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2 册 No. 0430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下

  红螺比丘 达默 造钞

  资福沙门 达林 参订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此科关系极大)。二特劝。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钞】此二科。乃一经大力用。故前文明力用云。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恐人忽略。故悬示我等当知也。

  △今初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䟦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疏中分二。初释跋致。二释补处。初又三。初正明。二点示。三结归。

  △今初。

  【解】阿鞞䟦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钞】入圣流。不堕凡地者。我执已破。见惑已空。入圣人之流类。不堕内凡外凡之地也。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者。二乘法执空也。萨婆若。此云一切种智。海者。果海也。

  △二点示分二。初点示胜异。二点示超绝。初又二。初示此土难证之劣。二示彼土圆证之胜。

  △今初。

  【解】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钞】此明此土三不退之位次也。乃全约竖论。圆教约理虽横。约事仍竖。故不退之位。定不可移也。藏初果。乃须陀洹果此云入流。谓入圣流也。又云逆流。谓逆凡流也。通见地。乃通教第四地。见真谛理也。别初住。乃发心住。圆初信。圆教信心位也。此乃此土证位不退之位次也。若论行不退。藏教则无。以二乘不修菩萨行故。虽有菩萨。不免有退故。通菩萨。乃第九菩萨地。九地之前还有退也。别十向者。别十回向位。前十行位。未能全不退也。圆十信乃八至十信也。八信前还有退也。此乃此土行不退位次。藏教全无。通教要到第九地。别教要到十向。圆教要到十信。方得行不退。可见其难也。若论念不退。通教亦无也。以不破无明。不证法身。别圆虽有。别教要到初欢喜地。圆教要到初发心住。始破无明。始见法身。始得念念流入果海。益可见其难证矣。

  △二示彼土圆证之胜。科中云。此科关系极大。以系我等带业往生。一生成佛。无非大事因缘故。又云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此乃第一点示此经力用也。

  【解】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钞】五逆十恶等者。十六观经下品往生章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五逆者。出佛身血。弑阿罗汉。弑父。弑母。破和合僧。十恶可知。五逆十恶。罪极重也。十念成就。行极轻也。即得往生。正谓带业往生居下下品。皆与补处俱。正谓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也。若详点示者。带业往生等。可知圆证念不退。即圆见法身。圆净寂光土。圆断根本无明。圆修圆教道品。圆证一切种智。圆转娑婆五浊。行不退。位不退。例此可知。故经云。众生才生彼土。皆是三种不退。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者。一生成佛也。一生成佛者。以念佛者念念即佛故也。

  △二点示超绝二。初示此土难超。二示彼土超绝。

  △今初。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钞】此一进一退。明教道不乱也。凡夫具足烦恼者。自非初果见道圣人等次也。二乘乃不发心者。则又非恒度生之菩萨等类也。异生。乃三贤位。无明未破。法身未证。不与如来体同。故名异生。则又非证法身初地菩萨同生性等也。此是一进。明下不能妄躐上等也。又念不退之同生性。非复异生之三贤。行不退之菩萨。非仅见道之初果。位不退之圣人。断非具烦恼之人民。此是一退。明上不能妄称下名。躐等者。越其等次也。则成大妄者。则成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之大妄语也。进步则舍故称者。凡夫进步。则得圣人新名。则舍凡夫之故名也。乃至异生进步。则得初地之新称。则舍三贤之故名也。

  △二示彼土超绝。

  【解】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钞】俱非者。圆超也。俱是者。圆绝也。绝。谓绝待。无分别也。无分别。故俱是也。一切俱非俱是者。约正报。则非人民。非二乘。非菩萨。亦非是佛。以与佛同体故。具足烦恼故。而又一切俱是。与佛同体故是佛。具足烦恼故又是凡夫等也。约依报。则非同居。皆是一生补处故。而亦非是寂光。皆是人民故。而又是同居。皆是人民故。又是寂光。皆补处菩萨故。下文云。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娑婆不退。如此难证难超。极乐位次。如彼之胜异超绝。可谓不思议之妙门。无上因缘也。二点示竟。

  △三结归。

  【解】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极乐净宗如此如此)。

  【钞】此结归三不可思议因也。三不思议。即三要也。十方无此名相等者。无此俱非俱是名相阶位等。独极乐有此俱非俱是名相。俱非俱是阶位。极乐有此者。因有此俱非俱是法门故也。俱非者。无量寿也。俱是者。无量光也。故曰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因光寿心性极致。故有光寿名相。因光寿奇勋。勋。谓功勋。始有光寿阶位。因光寿大愿。故有光寿法门。心性之极致者。心要也。持名之奇勋者。境要也。弥陀之大愿者。法门要也。三要。即三不可思议也。初释䟦致竟。

  △二释补处又三。初正释。二点示。三嗟叹。

  △今初。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钞】一生补处者。即前文圆三不退别名。只一生补佛位。即下文谓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故与此土弥勒。彼土观音。位齐等也。非止一人。极乐人民皆然。乃至此土鹦鹉。八哥等。往生去皆然。以念念即佛故。所以不落贤圣次位。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以算而知也。既圆证三不退。则圆转五浊。圆见三身等。一切力用。皆在其中。

  △二点示。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钞】此点示胜异超绝也。一代时教者。释迦四十九年。一代所说之法。天台判为正时八教。五时。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谓化仪四教。化法四教。详读纲宗。非此所务。故不录也。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者。谓一代时教中。别经皆无此义。唯有华严经中。明此一生圆满成佛之因也。即善财童子初见文殊。得根本智。后参五十二员知识。得差别智也。而一生圆满之因等者。谓一生成佛之因。后参普贤。普贤以一者礼敬诸佛等。十大愿王。引导还归极乐世界圆满。非在此娑婆世界圆满也。非唯善财一人。华藏海众。同闻共禀。故曰且以此求生净土法门。劝进华藏海众也。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此经若于五时次第。生在第三。若论一生成佛。独让此经。所以华严一生成佛。唯善财一人。末后还归极乐。此经一生成佛。非是算数所知。可谓胜异超绝也。

  △三嗟叹。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钞】凡夫例登补处者。谓以下下例上上也。例者。概也。以下下人民。与上上补处一概。不分高下也。此乃念念即佛不思议净宗也。奇倡极谈者。凡夫例登补处之义。唯此经有。他经所无。故此经为奇绝之宣倡。极妙之谈。可谓不可测度之经也。华严大经所禀一生成佛之义。末后导归安养。却在此经。谁信此义。谁又不疑此义。非但今时。古来华严合论。尚云西方是权。华藏是实。故曰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虽有三两家注述。言辞太繁。凡夫例登补处之理。念念即佛之宗。华严所禀此经之义。全蚀。蚀者。缺也。余唯下。老人自谓无别法。唯有剖心沥血而已矣。是故此解。字字皆老人之心血也。前文明我等成佛大事因缘。此又是法门大事因缘。故曰关系极大也。经文初揭示无上因缘竟。

  △二特劝。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钞】特劝者。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也。上文一生成佛。无上大事因缘之境。一一举示我等幸而得闻。幸者。不当闻而得闻也。既已得闻。应当发愿求生。一生彼土。便同登补处之位。若不发愿求生。可惜枉闻此经也。

  △疏中分四。初释上善。二释一处。三点出净宗。四专重信愿。

  △今初。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钞】前文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者。彼土等觉以还。概为之民。然虽为人民。乃无漏不思议善人民也。善人民中。不妨分上中下。罗汉乃下善人。菩萨乃中善人。补处居因位之极。乃可云上善人。上善众多。不妨又分上中下。故有三辈九品之别。直至妙觉。无明尽净。则无品可得也。

  △二释一处分三。初详示此土粗劣。二点示彼土胜超。三结三不可思议。初又二。初示寻常。二示佛世。

  △今初。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石火电光)。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钞】文二。初通。次别。通则通释同居。别则别明天上人间。俱会一处者。如言凡圣同居也。寻常者。谓佛前佛后。简非佛世也。实圣者。同居土中。凡则唯一。圣则有二。一实一权。实者。乃实证圣人。即现证初二三果者。过去有漏业者。见惑虽断。思惑未尽也。权圣。即上三土。及他方示现来者。实圣由业。权圣由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于实圣业尽情空。灰身泯智。权圣机尽愿满。感应道息。便升沉大异。苦乐天殊。乃暂时之同居。非如极乐之究竟同居也。又天壤下。别明天上人间。天。谓五不还天。壤。谓人间有圣道场。即天台五台等。楞严经云。此不还天。彼诸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幸而获见。久久亲近者少。如寒山拾得等。幸而获闻。远远步趋者亦不多也。

  △二示佛世。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钞】前寻常。明其粗。此举佛世。又显其劣。佛在世。菩萨等亦现于世间。然而亦如珍宝之不多。亦如祥瑞之无常。不能如极乐之遍满国土。常如众星之普天。多如微尘之匝地也。又居虽同居。所作所办不同。又不如极乐作办皆同。是则但有同居之假名。而无同居之实义。故曰粗劣也。

  △二点示彼土胜超二。初示胜异。二示超绝。

  △今初。

  【解】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多善根福德因缘)。感生俱会一处(得生彼国)。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钞】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则示究竟因同。胜异上文所作所办迥不同。为师友。如埙如篪。胜异上文如珍如瑞。不多不常。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则显究竟果同。故为究竟同居。前文云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也。无漏不思议业者。念念即佛之行。圆超九界之有漏。故曰无漏。圆超九界之分别。故曰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者。谓因缘所生法。全体即无生第一义谛也。为师友如埙如篪者。或为师友。或为弟兄。不相舍离也。埙篪乃乐器名。古有弟兄二人。一吹埙。一吹篪。常不舍离。诗经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之句。同尽无明。即圆断五住。圆净四土等。同登妙觉。乃圆证三身。圆证三智等。一切力用。自在其中。

  △二示超绝。

  【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方是极乐净宗)。

  【钞】是则者。承上文胜异中。点出圆超圆绝二义。即绝待圆融二义也。下凡众生者。即带业往生。张钟馗。张善和之类也。超尽四十一因位者。即此等恶人。以念念即佛之行。一生彼土。直等佛果。不历菩萨因位。故曰圆超。既曰圆超。便是圆净四土。圆证三身。圆证三不退等也。若谓下。明非凡非圣。而又即凡即圣。教网不能收者。如来八教如网。捞捷有情故也。不能收者。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故也。刹网不能例者。佛刹亦如网。世界如孔。轮山如系。重重交摄无尽也。不能例者。亦无此名相。无此阶位。又无此同居。所以不能比例也二示彼土胜超竟。

  △三结三不思议。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实话)。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钞】吾人大事因缘者。成佛大事因缘也。同居关最难脱者。同居见思最难断。分段生死最难出也。唯极乐超出十方同居之外者。唯极乐同居。能圆断。圆净。圆证。圆脱。一生决定成佛。不至二生也。了此者。了此土同居最难成佛。彼同居最易成佛也。方信弥陀愿力者。彼同居乃弥陀愿行所成故。信佛力方信名号功德者。又是众生持名净业所感故。信持名方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者。彼同居弥陀种智所现故。又是众生唯识所变故。种智唯识者。即我今现前一念心之自性也。由能现心性不可思议。故所现同居不可思议。今了此所现不可思议。信知心性本不可思议也。释一处竟。

  △三点出净宗。

  【解】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钞】具此三种深信。信必真。三信即六信故。真信发愿。愿必切。良心发现故。合此信愿。的确为净土慧行。指南。即定南针。喻慧行为前导故。由此执持名号为行行。目足并运。二行相持。乃为正行也。

  △四专重信愿。

  【解】若信愿坚固临时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世有此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故为极力道破)。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钞】若无信愿者。不信西方极乐是唯心。弥陀乃自性。但信缘影妄想。为唯心自性。所以不发愿求生。虽亦念佛。但为压妄想而已。此行不但不能得福。而且有过。以不信不愿。必将起谤法之愆。故预为修净业者告。发菩提愿正于此同者。求生净土。即菩提愿故。以求生必厌离。厌离。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求生。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经文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竟。

  △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结劝。

  △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中分三。初正释。二破疑。三诫劝。初中分五。初总释无上因果。二别明能持所持。三别明三慧。四往生二相。五结前启后。初又二。初明因。二明果。

  △今初。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钞】文二。初正释善根福德。二别明得生不得生。菩提下。释善根。种种下。明福德。善根者。谓菩提正道。菩提。即能修道品之智。故曰正道。即亲因者。又名习因。习因感习果。即总报主五阴身也。福德者。即种种助道六度也。即助缘者。又名报因。报因感报果。即别报福德等也。二别明得生不得生者。先明不得生。声闻独觉善根少者。声闻表藏教菩提善根。独觉表通教菩提善根。藏通二教非成佛之因。故曰少。人天为有漏福业者。不免生死之苦。故曰有漏之业。故福德亦少。因福善不多。故皆不能生净土。一生成佛也。唯以下。明得生也。信中具事事无碍之信。愿中具事事无碍之愿。此二为多善根之亲因。名为慧行。以慧导行。行亦事事无碍。此一为多福德之助缘。名为行行。故一一声悉具多善多福。散心称名。福善尚不可思量。况一心不乱。安得不往生也。

  △二明果。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钞】故使者。由其事事皆无碍故。始得感应之道相交。文成印坏。在于同时。佛才能接。众生才能生也。感应道交者。我之善根福德为能感。有冥感显感。弥陀圣众为所感。圣众慈悲为能应。有冥应显应。众生善根福德为所应。善根福德。若至观行一心不乱。则与同居化身弥陀圣众。感应道交。若至事一心不乱。亦相似一心不乱。则与方便应身圣众。感应道交。若至理一心不乱。亦名分证一心不乱。则与实报寂光法报二身圣众。感应道交。若未至一心不乱。则但与法身圣众。感应道交。但冥感冥应。感应唯是一心。故无碍也。文成印坏者。涅槃经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此以铜铸像。像文成则蜡模印坏。以喻众生现阴灭。则中有阴成。在于同时。今借喻。喻净土文成。则娑婆印坏。在于一念。净土文成。或同居文成。乃至实报寂光文成。成坏唯在一心。故曰无碍也。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者。弥陀圣众。乃众生心内之弥陀。是故不来。此句约理。乃真如门也。下句约事。故而来亲垂接引。乃生灭门也。二门唯是一心。则接则决定接。来则实不来也。众生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者。极乐乃众生心内之净土。故不往。真如门也而往托质宝莲。乃生灭门。二门唯是一心。则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来往唯是一心。故无碍也。总释无上因果竟。

  △二别明能持所持。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圆极语)。至简易。至直捷也。

  【钞】善男女为能持。洪名为所持。五逆十恶皆名善者。有名字善。观行善等也。才闻名。乃名字善。起行修。乃观行善等也。万德洪名者。百界各具百界功德。故略言万德也。名以召德。罄无不尽者。名。谓假名。召者。呼也。德。乃实德。今以假名呼其实德。全实德而成假名。假名外无实德也。喻如全水成冰。冰外无水也。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者。不必冰外更求水也。至极简要容易。至极不曲捷近者。以念念即佛故。二别明能持所持竟。

  △三别明三慧又三。初明闻慧。二明思慧。三明修慧。

  △今初。

  【解】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钞】此简闻慧。必是具足三资。始名闻慧。设缺一。则与不闻无异也。

  △二明思慧又二。初标。二释。

  △今初。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可订久讹)。

  【钞】可订久讹者。别人释此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不案教观。故为讹释。今为重订。订者。据教观而正定也。

  △二释二。初事持。二理持。

  △今初。

  【解】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钞】此明事持但有真信切愿实行。而未明唯心自性之理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也。

  △二理持。

  【解】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仍不废事)。

  【钞】此明由达其理故。即事持便是理持也。二明思慧竟。

  △三明修慧二。初明七日克期。二明一心不乱。

  △今初。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此初学要期之法下根则有若干七日亦是随乐克期之法)。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此久学练习之法中下根亦有若干七日)。

  【钞】文二。先则初学。二则久炼。利根一日即不乱者。今世虽为初学。宿因早已成熟。故今世始得。一日工夫。便得一心不乱也。一日为能得。不乱为所得。于此所得中。有一日不乱者。有二日。乃至若干日者。或得事不乱。或得理不乱者。不定也。钝根七日方不乱者。前因少炼习。故今世七日方才不乱。于此不乱中。或得事。或得理。不定。此等较上利根。虽名为钝。若较下根。仍名为利。下根要经若干七日故。中根二三四等者。前因炼习不等。故今世能发不齐也。于此不乱中。亦有一日二日不等。亦事理不定也。下明久炼者。乃已得工夫之后。又久久炼习。若约事理不乱。乃已破见惑后。又破二种思惑也。利根能七日不乱者。或一个七日。若炼纯熟。则有若干七日不定也。钝根仅一日不乱者。因根性钝故。久久炼习。但得一日不乱。再不能多也。中根或得六日五日等不定。中下亦有若干者。谓中根今世中得过无数七日。下根或得一二个七日。若干者。不定数也。明七日克期竟。

  △二明一心不乱。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可订久讹)。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字字引商刻羽)。即修慧也。

  【钞】文二。初明一心。二明不乱。不论事持理持者。今由不达理故。判为事持。今由达其理故。判事持即为理持。仍亦不废事。故事理唯一执持。故不论也。持至伏除烦恼者。执持名号。至观行五品位。伏其见惑名伏。若至初信。见惑空名除。若至七信。思惑亡。名见思先尽。界内事惑断。名事一心也。持至心开见本性佛者。从八信持至初发心住。无明破。亲证法身也。理惑破。故名理一心也。事一心我执亡。故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法执尽。故不为二边所乱也。此为修慧也。别明三慧竟。

  △四往生二相。

  【解】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钞】此释经文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等也。上二科乃别明无上因。此科乃别明无上果也。不为见思乱故等者。承上文事一心而言。谓寻常工夫若至事一心。我执空故。临命终时。不为见思烦恼所乱。如入禅定。与变化身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娑婆界中欲有。色有。无色有。我执颠倒。若我执伏。往生同居极乐。我执若尽。往生方便极乐世界也。不为二边乱者。承上文理一心也。寻常若至理一心。则法执亡。临命终时。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如入禅定。与受用身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若无明分破。则生实报极乐。若无明破尽。则生寂光极乐世界也。往生二相竟。

  △五结前启后。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以念念即佛故)。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以念念即佛故)。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方是极乐净宗)。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圆收所以圆超)。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钞】此乃结前正释。启后破疑。当下圆明。无余无欠者。观想参究。皆在此一句名号中。无余剩。无欠缺。文殊普贤皆求生。故上上根莫逾其阃。鹦鹉八哥亦往生。故下下根亦臻其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者。佛分三身。土分四土。乃一往而大概论也。若两往而详论。则不一概也。以功行胜劣进退不等。佛身佛土不可思议。故四土各分三辈九品也。横该竖彻者。五时八教。不出四教。四教即一句佛号。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也。法门深远。故无问自说。又叹其为难信之法也。结前启后竟。初正释竟。

  △二破疑。前后十二问答。总为七科。初不必观想疑。二不必参究疑。三宁保非魔疑。四料简七日一念。五遥远即到疑。六二行差别疑。七能除罪否疑。

  △今初。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兼为观经发蒙)。而障重者犹不能念(此念字谓观想出观经)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钞】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者。彼经乃报身之相。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岂凡夫所能观也。故于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者。经云。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身。皆真金色。(云云。)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者。下品往生章云。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丈六八尺之像。无量寿佛之名。未尝不心作心是者。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名号。是心是名号。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观劣者。不劳前之胜观。今称名修第十六观者。前十三观亦并不劳作也。

  △二不必参究疑又二。初正破不必参究。二兼破不肯死心。

  △今初。

  【解】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真宗之脱离窠臼老作家)。

  【钞】天奇毒峰诸祖。即天奇本瑞禅师。毒峰本善禅师。前祖因念佛人不契悲心者。因念佛人。不肯死心念佛。心不死。故不能契证念佛三昧。不得三昧。故不能心开。心不开。故不能破其无明。不能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所以不契彻底悲心也。傍不甘者。古人乃傍边不甘心者。直下诘问。一猛提醒者。正为提其心开。破其缘影妄想。了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故天奇示众云。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乃为了其一句阿弥陀佛。全体即是心性。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既所念之佛。全体是能念之心。则一切所见所闻所觉等。岂非能见能闻能觉之心。故楞严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也。既了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亦必了其是心作土。是心是土。既了是心是土。则缘影妄想。当下顿歇。自肯死心念佛。求生净土矣。何止长夜复旦者。何止。谓不止也。缘影妄想。即长夜无明。从无始来。即以缘影为心性故。若了其缘影非心。则真心自旦。旦者。明也。苦执敲门瓦子者。喻不肯死心念佛。苦将敲门金砖放下。拈起敲门破瓦。当作至宝也。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屋喻自身。爷娘喻自心。身是自心亲生相分。故喻亲生爷娘。打。喻自问自己是谁也。则于诸祖等者。诸祖原是一片善顺之心。由自不了故。反成恶逆也。正破不必参究竟。

  △二兼破不肯死心。

  【解】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然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平常之极愚者未免惊其孤崚所谓难信之法也)。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钞】进问者。于前问中。又升进一层。谓今所说。乃在肯死心者则可也。而我等心性未开。未肯死心。何得与彻底悲心相应。答曰噫者。恨声也。谓我所说者。非为肯心者说。唯为你等未肯者。要你发起肯心相应去也。故曰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正信未开者。唯心之旨正信未开也。如生牛皮者。唯心之理不明。必不能舍其我法二执。故不可屈折也。当知有目者。喻正信已开。了知万法唯是自心。必肯死心念佛。断无又参究之理。而无目者。喻正信未开。正好死心念佛。自得心开。亦何必于心中苦苦觅心也。故大势至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二语。于念佛一行三昧中。如大火聚。敢有触此大火。焉不被烧。喻显念到一心不乱。焉不心开。故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二不必参究疑竟。

  △三宁保非魔疑。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致非魔时。何须疑虑。

  【钞】参禅人平素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心之所期望。故是魔境。念佛人望得见佛。而佛现前。已是与心相应。此时当发惭愧心。莫自夸自矜也。

  △四料简七日一念。

  【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宝鉴照妖)。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确确)。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钞】文二。初料简七日不乱。果得一心不乱。无更起惑造业者。果真得事一心不乱。则我执已空。断无起见思惑。造有漏业之事。况理一心不乱也。二料简十念一念。大本。即大本无量寿经。宝王。即念佛三昧宝王论。晨朝十念。即慈云大师晨朝十念法。下下品逆恶人。即张钟馗等也。并是前因早已成熟。今世以十声名号一引发耳。不然。何故临终遇善友。闻开导。即便信愿也。岂可侥幸。谓岂可平时不务真修。而妄冀临终十念往生也。料简七日一念竟。

  △五遥远即到疑。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钞】问意可知。答中分四。初正答。二喻显。三法合。四总结。初正答云。不出一念心性者。一念具四分。一念。即见分心。乃自证分。性。乃证自证分。十万亿土。即相分。四分不离一心。故曰不出。以心性本无外者以心之真如性。竖穷横遍。本无内外故也。又仗自心中之佛力。接引佛心内之众生。何难即得往生也。如镜下。喻显。镜。即大圆镜智四分。镜。喻自证分。镜铜。喻证自证分。照。喻见分。山水楼阁。喻相分。层数宛然。喻佛土层数宛然。并喻佛接则决定接。生生则决定生。来去宛然也。实无远近。喻佛土实无自性。并喻佛来则实不来。生去则实不去。来去无性也。一照俱了。见无先后。喻四分不出一镜。感应道交。在于同时也。从是下三以法合喻也。名曰极乐亦如是。现在说法亦如是。此明依正二报。不出现前一念四分。合镜中层数宛然。层数无性。一照俱了。见无先后。弥陀圣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亦如是。明来去不出现前一念四分。合镜中来去宛然。来去无性。一念俱了。见无先后也。当知下。四总结也。字字皆海印等者。谓此经字字句句。皆是显示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三昧镜智。皆现前一念心性之异名。理具诸法。名海印三昧。事造诸法。名大圆镜智。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心性也。五遥远即到疑竟。

  △六二行差别疑。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钞】问中持名判行行者。前文云。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如目足并运。既持名判为行行。则是助行。何为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者。信愿行。唯是一心也。唯一心故。非先后。非定三也。此约真谛也。盖无愿下。约圆融而论也。全由信愿持名者。谓信愿行三。互相由也。由真信发切愿。由切愿立实行。由实行才能显真信切愿。故信愿行三。声声中圆满具足。由圆满具足。所以名多善根多福德之因缘也。六二行差别疑竟。

  △七能除罪否疑又二。初平日除罪疑。二散心除罪疑。

  △今初。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称洪名。万罪灭。

  【钞】此喻释显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已亡也。谓心造罪时。全佛而成众生。众生外更无有佛。喻如日落。则全明成暗。暗外更无有明也。心称洪名时。全众生而成佛。佛外更无有众生。喻如日出。全暗成明。明外更无有暗。故得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二散心除罪疑二初问二答。

  △初问。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二答又二。初正答。二引证。

  △今初。

  【解】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钞】悠悠者。不专也。如爪上土者。手上土也。佛在一树下。拈一叶问阿难言。树上叶多。爪上叶多。阿难言。树上叶多。佛言。我已说法如爪上叶。未说法如树上叶。天竺呼手。多呼爪耳。唯至一心不乱者。二种一心不乱。健人突围而出者。突者。破也。破娑婆四种薉土之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者。非见思军。尘沙军。无明军能制耳。

  △二引证。

  【解】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钞】二破疑竟。

  △三诫劝。

  【解】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䇿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即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即佛故)。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读者当知此优昙钵罗出现时也)。

  【钞】直心是道场。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落思量分别。则难易等情生。与道相违。故诫曰勿谓也。缁素者。缁为染衣。出家人也。素为白衣。在家者。辄生退诿者。弃置而不前也。漫不䇿勤者。懈怠而不进也。妄致藐轻者。妄谓权小。藐视而轻慢也。弗敢承任者。妄谓太高。不敢承任全体是佛也。所念不可思议者。即能念之心性也。能念不可思议者。即所念之佛身也。优昙钵罗华。喻佛身出现也。此念佛法。非但口念。是要心心相应。始有不可思议功德也。此即三要。所念即境要。能念即心要。能所不二。声声不可思议。即法门要。要者妙也。妙即不可思议。乃不可思议之解也。经文初正示无上因果竟。

  △二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中分三。初正释。二破情。三总结。初又二。初约理圆释二。约事确释。

  △今初。

  【解】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钞】横出五浊者。谓娑婆同居五浊。方便五浊。实报寂光五浊。圆净极乐四种净土。乃至圆证三不退也。

  △二约事确释二。初明仗自力之难。二明仗他力之易。

  △今初。

  【解】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此解确甚令人骨寒)。盖薉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钞】生死关头最难得力者。非得力之处也。此位宗钟名为乱心位。谓第六意识不行。八识中习气乱发。喻如国无真主。乱臣贼子齐现前也。华严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楞严谓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者。顽修。谓但有事行而无理观者。狂慧。乃但有狂解而无实行者。懡㦬。谓临终时全然无用。唯有惭愧而已。无论谓此二种人。且置而不论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等者。悟门深远。胜过顽修者操履潜确。谓工夫恰当。又胜过狂慧者。即此二种人。傥若淫欲习气。有分毫未除。不免随强偏坠。五祖戒禅师。转苏东坡。草堂青禅师。转曾鲁公。是其榜样也。

  (苏东坡弟苏子由。谪广东高安县时洞山云庵与聪禅师。一夕同梦五祖戒禅师明至。遂与子由。出城迓之。已而。东坡至。三人说所梦。坡曰。八九岁时。梦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孕时。梦一眇目僧求寄宿。云庵惊曰。戒公陕右人。一目眇。逆数其终。已五十年。时东坡四十九)。

  (○宋朝草堂青禅师。有曾家妇人。尝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子。一日此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常福慧双修。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

  (○唐朝惠林寺沙门圆泽。与隐士李源厚善惠林。即源旧第也。父憕守东都。为禄山所害。源以故不仕。常居寺中。与泽相约游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泽欲由斜谷。源以久绝人事。不欲复入京师。泽不能强。遂自荆州。舟次南浦。见一妇人汲水。泽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为是耳。源惊问其故。泽曰。妇人孕三年矣。迟吾为之子。不逢则已。今既见之。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助我令速生。三日愿公临。以一笑为信。后十三年。于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哀。具浴。至暮泽亡。妇乳三日。源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即以故语其家。葬讫。源返寺中。后如期自洛之杭赴其约于葛洪井畔。闻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曰。泽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也。然世缘未尽。且勿相近。唯勤修不惰。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烟棹上瞿塘。遂隐不见。源复惠林寺)永明祖师等者。四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蹉路者。失路。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中有身也。瞥尔。目睛一过。即随他去也。说到于此。无有一人不寒心者也。凡夫且置。初果圣人。尚昧于出胎。小分位菩萨。尚昏于隔阴。况凡夫也。初果有七番生死。尚有出胎之迷。菩萨亦有此苦。故曰隔阴之昏。阴。即五阴身也。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者。者里。谓生死关。分金炉也。强作主宰。乃第六意识功能。临命终时。前六识不行。虽有第七第八识。乃无记性。所以不能强作主宰也。既不能作主。又岂能不当过而颟颟顸顸强过去者也。不能作主又且置。圆泽禅师。乃已得五通初果圣人。尚云不见则已。见则不可逃也。故曰倘有分毫习气未除。不免随强偏坠也。

  △二明仗他力之易。

  【解】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切肤刻骨)。所以殷勤结前劝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钞】文可知。初正释竟。

  △二破情二。初问。二答。

  △今初。

  【解】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钞】此问答以破我法二执。显全他即自也。十六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解尽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故问云。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念自佛。岂不捷近。必以念他佛为殊胜。何也。

  △二答分二。初约二见破。二约四益破。

  △今初。

  【解】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妙)。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妙妙)。

  【钞】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者。原此念佛三昧。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文句开为三种。一唯念自佛。二唯念他佛。三自他俱念。念自佛者。观六根之性。全是佛性。念他佛者。俾六根所对。无非自佛之六尘。自他俱念者。则先须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今此念佛求生法门。乃自他俱念。立唯心识观。圆破我法二执也。全在了他即自者。乃了知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乃佛心内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不二之圆顿解也。若讳言他佛。讳。谓忌讳。则是他见未忘。他见未忘。我见仍在。对自言他故。我见仍在。必专重自佛以为捷近。却又成我见颠倒。我执不空。如何了其法执。我法二执既不了。如何圆净四土。圆证三身也。

  △二约四益破。

  【解】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牙慧者能不瞠然)。则欣厌(生善破恶)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钞】悉檀四益者。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也。此经正宗一分。信愿行三资。不出四悉。初广陈依正妙果启信。乃世界悉檀也。次特劝发愿。乃为人对治二悉檀也。三正示立行。乃即事持达理持。第一义悉檀也。后三益事不孤起者。若无世界悉檀。必不能发愿立行也。傥不从世界悉檀。深发庆信之欢喜益。则发愿中。生善破恶欣厌二益尚不能生。况能入理也。唯有从第三执持名号中。即事持达入理持。乃名为念自佛。分证以下。纵念自亦是念他。有能念所念法执未忘故。分证以上。纵念他亦是念自。自他不二故。所以其人临命终时。弥陀圣众现前。即本性显。乃证自性法身德也。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成就自性中本有慧身。不由于他悟。即发心住菩萨。得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二破情竟。

  △三总结。

  【解】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竟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确确)。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确确)。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钞】此乃正宗已竟。总结法门也。戏论。乃不实之谈意见。乃胸臆之见。皆非实智所悟也。此法门。乃直心直行。不落拟议思量。故曰斩尽也。马鸣。乃东天竺婆罗门。因中五百世为马王生时众马皆鸣。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传佛心印为第十二祖。造起信论劝人求生净土。龙树。乃南天竺梵志也。为树神。树中常有五百龙听法。后遇迦毗摩罗尊者。得佛心印。为十四祖。楞伽云。南天竺国中。大明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永明。名延寿。号冲元。钱塘王氏子。少诵法华。钱文穆王时为税司。为放生用官课遭刑。色不变。释之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禅观中。观音菩萨授灌顶水。后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洪名十万夜间别峰行道念佛。于开宝八年二月。晨起焚香。别众而逝。年七十二岁。后有僧病中入冥。见王礼一僧像。询之。乃永明禅师。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者。老实人念佛。无思量分别。唯一实信暗暗与佛智道妙合也。经文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竟。大科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明白之极)。(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钞】此明立科意也。别人流通。有判在佛说此经已者。有判在六方佛后。今解何得将六方佛便判入流通。恐有议者。故先明之也。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故圆收。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故圆超。言横竖者。四教法门。前三教总名为竖。渐次深入故。唯圆教名横。然若约六而常即。虽名为横。若约即而常六。则仍是竖矣。唯此念佛圆通。竖而论之。则与二十四圣所证无异。故曰浑同。若约带业横超。则他门所无。唯此一门独擅。故曰迥异也。批中云。约证名横。约断仍竖者。身在同居。心即见方便实报之境。故名为横。然而乃是断见思见方便。断无明见实报。若不断则不能见。故仍然还是竖也。此经唯示佛境。不示九界。故从六方佛判入流通。

  ○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

  △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源流通。三劝行流通。

  △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徴释经题。

  △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

  △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阿閦鞞者。此云无动。谓不为九界三障所动也。藏通二佛。不为见思惑动。有漏业动。六凡苦果动。方便土佛。不为尘沙惑动。无漏业动。变易苦果动。实报土佛。不为无明动。不为二边业动。菩萨变易苦果动。寂光土佛。有理即无动。名字无动。观行无动。乃至究竟无动。须弥相者。此云妙高相。妙名不可思议。同居土佛。非六凡可思议故妙。在六凡之上故高。方便土佛。非三乘可思议。在九人(藏二乘。通三乘。别三贤。圆十信)之上。故曰妙高。实报土佛。非菩萨可思议。在九界之上。寂光土有理即妙高相。乃至究竟妙高相。大须弥者。须弥山有大小。梵王乃众生之父。喻如小须弥。同居土佛。乃四生慈父。人天教主。故名大须弥也。方便土佛。乃三乘之父。实报土佛。乃菩萨之父。寂光土有理即父。名字父。乃至究竟父也。须弥光者。须弥山乃四宝所成。四宝皆有光明。喻佛乃四德所成。四德皆放光明。故曰须弥光。同居佛乃四枯德所成。谓不净。苦。无常。无我。则放四枯之光。方便乃四荣德所成。谓常。乐。我。净。则放四荣之光。实报乃非枯非荣德所成。谓中道四德。则放中道之光。寂光有理即四光。乃至究竟四光。妙音者。佛具六十四种梵音。故曰妙音。同居佛有四教妙音。方便用别圆二教妙音。实报佛唯圆教妙音。寂光有六即妙音也。

  △疏中分五。初释功德。二释佛号。三释东方。四释舌相。五释标题。初又二。初释佛功德。二明自功德。

  △今初。

  【解】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不退一生等义皆摄第二义中)。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大有功于净土)。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钞】横超三界不俟断惑者。横超同居三界。方便三界。实报三界。以念佛者一念心性。即常寂光土。故与佛号相应时。便无惑可得。故曰不俟断也。余文可知。

  △二明自功德。

  【解】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伶俐者少)。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钞】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者。以万德洪名。名以召德。罄无不尽故。释功德竟。

  △二释佛号。

  【解】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钞】名。谓假名。德。乃实德。德既无量。随德立名。名亦无量。世所共称者。乃随四悉檀机而立也。或有取于因行者。如无量精进等。或有取于果德者。如无动等。或性或相等。虽然举其一隅。仍具四悉檀也。隅者。方隅。喻如举一方仍具四方也。随一一名等者。谓因果性相行愿等。法法皆通。法法皆备。故说之不尽也。

  △三释东方。

  【解】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钞】恒河者。即殑伽河。殑伽。乃河神之名。以神为名也。此云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旧云沙河者。讹也。章安云。诸经多以恒河为量者。具四悉檀。一人多识故。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此河四十里宽。沙细如面。故以河沙喻其多也。

  △四释舌相。

  【解】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钞】藏果头佛者。藏教果佛也。三大僧祇者。修六度行也。即如释迦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弟子名舍利弗。目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时瓦师布草然灯供佛。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亦如今佛。弟子名字亦等。此最初发心时。至宝髻佛出。初僧祇满。永离女身。从宝髻至然灯佛。二僧祇满。时菩萨以七枝青莲供佛。布发掩泥。佛为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然灯至毗婆尸佛。三僧祇满。复过一百劫。修三十二相因。至迦叶佛时。居补处。为护明菩萨。此释迦佛示现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之相。即成藏教果佛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者。谓一初禅天。一六欲天。一须弥山。一日月所绕。一四天下。一轮围山。为一四天下。如此一千初禅天。为一二禅天所统。为小千世界。如此一千二禅天。为一三禅天所统。为中千世界。如此一千三禅天。为一四禅天所统。为大千世界。小中大三次言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共有百亿四天下。乃至百亿初禅天也。今三世不妄语。舌相至鼻。出言决定可信。何况三僧祇不妄语。舌覆其面也。今证大乘净土妙门。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表其理诚。又表事实。理诚则称乎真性。事实则决定非谬。众生再不生信可谓无信大阐提。故说诚实言。名为劝信流通也。

  △五释标题。

  【解】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钞】略引标题者。乃释迦佛略引十方诸佛所标经名。乃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标出经题流通之本者。经中所标经题。正是此经本名也。罗什大师顺此方人好略。译成佛说阿弥陀经。为巧合持名妙行。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三题文虽不同。义则无二也。经文东方竟。

  △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日月灯佛者。日以照昼。喻佛道种智。照俗谛。月以照夜。喻佛一切智。照真谛。灯则昼夜齐照。喻佛一切种智。二谛齐照。同居土佛。生灭无生灭二种三智。方便土无量无作二种三智实报土唯无作一种三智。寂光土六即三智也。名闻光者。名谓名称。闻谓普闻。光谓声光。谓名声普闻于四土也。藏通二佛普闻同居。别教佛普闻方便实报。圆佛圆闻于四土。大?肩者。肩有荷担之义。?有烧然之义。谓二肩担荷权实二智之?。烧众生三谛惑染也。藏通二佛烧六凡。别佛烧九界。圆佛圆烧十界。又分六即烧。又言大者。谓藏教大六凡。通大藏。别大通。圆大别也。须弥灯者。灯取照明之义。谓妙高灯佛也。藏通二佛。照明六凡四谛。超出凡夫外道邪灯之上。故曰妙高。别圆二佛。照明界外四谛。超出十界之上。故曰妙高灯佛也。无量精进者。谓六度万行皆精进。四土四教精进。六即精进。南方竟。

  △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无量寿佛者。藏教则生灭之寿。通教则幻化之寿。别教则无量次第之寿。圆教则无作之寿。同居二寿。方便二寿。实报一寿。又六即无量寿。无量相者。藏教则三十二相生灭无量。通教则八万四千相。别教则刹尘之无量相。圆教则实相不思议之无量相。同居四种。方便二种。实报寂光唯圆教。又六即无量相。无量幢者。幢谓法幢。法门无量。树立法幢亦无量。谓生灭法幢无量。乃至无作法幢无量。同居具四。乃至寂光六即。大光者。光谓照明之义。照明四谛。照明十二因缘。照明六度。乃至四教。四土。六即。大明者。明谓了明。谓了明三谛也。谓偏真。即真。次第。一心。四土。六即。宝相者。宝取贵重义。三十二宝相。凡夫外道贵重。八万四千宝相。天道中贵重。刹尘宝相。三乘贵重。实相宝相。十界皆贵重。四土六即。净光者。析空净。体空净。次第净。一心净。

  【解】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肩佛如前。又有暖义。谓佛以两肩荷担二智之火。暖众生三智善根。令生有芽。最胜音者。谓四谛音十二因缘音。六度音。生灭音。无作音。最胜者。胜六凡。胜藏教。乃至圆胜别。四土六即最胜。难沮者。沮。谓止隔也。非六凡止隔。非三乘止隔。非菩萨止隔。非分证止隔。日生者。如来不出世。十方常暗冥。如来出于世。十方皆明了。四教日生。四土日生。六即日生。网明者。有二种网。谓世界网。教法网。梵网经。佛在四禅天宫。观网罗幢云。十方世界犹如网孔。我之教法。亦复如是。世界网。即苦集二谛。教法。即道灭二谛。有生灭四谛网明。乃至无作四谛网明。乃至四土六即。

  △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师子。乃兽中之王。喻佛乃一界中王。藏通二佛。六凡中王。别佛三乘中王。圆佛十界中王。四土六即。名闻佛如前。名光者。即此名字。乃法身之光。有生灭名光。乃至无作。达磨者。此云法。有四谛。因缘。六度。乃至四教。四土。六即。法幢佛。持法佛。亦然。

  【解】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磨。此云法。

  【钞】此界水轮等者。华严经云。三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依水轮。金轮。风轮。空轮。空无所依。众生业感。世界安住。复有下界等者。空轮之下。复有下方世界非非想天。四禅天。六欲天。须弥山。四洲。大海。铁围山。大地。重重无尽者。下方虚空不可尽。故世界亦重重无尽也。

  △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钞】梵音佛者。梵者。净也。生灭梵音。无生梵音。能净六凡五浊。别圆梵音。能净界外五浊。宿王者。宿。乃星宿。月为宿中之王。佛为众生之王。香上者。五分法身之香。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唯佛为上。香光者。如来身光。皆出妙香。大?肩如前。杂色宝华严身者。以万行之因华。严一乘之妙果。娑罗树王者。此云坚固树。有四枯树。四荣树。四非枯非荣树。四枯。即空观。四荣。乃假观。非枯非荣。即中道观。六凡中坚固。二乘中坚固。菩萨中坚固。宝华德者。生灭无生等。见一切义者。真谛义。俗谛义。中谛义。如须弥山者。如须弥众山之王。如须弥四宝所成。如须弥居大海而不动。如须弥天人所居。

  △疏中三。初略明上界。二问答破疑。三诫劝后贤。

  △今初。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二问答破疑二。初偏赞西方疑。二遍缘法界疑。

  △今初。

  【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妙答)。

  △二遍缘法界疑二。初问。二答。

  △今初。

  【解】问。何不遍缘法界(细研下答亦非善问)。

  【钞】缘。谓攀缘。此谓遍缘者。谓念东方佛。又念南方。乃至念下方。又念上方。到处攀缘。乃为遍缘。不了现前一念。乃法界纲宗也。

  △二答二。初约事答。二约理答。

  △今初。

  【解】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愿胜)。种种教启(标心)。能令欢喜信入(欢喜)。能令触动宿种(生善)。能令魔障难遮(破恶)。能令体性开发(入理)。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钞】文二。初标三义。二明三义所以。令初机易标心故者。令初机专注无量光寿之境。易得标明横遍竖穷之心性也。盖佛度生下。明三义因缘所以也。佛度生生受化等。总在于缘者。总在于前缘。前缘若浅。则众生难受化。佛难度。前缘若深。则众生易受化。佛易度。现见弥陀于众生易化易度。岂非弥陀比诸佛偏有缘也。缘之所在恩德弘深者。今世缘之所在。在前世所惠恩德。恩德浅则缘浅。恩德深则缘重。现见弥陀缘重。岂非四十八愿之恩德。胜过诸佛也。又现见弥陀种种教启。即此经。十六观经等。能令众生得四悉檀。岂非易标心也。体性开发。即实相体性开发。往生净土也。所以十方恒河沙数万德。钦承赞叹。无量无边补处群灵。拱极围绕。有此三义胜于诸佛。故得偏赞偏念也。

  △二约理答。

  【解】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钞】此约理答。明上偏缘偏念。全体即遍缘法界者也。佛种从缘起者。佛种。为佛性。即一真法界。从缘起者。随缘因了因而起也。缘即法界者。缘因了因。即全体法界也。一念一切念者。弥陀乃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也。一生一切生者。极乐乃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佛土也。一香一华等者。一香乃法界藏香。一处拈香。一切处皆拈香。一华等亦然。乃至一处礼忏。一切处皆礼忏。受忏。授记。摩顶。垂手。随拈一法。皆是法界。故曰横则遍于十方。竖则穷于三世。莫不普遍融通也。故此偏念偏生。增上缘因了因。即正因法界缘起。此才正谓遍缘法界。汝所谓念西方。复又念东念下方。复又念上方。彼才正谓偏赞偏念者也。问答破疑竟。

  △三诫劝后贤。

  【解】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本不出法界外)。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何以加于法界)。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解千余年之惑)。

  【钞】若谓西方是权等者。乃李长者。华严合论中语。彼判华藏是实。西方是权。故前文云。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全堕众生遍计者。若约三性判之。犹是法执遍计执情也。言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计者。谓愚夫周遍计度所执我法。以为实有。即我法二执也。依他起性者。依他众缘和合而有。故如幻事。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即此中谓权实大小之幻相也。圆成实性者。圆满成实之法性也。即此中谓一体无性之实性也。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者。不了权亦法界。实亦法界。权实皆法界。故西方横具四土。即同居是寂光实报也。大小无性者。华藏虽大。亦无自体。众世界和合有故。大亦无性。西方虽小。横具四土。亦无小性。彼不达西方横具四土。故计以为小。又不了权实大小。皆依他起。皆如幻如化。无有实体。唯一圆满成实之性。故为法执遍计之情也。经文初略引标题竟。

  △二徴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称赞功德之名。上来已详言矣)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钞】于汝意云何等。乃自徴。舍利弗下。自释也。称赞功德之名等者。此经全题。乃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何故但释后半题。故云上来半卷经文。已详释前半题矣。故此经独显名字法界不可思议也。

  △疏中分三。初释护念。二释果觉。三结劝信。初又二。初正释。二料简。

  △今初。

  【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钞】文二释。一约闻经释护念。二约持名释护念。诠者。显也。而有能诠所诠。能诠即此经。所诠有三。一无上心要。二诸佛名字。三并诠无上万德。此即三德秘藏。心要者。即能念之心性也。诸佛名字者。即所念之佛号也。能所不二。即无上圆满究竟万德。佛乃十界之尊故。智德圆满。断德究竟法身体显。故曰万德慈尊。此三德秘藏。乃诸佛共证。故蒙诸佛共所守护爱念也。又闻经下。约持名释。闻经受持者。即是执持名号也。正释竟。

  △二料简二。初问。二答。

  △今初。

  【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二答又二。初明通局二义。二明自他二力。初又二。初明局义。二明通义。初又二。初明他经。二明此经。

  △今初。

  【解】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钞】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也。局者。拘也。不通也。约竖而论也。杂乱垢心者。见思垢心之所杂乱。虽然口诵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者。定水不清。慧月不朗。故但得人天善报。见思不破。不能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广者。性具也。大。即性量也。深妙。性体也。一行三昧。即一心不乱。见思惑空。则入相似之位。名相似无生忍。相似性体性量性具。相似第一义谛。乃为闻十方佛名。

  △二明此经。

  【解】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钞】若持至事一心不乱。我执破。见思空。凡情脱。则与一切智相应。一切智者。应身佛名也。则蒙应身佛护念。若至理一心不乱。法执破。无明空。圣解亡。则与一切种智相应。一切种智者。法身佛名也。则蒙法身佛护念也。明局义竟。

  △二明通义。

  【解】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钞】文可知。明通局二义竟。

  △二明自他二力又二。初明自力之难。二明他力之易。

  △今初。

  【解】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钞】金刚三论。乃释金刚般若经三论。无著天亲二菩萨造。同生性者。三贤位是异生性。谓观智不同故。若入圣位。观智皆同。故名同生性。亲证法身。故乃蒙佛护念也。

  △二明他力之易。

  【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钞】上文约自力。乃念自佛。今仗他力。乃念他佛。念自佛须到分证位。乃可护念。今念他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此还约实行之力。念到事一心不乱而言也。然事一心不乱者。见思已空。往生方便土者也。若往生同居土者。未必到相似位。故曰乃至相似以还等也。相似以还。乃观行位。一闻佛名。乃名字位也。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者。佛与众生同一法性。故曰同体。正当闻名时。便是法性力。资养种子发成现行。未能得其近果。故曰远因不退也。初释护念竟。

  △二释果觉。

  【解】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钞】大乘果觉者。乃大白牛乘之果觉也。藏通二教。无实成佛义。别妙觉。犹是圆教二行菩萨。故前三教果觉。但有其名而已。唯一圆妙觉。称为果觉也。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故曰无上。归无所得。圆满菩提。故曰正等正觉也。

  △三结劝信。

  【解】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钞】此经乃一生成佛之经。故佛嘱劝舍利弗。汝等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皆当信解受持。闻名功德尚如此。况受持读诵广长舌相。共所宣说。岂可不信也。

  △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中分三。初正释。二破疑。三结赞。初又二。初明三劝之意。二明愿依四弘。

  △今初。

  【解】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钞】文三。初显愿无虚弃。正显一念相应一念生也。二明信愿互助。非信不能发愿等。乃名字信愿。助成观行信愿。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若无愿。则观行信不能生也。三明三资中要。券者。文约也。枢者。门枢也。喻显信有愿则文约在手。永无改悔。行有愿则行有所归。决定无倒。故为要务。所以信行则一劝。愿则殷勤三劝也。

  △二明愿依四弘。

  【解】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此皆净宗指诀世人多梦梦不了所以虽修无功)。

  【钞】菩萨四弘誓愿。依四谛而发。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今求生净土。总摄四弘。谓厌离门。与依苦集二谛二种弘誓相摄。欣求门。与道灭二谛二种弘誓相摄。既与菩提因相应。故不退转菩提之果。初正释竟。

  △二破疑。

  【解】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有此义方使一生要期非谬)。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有此义方能深入一行三昧)。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此即理之事非徒论理)。

  【钞】一念相应一念生者。正当信愿念佛时。七宝池中。已生莲萼。若精进勇猛。莲萼光荣。若懈怠退悔。日渐憔悴。一念既尔。念念皆然。此土念为妙因。彼土生为妙果。虽分彼此。不出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外。喻如秤之两头。不离一秤。低昂虽分。在于同时。何必俟候临命终时。才往生也。此乃即理之事。非徒论理。

  (古有可久大师。常诵法华。呼为久法华。元祐八年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游净土。见诸胜境。与经符契。此间修净业者。华萼皆已标名。标金台者。一成都广教院勋公。一明州孙十二郎。一可久。标银台者。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孙十二郎亡。天乐鸣空)。

  (○越国夫人王氏。宋哲宗从父荆王之妻。导诸妾婢。专修净土。后有一婢。无疾而逝。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幸蒙训责。得生净土矣。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顷之。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耶。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问何人。曰马玗也。两人俱修净业。事具本传。夫人问曰。我当生何处。婢导之行。可数里。见一华台。金碧辉煌。光明洞然。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立化去矣)。

  △三结赞。

  【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钞】此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圆顿之旨。非如舍利弗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经文二劝愿流通竟。

  △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

  △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此句重在持名故是劝行)。

  △疏中分三。初明诸佛转赞。二明能为希有之事。三明众生世间。

  △今初。

  【解】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钞】此以二土难易。显出释迦勇猛。故诸佛转赞也。诸佛功德。乃至难易者。约自证则佛佛道同。约化他则佛佛道异也。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者。略说十种。净土常常见佛故易。浊世不常见佛故难。净土常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净土上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恼乱故难。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尘劫难成故难也。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难者。净土根利。浊世根钝故也。渐法。即前三教。乃随他意语故易。顿法。为圆教。随自意说故难。余顿法。谓于圆教中。除净土横超。余一切念自佛法门。犹易者。根利者可入也。净土横超顿法。即一切念他佛法门。尤难者。甚难也。谓不俟断惑带业往生。故曰甚难也。顿修顿证妙观。已自尤难。故曰不易。说此无藉劬劳辛苦修证。但持名号。七日功成。便登不退位尽。可谓难中之难。我今于浊世中。难成者能成。难说者能说。故十方诸佛。无不推让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二明能为希有之事又四。初明妙行能转。二明妙行能得。三明释迦所得。四明释迦所说。

  △今初。

  【解】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突围而出)。

  【钞】此五浊法。事在同居。理通上三。且约同居。浊法聚会者。五浊法聚会。减劫末法之时也。非一句阿弥陀佛。带业横出。必不能度此劫浊也。

  【解】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意见不容)。

  【钞】见浊者。见惑也。五利使者。利。谓快利。使。即驱使。谓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使流转也。增盛。谓增长炽盛也。一身见。谓妄认四大为身。二边见。谓于上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名断常二边。三邪见。谓邪心取理。拨无因果。四见取。谓虽不拨因果。然非果计果。五戒取。谓非因计因。及诸邪见。谓六十二见等。种种见惑。昏昧汩没。惑乱真性。故名为浊。处此见浊中。非但念阿弥陀佛。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此见浊也。

  【解】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无取无舍)。

  【钞】烦恼浊者。思惑也。五钝使者。钝。谓迟钝。对上利使而言。故名为钝。一贪。谓引取无厌。二嗔。谓嗔怒忿发。三痴。谓愚痴不了。四慢。谓自恃轻他。五疑。谓犹豫不决。处此烦恼浊中。非但念阿弥陀佛。即心即佛之行。必不能度此烦恼浊也。

  【解】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取舍炽然)。

  【钞】见烦恼所感等者。见。谓见浊。烦恼。谓烦恼浊。以此二浊为因。造有漏业为缘。招感粗陋弊恶五阴和合。假名为人也。(六道皆在内)色心陋劣者。色。乃色阴。心。乃受想行识四阴。悉皆不净。皆苦。皆无常。皆无我。故曰陋劣。处此众生浊中。非但念阿弥陀佛。厌离浊恶。欣求清净之行。必不能度此众生浊也。

  【解】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应量而饱)。

  【钞】因果并劣者。因。则见浊。烦恼浊。为因劣。众生浊。为果劣。处此命浊中。非但念阿弥陀佛。七日工夫。必不能度此命浊也。初明妙行能转竟。

  △二明妙行能得。

  【解】复次祇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钞】此明一句阿弥陀佛。圆转五浊。圆成五清也。祇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者。即信愿定慧力。庄严光寿法身也。言一声者。取耳根圆通。易明竖穷横遍之义。若随智论。六根六尘。皆竖穷横遍。今随情论。唯耳根易入。故楞严经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横遍十方。无量光也。生灭二圆离。此则常真实。此竖穷三际。无量寿也。今信愿力。庄严此法身阿弥陀佛也。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者。劫浊为浊法聚会。今往生净土。成净法聚会。若观行转。成同居净会。相似转。方便净会。分证转。实报净会。究竟转。寂光净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者。见惑为智慧性。故为光明。今往生净土。则转成智德无量光。或同居无量光。方便无量光。乃至实报寂光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者。烦恼是思惑。往生净土。转成断德。故曰常寂光。或同居断德。乃至寂光断德。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者。或同居化生。乃至寂光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者。或同居无量寿。乃至寂光无量寿也。二明妙行能得竟。

  △三明释迦所得。

  【解】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净宗千古之蕴一旦发灵希有哉)。

  【钞】故者。承上文一句阿弥陀佛妙行。能圆转圆证。是故即释迦所行之因。所证之果觉全体也。三明释迦所得竟。

  △四明释迦所说。

  【解】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钞】此四科。皆释经文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上文释释迦于五浊中能得菩提。此科明又能为浊恶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故曰授与也。此一念心性。唯佛证穷。故唯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二明能为希有之事竟。

  △三明众生世间。

  【解】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钞】世间有三种。一正觉世间。佛法界也。二有情世间。九法界皆有情念。故曰有情也。三器世间。依报国土。依报无情。故如器也。经文中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诸众生者。别指有情世间中六凡众生。故云五浊恶人。一切世间者。三世间中。除正觉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皆在其中。故云通指也。经文初诸佛转赞竟。

  △二教主结叹。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钞】此明科意。此科名教主结叹。又名付嘱流通。前文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本国一切世间。此是本师付嘱娑婆一切世间。嘱语略别从通者。上文有别指通指二义。今经文中不云为诸众生。但云为一切世间者。乃略其别义。从其通义。以通收别故也。犹如前劝信流通中。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等义同。当知文殊等者。既云一切世间。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疏中分四。初法门难遇。二明五决定。三无知之错。四知难之是。

  △今初。

  【解】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钞】文可知。

  △二明五决定。

  【解】(此五段应与五必不能度之训合观)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薉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钞】此明处于娑婆。五浊决定难逃也。谓我等处于浊法聚会之时。决定为时所囿。囿。谓苑囿。如囚在狱难逃四种决定之苦所逼也。处见浊中。自己正眼未开。定是邪智所缠。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岂能逃乎。在烦恼浊中。决定淫欲所陷。陷坑如䘍盆。恶业如五毒。难逃其螫也。在众生浊中。定安然于臭囊。不能洞然觉悟其不净苦空也。甘心于劣弱众生。不能承当自性本来是佛也。在命浊中。定为无常大鬼所吞。即此身心念念生灭。即无常大鬼。非身外鬼也。此鬼从来未曾离。故定为所吞也。才发心修行。便措手不及矣。

  △三无知之错。

  【解】若不深知其甚难(当知甚难之旨从未经道破)。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㶿宅里。戏论纷然(确然确然)。

  【钞】若不深知其五浊甚难出。又不深知其念佛必能度。心中自谓我更有别传玄妙之法。可出五浊。此类人定是见浊所致。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在此臭烟熢㶿大火宅中。贪着嬉戏。邪智邪见。戏论纷然者也。

  △四知难之是。

  【解】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功在万世)。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钞】唯有深知其五浊甚难出。念佛必能度者。方肯死尽。将谓更有别传妙法之偷心。将一句阿弥陀佛。作为至宝。故曰宝此一行。本师说难甚者。深嘱我等当知五浊甚难出。念佛必能度也。经文二教主结叹竟。大科初普劝竟。

  △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解】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钞】文二。初总标四益。二别点四益。初文可知。二身心下。别点四益。身心怡悦名欢喜。乃世界悉檀欢喜益也。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乃为人悉檀生善益也。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乃对治悉檀破恶益也。谓归命于佛。便破九界之恶故。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乃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谓一得往生。便登不退之位故。此乃圆教四益。非前三教也。流通分竟。解经竟。

  △三䟦语二。初自䟦。二他䟦。

  △今初。

  【解跋】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吐心吐胆)。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现身说法)。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着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言有不获已者)。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说槁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字字道实果然果然)。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䟦。时年四十有九。

  【钞】文分为四。初序法门当令。二旭出家时下。至理不可却。序此解因缘。三自举笔下。至九日告成。乃作述年月。四乃发愿回向。言䟦语者。䟦者。足也。序在前者如首。序在后者如足。有首可以瞻视。有足可以行动。乃流通之义。亦名后序。末法者释迦三法住世。自释迦灭后一千年为正法。一千年后又一千年为像法。后一万年为末法。此时正在末法已到二千年矣。故曰正是其时也。淑者善也。后文并可知。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二他䟦二。初原䟦。二歙浦讲录䟦。

  △今初。

  【解跋】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古人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后人不达。舍西方极乐。别言唯心净土。舍万德慈尊。别言自性弥陀。不几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

  灵峰大师。深悟心性无外之体。特为此经拈出要解。一展读时。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倦。不唯言简意周。且使希有甚难之宗。如声鼓铎。尽开经藏无复椟藏。诚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为无上心要矣乎。

  古吴净业弟子正知去病氏谨识。

  【钞】文二。初明后人之失。二赞此解之得。初中先引证。次正明。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乃引佛说。明娑婆三界万法。皆唯心也。古人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者。乃引祖语。明极乐三界万法。亦皆唯心也。合而观之者。谓二土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既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譬如全金作器。全器是金。金外无器。器外无金。万法唯心之义明矣。二正明。后人不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舍西方唯心之佛土。别执缘影妄想。以为唯心佛土。岂不庶几乎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譬如离器求金。则于佛祖共相违也。二赞此解之得。灵峰者。北天目山灵峰等。大师出家之所也。深悟心性无外者。深悟娑婆极乐。不出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特为此经拈出要解者。正为拈出无外心要之解也。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券者。既信万法唯心。则极乐乃自心本有之净物。娑婆乃自心本有薉物。自心之薉理当舍。自心净理当取。则信愿持名。不必谆谆而苦劝。人人可自操其券。譬如文约在掌。则娑婆薉地理当该弃。极乐净地。理当该置矣。如声鼓铎者。希有甚难。唯心宗旨。如敲鼓铎。洪音全现。尽开唯心经藏。无复隐藏矣。诚古今所未有之书也。名曰要解者。乃无上心要之解也。正知。字也。去病。号也。识。音至。记也。

  △二歙浦讲录䟦。

  【跋】此本系性日癸巳岁。在歙浦栖云院所听录者。于时随允持循。苍晖晟。坚密时。诸公之后。获闻法要。觉老人此翻心胆尽吐。盖秘密之藏。会当大启于今时。非偶然也。因退而纪之。甲午冬。老人病中口授数处。令改正。此本遂称允当。及老人西逝。性旦以病拙薮逋。薄福多障。无缘流通阐播。聊识其后。以志不忘云。

  庚子夏。华阳学人性旦拭涕䟦。

  △释迦如来赞弥陀  折摄咸令归极乐
  金口丁宁至再三  其如迷人疑障何
  蕅益大师宏誓深  特着此解阐佛心
  大意单提信愿行  心佛无外事理圆
  观想参究俱不涉  专主持名见独超
  此解真得佛心髓  净业学人受益多
  日久板废诚可惜  广通和尚(上伞下悟红螺山第一代)劝重刻
  意在常明无尽灯  随心乐助任缁白
  众僧公资成半分  敬捐半分那明德(彻悟三宝弟子)
  善缮文字恐失真  拈花和尚(上怀下仁)校差讹
  已无之板复流通  修净土人孰不乐
  解尽历劫不信心  普愿同生安乐国

  乾隆岁次庚戌二月八日重刻。

  △便蒙钞原䟦。

  便蒙一书。乃吾师老人讲演此解。深有得于不思议者。忍酸不禁。特向痒痒处而挠之也。又念生盲逐于鹤动之见。妄谈唯心。未生已前苦言自性。殊不知早落已生之后缘影深堑中。事不获已。故有是作也。要解者。乃蕅益古佛。将所悟心性无外之旨。焕然于洪名之上。独露于四土之中。诚长夜之宝炬。孰能增其明者。奈佛法凋零。邪见炽盛。毒智横行。读此解时。尚不能随语依通。而况言外之旨。是以吾 师痛法情深。遂于讲演之暇随笔钞录。令释迦蕅益彻底悲心分明目前。遂自谦曰便蒙钞。时(具)蒙 老人不弃餐法乳之情深。遂于骥尾略䟦数语。用酬深恩于万一耳。

  门人悟具沐手敬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下(终)

No. 430-C 重刻䟦

  原夫净土法门。足超越于群经也哉。求其至要指归。莫要于小本弥陀。则其文略义丰。深固幽远。理极圆顿。事诚简易。故中天调御。自开金口以叮咛。十方如来。出广长舌而赞叹。然心要玄关。愚迷未识。故 灵峰老人。悲提后学。述成要解。此书精义入神。致归允当。使修净业之辈信而有勇。所以 红螺慕莲法师。寝馈于要解有年矣。将此书钞发便蒙。明辨以晰。纯粹而精。诚 二公一番婆心。尽吐肝胆。理契法海之全珠。文完义山之片石。俾见闻者咸发信愿之行。既事就付梓板寄古燕。此方行者闻名罕见。胸怀恋慕。渴仰于斯。适 南海化闻老人。邂逅京都。偶然相值。睹览之际。如贾客得海。时采而回。本意即付梨枣。因绪事纷纷。遂复久置高阁。于丙申夏。(余)幸蒙 老人委演法华。于闲游相。时谈净宗。随忆前钞。寻即相授。(余)仔细穷览。如重病得药一般。正知挽回末法。的是奇方。离斯捷迳。出生死以奚从。舍此法门。脱轮回而何日。悲庆交集。叩募流通。故云法不孤起。假因缘时凑合。而生值遇斯经。不可以少善根而会。伏愿见闻随喜。尽断狐疑。遂成一行三昧。顿悟无生法忍。亲觐弥陀等蒙记莂云尔。

  时于
光绪二十三年季春书于三观精舍莲蕊氏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