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71大名目
释显智
夫记此名目者。非为余宗兼学之人。非为广智宏才之士。唯为少智俗人。为无才小童集之耳。但此宗异义兰菊。料简区分。虽名目次第取舍不定。才汲一川之流浴金渠之波。单寻一树之影恋玉条之风之计也。更后见人勿令嘲弄矣。
净土宗有二门
圣道门九
毗昙(亦名有部亦名俱舍)
成实小乘
律
法相(正明入圣得果傍宣净土叹弥陀)
权大乘
三论(正明圣道傍宣净土叹弥陀)
天台(亦名法花宗正明圣道傍宣净土叹弥陀)
华严(傍正如先)实大乘
真言(亦名密宗傍正如先)
佛心(亦名禅宗亦宗门)教外典
净土门二
定善十三
日想(自此至于第六通依也)假依报
水想
宝地
宝树真依报
宝池
宝楼
华座 别依报
像观 假正报
真身二(此一观别正报)
总想(付此观所观光明明念佛诸行摄不摄义)
别想(念佛行者有三缘一亲缘二近缘三增上缘)
观音(自此下通正报)
势志 真正报
普观二
一自往观
二他往生观三(亦名徒众观)
十四观(上上上中上下)
十五观(中上中中中下)
十六观(下上下中下下)
杂想
散善
世善三
五章五
仁
义
礼
智(亦云忠)
信
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三归——念佛·念法·念僧
五戒(名有漏戒名近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戒善二
小乘戒
十善(翻十恶名十善名有漏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八不悭贪九不瞋 恚十不邪见)
二百五十戒(如别纸)
五百戒(以上比丘戒令一倍)
正学六戒(五戒之上加不非时食)
近住戒(名八斋戒)(先五加五戒六不得脂粉涂身歌舞唱伎往观听七不高广大床八斋不非时食)
沙弥戒十(或勤策戒云也)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得脂粉涂身歌舞唱伎往观听)(七 不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九不取金银等类)(十不堀地伐草)
(俱舍ニハ歌舞观听为第七除堀地伐草)
大乘戒三(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亦名受者教戒)
摄善法戒(亦名中道戒)
摄众生戒(亦饶益有情戒)
十无尽戒(华严经十无尽藏品)
一利众生戒
二不受外道戒(受三世佛净戒故)
三无著戒(不回向三有故)
四安住戒(不犯一切戒故)
五不诤戒(不非先制不更造立不因此戒恼乱众生)
六不恼害戒(不以咒术恼众生故)
七不杂戒(离六十二见但观缘起故)
八离邪戒(不作持相欲使他知内无实德现有德相)
九不恶戒(见破戒不怪蔑故)
十清净戒(舍十恶持十善)
行善四
发菩提心
(昙鸾注云。案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 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文))
深信因果
修行六念
念佛(观佛念佛)
念法(念大乘法)
念僧(自十地等觉菩萨一切僧侣等)
念戒(诸戒)
念舍(舍内舍外内外俱舍)
念天(十地菩萨最后身菩萨等)
观进行者
此宗明二身
报身
自受
用他受用
(天台所立应身)
化身
八相身
无而忽有身
观经疏第一(玄义分)
归敬偈
十四行偈
(归三宝诸论皆有此义)
四流
欲瀑流
有瀑流
见瀑流
无明瀑流
(已上三界众烦恼也)
玄义七科
一序题门
十地(如下)
三贤(如下)
(已上十四行偈内)
五乘
人
天
声闻
缘觉
菩萨
三檀
世界
为人
对治(天台玄义一云释论云诸经多说三悉檀不说第一义者此指三藏(文))
十圣——十地菩萨
四摄
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八万四千者
(天台玄义引贤劫经云。从佛初发心去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法门。一一门各各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度。用此度对破四分烦 恼。合八万四千也(文)。)
(止观四云。若广开四分一分则有二万一千烦恼。四分合有八万四千。(文))
释名
依报(疏明七种注论明十七种)
正报
主庄严(注明八种)
圣众庄严(注明四种)
两三昧
观佛三昧
念佛三昧
宗旨不同
二藏
声闻藏
菩萨藏
二教
渐教
顿教
说人差别
五种起说如文
定散料简二
出在何文
一通所求(为我广说无忧恼所)
二通去所(教我观于清净业所)
三别所求(我今乐生极乐世界)
四别去所(为我思惟教我正受)
何机得受二
不受机四
谤法
无信
八难(地狱饿鬼畜生佛前佛后北洲长寿天世智辨听)
非人
得受机二
定善
散善
六和会经论相违六
一诸师解
二道理破
三返对破
四出文显证
五别时意趣二
成佛别时意(念多宝佛)
往生别时意
六二乘种不生
如来一代教法有四意趣
一平等意
二别时意
三别义意
四众生等欲意
(真谛所译摄论第四卷显了意依章明此四意趣又有住十类(云云))
十信
一信心(此位断见惑八十八使四谛下惑也)
二精进心(自此位断思惑八十一品也)
三念心
四定心
五惠心
六施心
七戒心(此位以前思惑断)
八护心(此位以后断习)
九回向心
十愿心
十住(此位会住理故云住也)
一发真住
二持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自此位断习气习种性也)
九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存别教一途教相者见惑断也。二住以去断思依圆意立无明断也。入空位也。)
十行(以进趣为义名行)
一欢喜行(从此位断中品尘沙惑出假位也名性种性位内凡也)
二饶益行
三无瞋行
四无尽行
五离痴行
六善现行
七无著行
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实行
十回向
一救护众生回向(从此位断下品尘沙惑名道种性内凡)
二不坏一切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尽回向
十地(以无缘大悲所负有情故云地也)
一欢喜地(存一途教相断无明一品显中道理名分圣圣种性位也)
二离垢地(诸师解之时存七地无生之义)
三明慧地
四炎慧地
五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种性有四种
习种性(十住)
性种性(十行弥陀并诸佛于此位发别愿(云云))
道种性(十回向)
圣种性(十地弥陀并诸佛于此位发别愿)
等觉位(名金刚心亦名补处位)
妙觉位(佛果位)
四念处(破四颠倒新云四念住别相念总相略之)
一身念处(观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
二受念处(观五受破乐颠倒)
三心念处(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
四法念处(观诸法无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破我颠倒凡念处以惠为体)
三阿僧祇
初僧祇(自释迦文佛至于罽尸弃佛也修六度利众生外凡)
第二僧祇(自罽那至于然灯佛暖位也)
第三僧祇(此后修相好业六度满足下忍位也)
百大劫 相好业
四正断(旧云四正勤)
一已生恶法令断除之时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为不令生一心精进
三未生善法为令生一心精进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精进此四正勤以精进为体暖位修之
四神足(祈愿成就故名如意也)
一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已上忍位修之)
五力(五根增长名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世第一修之)
七觉支
一择法觉支
二精进觉支
三喜觉支
四除觉支(始见十地)
五舍觉支
六定觉支
七念觉支(常在二盈之间调和中边也)
八圣道
一正见
二正思惟(利他)
三正语
四正业(以正语令信他)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三解脱分
一空解脱(观诸法无我我所因缘和合故无作者无受者)
二无相解脱(观男相女相一异相等不可得也故无相也)
三无愿解脱(亦名无作解脱于三界无所愿求故)
十力
一处非处智力
二业异熟智力
三静虑解脱等至等至智力
四静虑八解脱三三摩地八等至四根上下智力
五种种胜解智力
六种种界智力
七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生死智力
十漏尽智力
(已上显宗论俱舍论等见)
四无所畏
一正等觉无畏
二漏永尽无畏
三说障法无畏
四说出道无畏
四无碍
一法无碍解
二义无碍解
三词无碍解
四辨无碍解
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已上十八。此中三念住惠心要法门见。已上可见彼。(云云)
七得益分
文云。第七料简闻佛正说得益分齐(乃至)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文)此科更无别义。唯韦提得忍限在ト第七观云事ヲ释モニ为也。
第二卷(序分义)
一证信序
经分五门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得益分
四流通分
五耆舍会分
序
正
流通
序分二
化前序(他师名异处起化序)
八部众
一总大
二相大
三众大
四耆年大
五数大
六尊宿大
七内有实得大
八果证大
四众(一千二百五十人)
优楼频螺迦(有五百弟子)
迦耶迦叶(有二百五十弟子)
那提迦叶(有二百五十弟子)
舍利目连(两人合二百五十弟子)
(已上千二百五十人如文)
禁父缘
频婆沙罗二子(亦云迸沙王亦云影坚)
阿阇世太子(母韦提希或云折指。或云未生怨。)
耆婆大臣(母奈女。亦云耆域。)
禁母缘
四念处(如前)
八戒(如前)
四姓
刹利姓(四姓高元王者种也)
婆罗门姓
毗舍姓
首陀(四姓下流也。旃陀罗姓也。此乃性怀凶恶不闲仁义。虽着人皮行同禽兽。(文))
厌苦缘
散善显行缘
三衣者
五条(道行衣)
七条(作事衣)
二十五条(说法衣)
欣净缘
三福(如前)
定善示观缘
五浊者
劫浊
众生浊
见浊
烦恼浊
命浊
(末法此五浊增故云五浊增也。此时圣道诸教闭入圣得果之户。往生极乐开西方东门之扉故 。四众腕诚折时花手向弥陀待来迎妆。此故引摄之莲终焉来此时弥陀彰本誓行者施面目一期大事永生乐果。何事如之。)
五苦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爱别离苦
(四苦时者取前四五苦时加爱别离苦。八苦时加怨憎求不五盛阴等也。故别不记八苦也。)
第三卷(正宗分定善义)
十三定善名目如前
四大空(加空大成五大)
地大空(尽西方际身皮肉筋骨等)
水大空(尽北方际血汗津泪等)
风大空(尽东方际)
火大空(尽南方际)(风火二大形不见故不表其体)
空大(与十方虚空令一合)
文云。又想身之五大皆空。唯有识大湛然凝住。犹如圆镜内外明照 朗然清清。(文)
三云者
黑云愚痴障
黄云瞋恚障
白云念欲障
四重者
杀生
偷盗
淫欲
妄语
十恶
身三
杀
盗
淫
口四
妄语
绮语
恶口
两舌
意三
贪
瞋
痴
五逆(如次下卷)
水想观
八种清风者
(天台云。八种凉风者彼处无时节。若寄此八谓障上下余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用八正也。(文))
四倒
常
乐
我
净
四真(四德波罗密翻四倒云真)
宝池观(八功德水)
一清净润泽 色入摄
二不臭 香入摄
三轻 触入摄
四冷 触入摄
五软 触入摄
六美 味入摄
七饮时调适 法入摄
八饮已无患 法入摄
真身观
三缘
亲缘
近缘
增上缘
三十二相(如大般若经又在往生要集)
八十种好(其名罗列大般若经)
第四卷(正宗分散善义)
三福正因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二具诸戒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
三行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劝进行者修行六念)
文云。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文)
已上散善显行缘之时如此烈也。
九品正行
上上读诵大乘等
上中深信因果
上下发菩提心
中上三归五戒十善二百五十戒等
中中八齐戒
中下孝养父母仁义礼智信等
下上十二部经之上加唱一声称佛
下中闻彼土庄严本愿名字功德等
下下十声称佛
已上序时三福业不配九品之行之时名正因。配行九品之时名正行。
文前十一门
一总明告命
二辨定其位
三总举有缘
四辨定三心
五简机堪不堪
六明受法不同
七修业时节延促有无
八回所修行愿生弥陀国
九临命终时圣来迎摄不同去时迟疾
十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一华开已后得益有无
品品十一门都合为一百番也
(下品苦乐二法不同(文)文云。具此功德已下明修行时节(上品)又云。修戒时或是终身或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时等。(中品))
三心者
至诚心 名真实心
自利真实
利他真实
深心二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等(文)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已)
回向发愿心
深心复有二
一就人立信(异学异见二乘菩萨化佛报佛等也)
二就行立信二
一正行
一读诵正行
二思想观察忆念正行
三礼拜正行
四口称正行有二
一口称正行名正定业
二助业 余四种正行
五赞叹供养正行
二杂行(施戒行三福业)
三明者
宿命明
天眼明
漏尽明
八解脱者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
二内无色相观外色解脱
三不净相解脱
四空无边所解脱
五识无边所解脱
六无所有所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解脱(已上四解脱以四无色定为性)
八灭尽定解脱
俱舍二十九颂曰。解脱有八种。前三无贪性二二一一定。四无色定善。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初二解脱各依初二禅。第三解脱唯依第四禅。故云二二一一定也。
十二部经
一修多罗法本经
二祇那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受记经
四伽陀不重颂经
五阿波多那譬喻经
六优陀那无问经
七尼陀那戒经(因缘)
八伊帝曰多伽本事业
九阇陀伽本生经
十毗佛略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未曾有经
十二优婆提舍论议经
五逆罪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五无间业同类
污母无学尼杀母罪同类
杀住定菩萨杀父罪同类
有学圣者杀阿罗汉罪同类
夺僧和合缘破僧罪同类
破坏卒都婆出佛身血同类
颂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率都婆依萨遮尼乾子经。
大乘五逆
一破坏塔寺焚烧经藏盗用三宝财物
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破留难隐弊覆藏
三施一切出家人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诸过禁闭还俗驱使债调断命”
四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
五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
念佛行者有五名
一人中好人
二人中妙好人
三人中上上人
四人中希有人
五人中最胜人
2671 83.P0833 大名目 (1卷)〖日本 显智撰〗
- 说明
- 分类:20.续诸宗部
- 点击数: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