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57卷No.2202

  No.2202般若心经述义(并序)

  释智光撰
  观夫大道幽微深远难测。无智无相非生非灭。然则理绝百非道忘四句。
  道忘四句言语无展其辨理绝百非情识不致其虑。虽复一相无相万用无亏。至寂至空道光法界。是以遣人遣法。运人法以化生忘自忘他布自他以接物。故知因深果妙。有信不虚。教极理穷解无不实。三佛妙体藉此法而弥彰。二种涅槃由斯经以证得。其得受持读诵者销除宿世之殃咎。其有为人解说者必获菩提之妙果。
  如言若善男女受持读诵一四句偈为人解说者演说者假使三千珍宝未足格量。恒沙身命比之无况。故知持经力大为种智之弘基。解说功深作法王之行本也。包含蕴蓄譬之为藏。广博渊深称之曰海。明理即穷乎不穷。辨行即得于无得。功圆六度而以智慧居宗。教满四檀而以第一为主。动静弗二。空有宁殊。故能资道慧以化人。用种智而遣惑。大乘方等之幽源者其唯此经(矣)所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者。此翻曰大慧度。大者广博包含莫先之义。由无所知无所不知。故名为慧。无所到故无所不到乃名为度。
  由如是故无所不能能证无穷之理能感无上之果。以是义故名大慧度。所言心者中实之义。于诸般若此经为宗要故。经者法也。色等诸法毕竟空。
  故返流归源之真范也(智光)从生九岁避愦肉处游止伽蓝。然自志学至于天平胜宝四年合三十个年。专憩松林练身研神。随堪礼赞周览圣教。其最要者唯此经焉。文约义丰。词巧旨深。统群藉之幽致为广典之玄枢。所以崇重诵持顶戴奉行无不胜思慕。敬以赞述如其蚊子饮巨海水。谁得尽万分之一哉。冀诸有智者为利自他速证菩提修习此经焉

  般若心经述义

  释智光撰
  今释此经略以四门分别(初彰译代。次辨宗旨。三释题目。四随文解释)。
  初彰译代者。翻译此经凡历三代。一者秦时罗什三藏于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僧睿肇等八百余人咨受什旨。什持梵本兴执秦文以相酬挍令出般若。自弘始四年至十四年译出摩诃般若智度论等。凡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此经其一部焉。译出之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者唐时玄奘三藏于西域得圣教要文。
  凡五百二十帙六百五十七部并戴之巨象还返帝城。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干京都。道俗相趋。数十万众如值下生乃至。敕于西京造弘福寺可就翻译。遂召证义大德。为时辈所推者沙门灵因文备靖迈等。自贞观十九年于弘福寺创启梵文。讫麟德元年终于玉花宫寺凡二十岁。总出大小乘经律论大般若经掌珍论等。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之中是一部也。译出之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直名曰般若心经。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沙门知仁笔受。三者唐时南印度人菩提流支此云觉爱。暨于天后御极方赴帝京。总所译出宝雨经等合五十三部一百一十一卷之中一部也。译出之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经。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沙门思玄缀文。此三代中所译出经同一梵本。各唯一纸。前二见行于世。后一寻本未获
  次辨宗旨者。有以境智为宗。有以权实二智为宗。有以实智为宗。今应说言者以无所得般若为宗。此有傍正。正以般若无生正观为宗。傍举所观无相中道。从十信位讫至佛果各修般若正观观中道至理。故念念中洗净诸见皆名为佛。只以明昧异故阶位不同。十信信般若故为信正观。十解解般若故为解正观。十行从解起行为行正观。十回向位解行纯熟为顺正观。初地以上为证正观。佛即究竟正观。此因果位所修正观即是此经之所宗耳。然非唯以正观大道而为般若教之宗旨。必是如来一期出世应物施教之意趣也。然就正观其有二种。谓体正观与用正观。非权非实摩诃般若为体正观。照空般若与知有方便为用正观。今正言体傍言其用。如言是诸法空相乃至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此乃正观。观理之义。修正观时离诸执着。萧焉无寄名无所得。非有非无不是不非。非唯不得。于诸可得亦当不得。于不可得不知。何以目之。强名无所得也。修正观时具足万行必有二智。即言体时用所言故体用因果无不具足。唯以傍正定其宗耳。
  问。就了不了此经云何。答。是真了义。谓为上根说无相法。心境俱空平等一味。又说一切成佛。佛常住故。彼基测等以般若教为第二时不了义者迷谬之甚。如其瞽者狂走冥夜。非唯不达般若教宗亦即未知自论之义。何以故。辨中边论引大般若证中道义。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能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故知般若中道与深密同。又摄论初卷引大般若已说三性。若尔般若说三性有无义不异深密。如是了俱了。不了者俱不了。不得以彼为了此为不了。然深密经说般若教为不了义。判有所以。彼言隐密犹不了者。就文多分有隐显言。非就所诠义有别异而言。又大论云。复次有二种法。一者诤处。二者无诤处。诤处者如余经。今欲明无诤处故说是摩诃般若经。故知此经同于第三了义法轮。非诸常论安足处故为第二时。即违此论。又大品云。欲求三乘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同彼第三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何得以此属第二乎。问。佛说般若有何所以。答。大论初卷云。问。佛何因缘说般若耶。答。欲为宣说菩萨行故。为酬梵王先所请故。为断众生诸疑结故。
  一切众生为结使病之所恼乱无始已来无人治者。当为外道邪师所误。佛为医王说般若药而以疗之。又为拔彼诸众生等出于二边入中道故。又为长爪诸梵志等于佛法中生信心故。又说诸法之实相故。为如是等种种大事故说般若波罗蜜。是知今说此经所以亦尔
  三释题目者。梵语摩诃。此译曰大虽明大义有众多解且出二解。有云。十种。一者境大。以第一义境遍满法界故。二者人大。以观自在等大士所乘故。三者体大。以万行之本容受万品故。四者用大。以能照第一义此用最胜故。五者因大。以修万行故。六者果大。以所得弥博故。七者力导大。以遍导万行故。八利益大。以利功最胜故。九者治断大。以惑习具断故。十者灭罪大。以灭逆重等故。有言。六种。即是人。境。体。用。因。果。以灭罪等四收入用大中。此皆望小名大。而未诣极。今应说言唯有体用两大。就此义中明大有三。一者待小名大。所谓大小小大因缘。二者对小名大。此破小乘狭劣之病以明广大。上句直明因缘相类。此句偏明除病之边。三者称赞名大。正法离绝如大火聚。而大胜美。辄以大名称赞其本。此非大非小强名为大也。梵语般若。此译曰慧。如大论云。般若是慧。正翻般若。余皆义训。就解慧义略有十种。一解了义。以能了一切所知境界故。二无知义。以有所知者不知实相故。三破坏义。以坏一切法可言性相故。四不坏义。以不坏假名而证实相故。五远离义。以永离一切著相故。六不离义。以证会一切诸法相故。七无离不离义。于一切法都无所离无所不离故。八无坏不坏义。于一切法永无所坏无所不坏故。九无知不知义。由得无所知无所不知故。十无义非义义。不得一切义不得非义故。具如论说。梵语波罗蜜多。此译曰度。依大论意略出四义。一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名度。如言三乘之人以是般若到涅槃彼岸灭一切忧苦。故名波罗蜜。二从有相此岸到无相彼岸故名度。
  如言是般若中色心二法推求破坏不得坚实。故名波罗蜜。三从未满智此岸到究竟智彼岸故名度。如言不可破坏相者即是如法性实际。至实故不可破坏。是三事摄入般若中故名波罗蜜。四从有此岸到无彼岸故名度。如言此彼岸不度。故名般若波罗蜜。此乃说到已。所言心者中实为义。即是坚实最要之称。诸部般若文义俱广。奉持传习或生怯退。然即欲令群生易修习故。集法藏人于佛所说般若教中出最要旨。别为此经流行于世。所言经者略有二义。一曰涌泉。二曰绳墨。涌泉注而无竭故可以目常。绳墨楷定正邪故即当其法。具如余处(仁王疏云。文为经。义为纬。织成行者心。云经修多罗有五义。一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涌泉。义味无尽故。三显示。显示诸义故。四绳墨。除邪得正故。五结缦。贯穿诸义故云云)
  经。观自在者 第四随文解释。大分为二。初说正观法教令修证。后说神咒法劝令护持。初中有二。初为观自在说正观。后为舍利子说正观。就初有三。初出正观体。次辨所观境。后示观利益。初中又二。初唱对扬号。后正说修观。此即初也。
  所以唯告观自在菩萨者为堪忍国一切众生施无畏者作大利益以诸群生所知识故。梵语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此云观自在。于诸法中正观现前无有障碍。由此义故名观自在。此就自行明之。又观者察义。自在者无滞义。若有三业归依必以六通垂化摄利难思名观自在。此就化他明之。
  然基测等以观自在菩萨合成一句为人名者甚不可也。自慧浅微不鉴经旨故致斯谬。何以故。经中具举能修所修。菩萨是能修。般若是所修。若今不举菩萨知谁之所修乎。
  且如世尊与诸菩萨对语言时直唱其字不言菩萨。但为他人说其功德时言菩萨。诸经处处有文。应知。又引例难之。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菩萨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若以观自在与菩萨合为一句言观自在菩萨者应以须菩提与菩萨亦成一句言须菩提菩萨。彼既不尔。此何然乎。
  若言观自在本是大士故名菩萨须菩提本是小乘故不名菩萨者。但知诸经所载观自在字不见此中所诠义。故自慧浅微不鉴经旨显矣。非唯不达此中旨趣。释大乘经嘉多迷谬。诸有智者推寻应见经。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 此正说修观言菩萨者能修之人。正论登地。傍论地前。如大经中明诸菩萨习行般若应当思惟。菩萨及佛五蕴等一切法。但有名字。如我众生皆不可得。以其空故此谓一切入地菩萨习行般若。然言菩萨通于诸位今正取地上。故应言摩诃萨。而文无者为存略。故正观观理念念增长名之为行。深般若者所修之法。正论体观。傍论用观。如大经云。菩萨行般若时不念我行般若不行般若。非行般若。非不行般若。菩萨如是行能为无量众生而作利益。亦不念有是益。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出法性外。故如是行般若为最第一最尊最胜。为无有上。其为深者究竟之义。如言般若甚深极重凡夫二乘叵思度。故此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空若实。是深般若蕴处界所不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不取不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边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所触。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坏。故有法如毫厘计有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是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名寂灭无言无戏论法。是故不可破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无有过者。如转轮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般若亦尔。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也。

  所言时者修观之时表以菩萨始从十信终至金刚三无数劫观无所得无相中道方能克证无上菩提
  经。照见五蕴等皆空者 次辨所观境。修正观者行深般若念念增长现前名照。照之分明名见。以色受想行识名为五蕴。通因及果悉聚众法而以成之。故通名蕴。此只积聚于名非积聚于事也。等者等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因果位。此之五种皆空故言等皆空。空者毕竟空义。金光明云。谓于五蕴能现法界。云何五蕴能现法界。如是五蕴不从因缘生。何以故。若从因缘生者为已生故生为未生故生。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缘。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未生诸法即是非有无名无相。譬如鼓声依木·皮·手等故得出声。如是鼓声三世皆空。何以故。是鼓音声不从木生。不从皮生。不从手生。不于三世生。是即不生即不可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非常非断。不一不异。此若一即不异法界。若尔凡夫应见真谛得涅槃。既不如是。故知不一。
  若言异者一切诸佛菩萨行相即是执着未得解脱烦恼系缚。即不证无上菩提。一切圣人于行非行同真实性。是故不异。故知五蕴非有非无。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生。亦非言说之所能及。无名无相无因无缘。亦无譬喻。始终寂静本来自空。是故五蕴能现法界。言法界者中道毕竟空理之异名也。如五蕴法是毕竟空自余诸法皆毕竟空
  经。度一切苦厄者 此示观利益。由修正观销除一切因果患累证二涅槃。度者灭也。销除之义。良以断除苦厄正习超过生死安稳自在。言度一切苦者明无余涅槃。二种生死果报为苦。略三中八。广即无量。以正观力照达五蕴果患空故。渐次能灭生死苦果证得如来无余涅槃。言度一切苦厄者明得有余涅槃。以五住地烦恼为厄。通而论之一切烦恼皆能厄缚众生令恼。别而论之亦有四厄。谓欲·有·见·无明。此四系缚众生令受诸苦。犹如车轭。以正观力照达烦恼因患空故。渐次销除生死厄因证得如来有余涅槃。言一切者其有二种。谓大分一切与少分一切。若就究竟金刚心位即以大分一切明之。若就以前诸地地中亦以少分一切明之。此由随分修断论耳。而诸菩萨从十信位为得佛果修习正观。于地地中增进修习至佛果时。圆满正观具足万德。如大论言。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问。由三空入涅槃。故以三空为解脱门。如何今唯言空不言无相无愿。答。三空之中空者但空之义。今言空者毕竟空义。既言毕竟空即无有所遗。何无相无愿有所不空乎。其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是知。空名虽同浅深异也。
  经。舍利子者 第二就为舍利子说正观大分为二。初明所观理。后明能观智。初中有二。谓略与广。略中又二。初就色蕴。后例诸法。就初有二。初唱对扬号。后正显真理。此即初也。然以般若是菩萨法所以今告舍利子者仍欲引小趣向大。故二乘之流执法情固难可顿化。然舍利子于二乘中智慧第一。今亲对佛知法性空。劝其众类宜同于我。达法无性不应执实。具在梵语舍利弗怛罗。此云鹫子。此鹫黠慧音声及缚纵任自在。弗怛罗者译曰子也。舍利是其母聪敏辨捷。印度诸国方鹫以号。及怀此子知解倍常。既子八岁言论无敌。欲表母子相次慧高群哲。故举母字标其誉耳”
  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 此正显真理。夫色等诸法因缘所生而无自性。即色宛然空。如中论云。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然即所有色法众缘合成但有假名。无有自性为毕竟空。毕竟空者即是中道如如之理。大品经云。菩萨行般若时不习色有不习色无。详夫不习之意。诚以诸法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像既现。以此即知理非有无。既无有无。岂有非有非无等哉。是知理绝二边道超四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言色者因缘假色。空者中道。以空寂义强名为空。不如对有而言空也。假名色即是性空。而舍利子由无明故不知是义。如眼病人于虚空中见种种形。种种形与虚空一而无二。假名与中道亦复如是。无明所障不知中道而见假色。然此假色与理不异。都毕竟空。故今告言色不异空。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若色实有与理异者。于性空中应有色法。今菩萨以真正观见因缘色即是中道。故名色不异空。然以色既不异于空空复岂当而得异色。故名空不异色。色之与空既言不异。岂得理致之殊异乎。所以后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平等无有差别。故知此因缘色本来是毕竟空。非是菩萨以真正观强观使空。如言色之性空非坏色空。然以色空异称而理致莫殊。斯旨难达。故即之耳。若必以体一而即者。文殊闻相即言不应致无二谛之难。若言文殊遮同未达故迷。言失旨者。佛不应言有巧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以此而推非体一故相即明矣
  经。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者 此例诸法。如是色与空不异余四蕴等诸法亦尔。恐彼疑谓唯色不异空耳余法不尔故举四蕴等。亦皆例同色。色者谓四大种。及此所造五根。五境。并无表色。以质碍义名色。能领纳境起。苦乐舍名受。能取境有相等分齐名想。思造善恶无记分位。及诸心所迁流名行。心意识三皆能了别名识。如色而领。如领而知。如知而作。如作而了。故色受等如是次第。具如余处所言。等者。等取下明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因果位。此五科法皆例同色。
  经。舍利子者第二就广所观理为三。谓标释结。就标章门有二。初唱对扬号。后正标理义。此即初也。虽舍利子智慧第一一闻千解。而究竟理甚浅重极一闻不信解。重听方信解。故前略说令惊机情专注渴仰。今为广说使生信解回少向大。略广之说显于兹
  经。是诸法空相者此正标理义。是诸法者。此中所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因果位之法。所言空者。毕竟空理寂寥清净之义为空。相者体也。一切诸法以毕竟空如如之理为体性故。夫真理者一切法之本性。犹如海水咸为性众水至海味变皆咸。此五蕴等万法归真并同一味为毕竟空。如经中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乃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处处有文不可具举
  经。不生不灭者 就释章门有二。初就渐舍门。后就平等门。初中有三。初就生灭门遣执显理。次就垢净门遣执显理。后就增减门遣执显理。此即初也。有人执言色等诸法定性是有。何以故。有智之流或谓诸法从自体生。或谓他体生自他共生。或无因生。何以言空。故今说言是色等诸法但毕竟空相而有生。若言诸法从自体生即一法有二体。若直一体即无有生自体生无。故他体生亦无。若自他体俱无即无共生之义。若言无因生者是即不可生已破。况复无因能有生。若言无因而有生者修善招苦作恶感乐。若实有生可言有灭。今既无生即亦无灭。如是色等诸法自性生灭不可得。故皆毕竟空
  经。不垢不净者 次就垢净门遣执显理。有人执言。有漏色等染法从垢因缘所生。无漏色等诸法从无染因缘得。是知诸法有垢有净应为不空。如何得言色等诸法毕竟空耶。故今说言。果从缘生是缘无体。缘若无体是缘即空。缘体既无。何能生果。是故色等垢净诸果不从缘生。亦不从非缘生。缘尚不能生。非缘何能生。如是色等诸法不从二生。是即无色等。以无色等故缘非缘亦无。如大论云。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譬如虚空虽万岁雨而亦不湿虽大火烧而亦不热。何以故。本自无故如此。色等诸法本无所有故不可得有垢有净
  经。不增不减者 此就增减门遣执显理。有人执言。色等诸法从因缘故增细成粗。从因缘故减粗为细。既从因缘有增有减可得是即不空。何言色等皆空。故今说言。如是所见其如渴爱而睹阳焰谓以为水。水岂实哉。盖即空也。故经言。色自性空。色等自性永无有。故如是色等永无。云何可说增细为粗减粗为细
  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者 第二就平道门有六。初就五蕴显理。次就十二处显理。三就十八界显理。四就十二缘起显理。五就四圣谛显理。六就因果显理。此即初也。上以色等明毕竟空令义明了正观纯熟。今更别举毕竟空中所无之法而显理耳。由前所言为起后旨说是故言。此言通下六科之法。如大经云色蕴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等。依世俗谛色等可有。以胜义谛色等皆无。故本空寂如第二月。而以妄有即真无故本皆空寂。下十二处等诸空寂皆准此知。诠空寂句所显空寂即是菩萨能诠之句所诠之义。由此证此名菩萨故
  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者 次就十二处显理。所以十二通名处者。一一皆能与识作生长之门。故亦各各有互相差别之义。是故名处。言十二者谓六根处及六尘处。眼以见色为义。乃至法以意所行为义。具如余处。佛以方便说十二处引令入正。既入正已复由真实说皆性空。此十二处皆假施设。本来是空。所以言无”
  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者 三就十八界显理。所以十八通名界者能持自性义。又所持一切法因果差别义故名界。谓地等一切界虽差别无量而皆摄十八。言十八者。谓六根界及六尘界。如处中说并六识界。即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此十八界世俗故有。胜义故无。但有假名本来性空。是故言无”
  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 四就十二缘起显理。此之十二待缘而起故名缘起。言十二者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然此十二缘起有二逆顺次第。此中但明两顺次第。一者杂染顺次第。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二者清净顺次第。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法华金光明等皆有此言。两逆次第从老死起各具四谛。准例应解。今以正观达此杂染十二缘起毕竟空故言无无明乃至无老死。
  又以正观达此清净十二缘起毕竟空故言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尽即灭也。如大经云无明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等
  经。无苦集灭道者 五就四圣谛显理。所以此四通名谛者审实不虚。是故名谛。凡夫不知。唯圣所识。圣者之谛故名圣谛。言苦谛者。谓有情生及所依处。言集谛者。即诸烦恼及所起业。言灭谛者所缘真谛境上有乐法灭故。言道谛者谓诸无漏戒定慧等。今以正观达四圣谛一切皆空。所以言无。故大经云。苦圣谛空寂清净等
  经。无智亦无得者 六就因果位显理。言无智者。于因位中所有之法皆毕竟空。所以言无。故大经云。极喜地空寂清净乃至菩萨地空清净等。然菩萨位所有法中唯智为上。故今举之。大品经云。因果行为体。万行之中般若为主。今言智者即般若是。就翻般若正翻为慧。或翻为智及智慧等。随义明之。言无得者。果位所有恒沙功德皆亦性空。是故言无。如大经云。一切智空寂清净。乃至如来十力空寂清净等。既因行满成佛果已。但是正智无色声等粗相功德。而以义分功德恒沙。且就极数可为万德。万德圆融平等一味。故无挂碍。一为一切。一切为一。随举一德周遍一味。此正观智于一切法都无所得。无所得故无所不得。此诸法者正智所现。随举一法无不正智。故于果位总名为得。而不可以别名的矣。
  经。以无所得故者 此结章门。如大经中空诸法已后皆结言无所得故。今亦如是。
  前说空中无色等法虽以释成色等法空不生灭等。而未释成色等诸法毕竟空言所由。今以欲彰空之所由总结言无所得故。无所得者离着之义。即不在四句内外。过心言路萧然无寄。大品经云。有所得无所得平等名无所得。此乃非真非俗。离绝四句。不可破坏。如是乃名诸法实相。乃至广说”
  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 第二就明能观智中为二。初明因位智。后示果位智。初中有三。初正观现前。次由观断障后由断得果。此即初也。梵语菩提萨埵。略言菩萨。此译曰觉有情。此通诸位。梵语摩诃萨埵。略言摩诃萨。此译曰大有情。唯就地上欲求菩提勇猛精进。于有情类起大悲智。而依此经修真正观。能断障碍得于涅槃。故云菩萨
  经。心无挂碍者 次由观断障有三。初除智障。次除定障。后除惑障。此即初也。挂是障义。碍是拘义。以无所得正观之智断除所有所知障。故诸法中无障无碍
  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者 次除定障。既诸法中知无障碍故除定障。以除定障获得神通威德自在。故无所畏
  经。远离颠倒梦想者 此除惑障。由正观力断除想分别等惑。故名远离。言颠倒者即四倒等。于有漏法计乐净等。故名为倒。以此为本而起诸惑。梦者。由烦恼故造业。由业故受二种生死。由生死之心不见法身。故名梦。想者。受生死时取相分别起妄想计我我所等。如言生死长夜由梦想起未得大觉。如处梦中经。究竟涅槃者此由断得果。
  由断上来倒想惑等并二死果故以究竟得二涅槃最胜之果。梵语涅槃。此云圆寂。德无不满障无不尽故以名焉。又云。心无挂碍明得法空。由达法空故智无滞碍。无有恐怖明得人空。由不计我故内无恐怖。远离颠倒重譬人空。远离梦想重譬法空。由于二空了达无累。故能究竟证涅槃(矣)
  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 就示果位智中有二。初正观成就。后由观起化。此即初也。前就自行从因至果。今就化他从体起用。夫三世诸佛以深般若不二正观已成就故居究竟位为无上尊。梵语佛陀。略之言佛。此译曰觉。有慧之主即具二智。自他俱觉觉行成满。故表佛名。然基公等译曰觉者。欲彰佛是人故以加其者。必非正译梵本之义。若尔菩提是法故译应言觉法。彼既不尔。此岂然乎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由观起化。谓由正观纯熟成佛果已。起二智用垂种种化。夫论菩提涅槃皆以二智为体。觉知诸法义为菩提。离患累义为涅槃耳。阿者言无。耨多罗此言上。三邈言正。三者言等。菩提云觉。谓无上正等觉。实智照真空境为正。权智知世俗境为等。此之二智离于眠梦为觉。
  无过此者故曰无上
  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者 第二说神咒法。劝令护持有二。初叹胜功能。后出神咒体。初中有二。初叹功能。后劝奉行。就初又二。谓别与总。别中有四。初降外道。次救阐提。三拔二乘。四济菩萨。此即初也。以无所得不二正观摧伏外道我见障故。是大神者。高胜多义为大。妙用无方为神。所言咒者咒术之名。世尊秘密正法纲要摧邪显正除恶务善。神祇敬奉。圣贤受持。威力无比。是故名咒。靖迈释云。夫为咒者以灭恶生善为义。
  经。是大明咒者 次救阐提。以无所得甚深般若照了阐提。黑闇障故。是大明者无幽不烛为明
  经。是无上咒者 三拔二乘。以真正观令诸二乘知非究竟。而舍畏苦心起慈悲意。故最胜第一义为无上
  经。是无等等咒者 四济菩萨。以深般若令诸菩萨自利利他万行具足至无等等速证无上菩提。故无类不比义为无等等
  经。能除一切苦者 此总叹功能。夫从常没阐提至后身菩萨由此般若无不除苦。如大经云。虽造一切极重恶业而能超越一切恶趣。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终不由斯堕于地狱傍生鬼界。虽住一切烦恼聚中而犹莲华终不为染。常与一切胜事和合。乃至广说
  经。真实不虚者 此劝奉行。然浅识人舒舌发际尚表诚言。况以如来覆三千界语有谬乎。故经中云。如来是真语者乃至是不异语者。上来所说并是真实而非虚妄。
  故应信受如说修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者第二出神咒体有三。初如来唱说。次经家舒之。后正说咒体。此即初也。瑜伽中云。陀罗尼有四种。一者法。谓菩萨内念慧力持闻未曾闻无量经典能持不忘。二者义。谓如前说于彼法无量义趣能持不忘。三者咒。谓菩萨得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说咒章句。令彼章句神验第一能除灾患。四者能得菩萨忍。谓菩萨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常空静。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菩萨具妙慧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云。壹胝蜜胝吉胝毗羼底钵陀腻莎诃。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乃至广说。然即上来所说正观是忍陀罗尼。今此所说神咒是咒陀罗尼。诸经处处有陀罗尼。应准例知。
  经。即说咒曰者 次经家舒之。如诸经中尔时世尊乃至白佛言等。皆集法藏人舒时事了。今此亦尔
  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者 此正说咒体详夫诸经咒词所有章句皆为诸佛菩萨威神之所加被。一一字句亦摄多义。若翻为此方之言者。字或增减于义有阙。诵持无验。故译经人皆不翻之。或以别造鬼神诸天傍生言音而非印度人间常词是故不翻。诸经皆尔。然基测等译翻之者甚不可也。非但未知咒词之旨而令诵持之流无验。何有怀者依附彼类唐劳神识空过无益乎
  般若心经述义(毕)
  自曩心经疏家其丽不亿。本朝智光述义一卷。得经旨趣可谓善美。予始阅看之拍掌肯首敢书卷尾
  万治庚子腊冬上潮大谷门人大可谨识
  宽文丙午九月下浣真宗后学耻钝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