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4 页
《大正藏》第83卷No.2629净土宗要集卷之上目录(西山流)
教相
一。净土宗意。立几教相判一代之事。
一。舍圣道诸行一向专称名号。犹可有名自力事。
二。圣道净土二门。实有难易胜劣不同之事。
三。自力他力二义者。就教法为论。为当依行者安心事。
四。净土教相者。限唯净土门欤。为当亘圣道净土二门事。
五。一代八万教悉为净土一乘方便之事。
六。圣道净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者。依何证据立事。
七。法华一乘为净土方便之事。
八。净土教相顿渐二教摄之事。
二。和尚所立净土门。但于释迦一佛说论之事。
九。善导和尚意。立二尊二教义之事。
十。二尊教外立证诚教之事。
十一。弥陀教者。约弥陀所说之事。
十二。释迦教者。亘圣道净土一代教之事。
十三。释迦教者。亘观佛念佛两三昧之事。
三。净土所依经论有几之事。
十四。三部经各有异译之事。
十五。三部经说时何前之事。
十六。三部经有胜劣之事。
十七。三部经同劝三心之事。
十八。三世诸佛出世成道时。必说净土三部经之事。
十九。三部经同法华已前说之事。
二十。三部经首题如来自说之事。
二十一。六部往生经者何等之事。
二十二。六部往生经取般舟经之事。
二十三。六部往生经取随愿往生经之事。
二十四。三部经意同明观佛念佛二义之事。
二十五。三部经唯限如来自说之事。
二十六。三部经正宗所被机。在世得益人为正之事。
四。净土教意立几宗之事。
二十七。观佛三昧者。但限正报观之事。
二十八。念佛三昧者。废定散十六观门别立之事。
二十九。观佛三昧意。定散十六俱名观之事。
三十。观佛三昧为宗者。以观佛为念佛方便义上建立宗义之事。
三十一。于念佛立观名之事。
三十二。以念佛为能诠。观佛为所诠义有之事。
三十三。观佛三昧者。于念佛未显之方便位立之事。
三十四。观佛念佛两三昧者。于一机上论之事。
三十五。观佛念佛二种三昧。各论得益之事。
三十六。念佛三昧者。指本愿名号之事。
三十七。观佛三昧修行者。但观佛身相好之事。
三十八。观佛念佛两三昧。以何物为体之事。
三十九。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为方便得三昧之事。
五。观经所立定散与一代所说定散全异之事。
四十。今经所明定散二法。为释迦异方便说为当为出弥陀弘愿中之事。
四十一。引何文为定散二善证诚之事。
四十二。定散二善教法。何机受之事。
四十三。韦提希夫人请问。亘定散二善之事。
四十四。今经所明定善。亘思惟正受之事。
四十五。三福九品者。约散善中方便行成不同之事。
四十六。序正二段所明三福。其体同之事。
六。净土所依三部经。以实相为体之事。
七。净土所用教相。三乘一乘何之事。
四十七。顿教一乘名。亘观佛念佛之事。
四十八。一乘教者。比挍显胜一乘之事。
四十九。法华一乘净土一乘同异之事。
五十。净土事理二教所摄之事。
八。就观经所明观门。云何判依正二报通别真假之事。
五十一。净土宗意许真假一体依正之旨之事。
五十二。日想观者。依正总假观之事。
五十三。通别真假依正二报中。取三辈观之事。
五十四。第八观形像者。指泥木彩绘形像之事。
五十五。华座观者。依正二报中何之事。
五十六。华座者。敷宝池中央之事。
五十七。华座者。亘三尊所座之事。
五十八。华座者。酬因位别愿所诚之事。
五十九。正报假观亘通别二种庄严之事。
六十。第十三杂想观者。真假交杂故云立杂想名事。
六十一。就十三观正宗要观者。为何观之事。
九。如来付属要法。唯限念佛一法之事。
六十二。三部经同付属名号之事。
六十三。观经定散文中所说念佛。本愿念佛之事。
六十四。如来出世本怀。唯限念佛一法之事。
六十五。观经流通付属念佛。定散外念佛之事。
六十六。付属念佛者。唯限口称名号之事。
六十七。比校显胜念佛。观佛三昧意之事。
六十八。全非比挍念佛。为释迦意之事。
六十九。念佛万行相对时。以何名广大之事。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目录(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西山流深草义)。
教相
一。净土宗意。立几教相判一代耶。
答。净土宗中有多教相。且依安乐集意。者。立二门教判摄一代。所谓圣道门净土门也。
一。舍圣道诸行。一向专称名号犹可有名自力事耶。答。既言一向专称。更不可有自力之名。若其犹带自力心者。亦未可名一向专称也。宗家释云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即此意也。
二。圣道净土二门。实有难易胜劣不同耶。
答。既分二门。必可有难易等异。若无此异者。亦不可分二门教相也。但胜劣义学者异论。若依一义许有胜劣。例难易义可准知之。
三。自力他力二义者。就教法为论。为当依行者安心耶。答。问辞不审。言教法者。谓行法欤。若尔自力他力之义容通心行。先约行者。念佛他力。本愿行故。诸行自力。随缘善故。次约心者。纵是念佛心住自力。亦属自力诸行门摄。诸经念佛多在斯(矣)纵是诸行心归他力。亦同念佛他力因行。净土诸行正在斯(焉)。
四。净土教相者。限唯净土门欤。为当亘圣道净土二门耶。答。此问不审。且言净土教相者指何法乎。若指向说净土宗所立二门教名净土教相者。何足问言亘二门乎。若指彼二门中净土门教名净土教相者。复何足问言限净土门乎。虽然推问者意。欲问圣道教相亦依净土宗义判欤。若尔可言然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等教相。皆依净土宗意判之。圣道诸宗未辨此等义相故也。又此问意。若欲问彼圣道诸教理实亦皆净土教者。亦应答言。非无此义。如宗家释云门门见佛得生净土。即其证也。
五。一代八万教悉为净土一乘方便耶。答。此有异义。今且可存片片之义。若依二门各别之义。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故彼诸教必不为今净土方便。若依二教一致之义。大悲临化偏为常没。种种方便发起众生无上信心。门门见佛得生净土。故一代教莫非净土成佛之门。此义已举祖训述竟。更有何疑者乎。
六。圣道净土难行易行自力他力者。依何证据立之耶。答。安乐集意。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娑论难行易行定判。立二门教。辨其自力他力义也。但其自力他力名言别有出处欤。圣道净土名言散在此彼诸经中耳(云云)七。法华一乘为净土方便乎。答。此与前问总别虽殊。片片之义准例可知。又彼法华与今净教。同名一乘。探其实道应理无二。若尔何论彼此权实。故宗家释常依彼经开示悟入。成此净土一乘之义。故或可言。若望机情二教别故。有作方便不作方便片片之义。若望佛意。法体无殊。彼即是此。此即是彼。何论方便非方便也。故经云如说修行即往安乐。法华三昧发愿文。云愿临命终心不乱正念往生安乐国等。思之。
八。净土教相顿渐二教摄耶。答。问意云何。若指前二门中净土门教。于此顿渐二教之中。随一问其摄不摄者。宗家自判顿教摄也。然有难云。顿渐二教他宗所用。何以今经许彼所摄。此难非也。二藏渐顿名出经论(二藏名出地持论等。顿渐名出楞伽经等)南北诸宗莫不通用。且如天台自虽细判五时八教。亦依此二教相判摄(云云)今意亦然。自宗虽有二门教相二尊教义。亦依此二论其判摄。此乃不问圣道净土。若明渐修。皆摄为渐。若明顿悟。总摄名顿。非于圣道先立渐顿。将此净教往摄于彼。故若释彼华严等经。亦应问言二藏二教是何所摄。如是随其经经说相。亦应答言此是顿教摄·此是渐教摄·此是渐顿摄。然有人云。今言此经顿教摄者。许今经是华严部摄等。此义甚非。尤足可笑。若如所解。又以何经为菩萨藏本。而言此经是彼所摄耶。
二。和尚所立净土门。但于释迦一佛说论之耶。答。非但释迦一佛所说。故玄义云。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文)。
九。善导和尚意。立二尊二教义耶。答。问辞不宜欤。初问既只言和尚。今更不可指其讳也。又就今乘二尊教文。世有二教一教之论。而今问端似自许有二教之义。而问和尚立不立意。异义之徒岂受此问乎。虽然今且答此问者。可言和尚意立二尊二教义也。何以知者。序题门云。娑婆化主广开净土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弘愿等。即其证也。然有义云。释迦广开要门即显弥陀弘愿。非谓弥陀自显弘愿等者。甚乖释义。若如所解。可言显彰弥陀弘愿。何言弥陀显彰弘愿。知读文者勿乱句(矣)下释云。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乃至)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等。摄益分齐二教宛然。若有明眼请审之。
十。二尊教外立证诚教耶。答。若以佛说通名教者。非无此义。故诸文中弥陀释迦十方诸佛。如次配为大经观经弥陀经主。但以诸佛证诚之说。所诠宗趣。摄益分齐不越二尊教意。故若欲辨教相差别。只依二尊教义而已。故玄义云。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乃至序题门唯标二尊教。不明三教也。
十一。弥陀教者。约弥陀所说耶。答。尔也。但立此义异解不同。有云。弥陀因中自说本愿故。云弥陀所说教也。此恐不然。序题门意于观经中立此二教。岂指昔说为今教乎。应知释意依今经中第七观初建立此教。彼佛应声立空现者。显彰本愿别意故也(云云)然其所彰别意弘愿。还如大经广分别说。故云弘愿如大经等。非谓观经无此教故依彼昔说立此义也。又一义云。于光台中有此教义(云云)此义意者。第七观初所现佛体。以为实在光台中故。与前义意终不违也。又一义云。弥陀自说出般舟经。
故观念法门依经明念佛三昧(云云)若知玄义依观经立二尊教已。引彼同此明其行者。亦无所违。若言观经无此自说故。依彼经立此教者。则不可也。然有难言。第七观初虽现无说。何依彼文立此教耶。此难一往也。诸佛说法非直口音故下释云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等(云云)。
十二。释迦教者。亘圣道净土一代教耶。
答。尔也。要门所摄定散二善。即彼一代诸教行故。应知三福即其人天三乘法也。思之。
十三。释迦教者。亘观佛念佛两三昧耶。
答。此应分别。若问亘二行者。可言应亘。若问亘二宗者。可言不亘。此教分齐虽说念佛。未为宗故。若宗念佛。即是弥陀教分齐故。是以释云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云云)又一义云。释迦教中有文有义。文宗观佛不宗念佛。义宗念佛不宗观佛。是故应答。此教虽亘观佛念佛。而不相并以为宗也。此与前义似异而同。细思可了。
三。净土所依经论有几耶。答。此宗所依有正有傍。三经一论是其正依。傍依经论不可备举。总而言之。一代经论莫非皆是傍依摄也。然观念法门傍正并举。略出六部往生经(矣)。
十四。三部经各有异译耶。答。依贞元录。大经小经各有异译。观经无之。大经异译现有四本。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也。于中无量寿会愿数文相多同今本。弥陀·平等二十四愿。文相亦异。庄严愿数不满四十。定数难见。余文亦异。依之而推。虽言同本未可全同。恐是随机见闻不同结集亦别。故今且依今本为定名正依经。小经异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虽多同不专称名。亦言思惟。如是同异亦须斟酌。观经首题似有多本。观字上下佛字有无。虽有此异非别译也。
十五。三部经说时何前耶。答。此事难知。诸师异说。大经观经互论前后。阿弥陀经共许最后(可见憬兴观经疏等)今者且依一家诸文。所列次第大经为先。观经为次。小经为后。何以然者。本愿宗源义当初说。观门方便义当次说。舍摧证实义当后说。依此道理如是说也。然憬兴云。大佛异译弥陀经云。佛说经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持盖献佛。同发愿等。以知。阇王杀父自即王位。立大子已方说大经(取意)今会彼者。彼经虽言大经异译。愿数不同。文相亦异。恐是机见自成前后。又阇王名多载昔经。或是经家从后立名。或是机见互有早晚。若执观经定在前者。阿难韦提未闻大经。佛何直说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等。
十六。三部经有胜劣耶。答。同是顿教一乘。有何胜劣耶。但约教门非无差殊。所以大经虽说智愿宗本。未对韦提偏为常没。观经为彼虽开异方便门。亦未显恒沙诸佛证诚。阿弥陀经正直舍权证劝凡夫。信不思议智大愿名号。教门虽有如是差别。莫不皆以念佛为宗。故无容论其优劣也。若有依此差别欲论其胜劣者。三部相望互有优劣。以互有优劣故。实是无胜劣也。
十七。三部经同劝三心耶。答。文言虽殊意在同劝。大经至心·小经一心。至诚心也。劝信劝愿在文可见。但弥陀经无回向文。或是言略。或有别意。其意云何。欲显不夹诸善意也。然而不遮正因正行。是故赞云九品俱回得不退等。
十八。三世诸佛出世成道时。必说净土三部经耶。答。必当说之。何以知者。诸佛称扬本愿成故。大经·小经诸佛道同。其文明镜。观经虽似因别缘说。而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又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随顺三世诸佛教故等。明知。亦应三世同说也。
十九。三部经同法华已前说耶。答。同字似剧。随一在前。其义未定。何忽问言同在前耶。然而直答此问者。可言难知。于难知中。且依义推。恐是法华同时说欤。何以知者。律云阇王即位八年佛涅槃故。观经必是法华同时。法华时长涉八年故(云云)然法华序列阇王者。恐是经家从后说耳。或是机见参差而已。观经既尔。余可准知。大经虽当观经前说。义在法华时处说故(云云)又大经中略明三权一实义故(云云)。
二十。三部经首题。如来自说耶。答。义当自说。观经可知。大经异译佛唱二十四愿经名。准知。今本亦有四十八愿经名。然其愿中唯明专念名号得生。故题无量寿者。义当佛自唱也。小经佛唱不可思议功德等名。正是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故题阿弥陀。义亦当于佛自说也。
二十一。六部往生经者。何等耶。答。观念法门云(云云)此中净土三昧经者。经文虽似不明往生净土法门。欲显佛意无壅常为一事。故下文引彼经齐戒护念文。为专念弥陀之利益也。
二十二。六部往生经。取般舟经耶。答。取之。彼经虽因跋陀和请说菩萨行。探佛密意。正在欲令一切凡夫专念弥陀名号生西方。故弥陀自说正在彼经。即显此玄宗也。
二十三。六部往生经。取随愿往生经耶。答。文虽不列。意非不取。净土三昧尚入此部。况彼经乎。思之。
二十四。三部经意。同明观佛念佛二义耶。答。此应分别。若同问明二行义者。大经小经非无其义。两经异译其意颇见(云云)此乃正助合行意也。若同问明二宗义者。此之两经唯宗念佛。由是首题无观名也。
二十五。三部经唯限如来自说耶。答。尔也。大经虽有阿难惟忖弥勒领解。承佛圣旨领解佛说故。观经虽有韦提请问阿难传说。请问序。传说传佛说故。何以此教唯佛说者。唯有满足大悲人救常没故。唯佛与佛乃能明了佛智法故(云云)。
二十六。三部经正宗所被机。在世得益人为正耶。答。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为正机也。于中更复论傍正者。灭后苦机为当机也。何以然者。三部但是大悲教故。大经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等。观经序云。如来今者为未来世等。即其证也。阿弥陀经虽无此序。证前二经大悲教故。诸佛称赞。能为难事。即其证也。
四。净土教意立几宗耶。答。净土教中立二宗也。所谓观佛念佛两三昧也。何以然者。二尊教故。教下所诠为宗要故。非于一教立二宗也。
二十七。观佛三昧者。但限正报观耶。答。正观正报兼通依报。释名门云。照彼弥陀正依等事。即此义也。
二十八。念佛三昧者。废定散十六观门别立之耶。答。观门释迦教。念佛弘愿宗。故彼观门纵废不废。念佛三昧宗义常存。然废两门立专称者。废释迦教立弘愿宗。此乃观益功归念佛。念佛益外无别观益名为废立。非观益外别立念佛益而废立也。是故释云。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文)此与法华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等大况相似。应知。
二十九。观佛三昧意。定散十六俱名观耶。答。此问不审。为许定散即十六观作此问耶。若言然者。何足问言俱名观耶。为许定散异十六观作此问耶。若言然者。虽可问定散俱名观。何问十六观名观乎。
若言此问虽言十六未言十六观何作此反诘者。经文所列十六章段。即是观门之次第也。离此观外有何法体可分十六。隐其观名作此问乎。虽然且受此问答者。可言观名在定非散。然十六观分两门者。此十六观佛力愿力为其义。故定散二机俱入此门。各回己业求愿往生。但十三观酬韦提请正为定机。后三辈观是佛自开。正为散机。故此三观体只十三观佛三昧。然摄散者。或因佛力。或因愿力。非谓三辈所修三福九品因行即是观也。此义梢隐。善思择之。又一义云。今经定散证赞弥陀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故总说为观佛门也。二义赊切。学者思之。
三十。观佛三昧为宗者。以观佛为念佛方便义上建立宗义耶。答。观佛三昧释迦教宗。始终有三重义。自力·佛力·愿力(亦名行门观门弘愿)历此三重各有定散之义。观佛三昧常为其宗。何以故。自力·佛力·愿力虽殊。福·观二业观行为尊。于观行中佛观主故。于此三重观佛宗中。异方便名正当第二。于前行门示此观门。令入弘愿成因行故。然其因行愿力成故。功归念佛。弘愿所宗在专称故。尔时观佛宗义虽废。而于当教常自是宗。譬如请下侯王于诸国。功由天子。故归帝时虽居臣位。而于诸国常自是王。若知此义可言。观佛虽为弘愿念佛方便。于要门教不失宗名也。
三十一。于念佛立观名耶。答。观功归念。念有观功故。于念佛亦立观名。第三重观是其名也。弥陀遍照智光为观体故也。
三十二。以念佛为能诠。观佛为所诠义有耶。答。一家教相无此义也。二尊教宗不相滥故(云云)。
三十三。观佛三昧者。于念佛未显之方便位立之耶。答。观佛三昧有三重义。上已述竟。此与前问左右而已。
三十四。观佛念佛两三昧者。于一机上论之耶。答。此应分别。若从观门入弘愿者。于一机上论两宗也。若其直入弘愿机上不立观佛为宗义也。然有人云。此二必于一机上立。若无诸佛咨嗟之教。无容直自入弘愿故(云云)此恐不然。观经定散十六观门。虽酬诸佛咨嗟之愿。本愿直言咨嗟称名。称名之教随机不同。故有三部等经。观经两门是其一相。大经·小经直示专念。岂待观经开观门竟。方许念佛往生益乎。思之。
三十五。观佛念佛二种三昧。各论得益耶。答。若随他意各论得益。若随自意唯念佛益故。云虽说两门之益意在一向专称名也。
三十六。念佛三昧者。指本愿名号耶。答。尔也。今言念佛三昧为宗者。指称本愿名号也。
三十七。观佛三昧修行者。但观佛身相好耶。答。非但身相。亦观其心故。经云。若见佛身亦见佛心。论中亦明观三业等。抑此问意。云何但观佛身为简二菩萨身及自身往生等。为简乃至依报中真假境等。若言如是简对问者。其义已显上问。何更问乎。故令且对身心答耳。
三十八。观佛念佛两三昧。以何物为体耶。答。所言体者。为问宗体。为问行体。若问宗体如玄义云。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文)若问行体。如观念法门云。定心三昧口称三昧(文)依此应知二行体也。但推问意应是宗体。言宗体者。宗所归也(云云)。
三十九。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为方便得三昧耶。答。尔也。观念法门引经云。由念佛故得是三昧(文)观佛念佛云见佛也。抑此问意欲论何义。为论念佛即三昧义。为论观佛为方便义。若欲论初义者。应知非无念佛即三昧之义。念通三慧与定散。俱三昧分位通浅深故。又三昧定力常加念故(云云)若欲论后义者。经文虽似观念为门得三昧时。闻佛自说念佛三昧。理实称念亦在方便故。下释中明行相心与声相续。又云。心口相应等。天台云。念念声声步步唯在弥陀。其意同之。
五。观经所立定散与一代所说定散。全异耶。答。问意云何。为许定异而问全异分异义耶。若言尔者。许定异谁所许耶。若言不尔。未许定异者。那忽问言为全异耶。虽然且答此问者。此经定散有三重义。初自力义全同诸教。次佛力义亦同亦异。后愿力义全异诸教。如是应知。
四十。今经所明定散二法。为释迦异方便说。为当为出弥陀弘愿中耶。答。此应分别。本末别论释迦方便。推功归本出弥陀愿。谓此二门酬彼诸佛咨嗟之愿所开教故。又此二善即彼十九二十愿中所摄行故。但以本愿念佛为宗故。直愿言诸佛称名众生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释迦称赞善巧多门故。先随他意标行门。次随自他意开观门。后随自意显弘愿。此如法华宗中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三重教相。思之。
四十一。引何文为定散二善证诚耶。答。此见何处引何等文为二善证。作此问耶。若就玄义定散门中。定散二善出在何文者。有通有别等释。发此问者。甚为不可。彼非问答定散二善证诚故也。当知彼门料简今经定散二善三重六义出在通三别二文中。非引五文直为二善证诚也。故今答此问者。可言一家释中。无别引定散二善证诚文也。
四十二。定散二善教法何机受之耶。答。玄义意云谤法无信八难非人不受此教。除斯已外一切众生皆得受之。何以然者。
此释迦教本为定散二善行人令其回愿往生故也。然此教意虽说回其二善愿生。实在专念弥陀名号乘彼愿力乃得往生。故言一心信乐乃至乘佛愿力等也。思之。
四十三。韦提希夫人请问。亘定散二善耶。答。唯定善不通散善也。故玄义云(云云)。
四十四。今经所明定善。亘思惟正受耶。答。尔也。今经所说思惟正受者。定善差别也。何以然者。观前方便名思惟故也。此方便观者。虽是散心定方便故属定善门也。彼三福业者。只要废恶修善。不期息虑凝心故。名散善一门不许合思惟也。若于观门始终自辨散心定心位者。思惟亦应是散心。诸教性相约三惠心辨定散者即此义也。今言思惟不通散善者。不许通彼三福散善。非谓一向非散心也。今时学者多迷此旨。思之。
四十五。三福九品者。约散善中方便行成不同耶。答。此问复何。于散善中分别方便行成不同。有何所据作此问耶。自立义门对他发问。于自他宗有其例耶。虽然答此问者。可言三福九品正因正行二义也。如是答者若为难之。
四十六。序正二段所明三福其体同耶。答。此问复从何处来耶。若就散善从此已下三辈散善一门义中。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作此问者。释文虽言一明三福。正宗经文不说三福。由此古来异论未息。或云。此释提前序中三福正因。对今正宗九品料简。故言一明三福等也。或云。正宗别有三福正因之义。故依义明不依文也。既有此诤。两义鉾楯。今问似就一义意来。异义之徒岂许容耶。虽然且依一义答者。可言序正三福法体虽同义分不同。何者序分三福自力为义。正说三福愿力为义(云云)又有一义云。序分亦同。而分序正者。序标正故。但此约佛密意义也。若依教门者。前义为是。故此二义或可随宜。思之。
六。净土所依三部经。以实相为体耶。答。若论教体非无此义。然宗旨门且辨宗体。何以然者。教体义通诸经理同故置不论。宗体随经各有所别故须辨释。然论注云。以佛名号为经体者。似辨教体。亦异诸经。更详之。
七。净土所用教相。三乘一乘何耶。答。一乘也。故玄义云。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云云)。
四十七。顿教一乘名。亘观佛念佛耶。答。尔也。念佛三昧一乘体也。观佛三昧一乘用也。依念佛体开观佛用。摄彼五乘三福正行归一乘体入佛家也。
四十八。一乘教者。比挍显胜一乘耶。答。此问复有何所依耶。若依观经流通分中释。有比挍显胜之言。作此问者。即应答言。非直比挍显胜一义。亦有超绝无比义也(云云)。
四十九。法华一乘净土一乘。同异云何。答。如上可知。机情谓异。佛智同也。
五十。净土事理二教所摄耶。答。事理二教名出何处作此问耶。此名目出台宗教相。何必依彼问净土耶。若言不必依彼宗问。只问有相无相义者。何辄自立二教名耶。虽然答所问者可言事理相应教也。故玄义云。经能持法。理事相应等。言相应者不二义也。何以然者。净土无生亦无别故。毕竟逍遥离有无故。三昧无为即涅槃故。二十九句入一法句生即无生故。如此等义皆由弥陀佛愿力。故永异诸教诸宗谈也。应知。
八。就观经所明观门。云何判依正二报通别真假耶。答。玄义云(云云)。
五十一。净土宗意。许真假一体依正之旨耶。答。自有此义。何以然者。许皆佛心流出故也(云云)。
五十二。日想观者。依正总假观耶。答。尔也。总比依正光相故也。然言依报观者。且就初说耳。
五十三。通别真假依正二报中。取三辈观耶。答。有义取之。谓正报中圣众庄严亦名通正报。其中法界同生者。指三辈观名法界同生观也。今谓未必然也。若此法界同生观境。直是三辈观境者。全同诸师他生观徒众观等义。十三定善义岂得成耶。若言今师许十六定善义者。甚为不可。违诸文故(云云)若言虽观三辈往生。非定观故名散善者。观通定散。亦违下文下引教我观于等文。证韦提请不通散善义。岂成耶。故今义者通别依正自于十三观中分别。法界同生亦不依下三辈观也。何以然者。彼三辈生虽亦法界同生所摄。同生为境十三观意。三辈观非观他生故。当知。三辈散机以佛力故。依前十三观门专心念佛。作得生想名为上辈生想等。故此观境还是前十三境。非前依正境外别立三辈。为三观境名为法界同生境也。若尔于前十三观中。何观观此同生境者。三尊所摄有缘众生。是其法界同生者也。思之(云云)。
五十四。第八观形像者。指泥木彩绘形像耶。答。初取木画等形为境。次第深入见彼佛亦名像也。故观念法门云。画造像等疏中。亦云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等。不相违也。
五十五。华座观者。依正二报中何耶。答。今释属依报。是别依故。论属佛观。为佛观座故。各据一义也。
五十六。华座者。敷宝池中央耶。答。当观说相不尔。在宝池上故也。下杂观中及龙树赞中在宝池中。此乃华座非唯一种故也。
五十七。华座者。亘三尊所座耶。答。言尔无失。但经当观观佛座耶。
五十八。华座者。酬因位别愿所成耶。答。尔也。是本法藏(云云)然本愿中无其文。故解者不同。有云。宝香合成愿中池流华树摄此华座也。今谓未全然也。凡彼国土华池宝阁。虽皆愿力所成。而今观门特至此观作此说者。别有深意。谓欲显示此华酬因觉体故也。智者应知。
五十九。正报假观亘通别二种庄严耶。答。尔也。经释俱分明也。
六十。第十三杂想观者。真假交杂故云立杂想名耶。答。大身小身佛菩萨。正依真假杂想故也。
六十一。就十三观正宗要观者。为何观耶。答。疏云。宝地华座金像最为要观(取意)但此初心修观要也。若论所期真身极要。应知。
九。如来付属要法。唯限念佛一法耶。答。尔也。观经流通分云(云云)释云(云云)。
六十二。三部经同付属名号耶。答。尔也。大经流通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等(文)小经虽无付属之语。理在绝言。何以故。正宗专劝执持名号无余行故也。是以赞云。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属弥陀名等。
六十三。观经定散文中。所说念佛本愿念佛耶。答。尔也。若非本愿念佛者。亦不可言定散文中唯标专念等也。且赞定善文中真身观云。唯有念佛蒙光照。当知本愿最为强(文)又释散善中下品上生文。云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等。即其证也。然有义云。正宗念佛非本愿也。流通念佛是本愿也。此义甚非也。流通正宗。正宗念佛若非本愿。流通念佛岂是本愿。但正说定散念佛兼含说。故流通选要付属而已。故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等者。上说定散两门益意。即在本愿专念宗也。
六十四。如来出世本怀唯限念佛一法耶。答。此应分别。若约机情。法华一乘·念佛一乘。非无差别。然彼此一乘俱许本怀者。可言非唯限念佛也。若望佛意彼此无差别故。故应正答。唯限念佛一乘法也。何以故。法华三昧一乘宗体亦是念佛三昧一乘宗体故也。应知。
六十五。观经流通付属念佛。定散外念佛欤。答。尔也。故云上来虽说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也。但以定散念佛体用不离。总而言之。唯一乘也。
六十六。付属念佛者。唯限口称名号耶。答。尔也。经释分明。勿异论(矣)但以口称名义功德开于五门。乃至万行若能如是解者。不乖一向专称也。经言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深须思之。
六十七。比挍显胜念佛。观佛三昧意耶。答。比挍观门显念佛胜。故云比挍显胜也。经言但闻佛名等者。定善示观门位观成义也。何况忆念者。依观门教专心念佛义也。思之。
六十八。全非比挍念佛。为释迦教意耶。答。前言比挍显胜。今言超绝无比。于一念佛立两重义。总而言之。二教交际有此义耳。思之。
六十九。念佛万行相对时。以何名广大耶。答。一家宗义念佛广大。赞云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此例非一。然玄义中一行成佛为方便。说万行成佛为真实义。此述摄论别时意中圣道难行自力宗义。不应依彼难此宗义(云云)。
已上教相义问大纲九·细目六十九。略答竟。
净土宗要集卷之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