知障所发业果亦是此摄。毁责之名总云恶趣。由是此经云生死恶趣非唯三途。言怖畏者即此恶趣是所怖畏名为怖畏。此无明发无明品故名为无明。又唯识论云。或说彼利钝障品俱起二愚。二执无明意说利品。恶趣无明意说钝品。俱起无明名恶趣者亦毁责名。或见等迷理不发恶业。钝品迷事故发恶业。从果为名名恶趣杂染愚。愚是本故并依主释。问。唯识论云。一执着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且异生性障不相应假。依种分位非即种体。云何二执即异生性。答言。异生性虽实通依。与现本识同地能生分别二障种子上立。从能依法以立障名。或即异生性从所依执种名执着我法愚。体不即愚。愚品名愚。如前所引。问。初地能断分别二执。彼唯识论等何不即以二执自体立于障名。或从能所依以立障名耶。答。异生性灭即二执断。又异生名简异于圣。得圣断彼显故立名。问。入于初地既断二障。云何摄论云十无明是不染污分别我执是染污故。答。世亲摄论彼中解云。虽断二障二乘亦能断烦恼障。是共德故意约不共所知障说名不染污。又解。彼说不染约修道断离十障外说十无明显立十地。成唯识论天亲摄论俱有二解。二十二愚所明体性与瑜伽七十八等同。又准余文皆于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此略不言粗重。成唯识论有其二释。论云。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无堪任性者瑜伽五十八云。谓第八识中不安稳性等。唯识论云。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善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尔。愚及粗重余之十种皆准此知。解异生性及其粗重广如成唯识义灯所说。
经。微细学处护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
即邪行障是所知障。俱生一分能令菩萨误犯三业。初地已上性戒成就必不故犯性。误有所犯初地未断。入二地断。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是彼误犯所起三业。唯识论云。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能起三业不但无明。所起三业亦非是愚。愚相应愚所起愚品类总名愚。成唯识又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此意但取能起能迷迷三业之愚。亦并依主释。问。成唯识论第八云。所知障不能发业云何复云能发三业。答。约不能发招趣生异熟果业云不发业。若不能招所有三业此所知障非不能发故。佛地论出二体俱云谓所发业并所得果。果是等流增上二果故不相违。
经。未得令得爱着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
即闇钝障。未得今得即是无漏胜定。通色无色及胜修慧。二地中无。入三地时能断彼障。体即欲界贪俱所知障云未得今得。能障殊胜总持。总持有四。谓法义.咒.得菩萨忍。入三地时能断彼障。总持念慧为性。今说。初二由入三地能断定障。得胜定发胜修慧。断总持障得胜总持。发得闻思二种胜慧故。成唯识云。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即障胜定及修慧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障总持闻思慧者。此由欲贪性为散乱。此所知障与欲贪俱名为欲贪故障胜定及于修慧。若障总持及闻思慧是别所知。非即所障。义分为二。又闻思与闻持相近故偏说之。非不障修慧各从增说。
经。味着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
即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即胜定。味着是爱喜悦是受。即领受下劣定障修胜定故为胜障。余多说贪。此经兼受即正障体。贪缘此受所领受定故俱名障。或此喜悦即是定爱。微妙净法是菩提。法爱即乐也。体即是贪。此二无明是彼二贪相应无明故。成唯识论云。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亦依主释。此之二障四地能断。由于四地作菩提分法观故。故唯识论云。菩提分法特违彼故。此中言定亦兼于慧。言菩提分法亦有教法及余胜法并胜智慧。于第三地虽证胜定及胜教等。犹生爱着未能得作菩提分观。故入四地中作菩提分观。特违于彼故入四地能断彼二。广如成唯识论。问。如何特违。答。由四地中修菩提分法。初作四念住观一切法皆无我故。故特违彼我执故除微细烦恼现行障。此障即是俱生身见。定法爱等诸相应惑及随烦恼复作坏缘法念处观故。特违彼定法爱等。又前三地创得胜定及胜教法故有爱着。此四地中更得胜法故能除彼。又能证得无摄受如能特违彼。问。余处初无明等皆即障名。何故等至爱不即障名耶。答。应知此中十障无明更互影显。如初障等但说我法等。据实通余惑。然四地等障显不但一法。即总云微细烦恼等。据别胜障即应云我见及二爱。约通故总说。二十二无明多约别说故。此定爱等不即十障名。影余应尔。
经。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
即欲背生死愚。希趣涅槃者即欣涅槃愚。不能了生死涅槃真体无别故故有欣厌。此即于下乘般涅槃障又作胜菩提分观。未能证得无差别如为五地障。前后说障皆准此知。由于五地作四谛观真俗二智合令双行。由能证得无差别如能证之智名无差别道。故成唯识论云。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故能除彼。
经。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
观行流转即缘苦集无明粗相现前。即观灭道净相。此即粗相现行障。以五地中观四谛故。虽亦作无相多时作有相观障于六地多无相观。故入六地能断此障。
经。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
即细相现行障。微细诸相即细生相。作意欣乐无相即观细灭相。由于六地作缘起观见有生灭。彼障七地妙无相道。未能即空起有胜行。故入七地除。
经。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
即无相中作加行障。于第七地虽能长时作无相观。能加功用方得。长时有加行愚。由愚未断故起加行。无相观中不得自在。执相者即于七地虽现相土有执相种。于现相土亦不自在。不自在言通于无相。又有四自在谓相土智业。于八地中得相土二。九地得智十地得业。相即随欲现金银等类。类宽也。土即随欲现。或大小土狭于相故。今言相即得摄土。故入八地能断彼障。问。入八地已无相自在。何故耽寂不欲利生。答。言自在者约无功用任运能起自利而说。不约利他故不相违。
经。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量未得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
即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说义义无碍解。及名句文法无碍解。于此二中未得自在云未得善巧。于词者诸方音声。故成唯识论云。法缘名等词缘于声。故词是声。辩才者即七辩才。于现音声及七辩才不自在故名不随意。由第八地于利他中不欲行故。未能除此四无碍愚。故入九地即能永断。
经。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
则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五种神通过于二乘及前菩萨。又能广利得自在故名大神通。变谓转换现谓化现。无而忽有。微细秘密有大法智云及所含藏。细者妙也。即是微妙。由离障故极难得故。难解称秘密。未能悟解则无明。事业者利生事业于第九地无明障此。故入第十即能永断。
经。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即第十一障空有理事名一切境。妙观察智观如罗谷。此即由有细所知障通现及种。通七识俱所熏成种。亦由第七现行法执不得分明。极细烦恼粗重者则细烦恼种子。亦通第七识。烦恼现行入八地。时毕已不起。若其种子第十地未断故障佛地。在金刚定无间道除。非同于余入地方断。此经约二十二无明辨障差别。亦即摄十一障总即名障别即名愚。此摄十一障二十二愚。诸教不同烦不具述。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波罗蜜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赞曰。第四地所修法。文段可知。问。菩萨地前尚行六度。及十地论等云。第二劫一行中行一切行。于第三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即皆具修。何故此文地各行一。答。据实如是。言于十地各行一者约增而说。无性摄论云。一一地中具修十种。不应定说此地修此。由增胜言无此过失。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三摩地。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第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第四发心摄受能生不退转三摩地。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华三摩地。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焰三摩地。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证住三摩地。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
赞曰。第五明修行。此意十地各行一度如何修习。谓要定慧两法双修故。无性摄论云。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如彼广辨。然诸处说修多少差别。各各不同不能具引。何故但说止观二门而为修耶。答。无性释云。谓能对治诸散动故得能对治诸颠倒慧。于地地中修行此二。然今此经但说止品。以定能引无相正智是智足故。然约十地别别修定。与彼诸文互相影显。文段分三。初举能修之人。次明所修定。后即总结。由定起施名妙宝等持。三者是等。摩地云持。平等持心令住于境。旧音讹故名为三昧。定能起戒名可爱乐等持。由持戒者众所乐见。或从无漏道共戒说定能起忍者难动等持。定发精进名不退等持。由定能为功德胜因名宝华等持。定能发智名曰圆光焰等持。定能发生方便善巧名一切愿如意成就。定能发智任运能证无相妙理名现前证。定发四辨名为智藏。定发神通广大事业名为勇进。
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
赞曰。总结。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初地得陀罗尼名依功德力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侄他 晡?你曼奴喇剃 独虎独虎独虎 耶跋苏利瑜 阿婆婆萨底(丁里)耶跋旃达啰 调怛底 多跋达洛叉漫 惮荼钵唎诃㘕 矩噜莎(引)诃(引)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一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谓虎狼师子恶兽之类一切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初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二地得陀罗尼名善安乐住。
怛侄他 嗢篅(入声下同)里质里质里 嗢篅罗篅罗(引) 喃缮睹缮睹 嗢篅里虎噜虎噜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二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二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二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三地得陀罗尼名难胜力。
怛侄他 惮宅枳般宅枳 羯喇㨖 高喇㨖 鸡由哩惮㨖里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三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三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四地得陀罗尼名大利益。
怛侄他 室唎室唎 陀弭你陀弭你 陀哩陀哩你 室利室唎你 毗舍罗波始波始娜 ?陀弭帝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四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五地得陀罗尼名种种功德庄严。
怛侄他 诃哩诃哩你 遮哩遮哩你羯喇摩(引)
你僧羯喇摩(引) 你三婆山你瞻跋你悉耽婆你谟汉你 碎阎步陛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五恒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五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五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六地得陀罗尼名圆满智。
怛侄他 毗徙哩毗徙哩 摩哩你迦里迦里 毗度汉底 噜噜噜噜 主噜主噜 杜噜婆杜噜婆 舍舍设者婆哩洒 莎(入)悉底萨婆萨埵喃 悉甸睹 曼怛啰钵陀你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六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六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六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七地得陀罗尼名法胜行。
怛侄他 勺诃(上) 勺诃(引)噜 勺诃勺诃勺诃噜 鞞陆枳鞞陆枳 阿蜜栗多唬汉你 勃里山你 鞞噜敕枳婆噜伐底 鞞提呬枳 频陀鞞哩你 阿蜜哩底枳 薄虎主愈 薄虎主愈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七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七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七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八地得陀罗尼名无尽藏。
怛侄他 室唎室唎室唎你 蜜底蜜底 羯哩羯哩 醯噜醯噜 主噜主噜 畔陀弭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八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八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八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九地得陀罗尼名无量门。
怛侄他 诃哩旃茶哩枳 俱蓝婆喇体 睹剌死 拔吒拔吒死 室唎室唎 迦室哩迦 必室唎莎悉底 萨婆萨埵喃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九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九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十地得陀罗尼名破金刚山。
怛侄他 悉提(去) 苏悉提(去)谟折你木察你 毗木底庵末丽 毗末丽涅末丽 忙揭丽 呬㘓若 揭鞞 曷喇怛娜揭鞞 三曼多跋侄囇 萨婆頞他娑惮你 摩捺斯莫诃摩捺斯 頞步底 頞窒步底 阿喇誓毗喇誓 頞主底庵蜜栗底 阿喇誓 毗喇誓 跋㘕谜 跋啰甜 么莎 囇晡喇你晡喇娜 曼奴喇剃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灌顶吉祥句是过十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十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一切毒害皆悉除灭解脱五障不忘念十地。
赞曰。答第一问中有四。此即第四得护有二。初得护后领赞。此初也。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一一段中各分为四。一标能护名。二正说神咒。三叹法胜。多佛说故。四明护益。四总持中是咒总持。由行施得名为功德。余名准行例此可知。叹胜中有二。初叹次所护地。护益有二。一无难。二不退。若有诵持此下是无五难。初标次列后结。五难者一恶兽。二恶鬼。三怨贼。四水火等灾横。五三七苦等。及结文段可知。不忘者第二能令不退。余九准知。第二总持名善安乐住。由持戒故得名善安乐住。由行忍故得名难胜力。由行精进善成办故得名大利益。由修定力引诸功德得名种种功德庄严。由行智故得名圆满智。由行方便善巧故得名法胜行。由行十无尽愿故得名无尽藏。由得四辩广利生故得名无量门。由智能破如金刚障故得总持名破金刚山。余九如次。配释所得总持之名。余文同故更不科释。
经。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闻佛说此不可思议陀罗尼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得护中第二领赞。文分为三。初领所说法。次顶礼虔恭即欢赞仪。后申言赞叹。此初二文。表能修行故。从坐起作吉祥兆故袒右肩。表能证位故膝着地。智冥所说故合掌。既闻妙法知说者胜故加恭敬。表敬之极以顶礼足。
经。以颂赞佛敬礼无譬喻甚深无相法。
赞曰。后申言赞叹。总有十颂分之为二。初半颂赞所闻法。余九颂半赞佛。此初也。法为佛师故先赞法。佛能起说是教之主故。次赞佛。起殷净心策殊胜业。虔诚顶拜名为敬礼。梵男声呼云伴谈。女声呼云伴底。此云敬礼讹云和南。法体殊胜非喻所喻云无譬喻。唯佛究了称甚深。如法华经论。甚深有五。一义甚深真如义用。二体甚深即如自性。三内证甚深唯无分别智方能契证。四依止甚深与恒沙德为所依故。五无上甚深即无余无住。无相者无空有相等二相。或无生灭等十相。
经。众生失正知唯佛能济度。
赞曰。下赞佛。初半颂总后九颂别。此总。佛三德中恩利生胜故偏标举。以影智断。正知谓正智。凡无正智广造邪业沈轮生死。佛具二智唯独能济。虽菩萨等亦能度生。由依佛故推功归佛。
经。如来明慧眼不见一法相复以正法眼普照不思议不生于一法亦不灭一法。
赞曰。下别赞佛。初二颂赞报身智德。次二颂赞法身断德。余五颂赞化身恩德。初中初赞因德。次赞果德。赞因中初半颂赞慧眼。次一颂叹法眼。慧眼照空第一义谛。掌珍论引经云。曼殊室利慧眼无所观不观有为无为。所以者何。非慧眼境故。法眼照有遍于真俗。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法无著。般若论释意亦尔。故先赞慧眼。无分别故不见一法相。非无诸法。缘于教法及众根性名为法眼。无不解了名为普照。非余所测名不思议。称境而知不妄见增生一法。亦不妄见减灭一法。处中而知依他生灭。遍计真如并无生灭。今不见彼后二生灭。非无生灭之依他性。
经。由斯平等见得至无上处。
赞曰。明果也。由谓因由。因修二眼得圆满故能平等见。得者无间道。至者解脱道。或翻于上。得者证义。断惑证灭心故。无上处者即大菩提。不说肉天眼。无记法故。但是业果及定果故所以不说。在佛身中名为佛眼。今此赞因故略佛眼。
经。不坏于生死亦不住涅槃不著于二边是故证圆寂。
赞曰。下二行赞断德。初一行无住涅槃。后一行赞无余。亦大涅槃正是法身。坏者断也。不同二乘永断生死灭边亦不乐住涅槃为有边。即空有俱不着。离于此二边。是故能证无住涅槃。涅槃梵语不正。正应云波利眤缚喃。此云圆寂。名如前释。此通因位未名最清净。
经。于净不净品世尊知一味由不分别故获得最清净。
赞曰。无余大涅槃。即正明法身。净不净性体即真如名为一味。由无分别智证斯一味。正涅槃因故能获得极清净最无上法身。无余圆寂名最清净。出过因位唯佛得故。无住通因。虽是清净障未尽故未最清净。
经。世尊无边身不说于一字令诸弟子众法雨皆充满。
赞曰。下恩德分四。一行现身说法德。一行观生常利德。二行应机差别德。后一行总结无差别。初也。他受变化随机感现。其形无量云无边。或现大身。量难测故名无边身。离遍计故真理无故不独说一字。故云不说于一字。然由因缘识变之力令众闻法皆得充满。如末尼珠随求雨宝。亦如天鼓应念出声故。
经。佛观众生相一切种皆无然于苦恼者常兴于救护。
赞曰。观生常利德。平等观生怨亲利钝好丑自他。依法界等此一切种相皆无故。大悲不舍即空观有。故于苦等常与救护。
经。苦乐常无常有我无我等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如是众多义随说有差别。
赞曰。应机差别德。初一颂半应机别。次一句喻显。后一句佛知。初也。苦乐常无常我无我一异生灭举此五对。于是众多真理虽无随机说别。
经。譬如空谷响唯佛能了知。
赞曰。举喻。及佛能了。譬如虚谷本无音声随响缘别出种种声。余不能了唯佛能知。
经。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别说有三。
赞曰。总结无差。虽初差别终至一乘于真法界亦无三乘之差别相。文显可知。
经。尔时大自在梵天王亦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品中第三大段大梵赞扬。于中有二。初梵王赞劝。后如来印诚。初赞叹也。于中文三。初赞仪次正赞后劝持。此初也。大自在梵王者第四静虑王。即第十地菩萨。十地经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经。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希有难量初中后善文义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
赞曰。正赞瑜伽八十三说有十句。此初别说五句。后皆能成下总说余五句。或皆能成就下但第十句。梵行之相影摄中间。八十三云。言初善者谓于闻持生欢喜故。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此意谓。修行时是有学位。后善中谓极究竟等是最后无间道位。及一切究竟等是最后解脱道。离垢因果究竟故。言文义究竟故。文究竟谓其文巧。即善縎缀名身等故。其义究竟者即其释妙也。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六无杂七圆满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之相。总是一切皆成中摄。
经。若受持者是人则为报诸佛恩。
赞曰。劝持也。如法华经第二叙佛恩深无能得报。嘱累品云唯受持经即为报恩。此亦如是。
经。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赞曰。第二如来印诚有二。初印后诚。初也。
经。善男子若得听闻是经典者皆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诚也。有二。初能听闻者不退菩提。后听受者灭障胜进。初中有五。一标。二徴。三顺释。四重徴。五反显。此即标也。
经。何以故。
徴也可知。
经。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萨殊胜善根是第一法印是众经王故应听闻受持读诵。
赞曰。顺释有二。初释后劝。有三所以。能听闻者不退菩提。一是能就不退善根。即是未熟能熟。二是第一法印即是先熟印令不退。三是诸经王故。应下劝。
经。何以故。
重徴也。
经。善男子若一切众生未种善根未成熟善根未亲近诸佛者不能听闻是微妙法。
赞曰。反显也。三义反显。一未种善根。二种而未熟。三未亲近诸佛。此之三人不能听闻。故知能听闻者具前三缘。所以闻经得至不退。
经。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受者一切罪障皆悉除灭得最清净。
赞曰。灭障胜进有三。一灭三障。二近善友。三得胜法。此初也。一灭罪。二得净。得净即是罪灭福生。或先破戒还令清净。
经。常得见佛不离诸佛及善知识胜行之人。
赞曰。近善友。胜行之人即诸菩萨。
经。恒闻妙法住不退地。
赞曰。得胜法有四。初得闻胜法。二得至胜位。三得胜总持。四得法胜用。此初二也。
经。获得如是胜陀罗尼门。
赞曰。得胜总持法。初总标后别示。初也。四陀罗尼中。是能得不退陀罗尼证法性故无尽。得不退故无减。
经。所谓无尽无减海印出妙功德陀罗尼无尽无减通达众生意行言语陀罗尼无尽无减。
赞曰。别示此十总持。或通十地一一皆得。或随十地如次得一。如前三摩地。初地行施能得。应时如大海潮终不失时。证平等如而为印故。依陀罗尼出生布施胜妙功德。复能发生后后胜德无尽无减。或证理所得。或十无尽句所摄故无尽无减。下皆准释。于第二地除不了业愚得此总持故能通达自他三业。意行言三如次即意身语三业。或意行即八万四千心行。此识机言语。即约解一切众生语言。
经。日圆无垢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满月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第三地由离闇钝愚获此总持。能发殊胜妙定三明故。如日圆。自离障云无垢。破他闇云相光。四地能离微细障。故精进殊胜由如月轮初微至圆满。能除已生未生之我见执能生未生。能长已生一切善法故。如月光能作清凉能开长莲华。
经。能伏诸惑演功德流陀罗尼无尽无减破金刚山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于五地得谛相应增上慧故。能伏害伴贪等烦恼总名降伏诸惑。修定胜故得胜静虑演功德流。流谓八解脱。故华严经云。八解脱法流净妙水。或得胜定能演说定一切功德。由第六地习于般若。能破愚痴障日之金刚大山。
经。说不可说义因缘藏陀罗尼无尽无减通达实语法则音声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七地中多住无相。以方便善巧说不可说无相之义亦不坏假名因缘法藏。由第八地得无相功用智。以大愿力能通达实语为生法则。音声即语。
经。虚空无垢心行印陀罗尼无尽无减无边佛身皆能显现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第九地得四辨自在如空除利他障故无垢。所说法义能为众生心行胜印。胜印印已决得胜益。由第十地得大智云充满法界。尽无边界生所愿身皆能显现。皆因总持得。皆从所得立总持名。即从果为名。依主释也。
经。善男子如是等无尽无减诸陀罗尼门得成就故。
赞曰。得胜用。前得法体。此依起用。初标后显。此标也。
经。是菩萨摩诃萨能于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身演说无上种种正法于法真如不动不住不来不去。
赞曰。此显胜用有三。一现身说法。二能益有情。三摄法归真令修正观。此初也。虽现身说诸法不坏真谛故。于法真如不动故。无垢称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即不住着。虽复现身离喧乱流转之苦故于法真如不动。亦不住着涅槃寂灭。如凡夫二乘虽现成佛去示归涅槃来。用常寂故不来不去。又众生善根熟故见佛来。生厌离故见佛去。谈佛常住不来不去。亦如澄空璧月洞映无涯。任水澄波辉华有极。此即水澄而月影现。水波浊而月沈。谈其月也何有来去。或自性身无行住坐卧。不动即不坐卧。来去是行摄。应化有之。故般若论云。诸佛无来去。应化有来去。准摄境中即约应化为徴。答即从如为答。故通好。或现身说法俱无三世定相。不动是总。不住是现生。即灭故。不去即灭不至过去故。不来未来无故。准说法中亦云不动等。此释为好。
经。善能成熟一切众生善根亦不见一众生可成熟者。
赞曰。二能益有情。据俗谛善巧成就众生。就胜义谛亦不见生可成就者。又摄他同己。观外众生为空为常益故。故金刚般若经云。虽度如是无量众生而无众得灭度者。
经。虽说种种诸法于言词中不动不住不去不来能于生灭证无生灭。
赞曰。三摄法归真令修正观。于中分三。初标次徴后释。此标也。初虽说种种等者前现身说法。后能于生灭证无生灭者标由证真。
经。以何因缘说诸行法无有去来。
徴因缘所以。有何所以能如是耶。
经。由一切法体无异故。
赞曰。释也。以一切法皆归于如真如为体。体无异故不见能依身语说实生灭等相。
经。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无量众生发菩萨心。
赞曰。品中第四大段闻法获益。于中有四。一时会得益。二世尊赞诲。三大众奉行。四如来更敕。此初也。文有四益。一得无生忍。创得在初地。长时得在八地。圆满得在佛地。二得不退即十住第七不退大菩提心。三定性二乘证预流果。无漏慧生缘四谛法得法眼净。四有大乘种性凡夫通三乘不定性发菩提心。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胜法能逆生死流甚深微妙难得见。
赞曰。赞诲。初两句赞。次两句诲。赞中初句赞法上胜能破生死。次句赞法微妙难可得见。
经。有情盲冥贪欲覆由不见故受众苦。
赞曰。诲也。无明障上句造恶中心。下句受苦果无明障圣眼翳瞙智心盲。冥者闇也。不见真理故云冥。又为贪欲之所覆心不知出离但造恶业。所以造恶由不见真理故恶业既作。故受众苦。
经。尔时大众俱从座起顶礼佛足。
赞曰。大众奉行。初仪轨。
经。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宣读诵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我等大众皆悉往彼为作听众。
赞曰。第二明奉行。奉行中有五。一为作听众。二利益法师。三利益听众。四利益国土。五尊重说处。初也。
经。是说法师令得利益安乐无障身意泰然我等皆当尽心供养。
赞曰。利益法师。一令安乐。二四事供养。
经。亦令听众安稳快乐所住国土无诸怨贼恐怖厄难饥馑之苦人民炽盛。
赞曰。利益听众及国土。
经。此说法处道场之地一切诸天人非人等一切众生不应履践及以污秽何以故说法之处即是制底当以香华缯彩幡盖而为供养我等常为守护令离衰损。
赞曰。尊重说处有三。初标次徴后释。释中有二。初释不应践污所以。次应修供养。修供养中初劝他供养。后自作守护。
经。佛告大众善男子汝等应当精勤修习此妙经典是则正法久住于世。
赞曰。如来更敕。前之四众愿听护持愿自身受持演说。今敕亦令自勤修习使法久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莲华喻赞品第七
莲华喻赞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妙幢默念。世尊导师久植胜因。何寿命短促。四方四佛忽现室内陈寿无边。岂凡心测。因闻寿长远愿得菩提。说果令求。求须起行。所以夜梦金鼓示忏悔方。今即胜行感梦起阶非无因缘。众疑未知所以佛为说。于过去有王名金龙主。以莲华喻赞十方佛。由此胜因感斯嘉梦。欲令时会得除疑惑同殖妙因。故前品后有斯品起。释名者莲华是喻。赞叹是法。莲华者通名芙蕖亦名芙蓉。华名菡萏。其实名莲。莲谓房也应即莲台。莲中子曰菂。菂中曰薏。此意华即喻因莲即喻果。喻在因中。前后相望双含因果。又莲华出于泥水不为泥水所污。喻修行虽在染位必能出离惑泥。敷荣起乎水中亦不为泥水所污。喻胜因果俱能离染。此莲华喻通能所赞。赞叹喻似莲华。非染污心赞故。赞体是智赞用是言。以净心起言亦似莲华。然今意取赞佛妙德如似莲华。故此品云。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方佛。又颂云。赞佛功德喻莲华。以由用也。常用莲华喻而赞叹佛。或此赞词名莲华喻。用此莲华喻赞叹赞叹诸佛。故言常以莲华喻赞。此品明彼故以为名。解妨者何不于前梦忏品后即说此品今方说耶。答。时会机宜欲乐尔故。又梦忏悔为灭罪之先徴。悟即应求罪灭进修胜行。现因正学故即先陈。往事证诚故在后说。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应知妙幢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赞佛功德并忏悔法此之因缘我为汝等广说其事应当谛听善思念之。
赞曰。品文分四。一举事欲陈诫众令听。二正为广说令知宿缘。三妙幢汝当知下结会今古许为授记。四众闻发心愿当修学。末一颂是树神名坚牢亦名地神。树名毕钵罗。佛于彼成道名菩提树。此即初也。
经。过去有王名金龙主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方三世诸佛。
赞曰。广说有二。初标后说。此标也。
经。即为大众说其赞曰过去未来现在佛安住十方世界中我今至诚稽首礼一心赞叹诸最胜。
赞曰。说也。有三十五颂。大分为三。初二十颂赞叹。次一颂回向。后十四颂发愿。赞叹有二。初十五颂赞佛色身。后所有过去下五颂赞佛名身。赞色身中初一颂虔诚标赞。次十三颂随德别赞。后有一颂结无边赞。此初也。初一句陈所应赞。一句所赞住处一句三业申礼。至者[学*殳]也专也。诚者实也。稽者至也。首者头也。以首至地故云稽首。礼者敬也。今通三业。不唯首礼举显身业以彰心语。专注于境名为一心。非一刹那等。一句标赞。是谈美名赞。触事谕扬名叹。
经。无上清净牟尼尊身光照耀如金色。
赞曰。下随德别赞。赞中相好杂赞。以好随相故杂赞叹。赞有十六。十一赞相五赞好。此初。半颂赞相中十四身皮金色。大般若三百八十一云。佛为善现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下皆准知。云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耀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或是赞身之常光明。
经。一切声中最为上如大梵响震雷音。
赞曰。第二赞二十七梵音声相。如经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供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
经。发彩喻若黑蜂王宛转旋文绀青色。
赞曰。第三赞发好也。如经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
经。齿白齐密如珂雪平正显现有光明。
赞曰。第四赞齿相也。如经二十三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
经。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叶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
赞曰。第五赞目相如经。二十九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第六舌相如经。二十六世尊舌相□净广长能覆面轮至发耳际。
经。眉间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转玻璃色眉细纤长类初月其色光耀比蜂王。
赞曰。第七赞第三十一眉相。第八赞三十九眉好。
经。鼻高修直如金铤净妙光润相无亏一切世间殊妙香闻时悉知其所在。
赞曰。第九赞鼻随好。此初半赞色好。次半赞根用好。
经。世尊最胜身金色一一毛端相不殊绀青柔软右旋文微妙光彩难为喻。
赞曰。第十合赞第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相。第十二世尊毛发端皆上靡相。
经。初诞身有妙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界能灭三有众生苦令彼悉蒙安稳乐地狱傍生鬼道中阿苏罗天及人趣令彼除灭于众苦常受自然安稳乐身色光明常普照譬如镕金妙无比。
赞曰。下二颂半第十一重赞身光相。前略后广。于中分三。初半颂身光照境。次一颂半赞身光益。光益中初半总次一颂别。后半颂显光无比。
经。面貌圆明如满月唇色赤好喻频婆行步威仪类师子身光朗耀同初日。
赞曰。十二一句赞三十世尊面轮相。其犹满月眉相洁皎如天帝弓。眉面分二。亦含面之三好。十三一句赞佛唇色好。十四半颂赞佛第七好行步直进如象王。第八行步威肃如师子。第九行步安平如牛王。第十行步仪雅如鹅王。总行步摄。
经。臂肘纤长立过膝状等垂下娑罗枝。
赞曰。十五赞佛第九臂相。
经。圆光一寻照无边赫奕犹如百千日悉能遍至诸佛刹随缘所在觉群迷。
赞曰。下三颂十六赞佛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寻相。于中分三。初一颂光照随缘。次一颂灭诸生苦。后一颂能与其乐。初也。大般若云。如来身光任运能照三千世界。作意能照无边世界。为愍有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即卷舒随缘皆为利物。
经。净光明网无伦比流辉遍满百千界普照十方无障碍一切冥暗悉皆除。
赞曰。除生苦也。如帝释网之化众生。世尊身光亦复如是。
经。善逝慈光能与乐妙色映彻等金山流光悉至百千土众生遇者皆出离。
赞曰。与乐。佛慈悲起称善逝慈光。与乐又二。初世间乐。皆出离者出世乐。出离即涅槃故。
经。佛身成就无量福一切功德共庄严超过三界独称尊世间殊胜无与等。
赞曰。下一颂结无边赞。相好是福分故云无量福。是无漏故超三界。极圆满故无与等。
经。所有过去一切佛数同大地诸微尘未来现在十方尊亦如大地微尘众。
赞曰。下五颂赞名身。上色身亦得云化身。此名身亦得云应身。于中分三。初一颂陈佛无边。次一颂归依供养。后三颂发音赞叹。初也。
经。我以至诚身语意稽首归依三世佛赞叹无边功德海种种香华皆供养。
赞曰。归依供养也。
经。设我口中有千舌经无量劫赞如来世尊功德不思议最胜甚深难可说假令我舌有百千赞叹一佛一功德于中少分尚难知况诸佛德无边际假使大地及诸天乃至有顶为海水可以毛端滴知数佛一功德甚难量。
赞曰。发言赞叹。初一颂总赞如来出心言路。次设赞一佛一德无穷。后一颂赞德甚深超过数量。
经。我以至诚身语意礼赞诸佛德无边所有胜福果难思回施众生速成佛。
赞曰。第二回向。
经。彼王赞叹如来已倍复深心发弘愿。
赞曰。下发愿有十四颂分二。初半颂总标。后十三颂半别题。初也。
经。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数劫。梦中常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赞佛功德喻莲华。愿证无生成正觉。诸佛出世时一现。于百千劫甚难逢。夜梦常闻妙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我当圆满修六度。拔济众生出苦海。然后得成无上觉。佛土清净不思议。以妙金鼓奉如来。并赞诸佛实功德。因斯当见释迦佛。记我当绍人中尊。金龙金光是我子。过去曾为善知识。世世愿生于我家。共受无上菩提记。若有众生无救护。长夜轮回受众苦。我于来世作归依。令彼当得安稳乐。三有众苦愿除灭。悉得随心安乐处。于未来世修菩提。皆如过去成佛者。愿此金光忏悔福。永竭苦海罪消除。业障烦恼悉皆亡。令我速招清净果。福智大海量无边。清净离垢深无底。愿我获斯功德海。速成无上大菩提。以此金光忏悔力。当获福德净光明。既得清净妙光明。常以智光照一切。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有漏苦海愿超越。无为乐海愿常游。现在福海愿恒盈。当来智海愿圆满。愿我刹土超三界。殊胜功德量无边。诸有缘者悉同生。皆得速成清净智。
赞曰。金鼓说忏悔音。计此应合在后。以奉金鼓方发愿故由文便故在前明之。别显有八。一颂第一愿梦。二次一颂愿赞佛德。喻如邬昙钵莲华。三次半颂愿行忏悔。四次一颂愿修诸善有四。一行六度。二济众生。三愿成佛。四愿净土。五一颂愿当得记。六次一颂愿子亦同。七次二颂愿当利他。利他中初一颂半令得世间乐。后半颂令得出世乐。据胜令得大果。或可。三有众生下半令得三乘。云随心故后令回心向大。八次六颂愿自得益。自得益中有六。初一颂愿忏悔灭障得涅槃。中苦海即报障。业业障烦恼即惑障。次一颂愿得法身智成大觉得报身。次一颂愿得身智光照他起化身。次一颂愿身智光等诸佛。次一颂愿超苦海乐圆满。于中有二。半颂离苦得乐。半颂福圆智满。福圆即因行智满即果。如无著般若论云。欲福相法身智相法身因果位别。次一颂愿得净土俱成佛。文显可知。
经。妙幢汝当知国王金龙主曾发如是愿彼即是汝身往时有二子金龙及金光即银相银光当受我所记。
赞曰。第三大段结会今古。许当与记。一颂结会一颂许记。
经。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常依此忏悔。
下第四大段众闻发心愿依修学。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末)
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金胜陀罗尼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上明梦闻金鼓说忏悔音灭除业障修净地行。皆□亲近供养诸佛发胜祈愿。善根所成此等既由佛得。□□教常见佛。广行难学略行易遵。故授总持令依修□常得见佛修行供养。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二释名者梵云呬啰(此云金)跋底(此云胜)陀罗尼(此云总持)金者是喻。陀罗尼是法。胜通法喻。金中之胜如赡部金。此总持胜亦复如是。取金为喻。义同于前三身品说。解妨者问经云。持此总持者具大福德。已多佛所殖善持戒决定能入甚深法门。既云已多佛所殖善持戒。此即自能恒睹诸佛。何假佛教总持之法。答。更令增进故教神咒。
经。尔时世尊复于众中告善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有陀罗尼名曰金胜。
赞曰。品文分五。初标咒劝持。赞人令学。二教持神咒前之方便。三正说神咒。四广赞功能。五教行方轨。初段有三。一对机标咒之名。二劝人持学所以。三是故下美人令具修学。此初也。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亲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恭敬供养者应当受持此陀罗尼。
赞曰。劝人持学所以有三。初述愿持。次徴所以。后为解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此陀罗尼乃是过现未来诸佛之母。
赞曰。后二文也。能生诸佛名为佛母。
经。是故当知持此陀罗尼者具大福德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植诸善本今得受持于戒清净不毁不缺无有障碍决定能入甚深法门。
赞曰。美人令其修学有八。初标持人。二有大福。三逢诸佛。四殖善根。五具尸罗。六无障碍。七入正定聚。八入甚深法则决定能入住正定位。长取决定能入甚深法门即为第八。或但为七。合第七八为能证不退。
经。世尊即为说持咒法先称诸佛及菩萨名至心礼敬然后诵咒。
赞曰。教持神咒前之方便。初标后教。初也。
经。南谟十方一切诸佛。南谟诸大菩萨摩诃萨。南谟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南谟释迦牟尼佛。南谟东方不动佛。南谟南方宝幢佛。南谟西方阿弥陀佛。南谟北方天鼓音王佛。南谟上方广众德佛。南谟下方明德佛。南谟宝藏佛。南谟普光佛。南谟普明佛。南谟香积王佛。南谟莲华胜佛。南谟平等见佛。南谟宝髻佛。南谟宝上佛。南谟宝光佛。南谟无垢光明佛。南谟辨才庄严思惟佛。南谟净月光称相王佛。南谟华严光佛。南谟光明王佛。南谟善光无垢称王佛。南谟观察无畏自在佛。南谟无畏名称佛。南谟最胜王佛。南谟宝相佛。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南谟地藏菩萨摩诃萨。南谟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南谟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南谟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南谟普贤菩萨摩诃萨。南谟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南谟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谟慈氏菩萨摩诃萨。南谟善思菩萨摩诃萨。
赞曰。教也。初教总体后教别礼。初也。别礼可知。
经。陀罗尼曰。
南谟曷喇怛娜怛喇夜也 怛侄他 君睇君睇 矩折囇矩折囇 壹窒哩蜜窒哩 莎诃
赞曰。正说神咒。
经。佛告善住菩萨此陀罗尼是三世佛母。
赞曰。下广赞功能有二。初明咒是佛母。后明持者获益。初也。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者能生无量无边福德之聚。
赞曰。获益中初总标后别示。此总也。
经。即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数诸佛如是诸佛皆与此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赞曰。别示获益有六。一即供养佛是法供养故。二得佛授记。三得世福果。四所愿遂心。五常近善友。六佛菩萨等守护。文段可知。故不别指。
经。善住若有人能持此咒者。随其所欲衣食财宝多闻聪慧无病长寿获福甚多。随所愿求无不遂意。善住持是咒者乃至未证无上菩提。常与金城山菩萨。慈氏菩萨。大海菩萨。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大冰伽罗菩萨等而共居止。为诸菩萨之所摄护。善住当知持此咒时作如是法。
赞曰。五教行方轨。文分为三。一总标。二别示。三结劝勿忘。初也。
经。先应诵持满一万八遍为前方便。次于暗室庄严道场。黑月一日清净洗浴。着鲜洁衣烧香散华种种供养并诸饮食。入道场中先当称礼如前所说诸佛菩萨。至心殷重悔先罪已。右膝着地可诵前咒满一千八遍。端坐思惟念其所愿。日未出时于道场中食净黑食日唯一食至十五日方出道场。能令此人福德威力不可思议。随所愿求无不圆满。若不遂意。重入道场。
赞曰。别示于中有八。一持咒方便。二处所。三庄严。四时节。五结净。六供养。七入道场下正行。正行中有九。一归礼。二忏悔。三虔恭。四诵数。五起愿。六食处时节。七所应食染令黑亦得。八知量。九期限。八能令下愿遂有二。初福多之者二七愿遂。二若不遂意下恶业重者更重邀期还如前作。此分二品。准余修行多分三品。或约根性利钝。或障有三品。或三品修。如求普贤或一七二三七日。或复经生业轻重别。此亦如是文段准科。
经。既称心已常持莫忘。
结劝勿忘。
经重显空性品第九
重显空性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前寿量等明大乘果。梦忏等下明大乘行。大乘行托境生。前诸品中虽略明空未广正辨。今为明境故此品来。又前诸品虽略明空多说有行。恐其滞有二执难除。三轮不圆六度难满。故今广明我法二空。重令除其二执三轮既得清净六度能到彼岸。故此品生。释名者空性有三。一者空即是性即遍计所执我法二种。二者空之性即真如。是空之真性因空所显故云空性。非体性空。三者依他亦名空性。名无生性故。又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即依他。但空二执不空依圆故。今乘此品明我法空为其方便正意令观真如空性。非不了真如而能了诸行故。若云舜若空即是性。云舜若多即空之性。故解深密等云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故三无性俱得云性。空者无也。显者明也。重者复也。前虽略明犹未能解。余经虽广亦未能知。今复显之故云重显空性品。解妨者。问既云明空性品。何故复云求证菩提真实处常以甘露施群生等。菩提有情俱不空故。答。我法实皆空无法。有情觉依他圆成实有故说得菩提。若不先观空无由能证实。为对遣妄执故云空性品。
经。尔时世尊说此咒已为欲利益菩萨摩诃萨人天大众令得悟解甚深真实第一义故重明空性。
赞曰。品文分三。一初结集叙说所因。二佛为重陈空义。三时众获益庆跃奉行。此初也。初结前文即说咒已。二所利器即利菩萨。三标所悟即第一义。云真实者简诸小乘所说第一义谛。彼非实故。四显慈悲即重明空性。
经。而说颂曰我已于余甚深经广说真空微妙法今复于此经王内略说空法不思议。
赞曰。佛为重陈空义有三十三颂分二。初三颂总标说意。次三十颂别为说空。初中复三。初一颂指广显略。次一颂明其所为。后一颂明起说因。此初也。于余甚深。深密楞伽般若等经广说。此经王内略说空法者总略即为人法别。总即十八空。十八空中但明八种。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自性空.一切法空。影显余故。
经。于诸广大甚深法有情无智不能解故我于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开悟。
赞曰。明所为。令于空得开悟者。于诸深法即所迷境二空真理或菩提涅槃。有情无智即能迷人。所为之生有四种人。无智不解。一执我法人。二怖空之人。三懈怠不修。四疑惑不学故十八空论云。明此十八空理能除四种过失。一除戏论。二除怖畏。三除懈怠。四除疑惑。一除戏论者有二。一除世间外道我执。二除出世行者法执。此二者有不能悟解二空之理。二除怖畏者众生闻人法空怖不修道。此即着空。佛为说有事有用。若人能修则能得道及得道果乃至三身一切功德。三除懈怠者。若定言净不劳修道。若定不净则永无除灭。今明。如如非净不净。但有惑时名为不净。除惑已去名得清净。故应修道方可解脱。四除疑惑者。既闻如如非有非无则心犹豫。为其分判。人法二我决定非有。人法二无理决定非无。故除疑惑令得开悟。
经。大悲哀愍有情故以善方便胜因缘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
赞曰。明起说因。以善方便为作胜因缘。明者解也。令彼解空义。
经。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
赞曰。下三十颂别明空。分之为六。初十二颂明初三空为除有情我法二执。第二有半颂明毕竟空。三一切诸法下有四颂半明无际空。四我断一切下一颂明无散空。五我开甘露下一颂明自性空。六自余文明一切法空。问。准十八空论等空有十八。何故但明八耶。答。准彼十八空论。初六明空自体。次十明空之用。第十七空属体第十八空属用。体中内空为破能受我。外空为破所受法。内外空通破二故别明之。大空是器世间非有情故。空空即能观如。无漏智与如合名空空。真实空即真如理能所证法凡夫未得。又此大空.真实空.法空摄空空。即人空摄。故不别说。十用之中有为无为明其因果。但在自利故不明之。若毕竟空为常益有情。无际空成前常益。无散空为常益故不住涅槃。自性空开悟有情令得涅槃。相空为成诸相好。劣故不明。一切法空令成力无畏等。有法空.无法空通出十四空体除增减执。此毕竟等五于利他胜。余非胜要故略不说。广此诸空如法苑中空义林说。又解。初三颂科解如前。次十七颂正为说空。后我断一切烦恼下明说空所因。且依第一且依第一别解中初文分二。初一颂总标初三空。后十一颂别明三空。此初。此身如空聚标内外空。即造根四大及细意识为六识依。及为五色根依名内空。亦为外境故名外空。即扶根尘名之为外。非离身外。六贼依止不相知标内空。六尘诸贼等标外空。下各广释。此所依身犹聚沫等云如空聚。又有漏虚伪无功德故名为空聚。然六根境皆能为缘损坏善品故并名贼。故云六尘诸贼别依根。
经。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
赞曰。下别明空。初三颂半明内空。次一颂半就能所缘以明外空。后六颂明内外空。就内空中初两颂就所依根以明内空。次识如幻下一颂半就能依识以明内空。此即初也。此六根体及所缘境释其根名广如法苑补阙蕴处界义林广明。十八空论云。凡夫二乘诸内六入能受六尘果报故名受者。为破此执唯有六根。无能受法名受者空。此意根境识三和合能受。非根独能。破外道执受者我故。破二乘执能受法我。又破离识但说为空。随事起者随能造大并能依识等事起照自境生妄识分别。
经。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识依根亦如是心遍驰求随处转托根缘境了诸事。
赞曰。就能依识以明内空。论云。以无境故识不得生是名内空。识如幻事从颠倒生。妄想取境如走空聚。诸境皆贪名遍驰求。托根缘境。根境既空故识非有。
经。常爱色声香味触于法寻思无暂停随缘遍行于六根如鸟飞空无障碍藉此诸根作依处方能了别于外境。
赞曰。明外空也。举能缘识明境是空。遍行六根者或一意识义。又约一意处现起之识云遍行六根。识遍缘境如鸟无碍。既藉根处方变缘境。根识是空外境非有。对小乘人亦破离识令除法执。对外道人破其我所亦破我执。故说为空。故彼论云。若诸众生有所受用。但是六尘内无人故无能受者。外无法故无所受者。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是名外空。问。何故根境识三相对而明。答。以识依受者受者无故识亦无。根藉识取境。识无根不有。境因心变。境离心无。皆约执明故根境识相对而明。故论云。六入无识即无有人。识无根尘则无有法。两义相须。故知皆空。
经。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
赞曰。下明第三内外空。即造根及扶尘之四大是根境依。复总合观故云内外空。故彼论云。内外空者谓身四大为内外法之所依止。内依者谓内六根。外依者谓外六尘根。及非根亦皆是空名内外空。辨中边同。于中分三。初一颂总明无我。次三颂别明四大互乖无常有苦。后二颂明身无净乐等故空。初也。无知者无作者。下一者字贯通无知。身如聚沫故不坚固。四大合成故托众缘。皆从颠倒虚妄所生总无我故。如机关木人。但由业风所转。
经。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此四大蛇性各异虽居一处有升沉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于灭法。
赞曰。别明四大互乖无常有苦。初两颂总明相乖故无常。后一颂显性各别故有苦。初复有二。初一颂总明相违。次一颂明相违所以。
经。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
赞曰。显性各别故有苦。
经。心识依止于此身造作种种善恶业当往人天三恶趣随其业力受身形遭诸疾病身死后大小便利悉盈流脓烂虫蛆不可乐弃在尸林如朽木。
赞曰。明无净乐等故空分二。初一颂不净业故招五趣果。不同无漏白净之业招清净果。后一颂明不净相无净乐故空。如解脱道论于不净有十想。一膀胀想。二青瘀。三烂坏。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十骨想。此经不具。颂中略示。
经。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
赞曰。上来明观空体即人法空。此下明观空作用有五空。此即毕竟空。文势亦得结前无我。据别即令观毕竟空。菩萨发心为常益物。故次令观毕竟空也。故彼论云。菩萨修空为欲毕竟利益众生。尽生死际誓不断绝等。然彼论文以所观生无令观能愿之心毕竟空。不尔执着不成大悲。众生揽法以成。法既体空。众生宁有。故观生空。
经。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彼诸大种咸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知此浮虚非实有。
赞曰。明无际空。为成毕竟利有情故观无际空。故辨中边云。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十八空论云。妄想无法故曰无前。分别无相故称无后。无前无后是故名空。此意无明妄想生故云无前。生老死等相未来无故称无后。又除遍计无常无作。二缘生故所以名空。文段分三。初一颂半总明体空。次两颂别明缘生。后一颂明轮回不息即是无终。初也。诸法无常观无常缘生。无明力起观无作缘生即是无常。无明为缘余支得起。彼羯剌蓝等诸位大种颠倒缘生名为虚妄。不同胜数诸外道等说体皆实。云本非实有体皆从缘起。无自然生故云无生。故说大种性皆空者结前大种虚妄。由此虚妄观若浮沤。非实故空。
经。无明自性本是无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
赞曰。别明十二。此初无明也。非神我等起。非自性等因生云本无。但众缘有明缘生义。无正慧明妄失正慧说为无明。
经。行识为缘有名色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忧悲苦恼恒随逐。
赞曰。明所余支。文相可知。
经。众苦恶业常缠迫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由不如理生分别。
赞曰。明轮回不息。显无终也。众苦者明。从生老后起惑业。惑缠苦迫因业更复。生死轮回虚妄缘生。无有实体皆心所变。识外体空。由不如理虚妄生思惟倒分别。非他所造。
经。我断一切诸烦恼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求证菩提真实处。
赞曰。明无散空。辨中边云。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此意不同二乘无大悲。故所修诸善至无余位即皆散舍。身灰致灭故。十八空论云。是故如来虽入涅槃不舍本愿。随物机缘恒现应化。导利含生常随不舍。如月影像不离水镜。不同二乘入灭永断慈悲薄少不能化他等。如月影不离水。如物像不离镜。但有水镜缘别像必随现。我断烦恼明得涅槃。常正智现前即所起应化是智影故名为正智。又即四智获常五蕴能了皆为空。故不舍生死。求真实处故不舍涅槃。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非虚妄故名真实处。亦即三身不即离。义思准可解。
经。我开甘露大城门示现甘露微妙器既得甘露真实味常以甘露施群生。
赞曰。明本性空。辨中边云。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此说行性名圣种性。即本性住种姓。十八空论云。佛性者一切诸法自性法体。性有二义。一者无始。二者无因。下成生死法尔本有。譬如无始生死相续。有心无心自体无因。此意情非情皆法尔有。若心有因为当本有。此问。心因为无始有为新始生。若本有因即是自然(此意若云心因是本有者即法尔有)即是自然亦应许心是自然法(此成现心但是法尔同因无始)昔未有因(此意难云若言先未有因牒识云)应无众生后时有因方有众生(此难意则无因时未有众生后时有因方有众生若许尔者)如土石等。若有因时应成众生(此意石土等先无众生因后不可有因令成众生故知自然一作有心一作无心)佛性亦尔自然无因(此意明行性法尔先有不是明行后时有因方有)虚妄尚有自然之义何况真实而不法尔。故由无始佛性为因。所以六入欲求解脱。若无佛性解脱之果不得成就。此意同彼善戒经.地持论等六处殊胜等。我开大城即涅槃门。即能诠之教。微妙器者即行佛性能得受证涅槃甘露。既得甘露等明他闻得。得即证也。常以施生明他能施。或此释前我开城之所以。我既自证故施群生故说境行性。分别无相依他无生名本性空。问。观此空有何利益。答。十八空论云。令诸众生离五过失生五功德。离五失者一除下劣心。若人不信实有佛性是应可得。是故不能发菩提心常守下劣。由信有性令其发心能除下劣。二除高慢心。若不能解佛性平等。谓我有性故能发心。他无佛法不能发心。故生高慢。若体此理无有彼此。高心即灭。此悟行性之理无有彼此。三除妄想执。若识生死妄想非真。即不见能骂所骂等。由不见能所能除妄想。唯见众生皆有佛性功德圆满。以是义故即生慈悲成大菩萨。四除我见一切诸法本自性空。若有若无二皆平等。由作此解舍我见执。五除怖畏心。能令众生信受甚深有相无相。何以故。若解佛性则能信受相无相法。是故不谤空不空义。生五功德至下当知。
经。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胜大明灯我降最胜大法雨降伏烦恼诸怨结建立无上大法幢。
赞曰。下三颂明一切法空。辨中边云。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十八空论意同。文广。显得三身离不离义。化得应身决定不离法身。若法身望应身有离。法身是本应身为末。末不离本本可离末故。彼论问。何以法身不离应身有何过失。答曰。若尔一人得佛余应同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知法身不即应身。于中分二。初明所得功德。后由是我于下明为求此功德修行方成。初中复二。一颂半明得一切功德体。后一颂半明一切功德利用。此初也。击大法鼓开权。吹大法螺说教。然大法灯照涅槃理。降大法雨成就智身。降诸怨结者破恶。即余经云。欲说大法建大法幢得菩提智。
经。于生死海济群迷我当关闭三恶趣烦恼炽火烧众生无有救护无依止清凉甘露充足彼身心热恼普皆除。
赞曰。下明功德利用。由诸众生不识苦谛不断集谛不证灭谛不修道谛故受诸苦。今此初句是总关闭恶趣令舍苦谛。烦恼烧生至无依止令断集谛。甘露充足彼令证灭谛。身心热并皆除此能除者令修道谛。令诸众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即四弘愿功德。有二。谓自他利。此中多说利他功德。益物胜故。
经。由是我于无量劫恭敬供养诸如来。
赞曰。下明我为求此一切功德修行方成。即显观空胜获五利劝人修学。五胜利者十八空论云。一除下劣心生正勤事。二除高慢心生恭教心。三除虚妄想生慈悲行。四除我见心生般若观。五除怖畏心乐受正法。下八颂中分之为四。初由是我于无量劫即明初生正勤经无量劫行正勤事并第五乐受正法经无量劫。次恭敬供养诸如来一句明除高慢生恭敬心。生恭敬心故复能修行十供养。
经。坚持禁戒趣菩提求证法身安乐处施他眼耳及手足妻子僮仆心无吝财宝七珍庄严具随来求者咸供给忍等诸度皆遍修十地圆满成正觉。
赞曰。此两颂明除妄想行慈悲行。除他破戒垢故持戒。戒为诸善之根本故所以先明。为除他贪故行布施。为除他瞋及懈怠故行忍等诸度。此诸度各多差别。一一遍修得圆满已方成正觉。
经。故我得称一切智无有众生度量者。
赞曰。下五颂半明第四除我见生般若观分二。初半颂明般若余不能量。后五颂校量难知。初也。故者所以。我观空修诸行满。故得称一切智。故者亦由。由我观空余如前解。
经。假使三千大千界尽此土地生长物所有丛林诸树木稻麻竹苇及枝条此等诸物皆伐取并悉细末作微尘随处积集量难知乃至充满虚空界。
赞曰。校量难知。初二颂举一三千尘数。次一颂举十方尘数。后两颂正校量不知。初也。
经。一切十方诸刹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悉末为尘此微尘量不可数。
赞曰。举十方也。此微尘量不可数。即通结前一三千界。
经。假使一切众生智以此智慧与一人如是智者量无边容可知彼微尘数。
赞曰。正校量也。初知尘数。
经。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胝劫数中不能算知其少分。
赞曰。不能知佛智也。一念之智多劫不知。况长时也。
经。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说奉持。
赞曰。品第三段时众获益庆跃奉行。分五。初指所闻法。二显得悟数。三悉能了下明所得悟。四愿舍下明愿修行愿舍生死。出离者涅槃。五深心下明庆益奉持流通不绝。
依空满愿品第十
依空满愿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前品明空。是所观境。未说修行今正明依二空起行。行无所著方契正修。修称于真方能得果。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依者能依即所修行亦通所依。所依即于声境第七摄。空者是境即行所观。满愿者果随愿得满。即所修行称空境修。离有无执当得果满名依空满愿。此品广明。故以为名。三解妨者。问。若前品明境为令生解未说修行。如何闻说解空发愿。答。前正明境。随闻分修。故有得益。此正明修故天女请云。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又前闻空生无分别智行利。后令起修二智二利。又前利根闻说得益此为钝根。问。前之三品不请而说。何故此品待请方说。答。令法久住显佛大悲不请而说。令生渴仰机宜所欲因请方说。故不一准。又前为现会修此为后时学。又前品久修者随闻能修。此品通为近远二修。
经。尔时如意宝光耀天女于大众中闻说深法欢喜踊跃。
赞曰。大文分六。一天女请问。二佛告善女天下世尊为答习学之方。三尔时世尊作是语已下。天女领悟奉持修学。四说是品时下明时众闻经得益多少。五梵王是金光明下。校量显胜令其受行。六尔时大梵天王下诸天闻敕愿护流通。初中分三。初天女陈请。次世尊垂许。后正申请。初中有五。一出请人。二明请处。三述请因。四陈请相。五申启请。此有三也。观空称念名如意。因发妙慧云宝光。破二障闇称为耀。离染自在号为天。生长地善故曰女。上解请主名。亦表观空能生胜慧破自他障生长地善故。此天请菩萨悲愿具大神通。应物现形皆令获益。是故菩萨化为女形。问。此菩萨位居何地。答。准真谛三藏云八地已上。又令证无生忍故此或六地。准前得地相第六地相能令界净。现七宝莲华池遍世界故下发愿已界净生华。应第六地。于大众中请处。闻说深法等请因。身悦曰欢心悦名喜。踊跃者跣足䠊也。
经。从座而起偏袒右肩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
赞曰。初陈请相。白佛言下申启请。启请有二。初长行后颂请。
经。而说颂言我问照世界两足最胜尊菩萨正行法唯愿慈听许。
赞曰。颂请。世间有二。有情及器。身光智光俱照二世间。如瑜伽八十三云。能知有情八万百千心行差别。能知东方无边世界若干成坏等。此智光照。法华经云。放眉间光照诸世界见六道等。又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此身光照。于诸有足两足为胜。人天二趣是二足。人天二足梵释人王各为调御。佛能调彼名最胜。沙门婆罗门人中调御。佛亦调彼名最尊。故云最胜尊。故瑜伽八十二云。两足中尊诸调御中最胜最上沙门众中最为殊妙。菩萨正行法是所请法。简二乘等云菩萨。简邪行故名正行。邪行无量。略总而言诸带二执行名为邪。今问离执称正理行。
经。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随汝意所问吾当分别说。
赞曰。次世尊垂许。
经。是时天女请世尊曰云何诸菩萨行菩提正行离生死涅槃饶益自他故。
赞曰。后正申请。请有二。一问菩提之正行。二问无住涅槃之正行。此觉寂因俱能饶益于自他故。又复菩萨意求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于涅槃中求无住处异于凡夫及二乘。故一正行言通上菩提及下涅槃。或无住涅槃亦名菩提。菩提断亦名菩提故偏问之。故下答云。依于法界行菩提法答菩提正行。修平等行答无住涅槃因。生死涅槃俱平等无欣厌故。若不行此二行即不证二果。故下云。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乐涅槃。乃至云。即执着未得解脱烦恼系缚即不证阿耨菩提。此俱返显。又解。行菩提正行所谓悲智。由智故得如此如是智性智相。合断智德名为法身离生死。由悲故得应化身。即是恩德为生说法离涅槃。修智故益自。修悲故益他。此释顺前三身品无住涅槃。又行有四。谓信般若。大定。大悲。四行能除不信着我畏苦舍心四种重障。即能为佛净我乐常四德之因。初二烦恼障后二所知障。由信及智离生死。由悲离涅槃。定为二因。彰二俱胜故偏问之。菩提涅槃各有四德。四障能碍故。
经。佛告善女天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
赞曰。世尊为说习学之方。于中分三。初标宗略释。次善女天云何五蕴下法喻广明。后善女天若善男子下结劝修学。初中复五。一标。二徴。三释。四结。五通。此初标也。依于法界举前空性所观之境。辨中边云。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变故。乃至云。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言即是因义。问。准摄大乘及成唯识论即以第八为一切法因。阿毗达磨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何故中边说真如理为诸法因。答。约流转还灭依即说第八识是一切法因。持彼种故。若约迷悟依即说真如性故。胜鬘经云。如来藏为依为持为建立。宝性论中即依此义说真如理。为无始时来界等。问。既迷悟依通生染净。云何中边论云圣法因义说为法界。答。不说唯言故无有失。又复染法不由证如始得生。若诸圣法因根本智之所引生。无分别智必证如起。是故偏说为圣法因。此增上缘因。非亲因缘。今此云依是所缘因。于是境声。缘胜义谛行菩提法。以法界性非生死涅槃。离二相故。故亦非非生死涅槃。不离二故。如是见于诸佛菩提亦非生死涅槃。菩提即三身。三身非生死涅槃。作如是观修菩提法即是修平等行。故十八空论云。化身非生死涅槃。何以故。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不过苦集故。化身不尔。依法应生(法者法身应者应身)体非颠倒。复能除众生颠倒故非生死。非涅槃者有始终故非生死故非颠倒。非涅槃故非真实。又云。法身与彼应身亦不即不离故。十八空论问云。若法身不离应身有何过失。答曰。若尔一人得佛余应同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此意法身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体是其一。与应身一故一得应身应一切得。体无别故。既不如是明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论云。又亦不离应身。何以故。法身无异常不离三世诸佛功德故。若能如此体解法应离不离义。即除决定离不离执。依不离道理而修诸行故。能证得应身之果。化身亦尔。此意法身与应化身不即不离。应化与法身亦不即不离。亦如真如。作如是观而修菩提名平等行。知果既然修行亦尔。不即生死涅槃成无住道。即七大性中方便大性。
经。云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
赞曰。徴也。真如是常。菩提行等无常。常无常生死涅槃有体无体体相各异。云何依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此意约彼执情执一向异而假徴之。
经。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
赞曰。第三释。此约不离不即答。初云。谓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此不离义。谓于者指斥标举发端之义。即于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现五蕴。此有二。一云。依遍计所执相无自性及所显空性故说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故。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性即如故。解深密经及瑜伽论云。于第二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十八空论亦云。故知分别无相依他无生名真实性。真实体无。无体故无相。无相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无灭故寂静。寂静故名自性涅槃。辨中边论亦云。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性。此意所能取无。即所取五蕴及能取心俱遍计故体无。无之性体即是如故。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是五蕴性亦名五蕴。故云法界即五蕴真如。由此道理遍计所执五蕴体无亦不可说。二无之性体非积聚名非五蕴。性离言故亦不可说。此除遍计。以证真而修行说二云依他中唯有圆成圆成中唯有依他。云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约不离义云是五蕴。故中边论云。即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即契中道。空性即法界。虽云不离不可言一异。若此法界与五蕴一亦不可说。若此法性非五蕴者此意说异。亦不可说。俱是遍计无自性故不可说故。中边云。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圣说。如苦等性。若一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如与虚妄分别。依此离一异相。云不可说。或复二性俱非言境名不可说。故成唯识论云。真谓自性假智及诠俱非境故。既非言说又非决定一向一异。故非生死涅槃别。所以云平等。虽别言五蕴意约三身令求修行。即五修中依止自在修也。然约不一异释顺中边十八空论。依此经文即通二解。然依重诘为通释文即不一异为胜。前徴后诘。依影显说。即通说胜。
经。何以故。
赞曰。诘也。何所以故法界亦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
经。若法界是五蕴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即是常见。
赞曰。通也。有三。初释不得言一异。次出不得所由。后结。此初。若法界即五蕴约遍计说。彼是无故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别见法性即是常见。又法界即五蕴约依他说。二乘得无余时法界同断。即是断见。或随有为真如有灭故说为断。若离五蕴别见法性即是常见。以法性体与彼遍计依他二性非定一异。言定一异俱是遍计。不离断常。问。真如非常见为常者名为常见。真如是常见之为常。称境而知何名常见。答。言常无常此随言诠。是分别见。谈其法体非常无常。如言执常。故是常见。又复正违无分别智。此意欲令离分别执亡相方修。若执为常违此正智。以其法性离有无一异常断相故。不障后得智离执观如以为常也。此中即离应可立量云。法界应有断。断者灭义。因云。即五蕴故犹如五蕴。又若离五蕴即是常见者。即难依他应是常名为常见。以蕴非蕴中随一摄故。犹如法界。然此不为破他故不立量。复违教过。以教不许五蕴常故。但可显云应是常见。然观经文但明法界与五蕴体非定一异。若定一异法界体应是断是常。
经。离于二相不着二边不可见过所见无名无相。
赞曰。出不得言一异之所以。离于二相离常无常有无生灭此等二相故。不着二边远离增减。我法二不有离增。空性如不无离减。不可见非五识境。过所见超于意识虚计度境。无名离能诠。无相离所诠。
经。是则名为说于法界。
赞曰。结也。由离二相等故不可说与蕴一异。是则名为说法界体法界体既离此等相修行时如法界相。
经。善女天云何五蕴能现法界如是五蕴不从因缘生。
赞曰。次下法喻广明。意就法界离于八不。故依五蕴能现法界。初且举不生明。次例不灭等。文分为四。初法。次善女天譬如鼓声下喻说。三若不可生下例余七不。四故知五蕴非有非无下总结成。初法说中分三。初假徴起前。二标宗。三释所以。此初二也。标宗意说五蕴不生破遍计执。依遍计无即能现法界。故五蕴与法界不一异等。
经。何以故。
赞曰。下释所以。初假设外徴。何所以故不从因生。此假作执因中有果论及去来实有论徴。执有果论者意说。因中已有果竟。但从缘生或从缘显。若如谷种。因中先无其果而后生谷亦应生豆等。彼此本无从因生故。若尔即应从于一因生一切果。是故因中定已有果。但缘生显。何所以故不从因缘生。若去来实有论徴意。三世法有。然未来世有生能生应生之法。若无生生不至现在。何所以故云不从因缘生。
经。若从因缘生者为已生故生为未生故生。
赞曰。正释。初总牒。二为已生故生下开徴。三若已生生者下别非。四无名无相已下结成五蕴能现法界。此初二也。此开徴意云。为诸法生已更待生等因为能生。为诸法未生待生等因为能生。
经。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缘。
赞曰。别非。此非初已生。若法未生可待因生果既生已。何用生等为因缘生。故十二门论颂云。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若生已自生已生何用生。初二句破未生生。后两句破已生生。此破去来实有。论释云。若谓生已而生。生已即是生。何须更生。生已更无生。作已更无作。此意生已更无生者直责。作已更无作举喻例破。如所作事了而更不作。既体生已何更生生。此难破大生及小生。例所生法尔。又解。亦破所生法。又颂云。先有即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此破因中有果论。初句破先有果但用因生。第二三句设破先无及俱有无用因生。第四句结不用因生。故所生亦无。此意本无今有。有即名生。果既因中先有即应名生。此既已生何用因生。故释云。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
经。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
赞曰。此非未生生。初立宗。何故下举因。十二门论云。若未生而生未生名未有。云何能自生。此意因缘未生即体是无。无自不能生何能生他。此破去来实有论。彼论复云。复次若因中无果而果生诸因相即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此意言因必须对果。果既无体对谁名能作能成。既无能作能成何得名因。
经。何以故。
赞曰。将欲举因。先假徴之。
经。未生诸法即是非有。
赞曰。举因也。
经。无名无相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
赞曰。结成五蕴能现法界。以非有即法空。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者。无比量能立令生。
经。非是因缘之所生故。
赞曰。结也。双结前二。若已生法亦非是因缘生。若未生生者亦非是因缘之所生。故既非因缘生。即无名无相譬所不及。此即法界故。法界与遍计及依他性俱不一异言无名无相。亦应云不生不灭。乃至自性涅槃但显略尔。此中比量若已生法应不待因生。体已生故。如过去等。若未生法应立宗云。诸未生法应不可得生宗。以非有故因。无名无相故亦得是因。诸非有者皆不可得生。如兔角等。诸无名相者皆不可得生。如真如等。又十二门论云。若不生法生一切不生法皆应生。一切凡夫未生阿耨菩提皆应生。又不坏法阿罗汉烦恼不生而生。此说不退法罗汉应起烦恼。又云。兔马等角不生而生。是事不然。是故不应说不生而生。显扬论第九.瑜伽论第六。及广百论第四等皆悉有破。恐烦不引。此上破妄。即依遍计五蕴即现法界。未说依他下喻及合方显依他能现法界。
经。善女天譬如鼓声依木依皮及桴手等故得出声。
赞曰。第二喻说。文中有二。初喻依他假有。次显遍计是无。此初也。有二。初明依他有。次显能现法界。此依他假有也。因缘如幻。但假合生。
经。如是鼓声过去亦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
赞曰。显五蕴能现法性。既是缘生非定实有。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故皆是空。空即法界。故无著菩萨般若论中。说梦电云喻三世法。名修出离。出离即涅槃。以无生灭故。瑜伽第六三世各有十二相故不可说有。广如彼说。
经。何以故是鼓音声不从木生不从皮生乃桴手生不于三世生是则不生。
赞曰。次显遍计是无。初徴次辨后结。中论云。诸法不自生。自无作用故。亦不从他生他无作用故。亦不从共生共无作用故。非不从二生。虽无作用缘而有功德缘可得。此破执有实作用。今此亦尔。声不从木生等无作用故。不从皮桴手生亦尔。不于三世生者。过去生已灭未来无不生。现世自已生故非三世生。是则不生此结也。此意既不生即显法界。文如前引。
经。若不可生则不可灭若不可灭无所从来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所去则非常非断若非常非断则不一不异。
赞曰。三例余不灭等七不明。显法界有二。初例后释难。遍计所执体性是无。如石女儿。先自现不生如何有过灭。亦不从未来因来。既是无来何有谢过去。既不从未来来亦无谢过去。说谁为常断。既无常断说谁与诸法为一异。故不一异等约遍计无。与法界不一异。不异故遍计即能现法界。不一故法界即离断常等。或不一故遍计所执即离断常等。约依他声与木皮等亦复如是。声与皮等一应当闻四声。应闻木皮桴手。以体一故。如声若与皮等异应不从起。但假和合不可言一异。余亦准知。声依木等起不得说一异。蕴依法界生。与彼不一异。既是不异故依五蕴即现法界。以不一故法界无生灭等。
经。何以故。
赞曰。下第二释难。但释不一异有二。一释不一难。二释不异难。初释不一难中有四。初段徴。二却诘。三出过。四结成不一。此初也。
经。此若是一则不异法界。
赞曰。却诘是一。
经。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乐涅槃。
赞曰。出过。若法界与五蕴一。如是者即凡夫见五蕴时应见真谛。以五蕴即是真如故。若许尔者凡夫应得无上安乐。无上安乐即大涅槃。此亦同阿毗达磨经。境离识有凡夫自应成无倒智。以见实故。既不成智。明离识无。
经。既不如是故知不一。
赞曰。结成不一。既不如是成圣得安乐涅槃。故知法界与五蕴不一。同十八空论难应与如一。
经。若言异者。
赞曰。下释不异难。亦有四。初牒徴。二诘责。三出过。四结成。此初也。此难不一异。同解深密第一.瑜伽论七十五。恐烦不引。
经。一切诸佛菩萨行相即是执着未得解脱烦恼系缚。
赞曰。二诘责有三。一应是执着。二应未证涅槃。三应未离缚。以如前说不离断常见故。是执着等。
经。即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出过。以有前三过诸佛现应不证。菩萨当应不证。以有执有烦恼故。
经。何以故一切圣人于行非行同真实性是故不异。
赞曰。下结成不异。初假徴。何所以故不得法界与五蕴异。成云。一切圣人于行即五蕴。非行即法界见。同真实性离一异相。是故不异者结。
经。故知五蕴非有非无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生。
赞曰。下例结成有二。初结成非生。次是圣所知下结成前无名无相等。此结非生以例余不灭等。成无名相即总成前八不俱无名相等。又结非生中亦结成前。初略标宗中远离二相云非有非无。或此结前已生未生云非有非无。或此非有无通结八不。以非有无故。所以非生灭等。五蕴真性不从因缘生。或遍计所执自性五蕴不从因缘生。依他五蕴非无因缘生。故知八不或约真如或就遍计。非依他起。设依依他说其八不。亦约遍计说。
经。是圣所知非余境故亦非言说之所能及无名无相无因无缘亦无譬喻始终寂静本来自空。
赞曰。结成前无名相等。是圣所知非余境成前非校量之所能及。亦非言说等成前无名无相。无因无缘成前非是因缘之所生故。亦非譬喻成前非譬喻之所能及。始终寂静等结成五蕴能现法界。准此文言。始终寂静等前亦合有。以显略故。或始终寂静本来自空成前喻中如是鼓声三世俱空。前释为胜。喻及结成显法说故。即解深密经云。说一切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义。
经。是故五蕴能现法界。
下结。
经。善女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异真异俗难可思量于凡圣境体非一异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
赞曰。佛教习学之方中第三结劝修学。非住涅槃故异真。非住生死故异俗。或四智菩提及菩提断。非即真如故异真。非即生死故异俗。前依无住修后依称理修。此深行相难以分别寻伺之可思量。凡夫所见五蕴不离真如。圣者所见真如不离五蕴云不异。蕴如性别云不一。或圣见五蕴如幻。凡见为实云不一。同缘五蕴云不异。或凡见蕴如为一为异。圣见蕴如非一非异。俱因缘见解别云非一异。此中云凡。二乘亦是犹有一分异生性故。由二乘人见五蕴与法界异故。一向厌生死而求涅槃。凡夫见异故一向怖涅槃而住生死。菩萨见于五蕴法界体非一异。故不舍俗不离于真。由得此平等法界理不怖生死不乐涅槃。为此能修大悲大智二利妙行问行菩提行也。准无著菩萨般若经论解摄取无住涅槃。云如所通达故。此意说如是所通达。如现在生死非生死迫。如在涅槃非涅槃拘。如是诸法之真体性故能依修行。亦复如是住生死非苦迫。住涅槃非乐拘。故不住生死涅槃。不同二乘及以凡夫不证如故各住一边。准此由如非住于二。如如而证名无住涅槃。何故此间即说五蕴与如体非一异依此而修名不住行耶。答。彼此不违。此中明如与蕴不一即不住生死。非苦拘义。若如与蕴一即住生死而为苦拘。由如不异即不住涅槃。非涅槃拘义。故亦相似。
经。尔时世尊作是语已时善女天踊跃欢喜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顶礼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菩提正行我今当学。
赞曰。第三天女领悟奉依修学。文分为六。一天女喜悟修行。二梵王请问修相。三梵王赞悟深法。四世尊印述胜益。五梵王领悟庆喜。六世尊与天授记成梵庆喜。初也。有五。一结所说。二明喜悟。三致虔敬。四领所闻。五依修学。文段可知。
经。是时索诃世界主大梵天王于大众中问如意宝光耀善女天曰此菩提行难可修行汝今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
赞曰。梵王请问修相有四。一问如何观解自在。二问如何修菩提行。二问依何而起修说。四问得益多少。初中一问二答。此初问也。文有二。一能请人。索诃此云堪忍界。即生死于中多怨难。菩萨能忍。梵王者或云初静虑王。或是第四静虑王。大千主故。二所请主。正申问。此菩提行离四句绝八非。非语诠断思虑。非真非俗。二乘不知凡夫不测难可解知。汝今云何于菩提行智观自在。
经。尔时善女天答梵王曰大梵王如佛所说实是甚深一切异生不解其义是圣境界微妙难知。
赞曰。下答有四。初印难知。二请明证。三得祥瑞。四转女身。此初也。
经。若使我今依于此法得安乐住是实语者。
赞曰。请明证。初明如实解。次立誓愿。此明实解。于此深理得自在智。非诸烦恼相用所动名为安乐。依此正观名住。
经。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雨天妙华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一切供养皆悉具足。
赞曰。立誓愿。表解凡圣不一异故愿成金色等。或表同顺真当得成佛请现金色等。表解无男女相故请现非男女。或表虽当成佛非男女现男女身故愿现非男非女。表出生死淤泥表解非染净愿现坐莲华。表因此解必当证得菩提涅槃二安乐愿受无量乐。表能行因亦能教他行因故愿雨华。表能任运为他说法愿不鼓自鸣。表智证境为法行供故愿一切供养皆悉具足。
经。时善女天说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无诸恶道宝树行列七宝莲华遍满世界又雨七宝上妙天华作天妓乐。
赞曰。得祥瑞。以解称真所愿当遂。故愿所现皆得随心具七支戒。愿得宝树行列修七圣财。能出生死得七宝莲华。虽出生死而不舍利生故遍法界。或称真理无限而修。故华遍法界。
经。如意宝光耀善女天即转女身作梵天身。
赞曰。转女身。此自证成无定异相。故女成男。
经。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仁者如何行菩提行。
赞曰。问如何证菩提行。此问行行之时作何行解。初问后答。此问也。
经。答言梵王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梦中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阳焰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谷响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
赞曰。答也。行相难知举喻以显。此有四喻。一水月喻。喻无外境而定心所行境得成。如水为缘虽水中无月有月影起。我今亦尔。从定愿心现诸境界。虽无实身等为利众生而似身境生。月影既不行我身亦不行。此除遍计性。谓定所取境离心实有故举水月喻。虽无月境而似月生。二梦境喻。喻无心外爱憎之境而有爱憎境增生。如虽受彼三界六道爱非爱身行菩提行如梦所见。爱非爱身行菩提行不取为真。三阳焰喻。能取心心所迷乱故缘所取境。虽非是实而有似境生。非真实有。菩萨以无分别智于三轮境应如是知。无有真实。四谷响喻。所起语业化众生时如谷响声。谷实无声但自出声似彼谷响。故知菩萨为他说法观如谷声。由他缘现但似谷声。说法利生实非出声为他说法。如是行菩提行如无性摄大乘第四说。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性。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如次配四。彼论更有四喻。此经文无。不须具引。大庄严论第四八喻大意相似。何故无余。略故无也。又释。此中除有无相执。似幻不无故。辨中边论颂云。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释云。前说诸义离有离无。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此中意说。如水中月非实月性故。非有而有似现故不无。我行菩提行亦如是。因缘和合假故非有。然有假和合相故不无。五蕴不有故能现法界。不无故。法界即五蕴。即前所说得安乐住者不动不为有无动故。但总相喻离有无相不别配蕴。又依见觉知闻如次喻四所取境界性离有无。准下问答约见闻辨故。
经。时大梵王闻此说已白菩萨言仁依何义而说此语。
赞曰。第三问依何道理如是而说。前问问修此问问说。或前问答自行修说但且说修。此后问答为他说修起说但且问说。前后互影二利各具。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此问依何道理能离有无而起修说。或问。既如水月等非实有者依何修说。
经。答言梵王无有一法是实相者但由因缘而得成故。
赞曰。答也。依因缘道理。由假因缘故离有无。如因净水有月影生故不无。非如所现真实之月故不有。余准此知。如水月等无有一法是实有相者。但依假因缘故得修说。
经。梵王言若如是者诸凡夫人皆悉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三设难也。若由因缘假合之法能修说者。诸凡夫人皆因假成。悉应得菩提。此意若有实能修之者可有得不得既皆假有。凡亦应得。如维摩诘以真如门令一切皆得记。此以因缘门难应皆作佛。
经。答言仁以何意而作是说。
赞曰。为通有三。初总非。次通释。后梵王是诸圣人下结成。或分为二。初总非。次通释。释中有四。法喻合结。今且依初科。此初也。
经。愚痴人异智慧人异菩提异非菩提异解脱异非解脱异。
赞曰。为通有三。初法。次喻。后梵王愚痴异生下合法中有二。初凡夫执有无异。故不成佛。次圣者知不异故得菩提。此初。即执愚智等或定一异。此虽言异亦应有一。有无生灭等不了实无因缘心有。不称境知不得作佛。菩萨翻此。故作佛。或依俗谛即有愚智能行异。菩提非菩提即善不善因异。解脱非解脱果异。
经。梵王如是诸法平等无异于此法异真如不异无有中间而可执着无增无减。
赞曰。圣者了知有无愚智等皆非定异。以于此中法界真如等法平等故皆不定异。无有中间者。诸法非定异非定一非亦一亦异。不言非一影第二句说。第三句名无中间不说第四句。但是遮三更无别法。此一异等皆不可执。如水月无实离增执。如似有月离减执。由称境知故得作佛。此或第一义即不异。然准下喻据愚智解别。
经。梵王譬如幻师及幻弟子善解幻术于四衢道取诸沙土草木叶等聚在一处作诸幻术使人睹见象众马众车兵等众七宝之聚种种仓库。
赞曰。举喻也。有三。初缘生幻境喻。次愚人执实喻。后智者知幻喻。此初也。于中有六。一幻主。二幻资。三幻处。四幻缘。五起幻。六幻相。譬如幻师喻八识心王幻主。及弟子者喻心所幻资。善解幻术能了别境总别等相能变起用。于四衢道喻四谛幻处。取诸草等即是名色幻缘。聚在一处或随起依苦集等处。作诸幻术者此起幻因缘业力起种种事业不同。使人睹象马等者幻相。初喻四生内处。七宝之聚喻外境。又释。幻师喻第八识。幻弟子喻余七转识。依第八起故。故经论云识如幻事。衢道喻四识住。故八十六云。有取之识依四识住发起种种自体随转。相似法故沙土草木喻种子识。随在一处者喻随于一识住及四识住。作诸幻术者喻四缘力能起五蕴。又释。幻师是佛弟子菩萨僧等。四衢道者在四生处。解幻术巧方便智。取诸沙土等随彼机缘所乐之法。随在一处随所受根熟生处见象等为现身。七宝等为说法。准下合意此释为好。余同前解。
经。若有众生愚痴无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
赞曰。下愚人执实喻有三。初不知幻本喻。次初见执实喻。后终亦不思喻。初也。言幻本者幻人幻缘皆名为本。喻无智故不知五蕴从缘假生。
经。若见若闻作是思惟我所见闻象马等众此是实有余皆虚妄。
赞曰。次初见执实喻。不知假。随所见闻分别妄执将为实有。言空无我等皆虚妄无。不离有无增减之执。
经。于后更不审察思惟。
赞曰。后终亦不思喻。亦不审观思量惟忖名义皆假虚妄缘生。
经。有智之人则不如是了于幻本。
赞曰。后智者了达喻。文有其二。初自能了知喻。后随为他说喻。初文亦有二。初了知幻本喻。了从缘生非定有空。
经。若见若闻作如是念如我所见象马等众非是真实。
赞曰。次初不执实喻。喻见谛理无漏智人初知实无离于有执。后审思所以假有实无。初也。知无象马等实用除增益执。
经。唯有幻事惑人眼目妄谓象等及诸仓库有名无实如我见闻不执为实。
赞曰。审思所以假有实无。幻象马等但惑愚人眼耳。闻象等名见象等形执妄谓实。实但假名。无如自性如我我所。随所见闻不执为实。离有无执。
经。后时思惟知其虚妄。
赞曰。后思不实喻。思实无离增执。了为无为非如名言有实自体。
经。是故智者了一切法皆无实体但随世俗如见如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则不如是复由假说显实义故。
赞曰。随为他说喻。又但随世俗所见所闻假说名言表宣其事。表宣是能诠。其事是所诠。世俗有二。一执情世俗。二诸圣智者假设世俗。此喻圣智者随俗言说。有二。一随世俗言说明俗。二随世俗言说明真。且随世俗云如见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即不如是。谛谓实也。思惟实理无如所说。复但随俗方便假起言说。为彰第一真实义。故无分别智证入谛理即不如是。心言绝故。此了俗有真谛中无。
经。梵王愚痴异生未得出世圣慧之眼未知一切诸法真如不可说故。
赞曰。下合喻。初合愚人不了喻有二。初合不了幻本喻。后合初见执实喻。言愚痴异生者为简大乘见道已前。虽是异生能分作唯识观等了知幻等。亦是未得出世本后二空慧眼。故今简却二乘。虽得生空慧眼了人我无。然未能得出世法空慧眼故不了法我无。不知一切法之真如性离诸相不可说。故不了幻本。据全无者说愚痴异生。或可。有分异生性故即此愚痴异生所摄故。成唯识论云。凡谓无性愚谓趣寂。
经。是诸凡愚若见若闻行非行法如是思惟便生执着谓以为实。
赞曰。合初见执实喻。初合执有。后合不了无。初也。若见若闻行谓有为。非行谓无为。便生执实合初遇境时。如是思惟便生执实合后不能审察。
经。于第一义不能了知诸法真如是不可说。
赞曰。合不了无。由其无智不了第一义。不证如故不知诸法性不可说。如言执实不知实无。
经。是诸圣人若见若闻行非行法随其力能不生执着以为实有。
赞曰。合智者了达喻。初合自了达喻。后合为他假说喻。初中亦三。初合不执实有喻。次合了知幻本喻。后合后思假有喻。初也。若见若闻说为无为随胜解力能。初地已上随位证智力能不生执实。
经。了知一切无实行法无实非行法但妄思量。
赞曰。合了知幻本喻。知从幻者业烦恼缘或二乘者法执之情。妄思度起无如名言有实有为行法。无如名言有实无为非行法。
经。行非行相唯有名字无有实体。
赞曰。合后思假有喻。唯有世俗名言说之为有。无有如彼所说实体真实是有。
经。是诸圣人随世俗说为欲令他知真实义。
赞曰。合为他假说喻。随世俗名言说为无为。为欲令他知为无为真实之义。或欲令证真第一义。非不见如。能了行故。
经。如是梵王是诸圣人以圣智见了法真如不可说故行非行法亦复如是。
赞曰。第三段结成有二。初结知真实无。后结随俗说有。初也。圣人以无分别智了一切法本真如性皆离言故不可言说。知彼所说为无为法亦但名言无有实体。非无离言行非行法。但除其病不除法故。
经。令他证知故说种种世俗名言。
赞曰。结随俗说有。亦是寄诠以显诸法。意令他证为无为法舍凡成圣。随于世俗说蕴处界等种种世俗名言。此意结成喻言无有一法是实相者但由因缘而得成立。上来多随自识起幻凡夫解别。若依第三解譬喻者准义可知。准此结文第三解胜。又本问。如何修行依何而说。因此设难。法喻合结应只为彼。故第三解胜。
经。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有几众生能解如是甚深正法。
赞曰。第四问得益多少。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初问也。此意梵王虽解众乐能知。依众执情实生为问。寄除执实令生知幻。而能起修。
经。答言梵王有众幻人心心数法能解如是甚深正法。
赞曰。二答也。有者简持义。一切众生有能知依他起性心心数法如幻人等。则能解此甚深之法。若无大性不能如是。此意能知遍计是无。如幻非实人若似人相似心心数依他幻有。即悟唯识证圆成性。此依渐入三性道理。初了遍计次悟依他后证圆实。如有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或可。寄执实众生问。此答。实生如众幻人无有实人说此解者。欲显能闻法人尚自非有如何得解法。如无垢称经舍利子问天女云。汝于此没当生何处。答云。如来所化当所生处。我当生彼。舍利子言。如来所化无没无生。云何答得言当所生处。天女云。诸法有情应知亦尔。无没无生云何问我当生何所。
经。梵王曰此幻化人体是非有此之心数从何而生。
赞曰。三难也。依俗执情幻定非有。能证心心法从何事生。非石女儿有心能证。此依执无难。寄除无见。
经。答曰若知法界不有不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
赞曰。为通。若定执有无则不能悟知真如法界。双离有无行平等行。此等能悟从缘生。故如幻有无实性故说是无。不如言说定实有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此即令除有无一异常断等执行菩提行。
经。尔时梵王白佛言世尊是如意宝光耀菩萨不可思议通达如是甚深之义。
赞曰。第三梵王赞悟深法。
经。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此如意宝光耀已教汝等发心修学无生忍法。
赞曰。第四世尊印述胜益。言如是者印梵王言。已教汝等者述得胜益。即庆赞也。
经。是时大梵天王与诸梵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如意宝光耀菩萨足。
赞曰。第五梵王领悟欢喜有二。初知是胜人改容虔敬。后庆自所闻。初也。
经。作如是言希有希有我等今日幸遇大士得闻正法。
赞曰。庆自所闻。一赞成胜德。二赞能利他。故重言希有。又得遇故闻法故重言希有。
经。尔时世尊告梵王言是如意宝光耀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宝焰吉祥藏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赞曰。第六世尊与天授记成梵庆喜。号宝焰者以闻金光明经故。又悟诸法阳炎故。吉祥者于一切时能与众生作吉祥者。藏者包含义。吉祥无量具足功德。无有尽时云吉祥藏。文相可知。
经。说是品时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赞曰。第四大段明时众闻经得益多少有三。初明十地得不退益。次明十回得见道益。后明十住得不退益。初也。不退有四。此行不退。入第八地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经。八千亿天子无量无数国王臣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赞曰。得见道益。天通欲色。显扬论云极戚非恶趣。极忻非上二者。据彼顿悟者说。不障色界回心入见。又约二乘说。非据大乘。瑜伽八十三释远尘离垢云。又复尘者所谓我慢及所断一切烦恼。垢谓上品所有粗重。法者谓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法眼者谓如实现证。唯有法慧。言得法者谓随证得沙门果故。此随得言显得不定。一超次不定。二通三乘。有不得果。故说随言。远尘是真见无间道说断见所断烦恼故。离垢相见解脱道说离粗重。若以种子名粗重者即俱在无间。现种别说。若据习气亦通相见。说得果故。大庄严论第七文虽少别意同瑜伽。若杂集论言。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者据随转门。真见道中不别观谛故。或通三乘随。放法说。亦不相违。
经。尔时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提心。
赞曰。后明十住得不退益有二。初得因益不退进修。后得果益因满授记。前文有四。一先欲退心。二由闻住意。三复得胜进。四回向菩提。初也。有五。一所益处。二所益数。三所益人。四所修行。五先欲退。欲退有二种。一已得退。二未得退。初在地前后在前七地。已得有二。一得胜解。二得证法。得胜解有二。一信二行。初信退在十信之中第五心前后。行退在第六住已前。信不退不退起邪见。行不退不退向二乘。然仁王般若云。十千劫中行菩萨道。随风东西或进或退者。据信及行通相而说。劫有大小不同。净行优婆塞戒经经六十劫行。舍利退大者据大劫说。
经。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可思议满足上愿。
赞曰。由闻住意大菩提果名不可思议。由住不退必定得故。满足上愿。上愿即求大菩提愿。通自他利。
经。更复发起菩提之心各自脱衣供养菩萨重发无上胜进之心作如是愿愿令我等功德善根悉皆不退。
赞曰。后得胜进有四。一重愿求菩提。二修供养。三复愿修胜行。四如是愿下愿得不复退。
经。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四回向也。上得因益。
经。梵王是诸苾刍依此功德如说修行过九十大劫当得解悟出离生死。
赞曰。后得果益有二。初得至初地。后尔时世尊下得极当记。初也。依闻此经及重发心修行功德。更复如说修行过九十大劫。当得无漏二空解悟出分段生死名离生死。依此功德更如说行至回向位。故言过九十大劫。以十回向中修行之时各经十劫。如净行优婆塞戒经说。
经。尔时世尊即为授记汝诸苾刍过三十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劫名难胜光王国名无垢光。
赞曰。授当果记有六。一时节过三十僧祇者。依梁摄论。十地各三祇过十地数三十祇。二劫名三国名。
经。同时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愿庄严间饰王十号具足。
赞曰。四成佛时。云同时。五所得果谓无上菩提。六佛名号。问。无处无容同时同处有二如来如何。五十亿同时得作佛。答。约化佛土说二不俱。亦约现相不得同时。据他用土及应合作则说同时。又或国劫名字虽同。据方器界各别得同时作佛。
经。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正闻持有大威力。
赞曰。第五大段校量。明胜劝令受行。文分为三。初标胜。次校量。后劝学。初也。
经。假使有人于百千大劫行六波罗蜜无有方便。
赞曰。次校量。初校量胜。次劝持学。就初又三。一举劣度。二明持经。三正校量。初也。虽行六度无二方便。谓拔济回向。此经令修发愿回向。又此经明无住方便故。问。若不回向何得名度。非七最胜所摄受故各据余摄受说。或相似六度。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写如是金光明经半月半月专心读诵是功德聚于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赞曰。余二文。法行有十。且举书写读诵三行据处中说。供养施他劣。思惟修习等胜。故略不举。
经。梵王是故我今令汝修学忆念受持为他广说。
赞曰。第二劝学有三。初劝。
经。何以故。
赞曰。徴。
经。我于往昔行菩萨道时犹如勇士入于战阵不惜身命流通如是微妙经王受持读诵为他解说。
赞曰。释也。有三。初法次喻后合。初法也。行三精进。加行摄善利乐。依四法行流通此经。犹如勇士故。遗教经云。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
经。梵王譬如转轮圣王若王在世七宝不灭王若命终所有七宝自然灭尽。
赞曰。喻七宝喻七圣财或喻七觉分。如大庄严论第十云。念似轮宝降未伏国。未伏境界念能伏故。择似象宝。诸国勍敌象能降故。分别胜怨择能破故。进似马宝。大地阔边马速穷故。真如极际进速觉故。喜似珠宝。珠光烛幽。王欢极故。法明破闇。心喜满故。倚似女宝。王受快乐。女摩触故。智脱障悭。倚息恶故。定似藏臣。王有所须从臣出故。智有所用从定生故。舍似兵臣。弃弱取强随王无倦。菩萨修行弃恶取善。随无分别智无功用故。此经如王。功德如宝。
经。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经王若现在世无上法宝悉皆不灭若无是经随处隐没。
赞曰。合也。无上法宝即七宝财。或七觉分或一切功德即是经义。如綖贯华如经持纬。能诠胜教显生功德故。经无亦无法。
经。是故应当于此经王专心听闻受持读诵为他解说劝令书写行精进波罗蜜不惜身命不惮疲劳功德中胜我诸弟子应当如是精勤修学。
下劝学有三。初于经起法行。二明得胜功德。三我诸弟子下结劝令行。行精进波罗蜜者。即令行法行起精进也。
经。尔时大梵天王与无量梵众帝释四王及诸药叉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赞曰。第六大段天等闻敕愿护流通。分之为四。初请护法仪。二次正愿守护。三佛赞记。四天等喜受。此初也。
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皆愿守护流通是金光明微妙经典。
赞曰。愿守护又有其四。一护正法。二护法师。三护国土。四护供养者。
经。及说法师若有诸难我当除遣令具众善色力充足辨才无碍身意泰然。
赞曰。护法师。护法师有五。一除恶。二得善。三身安。四具辨。五心泰。
经。时会听者皆受安乐。
赞曰。护听众。
经。所在国土若有饥馑怨贼非人为恼害者我等天众皆为拥护使其人民安隐丰乐无诸枉横皆是我等天众之力。
赞曰。护国土有四。一除饥馑。二除怨贼。三除非人。四结守护。我等天众下是。
经。若有供养是经典者我等亦当恭敬供养如佛不异。
赞曰。护供养者。
经。尔时佛告大梵天王及诸梵众乃至四王诸药叉等善哉善哉汝等得闻甚深妙法。
赞曰。下佛赞记。一赞闻法。二赞护法。三赞获福。四与授记。初也。
经。复能于此微妙经王发心拥护及持经者当获无边殊胜之福速成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赞护法等三。
经。时梵王等闻佛语已欢喜顶受。
下第四天等喜受。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末)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五(本)(王法正论品竟)
翻经沙门慧沼撰
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第十一
四天王观察人天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上来九品明经正宗利益时会。自下二十一品并是流通利益末叶。正宗之内有果行境三。今流通中亦有三种。初十六品学行流通。十女菩萨等四赞叹品赞叹流通。付属一品付授流通。初学行中分五。初观察品劝修行。二四天王无染着如意三品明守护。三大辩才吉祥女增长财坚牢地神正了知五品增福智。四王法正论善生王诸天药叉护持品正明持学。五授记等四品成前劝意。诸佛说法令生得乐。三身寿量是乐果。忏悔灭障等是乐因。二是所行法学行意者明能学人。既由胜法成其胜人。又由人故能弘正法故。次赞叹人及于法。说赞既周付授传习。然正宗已明乐果及乐因竟。今此一品观察人天令除障恼常得安乐故。劝应可弘于此经。故此品起。释名者。观谓慧照察谓察视。人天是所观。四天王是能观。此则人法带数为名。此品广明彼事。故云四天王观察人天品。解妨者。问。经云观察拥护此赡部洲我等诸王名护世者。能行之者通于三洲及欲色天。何故但唯观劝此洲。答。就佛所住且言观此。实通于余。又余三洲及欲色天苦事既微厌慧不猛。恶趣虽苦无胜慧心。创能发心必须厌深慧猛。是故偏说观赡部洲。问。四天护境各有封疆。何故四王俱言护此。答。据世俗境各护一洲。敬法尊人同护于此。又所住境虽各一方。摄诸龙鬼通为护四。据护胜法偏言观此。问。此与后品俱四天王二品何别。答。此品四王赞劝行经发愿护持。后品世尊赞美令广愿护。故二品别。
经。尔时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礼佛足已。
赞曰。此品之文大分为四。一四王赞经尊胜。二世尊我等四王下四王述自修行。三又复于此下四王劝人弘经。四大众闻已下时会依教修学。初文有四。一四王虔敬。二赞法为尊。三彰经力能。四请佛恒说。此初也。初列四名。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如次东南西北典领。大都妙高第四层级。时复亦住持双山顶。今此先列多闻王者。以其深信有胜名故。持国王领健达缚毕舍遮。增长王领鸠畔荼薜荔多。广目王领一切诸龙及布呾那。多闻王领一切药叉及罗刹婆。后虔敬。
经。白言世尊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一切诸佛常念观察一切菩萨之所恭敬一切天龙常所供养及诸天众常生欢喜一切护世称扬赞叹声闻独觉皆共受持。
赞曰。赞法为尊。一切佛所护念即是佛所护念。一切大乘根品熟者为说此经。一切菩萨下显圣敬重。
经。悉能明照诸天宫殿能与一切众生殊胜安乐止息地狱饿鬼傍生诸趣苦恼一切怖畏悉能除殄所有怨敌寻即退散饥馑恶时皆令丰稔疾疫病苦皆令蠲愈一切灾变百千苦恼咸悉消灭。
下彰经力能。初与人天乐。止息下息除六苦。一止息四恶趣苦。二止息五怖畏苦。三止息刀兵苦。四止息饥馑苦。五止息疫病苦。六止息灾变苦。
经。世尊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能为如是安稳利乐饶益我等。
下请佛恒说。初牒前胜能。为请说由。安稳是总。利乐是与乐。饶益是息苦。
经。惟愿世尊于大众中广为宣说我等四王并诸眷属闻此甘露无上法味气力充实增益威光精进勇猛神通倍胜。
下正请恒宣说。初请说。我等四王下明利益。
经。世尊。我等四王修行正法常说正法以法化世。我等令彼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荼俱槃荼紧那罗莫呼罗伽及诸人王常以王法而化于世。遮去诸恶所有鬼神吸人精气无慈悲者悉令远去。世尊。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并与无量百千药叉以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赡部洲。世尊。以此因缘我等诸王名护世者。
下述自修行有四。一王自正化能自弘经。二我等令彼下诸臣佐随同修正行。三遮去下法王能除恶。四世尊下明王得名。意明由弘正法以化众生名行不虚故名护世。二十八部者如孔雀王经说。四方各四四维各一上下各四成二十八部。以净天眼者非是修生。此是报得。能过于人故。
经。又复于此洲中若有国王被他怨贼常来侵扰及多饥馑疾疫流行无量百千灾厄之事。
赞曰。第三劝人弘经有三。初睹世间难生。二劝人弘经对遣。三令人王保国敬重修行。初睹难生也。
经。世尊我等四王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恭敬供养若有苾刍法师受持读诵我等四王共往觉悟劝请其人时彼法师由我神通觉悟力故往彼国界广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经典由经力故令彼无量百千衰恼灾厄之事悉皆除遣。
下弘经对遣有四。一指能除法。二若有下劝人流行。三时彼法师下正弘此经。四由经力故下除难安乐。
经。世尊若诸人王于其国内有持是经苾刍法师至彼国时当知此经亦至其国。
下令人王保国敬重修行有二。一德人至国。二令王敬重。人能弘道。人至法随。非道弘人。人无法灭。法既弘益。故应敬重持人。初也。
经。世尊时彼国王应往法师处听其所说闻已欢喜于彼法师恭敬供养深心拥护令无忧恼演说此经利益一切世尊以是缘故我等四王皆共一心护是人王及国人民令离灾患常得安稳。
下令王敬重有三。初劝往听除灾。次劝供给得乐。后劝敬重他附。初文有五。一令尊法往听。二令闻已庆喜。三于彼法师下令敬养卫护。四演说此经下令演法利人。五以是缘故下四王为除灾难。
经。世尊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持是经者时彼人王随其所须供给供养令无乏少我等四王令彼国王及以国人悉皆安稳远离灾患。
下劝供给得乐有三。初明行法人。次时彼人王下令供给。后我等四王下明王臣得乐。
经。世尊若有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人王于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等当令彼王于诸王中恭敬尊重最为第一诸余国王共所称叹。
下劝敬重他附有四。初举所敬者。二人王于此下劝应敬赞。三我等当令彼下明其敬赞。四我当令彼下明敬者得尊他附。
经。大众闻已叹喜受持。
下第四时会依学。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六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
四天王护国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前品赞经胜妙劝他弘持。此下三品明经可尊行者得护。初一天护后二咒护。又前品四王劝他。此品愿自守护。前品令他行二利。此品明自行二利。前品自意劝持。此品佛劝广护。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自在光洁神用名天。众天所归为君统摄称为王也。天之王故依士释。方城不同统领分四。复带数名。护谓防御摄养防御为彼除灾摄养增其福慧。四天为能护。国者是所护。能所合称。此广明彼名四天王护国品。解妨者。问。此品守护亦通人王并余神众。何故但云四王护国。答。人王行法护国因彼四王。余神是四王臣故但说四王护国。问。行法四王守护则是护人。何名护国。答。人为国本。如说有情名为佛土。故虽护人则名护国。问。三乘圣众释梵诸天见行法人咸应卫护。何故但说四王护国。答。理应皆有。且说宜闻人。复四王标名。护世为显名行相符。故标四王不说余护。问。天人敬重四众弘经亦护正法。何故唯言四王护国。答。护法意为益物。法住能令国安。为彰利他大悲偏言护国。非法。
经。尔时世尊闻四天王恭敬供养金光明经及能拥护诸持经者赞言善哉善哉。
赞曰。就此品中大分为六。初世尊赞叹令修。二四王奉教愿护。三时四天王下四王荷恩叹佛。四佛更劝护结成。五闻是颂下四王庆喜护持。六大众闻经得益。初段分二。初赞成后劝护。赞中初总赞后别赞。此总也。一赞护法。二赞护人。又一赞劝他。二赞自护。又一赞宿世善因。二赞今护人法。故重言善哉。
经。汝等四王已于过去无量百千万亿佛所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植诸善根修行正法常说正法以法化世。
赞曰。别赞。初赞福业。次修行正法等赞智业。后汝等长夜下赞悲业。此初二也。于诸佛所修于三业。供养恭敬身业。尊重意业。赞叹语业。依仁王般若经。以一僧祇供养诸佛得至初地为四天王。
经。汝等长夜于诸众生常思利益起大慈心愿与安乐以是因缘能令汝等现受胜报。
赞曰。行悲业。初赞。以是因缘下结。
经。若有人王恭敬供养此金光明最胜经典。汝等应当勤加守护。令得安稳。汝诸四王及余眷属无量无数百千药叉护是经者。即是护持去来现在诸佛正法。汝等四王及余天众并诸药叉与阿苏罗共斗战时常得胜利。汝等若能护持是经由经力故。能除众苦怨贼饥馑及诸疾疫。是故汝等若见四众受持读诵此经王者。亦应勤心共加守护。为除衰恼施与安乐。
赞曰。劝护有三。初劝护人王。汝诸四王下劝护正法。是故汝等下劝护四众持经之人。劝护法中初护法汝等四王及余天众下明护法益。护法益中初降自胜怨。汝等若能下除他三难。一怨贼。二饥馑。三疫病。护四众文可知。
经。尔时四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经王于未来世若有国土城邑聚落山林旷野随所至处流布之时。
赞曰。第二四王奉教愿护有二。初愿以身护法。后尔时世尊复若四天王下愿以咒护。愿身护中有二。初愿身护人。后尔时四天王下愿身护法。法藉人以弘宣。故先护人。人由法以成德。次须护法。护人之中虽亦护法。意明护人故赞护法。或可。初愿双护人法。后重校量重劝护法。法是佛师故更重劝。且依初释。护人分四。一四王愿护。二尔时佛告下世尊赞成。三尔时四天王下教人王弘法之仪。四尔时四天王下明人王依法修行得护。初愿护有二。初标愿守护。后世尊若彼国王下正愿守护。标中一愿护之仪。二明所护法。三明所护法时。四明护法处。五明所护人。六明拥护相。此初四也。
经。若彼国王于此经典至心听受称叹供养并复供给受持是经四部之众深心拥护令离衰恼。
下明所护人。初明所护人。于此经典下明护所以。
经。以是因缘我护彼王及诸人众皆令安稳远离忧苦增益寿命威德具足。
下明拥护相。
经。世尊若彼国王见于四众受持经者恭敬守护犹如父母一切所须悉皆供给。
赞曰。正愿守护有三。一所护之人。二见于四众下明得护所以。三我等四王下广明护相。得护因中有二。初明王得遇胜缘。二恭敬下明正修胜行。
经。我等四王常为守护令诸有情无不尊敬是故我等并与无量药叉诸神随此经王所流布处潜身拥护令无留难。
赞曰。广明护相。初护法后护人。此护法。令他敬法必须自尊。自若不行何以劝物。是故我等潜护斯经。
经。亦当护念听是经人诸国王等除其衰患悉令安稳他方怨贼皆使退散。
赞曰。后护人有二。初标守护。若有人王下重成护人。初也。
经。若有人王听是经时邻国怨敌兴如是念当具四兵坏彼国土。
赞曰。重成护人有四。一邻敌心念兴兵。二经威彼自溃。三此王命师讨罚。四神助令彼归降。初也。
经。世尊以是经王威神力故是时邻敌更有异怨而来侵扰于其境界多诸灾变疫病流行。
下是第二彼溃有二缘。一他寇来侵。有钟鼓日侵。二自境灾疫。
经。时王见已即严四兵发向彼国欲为讨伐。
下第三命师讨罚。讨者除也诛也。伐者征也败也。欲败去之。今经作罚。说文罪之小者曰罚。广雅罚折伏也。今既兴兵应为伐字。或彼但兴念未集兵戈。此王兴师欲折伏之。故为罚也。
经。我等尔时当与眷属无量无边药叉诸神各自隐形为作护助令彼怨敌自然降伏尚不敢来至其国界岂复得有兵戈相伐。
下第四神助令彼归降有二。初兴念则降。二尚不敢来下永无相讨。
经。尔时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汝等四王乃能拥护如是经典。
赞曰。就护人中第二世尊赞成有三。初赞天护法。二赞法难闻。三明弘。
经。利益。
初也。
经。我于过去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修诸苦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一切智今说是法。
下赞法难闻。多劫修行方得成佛。成佛已久今说是经。故难闻也。
经。若有人王受持是经恭敬供养者为消衰患令其安稳亦复拥护城邑聚落乃至怨贼悉令退散亦令一切赡部洲内所有诸王永无衰恼斗诤之事。
赞曰。弘经利益有二。初明现弘经益。二大王若求来下明未来弘益。初中但说人王自听。后文并劝供养持者。现在佛自弘经不假他力。未来余人持读须王加护。师资别故此明现益。初王得益。后人得益。王得益中初明王行行。后为消衰患下明得益。得益中初总后别。总中有二。初举一。后亦令下例余。初中有四。一除衰。二得益。三得护。四无怨。
经。四王当知此赡部洲八万四千城邑聚落八万四千诸人王等各于其国受诸快乐皆得自在所有财宝丰足受用不相侵夺随彼宿因而受其报不起恶念贪求他国咸生少欲利乐之心无有斗战击缚等苦。
下别得益有十。一得益境。二得益果。三受安乐。四丰珍财。五无相夺。六任宿业。七无现贪。八皆少欲。九无怨敌。十无诸苦。约得益中初总后别。此总也。
经。其土人民自然受乐上下和穆犹如水乳情相爱重欢喜游戏慈悲谦让增长善根。
下国人益。初行行。
经。以是因缘此赡部洲安稳丰乐人民炽盛大地沃壤寒暑调和时不乖序日月星宿常度无亏风雨随时离诸灾横资产财宝皆悉丰盈心无悭鄙常行惠施具十善业若人命终多生天上增益天众。
下明益。初现得益有十一。一无兵戈故安稳。二足五谷故丰乐。三人物殷繁。四土地爽恺。五四时顺序。六七耀依度。七风雨随时。八无诸灾横。九资琉侓盈。十无贪乐施。十一常行十善。若人命终下死后益。
经。大王。若未来世有诸人王听受是经恭敬供养并受持经。四部之众尊重称赞复欲安乐饶益汝等及诸眷属无量百千诸药叉众。是故彼王常当听受是妙经。王由得闻此正法之水甘露上味增益汝等身心势力精进勇猛福德威光悉令充满。是诸人王若能至心听受是经则为广大希有供养。供养于我释迦牟尼应正等觉。若供养我则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养三世诸佛则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聚。
赞曰。明未来益有二。初行胜行。后由得闻此下成胜因。胜因有二。初益天势力。后为供养佛。供养佛中初明正行供养。能供养下明得大福聚劝成弘经。
经。以是因缘汝等应当拥护彼王后妃眷属令无衰恼及宫宅神常受安乐功德难思是诸国土所有人民亦受种种五欲之乐一切恶事皆令消殄。
下明弘经得益有二。初四王卫护眷属。二是诸国土下国福人安。
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于未来世若有人王乐听如是金光明经为欲拥护自身后妃王子乃至内宫诸婇女等城邑宫殿皆得第一不可思议最上欢喜寂静安乐于现世中王位尊高自在昌盛常得增长复欲摄受无量无边难思福聚于自国土令无怨敌及诸忧恼灾厄事者。
赞曰。教人王弘法之仪有四。一标王愿心。二世尊如是下教其轨则。三世尊时彼香烟下依行感瑞。四时彼诸佛闻此妙香下明诸佛赞扬。此标王愿心。
经。世尊如是人王不应放逸令心散乱当生恭敬至诚殷重听受如是最胜经王。
下教其轨则有三。初天教听轨。次佛教令迎。后天教为我。初天教听轨中。初总教后别示。此总也。
经。欲听之时先当庄严最上宫室。王所爱重显敞之处。香水洒地散众名华。安置师子殊胜法座。以诸珍宝而为校饰。张施种种宝盖幢幡。烧无价香奏诸音乐。其王尔时当净澡浴。以香涂身着新净衣及诸璎珞。坐小卑座不生高举。舍自在位离诸憍慢。端心正念听是经王。于法师所起大师想。复于宫内后妃王子婇女眷属生慈愍心。喜悦相视和颜软语。于自身心大喜充遍。
下别示。别示中一示所严处。二香水下示严处轨。三其王尔时下示严王身。四不生高举下示严王心。五作如是念下示王安稳想。示严心中一令除掉举。二令舍憍慢。三端心听法。四恭敬法师。五等起慈心。六喜悦相视。七和颜软语。八身心遍喜。
经。作如是念我今获得难思殊胜广大利益于此经王盛兴供养既敷设已见法师至当起虔敬渴仰之心。
下示王安想。初于法起想。既敷设已下于法师起想。此听法轨则如瑜伽论三十八说。菩萨如是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无染心。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轻慢怯弱杂染。由六相故离贡高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其四相离轻慢染。于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者。于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离怯弱染。云何无散乱心。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二专一趣心。三听者属耳。四扫涤其心。五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说法轨则略如法华经第四法师品。有三种。一入如来室。二着如来衣。三坐如来座。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说法之心欲与生乐拔众生苦故起慈悲。慈悲说法他害不瞋。遭苦能受深理能印方能相续。睹三事空无染无著方能实益。
经。尔时佛告四天王不应如是不迎法师时彼人王应着纯净鲜洁之衣种种璎珞以为严饰自持白盖及以香华备整军仪盛陈音乐步出城阙迎彼法师运想虔恭为吉祥事。
赞曰。下佛教令迎有二。初诫不应不迎。时彼人王下示正轨。正轨中有五。初明迎轨则。二四王以何因缘下释迎所以。三于说法师下明迎心想。四后宫眷属下明得利益。五四王当知下结成劝意。此初也。
经。四王以何因缘令彼人王亲作如是恭敬供养。
下第二释迎所以有三。初徴。次由彼人王下释。后四王当知下结迎远近。此初也。
经。由彼人王举足下足步步即是恭敬供养承事尊重百千万亿那庾多诸佛世尊复得超越如是劫数生死之苦复于来世如是劫数当受轮王殊胜尊位。
赞曰。释迎所以有二。此总释有三。一成胜因。二越诸苦。三得胜报。
经。随其步步亦于现世福德增长自在为王感应难思众所钦重。当于无量百千亿劫人天受用七宝宫殿所在生处常得为王。增益寿命言词辩了。人天信受无所畏惧。有大名称咸共瞻仰。天上人中受胜妙乐。获大力势有大威德。身相奇妙端严无比。值天人师遇善知识。成就具足无量福聚。
赞曰。别释初现益。次当于无量下后益。后益有十三。一得胜处。二受胜报。三得辨才。四他信受。五离怖畏。六得名闻。七得敬奉。八受胜乐。九成大力。十有威严。十一得相好。十二遇善友。十三具福德。
经。四王当知彼诸人王见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利益故应自往奉迎法师若一逾缮那乃至百千逾缮那。
下结迎远近。
经。于说法师应生佛想。
赞曰。第三明迎心想。初得见益。
经。还至城已作如是念。今日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入我宫中受我供养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即是值遇百千万亿那庾多诸佛世尊。我于今日即是种种广大殊胜上妙乐具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我于今日即是永拔琰摩王界地狱饿鬼傍生之苦。便为已种无量百千万亿转轮圣王释梵天主善根种子。当令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出生死苦得涅槃乐。积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福德之聚。
还宫生想有七。一得见本师想。二我闻法已下得大菩提想。三即是值遇下得见诸佛想。四我于今日下供养诸佛想。五我于今日下永离恶趣想。得越恶趣琰魔王界。即三恶分判彼趣正鬼趣摄。瑜伽论云。生那落迦作静息王者化王界生。不尔何故生最下化狱。又违二十唯识。不许同彼受苦故。长阿含十九约他相故说王受苦想。六便为已种下得诸王位想。七当令无量下令他得利想。
经。后宫眷属及诸人民皆蒙安稳国土清泰无诸灾厄毒害恶人他方怨敌不来侵扰远离忧患。
下第四明得利益。
经。四王当知时彼人王应作如是尊重正法亦于受持是妙经典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所获善根先以胜福施与汝等及诸眷属。
下结成诫劝 初结诫劝。后结得益。结劝中初结敬法师。次结敬四众。后令回施。
经。彼之人王有大福德善业因缘于现世中得大自在增益威光吉祥妙相皆悉庄严一切怨敌能以正法而摧伏之。
下结得益。可知。
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能作如是恭敬正法听此经王并于四众持经之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时彼人王欲为我等生欢喜故当在一边近于法座。香水洒地散众名华安置处所设四王座。我与彼王共听正法。其王所有自利善根亦以福分施及我等。世尊。时彼人王请说法者升座之时便为我等烧众名香供养是经。
下后天教为我有二。初牒彼所行。时彼人王下次教为我轨则。轨则中有六。一示严处所。二令净庄严。三令敷四座。四我与同听。五令彼福施。六令供养。
经。世尊时彼香烟于一念顷上升虚空即至我等诸天宫殿于虚空中变成香盖。
下明依行感瑞有二。初四天述感应。后佛告四天王下佛述感应。天述中初总后别。总中有二。初香烟至处。二香烟祥瑞。
经。我等天众闻彼妙香。香有金光照曜我等所居宫殿。乃至梵宫及以帝释大辩才天大吉祥天坚牢地神正了知大将二十八部诸药叉神。大自在天金刚密主宝贤大将。诃利底母五百眷属。无热恼池龙王大海龙王所居之处。世尊。如是等众于自宫殿。见彼香烟一刹那顷变成香盖闻香芬馥睹色光明遍至一切诸天神宫。
下别明。约香所依烟说有金色光。不尔香尘鼻根所得。如何言见。
经。佛告四天王。是香光明非但至此宫殿变成香盖放大光明。由彼人王手执香炉烧众名香供养经时。其香烟气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妙高山王。百亿四洲。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茶紧那罗莫呼洛伽宫殿之所。于虚空中充满而住。种种香烟变成云盖。其盖金色普照天宫。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威神之力。
下佛述感应有二。一香烟遍至大千是诸人王下明香周十方界。初中有四。一非局情。二由彼人王下明香周遍。三种种香烟下明祥瑞。四如是三千下结归经力。
经。是诸人王手持香罏供养经时种种香气非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于一念顷亦遍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百千万亿诸佛国土于诸佛上虚空之中变成香盖金色普照亦复如是。
下明周十方界有二。初至处于诸佛上下后祥瑞。
经。时彼诸佛闻此妙香睹斯云盖及以金色于十方界恒河沙等诸佛世尊现神变已彼诸世尊悉共观察异口同音赞法师曰善哉善哉汝大丈夫能广流布如是甚深微妙经典则为成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福德之聚。
赞曰。教弘经轨中。第四诸佛赞扬有二。初赞现成胜因。尔时十方下赞未来果。赞因果者欲令人王依教行故。初赞因中初赞法师因。后赞听者因。此法师者通其说法者。亦通供养者。十种法行皆名法师。由王能为供养广流此经。法师正能流通此法。然准文势合但赞王。举见瑞应而赞叹故。或复瑞应由经威力。故赞法师通二处好。有三。初睹瑞。次彼诸佛下赞流通经。后则为成就下赞成因。文显可知。
经。若有听闻如是经者所获功德其量甚多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他敷演如说修行何以故善男子若有众生闻此金光明最胜王经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下赞听者有三。初举劣况胜。次徴所以。后正为释。
经。尔时十方有百千俱胝那庾多无量无数恒河沙等诸佛刹土彼诸刹土一切如来异口同音于法座上赞彼法师言善哉善哉。
下赞未来果有二。初诸佛同总赞。
经。善男子汝于来世以精勤力当修无量百千苦行具足资粮超诸圣众出过三界为最胜尊。
下别赞。别赞中初赞因益。
经。当坐菩提树王之下。殊胜庄严。能救三千大千世界有缘众生。善能摧伏可畏形仪诸魔军众。觉了诸法最胜清净。甚深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汝当坐于金刚之座。转于无上诸佛所赞十二妙行甚深法轮。能击无上最大法鼓。能吹无上极妙法螺。能建无上殊胜法幢。能然无上极明法炬。能降无上甘露法雨。能断无量烦恼怨结。
下赞果。赞果中有四。一坐道树。二善能摧伏下降天魔。三觉了诸法下得菩提。四善男子下转法轮。转法轮有八。初一法轮体。中六法轮义。能令无量下法轮用。轮义中六。一开权。二法螺立教。三法幢得菩提智。四法炬得涅槃理。五法雨能生善。六断烦恼能破恶。
经。能令无量百千万亿那庾多有情度于无涯可畏大海解脱生死无际轮回值遇无量百千万亿那庾多佛。
赞曰。法轮用有三。渡大海离苦谛。脱生死断集谛。由惑系缚轮回生死。故断集谛云解脱也。业非缚义。非生死本故不云业。或亦摄业。同集谛故。值遇佛下得善友。
经。尔时四天王复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能于未来现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是故人王若得闻是微妙经典。即是已于百千万亿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于彼人王我当护念。复见无量福德利故。我等四王及余眷属无量百千万亿诸神。于自宫殿见是种种香烟云盖神变之时。我当隐蔽不现其身。为听法故。当至是王清净严饰所止宫殿讲法之处。如是乃至梵宫帝释大辩才天。大吉祥天。坚牢地神正了知大将二十八部诸药叉神。大自在天。金刚密主宝贤大将诃利底母五百眷属。无热恼池龙王大海龙王无量百千万亿那庾多诸天药叉。如是等众。为听法故。皆不现身。至彼人王殊胜宫殿庄严高座说法之所。世尊。我等四王及余眷属药叉诸神。皆当一心共彼人王为善知识。因是无上大法施主以甘露味充足于我。是故我等拥护是王。除其衰患。令得安稳。及其宫殿城邑国土诸恶灾变悉令消灭。
下愿护中第四人王修行得益前佛说行经益。此下人王依修得益有三。初赞法。二是故人王下赞人。三于彼人王下守护。初出守护所因。我等四王下正明守护有四。一明守护时。二我当隐蔽下天等来降王宫。三世尊我等下诸天共结善友。四是故我等下正明守护。第二段中初四天王来。后如是乃至下明梵释等至。余段可知。
经。尔时四天王俱共合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于其国土虽有此经未尝流布。心生舍离不乐听闻。亦不供养尊重赞叹。见四部众持经之人亦复不能尊重供养。遂令我等及余眷属无量诸天不得闻此甚深妙法。背甘露味失正法流。无有威光及以势力。增长恶趣损减人天。坠生死河乖涅槃路。
赞曰。第二明令人王护法。于中有三。一不护有损。二世尊若有人王下明弘护得益。三世尊如大梵天下校量明胜劝令弘经。初中有二。初弃法不弘。有二。初弃法。次弃人。后遂令我等下明由斯有损。复二。初天损后人损。天损中有五。初失法利。二失威光。三增恶趣。四感人天。五失正路。如文可知。
经。世尊。我等四王并诸眷属及药叉等见如斯事。舍其国土无拥护心。非但我等舍弃是王。亦有无量守护国土诸大善神悉皆舍去。既舍离已其国当有种种灾祸。丧失国位。一切人众皆无善心。唯有系缚杀害瞋诤互相谗谄枉及无辜疾疫流行。彗星数出。两日并现。薄蚀无恒。黑白二虹表不祥相。星流地动。井内发声。暴雨恶风不依时节。常遭饥馑苗实不成。多有他方怨贼侵掠。国内人民受诸苦恼。土地无有可乐之处。
下人损有二。初天神舍离。二既舍离已下国土衰损。于中有三。初标次辨。世尊我等四王下结。辨中有四。一失国位。二一切人众下人行恶。三疾疫生。四彗星下恶相现。有十一。一彗星横数流。二两日并现。三日月薄蚀。四虹表不祥。五星流失常。六大地振动。七井出异声。八风雨乖度。九苗稼不实。十他方贼侵。十一自国不乐。
经。世尊我等四王及与无量百千天神并护国土诸旧善神远离去时生如是等无量百千灾怪恶事。
结。
经。世尊若有人王欲护国土常受快乐。欲令众生咸蒙安稳。欲得摧伏一切外敌。于自国境永得昌盛。欲令正教流布世间。苦恼恶法皆除灭者。世尊。是诸国王必当听受是妙经王。亦应恭敬供养读诵。受持经者。我等及余无量天众以是听法善根威力得服无上甘露法味。增益我等所有眷属并余天神皆得胜利。何以故。以是人王至心听受是经典故。
赞曰。下明弘护得益有三。初王起善愿。二世尊是诸国王下教使弘经。三我等及余下四王蒙益有三。初标。何以故者反徴。以是人王下后释。标中云以是听法等。由人王听法。我等已下明我四天王等得益。
经。世尊。如大梵天于诸有情常为宣说世出世论。帝释复说种种诸论。五通神仙亦说诸论。世尊。梵天帝释五通仙人虽有百千俱胝那庾多无量诸论。然佛世尊慈悲哀愍为人天众说金光明微妙经典。比前所说胜彼百千俱胝那庾多倍不可为喻。何以故。由此能令诸赡部洲所有王等正法化世。能与众生安乐之事。为护自身及诸眷属令无苦恼。又无他方怨贼侵害。所有诸恶悉皆远去。亦令国土灾厄屏除。化以正法无有诤讼。是故人王各于国土当然法炬。明照无边。增益天众并诸眷属。
下第三校量明胜劝令弘经。有三。初校量明胜。次四王领益后劝弘经。初中有四。初举劣。二世尊梵天下明胜。三何以故下释所以。四是故下结应持经。
经。世尊我等四王无量天神药叉之众。赡部洲内所有天神。以是因缘得服无上甘露法味。获大威德势力光明无不具足。一切众生皆得安稳。复于来世无量百千不可思议那庾多劫常受快乐。复得值遇无量诸佛种诸善根。然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无量无边胜利。皆是如来应正等觉以大慈悲过诸梵众。以大智慧逾于帝释。修诸苦行胜五通仙。百千万亿那庾多倍不可称计。为诸众生演说如是微妙经典。
下领益有二。初天得益。次令赡部洲下明人得益。天得益中初得益。后皆是如来下赞。
经。令赡部洲一切国主及诸人众明了世间所有法式治国化人劝导之事由此经王流通力故普得安乐此等福利皆是释迦大师于此经典广为流通慈悲力故。
下结人益。于中但明得因益。不言其果。以前明故。一得因益。二结由经。
经。世尊以是因缘诸人王等皆应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此妙经王何以故如是等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利益一切是故名曰最胜经王。
下后劝弘经有三。标徴释别。
经。尔时世尊复告四天王汝等四王及余眷属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诸天大众见彼人王若能至心听是经典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者应当拥护除其衰患能令汝等亦受安乐。
赞曰。大段第二四王奉教愿护。中有二。初身护后法护。上明身护。此下明法护。前明身护护弘法人。及护国土。此但护于弘法之者。又身护除诸衰祸灾疫一切不安。此除贫苦。令得财故佛赞云。汝能破裂一切众生贫穷苦网令得福乐。得福乐已即能弘经。故次云。亦令此经广行于世。于中有三。初世尊重劝。次四王法护。后时多闻天王说此咒下世尊赞叹。此初。有二。初劝护人王。后劝护四众。此护人王。文中有四。初敕四王众。二所护之者。三正令拥护。四能令汝等下明令护所以。
经。若四部众能广流布是经王者于人天中广作佛事普能利益无量众生如是之人汝等四王常当拥护如是四众勿使他缘共相侵扰令彼身心寂静安乐于此经王广宣流布令不断绝利益有情尽未来际。
下劝护四众文中有四。一所护者。二于人天中下叹功能。三如是之人下正令拥护。四于此经已下明令护意。
经。尔时多闻天王从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我有如意宝珠陀罗尼法若有众生乐受持者功德无量我常拥护令彼众生离苦得乐能成福智二种资粮。
赞曰。第二四王法护分四。初标咒功能。次欲受持下二持咒方轨。三时有薜室啰下明得咒益。四假使日月下立誓守护。初文有三。初说咒人。次标咒名。后若有众生下说咒能。
经。欲受持者先当诵此护身之咒即说咒曰。
南谟薜室啰末拏也莫诃曷罗阇也(但是也上之字皆须引声)怛侄他啰啰啰啰 矩怒矩怒 区怒区怒 寠怒寠怒 飒缚飒缚 羯啰羯啰 莫诃毗羯喇么 莫诃毗羯喇么 莫诃曷啰社曷?又曷?又 睹漫(自称己名)萨婆萨埵难者 莎诃(此之二字皆长引声)
世尊诵此咒者当以白线咒之七遍一遍一结系之肘后其事必成应取诸香所谓安息栴檀龙脑苏合多揭罗薰陆皆须等分和合一处手执香罏烧香供养清净澡浴着鲜洁衣于一静室可诵神咒。
下明持咒方轨。方轨有三。初教护身。次教请护。后正教本咒。初教护身有三。初标咒名。次正说。后世尊诵。此咒下教诵轨。薜室罗末拏也(此云多闻)莫诃(此云大)曷罗阇也(此云王)余文可知。言多揭罗者此云零凌香。
经。请我薜室罗末拏天王即说咒曰。
南谟薜室啰末拏(引)也 南谟檀那驮也 檀泥说啰(引)也 阿揭扯 阿钵唎弭多 檀泥说啰 钵啰么 迦留尼迦 萨婆萨埵呬哆振哆 么么(己名)檀那 末奴钵喇拽扯碎阎摩揭扯 莎诃
此咒诵满一七遍已。
下教请护。初标请。次说咒。后此咒诵满一七遍下结诵法。
经。次诵本咒欲诵咒时先当称名敬礼三宝及薜室罗末拏大王能施财物令诸众生所求愿满悉能成就与其安乐如是礼已次诵薜室啰末拏王如意末尼宝心神咒能施众生随意安乐尔时多闻天王即于佛前说如意末尼宝心咒曰。
南谟曷喇怛娜 怛喇夜(引)也 南谟薜室啰末拏(引)也 莫诃啰阇(引)也 怛侄他四弭四弭 苏母苏母 栴荼栴荼 折啰折啰 萨啰萨啰 羯啰羯啰 枳哩枳哩 矩噜矩噜 母噜母噜 主噜主噜 娑大也頞贪 我名某甲 昵店頞他 达达睹莎诃 南谟薜室啰末拏也 莎诃 檀那驮也 莎诃 曼奴喇他钵唎脯喇迦(引)也 莎诃
受持咒持先诵千遍然后于净室中瞿摩涂地作小坛场随时饮食一心供养常然妙香令烟不绝诵前心咒昼夜系心唯自耳闻勿令他解。
下第三正教本咒有四。初标示。二先当下令归礼发愿。三令诵本咒。如是礼已次诵薜室罗下是。四尔时多闻天王下正说咒。曷喇怛那此云宝。怛喇夜也云三。即礼三宝。后云檀那云财。驮也云施。曼奴云意。喇他钵咤云我。晡喇迦也云满。总意云。财施满我意。受持咒时下明持咒法。
经。时有薜室啰末拏王子名禅腻师。现童子形来至其所。问言。何故须唤我父。即可报言。我为供养三宝事须财物。愿当施与。时禅腻师闻是语已即还父所。白其父言。今有善人发至诚心供养三宝少乏财物。为斯请召。其父报曰。汝可速去。日日与彼一百迦利沙波拏(此是根本梵音唯见目齿而随方不定。或是贝齿。或是金银铜铁等钱。然摩揭陀现今通用一迦利沙波拏有一千六百贝齿总数可以准知。若准物直随处不定。若人持咒得成就者。获物之时自知其数。有本云每日与一百陈那罗即金钱也。乃至尽形日日常得。西方求者多有神验除不志心也)其持咒者见是相已知事得成当须独处净室烧香而卧可于床边置一香箧每至天晓观其箧中获所求物每得物时当日即须供养三宝香华饮食兼施贫乏皆令罄尽不得停留于诸有情起慈悲念勿生瞋诳谄害之心若起瞋者即失神验常可护心勿令瞋恚。
下明得咒益有二。初见多闻子益。后见多闻王益。见子益中有五。一王子来问。二即可报下持咒者答。三时禅腻师下子还白父。四其父报曰下父令子与。五其持咒者下行者得益。有九。一见验。二当须独处下得财。三得护。四延寿。五离难。六得宝藏。七得神通。八得遂愿。九解异语。得财中初受财之仪。二每得物时下得已供养。三于诸有情下起慈悲。四勿生下令离恶。
经。又持此咒者。于每日中忆我多闻天王及男女眷属。称扬赞叹恒以十善共相资助。令彼天等福力增明众善普臻证菩提处。彼诸天众见是事已皆大欢喜共来拥卫。持咒之人又持咒者。寿命长远经无量岁。永离三涂常无灾厄。亦令护得如意宝珠。及以伏藏神通自在。所愿皆成。若求官荣无不称意。亦解一切禽兽之语。
下明得护中有四。初令念赞。二恒以十善下令修善资。三令彼天等下令天善资。亦令得乐。四彼诸天众下得守。余文段显。
经。世尊若持咒时欲得见我自身现者。可于月八日或十五日于白㲲上画佛形像。当用木胶杂彩庄饰其画像。人为受八戒。于佛左边作吉祥天女像。于佛右边作我多闻天像。并画男女眷属之类安置坐处咸令如法。布列华彩烧众名香然灯续明。昼夜无歇。上妙饮食种种珍奇发殷重心随时供养。
赞曰。下见多闻王益有五。初标欲求见。二教求见仪。三令诵神咒。四王为现身。五遂其所愿。教求见仪中。一时节二画佛。三画法。四者持戒。五画侍者身。六布列下令修供养。
经。受持神咒不得轻心请召我时应诵此咒。
南谟室唎健那(引)也 勃陀(引)也 南无薜室啰末拏也 药叉啰阇(引下同)也 莫诃啰阇 阿地啰阇也 南么室唎耶? 莫诃提弊(引)? 怛侄他 怛啰怛啰 咄噜咄噜 末啰末啰 窣率吐窣率吐 汉娜汉娜 末尼羯诺迦 跋折啰薜琉璃也 目底迦楞讫㗚多设唎啰?蒲(引) 萨婆萨埵呬哆迦(引)摩 薜室啰末拏 室唎夜提鼻跋?婆(引)也 翳呬翳呬 么毗蓝婆 瞿㗚拏瞿㗚拏 袜(麻八切)喇娑袜喇娑 达驮呬么么 阿目迦那末写(自称己名)达哩设那迦末写 达哩设南 么么末那 钵喇曷罗大也 莎诃
下令诵咒。初教诵轨。次正说咒。
经。世尊我若见此诵咒之人复见如是盛兴供养即生慈爱欢喜之心我即变身作小儿形或作老人苾刍之像手持如意末尼宝珠并时金囊入道场内身现恭敬口称佛名。
下王为现身有五。初见其求轨。二内起欢心。三所现之形。四至求请所。五礼敬三宝。配文可知。
经。语持咒者曰随汝所求皆令如愿或隐林薮或造宝珠或欲众人爱宠或求金银等物欲持诸咒皆令有验或欲神通寿命长远及胜妙乐无不称心我今且说如是之事若更求余皆随所愿悉得成就宝藏无尽功德无穷。
下遂其所愿有三。初总标。次或隐林薮下别。后我今且说下结略。
经。假使日月坠堕于地或可大地有时移转我此实语终不虚然常得安稳随心快乐。
下立誓守护。文段有三。初总立誓愿。次别明获益。后我说实语下结不虚妄。
经。世尊。若有人能受持读诵是经王者。诵此咒时不假疲劳法速成就。世尊。我今为彼贫穷困厄苦恼众生说此神咒。令获大利皆得富乐自在无患。乃至尽形我当拥护。随逐是人。为除灾厄。亦复令此持金光明最胜王经流通之者。及持咒人。于百步内光明照烛。我之所有千药叉神亦常侍卫。随欲驱使无不遂心。我说实语无有虚诳。唯佛证知。
下别明获益中有五。初明行法易成。二世尊我今下举咒利益。三乃至尽形下明身守护。四亦复令此下益其光明。五我之所有下眷属侍卫。结不虚妄文相可知。
经。时多闻天王说此咒已佛言善哉大王汝能破裂一切众生贫穷若网令得富乐说是神咒复令此经广行于世。
赞曰。就护法中第三大段世尊赞叹。赞叹有二。初赞利生。复令此经。下赞利法。
经。时四天王俱从座起。偏袒一肩顶礼双足。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妙伽他赞佛功德。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目净修广若青莲。齿白齐密犹珂雪。佛德无边如大海。无限妙宝积其中。智慧德水镇恒盈。百千胜定咸充满。足下轮相皆严饰。毂辋千辐悉齐平。手足缦网遍庄严。犹如鹅王相具足。佛身光耀等金山。清净殊特无伦匹。亦如妙高功德满。故我稽首佛山王。相好如空不可测。逾于千月放光明。皆如焰幻不思议。故我稽首心无著。
赞曰。品大段中第三四王荷恩。叹佛有二。初长行叹佛仪轨。后正颂。赞前说咒但说多闻。今赞叹即通四王。欲令专心祈请易成故。咒但一说。闻法得益通故所以四王俱赞。又佛能说经故唯赞佛。不赞余也。总有五颂。初四颂别赞相好。后一颂总赞申礼。别中有二。初赞后一句礼赞中有七。半颂赞面相。一句眼相一句齿相。一颂定慧大海是总。十力无畏等为妙宝。智慧为本。如水定依于智。据在佛果智为主故。如大法智云含众德水等。半颂轮相半颂鞔网相。三句身光相。一句申礼。经相好下总赞有二。初三句赞。后一句礼。三句中初一句总。后两句光。又解。初一颂化身。次一颂报身。次两颂合赞报化。后一颂法身。法身中一句体。两句起报化用。后一句申礼。
经。尔时四天王赞叹佛已。世尊亦以伽他而答之曰。此金光明最胜经。无上十力之所说。汝等四王常拥卫。应生勇猛不退心。此妙经宝极甚深。能与一切有情乐。由彼有情安乐故。常得流通赡部洲。于此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类。饿鬼傍生及地狱。如是苦趣悉皆除。住此南洲诸国王。及余一切有情类。由经威力常欢喜。皆蒙拥护得安宁。亦使此中诸有情。除众病苦无贼盗。赖此国土弘经故。安稳丰乐无违恼。
下品大段第四佛更劝赞结成。文分为二。初结集家叙结前生后。后佛正说。有十五颂分之为四。初五颂赞经。次五颂劝人护。次二颂劝天护。次三颂结。初中有三。初半颂赞经胜。次半颂敕令护。后四颂明经用。于中初二颂总明大千。后二颂别明赡部。总明中初半颂能与乐。次半颂生善。即弘经故。后一颂拔苦。别明此洲中初一颂得乐。次半颂离苦。后半颂结。
经。若人听受此经王欲求尊贵及财利国土丰乐无违诤随心所愿悉皆从能令他方贼退散于自国界常安稳由此最胜经王力离诸苦恼无忧怖。
下劝人护。通王及人。此中勤护令听受等皆是能赞经能。意令弘护。于中分二。初二颂法说。后三颂喻。合法中初一颂听受得乐。有三。一得乐。一无违。一随心。后一颂离苦。一离怨贼侵败苦。故得国安。二离诸灾疫苦。则离苦恼等。
经。如宝树王在宅内能生一切诸乐具最胜经王亦复然能与人王胜功德譬如澄洁清冷水能除饥渴诸热恼最胜经王亦复然令乐福者心满足如人室有妙宝箧随所受用悉从心最胜经王亦复然福德随心无所乏。
下喻合中但喻合得乐。于中三。初宝树合得乐。次冷水合无违。后宝箧合随心。
经。汝等天主及天众应当供养此经王若能依教奉持经智慧威神皆具足现在十方一切佛咸共护念此经王见有读诵及受持称叹善哉甚希有。
下劝天护。亦通臣主分二。初一颂增福智。后一颂佛所护。
经。若有人能听此经身心踊跃生欢喜常有百千药叉众随所住处护斯人于此世界诸天众其数无量不思议悉共听受此经王欢喜护持无退转若人听受此经王威德勇猛常自在增益一切人天众令离衰恼益光明。
下三行结。初一颂人听得护。次一颂天得不退。非但听受等不退。亦令诸天威德无退。后一颂合结。王得色力福智故。威德勇猛常得自在。天得增益故离大小五衰恼相常益光明。
经。尔时四天王闻是颂已欢喜踊跃白佛言。世尊。我从昔来未曾得闻如是甚深微妙之音。心生悲喜涕泪交流。举身战动。证不思议希有之事。以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而散佛上。作是殊胜供养佛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各有五百药叉眷属常当处处拥护是经及说法师。以智光明而为助卫。若于此经所有句义忘失之处。我皆令彼忆念不忘。并与陀罗尼殊胜法门令得具足。复欲令此最胜经王所在之处为诸众生广宣流布。不速隐没。
赞曰。品大段第五四王庆喜护持有四。初闻颂心欢。即心欢身跃。二白佛下发言陈白有三。一闻未曾闻。二身心欢喜。准仁王经。初地菩萨为四天王。得证不退故闻深法悲喜流泪举身战动。三者得未曾得即证不思议事。三以天曼陀罗下散华供养。四作是殊胜下请愿护持有二。初身护。后以智光明下智护有三。一令忆念。二与总持。三令弘法流通不绝。
经。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说是法时无量众生皆得大智聪睿辩才摄受无量福德之聚离诸忧恼发喜乐心善明众论登出离道不复退转速证菩提。
下品大段第六大众闻经得益。有九。一得智。二得辨。三得福。四离苦。五得乐。六得五明。七得涅槃路。八得不退转。九速证菩提。文显可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无染着陀罗尼品第十三
无染着陀罗尼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难。言来意者。四天王观察人天品下十六品。初明学行流通有五。初观察品劝修行。二四天王护国品下三品明守护。三大辨才下五品明为增弘经行人福智。四王法正论下三品明正持学。五授记等四品成前劝修守护等意。就四王护国等三品明守护中有三。一令守护供养。二令离染不退。三令离障如意。上已明守护供养。此明令离染不退。若有染着即有退屈。以执着故。如无著菩萨般若论解离不忍苦障中云。不住一切法发阿耨菩提等。为对治不忍流转苦众生相违苦匮乏受用苦等。今此亦尔。故下文云。若诸菩萨能安住者。于无上菩提不复退转。成就正愿得无所依自性辨才获希有事。安住圣道故说此咒护令离染不退修行。有此品生。二释名者。梵云仳[跳-兆+东]?沙。此云无染着。旧云银主者非也。所弘之法从最清净法界平等所流。复由咒力能令离染无所住着故云无染着。陀罗尼者义如常辨。三解难者。问。总持有四。此无染着何陀罗尼。答。是能令菩萨得无生忍陀罗尼故。瑜伽四十五云。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自体坚固忍行具足妙智。乃至言不从他闻自正通达一切法义。谓于此义如是通达。一切言说所说诸法自性之义皆不成实。唯有诸法离言自性等。此经既云陀罗尼者非方处。乃至云无有法生亦无有法灭等。故知是也。或是神咒总持。菩萨地云。云何菩萨咒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此经复云。身亦不被刀杖毒药水火猛兽之所损害。故神咒摄。或可。通二。文无简故。问。准瑜伽说。四总持体非皆念慧。神咒总持即说是定。得忍总持说是妙慧。云何尔耶。答。体性不同。有依因出体。即说是定。有依能简择出体。即说是智。有依记忆出体。即说是念。有依果出体。即以所持之法名为总持。各据一义皆悉不违。故智度论解总持云。以禅定得智慧火故。又云。智慧在菩萨心中名般若。小乘人之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故知瑜伽云。咒总持说定。得忍总持云慧。各随义说。又咒持中云。得如是等持自在故。令神咒神验等者据因而说。非是克体。故大庄严论云。得有三种。一报得。二习得。由现闻持力得故。三修得。由依定力得故。由此故知。云获得如是等持自在加被神咒皆悉神验者。由得定故发胜念慧能持诸咒。是约因出体。得忍总持者。忍是果咒是忍因。由念慧力持此得忍咒故。名能得菩萨无生忍陀罗尼。所持之咒及能持体俱以念慧为体。或但能持以念慧为体。所持咒非。如以总持持于文义。所持文义非念慧故。或咒是因。由此咒力能得四种总持。持彼四法令不忘失。又瑜伽说。得忍总持是妙慧者亦从因说云。诸菩萨成就自体坚固忍行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乃至云。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如是句义不从他闻。自在通达了知如是诸咒章句都无有义等。言成就坚固忍行。行者是因。因即妙慧。得妙慧故独处空闲寂无言说等。是修行处及修行仪。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等。是得忍因所学之法。能思惟者是能修行即因也。故庄严论云。由现闻持力得故。故知罗陀尼名非唯目于总持念慧。总持念慧因及所持法皆亦名总持故。定及咒皆名总持。又所持法义是总。神咒与忍是别。以神咒及得忍咒亦俱有法义故。问。若云定慧是总持因。云何菩萨地云若诸菩萨具四功德方获总持非随阙一。答。因有远近。定慧近因。彼四因者。一于欲不贪。二他胜不妒。三等施无悔。四于正法深生忻乐。此四远因。问。此四总持于何位得。答。准瑜伽云。得此忍故是诸菩萨不久当得净胜意乐地菩萨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若过第一无数大劫已入净胜意乐地所得决定。已下虽得而不决定如说法义。咒陀罗尼当知亦尔。准此即是得忍总持在地前得。余入地得。据实而言。若约胜劣圆缺所得位不定尔。如解深密经等。于第三地得闻持陀罗尼。亦云。于第九地得四陀罗尼。若约初证理得俱在初地。约修习得俱通地前。约任运得俱八地上。今瑜伽言忍地前得余入地得。互影彰尔。
经。尔时世尊告具寿舍利子今有法门名无染着陀罗尼是诸菩萨所修行法过去菩萨之所受持是菩萨母说是语已。
赞曰。大文分六。一佛标名宗。二问答名体。三请佛陈说。四赞仰为宣。五显胜劝修。六闻教喜学。此即初也。有七。一明教主。二所逗机。三标咒名。四指应学。五举曾劝。六明学意。以是菩萨母故。过去菩萨皆悉已学故。今菩萨所应修行。七结前标。文段可悉。
经。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陀罗尼者是何句义世尊陀罗尼者非方处非非方处作是语已。
下问答名体。初问后答。问中有二。一问名义是何句义。是意云何名无著等。复因何义。句是能诠之名非名句中名。已下问体。以诸法体即是真如。非有非空等不可言说。如何可说此陀罗尼。非方处者离有。非非方处者离空。准下佛答有其七句。此略举初句为问。以影于余。或舍利分悟世尊具悟故说有多少。
经。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舍利子汝于大乘已能发趣信解大乘尊重大乘。
下答有二。初赞后答。此赞也。有二。言善哉者赞问。汝于大乘下赞德有三。初赞舍小。已能发趣故。次赞悟大。信解大乘故。以信得解。非智证入。故法华经云。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趣大以后经二万劫始到十信初心故。故涅槃经云。阿罗汉人二万劫到。所言到者到阿耨心故未证悟。若约七地过种姓地。得在胜解行地。若约五位未住资粮位。但在善法欲。十信方得在资粮故后赞坚固。尊重大乘故。
经。如汝所言陀罗尼者非方处非非方处非法非非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事非非事非缘非非缘非行非非行无有法生亦无法灭。
下答有二。初答体。即是诸佛下答名义。初中有二。初述成。后然为下答说所以。初述成也。非方处等如前已解。第二非法等离诠非诠。非法非所诠。非非法非是不离非诠之法。是智证故。第三离三世以常故。非三世应有非非过去等。非离世法故。以影略故。第七句经亦同此解。第四事理对。是理非事。又云非非事者不离事法故。第五为无为对。非有为缘生非非有为。了因显故。或不离缘生法故。第六常无常对。行者迁流。真如非行非非行。同前释。第七相非相对。以真如理离生灭等十相故。诸法体生后无名灭。如既不生故无法灭。举此例余。第七离生灭相。此约三性中归圆成实解。一切诸法所归趣故。若约遍计及胜义胜义七句总遮。若约二谛相形总通遮表。如初非方处。据胜义遮方处表非方处非非方处。约俗谛中以总持体所持之法是依声故。总持自性是念慧故。念慧非方。以依方处故。余准可知。然据经意约真胜义心言路绝。总取遮表不依依他及遍计。或通依三性。俱得无失。
经。然为利益诸菩萨故作如是说于此陀罗尼功用正道理趣势力安立。
下答说所以。然据胜义。非方处非非方处等忘言绝相。然今为利益诸菩萨故。于方便道理依俗谛中作如是说。依何说法耶。谓于此陀罗尼即指所说法体。依四种义安立施设。名之为说。下言安立者施设别名。依此四义而安立故。言四种义者。一功用即依总持有能得果之功用说。二正道即此功用体。离二边证正理故名为正道。即念慧等。三理趣则是真如及所持法义等是念智等境总名理趣。四势力由此法义能念慧等灭恶生善证理得果故名势力。即法威力。欲明能诠契顺诸法故。或即总持念慧法二。有能摄持生善灭恶之势力也。
经。即是诸佛功德诸佛禁戒诸佛所学诸佛秘意诸佛生处故名无染着陀罗尼最妙法门作是语已。
下答问句义。初答义。故名无染着下答句。句即名也。前功用等四义在佛。即俱名功德等。或能为因。依此能得佛不共法等名功德。能令离过名禁戒。为佛师故名所学。法身妙理深难测故名秘意。成报化佛故名生处。由能诠教诠此义故名无染着法门等。或即念慧名为法门。与所持法为门。即法之门。或依此总持能出生功德等。妙法即妙法之门。或此妙法通能所出。即通依主持业两释。
经。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唯愿善逝为我说此陀罗尼法若诸菩萨能安住者于无上菩提不复退转成就正愿得无所依自性辩才获希有事安住圣道皆由得此陀罗尼故。
下第三请佛陈说有二。初请说。若诸菩萨下第二请意。请意有二。初能学人。二能安住者下明修教得利益有六。一得不退。随信住等四种不退。二得正愿。谓十大愿。发菩提心论云。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生生不忘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二愿。我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处常得供养一切诸佛。恒常不生无佛国土。三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如影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者愿。我得近佛已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即得成就菩萨五通。五愿。得通已即达世谛。假名流布了第一义得正法智。六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生说法。示教利喜皆令开解。七愿。我开解诸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八愿。诸佛所听正法已。即能随转清净法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九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十者愿。我能荷负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与菩萨地愿大意同。三得无所依即无住涅槃。四自性辨才即四无碍辨。不由师悟故名自性。或非有因缘为他利起此四辨故名自性。五获希有事。准菩萨地四十六云。菩萨修习无上菩提有五希奇。一于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不思议大威神力。六安住圣道住极喜地。得二空智名安住圣道。或可为五。得无所依自性辨才合之为一。不由他缘云无所依。性能利他云自性。或初得住不退。二于初地得正愿。三于五地得无差别道云得无所依。四于第九地得四自性辨才。五于第十地获希有事。如十地经。于第十地有希奇事。三昧现前时有大宝华王。周圆如十阿僧祇。一切众宝间错庄严。是时菩萨其身殊妙称可华座等故。六于佛地安住圣道。安住以无进求故名安住。皆由得此等者结。
经。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下第四赞印为宣有三。初赞印。次更叹。后正宣。此初可知。
经。若有菩萨得此陀罗尼者应知是人与佛无异若有供养尊重承事供给此菩萨者应知即是供养于佛。
下更叹有三。初叹能证得。次若有供养者下叹能供养者。以证得者如佛所得。必当得故。理平等故。应取下文以是因缘获无上果释与佛无异及即是供养佛。
经。舍利子若有余人闻此陀罗尼受持读诵生信解者亦应如是恭敬供养与佛无异以是因缘获无上果。
下叹能学及供养者。释文准知。
经。尔时世尊即为演说陀罗尼曰。
怛侄他 珊陀喇你 嗢多喇你 苏三钵啰底瑟耻哆 苏那么 苏钵喇底瑟耻哆鼻逝也跋罗 萨底也钵喇底慎若 苏阿嚧诃 慎若那末底 嗢波弹你 阿伐那末你 阿毗师弹你 阿鞞毗耶诃罗 输婆伐底 苏尼室唎多(引) 薄虎郡社(引) 阿毗婆驮 莎诃
下正宣。
经。佛告舍利子此无染着陀罗尼句若有菩萨能善安住能正受持者当知是人若于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若百千劫所发正愿无有穷尽身亦不被刀杖毒药水火猛兽之所损害何以故舍利子此无染着陀罗尼是过去诸佛母未来诸佛母现在诸佛母。
下第五显胜劝修有二。初赞法功能。后校量胜劣。初中有七。一告所被机。二此咒染着下指所赞法。三若菩萨下明能学人。四能善安住下明依修学。能善安住以此咒为所依。能正受持依起法行。正受闻慧。正持思修慧。五当知是人下得益有二。一摄内能令发愿无有穷尽。得不退故。二身亦不被。又防外非恶所侵。六何以故徴所因。七舍利子下解所以。
经。舍利子若复有人以十阿僧企耶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奉施诸佛及以上妙衣服饮食种种供养经无数劫若复有人于此陀罗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于彼何以故舍利子此无染着陀罗尼甚深法门是诸佛母故。
下校量胜劣。于中分四。一举施福。二正校量。三徴胜由。四答所以。文准可知。
经。时具寿舍利子及诸大众闻是法已皆大欢喜咸愿受持。
下第六大段闻教喜学。
如意宝珠品第十四
如意宝珠品三门分别。一来意者。就流通中有其三种。第一学行流通有五。于中第二守护流通。于中复三。第一令守护供养。第二守护令离染不退。第三此咒守护令离灾难所求如意。如文具彰故此品生。二释名者。梵云震多此云如意。本音但名意。心思量义。如者义加。末尼者此云宝珠。此是喻。陀罗尼者是法。如珠能令离诸灾难所求遂心。此咒亦尔。从喻为名。应云如意宝珠陀罗尼品。故下云如意宝珠神咒。以文略故。又释。即此总持名为如意宝珠。法从喻名。故云有陀罗尼名如意宝珠。此名非六释。三释难者。问。执金刚主所说神咒名曰无胜。余说亦别。云何但云如意宝珠品。答有二解。一云。品名从初不可具辨。二云。初二得其总名。余者从其别称。据实总得名如意珠。问。四持之内是何总持。答。是咒陀罗尼。问。四天王品中四王所说亦名如意宝。初中此何别。答。同名义别。如文可知。
经。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阿难陀曰汝等当知有陀罗尼名如意宝珠远离一切灾厄亦能遮止诸恶雷电。
赞曰。品文分四。一佛说。二众说。三佛印。四奉行。佛说有三。一标示许说。二大众乐闻。三佛正为说。初中有四。一标咒名。二示功用。三告同说。四许为陈。此初二也。
经。过去如来应正等觉所共宣说。
下第三告同说。
经。我于今时于此经中亦为汝等大众宣说能于人天为大利益哀愍世间拥护一切令得安乐。
下第四许为陈有二。初许陈。二能于下明利益。
经。时诸大众及阿难陀闻佛语已各各至诚瞻仰世尊听受神咒。
下大众乐闻。
经。佛言汝等谛听于此东方有光明电王名阿揭多南方有光明电王名设羝噜西方有光明电王名主多光北方有光明电王名苏多末尼。
下佛正为说有四。一说电王名。二闻得益。三正说咒。四诵咒法。此说电名。云相击出声名雷。故俱舍论云。如云声。是出光名电。即主电神名王故。准起世经云。东方无厚闭电共于西方堕光明电相触相著相揩相打。以如是故于虚空云际之中出生光明名曰闭电。东方闭电名无厚。南曰顺流。西曰堕光明。北曰百千树电光。从其主神以立名也。与此经名别者。或神有多或翻译别。阿揭多者此云来。苏多(此云如)末尼(如前)。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电王名字及知方处者此人即便远离一切怖畏之事及诸灾横悉皆消殄若于住处书此四方电王名者于所住处无雷电怖亦无灾厄及诸障恼非时枉死悉皆远离。
下明得益有二。初闻名益。二若于住处下明书名益。问。闻电王名已离恐怖何假说咒方离怖耶。答。由持咒力能令彼王守护离怖。又复初神护离怖。后咒护离怖。然咒护胜经品得名。
经。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侄他 你弭你 弭你弭 尼民达哩 窒哩卢迦卢羯你 窒哩输攞波你 曷?叉曷?叉 我某甲及此住处一切恐怖所有苦恼雷电霹雳乃至枉死悉皆远离 莎诃
下说咒及诵咒法。
经。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于佛前略说如意宝珠神咒于诸人天为大利益哀愍世间拥护一切令得安乐有大威力所求如愿即说咒曰。
怛侄他 喝帝毗喝帝你喝帝 钵喇窒体鸡 钵喇底(丁里切)蜜窒囇 戍提目羝毗末丽 钵喇婆莎(苏活切)囇 安荼(入声)囇般荼丽税(平声)帝 槃荼啰婆死你 曷囇羯荼(引)囇劫毕丽 冰揭罗恶绮 达地目企 曷?叉曷?叉 我某甲及此住处一切恐怖所有苦恼乃至枉死悉皆远离愿我莫见罪恶之事常蒙圣观自在菩萨大悲威光之所护念 莎诃
下众说咒有六。初观音说。文有三。初请说。次正说。后诵咒法。初请中有三。一请仪。二请说。三述益。梵云阿缚卢枳帝湿筏逻耶。阿缚卢枳帝此云观。余云自在。以天眼耳及他心通恒观世间。随皆能救云观自在。云观世音从一说也。其名不具非正翻也。配文可知。
经。尔时执金刚秘密主菩萨即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说陀罗尼咒名曰无胜于诸人天为大利益哀愍世间拥护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愿即说咒曰。
怛侄他 母你母你 母尼丽末底末底 苏末底莫诃末底 诃诃诃磨婆以那悉底帝(引)波跋 跋折攞波你 恶蚶(火舍切)侄㗚荼(上)莎诃
世尊我此神咒名曰无胜拥护若有男女一心受持书写读诵忆念不忘我于昼夜常护是人于一切恐怖乃至枉死悉皆远离。
下第二文亦有三。初请说。次正说。后诵持益。配文可知。言执金刚秘密主者有云。观音异形称为秘密。常执金刚杵守护三宝。依自并所持为名。依密迹金刚力士经说。此执金刚及梵王各是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广如彼说。
经。尔时索诃世界主梵天王即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陀罗尼微妙法门于诸人天为大利益哀愍世间拥护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愿即说咒曰。
怛侄他 醯里弭里地里莎诃 跋啰蚶魔布丽 跋啰蚶么末尼跋啰蚶么揭鞞 补涩跛僧悉怛囇莎诃
世尊我此神咒名曰梵治悉能拥护持是咒者令离忧恼及诸罪业乃至枉死悉皆远离。
下第三说。文段同前。
经。尔时帝释天主即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陀罗尼名跋折罗扇你是大明咒能除一切恐怖厄难乃至枉死悉皆远离拔苦与乐利益人天即说咒曰。
怛侄他 毗你婆唎你 畔柁磨弹滞 磨腻你㨖㨖你瞿哩 揵陀哩栴荼哩 摩登蓍(上)十羯死 萨罗跋喇鞞(去)呬娜末住答磨嗢多喇你 莫呼刺你达刺你计斫羯啰婆枳 舍伐哩奢伐哩 莎诃
下第四说。文亦同前。言帝释天主者。帝即是主。释者是能。此云能帝。是总言也。后云天主者能作天主。
经。尔时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有神咒名施一切众生无畏于诸苦恼常为拥护令得安乐增益寿命无诸患苦乃至枉死悉皆远离即说咒曰。
怛侄他 补涩闭 苏补涩闭 度么钵喇诃囇 阿囄耶钵喇设悉帝 扇帝涅目帝忙揭例窣睹帝 悉哆鼻帝 莎诃
下第五说。文段有二。略无诵益。初段中初列名。次请仪后述益。指文可知。
经。尔时复有诸大龙王。所谓末那斯龙王。电光龙王。无热池龙王。电舌龙王。妙光龙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如意宝珠陀罗尼能遮恶电除诸恐怖。能于人天为大利益。哀愍世间拥护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愿。乃至枉死悉皆远离。一切毒药皆令止息。一切造作蛊道咒术不吉祥事悉令除灭。
下第六说。文三如前。初段有五。此初列名。俱从座起下。二请仪。三述益。
经。我今以此神咒奉献世尊唯愿哀愍慈悲纳受。
下四请纳。
经。当令我等离此龙趣永舍悭贪何以故由此悭贪于生死中受诸苦恼我等愿断悭贪种子即说咒曰。
怛侄他 阿折囇 阿末囇阿蜜㗚帝 恶叉裔阿币裔 奔尼钵唎耶法帝 萨婆波跛 钵喇苫摩尼裔 莎诃 阿离裔般豆苏波尼裔 莎诃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口中说此陀罗尼明咒或书经卷受持读诵恭敬供养者终无雷电霹雳及诸恐怖苦恼忧患乃至枉死皆悉远离所有毒药蛊魅厌祷害人虎狼师子毒蛇之类乃至蚊虻悉不为害。
下五发愿。于中有四。初标。二徴。三释。四我等愿断下结。余文可知。
经。尔时世尊普告大众善哉善哉此等神咒皆有大力能随众生心所求事悉令圆满为大利益除不至心汝等勿疑。
下佛印。
经。时诸大众闻佛语已欢喜信受。
下品第四段奉行。
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
大辨才天女品三门分别。来意释名解难。言来意者。流通分中有三。初修行流通。于中复云。此下五品则是第三令增福智。增福智中有四。一增辨才。二增衣服。三增饮食。四增智慧。何故如是。欲流通法以利于他必藉辨才为生说故。虽有妙辨若无衣服相不端严。如阙饮食四大虚惙。又恐不能忍匮乏苦退行二利。设复能行恐有怖求染心而说。故增饮食。令离斯缘虽有资缘。若无智慧不能了达世俗胜义。倒说法故故增智慧。然二利行他利为先。说法利生必资四辨。故先明辨。有此品生。释名者梵云摩诃(此云大)萨罗悉知婆底(此云辨才)提婆仳(此云天女)初散释大义略四。如大庄严论云。复有四大。一胜出大。于三有五趣中而胜出故。二寂静大。随向无住处涅槃故。三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长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舍众生故。辨才即四辨才即捷智。才即艺能。有捷智艺能故云辨才。即此辨才为四种大之所摄故名为大辨。神用自在光洁名天。亦即第一义天。天有大辨才。大辨才天即女故云大辨才天女。真谛三藏云。此第九地菩萨具四辨才。复能施他故立此号。三解难者。问。四辨才中为是何耶。答。具足有四。何以得知。下云具足庄严言说之辨词无碍辨。于此经中文字句义即法义二辨。经体有二。一能诠文。二所诠义。俱名经也。能善开悟即乐说无碍辨故。总结云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陀罗尼即四能持。无碍即所持四无碍辨。问。四无碍解与四无碍辨有何差别。答。了四无滞名解。说四无滞名辨。辨依解起。解藉辨彰。体是慧故。诸经论中或互相从但合说四。持四不忘名四总持。即兼念慧。问。今此天女具辨总持。何不名大总持天女。答。总持是因。所持四法是果。从果胜号不依因名。又解。辨为利他。持自利胜故从他胜名大辨才。故下陈如请云。唯愿智慧辨才天以妙言词施一切。下教请中亦云。敬礼辨才天令我词无碍等。据实祈求能施一切。
经。尔时大辩才天女于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赞曰。就此品文大分为三。一标益办才。二世尊我当下示求方轨。三尔时佛告下世尊赞劝。就初段中复分为二。初请说之仪。后益修行者。此即初也。
经。若有法师说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者。
下第二有二。初益持说之人。后又此金光明下益闻学之者。此初。复有二。一应益人。
经。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言说之辩。
下二所益法有三。一总标。二具足下别举。三总持无碍者结。别中初与词无碍辨。二若彼法师下与余辨才及陀罗尼。此即总标及别词无碍辨也。此九地上得四辨才。十八变中施他辨才故也。云具足庄严即八语具等。
经。若彼法师于此经中文字句义所有忘失皆令忆持能善开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
下第二与余辨才等。于文字句即法。文即是字体用合明。此能诠依。体非能诠。句是能诠诠于诸义。略名不说。皆令忆持即法义持。文义是所持。能忆持者即总持也。因果合说。能善开悟即乐说辨。复与陀罗者即咒及忍二总持也。总持无碍者结也。
经。又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种诸善根当受持者于赡部洲广行流布不速隐没。
下第二益闻学之者。于中分二。一明为应修行者法久流行。二复令下明能令学者得大利益。初文有二。初明所为。次法久流行此同般若能生一念净信之心当知已曾供养多佛。
经。复令无量有情闻是经典皆得不可思议捷利辩才无尽大慧善解众论及诸技术。
下学得益有三。初现得辨才。次当证佛果。后现增寿等。得辨中初得捷利辨才。即乐说及词辨。以一刹那能现诸声名为捷利。乐说辨中复有七种。一迅辨。悬河连冷不迟?故。二捷辨。须言即言不謇吃故。三应辨。应时机故。四无疏谬辨。说的当故。五无断尽辨。连环不绝故。六丰义味辨。足义理故。七最上妙辨。世莫过故。捷利即初二辨。无尽即第五。大慧即所余。善解众论等即法义辨。不思议者是通四句也。妙用莫测名不思议。
经。能出生死速趣无上正等菩提。
下当证佛果。
经。于现世中增益寿命资身之具悉令圆满。
下后增现寿等。
经。世尊我当为彼持经法师及余有情于此经典乐听闻者说其咒药洗浴之法。
赞曰。下示求方轨有二。初示持经及求辨方便。二尔时法师授记下正求辨才。初段有四。初总标示法。二别教其方。三天女劝行。四世尊赞敕。初复有四。初标举行人。二标所示法。三标法功能。四标劝修学。此即初二。
经。彼人所有恶星灾变与初生时星属相违疫病之苦斗诤战阵恶梦鬼神蛊毒厌魅咒术起尸如是诸恶为障难者悉令除灭诸有智者应作如是洗浴之法。
下标法功能。言星属者凡人生日属二十八宿。于中或有星度相违。虽人不解行斯洗法障难亦除。云咒术起尸者西方咒术能起死尸游行处处。或半全用损害于人。依斯洗法此等皆除。余文可解。此即总教说听二人及求辨者皆应依此洗浴之法。
经。当取香药三十二味所谓昌蒲(坡者).牛黄(瞿卢折娜).苜蓿香(塞毕力迦).麝香(莫诃婆伽).雄黄(末㮏眵罗).合昏树(尸利洒).白及(因达罗喝悉哆).芎藭(阇莫迦).苟杞根(苫弭).松脂(室利薛瑟得迦).桂皮(咄者).香附子(目窣哆).沉香(恶揭噜).栴檀(栴檀娜).零婆香(多揭罗).丁子(索瞿者).郁金(荼矩么).婆律膏(揭罗娑).苇香(㮈剌柁).竹黄(?路战娜).细豆蔻(苏泣迷罗).甘松(弭苫哆).藿香(钵怛罗).茅根香(嗢尸罗).叱[口*旨](萨洛计).艾纳(世黎也).安息香(寠具攞).芥子(萨利杀跛).马芹(叶婆你).龙华须(那加鸡萨罗).白胶(萨折罗婆).青木(矩瑟他)皆等分。
下别教其方文分为四。一教洗法。二如是浴已下教令发愿。三复说颂曰下明依得益。四次诵护身下教其护身。洗法有八。一标列洗方。二示㨶筛日。三教咒香药。四教作坛场。五教作香汤。六教其结界。七正教洗法。八示洗竟法。此初也。初标次列。婆律膏者是龙脑香脂。苇香者苇内有此香。竹黄者竹内所出。细豆蔻者中有粗细故。茅根香者似兜娄婆香。叱脂(此云)龙华须(此云)。
经。以布洒星日一处捣筛取其香末。
下第二示㨶筛日。二十八宿中南方星名。即旧经云于鬼星日。
经。当以此咒咒一百八遍咒曰。
怛侄他 苏讫栗帝 讫栗帝讫栗计 劫摩怛里 缮怒羯㘓滞 郝羯喇滞 因达啰阇利腻 铄羯㘓滞 钵设侄囇 阿伐底羯细 计娜矩睹矩睹 脚迦鼻丽 劫鼻囇劫鼻丽 劫毗罗末底(丁里切)尸罗末底删底度啰末底里 波伐矩畔稚囇 室囇室囇 萨底悉体羝 莎诃
下第三教化香药。
经。若乐如法洗浴时。应作坛场方八肘。可于寂静定稳处。念所求事不离心。应涂牛粪作其坛。于上普散诸华彩。当以净洁金银器。盛满美味并乳蜜。于彼坛场四门所。四人守护法如常。令四童子好严身。各于一角持瓶水。于此常烧安息香。五音之乐声不绝。幡盖庄严悬缯彩。安在坛场之四边。复于场内置明镜。利刀兼箭各四枚。于坛中心埋大盆。应以漏版安其上。
下第四教作坛场。于中有八。一初半颂示坛量。二可于寂静下半颂示坛处所。三应涂下半颂示涂坛法。四次半颂教供养。五次半颂教守护。六次一颂半教庄严。七次半颂教避恶。八次半颂作洗处。
经。用前香抹以和汤亦复安在于坛内。
下第五教作浴汤。
经。既作如斯布置已然后诵咒结其坛结界咒曰。
怛侄他 頞喇计 娜也泥(去) 呬丽 弭丽祇丽企企丽 莎诃
下第六教其结界。初半颂结前生后。次正示结咒。
经。如是结界已方入于坛内咒水三七遍散洒于四方次可咒香汤满一百八遍四边安幔障然后洗浴身咒水咒汤咒曰。
怛侄他(一) 索揭智(二) 毗揭智(三) 毗揭荼伐底(四) 莎诃(五)
已下第七正教洗法有二。初结前。次方入下作法有四。一咒水作净。二咒洗浴汤。三教蔽形丑。四却示其咒。
经。若洗浴讫其洗浴汤及坛场中供养饮食弃河池内余皆收摄。
下第八示洗竟法。
经。如是浴已方着净衣既出坛场入净室内咒师教其发弘誓愿永断众恶常修诸善于诸有情与大悲心以是因缘当获无量随心福报。
已下别教其方中。第二令发愿有五。一结前。二方着净衣发愿仪轨。三既出下发愿处所。四咒师教具下依师教。此据初学。五永断下发愿。发愿有三。初愿修自利。次于诸下愿行利他。后以是因缘下修行得果。
经。复说颂曰若有病苦诸众生种种方药治不差若依如是洗浴法并复读诵斯经典常于日夜念不散专想殷勤生信心所有患苦尽消除解脱贫穷足财宝四方星辰及日月威神拥护得延年吉祥安稳福德增灾变厄难皆除遣。
下第三明依修得益。总有三颂分三。初半颂标众生有苦。次一颂明依法学。后一颂半明学得益。益有八。一离病。二除贫。三丰财。四得护。五延寿。六吉安。七福增。八难尽。如文可知。
经。次诵护身咒三七遍咒曰。
恒侄他 三谜 毗三谜 莎诃 索揭滞毗揭滞 莎诃 毗揭荼(亭耶切) 伐底 莎诃 娑揭啰 三步多也 莎诃 塞建陀 摩多也 莎诃 尼攞建他也 莎诃 阿钵啰市哆 毗?耶也 莎诃 呬摩槃哆 三步多也 莎诃 阿尔蜜攞 薄怛啰也 莎诃 南谟薄伽伐都 跋啰蚶摩写 莎诃 南谟萨啰酸(苏活切)底莫诃提鼻裔 莎诃 悉甸都漫(此云成就我某甲) 曼怛啰钵柁 莎诃 怛喇都仳侄哆 跋啰蚶摩奴末睹 莎诃
下第四教其护身有二。初标教护身。后正说护咒。
经。尔时大辩才天女说洗浴法坛场咒已。前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读诵书写流布是妙经王。如说行者。若在城邑聚落旷野山林僧尼住处。我为是人将诸眷属作天妓乐来诣其所。而为拥护。除诸病苦流星变怪疫疾斗诤王法所拘恶梦恶神为障碍者蛊道厌术悉皆除殄。饶益是等持经之人苾刍等众及诸听者。皆令速渡生死大海不退菩提。
下示方便中。第三天女劝行有三。初结前示法。次前礼佛足下陈劝学人有三。初白仪。次启白。若有苾刍下所陈行人。后若在城邑下明令得益。得益有三。初供养守护。次除诸病苦下为除灾殃。后饶益是等下令得胜益。
尔时世尊闻是说已赞辩才天女言善哉善哉天女汝能安乐利益无量无边有情说此神咒及以香水坛场法式果报难思汝当拥护最胜经王勿令隐没常得流通尔时大辩才天女礼佛足已还复本座。
下示方便中。第四世尊赞敕有四。初总相赞。二天女汝能下别指赞有三。初赞示法益。次说此神咒下赞别示方。后果报难思赞当得果。三汝当拥护下敕护法。四经尔时下蒙赞复座。
经。尔时法师授记憍陈如婆罗门承佛威力于大众前赞请辩才天女曰。
赞曰。示求方轨中。第二正求辨才。文分为四。一陈如赞请求法。二尔时辨才下天女依请教示。三尔时憍陈下陈如闻法喜赞。四第八卷初陈如教请如被。初中有二。此标请。
经。聪明勇进辨才天人天供养悉应受名闻世间遍充满能与一切众生愿。
下正明赞请。三颂分二。初两颂赞。后一颂请。赞中分三。初一颂赞内德。次半颂赞住处。后半颂赞威仪。此赞内德有四。一句赞智勤德。一句赞福田德。一句赞远闻德。一句赞满愿德。
经。依高山顶胜住处葺茅为室在中居恒结软草以为衣在处常翘于一足。
下赞处及仪。表能出生死云住高山。据实随处而现。离憍慢故恒居茅室。表和忍故软草为服。恒勤利物故常翘一足。
经。诸天大众皆来集咸同一心伸赞请唯愿智慧辩才天以妙言辞施一切。
下申请有二。半颂申同赞请。半颂愿惠所求。准下赞求中。不唯词无碍。就说法利生词无碍胜故偏陈请。
经。尔时辩才天女即便受请为说咒曰。
怛侄他 慕囇只囇 阿伐帝 阿伐吒伐底 馨遇隶名具隶 名具罗伐底 鸯具师末唎只三末底 毗三末底 毗三末底恶近(入)唎莫近唎 怛啰只 怛啰者伐底 质质哩室里蜜里 末难地昙(去声)末唎只八啰拏毕唎裔 卢迦逝瑟跇(丑世切) 卢迦失囇瑟耶 卢迦毕唎裔 悉驮跋唎帝 毗么目企(轻利切)输只折唎 阿钵唎底喝帝 阿钵唎底喝哆勃地 南母只南母只 莫诃提鼻 钵唎底近(入)唎昏(火恨切)拏 南摩塞迦啰 我某甲勃地达哩奢呬 勃地阿钵喇底喝哆 婆(上)跋睹 市婆谜毗输侄睹 舍悉怛啰输路迦 曼怛啰毕棏迦 迦婢耶地数 怛侄他 莫诃钵喇婆鼻 呬里蜜里呬蜜里 毗折喇睹谜勃地 我某甲勃地输提 薄伽伐点提毗焰 萨罗酸(苏活切)点(丁焰切) 羯啰滞鸡由囇 鸡由罗末底 呬里蜜里呬里蜜里 阿婆诃耶弭 莫诃提鼻 勃陀萨帝娜 达摩萨帝[女*耶] 僧伽萨帝娜 因达啰萨帝娜 跋喽拏萨帝娜 裔卢鸡萨底婆地娜 羝钐(引)萨帝娜 萨底伐者泥娜 阿婆诃耶弭 莫诃提鼻 呬里蜜里呬里蜜里 毗折喇睹 我某甲勃地 南谟薄伽伐底(丁利切)莫诃提鼻萨啰酸底 悉甸睹 曼怛啰钵陀弥 莎诃
尔时辩才天女说是咒已告婆罗门言善哉大士能为众生求妙辩才及诸珍宝神通智慧广利一切速证菩提。
下天女示法有三。一说咒。二尔时辨才下赞请。问。前请唯求辨才。何故天赞通有余法。答。有二解。一解如前释愿惠所求中辨。一云。虽但求辨因辨得余因果通赞。取前释好。
经。如是应知受持法式即说颂曰先可诵此陀罗尼令使纯熟无谬失。
下三教修习法有二。初标举。二即说颂下教习。总有十九颂半。大分为八。初半颂教先诵咒。
经。归敬三宝诸天众请求加护愿随心礼敬诸佛及法宝菩萨独觉声闻众次礼梵王并帝释及护世者四天王一切常修梵行人悉可至诚殷重敬。
下第二次有两颂。归教求护分三。初半颂标。次一颂一句所归。后一句结。
经。可于寂静兰若处大声诵前咒赞法应在佛像天龙前随其所有修供养。
下第三一颂略示作法。于中有四。一句作法处。一句教诵咒赞。赞即前赞请。一句示坐处。一句教供养。
经。于彼一切众生类发起慈悲哀愍心。
下第四半颂起慈悲。
经。世尊妙相紫金身系想正念心无乱世尊护念说教法随彼根机令习定于其句义善思惟复依空性而修习应在世尊形像前一心正念而安坐即得妙智三摩地并获最胜陀罗尼。
下第五有六颂半。令托境安心修本所求。于中有二。初二颂半求佛总持。次四颂求佛四辨。是佛果故。求总持中有四。初半颂观佛。二一颂总持。初半颂法及咒忍。次半颂义。三半颂行法处及修法。四半颂得果。以其智定众德本故。若得总持必成智定。
经。如来金口演说法妙响调伏诸人天舌相随缘现希有广长能覆三千界。
下四颂求辨才也。中复有三。初一颂辨所求辩及辩具。次两颂令求此二。后一颂所求果遂。此初也。说法即法义二辨。妙响即词。调伏即乐故。舌相即辨具。
经。如是诸佛妙音声至诚忆念心无畏诸佛皆由发弘愿得此舌相不思议宣说诸法皆非有譬如虚空无所著诸佛音声及舌相系念思量愿圆满。
下令求此二。初半颂求词无碍辨。半颂求具。半颂求余三辨。半颂结由愿得。
经。若见供养辩才天或见弟子随师教授此秘法令修学尊重随心皆得成。
下后一颂果遂。辨才见有师弟修行。则授法令修必得果遂。
经。若人欲得最上智应当一心持此法增长福智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财者得多财求名称者获名称求出离者得解脱必定成就勿生疑无量无边诸功德随其内心之所愿若能如是依行者必得成就勿生疑。
下第六三颂别示所求有三。初一颂求智及福。次一颂求世出世。后一颂例求一切。
经。当于净处着净衣应作坛场随大小以四净瓶盛美味香华供养可随时悬诸缯彩并幡盖涂香抹香遍严饰供养佛及辩才天求见天身皆遂愿。
下第七两颂广作法。
经。应三七日诵前咒。可对大辩天佛前。若其不见此天神。应更用心经九日。于后夜中犹不见。更求清净胜妙处。如法应画辩才天。供养诵持心无舍。昼夜不生于懈怠。自利利他无穷尽。所获果报施群生。于所求愿皆成就。若不遂意经三月。六月九月或一年。殷勤求请心不移。天眼他心皆悉得。
下第八教求时限有三品别。初一颂上品求。次两颂中品求。后一颂下品求。或由根有上中下。或由障轻重。或由宿智多少。
经。尔时憍陈如婆罗门闻是说已欢喜踊跃叹未曾有告诸大众作如是言汝等人天一切大众如是当知皆一心听我今更欲依世谛法赞彼胜妙辩才天女。
下第三陈如闻法喜赞。大分为四。初标欲赞。二即说颂下正赞。三若欲祈请下结劝修。四尔时佛告下世尊赞成。初中有三。初闻法心欢。次告大众下告众令听。后我今下陈欲赞叹。胜义绝言故云依俗。
经。即说颂曰敬礼天女那罗延于世界中得自在我今赞叹彼尊者皆如往昔仙人说。
下正赞有二。初颂赞。后咒赞。初有二十二颂。大分为三。初一颂标赞。次二十颂正赞。后一颂归礼。初也。
经。吉祥成就心安稳聪明惭愧有名闻为母能生于世间勇猛常行大精进。
下正赞分二。初三颂总赞内外德。后十七颂别赞内外。初文有三。初一颂内。次一颂半外。后半颂总结。此初也。有四。一句心安吉祥德。一句聪慧名闻德。一句长养有情德。一句常勤无倦德。
经。于军阵处战恒胜长养调伏心慈忍现为阎罗之长姊常着青色野蚕衣好丑容仪皆具有眼目能令见者怖。
下赞外德有三。初半颂战胜降怨德。半颂随类受生德。半颂具诸形相德。
经。无量胜行超世间归信之人咸摄受。
下总结也。
经。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居坎窟及河边。或在大树诸丛林。天女多依此中住。假使山林野人辈。亦常供养于天女。以孔雀羽作幢旗。于一切时常护世。师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振大铃铎出音声。频陀山众皆闻响。或执三戟头圆髻。左右恒持日月旗。黑月九日十一日。于此时中当供养。或现婆苏大天妹。见有斗战心常愍。
下别赞内外有二。初四颂半赞外德。后十二颂半赞内。初中有三。初一颂半住处供养。次两颂羽仪翼从。后一颂乘便明供养时。及辨形不定。
经。观察一切有情中天女最胜无过者。
下赞内德有二。初十颂半赞大智尊胜德。后二颂赞大悲救苦德。初中有三。初半标胜。次九颂别赞。后一颂结胜。此初也。
经。权现牧牛欢喜女与天战时常得胜能久安住于世间亦为和忍及暴恶大婆罗门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
下别赞有十一。一降怨胜。二能久住下住世胜。三大婆下解了胜。四明法即四薜陀论。旧云韦陀或毗伽罗论。皆讹谬也。一颉力薜陀此云寿明。释命长短事。二耶树薜陀此云祠祀明。释祀祠之事。三婆摩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阿达薜陀此云术明。释伎术事。此经云幻化咒等皆通达者则第四明也。
经。于天仙中得自在能为种子及大地。
下四仙中胜。能为种等释胜所以。
经。诸天女等集会时如大海潮必来应。
下五盟信胜。
经。于诸龙神药叉众或为上首能调伏。
下六调伏胜。
经。于诸女中最梵行出言犹如世间主于王位处如莲华若在河津喻桥筏。
下七梵行胜有三。初言无谄妄如世主。二不染世法如莲华。三常行济物如桥筏。
经。面貌犹如盛满月具足多闻作依处辩才胜出若高峰念者皆与为洲渚。
下八为依胜有三。初端严。次多闻。后辨才。具德为依常如洲渚。
经。阿苏罗等诸天众咸共称赞其功德乃至千眼帝释主以殷重心而观察。
下九称赞胜。
经。众生若有希求事悉能令彼速得成亦令聪辩具闻持持大地中为第一于此十方世界中如大灯明常普照乃至神鬼诸禽兽咸皆遂彼所求心。
下十遂求胜有三。谓初半颂标。一颂释。半颂结。
经。于诸女中若山峰同昔仙人久住世如少女天常离欲实语犹如大世王普见世间差别类乃至欲界诸天宫唯有天女独称尊不见有情能胜者。
下十一德尊胜有二。初颂别明胜。后颂总结指胜。
经。若于战阵恐怖处或见堕在火坑中河津险难贼盗时悉能令彼除怖畏或被王法所枷缚或为怨仇行杀害若能专注心不移决定解脱诸忧苦。
下二颂赞内德中。第二赞大悲救苦德有二。初别陈。后半颂结例。
经。于善恶人皆拥护慈悲愍念常现前是故我以至诚心稽首归依大天女。
下总结归礼。
经。尔时婆罗门复以咒赞。赞天女曰。敬礼敬礼世间尊。于诸母中最为胜。三种世间咸供养。面貌容仪人乐观。种种妙德以严身。目如修广青莲叶。福智光明名称满。譬如无价末尼珠。我今赞叹最胜者。悉能成办所求心。真实功德妙吉祥。譬如莲华极清净。身色端严皆乐见。众相希有不思议。能放无垢智光明。于诸念中为最胜。犹如师子兽中上。常以八臂自庄严。各持弓箭刀槊斧。长杵铁轮并罗索。端正乐观如满月。言词无滞出和音。若有众生心愿求。善士随念令圆满。帝释诸天咸供养。皆共称赞可归依。众德能生不思议。一切时中起恭敬。莎诃(此上咒。颂是咒亦是赞。若持咒时必须诵之)。
下重以咒赞。文相可知。
经。若欲祈请辩才天依此咒赞言词句晨朝清净至诚诵于所求事悉随心。
下喜赞中第三结劝修学。
经。尔时佛告婆罗门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众生施与安乐赞彼天女请求加护获福无边(此品咒法有略有广。或开或合前后不同。梵本既多。但依一译。后勘者知之)。
下第四世尊赞成。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五(本尾)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疏(卷第五末)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大辨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
经。第八卷大辨才品余。
经。尔时憍陈如婆罗门说上赞叹及咒赞法赞辨才天女已。
下第四陈如教请加被。前请求辨才之法。此请求时加被令得。大分为四。初结前生后。二南谟下正教请被。三尔时辨才下天女赞劝修行。四陈如欢喜顶受。初中有二。此初结前。
经。告诸大众仁等若欲请辨才天女哀愍加护于现世中得无碍辨聪明大智巧妙言辞博综奇才论议文饰随意成就无疑滞者。
下生后有三。初告众。次仁等下标举所求。后应当下生启请。标所求法中初总举四辨及智。聪谓能领。明谓能悟。智谓能决。巧妙下别举四辨。巧妙词无碍。博综法义无碍。论议文饰乐说无碍。
经。应当如是至诚殷重而请召言。
下生下。如文。
经。南无佛陀也南谟达摩也南谟僧伽也南谟诸菩萨众独觉声闻一切贤圣。
下正教请被有二。初请佛加被令得。后敬礼诸佛妙辨才下请辨才天等加被令得。初复有三。初归敬三宝。次赞佛语等为请所由。后敬礼敬礼下。正请世尊加被令得。此初也。
经。过去现在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能随顺说当机实语无虚诳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有实语者悉皆随喜。
下赞佛语等为请所由。初赞实语。次赞语具。后赞利益。赞语有三。初赞因。次已于下赞果。后有实语者下赞随喜。明世尊等有喜无量不嫉生得。故请加被。
经。以不妄语故出广长舌能覆于面覆赡部洲及四天下能覆一千二千三千世界普覆十方世界圆满周遍不可思议。
下赞语具。初以不妄语故赞因。出广长舌以下赞果。此意佛说令求定。得不妄故我今请。
经。能除一切烦恼炎热。
下赞利益。以能益故所以请加愿得佛所得。礼三宝故求语具故重言敬礼。准下诸所有辨皆愿求得。以佛胜故是根本故先偏请求。
经。敬礼敬礼一切诸佛如是舌相愿我某甲皆得成就微妙辨才至心归命敬礼诸佛妙辨才诸大菩萨妙辨才独觉圣者妙辨才四向四果妙辨才四圣谛语妙辨才正行正见妙辨才。
下请辨天等加被令得。于中有二。初礼所求辨。后敬礼无欺下请加令得。初礼所求辨中。初敬礼二字举能敬。次世尊下二十二类辨才是所礼求。后所有胜业下即请彼能成之者资我令得。六颂中初一颂半圣者辨才。余天及神仙辨才。圣中初一颂能成之人。次半颂明辨所说。略举三类影一切法。正行有六种。一最胜正行。二作意。三随法。四离二边。五差别。六无差别。正行依行六度各有六正行。如辨中边论第三明。正见有十一。则于苦谛观为如病如痈如箭如障。无常苦空无我为八见。观集为结见。观灭为离系见。观道为能离系见。加上十一。
经。梵众诸仙妙辨才。大天乌摩妙辨才。塞建陀天妙辨才。摩那斯王妙辨才。聪明夜天妙辨才。四大天王妙辨才。善住天子妙辨才。金刚密主妙辨才。吠率怒天妙辨才。毗摩天女妙辨才。侍数天神妙辨才。室唎天女妙辨才。室则末多妙辨才。醯哩言辞妙辨才。诸母大母妙辨才。诃哩底母妙辨才。诸药叉神妙辨才。十方诸王妙辨才。
下所余。梵众即仙以离欲故。或梵天与仙各别。初解为正。大天乌摩者此是欲界大自在天女名乌摩。乌摩此云止。以女欲嫁其父大天止而不许故云大天止。塞建陀者此云蕴。西方呼肠及肩等名为蕴。谓积物故。摩那斯此云慈心。吠率怒此云多手。那罗延天之别名。毗者此云种种。摩此云业。此则旧云毗首羯摩天也。侍数天者。室利天此云吉祥。室利末多此云吉祥慧。醯哩(此无可翻)。诃里底者此云青色。
经。所有胜业资助我令行无穷妙辨才。
下请加令得。
经。敬礼无欺诳敬礼解脱者敬礼离欲人敬礼舍缠盖敬礼心清净敬礼光明者敬礼真实语敬礼无尘习敬礼住胜义敬礼大众主。
下二十五颂请加令得。大分为七。初十二颂归礼菩萨请加令得。次一颂半请声闻加。次二颂半请色界天加。次二颂请欲天加。次五颂请八部加。次一颂请余人天加。次一颂请法界有情加。初中分三。初七颂请加令得菩萨辨。次三颂请加令得如来辨。次二颂请加令得佛及声闻等辨。初中复二。初二颂半总礼赞一切菩萨请加。次四颂半别礼天女请加。此初总也。赞礼十德。一离慢无诳德。二证真择灭德。异二乘故。三不染五尘德。四能离缠盖德。五无漏恒行德。六破愚生智德。七说必契境德。八离诸习气德。九任运证真德。十将导有情德。十句经文如次配释。
经。敬礼辨才天令我辞无碍愿我所求事皆悉速成就无病常安隐寿命得延长善解诸明咒勤修菩提道广饶益群生求心愿早遂我说真实语我说无诳语天女妙辨才令我得成就惟愿天女来令我语无滞速入身口内聪明足辨才。
下别请天女。分文为五。一请词无碍。二次一颂请无病延年。为利有情不贪世命。三次一颂请解明咒勤习菩提。四次一颂明己实求请加令得。五次一颂请求天女入身加被。
经。愿令我舌根当得如来辨由彼语威力调伏诸众生我所出语时随事皆成就闻者生恭敬所作不唐捐若我求辨才事不成就者天女之实语皆悉成虚妄。
下请如来辨。文分为三。初二句请。次一颂半明求辨意。次一颂反成天语不虚我求必就。
经。有作无间罪佛语令调伏及以阿罗汉所有报恩语舍利子目连世尊众第一斯等真实语愿我皆成就。
下请加令得佛及声闻等辨。初半颂请佛辨。一颂半请余辨佛。调无间语。罗汉报恩语。互相影举一切诸语。言斯等者或等余罗汉。或等如前二十二辨。
经。我今皆召请佛之声闻众皆愿速来至成就我求心所求真实语皆愿无虚诳。
下此请声闻加。
经。上从色究竟及以净居天大梵及梵辅一切梵王众乃至遍三千索诃世界主并及诸眷属我今皆请召惟愿降慈悲哀怜同摄受。
下请色界天加。
经。他化自在天及以乐变化睹史多天众慈氏当成佛夜摩诸天众及三十三天四天王众天一切诸天众。
下请欲界天加。
经。地水火风神依妙高山住七海山神众所有诸眷属满财及五顶日月诸星辰如是诸天众令世间安隐斯等诸天神不乐作罪业敬礼鬼子母及最小爱儿龙天药叉众乾闼阿苏罗及以紧那罗莫呼洛伽等我以世尊力悉皆申请召愿降慈悲心与我无碍辨。
下请八部加。初四颂标名。后一颂申请。
经。一切人天众能了他心者皆愿加神力与我妙辨才乃至尽虚空周遍于法界所有含生类与我妙辨才。
下请余人天及法界生。
经。尔时辨才天女闻是请已告婆罗门言善哉大士若有男子女人能依如是咒及咒赞如前所说受持法式归敬三宝虔心正念于所求事皆不唐捐兼复受持读诵此金光明微妙经典所愿求者无不果遂速得成就除不至心时婆罗门深心欢喜合掌顶受。
下第三天女赞劝修行有二。初天女赞叹。次若有男子下印劝令修。后时婆罗门下第四陈如欢喜领受。
经。尔时佛告辨才天女善哉善哉善女天汝能流布是妙经王拥护所有受持经者及能利益一切众生令得安乐说如是法施与辨才不可思议得福无量诸发心者速趣菩提。
下品第三大段如来赞劝。初赞天女。诸发心下劝依修学。
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大吉祥天女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修行流通有五。此令修福智中第二与其衣服财物。若无福利恐外希求妨其弘经。故教依经修学之时自得衣服。既无外求之患。复得修于福智成斯胜行。故此品来。释名者梵云摩诃(此云大)室利(此云吉祥)提婆仳此云天女总名大吉祥天女。此品明彼吉祥天女事。故以为名。解妨者前品益其辨才。后品益其饮食皆不别分为品。此益衣服何别分耶。答。前后相准不应别分。但为广略有殊故开合异。前品略明益辨。文少不可别开。与求辨文合说。后品弘经即增地味。不说求已方加。故亦不别。此益衣服初标益衣服。文既广长。故开为二。问。俱益弘经何故辨才衣服各待请已方增。后品益于地味不待求而即得。答。化有万途。理不一准。又益辨衣服为难。待求方得。增地味而为易。故不待求。神自主地故益为易。问。持经之人自应供养所有四事。何故求已方增资财。答。上行持经自应得于四事。欲令成于福行故复令其请求。又自专弘经者。未以求于四事。为求四事者令使行经。故待依经学求方与。问。此吉祥女为天趣摄为鬼趣耶。答。真谛三藏云。此初地菩萨应作树神王。领诸神随所至处与他胜乐。胜乐即功德之果故名功德天。外国呼神亦名天也。准此所解即示鬼趣作树神中王。今解。准经但云天女不说为神。如下地神。即名神故。设有处说名树神王者如四天王亦名四天神王。以主神故名为神王。非必鬼趣。天女亦尔。是天趣摄。
经。尔时大吉祥天女即从座起前礼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若见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专心恭敬供养此等法师所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余一切所须资具皆令圆满无有乏少。
赞曰。与财物中分之为二。此初一品明弘经者应得四事。下之一品明得之方。初分为四。一见弘经者能供四事。二世尊下辨能供因。并为报德。三若复下劝应行学。四佛告下佛赞劝成。此即初也。复分为三。一请益仪。二白佛言下见修行。三我当下与其益。益中有二。初与世间益。后亦得值遇下与出世益。世益有二。初与现益。次复于下与后益。现中初与财。
经。若昼若夜于此经王所有句义观察思量安乐而住令此经典于赡部洲广行流布为彼有情已于无量百千佛所种善根者常使得闻不速隐没。
下与法利。法利有二。一令行法者得安乐住。二令教法为久流行。有三。初令法久住。次辨能信受因。后常闻不没。
经。复于无量百千亿劫当受人天种种胜乐常得丰稔永除饥馑一切有情恒受安乐。
下与后益有三。一得胜身。二常得丰稔下常丰乐。三一切有情下能利物。
经。亦复值遇诸佛世尊于未来世速证无上大菩提果永绝三涂轮回苦难。
下得出世益有三。一值佛。二得菩提。三永绝三涂下证涅槃。
经。世尊我念过去有琉璃金山宝华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具足。我于彼所种诸善根。由彼如来慈悲愍念威神力故。令我今日随所念处。随所视方。随所至国。能令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快乐。乃至所须衣服饮食资生之具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悉令充足。
下辨能供因并为报德有四。一陈往遇佛。二我于下述昔殖因。三由彼下念彼佛恩。四令我下令我能益故。我为报昔佛恩故。供养利益弘经之人故。下佛赞。汝能如是忆念昔因报恩供养等。随所念他心通所缘。随所视方天眼通所见。随所至神境通所至。此中八宝余多说七。七宝说处亦复不同。准佛地论随方所重说七。有别故不相违。
若复有人至心读诵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亦当日日烧众名香及诸妙华为我供养彼琉璃金山宝华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应正等觉复当每日于三时中称念我名别以香华及诸美食供养于我亦当听受此妙经王得如是福。
下劝应行学。若准真谛前益法师。此益听者。今意通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五。一劝自读诵。二亦当下教读诵仪。三复当下复应供我。四亦常下劝于听。此意已解者劝读诵。未解者劝听受。五得如是福结得利益。
而说颂曰由能如是持经故自身眷属离诸衰所须衣食无乏时威光寿令难穷尽能命地味常增长诸天降雨随时节令诸天众咸欢悦及以园林谷果神丛林果树并滋荣所有苗稼咸成就欲求珍财皆满愿随所念者遂其心。
下重颂有八。一身眷无衰。二衣食不乏。三威光长寿。四地味增多。五雨降随时。六天神欢悦。七百谷滋茂。八所念皆成。
经。佛告大吉祥天女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忆念昔因报恩供养利益安乐无边众生流布是经功德无尽。
下佛赞劝成。
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第十七
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三门分别。来意如前。释名者。昔少有加多云增。先无令得称长。财谓七珍。物谓四事。若能弘经天女能令财物增长。此品广明。故云增长财物品。余如前解。三解妨者。问。此品亦能与其饮食。增其地味。与后品何别。答。能与者异故。又真谛三藏云。此品正与衣服。珍财饮食是兼。后品正与饮食。余者是兼。
经。尔时大吉祥天女复白佛言世尊北方薜室罗末拏天王城名有财去城不远有园名曰妙华福光中有胜殿七宝所成世尊我常住彼。
下明其得法。品文分四。一明请求之轨。二我于尔时下明其得益。三既得如是下教其受用。四尔时下世尊赞益。就请轨中复分为三。一指住处。欲令标心有在。
经。若复有人欲求五谷日日增多仓库盈溢者。
下二举祈愿人。
经。应当发起敬信之心。净治一室瞿摩涂地。应画我像种种璎珞周匝庄严。当洗浴身着净衣服。涂以名香入净室内发心为我每日三时称彼佛名及此经名号。而申礼敬南谟琉璃金山宝华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持诸香华及以种种甘美饮食至心奉献。亦以香华及诸饮食供养我像。复持饮食散掷余方施诸神等实言邀请大吉祥天发所求愿。若如所言是不虚者于我所请勿令空尔。于时吉祥天女知是事已。便生愍念令其宅中财谷增长。即当诵咒请召于我。先称佛名及菩萨名字。
下三示其方法。于中复二。初标劝祈修必得愿遂。二即当诵咒下正教其法。此初标也。应净室饰身供养祈求。我必满愿。即下净室为坛。忏礼供养诵咒敷座。非是前后所明各别。然准经文标示正教。随便即说不依行次。标中分七。一劝发信心要由信心方能受行故。二净治下标作坛场。三应当洗浴下令严身体。四入净室下示行法处。五发心为我下示其修法。修法有五。一标心所为。二每日下修之分限。三称彼名下略示归礼。四持诸香华下教供养。供养有三。一供三宝。亦以香华下供养天女。三复持饮食下令供养眷属及一切神。五实言下教令祈请。六于时吉祥下标因修得果。七即当下教诵咒归礼。
经。一心敬礼。南谟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南谟宝髻佛。南谟无垢光明宝幢佛。南谟金幢光佛。南谟百金光藏佛。南谟金盖宝积佛。南谟金华光幢佛。南谟大灯光佛。南谟大宝幢佛。南谟东方不动佛。南谟南方宝幢佛。南谟西方无量寿。佛南谟北方天鼓音佛。南谟妙幢菩萨。南谟金光菩萨。南谟金藏菩萨。南谟常啼菩萨。南谟法上菩萨。南谟善安菩萨。
下第二正教修法。准依作法有十一种。初应先教诵咒令就。二作坛场。三严净其身。四应受八戒。五二时之中为自及天女供养三宝。及自供养天女。六为天女及以自身三时之中礼佛法僧。七自忏己愆。八普为回向发所求愿。九于天女前归礼请名。十正诵神咒。十一希天满愿。今文不次。依文分九。一礼敬三宝。此经及宝华佛亦应礼敬。以前标说此略不论。准前求辨才亦礼敬三宝及诸天神皆请加被。今此不请者以增财易故。
经。敬礼如是佛菩萨已次当诵咒请召我大吉祥天女由此咒力所求之事皆得成就。
下第二教其诵咒者有五。初结前生后。二次当下教其请召。
经。即说咒曰。
南谟室唎莫诃天女 怛侄他 钵唎脯?拏折囇 三曼䫂 达唎设泥(去声下皆同) 莫诃毗诃啰揭帝 三曼哆毗昙末泥 莫诃迦里也 钵喇底瑟侘钵泥 萨婆頞他婆弹泥 苏钵喇底脯囇 痾耶娜达摩多 莫诃毗俱比帝 莫诃迷咄噜 邬波僧呬羝 莫诃颉唎使 苏僧近(入)里 呬羝三曼多頞他 阿奴波剌泥 莎诃
下三示所诵咒。
经。世尊若人诵持如是神咒请召我时我闻请已即至其所令愿得遂世尊是灌顶法句定成就句真实之句无虚诳句是平等行于诸众生是正善根。
下四能行愿遂。世尊是灌顶下五叹咒功能有六。一灌顶法句明是胜人法。如受王位国师乘象取四海水吉祥茅草以灌其顶示吉祥相。此表得闻此陀罗尼当受佛位。二定成就句者决满所求。三真实句者说契真故。四无虚诳者不诳他故。五平等行者一切有情皆得行故。六正善根者世出世善之根本故。
经。若有受持读诵咒者应七日七夜受八支戒。
下第三教应受戒。此据在家二众法说。出家五众不必须受。
经。于晨朝时先嚼齿木净澡漱已。
下第四教严净其身。亦应洗浴着净衣服。
经。及于晡后香华供养一切诸佛。
下第五教修供养。言及于晡时者明晨朝亦尔。言供养佛法及菩萨并吉祥天。
经。自陈其罪。
下第六教自忏己愆。
经。当为己身及诸含识回向发愿令所希求速得成就。
下第七普为发愿。
经。净治一室或在空闲阿兰若处瞿摩为坛烧栴檀香而为供养置一胜座幡盖庄严以诸名华布列坛内。
下第八教立坛场。立坛场法有五。一依闲寂清净之处。二瞿摩涂地。三画吉祥女形。四为敷高座。五悬列幡盖烧香散华。
经。应当至心诵持前咒希望我至。
下第九希天满愿请召天女。示咒中明此至心言。即指前说也。
经。我于尔时即便护念观察是人来入其室就座而坐受其供养。
下第二大段依请得益有三。一吉祥来应。
经。从是以后当令彼人于睡梦中得见于我。
下二令梦得见。
经。随所求事以实告知若聚落空泽及僧住处随所求者皆令圆满金银财宝牛羊谷麦饮食衣服皆得随心受诸快乐。
下三正明得果。
经。既得如是胜妙果报当以上分供养三宝及施于我广修法会设诸饮食布列香华。
下第三大段教其受用有六。一应用上好为自及我而修供养。此中文倒。应云可用上分为自及我广修法会。设诸饮食布列香华供养三宝。
经。既供养已所有供养货之取直复为供养于我。
已下二应贸供养余更为供养。
经。我当终身常住于此拥护是人令无阙乏随所希求悉皆称意。
下三成前劝令供养所以。
经。亦当时时给济贫乏不应悭惜独为己身。
下四应给贫穷不独供己。
经。常读是经供养不绝。
下五既得资缘应正弘经。
经。当以此福普施一切回向菩提愿出生死速得解脱。
下六总以前福布施回向。
经。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吉祥天女汝能如是流布此经不可思议自他俱益。
下第四大段世尊赞益。
坚牢地神品第十八
坚牢地神品三门分别。一来意者。前虽益其衣服。未得饮食资持。此益饮食资身安乐故得弘法。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品名者。梵云坚牢。是地义。即坚牢地之神。或复由神能令地坚牢名坚牢地之神。亦依主释。能坚牢地。是神用故。三解妨者。天女益于财物标云增长财物品。此地神加于饮食。何故不言地神益饮食滋味品。答天女分成两品。故增财物简之。地神品既不分无滥不言饮食。
经尔时坚牢地神即于众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下品文分二。初益饮食资持。后白佛言下与咒现身加被。初中复四。初标益弘经。二若有方处下正明得益。三尔时世尊下佛重述成。四尔时坚牢下地神愿护。标中有二。初仪轨后标益。此初也。
经。世尊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若现在世若未来世若在城邑聚落王宫楼观及阿兰若山泽空林有此经王流布之处世尊我当往诣其所供养恭敬拥护流通。
下标益有二。初明弘经时处。后世尊我当下标益弘经。
经。若有方处为说法师敷置高座演说经者。
下第二正明得益有三。初明供养弘经之人。次既受如是下明得供养更广弘经。后既听受已下明闻经得益。初复分五。一指弘经人及处。
经。我以神力不现本身在于座所顶戴其足。
下二明神顶敬。
经。我得闻法深心欢喜得餐法味增益威光庆悦无量。
下三明神蒙法利。
经。自身既得如是利益。亦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逾缮那。至金刚轮际。令其地味悉皆增益。乃至四海所有土地亦使肥浓。田畴沃壤倍胜常日。亦复令此赡部洲中江河池沼所有诸树药草丛林。种种华果根茎枝叶及诸苗稼。形相可爱众所乐观。色香具足皆堪受用。若诸有情受用如是胜饮食已。长命色力。诸根安隐。增益光晖。无诸痛恼。心慧勇健。无不堪能。又此大地凡有所须。百千事业悉皆周备。
下四益其供养。供养有五。一益地味。益地味故令地所生皆悉美好。二乃至下益分限。三亦复下明益百谷。四若诸有情下益受用。若说法师及敷座人听法之众咸得此益。故云若诸有情。五又此大地下明益资具。
经。世尊以是因缘诸赡部洲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无诸衰恼所有众生皆受安乐。
下五结得益。
经。既受如是身心快乐于此经王深加爱敬所在之处皆愿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下第二明得供养更广弘经。于中分三。初明说听加敬愿持。次又复于彼下明其地神请说并益。后是故世尊下后劝听经。此初也。
经。又复于彼说法大师法座之处悉皆往彼为诸众生劝请说是最胜经王何以故世尊由说此经我之自身并诸眷属咸蒙利益光晖气力勇猛威势颜容端正倍胜于常世尊我坚牢地神蒙法味已令赡部洲纵广七千逾缮那地皆悉沃壤乃至如前所有众生皆受安乐。
下明地神请说并益复二。初请说。后世尊我坚牢下与益。请说有三。初愿请。次何以故徴。后世尊下释与益。可知。
经。是故世尊时彼众生为报我恩应作是念我当必定听受是经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作是念已即从住处城邑聚落舍宅空地诣法会所顶礼法师听受是经。
下后劝听经有三。初念报恩。次应作是念下起决心听。后作是念下往法会听。
经。既听受已各还本处心生庆喜共作是言我等今者得闻甚深无上妙法即是摄受不可思议功德之聚由经力故我等当值无量无边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承事供养永离三涂极苦之处复于来世百千生中常生天上及在人间受诸胜乐。
下第三明闻经得益有三。初劝庆相贺。次时彼诸人下传说利他。后世尊随诸下明其得益。初中复五。一庆闻深法。二即是下庆获福广。三由经力下庆当遇佛。四永离下庆免三涂。五复于下庆当胜报。
经。时彼诸人各还本处为诸人众说是经王若一喻一品一昔因缘一如来名一菩萨名一四句颂或复一句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乃至首题名字。
下次传说利他。
经。世尊随诸众生所住之处其地悉皆沃壤肥浓过于余处凡是土地所生之物悉得增长滋茂广大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多饶珍财好生惠施心常坚固深信三宝作是语已。
下明其得益。
经。尔时世尊告坚牢地神曰。若有众生闻是金光明最胜经王乃至一句。命终之后当得往生三十三天及余天处。若有众生为欲供养是经王故。庄严宅宇乃至张一伞盖悬一缯幡。由是因缘六天之上如念受生。七宝妙宫随意受用。各各自然。有七千天女共相娱乐。日夜常受不可思议殊胜之乐。作是语已。
下第三佛重述成。于中有二。初述成闻经益。后若有众生下述成供养益。述闻生上得益。不言受乐者影略故也。
经。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以是因缘若有四众升于法座说是法时我当昼夜拥护是人自隐其身在于座所顶戴其足。
下第四地神愿护。于中有三。一愿护法师。
经。世尊如是经典为彼众生已于百千佛所种善根者于赡部洲流布不灭是诸众生听斯经者于未来世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天上人中常受胜乐得遇诸佛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历三涂生死之苦。
下二愿护正法。护正法者为利有情。是诸众生下三明令生得益有二。初得乐果。后离苦报。乐果有二。初受世果。得遇诸佛下得出世果下离苦报。可知。
经。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能利人天安乐一切。
下大段第二与咒现身加被。于中分三。初启白。次若有下说咒。后佛赞。此初也。
经。若有男子女人及诸四众。欲得亲见我真身者。应当至心持此陀罗尼。随其所愿皆悉遂心。所谓资财珍宝伏藏。及求神通长年妙药。并疗众病降伏怨敌。制诸异论。当于净室。安置道场。洗浴身已。着鲜洁衣。踞草座上。于有舍利尊像之前。或有舍利制底之所。烧香散华饮食供养。于白月八日布洒星合。
下说咒复三。初标告示法。次别说教之。后结劝令学。初中有三。初总告。次随其所愿下述咒功能。后当治净室下示持咒法。法有六。一皆治净室立坛场。二洗浴严其身。三所居座。四对尊仪。五备供养。六诵咒时白月八日。西方月法黑半左前白半在后。与此不同。但依白月八日诵咒。布洒星者即此鬼星也。然未知月大小殊。若为白八常鬼星合。准应但取白八与鬼星合日。未必白八日常与鬼星合。先诵护身咒。次诵见身咒。后诵共语咒。
经。即可诵此请召之咒。
怛侄他 只里只里 主噜主噜 句噜句噜 拘柱拘柱 睹柱睹柱 缚诃(上)缚诃 伐舍伐舍 莎诃
世导此之神咒若有四众诵一百八遍请召于我我为是人即来赴请。
下别说教之。三咒即为三段。此初有三。初标次说后诵法。言即可者。不是八日初即诵此诵名神咒。乘文便势说即可诵此。不尔护身咒何时说。故应先诵护身咒。
经。又复世尊若有众生欲得见我现身共语者亦复如前安置法式诵此神咒。
怛侄他 頞折泥(去) 颉力刹泥室尸达哩诃诃呬呬 区噜 伐囇 莎诃
世尊若人持此咒时应诵一百八遍并诵前咒我必现身随其所愿悉得成就终不虚然。
下请共语咒文三如前。诵法中云并诵前咒者。不是但诵请语咒时即来共语。要先诵请现身咒方诵此咒。又非先诵请现神咒一百八遍。后诵请语时复诵于前一百八遍。
经。若欲诵此咒时先诵护身咒曰。
怛侄他 尔室里 未舍羯㨖捺㨖矩㨖 勃地(上) 勃地囇 婢㨖婢㨖矩句㨖 佉婆(上) 只哩 莎诃
世尊诵此咒时取五色线诵咒二十一遍作二十一结系在左臂肘后即便护身无有所惧。
下教护身咒。三文如前。
经。若有至心诵此咒者所求必遂我不妄语我以佛法僧宝而为要契证知是实。
下后结劝令学。
经。尔时世尊告地神曰善哉善哉汝能以是实语神咒护此经王及说法者以是因缘令汝获得无量福报。
下后佛赞成也。
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第十九
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五品益福智中前益四辨及以衣服饮食。今此益其智慧。由有智力能正说法受用衣食。若无智慧恐倒说法染着衣食。为离此过与其智慧有此品生。又解。前辨才益辨即智。天女地神益衣食者是福。今为双益故此品生。此神或是三地菩萨。得智光故。智光炎慧。名义周故。或是五地。了达真俗故。或第十地。难思知。境能通达故。大集经第二十一明。此大士过去尸弃等佛所愿作鬼神。即旧经等云散支大将也。释品名者。僧慎尔耶此云正了知。药叉此云勇健。威摄诸鬼智异群神统领降怨。故称大将。今明。此将能益智慧故名此品。解难者。问前与辨才亦是智慧。此云与智与前何别。答虽俱是智而体用别。四辨明用。此明体故。四辨后得智。此通根本故。此依初解品来意。难依第二解总别有殊。亦无前妨。
经。尔时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并与二十八部药叉诸神于大众中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
赞曰。此品分二。初以智慧益。后尔时正了下更以咒力加。初段分三。初标能拥护。次世尊何故下明能护所以。后以是义故下明所护得益。初复分二。此请护仪。
经。白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经王若现在世及未来世所在宣扬流布之处若于城邑聚落山泽空林或王宫殿或僧住处世尊我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并与二十八部药叉诸神俱诣其所各自隐形随处拥护彼说法师令离衰恼常受安乐。
下明拥护有二。初护法师。后及听者下护听众等。护法师中有三。一所弘经及时。二所在宣摄下弘经处。三世尊下明拥护。
经。及听法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于此经中乃至受持一四句颂或持一句或此经王首题名号及此经中一如来名一菩萨名发心称念恭敬供养者我当救护摄受令无灾横离苦得乐。
下明护听众等文亦有三。初听受人。次于此下所受持法。后我当下明拥护。
经。世尊何故我名正了知。
下第二明能护所以。于中有三。初徴。次此之因缘下释。后世尊如我下结。此徴也。
经。此之因缘是佛亲证我知诸法我晓一切法随所有一切法如所有一法诸法种类体性差别。
下释有二。初明佛证知。次世尊下自述所以。此佛证也。初明能知二智。随所有下明所知法。知后得证知。晓本智晓达。随所有者。随福所有一切种类。即尽所有性。如所有者。如诸一切所有道理。即如所有性。前诸法体事。后诸法道理。前俗谛法。后真谛法。准解深密。如所有性从胜义性但说真如。如次即前二智所行。上别明所知法。诸法种类下总明所知诸法。若俗谛法有多种类体性差别。真谛虽无体性差别是彼真性。随彼能依说所依义亦有差别。又准对法。尽所有即蕴处界。如所有即四谛十六行等。故有差别。
经。世尊如是诸法我能了知我有难思智光我有难思智炬我有难思智行我有难思智聚我于难思智境而能通达。
下自述所以有三。初标。我能了者本智。我能知者后智。次释能了。智光后智。照了大乘教理行果。非下所测。故曰难思。智炬本智。破无明闇。智行了差别行。智聚了自体聚。后结能了。我于智境。而本智能通后智能达。或智行即行解智用。智聚即体性。故唯识论云。体依聚义名之为身。身即体也。余如前释。
经。世尊如我于一切法正知正晓正觉能正观察世尊以是因缘我药叉大将名正了知。
下结成。初牒指前四智。知晓觉察如次配之。此依前解。次世尊以是下结得名所以。
经。以是义故我能令彼说法之师言辞辩了具足庄严亦令精气从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健难思智光皆得成就得正忆念无有退屈增益彼身令无衰减诸根安乐常生欢喜。
下明所护得益复二。初法师益。后以是因缘下听者益。法师益中初牒所以。以我有四种智故能益法师。能益法师有八。一益辨才。二亦令下益身力。三益威光。四益智慧。且举智光余智俱明故云皆得。五益念力。六益不退。七增彼身下增寿无减。八诸根下益其安乐。
经。以是因缘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植诸善根修福业者。于赡部洲广宣流布不速隐没。彼诸有情闻是经已。得不可思议大智光明。及以无量福智之聚。于未来世当受无量俱胝那庾多劫不可思量人天胜乐。常与诸佛共相值遇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阎罗之界三涂极苦不复经过。
下益听者。于中复二。初由益法师令法久住。亦由听受者于百千佛所殖诸善根故感说法者及此经法。因缘所以义。以是得智等所以能流布。及由听受者善根力不速隐没。次彼诸下明闻法得益有六。一得前四智。二及以下得成福智。三得生人天。四得值诸佛。五证菩提。六离恶道。如文可解。以听者得此。影知法师亦得此益。以劣影胜。义准定得。
经。尔时正了知药叉大将白佛言世尊我有陀罗尼今对佛前亲自陈说为欲饶益怜愍诸有情故即说咒曰。
南谟佛陀(引)耶 南谟达摩(引)耶 南谟僧伽(引)耶 南谟跋啰蚶(火含切)摩耶 南谟因达啰耶 南谟折咄喃 莫喝啰阇喃 怛侄他 呬哩呬哩 弭哩弭哩瞿哩 莫诃瞿哩 健陀里 莫诃健陀里达罗弭雉 莫诃达罗弭雉 单荼曲劝第(去音) 诃诃诃诃诃 呬呬呬呬呬 呼呼呼呼呼 汉鲁昙谜瞿昙谜 者者者者 只只只只 主主主主 旃荼欇(之涉切) 钵攞 尸揭啰(上音) 尸揭啰 嗢底瑟他呬 薄伽梵僧慎尔耶莎诃
若复有人于此明咒能受持者。我当给与资生乐具饮食衣服华果珍异。或求男女童男童女金银珍宝诸璎珞具。我皆供给随所愿求令无阙乏。此之明咒有大威力。若诵咒时。我当速至其所令无障碍。随意成就。若持此咒时。应知其法。先画一铺僧慎尔耶药叉形像。高四五尺。手执鉾镩。于此像前作四方坛。安四满瓶蜜水或沙糖水。涂香末香烧香及诸华鬘。又于坛前作地火炉中安炭火以苏摩芥子烧于罏中。口诵前咒一百八遍。一遍一烧。乃至我药叉大将自来现身问咒人曰。尔何所须。意所求者即以事答。我即随言于所求事皆令满足。或须金银及诸伏藏。或欲神仙乘空而去。或求天眼通。或知他心事。于一切有情随意自在令断烦恼速得解脱。皆得成就。
下第二以咒力加被有六。一请说显意。二即说下正说咒。三若复下劝修益。四若持此下示行法。五乃至下明得益有三。一现身。二问答。三或须下随与。一与七珍。二与伏藏。三与神通。四与自在。五与解脱。准前与辨才。此中得智亦应诵咒请现身加令得智慧。略故不说。云令断烦恼速得解脱。是令求智意。
经。尔时世尊告正了知药叉大将曰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一切众生说此神咒拥护正法福利无边。
下六佛赞成也。
王法正论品第二十
王法正论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流通有三。初十六品学行流通。中有五。此即第三品正明持学。持学有二。初二举昔。后一劝今。举昔有二。一为增上生道。二为决定胜道。此品为初。又解。以四天王护国品说人王若能尊人重法正行弘经天等拥护。若不如是天等舍离故。今此品举昔人王正行弘经。劝勉时会。有此品起。释品名者。先离后合。王有三号。一曰皇皇者天王也。二曰帝帝者主也。三曰王王者归也。为众所归。亦通名君。又纵任自在名之为王。法谓轨则。正即简邪。亦名圣也。如爱语中起四净语及八圣语。净语即不妄语等。圣语即见言见等。论谓决择。循环研核诸法道理。王即能行法人。法正论者即所行法。应云王正法正论。顺天竺语云法正论。论是能论。正法是所论。王之正法。正法之论。并依主释。今此正辨王之正法论。不欲别解王及正法论也。解妨者。问地神请佛说王正法。何不自说指住事耶。答欲明三世法皆同故。法尊胜故。不自亲说但举往事。问若尔何故不举过去佛说而引力尊幢王耶。答理国依俗事。故举过去梵王所说。据实梵王亦佛边闻为四王说。如下善生于宝积所闻金光明。不云佛说。问往力尊王并子妙幢今谁是耶。答有释。妙幢即今妙幢。又云。即释迦佛。详此二释无文遮许。取舍任情。
经。尔时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
赞曰。此之品文大分为三。初地神陈请。次世尊为说。后大众喜行。初复分四。此一请仪。
经。白佛言世尊于诸国中为人王者若无正法不能治国安养众生及以自身长居胜位。
下二举所为。
经。惟愿世尊慈悲哀愍当为我说王法正论治国之要。
下三陈所请。
经。令诸人王得闻法已如说修行正化于世能令胜位永保安宁国内居人咸蒙利益。
下四明所益。
经。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坚牢地神曰。汝当谛听。过去有王名力尊幢。其王有子名曰妙幢。受灌顶位未久之顷。尔时父王告妙幢言。有王法正论名天主教法。我于昔时受灌顶位而为国主。我之父王名智力尊幢。为我说是王法正论。我依此论于二万岁善治国土。我不曾忆起一念心行于非法。汝于今日亦应如是。勿以非法而治于国。云何名为王法正论。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下次世尊为说有三。初对众敕听。次过去下述昔缘起。后尔时力尊下陈昔正法。述昔缘起有八。一能所教人。二尔时下明所授之法。世主即梵王修四无量方为世主。明教慈悲起必能拔苦与乐。三我于下明得法之缘。四我之父下明得闻法处。五我依下明我能行学。六汝于今下诫子随修。七云何名为下闻敕请教。八汝今下敕听许说。此意于父边闻复教其子者。明父子恩深教必实益。故劝闻者敬重依行。
经。尔时力尊幢王即为其子以妙伽他说正论曰。
下陈昔正法文分为二。此佛标序。
经。我说王法论利安诸有情为断世间疑灭除众过失一切诸天王及以人中王当生欢喜心合掌听我说。
下正陈彼说有七十三行颂分二。初二颂力尊敕听。后七十一颂为陈正论。敕听中初一行述论益。次三句教所备。后一句敕听为说。问前长行中但为其子。云何劝听更有天主人王。答长行文略颂中广故。又解。正为诫子。意谓。此论称理广益天主人王。皆当欢喜。故汝今应合掌听说。
经。往昔诸天众集在金刚山四王从座起请问于大梵梵主最胜尊天中大自在愿哀愍我等为断诸疑惑。
下七十一颂为陈正论。大文分三。初二颂论起所因。次二颂发问生起。后六十七颂正陈其论。初中有五。初二句众集处。次一句能请人。次一句所问者。次二句赞彼论。次二句请为说。
经。云何处人世而得名为天复以何因缘号名曰天子云何生人间独得为人主云何在天上复得作天王。
下发问生起总有四问。如文可知。意各有三。一问其号依德立。即并问立号所由。所由则是问王行何正法得名王等。若不尔者。四天但问其名。云何天主言问我治国法。故萨遮尼乾子经第二云。王言。大师彼诸王等何故名王。答言。大王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名之为王。此即总标。次则释云。大王当知。王之养民当如赤子移干去湿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当知。王者得立。以民为国。民心不安国将灭矣。是故王常当虑民如念赤子不离于心。当知。国内人民苦乐水旱风雨饥饱老少病患狱讼有罪无罪有功无功。如是知者名不离心。如是知已以力将护。所应与者及时给与。所应取者念当筹量。役使知时不夺人利。禁肃贪暴人得安乐。是名护国。名之为王。今此问答意亦同彼。第三问意现在当来由何业行生处人世得名为天等。由何业行生在天上得作天王。故下答云。由先善业力生天得作王等。西方国法是物各有十名。今人王举三。天王举一。以影于余。
经。如是护世间问彼梵王已尔时梵天主即便为彼说护世汝当知为利有情故问我治国法我说应善听。
下六十七颂正陈其论有三。初二颂序昔许说。次六十颂半天主正陈。后是故汝人王下四颂半劝勉依学。初中分二。初一颂力尊标序。次一颂天主许说诫听。
经。由先善业力生天得作王若在于人中统领为人主。
下天主正陈有二。初三颂答名及业二问。即令修善更作来因。后三十三天主下五十七颂半通答问得号所由。即陈正论。即令修其现益。初复有二。初一颂答后二问。后二颂答初二问。此初也。
经。诸天共加护然后入母胎既至母胎中诸天复守护虽生在人世尊胜故名天由诸天护持亦得名天子。
下答前有二。初一颂半答第一问。后一半答第二问。然由先善业力言亦流至诸天共加护。
经。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及一切诸天亦资自在力除灭诸非法恶业令不生教有情修善使得生天上人及苏罗众并健闼婆等罗刹旃荼罗悉皆资半力父母资半力令舍恶修善诸天共护持示其诸善报若造诸恶业令于现世中诸天不护持示其诸恶报。
下通答得号所由陈其正论。文复分二。初五颂略标。后五十二颂半广释标。中有三。初二颂标诸天助王行正法他益。有三。初一颂天助。次一颂王化。化中初半灭恶。后半生善。次一颂半标人神共护自益。或亦是益他。由人神助力令王化他舍恶修善共护自益。言罗刹旃荼罗者。旃荼罗此云严帜执守恶者。即罗刹中执恶之者。此意恶此尚护。况余善者。后诸天共护下一颂半标由令行善化人得诸天护。初半标示。后一颂别示善恶所得因果。问造善可护。造恶如何护。答由昔修善今得为王。故造恶时天示恶相护令改修。
经。国人造恶业。王舍不禁制。斯非顺正理。治摈当如法。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王见国中人。造恶不遮止。三十三天众。咸生忿怒心。因此损国政。谄伪行世间。被他怨敌侵。破坏其国土。居家及资具。积财皆散失。种种谄诳生。更互相侵夺。由正法得王。而不行其法。国人皆破散。如象踏莲池。恶风起无恒。暴雨非时下。妖星多变怪。日月蚀无光。五谷众华果。苗实皆不成。国土遭饥馑。由王舍正法。
下五十二颂半广释分二。初三十五颂明王违正法故祸臻。后十七行半明王依正法故福臻。准瑜伽六十一及王法正理论明。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各有多门。广如彼辨。若别配此行相稍难。问此名王法正论。彼瑜伽同王法正理论名目相顺。何不依彼以释。答理不一途。仁王般若萨遮尼乾子等皆明王行治国之法非彼皆同。然配无违。且依此经分之为二。初三十行广明违正论。后如是无边过下五颂结成违正法。广明分三。初八颂明见人造恶不遮失。次若王舍正法下九颂明王自行非法失。后国中最大臣下十三颂明见臣造过不除失。初中复四。初一颂明见恶应遮。二若见恶下一颂不遮恶广。三王见国中下因兹天忿。四因此损国政下五颂遂有祸生。祸生有五。一颂怨敌坏国。二财散相侵。三祸起所因。四灾变并现。五国土饥馑。五行如次配准可知。第三祸因中初半因后半喻。
经。若王舍正法。以恶法化人。诸天处本宫。见已生忧恼。彼诸天王众。共作如是言。此王作非法。恶党相亲附。王位不久安。诸天皆忿恨。由彼怀忿故。其国当败亡。以非法教人。流行于国内。斗诤多奸伪。疾疫生众苦。天主不护念。余天咸舍弃。国土当灭亡。王身受苦厄。父母及妻子。兄弟并姊妹。俱遭爱别离。乃至身亡殁。变怪流星堕。二日俱时出。他方怨贼来。国人遭丧乱。国所重大臣。枉横而身死。所爱象马等。亦复皆散失。处处有兵戈。人多非法死。恶鬼来入国。疾疫遍流行。
下王自行非失分四。初二句明王舍正法。二次两句天见心忧。三次两颂诸天共议。四次六颂灾祸遂起。于中复九。初一颂斗诤等多。次半颂诸天弃舍。次一颂半违迫事生国土灭求不得苦。王身受苦者即怨憎会苦。父母等别离爱别离苦。乃至身亡即是死苦。次半颂灾怪并生。次半颂怨贼来侵。次半颂大臣横死。次半颂畜产散失。次半颂人非法亡。次半颂疾疫遍国。
经。国中最大臣及以诸辅相其心怀谄佞并悉行非法见行非法者而生于爱敬于行善法人苦楚而治罚。
下十三颂见臣造过不除失分四。一颂大臣造过。次一颂倒赏罚。次十颂有恶果生。后若王作非法下一颂结其过失。此初二也。
经。由爱敬恶人。治罚善人故。星宿及风雨。皆不以时行。有三种过生。正法当隐没。众生无光色。地肥皆下沉。由敬恶轻善。复有三种过。非时降霜雹。饥疫苦流行。谷稼诸果实。滋味皆损减。于其国土中。众生多疾病。国中诸树林。先生甘美果。由斯皆损减。苦涩无滋味。先有妙园林。可爱游戏处。忽然皆枯悴。见者生忧恼。稻麦诸果实。美味渐消亡。食时心不喜。何能长诸大。众生光色减。势力尽衰微。食啖虽复多。不能令饱足。于其国界中。所有众生类。少力无勇势。所作不堪能。国人多疾患。众苦逼其身。鬼魅遍流行。随处生罗刹。
下有恶果生。于中分五。初一颂三事乖时。一星二风三雨。二次一颂三种过起。一正法隐殁。二有情无光。三地肥沈减。三次二颂复三恶生。一非时霜雹。二谷稼损减。三众生疾病。四次三颂外果衰微有三。一颂诸果无味。一颂林树皆枯。一颂食不资大。五次三颂内报亦退有四。一颂形色饥羸尪微。一颂身无勇势。半颂疾患苦迫。半颂鬼魅流行。
经。若王作非法亲近于恶人令三种世间因斯受衰损。
下第四结其过失。三种世间者即三界。由王依法增益人天。行非法故三界衰损。或人畜百谷为三世间。人疫畜损百谷不熟。广如上辨。
经。如是无边过出在于国中皆由见恶人弃舍不治摈由诸天加护得作于国王而不以正法守护于国界若人修善行当得生天上若造恶业者死必堕三涂若王见国人纵其造过失三十三天众皆生热恼心不顺诸天教及以父母言此是非法人非王非孝子。
下五颂大段第二结成违正法有四。一颂结不罚恶。一颂结不修善。一颂结善恶报。二颂结违教非人。
经。若于自国中见行非法者如法当治罚不应生舍弃是故诸天众皆护持此王以灭诸恶法能修善根故王于此世中必招于现报由于善恶业行舍劝众生为示善恶报故得作人王诸天共护持一切咸随喜。
下十七颂半明依正法故福臻。分之为二。初四颂标行正法。后十三颂半依标广释。标中有二。此二颂标罚恶。罚恶有二。初颂罚恶人。后颂得天护。次二颂标劝善。劝善有二。初一颂劝修善。后一颂得菩提。
经。由自利利他。治国以正法。见有谄佞者。应当如法治。假使失王位。及以害命缘。终不行恶法。见恶而舍弃。害中极重者。无过失国位。皆因谄佞人。为此当治罚。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由斯损王政。如象入华园。天主皆瞋恨。阿苏罗亦然。以彼为人王。不以法治国。是故应如法。治罚于恶人。
下广释有二。初五颂半释罚恶。后八颂半释行善。释初有五。一颂见恶必治。次一颂是不典舍。次一颂明罚所以。次一颂重更成前。三句法一句喻。次一颂半结应治罚。问行恶有几。几种治罚。答准萨遮尼乾子经第四云。行恶众生有五。一于王无益。二者造作无利。三者起逆。四者邪行。五者邪命。于王无益有十一种。一者返逆。二者教他返逆。三与王毒药。四夺王资生。五破所应作。六侵夺王妻。七违王命。八出王密语。九觇伺国土。十者骂王。十一毁訾。造作无利复有十种。一迭共相杀。二迭相劫夺。三迭相侵妻。四虚诳证他。五虚妄诳他。六坏他亲友。七恶口骂他。八斗称欺诳。九迭相毁訾。十迭相焚烧。返逆众生者。谓诸边地城邑小王聚落主等不顺根本大王教命。邪行者。谓诸无戒即诸恶律仪屠儿猎师畜养猪羊鸡犬鹅鸭。诸损害他自恣作恶。邪命者。种种非法求诸利养非法活命。各各不能自活中住。治罚有三。一者呵责。二者夺资生。三牢狱打缚呵骂驱摈。五种众生随上中下三种治罚。返逆之者行法行王先以善言如法开示。若闻王命即舍逆心请诸罪王前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依其国土王领之处不减不夺不驱出。何以故。为令知王有三种事故。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大力。未降伏者为令降伏。已降伏者令不更作。欲反逆者令不敢起。彼有罪人得免其罪。还复王位人民安稳。彼如法王得福无量善名流布。若闻命不伏罪。当重治。除不断命不坏诸根。尽夺资生国土人民。驱摈他处。何以故。为余众生不起逆故。是名行法行王治彼起逆众生之罪。邪行众生唯呵责治罚。汝若更作与汝重罪。邪命众生应当随顺。如法僧众僧当和合唤令现前取其自言。随犯轻重当如法治拒。违僧命不从师友善知识语恼乱众僧不得修道者。若彼国王是法王者。僧当往语令王教敕。王应唤彼破戒比丘善言劝喻令顺僧命。若其不从。当集二众现前对实。若得其罪。助如法众治彼比丘。不得断命。乃至不得夺其资生。得呵责得驱摈。大王若二朋党诤讼。应当如法断诤事。若王不知。当问国内大德沙门知法知义有大智悲当行正法利益众生善名断诤能如法语者。问其正法知犯非犯。如是知已如法为灭。问准萨遮经第五云。行法行王行八种心能护众生。一者念诸众生如念子想。二者念于恶行众生如病子想。三者念受苦众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胜乐众生生欢喜心。五者念于怨家众生生护过想。六者能于亲友众生生覆护想。七者能于资生之中生如药想。八者能于自身生无我想。既具此八名法行王。云何得行禁闭打缚驱摈等耶。答于诸非法恶行有情愍念令悔方便治罚故不相违。故彼经第三云。譬如父母于恶行子。为念子故欲令改悔方便苦治。除不断命不坏诸根。余打骂等从心苦治。不名舍心不名恶心。以念子重为令改悔更不复作。而彼父母不名非法不失慈心。行法行王亦复如是。为令舍恶从善。令其余恶众生不作非法。非常恶心舍此众生。亦不故心为恼众生而行恼切。以慈悲心行恶口等治罚众生。不名非法不失慈心。其经亦云。知为政者弃一恶人以成一家。弃一恶家以成一乡。不知政者人物失所使天下怨讼。问行法行王既有慈悲。以何等心治行恶人。答准萨遮尼第三云。先起慈心智慧观察思惟五法。然后当治。一依实非不实。二依时非不时。三依义非无义。四依濡语非粗穬。五依慈心悲嗔心。谓依法诘问取自言依实过治。王有力时应治其罪。无力不治从恶心作。当如法治。非此不治。应知其过正说不稳善说苦言。如是呵责。非不呵责。是名濡语。非但呵责断其罪过。除却断命割截支体。依慈悲心系闭打缚呵啧。夺财驱摈他方为令改悔。非恶心舍。问行法行王既无染慈心治罚恶人。何不断命割截诸根。答彼经云。以无染心无恶心故。不能得起如是心念断命截根。应观众生至于死时自业过生嗔恨心死。已命断生恶道中。恶心随逐长夜不断。是故不应断命截根。断命截根一作已后不可救故。系闭骂等非永弃故。是故佛听。又彼经问云。所有臣佐宰官禁司不虑国计。但求利己。或复私忿以害公政。或云受货赇以抂治之。增长百姓迭相欺乱。以强凌弱。以贵凌贱。以富欺贫。以曲抂直。富者获甲。贫者受屈。谄佞掌政。忠贤隐退。或时在朝惧罪自默。或行财货以用安己百姓贫苦不堪充济。厌苦思乱不闻王命。斯由臣吏不行忠节欺上乱下冒受王禄。如是之人摄在何等众生数中。答言。大王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罚。何以故。以其受王名官重禄舍公念私不存公政。祸乱之生莫不由之。此是国之最大恶贼。王是法王不得断命。是故摄在劫夺数中。上品治罚。广有多门。具如萨遮尼乾子经说。
经。以善化众生不顺于非法宁舍于身命不随非法友于亲及非亲平等观一切。
下八颂释行善有二。初一颂半释行善。后六颂半释得益。初中复三。初半颂化人不顺非法行。次半颂修政不随非法友。后半颂赏罚不简亲非亲。
经。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法王有名称。普闻三界中。三十三天众。欢喜作是言。赡部洲法王。彼即是我子。以善化众生。正法治于国。劝行于正法。当令生我宫。天及诸天子。及以苏罗众。因王正法化。常得心欢喜。天众皆欢喜。共护于人王。众星依位行。日月无乖度。和风常应节。甘雨顺时行。苗实皆成善。人无饥馑者。一切诸天众。充满于自宫。
下释得益有六。初一颂得名称普闻益。次一颂得为天子益。次一颂当得生天益。次一颂半诸天喜护益。次二颂护国益。于中复四。半颂星辰依度益。半颂风调雨顺益。半颂人民丰乐益。半颂能护诸天益。能令天众常充满故。问王能行善得诸天护。云何能护诸天益。答王行正法即广流佛教。国泰人安常令修善。故多生天。又弘佛法天闻得益。故萨遮经云。行法行王无量天护。云何护天。由法行王能与诸天正法净食。所谓为说如来正教甘露法门禅定解脱十善道等。令其得离诸恶道苦。以是为护。故法行王即身能集无量功德资益现在。未来复能集诸善果。此下亦云。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应尊重法宝。由斯众安乐。四王护国品亦广明之。
经。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应尊重法宝由斯众安乐常当亲正法功德自庄严眷属常欢喜能远离诸恶以法化众生恒令得安隐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丰乐国土得安宁王以法化人善调于恶行当得好名称安乐诸众生。
赞曰。明正法中有三。已上第二广陈正论。下第三劝勉依学分三。初一颂劝弘法利他。次半颂劝亲法自利。后三颂明其利益有四。初半颂眷属离非。次半颂众生身乐。次一颂国丰人泰。次一颂得好名闻。
经。尔时大地一切人王及诸大众闻佛说此古昔人王治国要法得未曾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下品第三大段大众喜行。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五末(终)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六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善生王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十六品学行流通分有五。第四正明持学。持学有二。初二品举昔持学。后一品劝今持学。举昔有两意。一为世果。即增上生道。二为出世果。即决定胜道。初修久修二差别故。大悲大智两行增故。前品明他依教修行为得世果。此品明自持学此经求出世果。又解。前品成前护国品中为护国土应流通此经行。此品成前护国品中为得成佛转法轮等流通经行。故此品起。释名者。梵云俱舍罗(此云善)唱婆婆此云生。旧云善集义翻非正。此品明昔善生求法持经之行。故以为名。解妨者。问本意欲劝持经举其昔事以晓。此既明往善生求法。何不名为善生求法品。答应言求法。略故不论。又不但求。亦得闻法供养行经。若言求法阙余法行。故但云善生。问第二僧祇初逢宝髻佛。云何此品云宝髻佛涅槃善生王出。答宝髻佛多。又复非必第二劫初善生王出。是余时故。
经。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王法正论已复告大众汝等应听我今为汝说其往昔奉法因缘。
赞曰。品文分三。此结前生后。次正述修行。后大众愿学。此初也。
经。即于是时说伽他曰我昔曾为转轮王舍此大地并大海四洲珍宝皆充满持以供养诸如来我于往昔无量劫为求清净真法身所爱之物皆悉舍乃至身命心无吝。
下正述修行有三十二颂。大分为四。初二颂总标过去供佛求法。次二十三颂别明过去修学。此经次两颂为除众疑结会古今。后五颂明修学益劝勉诸众。初中有二。初一颂亲近诸佛。次一颂为求胜法。
经。又于过去难思劫有五遍知名宝髻于彼如来涅槃后有王出世名善生为转轮王化四洲尽大海际咸归伏有城名曰妙音声时彼轮王于此住。
下第二别明过去修学此经。于中有四。初二颂求法人。次十六颂正求法。次一颂因得闻。次四颂依修学。初求人有四。一明求法时。二有王出下明求法人。三为转轮王下明王化。四有城下明住处。
经。夜梦闻说佛福智。见有法师名宝积。处座端严如日轮。演说金光微妙典。尔时彼王从梦觉。生大欢喜充遍身。至天晓已出王宫。往诣苾刍僧伽处。恭敬供养圣众已。即便问彼诸大众。颇有法师名宝积。功德成就化众生。尔时宝积大法师。在一室中而住止。正念诵斯微妙典。端然不动身心乐。时有苾刍引导王。至彼宝积所居处。见在室中端身坐。光明妙相遍其身。白王此即是宝积。能持甚深佛行处。所谓微妙金光明。诸经中王最第一。时王即便礼宝积。恭敬合掌而致请。唯愿满月面端严。为说金光微妙法。宝积法师受王请。许为说此金光明。周遍三千世界中。诸天大众咸欢喜。王于广博清净处。奇妙珍宝而严饰。上胜香水洒游尘。种种杂华皆散布。即于胜处数高座。悬缯幡盖以庄严。种种粖香及涂香。香气芬馥皆周遍。天龙修罗紧那罗。莫呼洛伽及药叉。诸天悉雨曼陀华。咸来供养彼高座。复有千万亿诸天。乐闻正法俱来集。法师初从本座起。咸悉供养以天华。是时宝积大法师。净洗浴已着鲜衣。诣彼大众法座所。合掌虔心而礼敬。天主天众及天女。悉皆共散曼陀华。百千天乐难思议。住在空中出妙响。尔时宝积大法师。即升高座跏趺坐。念彼十方诸刹土。百千万亿大慈尊。遍及一切苦众生。皆起平等慈悲念。为彼请主善生故。演说微妙金光明。
第二正求法有十一。初一颂因梦见闻。梵云罗呾娜。此云宝。俱侘此云积。旧云宝明宝冥者并讹。二次二颂觉已寻觅。三次一颂法师住处。四次有两颂善友引示。于中有三。半颂至所居。半颂睹仪相。一颂陈名行。五次一颂见已启请。六次半颂法师许可。七次半颂众闻欢喜。八次三颂庄严道场有二。初王次八部。王有二。初一颂庄严处所。次一颂庄严法座。次天龙下一颂八部供养。九次半颂诸天同集。十次二颂半法师赴会。于中有三。初半颂起定感应。次一颂诣座法则。后一颂众会供养。十一次二颂升座说法有三。半颂威仪。一颂运想。半颂正说。
经。王既得闻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随喜闻法希有泪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
下一颂第三因得闻。
经。尔时国主善生王。为欲供养此经故。手持如意末尼珠。发愿咸为诸众生。今可于斯赡部洲。普雨七宝璎珞具。所有匮乏资财者。皆得随心受安乐。即便遍雨于七宝。悉皆充足四洲中。璎珞严身随所须。衣服饮食皆无乏。尔时国主善生王。见此四洲雨珍宝。咸持供养宝髻佛。所有遗教苾刍僧。
下四颂第四依修学法行有十。此但一种谓初供养。供养有十。此即第六俱供养也。以雨七宝普施众生同供养故。于中有四。初半颂所为。次一颂半发愿。次一颂愿遂。次一颂供养。初所为中为供此经即法。此供养中即佛僧也。佛是说主。僧是学人。经是所学。故俱供养。问何不供养宝髻世尊但云所有僧耶。答佛已灭故。或上句供佛下句供僧。若尔佛灭云何言供养佛。答知常住故。或供佛形故。
经。应知过去善生王即我释迦牟尼是为于昔时舍大地及诸珍宝满四洲昔时宝积大法师为彼善生说妙法因彼开演经王故东方现成不动佛。
下两颂结会古今有二。初会求经人。后会说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说听俱是法行皆成佛故。
经。以我曾听此经王。合掌一言称随喜。及施七宝诸功德。获此最胜金刚身。金光百福相庄严。所有见者皆欢喜。一切有情无不爱。俱胝天众亦同然。过去曾经九十九俱胝亿劫作轮王。亦于小国为人王。复经无量百千劫。于无量劫为帝释。亦复曾为大梵王。供养十力大慈尊。彼之数量难穷尽。我昔闻经随喜善。所有福聚量难知。由斯福故证菩提。获得法身真妙智。
下五颂第四明修学益有三。初两颂明修法行得出世果。次两颂明修法行得世间报。后一颂结由经力得获菩提。菩提智相。法身真妙智智性。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故。或菩提是总。法身即真如。妙智即四智。
经。尔时大众闻是说已叹未曾有皆愿奉持金光明经流通不绝。
下至大众愿学。
诸天药叉护持品第二十二
诸天药叉护持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学行流通有五。此第四正明持学。复有二。一举昔。二劝今。举昔有二。初举他昔持。次一举自昔持。此品劝今众持。又释成前护国品中能持经人及八部众流通之行故此品起。释名者。诸天药叉所劝假者。护持二字所学之行。护即护行。持即持行。即劝四众持劝彼八部护。故品下但云。大吉祥天女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此经王及持经者一心拥护。不言受持。又释。即住持经令不断灭名之为护。护即是持。如为护法城。如仁王护国。如言护十地行持国天王等。故此长行但令为奉献。及欲解了佛深行处。应为众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应除乱想。不言劝护持经之人。故护持言护持正法。下云常来护此人者。由护持经故得诸天守护。故下经云。若此金光明经典流布处有能称诵者悉得如上福。明护持经得利益故。又释。护持含其二义。护持于经护持经者故。下云于此经王及持经者俱拥护故。此释尽理。解妨者。问既言此品正劝今众令行学者。何故闻说但有诸天欢喜拥护不说四众及以修行。答文影略故。前标告云即为诸天及诸大众。下文复云。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喜欢即含修行义也。
经。尔时世尊告大吉祥天女曰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欲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以不可思议广大微妙供养之具而为奉献及欲解了三世诸佛甚深行处。
赞曰。品大分三。初略标劝。次颂广明。后众愿护。初中分三。初告天女。次若有下标所欲行。后是人下劝弘此教。此初二也。初广供养修福行。解了行处修智行。菩提资粮不过此二。甚深行处即二空如。故下文云。欲入深法界。应先听此经。法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
经。是人应当决定至心随是经王所在之处城邑聚落或山泽中。
下劝弘此经有三。初令起加行。次随是经王下弘经处。后广为众生下弘经行。言决定至心者。起决定思为近加行。敷演等者。即动发思正起行。至心之言即是专念通加行及正行。审虑远劣略而不说。又决定者。即勇猛不退义。故瑜伽三十八。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为欲令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等。此下亦云。假使大火聚满百逾缮那。为听此经王直过无辞苦。
经。广为众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应除乱想摄耳用心。
下弘行有二。一久学者能为开演利他行。二初学者即应听闻自利行。十法行中略举此二以影余八。或能说能听二人双劝。又随是经王所在之处。即举有经卷及行经处皆应供养修供养行。应除乱想等者。准瑜伽三十八。听法之中第三除散乱深听说法。式具如前明。
经。世尊即为彼天及诸大众说伽他曰。若欲施诸佛。不思议供养。复了诸如来。甚深境界者。若见演说此。最胜金光明。应亲诣彼方。至其所住处。此经难思议。能生诸功德。无边大苦海。解脱诸有情。我观此经王。初中后皆善。甚深不可测。譬喻无能比。假使恒河沙。大地尘海水。虚空诸山石。无能喻少分。欲入深法界。应先听是经。法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于斯制底内。见我牟尼尊。悦意妙音声。演说斯经典。由此俱胝劫。数量难思议。生在人天中。常受胜妙乐。若听是经者。应作如是心。我得不思议。无边功德蕴。假使大火聚。满百逾缮那。为听此经王。直过无辞苦。既至彼住处。得闻如是经。能灭于罪业。及除诸恶梦。恶星诸变怪。蛊道邪魅等。得闻是经时。诸恶皆舍离。
下第二颂广明。总七十九颂分之为四。初二十三颂明说听二行。次梵王帝释主下四十一颂明天神拥护。次于此南洲内下十四颂明经威力。后一颂总结说听。初中分二。初十二颂明听法行。应严胜高座下十一颂明演说行。初后分五。初一颂标求福智。二次一颂劝至法会。三次三颂赞经功德。于中有三。一颂赞生善灭恶。一颂赞法十德。此略举四。即初中后善其义甚深以影余六。五文巧。六无杂。七具足。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相。广如瑜伽八十三摄事分释。一颂喻明。四次五颂劝应听法。于中有五。一颂劝听。法性制底者。如为法华经起一宝塔不须舍利已有全身。此亦如是。能诠显故即见法身。一颂见报身。说相似故。一颂得善报。一颂令庆喜。一颂令决听。五次二颂闻经利益。
经。应严胜高座。净妙若莲华。法师处其上。犹如大龙座。于斯安坐已。说此甚深经。书写及诵持。并为解其义。法师舍此座。往诣余方所。于此高座中。神通非一相。或见法师像。犹在高座上。或时见世尊。及以诸菩萨。或作普贤像。或如妙吉祥。或见慈氏尊。身处于高座。或见希奇相。及以诸天像。暂得睹容仪。忽然还不现。成就诸吉祥。所作皆随意。功德悉圆满。世尊如是说。最胜有名称。能灭诸烦恼。他国贼皆除。战时常得胜。恶梦悉皆无。及消诸毒害。所作三业罪。经力能除灭。于此赡部洲。名称咸充满。所有诸怨结。悉皆相舍离。设有怨敌至。闻名便退散。不假动兵戈。两阵生欢喜。
下十一颂明演说行。复分为五。初半颂严座。二次半颂法师仪轨。三次一颂演说经。即教他书写及诵受持。四次四颂说法瑞相。五次五颂演法利益有十。一得吉祥。二所作成。三功德满。四有名称。五灭烦恼。六除怨敌。七无恶梦。八消毒害。九灭诸罪。十无怨酬。初三颂各三利。后二颂有一利。如文可知。
经。梵王帝释主。护世四天王。及金刚药叉。正了知大将。无热池龙王。及以娑揭罗。紧那罗乐神。苏罗金翅王。大辩才天女。并大吉祥天。斯等上首天。各领诸天众。常供养诸佛。法宝不思议。恒生欢喜心。于经起恭敬。斯等诸天众。皆悉共思惟。遍观修福者。共作如是说。应观此有情。咸是大福德。善根精进力。当来生我天。为听甚深经。敬心来至心供养法制底。尊重正法故。怜愍于众生。而作大饶益。于此深经典。能为法宝器。入此法门者。能入于法性。于此金光明。至心应听受。是人曾供养。无量百千佛。由彼诸善根。得闻此经典。如是诸天王。天女大辩才。并彼吉祥天。及以四王众。无数药叉众。勇猛有神通。各于其四方。常来相拥护。日月天帝释。风水火诸神。吠率怒大肩。阎罗辩才等。一切诸护世。勇猛具威神。拥护持经者。昼夜常不离。大力药叉王。那罗延自在。正了知为首。二十八药叉。余药叉百千。神通有大力。恒于恐怖处。常来护此人。金刚药叉王。并五百眷属。诸大菩萨众。常来护此人。宝王药叉主。及以满贤王。旷野金毗罗。宾度罗黄色。此等药叉王。各五百眷属。见听此经者。皆来共拥护。彩军乾闼婆。苇王常战胜。珠颈及青颈。并勃里沙王。大最胜大黑。苏跋拏鸡舍。半之迦半足。及以大婆伽。小渠并护法。及以猕猴王。针毛及目犬。宝发皆来护。大渠诺拘罗。栴檀欲中胜。舍罗及雪山。及以婆多山。皆有大神通。雄猛具大力。见持此经者。皆来相拥护。阿那婆答多。及以娑揭罗。目真?罗叶。难陀小难陀。于百千龙中。神通具威德。共护持经人。昼夜常不离。婆稚罗睺罗。毗摩质多罗。母旨苫跋罗。大肩及欢喜。及余苏罗王。并无数天众。大力有勇健。皆来护是人。诃利底母神。五百药叉众。于彼人睡觉。常来相拥护。旃荼旃荼利。药叉旃稚女。昆帝拘吒齿。吸众生精气。如是诸神等。大力有神通。常护持经者。昼夜恒不离。上首辩才天。无量诸天女。吉祥天为首。并余诸眷属。此大地神女。果实园林神。树神江河神。制底诸神等。如是诸大神。心生大欢喜。彼皆来拥护。读诵此经人。见有持经者。增寿命色力。威光及福德。妙相以庄严。星宿现灾变。困厄当此人。梦见恶徴祥。皆悉令除灭。此大地神女。坚固有威势。由此经力故。法味常充足。地肥若流下。过百逾缮那。地神令味上。滋润于大地。此地厚六十八亿逾缮那。乃至金刚际。地味皆令上。
下四十一颂得天神拥护。复分为二。初三十九颂说听得护。后二颂明护所以。初得护有六。初十二颂护听人又有三。初四颂明天神敬喜。次六颂护听经人有四。一颂思观行人。一颂见赞生天。三颂赞劝听经。一颂赞昔善根。后二颂明其卫护。第二次五颂护说经人。吠率怒那罗延天之异名。复形大故名大肩。第三次二颂复护听人。金毗罗者此云孔。宾度罗者此云孔雀。第四次十二颂复护说经者。彩军乾闼婆以着彩衣为军众。苇王者诸草神王。以珠贯颈。神项颈青神。勃里沙婆此云牛。牛神王也。颂文窄故略去婆字。苏此云好。跋拏此云金。鸡舍此云发。是好金发鬼神。半之迦云五。即五神。神足似羊。大婆伽者此大威德。小渠之神。诺?罗者正云鼠狼。神名也。舍罗此云屋。山名。神依彼山以山为名。娑多山者此云堪倒。阿那婆答多此云无热恼。娑揭罗此云咸海。目真此云解脱。?罗叶即旧云伊兰树。婆稚此云团圆。毗摩质多罗此云绮画。母旨此云好。苫跋罗此云食。亦非天名。亦云饮食神。诃利底鬼母如前解。旃荼男声呼药叉。旃荼利女声呼。昆帝拘吒齿即齿长包者是。第五次三颂护读诵人。第六次五颂复护说经人。
经。由听此经王获大功德蕴能使诸天众悉蒙其利益复令诸天众威力有光明欢喜常安乐舍离于衰相。
下二颂明得护所以。举听经人影持说者。
经。于此南洲内。林果苗稼神。由此经威力。心常得欢喜。苗实皆成就。处处有妙华。果实并滋繁。充满于大地。所有诸果树。及以众园林。悉皆生妙华。香气常芬馥。众草诸树木。咸出微妙华。及生甘美果。随处皆充遍。于此赡部洲。无量诸龙女。心生大欢喜。皆共入池中。种植钵头摩。及以分陀利。青白二莲华。池中皆遍满。由此经威力。虚空净无翳。云雾皆除遣。冥闇悉光明。日出放千光。无垢焰清净。由此经王力。流晖绕四天。此经威德力。资助于天子。皆用赡部金。而作于宫殿。日天子初出。见此洲欢喜。常以大光明。周遍皆照曜。于斯大地内。所有莲华池。日光照及时。无不尽开发。于此赡部洲。田畴诸果药。悉皆令善熟。充满于大地。由此经威力。日月所照处。星辰不失度。风雨皆顺时。遍此赡部洲。国土咸丰乐。随有此经处。殊胜倍余方。
下十四颂赞经威力有八。初四颂由经威力百谷丰美。次二颂池沼多华。次一颂空净常明。次三颂日殿增耀。次一颂莲随日剖。次一颂果药恒盈。次一颂风雨顺时七耀依度。次一颂总结经力。
经。若此金光明经典流布处有能讲诵者悉得如上福。
下一颂总结说听所得功德。
经。尔时大吉祥天女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此经王及受持者一心拥护令无忧恼常得安乐。
下第三大段大众愿护。
授记品第二十三
授记品二十三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就学行流通有五。此即第五成前诸品令学行意有三。一为授记。二为除疑。三更重劝。此初也。与记者。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护持后有授记品。言释名者。授者付也与也。记者分别也验也。为其分别验其当果而以与之故名授记。言解妨者。问妙幢闻经曾未与记。如何今言为成前行有此品起。答非是正意与其妙幢及二子等记。如法华经二类尼众。为劝持经。彼欲闻记方能修学故与授记。非是此时正令与记。前已记故。故彼经云。我先已说一切声闻皆得作佛。今此大众亦复如是。云若持经得作佛者。谁等是耶。有此疑心未能决学。故为令断授妙幢等记。欲令时众知当作佛决定能行。不尔应前灭业障品后或莲华赞品后与其授记。彼时已悟。何不与记。如法华会三周说法周周之后各各与记不在后故。问若尔何前不与记。答妙幢菩萨已入八地。先蒙记故令劝持经。故复重说。又解。应前与记。此方记者含多义故。一与妙幢等记。二复为成前。又前十千时未赴会。亦显一闻皆得作佛况久修学不得佛耶故。此时记一言多益。故亦无过。问十千暂闻即与授记。在会大众何不记耶。答彼根熟故。此未熟故。又众已闻持经作佛。此未闻。故又宜尔故。
经。尔时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已欲为妙幢菩萨及其二子银幢银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赞曰。品文分二。初众集后与记。众集有二。初此结集序。
经。时有十千天子最胜光明而为上首俱从三十三天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听佛说法。
下明众集。
经。尔时佛告妙幢菩萨言汝于来世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那庾多劫已于金光明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金宝山王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下后与记有二。初与三士记。后与十千记。三士为三。初复有五。一标名。二记时。三记国。四记果。即无上菩提。五记号。即金宝山等。号有通别。如文可知。授记之义略以四门分别。一授记所由。二能授记人。三所授记者。四授记差别。言所由者三义。一由菩萨修多功德证得法性故与授记。故法华论云。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记别。为不成佛与授记耶。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论答云。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成就法性故。此意即明。由诸菩萨多劫修行无量功德成就法性故与授记。即八地已上。故瑜伽四十六云。又诸菩萨三种决定。一种性定。二发心定。三不虚行定。乃至云。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二除小菩萨不定姓疑故。摄大乘论等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一类不定姓声闻所余不定性菩萨。恐此菩萨退大就小。故与授记言得作佛。三为欣佛者见此授记欣当自得。复显闻经决得作佛。持行此经修佛因故。故法华经云。大智舍利弗今得授尊记。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等。此经亦云。时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授记已。复闻如是最胜王经心生欢喜。清净无垢犹如虚空。此心喜无疑即欣作佛。信法修行。二能记人者复有三义。一能记所依假者。二能记体。三能记用。能记所依准瑜伽论四十九说。能成就有六。一胜解行地。二增上意乐地。三正行地。四决定地。五决定行地。六究竟地。此之六位俱能授记。然究竟位佛菩萨殊。佛有三身。唯他用变化二假者能为对十地地前别故。然究竟位中第十地菩萨及前五位但总相记。不能知彼当作佛时国土名字等。下人不能知上事故。若依总相观因记果言得作佛。菩萨亦能。故法华经中不轻菩萨记彼四众当得作佛。故能授记不过此六。或不愚法定性二乘信有大乘亦得总记。如菩萨戒经中说。昔有罗汉。将一沙弥。因发大心遂生尊重。故得总记。二能记体者。谓后得俗智知根性故。后得观理亦不能记。此约圣者。若是地前但比量智。三能记用者。所谓言教诠表义故。三所授记者有二。一所记依。二所记体。所记依者有四。一种性位。二发心位。三不定二乘。四诸大菩萨。此据显了。若隐密记及平等意乐亦通定性及无性人。所记体者即无漏善通现及种。并所得果。果通报化。除法性身。就报身中多说他用。以有国土眷属等故。显慈悲故。有差别故。四授记差别者。首楞严经中佛告坚意菩萨。授记即有四种。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四种。唯有如来能知此事。宝云经同瑜伽四十六说。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无上菩提与授记别。何等为六。一安住种性未发心位。二已发心位。三现在前位。四不现前位。此上四种同首楞严经。彼密授记即不现前。在密处故。或得无生忍名现前。未得者名不现前。或在座名为现前。身不在坐名不现前。五有定时限。谓尔许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大庄严论第十二说六种亦同。彼云。授记有二种。人别及时别。人别即前四。时别即后二。彼论又云。转记及大记此复有二种。转记者。谓彼菩萨后于如是如来如是时节当得授记。大记者。在第八地得无生忍。由断自言我当作佛慢故。及断一切分别相故等。转记即首楞严经初三收。大记即第四摄。彼又说六。与首楞严经及瑜伽论别。何者为六。一刹土。二名字。三时节。四劫名。五眷属。六法住。今此妙幢等记文中有三。于金光明界等刹土号。金宝山等名字。汝于来世过无量无数等时节。略无劫名眷属法住。
经。时此如来般涅槃后所有教法亦皆灭尽时彼长子名曰银幢即于此界次补佛处世界尔时转名净幢当得作佛名白金幢光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下第二大士记文亦为五。初记时。二牒名。三记处。即于此界下是四记国。五记号亦有通别。
经。时此如来般涅槃后所有教法亦皆灭尽次子银光即补佛处还于此界当得作佛号曰金光明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下第三大士记文亦有五。一记时。二牒名。三记果即补佛处。四记国还于此界。五记号。
经。是时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授记已复闻如是最胜王经心生欢喜清净无垢犹如虚空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便与授大菩提记汝等天子于当来世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那庾多劫。
下第二大段文分为四。初与记。二疑生。三为断。四喜信。初中有三。初天子闻见心欢。次尔时如来下如来知彼根熟。后即便下正与记别有八。初标序。二牒名。三记时。然劫有多种。如法华论有五种。谓昼夜月时年。或说饥馑疫病刀兵以为三劫。或说一增一减为一劫。如二十住劫等。或说八十增减为一劫。即火灾劫。或说七火为一劫。即水灾劫。或说八七火一七水为一劫。即风灾劫。或说无量风灾为一劫。即三大僧祇劫。或说二八十劫为一劫。如此贤劫。或说多八十劫为一劫。即星宿劫等。尽彼千佛出世时量总名一星宿劫故。如法华经中所说劫数。多约昼夜月时年等。如说十住等位各经尔许劫者。即风灾等劫尔。此云过无量无数等者。即过增减或风灾等。非大僧祇。修行成佛不过三故。问修行根性有勤堕别。如何定说三大僧祇。答取作意时。方便善心刹那刹那相续时量经三大劫。非是通取修不修时作不作意经尔许劫故。虽勤堕根性不同俱说三祇。问若尔八地已去无漏观心一切时续。如何说有超劫事耶。如释迦佛第三劫初逢然灯佛。布发掩泥超于八劫。第三祇满修相好业。初逢胜观佛。亦云弗沙。翅足赞叹超于九劫。答有二解。一云。或有一类住游观心多。或耽灭定久。对此有超。若尔如何复云八地已去刹那刹那转增进耶。答据八地上住出已后长时而说。若尔如何云初地已上入住出心各各齐等。答据不作意。即功力齐不同地前。设作意时力用不等。若执皆齐。如何得说智增悲增及于烦恼怖不怖别。一云。悲增智增怖不怖类地地各齐。然说超者。以智望悲增者说超。若尔智增望悲增者自得成超。何须说彼布发等耶。答此等超增。是故偏说。或是化相方便说超。非是实尔。何以故。八地已上他受土中何处有泥须发掩。何有石窟作佛安禅。若尔僧祇于智悲增何者而说。答据智增者。
经。于最胜因陀罗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一种姓又同一名号曰面目清净优钵罗香山十号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诸佛出现于世。
下四记国名。因陀罗梵语。此云帝高幢界。次得成阿耨下五记果。同一种姓者六记姓。七记号。八如是下记次。
经。尔时菩提树神白佛言。世尊。是十千天子从三十三天为听法故来诣佛所。云何如来便与授记当得成佛。世尊。我未曾闻是诸天子具足修习六波罗蜜多。难行苦行。舍于手足头目髓脑眷属妻子象马车乘奴婢仆使宫殿园林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璧玉珂贝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如余无量百千菩萨以诸供具供养过去无数百千万亿那庾多佛。如是菩萨各经无量无边劫数然后方得受菩提记。世尊。是诸天子以何因缘修何胜行种何善根从彼天来暂时闻法便得授记。惟愿世尊为我解说。断除疑网。
下第二疑生有二。一标二问。标中有四。一举来因。二云何下略徴问。彼为听来。云何与记。三世尊我未曾下述疑心。四如余无量下显疑意。次世尊下第二问有三。初总问。次别问。后请答。以何因缘是总问所以义。或自行名因善友为缘修何胜行等别问。一问修何胜行。即问修六度行。二问种何善根。即问修福德行。或能起修得当果义名行。能生后善因义名根。或初起名根。后修名行。即体无别。又十度名行。十供养名根。即义少别。言从彼天来下通结问意。如问以何因缘从彼天来便得授记。修何胜行种何善根从彼天来等。又观。或由闻而得授记。此即无疑。但疑何因从天而下得闻此经因得授记。后唯愿世尊下请答。
经。佛告地神善女天如汝所说皆从胜妙善根因缘勤苦修已方得授记此诸天子于妙天宫舍五欲乐故来听是金光明经既闻法已于是经中心生殷重如净琉璃无诸瑕秽复得闻此三大菩萨授记之事。
下第三佛为答有三。初印可问词。次此诸天子下正答所问有二。初略后二品广。初中复二。初偏答现胜行。欲显前闻经必当成佛因。故有三行。一于妙天宫下舍欲乐行。能趣法会故。二故来听是下闻经行。法正佛因故。三复得闻此下闻记随喜行。能愿求故。
经。亦由过去久修正行誓愿因缘是故我今皆与授记于未来世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后双略答过去修胜行种善根二问。下云过去闻佛名等名善根因缘故。后是故我今下结答。
经。时彼树神闻佛说已欢喜信受。
下树神喜信。
除病品第二十四
除病品二十四三门分别。言来意者。此为除疑。前品为成。劝勉说受。俱当作佛故有授记。二士先曾闻经为记。时众不惑。十千创始至会得记。故有疑生。前虽略答。往因总陈恐闻难解。此下更为广说。故有除病流水品生。然差别者。将说十千往因故先述其缘起。即有除病品。又恐病苦妨说听经。兼明为除令得依学。缘起既彰。次须正辨故流水品起。真谛释云。此除病品正明授记因成授记品。傍显释迦修行成寿量品。后舍身品正明释迦之因成寿量品。傍显弟子修行成授记品。然治病为远缘。流水为近缘。今谓义虽可尔文势稍疏。寿量之因前已广明十度等讫。何故今者复正明因。同一生修。何分远近。为下中上义则不妨。或既胜劣势力分远近亦复不违。然判以为正寿量因即文疏远。释名者。诸大违损云病。药能对遣曰除。此品广明名除病品。解妨者。问前寿量品妙幢思惟。如来行长寿因慈悲不害。云何命短唯八十年。前虽云寿无边。未释慈悲不害之行。今此三品正明此行。何非正宗。答妙幢但疑行因应得长寿。不疑长寿由昔何因。此品又云十千天子本愿因缘今为汝说。不云为说长寿因缘。又流水品云。由闻宝髻十二因缘听闻此经。以此善根因缘今得授记。不云由此得寿命长。故在流通非正宗也。
经。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是十千天子本愿因缘今为汝说。
赞曰。以下二品第二广明十千得记因缘有二。此品明得起缘起。流水正明得记因缘。缘起分二。此初敕听许说。
经。善女天过去无量不可思议阿僧企耶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曰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女天时彼世尊般涅槃后正法灭已于像法中。
下正陈缘起有十二。一明时节有三。初总明劫。二明佛。三明时。尔时下别明。
经。有王名曰天自在光常以正法化于人民犹如父母。
下第二明国界。
经。是王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持水善解医方妙通八术众生病苦四大不调咸能救疗善女天。
下第二明菩萨父有四。一住处。二有一长者下德号。三名曰持水指名。四善解下明医能。八术如下。
经。尔时持水长者唯有一子名曰流水颜容端正人所乐观受性聪敏妙闲诸论书画算印无不通达。
下明菩萨子有五。一名。二颜容端政者形貌。三人所乐观者思慧。四受性聪敏者根性。五好闲法术等者伎艺。
经。时王国内有无量百千诸众生类。皆遇疫疾众苦所逼乃至无有欢喜之心。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见是无量百千众生受诸病苦起大悲心作如是念。无量众生为诸极苦之所逼迫。我父长者虽善医方妙通八术皆疗众病四大增损。然已衰迈老耄虚羸要假扶策方能进步。不复能往城邑聚落救诸病苦。今有无量百千众生皆遇重病无能救者。我今当至大医父所咨问治病医方秘法。若得解已当往城邑聚落之所。救诸众生种种疾病。令于长夜得受安乐。
下第四明习医缘有六。一时众病生。二善女天下菩萨悲起。三我父下思父年迈。四今有无量下念患无医。五我今当至下我求妙方。六若得解已下念往疗疾。
经。时长者子作是念已。即诣父所。稽首礼足。合掌恭敬却住一面。即以伽他请其父曰。慈父当哀愍。我欲救众生。今请诸医方。幸愿为我说。云何身衰迈。诸大有增损。复在何时中。能生诸疾病。云何啖饮食。得受于安乐。能使内身中。火势不衰损。众生有四病。风黄热痰癊。及以总集病。云何而疗治。何时风病起。何时热病发。何时动痰癊。何时总集生。
下第五诣父咨受有二。一请问之仪。二即以伽他下正以颂请。五颂分二。初一颂求哀愿说。次四颂正请有五。初半颂问得病因。次半问病生时。次一颂问将养之方。次一颂问医疗之法。后一颂问病起时节。前问初起时。此问病已发动时节。然有二时。一约四时问。二约食前后时问。
经。时彼长者闻子请已复以伽他而答之曰。我今依古仙。所有疗病法。次第为汝说。善听救众生。三月是春时。三月名为夏。三月名秋分。三月谓冬时。此据一年中。三三而别说。二二为一节。便成岁六时。初二是华时。三四名热际。五六名雨际。七八谓秋时。九十是寒时。后二名冰雪。既知如是别。授药勿令差。当随此时中。调息于饮食。入腹令消散。众病则不生。节气若变改。四大有推移。此时无药资。必生于病苦。医人解四时。复知其六节。明闲身七界。食药使无差。谓味界血肉。膏骨及髓脑。病入此中时。知其可疗不。病有四种别。谓风热痰癊。及以总集病。应知发动时。春中痰癊动。夏内风病生。秋时黄热增。冬节三俱起。春食涩热辛。夏腻热咸醋。秋时冷甜腻。冬酸涩腻甜。于此四时中。服药及饮食。若依如是味。众病无由生。食后病由癊。食消时由热。消后起由风。准时须识病。既识病源已。随病而设药。假令患状殊。先须疗其本。风病服油腻。患热利为良。癊病应变吐。总集须三药。风热癊俱有。是名为总集。虽知病起时。应观其本性。如是观知已。顺时而授药。饮食药无差。斯名善医者。
下第六父为解释。此初结集标举。次我今依古仙下三十二颂父正颂释分三。初一颂许说。次三十颂正释。后一颂总结。正释中复三。初四颂定时节。三三而别说者。谓三月三月为一时结前四时。二二为一节者。谓二月二月为一节标后六时。次十三颂正答问。后复应知下十二颂重料简。然答问中初一颂标令调息。次三颂答初问。于中初一颂正答病生因。两颂令知病处。一味界者。梵云阿罗婆。在脾胃间。饮食至此分为二分。一佉罗界即滓质成大小便。二味界即津味委资身分。二血三肉四膏五骨六髓七脑。界次两颂答第二问。明病体数并生时。准此五行推之。痰是水。风属木。热是火。水六月胎正月死。木九月胎五月死。火十二月胎八月死。故将衰病死。暴时发亦于此时可以治也。亦兼答第五问中初四时问。次两颂答第三问。次一颂答第五问。次四颂答第四问。问何故问答次第不同。答因答第三食饮将养。乘便即明发动时节。故答与问次第不同。就答疗法中分三。初一颂标。次二颂疗治法。后一颂结。
经。复应知八术。总摄诸医方。于此若明闲。可疗众生病。谓针刺伤破。身疾并鬼神。恶毒及孩童。延年增气力。先观彼形色。语言及性行。然后问其梦。知风热癊殊。干瘦少头发。其心无定住。多语梦飞行。斯人是风性。少年生白发。多汗及多瞋。聪明梦见火。斯人是热性。心定身平整。虑审头津腻。梦见水白物。是癊性应知。总集性俱有。或二或具三。随有一偏增。应知是其性。既知本性已。准病而授药。验其无死相。方名可救人。诸根倒取境。尊医人起慢。亲友生瞋恚。是死相应知。左眼白色变。舌黑鼻梁欹。耳轮与旧殊。下唇差向下。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又三果三辛。诸药中易得。沙糖蜜酥乳。此能疗众病。自余诸药物。随病可增加。先起慈愍心。莫规于财利。
下十三颂重料简分五。初二颂教秘术中一颂标一颂释。八术者。一疗被针刺法。二疗破伤法。三疗身疾。即前四病四鬼损。五中毒药。六疗孩童。七延寿。八养身。二次五颂半教识病体。于中初一颂标示。次四颂辨体。后半颂结法。三次验其无死相下两颂半教观死相。四次诃梨下示其妙药。此说其总不说别治。初一颂破药。次一颂补药。涅槃经第四云。六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西国此药最为其上。应是解深密经所说毗涅缚药。三果者。一诃梨勒迦。二阿摩洛迦。亦云阿无罗迦。即旧云庵摩罗果者讹。三仳仳得迦。似阿无罗而稍大也。三辛者。一干姜。二胡椒。三毕钵。并沙糖等十易得补治。五次一颂指例诫劝。
经。我已为汝说疗疾中要事以此救众生当获无边果。
下第三总结。
经。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亲问其父八术之要四大增损时节不同饵药方法既善了。知自忖堪能救疗众病。
下第七忖已学成。
经。即便遍至城邑聚落所在之处随有百千万亿病苦众生皆至其所善言慰喻作如是语我是医人我是医人善治方药今为汝等疗治众病悉令除愈。
下第八随告能疗。
经。善女天尔时众人闻长者子善言慰喻许为治病时有无量百千众生遇极重病闻是语已身心踊跃得未曾有以此因缘所有病苦悉得蠲除气力充实平复如本。
下第九众闻疗愈。
经。善女天尔时复有无量百千众生病苦深重难疗治者即共往诣长者子所重请医疗。
下第十病深重请。
经。时长者子即以妙药令服皆蒙除差。
下十一蒙药皆除。
经。善女天是长者子于此国内治百千万亿众生病苦悉得除差。
下十二总结病差。
长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长者子流水品二十五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十千得记天女疑生。前授记品末虽为略陈未能明解。故除病流水二品更为广辨令众深知。前品广其缘起。此品正说记因。故有此品。故下云。因我往昔以水济鱼与食令饱。为说甚深十二缘起并此相应陀罗尼咒。又为称彼宝髻佛名。因此善根得生天上。今来我所欢喜听法。我皆当与授菩提记。释名者。云长者子标父以明子。表种姓尊。流水者。以行彰名。明其行胜。又自亦是长者为简其父复称为子。以有养人长鱼之德故号长者。流水二义一能流水。二能与水。从行为名。此乃德行双彰。此品广明其事故以为名。解妨者。问何故不名救鱼品。答流水义广。因为救鱼亦沾余类。故不独名救鱼品。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于往昔时在天自在光王国内疗诸众生所有病苦。令得平复受安隐乐。时诸众生以病除故多修福业。广行惠施。以自欢娱。即共往诣长者子所咸生尊敬。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长者子。善能滋长福德之事。增益我等安隐寿命。仁今实是大力医王。慈悲菩萨妙闲医药。善疗众生无量病苦。如是称叹周遍城邑。
品文分四。一叹结医能。二善女天下明救鱼行。三尔时佛告下结会今古。四尔时大众下领悟依学。初中复四。初结众病除。次时诸众生下明众增福业。次即共往诣下众往礼赞。次如是称叹下总结名闻。
经。善女天时长者子妻名水肩藏有其二子一名水满二名水藏。
下明救鱼行文亦为四。初明菩萨眷属。二是时流水下明其救鱼。三尔时世尊下诸天闻赞。四佛告善女天下明鱼报恩。此即初也。
经。是时流水将其二子。渐次游行城邑聚落。过空泽中深险之处。见诸禽兽豺狼狐玃雕鹫之属。食血肉者皆悉奔飞一向而去。时长者子作如是念。此诸禽兽何因缘故一向飞起。我当随后暂往观之。即便随去见有大池名曰野生。其水将尽。于此池中多有众鱼。流水见已生大悲心。时有树神示现半身作如是语。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实义名流水者。可愍此鱼应与其水。有二因缘名为流水。一能流水。二能与水。汝今应当随名而作。是时流水问树神言。此鱼头数为有几何。树神答曰。数满十千。善女天。时长者子闻是数已。倍益悲心。时此大池为日所暴。余水无几。是十千鱼将入死门。旋身宛转。见是长者以有所希随逐瞻视目未曾舍。时长者子见是事已。驰趣四方欲觅于水竟不能得。复望一边见有大树。即便升上折取枝叶为作荫凉。复更推求是池中水从何处来。寻觅不已。见一大河名曰水生。时此河边有诸渔人为取鱼故。于河上流悬险之处。决弃其水不令下过于所决处。卒难修补。便作是念。此崖深峻设百千人时经三月亦未能断。况我一人而堪济辨。时长者子速还本城。至大王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为大王国土人民治种种病悉令安隐。渐次游行至其空泽。见有一池名曰野生。其水欲涸。有十千鱼为日所暴。将死不久。唯愿大王慈悲愍念。与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如我与诸病人寿命。尔时大王即敕大臣速疾与此医王大象。时彼大臣奉王敕已。白长者子。善哉大士。仁今自可至象厩中随意选取二十大象。利益众生令得安乐。是时流水及其二子将二十大象。又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置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
下明其救鱼有八。一父子游方。二见诸禽兽下明睹异相。三时长者子下菩萨思念。四即便随去下念已寻观。五见有大池下遂见枯鱼。六流水见已下即起悲心。七时有树神下树神劝救。于中有三。一现身为急难故。二作如是语下赞叹引冀发心故。三善男子汝有实义下劝救符名义故。于中复三。初标劝。次有二因缘下释劝。汝今应当下结劝。八是时流水下依请为救。于中复六。一问数几许。二树神答曰下答有十千。三善女天下转益慈悲。四时此大池下明鱼受苦。五见是长者下众鱼希救。六时长者子下慈悲正救。于中复二。初悲心救苦。后复更思惟下慈心与乐。故经云演说正法乐。能为后世受乐因故。初救苦有二。初与水。后善女天时长者下施食。与水有十一。此初遍求无水。二复望一边下且为作凉。三复更推求下寻觅池源。四时此河边下见源被决。五便作是念下念难修补。六时长者子下求象于王。七尔时大王下王敕急与。八时彼大臣下掌官任选。九是时流水下得象遂意。十又从酒家下假借酒囊。十一往决水处下运水添池还复得满。
经。善女天。时长者子于池四边周旋而视。时彼众鱼亦复随逐循岸而行。时长者子复作是念。众鱼何故随我而行。必为饥火之所恼逼。复欲从我求索于食。我今当与。尔时长者子流水告其子言。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启父长者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父母食啖之分及以妻子奴婢之分。悉皆收取即可持来。尔时二子受父教已。乘最大象速往家中至祖父所。说如上事收取家中可食之物置于象上疾还父所至彼池边。是时流水见其子来身心喜跃。遂取饭食遍散池中。鱼得食已悉皆饱足。
下悲心救苦中第二施食有十二。初长者巡瞻。二时彼众鱼下鱼亦随视。三时长者子下长者观念。四必为饥火下知鱼所恼。五我今当与者慈心念与。六尔时长者子下令子取食。七尔时二子下子诣祖陈。八收取家中下得食而返。九是时流水下长者心欢。十遂取饼食下即遍施鱼。十一鱼得食已下鱼因饱足。
经。便作是念我今施食令鱼得命愿于来世当施法食充济无边。
下第十二长者发愿。
经。复更思惟我先曾于空闲林处见一苾刍读大乘经说十二缘生甚深法要又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髻如来名者即生天上我今当为是十千鱼演说甚深十二缘起亦当称说宝髻佛名然赡部洲有二种人一者深信大乘二者不信毁訾亦当为彼增长信心。
下慈悲正救中第二慈心与乐有二。初内自思惟。后时长者子下外行利乐。初中复三。初念昔所闻。次我今下思为鱼说。后然赡部下兼亦利人。即下文中由鱼得益报长者恩。王臣等闻因发深信故也。三文如次。
经。时长者子作如是念我入池中可为众鱼说深妙法作是念已即便入水唱言南谟过去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佛往昔修菩萨行时作是誓愿于十方界所有众生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
下外行利乐有二。初思欲入池作是念下正为饶益中复有二。初为称佛名。尔时流水下为说深法。亦即未信令信。已信令解。初中初称佛名。此佛往昔下释为称此佛之所以。
经。尔时流水复为池鱼演说如是甚深妙法。
下为说法有二。初显说后密说。或初说法令解。后说咒为护。初中复二。初总标次别释。此标也。
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下有二释。初明杂染缘起。即是依流转生死次第。后此灭故彼灭下明清净缘起。即是依还灭断除次第。然二类缘起各有顺逆二种观行。此各依顺说影彰二逆观。初中复二。初别标。所谓下别释。此初也。准杂集论第四说有三缘生。一无作缘生。二无常缘生。三势用缘生。初二缘生通一切有为。第三缘生约有情法。然诸处文多约十二缘起支辨。是根本故。言此有故彼有等者。如次初二。对法云此有故彼有者。明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此为破诸外道横执大梵神我有实作用能为物因故。云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破外道无因妄计故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者。明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此破外道常法为因能生诸法。亦遮未来。化地部等执有十二缘起支无为。能令缘起生无杂乱故。云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言甚深者有五种。云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广如彼释。
经。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老死灭则忧悲苦恼灭。如是纯极苦蕴悉皆除灭。
下别释缘起。此即第三势用缘生也。诸有为法因缘别故各有势用。故对法云。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诸法功能各差别故。十地经云。死别离时意根相对名忧。五根相对为苦。出声啼哭名悲。愚人心热名恼。此依杂染生起次第。言此灭故彼灭下明清净顺观除灭次第。文有三。初标。次释。后如是纯极下别结也。此缘起义略以四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观行。四问答。初无明支体。烦恼障中正支取分别中能发感总别报。或唯感总报者。为无明支体。兼支即通俱生分别。无明为体故。成唯识第八云。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又云。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此通相应不共缠及随眠。行支体者。通善不善身语意业。唯感总报及通感总别二业为性。唯感别报即非行支。故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亦通现种。假通身语二业表色。实唯是思。识支体者。唯取第八异熟识种。故唯识论云。此中识种谓本识因唯取行支所感异熟第八识种。初结生故。总报主故。不通现行及余转识。有处说通现行及六识者。泛明识支。非正出体。及依当来现起分位说通现行故。唯识论云。因时定无现行义故。乃至受支亦复如是。名色支体。唯识论云。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此说五支不相杂乱。于一刹那为行所集实缘起说。据实。因中识等五支亦无次第。唯识论云。依当现行次第而说。若据现行不唯业感非实支体。约分位说。异熟六根种名六处支。异熟触受种为触受支。除此四外诸异熟法皆名色支。然契经言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剌蓝等者。亦依当现及泛名色。非正名色支。如说识与名色更互为依犹如束芦。亦依当现及泛名色。说名中通说第七为名。不尔束芦喻不成故。又复据实。名色支体名但二蕴。受为受支。识为意处。论说名色六处非假非杂故。又云除后三因故。若尔如何云名谓非色四蕴。此亦不违。前已会讫。论又释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故经中云名谓四慈。即约总名。若分五支即据别说。爱支正体亦唯俱生。助润不定。故唯识云。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又瑜伽云全界烦恼皆能润生。即通助说。又取迷事。虽通缘内外法。然论多说缘外境生名为爱支。取支正体通用一切俱生烦恼。助通分别。有处唯说爱增名取者。唯识论云。虽取支中摄余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且依初后分爱取二。实摄余惑。爱取二支俱通种现。有支即前行及识等五果种为爱取润转名为有。有处唯说业名有支者。唯识会云。此能正感异熟果故。有处唯说识等五名有支者。唯识论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故。此唯种子不通现行。生支体者。成唯识云。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老死支体。唯识论云。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此二支体皆通五蕴。唯是现行。异熟果摄。十地论云。十二有支皆有子时果时。即俱通种现。等者。缘起经解云。能所引生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义类无别。唯识论亦云。依已润位引生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此约相从。非实克体。皆通种现。忧悲苦恼因老死起。非是支摄。二释名者。但释总名不解别名。如缘起经及对法论各有多释。今依瑜伽略为四释。一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此依缘字起字而释。二云。依诧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生灭义释。简大众部等是无为法。亦简正量部一期四相。三云。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义如前解。四云。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三观行者有二观别。一依观杂染。二依观清净。二观各有顺逆两类。故对法第四云。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杂染顺者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即生死次第相生。杂染逆者依安立谛说。有二不同。一见道前远方便观作七十七智。二近方便观即作四十四智。或资粮加行二道别故。或俱加行但前后别。且七十七智观者。谓缘现老死由谁而有。谓由现生而有老死。又观非不由现生而有老死。现在自身自己作故便成二智。缘过未世老死亦尔。各二成六观。无始来一切老死皆缘于生。未来虽未起容有杂染还灭义。故今观杂染。亦成二智。三际之中初由生支而有老死。观果有因。推因之智。第二又观非不由生而有老死。审因之智。初破无因生。后破自然等生。离诸外道妄计度故。第七又观支所不摄诸有漏智。遍知义故即名法住智。遍知三世缘起教法名支不摄。前六缘理如实而知。是思修慧名真实智。第七缘教。是闻慧故名法住智亦名假智。合成七智。如观老死有其七智。乃至行支亦有七智。唯除无明。无明无因智。因阙故成七十七。异生圣者亦同共有。四十四智者。谓观老死即苦谛。观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观行支苦行集行灭行趣灭行。十一各四成四十四。无明无因故非四十八。此有漏观故名杂染。或观体有漏。或观有漏法。即通圣智。经文有顺而无逆。观清净顺者。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顺次第观。此依断位次第而说。逆观者。谓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乃至由谁无故行无。由谁灭故行灭。此依得果究竟位观逆次第说令成熟故。四问答分别者。问何故诸处说缘起支或现或种或总或别有多差别。答所有差别多如成唯识论第八会讫。今此出体据实大乘正缘起说。余说不同。或就当来现起分位假实合说。非现起位次第皆是业所感故。或有就三乘通说。如俱有根名色无间灭意名名等。问观次之中如有处言。观缘起支齐识退还者何。答依染逆中初修习位作安立谛近方便观作如是说。何者。如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随应历观诸谛。由老死支苦谛所摄。于缘起中先逆观察。以三种相观老死支。一细因缘。二粗因缘。三非不定感生因缘。细谓爱取有。粗谓生支体。由此二生而有老死。此中意约二世合观杂缘起说。观当老死。细生为因即爱取有。现法老死粗生为因。即生支是。除此二生余定无能与老死果名非不定。此亦审因名非不定。准知二生为老死因即推因也。此观老死集。虽观老死集谛至爱。于后际苦并彼集谛未为喜足。遂复观察后集因缘现在众苦。谓遍逆观受触六处名色与识观未来苦。是当苦谛观。彼集因是当集谛观。未来苦之集谛由谁而有。知由从前集所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苦有既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又识名色譬如束芦展转相缘无作者等。是故观察齐识退还。故不至于行无明支。如是观察苦集十支。次观灭谛。始从老死乃至无明云何当灭。由不造彼无明为缘新行支故彼苦方灭。次第寻求证此灭道。忆昔师友授缘起法。世间正见令得现起。如是数观令见增长。是染逆观。此观老死灭及趣灭行即至无明。此中且约现未二老死支及因略不言过去老死及因。又复已灭不求断彼。由作四谛故合观察。若作七十七智即三世别。又解。或缘现老死观近远因。因皆过去。即至爱支。若观未来老死。从有至爱。若爱已前是未来苦。约当起次第。不尔种子非展转缘。若依前解现未老死即合观。因即别观。此解因合观老死别观。非但老死支逆观。观未来集苦亦是逆观。问或有处说。从观无明至生即止者何。答约机欲性寻因果说。老死无果。但至生支。问或有逆观至名色支者何。答据业种为识支说。以识摄在名色中故。
经。说是法已复为说十二缘起相应陀罗尼曰。
怛侄他 毗折你毗折你 毗折你 僧塞枳你 僧塞枳你 僧塞枳你 毗尔你 毗尔你毗尔你 莎诃 怛侄他 那弭你那弭你 那弭你 杀雉你 杀雉你 杀雉你飒钵哩设你 飒钵哩设你 飒钵哩设你莎诃 怛侄他 薜达你薜达你 薜达你窒里瑟你你 窒里瑟你你 窒里瑟你你邬波地你 邬波地你 邬波地你 莎诃怛侄他 婆毗你婆毗你 婆毗你 阇底(丁里切下同) 你 阇底 你 阇底你 阇摩你你阇摩你你 阇摩你你莎诃
下第二密说缘起。初结前标举。次正说咒。
经。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长者子昔缘之时诸人天众叹未曾有时四大天王各于其处异口同音作如是说善哉释迦尊说妙法明咒生福除众恶十二支相应我等亦说咒拥护如是法若有生违逆不善随顺者头破作七分犹如兰香梢我等于佛前共说其咒曰。
怛侄他 呬哩谜 揭睇健陀哩 旃荼里地囇 骚代囇 石呬伐囇 补?布囇短末底 崎啰末底达地目契 寠噜婆母噜婆 具荼母噜健提 杜噜杜噜毗囇 翳泥悉 泥沓(徒洽切下同)媲 达沓媲邬悉怛哩 乌率吒啰伐底 頞剌娑伐底 钵杜摩伐底 俱苏摩伐底 莎诃
下救鱼行中第三诸天闻赞有三。初标。次时诸大众下大众同欢。后时四天王下别赞有二。初赞佛说。后说咒愿护。初赞佛说复二。初标次赞。后我等亦说咒下是第二愿拥护有三。初二句标。次四句诫劝。后我等于佛前下说咒。
经。佛告善女天。尔时长者子流水及其二子为彼池鱼施水施食并说法已俱共还家。是长者子流水复于后时因有聚会设众妓乐醉酒而卧。时十千鱼同时命过生三十三天。起如是念。我等以何善业因缘生此天中。便相谓曰。我等先于赡部洲内堕傍生中共受鱼身。长者子流水施我等水及以饭食。复为我等说甚深法十二缘起及陀罗尼。复称宝髻如来名号。以是因缘能令我等得生此天。是故我今咸应诣彼长者子所报恩供养。尔时十千天子即于天没至赡部洲大医王所。时长者子在高楼上安隐而睡。时十千天子共以十千真珠璎珞置其头边。复以十千置其足处。复以十千置于右胁。复以十千置左胁边。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积至于膝光明普照种种天乐出妙音声。令赡部洲有睡眠者皆悉觉寤。长者子流水亦从睡寤。是时十千天子为供养已。即于空中飞腾而去。于天自在光王国内处处皆雨天妙莲华。是诸天子复至本处空泽池中雨众天华。便于此没还天宫殿随意自在受五欲乐天自在光王。至天晓已问诸大臣。昨夜何缘忽现如是希有瑞相。放大光明。大臣答言。大王当知。有诸天众于长者子流水家中雨四十千真珠璎珞及天曼陀罗华积至于膝。王告臣曰。诣长者家唤取其子。大臣受敕。即至其家。奉宣王命。唤长者子。时长者子即至王所。王曰何缘昨夜示现如是希有瑞相。长者子言。如我思忖定应是彼池内众鱼。如经所说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彼来报恩故。现如是希奇之相。王曰何以得知。流水答曰。王可遣使并我二子往彼池所验其虚实。彼十千鱼为死为活。王闻是语。即便遣使及子向彼池边见其池中多有曼陀罗华积成大聚。诸鱼并死。见已驰还。为王广说。王闻是己。心生欢喜。叹未曾有。
下救鱼中第四明鱼报恩文有十四。一三士还家。二是长者子下长者子醉卧。三时十千鱼下鱼逝生天。四起如是念下念知宿业。五是故我今下议恩应报。六尔时十千下报恩。于中复三。初下天。次时长者子下报德。后便于此没下事讫还天。报德中有三。初报长者恩。次于天自在光王下报国王恩。以王借象复护佛法令我得闻。后是诸天子下报生处恩。七天自在光王下王问瑞应。八大臣答言下诸臣具答。九王告臣曰下王令使唤。十时长者子下长者赴命。十一王曰下王亲自问。十二长者子言下长者具对。十三王曰何以下捡验虚实。十四王闻是以下生信喜欢。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当知昔时长者子流水者即我身是。持水长者即妙幢是。彼之二子。长子水满即银幢是。次子水藏即银光是。彼天自在光王者即汝菩提树神是。十千鱼者即十千天子是。因我往昔以水济鱼与食令饱为说甚深十二缘起并此相应陀罗尼咒。又为称彼宝髻佛名。因此善根得生天上。今来我所欢喜听法。我皆当为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说其名号。善女天。如我往昔于生死中轮回诸有。广为利益令无量众生。悉令次第成无上觉。与其授记。汝等皆应勤求出离。勿为放逸。
下品第三段结会今古有四。一结会菩萨父子。二彼天自在下结会树神。三十千鱼下结会天子。于中复三。初结会人。次因我下结会法。后因此善根下结成善因得记所以。四善女天下劝信令修。
经。尔时大众闻说是已悉皆悟解由大慈悲救护一切勤修苦行方能证获无上菩提咸发深心信受欢喜。
下第四领悟依学。问此品既云为除大众疑诸天子得记所因。如何领云大众悟解由大慈悲行诸苦行方得菩提。答准结会中但结天子。明知但为除大众疑天子得记所以。云解由行大慈悲等得菩提者。是傍义故。又知十千亦行苦行等后方得菩提。故皆行学。
舍身品第二十六
舍身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就学行流通中有五。第五成前诸品令学行意有三。此即第三更重劝勉说此舍身。何以故。恐诸闻说行自利行当得成佛。犹不能习。故举萨埵为利于他当舍身命。何不为自修行此经。故说舍身。故下经云。我为汝等说往昔利他缘。如是菩萨行成佛因当学等。又恐闻说少行成佛情生轻慢。故举舍身劝众依学。故下经云。菩萨胜德相应慧勇猛精勤六度圆。常修不息为菩提。入舍坚固心无倦。前是正意。此是兼明俱来意也。释名者。为求大觉悲智常修。遇苦良田誓捐身命不保尊位。俯救倒悬难施能行。标为品号云舍身品。释妨难者。问此之舍身于三祇内何劫舍耶。答未见正文。传云。于第三僧祇中舍。以初劫中行犹劣故。不能行此舍身命故。准此应可通后二僧祇。问准瑜伽论等。第三僧祇定受变易。云何得有舍身余骸。答是化身也。问若尔何不化作余肉以施饿虎。化舍身耶。答化自身施益物多故。问若尔何故旧金光明云舍身饲虎超十一劫。答亦是化也。问若尔云何佛藏经等云。弥勒佛在释迦前四十劫发菩提心。贤劫经等云。释迦由精进故超过弥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为所化生根熟前后故。二菩萨说有超劫。不尔云何言八地去刹那刹那位增进耶。俱倍增进。何得有超。又释。倍增进者。望于以前及自利行。于他利行未必倍增。故说利他不欲行障入九地断。又解。合前二义故得说超。问利他障断在第九地。云何释迦三祇修满于百劫内逢弗沙佛翘足赞叹超于九劫。答为生所宜。故无有过。问何故舍身非成如来寿量之果。云举苦行劝勉持经修自利耶。答准前妙幢菩萨但疑寿命。不称长寿之因。不疑寿长修何行得。故不须成。
经。尔时世尊已为大众说此十千天子往昔因缘。
赞曰。就此品文大分为四。一述昔舍身。二复告阿难陀下会于今古。三我为汝等说下劝励修学。四尔时世尊下众闻得益。初中分三。初结前引后为起说之端。次尔时世尊下次为现制底作陈舍身之序。后复告阿难陀下谈昔舍身正利时会。此初复三。此初经家结前。
经。复告菩提树神及诸大众我于过去行菩萨道非但施水及食济彼鱼命乃至亦舍所爱之身如是因缘可共观察。
下次世尊引后有四。初标告时机。二非但下指前说略。三乃至下更广胜因。四如是下诫劝时众。
经。尔时如来应正等觉天上天下最胜最尊百千光明照十方界具一切智功德圆满将诸苾刍及于大众至般遮罗聚落诣一林中其地平正无诸荆棘名华软草遍布其处佛告具寿阿难陀汝可于此树下为我敷座时阿难陀受教敷已白言世尊其座敷讫唯圣知时。
下后为起说之端有二。一赞佛德尊现光集众。二将诸苾刍下将导时会诣于道场。言般遮罗者此云总集。亦谓以笼笼师子等名般遮罗。即此处人捕师子等以笼。笼故因立此名。人所聚居名为聚落。落亦庭院。准西域传。在呾叉始罗国。是北印度境。当迦隰弥罗国西北。此舍身处在始罗国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里度大石门。萨埵王子于此舍身饲饿虎乌徒。其中土地洎诸草木微带绛色。犹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负芒刺。无云疑信。莫不悲怆。三佛告具寿下佛敕阿难令严法座。初佛敕次奉旨后启请。
经。尔时世尊即于座上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告诸苾刍。汝等乐欲见彼往昔苦行菩萨本舍利不。诸苾刍言我等乐见。世尊即以百福庄严相好之手而按其地。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即便开裂。七宝制底忽然涌出。众宝罗网庄严其上。大众见已生希有心。尔时世尊即从座起。作礼右绕还就本座。告阿难陀。汝可开此制底之户。时阿难陀即开其户。见七宝函奇珍间饰。白言世尊。有七宝函众宝庄校。佛言。汝可开函。时阿难陀奉教开已。见有舍利白如珂雪拘物头华。即白佛言。函有舍利色妙异常。佛言。阿难陀。汝可持此大士骨来。时阿难陀即取其骨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告诸苾刍。汝等应观苦行菩萨遗身舍利。而说颂曰。菩萨胜德相应慧。勇猛精勤六度圆。常修不息为菩提。大舍坚固心无倦。汝等苾刍咸应礼敬菩萨本身。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最上福田极难逢遇。时诸苾刍及诸大众咸皆至心合掌恭敬顶礼舍利叹未曾有。时阿难陀前礼佛足白言。世尊。如来大师出过一切为诸有情之所恭敬。何因缘故礼此身骨。佛告阿难陀。我因此骨速得无上正等菩提。为报往恩我今致礼。
下为现制底作陈舍身之序。于中复分为十八段。初问众情欲。二诸苾刍言下众答乐观。三世尊即以下佛现神通。问何不直尔令塔涌现手按方升。答若不手按直令塔现。大众不知佛之神力。有三。初手按地。二地动。三地开。四七宝制底下宝塔涌现。言制底者梵语。通目佛之堂塔。若别目者。佛堂云制多。此云灵厝。旧云支提者讹。塔云窣堵波。此云高显。旧云佛塔塔婆轮婆等并讹。此中有三。初制底涌出。二众杂庄严。三大众睹见。问舍身之塔何不隐空而没于地。答欲显因中法身舍利由障所覆不得显现。由佛方便方能得显。故隐在地按地方升。五尔时世尊下报恩敬礼。其由饿鬼鞭死尸诸天礼枯骨。此意令众修因故报昔恩。六告阿难陀下敕令开塔。七时阿难陀下受命奉开。此中有二。初开塔次睹函。八白言世尊下依见启白。显如来藏具性功德故严宝函。九佛言下更敕开函。十时阿难下庆喜依教有二。初开函。后所睹表理性净非物所染如白莲华。十一即白下阿难重曰。十二佛言下佛命持来。十三时阿难下庆喜奉献。十四世尊受已下佛受说缘有三。一佛受二劝观三颂赞。十五汝等下世尊教礼。于中有二。初令礼后释所以。五分法香举三例二。戒即别脱。定道无表定。慧如名。解脱即胜解数。解脱智见即缘无为慧。广如杂集大庄严等辨。十六时诸下依教礼赞。十七时阿难下问佛礼由。十八佛告下答敬所以。
经。复告阿难陀。吾今为汝及诸大众断除疑惑。说是舍利往昔因缘。汝等善思当一心听。阿难陀曰我等乐闻。愿为开阐。阿难陀。过去世时有一国王名曰大车。巨富多财库藏盈满。军兵武勇众所钦伏。常以正法施化黔黎。人民炽盛无有怨敌。国太夫人诞生三子。颜容端正人所乐观。太子名曰摩诃波罗。次子名曰摩诃提婆。幼子名曰摩诃萨埵。
下谈昔舍身正利时会。文分为三。初敕听许说。二众乐欲闻。三正为开演。于中复二。初长行后重颂。长行有十。一陈往眷属。二是时大王下述昔欢游。三第一王子下遇苦悲生。四尔时萨埵下思应舍命。五尔时王子下捐身救济。六是时大地下瑞感人天。七是时饿虎下虎遂能食。八尔时大王下眷属号恋。九尔时大王下为立制底。十阿难下结示利生。陈往眷属有三。一明时节。二述父母。三说兄弟。文段可知。云摩诃波罗者。此云大渠。摩诃提婆者。此云大天。摩诃萨埵者。此云大勇猛。求大菩提发大勇猛。不惮处时捐身舍命求法益物常无吝退。故云大勇猛。故下颂云。王子名勇猛。常施心无吝。
经。是时大王为欲游观纵赏山林其三王子亦皆随从为求华果舍父周旋至大竹林于中憩息。
下述昔欢游文中有三。初王出游观。次臣佐皆随。后子别追赏。问既言王出游观王子随从。何故闻子舍身云在宫内。答准旧所译。但王子出。略不论父。此舍周旋。略无还驾。据实子随从。王在前还。故闻舍身在宫无爽。
经。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惊惶于此林中将无猛兽损害于我第二王子复作是言我于己身初无吝惜恐于所爱有别离苦第三王子白二兄曰此是神仙所居处我无恐怖别离忧身心充遍生欢喜当获殊胜诸功德时诸王子各说本心所念之事。
下第三遇苦悲生。于中有三。初述先想念。此中复二。初三子各陈。后时诸王子下经家总结。
经。次复前行见有一虎产生七子才经七日诸子围绕饥渴所逼身形羸瘦将死不久。
下次见虎饥羸。问见虎生子。宁知七日。答真谛三藏二解。一云。段食所资唯至七日。过此便死。虎饥如是故知七日。一云。于时应有鬼神道之。但经家不出。亦如舍身发愿。无人闻知。后天神报。如树神道池中鱼数。
经。第一王子作如是言。哀哉此虎产来七日。七子围绕无暇求食。饥渴所逼必还啖子。萨埵王子问言。此虎每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答曰。虎豹豺师子唯啖热血肉。更无余饮食可济此虎羸。第二王子闻此语已作如是言。此虎羸瘦饥渴所逼余命无几我等何能为求如是难得饮食。谁复为斯自舍身命济其饥苦。第一王子言。一切难舍无过己身。萨埵王子言。我等今者于自己身各生爱恋。复无智慧不能于他而兴利益。
下后悲伤共议。此中有七。初太子见苦哀怜。二萨埵王子下萨埵问其所食。三第一王子下太子答食肉血。四第二王子下大天闻生吝怖。五第一王子下太子述舍身难。六萨埵王子下萨埵进退商议。于中有三。初责自无能。次推他有力。后心念省察。初责自无能有三因故。一有贪着。二复无智慧下无大智故。三不能于下无大悲。有贪着故不能生厌离有为心。无大智故不能生求菩提心。无大悲故不能生饶益有情心。由此不能舍身益物。
经。然有上士怀大悲心常为利他忘身济物。
下推他有力。此亦有三。一有大智即有上士是。二有大悲怀大悲心等是。三忘身济物即无贪能厌离有为。
经。复作是念我今此身于百千生虚弃烂坏日无所益云何今日而不能舍以济饥苦如捐洟唾。
下心念省察。于中有三。初念昔虚弃身命无穷。次云何今日下忖今何不能舍益物。后如捐洟唾下应生厌离犹如洟唾。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故。
经。时诸王子作是议已各起慈心凄伤愍念共观羸虎目不暂移徘徊久之俱舍而去。
下七诸子悲伤俯仰而去。
经。尔时萨埵王子便作是念。我舍身命今正是时。何以故。我从久来持此身臭秽脓流不可爱。供给敷具并衣食象马车乘及珍财变坏之法体无常恒求难满难保守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复次此身不坚。于我无益。可畏如贼。不净如粪。我于今日当使此身修广大业。于生死海作大舟航。弃舍轮回令得出离。
下第四思应舍命有六。一废命念起。二何以故下策以作意。即入善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故。即如理作意思四念住。初二句思不净。次三句思无常。次二句思有苦。恒求难满。求不得苦。难保守者。爱别离苦。怀怨害者。老病死苦。次一句思无我。心虽希乐不由于我。终归弃我五趣轮回弃不知恩。故无我也。三复次下厌舍忻求有二。初因后果。因中有三。初厌离有为即观四念住。此身不坚无常也。于我无益无我也。可畏如贼无乐也。不净如粪不净也。次我于今日下求菩提。后于生死海下饶益有情。即以此身作业利生故名在因修。若后生已去且名为果。
经。复作是念。若舍此身则舍无量痈疽恶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不坚如泡诸虫所集。血脉筋骨共相连持。甚可厌患。是故我今应当弃舍。以求无上究竟涅槃。永离忧患无常苦恼生死休息断诸尘累。以定慧力圆满熏修百福庄严成一切智。诸佛所赞微妙法身。既证得已施诸众生无量法乐。是时王子兴大勇猛。发弘誓愿。以大悲念增益其心。
下明忻果亦三。初厌离有为。准解脱道论有十不净想。一膀胀。二青瘀。三烂。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十骨想。此十唯不净。今此文中通说四念。痈疽等无乐也。唯有大小便利等不净也。不坚如泡无常也。诸虫所集等无我也。然彼论说。身自性六十间有八万虫。故云诸虫所集。次是故我今下求菩提。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俱大涅槃。俱通智理故。此中初明涅槃。以定慧力下明菩提。后既证得已下明饶益有情。断智恩德因果二文各如次配。菩提修求不过此故四是时王下悲愿逾切。
经。虑彼二兄情怀怖惧共为留难不果所祈。
下五恐有难生。
经。即便白言二兄前去我且于后。
下六善修方便。
经。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还入林中。至其虎所。脱去衣服置于竹上。作是誓言。我为法界诸众生。志求无上菩提处。起大悲心不倾动。当舍凡夫所爱身。菩提无患无热恼。诸有智者之所乐。三界苦海诸众生。我今拔济令安乐。是王子作是言已。于饿虎前委身而卧。由此菩萨慈悲威势。虎无能为。菩萨见已即上高山投身于地。复作是念。虎今羸瘠不能食我。即起求刀竟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颈出血。渐近虎边。
下第五大段捐身救济。文中有四。一修途诣虎。二脱去衣服下起前方便。三作是誓下发菩提心。初二句总后六句别。别中初二句厌离有为心。次二句求菩提心。后二句饶益有情心。四是时王子下正舍身命。于中复六。一委身饲虎。此由菩萨下二虎不能食。三菩萨见已下为坠高山。四复作是念下更思虎劣。五即起求刀下复起方便。六渐近虎边下流血使食。
经。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日无精明如罗睺障。诸方暗蔽无复光晖。天雨名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坠遍满林中。尔时虚空有诸天众见是事已。生随喜心叹未曾有。咸共赞言。善哉大士。即说颂曰。大士救护运悲心。等视众生如一子。勇猛欢喜情无吝。舍身济苦福难思。定至真常胜妙处。永离生死诸缠缚。不久当获菩提果。寂静安乐证无生。
下第六瑞感人天。于中有二。初现瑞有三。一地振六动。二日月无光。三天雨香华遍林供养。尔时虚空下众睹亦三。初睹见二随喜三赞叹。赞叹有三。初二句赞悲平等。次二句赞其布施。后四句赞当得果。得果中初两句双赞菩提涅槃。依三种常俱得名常。后两句别赞菩提涅槃。寂静即涅槃。或能所寂俱名寂静。无生者涅槃也。
经。是时饿虎既见菩萨颈下血流即便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下第七虎遂能食。
经。尔时第一王子见地动已。告其弟曰。大地山河皆震动。诸方暗蔽日无光。天华乱坠遍空中。定是我弟舍身相。第二王子闻兄语已。说伽陀曰。我闻萨埵慈悲语。见彼饿虎身羸瘦。饥苦所缠恐食子。我今疑弟舍其身。时二王子生大愁苦。啼泣悲叹即共相随还至虎所。见弟衣服在竹枝上。骸骨及发在处纵横流血成泥沾污其地。见已闷绝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苏。即起举手哀号大哭。俱时叹曰。我弟貌端严。父母偏爱念。云何俱共出。舍身而不归。父母若问时。我等如何答。宁可同捐命。岂得自存身。时二王子悲泣懊恼。渐舍而去。
下第八眷属号恋有三。一兄弟悲啼。二时小王子所将下侍卫追见。三尔时国大夫人下父母哀叹。初中有六。初睹瑞共商。二时二王子下悲叹寻觅。三见弟衣服下见尸狼藉。四见已闷绝下闷绝悲号。五即起举手下兄弟嗟伤。六时二王子下哀泣而去。
经。时小王子所将侍从互相谓曰王子何在宜共推求。
下侍卫追觅。
经。尔时国大夫人寝高楼上。便于梦中见不祥相。被割两乳芽齿堕落。得三鸽鶵。一为鹰夺二被惊怖。地动之时夫人遂觉。心大愁恼。作如是言。何故今时大地动。江河林树皆摇震。日无精光如覆蔽。目瞤乳动异常时。如箭射心忧苦逼。遍身战掉不安隐。我之所梦不祥徴。必有非常灾变事。夫人两乳忽然流出。念此必有变怪之事。时有侍女闻外人言求觅王子今犹未得。心大惊怖即入宫中白夫人曰。大家知不。外闻诸人散觅王子遍求不得。时彼夫人闻是说已生大忧恼。悲泪盈目至大王所。白言大王。我闻外人作如是语。失我最小所爱之子。王闻语已惊惶失所。悲哽而言。苦哉今日失我爱子。即便抆泪慰喻夫人告言。贤首。汝勿忧戚。吾今共出求觅爱子。王与大臣及诸人众即共出城各各分散随处求觅。未久之顷。有一大臣前白王曰。闻王子在愿勿忧愁。其最小者今犹未见。王闻是语悲叹而言。苦哉苦哉失我爱子。初有子时欢喜少。后失子时忧苦多。若使我儿重寿命。纵我身亡不为苦。夫人闻已忧恼缠怀如被箭中而嗟叹曰。我之三子并侍从俱往林中共游赏。最小爱子独不还。定有乖离灾厄事。次第二臣来至王所。王问臣曰爱子何在。第二大臣懊恼啼泣喉舌干燥口不能言。竟无所答。夫人问曰。速报小子今何在。我身热恼遍烧然。闷乱荒迷失本心。勿使我胸今破裂。时第二臣即以王子舍身之事具白王知。王及夫人闻其事已。不胜悲噎。望舍身处骤驾前行。诣竹林所至彼菩萨舍身之地。见其骸骨随处交横。俱时投地闷绝将死。犹如猛风吹倒大树。心迷失绪都无所知。时大臣等以水遍洒王及夫人。良久乃苏。举手而哭咨嗟叹曰。祸哉爱子端严相。因何死苦先来逼。若我得在汝前亡。岂见如斯大苦事。尔时夫人迷闷稍止。头发蓬乱。两手捶胸宛转于地。如鱼处陆。若生失子悲泣而言。我子谁屠割。余骨散于地。失我所爱子。忧悲不自胜。苦哉谁杀子。致斯忧恼事。我心非金刚。云何而不破。我梦中所见。两乳皆被割。牙齿悉堕落。今遭大苦痛。又梦三鸽鶵。一被鹰擒去。今失所爱子。恶相表非虚。
下眷属号恋中第三父母哀叹。于中有十一。初夫人惊异有八。初寝梦不祥。二地动之时下地动惊觉。三作如是言下说其恶相。四夫人两乳下感激乳流。五时有侍女下侍女闻言。六心大惊怖下走入驰告。七时彼夫人下母闻愁恼。八至大王所下悲泪向王。准颂具说前徴。此中文略。第二王闻语已下父遂悲惶。第三即便扪泪下王慰夫人。西国恒法相见称赞呼为贤首。第四王与大臣下王臣出觅。准下颂中应先是臣觅次后王共妃出。今文总略但云出觅。于中复七。一四散推求。二未久之顷下大臣来白。三王闻是语下父闻悲叹。四夫人闻已下母重嗟伤。五次第二臣下臣至王问存亡。六第二大臣下大臣呜咽不答。七夫人问曰下夫人荒迷催报。第五时第二臣下得子委由。准颂应有二臣各报。此长行中略一臣也。第六王及夫人下知已悲噎。第七望舍身处下诣舍身所。第八见其骸骨下睹见崩摧。第九时大臣等下臣从水洒。第十王及夫人下苏已嗟叹。十一尔时夫人下母泣陈悲。初经家叙。次母悲陈。于中二颂述悲伤。二颂叙恶相。
经。尔时大王及于夫人并二王子尽哀号哭璎珞不御与诸人众共收菩萨遗身舍利为于供养置窣堵波中。
下第九大段为立制底。
经。阿难陀汝等应知此即是彼菩萨舍利复告阿难陀我于昔时虽具烦恼贪瞋痴等能于地狱饿鬼旁生五趣之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何况今时烦恼都尽无复余习号天人师具一切智而不能为一一众生经于多劫在地狱中及于余处代受众苦令出生死烦恼轮回。
下第十大段结示利生有三。初结归舍利。次复告阿难陀下略示往因。虽言兼于得失具烦恼等为失。然能修行为得。此意励劝具烦恼者令其修行。即初练磨。亦劝圣者。我昔处凡尚为益物。汝等证圣。何不精勤。后何况今时下述今能利。即随感应形皆为益物。此意尚能代生受苦令其出离。故今所说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汝等应当流通修学。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或时作国王。或复为王子。常行于大施。及舍所爱身。愿出离生死。至妙菩提处。昔时有大国。国主名大车。王子名勇猛。常施心无吝。王子有二兄。号大渠大天。三人同出游。渐至出林所。见虎饥所逼。便生如是心。此虎饥火烧。更无余可食。大士睹如斯。恐其将食子。舍身无所顾。救子不令伤。大地及诸山。一时皆震动。江海皆腾跃。惊波水逆流。天地失光明。昏冥无所见。林野诸禽兽。飞奔丧所依。二兄怪不还。忧戚生悲苦。即与诸侍从。林薮遍寻求。兄弟共筹议。复往深山处。四顾无所有。见虎处空林。其母并七子。口皆有血污。残骨并余发。纵横在地中。复见有流血。散在竹林所。二兄既见已。心生大恐怖。闷绝俱躄地。荒迷不觉知。尘土坌其身。六情皆失念。王子诸侍从。啼泣心忧恼。以水洒令苏。举手号啕哭。菩萨舍身时。慈母在宫内。五百诸婇女。共受于妙乐。夫人之两乳。忽然自流出。遍体如针刺。苦痛不能安。欻生失子想。忧箭苦伤心。即白大王知。陈斯苦恼事。悲泣不堪忍。哀声向王说。大王今当知。我生大苦恼。两乳忽流出。禁止不应心。如针遍刺身。烦惋胸欲破。我先梦恶徴。必当失爱子。愿王济我命。知儿存与亡。梦见三鸽鶵。小者是爱子。忽被鹰夺去。悲愁难具陈。我今没忧海。趣死将不久。恐子命不全。愿为速求觅。又闻外人语。小子求不得。我今意不安。愿王哀愍我。夫人白王已。举身而躄地。悲痛心闷绝。荒迷不觉知。婇女见夫人。闷绝在于地。举声皆大哭。忧惶失所依。王闻如是语。怀忧不自胜。因命诸群臣。寻求所爱子。皆共出城外。随处而追觅。涕泣问诸人。王子今何在。今者为存亡。谁知所去处。云何令得见。解我忧恼心。诸人悉共传。咸言王子死。闻者皆伤悼。悲叹苦难裁。尔时大车王。悲号从座起。即就夫人处。以水洒其身。夫人蒙水洒。久乃得醒悟。悲啼以问王。我儿今在不。王告夫人曰。我已使诸人。四向求王子。尚未有消息。王又告夫人。汝莫生烦恼。且当自安慰。可共出追寻。王即与夫人。严驾而前进。号恸声凄感。忧心若火然。士庶百千万。亦随王出城。各欲求王子。悲号声不绝。王求爱子故。目视于四方。见有一人来。被发身涂血。遍体蒙尘土。悲哭逆前来。王见是恶相。倍复生忧恼。王便举两手。哀号不自裁。初有一大臣。匆忙至王所。进白大王曰。幸愿忽悲哀。王之所爱子。今虽求未获。不久当来至。以释大王忧。王复更前行。见次大臣至。其臣诣王所。流泪白王言。二子今现存。被忧火所逼。其第三王子。已被无常吞。见饿虎初生。将欲食其子。彼萨埵王子。见此起悲心。愿求无上道。当度一切众。系想妙菩提。广大深如海。即上高山顶。投身饿虎前。虎羸不能食。以竹自伤颈。遂啖王子身。唯有余骸骨。时王及夫人。闻已俱闷绝。心没于忧海。烦恼火烧然。臣以栴檀水。洒王及夫人。俱起大悲号。举手捶胸臆。第三大臣来。白王如是语。我见二王子。闷绝在林中。臣以冷水洒。尔乃暂苏息。顾视于四方。如猛火周遍。暂起而还伏。悲号不自胜。举手以哀言。称叹弟希有。王闻如是说。倍增忧火煎。夫人大号啕。高声作是语。我之小子遍钟爱。已为无常罗刹吞。余有二子今现存。复被忧火所烧逼。我今速可至山下。安慰令其保余命。即便驰驾望前路。一心诣彼舍身崖。路逢二子行啼泣。捶胸懊恼失容仪。父母见已抱忧悲。俱往山林舍身处。既至菩萨舍身地。共聚悲号生大苦。脱去璎珞尽哀心。收取菩萨身余骨。与诸人众同供养。共造七宝窣堵波。以彼舍利置函中。整驾怀忧趣城邑。
下说颂有五十六颂分二。初二颂总标修行。后五十四颂别颂舍身。前长行有十段。今颂大段略不颂第四思应舍命第七虎遂能食第十结示利生。即分为七。初一颂半颂第一陈往眷属。次半颂颂第二述昔欢游。次一颂颂第三遇苦悲生。次一颂颂第五捐身救济。次二颂颂第六瑞感人天。次四十六颂半颂第八眷属号恋。次一颂半颂第九为立制底。初五段准文可知。颂眷属号恋中长行有三。初二兄怪不还下六颂颂兄弟悲啼。细分可知。略不颂侍卫追觅。菩萨舍身时下四十颂半颂父母哀叹。前长行有十一。无先遣臣出。今颂中有。然无第十。第十一母泣陈悲。第三王慰夫人在第四王臣出觅中。故但分十。初十一颂颂夫人惊异。次半颂颂第二王遂悲惶。次因命诸群臣下十四颂颂第四王臣出觅。次王复更前行下五颂半颂第五得子委由。次时王及夫人下七颂颂第六知已悲噎。次我今速可之山下下二颂颂第七诣舍身所。次半颂颂第八睹见崩摧。就夫人惊异中分五。初一颂宫内欢乐。次一颂半感激乳流。次六颂半颂悲泪白王。前长行中寝梦不祥.侍女闻言.走入驰告.母闻愁恼.总在此白王中更不别颂。以文影略离烦重故。次一颂白已闷绝。次一颂婇女忧惶王闻如是语下颂第二王遂悲伤。因命诸群臣下十四颂王臣出觅。前长行有七。今颂分三。初半颂命臣追觅。长行中无。次九颂颂初四散推求。于中初三颂臣佐寻求。次尔时大车下四颂颂前第三王慰夫人。以文便故。又长行中悲泪白王不言闷绝以水洒苏。今颂中有文影略故。后王即与夫人下二颂颂王出推求。初一颂王。次一颂臣。王求爱子故下四颂半颂王臣出觅中第二大臣来白。于中分三。初一颂半颂王见使来。次一颂举手招问。后二颂大臣进白。王复更前行下五颂半颂前第五得子委由。于中分四。初半颂王见臣来。次一颂白二子存。次半颂报萨埵亡。次三颂半述其死由。时王及夫人下颂第六知已悲噎。于中分四。初一颂父母闷绝。次一颂臣佐水洒。次三颂又臣重报。次二颂父母号叹。次二颂第七诣舍身所。次半颂第八睹见崩摧。次一颂半大段第九为立制底。
经。复告阿难陀往时萨埵者即我牟尼是勿生于异念王是父净饭后是母摩耶太子谓慈氏次曼殊室利虎是大世主五儿五苾刍一是大目连一是舍利子。
下品中第二大段会于今古。
经。我为汝等说往昔利他缘如是菩萨行成佛因当学菩萨舍身时发如是弘誓愿我身余骨来世益众生此是舍身处七宝窣堵波以经无量时遂沈于厚地由昔本愿力随缘兴济度为利于人天从地而涌出。
下品中第三大段劝励修学。于中初一颂指昔劝修。后三颂结示制底意。
经。尔时世尊说是往昔因缘之时无量阿僧企耶人天大众皆大悲喜叹未曾有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告树神我为报恩故致礼敬佛摄神力其窣堵波还没于地。
下品第四大段众闻得益文分为三。初牒前所说。次无量阿僧祇耶下明得益多少。次复告树神下答问总结。准前长行。但阿难问佛礼塔由。此中即答树神所问。故前问中应有树神同问礼由。但略不说。后佛摄神力下明塔归故。以事讫故。
十方菩萨赞叹品第二十七
十方菩萨赞叹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流通有三。谓学行赞重付属三别。令其后代依法修行。获益既多。故申庆赞。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赞者称也。叹者吟也。即称扬吟咏。应言触事美德云赞是理谕扬为叹。初人后法。或通人法俱称赞叹菩萨能赞之人。十方说其来域。欲令有情殷重。故举十方远来。胜人尚自谕扬。劣者何不歌咏。又彰胜者能故非下劣者。欲令慕胜增进修故。故下品云。令未知者随顺修学。释难者。问何故旧经总为一品。今者新翻别为四品。答准梵本经。每一品头书一菩萨。或复点记。今依梵本四人赞叹各别书记。故今分四。旧人以见同是赞佛故合为品。又解。旧文脱无其记。且如赞叹。新经四人。旧经即无大辨才赞。故开合异。问准旧本经。无量菩萨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如来国土礼赞彼佛。新经即云。各从本土诣鹫峰山。礼世尊已同音而赞。如何乖反。答旧错今是。何者。是处闻经合赞此佛。又准上来即有十方菩萨。何故俱往金宝山国赞彼佛耶。若云说经由其信相。信相后时当得成佛名金宝山。故往赞彼者。此亦不尔。何者。现宝山佛非信相身。彼佛又非说授之主。又后不言此诸菩萨从彼土来。如何得言承彼佛力。故请虽由妙幢能说即释迦佛。闻法来此亦俱释迦力。彼妙幢师故赞释迦。新文为正。文段分三。初菩萨云集。次正申礼赞。后如来叹印。
经。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说是经时于十方世界有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各从本土诣鹫峰山。
下此即初段。初经家序。二于十方世界下菩萨云集。
经。至世尊所五轮着地礼世尊已。
下申礼赞。初身礼后语赞。此初也。能发身语即是意业。三业礼赞表敬深也。
经。一心合掌异口同音而赞叹曰。
下申赞。初标次赞。此初也。于境专念云一心。尊重情深故合掌身殊故异口齐赞故同音。
经。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清净柔软若莲华无量妙彩而严饰三十二相遍庄严八十种好皆圆备光明炳着无与等离垢犹如净满月。
下赞有十一颂分二。初十颂赞三身。后一颂结略发愿。赞三身中初八颂赞化身恩德。次一颂赞报身智德。后一颂赞法身断德。赞恩德中初二颂赞现身。次一颂赞说法。次一颂赞福智。次四颂赞利生。赞现身中初一颂所依总身。次一颂相及随好具如前辨。
经。其声清彻甚微妙如师子吼震雷音八种微妙应群机超胜迦陵频伽等。
下赞说法。八种微妙声者三经不同。依梵摩喻经云。一最妙声。二易了。三深远。四濡软。五不妄。六不误。七尊慧。八调和。二中阴经云。一非男。二非女。三非长。四非短。五非贵。六非贱。七非苦。八非乐。三依十住断结经云。一不男。二不女。三不强。四不软。五不清。六不浊。七不雄。八不雌。初二经小乘。十住断结大乘。见闻异故。迦陵频迦等者妙音鸟也。
经。百福妙相以严容光明具足净无垢智慧澄明如大海功德广大若虚空。
下赞福智。初半福次半智。一一相好各百福严。前赞身光据总身。此赞光明即别相好。言百福者。准大毗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七。云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起五十思令其圆满。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为五十思。答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五回向。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名五十思。有说。十业各起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善思如杂修静虑。有说。十业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所害。五念摄受。有说。缘佛一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习思。相续而转。不有评家。然准道理。初说为善。若下中上等如杂修静虑。应有相好胜劣不同。若说加行根本后起等五。即应方便后起同感无别。许同感者。应三时何别。若胜劣异。相好亦应尔。若云起五十未曾习思。何因不许或有增减。若依大乘。虽未见文传有二释。云如十善业互相资即为百业。又云如一一业各有十种。谓一自作。二教他。三庆慰。四随喜。五少分。六多分。七全分。八少时。九长时。十尽寿。故为百业。
经。圆光遍满十方界随缘普济诸有情烦恼爱染集皆除法炬恒然不休息。
下赞利生。初一颂总赞为利生故现身说法。初句身。第二句为利。第三句赞净。第四句法。即中二句通于身法。
经。哀愍利益诸众生现在未来能与乐常为宣说第一义令证涅槃真寂静佛说甘露殊胜法能与甘露微妙义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无为乐。
下别赞。初二颂赞所说法能得涅槃。后一颂赞所说法能得菩提。得涅槃中一颂令得。一颂重成。所说所得皆能除苦安乐故如甘露。
经。常于生死大海中解脱一切众生苦令彼能住安隐路恒与难思如意乐。
下一颂令得菩提。即八正道名安稳路。
经。如来德海甚深广非诸譬喻所能知于众常起大悲心方便精勤恒不息。
下一颂赞报身智德。以大悲故常利有情不入涅槃恒不休息。故辨中边颂云。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
经。如来智海无边际一切人天共测量假使千万亿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
下赞法身断德。
经。我今略赞佛功德于德海中唯一渧回斯福聚施群生皆愿速证菩提果。
下结略发愿。
经。尔时世尊告诸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能如是赞佛功德利益有情广兴佛事能灭诸罪生无量福。
下如来叹印。初赞。后汝等下印无染心故赞。称理益物故印。
妙幢菩萨赞叹品第二十八
妙幢菩萨赞叹品来意同前。释名者。梵云鸲嚧只啰。此云妙。鸡头此云幢。即胜智迥秀喻修高幢。独超尘累故称为妙。幢即称妙。名为妙幢。持业释也。从喻立称名曰妙幢。旧云信相。相者梵云耶瑟致。今既云鸲嚧只啰。故翻名幢。信性是净。妙义相似。幢者高显。故谬云相。释难者。问闻法得记不唯妙幢。何故赞叹独举斯士。答以是首故。
经。尔时妙幢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
下品文分三。初赞人仪轨。次而说赞曰下正陈赞叹。后佛告妙幢下世尊叹印。此即初也。
经。而说赞曰。牟尼百福相圆满。无量功德以严身。广大清净人乐观。犹如千日光明照。焰彩无边光炽盛。如妙宝聚相端严。如日初出映虚空。红白分明间金色。亦如金山光普照。悉能周遍百千土。能灭众生无量苦。皆与无边胜妙乐。诸相具足悉严净。众生乐睹无厌足。头发柔软绀青色。犹如黑蜂集妙华。
下赞叹有八颂半分三。初四颂赞变化佛。次大喜下三颂赞受用佛。后如来金口下一颂半通二佛。略不赞法身。以深隐故。赞其能依影所依故。初化身中分四。初一颂赞身。次一颂赞光。次一颂合赞身光。初半赞能周遍。后半赞能利益。次一颂赞相好。
经。大喜大舍净庄严大慈大悲皆具足众妙相好为严饰菩提分法之所成如来能施众福利令彼常获大安乐种种妙德共庄严光明普照千万土如来光明极圆满犹如赫日遍空中佛如须弥功德具示现能周于十方。
下赞受用身通自他受用分四。初半赞四无量。次半颂赞相好。云菩提分法之所成者。赞相好因故。次半颂赞利益。次一颂半赞身及光。身及光中初半总。后一颂别。初中上句赞身通五蕴。下句赞光亦通智色。如来光相下别赞。初半赞光。次半赞身。
经。如来金口妙端严齿白齐密如珂雪如来面貌无伦匹眉间毫相常右旋光润鲜白等玻璃犹如满月居空界。
下通赞二佛相之与好。
经。佛告妙幢菩萨汝能如是赞佛功德不可思议利益一切令未知者随顺修学。
下如来叹印。
菩提树神赞叹品第二十九
菩提树神赞叹品来意同前。释名者。准西域传云。树本名毕钵罗树。在金刚座上。其金刚座昔贤劫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座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毕钵罗树佛座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雕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雕落。项之复故。大地菩萨现为天女作此树神。即主菩提树之神。依主释也。释难者。问何不明余神耶。答最先见佛故常不离佛故。问菩提树神与大地神为一为别。答有说是一。有说是别。
经。尔时菩提树神。
下品文分三。初出能赞人。次亦以伽他下述其赞词。后尔时世尊下如来叹印。此初也。
经。亦以伽陀赞世尊曰敬礼如来清净慧敬礼常求正法慧敬礼能离非法慧敬礼恒无分别慧。
下赞词总有十一颂。大分为二。初五颂赞。后六颂发愿。赞中初一颂赞智体。后四颂赞智用。体中初一句总赞智体。离障智圆名清净慧。次二句赞慧能。能令众生修善故云常求正法。不尔果满更何所求。能令众生舍恶故云离非法慧。虽能如是。三轮净故恒无分别。或初一句赞果。后三句赞因。因中初句加行智。次句本智。次句后得智。离邪分别故云无分别。或如次常能进善能离诸恶。常顺无为恒无分别。或初句通法报。余三句唯赞报。赞用即化身故。旧经云南无清净无上正觉甚深妙法故。清净慧通法身也。
经。希有世尊无边行希有难见比优昙希有如海镇山玄希有善逝光无量希有调御弘慈愿希有释种明逾日能说如是经中宝哀愍利益诸群生。
下赞智用。初二颂利他用。后二颂自利用。利他中初一句赞具行希。次一句赞出现希。次一句现身希。身处大众如妙高山镇于大海。次一句光无量希。次一句弘愿希。次一句种姓希。日炙种生世尊故云明逾日。次一句说此经希。次一句能利生希。即具八希。
经。牟尼寂静诸根定能入寂静涅槃城能住寂静等持门能知寂静深境界两足中尊住空寂声闻弟子身亦空一切法体性皆无一切众生悉空寂。
下二颂赞自利用。化相住寂能入涅槃等。以言牟尼及声闻弟子故。或通受用自利之用。言诸根定住等持门等故。然真谛三藏云赞法身者。文势稍疏。二颂分三。初一颂赞自利住寂德。次半颂赞能住寂所由。后半颂结成所以。以法体空自性皆寂故住空寂。由住空寂故能静诸根能入圆寂。能住寂定能证寂境。故无垢称经云。其轮能寂本性寂也。又解。初颂前赞住寂。后颂赞得四平等。一法平等。二众生。三所化。四佛体。准文配知。
经。我常忆念于诸佛。我常乐见诸世尊。我常发起殷重心。常得值遇如来日。我常顶礼于世尊。愿常渴仰心不舍。悲泣流泪情无间。常得奉事不知厌。唯愿世尊起悲心。和颜常得令我见。佛及声闻众清净。愿常普济于人天。佛身本净若虚空。亦如幻焰及水月。愿说涅槃甘露法。能生一切功德聚。世尊所有净境界。慈悲正行不思议。声闻独觉非所量。大仙菩萨不能测。唯愿如来哀愍我。常令睹见大悲身。三业无倦奉慈尊。速出生死归真际。
下发愿有六。初半颂忆念愿所住常见。次半颂殷重愿所生常遇。次一颂供侍愿恒供无厌。次半颂愿恒加护令见。应云见等。以颂文窄略去等字。次一颂半愿恒利有情。言人天者。据能证悟。说本净如空法身。如幻等受用变化身。次二颂愿得见证。于中初一颂叹胜妙。所行境即法性身。慈悲正行即悲智俱不思议。大仙菩萨即等觉菩萨。次半颂愿加被。次半颂显修得证。
经。尔时世尊闻是赞已以梵音声告树神曰善哉善哉善女人汝能于我真实无妄清净法身自利利他宣扬妙相以此功德令汝速证最上菩提一切有情同所修习若得闻者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下叹印。初叹。善女天下印有二。初印所赞。次以此功德下印所愿。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来意同前。具足菩萨四辩才故名大辩才。有自在故名天。现为天女。即持业释也。或简余天女。大辩才之天女。亦依主释。问何不明余此天女赞。答以诸神中具辩才胜故不明余。
经。尔时大辩才天女即从座起合掌恭敬以直言辞。
下品文分三。此初标能赞人有三。初指人。次威仪。后以直言词者显异。不以颂赞云直言词。
经。赞世尊曰。南谟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身真金色。咽如螺贝面如满月。目类青莲唇口赤好如玻璃色。鼻高修直如载金铤。齿白齐密如拘物头华。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彻如赡部金。所有言辞皆无谬失。示三解脱门。开三菩提路。心常清净意乐亦然。佛所住处及所行境亦常清净。离非威仪进止无谬。六年苦行三转法轮。度苦众生令归彼岸。身相圆满如拘陀树。六度熏修三业无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满。所有宣说常为众生。言不虚设。于释种中为大师子。坚固勇猛。具八解脱。
下赞叹有二。初赞德。二愿以此福下发愿。赞中有三。初申礼。次别赞。后我今随力下结略。别赞有十。一身真金色下赞相好。二所有下赞语无失。十八不共法中说法利胜故偏赞语。三示三解脱门下赞所说法外化德有二。一示三解脱门即涅槃门。二开三菩提路。即三佛菩提。所余二乘依此故有。四心常下赞四清净内证德。四清净者。一自性净。二离垢净。三得此道净。四生此境净。即逆次配。由心清净所流教法能生一切菩提分法。即能所生一切清净故。无垢称经云。随其心净即有清净佛土。随其清净佛土即有清净法教。乃至云。清净功德意乐即得此道净。佛所住即离垢真如法身所住。性相分二。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所行境即自性净。一真法界是佛行境故。无性摄论第五说。此四清净是圆成实。又解。此是四一切相清净。准无性摄论第九云。所依清净即依止静虑。二所缘清净即变化作一切诸色。三心清净即随其所欲三摩地门自在而转。即是自在入出诸定。四智自在者如其所欲陀罗尼门住持自在。此心清净第三。意乐即第四。所住即第一。所行第二。又解。心即心王。意乐即胜解。举此胜解例余心所。所住即真如。所行即俗境。五离非威仪下赞永秡。习即气故。无性摄论云。遍一切行住者。谓于聚落城邑乞食往返经行。身四威仪寂静而住。又身无失四威仪中常为利物故。无垢称经云。如来所有进止威仪无非佛事。咸令所化有情饶益。六六年苦行等赞现八相。八相之中且举苦行转法轮二相。为度苦生下赞现相。意令归彼岸。以例余相。七身相圆满者赞身相。八六度熏修者赞修行。九三业无失赞三业不共德。举三例余。十具一切智下赞智德。初总标。所有宣说下别释。别释中初利他。于释种下自利。据实现生皆为利他。约相而言云自利也。
经。我今随力称赞如来少分功德犹如蚊子饮大海水。
下结略。
经。愿以此福广及有情永离生死成无上道。
下发愿。
经。尔时世尊告大辩才天曰善哉善哉汝久修习具大辩才今复于我广陈赞叹令汝速证无上法门相好圆明普利一切。
下叹印。叹中初总叹。汝久修习下别叹。别叹中初叹因。以久修习具辩才故。后叹果。今复能赞。令汝速证下印发愿。
付嘱品第三十一
付嘱品二门分别。言来意者。四天王品已下明流通分有其三种。上既令学行流通。众闻所说心生喜赞。故今第三次当付属令更护持传之末代。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付者授也。嘱者托也。以法托之授令护持流通末代。故云付嘱。
经。尔时世尊普告无量菩萨及诸人天一切大众汝等当知我于无量无数大劫勤修苦行获甚深法菩提正因已为汝说。
下品文分四。初佛募护持。二尔时众中下众闻愿护。三尔时世尊下佛重赞劝。四尔时无量下闻教喜行。初中有二。初普告大众结前所说。
经。汝等谁能发勇猛心恭敬守护我涅槃后于此法门广宣流布能令正法久住世间。
下普令大众募其护持。
经。尔时众中有六十俱胝诸大菩萨六十俱胝诸天大众异口同音作如是语世尊我等咸有欣乐之心于佛世尊无量大劫勤修苦行所获甚深微妙之法菩提正因恭敬护持不惜身命佛涅槃后于此法门广宣流布当令正法久住世间。
下第二众闻愿护有二。初总。后尔时诸大菩萨下别。总中有四。初举众数。二异口同音下述欣愿心。三于佛世尊下誓自护持。四佛涅槃后兼传末代。
经。尔时诸大菩萨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下别有十一。此即第一菩萨愿护有二。初经家序。
经。世尊真实语。安住于实法。由彼真实故。护持于此经。大悲为甲胄。安住于大慈。由彼慈悲力。护持于此经。福资粮圆满。生起智资粮。由资粮满故。护持于此经。降伏一切魔。破灭诸邪论。断除恶见故。护持于此经。护世并释梵。乃至阿苏罗。龙神药叉等。护持于此经。地上及虚空。久住于斯者。奉持佛教故。护持于此经。四梵住相应。四圣谛严饰。降伏四魔故。护持于此经。虚空成质碍。质碍成虚空。诸佛所护持。无能倾动者。
下陈愿护有八颂分二。初四颂见利益故自愿护。于中一颂知佛语实故。次一颂知佛大悲故。次一颂知具资粮故愿。次一颂知能灭障故愿。次有四颂见他护随喜。于中初一颂见梵释八部护。次一颂见地空等神护。次二颂见佛自护。初一颂赞佛德具护持此经。次一颂显护决定。此意见佛及梵释等一切皆护深生随喜。故愿自护。问若见梵释等护持此经生随喜者。何故下文方说梵释等愿护。答见前四天王护持品及药叉等护持品中说故生随喜。又解。即见前长行总愿护中六十俱胝诸天大众恭敬护持。即梵释等故见无咎。
经。尔时四大天王闻佛说此护持妙法各生随喜护正法心。
下第二四王护持亦有二文。初闻教生欣。次一心同声下同心说护。此初也。问前说护持。是诸菩萨。云何得言闻佛说此护持妙法各生随喜护正法心。答闻前佛劝护持妙法故云闻说。
经。一时同声说伽陀曰我今于此经及男女眷属皆一心拥护令得广流通若有持经者能作菩提因我常于四方拥护而承事。
下同心说护。初经家序。次说护。护中二颂。初颂护法。后颂护人。
经。尔时天帝释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诸佛证此法为欲报恩故饶益菩萨众出世演斯经我于彼诸佛报恩常供养护持如是经及以持经者。
下第三护初标能护人。说伽陀下说护持二颂。初一颂述护所由。后一颂陈护法。佛昔闻法得成菩提。为报经恩为菩萨说。我今得闻。亦应报恩受持流布。
经。尔时睹史多天子合掌恭敬说伽陀曰佛说如是经若有能持者当住菩提位来生睹史天世尊我庆悦舍天殊胜报住于赡部洲宣扬是经典。
下第四初标能护人。说伽陀下说护持二颂。初一颂述利益。后一颂陈护法。
经。尔时索诃世界主梵天王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诸静虑无量诸乘及解脱皆从此经出是故演斯经若说是经处我舍梵天乐为听如是经亦常为拥护。
下第五文段同前。
经。尔时魔王子名曰商主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若有受持此正义相应经不随魔所行净除魔恶业我等于此经亦当勤守护发大精进意随处广流通。
下第六文亦同前。
经。尔时魔王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若有持此经。能伏诸烦恼。如是众生类。拥护令安乐。若有说是经。诸魔不得便。由佛威神力。我当拥护彼。尔时妙吉祥天子亦于佛前说伽陀曰。诸佛妙菩提。于此经中说。若持此经者。是供养如来。我当持此经。为俱胝天说。恭敬听闻者。劝至菩提处。尔时慈氏菩萨合掌恭敬说伽陀曰。若见住菩提。与为不请友。乃至舍身命。为护此经王。我闻如是法。当往睹史天。由世尊加护。广为人天说。尔时上座大迦叶波合掌恭敬说伽陀曰。佛于声闻乘。说我鲜智慧。我今随自力。护持如是经。若有持此经。我当摄受彼。授其辞辨力。常随赞善哉。尔时具寿阿难陀合掌向佛说伽陀曰。我亲从佛闻。无量众经典。未曾闻如是。深妙法中王。我今闻是经。亲于佛前受。诸乐菩提者。当为广宣通。
下第七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颂护持经人。后颂护说经者。由护人故亦即护法。初各述能。后方陈护。第八妙吉祥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述经利。后明护法。为俱?天说是护法。恭敬听闻者是护人。第九慈尊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颂护人。后颂护法。第十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一颂护法。后一颂护人。第十一文亦同前。陈护法中初一颂赞。后一颂护。乐菩提者护人。为广宣通护法。
经。尔时世尊见诸菩萨人天大众各各发心于此经典流通拥护。劝进菩萨广利众生。赞言。善哉善哉。汝等能于如是微妙经王虔诚流布。乃至于我般涅槃后不令散灭。即是无上菩提正因所获功德。于恒沙劫说不能尽。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恭敬书写流通。为人解说。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是故汝等应勤修习。
下品第三大段佛重赞劝文分为三。初赞。次汝等下印。若有苾刍下劝。劝中初劝四众。若能护法获福同前。行十法行俱是护法。此十法行中略举四。一供养。二书写。三流通者即施他。四解说者即开演也。听闻披读受持讽诵思惟修习皆恭敬摄。由恭敬法故听闻等。是故下结劝大众。
经。尔时无量无边恒沙大众闻佛说已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下闻教喜行。依文殊问经论云。有三种义。是故欢喜。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此意以无染着得说自在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证知清净法体故。三依所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妙境界。此意以依所说证入真理得涅槃故。说契机理叶果符因。所以得一句者欣夕死于朝闻。故睹全章者即积庆而行学。
诸佛最妙法 大慈悲所流 为利于群生
甚深难可测 今凭众加护 随力赞斯经
获福益自他 共成无上觉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六(终)
宝永三年丙戌霜月谷日寿于梓
平安城宣风坊书林井上秋闲藏版
1788 39.P0175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10卷)〖唐慧沼撰〗
- 说明
- 分类:13.经疏部
- 点击数: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