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4 册 No. 0288 楞严经证疏广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发心之余(文六)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初无明根本]

  [疏]已说第二义门将明第一义谛圆明显德故问解结因缘而为此经发起所结之元即无明本根也此根本无明乃第一义谛中所治之惑始无所始故谓之无始言俱灭俱生者以积迷不觉而为生住异灭妄想所迁如声闻善根名虽出家而根本之惑犹然未断愈而还发故为隔日之疟是以殷求解结冀无上开示释曰按起信生住异灭四相无明以凡夫觉灭相声闻觉异相乃至满足方便位菩萨觉生相犹是未觉以未能离念故是则阿难言俱生俱灭者以无明果相言之也佛以立知见为本者以无明因相言之也知见谓增益损减诸边等见即以此体为无明性故五蕴论云边见者障中道以出离为业即今经无明也今应总释无明体者谓无明者即是愚痴故俱舍以痴为无明故唯识以愚为无明故又无明者即不了知等婆沙以不达不解不了知为无明故释曰论说无明者谓三界无知按成实云谓不知过去世等不知色等及无常等故名为无明又无明者即是无智五蕴论以无知为无明故又无明者即是见惑五蕴论又以慢疑见等为无明又成实以不明如实及邪分别为无明或邪明故为无明又以能生烦恼因缘及邪念性皆是无明此皆见惑所摄性也又无明者即第八识三无性论云无明者即阿黎耶识为诸惑本而起三界业果故圆觉云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又师子吼经说诸取皆以无明为本又无明者即是思惑三无性论云有漏即是无明有取即是贪爱由过去烦恼已灭不可分别故总曰无明释曰按论说取是漏家果由因已谢去故名曰漏果来在现故名曰取则知无明之体以随愚何法即以此愚为无明故品数众多不出三界业果之法矣。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二解结根本]

  [疏]尔时下答明问意摩阿难顶者显无上开示也各放宝光者表同破无明也言生死结根及安乐妙常唯汝六根者显无二之体也故宝积经论云明与无明无异无别为横执谤边显示中道以无明即明故非他物佛告下释成无二根尘相因而有故曰同源缚脱皆由此起故曰无二知见立知者示无明本始也知见无见者明解结之门也以灵知性见本六用之菩提但不因此增益见知以滋无明结根非别有所谓菩提涅槃矣体本真净故中不容他此即释成皆汝六根之旨也。

  [释曰]前已略释无明之体今应更释依人所断宝性论云声闻辟支及大力菩萨皆不离无明住地所谓漏无漏二无明为缘而起三界意生之果又璎珞云妙觉地中所断无明名不了一切法而起三界业果则知三乘与佛所有无明皆依三界所断也盖无明感业非唯三乘乃至妙觉犹酬业果尽妙觉位业果方空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是则三乘与佛无明虽有浅深粗细之不同皆以感果于三界为体也乃所谓生相无明住相无明者即三界业果生灭之性由修断位中分剂头数而觉观之智有浅深渐次之异至妙觉位业果俱空生相乃尽是谓生相无明始尽也若约诸位所断有三十生故仁王云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又仁王云一切众生烦恼业果报不出三界诸佛应化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故佛说一切众生三界业果报若尽者即名为佛然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者而知见亦不出三界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解即圣结即凡)。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二破执明中]

  [疏]真性下破执以显明法体者婆沙云有为无为俱通胜义世俗谛摄小品云如来名无所住不住有为性不住无为性即离二边义也故净名云有为无为二若离一切数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然佛地论云大觉池中无边功德有为无为二种所摄但诸行者边执未亡起有为无为之见故掌珍论释此颂义有两重比量皆为破执谓论云有为无为二所知境愚夫不觉谛理妄执诸法自性差别有为者谓眼等十一处今以真性立宗真义自体说名真性即胜义谛故立为空非谓世俗诸缘生法皆无自性亦即是空亦皆无生。

  [释曰]此即第七比量也论又曰今当遣除朋党毒执住处中慧无为者即虚空择灭非择灭及真如性亦就真性故无有实为宗即此所立就真性故无实虚空二宗皆许为不起故此二比量元无异品此审定言诸不起者皆无有实非审定言诸无实者悉皆不起虽复勤勇所发不遍同品亦许为宗故此无过。

  [释曰]此即第二比量也言妄下颂真妄无二交中则离于二边故曰俱非以芦喻者明执一则不立也迷晦发明颂缚脱无二净明云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脱是为入不二法门。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不净不污)。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无比法)。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四颂明惑本]

  [温陵]陀那下颂根结初起之由也陀那此翻执持执持种子发起现行即第八黎耶含藏种子为习气积生识浪为暴流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此识依真如合生灭杂乎真妄之间故曰真非真也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迷自性而外求故权小教中皆不开演也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外道所执神我即此识也。

  [疏]今应总释此识体者一杂集云阿陀罗者谓令相续及持诸根佛性论云意即阿陀罗五蕴论云阿赖耶亦名阿陀罗。

  [释曰]按成业论云以能续后有及执持名阿陀罗能摄藏种子名阿赖耶能酬业果名为异孰则知诸识皆随义之名也暴流者即生灭性从习所生而说有多种如金刚经三心不可得义净本云心陀罗者说名无持由无持故心遂流转而陈译以流转为相续隋译以相续为流注故知暴流者即相续等义也由此识性全离取舍但是自心故譬为妙莲华者染净无妨无所住着言金刚王觉者断结摧邪究竟坚固此大定法门非幻无以为譬故云如幻正受圣足所履其乘无二故云一路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指前偈)。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博济)。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喻真体本空)。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真体无二)。因结有异(六用妄分)。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佶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五解结次第]

  [疏]祇夜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也伽陀云讽诵亦云略偈即孤起颂也二颂合明故曰杂糅糅米不纯也涅槃僧里衣僧伽黎大衣劫波罗时分天也。

  [吴兴]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譬巾之体也异谓六根之情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也。

  [疏]巾譬真体无二结喻六用妄分故第六名终非第一即如眼根之名不可作耳等矣若乐成一体莫非解除结惑不生则同异圆泯故有下文解结之喻。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真性)生毕竟异(六根)。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当作蜂)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根结之由)。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喻边见)。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喻边见)。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说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喻观中道则二边俱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六凡四圣)。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远)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近)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六正陈解结]

  [疏]无始知见正示根结之由狂华谓无而妄有结者系而不解之义也左右牵巾喻生死涅槃之二边行人执而不解故如双结然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喻观中道则二边俱解知其本因从所缘出乃至恒沙雨滴亦知头数者此明如来觉法皆尽证其所说皆诚谛语圆觉云禅那名数门故大千界主居四禅之极能知恒沙雨滴则松直棘曲皆了缘由者即所知障尽故能学法之实也此根下结成三观修证始从初解六根而获人空从人空而证法空从法空而证俱空以明三观修进渐次法如是故成实云佛法初不顿深犹如大海皆所以示渐次之义也故首楞严三昧经云学首楞严三昧者先学爱乐心次学深心如是渐增乃至得无生法忍诸佛授记能入第八地又复渐增乃至具十地受佛职位得一切菩萨三昧然后得首楞严三昧复引喻云如人学射先射大准次学射的能射的已次学射杖乃至能射百毛之一于是结云是名善射随意不空复云是人若于夜中闻人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中此楞严三昧渐次之义也。

  四说圆通分

  (此下究圆通本根)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再见)。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疏]五阴六入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欲将显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故寄选根令二十五圣间众妙之门显彼无非正修即一一门莫不究竟圆通真实所以革小成于后心根大衍于初会者也。

  [温陵]慧觉圆通存乎一心已蒙开示故身心皎然圆通本根冥乎万法犹未通达故冀佛冥授。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生住异灭)。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疏]从于音尘默悟圆理此依内证故名曰密即如如智证境自性也一尘密证诸尘圆契故曰圆通。

  优婆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温陵]优婆尼沙陀亦云尘性微尘是色之少分因尘悟解故得此名由多贪欲佛令作不净观也。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疏]非木等者观中道也非木则不住有非空则不住无有无俱非中道显矣。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吴兴]空有味尘也身心舌识也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佛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䟦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吴兴]水因谓所触之因尘体即能触之缘尘境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俱空故中间觉触之心安然契性。

  [疏]胜思惟经论云何名䟦陀婆罗等名大贤士以为示现心行胜故谓教化众生等。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燃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疏]头陀有十二行今则以抖擞法尘为号也以紫金涂佛感报如此因深果茂其理宜然。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疏]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即不因眼根见色者也旋映色之性循真精之元。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疏]宝积经云愚痴报有多种因谓吝惜法故得不闻障报依不闻故得愚痴报于现法中不生正解及于未来众缘不具或复有义若请不请一向不说弃舍正法或妒心倒说如是障法因缘令生难处。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疏]波提口如牛哨乃轻弄报佛为遮谤以数珠念佛是为一味心地法门。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疏]无痛痛觉即清净觉心痛不能及之地不可乐事即无常苦空等之法门由系念故因刺足而悟空又三七日诸漏虚尽者始因顿悟乘悟并消也。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疏]诸相入非非者空也非所非尽能空所空皆尽也故曰旋法归无无者即空之异称。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吴兴]世出世间四谛之境也种种变化生灭之相也由眼识明利故一见斯通。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开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疏]普贤亦曰遍吉以等觉位后无行不修无德不备故曰普贤以心闻者法华云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以心闻也又普贤现身安慰等如普贤观经中所说。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疏]陀以散心故而观鼻息所以行对治也盖数息所以发识观息所以驻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温陵]说法第一辩才无碍因以降魔灭漏皆舌识力也。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疏]俱舍云染污心名性罪假制罪名遮罪如以酒制戒是也依身有识故先从执身次第执心。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迦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天心慧性)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疏]意为诸法生因万法缘此以通故闻因缘顿发神通论以神境通亦云如意成境是也。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冤(护法)。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摧魔)。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疏]百骸暖气暖气火也力士以呵护为道即三门火首金刚然此经法门精粗无二故尘劳欲火俱证圆通。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佛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疏]俱舍云微尘性体不相触同于空也故悟此实性而刀兵无所触古今注云阛市垣阓市门。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叫)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应)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因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疏]初成水观复逢无量佛乃得亡身以明圣道长远乃可成就然圣人皆有身苦有无不定故十二缘不立病文。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动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了妄)。悟菩提心(达真)。入三摩地(证圆通)。合十方佛(同佛果)。传一妙心(化众生)。斯为第一。

  [疏]琉璃光风观逢无量声佛亦犹月光水观承事水天以表师资一道用而不杂则今诸家教观多务圆摄失其旨矣。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一本佛字作向)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通。斯为第一。

  [疏]空体无边故得无边之身为显此明遍圆一切手执四珠照十方际空能显物为大圆镜虚空无二为同佛国也。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疏]识性不守如如而外分别名相是游族姓而求名也故今瑜伽唯识差别名相皆从慈氏演出又此三性者有多不同密严云妄立种种名是为遍计性众生若诸法此悉依他性三无性论云尘即分别性识即依他性如如即真实性又尘名无相性识名无生性如如名无性此经论各有所立也。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疏]势至以见大入圆由总摄六根故但云念佛文中三喻二人喻生佛初感子母喻气分已接染香喻法身冥会故十住毗婆沙云念佛者先念色身次念法身。

  镇澄赞曰 六根受用。生死岩阿。纵今解脱更非他。六解一谁河。诸圣吹螺。决意应高科。

  传如截流曰 阿难询第二义结解之元。世尊摩顶。佛光灌顶者。表诸佛之道。皆悉无上。今将开示也。六种震动者。将解六结瑞兆也。诸佛告以安乐妙常。轮转生死。皆由六根。更非他物者。盖离结无解故也。言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者。由尘发知。则知本是幻。因根有相。则尘本是幻。二种皆空。故喻交芦。是得同源。是得无二也。根境既空。识本不有。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如是则本无知见。而知见立。即无明本。了无知见。而知见亡。斯即涅槃。涅槃之体。一切圆满绝待。故曰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偈云。真性者。即涅槃之体也。此体不同有为之空。故曰。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者。释成空义也。此体亦不同无为之无起灭。故曰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者。释成无起灭也。若以有为为妄。无为为真。是为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斯不得谓之无漏真净之性。今真妄双遣。故曰犹非真非真。知无为之真尚遣。况有为之妄乎。故曰云何见所见。见。即根。所见。即尘。根尘两立。而中虚。故喻之以交芦。识居二者之间。是曰交中性。根尘两非。识体何在。圣人了此是为解。凡夫昧此是为结。故曰解结同所因。圣凡无二路也。汝观交中性者。举喻重令审详也。知交中之性。未尝因交而始有。不交而后空。故曰空有二俱非。言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者。结成圣凡无二路。即知见立知等意也。言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者。即应前一入六净之义。根选入圆通。入流成正觉者。应前谁为圆通。及逆生死欲流之义。欲流逆归便合妙湛。故成正觉。知观音因入流相。成就菩提也。偈指流之所自。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陀那。此云执持。即赖耶所变之初相也。由赖耶受薰而起。故曰习气。念念代谢。其相甚微。故曰瀑流。后文云。由生灭等于妙圆中。粘湛发知。浮根四尘。流逸奔法者。本此。或疑浮根奔逸。其相甚粗。焉称微细。经云。本自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盖从妙圆粘湛发流。但举六识。而八识斯在矣。此之识体。言真。则外道计为神我。言妄。则凡夫无从进修。故言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也。世间依正全性转变。本无能所。而强生计别。是为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此颂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也。莲华处染而常净。华果以同时。经谭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故名妙莲华。金刚为坚利之宝。诸物莫撄其锋。今经真妄悉破。故名金刚王宝觉。昔也由迷而结。是为生死垢浊。今也由悟而解。是为涅槃真净。迷悟转变。本于无住。故名如幻三摩提。能一达此。则惑尽而真亦究。故得弹指超无学。如是无上之法。诸圣莫不由斯。故曰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难既曰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偈及长行。固多出入耳。阿难已知解结之因。而复欲知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佛取劫波罗巾挽结详问。令审一巾无异。妄起六结伦次也。初绾结成。名为第一。此伦次之相已定也。吾今能将第六结名成第一否者。令知伦次不可乱名。则知六根不相为用。故合法云。毕竟同中。成毕竟异。汝必嫌此六结不成者。嫌前一不成六也。既嫌乎彼。必乐乎此。故曰愿乐一成。一成者。一以成六也。对前不成。故曰复云何得。此结若存。是非蜂起。而彼此相非者。如前不可乱名也。欲无彼此。莫如解除。故言若总解除。则无彼此。以彼此俱无。故言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此正答愿乐一成之问也。尚不名一即一亡。六云何成即六解。故曰亦复如是。言一切世间。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者。妙净体中。不独计有为生死之为结。计无为涅槃。亦即是结也。后文云。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者。此尔。解结当于结心者。真妄两亡。中道观智也。我说佛法下。此杜阿难之情计。使知因根修证也。杜计者。前云解结因次第。又云结解同所因。是则因迷而结。缘悟而解。恐阿难计为世间之因缘。故曰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佛法者。佛种之法。众生计世间因缘。是为凡夫之法。今因入流而成正觉。是为出世佛法。惟得此法。故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故应选择六根。一门深入。而销诸妄也已。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由逆欲流之功。见思虚习。于是销落。故曰人空。见思虽落。尘沙尚存。是为法执。进破此惑。故曰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尘沙虽亡。尚须中观。对破无明。无明若尽。观智亦亡。故曰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者。即以如幻三昧。照破三惑。而真常之体。于是顿显。即无得而得也。既称妙三摩地。此似次第者。未达三观一体。则圆亦历别。了无一三。用在一时矣。阿难大众已知六解一亡。故言慧觉圆通。得无疑惑。未示一门深入。故言然犹未达圆通本根。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者。慧觉虽明。了无实证。故须别求秘严。乃可造修也。秘严。即隐密义。阿难将谓别有秘严。故退藏密机。冀以冥授。然不了前之所示。根根尘尘。无隐乎尔。故世尊普告大众。询以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经自陈那至迦叶悟六尘。次那律至空生。悟六根。自鹙子至目莲。悟六识。自乌刍瑟摩至。大势至。悟七大。当知诸圣之所陈。陈如来之所宣。如来之所宣。宣诸圣之所证。差别有秘严可授。非一路涅槃门矣。至下观之所证。未越乎此。为施对治悉檀故广演胜妙之相。非诸圣之所不能耳。

  音释

  疟

  (逆约切)。

  糅

  (女救切)。

  揽

  (音览)。

  绾

  (乌板切)。

  缉

  (七入切)。

  绩

  (七入切)。

  绩

  (则力切)。

  掣

  (尺列切)。

  萦

  (于营切)。

  倏

  (音叔)。

  呞

  (音诗)。

  蹉

  (仓何切)。

  隘

  (乌介切)。

  阛

  (音还)。

  阓

  (胡对切)。

  推

  (他回切)。

  液

  (夷益切)。

  漩

  (旬宣切)。

  澓

  (房六切)。

  抖

  (音斗)。

  擞

  (音叟)。

  癃

  (音隆)。

  稚

  (直利切)。

  砾

  (音历)。

  啾

  (即留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