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26 册 No. 0533 般若心经三注
No. 533-A 重刊三注心经序
三注心经者伏四魔之利剑破诸昏之法炬皇和虽既刊焉盖为兵燹夺与泯焉久之师静欲然死灰而继光辉诱化诸子以寿梓焉一任他具眼底笑杀瞿昙不洁三师逐臭余臭再薰扶桑。
维旹
宽政三年岁舍辛亥春芙蓉远孙师静焚香稽首撰于湖东玉川山常德禅寺
No. 533-B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
唐南阳国师 慧忠 着
夫法性无边岂藉心之所度真如非相讵假言之所诠是故众生浩浩无穷法海茫茫何极若也广寻文义犹如镜里求形更及息念观空又似日中逃影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唯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悟法无生名为妙觉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
No. 533
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 南阳国师慧忠
本朝 芙蓉禅师道楷 慈受禅师怀深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忠云将释经题都有五句以明众生本心第一摩诃是梵语此翻为大为破凡夫妄执尘境心着世间故为隔碍名之为小欲令众生摄诸妄念不染世间悟心境空洞然含受十方世界故名摩诃也第二般若是梵语此名智慧为破凡夫背心取境坚执我见堕在愚痴欲令众生背境观心本来无我故名般若第三波罗是梵语此云清净为破凡夫不悟自心认六根觉唯览六尘随尘杂乱堕于不净欲令众生背境合觉觉本清净故名波罗也第四蜜多是梵语亦名和多此云诸法为破凡夫妄心求法执著名相差别不同欲令反照自心本含万法和合无二本来具足为所欠少故名蜜多也第五心经是梵语此名大道为破凡夫不识本心唯觉多闻分别名相心随境转轮回六道堕于邪见欲令众生反照心源本来空寂实无少法可得无所分别即皈大道故名为心经已上经题本意只令自悟心源广大智慧清净和合无二本来具足无所分别也。
深云梵语摩诃此云广大梵语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况般若者乃智空之妙慧波罗蜜多是出世之真修包含万像而无体众生日用而不知虽欲真修而不可得也真修非渐修也欲令一切众生悟真空妙慧不从人得言下成佛皆由般若而得度也大般若经总六百卷文多义广撮枢要于此经故曰心经。
观自在菩萨。
忠云此破凡夫尘劫背心唯观诸法被法所拘不得自在大意只令众生背境观心悟心无法可得何以故且如色法因心而起反观起心无有处所实不可得心尚自无色从何有犹如梦幻不念不着方知于色法得自在乃至一切法不可得亦不被一切法所摄于一切处得自在如是之人悟心无心了境无境心境两忘无了可了坦然无碍故名自在善之言了萨之言见了见诸法本来空寂故名菩萨也。
楷云菩萨之人以般若妙慧照了前境了无凝滞所以观空之时不碍万象灿然涉有之时自然一道清净心境融通理智无二故曰观自在也凡夫妙慧不明六尘睹对翳障心光物物头头皆成障碍故名不自在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忠云此重举经题意为破小乘心外求法小乘之人不悟自心本来具足妄求言教以为智慧名为般若息诸妄念以为清净故名波罗所见本空合成一体名之为蜜通达诸法怀念记持名之为多此是背心求法妄有修证堕在声闻名浅般若今更举行深般若以明大乘对破前病菩萨了见诸法本来空寂实无生灭故名深般若心本清净内外圆明故名波罗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不二故名为蜜性含万法不假修证故名为多如是悟者名大乘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过现未来心俱不可得故名时。
深云是大乘行深般若之时非小乘浅般若之时一切诸法本无所行亦无所住利生不倦譬如幻师作种种幻事欲令众生如幻即觉故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忠云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是也违背精明因常观境故名为色贪求诸法希望修证故名为受攀缘诸法流出不息故名为想精持禁戒行头陀行故名为行种种分别随法流转故名为识凡夫之人被此五法所障不悟本心故名曰阴不出三界轮回不停故名为苦厄菩萨反照了自心源本来清净观前五法并无生处本来空寂实无纤毫可得故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楷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乃至度一切苦厄者菩萨行观照般若智慧时无身见然后诸苦厄无可托即苦厄自度。
深云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能蕴藏其真性令不显现妙慧已明自性空寂不待蕴谢方空只于蕴上便见空也已于蕴上见空方会幻化。
舍利子。
忠云此是身心二相更有苦厄也空身即法身何二相亦是重明五阴之法舍者是色利子是心受想行识此是五蕴又舍者人利子者亦是法人法二相多义不可具宣以要言之此都是万法之根本今欲明万法不离身心故名舍利子也。
楷云佛唤舍利子如金刚经称须菩提。
深云舍利二字是母名子之一字是尊者乃舍利女之子其母因怀因怀尊者自然聪辨无敌故立名连母之称。
色不异空。
忠云凡夫妄执自心更于心外见色不知色因心有推心本无色因何立故云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忠云凡夫背心取法将谓心外有空不知空因心生但悟自心无空可得空色不异故云空不异色。
深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幻有之色故不异空空本随缘故不异色凡夫迷此色空之理所以见空为断空见色为实色今欲明一切诸法与真空之理其体本同遂先举色之一法为首余四蕴可以例诸。
色即是空。
忠云心起故即色心不可得故即空故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忠云前云心起故即色心不可得故即空犹是空色因心所生今即不然心正有之时即是空心正无之时即是有何以故且如众生之心正生之时实无生处即是即色即空心正无之时现能应用即是即空即色先举身心一切万法例皆如是故云空即是色也。
楷云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者色空二字包一切法混同一体真不二法门。
深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色已当体是空空亦当体是色即色之空所曰真空即空之色故曰真色真色无形处处华红柳绿真空绝迹头头水阔山高。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忠云非唯五蕴但了心空诸法自空故云是诸法空相也。
楷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与色空不异前说心经大意至下文详说老婆心如此。
深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不独色之一法以至受想行识咸皈真空之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者再呼舍利子者欲明不独五蕴之法以至生灭垢净咸皈真空之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忠云诸法是心心无体段有何生灭垢净增减。
楷云舍利子乃至不增不减者此再唤舍利子明本圆自性同大虚无所从来生个甚么亦无所去灭个甚么净亦不主垢从何来垢本无依净从何立增着即头上安头灭着即斩头觅活所谓万法不修元具足也。
深云不生不灭者诸法从缘生真空不生诸法从缘灭真空不灭佛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是名真见性也凡夫迷此空寂之体内为筋骸所桎外为山河所眩故见有生灭也不垢不净者生灭已乃不真垢净安可得耶不增不减者譬如有人于虚空中画作种种色相反作种种音声然彼虚空终无受入变动之体未画之时虚空体未尝灭已画之后虚空之体未曾增故名不增不减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忠云法性本空故云空中求色不可得故云无色推心不可得故云无受想行识。
楷云无五蕴。
深云是故空中者是真空之中也到者里生灭垢净增减之法纤尘尽净无色无受想行识者生灭等之法已不可得五蕴之法故不可知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
忠云此名六根凡夫确执妄系为实种种恶业因兹而生故名为根一一根中积业润生恒沙罪障无有休息此六知根以心为本心若休伏根境俱空自然明彻故云无眼耳鼻舌身意也。
楷云无六根。
深云凡夫不了自心心外求法遂成流浪若能一根已反源六用成休复然后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知味在身觉触在意攀缘又岂在闭智塞聪然后为无者哉。
无色声香味触法。
忠云此名六尘因根所览引起成劳坌污真智故名为尘但能反推一根无有主宰六根无主尘境自亡故名为无色声香味触法。
楷云无六尘。
深云六根已清六尘自清。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忠云此名十八界经略举眼界即诸界可知因六根生六尘因六尘生六识为三六十八故名十八界流出分别各各不同名之为界从无量劫妄计造业随逐色声不觉不知随念流转不悟众生性元无异但能想念不生尘根识心应时消落故名为乃至无意识界。
楷云无十八界到此凡夫法尽入圣位。
深云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以隔碍为义已了诸法本空又岂有眼界眼界已空余界可知也。
无无明。
忠云迷人执有五蕴十八界障覆本性不睹光明故名无明性达本心根尘本空意识无用有何障碍故名无无明。
深云谓无真知之明故曰无明今斯照彻万法一如灵光现前明明不昧安有无明故曰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忠云尘境是有即有可尽本来是无将何可尽。
深云此句重释上句也无明体本来无有为贪深故因妄侣有恐凡夫疑圣人便而后无殊不知无明本来自无岂有无明可尽故曰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忠云从无明至老死并是十二因缘今但举一缘以用例诸无明若是有老死即不虚无明从来无故云无老死也。
亦无老死尽。
忠云尽者灭也十二因缘若生即有生死可尽因缘本无生即无老死尽。
楷云无无明乃至亦无老死尽者无缘觉法。
深云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从无明至老死谓之十二因缘生法也何名无明为闇心无知如人夜行旷野失于正道故云无明贪染世法故名为行虚妄知见故名曰识神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名名色现阴成根通识去来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曰触法作违顺爱恶事成故曰受于顺情中生于贪染故云爱爱之不舍故名曰取取已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已定感后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复生终而复始千生万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若知无明体空又岂有老死老死已不可得更有何法可尽故云亦无老死尽此空破十二因缘之见也。
无苦集灭道。
忠云此明四谛心有所求系著于法故名为谛精勤修证心无间歇名为苦谛广寻经论贪求妙理名为集谛断诸妄念至求常寂名为灭谛远离烦乱精研佛理名为道谛今更明四圣谛名之为药对破前病心本清灵不假修证名为苦谛性含万法岂藉寻求名为集谛妄念无生本自常寂名为灭谛寂常无二邪正不昧名为道谛此对病说也若了无心四谛何有故云无苦集灭道。
楷云无声闻法。
深云苦集灭道四谛也一切凡夫因集业相缠受于苦恼大乘之人因修其道能证寂灭之理又曰一念染心生名苦谛念念相续名集谛了念无生名灭谛了灭无灭名道谛然而一切诸法本自空寂四谛从何而有故云无苦集灭道此破声闻四谛之见也。
无知亦无得。
忠云推照诸法了无所得名之为智诸法本空何假推照故云无智自性清灵实无一法可得故云亦无得也。
楷云无菩萨法。
深云智之一字是诸佛知空之智非但空中无凡夫五蕴十八界缘觉十二因缘声闻四谛之道以至诸佛知空之智亦忘智已忘得亦安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忠云悟诸心不可得故是菩提了诸法不可得故名为萨埵心法一如并无所得故名菩提萨埵。
楷曰以无所得故者无佛法。
深云以无所得故者以者由也再明无所得义或云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诸法皆空所照之智亦忘莫成断灭否毕竟有何所证答曰无得之得无证之证是名真得也金刚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故云以无所得故。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忠云此是梵语经题具释只众生智慧清净亦无清净可得反照自心离诸尘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微有小法即有挂碍心境自空谁念谁着迥然无事有何挂碍也。
楷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六凡四圣一齐皆空无可分别圆觉经云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深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者此句明所证之人也故者连前起后之辞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觉者所求果情者所度之境也心无挂碍者涅槃经云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法无有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忠云心无所著有何所求心不可得恐怖谁生故云无有恐怖。
深云凡夫迷失本心如人夜行险径常怀惶怖今斯照彻恐怖何来。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忠云心外求法为颠心内观空名之为倒无中计有名之为梦心之所缘名之为想忽悟心源了无所得故云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楷云心无挂碍乃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者此皆凡夫十八界事判此诸圣且无何况凡夫也。
深云颠倒梦想者皆虚妄之法也凡夫因迷此心认无作有如痴猿捉月似狂犬吠雷圣人已证妙慧皆能远离也。
究竟涅槃。
忠云心若有生即有可灭心本无生实无可灭无生无灭名为涅槃究者穷也竟者尽也三世尘劳妄念本无生灭故云究竟涅槃。
楷云体如虚空不受装点。
深曰梵语涅槃此云圆寂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不同小乘之人化城权立今则一得永得故云究竟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忠云过去现在未来烦恼无明尘劳妄念本来清净故云三世诸佛自达本智无所染着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梵语唐言阿之言无耨多罗者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此云无上正真之道若信自心本来是佛故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楷云三世诸佛尽处不为家空处不为座向无心道上成等正觉。
深曰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觉是圣人所证之极果也三世诸佛莫不皆依般若而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忠云咒者契也如来密印心行俱契故名为咒又咒者定也自达本心无有动静又咒者无也无心见心故名为咒此有多义不可具宣众生本心无有边际往反无碍实不动摇故名为大神咒心本清净湛然常住圆照法界应现无穷是大明咒一切万法不出于心无能超者是无上咒心之一字不属有无罔测边际无能比者是无等等咒也。
深云咒者是诸佛菩萨秘语也能破诸累故云大神咒鉴照不昧故曰大明咒更无过者故曰无上超越绝伦故曰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忠云一切诸佛依此咒心独超三界不受轮回故云能除一切苦直指本心决定是佛不假修证故云真实心无变体离诸狂惑坦然常住故云不虚矣。
楷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乃至能除一切苦者咒者不可言说言语道断诸苦诸乐一时解脱三祖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真实不虚唯此一事实。
深云能除一切苦者不了自心向外驰求皆名为苦谓此咒心悉能除之真实不虚者佛语真实决无虚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忠云咒者只是众生本心以言指心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咒也。
即说咒曰。
忠云发言诠性故云即说咒曰。
深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者欲使一切众生谛闻神咒故曰即说。
揭谛揭谛
忠云系著名谛揭者除也尘劳妄念智慧荡除故云揭谛又揭谛者了心空悟身空寂了悟身心空寂无有二法故云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忠云心已清净有何妄念可除故云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忠云清净而对尘劳得名尘劳本无清净不立故云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忠云菩提是道萨婆诃是行悟达本性即是道行菩提言了萨婆诃言见了见本心实无生处故云萨婆诃菩提是心萨婆诃是法一切法本来是心故云萨婆诃如是神咒直指本心无动静不可起心求心心无生灭不可将心灭心无内外中间求心心非一切处不可向一切处求心心不可得故即知无一切心以无一切心故即一切魔境摄不动以不动故即是际一切魔经曰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切见时人不了自心以治佗病心外见法魔境现前自心属魔云何救彼经云自病不能救何救他疾纵令治得业系幻身即是不出魔境界怕怖生死未免轮回舍生趣生互为冤对如来出世为度沉迷令悟本心号为神咒不起妄念名曰受持了本不生故名持念恒沙妙教只为息攀缘一念不生诸缘顿息无边病本随念消除历劫罪山一时摧倒如是功德不可思议拯拔群迷顿超佛位密传斯法故号大悲智者心行愚人口诵经文具载理甚分明学者审详无差谬矣。
楷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乃至菩提娑婆诃者咒不译者也如铃铎声有声不说以明菩提离言说诸佛固知无法可法然寂默成诳言说成谤不诳不谤向上有事在此咒者说时默也判此结集经意一大藏教一齐扫尽只留此经故曰心经。
深云揭谛揭谛乃至菩提娑婆诃者诸佛菩萨所说神咒不许解说唯许受持自有灵验如来显说密谈盖有妙旨或有解云揭谛自利再言利他也婆罗者彼岸也僧众也菩提者处也萨婆诃者无所处无菩提可证也辄以存之。
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终)
0533 26.P0796 般若心经三注(一卷)〖唐.慧忠著 宋.道楷、怀琛述〗
- 说明
- 分类:05.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 点击数: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