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26 册 No. 0559 般若心经事观解
No. 559-A 序
事有殊涂而同指。人有异趋而同行。今儒者称不朽。必曰立德立功立言。而释氏亦有禅宗学宗律宗之说。禅近于德。律近于功。学近于言。然欲昭德象功。以信今而垂后。非言不着。顾儒之立言。吾知之矣。当其发愤于始也。必参之经史百家。以尽其变。考之天人性命。以通其要。岁月以濡之。而弗预期其速效夫。而后其有获矣。而犹未能贯也。则实体诸当躬。而心解神会。以合乎其原。乃无弗化也。始得上下千百年。抉微剔奥。或近言焉。或远言焉。复为之旁通曲喻。俾天下晓然于作之者之圣。而我不愧于述者之明。斯其言以立。立可以传。乃不谓浮图灌顶师竟有合焉者。师学佛者也。其言与吾儒殊。而生平废寝忘餐。以求至乎立言之地。其用心亦与吾儒同。师九岁入空门。十九受戒律。二十习讲经。越七载。受德水师付嘱。为云栖五世法孙。今行年几八十矣。固尝应士大夫之延请。历聚光天竺诸刹。宣妙谛以昭示聋瞽。仍然草衣木食。幽栖斗室中。手不停批者。凡五十年。所著华严金刚等解。书二十六种。卷一百五十。皆深入性海。发导师之所欲发。再发其所未发。余窃欲其立意之坚。积功之久。而苟肆力于儒书。将与昌黎庐陵诸君子。后先并峙。而独惜其以浮图终也。然精修梵行。阐宗风于五浊恶世。而广开其觉路。是诚法王之嗣子。所谓无尽灯。明明终不尽者也。京师愍忠寺义学僧景云。与余交。不惮数千里。参学于师。因悉师生平。裒其锓木若干。入楞严古刹之大藏释典。而嘱寺僧居守。以见师之立言。为可传也。故序之。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清和月嘉禾守三韩吴永芳撰并书
No. 559-B 序
唐三藏元奘大师。慨经文讹谬。周游西宇。十有七年。取经六百五十七部。翻译于玉华宫。太宗敕诸文臣。为之润色。以心经为首。作圣教序以纪之。译师皆西域人。唯师以唐人译西经。为慈恩相宗之祖。心经尤为一大藏之主。非倒泻一大藏经者不能注只字。唯伯亭大师。卧心藏教者。五十年。诸经解毕。始及心经。一解理性为体。一解事观为用。体用融通。性相双贯。洵慈恩之大功臣也。
法弟邵泰衢拜题
No. 559-C 序
大圣说心经者。为度一切心也。众生迷心。受五蕴体。溺于爱河。中随风浪。漂入苦海。不得解脱。徒悲伤也。菩萨悟心。驾般若航。来于此岸。不住中流。度到彼岸。自在逍遥。真常乐也。迷悟既殊。苦乐各别。因果染净。生佛一异。如来悯之。带果行因。为九界人。重转法轮。直指般若灵知之心。点出波罗密行之性。心归妙觉真空。性还涅槃寂灭。无凡无圣。何佛何生。诸法空相。心经说竟。义固如是。文犹未然。然文字般若。必须观照。始证实相。成第一空。是以今家解经。尽用观门而释。事相难明。圣教正量。性宗相宗。小乘大乘。一一采摘。句句消清。祖诰佛诰。论义咒义。法法遵依。章章典据。然后会事归理。融相通性。文字性空。佛经心注。名事观解。不亦宜乎。故曰心经事观解。
时
康熙癸未年十月小春望旦慈云教观沙门续法题
般若心经解总目上卷事观解初序二悬谈(八门)三经题四译人五文义六颂下卷理性解初序二经题三文咒四颂
No. 55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事观解卷上
清浙水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续法述
△将解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时会判定。四教观分齐。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局。八翻译传流。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一教起因缘者。然有总别。
总者。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今经直指众生。以般若真空心。入佛之知见故。
别者。开十。一为阐不共般若故。(经云。行深般若)二为度一切苦厄故。(经云照五蕴空。度一切苦)三为离四性相即故。(文云。色不异空。空即是色。离四句。绝百非也)四为无六相不立故。(生灭垢净增减俱无。纤尘不立也)五为明诸法如幻故。(蕴处界。世间法。谛缘智。出世法。尽如幻影。空无实也)六为显法性真空故。(文云。诸法空相。空中无色等)七为究涅槃三德故。(心无挂碍恐怖梦想。业报惑障悉除。安住涅槃三德)八为证菩提三觉故。(自觉离心。异凡夫。觉他。离色。异二乘。圆觉。识境二俱离。异菩萨也)九为示显密融通故。(前。显了经。后。秘密咒。二皆融通无碍)十为圆福慧果德故。(经义解理。发慧。咒语离障。生福。福慧二严。定智两足。果位功德。圆满究竟)依经叙十因缘。令此教兴起也。
△二藏乘分摄者。经律论三。经藏所摄。显密四藏。经咒二摄。
(非律论故)大小乘内。大乘所摄。三一乘中。一乘所摄。
十二分教。(长行。重颂。授记。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有。论义)经分教摄。
△三时会判定者。三照(先。转。还)时中。转照时说。三转(初。中。后)照时。后转照说。
五会(华严。阿含。深密。妙智。法华)之中。妙智会说。
十仪之中。(差别。起末。归本。无碍。不定。显密。顿演。寂寞。该通。无尽)无碍。寂寞。二仪门收。
△四教观分齐者。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三终教。亦名实教。四一乘顿教。五圆教。今此经者。正属顿教。总不说法相。唯显真空性故。经云。空中无色。无所得故。心无挂碍。初云。行深般若。五蕴皆空。兼通始终二教。是诸法空相。无智亦无得。始也。依般若故。究竟涅槃。得三菩提。终也。
观道有三。一三谛观。璎珞经明真俗中。仁王经明空色心。亦名真世第一义。梵网明实世第一义。亦名空有中道。今经色不异空。空观。真谛也。空不异色。假观。俗谛也。即色即空。中道观。第一义谛也。又不生等。真谛观。不灭等。俗谛观。诸法空相。第一义空中谛观也。
二三空观。唯识云。一我空慧。二法空慧。三俱空慧。楞严明。人空法空俱空。梵网谓内空外空空空。经云。照见(我)五蕴(法)皆空。(俱)三空观也。又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又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智心。内人空观。无得无碍。外法空观。无所得故无挂碍故。空空俱观。
三三无观。唯识。灯论谓。遍计无性观。依他无性观。圆成无性观。彼颂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则初名无相观。次名无生观。后名无性观。经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除苦厄。遍计观。除一切。依他观。真实。圆成观。又云。是诸法空相。相即无相观。法即无生观。空即无性观。又不生不灭。心无恐怖。实性无性观。不垢不净。心无挂碍。起性无性观。不增不减。心无倒想。执性无性观。余例思之。
△五所被机宜者。众生机类。不出三聚。及五乘性。于三聚(正定。邪定。不定)中。正为不定。以破凡外。遍计空有。回彼二乘。令向大乘。(告舍利子)令权菩萨。不迷于空。(空即色等)令三乘人。入一乘中道。(色不异空。及不生不灭等)兼为正定。令增妙行。及为邪定。作远因缘。
于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中。唯被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故。
于五性中。(声闻。缘觉。如来。不定。无性)正被如来种性。及不定性。文云。菩萨究竟涅槃。诸佛得三菩提。兼为余性。作远因缘。
是知闻与不闻。情及无情。凡具般若性者。莫非所被机也。
△六能诠体性者。一随相门。文云。说般若咒。声名文义。皆为体也。二唯识门。经云。心无挂碍。前能所诠。皆自识变。三归性门。下云。是诸法空相。远离颠倒梦想。则心识亦空。唯真如性故。四无碍门。如云。空不异色。色即是空。不增不减等。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则前心境事理。同一缘起无碍。
又行深般若。说般若咒。文字也。初一门体。照见蕴空。离颠倒想。观照也。二三门体。度一切苦。真实不虚。实相也。后一门体。故此一经。四皆摄尽。
△七宗趣通局者。通途有六。一小乘宗。二十部异。二法相宗。唯识论师。护法等。三破相宗。智度论师。清辩等。四藏心宗。起信论师。马鸣等。五真性宗。楞伽论师。龙树等。六法界宗。华严论师。天亲等。今此经者。三五门摄。以般若部。空性双通。智光论师。合一宗故。
别局此经。明宗趣者。又有总别。总以三种般若。而为宗趣。谓依文字教。起观照智为宗。证得真空实相为趣。别开五对。一教义。崇文字教说为宗。不取有无诸法义意为趣。二事理。空去世出世法事相为宗。显最上乘第一义空理性为趣。三境智。缘诸法空相非相理境为宗。起般若照见无见观智为趣。四修证。以无心无智。行深般若修因为宗。即无得无取。证入涅槃果德为趣。五体用。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本体为宗。随缘赴感。度一切苦大用为趣。此五生起。后先相由者也。
△八翻译传流者。此经前后七译。一后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唐天竺三藏大广智不空译。名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宋天竺三藏达磨战湿罗译。(法月)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罽宾沙门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心经。六宋三藏慈贤译。名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宋天竺三藏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今世所传。七中第二译也。至于古今疏注。唐翻经沙门贤首国师略疏。明天界寺僧宗泐如玘注解。翰林学士宋濂文句。余不繁录。
△九总释经题。(二)先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单法为题。般若体。蜜多用。不离一总相心。依略疏。亦可法喻为题。六百卷大部。喻如身。十四行小本。喻如心也。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智。决断义。妙证真源。但唯决定。朗然独照故。般也。慧。拣择义。明了诸法。必须拣择。修行断惑故。若也。略开三种。一实相。所观真空法性也。二观照。能观本觉妙慧也。三文字。诠上二者言教也。
梵语波罗。此云彼岸。即大涅槃。翻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三德秘藏也。梵语蜜多。此云到。影含三义。一离。二度。三到。谓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竟到涅槃彼岸也。上约因。此约果。又大论云。阿罗蜜。秦言远离。波罗蜜。秦言度过。波罗伽。秦言到至。华严云。以波罗蜜船。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上约智。此约悲。
心有四种。梵语纥哩䭾耶。此云肉团心。人身中心藏也。色法所摄。梵语质多耶。此云缘虑心。八识各能缘虑自分境故。妄想所摄。梵语阿赖耶。此云集起心。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种习所摄。梵语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即如来藏真如性也。寂照所摄。约法。第四。以般若波罗蜜心。是万法之体故。约喻。第一。以一十四行之略。能摄二十万颂之广。为般若部中之心。如人心藏。是一身之要也。约果。拣非缘虑集起之心。下云。心无挂碍。究竟涅槃。约因。后三俱通。唯识颂云。金刚道后。异熟空故。又般若因。名观智心。无相无为。下云。无智之智。是也。蜜多果。名真空心。无住无动。下云。无得之得。是也。
梵语欲底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上契三世之佛。中契三空之理。下契三聚之机。经谓常住所证觉性。贯穿所知法义。摄持所化众生。开为三对。初教义。般若心是所诠义。经是能诠之教。二就义中。分总别对。心是诸法之总。称为总相法门。般若因。蜜多果。是别相法也。亦名法喻对。般若等。法也。心。喻也。即般若内。统归要妙之义。况人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三就别法中。分因果对。或智悲对。般若是因修观智。波罗蜜多是果地悲化。亦名体用对。般若是体。此智慧体。神悟玄奥。妙证真源也。波罗是用。此到彼岸功用。翻尽生死之处。超至真空之际。即拣不到彼岸用也。具三对义。故立斯名。
△次译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洛州缑氏人。俗姓陈。随兄长腱法师。出家净土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二十一。讲心论。时号神人。贞观三年仲秋朔。往西域取经。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遇一老僧。面疮体血。衣服被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具。独坐床上。口授心经。因常诵习。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潜形。魔鬼遁迹。经历百五十国。至舍卫城。取经六百五十七部。以贞观十九年。春正月还京。于玉华台。翻译经论。总一千三百三十卷。共成七十五部。年五十六。卧疾见大莲花。鲜白光色。及见佛相。右胁而逝。葬于白鹿原。此与什本。大同小异。
△十别解文义。(二)初显了般若。谓经是显了明说。令解生慧灭烦恼障故。于中分三。一序自行深般若(同诸经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初句。能观人。
梵语缚噜枳帝。湿伐啰。此云观自在。或云观世音。实相观照。救世自在。此约智悲释。又观音救苦。恒在那伽。此约慧定释。又法华。真净智慈悲五观。定也。妙观梵潮胜五音。慧也。均等自在。又五观中。前三智也。后二悲也。五音中。三四悲也。余三智也。正显智悲并运。真俗融通。上同下合。得大自在。此是带果行因号也。果地号正法明如来。
菩谓菩提。翻觉。萨谓萨埵。翻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也。
上三字别号。此二字通名。菩萨西辅弥陀化主。来住普陀香山。广度众生。同归乐土。观音自在。良有以也。
二句。所行行。
深对浅言。共般若。浅也。不共般若。深也。人空般若。浅也。法空俱空般若。深也。大品云。欲求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辟支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无上菩提者。当学般若波罗蜜。金刚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涅槃明三兽度河。谓象马兔。华严云。诸法实相。三乘皆得。而不名佛。则知断证理行。有浅深也。至于说法度生。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等。金刚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则知度三乘人。三空观。度一乘人。俱空观入矣。今拣浅行。故云深时。
三句。观行境。
照见者。观照般若也。又因地识强智弱。照属六识。见属八识。兼慧心所。果位智强识弱。照属妙观察智。见属大圆镜智也。五蕴。境也。自他凡圣俱摄。梵语塞健陀。此云蕴。积聚义。或翻阴。盖覆义。积聚有为。盖覆真性故。噜伴。翻色。乃坚固想成。质碍为相。谓四大所成根尘等法。色空为际。尾也难喃。翻受。乃虚明想成。领纳为相。谓领纳苦乐。不苦乐境。触离为际。三倪也喃。翻想。乃融通想成。取像为相。谓取种种像。与念相应。记忘为际。三塞歌啰。翻行。乃幽隐想成。迁流为相。谓心心所法。川流不息。生灭为际。尾野喃。翻识。乃罔象想成。了别为相。谓于所缘境。炽然了别。合(六和)湛(一精)为际。皆空者。梵语秫达。翻空。实相般若也。上之照见。三空无分别慧。此之蕴空。三空法性理境。蕴中无我。即人空。蕴本不生。即法空。蕴空亦空。即俱空。故什本云。色空故无坏相。受空故无纳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大品云。色如聚沫。受如泡珠。想如阳?。行如芭蕉。识如幻化。并非实相。楞严云。幻妄称相。缘有合离。妄成生灭故。真体为性。一切法性。本自不生故。蕴中三空法性。唯深慧所能见也。
四句。明利益。
超脱曰度。如刀斩物曰切。一切。统摄自他九法界也。苦。谓五苦。即生老病死。(一)求不得。(二)爱别离。(三)怨憎会。(四)五阴炽盛(五)苦也。广则二苦三苦。八苦十苦。(楞严)百一十苦(菩萨善戒)等。厄。谓七难。即水火风刀鬼枷贼也。广则三灾六灾。(大三灾小三灾)八难十难。(楞严)百万障(华严)难等。证见第一义空。二死障恼斯尽。二种果得。一真理显也。又众生不修。见有蕴苦。如水结冰。受寒困厄。菩萨修观。蕴空无苦。如冰化水。得阳和乐。则行止功过。可勿思乎。
宋译云。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在佛会中。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唐不空云。菩萨白言。我欲于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蒙佛听许。入慧光定。照五蕴空。度苦厄等。故此一节。为诸经序文。
△二正教第一义空。同诸经正宗分。于中二。先。修因。(三)一观五蕴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施护本云。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门者。当云何修学。时观自在菩萨。呼名而告之。故此节去。皆属正宗文也。
初句。举行人。
梵语舍利弗呾啰。连父母称名。舍利。母名。翻身。身端严故。又云珠。云鹭。眼如明珠。鹙鹭故。弗呾啰。父名。翻圆满。论义圆满故。论师也。亦翻子。是舍利女之子也。连为号者。不忘亲故。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般若转教。四弟推尊。
次色四句。明观法。
宋译云。观自在菩萨。告尊者言。若欲学此甚深般若。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伏疑难云。色是有法。云何皆空。故答释曰。色不异空。以色幻相。不异空无相故。又色即是空。以色本无生性。即空无生性故。(初句约相。三句约性)又伏难云。空是无法。云何容色。故又答曰。空不异色。以空无相。不异色幻相故。又空即是色。以空无生性。即色无生性故。
(二句通问。四句通性。问隔以释)亦可(顺次解释)人天疑色实有。故告色不异空。谓色幻相。不异空无相也。二乘疑空实无。故告空不异色。谓空无相。不异色幻相也。(人天小乘。明生灭法。作析空观。故说不异)相宗菩萨。疑色为法相。故告色即是空。谓色本无生性。即是空无生性也。空宗菩萨。疑空为无相。故告空即是色。谓空无生性。即是色无生性也。(空相大乘。了法无生。作体空观。故说即是。)贤首疏云。色是幻色。必不碍空。(色不异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空不异色)顺释明色空不异也。又云。若碍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故。(色即是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非幻色故。(空即是色)反显明色空相即也。
又初句。即杜顺会色归空观。天台从假入空观。二句。即杜顺明空入色观。天台从空入假观。三四句。即杜顺色空无碍(出法界观)观。天台空假平等(出缨络经)观。
经云。般若非有相。(亦非常相。异相。及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乃至非我相。自性等。色不异空故)非无相。(亦非断相。一相。及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乃至非人相。他性等。空不异色故)非亦有亦无相。(三句非双存。亦非即蕴是我。乃至非众生相。共性等。色即是空故)非非有非无相。(四句非并泯。亦非离蕴是我。乃至非寿者相。无因性等。空即是色故)若能离四句。(有无存泯句也。四相四性俱摄在内)绝百非。方是甚深般若观门。故以四句晓之也。
楞严云。汝原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性空真色。(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告以四句。不其然乎。若以水喻。应云。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冰即是水。水即是冰。冰水皆幻相。湿性是不异。又以金喻。亦云器不异金。金不异器。器即是金。金即是器。器金亦幻相。坚性同无异。设遇沙冰泥水。镀器矿金。是异不即矣。凡圣迷悟若此。
后受二句。例余蕴。
色空无相。性本寂灭既尔。余四蕴法。远离性相亦然。
色法四句三观如此。余受想等。四句三观。亦若是也。
受不异空。乃至识不异空。空观也。空不异受。乃至空不异识。假观也。即受即空。乃至即空即识。中观也。
以真空性识。即离无碍故。
△二明六相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望上五蕴。望下处界等。空者。谓第一义空。二空。(唯识)三空。(楞严)七空。(楞伽)十空。(梵网)十八空。(大品)二十空等。相者。谓生灭等六相。约观释之。是即我空。法即法空。空即俱空。又诸法。假观。空相。空观。合为中道观也。
生灭。约体。以真空体。非前际生。非后际灭。绝常绝断。故云不生灭也。垢净。约相。以真空相。非迷时垢。非悟时净。离有离无。故云不垢净也。增减。约用。以真空用。非圣位增。非凡位减。超异超一。故云不增减也。
又生灭。世间蕴处界法。垢净。出世谛缘智法。增减。上上菩提涅槃法。就世法言。蕴是生灭。处是垢净。界是增减。出世法言。十二因缘。生灭。四谛。垢净。智得。增减。真空离此。故云不也。
又不生。实谛观。不灭。世谛观。合名第一义谛观。(梵网)不垢。空性观。不净。色相观。兼则中心观。(仁王)不增。无为观。不减。有为观。连成性空观。(梵网)又不生灭。生空观也。不垢净。法空观也。不增减。俱空观(楞严)也。六相既遣。空理自显。
如冰未销。自有凝散。污洁。巨细等相。今既化为一水。便归不生不灭体矣。真空亦然。
△三示诸法空。
一世间法。三科。共三十五。二出世法。三门。共十八。总五十三。若加六入。名四科。因缘中。开生起还灭二门。智得前加十度。即成八十一法。就经文明。一五蕴。二五苦。三七厄难。四六相。五十二处。六十八界。七十二因缘。八四谛。九二空行。十三心。十一二果。十二五咒。亦有八十一法。皆是般若真空相也。
中分为二。先世间法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承上接下之词。以是六相俱尽。始成般若真空。又真空中。不但空彼六相。即此色蕴等法亦空。故云空中无色等也。所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
世间法相有三。一五蕴门。此为愚心不愚色者。利根而说。故合色为一。开心为四也。
而云无者。楞严明。色如空中眼花。受如空手摩触。想如空谈酢梅。行如空泡瀑布。识如空饷孔瓶。理实皆悉不坏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坏故。楞伽云。谓一切法。自他共相。皆不生故。名为相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名自性空。下并准知。
二十二处门。内六根。外六尘。名十二处。处者所也。根尘各有内外所在也。乃为愚色不愚心者。中根而说。故合心为一分半。谓意处全。法处半分。开色为十分半。谓五根五尘。法处半分也。
眼等名六根。能生为义。生识性故。亦名六入。吸取为义。吸尘境故。斫刍。翻眼。如蒲萄朵。见精映色。戍噜怛啰。翻耳。如新卷叶。听精映声。喝啰拏。翻鼻。如双垂爪。嗅精映香。时吃缚。翻舌。如初偃月。尝精映味。歌野。翻身。如腰鼓颡。觉精映触。摩啰。翻意。如幽室见。知精映法。亦云无者。楞严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本真空性。性真空中。求于生灭。了无所得也。
色等名六尘。染污为义。染根识故。路伴。翻色。青黄长短也。设没啰。翻声。男女弦管也。献䭾辣。翻香。沉檀龙麝也。佐塞。翻味。甜酸饮食也。仡啰瑟吒耶。翻触。冷暖衣服也。达哩摩。翻法。过现影像也。据楞严。色属明暗。声通动静。香该通塞。味兼恬变。触连离合。法统生灭。
俱曰无者。经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观性元真。惟妙觉空。妙觉空心。先非色法。
三十八界门。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名十八界。界者。界畔。种族义。识与根尘。共相邻界。各有种族也。斯为心色俱愚者。钝根而说。故心色俱开。谓开心为七分半。即六识意根。法界心所半分。开色为十分半。即五根五尘。法界无表半分也。
根尘名义。如上。六识者。了别为义。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分别明暗等色。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分别生灭等法。
无眼界者。楞严云。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乃至者。超略之词。影略耳鼻舌身四识界也。无意识界者。楞严云。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瑜伽云。蕴处及界等。远离诸性相。能取所取(二取)执。(二执)诸法悉无我。平等如虚空。(我空)自性本不生。(法空)空性圆寂故。纤界不立。真第一空。
此如冰人五蕴六根。外观六瓶六色之冰。如处界等。今遇火日之时。总成一汪水矣。不空何待。
△次出世法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出世法相亦三。一因缘门。此为中乘缘觉而说。
一无明。迷暗也。烦恼障。惑道。二行。造作也。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因。三识分别也。初托母胎。起一心意妄念。四名色。名是心受想行识四蕴也。色是身。色蕴也。五六入。胎中成六根也。六触。出胎后。三四岁。六根对六尘也。七受。五六至十三岁。领纳前境。违顺苦乐也。此五支。报障苦道。属现在果。八爱。十四至十八九。贪恋男女银钱五欲等事也。九取。二十已后。于五尘境。广遍追求也。此二烦恼障。惑道。十有。既有尘欲。作有漏业。当生三有也。此一业障业道。兼上为三支。成未来因。十一生。四生六道中受生也。十二老死。既生五蕴身后。毕至熟坏时也。此二支。报障。苦道。属未来果。
然十二支。作二门观。一生起门。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今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者。以其缘生性空故也。二还灭门。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今云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者。以其无生真空故也。楞严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喻一冰冻支佛。独宿雪峰。朝看十二冰城雪园。至昏暮时。并不可得。
二四谛门。此为小乘声闻而说。
一苦谛。是生死报果也。令彼厌。二集谛。是烦恼业。因也。令彼断。此二世间因果。三灭谛。是涅槃理。果也。令彼欣。四道谛。是正助行。因也。令彼修。此二出世因果。观四谛空。成罗汉道。然与前门。开合异耳。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余识。名色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开为苦谛。观因缘智。即为道谛。十二支灭。即为灭谛。
尽云无者。出世对世间说。既无苦集。何有灭道。因缘尚空。四谛安寄。金刚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喻雪目连。降一冰龙。暑天想起。影迹无踪。
三二法门。此为大乘菩萨而说。
据楞严。智得。通前彻后。今经。义可上下。法专衍门。智谓二空观智。得即二空理境。岂不小大俱通。智乃六度中一。得是波罗密果。岂不局一大乘。
并云无者。二空对治二执。智慧为度愚痴。愚执不立。空智何有。楞严云。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金刚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又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如冰文殊。烘火观冰盘珠。顷刻洋去。有何迹耶。
以句。终归一空也。因由曰以。不但无智无得。即谛缘蕴界。皆空无法。非但空中无法。即此空亦无得。楞伽遣二无我。维摩空病亦空。楞严俱空不生。仁王法空故空。正此义也。故者。牒前起后之词。
问。前云空即是色。今何空灭色耶。答。前虽存而未尝不尽。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今都亡而未尝不立。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审前后上下文。自知义意。
△次。证果(二)一菩萨究竟真空涅槃。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先举人依法。菩提云觉道。萨埵云有情。一约境。所求所度。有情之中。称觉悟者。二约心。能证能断。有觉悟之智。去情虑之识。三约能所。所求。是佛觉果。能求。有情因也。略称菩萨大乘人名。
般若。真空智。波罗。解脱境。最上乘法。金刚云。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梵网云。第一义空慧门。空空慧门。空空复空慧门。空空复空空慧门。斯之谓也。
次断障得果。挂碍。有为无为业障。染净善恶等。现在心也。恐怖。有漏无漏苦报。分段变易等。未来心也。倒想有相无相烦恼。见爱无明等。过去心也。
对前法言。结缚碍也。色尘处谛。不垢不净观断。生死怖也。受行蕴根因缘。不生不灭观断。痴惑梦也识。想界智。不增不减观断。三心既不可得。故无而又离也。
涅槃。断果究竟。得入无余也。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是法身灭。是解脱。度是般若。此之三德。非别外有。迷即三障。悟即三德。三障若空。三德乃显。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自非般若观照。功德不能开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犹冰弥勒。朝阳放布袋水。流入大寂灭海。澄渟皎洁也。故此涅槃。亦空无相。法华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二诸佛圆证无相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先举人依法。前属大乘因地。此局一乘果位。过现未曰三世。三劫各有千佛。故云诸也。梵语佛陀。华言觉者。一自觉真谛。离心识超人天。二觉他俗谛。离色尘。超二乘。三圆觉中谛。二俱离。超菩萨。具三觉义。称佛世尊。能依人也。般若。所依法也。谓于三性。立三无性以观。一遍计执性。作无相观。二依他起性。作无生观。三圆成实性。作无性观。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成相三觉德。更无别门也。
次得果成觉。菩提。智果也。得字贯下。菩提彻上。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内含三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拣凡外之不正。二等觉。即如量智。遍观俗谛。拣权小之不等。三无上觉。即无碍智。统观中谛。拣因地有上。此菩提果。得实无得。故大品云。无得而得。金刚云。我于阿耨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又云。实无有法。如来得三菩提。圆觉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
如晒彩色冰佛。洋到妙庄严海。森罗自现。非外宝光为美饰也。
问。前云以无所得。今何得二果耶。答。由前真空。有后实相。故得二果。又由后实相。始成前真空。故二果无得。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详上二段密多故字。意自可知。以上正宗竟。
△三结通秘密真言(同诸经流通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先。别开五咒。连般若咒。成五名也。
故者。蹑前起后。结后成前之意。谓由前观照般若。方流后文字般若。故生五咒秘密神章。又由后文字般若。方显前观照般若。故起五蕴真空妙行。
佛般若咒。如蜾蠃。苦恼众生。如螟蛉。教祝七日。化为佛子。故称为咒。除障不虚。名神。智鉴无昧。名明。更无加过。名无上。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彻果该因。名般若波罗。此就法释。
能破烦恼曰神。能破无明曰明。令因行满曰无上。令果德圆。曰无等等。逆流度生。曰般若波罗蜜。依功能释。
又约教明。神者。咒凡成圣。小教。超凡也。明者。咒染成净。始教。超小也。无上者。咒妄成真。终教。超权也。无等等者。咒相成性。顿教。超渐也。般若波罗蜜者。咒生成佛。圆教。超偏也。
次总显多能。一切苦。如前释。略言之。灭除。分段。变易。二生死苦。证得菩提。涅槃。二种果乐也。实不虚者。般若胜益。为作保任。令诸众生。信受奉行。如有所疑。观佛菩萨。非般若外。别得乐果也。
对五咒显。破色蕴恼。超劫浊苦。如舠渡过溪涧一百由旬。到彼安养界中。依正二报色相庄严。历劫不坏一种清乐。神咒功益也。破受蕴恼。超见浊苦。如艇渡过河港二百由旬。到彼安养界中。三宝功德受用乐境。真知灼见二种清乐。明咒功益也。
破想蕴恼。超烦恼苦。如艨艟渡湖。过三百由旬。到安养界。十六观门想念奥妙。毫无烦恼三种清乐。无上咒功益也。
破行蕴恼。超众生苦。如?艞渡江。过四百由旬。到安养界。七日十念行为净业。好善众生四种清乐。无等咒功益也。
破识蕴恼。超命浊苦。如艆䑼渡过大海五百由旬。到安养界中。三辈九品识心快活。上妙寿命五种清乐。般若咒功益也。
又佛说五咒利民。比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冲成江湖河涧。民实生活。岂困苦耶。
如斯离苦得乐。非般若不能。观自在能行。故能自度度他一切苦也。
上显了竟。
△二秘密般若。谓咒。是秘密真言。令诵生福。灭罪业障故。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先标名。神明上等。别显。般若蜜多。总结。
故者。承上起下也。名多益广已彰。咒词语句未出。故为陈说梵语怛你也他。此翻即说咒曰。或云所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有二义。一不可说。以诸佛密语。具多意义。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二亦可说。以佛祖经论。自为解释。今依教诠量。令人悟入。断惑证真。
揭谛。此云去度。深慧功能复重言者。自度度他也。波罗。此云彼岸。度去所到处也。僧者。云总。普众。谓自他普度。九界众生。总到彼岸也。菩提。此云觉道。谓至何等彼岸。乃大菩提涅槃处也。萨婆诃。此云速疾成就。令前所作。速成疾就也。
初言揭谛。是大神咒。除生老病死苦。即以文字般若。度人天小教也。
重言揭谛。是大明咒。除求不得苦。即以观照般若。度始教三乘人也。
波罗揭谛。是无上咒。除爱别离苦。即境界般若。度终教大乘人也。
波罗僧揭谛。是无等等咒。除怨憎会苦。即眷属般若。度顿教一乘人也。
菩提萨婆诃。是般若波罗蜜多咒。除五阴炽盛苦。即实相般若。度圆教最上乘人也。
对显般若。初一揭谛。观自在序分也。次复揭谛。正宗中。舍利子。色不异空等也。波罗揭谛诸法空相四句也。波罗僧揭谛。是故空中无色下去文也。菩提二字。从菩提萨埵。至三菩提。是也。萨婆诃。故知般若。是大神咒流通文也。
配释经题。揭谛二句。般若也。波罗羯谛二句。波罗蜜多也。菩提萨诃。心经也。
故知经即显咒。咒即密经。隐显融通。第一义心彻矣。佛语心妙。为何如哉。
阁笔颂曰。
甚深般若 绝相真空 依教赞释 事义重重
普愿来学 宗通说通
般若心经事观解卷上
0559 26.P0890 般若心经事观解(一卷)〖清.续法述〗
- 说明
- 分类:05.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 点击数: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