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93
注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沙门最澄撰
释曰。无量义经者。法华开经分也。十七名中之第一名也。故举开经分。为合经序。言无量义者。随所生义。以得其名。故下文云。善男子。是经譬如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是则第二功德不思议力也。无量者。数名也。义者。所生义名也。言经者。圣教都名也。言德者。道德。万二千比丘。略有三德。杀贼之德·应供之德·不生之德。八万菩萨。略有六度·四摄·四无量德。三身如来。亦有断德·智德·恩德。亦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今此品中。说小乘之德·菩萨之德·如来之德故云德也。言行者。谓小乘之行·菩萨之行·如来之行。亦此品内。略说其行。故云行也。言品者。类别之义。言第一者。此经有三品此品居首故云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释曰。示现序分成就。言如是者。举所闻法体。指一部能诠。即信顺之辞言。我闻者。举能闻之人。示阿难结集言一时者。释迦成正觉四十余年后说无量义经及说法华经时也。言佛者。称能说主示金口说。佛者。梵语略。若具应言佛陀。唐翻觉者。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举所说处示二种胜。一者法门胜。如王城胜。二者功德胜。如崛山胜。言王舍城者。中印度境。摩竭提国寒林城名也。梵语应云伽罗阇吉栖只城。言耆阇崛山中者王城东北山。新翻鹫峰山。正说开经及合经处也。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释曰。自下示现众成就。言与者共义。谓共阿难闻开合经也。言大者。三义之中。是大之义举一兼二。言比丘众者。标类也。比丘者梵语。唐翻净命。离四口食。乞食净命言众者。三人以上即众类也。言万二千人俱者。是数成就也。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释曰。众成就之中。标菩萨之类也言菩萨摩诃萨者。梵语略也。若具应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唐翻觉有情。八万人者。数成就之中菩萨之数。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释曰众成就之中。标八部之类也。言天者二十八天等部。言龙者。西天所领八龙等部。言夜叉者。北天所领部。言乾闼婆者。东天所领四乾闼婆部。言阿修罗者。六道之中一道。四修罗等部。言伽楼罗者。六道之中一道。畜生四迦楼罗鸟等部。言紧那罗者。三十三天乐神部也。言摩睺罗者。疑神部也。天龙二部称唐名。自余六部存梵号也。
诸比丘·比丘尼·及优婆塞·优婆夷俱。
释曰。众成就之中。标三众类也。言比丘尼众者。举八敬标崇离染众。即大爱道等比丘尼也。言优婆塞者。举满分居家修正众。即阇王眷属等。言优婆夷者举推城康志孤贞众。即韦提希等类。三众之名。俱在梵语也。
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金轮·银轮·诸轮之王。
释曰众成就之中。标轮王之类也。言大转轮王者。领大千界。名大转轮。言小转轮王者。领小千界名小转轮。总领四洲。名金轮。除北领三。名银轮。除北及西名铜轮。除三领南名铁轮。今此经文铜铁合称。为诸轮王也。
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而自围绕。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烧香散华。种种供养已。退一面坐。
释曰。众成就之中。标五印度王众之类也。言国王者。五印度诸国王。得一通三也即阇王等类。言王子者。太子等类。言国臣者。左右仆射·左辅·右弼·三公·宰相等类也。言国民者。无位贡调八方兆民。言国士者。有艺之男言国女者有才之娘。言国大长者者。有威富者。言各与眷属百千万数者。轮王以下所将眷属。百千万数者。举多分数。言而自围绕者。谓君臣上下各有礼节。言来诣佛所者。动机发心。至亲友家。言头面礼足者恭尽敬极。头面者。能礼贵体。足者所礼底下。以所贵头接底下足表求法敬。言绕百千匝者。谓瞻仰无厌。言烧香散华者。熏五分身。去五住臭开七觉华。期三德果。言种种供养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言退坐一面者。正向佛面。坐待法雨。
其菩萨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无忧藏法王子·大辨藏法王子·弥勒菩萨·导首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华幢菩萨·华光幢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精进菩萨·宝印首菩萨·宝积菩萨·宝杖菩萨·越三界菩萨·毗摩颰罗菩萨·香象菩萨·大香象菩萨·师子吼王菩萨·师子游戏世菩萨·师子奋迅菩萨·师子精进菩萨·勇锐力菩萨·师子威猛伏菩萨·庄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列名唱数。初唱文殊者。三世觉母故。终置大庄严。以正对扬故。言法王子者。举第九住位。即圆教位也。言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者结也。言八万人俱者唱数。现列二十九人。四法王子。依位表名。二十五菩萨名依自愿及以行德以为其号。
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
自下叹德言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者。明所成就身。即法性身也。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者。明能成就法。即五分法身。一者戒身。二者定身。三者慧身。四者解脱身。五者解脱知见身也。
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憺怕。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
次明定德。言其心禅寂常在三昧者。一明不起灭定德。言恬安憺怕无为无欲者。二明灭定常寂德。言颠倒乱想不复得入者。三明灭定离倒德。即四倒八倒等也。言静寂清澄志玄虚漠者。四明灭定实相德。离十散故名静寂。安一实故为清澄。不期权果名志玄。游心性海为虚漠。言守之不动亿百千劫者。五明守定长劫德。守首楞严。名为守之。不起此定故为不动。不但小时。故为亿百千劫。言无量法门悉现在前者。六明依禅发惠德。十界威仪。不但一种。是故名为无量法门也。
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晓了分别性相真实。有无长短。明现显白。
自下叹智德也。言得大智惠者。谓诸佛二智。言通达诸法者。谓十法界法。言晓了分别性相真实者。晓了千如性相等。分别三千世间法。言有无长短明现显白者。明现妙有真空体。显白实长权短用。初定叹止德。次智叹观德。自利之行。在上已说利他之行。在下当说也。
又善能知诸根性欲。以陀罗尼无碍辩才。诸佛转法轮。随顺能转自下明利他德。即承佛加。转乳法轮说别圆教。照山王机也。言又善能知诸根性欲者能知界外别圆两根过现性欲。言以陀罗尼无碍辩才者。谓四陀罗尼·四无碍辨。陀罗尼者。是印度语。唐翻总持。言诸佛转法轮随顺能转者。因分法轮。被加能转。
微渧先堕。以淹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恼热。致法清凉。
次于鹿苑。听四谛教。为小乘根。说酪味教。言微渧先堕以淹欲尘者。先堕苦空之微渧。以淹五欲之五尘。言开涅槃门扇解脱风者。开化城门。扇息苦风。言除世恼热致法清凉者。除苦集热。致道灭凉。
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燃苦聚日光。
次大宝坊中及吠舍厘。是诸菩萨。闻生酥教。降十二缘甚深法雨。用洒四机。五浊众生。无明老死。八苦日光。言次降甚深十二因缘者。次降者。酪味之后。次生酥。故云次降也。甚深者。难解难入义。十二因缘者。一者无明支。二者行支。三者识支。四者名色支。五者六入支。六者触支。七者受支。八者爱支。九者取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十二者老死支。言用洒无明等者。用洒者。散洒义。对境无觉为无明。五阴衰损名为老。四大违变名为病。一息不返名为死。内外不一故云等。轮转不停为猛盛。相应五浊为炽燃。八苦集心名为聚。常热火宅为日光。
尔乃洪注无上大乘润渍众生诸有善根。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时节扶蔬增长大乘事业。
次十六会中是诸菩萨闻熟酥教注大乘流润五姓根令诸穷子领知家业也。言尔乃洪注无上大乘者指般若教。尔乃者生酥之后以相续故名为尔乃。洪注者五乘共润故名洪注。无上者熟酥圆教无有过上故云无上。大乘者大人所乘故名大乘。言润渍众生诸有善根者明人天得益。润渍者润成之义。众生者求势人等。诸有者除四趣有举余之有。善根者人天善根。言布善种子遍功德田者谓二种佛性。布善种子者谓了因佛种。遍功德田者谓缘因佛种。言普令一切发菩提萌者谓正因佛种。萌者种子未牙皮内发动。言三乘五性共闻般若性德三种无明壳内三性令动。言智慧日月方便时节者明佛父母。智慧日月者举般若母明定慧运。方便时节者举方便父明伏受化。言扶蔬增长大乘事业者明为菩萨而说般若。扶蔬者蔬支义。转教般若即大乘事业故。
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住快乐微妙真实无量大悲救苦众生。
次明证果。言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明所化得果。令众者举所化人。疾成者以不引导纡回历劫小侄险路故云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印度语。阿者唐翻为无。耨多罗者唐翻为上。三者借梵音唐翻为正。藐者唐翻遍知。三者亦唐翻为正。菩提者唐翻为觉。总应言之无上正遍知正觉。今存梵音故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常住快乐微妙真实者明内证果。永离四相故名常住。自受法乐故云快乐。性德显现故称微妙。非妄依他故为真实。言无量大悲救苦众生者明外化果。苦数不少故云无量。拔二死苦故称大悲。影垂三土随类拔济故云救苦众生。
是诸众生真善知识。是诸众生大良福田。是诸众生不请之师。是诸众生安稳乐处。
自下叹诸菩萨利他之德。非邪僻友故云真善知识。即明第一善友德。无犯戒失故云大良福田。是明第二福田德。言不请之师者不过时故是明第三应时德。言安稳乐处者夺八苦危故云安稳与无尽灯故为乐处。是明第四安稳德处也。
救处护处大依止处。处处为众生作大良导师大导师。
第五明救护依止德。苦者归依能救苦。是故菩萨名救处。畏者归依能拥护。是故菩萨为护处。拔苦与乐除佛无等。是故名为大依止处。言处处为众生作大良导师大导师者。普门示现俱为众生如应说法故为导师。三界九居名为处处。能居有情故号众生。作字入声开五乘道造化城故称大良之导师。能知通塞达宝所。是故名为大导师也。
能为众生盲而作眼目。聋劓哑者作耳鼻舌。诸根毁缺能令具足。颠狂荒乱作大正念。
第六明令具六根德。言能为众生盲而作眼目者明令具眼根。生盲者显色形色都不见知名为生盲。言龙劓哑者作耳鼻舌者。举三根缺不了三声名为聋。不了三香名为劓。舌根不转名为哑。已上三者举所具根失。作耳鼻舌者举能具三根。作字去声。言诸根毁缺能令具足者是明身根之缺具也。诸根者调头等六分内外身体。毁缺者矬陋?躄侏儒等类。言颠狂荒乱作大正念者明其意根之缺具也。颠狂者鬼病名也。对境不正名荒乱。作大正念者谓令得八正道。非小权故名大正念也。
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度生死河置涅槃岸。
第七明能度二死德也。度分段河故名船师。度变易河名大船师。造六度船浮二死海从此梦岸到彼觉岸。是故名为运载群生。言度生死河置涅槃岸者谓能度七种生死河安置四种涅槃岸。
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药服。
第八明应病授药德也。能治世间出世病。是故名为医王也。无余已死二乘人再生名为大医王。言分别病相者谓能知膏亡六弊病。言晓了药性者能知一乘三乘药。随病授药者。为多贪者说不净观。为多瞋者说慈悲观。为多愚痴说因缘观。令众药服者。说法应机必机令修惠也。
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
第九明调放逸德也。调人天二乘故曰调御。调四教菩萨故云大调御。所化人天三乘众无有三业诸掉悔。是故无诸放逸行。能化法身菩萨众。六度四摄如说修行。是故犹如象马师。应机能导。是故云能调无不调。
师子勇猛威伏众兽难可俎坏。
第十明伏外导德也。言师子勇猛感伏众兽者。举喻叹德。师子者印度兽名。于众兽中都无畏心。菩萨亦如是。于外道中都无畏心。师子之威能伏从兽。菩萨之威能伏外道。师子勇猛难可俎坏。菩萨勇猛难可俎坏。俎者败心。
游戏菩萨诸波罗蜜。于如来地坚固不动。
自下重叹自利德也。言诸波罗蜜者谓十波罗蜜也。言如来地者谓忍辱地也。
安住愿力广净佛国。
次明四弘德。言愿力者谓四弘誓愿力。言佛国者随缘心也。
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明金刚心位也。言不久者居补处阶成佛不远故云不久。
是诸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斯不思议德。
次明总结也。言是诸菩萨摩诃萨者。总结人也。言皆有如斯不思议德者。总结德也。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连·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弥多罗尼子富楼那·阿若憍陈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优婆离·侍者阿难·佛子罗云·优婆难陀·离波多·劫宾那·薄?罗·阿周陀·莎伽陀·头陀大迦叶·优楼频蠡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如是等比丘万二千人。皆阿罗汉尽诸结漏无复缚着真正解脱。
次列小乘向大众也。凡有二十尊者等。言大智舍利弗者释迦世尊智慧第一之弟子也。三根之中先觉一乘故云大智。舍利弗者印度略语应具足言舍利弗多罗。今略多罗之两字但存舍利弗三字。舍利者鸜鹆鸟名亦名鹙鸟。弗多罗者唐翻子也。舍利弗母眼精似鸜鹆眼。故立母名号为鸜鹆鸜鹆女之子。故称鸜鹆子。今存印度语故导舍利子。言神通目揵连者。神通者六通通称。目揵连者印度语。唐翻赞诵。即母姓。言慧命须菩提者。慧命者慧人所命故言慧命。唐翻善现。言摩诃迦旃延者凡有五字。印度之语。唐翻大思胜。论议第一弟子也。言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者。弥多罗尼者印度语也。唐翻慈行女。即是其母名也。言子一字是唐语是儿子义也。富楼那者翻满愿。是儿号也。言阿若憍陈如者。阿若者印度语唐翻初智。即是其名。憍陈如者印度语也。唐翻火器。即是其姓。五比丘中最初得智。言天眼阿那律者。天眼者六通之中第一通也阿那律者印度语也。唐翻如意。是甘露饭王之子即佛堂弟。天眼第一弟子也。言持律优婆离者。持律者举持戒德也。优婆离者印度语唐翻上首。持律第一弟子也。结集之时结集毗尼藏者也。言侍者阿难者于佛堂弟调达之弟也。侍者者生年二十为佛侍者。阿难者印度语也。唐翻庆喜。即多闻第一弟子也。言佛子罗云者释迦世尊未出家时所生王子耶输之子也。罗云者罗睺罗之别号也。罗者梵语略。应具言之罗睺罗唐翻覆障。云一字唐语。取覆障之义以加梵。罗云即忍辱第一弟子也。言优波离陀者凡有四字。印度语也。唐翻净信欢喜。言离波多者凡有三字。印度语也。唐翻假和合。言劫宾那者凡有三字。印度语也。唐翻房宿。言薄狗罗者凡有三字。印度语也。唐翻善容。言阿周陀者凡有三字。印度语也。唐翻蛇奴。言莎伽陀者凡有三字。印度语也。唐翻善来。言头陀大迦叶者。头陀二字印度语也。唐翻斗薮。大一字唐语迦叶二字印度语也。唐翻饮光。释尊头陀第一弟子也。言优楼频螺迦叶者。凡有六字。印度语也。唐翻木菰林。言伽耶迦叶者。伽耶者印度语也。唐翻铁林城。迦叶是姓如前。言那提迦叶者凡有四字。印度语也。唐翻河畔。迦叶如上。以姓加名。故云那提迦叶。二十尊者随母随行随处随姓得名不同。非要不繁也。如是等下结叹也。言如是等比丘者结类也。言万二千人者结数也。皆阿罗汉下叹德也。言皆阿罗汉者叹位也。言尽诸结漏者。结者谓五上分结五下分结亦九结也。漏者谓欲涌有漏无明漏。言无复缚著者。谓无三缚故无四着故无见思故。复字入声。三界之中无复往来故言。真正解脱者心善解脱故云真。惠善解脱故云正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遍观众坐各定意已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从坐而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
自下别序。别在此经故。言大庄严者。此菩萨有二种毕竟。一究竟毕竟。二庄严毕竟。今举庄严毕竟以为其名也。今是菩萨问大中大直道义。是故称大。言摩诃萨者简自觉有情加称摩诃萨。言遍观众坐各定意已者。为举大问先观众心内机已熟外仪亦定。故云遍观众坐各定意已。言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从坐而起来诣佛所者。历劫等菩萨未知大直道。是故必应问人天大导师。言从坐而起者谓弟子取敬。曾子避席。其意所同也。言来谐佛所者谓表近佛果也。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者于印度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指。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凡其致辞受命褰裳长跪。尊贤受拜必有慰辞。或摩其顶或拊其背善言诲导以示亲厚。出家沙门既受敬礼。唯加善愿无上跪拜。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唯一周或复三匝。宿心别请数则从欲。今此菩萨屈尊致敬故言头面礼足。忘浅请深故云绕百千匝。百者即百界千者即千如。致敬之道虽世俗法而来法初门。是故列数字。
烧散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珠从上空中旋转来下。四面云集而献于佛。
言天者第一觉天表非七方便人。花者表法性七觉。香者表法性五分。衣者表法性寂灭。璎珞者表法性四摄。无价宝珠者表法性圆珠。上者指寂光土下者示同居土。空者法性即空中者法性即中。旋转来者现法性随缘是即假义。此五种供内饰法身外除垢秽也。言四面者谓住行向地。言云集者八万外众。言而献于佛者谓献五种供也。
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
言天厨者一心即中谛。天钵器者一心即空谛。天百味者一心即假谛。本来有故名为充满。即用不尽故名盈溢。言见色者谓见法性色。言闻香者谓闻法性香。法性色香皆是中道虽离四食而能长四大也。非所作食故云自然。更无求食故称饱足。
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妓乐娱乐于佛。
言天幢者表不变三谛。即动不动故。言天幡者表随缘三观。即不动动故。言天轩盖者表无缘慈。言天妙乐具者谓无尽灯法乐也。众心非一故名处处。今日新熏故名安置。言作天妓乐者法性菩萨作第一义乐故云作天伎乐。伎者菩萨舞伎即金刚舞等身密印也。乐者菩萨音声即金刚歌咏等口密真言也。言娱乐于佛者。第一义天所作伎乐寂光一佛自受法乐。故云娱乐于佛也。
即前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偈赞言。
为求直道先赞师德。言即前者八万同前导师佛前。言胡跪者谓右膝着地。言合掌者十二合掌中三补陀合掌也。言一心者。三界唯心义。言俱共同声者八万俱动八万同声。言说偈赞言者。偈颂觇息义赞者赞叹义。即前胡跪表身敬。合掌一心表心敬。说偈赞言表口敬。
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法身之体无所不遍犹如虚空。故言大哉。三谛之境无所不照犹如大日。故言大悟。四圣之中佛圣为主。故称真佛为大圣主。永离六垢故名无垢。永离六染故名无染。无著诸界无著诸地。无著诸分无著诸乘。是故真佛名无所著。言天人象马调御师者。三界之天。三界之人。如未调象如未调马。唯佛一人能调能御。是故名佛为调御师。言道风德香熏一切者。一道之风三德之香扇于五性熏于一切。是故名法为风香熏。
智恬情泊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入界。
泯梦四智故名智恬。雪虚妄六情故为情泊。言虑者静虑。离世静虑名为凝静。离思量意故名意灭。离了别识故为识亡。离集起心名心亦寂。生死巨夜觉无明眠名永断梦。言思者七寻思。言想者八妄想。言念者杂念。离如是等思想念故云妄思想念。言无复诸大阴入界者。谓离无明所起四大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故名无复大阴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非方非圆。非短长。非出非没。非生灭。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已上六行明内证身。离常有故名非有。离断无故名非无。离十因故名非因。离四缘故名非缘。离四性故名非自他。非北洲面故名非方。非东洲面故为非圆。非西洲面名非短。非南洲面名非长。内证色身离外形色故言非方非圆等也。言非出非没非生灭者。内证色身离四生故名非出。离二死故名非没。三种常故非生灭。三种义常义诸说不同。今约法性三种常。故三佛俱常俱体俱用。言非造非起非为作者。离四大等诸所造故名非造。离无明等诸缘起故名非起。离四相故名非为作。言非坐非卧非行住者约四威仪辨法界身。随缘坐故名非坐。随缘卧故名非卧。随缘行故随缘住故名非行住。言非动非转非闲静者约动静仪叹内证身。如影动故名非动。如影转故名非转。应群机故名非闲静。言非进非退非安危者。遍法界故名非进。遍法界故名非退。离小涅槃离幻生死名非安危。言非是非非非得失者约是非等叹内证身。离我见等故名非是。离邪见等故名非非。离有所得故名非得失。言非彼非此非去来者约彼此去来叹内证身。不天游故名非彼。不起树故名非此。不离觉树不到四天名非去来。言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者约此显色叹内证身。随缘色故名非青。随缘色故名非黄。随缘色故名非赤白。随缘色故名非红。随缘色故是故名非紫种种色也。
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言戒·定·慧·解·知见生者约五分身明修法身。言三昧六通道品发者约定慧等明修报身。言慈悲十力无畏起者约力无畏明修胜应。言众生善业因缘出者约所化缘明修劣应。已上四身本来具有众生心中。理即之位俱名性得三佛陀也。名字即位俱名名字三佛陀也。观行即位俱名观行三佛陀也。相似即位俱名相似三佛陀也。分真即位俱名分真三佛陀也。究竟即位俱名究竟三佛陀也。是究竟即三佛陀等者唯有一人。修显得体周遍法界居常寂光。三千世间依正宛然自受法乐。如一众生本来具有三佛陀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已显为佛陀。未显为众生。分显为菩萨。言戒者谓戒身。即佛身中虚空不动戒。又一金刚宝戒。又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言定者谓定身。即佛身中虚空不动定。又首楞严定·又金刚三昧定。又无量义处定。言慧者谓慧身。即佛身中虚空不动慧。又如来自行权实二智慧。又金刚五智慧。又毗卢遮那阿字心慧。言解脱者谓解脱身。即佛身中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言知见者谓解脱知见身。即佛身中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言知者佛知。言见者佛见。言生者不新而新故名为生。言三昧者谓佛身中因德果德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言六神通者谓佛身中因德果德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宿命通·漏尽通·言道品者谓佛身中因德果德三十七种助菩提品。即四念处者身·受·心·法。四正勤者已生恶法令除灭未生恶法不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四如意足者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者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言发者。本来具足性功德中三十七品种菩提分法于佛身中究竟开发故云发也。言慈悲者谓四无量。即佛身中性功德中无缘慈无量·无缘悲无量·无缘喜无量·无缘舍无量。今此偈中文局七言。是故存略二种无量。言十力者谓即佛身中性功德之是处非处力·业智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尽力。言无畏者谓四无畏。即佛身中性功德之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尽苦道无畏。言起者缘起。依万行缘起性功德故云起也。言众生善业因缘出者自名字即所化众生善业因缘于究竟即能化佛身众德出现故云尔也。
示为丈六紫金晖。方整照曜甚明彻。毫相月旋项日光。旋发绀青顶肉髻。净眼明镜上下眴。眉绀绀舒方口颊。唇舌赤好若丹华。白齿四十犹珂雪。额广鼻修面门开。胸表万字师子臆。手足柔软具千辐。腋掌合缦内外握。臂修肘指长直纤。皮肤细软毛右旋。踝膝露现阴马藏。细筋锁骨鹿膊胀。表里映彻净无垢。浊水莫染不受尘。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种好似可见。
已上十行偈约四八相叹内证身。言示为丈六紫金晖者总叹紫金法身体。示者示现为者为作。丈六者一丈六尺。当用周尺。准唐代尺当八寸也。紫金者谓紫摩黄金。晖者谓日光。此紫金光如日光以表一心金光明。言方整照曜甚明彻者总叹相好得所用。言方整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万相海各各得所故云方整。各各放光故言照曜。各各澄彻名甚明彻。言毫相月旋项日光者。此句两相。言毫相者谓眉间白毛。月喻毛光。旋即毛形。项者头后。日光者以喻圆光。言旋发绀青顶肉髻者。此句两相。旋发者发形。绀青者发色也。顶者头上。肉髻者顶上肉埵。言净眼明镜上下眴者。此句两相。净眼者六根初根。无翳等患名为净。照色无著以喻明镜。上下眴者眼孔放光名上下眴。言眉睫绀舒方口颊者。此句两相。眉者眼上额下左右毛所。睫者眼孔上下所生之毛。绀者毛色。舒者毛形。言方口颊者。方者方整。口者七窍之一。颊者鼻左右面。夫口小颊大不端正相。今如来面口颊得所故方口颊也。言唇舌赤好若丹华者。此句两相。言唇者面门两扇。舌者口里枢机。赤好者唇舌之色。若丹华者。丹者赤。丹华者赤华。以喻两相。又丹者华色也。取丹华色喻唇舌赤。言白齿四十犹珂雪者。此句两相。白者鲜白即齿之色。齿者口里上下所生牙齿。言四十者举齿大数。夫少数齿广即鬼齿相。今举四十令知齿美。犹珂雪者珂者珂贝。雪者白雪。即以喻齿色。或云珂雪两字一宝之名。言额广鼻修面门开者。此句三相。额者眉上发际下。广者额之形相。鼻者人口上眉间下两颊中。修者长义。夫短鼻鬼面瞋相。是故以长为端正也。面门开者。面门者口异名也。开者开唤。言佛离瞋相常似慈唤也。言胸表万字师子臆者。此句两相。胸表万字者。胸者颈骨之下乳房之上现字之处。表者表示。万者借音之字。胸上表示梵满之字。其梵字者应作卍字。此经借音作此万字即表果满也。言师子臆者。师子者兽名兽中之王都无怖畏。师子二字印度之语唐翻无畏。或云师子无畏者梵汉俱举也。臆者师子胸臆以喻佛臆。夫师子之臆无洼凹弱相有凸强相即表无畏相也。言手足柔软具千辐者。此句两相。手足柔软者。自腕至指名为手。自踝至指名为足。软者柔软。具千辐者。手里足底有轮文。轮幅数千。故云具千辐。言腋掌合缦内外握者此句三相。腋者左右臂根胁上膊下。掌者指掌。合缦者网缦。言腋里前后有合缦。指掌指岐有合缦。内外握者。握者卷握。握掌名内握背名外。言臂修肘长指直纤者。此句三相。臂者肘上肩下。修字长也。肘者臂下腕上。长者左右之肘立过膝。指直纤者。指者手指。直者正直。纤者修纤。言皮肤濡润毛右旋者。此句二相。皮者外皮。肤者内皮。濡者柔濡。润者润泽。毛者身上孔毛。右旋者毛形。言踝膝露现阴马藏者。此句两相。踝者左庙右庙足上胫下中间之节膝者左庙右庙胫上髀下中间前节。露者显露。现者现相。夫踝膝不露似有病。是故露现为端正。阴马藏者是即能喻也。阴者势峰。马藏者势峰外皮能覆势峰令不现见。举能覆相所覆之势况佛峰藏。言细筋锁骨鹿膊肠者。此句三相。细者小细。筋者五体肉里九百之筋。锁者拘锁。骨者骸骨。筋细之故无现见失。骨锁之故有强力相。鹿膊肠者是即喻名也。鹿者兽名也。膊者肩膊。肠者肠胃。言鹿膊如鹿修纤。尘肠无胀满相。今取鹿体端正之相况佛身体端正之相。言表里映彻净无垢浊水莫染不受尘者。此二句中叹四八相清净之相。表者相皮之表。里者相皮之里。映者光映。彻者通彻。净无垢者俱明内净。浊水者。浊者秽浊也。水性虽清净而缘泥等故名为浊水。紫金之体清净无垢。是故浊水不能污染。不受尘者。清净之体犹如莲华。是故众相不受尘也。言如是等相三十二者。今此一句略举机见。是故经论所说不同。不可执一非余所说。言八十种好似可见者。今此一句叹相上好也。言八十种好者。谓一者无见顶。二者鼻直高好孔不见。三者眉如初生月同绀琉璃色。四者耳轮埵成。五者身坚实如那罗延。六者骨际如钧锁。七者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者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者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十者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者身净洁。十二者身柔软。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长纤圆。十五者指文庄严。十六者腋深。十七者踝不现。十八者身润泽。十九者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者身满足。二十一者识满足。二十二者容仪备足。二十三者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者威震一切。二十五者一切乐观。二十六者面不大长。二十七者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者面具足满。二十九者唇者如频婆果色。三十者音响深。三十一者脐深圆好。三十二者毛右旋。三十三者手足满。三十四者手足如意。三十五者手文明直。三十六者手文长。三十七者手文不断。三十八者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者面广姝好。四十者面净满如月。四十一者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者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者口出无上香。四十四者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者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者行法如鹅王。四十七者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者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者身和。五十者舌色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红色。五十三者毛洁净。五十四者广长眼。五十五者孔门相具。五十六者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者脐不出。五十八者腹不现。五十九者细腹。六十者身不倾动。六十一者身持重。六十二者其身分大。六十三者身长。六十四者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者边光各一丈。六十六者光照身而行。六十七者等视众生。六十八者不轻众生。六十九者随众音声不过不减。七十者说法无著。七十一随众语言而为说法。七十二者一发音报众声。七十三者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者一切众生不能尽观。七十五者观无厌足。七十六者发长好。七十七者发不乱。七十八者发旋好。七十九者发色如青珠。八十者手足有德相。言似可见者。见影像身四八相故名为可见。不是内证法身相好是故称似。
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此二行偈明遣有相诸相好。示现无相诸相好也。而者然而也。实者真实。言无相非相色者遣二相色。相者染分相色。非相者净分相色。待染分色有净分色。是故俱遣不存似有也。言一切有相眼对绝者。此句明相空。一切有相者。相涉染净故云一切。非无影相故名有相。染分净分有为眼识不变随缘无为有相都不能对故名对绝。言无相之相者谓实相之相也。实相之境离有为相故名无相。不动本性随缘现相故称之相。言有相身者谓性功德身随缘显现。言众生身相者谓性染分身随缘显现。言性净随缘性染随缘两俱不异。是故名为相亦然也。
能令众生欢喜礼投心表敬成殷勤。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躯。
此二行偈叹相用也。言能令众生欢喜礼者。即此一句叹相可爱。言投心表敬成殷勤者。亦此一句叹相威严。言因是自高我慢除者。次叹能成就。自高者谓慢体也。我慢者八慢之一。举一例诸。言成就如是妙色躯者。次叹所成就。成就者圆满义。寂光真躯故云妙色躯也。
今我等八万之众俱皆稽首咸归命善灭思相心意识象马调御无著圣。
自下明归敬叹。言今我等八万之众者。我等者即大庄严菩萨。世流布我也。等者等大庄严菩萨若干眷属。八万之等众者。八万者举上首数。之等众者等各与若干诸眷属众。者俱皆稽首咸归命者明能敬者之威仪。俱皆者谓八万之众进退同仪故云俱皆。稽者至也。首者头首也。是尽礼极也。咸者皆也。归者归奉。命者谓出入息。夫有心众生以命为宝。一切宝中命宝第一。今八万众第一命宝归实相佛故云归命。言善灭思相心意识者谓叹所敬佛之实德。观行相似两即位中善伏思想心意识分证即中四十一位善灭思想心意识故云尔也。所化能化俱无所著。是故名为象马调御无著圣也。
稽首归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见聚。
此一行偈明敬能说。言法色身者兼敬两身。言戒定慧解知见聚者谓五分法身也。
稽首归依妙种相。稽首归依难思议。梵音雷震响八种。微妙清净甚深远。
此二行偈明一乘法轮。言妙种相者谓叹近于一佛乘也。言难思议者谓叹因分可说别圆两教。言梵音雷震响八种者。梵者梵天。音者十四音。雷者雷云。震者震动。响者音响。八种者八转声。梵音和雅名微妙。雷震远闻为深远。八响无浊为清净也。
四谛·六度·十二缘随顺众生心业转。若有闻莫不意开无量生死众结断。
此二行偈叹三乘法轮也。言四谛者。一者苦谛。二者集谛。三者灭谛四者道谛。即生灭四谛为声闻乘所说法门也。言六度者。一者施度。二者戒度。三者忍度。四者进度。五者禅度。六者智度。言十二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两果。言随顺众生心业转者。随他意说故名随顺。众生心者乐欲心。业者所作业。转者轮转。言若有闻莫不意开者叹轮智用。有闻者举能闻机。心意者俱迷心意。开者开发。言三乘根机闻三乘教开发自乘之智慧。言无量生死众结断者叹轮断用。无量者数名。生死者七种生死。众结者谓五上五下九结等。断者断除也。
有闻或得须陀洹·斯陀·阿那·阿罗汉·无漏无为缘觉处·无生无灭菩萨地。或得无量陀罗尼·无碍乐说大辨才。演说甚深微妙偈。游戏澡浴法清渠。或跃飞腾现神足出没水火身自由。
此五行偈叹法轮相也。言有闻或得须陀洹斯陀阿那阿罗汉者。此二句明四沙门果。有闻者举所化之人也。一者须陀洹。此翻预流。预是入义。流者流类。永断三界见所断惑入圣人类故名预流。二斯陀含。此云往来。断欲界中下品修所断惑得第二果于人中一往一来而般涅槃名一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还。永断欲界余三品惑决定不受欲界生故名为不还。四者阿罗汉此有三义。一者杀贼。永断三界烦恼贼故。二者应供。能作福田受供养故。三不生。永不复受三界生故。如是四果闻声悟道故曰声闻。言无漏无为缘觉处者。此一句叹缘起教用。无三漏故名无漏。离四相故名无为。闻因缘教悟缘起道。是故名缘觉。处者处位也。今闻佛教。是故不称名为独觉。言无生无灭菩萨地者。此一句叹六度教用。界内之理本来不生故名无生。今亦不灭故名无灭。菩萨地者通别等地。言或得无量陀罗尼者。此一句叹三陀罗尼。无量者数名。一者无量旋陀罗尼。二者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者法音方便陀罗尼。言无碍乐说大辩才者。此一句叹四辨才。四无碍中举乐说无碍辨才。非小乘辩故名为大。言演说甚深微妙偈者此一句叹所化智德。言游戏澡浴法清渠者此一句叹所化定德。浮游禅渠故名游戏。定水去垢名为澡浴。言或跃飞腾现神足出没水火身自由者。此二句叹所化神通德也。跃者举足。飞腾者腾空。现神足者示难思事。出没水火者作十八变。身者身两上身两下身大身小等。自由者大唐俗语。文语云为自在也。
如来法轮相如是清净无边难思议。
此一行偈结叹法轮相。言如来法轮相如是者。此一句结叹所化法轮相。言清净无边难思议者。此一句结叹轮相德。法轮无垢名清净。轮转无穷名无边。轮用难测名难思。
我等咸复共稽首归命法轮转以时。稽首归依梵音声。稽首归依缘谛度。
此二行偈归叹能说所说也。言我等咸复共稽首者。此一句举能敬人也。我者大庄严菩萨我也。等者等八万等。咸者皆也。复者重也。共者俱时义。稽首者致敬也。言归命法轮转以时者。此一句归叹能化应时之德。言稽首归依梵音声者。此一句归叹能说能诠言巧易领之德。言稽首归依缘谛度者。此一句归叹能化所诠之理易悟之德。缘者十二缘起教。谛者四谛教。度者六度教。
世尊往昔无量劫勤苦修习众德行。
自下叹佛因行德。今此一行总叹因行。世尊者举能说主。言往昔者举行因世。无量劫者明因行时。勤行精进名勤苦。求学止观名修习。十法成乘名众行。德者智断等德。
为我人天龙神王普及一切诸众生。
此一句举所化众生。我者大庄严我。人者四洲人。龙者四生龙神。王者冥道神王。普者遍普。及者施及。一切者悉数义。诸众生者总举六道也。
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于法内外无所吝。头目髓脑悉施人。奉持诸佛清净禁乃至失命不毁伤。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嗔。历劫挫身不惓惰。昼夜摄心常在禅。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
此六行偈叹佛自行六波罗蜜。初二行偈明施波罗蜜。言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者。此二句叹外施。言于法内外无所吝头目髓脑悉施人者。此二句叹内施。言奉持诸佛清净禁乃至失命不毁伤者。此二句叹戒波罗蜜。言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嗔者。此二句叹忍波罗蜜。言历劫挫身不惓惰者。此一句叹精进波罗蜜。言昼夜摄心常在禅者。此一句叹禅波罗蜜。言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者。此二句叹般若波罗蜜也。
是故今得自在力于法自在为法王。我复咸共俱稽首归依能勤诸难勤。
此二行偈举果满结归也。言是故今得自在力于法自在为法王者。此一行叹果满。言我复咸共俱稽首归依能勤诸难勤者。此一行明结归。
无量义经注释卷上
注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
言说法者。说者释迦牟尼金口之所吐。法者无量义经一相之法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咨问。不审。世尊垂愍听不。
自下正说分也。凡有一十一分也。是即第一大众正问分。言今者欲于如来法中者释迦如来成道已后四十年间所说法中。言咨问者问道训也。言不审者不审谛义也。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恣汝所问。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之。
第二如来垂许分也。自佛告大庄严至菩萨言者是即经家辞。自善哉善哉至便可说之者正如来语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者赞悟权实德。言善知是时者赞知时德。言恣汝所问者正许所问。言如来不久当般涅槃者明正许所由。言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者明问功能。言欲何所问者是佛还问所问之旨。言便可说之者佛劝所问。
于是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即共同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正发问分也。自于是大庄严至白佛言者经家辞也。自世尊菩萨至后三菩提者是即正发问。世尊者举能说名。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行众。言欲得疾成者明求疾成。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明所成果。言应当修行何等法门者问所行法门。自何等法门下问疾成法门也。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四如来略答分也。自佛告大庄严至菩萨言者经家之辞也。自善男子至得三菩提者如来所说。此有二说。自有一法门下略答问所行也。言一法门者谓无量义。即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先为菩萨说大直道。藏教六度菩萨等闻佛所说三僧祇百劫相好修成佛发菩提心。其所说门能化行所化菩萨无历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通教无生菩萨等干慧等十地行位不是疾成大直道。别教万行菩萨等三贤十地历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圆教即是菩萨等虽是直道不大直道。今是一法门既异先说。故下经文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言则能疾得者。二答问疾成法。疾得者明法功能。
世尊是法门者号字何等。其义云何。菩萨云何修行。
第五重问三疑分也。一者问一法门名。二者问一法门义。三者问一法门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
第六如来广说分也。是即三问中先答初名问。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
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一法。
自下越答第三行问。言应当观察者劝观照辞也。言一切诸法者举所观诸法也。是即四种十二因缘境界内界外因法果法。其事其理机见非一。是故名为一切诸法。言自本来今者总举十世。言自者诠九世之自性世。言本者三世之过去。言来者三世之未来。言今者三世之现在。言性相者指十如是。今但举二。性者如是性。相者如是相。今约法性之缘起建立法性之三世今立法性十二缘起不生不灭不思议故。十二缘起即是三道。是三道者即三佛性。是三佛性即空·假·中。是空·假·中恒是一心。今此经性者即中义。相者即假义。空者即空义。寂者寂次第之空·假·中故。言无大者谓无历劫菩萨大。言无小者谓无折体二乘小。言无生者谓无王宫出胎生。言无灭者谓无双林灰身灭也。言非住者生相已无故名非住。住相已无故名非动。七日翅足垂迹示权。故名不进。诤谛堕狱从他化现故名不退。常寂光土者无有余乘。是故名为犹如虚空。唯一佛乘者无有余乘。是故名为无有二法。是以言依报则遍一切处常寂光土。言正报则唯佛一人居净土也。言其法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三法者一心具足不一不异。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已显为佛未显众生。今为权大诸菩萨等开演所观最胜境界。上根大士闻开悟合故经云教菩萨法也。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受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此明无明缘起也。言而者然而也。言诸众生者谓能迷众生。言虚妄者不即依他。言横计者巾上之㝹。言是此者生死此岸。言是彼者涅槃彼岸。言是得者阿耨菩提。言是失者住地烦恼。言起不善念者谓分别念即习因也。言造众恶业者谓十恶业报因也。是二句即明三界因。言轮回六趣者谓轮转六道即是报果。言六趣者。一者地狱趣。二者畜生趣。三者饿鬼趣。四者阿修罗趣。五者人趣。六者天趣。言受诸苦毒者谓受八苦即是习果。言无量亿劫者谓受苦时节。言劫者印度语略。具存本音应言劫跛。有二义。一者妄执义。二者时节义。时节义有小中大时。芥城·排石·人日·天珠。妄执义有粗细极执。三瑜祇行一生得超。今约受苦取时节义。芥城难尽是故名为无量亿也。言不能自出者。不遇善友不具三慧牢狱免出难得。是故名为不能自出。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此明成行菩萨发心也。言如是谛观者。上则谛观三谛之境下则谛观六趣之境。言生怜愍心者。怜愍不了三谛之境。言发大慈悲者。慈悲与拔六趣之境。大者无缘义。言将欲救拔者。大悲为根拔二死苦发心为因救五住烦恼也。
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此举遍知境也。言深入者。入法性底。言一切诸法者。谓千如因果。言法相如是者。不变真如。言生如是法者。随缘真如。是即第一举大相生。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住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二举大相住。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言异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三举大相异。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次言灭如是法者。亦举随缘。是即第四举大相灭。又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言能生恶法者。亦举随缘。无明缘起是名恶法。次言法相如是者。亦举不变。言能生善法者。亦举随缘。法性缘起是名善法。善生恶生俱是生相也。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者恶住善住恶异善异恶灭善灭其义如是也。
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
此结大四相。母胎出生名生相。五蕴相续名住相。五蕴衰变名异相。一期命终名灭相。无明四相始。老死四相末。无明即是法性体。老死即是法性体。三道即是三佛性。三种佛性为三德。善法能了知三道。即是三身三德。是故名为悉遍知已也。
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
此明似生似灭。言一切诸法者。谓世出世因果之法。不求随缘故。是故名为念念不住。暂随缘故。是名为新新生灭。
复观即时生·住·异·灭。
此明小四相也。言即时者刹那时。一刹那中亦生亦住亦异亦灭。小相有四。大相有四。都合有八相。八相迁物前后难测。唯如来知见能知能见。是故菩萨以一一法门无量义智观大四相。观小四相。
如是观已。
此一句结上事也。
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
此明起教也。言而者然而也。言入众生诸根性欲者。入者悟入也。言众生者界内界外十界众生。言诸根者界内理事根·界外理事根。言性欲者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习欲成性成性生习欲。又过去名根现在名欲未来名性。言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者。前四味所说八教等。言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者。华严所说别圆两教能诠所诠体用因果权实众义。四阿含等所说众义。方等部等所说众义。般若部等所说众义。前四味中所说众义。所谓四种十二因缘义。四种四谛义。七种二谛义。五种三谛义等。如是义随性无量。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自下三问之中答第二问问无量义。言无量义者从一法生者举所生之无量义示能生之一无相也。言其一法者者此举中道无二边相也。言即无相也者谓无有为染净相。言如是无相无相不相者此明无相则无相不相者谓随缘真如。其随缘真如犹如圆镜面一切形色随来能影。真如随缘亦复如是。一切染净相随来亦能相。是故名为无相不相。言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者此明实相。不相不涅槃故名为不相。无生死故名为无相。无相即是中名为实相也。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此明实相之功能也。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安住也。安住者心无作意常游实相。言如是真实相已者举所住实相。即十如境。言所发慈悲者。与四德乐名为慈。拔五住苦名为悲。言明谛不虚者。明谛者审谛义。不虚者真实义。言于众生所者举所拔之众生。言真能拔苦者是举能拔之悲效。言苦既拔已复为说法者举了因种。言令诸众生者举能受之众生。言受于快乐者是举所受之慈力。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举所诠而结叹也。言善男子者是称对扬大庄严也。言菩萨者是举能行者也。言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门无量者举上所说所行之道。言一切法门者是能观智。言无量义者是所观境。境虽无量然随智一境。智虽唯一而随境多名。言必得疾成者。必得者遮不定辞。疾成者破历劫义。言阿耨菩提者举所得果。
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是举能诠而结叹也。言善男子者称对扬辞。言如是者举此经体。言甚深者谓实相甚深。言无上者实相无上。言大乘者实相大乘。言无量义者实相无量义。言经者说实相义能诠教名。言文者说实相之名句文。言理者文所诠之实相理。说实相文故名为真。内证妙理故名为正。此文此理独超三乘。是故称尊。既无等伦。何况有胜。是故名为无过上也。言三世诸佛所共守护者是明大圣守护此经·三世诸佛者过去世中已成佛·未来世中当成佛·现在中现成佛。不但一人名为共。不失能诠名为守。不失所诠名为护。言无有者都无义也。言众魔者谓四魔·八魔·十魔等。言群道者三师外道·六师外道·言得入者谓乳中加水等。加文为得混理为入。今此经文理已用实相既如来印定。故魔道不得入。言不为者不被义。言一切邪见生死者。一切者举总数也。邪见者内邪见也。两教二乘四教菩萨各执自教随情诤门皆名邪见。是举因败。言生死者七种生死。是举果败。文是实相故不为邪见败。理是实相故不为生死败。
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是即举能说结叹劝学也。
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
自下第七大众重征分也。言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者经家序。言世尊者举能说之号。言世尊说法不可思议者叹法身不可思议。言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者叹般若不可思议。言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者叹解脱不可思议。
我等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难。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世尊。
是明发问之所由也。言我等者庄严等八万众。言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难者明自从敬。言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世尊者明为他咨决。
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相·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至第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慈哀一切广为众生而分别之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
是举正问也。言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者是明说法之年代也。自从者从来义。如来者是举贤劫第九释迦。得道者谓释尊生年至三十年摩竭提国菩提场中菩提树下坐金刚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得道。四十余年者三十成道后生年七十一说无量义经故名四十余年。言常为众生演说诸法者总举不断三乘法施。言四相之义下别举所施法。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异相。四者灭相。破乐倒故说苦义。破净倒故说空义。破常倒故说无常义。破我倒故说无我义。无大者遮大四相。无小者遮小四相无生者遮缘生。无灭者遮缘灭。一相者谓一真如相。无相者遮有为相。法性者谓诸法性。法相者谓诸法相。本来空寂者谓不可得。不生故不来。不灭故不去。不净故不出。不染故不没。言若有闻者。下明法胜利。言或得暖法下明声闻胜利。言辟支佛道者明缘觉胜利。言发菩提心下明菩萨胜利。言往日所说诸法之义者举四十余年所说三乘教。言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者举今日所说分一乘教。而言甚深无上大乘不举今日经疑疾成异。言唯愿世尊下为利他故请佛分别。言普令现在下明分别功能也。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
自下如来广说也。言善哉善哉者。初叹举往后叹举今。言大善男子者。问大直道是故称叹大善男子。言能问如来下赞能问妙义。
当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乐人天拔苦众生。真大慈悲信实不虚。
所问今经内证甚深·内证无上·内证大乘·内证微妙·三乘·五乘·七乘·九乘及无量乘皆出此经。故问其义多所利益。七方便人第一义天俱与安乐。况乎世间一切人天。分段粗苦·变易细苦俱拔众生。拔无作苦名真大悲。与无为乐名真大慈。圆信具足名为信实。性功德故名为不虚也。
以是因缘必得疾成无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来世诸有众生得成无上菩提。
言以是因缘者明疾成由也。言因者性得三因。言缘者今经一乘。今大庄严菩萨大悲为根圆觉为因疾得成佛。是即自利。言亦令一切者兼有余记。言今世者指近世。言来世者指远世。言诸有众生者兼五种姓。言得无上道者记当来果也。
善男子。我先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言善男子者唱大庄严菩萨。言我者指垂迹释迦。言先道场树下者。未成道时故名为先。道场者三世诸佛得道之处故名道场。言菩提树下者。观树通称随佛各别。释迦之树正得其名。言端坐六年者指圆六度。非苦行故云端坐六年。言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坐圆六度所得之果。言以佛眼观者谓如来知见眼见观知俱内证故名佛眼观。言一切诸法者谓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实相之法。言不可宣说者有为之知不能所说名不可说也。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言所以者何者征问之辞也。言知诸众生性欲不同者谓十二种众生性欲各各不同。是举所被机也。一往昔值遇菩萨之化但修大乘得成习性今生名为定性大乘。二往昔值遇独觉之化但修独觉乘得成小习性今现生名为定性独觉乘。三往昔值遇但声闻化但修声闻乘得成小习性今现生名为定性声闻乘。四往昔值遇具三乘化具修三乘行成三乘习性今现生名为三乘不定性。五往昔值遇菩萨独觉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习性未遇声闻小乘之化今生名为菩萨独觉阙声闻种不定种性。六往昔值遇菩萨声闻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习性未遇独觉二乘之化。今生名为菩萨声闻阙独觉种不定种性。七往昔值遇独觉声闻小乘之化未遇大乘菩萨之化今生名为独觉声闻阙菩萨种不定种性。八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遇恶知识一向行恶。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一向行恶行。九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遇恶知识拨无因果普断善根。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普断诸白法。十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无涅槃分。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无有涅槃分。十一往昔虽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习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乐人天善。是故名为暂时无涅槃断善少一阐提。十二往昔未遇三乘之化未修三乘及不定行。是故今生无三乘因。是名为毕竟无涅槃无因一阐提。世尊能知如是等类一切众生各各性欲。是故众生得道差别名知诸众生性欲不同也。言性欲不同种种说法者是举能被教也。释迦一代四十余年所说之教略有四教及以八教。所谓树王华严·鹿苑阿含·坊中方等·鹫峰等般若。演说一乘·大小菩萨历劫修行·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别教·大乘圆教·顿教·渐教·不定教·秘密教·如是等前四味各各不同。是故名为种种说法。言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者但说随他五种性等门外方便差别权教带权一乘未显随自一佛乘等露地真实平等直道舍权一乘。是故说言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言是故众生得道差别者。未显直道真实甚深一大事因缘。是故诸乘得道差别。言不得疾成无上菩提者。未解直道一乘海路未乘纯圆六度固船未得实相方便顺风。是故横道三乘险路步行历劫多留难处勤苦妄想梦里大河。是故说言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
自下举喻显法胜劣。此有二段。从法譬如水至诸有垢秽者明开譬也。从其法水者至诸烦恼垢者略明合譬。是即举异显同喻也。井池江河溪渠大海者举异喻。洗垢诸水者显同喻。井池喻三藏教。江河喻通教。溪渠喻别教。大海喻圆教。井池水不流喻二乘别观折法谛缘空。江河水流动喻三乘共观体法般若空。溪渠众多流喻菩萨假法无量四谛观。大海圆满水不增亦不减喻圆机菩萨约竖实相观。言诸有者谓二十五有。言垢秽者谓烦恼障垢·所知障秽也。言诸烦恼者谓九十八使也。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是即牒合文也。举同显异。言水性是一者是举同喻。言江河井池等者是显异喻。言其法性者亦复如是者正牒合。以法性用喻水性洗尘劳别喻江等。言三法者。一者四谛法。二者十二因缘法。三者六波罗蜜。言四果者。一者须陀洹果。新翻名为预流果。二者斯陀含果。新翻名为一来果。三者阿那含果新翻名为不还果。四者阿罗汉果。新翻名同也。言二道者。一者权道。二者实道。言不一者。下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中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上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上上智观三道外凡·内凡·分圣极圣是不一也。或有经本云。二法三道四果。言二法者即顿渐也。顿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言三道者即三乘也。言四果者罗汉果·支佛果·菩萨果·佛果也。又云。三藏佛果·通教佛果·别教佛果·圆教佛果也。虽有众释然不出能所。能生一法所生无量开合虽异其义无别。二法者合谛缘为渐六度为顿。部顿指华严部渐指三藏方等及般若。言三道者。下上二观为小乘。上智观道为菩萨。开权一道为一乘。实道守本加二三。言四果者所生故通大小。是故不相违也。
善男子。水虽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如来世雄于法自在。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是即牒合众教胜劣也。井池之水但洗见思江河之水洗见思垢及侵习气。折·体不同断·伏亦别。溪渠之水未有甘味但洗四住内外之垢。其海之水同一咸味能洗五住一切之垢。言如如来世雄者即指自身。言于法自在所说诸法者。位登妙觉具八自在。是故名为于法自在。所说诸法者。乳味华严。酪味阿含。生酥方等。熟酥般若也。言亦复如是者合譬之辞也。言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者俱除界内垢。四谛略故不同缘起。故云而初非中。缘起广故亦是自利不同六度。故云而中非后。本来空寂念念生灭其文虽一内外不同性相各异。是故说言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善男子。我起树王诣波罗捺鹿野园中为阿若?邻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时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等。言我起树王者。我者指胜应释迦。起者指劣应释迦树王者二应觉树。约于一树有宝木别。即标一身机见有别。胜应不起树王之座结通十方恒说华严。是即乳味时也。劣应着弊起树王座趣波罗捺度五比丘。诣字训至也去声也。言波罗捺者国名也。五天竺中此东天竺也。新翻名为波罗泥斯国。言鹿野园者新名为仙人堕处施鹿林。昔五百仙人见王辨女发染欲心永失神通堕此林中。是故名为仙人堕处。言施鹿林者。大论云。昔波罗奈王入山游猎。见二鹿群。数各五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宝色。是释迦菩萨。复有一主。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见王杀其群党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诸人竞射飞箭如雨。王见此鹿无所忌惮必有深意。敕令勿射。鹿主王所跪白王言。以游乐小事故一时令鹿受于死苦。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于是二主各差次送。次当调达。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当而我怀了。子非死次。乞垂料理即使生者不滥死者得次。主怒之曰。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鹿思惟。我主无慈横生嗔怒。即至菩萨主所具白主言。大主仁慈。如我今日天地旷远无所控告。具以事白。菩萨王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以非次更差后次何可遣。唯我当代。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鹿母还群。菩萨鹿王到其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问之曰群鹿尽即而忽自来。鹿言。大王仁慈人无犯者。但有滋茂无有尽时。但彼群鹿有告于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纵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何别。王闻是语即从座起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诸鹿得安王得仁信。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佛初于此而转法轮。者故云始。从树为名亦名奈苑。二仙所住亦曰仙苑。中字训里。为字去声。言阿若?邻等五人者。一者阿若憍陈如亦名狗邻。二者阿说侍多亦名阿说示亦云阿说婆侍多。三者婆涅波亦云頞鞞亦云涅鞞。四者摩诃那摩亦云拔提亦云摩诃男亦名摩男狗利。五者婆帝利迦亦名十力迦叶。或以摩男狗利为二人。此亦不尔。狗邻狗利不同故。摩男狗利四人之内其一人故。言转四谛法轮者。转者移转义也。轮者摧破义也。言移世尊所解生灭四谛法转阿若身中摧破烦恼障。余四人亦尔。转有三一者示转。谓如来说三苦八苦名为苦谛。烦恼及业名为集谛。苦集尽变名为灭谛。戒定慧等名为道谛。二者劝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者证转。谓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如是三转四谛有十二行。于三转中初转时证见道。第二转时证修道。第三转时证无学道。若三正转四谛应有四十八行。何故但说十二行耶。然虽观一一谛法有三转十二行相而不过三转十二行相。其四十八行者于四圣谛转十二行相生眼智明觉。眼者谓法智忍。智者谓法智。明者谓类智忍。觉者谓类智。复次眼是观眼义。智是决断义。明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四谛中一一法具四理。苦谛四者。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集谛四者。一因二集三生四缘。灭谛四者。一灭二静三妙四离。道谛四者。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是故应有三转四谛四十八行相。言四谛者有四种四谛。一者生灭四谛。二者无生四谛。三者无量四谛。四者无作四谛。今此酪味时显说生灭四谛密说余三四谛。其生灭四谛者。一者苦谛谓生死果。二者集谛谓生死因。三者灭谛谓涅槃果。四者道谛谓涅槃因。言法轮者。谓其四谛法能坏烦恼故名法轮。言时者谓酪味时也。约说次第于胜应佛为第二时于劣应佛名为初时。言亦说诸法本来空寂者谓折色入空。言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者谓界内生灭。
中间于此及以处处。为诸比丘并众菩萨。辨演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言中间者。乳酪之时名为初分。醍醐之时名为后分。生熟二酥名为中分。今指二酥时。是故名中间。言于此者指王城示崛山。言及以处处者指给孤独等自余说法处。言为诸比丘者指求缘觉比丘。言并众菩萨者谓藏·通·别·圆四种菩萨外凡·内凡·分圣众。言辩演宣说者。辩者四辩。演者演畅义。宣者告下言。说者吐口之语。言十二因缘者有四种十二因缘。一者界内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二者界内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三者界外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四者界外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今是二酥时显为界内机说二种十二因缘等法。密为余机说余因缘。其十二因缘者。一者无明支。二者行支。三者识支。四者名色支。五者六入支。六者触支。七者受支。八者爱支。九者取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十二者老死支。初生灭十二因缘亦有三。一者三世。二者二世三者刹那。言六波罗蜜者亦有四种。一者三藏教六波罗蜜。二者通教六波罗蜜。三者别教六波罗蜜。四者圆教六波罗蜜。亦有三种六波罗蜜。一者世间六度。二者出世间六度。三者出世间上上六度。出十卷楞伽第八。言六波罗蜜者。一者布施。二者持戒。三者忍辱。四者精进五者禅定。六者智慧。言亦说诸法者隔历三谛等诸法。言本来空寂者。灭色入空即色是空。灭边入空即边是空。言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者界内界外有为生灭也。
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此指醍醐初分时也。言今复于此者明说经处。言演说大乘者明非小乘。言无量义经者明所说经。言亦说诸法本来空寂者即空义。言代谢不住者即中义。言念念生灭者即假义。五味之教文辞虽同。一味之义随机各异。是即举同文。
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后说文辞是一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总结五时所说文同义异。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故者此取下言证成上之言。谓上所叙义必待此后语始得证成也。言初说者指乳酪二时。言中说者生熟二酥时。言后说者醍醐初分时。言文字是一者谓五时所说。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之同一文也。言而义别异者其初乳时别圆两教八门之义随机义别。其初酪时小藏一教四门之义随机义别。其生酥时具说四教十六之门随机义别。其熟酥时除小藏教说三种教一十二门随机义别。今醍醐初分时。但说直道内证无相之一法门。引导纡回历劫菩萨。回入大直无留难道。其义甚深真实甚深。不同前说四时教门。是故义别也。言义异故众生解异者随其本性所说各别。随其别说得解亦别。故言众生解异。言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者得法者。人得五戒法。天得十善法。小乘声闻得四谛法。小乘缘觉得十二支因缘之法。藏教菩萨得六度法。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得共般若无言说法。别教菩萨得无量之万善行法。圆教菩萨得无障碍圆融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实中实法。得果者。依五戒因所期人果。依十善因所期天果。依道谛因所期四果。依缘灭智因所期缘觉果。依六度因所期树下劣应佛果。依共般若因所期声闻果。依共般若因所期缘觉果。依共般若因所期胜应果。依万行因所期万德权报佛果。依实相因所期常住三身佛果。得道者。修五戒行获得人道。修十善行获得天道。修道谛行得声闻道。修因缘行得缘觉道。修六度行得劣佛道。修无言行得声闻道。修无言行得缘觉道。修无言行得胜佛道。修万善行得初地道。修实相行得内证道。是故名为得法得果得道亦异也。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
此指劣应初说法时。显为声闻说小乘教密为菩萨说大乘教也。是举酪味时也。
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
此指劣应次说显为支佛说缘起法密为菩萨及声闻人说六度法及道谛门。
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得住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果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此举二酥时。言次说方等十二部经者是生酥部时。言摩诃般若者此熟酥部时。言华严海空者普贤行愿·海印三昧时。遍通五时。入法界义名为华严。海印三昧名为海空。言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者显未说直道。言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者举能行人。言得住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果辟支佛因缘法中者明所得果。未说一大事因缘故合经。是故得道人不得疾成佛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此明说同义别。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以是义故者与上四时义同。言故知者取下言以证成于上也。言说同而义别异者谓四时说同而义别异。事理内外其义是异故众生解异。其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一相·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诸众生四相所迁。
是即结成。言是故者取下言以证成于上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自我得道者指释迦得道言初起说法者举二初乳酪时。言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者明醍醐初分时。自未曾不说下明不说一字。是即二夜经意也。言而诸众生四相所迁者明随他意说。未字不用重二返读。例如应当之当字不用二返读。不说真如随缘苦不说真如随缘空。不说随缘之无常。不说随缘之无我。不说偏真之非真。不说依他之非假。不说权大之非大。不说权小之非小。不说心性本来不生。不说心性今亦不灭。不说即中之一相。不说即空之无相。不说即假之法相。不说一心之法性。不说一心之不来。不说 一心之不去。虽然随众生生等四相所迁说苦空等。是即权说隔历三谛。未说真实圆融三谛。法华之前四十余年四时所说四教八教结成已竟。在此上经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
自下结叹诸佛三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以是义故者举上不说而说之义。言诸佛者显非独我形声二德。言无有二言者约佛内意。言能以一音者法华之前一味法雨。言普应众声者十法界生缘起众声。是初结叹诸佛口密也。
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
是则结叹诸佛身密也。言能以一身者谓一大法身。言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者谓分身佛也。
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
是即十法界依正二报种种类形也。
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
是则具明一界别形。一一法界有多众形。言一人法界修因万别。是故得果其形亿异。何况九法界修因各别得果亿品也。是第二结叹诸佛身密。
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是则结叹诸佛意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则者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言诸佛不可思议者指上内证口密身密。言甚深境界者明内证意密。是则五时三密不可思议。言非二乘所知者非折·体二乘所知。言亦非十住菩萨所及者。通教十地别教十地内外菩萨所不能知。是故名为亦非十住菩萨所及。言唯佛与佛乃能究了者。唯简持义。简藏通别大小二乘七乘九乘持妙圆教果佛因佛分极究了。言唯佛者究竟即。是妙觉果佛。言与佛者分证即。是四十一佛。言乃能究了者。果佛能究因佛能了。是故名为乃能究了也。
善男子。是故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
是则结叹无量义经。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故者是取下言证成于上也。言我说者明能说释迦。言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者明所说开经。非三教粗非四时粗故云微妙。理内三谛故云甚深。居七权顶故云无上。独一无对故云大乘。一法所生其义无量。是故名为无量义经。其文为真其理为正于三教尊于四时部教都无过上。是故名为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也。
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外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是明经势也。言三世诸佛所共守护者明能护高。言无有众魔外道得入者明所护强。言众魔者谓四魔八魔乃至十魔。言外道者。谓外之外道九十六乃至三师六师等。内之外道七方便乃至未入内证境坐禅讲近无道心者。言不为一切者谓有为无为染净诸法故云一切。言邪见者谓人我见及法我见·单见·复见及具足不可说见·增见·减见·断见·常见。言生死者二种生死七种生死。言之所坏败者明无能坏。已说经势。今明劝学也。
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是则明劝学也。言菩萨摩诃萨者举能学人。言若欲疾成无上菩提者明所求果。言应当修学下举所学经也。
佛说是已。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自然空中雨种种天华。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于上空中施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食充满盈溢。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
是明此方随喜供养也。言佛说是已者是经家辞。言佛说者举能说释迦。言是者指所说正经。言已者已了。言于是者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言三千大千者数名都名百亿。言世界者间隔义。百亿须弥轮回之山一一间隔都无杂乱。言六种震动者。六根震动器世间释。六根震动众生世间释。六种地动破无明释。今明地祇之随喜。言自然者天真不假他缘义。言空中者指上方。言雨种种天华者总明天神之随喜。言天优钵罗华者青色华。言钵昙摩华者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是也。非芬陀利。言?物头华者有赤及青二种。又云俱勿头。是莲花青色也。言分陀利华白色华。言又雨无数种种天香者表供五分法身。言天衣者表供三忍衣。言天璎珞者表供三聚戒。言天无价宝者表供心如来供法宝也言于上空中者明供所在。言旋转来下者明供物来下。言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者明所供二宝。言天厨者纳食厨。言天钵器者盛食器。言天百味者苏陀等食。言充满盈溢者天厨充满钵器盈溢。言天幢者表法幢。言天幡者即幡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言天轩盖者表慈悲。言天妙乐具处处安置者表第一义天自受法乐具安众生心处。是故名为处处安置。言作天伎乐者举身供也。言歌叹于佛者举口供也。
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此明他方随喜供养也。
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量义三昧。
自下明得益也。言于是者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言众中者举合有会众。言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等者举八万菩萨得三昧分限也。
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无数无量陀罗尼门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法轮。
是举八万之菩萨内得无量陀罗尼外转一切不退轮也。
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银轮·铁轮·诸轮之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及诸眷属百千众俱。闻佛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萨无生法忍。又得一陀罗尼又得二陀罗尼又得三陀罗尼又得四陀罗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罗尼又得百千万亿陀罗尼又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皆能随顺转不退转法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明杂众大小得益也。言其诸者明总数也。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举四众。言比丘者或翻除馑男。是义翻也。言比丘尼者或翻除馑女。言尼者天竺女通称也。言优婆塞者或翻近事男。言优婆夷者或翻近事女。言天龙下至摩睺罗伽者是举八部众。自大转轮王下至诸轮之王者是举轮王众。言大转轮王者王三千大千。言小转轮王者王四洲也。银轮三天下。铁轮一天下。言诸轮之王者铜轮二天下。四轮之类其数无量。故名诸轮。言国王王子国臣者高贵众也。言国民国士国女者上下众也。言国大长者者福德众也。言及诸眷属百千众俱者天龙等眷属。言百千者举甚多数。非但百千也。言闻者此会大众闻也。言佛如来者指大牟尼。言说者金口所吐。言是经者指欲说法时至之时也。言或得暖法下明得益名也。言暖法者第一善根位。言顶法者第二善根位。言世间第一法者第四善根位。言须陀洹果下至阿罗汉果者明声闻四果。言须陀洹果者是初果也。言斯陀含果者第二果也。言阿那含果者第三果也。言阿罗汉果者第四果也。言辟支佛果者缘觉果也。言又得菩萨下明大乘得益。言无量众生下明大乘发心也。是开经故得果阶级也。
无量义经注释卷中
注无量义经十功德品第三
言十者数名也。言功德者。功者功力也。德者得也。言缘无量义正说分经十种正行不思议力能行行者今世后世·世出世间得十利益。是故此品名十功德。三段之中此品在后。故云第三。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
标叹正说经也。
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之心。当知此法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之所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所以者何。一闻能持一切法故。
言所以者何者征问之辞也。言于此众中下至诸有众生举所利益人也。言闻是甚深下至无量经经明能利益经也。言无不获得下至菩提之心明利益名。言陀罗尼门者十地等陀罗尼·等觉百千万亿陀罗尼·妙觉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言三法者暖法·顶法·世法。言四果者声闻·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言菩提之心者上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也。言当知者劝知之辞也。言此法者谓无量义一法门。言文理真正下至之所坏败叹经德也。言所以者何下释利益所由也。
若有众生得闻是经则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其有众生不得闻者。当知是等为失大利。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终不得成无上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行于险迳多留难故。
言若有众生者指未闻人。言得闻是经者举无量义经。言则为大利者明闻经利。言所以者何下释修行果大利所由也。言其有众生者举不闻人也。言不得闻者下明不闻失。谓为失大利言明失疾成无上道利。更无过利。是名大利言过无量下至无上菩提明长劫中不疾成佛。言所以者何下释不疾成由也。言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者。不闻是经故不知大直道。言行于险迳多留难故者。不闻是经。故纡回三乘。经二乘之险权大之迳多留难故。
世尊。是经典者不可思议。唯愿世尊。广为大众慈哀敷演是经甚深不思议事。世尊。是经典者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则为众发问也。言世尊是经典者不可思议者先叹经难思。言唯愿世尊者。唯者惟也。世尊者指释迦。于三种世间独释迦可贵。是故名世尊。言广为大众下至不思议事者明正为大众劝请说经义。言世尊是经典者下至住何所住者正问是经来至住也。言乃者是取下言证诚于上也。言有如是下至三菩提释疾成由。
尔时世尊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我说是经。甚深甚深真实甚深。
言尔时者大庄严菩萨发问劝请时也。言世尊者指释迦。言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言者是经家辞也。言善哉善哉者。初善哉者叹自解德。后善哉者叹解他德。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者。初如是者许甚深甚深。次如是者许真实甚深。言如汝所说者。二甚直道义证如汝所说。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我说是经下叹是经德。
所以者何。令众疾成无上菩提故。一闻能持一切法故。于诸众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无留难故。
言所以者何者是征问之辞也。言令众疾成无上菩提故者释甚深甚深。言一闻能持一切法故者释真实甚深。言于诸众生大利益故者释下化德。言行大直道无留难故者释上求德也。
善男子。汝问是经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者。当善谛听。善男子。是经本从诸佛室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
是则佛牒大庄严问乃答是经来至住义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菩萨。言汝问是经下至所住者牒先问。言当善谛听者劝听也。言善男子是经本下至所行之处是则正答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经者一相无相大直道无量义经。言本者寂光本。言从诸佛室宅中来者。诸佛者举宅主名。言室宅者诸佛大慈悲名为室宅也。言中来者中道实相慈悲中来也。言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者。去至者往到义也。一切众生者举所到之人也。发菩提心者明所至处也。言住诸菩萨所行之处者。住者宿住义。诸菩萨者举能行人。所行之处者正观妙行即中之处也。
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无上菩提。
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言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往者明有功德之所由也。言是故下至不思议力结功德力之能有。言令众疾成无上菩提者明直道能成也。
善男子。汝宁欲闻是经复有十不思议功德力不。
是则如来诫问也。言汝者即指大庄严。言是经者即是无量义经也。言十者数名。言不思议者难测量义。言功德者所得果报名也。言力者力用名也。言不者应不义也。言十不思议力者。一者净心不思议力。二者义不生思议力。三者船师不思议力。四者王子不思议力。五者龙子不思议力。六者治等不思议力。七者赏封不思议力。八者得忍不思议力。九者拔济不思议力。十者登地不思议力。
大庄严菩萨言。愿乐欲闻。
是则大庄严菩萨欲闻奉答也。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诸散乱心起禅定心。多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一净心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者指大庄严菩萨也。言第一者明段数。言是经者指无量义经。言能令下至发菩提心者是则发觉心也。言无慈仁者下至起能舍心者明四无量心。言诸悭贪者下至起智惠心者明六度心。言未能度彼者下至起除灭心者明六种心。言十恶者谓身三口四意三业恶。言十善者转十恶业则成十善。言善男子名是下结第一力也。
善男子。第二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者。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百千亿义。无量数劫不能演说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义无量故。善男子。是经譬如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二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二义生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二是经不可思议力者标也。言若有众生下至乃至一句者明能转人。言则能通达下至所受持法者明所得利。言所以者何下至义无量故者明得利所由。言善男子是经下至乃至无量者明开譬也。言是经典者下至无边之义者明合譬也。言是故此经名无量义经者结经名也。言善男子下结第二力。
善男子。第三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通达百千万亿义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入生死无怖畏想。于诸众生生怜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壮力士能担能持诸有重者。是持经人亦复如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犹如船师身婴重病四体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坚牢舟船常辨诸度彼者之具给与而去。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虽婴五道诸有之身百八重病。恒常相缠安止无明老死此岸。而有坚牢此大乘经无量义辨能度众生。如说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三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三船师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三下至功德力者者标也。言若有众生下至乃至一句者举能转人。言通达百千下至得勇健想者明得利也。言如壮力士下至诸有重者者举譬也。言是持经人下至已能度彼者举合譬也。言犹如船师下至结与而去者更举譬也。言是持经者下至得度生死者合得益也。言百八重病者。萨婆多宗说九十八使中加于十缠故言百八。言善男子下至不思议力者结第三力也。
善男子。第四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虽未自度而能度他。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诸佛如来常向是人而演说法。是人闻已悉能受持随顺不逆转复为人随宜广说。善男子。是人譬如国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岁若二岁若至七岁。虽复不能领理国事。已为臣民之所宗敬。诸大王子以为伴侣。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诸佛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若菩萨得闻是经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转若二转若十若百若千若万若亿万恒河沙无量无数转。虽复不能体真理极。虽复不能震动三千大千国土。雷奋梵音转大法轮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诸大菩萨以为眷属深入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说无违无失。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慈爱偏覆。以新学故。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四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四王子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下至功德力者者标也。言若有众生下至乃至一句者明能转人也。言得勇健想下至随宜广说者明得利。言善男子是人譬如下至以稚小故者明开譬也。言善男子是持经者下至以新学故者明合譬也。言善男子下结第四力也。
善男子。第五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是人虽复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萨道演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亦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五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五龙子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五下至不思议力者者标也。言者善男子下至无量义经者明能持人。言是人虽复下至欢喜信伏者明得益也。言善男子是善男子下至亦能降雨者明譬释也。言善男子下结第五功德力也。
善男子。第六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虽具烦恼而为众生说法令得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众生闻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譬如王子虽复稚小若王巡游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领理国事。王子是时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僚百官宣流正化。国土人民各随其要如大王治等无有异。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是善男子虽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用说教法而敷演之。众生闻已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六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六治等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六下至不思议力者者标也。言若善男子下至是经典者明能持人也。言虽具烦恼下至等无差别者明得益也。言譬如王子下至等无有异者明开譬也。言持经善男子下至乃至得道者明合譬也。言善男子下结第六功德力也。
善男子。第七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说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得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升于菩萨第七之地。譬如健人为王除怨怨既灭已王大欢喜赏赐半国之封悉以与之。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于诸行人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得至。生死怨敌自然散坏证无生忍。半佛国宝封赏安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七功德不可思议力。
是则第七封赏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七下至功德力者者标也。言若善男子下至苦恼众生者明能持人。言虽未得修行下至第七之地者明得益也。言譬如健人下至悉以与之者明开譬也。言持经善男子下至封赏安乐者明合譬也。言善男子是名下结第七功德也。
善男子。第八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有人能得是经典者敬信如视佛身令等无异。爱乐是经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坚固戒忍兼行檀度深发慈悲。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人说。若人先来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经示之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经威力故发其人信心欻然得回。信心既发勇猛精进故能得是经威德势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蒙化功德故男子女人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得至上地。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久得成无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八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八得忍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八是经下至功德力者者标也。言若善男子下至广为人说者明能持人。言若人先来下至得道得果者明得益也。言是故善男子下至无上菩提者重结大果益。言善男子下结第八功德也。
善男子。第九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有得是经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者。即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辨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得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土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是故是经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九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九拔济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九下至功德力者者标也。言善男子善女人下至是经义者明能持人。言即得宿业下至悉令解脱者明得益也。言是故是经者结经力也。言善男子是名下重结第九功德力也。
善男子。第十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若得是经发大欢喜生希有心。既自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如说修行。复能广劝在家出家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解说如法修行。既令余人修行。是经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勤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便逮得无量诸陀罗尼门。于凡夫地自然初时能发无数阿僧祇弘誓大愿。深能发救一切众生。成就大悲。广能拔众苦。厚集善根。饶益一切而演法泽。洪润枯涸能以法药施诸众生安乐一切。渐见超登住法云地。恩泽普润慈被无外。摄苦众生令入道迹。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十功德不思议力。
是则第十登地不思议力也。言善男子第十下至功德力者者标也。言善男子善女人下至勤化力故者明能持人。言是善男子下至三菩提者明得益也。言善男子是名下结第十功德也。
善男子。如是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极有大威神之力。尊无过上。能令诸凡夫皆成圣果永离生死皆得自在。是故是经名无量义也。能令一切众生于凡夫地生起诸菩萨无量道牙。令功德树郁茂扶蔬增长。是故此经号不可思议功德力。
是则结十功德力也。言善男子如是下至名无量义也者结得名之义也。言能令一切众生下至扶蔬增长者结叹力能也。言是故此经下重结十功德力也。
于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同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甚深微妙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此经乃有如是十功德不思议力也。
是则明大庄严菩萨领解也。言于时大庄严菩萨下至白佛言者经家之辞也。言世尊所说下至之所坏败者领解说法品经也。言是故此经下至不思议力者解领十功德不思议力也。
大饶益无量一切众生令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各得无量义三昧或得百千陀罗尼门。或令得菩萨诸地诸忍或得缘觉罗汉四道果证。世尊慈愍快为我等说如是法。令我大获法利。甚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实难可报。
是则重赞时会得益也。言大饶益无量一地众生者总举得益众。言令一切诸菩萨下至诸地诸忍者明大乘得益。言或得缘觉罗汉四道果证者明小乘得益。言世尊慈愍下至说如是法者明能益人法。言令我大获法利者明所益人法。言甚为奇特未曾有也者叹能所奇妙。言世尊慈恩实难可报者叹世尊恩深也。
作是语已。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于上空中复雨种种天华·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实。于上空中施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实·天厨·天钵器·天百味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轩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是则现瑞相供养会三宝也。言作是语已下至歌叹于佛者明此土供养。言又复六种震动下至声闻大众者明彼土东方瑞相供养。言南西北方下至亦复如是者明九方瑞相供养也。
尔时佛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言。汝等当于此经应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广化一切勤心流布常当殷勤昼夜守护令诸众生各获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愿力守护是经勿使疑滞。汝于当时必令广行阎浮提令一切众生使得见闻读诵书写供养。以是之故亦疾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则付嘱大庄严菩萨等也。言尔时佛告下至菩萨摩诃萨言者经家之辞。言汝等当于此经下至勿使疑滞者明劝学守护二流通。言汝于当时下至书写供养者明广行流通。言以是之故下至三菩提者明流通自利益也。
是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为我等说是甚深微妙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敬受佛敕于如来灭后当广令流布是经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唯愿勿垂忧虑。我等当以愿力普令一切众生使得此经见闻读诵书写供养得是经威神之福。
是则时会大众敬受佛敕灭后弘经段也。言是时大庄严下至绕百千匝者经家之辞。是明大众敬佛威仪也。言即前胡跪下至白佛言者经家之辞。是答佛敕。言世尊我等下至敬受佛敕者明听说经受佛敕者。言于如来灭后下至书写供养者是明灭后普令一切修十正行。言唯愿勿垂忧虑者是明奉慰如来大悲。言我等当以下至威神之福者是明奉慰之所由也。
尔时佛赞言。善哉善哉。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弘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一切众生之良福田。广为一切作大良导师一切众生之大依止处一切众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广施一切。
是则赞叹流通也。言尔时佛赞言者经家之辞。言善哉善哉下至真是佛子者叹受职之子。言大慈大悲下至拔苦救厄者者是叹拔苦与乐之功。言一切众生之良福田者是叹应供无损之力。言广为一切作大良导者是叹大良导师之智。言一切众生之大依止处者是叹禅定福德之处。言一切众生下至广施一切者是叹财·法无畏之施也。
尔时大会皆大欢喜为佛作礼受持而去。
是则译家为一部故置此一行。例如玄奘所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其佛土经虽华严一品未了部帙然为一部故置其奉行也。奉行与而去虽其字别而译家所加其义无异。是故当知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专无大妨也。
无量义经注释卷下
2193 56.P0203 注无量义经 (3卷)〖日本最澄撰〗
- 说明
- 分类:18.续经疏部
- 点击数: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