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83卷No.2641
座右钞
敬启。同法众等。为护师迹立制式二十五条事。
一。可童子入室时先授三归五戒事
右三归是翻邪归正之首。五戒亦却恶持善之源也。故义净南海传曰。诸有发心欲出家者。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种学处。此是创入佛法之基堑也(云云)西天圣仪谁不遵行。今时多有七岁以上小儿剪发者。准律是可驱乌沙弥。虽似出家形未具沙弥威仪。依毗尼母论纵虽剃发。未受沙弥戒以前犹可授五戒(云云)故为此人同授五戒。可为入佛法之基堑也。
一。可弟子得度时师主告示众僧事
右出家事大。不可偷度。若依律仪。集僧单白。宜令大众知闻。但今菩萨僧众法行稀。师主豫告语令众僧识知有何不可。南山尼抄云。若不和白房房语知亦得(云云)此仪准用无过。
一。可剃发出家时即授沙弥十戒事
右按南海传曰。僧众许已请阿遮利耶为除须发。次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十学处(云云)山家仪式亦以如斯。今时剃发后无戒多积岁月。乖天竺之梵风。违山家之旧仪。其沙弥戒大小有异。今依山家式。宜授十善戒。若存本仪。应请二师。但菩萨受法多。是一师。随宜斟酌。
一。可出家后必登山门戒坛事
右睿山戒坛是传教大师尽力申奏。嵯峨皇帝降敕所建也。传受之仪虽渐讹变。绕坛之缘冥利不无。十四五岁以上得度之人。必待冬夏两时授戒之日可登坛结缘。依律以沙弥生年次第定坐次上下。若同年者坐出家次第。今菩萨沙弥亦宜准行。但于登坛以后者。须坐登坛次第也。若有同日登坛人者。虽可检问受时之前后。座主和尚授戒其时已定。于人人得戒何必可论前后之殊乎。故犹可坐沙弥本位欤。或于众中取筹可定其上下也。
一。不可为年未满二十人。辄授菩萨大僧戒事
右二十未满是十遮其一。不得受具足戒。虽是小捡。出家菩萨必须行用。山家古仪又以如斯。智证大师授戒之日。于问遮章。准律被加问年满二十不三衣钵具不等之句。后昆谁不学祖风乎。但中古以降十四五岁皆以登坛。行来既久。谁得改之。故我一众又准土风。顺世仪虽许幼年登坛。辄难足大僧数。年满二十后。蒙师僧许可已。重受菩萨三聚净戒。方可进大比丘位。自此以前于本寺犹可学沙弥威仪也。故虽登坛上座。未受本寺大戒者。暂可坐其下。重受大戒后。可复登坛本位也。又有二十岁以上发心出家者。准占察经意。虽未受沙弥戒。宜可授大戒为菩萨比丘矣。
一。不可为衣钵未具人授大僧戒事
右三衣一钵是沙门出家之幖帜也。若衣钵不具又是遮障。事同前篇。故山门授戒差看衣师检校衣物。故知大小受法虽异。衣钵受持是同。必先辨整三衣钵坐具等物。然后可临戒坛。又受戒·授衣已竟。带三衣如身皮。护一钵如眼目。若离衣经宿。是舍堕罪。若依律仪舍而忏悔。但菩萨法一切轻垢并皆对首忏罪灭。不同声闻故。忏悔已更须加受。天台山十制第一条云。三衣六物道具具足。若衣物有阙则不同止(云云)大师遗弟岂不遵行乎。
一。可授大戒时先令修三十七日悔过事
右按梵网经云。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云云)又云。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云云)又按贞观七年三月十五日官符云。更牒本寺三七个日令修悔过。四月十五日以前定其受戒日(云云)经据好相故延促不定。格要揩定故立时限。但见相受戒或高位人自誓受法。或犯重者灭罪方轨。非从师初受之轨则。今且借用彼忏悔方法。以为受戒前方便。于其日限者。经举一七·二三七·一年三品。今取其处中。又普贤观经明忏悔法立三七限故。今探佛意。准国制。所令修三七悔过也。其忏悔仪。若依梵网者。六时诵戒本。若到礼三世千佛。此只表殷重。宜随时机欤。且依先师遗旨。设一途规矩者。三时修法华忏法。例时行弥陀念佛。日别诵法华梵网各一卷。又山王权现备法味。传教大师捧法施。可祈念得戒无障。又受戒以前。若不解三重玄义之深旨。作法之时恐难纳三聚净戒之法体。必须他日豫教授坛场重开导令成得戒之实耳。
一。可受大戒后日日行六念事
右化教六念恒时所怀。不及立制。今所论是制教六念也。源虽出僧祇律。大乘菩萨皆以共行。睿山诸师专行用之。登坛授戒之日书六念文赐与受者。其来久矣。况晨朝无常偈各诵六念之句。宁可不措心乎。
一。可衣钵道具体色加法事
右三衣遮绢南山一家之所立。一钵离木是小宗一途之所制也。今我一众衣不择绢布。钵不简木铁。随缘而作。随得而用。虽然体色量等犹须如法所谓绫罗锦绮纱谷等及细薄生疏之类。华绮文彩之财。悉不可用。律中所开唯是厚密平绢熟致紬绢而已。色则律出青·黑·木兰三种。梵网列青·黄·赤·黑·紫五色。并离正间皆可坏色。若准延历寺禁制式。可用唐袈裟色(云云)是则律中木兰色俗称香染色者是也。但中古以来风俗渐变。今时僧徒法主和尚多着木兰。堂中众僧共被黑色。此亦无过。量有通局。如律所明而已。钵通木铁。虽异律仪。大教所开烈祖所用。然木骨布漆离垢腻。过量有三品。祖师应器多是下品。形相图样莫坠旧风。坐具体色如律所明。不可异袈裟。而祖师道具中有绫罗坐具量过二搩。或可是长财。必不可好用欤。又世多单作。不应本制。必可重复耳。凡出家行仪俭素为体。而人要华饰。宁道人所怀乎。纵见小利犹应谨慎。慈惠大师二十六条式云。绫罗绵绮一切停止。其外之色新旧粗细只可随有。不得舍旧求新厌粗欣细。努力努力。不可违失(云云)楞严遗弟可不守祖制乎。
一。不可畜不说净长衣长财事
右上士深山绝域不须温厚。中根三衣粪扫行头陀事。非下机之所及。非末代之所堪。故如来慈愍或听百一助身。或开随得诸长。而百一供身不必说净。诸余长财必须舍净。若准声闻仪。先请现前有德人为净主。然后所得诸长纵一尺六寸广八寸以上之衣。十日之中对一比丘必须作净。若不说净至十一口。得犯长罪。同离衣过。又地持瑜伽等大乘律具出菩萨说净法。况山门授戒时差说净师令行此事。我门菩萨众谁不奉行乎。
一。不可出家菩萨捉触宝物事
右比丘之法超然为宗。若贪捉钱宝俗徒无异。故沙弥十戒。八斋加捉宝。况大僧乎。若声闻法谷米钱宝净施白衣。令净人掌举。自无触着。而菩萨法善戒·地持虽听受畜金银等。不言自捉。故亦舍与诸佛菩萨可令净人知是看是。若无沙弥净人可看知者。开遮可随宜欤。
一。可知不受恶触等过失事
右不受而食事类盗取。须对沙弥净人等手受。律中有手与手受手与物受物与手受物与物受等差别。今时禅众等才合两掌即表受食。未检诚文不可指南。遥掷过食地画口唱。此皆开缘。非常途仪。若不受触食是名恶触。一切比丘不得食之。若一人受已受体既同。余虽不受之无过。凡内宿内煮自煮恶触。俭时暂开。丰时还遮。梵网已说自手作食自磨自舂。虽举恶触一种意兼宿煮等诸非。若无净人等者随宜进退矣。
一。可辨别请别众食背请等免其过事
右小乘律中虽开别请。梵网·仁王皆深制断。经说。七佛无别请法。及此末代谁敢开听。虽然今时檀越心。皆限约等施甚稀。且准义记后释可加一人僧次欤。别众食者。若常住僧食无别众过。若于寺内。若于聚落四人以上受檀越请。在一处食而不集界内众僧。此名别众食。若在聚落应鸣揵槌。若在僧寺可加僧次之人也。背请者。受施主请已不舍与余人。更受异主食。此名背请。凡信施功重檀主恩深。而贪情为先。别背任心。岂是大士慈行乎。
一。不可半月布萨阙怠事
右布萨说戒十方贤圣共同遵。大小两乘并劝勉。况大乘布萨舍那释迦既出戒光而自诵。新学菩萨岂守痴闇而怠慢。经云。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若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云云)故不论独住共住。不择伽蓝聚落。随所在处必可诵戒品。不可同声闻大界自然众别有异。若身不至若不与欲而在界内者。即是别众。其罪不轻。二十六条式云。凡受菩萨戒者。每至布萨之日必入堂应听闻。况当其巡次被充法用者。何因致阙怠乎。自今以后若有阙怠所三年断。不曾宽宥之。但不堪诵戒梵呗维那者。请堪能之替共参闻诵戒莫依出替人以阙自听矣(云云)今我一众宜顺此式而已。
一。不可安居受日等违法律事
右长时修道虽是本意。夏月静坐其益倍胜。故如来立制三月安居。而天竺法五月十六日结。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结为后安居。于此中间无结夏法。汉土风仪四月十六日为前安居。五月十六日为后安居。四月十七日以后或称中安居。或属后安居。山门行事源虽寻天竺。安居一事因准支那。若无难缘须依前安居。若有事缘中后随宜若多人安居一处准明旷疏并山门行事作。对首法。若无余人者。依圆觉经。可作心念法也。又要期之中若欲有生善灭恶等缘而出界外者。不可任意去。须作受日法。若不受日至界外经宿者。是破夏比丘耳。若有七日以还缘者。作对首心念法可受七日。若有过七日缘者。律令羯磨受。今菩萨僧行事唯宜告语界内众僧随众可否。努力不可自由矣。
一。可夏末必行自恣事
右九旬修道精练三业。初心行者自过难见。故佛制夏末令行自恣。闻他举罪发露悔过方堪受岁。于此一法山家古仪与声闻无异。若有五人以上。宜差五德行众法。若四人以下。对首自恣。若唯一人。至佛像前作。心念法。此自恣是举罪忏悔法故。纵虽结后安居及破夏无夏比丘。共集一处同可作法。但于后安居人者。自恣后即不可至他处。必待三月满方可出界也。凡末世行事不足及言。日夜犯罪无量无边。经过多日举罪何穷。虽然才学其行仪。将结其来缘。极圣世尊犹行自恣。像末弟子谁不遵承。谓是假名勿令轻忽而已。
一。可一切众集时早皆上堂特慎三业事
右鸣钟击鼓意在众集。若恣心不至既乖和合之仪。何有共住之益。所谓晨昏勤行临时讲诵。若闻钟鼓应声可赴集。勿令懈怠。又法事未讫不可早出。凡读诵斋讲一切众会之处。特守三业莫废四仪。而今高座讲经之席。交头语笑。连床同诵之场。闭口无言。卷舒经卷柱头含口。对坐众僧倚壁支床。或无事弹指。或出声欠呿。此等非法不可胜计。师友同法互加教诫。勿令粗荒矣。
一。不可乘差促事遁避事
右释众行业虽异世尘。三宝缘事非无要务。若说戒讲经若礼诵呗赞。若大小知事。若看病官使等。或依事择人。或随次勤役。既当已任不可辞遁。于其勤事勿令绥怠。一人辞让谁敢苦役。又普请之勤同事之业早可奔集。莫求免脱。是则乖住持之道违和合之志。不可不诫矣。
一。不可无伴入聚落事
右出家事业须惮讥嫌。若欲有事缘出寺门入聚落者。将一比丘以为好伴。若无同戒沙弥近事亦听相伴。不可同尼众必须同伴欤。而安乐行云。若无比丘一心念佛。人执此语多离伴侣。甚以不可。彼安乐行以沙弥小儿为不亲近境。故不许沙弥为伴。今时诸寺皆畜沙弥使人等。岂可在寺内不依四行。出聚落固守文株乎。南海传云。若出寺外两人方去。必有缘须至俗舍者。白众许已四人共去(云云)纵虽忘四人同住之梵仪。何可效一向无伴之弊风乎。又若有缘非时入聚落者。宜属授而去。而不告去处出入任意。岂是比丘行状乎。
一。不可不白师主上座等轨至他处经宿事
右共住同止之义不可专辄。所谓暇日多小去处远近。并其缘事一一启白师主·上座·知事等。蒙许可已方得往彼。事缘已讫速可还归。不得安然而涉旬日。若归寺时亦复如前告白。然后可随众。不语归往之旨。不可直上堂入众。夏中纵虽受日。犹须启告师主等。若不然者乖依止之道。违敬顺之仪耳。
一。可止一切邪业非法事
右出家威仪离过为先。性重讥嫌有何差别。但菩提萨埵利物为心。故见大利开制随宜。若无其益护持须急。所谓斋食不过时。饮啖莫违法。睡时须念明相。无病不得昼卧。乃至歌舞·倡伎·围棋·六慱·贩卖·卜筮·壤生·掘地等一切邪业。顺佛教诫不得辄作。又或称佛法之助。学习俗典。或号观行之缘。吟咏风月。若实有益非无圣开。若其假诧犹可谨慎而已。
一。不可无知不学好独住事
右新学菩萨行住未练。若不从明师非法几许。故律中受戒以后五岁之间。先学戒律。然后令修余业。戒学功成。智行已具者。五夏以上许离依止。若依南海传者五岁之后虽许游学。十夏未满所到之处犹须依止。若戒行未明了。尽形不得离师。毗尼母论百岁不知法者。从十岁知法者依止(云云)而今才落发已即厌师友。或卜草庵无伴独住。或交聚落男女杂住。不顾他门之谤訾。不惮俗人之讥过。一何痛乎。况山家式云。初修业菩萨一十二年不许出山门(云云)今时新学纵虽不约年限于一纪。辄不得离师僧于远方矣。
一。可不择利钝皆悉学问事
右三因佛性了种为本。三德秘藏般若为最。然则五十余年说教唯在开示佛智。五千余卷圣典并为令发惠解。四依菩萨造论释经。诸宗人师制疏弘法。岂非传佛意于末代示法理于来叶乎。我等运在浇季得值教迹。各应竭香城之诚。何可忘雪岭之志。而人多迷理随心去取。或言。我是痴钝。虽学难解。或言。我已年长。虽困不达。因兹或偏疲诵经持咒之事业。或徒守无知无识之弊恶。倩按事情甚不可然。若难解者弥可学。若不达者倍可困者乎。故我一门不择根之利钝。不论机之堪不。晨昏听学。昼夜钻仰。勿舍寸阴。是则和尚之遗属。兴教之网要而已。但或承众命看知众务。或有别愿礼忏念佛之类非制限欤。
一。可互行慈忍不致斗诤事
右慈悲为怀。是名菩萨。柔忍为心。是称僧伽。况受圆戒即同觉位。既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岂可反畜怨嫉心屡起斗诤事乎。梵网经云。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以忏谢。犹瞋不解。是菩萨波罗夷罪(云云)又云。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云云)若我众中以嗔嫌故。有吐一恶言及加打拍者。不问是非。勿令共住。若复性多嫉妒。心无惭愧之辈。虽未行非方便令去。永除梵叶纯留真实。互住身口意誓之方轨。宜修慈悲喜舍之梵行。此是住持之洪基立制之至要者也。
一。可回所修行业欣求极乐事
右正像既过。末法稍阑。去圣遥远。解行俱浅。若不诧胜缘出离期何日。然弥陀世尊发超世之弘愿。拯常没之沉沦。诸教之所赞。诸师之所劝也。何况普贤·文殊发愿归西方。龙树·天亲说偈欣安乐。上圣皆愿求。下凡何弃捐。然今时禅教不辨佛意。不顺圣训。或暗证床下期三生之开晓。或唯事坛上求即身之顿觉。是皆学浅智少不识教旨之所致也。传教大师笼山发愿文云。生年半百未定六道。为往生因归山念佛(云云)慈惠和尚病中述怀诗曰。唯念西方不念余(云云)山家众中谁生异计乎。故我一门外虽修显密之行业。内无忘摄取之悲愿。寺内必置别院专修净土业。田里普劝有缘广弘西方行。烈祖之素愿。先师之要誓。努力努力。勿令违背矣。
以前式条存略在斯。或是如来之教门。或复严师遗诫也。而和尚从迁神于九品。遗弟不卜迹于一处。江东·江西去住随缘。山阴·山阳聚散无定。然则众别行事。进修规则。违犯虽多谁敢处断。适值一纪追慕之远辰。幸得一味和集之嘉会。定式立法今正是时。故酌法海之一滴。普示我门之一众。庶几同学法侣。皆共遵行令佛法久住世间。使师道远传遐代。敬白。
假名菩萨比丘惠(仁)。
延文三年九月十一日。
假名菩萨比丘昭(源)。
这之座右者。三钴寺十一世实道上人制法。虽西山一流为条目。数岁尘封。无知世人(予)参挍锓于梓。粟生光明寺为藏板。欲流行于世者也。
享保十二年五月十八日。
本山光明寺三十七世泽了校合。
2641 83.P0528 座右钞 (1卷)〖日本实道惠仁撰〗
- 说明
- 分类:20.续诸宗部
- 点击数: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