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8 弥勒上生经述赞
No. 388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述赞
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大慈以无瞋善根为体。大悲以无瞋痴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缘。缘假有情故。二法缘。不见有情。唯有法故。三无缘。法相亦无。唯有真理故。或有情缘。缘有情起。法缘。缘十二分教起。无缘。缘真如起。无所缘故。弥勒慈导万物。故演慈悲之法。昙谶云。此宝树中。亦有金鸾宝凤白雀赤雀。略而不说。更勘。
一一垣墙(至)厚十四由旬者。
述云。第四广垣墙也。垣谓园墙。高六十二由旬者。显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见故。厚十四由旬者。表御摧十四不可记事。应法师云。梵音喻缮那。此云合也。应计应合尔许广量。同此方驿也。又解应量。自古圣王一日行也。传解虽异。今依藏论。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今言由旬者。讹略也。此表生天者。皆超八妄想。是六十二见等之本故。此四严中。初二进行。皆归一乘。发心证果。有差别故。次一破瞋痴。济有情类。后一永离外道耶见。由此胜用。故重显之。垣(于烦反)四周墙也。释名云。垣援之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五百亿(至)围绕此垣者。
述云。第三龙王守护有三。初龙守护。次雨宝树。后树说法。此初也。法王都化。天神卫警。恐致外侵。龙王守护。五百亿者。显内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龙王。非人不能逼害。内持五戒。诸恶不侵。外感龙围。横灾自灭。问此龙王为化为实。答曰化龙。问天宫亦有实龙王不。答曰亦有。但化龙王。无毒害故。现化庄严。此乃是弥勒大悲愿力之所示现也。
一一龙王(至)庄严垣上者。
述云。此次雨宝树也。因五根起七财。故感龙王雨树。严饰七圣财者。信。戒。闻。舍。慧。惭。愧。广如显扬论。
自然有风(至)诸波罗蜜者。
述云。此后树说法也。风喻大慈悲。任运吹击真俗。智树棠触。谈演如是等法。所谓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执。法体都无名空。有为起尽。迁流生灭。无总自体。常一实我。由此能令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罗蜜。上虽散解。今应总释。斯乃宫随愿起。庄以七宝之园。华逐光生。严以百亿之果。加复颇梨发采。婉转出慈悲之声。宝 为主。名造法堂。以实言之。具作内院。文亦有三。初大神发愿。次所愿果遂。后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初中复二。初仪范。后发愿。此初也。牢度䟦提。此云恶主。治恶之主故。此乃鬼神。与华严经夜叉天相似。实潜难测。名曰为神。神中最胜。曰大。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发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力。增多由圣现。一大神者。表无漏智能起妙土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发菩提心。加行智感。
若我福德(至)自然出珠者。
述云。此后发愿也。宣妙义合。名善法堂。表亲尊重。珠从额出。内院宫宇。如下自陈。法堂尊胜。故标愿首。
既发愿已(至)表里映彻者。
述云。第二所愿果遂有五。一作宫。二作园。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宫天女宝色皆同。初又有八。一作宫。二兰楯。三天子女。四手生华。五光明。六乐器。七起儛。八说法。初中有二。初出珠。后作宫。此初也。琉璃碧色。颇梨红色。额上之珠。举碧红为道。余众色类一切皆足。或此二宝。一切色类皆悉具足。紫谓紫色。绀者。说文云。帛深青而扬赤色。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今此中绀。与彼稍异。如紫青色。珠乃琉璃颇梨之色。紫绀摩尼之光。内外朎胧。故表里映彻。此即表弥勒闻百亿总持之门。无相不显。无障不净也。
此摩尼光(至)微妙宝宫者。
述云。此后作宫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此表弥勒既过十信等四十心及极喜等九地。而居法云。故宫有四十九重。以所修行。有四十九。
一一栏楯(至)所共合成者。
述云。第二作栏楯也。总持如栏楯。即由弥勒所领百亿总持故。外感万亿。摩尼亿数。有多少故。前后无违。
诸栏楯间(至)五百亿天女者。
述云。第三化天子。天女即方便。住持诸行故。子即般若。殖种德本故。此二不同。广如弥勒问论。德种虽多。必由九品之慧。故云九亿。方便虽众。而由信等五根之力。以涉百亿之界。故云五百亿。
一一天子(至)七宝华者。
述云。第四手生莲华。般若作用。虽复无量。皆由七圣财。以含圆果故。外感亿万七宝华。理实方便。亦含道果。但望般若。功用有故。所以不说。
□□□□(至)不鼓自鸣者。
述云。第六化乐器也。由智慧力。辨才无滞。能生有情欢悦之心。故名乐器。弥勒既居第十地。于诸病药。皆无功用。故云不鼓鸣。
此声出时(至)竞起歌儛者。
述云。第七起儛也。乐声既动。女起以儛。即表辨才。唱响应方便。亦起身化。以利众生。
时咏歌音(至)无上道心者。
述云。第八说法也。虽复咏歌。不依生死之戏。皆演十善四弘誓愿。即表弥勒非唯身业利益。亦以语业开化。十善即生天之因。四弘即成道之因。何者四也。七佛经云。一覆育一切众生。犹如椅船。度人无倦。二节含万物。犹如大虚。三愿使我身。犹如药树。其有闻者。患苦悉除。四愿我当来得成佛时。所度众生。如恒河沙。是为菩萨度济之心。菩提资粮论云。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苏息者。应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经论实弘。誓既多。随谈一义。亦无违。是故诸天闻已。发大乘心。发大乘心。有七因缘。如法印经云。发菩提心。有七种因。一者诸佛教化。二者见法欲灭。三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四者菩萨教化。五者因布施故。六者学他。七者闻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三发心。能护正法。疾成无上觉。余四发心。非真菩萨。不能护持。诸佛持正法。疾成无上觉。今此发心。既因弥勒菩萨教化。故非真实也。此上八严。由圣行八道。受八解脱乐。凡持八戒。如次所感。圣凡众行。助正智等之所集成。如慧为先。安布间饰。故能致此。不尔。何缘有斯胜处。上虽散解。今应总释。盖摩尼栏楯映饰微妙之宫。天化红莲。光含清净之乐。于是宝慧自鸣。乘轮云而屡儛。清歌发儒。闻法音而?心。斯愿力难思。故得此庄严。
时诸园中(至)琉璃渠者。
述云。第二作园有二。初辨七事严。后结生彼得。初即有七。此初八色渠也。八色者。青黄赤白。红紫碧绿。此表弥勒能起等八种律仪。已得成就。定依戒渠故。有义。八色琉璃为渠。名为八色。义亦可也。
一一渠(至)而用合成者。
述云。第二宝珠合成。诸宝即况百行。百行合成律仪故。百行必由信等五根。故云五亿。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者。
述云。第三八味事也。即前八色皆具八味故。有说。八功德水。可爱味故。名八 正行故。
其水上踊(至)如宝华流者。
述云。第四生四华事。四华者。青黄赤白也。即渠流八水。绕虹梁而吐浪。色发四华。映赤门而散辨。又八色之水。从华而出。四色之华。从水而生。水色交映。如宝华流。此表八正行。当显常等四德之果。
一一华上(至)庄严身相者。
述云。第五华生天女。常等果上。必有方便。方便之本。即持戒也。此表持七支戒防三世恶。三善受故。所感果有二十四。
手中自然(至)自然盈满者。
述云。第六手出宝器。手况教也。藏论云。正法教手故。此表大千众生。听受正法。生信精进等。五根俱行。善法欲等。故云五百亿。即初发心。随其自乘来。顿希道果。故云满甘露。
左肩荷佩(至)六波罗蜜者。
述云。第七天女。从水出也。诸天女左佩璎珞。右负乐器。从色水而出。如瑞云住空。口赞菩萨所行六度。此之表慈氏左相好右辨才。从空而出。如云含雨。雨正法雨。利益众生。总而言云。凡持七支戒。及修七圣财。圣行七觉。除七随眠之所招感。如是天女。或非实女。或佛菩萨。所共化成庄严道场。或是女人宿持。净戒精进。无犯之所感现。不可凡心之所测度。
若有往生(至)天女侍御者。
述云。第二结生彼得。此表众生生彼天者。得弥勒方便化导也。
亦有七宝(至)高四由旬者。
述云。第三座庄严有二。初座量高广。后座宝庄严。此初也。何者七宝。如称赞净土经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抵波。七牟娑洛揭抵婆。解云。金银二宝。此土有故。诸教皆存。存此方名。真谛云。梵音弗师罗伽。此云黄色宝。即金也。梵音旃陀罗干。此云白色宝。即银也。吠琉璃者。正梵音也。毗琉璃者。讹也。真谛梁论抄云。琉璃者。是青色宝。烧不可坏。唯有鬼神有神力者。能破为器。或是其金翅鸟卵也。颇胝迦者。即黄绿色宝。佛地论云。羯鸡恒诺迦宝。智论云。过一千岁。冰化为颇梨珠。赤真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谛云。即无价宝珠也。阿湿摩揭抵婆者。云马瑙。真谛云。赤色宝。即违无性论。论云。是帝青等故。牟婆洛揭抵婆者。昔云车渠。真谛云。即绀色宝。智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 化为颇梨珠。大业论云。七宝皆是石所摄。然七宝随方爱重。经论不同。不可致疑。问此七宝坐。何名师子。答智论云。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广说如彼譬喻经云。五百师子。闻佛出世。化诸众生。皆生天人。禽兽若尽。我当何食。心中怀毒。欲往害佛。佛即化作绝妙之座。在师子头上而坐。众人见之。名曰师子座。今此坐得。彼智论清净法界。内含四德。化身之座。高四由旬。
阎浮檀金(至)以为庄严者。
述云。此次座。庄严有九。此金宝严也。弥勒三业。随智而行。超出凡小之所严故。即华严云。金色师子座也。
座四角头生四莲华者。
述云。第二华庄严也。慈悲喜舍。内四无量。外感四华故。
二莲华百宝所成者。
述云。第三百宝严也。十善业道。自作教他。赞叹庆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时多时。尽寿行故。一一有十。名为百行。内修内行。外百宝成。所以经前后多说百数。
一一宝出百亿光明者。
述云。第四光明严也。由百行之所成智放光明。慧破愚暗故。
其光微妙(至)庄严宝帐者。
述云。第五宝帐严也。兼修信等助百行。故云五百亿。众行互助。故云杂华。
时十方面(至)以为宝铃者。
述云。第六梵宝严也。内修四辩。外有大梵悬铃。大人敬重。此表弥勒既过等觉百千劫。而居终位。修十地行。而成辨才。
时小梵王(至)弥覆帐上者。
述云。第七梵网严也。内修总持。外得小梵为网故。总而言之。将欲敷决定说。先起师子之座。示其庄严绮丽。莹饰精华故。金道辉百宝之光。珠帐垂千梵之网。故云弥覆其上。
尔时百千(至)以布座上者。
述云。第八华布座严。即表弥勒般若方便既得满故。必生无上道果也。
是诸莲华(至)侍立帐内者。
述云。第九天女侍帐。即表慈氏善巧方便。演正法手。化导百亿。中立趣也。以此九严。足前座量。有十庄严。皆由凡除十恶修十善。或菩萨亦修十无尽。戒之所招致。
时宫四角各有宝柱者。
述云。第四作柱有四。一持宫宝柱。二摩尼交珞。三阁间乐音。四乐音宣法。此初也。昙识解此。即持四十九重法堂之四柱。又可堂外四角有四宝柱庄严之具。初善顺经文。
一一宝柱(至)诸波罗蜜者。
述云。□□□□。梵摩尼者。净魔尼或大梵王如意之珠 拄种种庄严。
如是天宫(至)亦同宝色者。
述云。第五□□天女。宝色皆同。欲显内院种种庄严。为令有情同入佛慧。
尔时十方(至)兜率天宫者。
述云。第三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弥勒。生已方皆发愿。亦有未生而发愿者。总而言之。盖宝华□坐。天童侍帐。珠柱持宫。摩尼交络。以清乐铿锵。六度韵而成□。宝光皎洁。诸天映而同色。睹慈华丽。殊胜庄严。莫不住想归依。愿生兜率。此上述第二大神作内院已讫。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者。
述云。第三辨五大神于外内宫种种严饰有二。初总标。后别显。此初也。由菩萨等内修五蕴妙用无方。外感五神威力无比。问若言天上有神者。便应天中有余道耶。答天牛天马。即是畜生鬼等。帝释座处。今神作天宫之有鬼神道。既有鬼有畜生。亦应有人有狱。天上既尔。余亦当各修故。华严经曰。人生法有二天守护。一名同名。二名同生。天得见人。人不得见天。即人中有天。又云。夜天水天。地天河天。天既通类。诸道悉通于义。便当五道。道各有五。五五二十五道。权类应尔。
第一大神(至)适众生意者。
述云。第二别显有五。此初神也。内持戒蕴得尊高。如宝幢高显。故戒七支雨七宝。由持戒故。各称人心。感得乐音。适众生意。
第二大神(至)以为导引者。
述云。此次定蕴果也。内修空蕴。外感华德。定水彻清。出妙华故。起四无量。垂覆四生。故雨众华。化成华盖。无量众行。助严禅定。感百千幡。以为导引。
第三大神(至)绕宫七币者。
述云。此次慧蕴果也。内具慧蕴。说法利物。破无明臭。外感大神。名曰香音。音此岸□香六铢。贾直娑婆世界。智慧可量如海。此岸香能除七漏。故绕七币。七漏者。谓见。念。爱。修。根。恶。亲近漏。广如涅槃经。
第四大神(至)助菩提音者。
述云。此次解脱蕴果也。内满解脱蕴。外感大神。名曰喜乐。远离忧苦。得胜解喜乐。心既决定。修行能成。故雨如意珠也。心常决定。住于真如。外感神住在幢幡。既说三归。又说五戒及诸善法。饶益者利乐义。劝者赞勉义。助者资益齐借义。音谓音声。者谓行者。此即总显神珠。演说三归五戒等利乐。劝勉发求大菩提声之行者。
指异生处。不敢辄定。但大圣示身。随机异见。见既不同。生何同处。由是道理。不足致怪。有义。华严经指其养处。故不相违。父母非唯生。亦有养者故。不尔。如何贤愚经云。国王闻之。心恼生惧。恐夺其国。伺其未长。方欲除之。内人既知。潜报父母。私送舅氏。避难习业。基云。贤愚经表生处。上生经指养处。舅名波罗利。故虽有三解。第二为胜。初违慈氏一往之化故。诸相违之。文止□应无会释义故。后虽通二经。华严有违故。
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者。
述云。第三入灭相也。结者交也。跏者重也。释迦表化缘尽故。右胁枕手而入涅槃。显弥勒佛利乐未终。当得果智。事方尽故。二相不同。表极未极有差别也。似入涅槃。实未圆灭。方上生故。如入灭定。
身紫金色(至)兜率陀天者。
述云。第四后生相也。身紫金色者。表利当生最第一故。如百千日者。能破众生痴常想故。
其身舍利(至)不动不摇者。
述云。第五舍利形也。舍利者。稻谷也。䭾都者体也。佛体大小。如稻谷量。故以为名。释迦如来碎分舍利。表分身十方导利多也。弥勒全身。表居兜率行一佛化故。如铸金不动摇者。表佛法身本无生灭动作事故。又解肥瘦如常。长短不变。锤打不舒。色似金尊。故例铸金。
身圆光中(至)字义炳然者。
述云。第六圆光神异。梵音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昧者讹也。大乘之中妙定。及慧字之与义。二俱炳然。炳然者。焕烂之异名也。此意即显圆光之中有定与慧。字义焕烂。塔目显然。瞩其文而义显。故义称现。不尔。如何光能现义。显虽入灭。禅定智慧。由成明焕。首楞严者。此云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萨之所得故。依涅槃经。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四者师子吼。五者佛性。随其所作。立此五名。等持虽通诸位。而表弥勒居等觉位。当成正觉。故云首楞严。
时诸人天(至)供养舍利者。
述云。第七天人供养。梵音?堵婆。此云积聚。昔云兜婆。此云塔。讹略也。
时兜率陀天(至)忽然化生者。
述云。第二答生彼天有六。一生处。二生相。三身量庄严。四异圣神变。五相好光明。六说法利益。此即初也。七宝台者。七财饰故。即法堂也。师子座者。于彼台中。法王位极。得无畏故。忽。
□□□□(至)阎浮檀金色者。
述云。第二生相也。于师子座上。更有莲华。一切佛座。净土等中。皆坐莲华。表出生死之淤泥。秀二乘之浊水故。结跏趺者。如盘龙足。以左狎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既将说法。显作吉祥。身色如金。表可宝重也。无量光三昧经云。弥勒白银色。会通而言。其体阎浮提金色。而外照之光者。是银也。是以在表见者。为银色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弥勒金色。而于白银光明。以黄金校饰。如白银山。此亦有白银之光。会还同前。
形长十六由旬(至)以严天冠者。
述云。第三身量庄严。十六由旬者。德高无比。能越六道。超十地故。相好之义。至下当说。寿量随示同俗故。长越天众。真德高故。释迦毗楞伽摩尼者。谓能种种现。如意珠甄叔迦宝者。状如延圭。似赤琉璃。或云净白色。或是树名。其华赤色。此宝似之。因以名焉。
其天冠宝(至)住天冠中者。
述云。第四异圣神变。即显心首。常共诸佛十方菩萨。为伴侣也。十八变者。一振动。依定自在。普能振动无数世界故。二炽然。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或此相违。举身洞然。出种种焰故。三流布。流布光明。遍满无数世界故。四示现。如其所乐。示诸相故。五转变。所有自相。可变色物。皆随胜解。而转变故。六往来。随其所乐。纵身往来。无障碍故。七卷。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故。八舒。能舒一极微。令如雪山王等故。九众像入身。一切色像内己身。令诸大众。知入身故。十同类往趣。随所至类。无不同彼故。十一隐。于大众前。百千度等隐自身。十二显。于大众前。复令显故。十三所作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故。十四制他神通。如来神通。普能制伏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一生菩萨。或最后有所有神通。除诸如来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故。十五能施辨才。穷尽能与辨才故。十六能施忆念。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故。十七能施安乐。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故。十八放大光明。身放光明。无数世界。令一切有情。息众苦故。由此神通。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广如瑜伽论威力品中说。或有经云。住天窗中。即额中央之名也。虽有二本。前顺 泽。引长一寻。放即右旋蠡真殊。解云。诸佛豪相眉间者。极端严故。面为尊。上间表两中显佛恒时贵处中道。豪相若舒。便长无量。卷如秋月。圆皎解光。白类雪珂。晖焕众景。白为色本。表作情。依时有卷舒。显随缘现。流出众光者。影演五乘相中最胜。所以偏说。三十二相者。始从世尊足。有平满相。妙善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终至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广如般若第三百八十一。说二之相。皆百福成。故云百宝色。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德。故有五百亿色。好即随好。随好有八十种。始从世尊指爪狭长薄闰光洁鲜净如华赤铜。终至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赤如大般若经中说。好之五百亿。例相可解。艳者美义。而非焰义。云者出生荫覆之义。由行八万四千教行。逼八万四千根病。因而得相好。故出八万四千光色。基云。八十随好。由行八万四千教行之所感故。二好美。出八万四千光明云。良恐非也。三十二相亦由八万四千行故。亦违经云二相好故。
与诸天子(至)法轮之行者。
述云。第六说法利益有三。初陈所说。次显利益。后示常业。此初也。表菩萨众并出生死之淤泥。故云各坐华座。曰昼三夜三。名为六时。即住六时。恒起六神变。说六度行。拔六趣生。破六随眠。起六尘故。有说。八地已上不退之行。有说十信已上菩萨所行六波罗蜜。俱不可然。三乘凡圣。皆闻此已。获己利故。
?一时间(至)三菩提者。
述云。此次利益也。今生五根。具足五力。当圆五眼。超五道故。成五百亿天。
如是于兜率陀天(至)广诸天子者。
述云。此后常业也。彼恒常明。都无暗夕。以起睡相。得其夜名。佛即不然。常度天子。而藏论云。依华开合。诸鸟鸣静。建立日夜者。且谈一相。义亦无违。
阎浮提岁(至)下生经说者。
述云。第三住天寿量。梵云瞻部。此树名也。今阎浮提讹也。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一日夜。类彼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天寿而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者。依瑜伽论第四。立世第七。毗婆沙等。计此间四百年。为彼一日。此四千 当此一千四百四十亿岁。彼天四千岁。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即与经文相违。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夜。后若以百为一。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中四千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岁。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岁。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字之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应万上安。只恐梵本诵有参差。亦虑译家自成谬笇。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贤劫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当下作佛。其五亿者。即五十亿。前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此以万万。为一亿故。七十万者。即七亿也。十万为一亿故。六万数同。更不劳释。唯此一经。增减虽殊。与论笇同。自余皆别。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令不相当此经。及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五十六亿万岁。当于龙华树下得成佛道义。如前已解。菩萨处胎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为一亿。笇之六千万者。六千亿也。义不相违。如是推寻。虽乖古疏。寻文究理。亦应无谬。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大成佛经说。寿六万亿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天尽其年。人间早灭。众生厌故。化缘毕故。处胎经云。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文。无可和会。弥勒下生成佛利益。如下生经。天利既毕。人机后熟。故乃下生。基作此解。虽有此解。与经论违。大小教云。人间五十岁。四天王天为一日夜。彼天寿量。为五百年。忉利天为一日夜。彼天寿量。为一千岁。人间二百年。炎摩天为一日夜。寿二千岁。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为一日夜。寿四千岁。上寿例此可知。其量既下上天寿。以人寿量。作一日夜。岂兜率天。初以人间四百三十年。为一日夜。后以百为一。数不可定。余亦可然故。若尔。如何立世经云。人间五十岁。是四天王天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为一日。十二月为年。由此年数。五百天寿。是其寿命。当人中岁数九百万岁。人中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云云)寿数千年。当人中三千六百万岁。人中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日一夜。(云云)寿命二千岁。当人中十四千万。人中四百年。是 减方一小劫故。若诸众生。机根成就。有见佛缘。一一小劫。有千佛出。亦无有过。岂况更有十九小劫故。真谛解。后十劫中。无有佛出。及前五劫。亦无佛者。必非正理。又彼引藏论云。庄严劫中。后之三佛。在彼释迦相好业九十一劫中。前后而出。将知不同一劫有千佛者。不然。大乘不说三僧祇后于百劫修相好业。而言释迦三祇已满。更于九十一劫。值彼三佛。修相好业者。此亦顺小乘不了义说。不可引证。是故将知。观药王药尚经说。初千人者。同在一庄严劫出世。亦是一水火劫中千人者。同一在贤劫出。后千人者。同在一星宿劫出现于世。即快顺智论。此劫中有千佛出。今捡此二解。若谈大乘义。更有相违。知其如次说小大宗义。甚可玩矣。小乘虽言多成坏劫。而大乘宗在一成坏。义无违故。以何得知。多成坏劫。为贤劫者。贤劫经第九。辨贤劫千佛出世。时人寿云。能仁如来。今世寿百岁。竖戒如来。法氏如来。妙御如来。此三如来出世时。皆人寿亿岁。修观如来出时。人寿九十亿岁等。若如后解。二十住劫中。千佛出者。瑜伽婆沙等云。增长至八万。减短但十。云何得言亿岁九十亿岁乎无量岁。渐减之时。应有此亿年等故。又五独经云。今当贤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忖陀佛出世。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世。智论第九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后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有毗婆尸佛。(此云胜观)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此云火)二名鞞恕婆附。(此云一切胜)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沧陀。(此云冠顶)二名迦那含牟尼。(此云金仙人)三名迦叶。四名释迦。诸如是等经论。皆据随转理。而作此说。复如何知。一成坏劫为贤劫者。菩萨处胎第三。如六天王等。满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广大。典领三千大千刹土。诸梵天众。无量无限。不可称数寿命。过一贤劫。其命乃终。梵王寿命。既六十劫。而言过贤劫。如何得言多成坏劫。又智论云。后一劫有千佛。一劫即以成坏为一故。将知贤劫在一成坏。又依五百王子经。宝藏如来。告海地尊言。过一恒河沙等祇劫有劫。名曰遍敷忧钵罗华。世界名愿爱。是时人民。寿八万岁。汝于是中。成无上菩提。号曰宝山。乃至告三姿婆。言愿爱世界。人寿转多。八十亿岁。汝当 心。第二云。人间四百年。为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兜率陀天四千岁。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是呼地狱一日一夜。藏论云。等活等上下六。如次欲天寿为一日夜寿量。如次亦用彼天而言。第四天独后以百为一。数之相当。一何猛浪。有义。贤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第六迦叶佛出世。人寿转减。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年时。下阎浮提。杂论云。从弥勒菩萨灭后。生第四天。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间四百年。即准人间。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等正觉。贤愚处胎仙人经。如前已引。今上生经亦同。智光经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以此言之。彼天四千岁。准人间岁。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此以万为首。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万。此中若依千万为亿。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当于杂心之文。若依万万为亿之数。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近于定意经。而言七千六百为六十故。其余三经。皆言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十万为亿之数。但随翻译之家。烦有增减而已。天人岁数。配之略然。今捡此解。虽似无过。而有四难。一长短不当难。如藏论云。如是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寿八千岁。住阿僧祇年。乃至众生。未造十恶。从起十恶业道。时寿命因此十岁。减度一百年。即减十岁。乃至广说。今于彼天四千岁数。不满人间阿僧祇年。况百岁。稍减至十。从十稍增。至于八万。准此而言。不得相当故。二二圣不齐难。若据弥勒。百岁时上。至于八万岁时下生。即于中劫。才过其半论也。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方乃下生。即过一劫。亿长于前。而皆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如何相当。三圣教相违难。若释迦经多死生。弥勒于彼经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违半劫一劫者。即违经说。一生补处亦违五十余亿等故。四乖越寿量难。瑜伽第四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年。十二月为一岁。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是黑绳寿量。以时分夭寿重。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化乐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天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准此而 劫。无间一劫亦转倍之。然今弥勒菩萨。在知足天。经半劫余。释迦菩萨。在于彼天。经一劫余。故经号叫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亦半劫等。如此妨难。如何可会。真谛三藏云。补处菩萨。生于彼天。虽无中夭。受多死生。何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芥子尽。一刀兵劫量。此之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一日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一年除一千四百四十芥子。十年除一万四千四百。百年除一亿四万四千。千年除十四亿四万芥子。四千年除五十七亿六万粒芥子。不过二三升余。然释迦菩萨。第八劫二万岁。迦叶佛时。相好业满。上生兜率多天。至第九劫百年时方出世。从迦叶佛时。二万岁渐至十岁。第八劫尽。后第九劫。从十岁渐上至八万岁。从八万渐减至二万岁时。已一劫满。计既经一由旬芥子尽。复更从二万岁。渐减至百年。方下生故。在彼天经一劫余。是知补处生兜率天。无数死生。但必尽四千岁。然后命终。故言不中夭。五百菩萨等。虽兜率天有多死生。于剡浮提。并有一生。故名一生作天生也。若依此义。通余经论者。诸说五十余亿等之文。直显当于彼天一生之数。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以是义故。前所设难。都无可会。有说。立世经以十万为亿。故云五千七百六十亿年。上生经千万为亿。故云五十七等。其实无异。毗婆沙论百三十五云。经于五十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等正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彼论百七十八云。问何故菩萨唯于都史多天受天趣。最后异熟不于余天耶。虽有多说。而引一说。唯睹史多天寿量。与菩萨成佛及瞻部州人。见佛业熟时。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彼俱胝者。即云亿也。故智论第七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是名三千大千世界。瑜伽第三云。百俱胝四大州。乃至百俱胝梵世间。名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应言。拘胝即亿也。婆沙百七十七云。积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藏论第十二云。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施。十末施为阿庾多。智论第四云。一一名一。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总而言之。拘未尽理。圣说众多。不可以三亿堪会通故。佛本行经第三十八。辨伊罗钵龙王事云。世尊。我何时得脱此龙身。更何时得复于人身。尔时世尊。告伊罗钵大龙王言。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干年。若干亿。于后当有佛。出于世。名曰弥勒多施等。五分律第十五云。时伊罗钵龙王。作是念。昔迦叶等佛。记我于当来。过百千万亿岁。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当记汝脱龙身时。时今应至。当往见佛等。复白佛言。愿记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言。当来过百千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现于世。汝于尔时。得脱龙身。具彼应说。除三亿外。更有何亿会此教乎。又彼通贤愚经等六字。应云七。七字应言六者。良恐非也。暂诽圣言。久置重苦。最不可故。又极乐国。去此婆国土多小。经文亦异。然不可以笇数。不同而和会故。今作一解。弥勒所化。机宜不定。或闻弥勒。迟下人间。以生信心。或闻慈氏。疾下剡浮。以种善根。是故如来随机。宜闻而说。弥勒下生时年。久近差别。不可凡情。辄趣定其实。不尔。便违圣说。契经化物之始。阿毗达磨辨法实性。尚有称机拟宜之说。况修多罗。为化众生。而种善根。无随宜之说。理必如是。不可致怪。问弥勒出时。至人寿八万。即应经小劫。今说五十六万亿岁。下于剡浮。奈何侣焉。察云。当今向于劫末。若过五十六亿万岁。即至八万。此有何妨。又劫名不可数时者。有多种不可数。或以刹那。须申日月等。并据世间人心。力所不知。名不可数。未必唯数时行年双等。为不可数。极微含大千之界。刹那总三际之时。说五十六亿万岁。而疑修促者哉。基云。贤劫经云。人寿一千二百岁。释迦始生。睹史人寿一百岁下生作佛。睹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岁。始下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而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不应难言。释迦经增减劫。何生彼天中。岁数同唯增时。九十一劫中。有二十住劫。初住劫。减二万岁时。上生彼天。渐至百年。方下人间。弥勒初住。还增至八万岁。始下剡浮故。二菩萨在天时等。有虽二解。皆不尽理。极微含大千之界。刹那总三际之时者。乃是示理含事虚荡之门。不可以此证。法相远近故。不尔。如何可说。弥勒生兜率天。天即人之所含。更无所生故。又增劫时长。减时唯五十六万亿岁。定无是处。故今解此 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故。彼天虽复多度死生。且说最后死生寿量令生机缘渴仰心故。傍论且止。应归本文。
佛告优波离(至)兜率陁天因缘者。
述云。第四总结之也。因缘即相状所由。为利益故。终说上生。皆有所由。名因缘故。此述第二广答已讫。
佛灭度后(至)读诵经典者。
述云。第二劝生彼天。将释修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门。一辨修因人。二辨所修因。三见圣不同。四生得益。五还解本文。第一修因人。虽复无量。略有三例。一菩萨。二二乘。三凡夫。初菩萨者。有说。从初发心。乃至法云不然。八地已上。永离分段。定不应生兜率天故。今解。从胜解行地。至远行地。为欲供养一生菩萨故。为欲闻法种善根故。生兜率天。次二乘者。有诸众生。发心愿求声闻缘觉菩提之道。善根未熟。资粮未备。于现身中。不能悟入。因佛为说兜率陀天一生菩萨。十善报应。极妙乐事。闻弥勒名。欢喜恭敬。回心发愿。故得往生。后凡夫者。有诸众生。虽受禁戒。不能护持。造众恶业。闻名悔过。离障清净。造弥勒像。种种供养。故得往生。修人略尔。
第二所修因。欲生净土。所修之因。愿兜率天者。亦须修之。故诸经论。因虽众多。今且依此经。辨彼天因。略有五种。一舍施。因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勤修功德。扫塔涂地。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种种供养。于彼天处。欲生即生。二防非因。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善业。思惟兜率持佛禁戒。一日乃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于天处。即得往生。三离散因。行众等持。深入正受。应当系念。念佛形像。于彼天处。欲生即生。四简择因。读诵经典。称弥勒名。发弘誓愿。于彼天上。即得往生。五净重因。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及天龙等。得闻弥勒菩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经文因虽有此五。准论必有五门。一礼拜门。依名礼拜。一生菩萨。求生天故。二赞叹门。至心称叹。一生菩萨。智慧光明。一切功德故。三作愿门。生兜率天。修彼菩萨所行所成四观察也。所观有三。一观彼天上功德㽵严。二观彼一生菩萨功德㽵严。三观彼天众功德㽵严。庄严既多。不可具论。五回向门。不舍众生。回向为首。所作功德。回以施之。共生天上。故以此五门。资前五因。必生彼天也。第三见圣 故。不成二因。以十行中分为二故。基云。六事法者。一精进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前行。自住轨则等。三扫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华供养。四事什物。随洽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足。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行法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此解不尽。离威仪不缺等。更无诸功德故。由此初解。于理为善。事虽有六。行唯有三。谓戒定慧。威仪不缺。即止戒行。扫塔涂地。香华供养。即作戒行。行众三昧等。即定行也。读诵经典。即慧行也故。地持论云。六度之中。前四戒学。次一定学。后一慧学。即其义也。傍论且止。应释经文。精进之心。遍策诸行。故云勤修。威者畏也。仪者轨也。戒与威仪。虽复不同。且表总义。塔即佛塔。地即僧地。供即供具。亦云备也。定行非一。曰众。渊奥难穷。曰深。三昧即三摩地。此名等持。今云。三昧。此云正受者。谬也。前行后入者。影略也。总而言之。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生于净土。既有九品。生兜率天。亦有九品故。问既不断结。应生下界。如何可说入正定耶。答有义。由此欲界亦有定心故。唯识论亦云。欲界有轻安。不然。彼说。定加行亦有轻安故。智论云。电光定者。谓欲界定者。约随转门。而作此说。此即虽居下界。专修六行。以澄三业。离诸乱想。故同正受。
如是等人(至)如得六通者。
述云。第二教回愿有三。初叹业胜。次辨摄念。后辨回愿。此初也。虽诸凡夫不断结使。异于圣者。若修六事。神用广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圣者无异。即叹慧行也。
应当系念(至)称弥勒名者。
述云。此次摄念也。以念形像。类恻真应二种法身。故念形像。此显虽复修行。仍须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称念。即行众三昧等也。称弥勒名。即前慧行也。有说。念佛即意业。称名即口业。义亦可也。
如是等辈(至)发弘誓愿者。
述云。此后回愿也。如上所说。行六事辈。极少。但能于一念顷。至心不犯。持八戒斋。随修净业。发愿资助。回向定生。言一念者。非余时犯。唯一念持戒。初唯发愿一念持。何况多时。受八戒斋。即前戒行。修诸净业。即前扫塔涂地。香华供养。虽复修因。必资大愿。令定天果故。须发四弘誓愿。
命终之后(至)结跏趺坐者。
定出生死。除烦恼故。既生彼天。住于梵行。故于华上。结跏坐也。
百千天子(至)以散其上者。
述云。第四诸天赞劝有三。初散华。次赞叹。后劝归。此初也。摩诃曼陀罗华者。即大适意华。此表内心。以心念故。以华散之。
赞言善哉(至)来生此处者。
述云。此次叹也。所行所得。既皆深极。故再言善哉。由习大因。令成胜果故。善男子者。叹修行之人。阎浮提者。叹所修之因。生此处者。叹所受之果。
此处名(至)汝当归依者。
述云。此后劝归也。处名知足。由此不耽生死。主名慈尊。故能垂矜苦厄。归依即覆护义。谓覆生修善。护离众之心。离众恶故。不堕三涂。生诸善法。得见弥勒。
应声即礼(至)生死之罪者。
述云。第五生彼利益有二。初灭罪之益。后不退益。此初也。白豪相光。即所观之处。利益大故。无间罪劫一增减。余处罪劫岁数。为之末劫。凡夫行多。庸鄙能超恶境。祈彼净方。夙运不弹。生为上品。况乎灵景独在出豪光。心专谛观。不超生死者也。问随观一相。应得灭罪。何故偏说白豪之相。答白豪相光。以诸功德之所成。故如大集经第三十七云。云何菩萨助道无尽。菩萨所修助道功德无量。无边菩萨于中。不应限量。何以故。一切众生。若去来现在。及声闻缘觉所有功德。于佛世尊。始是成就一毛孔功德。如是一一毛孔所有功德。聚集成就。如是成就如来一相。如是一一相至三十相。聚集百倍功德。始成如来眉间豪相。乃至修集。倍是豪相。百千功德。始成如来无见顶相。问豪光既有如是功德。何故但灭九十亿劫之罪。答理实灭罪。随自心力。多少不定。今且随机。宜闻而说。
是时菩萨(至)无上道心者。
述云。此后不退益也。随说往缘。今悟前业法。因知自成不退。昔不退者。更为坚因。随其位次。成上发心。
如是等众生(至)值遇弥勒。
述云。第六总结成上有四。一得生上。二随下生。三值贤劫佛。四值星宿佛。此初也。三业俱净。六事齐修。后生彼天。此复何怪。随修六事法。少净三业。心期不二。后定上生。
亦随弥勒(至)第一闻法者。
述云。此次随下生也。父母之道。当感天然。虎啸风生。此事何惑。六事满三业圆。上品生彼者。随初会而闻法也。
于未来世(至)一切诸佛者。
述云。第三值贤劫佛。善 如悲华经第二。
于星宿劫(至)受菩提记者。
述云。第四值星宿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供佛之心。当有余善故。亦逢当劫之佛。㽵严星宿之名。未见圣说。义准贤劫。解亦无违。彼二劫中千佛曾㽵严。及当例星宿而生。故仍名焉。此中将赞三劫。略作四门。一建立之意。二佛出之时。三三劫次第。四还解本文。第一建立之意。问有何义故。立此三劫。答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尔时释迦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往佛名。深心敬礼。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佛。于过去㽵严劫中。得成于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得成于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未来星宿劫中。当得作佛。无垢称经第六云。过去转轮王。名为宝盖。今宝焰如来。轮王千王子。今贤劫千佛月盍王子。今释迦是。智论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为善净居天。何以知。此劫当有千佛。前劫尽已。廓然都尽。后有大水。水底涌出千枝七宝光明莲华。是千佛之相。净居诸天。因此知有佛。以此言之。即由三千人发心因缘。故立三劫。而非过未必有此三也。
第二佛出之时。问此三劫中。既有千佛者。为一成坏有千佛。为经多成坏劫。答真谛三藏云。成坏空劫。皆无佛出。唯于住劫。有佛出世。于二十劫中。前十劫中。有佛出世。后十劫无。前劫中。前之五劫。亦无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孙佛出世。第七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第八劫中。迦叶佛出。第九劫中。释迦佛出。第十劫中。弥勒佛出。从弥勒后。无量劫中。空无佛出。故知千佛不得出一成坏劫。又若贤劫有千佛。即言同在成坏一劫中。亦过去㽵严劫中有千佛。应同在成坏一劫中。若言同者如何。藏论云。如彼过去庄严劫中。末后三佛。毗婆尸佛。即于九十一劫中。初劫出世。如尸弃佛。毗舍浮佛。即在三十一劫中出世。已后无佛。乃至第九十一劫。即贤劫之初。有拘留孙佛。最初出世。既说庄严劫中千佛。末后三佛。经九十劫中前后出世。将知贤劫千佛。亦不同在一成坏劫。奘法师云。 增至八十亿。贤劫经亦同一劫增减之也。然立世经云。成已住者。几多已过。几多未过。八小劫已过。十一小劫未来。第九一劫。现在未尽。此第九一劫。几多已过。几多未来。未来定余六百九十年在者。于大无妨。正是小乘宗故。问复如何知大乘宗中三劫已后。更无百劫修相好业。答优婆塞戒经第一云。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若三劫后。更有百劫者。释迦不应补迦叶佛处。故知大乘菩萨修因。但经三劫。无别百劫。有义。二宗互通。各所引文。非也。真实随转二门故。
第三三劫次第。问此三劫次第。无间起不。答有说。初㽵严劫。望于贤劫。定应无间。故药尚经说。庄严劫千佛最先成佛。名和光。最后成佛。名毗舍。毗舍即前九十劫中。第三十一劫佛。是也。以此劫后不说别劫。至第九十一劫。方说贤劫。即知前九十劫。以云名庄严劫。其星宿劫。圣说不定。大般若第九云。佛告阿难陀言。此从坐起。无量苾刍。从是已后。六十一劫。星宿劫。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大幢相如来。以此将知。六十一劫为星宿劫。星宿劫前。皆名贤劫。贤劫经第十云。尔时普广意转轮圣王。即定光如来是也。其佛侍者。名曰无损智。比丘者唯卫佛是也。其王千子。是贤劫中千佛。过千佛已。六十五劫。当断无佛。然后有劫。号大名称。皆同斯劫。成最正觉。其彼世时。八万大臣。在大名称劫。而复道觉过劫已。中间断绝竟。八十劫都无佛兴。然后有劫。名喻星宿。其八万大臣。于斯劫中。成最正觉。过星宿劫。中间断绝境。三百中劫亦无佛兴。然后有劫。名重清净。此转轮圣王后彩女八万四千。当于其劫。成最正觉。以此言之。贤劫已后。有大称劫。然后乃有星宿劫。中万佛出世。问药尚经说三劫千佛次第而起。如何此经说。贤劫后更有多劫。方说星宿劫。答应作二解。初解。药尚经星宿劫。即贤劫经大名称劫。但恐名滥后星宿劫。以异名说。其实名无别故。大般若经云。从是已后。六十一劫。星喻劫中。当得作佛。故知大名称劫。即星宿劫。后解。劫量长短不定。星宿劫者。总含多劫故。大般若经说星宿劫初。名星宿劫故。但说六十一劫。为星宿劫。贤劫经说星宿劫终 缚象三种。对法据多分。且说三种涅槃。意通捉矩之属。对法乐损涅槃中。无初八开差别故。即对法四。俱彼生故。对法谗揲。即是两舌。名别义同故。杂心小宗。但说重者。名非律仪。余者轻故。由此义故。头数虽别。而不相违。有说。此恶律仪亦摄一切犯戒恶行。非也。处中之恶。应成恶律仪故。傍论且止。还释文。其堕耶见及恶律仪。有佛无中边。诸方皆备有之。若闻弥勒名。皆定不堕。三业归依。深心欢喜。四等宿愿。威力加故。
恒生正见(至)不谤三宝者。
述云。此后有善有三。一恒生正见。即反前耶见也。二眷属成就。即反前恶律仪也。三不谤三宝。即反前不堕暗处。不生边地。恒逢三宝。生信向故。不但中品无恶。有三善上下品生。随应立有。欲明闻名者。改八部之异形。受四生之胜体。偏于中品。而独说之。
优波离(至)速得清净者。
述云。第三辨下品生。即众犯戒。悔净往生也。于中有三。初悔归罪灭。修行往生。次见圣不退。后值未来佛。初又有三。初罪灭。次修行。后往生。此初罪灭有二。一者先受戒禁。而后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众恶业。闻名归礼。两手二足。及以头首。五体投地。至诚忏悔。罪速清净。
未来世中(至)礼拜系念者。
述云。此次修行也。设不作罪。忏悔愿生。但修十行。定得生彼。一闻名称。二造形像。三香供。四华供。五衣服供。六缯盖供。七幢供。八幡供。九身恒礼拜。十心思系念。
此人命终时(至)得往生者。
述云。此后往生也。犯戒造恶。归依清净。闻名修行。命欲终时。菩萨放白豪之妙光。灭其罪暗。雨绮华之丽色。长其道种。佛天来迎。表慈深故。须臾往生。显业胜故。总相虽然。委悉说者。忏悔造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者。下品上生。忏悔造像。供养礼拜。不恒系者。下品中生。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恒礼拜。不常念者。下品下生。虽归悔罪得销除。不造形像。供养礼拜等。或但形像。或但供养。或但礼拜。或但系念。或一称名。亦下下品。设不生彼。三会之中。亦得度脱。
值遇弥勒(至)得不退转者。
述云。第二见圣不退。善根久熟。见便礼敬。慈悲自起。疾得闻法。除不信心。速得不退。有说。十信位中。不退之心。名得不退。
于未来世(至)诸佛如来者。
述云。第三当值佛也。即于当来。得值星宿劫。后恒沙诸佛。而非星宿劫中诸佛。不尔。便违上品三生。唯值星宿劫诸佛故。此上往生。虽复三类九品而生。并内众中。亲得见佛速闻法也。若生外众。虽第九品。任运后时。还成不退。佛号慈尊。善自长故。此述初修行往生已讫。
佛告优波离(至)作大归依者。
述云。第二总劝归圣证得善利有三。初圣作归依。次归者不退。后见光受记。此初之也。释迦灭度。五道众生。沉沦苦海。无所依恃。既未逢真报之佛。皆属慈尊。作归令度。若不见者。便失大利。故云大归依处。
若有归依(至)得不退转者。
述云。此次归得不退也。有说。归依弥勒。即得入位益。不然。入位即入十信故。多劫修行。得入十信处信处说故今。解值。弥勒必得菩提故。得不退转。
弥勒菩萨(至)即得授记者。
述云。此后得授记也。多陀阿伽度。如来也。阿罗呵。应也。三?三佛陀。正遍知也。其得圣者慧瞩智光。若凡夫人。眼见金色。因既不退果□无上。
佛告优波离(至)系念思惟者。
述云。第三示归圣者。灭罪多少。三类九品。愿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灭罪异故。于中有二。初辨乐生业满得生。后辨不乐行亦未满。初又有四。一令念。二劝行。三教愿。四灭罪。此初也。即以系念思惟。善心为生。兜率天因也。
欲念兜率陀天(至)行十善道者。
述云。第二劝行也。且论持戒。不说余业。举其极少。一日至七日。亦得往生。何况多年多生修行。以一切善。十善摄尽。故思念之。行据重者。名十善道。有说。别以前行。为往生因。总以十善。为往生因。不然戒及业道。行修别故。
以此功德(至)当作观者。
述云。第三教愿也。有行无愿。而行必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故。有愿无行。而愿必虚。前既无因。果不生故。所以教愿与行相扶。
作是观者(至)生死之罪者。
述云。第四灭罪有三。初逢缘驻想。次闻名起敬。后礼拜投诚。此初缘有三。初有情。即见一天人也。随遇一有情缘。即念弥勒。有苦念㧞。无乐念与。恶者念除。善者念摄。胜者欣求。劣者念厌。善友念崇。恶友念拒。复诸法。即见一莲华也。随遇一法。即念弥勒。好法思供养。恶法不遇。染法欣断。净法欣修。然今且举 念。一切时念不暂休废。若一念顷。念灭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慈氏宿愿念者心专。故致于此。
但闻弥勒名(至)生死之罪者。
述云。此次闻名起敬也。前言若逢缘一念顷念灭千二百劫。此但闻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者。但发身业。首不至地。归心轻故。
若有至心生死之罪者。
述云。此后礼拜投诚。以首至地。日夜相续。除罪百亿劫。身心等归。并皆重故。此为最重见豪。第二一念顷。第三闻名合掌。第四轻重异故。问何故见身豪相。不如遥念。答见佛身相。灭罪寔多。良以遥念行而难生。见归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劝作难修。后劝作易行。又人间苦重。欣意殊深。天上乐多。厌心诚浅。又遥念者。一念顷时长故。意念故。见光者。暂时间时短故。眼见故。故遥念者灭罪多。见光豪者灭罪少。问闻名归念。灭罪多少。经有诚文。造形供养功德。亦有多少。答功德更多。作事相续念。亦大故。此中且举少念少礼一暂归闻。若数数听闻。频频敬礼。朝朝供养。功德更多。前三品修。但辨得生之福。未论灭罪之相故。至于此方。示归圣者。灭罪多少。有义。一念称名。唯有语业。而无余二。闻名合掌。亦有身业。至心敬礼。具有三业。故灭罪多少不同。然不身语二业必有意业故。然贤劫经约下位菩提。称供礼拜。故云除百千万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亦不违此也。
设不生天(至)发无上道心者。
述云。第二不乐生天业力未满。未满善故。龙华三会亦发道心。前乐生天。三品业满。龙华三会。皆悉得道。此唯发心。故有差别。菩萨处胎经第三云。汝生快乐国。不如我国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受我五戒者。次说九十四受持三归者。后说九十二一称南无佛。据实。上品生修六事法。而言受五戒。初会得度者。且举修六中威仪不缺而已。上品下生。唯一事故。受持三归。第二会度者。中品上生。具三业故。一称南无佛。第三会度者。下品下生。唯口念故。彼经略举三中各一所修。故不相违。问预造弥勒当成佛形者。从后境中生福耶。答有义。从未来境生福。以心信未来故。而为赞美。即时大士当得作佛。故造佛形而菩萨善资。若追造佛昔菩萨形。亦有两义。例之可解。有义。不然。正从去来之境发福心。亦去来隔于现在。现在无资故。预造弥勒当成佛形。即于本地生。追造亦然。不尔。便违毁谤得罪义故。问若尔 来力所任持故。又涅槃云。二施果报等无差别者。以本佛同故。傍论且止。应释经文。此述初劝生彼行已讫。
说是语时(至)百千币者。
述云。第二众发希愿有二。初众发愿。后佛记生。初又有二。初威仪。后发愿。此初也。从坐起者。表生于彼从生死起。礼二足者。舍烦恼故。绕佛菩萨百千币者。形百千生常不离故。
未得道者(至)兜率陀天者。
述云。此后发愿也。未得道者。但举凡夫。圣随愿故。不还无学。神通可往。励劝末代。故不谈圣。未来值遇三会。得度舍此身已。方愿生上故。
世尊记曰(至)之所摄受者。
述云。第二佛记生也。汝等及未来下品行者。乃至一念称弥勒名。皆得生彼。况能修福持戒。上品不生。三乘五乘。皆度脱故。
佛告优波离(至)为耶观者。
述云。第三结成正观。为度末代。殷劝往也。今此一经。虽有三分。而初二分已讫。
尔时尊者(至)我今随喜者。
述云。第三问名喜行分有四。一问。二答。三时众获益。四喜退流通。初中后二。初赞说随喜。后正问持名。此初也。叹凡及圣功德业果故。成前说皆通二感。闻说庆悦。故言随喜。
唯然世尊(至)何名此经者。
述云。此后问持名也。唯然者。敬诺之词。此经要妙。如何受持。行之仪轨。复何名之。
佛告阿难(至)莫断佛种。
述云。第二答有二。此初答受持也。我今灭度。末代无依。故欢受持。敕令不忘。为令未来近受天中之法乐。舍四趣之沦丧。远示菩提之妙相。出三界而超骧。经在有植善根。法灭便须断佛种佛。谓圆觉种名为因慧。学故慧生。不学种断。
此经名至(至)如是受持者。
述云。此后正答名也。说弥勒菩萨涅槃之事。故以为名。示生彼相。令有瞩观。劝进发心。流通万代。依名释义。如是受持受。谓领纳在心。持者任持之不忘。
佛说是语(至)首楞严三昧者。
述云。第三时众获益有二。初圣益。后凡益。此初也。或有经云。十方菩萨。此即善慧地满心菩萨。闻此经故。得入第十地健行之定。以此证知。变化身亦化地上菩萨。不尔。当知虽复一会。所见异故。闻他受用身之所说法。而得法云。首楞严定同时处凡圣粗妙之身。佛地论说故。有说。十法菩萨。闻此经故。即得进成金刚三昧。不然。无别说故。
八万亿诸天(至)弥勒下生者。
述云。此后凡益。即此方兜率天众得益之也。非但当时发心。亦愿未来随生故。
是何种姓故。今作一解。一者菩萨行法不厌生死者。受生死苦。行利乐故。乐生天者。托胜所依。修妙行故。于一切生。受尊贵故。处劣自体行不圆故。生天得见弥勒佛故。不同二乘厌生死苦。恐天放逸。不乐生也。二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即示修胜行求大菩提。于弥勒所。闻大法故。不乐大乘。希小果者。随受生处。欣涅槃故。三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愿于恶界为作善。利苦有情。所希行救济。不愿净土。作余佛弟子。欣无苦有情可行济度。无苦可厌。欣心不深故。又释迦末法。持戒犯戒。有戒无戒。释迦皆嘱。弥勒度之。自揣解行。难生净土。可为弥勒作弟子者。于上所说。天宫处所。应作是观。其观者后。
作是观者(至)上妙快乐者。
述云。第二教生彼行也。欲生彼天。即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二持具足戒。即是出家五众所受。皆名具戒。勤[箱-目]等戒。虽非具戒。具延方便。故立此三戒之所以。广如瑜伽论四。身心精进。不求断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退故。不求断结者。非作精进。六行断结。断结便生上二界故。五修十善法。足离煞等。广如对法等。今此且论。凡夫散心。五粗因行。感内外院增上果业。未是巨细分别解释。生彼业因。广劝生中。方具教示。虽修此因。要须一一思惟彼天上妙快乐。回愿生故。前行非观。观为首故。思惟彼乐。
作是观者。
述云。此后结正观也。知佛时遥。病重行?。受佛付嘱。欣当佛度。末代津梁。真为世观。业识浅微。智量疏拙。欣生报土。越分所望。不称病行。名为耶观。此上述初外果已讫。
尔时优波离(至)极妙乐事者。
述云。第二辨内果有三。初发请。次广答。后结劝生彼。初又有三。初请仪。次叹胜。后正请。此初二也。
令此大士(至)何时生彼者。
述云。此后正请有二。初问此没。后问生彼。不以对没。难以显生。故兼足也。有义准答。即有五问。一问。弥勒既生兜率。从今已后。示知此人更经几年何月何日。人间命终。上生彼天。二问。弥勒舍命之时。身在何国何村何家。三问。弥勒临命死相。四问。弥勒死后殡相。五问。弥勒天上受身之相。虽有五问。问中略有最初之问。此解不然。中间三答。傍乘义故。非别问也。
佛告优波离(至)二月十五日者。
述云。第二佛答有四。一答此没后。二答生彼。三住天寿 表闻受记。修十二住。得度生死十二缘起。二月者。即春阳之月。种植根裁。华果谷荣。百兽孚乳。此中二月。况二种法身。阳春和液。人所爱乐。即喻智者。乐于如来常乐我净。种植者。喻闻法欢喜。发菩提心。根裁者。喻于十方诸大菩萨。来诣佛所。咨受大乘之法。孚乳者。喻佛弟子。生诸善根。华喻七觉。果喻四果。以是义故。二月没也。其十五日。亦有十一事。一者破暗喻破无明。二令见道非道。喻说正道耶道。三令见耶正。喻示生死涅槃。四除郁蒸得清凉。喻令人远离贪嗔等热。五破萤火高心。喻破外道光明。六息贼盗之想。喻破烦恼结贼。七除众生畏恶兽心。况灭畏五盖心。八敷优钵罗华。喻开众生种善根心。九合莲华。喻覆盖众生五欲之心。十发行人进路之心。喻起众生进修趣向涅槃之行。十一令诸众生。示受五欲。多获快乐。喻令诸众生示修解脱。以是义故。二月之内。上十五日。以命终之。准涅槃经。理必应然。佛与菩萨。虽覆不同。利乐之意。等无异故。
于此波罗捺国(至)还至生处者。
述云。第二假处也。波罗捺者。云江绕城。劫波利者。此云捉髑髅鬼。波婆利者。此云大护。即于本国本村本父父生之处。释迦欲表此方缘毕。余方教化。故于迦维生。俱尸那灭。慈氏菩萨此缘未尽。表于此灭。复于此生。行利他故。还本生处。而命终也。母家即南天竺波婆利国。故名还至。问弥勒性慈。何故父母皆波婆利。答慈氏即表德之姓。波婆利者。本俗之姓。(更勘)然弥勒生处。圣教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告善哉童子言。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波罗门家种姓中生。为欲灭彼高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族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欲化度被诸天故。贤愚经同。第十六云。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有补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相好备满。辅相增悦。即召相师。相师占言。有大德之相。故国人民悉闻弥勒所有高胜德相之声。国王闻之。怀惧忧。此子有德之相。必夺我德。欲煞其子故。即敕辅相。汝子可将来。吾欲见此因缘故。辅相密遣波婆梨所。此波婆梨。在婆梨富国令彼养。乃至广说。今此上生经。亦异彼二经。如何可会。答 别答初反故不。答尔许时下生故。
佛告阿难(至)执在心怀者。
述云。第二如来许说弥勒出世者。正许佛问。兼佛经几时。国土丰乐者。许境丰乐。弟子多少者。许弟子翼从。恐闻而忘失。说即无益。故思在心怀。
是阿难时(至)即还就坐者。
述云。第三阿难领旨。敛许说之旨。故曰受教顺定坐。故还就坐。
尔时世尊(至)于此国界者。
述云。第四佛答问有二。初正答问。后劝修因。初又有四。一答境丰乐。二答佛。三答弟子。四答几时。答众问中。兼辨神变。故不别答。初又有四。一国邑庄严。二地土广美。三人民相和。四王臣胜善。初又有三。初城邑庄严。次龙王加好。后鬼神除恶。初又三。初时。次处。后城。此初二也。说此经时。望弥勒出。经五十六亿万岁。故云将来久远。上生经曰。如弥勒下生经说者。即指此也。有说。经半劫故。将来久远。但上生经为宜物闻故。约彼天寿。而说五十六亿万岁。此说可也。义之如前。装法师云。西方说故。王舍城是香第城。未来有王。名饷佉。所都大城。名鸡头未。此名慧 檀那越披提罗达。所在国名。波罗那夷。今我释迦文佛。父字悦头檀。刹利种。母字摩耶。所治国名迦维。准义而言唯卫等。佛父虽是国王。而迦叶佛父应非国王。以云所在。不言所治故。长阿含第一言。迦叶佛父名梵德。波罗门种。母名曰财主。是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国名波罗捺。余虽异名。华夷不同。应无违也。毗婆尸佛时大臣。名提舍。余者可勘。
斯能分别(至)国界若干者。
述云。此次叹现在智。现在国界既无数量。不可具论。略如十住婆沙论。
亦复明了(至)真等正觉者。
述云。此后叹未来智。智虽复照当来诸佛。庆喜欲问。弥勒化导故。且举蠰佉时之事也。
欲闻其变(至)为经几时者。
述云。第二陈请。请其五事。一佛神力。即变也。二徒众多少。即弟子翼从也。三弥勒成佛。即佛也。四依报庄严。即境丰乐也。五住世之时。即经几时也。有说。变者。国土人民。前后不定。故言变。非神力变。无别答故。几时者。问五十六亿万岁之时。而非住时。不然。如来 前五因皆见菩萨应化二身。而来迎接。约增而言。唯修施因。以得见圣。由其施行。能舍财物。造立形像。种种供养。表圣圣故。见应化而来迎。接问禅定智慧二种因缘。何故不见。乃约施行。以彰见圣。若据实而论。修定慧因。皆有始修终成之义。若约终成合理之定。内证真智。实见菩萨应化来迎。今据始修。不契理证。所以不见已成施行。所表处胜。故约之辨。见上生不同。
第四彰生获益。因既众多。获益遂异。虽复无数。旦依此经。得益有二。一灭罪益。二闻法益。初益有六。一归依得益。如经云。礼已谛观眉间白毫。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二礼敬得益。如经云。若有礼敬。弥勒菩萨。除百亿劫生死之罪。三闻名得益。如经云。但得闻是弥勒名者。不堕黑闇边地耶见诸恶律仪。四灭罪得益。如经云。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生死之罪。五闻称得益。如经云。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六悔过得益。如经云。男子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悔忏。是诸恶业。速得清净。后法益有三。一闻法获益。如经云。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因。不退转于无上道心。二遇圣获益有三。一现值圣益。如经云。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剡浮提。第一闻法。二生值圣益。如经云。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三后值圣益。如经云。于未来得值恒沙等诸佛。三授记获益有二。初为弥勒。受菩提记。如经云。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菩萨成佛。见佛光明。即得授记。后为诸佛授记。如经云。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授菩提记。傍论且止。应归释文。第五之门也。于中有三。初劝生彼行。次众发希愿。后结成正观。初又有三。初修因往生。品类不同。次总劝归圣。证得善利。后示归圣者。灭罪多少。初中后三。初上品因生。次中品因生。后下品因生。初中复六。一示修因。二教回愿。三正往生。四诸天赞劝。五生彼利益。六总结成上。初又有二。初总表。即勤修功德也。后别解。即六事因也。何者为六。一护戒行。即威仪不缺故。二敬塔行。即扫塔涂地也。三供养行。即以众名香妙华供养也。四等持行。即行众三昧。入正受也五读诵经行。六诵经行。即读诵经典也。有说。一威仪不缺。二 小乘宗既有不同。如何诸教令可准一。今作此说。依小乘宗。三劫未必无间而起减。佛善少故。今依大乘。三劫定应无有间绝。善根多故。成住坏劫。如次名为庄严贤劫星宿劫。理无违故。傍论且止。应归释文。第四之门也。菩提名觉。觉诸法故。授亦云受。受是弟子。授是如来。如来授与。记其必得。故名授记。弟子领意。信得不虚。故名受记。将讲授记。略作五门。一授记意。二授记者。三授记人。四时差别。五释文。第一授记意。如来授记。自有五意。一大师逆照。二因必得果。三令他人起敬。四不舍众生。有作佛义。五行位已高。由此五义。故须授菩提之记也。第二授记者。佛有三身。有说。若授二乘及地前菩萨记。唯是化身。若授大地菩萨记。通有报身。故摄论云。化身为二乘及地前菩萨说法。应身为地上菩萨说法。楞伽经说。应化佛为应化声闻授记。报法佛而授记别。智论说。法性生身佛说法。十位菩萨能受。此解不然。化身既化大地菩萨。应身亦应化二乘凡夫故。若不许然。便违佛地论。神力加而令暂见故。法身虽复说法与授记。义有异故。应说诸能授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思之可解。第三受记人有五故。资粮论云。一未发心。二共发心。三隐覆。四现前。五密意。前四授大乘人。后一授小乘人。初未发心者。有说。当十信位。由得增上信故。不然。十信已前。尚已发心。况亦十信而未发心。今解。无始之来。至未发菩提之心故。庄严论。判为性地。即性种姓故。如首楞严经云。是人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祗劫。当得阿耨菩提心。次共发心者。有说。十解十行位。由得增上行故。不然。十信亦已发心故。今解善法欲去。名为发心故。彼论云。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发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即八难也)次隐覆者。始从十向。至七地位。若闻自授记。于六度行。不发精进。不闻更发。欲使断他念。此菩萨勤心精进。几时得菩提疑。故与授记。有说。乃至七地未得。法尔不退。于行有时退故。不然。初地已行。必不退故。次现前者。若菩萨成就。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不动地。时非前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故。后密意者。如法华经说。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语如。
0388 21.P0813 弥勒上生经述赞(卷一不完)〖〗
- 说明
- 分类:04.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 点击数: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