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 页
卍新续藏第 17 册 No. 0326 观楞伽经记No. 326-A 观楞伽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挈纲要而振起之。使观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义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己见。骈枝其说。以取谤法之愆。使学者莫之适从。正所谓以多岐亡羊耳。兹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不涉唇吻。又岂可妄想分别能入。而其所以科节之。盖以经文简古。血脉幽潜。不得其门而入。故特提其纲领。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言为障碍耳。非臆断也。即此已为剩法。后之觉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
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 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垒壁间
No. 326-B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略科
海印沙门 释德清 排订通科分(二)(经一卷初)(凡经皆有三分此经来未尽故阙流通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二)初约数句问(百八问)次非数句答(二)初牒(无上全章)次答(不生句全章)次曲示一心生灭以显万法唯识(八)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二)初略明唯识以别邪正之因(三)初明真唯识量以辨邪宗(三)初显真唯识(诸识下九段)次喻破二见(譬如下三段)三拣辨邪宗(破诸外道下三段)次示七种圣义以别邪见(二)初示正义(有七种一段)次明斥非(云何外道二节)三拣邪因以示正因(二)初拣邪因(妄想三有苦下八段)次示正因(若复诸余下一章)次广明八识以示识智之相(二)初明八识相(问心意意识等全章)次明三智相(圣智三相全章)二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辨邪正因果相○三明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究竟差别相○四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五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相○六广明六度以示自性妙行无修相○七广决众疑以显法身离过○八特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
△已上因缘科已竟。○二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辨邪正因果相分(二)(此科至四卷中止)初辨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二)初辨明因地心(二)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二)初约三门破邪因以显正因(五)初明五法(六)初破名相妄想(知大众心念下问答有无全章)二显正智如如(净除自心现流下一章显正智法依佛章显如如)三破二种邪因(二)初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二种声闻一章)次以圣智破外道邪因(常不思议一章)四举果验因(二乘外道一章)五勘果知因(五无间全章)六示因果一如(一阐提全章)二明三自性(一章)三明二无我(一章)四破有无二见(建立诽谤一章)五结示正因(善知心意下偈终)次约一心破妄计以显真理(二)初明寂灭一心(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一章)次示如来藏性(经二卷初)(疑如来藏同外道我一章)次依理勘订以辨邪正二行○次辨明果地觉○次依前理行顿示断惑证真因果相○
△上显理已竟△下显行。○次依理勘订以辨邪正二行(四)初总示正行之方(四)初能观之智(四方使一章)二所破之惑(明缘生无性破依他起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三显圆成之理(无四句可离无圣智可得)四显离过绝非(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等二段)二略示邪正因果相(四)初略示邪正二因(二)初示二种邪因禅次示三种正因禅二略明邪正二果(二)初如来涅槃真果(尔时)次二乘涅槃果假(复次)三略示当转二性(言说自性事自性)四略示感应二徴(现身面言说加持手灌顶神力加持)三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二)初广释前三种禅以显三乘差别因果相(二)初广辨因别(三)初释愚夫所行禅(二)初外道邪禅(二)初缘起无性以破言说自性相(缘起一章)次辨妄想无性以破事自性相(七)初明妄境真常以破断见(常声者何事说至非圣言说半章)二明法一见异以破常见(惑乱起二种种性至种性义半章)三明心境如如以破一异见(即彼惑乱不妄想一节已上三科共一章)四明缘生如幻以破有无见(问惑乱为有无起两全章至是故说如幻止)五明本自无生以破因生见(问一切性无生一章)六明言说无性以破名言习气(当说名句形身一章)七显名言双绝以诫忘言默证(未来世智者止论一章至偈文离自性)次二乘偏禅次观察义禅三释攀缘如禅(三)初观四大如次观五阴如三结示正观次广辨果别(先示邪果后示正果)次广释如来禅融会妄想如如以显一乘平等因果相(三)初明即妄即真以显因平等(十二妄想一章)次明即心即境以显果平等(妄想无性半章以显即心一乘半章以显即境)三即权即实以显法平等(不说一乘一章)四举果验因以示一乘真因相(二)(经三卷初)初举意生身真果相(意生身一章)次示五无间行真因相(五无间一章)
△已上自初卷第二返妄归真科中初顿示理行以辨因地心竟。○次辨果地觉分(三)初明三身以显法身常德(三)初总示佛之知觉(一章)次显报化二身(四等一章)三显常住法身(不说一字一章)次破二见以显涅槃离过(有无相一章)三示二通以明果海离言(宗说二通一章)
△已上辨别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竟从前初卷五法章至此二通毕。○次下依前理行顿示断证因果相分(二)(此科从初卷来)初翻显因行(二)初自利功圆(四)初明妄想不实以破我执断烦恼障(问不实妄想全章)二明言说性空以破法执断所知障(四)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当说语义全章)二示智识为缚脱之源(智识相全章)三即转变相以明动本不动(九种转变全章)四断相续心以明生本无生(问一切法相续义全章)三遣境智以明无智无得(二)初遣所观境分(二)初遣事境(彼彼妄想全章)次遣理境(一切法不生全章)次遣能观智(攀缘事不得一章)△已上明断证因相竟△下明断证果相四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愚痴凡夫一节)次利他行满(二)初双结二行(二通全章)次特示利他(止论一章)次正显果德(二)初转依涅槃果(二)初拣二十一种邪宗(问涅槃前半章)次示最上一乘正果(如我所说涅槃一节)次转依菩提果(五)(经四卷初)初显法身真我德(二)初显三德秘藏(明法身般若解脱共一章)次显一心真如(二)初明离一切相(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共一章)次结究竟一心(无相见胜下至偈终)二显法身真常德(二)初破七种无常(七无常一章)次正显真常(文错简在三昧章后)三显法身真乐德(三昧全章)四显法身真净德(如来藏半章)五释疑劝修(若无识藏名下三段)
△前从初卷分别自性章起止此大科第二通约三门辨邪正理行因果相竟。○三明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究竟差别相(二)初总明迷悟因依(问五法等一章)次别显四门摄入(五)初明五法差别相(二)初总明差别之法(愚夫章至是名如如)次显住如如之人(住如如者二段)二明三门入五法(二)初明三自性入五法(全章)次明八识无我入五法(复次一章)三明四门摄一切法(五法一节)四明总归如如示以正观(五法半章)五结劝修学(是名一节)
△此上第三科四门差别相已竟。○四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二)初明法身常住(恒沙前半章)次明平等如如(生死本际半章)○五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相(刹那全章偈错简在六度章后)○六广明六度以示自性妙行无修相(六度全章)○七广决众疑以显法身离过(六疑全章)○八特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不食肉全章)
观楞伽记略科毕
No. 326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记曰。旧注。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顶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滨。阿䟦多罗。此云无上。宝。贵重义。以通喻此经。是不可往无上宝经。非也。受公谓自觉圣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随色摩尼之珠。非世宝可比。故云无上。谓不可往处。有此无上宝也。此亦未尽然。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摩罗耶山之顶楞伽城中说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无路可上。其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方能升也。此说固尔。愚居五台时。曾遇一梵师。于阗国人。发长丈余。不言其寿。但云入此土三十余年。精于禅观。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请同住阿兰若三年。每于谈次。以经中所有梵语已明者。尝请试之。所说皆与古译㳷合。愚因问及楞伽经。师乃惊曰。遮里亦有此经耶。此是不可说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国王宝之。因问有多少卷。余曰。传者四卷。师笑曰。来未尽耳。此经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经中旨趣。言言皆发明离心意识境界。不可具述。因问楞伽山在何处。师曰。此山在天竺国之南海中。又问何以楞伽为名。师曰。楞(去声呼)伽。乃宝名。其状八楞。视之浑圆。体极坚固。不可钻穿。常放光明。世间之宝。无有过上者。故阿䟦多罗。此云无上。以山纯此宝。是山以宝名。故曰楞伽阿䟦多罗宝山。山顶有城。此宝天成。无门可入。而为夜叉鬼王所据。佛在此山顶城中说此经。故经以处名耳。又问此山人能到否。师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细上大。每于阴云黑夜。或波涛汹涌。其山形益显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无云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见。然彼土僧有修禅者。于海岸经行。望之以入观耳。是则按华严论。准此梵师言。则山以宝名。经以处名。深有意焉。缘起经云。难入未曾有会中。说随他缘起陀罗尼智。名为楞伽王识。盖约处表法。又见深玄。然教称智海。性海。觉海。心海。至若宝明空海。此经云藏识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蕴亦喻山。况夜叉。云可畏鬼。乃飞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宝山夜叉王城而说此经。显示自觉圣智境界。其经所诠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处观法。其旨微哉。何则。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斯则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湛渊心海。变而为生死之业海。宝明妙心。变而为八识五蕴幻妄之身心。故宝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耳。然至昏云黑夜。或波涛汹涌之际。而山形愈显露者。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夜叉鬼王请佛说法者。所谓烦恼起而佛道成。抑益显此宝明妙性。虽住生死大海五蕴山中。不为烦恼所夺。不为生死波流。不为境界风动。无明黑暗。暗不能昏。长夜冥冥。灵光独露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现者。愈见智海圆澄。万象森罗炳然齐印。身心世界当下销融。生死涅槃应时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此为自觉圣智无上尊顶法门也。且义翻此经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显此法门。非心行处。唯上上根人。一入顿入。不许扪摸凑泊。不入。亦不许思量攀缘。但只于境界波涛烦恼黑暗中观之而已。不观。则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经为根熟者。顿说业识种子为如来藏。名顿教大乘。古德云。楞伽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达磨大师指此为心印。马大师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是以宗门师匠教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而说者但只标名立法。不知空遣。奈何益使后之学者。臆度祖师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上
记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为宗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而为众生开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悟心。旧注。此经大部有十万偈。四十万句。三百二十万言。一百五十品。其所来者惟此一品。虽文广卷多。其实通皆顿示此一心法也。此经在十二部中。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为顿教大乘。又兼顿圆。谓顿示圆满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证故。若约天台五义释之。则以单喻为名。以楞伽宝喻识性故。宝山宝城佛魔同住。喻五蕴身心是一切圣凡所依止故。以如来藏为体。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义心为宗。一切圣凡所同证故。摧邪显正断疑生信为用。为裂外道二乘邪见疑网。令生决定一乘正信故。以熟酥为教相。谓说五性三乘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授记。可一变而至于道。如彼熟酥可一变而至醍醐。施功易故。谓略示开权显实之机。以为法华前导故。若以宗趣言之。则以第一义心为宗。自觉圣智为趣。又以自觉圣智无相法门为宗。忘言默证为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记曰。此叙说法由致也。如是我闻等者。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乃机感应会之时。非定指也。佛乃说主。山乃说处。菩萨乃听众。此结集者因佛顾命立言。一切经首。都皆置之。无烦他说。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者。谓此无上顶法如来藏心。乃一切诸佛之因地也。佛与菩萨皆从异佛刹来者。以示此中圣凡不立故。大慧为上首者。此法非心识可到。唯许大智可入故。自心下。叹德也。至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等法。皆是自心现境。而独大智慧人善解其义。究竟通达。二译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濵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罗那夜叉王所据。因佛于海龙王宫说法七日已。而从大海出。举目观见山顶之城。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婆罗那王开示此法。时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即与眷属请佛归其城中。云云。二译皆有夜叉王问法因缘。此经略之。观者融会彼译。则顿见此经宗趣矣。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记曰。此别叙当机见佛之仪也。大慧为当机者。惟此无上法门。非大智慧人不能担荷。而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记曰。此正发启全经之宗趣也。尔?。梵语。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无涅槃。魏译云有无二俱离。盖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无法也。无者。此二皆空。故杂华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释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无二俱离也。是知此二。乃分别妄见耳。故二译实叉云。夜叉王请佛入楞伽城。献供已毕。即以二法问佛。谓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圣智见。乃至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着。诸观行人。以畏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流支云。如实见者。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二取。皆是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如来藏者。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赞佛有无二俱离也。甚矣。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更无实法可得。实此经之宗极也。行人知此。可谓行无行。证无证耳。苟一念行证未忘。则复堕此。况以分别言语文字为得乎。观者若如是观。可谓识法实相矣。是则向下大慧所问。皆有无二法。世尊皆令离此舍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离此舍此。非自觉圣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实叉云。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是则全经之旨。不出于夜叉王一问。及此大慧偈赞而已。
上叙分已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有二。
△初约数句问。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记曰。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语心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愚谓此百八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谓凡夫外道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百八见。于正位中总皆是谤。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又何烦恼可舍。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记曰。此总依一心生灭迷悟二途而问也。然大慧请百八义。开口即问此四句者。盖一心真源。圣凡平等。了无差别之相。但约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种种性相之异。然今将穷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见。所谓迷一心。而正智翻为妄想。如如翻为名相。此念惑增长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净念见痴惑也。然皆迷悟边事。故经云。顺流转者妄见生死。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则大慧依生灭门迷悟对待而问。故先以净念不净念见惑不见惑发端。而后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别之相。佛单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问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总牒尽大慧之问。流转二字。斥尽大慧之见。所谓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总属流转。而以无自性三字。尽显诸法实相。破尽大慧之疑耳。然世尊虽以此答。犹是生灭对待。惟寂灭心源总无此事。故牒问已毕。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斯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学者了此。可许入楞伽。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记曰。此总问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刹土化相。通指二土。谓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以约名相。故不言寂光。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无受次。谓次于无受。通指三乘有学。无受。通指三乘无学。佛子。单指菩萨。解脱。谓涅槃。缚乃生死。谓生死谁缚之。涅槃谁解之。盖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唐译云。云何诸有起)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记曰。此十五句。别问九界差别之相也。前三句。问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缘起。问正法。下二句。问外道邪见因何而起。云何为增长二句。问三界因果因何而有。灭正受二句。问小乘因何乐住寂定不欣说法。何因从定觉下四句。问大乘菩萨因何乐说法度生。云何生诸地一句。问菩萨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记曰。此八句。特问三乘行相也。谓三乘人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处。既舍此身。又受何身。毕竟住于何处。云何称为菩萨是佛弟子。何故又说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状。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记曰。此十六句。通问心性是一云何众生所见种种不同也。初四句。谓如来藏心是一。云何又名藏识。又名意及意识。云何又说生灭妄见。又说不生灭心。见已还。魏译云断所见。唐译云退诸见。皆不生灭义也。次种性二句。谓圣凡同禀此心。如何又说三乘人是种性。外道阐提是非种性。而说彼心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谓心既无相。因何而立我人众生之相。为何又说无我人众生之相。次世俗说五句。谓三界凡夫外道为何起断常二见。盖世俗说。即凡夫外道断常二见也。又如何得二见不生。如何得众生与佛平等无二。次当来世二句。谓佛既有教。如何佛灭度后。弟子又起种种异见也。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及与水月光。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记曰。此十二句。通问世界众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灭不生灭。常与无常。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译云。云何名为空。云何念不住。此盖问依报世界为何而有成住坏空。特举空坏以摄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问正报众生为何而有生死迁流。盖举生以摄死耳。云何世不动一句。义该上世界众生见今而有迁变无常。为何而说常住不动。盖世字指有情无情二世间。何因如幻梦下四句。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等。意谓上诸众生世界有为之法现今实有。为何而说如幻等不实。何因说觉支下二句。谓如何觉上世间诸法不实。当体常住者。则为正智。盖觉支菩提。总指正智也。云何国土乱二句。谓如何见上世间诸法是实有无常者。名为有见。盖乱。即生灭不停。有见。即妄想分别也。
○此上通问名相妄想正智。
△下问如如。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记曰。此六句。问如如也。唐译云。云何知世间。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意谓如何悟彼世间生灭诸法当体如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如空中华不生不灭。远离妄想分别。犹若虚空。即是真如也。
○此上通问五法自性生起相。
△下问差别相。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记曰。此八句。单问如如正智差别相也。前四句。谓真如实际是一。云何又有修证顿渐之不同。故云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谓因行差别。诸地。谓地位阶级。度。超越。谓何因得顿超诸地也。至无所受。问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问正智差别。二我。即烦恼障。尔焰。即所知障。实叉云。云何所知净。盖二无我。净所知。斯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随根授法。是则智有几种。众生根性不一。教戒有几种。
○前从初问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约迷悟对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别之不同。以显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显不离一心。故翻归如如正智耳。
○向后谁生诸宝性已下。直至问终。但问名相妄想缘起圣凡依正大小染净诸法。心念性欲音声色相种种差别之不一也。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记曰。明处伎术。乃问五明也。西域学术。以此为准。故有五明论。一曰声明。谓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曰工巧明。谓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谓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谓考计正邪。研核为伪。五曰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魏译云。法复有几种。解义复有几。唐译云。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唯愿最胜说。
记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语饮食爱欲心性皆属妄想。其余皆名相。且何因而有。皆问缘起也。阿阇黎。此云轨范师。然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故问佛有几种生。
云何空风云。(魏译云。何因有风雨)云何念聪明。
记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别也。聪明。即别境中慧。故魏译云。何因有黠慧。唐译云。念智何因有。此亦属妄想耳。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唐译云。六时摄。旧注。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外道有六节师)云何一阐提。(一阐云信。提云不具。谓信不具之人)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二译皆作修行进)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魏译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记曰。甘蔗种。乃瞿昙释种也。旧注引本行经云。劫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曰炙而开。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顶甘蔗王。女名善贤。为第一妃。瞿昙释种。即其裔也。大慧问甘蔗种因何而有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唐译云。仙人常苦行。是谁之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记曰。从谁生诸宝性至此。盖问天地万物之不同。圣凡种类之各别。心行性欲之不一。此皆何因而有也。但其语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观华严问明品。则知此中归趣矣。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记曰。此问佛刹安立形状之不同也。广如华藏世界品。故结云如是等无量。因陀罗。此云帝。即帝网也。谓帝释殿有众宝珠纲。虽百千重。不相障碍。互相涉入。交光相罗。世界如之。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记曰。此问佛唯一真。云何名义之不同也。随机普应为化佛。酬其宿因为报佛。体性无二名真如佛。本觉显照为智慧佛。盖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义虽四。唯属三身。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记曰。此问佛既现身与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乃于有顶离欲之处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二译皆以天师作世尊)。
记曰。此问法住久近。及灭后谁人当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传正法眼藏。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记曰。此问法之差别也。悉檀者。此华梵双举。悉。遍也。檀。此云施。谓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谓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也。广如止观所明见。谓所被之机。所见各有几种也。毗尼。此云律。比丘分。乃比丘二百五十戒。问如何是毗尼。为何又设比丘分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记曰。此问三乘人法因何差别也。唐译云。一切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则知百变易二句。谓初地菩萨何因能现百佛界身。得百种三昧。盖无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谓五地圣人因何而能通达世谛涉俗利生。七地远行。名出世间。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记曰。此问僧之差别。及应机之法不一也。坏僧。谓不具戒者。医方论。非世俗医方。盖言佛为三界医王。其所说法应机施设。如应病与药。故谓之医方论。大经有旧医新医。法华有医师喻。唐译云广说医方论。是知盖言佛法耳。从云何为化佛止此。通问三宝因何而有差别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记曰。此问因上言佛有四等名义不同。因何又说迦叶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别也。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记曰。此因上法之差别。故复问邪正权实之不同也。断常我。乃外道邪宗。无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别心数之法。意谓何故说断常及我为邪宗。何故说无我为正法。然无我既是真实。何不始终说其真实之法。而又为众生说妄想心数不实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记曰。此问林木果实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修不净观。大慧问此林因何而有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为药。诃梨。旧云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上持来。阿摩勒。其实如胡挑。意谓一等皆树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状耳。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记曰。此问八部之众因何不住人间天上。而住铁围七金山中也。唐译云。仙人乾闼婆。一切悉充满。此皆何因缘。愿佛为我说。此上大慧所问。除及字。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其中意义。不出十界四门。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则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灭门唯识建立。则全经之旨皆别答此问耳。然虽经来未尽。而此四卷之文。所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名义开合之旨已足。观者临文会意。自当证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后答。
△且初。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记曰。此结集者叙置。及佛赞许之辞也。前一偈。唐译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然大慧所问。乃十界依正差别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见分别境界。实大慧因之而起疑者。盖不知此等诸法因何而有也。故兴此问。而结集者即便指为微妙佛心最上法门。何也。金刚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况众生世界乎。所谓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若分别不生。当体即名诸佛自觉圣智矣。故此所问圣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见。何以与此。故叙置之。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记曰。此世尊总领大慧问义也。谓所问多种。不出生与不生涅槃空相耳。刹那。生灭流转也。趣至。犹究竟也。唐译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谓此世出世间。皆生灭流转妄见之法。一一究竟本无自性也。此总牒领其意而默答已竟。义已见前注。何后一一皆总述大慧问语耳。然前问语或略或阙。而世尊皆补而出之。盖亦互相发明。但其语随便。故参差不类。其意自周。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记曰。此综领大慧所问之事也。谓所问之事虽多。总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声闻。缘觉。四圣也。无色。该天道。外道。该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罗蜜。四圣之法也。无色行。意该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无不备具。故云如是种种事。意谓大慧所问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辞。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此领上问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该三界六凡也)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此领上云何说觉支。及与菩提分。盖广牒三十七品助道。四圣法也)诸阴身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正受灭尽定。(领上及与灭正受二句)三昧起心说。(领上何因从定觉四句)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此领上云何名为藏已下至非我义八句。总归四门)金银摩尼等。(领上谁生诸宝性等)一阐提大种。(领上云何一阐提。然大种无问。盖世尊意指阐提外道所计大种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荒乱及一佛。智尔?得向。(荒乱。领上云何国土乱。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智尔焰。领上尔焰净二句。得向。领上解脱修行)众生有无有。(领上及与我无我)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领上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领上悉檀及与见。唐译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谓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并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属妄见)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上句领云何世俗通。谓众生心想邪见稠密如丛林也。下句领云何出世间。唐译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魏译云。相迷惑如实。但心无境界。此盖牒出其义也)诸地不相至。(领上何因度诸地)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如文可知。此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几。乃大慧问不到处。而世尊指而出之)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尘。
记曰。七极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七大麦成一指节。七指节成半尺。两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旧注引释梵之语。
钵他几?麦。阿罗?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又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记曰。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又。一万也。举利。一亿也。频婆罗。一兆也。谓几?麦之尘成一升。又几?麦之尘成一斗。余类此。
为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利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记曰。阿㝹亦尘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赖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利沙那。两也。波罗。斤也。弥楼。须弥山也。谓以几斤之尘能成此弥楼之山。唐译云。几斤成须弥。此按旧注。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几阿㝹。风阿㝹复几。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唐译云。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
记曰。从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计三十二事。皆大慧问不到处。故世尊特为表而出之。然且责之云何故不问此者。何也。如华严诸品皆佛力加被菩萨所说。至若阿僧祗品。则佛亲说。以其甚微细事。非一切种智不能悉知悉见。殊非菩萨所知。不知故问不及。苟不及此。则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显自觉圣智彻法无遗。信乎佛之知见。阎浮提雨皆知滴数。现前松直?曲鹄白乌玄皆了元因也。然须弥山略指依报总相。其弓步微尘。别相也。三乘圣人身有大小。盖身乃正报总相。其数量毛孔微尘。别相也。意责大慧但知诸法总相。不知别相。此则但知共相。不达自相。其迷于自心现量多矣。故以甚微细智以发之。
○下文复领大慧之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唐译云。云何诸妙山。仙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旧注。此四因。领上云何俱异说)云何现已灭。(领上云何见已还)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领上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领上云何建立相四句)唯愿广分别。(二译皆无此一句)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此犹属建立相四句义)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领上种种名色相)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领上云何三昧心)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领上谁生语言二句。及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二句)云何成及论。(领上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上一句。领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二句。下三句。综领男女及不男。及众生生诸趣四句意)聪明魔施设。(此一句。综领魔及诸异学已下六句意。及云何念聪明一句)云何树葛藤。(领上云何为树林。云何为蔓草二句)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下自有领刹土形状之句。此应是领何故刹土化一句之意)仙人长苦行。(此领云何长苦仙二句)云何为族姓。(此领云何为释种四句)从何师受学。(领禅师以何法二句)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此一句。领云何修行退二句)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此领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四句。阿迦腻吒。此云色究竟天)云何俗神通。(领上云何世俗通)云何为比丘。(领上毗尼比丘分二句)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此一句领上僧伽有几种二句)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领上云何日月形已下十句)心地者有七。(领上云何为七地)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唐译云。此及于余义)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记曰。此五句乃赞大慧所问称理无过也。然大慧问意次第有主。而世尊牒领者。大概综括其辞。不复次序。且亦有牒不尽者。故结之云此及余众多。意谓凡系佛子所问者。一一皆与实理相应。远离诸见过也。然虽如是。但法离言说。今于无说示说。故下结云。
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记曰。此六句。乃结牒问义。许说诫听。启后答意也。谓大慧所问虽称理无过。但法本离言。今当于无说处示现言说。故为次第建立耳。且此上百八句义。若如诸佛所说。则一一皆非。故此二句。乃结上起下。而义贯下文读之。然百八句。魏译云百八见。初大慧云。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及考其问。有一百九十余句。若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及世增补出大慧问不及者。又三十二句。至此犹云。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是果定局百八句耶。而说者又按其下世尊自分其句但一百四。又少四句。而必以此为定见。岂非刻舟求剑耶。是但以一句字为碍耳。殊不观大慧云百八义。流支云百八见也。若以义见二字观之。则可谓具通方之眼矣。苟于句数难合。或当以愚见依三界法作有无等四句为准。但约佛教所明不出四句。而外道所计亦不出四句。此则邪正共有八句。以能分别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云百八见也。故下经云。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有无等。又云。为净二种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故世尊答云一切皆非。为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故下依生灭门建立而有言说。故一一别答耳。然所说者亦不过破此四计而已。上乃综牒其问辞。下先约心真如门总答。
不生句。生句。(唐译云。生句。非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魏译云。生见。不生见。常见。无常见。相见。无相见)。
记曰。此总约心真如门而答也。大慧问义虽多。总不出生与无生。常与无常。相与无相之法耳。故世尊已牒所问。而复综其大义而破之曰。此上百八句。若如诸佛所说不生义者。即此生法便是。以生本不生故。所言真常义者。即此无常便是。以诸法当体真常故。所言相者。诸法本自无相故。此顺二译。以生句为首义解。若依此经以不生句为首解者。意谓诸佛所说真实无生。不容起见。故下文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意谓汝才作不生见。蚤堕生法。才作常见。蚤堕无常矣。何者。以真如界中不容拟议。以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以相本无相。故云不生句生句等。自此已往。凡所分别。皆与真如实相理不相应。故一一斥之曰非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斯正诸佛所证自觉圣智境界。故非妄想分别可到也。故宗门云。三句明一句。一句明三句。三一不相关。分明向上路。了此可许观楞伽。
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魏译云。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空见不空见。唐译云。自性句。非自性句)。
记曰。此并上三句。盖佛自遣之辞也。以前牒文首云。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世尊意谓前因大慧执有世出世间生住异灭以问。故我聊以此句义破彼执情耳。非实法也。以真如理中本无言说故。故此答云此亦皆非。谓不但无生。而住异灭皆不可得。刹那。生灭也。然上常句。即指涅槃。魏译云。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前云趣至无自性。然趣至。犹言究竟。盖言世出世法究竟皆无自性。此言离自性句。亦了不可得。故都云非。此佛自遣之辞。向下皆遣大慧所执之辞也。
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记曰。此通斥世出世间邪正之法也。前常无常句。乃涅槃真常。及生死无常。此常句。乃外道断常二见。谓确定死常。非常句乃斥之也。中乃出世一乘中道法。边谓空有二边。乃出世三乘法。断常乃世间外道邪见法也。真如理中。圣凡不立。迷悟皆空。故都云非。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唐译云。善巧句。非善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译云。寂静见。非寂静见。唐译云。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唐译云。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唐译云。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唐译云。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唐释云。尘句。非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唐译云大种句非大种句)数句。非数句。(唐译云。算数句。非算数句)数句。非数句。
记曰。二译皆无此句。旧注以此数字读作上声。非也。盖上数句。乃牒阿劣以下世尊所补三十二句。皆算数也。次数句。乃谓真如理中本无此等数量。正所谓一切数句非数句也。
明句。非明句。(唐译云。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唐译云。体性句。非体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句。非尔?句。(唐译云。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句。非?句。(二译皆云阳焰)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唐译云。火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唐译云。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治句。非治句。(唐译云。医方句)相句。非相句。
记曰。所答凡有三相句。旧注谓前乃名相之相。次则标相之相。此则占相之相。以医方冠于上文故。非也。然占相总在五明。而此医方句。盖答前别有医方之问。乃喻佛应机之法。非世俗医方也。前解具明。是则此非占相之相。明矣。然前大慧问义有三种相句。故此次第而答之耳。以初问何故刹土化相及外道等。乃通问十界依正圣凡名相之事因何而有。故此初答云相句无相句。意谓彼诸凡圣依正之相。本自无相。故也。次问云何建立相。谓心既无相。云何建立我人众生寿命之相。故此答云标相句非标相句。以标即建立义。言彼建立亦本无建立之相也。后又问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然相乃众生形状。而像乃支体像貌。故此答意云。众生本无众生之相。又何支分之有。故云相句非相句。而下即云支分也。
支句。非支句。(唐译云。支分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唐译无此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唐译云。种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唐译云。时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唐译云。种种句)说句。非说句。(唐译此下。有决定句。非决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二译皆云。住持句。非住持句)字句。非字句(唐译云。文字句)。
记曰。此上约一心真如门以答一百八句已竟。然所以皆云非者。谓真如性中本无此诸句数故。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从本以来。一切染法及一切众生妄心分别。皆不相应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故此答云一切皆非。然前文已一一具牒其辞。而此又一一复叠其句而斥其非者。盖西域文势如此。凡有所问。必备牒其辞而答之。言虽似复。义实直捷。皆指归第一义谛离言说处也。盖上一句即叠所问。而下非字一句乃破斥耳。以马鸣宗此楞伽等百部大乘经造起信论。而论中立义。分一心二门。故今亦宗其论。后多引之。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劝修学也。前云此上百八句。若如诸佛所说。则一切皆非。故此结云。此百八句。乃过去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应当如是修学也。
科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已竟。次曲示一心生灭以显万法唯识。通分八科。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此中分二。初略明唯识以别邪正之因。二广明八识以示识智之相。今初中又三。初明真唯识量以辩邪宗。此中又三。初以法显真唯识量。次以喻成悬破二见。三正拣辩邪宗。
△且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记曰。此下至经终。通约心生灭门以显万法唯识。且初以法显真唯识量也。问曰。大慧承佛答百八句一切皆非已。乃复陡问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者何也。按马鸣大士宗此经造起信论。依一心法立二种门。谓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依第二门有觉不觉义。依后义起三细六粗等。总摄世出世法。直指一心为迷悟之源。故此经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然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也。三自性者。谓妄想。缘起。成也。以依一心而有迷悟之别。故有此八。由迷一心而转正智如如作名相妄想。是则诸法乃妄想缘起也。悟一心而转名相妄想为正智如如。所谓成也。此品名佛语心者。即所谓寂灭一心名为真如。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知前来大慧所问者。乃依名相妄想境界边事。故有世出世间种种诸法。成百八见。而世尊直指一心真源。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牒而斥之曰一切皆非。是则从前经文正约一心真如门也。若约真如门。则离言说相。以三界唯心故。但智证现量。则不容有说。所可说者。皆生灭门中依妄想缘起边事。故凡落言诠。即属比量。故从此已下。皆约生灭门以显示缘起差别诸法皆唯识所现。故云万法唯识。然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以此成立真唯识量。故大慧已领一心离言之旨。次即便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也。良由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第八阿赖耶识。故生灭门中首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而答云有二种生住灭。以生即无生。住本无住。灭而不灭。故云非思量所知。
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四相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四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微。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密严云。八种流注心。虽无若干体。或随缘顿起。或时而渐生。如波涛依水。盖波涛喻相。水喻流注。不相离故。故下文云非一非异。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记曰。此释八识之体相。以明依生灭门有觉不觉义也。真相。即本觉真心。转业二相。即无明不觉。问曰。论列三细。谓业。转。现。此经三相。以转为首。以业次之。而继之以真。且云诸识皆有三种相者何也。答曰。此言八个识中皆具三相。不同论中三细单属第八识也。何者。论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此乃单指无明。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即名转相。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谓能现一切境界。如镜现像。名为现相。此论意也。然此经不同论意。而以转为首者。此转不是三细之转。乃是释前诸识各有二种生住灭义。谓依此生灭刹那刹那念念流转。而此转相即前流注生灭。已具论中三细。而此业字。乃业力造业之业。即前相生住灭。而六粗相皆具此中。而人不知念念生灭起惑造业者皆真心也。故先举转业。而继之以真相。要在即妄明真。正论中所明依生灭门有觉不觉义耳。下文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又云。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唐译云。转识同波浪。故知转业乃释二种生灭义也。若约三性释者。转相。乃依他起。如波浪依海水起。业相。乃遍计执。如但见波浪汹涌。不知是水。真相。则圆成实。唯一海水也。然此真相。即本觉真如。正是随缘不变者。问曰。马鸣依楞伽等经造起信论。而三细尤论中生起之纲要。何乃遽云不同耶。答曰。此盖通言八识之相。以经云诸识有三种相故。若三细六粗。向下不思议熏变等。自有明文。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记曰。此释前诸识之名也。前云诸识。不知识有几种。故此释云。略说有三。广说有八。然魏译云。略说有二。一了别识。二分别事识。唐译云。略则惟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俱缺真识二字。然此中真识。即是不生不灭如来藏清净真心也。亦即是真如。然真如亦云识者。以有照境之用故。而此现识。即第八识也。故论云。以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者。亦名智识。即此中分别事识。乃前七也。若约镜像喻。则八识一体。无二无别。故论云。现识者。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由是而观。则此经三种。乃真妄对立。要显识即是真如故。故下文云。如来藏名识藏。然魏唐二种者。以了别与现识。乃真妄合说耳。所以合说者。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黎耶识故。故经云。佛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宗镜云。此经直指八识即真。不比他经别立九识。故云真妄合说。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记曰。此释八识生起之相。以显本无二体也。展转因。谓前七转识与第八识互相为因。由前七现行熏种子。而第八种子又熏起现行。故识论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性。亦常为果性。盖可坏者妄识。不可坏者真识也。魏译云。彼二种识无差别。递共为因。唐译云。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记曰。此特明第八生起之因。以明前二种生中流注生。显三细相也。然不思议熏变是现识因者。乃无明熏真如为八识之因。所谓流注生也。论云。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为诸染因。此当业相也。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此当转相也。不了真如法故。不觉起念。现妄境界。此当现相也。斯则因无明熏习力故。令真如变为现识。此正无明不觉生三细也。言不思议熏变者。谓真如本不可熏而熏。故名不思议熏。真如之体本自不变。而今随无明缘成一成法。故云不思议变。魏译云。了别识。不可思议熏变因。唐译云。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但三相隐微。故以不思议熏变释流注生耳。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记曰。此明前七转识生起之因。以明相生。显六粗相也。论云。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正六粗相也。然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者。妄想习气种子也。乃第八识所藏种子。因此熏起前七根境现行。又取以为实我实法。故云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此则第八与前七为因。所谓相生。然妄想熏。又相中流注生也。故论云。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前不思议熏。乃根本熏。此则见爱熏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记曰。此释前二种灭中相灭也。覆。返也。即返流全一。顿契真如。则一切尘垢当下销亡。而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是名相灭。唐译云。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然生则从细至粗。故先流注生。今灭则从粗至细。故先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记曰。此释前二种灭中流注灭也。相续。即流注义。谓八识湛渊。本无生灭。但因前七识风鼓习成种。故有之耳。然此生灭既因前七转识而生。今所因灭。则此流注相续自灭。故曰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此释流注生灭中流注灭也。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者。此释相生灭中流注灭也。谓第七转识本无生灭。但从根本无始无明习气内熏。外有六尘境界风吹鼓动心海。内外交扇。故起七识波浪。今内门所从无明既灭。则外门境界风停。而心体湛渊。波浪自息。则七识当下无生矣。今所从所缘既灭。而相续即灭者。以一切动相皆依无明而起故。故释之曰是其所依故。依者无始妄想熏。然无始妄想。乃根本无明。即今目为七识结生相续。因此熏彼八识不得成智。常在缠缚故。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者谓根身器界。本是八识所变相分。还为八识见分所缘之境。此正识论所明因缘依也。今云相续所因灭。则生灭情亡。所缘灭。则根尘自泯。如此。则八识无明。宛是平等如如不生灭之正智矣。故论云。唯痴灭故。心相随灭。前生则更互生。今灭亦更互灭耳。
○此上以法显真唯识量竟。
△下以喻成悬破二见。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记曰。此以喻成前真唯识量。将以悬破外道一异断常二见之执也。譬如泥团微尘者。正示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第八阿赖耶识。以显真妄非一非异。以示圣凡之相亦如此。故重以金庄严具成之。由彼外道别立异因。将破彼见。故以此喻示之。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
记曰。此正释不异。以破外道妄执别有一法为生因也。意谓前七与八若异者。则八识不应与前七作生起因。今既与彼为因。则知不异矣。以前七真相。原是八识精明之体。八识真相。原是真如。故魏唐二译。止有转识藏识。无真相二字。然彼但约八识不异。而此译加真相二字。要明真妄不异。将显妄即是真故。此义自足。真相即八识自体。乃本觉真如。今云藏识为因者。谓如来藏不但为生死因。亦为涅槃因。后文云。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记曰。此释不一。以破外道断灭见也。谓若八识是一。则前七灭时。而第八藏识亦应灭。藏识若灭。谁证无生。是则八识但灭戏论虚妄习气。名为灭耳。其实八识自体本觉真如实不灭也。故云非自真相识灭。论云。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又云。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此业相。即前三相中业相。通指无明惑业名业相耳。意谓所可灭者。但是虚妄习气惑业耳。而真相岂可灭耶。故经又云。自真相若灭者。藏识则灭。藏识若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唐译云。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上悬破二见竟。
△下正拣辩邪宗。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诸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记曰。此出外道断灭论。所以拣辩邪宗也。唐译云。彼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则无始相续识灭。然取境界相续识。即前六识。并七识粗相也。流注。即八识自体。及七识细相也。彼外道但见前六七粗相灭。便谓八识俱灭。此所以为断佛种性者。故佛破之曰。若识流注灭者。则无始流注应断。此正返显前文但业相灭真相不灭也。此不灭者。宝镜谓之真常流注。然外道说八识一齐灭者。以不知第八阿赖耶识为生因。将谓别有一法为生生之因故。故佛向下出其计云。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记曰。此出外道妄计生因也。唐译云。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等缘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所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此正外道不知唯识是生起诸法之因。乃离识外别立胜性等为生起因。所谓异因也。然西域外道所计虽有多种。总之不出断常二见。按识论所破有七。而此中世尊所指唯五耳。论中七者。一数论师。计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为胜性。而此中胜妙。即彼神我也。二胜论师。计六句为生生之因。谓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妄指此六皆有实性。而一切法皆从此六句生。又从实句中执有九法。谓地。水。火。风。空。时。方。和合。又计极微以成器界。故计极微常住不灭。而此中时与微尘。即彼胜论所计也。三有外道。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此中自在。即彼所计也。四有七种外道。计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七法。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而此中丈夫。即彼大梵。谓大梵天能生一切。而此中时。亦即是实句九法中时也。五六有二声论师。计声是常。能为定量。表诠诸法。一待缘生。二待缘显。谓声是常。定能表诠一切诸法也。七有顺世外道。计四大是实是常。能生有情。谓极微实常。能生粗色。而此中微尘。亦计极微者。准此七种。而世尊所指五种。唯缺二声论师。向后因缘二自性补之。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谓定一。如数论等。定异。如胜论等。亦一亦异。如无惭外道等。四非一非异。如邪命外道等。此皆不达唯识真妄非一非异真实道理。妄执定一定异。而作如是矫乱议论。横起断常二见也。然此中单出定一定异二种邪见。而佛预以泥团微尘非一非异按破之。且此二种皆是断见。何者。若谓定一。则七识灭时。而八识亦随灭。则堕断见。若谓定异。则相续识灭。别有异因。既立异因。则是无因。亦是断见。然世尊所指若胜性等五。在此为断见。在论都是执常见者何也。盖彼所执之常。即是此中之断。何者。以外道不知唯识真常道理。乃谓八识俱是断灭。而又别执异法将作真常。斯则在彼既执异法为常。则本有真常识性返作断灭。此所以彼执为常。即堕此断。正是以无常为常。以常为无常。真颠倒见也。斯义深玄。知之者希。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记曰。此出外道妄计宗论也。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观此有外道二字。则是由前云外道说诸法不从识生。更有异因。而妄说胜妙等五。是实是常。能生诸法。由是观之。则前五乃指所执之法。而此七种自性。乃出彼所立之教有七也。然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然大等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胜性为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诸质碍法。为生起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此七种自性。总不出四句。谓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然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种性自性。缘生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无因生。总之不出断常二见。皆妄想邪执。非如我之第一义也。故下文云我有七种第一义。
○上辩邪宗已竟。下示七种圣义以别邪见。分二。
△初示正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记曰。此出如来正教量。以第一义为宗。不同外道恶见论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义等。谓我此七种境界。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此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乃是圣慧眼入自共相之所建立如。如。称也。谓我所建立。乃称性建立。不与外道恶见共也。入。证也。自相。谓一心真如。共相。乃八识因缘。谓我已证入唯心唯识。以此建立世出世间最上法门。不比外道妄立异因为生法本。故云不与外道恶见共。
△次斥其非。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记曰。此牒释上外道恶见之所以也。佛谓我之七种第一义境界。乃是圣慧眼所观。真知见力。彼外道恶见。乃随自己妄想境界所见。由不觉知是自心妄想所现之分齐。故作如是七种邪执断常。以为定一定异而不通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记曰。此总结成外道恶见。于第一义中作二见论也。魏译云。诸愚痴凡夫。无有实体。以为第一义说二见论。谓由不达诸法无性。而妄立自性。随愚痴颠倒妄见。故于第一义中作二见论耳。此前从诸外道作如是论以来止此。通出外道一异断常二见非真。以立真唯识量已。向后痛斥外道二见因果俱非真实。由不达唯心所现。故妄执是有是无而成断灭戏论。然后备示唯心观门。将欲行人依不生灭心。了达唯心如幻境界而观。必获常住二转依果也。
○上示七种圣义以别邪见已竟。下正拣邪因以示正因三。
△初拣邪因。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记曰。此承上外道不达唯心如幻境界。妄作二见。故于三有苦不能得灭。今将示行人唯心如幻法门。以为正修行路。故先以此揭示也。唐译云。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苦。即三界苦果。此诸苦果。皆依妄想而有。故云妄想三有苦也。无知。即根本无明。乃发业者。爱即贪欲。乃润生无明。此二乃三界二十五有之业因。所谓惑也。业缘。即从无知爱二种妄惑所结生死之业。系缚不得出离。故云业缘。然此业因苦果所以不得消灭者。皆由不达一切境界唯心所现。特随妄见流转故耳。且彼外道虽有出苦之心。又不知出苦之要。及其所修。特依断常二见而修。斯正以苦欲舍苦。依止此诸见。深着虚妄法。为此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枉费辛勤。都无实证。佛意谓诸行人若了境如幻唯心所现。则三界因果当下消灭矣。故从此已下至妄称一切智说。总斥外道二见不真。从若复诸余沙门已下。至自悉檀善应当学。通示唯心观门。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记曰。此出外道依有无二见妄立异因也。唐译云。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已即灭。此正指外道依断常二见。于唯识真因量外妄立异因。谓有因有生。无因无生。以此有无为生因。显现世间一切事业为生果。故云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不知一切世界是妄想所持。乃又妄计依时而住。或又计蕴界处依四大时方等缘而住。或又妄计一切蕴界诸法有已即灭。不复更生。此皆妄见断灭。皆非真因。故下斥之。然外道有内外二种。内。即依佛法起妄计者即沙门。外。即婆罗门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记曰。此总斥外道因地不真。故果成破坏也。彼。即指上内外二种外道。谓彼外道。由依有无二见。不达唯心。故所立因果皆成断灭。相续。谓生死相续。以彼不知结生相续。乃妄指冥初及四大等为生因。正如此方以阴阳二气五行生人者是也。若事若生若有。唐译云。若作用。若生灭。若诸有。作用。即凡所作为。若生灭。即生死。若诸有。即指上言三界诸法。以彼生有异因。死归断灭。诸有为法。毕竟无常。若涅槃。彼指五现为涅槃。若道。以拔发熏鼻。卧棘涂灰。牛狗戒等。为出苦也。若业。谓业因。彼以妄计圆常等为业因。若果。彼妄以断灭等为真果。若谛。彼妄指冥初为主谛。似此之类。皆不了唯识。都成破坏断灭论也。所以为断灭者何也。以此现前皆非真实故。及见始非分故。唐译云。不见根本故。以唯心唯识真实根本道理。彼绝分故。故作如是种种戏论。终无利益。譬如破瓶。不能作瓶事。又如焦芽败种。不能作芽事。破瓶喻无果。焦芽喻无因。外道事业亦若此。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记曰。此合上二喻以证彼外道无因无果之说也。谓彼外道说此蕴界处法。不从前世所作业行而生。更有异因。是则前世已成断灭。又说现世受苦若尽。则再不受后报。是则现在又成断灭。若现在既灭。则向后未来永成断灭矣。似此皆是随自妄想所见。妄作异因。总是无因。若无因则无果。故彼无次第相续生也。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记曰。此释外道转计也。佛意恐彼外道闻佛唯识之说而便转计。谓我说蕴界处从有种无种与识三缘和合而生。岂是无因。然外道虽说识。毕竟妄计有无二见。及神我为主。故佛牒而喻晓之曰。若复说有无与识三缘合生者。如此则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亦无是理。龟本无毛。是无因也。沙非油本。是无果也。若如此说。汝宗则坏。宛是无因无果。都成断灭。违我大乘决定真实道理。乃斥之曰。有无二见有如是断灭之过。既无其本。则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唐译云。悉空无益。然所作事业。指外道苦行教法等事。空。犹枉也。斥彼依止邪见修行。枉受辛苦。终无利益。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记曰。此释上所作事业悉空无益之意也。方便。魏译云阿含。唐译云教理。乃外道教法也。谓彼外道妄计三缘以无因为生因者。凡所作事业。若教法。若因果自相。若三世蕴界处生相。此等事业。俱成断灭戏论。悉空无益。且此邪见邪教邪因邪果。递代相承。盲盲相引。其来久矣。故云从本已来成事相承。成。作也。承。传袭也。谓彼所作事业。以此传袭为教。非真知见。乃是依自觉妄想地转。觉。妄见也。抑由自己邪见过患熏习。作如是说。此其所作事业悉空无益也。然西域外道本源。首出迦毗罗。此云黄头。计因中有果。次沤楼僧佉。此云休睺。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从此外道相传。至佛出世时。有六大师。故云从本已来成事相承。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记曰。此结邪师邪教。不徒无益。而返成害也。然彼邪师。俱是愚痴凡夫。无正知见。乃为邪见所害。邪曲迷醉。昏昧此中。不能自觉。西域外道。一师各得三种法。一一切智法。二得神通法。三得韦陀法。一切智法者。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其实无智而自妄称一切智说。故从本已来成事相承。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当所痛诫。故下文云。正修行者。当勿亲近外道恶见议论。前总标章云。妄想三有苦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从此以前历破外道无因邪见。俱是妄想三有苦因。乃无知爱业缘也。佛意诫诸行人。知彼邪因。不堕邪见。了达诸法唯心所现。如幻境界。方得现证自觉圣智。故向下广示修习如幻法门之方法。使行人依之造修。灭三有苦因。得二转依果。从若复下至章末自悉檀善应当修学止。约三百五十余言。总显了达唯心如幻观门。随文难释。以唐译逐节对之。其义自晓。
○上八节正拣邪因已竟。
△下一章特示正因。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
记曰。此拣前内外二种外道。别指二种正修行者。故置言若复诸余。
见离自性。浮云火轮乾闼婆城。无生。幻?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记曰。此正教观心之方法也。唐译云。观一切法皆离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虚妄见故。取以为外。然此中多无生二字。是则观一切法无自性如浮云等。观一切法无生如幻等。观一切法唯心所现如梦事也。内外心者。内心。指第八识中含藏无始时来虚伪习气种子。熏起六识。变似外境。实非外境。故云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因缘所变。如梦中事。实不离自心。故又以及字拣别上喻。欲行人直观一切境界如梦。唯心所现耳。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唐译云。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
记曰。此直示观境也。妄想说。意言分别心也。所说。分别境也。受用建立。乃外器界。即六尘境。身即根身。谓此根身器界。乃依八识所变相分。而人不达唯心所现。如梦中事。而返执取为我我所受用之境。今直观八识自性清净。本无所有。世界身心。唯识所现。作是观时。则一切妄想因缘。荡然灭尽。名字性空。则根尘识心。当下销落。故都云离。此所谓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也。然观。即能观。藏识。即所观。故云观所观建立身之藏识。依主释也。论云。菩萨创发心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若欲入唯识观。且识性无体。又何所观。然但缘意言分别为境耳。以一切境界。但以名言为体故。若离意言分别。前无所有。故下文直示本体云。
于识境界摄受。(能取之心)及摄受者。(所取之境)不相应。
记曰。此直指心体。但有能所。即不相应也。二取相。谓我及我所。以二相角立。故不相应。谓于识境界了达能所皆不相应处。便见自心。故古德云。忘能所。灭影像。此禅之一德也。以才作意。便不相应故。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境空心寂)自心起随入分别。(唐译云。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魏译云。如是思惟。观察自心以为生故)。
记曰。然心境既空。而又起随入分别。且云恒住。云生者。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上示观心成就。
△下示观成得果。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记曰。此至得如来身止。通示观成得二转依果相也。二果者。谓转染令净。生死即涅槃。转迷令悟。烦恼即菩提。谓正修行菩萨。若唯心观成就。不久当得染净平等。则以大悲方便无功用行度诸众生。观众生如幻。度无度相。从缘无起。故云不勤因缘。心境一如。故云远离内外境界。唯一真心。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故云心外无所见。此观纯净。则得无分别智。创登初地。渐次增明。则从二地三地乃至八地。故云次第入无相处。渐升诸地。住三昧境界也。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记曰。此从八地至十地。出真入假也。谓于八地无功用行。断俱生我执已。证我空理。故云自心现无所有。然犹堕于我空。迷于法空。不能空空。故不能度。故华严设三加七劝而引拔之。此则以如幻观。观察三界如幻不实。以如幻大悲。度如幻众生。故云得如幻三昧。故九地方能说法度生。十地方能分身十方承事诸佛。故云度无所有。得住无碍般若波罗蜜。以断俱生法执也。若不能度无所有。宗门谓之法身堕。所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故云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
记曰。此等觉菩萨。以金刚喻定。顿断最初生相无明。顿入妙觉也。彼生。即生相无明。故论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故云随入如来身。随。即也。论云。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故云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故云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所以观音大士。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一念成就。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云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记曰。此结束观行也。谓正修行菩萨。作唯心识观。乃离心意意识境界。即此便是菩萨渐次转生死身。得证如来本法身二转依果之方便也。故曰。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然此顿证法门。直观唯识。顿悟自心。而此又云渐次者。所谓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沩山云。若人一念顿悟自心。尚有无始积生现业流识。渐次净除。故谓渐修。所云流识者。乃流注生灭。正二障俱生习气种子耳。故此离心意识。乃顿悟自心。渐次得如来身者。正净除现业流识也。前云离妄想说所说及生灭等。即离心意识境界。从地至地。至舍离彼生等。乃是渐修。非离此之外别有修也。故宗门教人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谓是故耳。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此牒离妄想境界)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此牒离心意识)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此指无始根本无明)妄想习气因。(因指八识中二障种子)三有思惟无所有。(观三界本空)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直观无生可到自觉圣智)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
记曰。此总结前文。直指唯心方便也。离二取执。则心自在。无开发方便。唐译云无功用行。即无师智。自然智也。经云。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无师智自然智当下现前。故都云到。
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此摩尼喻牒上随入如来身等)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此教之以度生仪轨)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记曰。此牒述观益。切劝修持也。谓正修行菩萨。欲速得如来法身。证自觉圣智趣。应当直观一心本来清净。本自无生。除一心外无片事可得。如是观时。渐渐纯熟。则一念顿证。不从外得。则自利利他。功备于此。故先教唯心观门。此又总牒而叮咛告诫。切劝修持。谓我此法施最善。应当修学也。经以佛语心为宗者。正所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乃一切众生本具足者。但今迷之而随染缘。则烦恼生死三有之相从此而生。若悟之而随净缘。则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依之而立。是则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依迷悟染净转变之相耳。故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而如来藏中本无此事。故曰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然吾人能达本无。日用现前境界了不可得者。可谓即到自觉圣智矣。此佛祖从上所传心印。其密造自得工夫。备载此章。至其肯綮。又在离心意识妄想境界一语而已。故世尊反覆叮咛告诫如此。学者知此。可谓不辜本有。不负佛恩矣。上特示正因竟。
○上略明唯识以别邪正之因已竟。下广明八识以示识智之相。
观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