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7卷No.2454

  No. 2454

  十住心义林(本)

  宥快
  问。真言宗立教云何。答。立十住心判摄显密教法也。
  问。大师依何经论。相承谁师立十住心乎。答。据大日经菩提心论。大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慧果·大师。如此相承立之也。
  问。十住心一一名字如何。答。第一异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斋心。第三婴童无畏心。第四唯蕴无我心。第五拔业因种心。第六他缘大乘心。第七觉心不生心。第八一道无为心。第九极无自性心。第十秘密庄严心。
  问。十住心行相如何。答。第一住心。约果报三恶趣也。即依十恶业因所感也。论心品者。广通六趣。不知善恶因果类。皆此住心分齐也。宝钥上云。凡夫狂醉不辨善恶。愚童痴暗不信因果之名也(已上)十住心论一云。异生羝羊心者。此则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执(已上)又云。楞伽经说百八部邪见。瑜伽论说十六计。智度说十六知见(巳上)大日经略举三十种外道。十住心论云。时大相应二建者。自在流出计尊贵。自然内我执人量。遍严寿者数取趣。识藏知者及见者。能所二执内外知。怛梵人胜计常定。显生二声与非声。如是三十大外道。各各迷真如轮转(巳上)。
  第二住心人乘也。行五常持五持人也。大日经种子等六心说之。大日经云。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也。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秘密主。是初种子善业发生。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芽种。复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是第三疱种。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是第五敷花。复以此施发亲爱心。而供养之。是第六成果(巳上)又五戒五常其义同也。宝钥上云。言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仁名不杀等。恕己施物。义则不盗等。积而能施。礼曰不邪等。五礼有序。智是不乱等。审决能理。信不妄之称。言而必行(已上)十住心论二云。夫五戒同于外书有五常教。谓仁·义·礼·智·信。愍伤不杀曰仁。防害不淫曰义。故心禁酒曰礼。清察不盗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为五德。不可造次而亏。不可须臾而废。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用无暂替。故曰五常(已上)此等行相为第二住心也。
  第三住心天乘也。故大日经云。彼护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种子(巳上)大分有三界天。欲·色·无色界。曲分有二十八天。依六行智观次第胜进。此外道等。又立邪三宝。梵王等为觉宝。四吠陀论为法宝。传授修行者为僧宝。又立戒定慧三学。十善等为戒。四禅那即定。依之空慧发生。依如是三学。厌下界得上天乐也。
  第四住心。声闻自利之心。羊车出欲之方便也。以四谛观断人执烦恼。证有余无余二涅槃心品也。
  第五住心。断惑证理。虽大同声闻。利钝为异。观十二因缘。悟四相无常。断三界烦恼。证二涅槃。又声闻立四向四果。缘觉立一向一果。此缘觉有部行·麟喻不同也。
  第六住心。运自他圆性。菩萨大士之心也。经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转。五重唯识四重二谛二空三性等。此乘所观也。
  第七住心。心王自在。觉自心本不生。此宗所观也。唯一无生观上。有五十二位贤圣也。
  第八住心。一如本净境智俱融。一心三谛。即是此宗所观也。表位有六即阶级也。
  第九住心。事事无碍法界缘起六相十玄。此宗所谈也。立六位明行布圆融也。
  第十住心。究竟觉知自心源底。如实证悟自身数量。色心实相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此宗所谈也。是十住心行相大纲也。
  问。十住心得名如何。答。一异生羝羊住心者。法譬并举。异生法。羝羊譬也。异生者亦名凡夫。生死凡鄙之士夫故曰凡夫。异生者依种种业感种种果。身相万种生。故曰异生。羝羊天竺语法。不知善恶者譬羝羊也。
  二愚童持斋心者。是又法譬并举。愚童譬也。持斋法也。愚童世间三种通名也。故第一住心说愚童凡夫犹如羝羊。第二云愚童持斋。第三云婴童也。意愚童如羝羊第一。愚童持斋第二。愚童无畏第三也。持斋者断食曰斋。意愚童凡夫。起一日不食心云持斋也。付之一义持斋是约初名也。第二住心种子等六心中第一是斋也。第二已下是施也。故约初心也。一义云。斋六心通。斋上施等行故。持斋名通初后也。
  第三婴童无畏者。是亦婴童譬。无畏法也。付之有二解。一婴童初心得名。无畏约后心也。二对大圣第三住心总云婴童。此时可通初后也。付之一义云。种子等十心中。前六人乘。后四天乘也。后四者。受用·无畏·殊胜·决定也。此十心中第八。经说秘密主是名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故约第八心得名也。二义云。婴童通初后名也。然无畏约脱缚。故今言婴童无畏者。约究极得名也。故高祖释外道生天暂得苏息。如彼婴儿犊子随母。是生天解脱位云无畏。但第八经说无畏依。求无畏所依位。而非脱缚位。又殊胜决定二心。开第八无畏。故实无别体也。
  第四唯蕴无我心者。单法也。声闻执五蕴法实有。故云唯蕴。聚集人我空无觉。故云无我。大师云。存法故唯蕴。遮人故无我。简持为义故唯(巳上)依此得名有异解。一义此住名心字。见修无学三道中。约见道位矣。经云。谓如是解唯蕴无我(巳上)此指见道位也。一义通初后也。谓声闻总以人空法有教故。但经约最初见道。说唯蕴无我义也。
  第五拔业因种心者。亦唯法得目。业恶业。因十二因缘。种无明种子也。
  第六他缘大乘心者。亦是单法也。莽钵罗梵语。具无缘他缘二义。无缘者三界唯心。心外无可缘法。故云无缘(约自证也)他缘者缘法界有情故云他缘(约化他也)高祖云。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运自他圆性故曰乘(已上)。
  问。此义通诸大乘。胡为第六别称邪。答。大乘初心故。约初且为别目也。犹如无云天之名。
  第七觉心不生心者。唯法得称。不生者兼明不生不灭等八不。此住心明八不正观故。
  第八一道无为心者。单法树号。一道者一乘一如等理也。无为者理非造作故。谓如云天真矣。问。经云离有为无为界。而今奚云无为邪。答。离有为无为界者。离有为无为别执义。即约遮也。离有为无为别执。一切诸法无为也。是约表也。十住心论八云。是本来清净理名一道无为。是一道亦名一乘。所谓佛乘乘约能运载得名。道据能开通立称。名虽二别理则一也(已上)。
  第九极无自性心者。唯法立名。此住心得名有异解。一至极无自性义也。大师云。有真如受熏之极唱。胜义无性之秘号(已上)是约所谈法门。谓彼宗意。真如法自在缘起而成万法故。诸法无自性。而如真理圆融故云尔。二此住心心没实际为极。时油麻诸佛惊觉开示故。觉所执实际无自性。进第十中间心为第九住心也。故极无自性读文。是依惊觉开示义立名矣。宝钥云。水无自性。遇风即波。法界非极。蒙警匆进(已上)又一义意。至极无自性取义。至极无自性故。不留当位。而进第十后际义可意得也。大师云。诸法无自性故。去卑取尊(巳上)。
  第十秘密庄严心者。约法秘密者三秘密也。等觉十地不能见闻。故曰秘密。庄严者三秘密体端严微妙义也。大日经疏一云。先以自在加持感动大众。悉现普门境界秘密庄严不可思议未曾有事(巳上)二教论下云。谓密者金刚三密(乃至)言以恒沙佛德尘数三密。庄严身土。是名曼荼罗(已上)。
  问。十住心得名据何经邪。答。多分依大日经。但第八住心。宝钥有三名。谓一道无为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也。于中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依大日经也。一道无为名。据金刚顶经是一道清净文也。次第十住心得名。依大日经乎。将通两部乎。有所论矣。一义云。据大日经三无尽庄严文。疏释彼文云。秘密庄严不可思议未曾有事(巳上)一义云。住心法门广亘二界。得名亦当据两部。金刚顶经义决云。秘密庄严内证大智(巳上)。
  问。十住心浅深如何。答。第一住心。一向行恶行心品。三恶趣果报也。故为第一矣。细论此三恶趣亦有浅深矣。华严经列地狱·鬼·畜。正法念经列地狱·畜·鬼。故地狱极苦也。鬼畜其分齐同也。而花严正鬼望傍畜说鬼畜。正法念经正畜望傍鬼列畜鬼焉。
  次第二住心是人乘。故胜前三趣。心品即顺理心也。其行相即五常五戒也。感果报依五戒矣比三趣乐而非苦。故十住心论云。人天二宫虽不免烧毁。比之三趣乐而不苦(已上)。
  次第三住心天乘也。三界诸天修因。上品十善及定力也。果报自在光明身。寿命长远乐也。见下界如蜉蝣。见人间如蜉蝣。故胜前人乘也。
  次第四住心。观四谛因果。断三界烦恼。得尽无生智。永不还三界。前天乘射箭虚空。如力尽下。退没恶趣。世出世浅深显然矣。宝钥云。今闻声闻乘人及法。既知道妙人天人超释轮(已上)。
  次第五住心缘觉乘也。大日经疏二云。然声闻入法性最浅。故厌怖生死。自谓已得涅槃生灭度想。辟支佛所入差深。故于生死不甚匆遽(已上)四五优劣可知焉。
  次第六住心。断二障证四德。具二利圆三身。二乘自利小心。虽破人执犹有法执。差降自分明也。故宝钥下云。越建爪而高升。超声缘而广运(已上)又云。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已上)。
  次第七住心。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异。悲唯蕴之无性。叹他缘之阻境智。六七升降验也。第六谈智有为理无为故。境智隔历。而此住心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有浅深也。
  次第八住心。会三归一佛乘也。超过前三乘教义显了也。
  次第九住心。根本法轮称性本教也。事事无碍十玄等义门。是别教一乘不共之谈也。超过第八住心同教一乘逐机末教。事理无碍等所谈矣。
  次第十住心。性海果分之绝域。两部曼荼境界。六大四曼本源。五相三密渊奥。远超因分境界。其义幽玄也。第九住心谈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第十谈为果人说果分。建立天地升降可知焉。十住心浅深义门虽多之。且撮略。
  问。十住心建立有几义势乎。答。一相说十住心。二旨陈十住心。三相说指陈合论十住心。四机根契当十住心(此一用不有意)此四据菩提心论。五心续生十住心(依大日经)六唯密十住心。七显密合论十住心。八唯显十住心(此一用不有意)唯密十住心中有三。一约渐次真言行者十住心。二约直往行者浅略十住心。三约深秘十住心也。大分有十义。细分有多种矣。
  问。相说十住心如何。答。约假相明九种住心义相也。一处御释云。第三胜义心。亦名深般若心。如何简择。若有上根上智人。欲行如是法早归自心本宅。先须简知乘之差别(乃至)异生羝羊凡夫。专造十不善等业。耽三毒五欲之乐。不曾知后身坠三途极苦。是故真言有智人不可乐着(乃至)极无自性心者。虽云融法界而证三世间身。等帝网而得一大法身。犹是成佛之因。初心之佛。五相成身四种曼荼。犹未能具足。是故不可住。谓未得为得。未到谓到。如是依如来教敕。以最上智慧。简乘差别发菩提心若有人等来如是车行所行道。未名最上净菩提心。是故真言门菩萨。超此诸住心等。发菩提心。行菩提行。为知此乘差别。发深般若胜义心(已上)。
  次旨陈十住心者。约实体无性。观九种住心无自性矣。一处御释云。又深以般若妙慧。观前九种住心无自性。云何无自性。谓如冬冻遇春即泮流。金石得火即消镕。诸法皆从缘生无自性。是故毕生羝羊凡夫。一向恶心。遇善知识教诱故。起愚童持斋心(乃至)极无自性人。愿究竟最胜金刚心殿故。发秘密庄严心。是皆由无自性故。展转胜进(已上)菩提心论。广约染净缘起。释无自性义。往披焉。
  次相说旨陈合论十住心者。高祖菩提心论相说文。至第六住心引之。旨陈文第七住心已上证之。是则合论意也。
  次机根契当十住心事。依菩提心论众生愚朦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文。并宝钥机根契当故余药无益故等意立之学者一义有之。
  次心续生十住心者。大日经答心续生问。说十住心。十住心论一云。从此已下十种住心。佛答心相续义(已上)。
  次唯密十住心者。有数意。一大日经所说三劫十住心。是渐次真言行者。转升次第也。例天台明止观行者有三种。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也。此中渐次者。闻圆极理虽为所期。不堪圆顿行体故。归戒禅定无漏慈悲实相。次第行之也。不定者释或前或后更前更后。浅深行前后不定也。圆顿者初缘实相释。此三种共是止观行者也。故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释。如彼宗渐次止观行者知有后际。虽期真言果不堪三密行。故从浅至深。用世出世大小行也。虽然约所期云真言行者也。大师指示。疏巧拙难易虽不同获宝终无异路文。明渐顿二机文释。是为本据。但渐次真言行者。学者用不不定也。二约直往行者浅略十住心者。直往真言行者次第升进相意得也。十住心论云。显真言行者住心次第。显密二教差别亦在此中(已上)三约深秘十住心者。大师十住心论。皆作深秘释。是约深秘十住心也。世间三种住心。如释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门。皆是秘密佛乘矣。
  问。直往行者住心次第如何。答。于九种住心。可有能寄齐所寄齐。所寄齐是显也。能寄齐是密也。如六无畏能所寄齐。其文证等如何。答。三劫十住心。开合不同也。三劫六无畏。亦开合不同。而法体一也。然六无畏。有能所寄齐不同。第一无畏释后得顺世八心故。第二第三住心也。是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位寄齐。第二第三无畏。四五住心也。是真言行者。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位寄齐。第四无畏。证寂然界菩萨也。是五六住心摄在间。及异义矣。是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寄齐。第五无畏。六七住心也。是真言行者。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寄齐。第六无畏。八九住心也。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位寄齐也疏末卷云。渐次证入者。如初无畏时。以声字观修曼荼罗行。第二无畏。于有相观中修曼荼罗行。第三无畏。于唯蕴无我心中。修曼荼罗行。第四无畏。于法缘心中。修曼荼罗行。第五无畏。于无缘心中。修曼荼罗行。第六无畏。于平等心中。修曼荼罗行(已上)又云。若度违顺八心。证寂然界。是名阿阇梨。若已心王自在。觉自心本不生。名阿阇梨。若生极无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罗海会。名阿阇梨(已上)疏六云。复次瑜伽行人。若蒙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于三昧中。具见十佛刹土微尘众等无量圣尊。三种密印互不相离。或复一心不乱。转成自身虽则奇特难思。尚以有相有缘故。名为世间三昧。若此三昧现前时。行者观察十缘生句。净除一切妄想戏论。与空寂相应。即悟如是曼荼罗海会。皆悉从众缘生。如镜像水月干城等。观无性相。是名出世间三昧。然尚以空病未空故。未得名为大空。及坐道场自证心性时。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实际。尔时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空三昧。住此三昧者。即是住于佛无碍慧。佛说是人一切智智究竟圆满(已上)同二十云。问。前三句。一者菩提心为种子。二大悲为根。三方便为后。今就大悲藏曼荼罗说之。为以中台为菩提心。次八叶为大悲。外三院为方便也。答云。此有二种。若有修行者因中说之。有如来之果地说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从初解守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开发与正道相应。即是大悲胎藏华台之因也。如来以方便力而引导之。乃至令成就世间八心以来。即是外院之位。次渐渐向里。及二乘亦在此内。次又知有胜法。无上心稍进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已上)一一文意。委细料简可有之。
  次显密合论十住心者。前九显。第十密。如常。次唯显十住心者。或云。显中所说秘密义。为第十住心。是约义秘密故第十也。约部显也故唯显十住心也。但此义学者用不不定也。
  问。就十住心法尔随缘等分别如何。答。十住心见十界法然曼荼法尔也。见众生上转门次第。随缘上转门也。又见如来从本垂迹。下转随缘德也。如此随缘上下。法尔所起等义势。巨多有之也。
  问。十住心续生次第如何。答。一处御释旨陈十住心详悉焉。
  问。生起因由如何。答。第一住心是一向行恶行。不修微少善位也。自此起第二住心有二由。一世间从久远展转有善法名。以违理心。种种推求。此推求心因。而后时忽然。发一日不食持斋心也。一日不食故。不生驰求劳苦等故。是善知矣。二小劫终竟时。众生忽尔发心。互相劝导修善也。疏云。问云。如是八心最初种子。复以何为因。答曰。由世间自久远以来有善恶之名。种子从是生也。如劫初众生贪食地肥。尔时即以多食者为不善。少食者为善。或有见多食因缘起诸过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诫节不亦善乎。乃至又如小劫终竟时。众生忽尔发心。知世间恶法过患。更相劝导。共行善事。尔时亦无善知识劝导使然。当知皆是自心实相熏习因缘力也(已上)是八心最初种子心起因由也。第二芽种。于六斋日六亲行施。第三疱种。授非亲识者。第四叶种施器量高德者。第五敷花。伎乐人尊宿等施。第六成果。以亲爱心施尊行人也。已上。第二住心次第生起若兹矣。次第二住心发第三心。依前斋施等六心因缘。三业不善皆衰恼因缘。舍之护戒。现世获善利有大名闻。后欲生天上心起也。是第三住心初。第七受用种子位也(受用种子得名可知之)次第八无畏依者。可得上天无畏。所依恭敬随顺也。即自在天等归依也。次第九殊胜心者。所归中殊胜择 所说法中得殊胜住。求解脱观空智生是也。第十决定心者。于空法作证也。是外八心也。次自外入内八心事。第八无畏依时。遇佛法善知识。信受真三宝归依处也。次内八心者。疏云。复次行者归依三宝。随顺如来律仪。于一日中受八斋法。由圣戒所防护故。寂静安乐。以安乐故。则信贤圣所行。数数修习。是名初种子。为令此善增长。而修诸善。乃至由戒醇净。决定生天。后至涅槃。是名受用种子。复由亲近善知识故。闻正法利不起异归依心。是生死流转凡夫。第八真实无畏依。又于此中殊胜住。有求解脱慧生。思惟观察生决定想。从此即发声闻菩萨初种子心(已上)意内八心时。至第十决定心位。世间分齐知非真解脱。声闻菩萨初种子心起也。是正出世间法故。次第四起第五心。十住心论第五云。若已声闻。六十劫修习解脱分。回心入独觉时成众出(已上)是声闻回心成缘觉也。总声闻缘觉二乘。入无余后。回心成大乘菩萨也。故戒序云。二乘之人蒙诸佛警诱故。起他缘大乘心(已上)又宝钥第四住心下。回心菩萨宽(已上)第五住心下。蒙警回心一如宫(已上)知四五各各心生大乘心。虽尔若成四五续生次第。如上一往可意得也。次第五发第六心。入无余后。经十千劫竟。依菩萨惊觉生大乘心也。法相等虽不许入无余二乘回心。性宗意如斯矣。次第六起第七心。第六住心虽大乘菩萨乘。未知境智不二义。虽然久习纯熟后。起觉心不生境智不异心也。次第七发第八心。第七虽三乘极。未知三乘外有一乘。然知有佛乘发第八心也。次第八发第九。未知事事无碍极无自性道理故。进发此心也。但疏家高祖惊觉次第释。第八住心沈极理位真言诸佛惊觉之时当位果知非至极。进第十中间。为第九住心也。次第九至第十。于显虽究竟。未知果海曼荼故入第十究竟也。
  问。住心各自究极证住后位转升欤如何。
  答。其义不定也。
  问。其意如何。答。
  十住心义林(本)

  十住心义林(末)

  问。十住心建立虽有多种。采其要者有几种乎。答。一显密合论十住心。前九显。第十密也。从显入密时。依诸佛惊觉入第十也。二约能寄齐真言行者十住心也。三以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门。皆是秘密佛乘旨建立。是则深秘十住心也。虽有多种不出此三。此三为体建立种种义门也。
  问。住心品所说十住心。此三种中何乎。答。此事古来学者料简不一途。一义云。渐次真言行者转升次第也。故一向明显行。而不见三密行相。然知后际升进不留自乘。知渐次真言行者也。故所明行相一向显乘也。难云若自初知有后际者。至第八住心。没心实际蒙十方诸佛劝诱入第十乎。答(云云)一义云。从显入密次第。显密合论十住心也。难云。若尔者。何大师住心品所明十住心。显真言行者住心释。经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说。疏若但依常途法相不得言。诸佛大秘密我今悉皆示释乎。答(云云)一义云。三劫说相说所寄齐显行。文义分明也。其故前九住心。一向常途显乘面也(是一)就中八心等。分明经文说外八心。殆不内八心。疏释内八心从外入内八心等也(是二)次依惊觉开示入第十(是三)次大师浅略常途住心。引证之(是四)次六无畏意对明三劫。是所寄齐显也(是五)次疏对从显入密与直往。释巧拙难易(是六)仍说前九所寄齐显分明也。但说此所寄齐。为寄齐真言行者也。故虽说所寄齐。意为显能寄齐故。大师显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释。又从本前九显。第十密。故显密二教差别。亦在其中释也。次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义。纵约所寄齐。续生方者。诸佛大秘密也。显乘当分虽为自乘极。皆无自性故进后际。所以说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故不依常途法相释也。若又约能寄齐边意得无相违也。
  问。约能寄齐真言行者。十住心者如何。答。第一住心。净心生起由渐也。第二第三住心。六无畏中第一。初入三昧耶位也。疏云。如初无畏。以声字观修曼荼罗行(已上)初入三昧耶持戒受真言。修声字观分齐也。四五住心。第二第三第四无畏分齐也。然第二无畏。于有相观修曼荼罗行释。或释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或又释复次瑜伽行人。若蒙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于三昧中。具见十佛刹土微尘众等无量圣尊。三种密印。互不相离。或复一心不乱转成自身。虽则寄特难思。尚以有相有缘故。名为世间三昧(已上)是声闻初心非圣果。故属世间三昧欤。第三无畏。释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与此齐也。是第四住心见道已上乃至第五住心等也。第四无畏。释若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时位。与此齐也。或释若此三昧现前时。行者观察十缘生句。净除一切妄想戏论。与空寂相应。即悟如是曼荼罗海会。皆悉从众缘生。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时。与此齐也。或释若此三昧现前时。行者观察十缘生句。净除一切妄想戏论。与空寂相应。即悟如是曼荼罗海会。皆悉从众缘生。如镜像水月干城等。观无性相。是名出世间三昧。是证寂然界位。即第五住心所摄也。六七住心。六无畏第五也。疏云。若真言行人。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已上)第六无畏。第八住心已上也。疏云。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或及坐道场自证心性时。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实际。尔时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三昧者。即是住于佛无碍慧(巳上)此等八九十住心行相也。仍约能寄齐真言行者十住心如斯矣。或又行人天等一密。第二第三。行二乘法第四第五。行弥勒·文殊·观音·普贤·大日内证。第六已下五种大乘分别义可有焉。
  问。十住心约胎藏曼荼罗意如何。答。疏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从初解守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开发与五道相应。即是大悲胎藏华台之因也。如来以方便力而引导之。乃至令成就世间八心以来即是外院之位。次渐渐向里。及二乘亦在此内(已上)是以第三重外部等。总至第五住心摄在矣。又云。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尊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则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故第三曼荼罗。唯以白色为界也(已上)是又于第三曼荼罗。摄证寂然界菩萨。上菩萨位者。寂然界菩萨也。即举初劫极也。白色是出世间净菩提心义也。又云。次又知有胜法无上心。精进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已上)既以第二劫第三劫为大悲句。宜有六七八九四个住心也。又云。第二曼荼罗。于白色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进修万行。黄者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也(巳上)赤万行火大色。即六七住心菩萨行也。黄万德开敷。即八九住心也。居寂光土等义可思之。又云。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又以中胎为第十住心。又云。第一重曼荼罗。于三色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作大虚空色。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来秘藏。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内眷属。又入此深玄色时者。即是如来自证中胎华藏。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浅深之殊(巳上)此意第一重。及中胎第十住心也。青黑第一重持金刚色也。又以深玄色释中胎。最后黑色具五色故。中胎总摄也。
  问。以胎藏莲华曼荼罗尽十住心义如何。答。疏云。今以莲华喻此曼荼罗义。如莲种在坚谷之中。枝条华叶之性已宛然具足。犹若世间种子心。从此渐次增长。乃至初生华疱时。莲台果实隐于叶藏之内。如出世间心尚在蕴中。又由此叶藏所包。不为风寒众缘之所伤坏。净色鬓蕊日夜滋荣。犹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于日光中显照开敷。如方便满足(巳上)。
  问。如此十住心。十住心有篇篇中何乎。答。有习可寻之。
  问。十住心中。前五种住心。经文分明也。第六已上四种住心。经疏说相何配四家大乘邪。答。经疏说相分明。而高祖引证属当。奚及疑乎。先第六住心。经云。观察蕴阿赖耶知自性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巳上)是则法相大乘思惟陀那深细。专注幻焰似心意也。又疏云。无缘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乘此无缘乘心。而行大乘道。故名无缘乘也(已上)又云。即楞伽解深密等经。八识三性三无性。皆是此意。经言知自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已上)又云。然此中幻焰等喻意。明唯识无境体法难解之空(已上)又云。今以如幻等门。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当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识性故(已上)常途法相宗。岂非此等释意乎。观察蕴阿罗耶等经文。等同深密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所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文。三界唯心等。同唯识论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如契经说三界唯心文。楞伽·解深密等释。唯识疏一云。爰引六经。所谓花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已上)仍为法相所依炳焉矣。次第七住心。经云。秘密主。彼如是舍无我。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已上)疏云。以不滞有无心无挂碍。所为妙业随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已上)大师云。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三论家以此八不为究极中道(已上)诚三论家。以八不为极矣。又疏云。不滞有无。心无挂碍(已上)岂非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义乎。次第八住心。经云。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超诸戏论等同虚空。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已上)疏云。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现。即喻此心也。前劫悟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今观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已上)前劫者。当天台别教。别教谈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未明一乘寂照俱时一心。故至此住心。云自然智毗卢遮那遍一切身。是即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意也。又同普贤观经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说。天台宗人师释云。当知如来久远成道。皆在众生一念心中(巳上)又或一师释云。当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时称此本理。一心一念遍于法界(已上)疏云。以心如是故。诸法亦如是。根尘皆入阿字门。故曰离于根境(巳上)是又止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义也。阿字门者。三谛妙理也。又智证释云。南岳天台一心三观理。源出阿字不生(已上)又云。阿字不生微妙体。即是众生内心法。本来清净如莲华。故题妙法莲华经(巳上)疏云。影像不出常寂灭光。故曰无相(已上)三乘诸法心所变影像谈。此住心天台圆教。诸法皆寂照一心也判。是则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意也。又宝钥云。寂光如来融境智。而知见心性。应化诸尊。顾行愿而分身随相(巳上)此意也。妙乐云。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巳上)疏云。以心实相智。觉心之实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罗蜜。故曰无境界(巳上)宝钥下云。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鉴。如莹金之影像。湿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云无境界(巳上)天台云。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大(巳上)此意也。疏云。既不坏因缘。即入法界。亦不动法界。即是缘起。当知因缘生灭。即是法界生灭。法界不生不灭。即是因缘不生不灭。故曰离有为无为界(已上)天台云。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巳上)此意也。疏云。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如是住。故曰离诸造作(已上)法花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已上)疏云。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犹如百川赴海更无去处。是故当知。眼即是第一实际。第一实际中。眼尚不可得。何况趣不趣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故曰离眼耳鼻舌身意(巳上)止观云。次第九住心。经云。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同虚空。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极无自性心生(巳上)疏云。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已上)宝钥下云。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所以者何。华严大意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已上)诸法无自性故。事事诸法圆融。至极无性义。但在华严三藏解释分明也。不及料简矣。
  问云。他门末学等。依疏家四心义御释。以天台法华宗立华严上。疏云。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诸经八识三性义。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其中。于种种圣言。无不统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广开一切法门。是名通达三乘也(已上)此释次第浅深分明也。初劫唯蕴无我句。摄诸部小乘。第二劫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句。摄诸经八识三性三无性义。第三劫极无自性心句摄花严。如实知自心句。摄佛性一乘如来秘藏。故知。极无自性上建法花一乘焉。又疏云。此经是法王秘宝。不妄示卑贱之人。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因舍利弗等殷勤三请。方为略说妙法莲花义。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处(已上)此意既法花与大日经同矣。胡天台为第八。花严为第九乎。答。以空性无境心。为天台义如先。但四心义御释。言横统一切佛教。验知横边也。论住心次第浅深者。约竖差别。何为证邪。相望花严般若时。花严胜般若义。诸宗意多分同也。然四心义御释。标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释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花严极无自性。摄般若十缘生句。是则花严般若次第。岂般若胜花严乎。知横义也。次妙法莲华最深秘处御释。法华言略说。大日经释最深秘处。浅略深秘待对显照也。凡法浅胎藏浅略。华严金刚顶浅略也。今亦此意也。
  问。法相八识唯识义也。然第六住心。说观察蕴阿赖耶。明第八识唯心义。与法相相违如何。答。一义云。自所流传法相。与大日经第六住心。要不可全同。奚足怪乎。于常途法相中。犹有十大论师异义。显密说何无小异乎。一义云。大日经约识根本。而简异小乘六识。为显大乘有第八识。且说观察蕴阿赖耶也。非云非八识唯心义。故大日经意。与常途法相。其意一致也。
  问。第七住心下。疏云。胜鬘·宝性·佛性论等(已上)强非三论所依。举之意如何。答。一义云。缘因主坏等四种生死之义。广说让彼经论。而四种生死之义。专于三论谈之。岂非彼宗所依乎。又疏云。今且明宗义。故不详说(已上)知明宗义而非举所依也。一义云。嘉祥作胜鬘疏名宝崛。盛明宗义。彼宗为依据义明也。宝性佛性论等。盛破五性各别。述一性皆成旨。三论既存此义焉。
  问。大师明华严大意。释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义。照真如缘起是终教也。别教一乘是法界缘起也如何。答。一义云。实花严意真如缘起为宗。而真如与诸法无隔故。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离真如岂成法界缘起乎。三乘虽谈真如缘起。未云法界缘起。一乘真如缘起即法界缘起也。一义云。真如者举诸法极。法界者明法界缘起也。
  问。十住心识分别如何。答。世间三种住心。凡夫故未知六八识等行相也。四五住心谈六识。六七住心谈八识。八九住心谈九识。第十住心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心识不同有之也。十住心论云。众生自心其数无量。众生狂醉不觉不知。大圣随彼机根开示其数。唯蕴拔业二乘。但知六识。他缘觉心两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释大衍论说十识。大日经王说无量心识(己上)。
  问。法相谈八识。三论强不定识欤。天台立九识。花严强不云九识。而言无尽识。何第九住心云九识乎。答。第九住心云九识者。华严释有之。但云无尽识者。九识中无尽识也。一义云。言九识者。必非约彼宗所谈。据释论家性相也。释论前重生灭所入华严。后重生灭所入天台也。而生灭所入第九识故云尔。
  问。第九第十浅深文证道理如何。答。文证大日经极无自性。后入真言初地见。又释论云。花严融三世间卢遮那佛。不得圆圆海佛见。又道理虽非一。且示一者。第九云果分不可说。第十说果海人法故焉。
  问。何彼宗云果分不可说。此宗说果海性德乎。答。彼宗为因机说之。然果海非因分境界。故为因人且说果海不可说。而自宗为果人。说唯佛与佛自受法乐果海内证也。难云。华严意或号称性本教。或释不逐机宜对待直显一真法界。强不为机本。直说如来自所得法(云云)然者那言因机为本乎。答云。对三乘教。三乘机不为本。故云称性本教。云不逐机宜。虽然望自宗自受法乐说。犹是逐机末教也。随华严意。为普贤等因人说之。清凉释离机说法无所用故。若不然者。何言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乎。
  问。第八第九引文经云。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巳上)何大师引等同虚空。略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句乎。答。经文意。真言初地等虚空无边佛法。依地前空性心相续生。故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句。后位微妙而非八九当分。故略之。
  问。深密三时意。初时有教小乘。第二时空教般若。第三时深密中道教也。随大师释般若第二未了之教。然十住心时。深密第六住心所依。般若藏第七住心所依也。前后浅深相违如何。答。依华严香象释。三时安立有异说。深密三时如先。大乘妙智经说。初时心境俱有(小乘)第二时心有境空(当法相宗)第三时心境俱空平等一味(当般若等)依妙智经一说者。无相违欤。又云。依深密说时。强非相违。约渐悟菩萨一类领解次第。如次虽有浅深。约义般若中说深义。撮彼深旨为第七住心所依。故非相违。法相意判般若。据时属第二时。据理属第三时所定也。仁王经开题大师云。
  问。十住心十界分别云何。答。第一住心地狱·鬼·畜三趣。第二住心人乘。是有四洲人。第三住心天乘。有三界诸天。第四住心声闻乘。第五住心缘觉乘。第六第七菩萨乘。第八第九权佛乘。第十究竟真实佛乘也。修罗摄天·鬼·畜三趣矣。
  问。十住心摄一切教法义如何。答。三恶趣摄第一住心。大日经斋施等八心。释尊所说五戒等。孔宣所立五常三纲等。摄第二住心。诸天乘法门。摄第三住心。声闻三藏四谛六宗二十部。皆摄第四住心。缘觉所观十二因缘等。皆摄第五住心。楞伽·深密·瑜伽·唯识等所明八识三性三无性等法门。摄第六住心。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智论等所明。解脱门八不正观法门。摄第七住心。法花天台等所明一乘一性等法门。摄第八住心。花严等所说融三世间事事无碍法门。摄第九住心。两部大经所说五相五智四曼四印等法门。摄第十住心也。
  问。于十住心世出世大小三一显密等不同如何。答。初三种住心是世间。后七种住心出世也。又前九为世间。第十为出世矣。第四第五小乘。第六已上大乘也。又大乘中第六第七三乘。第八第九一乘。第十金刚一乘也。又前九显。第十秘密也。又前九中有显密可悉之矣。
  问。十住心心内心外分别如何。答。重重可有之。一世间三种是外。第四已上内也。疏内外二种外道此意也。二前五住心是外。第六已上内也。二乘既云外道故。三前七种住心外。第八已上内也。疏第二劫结释分明也。四前九外。第十内也。宝钥曰。九种心药拂外尘(已上)又云。心外研垢于是悉尽。曼荼庄严是时渐开(已上)凡内外相望不一准。宜详之矣。
  问。十住心摄三劫义如何。答。初劫摄四五住心。第二劫摄六七住心。第三劫摄八九十住心。又有顺世八心(第一第二住心)摄初劫义也。若依此义者。初劫可摄二三四五住心也。
  问。十住心摄六无畏义如何。答。第一善无畏。摄第二第三住心。是人天分齐故。第二身无畏。第三无我无畏。摄第四第五住心。第四法无畏。是证寂然界菩萨也。此菩萨住心摄在有异论。若摄第五住心义者。此亦宜摄第五住心也。第五法无我无畏摄第六第七住心也。或义偏摄第六住心也。第六一切法无我平等无畏。摄第八第九第十住心也。或义第七住心。亦有第六无畏(云云)
  十住心义林(末)
  延宝第七龙集己未雪月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