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No.2301

三论玄义钞卷上

读师贞海和尚

  师云。题号中。三论者。所释也。玄义者。能释也。摄所归能。并属题目也。所释中。三论者。中·百·十二是也。所言论者。影师交言为论。睿师尽言为论。宗家判云。影公约始。睿公据终。两义不相违(云云)(论迹义)能释中。玄者。幽远义。义则所以也。名玄义事。不入文遥解大乘故也。更有意。师云。玄(ヲ)所释(ニ)入(ル)义(アリ)。玄(ハ)幽远义故。今用前义也。训云。玄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经言借之)甚有所以。目之为义也。(义疏云。知法者。知十二部经。知义者。知十二部所表之理也。释?槃七善文)。
  惠日道场等。道谓菩提果。场谓万行场也。题撰号。于中初出处。次彰名。名中初明通名(沙门)后示别名(吉藏)奉命撰者。异本云。大隋仁寿二年四月十四日奉命撰(文)又三年号。开皇(二十年)仁寿(四年扬坚)以上大业(十四)后扬天位时也。命者。古云命谓天命。扬坚敕命也(云云)撰者。古云述也。定也。谓撰古遗文述而不作(云云)。
  总序宗要开为二门等者。师云。从此文去至唯斯二也。先此文缘起分。于中初总叙三论玄宗。次夫适化等下。别明三论奥意也。初文宗要者。则破邪显正二门(邪通邪见)宗者二义。一者。处归云宗。二者。可尊义为宗。要谓肝要义也。破邪与显正者。三论大旨也。故云宗要。释此宗要有二门。不入文遥释。与别释众品是也(为言)。
  通序大归者(今玄义一卷也)别释众品者。指三论疏也(别释众品有异义欤)训云。一通大归者。从玄义始至显法正义第二文段终。是云通序大归分。二别释众品者。从次明经论相资文段至玄义终。是云别释众品分(云云)(已上两义)师云。宗要者。所诠义理。教理因果通。一偏不可定(云云)。
  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者。师云。已下明三论奥意。文有六段。一佛教大宗(初文)二内外邪迷(但九十下)三圣教讹替(遂使下)四本地哀伤(善逝下)五四依垂迹造论(四依下)六还明论宗(但论下)还者还总序三论科也。夫适化等者。是引兴皇师语也。以何知然者。中论疏一云。师云。夫适化等(云云)师者。先德兴皇寺法朗法师释。故知尔也。所云适化等者。此文明形声二种益物。诸佛应化不出此二故。适化无方者。形声二应也。陶诱非一者。形声益物义也。考·圣心下。双明形声益物意意者。破邪显正是也。息患者。破邪也。通理者。显正也。又云。患者因患(五住)果患(二种生死)而此破邪与显正者。并可通形声二种。故云双释。然非圣心局破邪教意局显正。是则文互现也。说教中陶者。破邪义。诱者显正也。形应中适化者。适化训(ノ)时(ノ)化(ノ)所化(ナラハ)适化(スト)训(ノ)时(ノ)化(ハ)能化(ナルヘシ)(云云)问。教意通理解释。如何通形声耶。答。师云。形色表理教门也。师云。此圣心者。圣(ハ)偏(ニ)如来(ナルヘシ)何者。是叙佛教科故。
  但九十六术等者。师云。已下第二段也。所云九十六者。一义道有九十六。其中一内道等(为言)一义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故云九十六也。
  栖火宅为净道者。檀提婆罗门。此身?槃。此计欲界。阿罗罗外道。计无想为?槃。此色界。郁头兰弗。计非想为?槃。此无色界也。既是计三有为?槃。故云栖火宅为净道也。火宅三界也。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云云)净道(ハ)?槃(ノ)翻名(ノ)随一也 已上”。
  五百异部者。取五百部有二义。一云。婆沙莚五百部。则是有部萨婆多支流也。一总合论二十部枝条云五百。今当后意也”。
  遂使鹿苑等者。师云。已下第三也。是寄说处明教门讹替也。古云。鹿苑所说因缘小教。反为若常若断之见岳。复鹫岭所说无生大经。反成若有若无之稠林。寔不可不忧。此则造论缘由也(云云)。
  善逝以之流恸等者。师云。是第四段也。左点意。有人之义也。
  四依为之等者。是第五段也。此人(ノ)四依也。付之龙树菩萨。如楞伽经。是第二依(须陀斯陀初地已上菩萨)若依睿师意。是第四依。十地穷宗判故。
  但论虽有三者。师云。第六段也。如文中释者。破邪则下化众生。显正谓上弘大法也”。
  振领提纲者。古云。领谓裘端之襟。纲即纲上之绳。由振裘领。则众毛自整。由提大纲。众目自正矣(云云)。
  答论主究其源尽其理等(云云)问。此答大意如何。答。师云。答大意明观尽执义也。究尽其理原者。是论主观也。
  一原不究等者。是明邪执缘。群异乃息等者。正执尽于观义也。正观尽邪执故。遍破一切答成也(云云)私云。古有两点。师义同欤。左点(ニ)尽(サントナリ)者。颇师义不相应欤。其意可知(云云)问。原(ト)理是有何异。答。师云。体一义分也。谓理无相平等一理也。一乘佛性是名一原。二乘虽觉一理。犹昧一乘。此义分不同也(云云)问。一原不究毫理不尽者。是谁人耶。答。师云。总云。所有生心动念类。至裁一念。并是不究不尽辈也。别分人者。则有四对。一迷原三乘。迷理六道。二迷原圣惑。迷理凡惑。三迷原内人。迷理外道。四迷原有所得大乘。迷理小乘之流也。四对各有一往所由。繁故略之([?*余]处释见)。
  问既无法等者。问。就三论所斥。上问疑其众多。今问寻其局狡。前后问端似一事两信。云何。答。师云。问端依答转所诠为显正义也。必不可一准。问答相生。不言显文(云云)问。此问中初领前言(见)于中初无法不究者。牒上无源不究言欤觉。次无言不尽者。牒何言耶。答。师云。问义不尔。初无法不究者。是双牒前无源不究无理不尽也。无言不尽者。法(原理)所诠。言能诠教门也。无理原不究尽。亦无言不尽。故总牒教理究尽也。无言不尽者。是简异小乘论云也。小乘论理不究尽故言不尽。是故非尽言为论义。大乘论义理穷了。故则以尽言释论义也。今文正此意也。是以总统前后问答。中观论三字也。谓论主能究理原者观也。其理原者则中也。吐内观心排群异是论也。今无言不尽者。则是也。应知(云云)。
  答初一为外者。私云。答中有三双六句。然初一双摄一切。次两双必不尔。则知。洗四迷一切尽者。三双合论为言谓也。非三双各摄一切欤(云云)问。此中无人天乘。何云一切尽乎。答。私云。人天乘通大乘释。何出四迷乎。
  优降者。师云。优降则胜劣也。如次(云云)。
  外道不达二空等者。问。外有拨无计。何偏云不得二空乎。答。师云。拨无邪见。横计空非真空故无过。问。若尔者。拨无外道。不达二空可尔。何云横存人法乎。答。师云。起拨无见者。依先存人法故无过(云云)。
  秡摩具辨二空而照犹未尽者。师云。照犹尽有多意。一者。得折空不知即空。二者。得界内空不了界外空。三者。但见空不见不空(已上十二门疏见)四总相知非别相知。(?槃经等说)如此等照者。智慧也(云云)成论二空者。第十身见品见。
  答总谈破显凡有四门等者。师云。破显者。破邪显正云也。显则收同。四句中初破句。第二显句。第三俱是句。第四俱非句也。此四句总亘前四宗。答大意。于内教中。亦有破显等四句故。亦得破无妨(为言)问。于外有第二句云者。其义云何。答。师云。外道窃偷佛法教法。故有收而不破义。如贼盗牛。又外道邪心推尽言中。偶有契佛法言。如虫食木成字(已上)下释又一切外道教。悉皆佛法也云边有之故。收不破也(云云)智论云。呵旃延弟子云。三藏无此说。摩诃衍中亦无是说。盖是诸论师。自作是说。即是其事(文)问。毗昙·成实有第一句者如何。答。师云。智论呵旃延云。是语非大乘说。亦三藏无此文。则其证也。问。所引智论于毗昙证。于成实如何。答。师云。智论呵旃延言。成实不非。明知。共用。若尔者不相违。加之于成实于论中。亦有自作言。可寻之。智论第四十卷问答云。初僧祇(ニハ)成佛为人不说我不知。第二僧祇(ニハ)我知人不说。第三僧祇(ニハ)为人说我知(文)三僧祇云文知不知言无大小也。问。于大乘有第一句者如何。答。师云。五时四宗语是也(云云)问。于大既具第一句者。何上文云大乘乃言究竟等乎。答。师云。上约所惑佛教无浅深并究竟。今破而不取者。约自作语言各有边边不相违(云云)大乘玄云。应依四依正说。莫依凡妄说(文)凡夫妄说。可安第一句也。自此以来等者。师云。是结前生后言也(云云)学者云。自此以来两言不符顺。若又有本据可勘之。从此已去者。此时云可用后训欤(云云)。
  夫至妙虚通等。师云。初文释外道得名。凡训外道二字有二。一外之道。二外于道。今释当第二训故。道至道也(ト)释。依此意。一切众师不契至道。悉皆外道。然今约谬计之甚故。且寄四术三玄。与外名也(云云)私云。百论疏释。今大同也。十二门疏。然道未曾内外。随人行道自成内外(云云)彼释可思之。师云。道有九十六。其中一内道者。第一点意也(云云)。
  答有外道云者。师云。有外道者。六师中第五师迦罗鸠驮迦旃延也。大自在天者。第四禅梵王也。元康师云。自在形体长大八千由旬。寿命八万劫(云云)问。何故此外道。计自在天生乎。答。私云。至第三禅者。为大三灾坏。第四禅天主下生故云尔欤。可寻之(委如中论疏)。
  七计例然者。师云。中论八计中。上出初自在一计竟。今例[?*余]七计。七计者。韦纽天生·和合生·时生·世性生·变化生·自然生·微尘生·是也。但自然一计。第二无因有果一执也。不可收今邪因释。捡知。七计者言总者欤。
  盖是交谢之宅等者。师云。一义云。因果交迁云交谢。因果相答云报应。一义云。因灭云交谢。果生云报应(后义为正)此因果六道众生所依托故。喻宅场也(云云)。
  夫人类等者。师云。上依内教因果道理破。今据现见法斥也。物类等者。麦豆等云也”。
  例如庄周等者。师云。是引庄子说。例譬无因义也。庄周亦云庄子。庄姓周名也。子男子通称也。魍魉者。影外微阴也。魍魉幽阴义也。造化者。淮南子曰。造化谓天地也。又云。注曰。造化阴阳也(云云)有云。阴阳有造化理故。阴阳云造化欤。问。云何造化无所因乎。答。师云。造化有物初故。问。道生一一生二。二则阴阳也。若尔阴阳所由一气。何云造化无所由乎。答。师云。一气围阴阳。阴阳外无别体。所以今造化者。则可摄尽一气者欤。淮南子云。夫造化者。擢援物也(云云)。
  无因自然等者。师云。上举庄子自然有。显无因计。今问答。令庄子计同无因。欲同破之故。有此问答也(云云)私云。如师义者。问自然者。指庄子闻。而依古料简并[?*余]处解释。自然言。可笼外道自然与庄子自然见。今此外道。衲衣外道也。若外道自然。一向无因一执也。庄子自然。自然有因等释([?*余]处释)当段释始终相生。颇[?*隹]见。可思之。
  若必无因而有果者。中论因缘品长行云。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生天。以无因故(文)疏释云。若无因有果者。第四例感果破理实。应云无恶因得恶果。无善因得善果。而今不尔者。持戒人。无地狱因应生地狱。五逆人。无生天因应生天也(文)可准知之。私勘之”。
  问有人言自然有因等者。师云。是重举庄子之义。救前破也(云云)序疏云。万化犹万物之异名(云云)私云。庄子之意。正在自然。故景不待于形。只自然等(为言)而今释并[?*余]处释。常出庄子之义。自然有果等。此[?*隹]思。有人云。庄子正虽不明有因义。亦不遮因义欤。何者影由形自然也。(为言)故(云云)犹可寻之成鉾楯者。此有因缘。可知(云云)(私云。宋人物语有之)。
  答断见之流等者。师云。是十四[?*隹]中不如知义也。计即阴之我人也。
  夫神道幽玄等者。古云。序疏云。幽玄二字。俱训深耳。又玄谓玄闇。不可得见也(文)师云。神道者。云心法。非呼真如实相(云云)”。
  义经丘等者。丘谓孔丘也。古引史[訁*巳]曰。首上圩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云云)。
  理涉旦者。师云。旦者。谓周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父(云云)。
  经云如雀等者。师云。经者十地经也。此中雀者可喻神。瓶可喻依身。罗縠可喻命根欤。师传云。七女经分明说。未见十地经七女经一卷。小乘经(云云)。
  匡山惠远等者。是判释十地经意也。见偏年通论义四(二丁)远法师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五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文中云。文子(文名也)称黄帝之言曰。
  形有靡而神不化。乘化至变无穷(云云)(良本说也)又次下文。火之传于薪乃至终期都尽耳释。注经所引全同。可知之。注法华第一曰。如薪尽火灭(惠远曰。火之传于薪乃至终期都尽之。今释全同)次曰。或以烦恼为薪。五蕴为火。烦恼除则五阴断。故曰薪尽火灭。或以感譬于薪。应喻于火。感谢应摄故。曰薪尽火灭。虽穿凿不一。而远公之释。温故而知新也。可准之知。非释十地经。尤字过时(キウト)读。论语见。
  指穷之术妙等者。师云。就指穷有二义。一义云。前薪云穷。后薪云指。相读之术法故云术。叹美云妙(为言)一义云。云以指指示前薪穷云指穷(云云)后义意庄子见。今文段前义犹亲欤(云云)。
  情数之感深者。古云。谓有情因果感赴相续无际故。言深矣。
  不得见形等者。师云。已下宗家释也(此义非也。远也。出通论)。
  问曰后学等者。师云。一义云。问云二字。安下云何名为等上。可意得也(为言)此意。今引黄帝语者。举世人所信外言。为成因果决定旨破无果见也(云云)委细如上。又一义云。上义经丘未晓等。所以今后学引黄帝语致疑[?*隹]。故有问曰言。然无答者。让下排震旦众师文义故也(云云)下云何上。异本有问曰字思之。所言黄帝者。三皇之随一也。一大旻(伏羲氏)二炎帝(神农氏)三黄帝(有熊氏)绍运图见。
  六师云无有黑业等者。师云。六师中第一师。富兰那迦叶义也。具有四业。今且出二业报(云云)?槃经第十九出此说。初今所引。次云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等(云云)如说相者。不明不黑不白业见。
  四邪之间最等者。师云。四术中无因果。殊其过甚云意也。包氏曰。尤过也。郑玄曰。弊犹恶也。杜预曰。弊疵也(云云)又上引论语(云云)百论下初疏云。四外道。一僧伽执因中有果。二世师执因中无果。三勒沙婆亦有亦无。四若提子(东音)非有非无也(文)又此玄四邪者。百论四外道异也。四邪广通也(师说也)。
  答释伽未兴等者。准知百论疏。四外道中。除若提子[?*余]三外道。并释迦未出时兴见。于中师云。僧佉劫初出世。世师如来出世八百年前出世见也。依此答意。上来所列四外道。正可当灭后柯条也(云云)所云柯大条小。古云。柯条谓小枝也。即喻其外道支流也。私云。归去来辞云顾庭柯而怡颜(云云)庭柯小人也。古乡旧知。今是小人。故云庭柯。少枝义也。
  一研法二核人者。问。前破天竺四术。何故不核人耶。答。师云。就天竺外道核人。百论等中。委细见故。让别释众品中。今此中不更论欤(云云)。
  震旦三玄等者。古云。一说云。孔子·老子·庄周为三玄。此即孔子说有。老子说空。庄子说中故。一说曰。孔子·老子·周公旦以为三玄。一说曰孔子·老子·颜回为三玄(文本文可寻)后见净名经者。一卷古维摩经也。严佛调译也。亲友等者。师云。此净名非什师所翻。古旧经也。亲友者。宝窟曰。书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云云)期神者。一心训义。[穴/俱]累者。断烦恼义。出生死义也(云云)方者。大乘教也。僧肇法师。在俗时。家贫常以佣书为事故。历观经史。见一卷古维摩经。得所归极故。舍家入道。闻什师在凉州。进途至凉。见什公为师[訁*靑]业。什公叹曰。言肇僧肇。玄宗肇故(云云)百论序(取意)三玄事。宗镜录四十六云。周弘正释三玄云。易则八卦阴阳吉凶。此约有明玄。老子虚融。此约无明玄。庄子自然。约有无明玄。自外支流。祖原出此(文)三玄本说。从来不详。幸今得之。尤可秘藏也。
  三玄与九部者。私云。三玄震旦外教。九部西天内教。九部则除十二部中方广·授[訁*巳]·无问自说。取自[?*余]九部。
  伯阳与牟尼者。元照释云。李聃(吐蓝切)即老子也。姓李名聃字伯阳也。同极(トハ)极理也。杭行(ハ)行(ハ)智也。但影略互显。又曰。牟尼此翻寂默。即释尊名也(文)训云。盂兰新[訁*巳]云。释迦牟尼梵语。释迦能仁。牟尼寂默(云云)喟然者。玉篇云。喟丘愧反。大息也(文)元照释云。喟然者。叹息之声也(云云)。
  凡夫之智孟浪之言等者。师云。凡夫智者。老庄智也。并出三惠外。孟浪者有二义。一谓率略之言也。二谓漫澜无所取舍之谓也。俱庄子见。
  而未讵至也等者。师云。上未始诣者约法。此文据人也(云云)。
  略陈六义等者。问。此犹什公语欤。如何。
  答。师云。宗家解释欤。
  朗鉴三世者。师云。鉴三世则三明。三明者。一宿命。明知过去。二者漏尽。明知现在。三天眼。明知未来。此三明在果位。则亦名三达也(云云)师云。外唯辨一形故。辨正论云。外教中。假令有三世事者。此窃取内义也(云云)外则五情未达等者。师云。五情者五根(眼耳鼻舌身)未达者。不得天眼天耳等也。
  内说六通穷微者。六通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是也。问。如解释。外人都无天眼等通力(闻)如何。答。私云。今就震旦外人故。偏云五情不达。若据西天外道者有异义。?槃疏云。若是萨婆多成实等所解。凡夫亦得五通。若是雪山部。圣人得五通。凡夫不得。而今外道飞行自在等者。此是其若得医道术。或是鬼神等依助故尔。不名为通(云云)可准知。
  外未即万有而为大虚等者。师云。大虚者。老子之虚无道也。内见彼义。虚无当空劫。一气则有物初也。此当成劫初微风也。例如僧佉二十五谛当内十二因缘。若尔空有既隔历故。不即有为空也(云云)。
  内冥二际等者。师云。二际者。生死·?槃也。僧睿中论序云。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中论云。?槃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文)。
  内则缘观俱寂者。缘者境也。观者智也。俱寂者。中论疏云境智是因缘义。既称境智。是则非智。既称智境。是则非境。非境非智。泯然无际○。若游此玄门。则戏论斯寂(文)可准之。
  短羽之于鹏翼坎井于天池等者。师云。短羽者。云蟭螟等也。鹏翼者。凤凰之翼也。坎井者。穴井也天池者。谓大海也(云云)春秋曰。东海有虫。巢蚊睫。再乳再飞。而蚊不为惊。命曰蟭螟(文)古云。问。大鹏与凤凰者各别鸟乎。答。弘法大师性灵集曰。附凤凰而届天涯。唯可一鸟(云云)(文)义疏第一云。海龙王经云。金翅翻为凤凰○金翅鸟经云。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也。阎浮提只容一足(文)释大身迦楼罗。
  秦人疑其极等者。师云。一义云。秦人者。指什公。吾者宗家也。意什公既疑。非吾始更言云意也。一义云。秦人者。秦代疑内外之道人也。意秦人疑极。不足言之(为言)此义吾者宗家(云云)。
  道曰杳冥者。文选云。日杳杳西匿(文)字书曰。杳冥深远貌也(文)。
  答九流统等者。元照引汉书云。又云。九流者。一儒流·二道流·三阴阳流·四法流·五名流·六墨流·七纵横流·八杂流·九农流(云云)通真[訁*巳]云。七略者。辑略(辑音集。即诸书总要)兵书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方伎略(云云)元照释云。略法也谋也(文)。
  盖以砂糅金等者。师云。一义云。砂(ヲハ)外书(ト)取。双非(ヲハ)金取。一义云。任彼情。金外书(ト)取(ルヘシ)。盗牛论者。?槃经第三长寿品见。盗人贼长者牛。为出乳不知其故等可捡知(文)。
  周弘正等者。古云。周之弘正。不可读之(云云)又曰。百论疏下云。然震旦玄儒。但有有无二句。无非有非无。天竺外道三外道。三大经文亦无之。直有不可说之言(云云)。
  盖是道士用三洞等者。师云。道士者。学道教辈也。三洞者。古来未次也。
  悉达处宫等者。西域[訁*巳]云。初萨婆曷剌陀悉陀(唐言一切义成就。旧曰悉达讹略也)远弃转轮王位。为鄙贱人(文)。
  老为周朝之柱史等者。师云。柱史是大内[訁*巳]之唐名也。未及左右大臣(云云)扶桑略[訁*巳]云。相当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子时生岁(云云)外书日。无为虚无同义也。
  清虚是九流派者。师云。清虚者。虚无道也。九流中道流是也。故云九流派也(云云)。
  问同人者之五情等者。古云。意言。虽眼耳等五是同人故。迹为周朝柱史。神智明朗之方。大异凡夫。故本实天尊故。与能仁有何异耶(云云)。
  答汉书亦显品类等者。辨正论云。前汉书云。孔子为上上流是圣。老子为中上流是贤。何晏王弼云。老未及圣(文)南山云。贤者多才行也。圣者无不通也(文)风俗通云。圣者闻声知情故曰圣也(文)。
  设令孔是儒童等者。破邪论云。(法淋所制。三论学者。唐初人也)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云颜回。摩诃迦叶。云老子(文)此义造天地经。及灌顶经见。
  若圆应十方八相成道等者。弥勒经游意。引释论曰。诸佛八相成道。一上天·二下天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说法·八灭度(文)起信论。除上天开下天入胎见。
  法名出世等者。问。此意人天小益。三乘大益。俱可名出世耶。答。一义云。不尔。今言三乘边为正。且云法名出世(为言)可思之”。
  至如孔称素王等者。古云。孔子谥号。代代送之。如前汉平帝。追成宣尼公。乃至唐玄宗。谥为文宣王等也。今称素王。时代须捡(云云)。
  名儒者。柔和义也。外书见。
  有萨卫门人等者。师云。萨卫者梵语。此翻一切有。有法有七十五。摄之为六种。谓三有为三无为也。此宗三藏中。以论为本。故名云阿毗昙宗也(有云。必不可言七十五也)萨卫能说教门。毗昙所造论名也。
  无漏慧根会理者。师云。无漏慧根者。四果体也。三无漏根是也(未知根欲知根已知根)会理者。理则四谛十六行相理也。冠绝者。此取喻。犹无比义也。
  问夫欲立理者。师云。此牒前立宗。问毗昙部类。宗源者。则部类也。立宗源故(云云)。
  一者如来自说等者。古云。今案目录。列小乘律中曰。阿毗昙经一部二卷(云云)师说云。新译经也。非宗家所览(云云)。
  二者邻极等者。玄应师一切经音义云。舍利弗阿毗昙者。二十卷二十二品。姚秦弘始十六年。昙摩崛多耶舍译也。除大乘小乘内。邻极亚圣云也。舍利弗智惠第一故。如佛喻也。开元录云。阿毗昙。二十二卷或二十卷或三十卷(文)师云。邻极等者。昔教意也(云云)。
  三者佛灭度后等者。中论疏云。佛灭度后三百五十年。作八犍度(云云)开元录云。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迦旃延子造。或二十一卷。符秦罽宾三藏僧迦提婆共竺佛念译。第一译也。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迦多术尼子造。大唐三藏玄奘译。第二译。右上二论同本异译也(云云)。
  于西凉州译出等者。译者可寻之。浮陀跋摩。此云觉铠也。高僧传第二见。师云。止三犍度者。初犍度也。新译有二百卷。具解八犍度(云云)。
  五者七百年等者。述[訁*巳]达摩尸利。此云法胜。撮婆沙中心。作二百五十偈。青目注解为四卷。名阿毗昙心论(文)。
  六者千年之间等者。师云。达摩多罗。此云法救。是非四种萨婆多中法救(云云)此法救尊者。四种萨婆多中法救得业欤。
  其间复有六分毗昙等者。古云。六足论名六分毗昙。此六足论至于唐。玄奘传来。大师唯闻名未见之故。云并不传此土也。光[訁*巳]云。言诸论者。谓六足发智。言六足者。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一万二千颂。略本八千颂。大目乾连造法蕴足论。六千颂。大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已上三论。佛在世时造。佛灭后一百年中。提婆设摩造识身论。七千颂。至三百年初。世友尊者造品类足论。六千颂。即是旧众事分阿毗昙也。又造界身足论。广本六千颂。略本七百颂(云云)(取意)师云。新家名六足论事。旃延发智论为身。此六论拟足。道理不可然。身子目连等论。岂为发智之足耶(云云)。
  释论云目连等者。师云。和须蜜者。世友尊者也。[?*余]论师者。指舍利弗等四人欤。问。上所出舍利弗毗昙。六分中集异门足论同欤云何。答。师云。理可异(云云)
  复有甘露味等者。师云。今虽云未详作者。准开元录。尊者瞿沙妙音之造见。
  显其虚实者。问。虚实者何乎。答。有一义云。虚实犹失得义也。意举十门显得失(为言)是终令成失(云云)一义云。十门破斥。多带甲显迷故云虚实。实者今正义。虚彼宗计也(云云)。
  理超四句者。准古义。所云四句者。可笼所有四句也。
  言之者失其真等者。师云。肇论出四法四人。四人中今略须菩提释梵二人。四法具见。更亦加七辨五眼。依?槃经。法·义·辞·乐四辨。加捷疾·不断·利辨为七辨。若依大集经所说者。一应发辨(心思言中必应发)二应机辨。三应义辨。四捷疾辨(多人同一时答)五不断辨(前后相生)六利辨(益人)七最后辨。(总前六也)次五眼者。肉眼·天眼·惠眼·法眼·佛眼也(智论第九次第也)。
  释迦掩室者。此有二义。一佛初成佛欲度迦叶。假设方便投彼寄宿。遂以毒龙之室安置如来。毒龙欲害降伏入钵。未施法化义如掩室(文)一义云。初成道三七日思惟。说之云掩室(云云)古云。后义甚叶今文(取意)。
  净名杜口等者。入不二法门中在此事(云云)问。五眼·七辨人法中何乎。答。师云。人所摄。何者。五眼不见。七辨不言者。释迦掩室所貌故(云云)师云。总此第一章。远乖方等文意也。
  故净名云法名无染等者(中观不思议品第六文)云。智论般若如火炎。四边不可触等判则此意也”。
  又夫见有等者。师云。上释约不见道边。今据成见边。一往如此可见。
  故法华云等之文。义疏云。入邪见稠林者。此中有一见二见乃至六十二见。六十二见者。大品佛母品云。开世间边无边等四句。死后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为十二。及身与神一。身与神异合为十四。常无常内。约五阴作之。一阴具常无常四句故成二十。合为六十。一异为本为六十二。又释。即色是我。离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一阴有四。五阴二十。约三世为六十。断常为本。合六十二。十六为即阴。四十六为离阴。又释。一阴上计有无二种。五阴便成十见。三世为三十。凡夫五阴有三十见。圣人五阴亦三十。合有六十。?槃非三世摄。但计有无二。合成六十二见也。六十二见属边见也(文)。
  答正观论云等者。彼论六种品文也。疏释云。以浅智故。见五种为有(地水火风识)空种为无(云云)。
  第四守小筌等者。庄子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云云)合法可知。师云。小筌者。云小乘教也。小乘筌执不可。小入大初也。南山释云。施小为大也(文)。
  未见月等者。指月之喻出自智论第九(云云)。
  故善吉观法空等者。师云。如来说摩耶经毕。从忉利降日。莲花色尼现种种神通。成转轮王奉拜佛。善吉不尔。唯观法空。如来则叹还云莲花色尼(智论见)。
  身子入空定者。未捡得之。有人云。增一阿含第三云。佛在罗阅城迦·兰陀园。时舍利弗。耆阇堀山。入金刚三昧(亦名破虚空三昧)时毗沙门天。遣伽罗及优婆伽罗二鬼。至毗楼勒天所。空中见舍利弗入定。迦罗打之。定力故不觉。于是诸佛叹之见(取意略抄)若此文欤。有师云(禅那院东大寺珍海)古道中阿含见(云云)可寻之。后日见智论六十四初。出此事。伽罗夜叉打之。舍利弗入灭尽定不觉。可见之。
  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等者。元照释云。无是非者。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一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其实如来所说。悬[訁*巳]灭后故。云未来起(云云)古云。问经说既皆从大乘出。与法华一乘何异耶。答。法华说摄入。此经辨出生。既明皆从大乘出故。同无量义经出生义。不同法华摄入一乘。又此经密显于一。法华显明于一。或又此经唯会法而不会人。法华人法俱会。又此经但会理而不会教。法华理教俱会(云云)此中有四异见。一摄入出生。二显密。三人法。四理教(云云)。
  大集经云虽有五部等者。师云。五部有同时前后等异说。此经总可亘何欤。五部义下显正章见。师云。无是无非者。二十部共无非是故。云无是非也。是四句中。取而不破二句意。无是非释也。大集五部者。一昙摩鞠多。二萨婆帝婆。三迦叶毗。四弥沙塞。五婆蹉富罗(文)又义(ニハ)除第五婆蹉。加僧祇。怀素释也。问。法界?槃者何乎。答。师云。法界所证理也。?槃所归果也。界者。此时性义取(云云)。
  第八非学本大品经云。欲知四缘当学般若等者。问。毗昙所学四缘。有无穷无因过(见)般若所学四缘。何故无如是过失耶。答。师云诸法本来不生。凡夫颠倒谓生。此颠倒所谓前。假建立四缘。既是为缘假立四缘。何寻从来。如是四缘(ニハ)都以无过失。而阿毗昙人存四缘定性。故堕失(云云)中论疏云。因缘品。佛说四缘。如炎如梦故。四缘是非缘缘。虽缘非缘。今闻四缘。作缘缘定实。而执故名阿毗昙人(云云)所言四缘者。中论因缘品云。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文)应知。问。欲知般若。可学四缘云乎。答。不尔。师云。智论三十二四缘释故云尔也。般若经四缘(ヲ)委细释故也。又四缘无从道理能说(云云)。
  本起经云等者。私云。明身子得道说偈。异说不同也。华严经。舍利弗·目连来学品文。今所引全同也。十二游经。马胜答身子云。诸法从因缘灭。诸苦尽灭(云云)私云。训云·身子目连本是删阇耶外道弟子也。删阇耶死时。以五百人弟子为二分。付属身子目连而告言。吾所学法·所语理·不残秘心底。悉付二人(云云)然师临死含笑。二人问云。临死叹别。何故含笑耶。师答云。自此南方有金地国。其王与我同时死。后妃悲。而叹与王死。死路不可任心。王岂悲同行乎。今笑其愚。言讫死耳。二人向南远见。不见金地国。又不见王死妃悲。即二人同心云吾师残法。舍于师出去。其途中。而逢頞鞞沙门(云云)身子一度闻偈得初果。目连迟来。见身子之眼语曰。汝服甘露。有何等事。身子指沙门语曰。如是。即为目连二度说偈。同得初果(云云)三人俱诣佛所。佛召善来。落发着衣。则为他闻说法。即得第四果。住在佛家。今为长子(云云)頞鞞头陀出时佛言。汝今日外道婆罗门可遇。不可论议。定可负。汝示偈问外人是诵(云云)今处引偈是也。沙门者。从初果立也。大集经云(宝幢分为身子说)马星(新云马胜)法从缘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靑*爭]。世间即苦。苦因名集。若修八正道。世间集灭。忧婆提舍闻是语已。得法眼净。是说偈言。我闻比丘说四谛。即得过三恶道(文)大论(十八)云。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义如是说。此偈但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中不相离。故名为随相门(文)法华义疏云。譬喻品。拔邪说?槃者。頞鞞说偈云。诸法因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义如是说。此偈明三谛。诸法因缘生谓苦谛。是法缘谓集谛。及尽谓灭谛。虽有三谛。正为明灭谛?槃。故云拔邪说?槃也(文)。
  问。义疏文全同智论故。智论云三谛。大集明四谛。经论异说。如何会之耶。答。仙光院云。应有二会释。一云。法从缘生等四句。正是马星所说偈颂也。世间即苦下。只是解释。非所说偈(云云)二云。且缘初番一偈。唯三谛为随相门耳。问。依解释旨。当段所引经文说三谛。(见)何者。一切诸法苦谛。因缘集谛。本源则灭谛?槃故。既是三谛。空其中一行相。[?*余]并有法也。若尔者。何以本起经处说。为见空成圣明据乎。答。师云。经文正旨。显在于空见(エルカ)故。良证也(云云)更可有义。五人者。义疏云。五人者。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三頞鞞。四拔提。五摩诃男拘利(云云)”。
  第十丧圆旨者。古云。谓失二谛圆具教旨。故云丧圆旨。序疏云。丧失也(文)。
  诃梨跋摩高足弟子者。古云。指其人。云(ニ)高足弟子。恐非真弟子欤。须捡之。    
  九百年内等者。古云。大乘玄论迹义云。出于七百年。名诃梨跋摩。云何相违耶。
  答。恐人出也。七百年。造论九百年(文)。
  鸠摩罗陀等者。慈恩唯识述[訁*巳]云。佛去后一百年。中北天竺国。怛叉翅罗国。有鸠摩罗多。此云道童。造九百论(云云)又云。五大论师。名五日出即五天一时生。中印土是龙树。东印土是马鸣。南印土是提婆。西印土是室利罗。北印土是鸠摩罗多。即五百出也(云云)。
  徒辙僧祇等者。师云。僧祇者。具云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也。诃梨徒僧祇者。是非根本大众部。二百年中。从大众出一部。为多闻部。成实自此出。本所学萨婆多上坐部支流也。故云徙辙僧祇(云云)徙谓迁移也。略述云(元兴寺智觉作)成实论云。佛灭后八百[?*余]年。诃梨跋摩。此云师子铠。中天竺僧佉徒。后回心已事萨婆多部鸠摩罗多。受学八犍度论。兼习大小。折有相之言。申无相之旨。于疏勒国。造此论。一部有二百二品。僧祇为傍。三藏为正。什公所译。在二十卷也。(文)今释十六卷(ト云ヘリ)与此相违。
  钻仰九经澄汰五部等者。师云。九经者。十二部经中。除[訁*巳]别·自说·方广。九部经也。
  五部者。下释见。所言澄汰者。澄而去浑浊。汰而去瓦石。各取其中清金故(文)邪雾者。师云。雾五翳随一也(二度邪雾者。佛一度。我一度也)。
  声流赤县者。师云。罽宾者。指天竺。赤县者。呼震旦也(云云)中论序云。疏云。此区总名赤县。河图云。昆仑山东北方五千里。曰神州。亦名赤县。禹于赤县之内。画地分以为九州。故铸九鼎镇九州。则知赤县是九州之总名(文)。
  四谛建章五聚明义者。师云。四谛章(ニ)加初发聚。总云五聚也。一者初发聚。即归敬三宝。乃至明三宝义。简邪正。从第一卷。至第三卷有我无我品。合三十五卷。是初发聚也。二者苦谛聚。从第三卷末色相品。至第七初物不相应品。合五十九品。是苦谛聚也。三者集谛聚。谓从第七卷业相品。至第十一卷初明因品。合四十六品。是集谛聚也。四者灭谛聚。从第十一初立假名品。至第十二卷中灭谛品。合十四品。是灭谛聚也。五者道谛聚。谓从第十二卷中。至第十六卷。合四十九品。是道谛聚也。私云。所言聚者。梵语揵度也。此蕴亦羽聚也。
  有人言正用昙无德部者。师云。今律宗依凭此义欤。然此下所出三义。并上座部支流见若尔者。前徙辙僧祇释异也。前后合论。可有多义不同。所言经部者。上座部中说经部也。亦云说度部(云云)。
  答有人言是大乘等者。师云。梁三大法师(光宅·开善·庄严)并第一有人义也。嘉祥净影第二有人同。南山第三有人大同也(云云)有师云。南山意探入大乘。与义当大乘。其义各别也。于中祖师自义。义当大乘。为正意见(云云)。
  夫珉玉精粗等者。玉篇曰。珉靡亟反。石似玉也(云云)序疏云。殆乱正法。如精石乱于白玉。如鍮似于黄金(云云)就石玉谬。有卞和之玉事。繁故略之。
  殊镜者。古云。或本作珠镜。以殊字为正。意谓。于尚现见石与玉。精粗尚有异见。何况空理精粗。岂辄分别耶(云云)又云。殊谓殊异。镜谓鉴照也(云云)。
  今以十义证则明是小乘等者。问。如上破折阿毗昙人见有得道义者。今排成实。约彼当分小乘宗义。专斥见有义。何不尔十义排斥。悉明唯小非大之义乎。答。师云。诚如所问。例毗昙破。专可非成实见空义。而今正明唯小义者。有深意。凡破执大意。必令被谬计盛。而震旦众师。成实大乘究竟论。今齐旨于大乘等。此迷久辄[?*隹]倾拔。故专明成实非大义也。大意虽尔。亦斥见空义下释见(云云)。
  制论序等者。今现流布论无此序。罽宾者。辅要[訁*巳]云。罽宾即迦湿弥罗国北印土。古云。罽宾国周七千里。四面负山。虽有门径。狭而希通。城西临大河。长十三里广四里(文)。
  论云色香味触实等者。师云。四微能成故云实。四大所成故云假。诃梨本僧佉之门徒故。其执重犹未尽。如是四微为能造本也。僧佉二十五谛意。五尘成五大故。成实四微成四大者。一义云。地大四微成。水大三微成(除香)火大二微成(除香味)风大一触尘所成也(云云)一义云。四微必和合俱成四大。但有强弱不同。其强者。可例知第一义(云云)。
  精巧有[?*余]等者。师云。上序文。今宗家释成也。私云。准知华玄释。下或有人言等者。又睿师序说也。应知(云云)。
  虽复龙烛等者。古云。宋元嘉十年。竺道生移虎丘山。其年夏青园寺佛殿(ヨリ)龙升于天。光影四壁。因以改寺号。名云龙光。时人欺曰。龙既去必行矣。今借此事。喻大乘也。
  此论明于灭谛等者。师云。所言灭谛者。无苦集灭道四谛无生。一灭谛理也。大乘者。大品等诸大乘(ニ)所明四谛平等理云也。
  问若尔者。大品四谛平等。成实四谛无性(ト)有何异耶。答。有多种异。如上释。
  其普信大乘者。右点师点也。左点古点也”。
  依论征者。征陟陵切释氏曰。兆也。审也。明也。验也。
  成实文云诸比丘异论种种等者。师云。成实抄云。诸比丘已下半偈。第四佛听造论。一比丘得第三禅。修第四禅不得。就佛问此因由。佛告言。观彼此中间。佛即入定。五百罗汉种种说。后佛出定。五百罗汉就佛问此因由。佛言。不得我意。而汝所说不违法相。汝等受佛意。绮触为彼。往业为此。乐受为中间。由绮触往业乐受因缘故。不得第四禅。此义阿含经中广解释(云云)。
  诃梨自云正论三藏等者。师云。三藏小乘云事。法相·天台并同今家。花严不尔。大小等明三藏。今大乘非三藏云意(ハ)无部别三藏故也。小乘中。如来自部别说三藏。经律易知。法相毗昙则佛说论。
  智度论云等者。彼论第百卷见。
  小乘不受大等者。问。迦叶阿[?*隹]等。何不受大乎。答。师云。尔者有何妨。问。迦叶等声闻言本者。大权萨埵寻迹者。回心菩萨也。何不受大乘乎。答。师云。内证非不受大乘。外仪示如此事。大圣化物之常习也。不可疑此。释尊八相化仪。正小乘遵化。仍二十五祖传持并以三藏为表也(云云)”。
  无大文第三等者。问。成实论中亦明大乘文。谓声闻超禅许多地。或说乾达婆城喻。若尔者何偏云无大文耶。答。师云。一义云。成实假明大乘言。小属无云无。例如言小乘无陀罗尼(云云)华玄略述。如蛇有龙一鳞岂龙乎。此大同。一义云。成实明乾达婆城譬喻。彼别证折空义。都非大乘意。一切可例知之。若尔者。解释无过(云云)彼正义。智论第六云。声闻法中。不说乾达婆城喻(文)义疏云。三藏中。所以不说揵达婆城者。为三藏不说一切法本性空。而成实亦有此喻者。引菩萨藏中喻。就小乘法中释耳(文)。
  并探四阿含等者。师云。四阿含者。一长阿含。(破邪显正)二增一阿含。(人天因果)三中阿含者。(善恶业性)四杂阿含。(生死界系)阿含秦云法归(?槃论·肇师长阿含序见)或又云趣无。(释道安解释)新云教。亦云传(云云)。
  有条例第四者。古云。条谓条别。例谓类例。大小各别。而各有流类。故云条例(云云)师云。经有条例。论亦尔(为言)经条例者。大乘经兼少。小乘经不兼大(云云)。
  故大乘经初有小乘众等者。是智度论第四卷文意也。问。何故必小乘无菩萨众乎。
  答。智度论云。声闻乘。狡少不受摩诃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狡少故(云云)可准知之。前章小乘不受大者。则此文意欤。若尔者。非迦叶等偏执。只小教道理自尔也(ト)心得欤。问。何故大乘经中。列大小二教耶。
  答。智论云。欲辨二乘义故(云云)意云。欲简别大小二乘义。此是小乘方便说。此是大乘究竟说也(云云)若前不开方便者。真实[?*隹]显所以大乘经必列二众也。问。尔者诸大乘经悉列大小二众耶。答。义疏云。有无门者。龙树云。小乘经初无菩萨众。大乘经初具大小两众。然斯言未尽。诸大乘经凡有四句。一但有菩萨众。无声闻众。如华严七会。二但有声闻众。无菩萨众。如金刚般若。三具二众。即如此经。四俱无二众。如金光明经(云云)准之今且一句形势也。应知”。
  若弟子之论等者。师云。言成论也。巨细者。则大小义也。
  大品明四谛平等义等者彼经二十九别品见”。
  一者小乘折法等者。师云。折空者。色法(ヲハ)以细色能造折之。心法(ヲハ)以三相刹那等折之。能造细色刹那等(ヲハ)以苦无常等互相缘集义折之。是名折法空也。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等者。私云。小乘有作四谛。大乘无作四谛者。专依此意也(云云)”。
  三者小乘但明于空等者。师云。小乘得折法自性空。未及第四性空故。但见空不见不空也。大乘达因缘本性自空。故见空及不空。第四性空般若佛性异名故也(云云)问。大乘见空及不空者。第四性空欤。将又自性空欤。如何。答。师云。有二意。一家解?槃经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槃文有二释。一者约有处无·无所有。有所无者。有所得之无。则生死空。无所有者。无所得不空。则?槃妙有。若依此意者。空及与不空(ノ)空(ハ)自性空。第四性空(ヲハ)则名?槃不空故。次依法来品疏三种二谛者。十二因缘。本自性空为世谛。?槃妙有为真谛。此时空及以不空(ノ)空(ハ)则第四性空。此意明生死本性空。则名般若佛性。故空及不空者。一法上两义差别也。(为言)应知(云云)。
  四者小乘名为但空等者。智论三十七云。空相应有二种。一但空。二不可得空。以但空堕二乘地。以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即无所可堕。复有二种。一者无方便空堕二乘地。二者有方便空即无所堕。直至阿耨菩提(文)善吉等者。师云。须菩提小乘中解空第一也。而望大乘者。比毛孔空。何况自[?*余]乎。须菩提东方青龙陀佛化身也”。
  法华信解品云等者。师云。四大声闻领解段。申昔过非下经文也。彼文中明。保执小乘故。不乐大因。不贪大果。大因者。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也。大果者。甚深佛惠也。今所引不示大果文所也。为无相即支证事者着偏空不乐佛惠故也。
  问。何以故知然等者。问。此问意如何。
  答。师云。一义云。问意何以知然。成实所辨法花说同。(为言)有一义云。法华文定明小乘所得。成实未必然。未必小。而次上释全同判。所以何以知然问也(云云)
  ?槃经云心言无布施等者。师云。二乘有空有二种曲见。此是空见也。于入观时。不见布施体。此名破戒。破大乘行。不空有并照。是称邪见。伤大乘解也。秦弘始等者。
  此事序疏委细见。
  以辨有法之实等者。师云。有法实者。七实。依实之假者。所成也。
  爰至齐司徒等者。司徒者。大政大臣唐名也。元照云。齐即南齐萧子。良生封竟陵王。死谥文宣王(云云)。
  每感嘉瑞等者。尔雅云。嘉善也。美也。苍颉篇(ニハ)瑞应也。信也。齐竟陵王内传云。得热病夜中再死。梦见金像手灌神阳。因遂平复也(文)。
  齐永明者。齐有二十五年。年号有七。永明第二年号也(云云)师云。引如此等事者。正为取梁武排成实归三论也。应知(云云)。
  而后生等者。师云。后生者。指成实众师欤。问。周颙作序。专弘小论者。是谁人乎(南齐书四十一云。周颙字彦伦汝。南安城人。晋左光录大夫七世孙也。又云。长佛理。着三宗论文)答。爰至梁武者。师云。梁武初。以老庄教为宗。次舍外教。移成论。最后则排成实。归三论大乘。今举最后。为世人证(云云)。
  答求那跋摩等者。略述云。宋时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春秋六十五未终之前。预造遣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因缘云。已证二果(文)师云。此答意毗昙成实之教无浅深(为言)异下小乘中开三根。初后解释各有边边。应知(云云)。
  又释论云有四种门等者。师云。释论实有三门。而今四种门者。第四非有非空门(ハ)探取意宗家加释欤。大论第十八云。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阿毗昙门。三空门(云云)四论玄第十云。大迦旃延昆勒论亦云鞞勒论。释论注羽为箧藏也。若入此法门论议。则无穷也。明诸法并是假设说也(云云)问。阿毗昙有门。成实空门。昆勒亦有亦无门(见)非空非有门者。是何等论乎。亦非有非空义道如何。答。中论有无品云。迦旃延经中。佛为说正见义。离有离无(云云)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云云)如上。大乘玄二谛义(禅那院)云。大论十八(九丁)云。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责。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门论议则无穷(文)又云。略说三十二万言(云云)又云论文(如上)不见非有非空门如何。答。为先尼梵志说之欤。又为恶口车匿。说离有无经云等者是欤。问。昆勒门亦有亦无者彼义如何。答。准文义要。假有望实有亦空。望性空亦有(云云)欤。犹可寻之。问。成实·昆勒·有何等异乎。答。有云。成实专明性空。昆勒专明假有义。然就道理即不可与成实相违(云云)。
  不得般若方便等者。师云。据摄论等意。有增益谤。空损减谤。亦有亦空相违谤。非空非有愚痴谤也。
  若言见空(乃至)释迦小乘一化等者。师云。此答意。三藏教正意研法相有遣我执为本。依之则有入圣得果义。若成实所谈实义。一向排毗昙。释尊阿含教门。终无得益(为言)问。以何知尔。小乘一化研有为本。答。师云。知邪病兴。故阿含为之说有。滞有成患。故般若为此说。则此证也。问。阿含若说有为本者。成实岂三藏实义。尔者何应云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如何。答。一义云。三藏教面说有为本。不妨人法二空其中实义故无过。处诠今当段释破成实偏执也(云云)。
  如犊子部云别有人等者。师云。犊子计我。假实中何者。旧异论也。然案成实第十一破不可说品。云实法无不可说义(云云)此则破犊子部我第五不可说藏也。明知。彼计实我见也(云云)问。所云我者。则五见中身见。否。答。师云。依彼部意不尔。身见见谛所断也。犊子部人皆入圣道。岂不离身见耶明。不可说藏我(ハ)非小乘烦恼。智论第一云。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藏中所摄(文)古云。谓五阴和合则有假我。成实亦尔。但犊子此我不即能成五阴。又不离五阴故。属第五不可说藏。成实如此不谈。五阴和合即假人也。此所计我(ハ)假我实我。解释两样见(文)净名玄释假我见。
  扁鹊之术等者。史[訁*巳]列传十七云。扁鹊勃海郡郑人。姓秦氏。名越人。得长桑君禁方为医(文)有人云。扁鹊与黄帝有问答事(云云)(可寻本说欤)。
  保冥之徒等者。古云。玉篇云。冥谓寂也。准之保执冥寂空理。小乘人(ヲ)云保冥徒也(文)进不驰于白牛等者。谓今成论非大乘论。故言不驰于白牛。复非常小乘论。故言失驾羊鹿。此则可大小不摄之中间论。故曰。骡论也。骡谓驮驴即早马也。牛与羊鹿中间之类故。(句会歌句云)说文羸驴父马母○亦作骡。

三论玄义钞卷上

  应永二十三(丙申)五月中九日。于奈良东大寺边域驱笔讫。
  愿以书写力。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学文。
  享保第二十岁次乙卯初夏六日。于和之长谷寺桂岭端寮校合两本模写之讫。犹不为全备。后徒订焉矣。义禅合十。
  右原本上卷终跋文也。

三论玄义钞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