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9 册 No. 0597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四

  赤城沙门 有严 笺

  安乐行品

  引诸经论所列三门

  引经者身体及手足乃至五不受等三门者即不动等三释安乐义也。

  忍辱

  如善住天子所问经云文殊童子言世尊所说忍者常云若不为彼境界所伤得名为忍今经亦尔不为真俗二边十恼乱等境界所伤是名住忍辱地。

  宝树等三

  大经云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文殊难言是义不然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犹如直绳直入西海如此直河佛未曾说种种金银琉璃宝树是亦名林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释梵诸天虽得自在皆悉无常玄文中云诸教随情故有回曲三草二木故非真实金沙大河直入西海乃至云是故不废释笺云今以回曲及丛林等以譬有余金沙河等以譬无余。

  大经圣行住三地

  玄文云圣行证三地梵行证两地梵行是因故论所证病儿是从果起用故不论证戒行从浅至深证不动地定行从浅至深证堪忍慧行从浅至深证无畏地登初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云云)又云若地前化他名梵行慈悲喜是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证舍心是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证登地慈悲故言一子慈悲与体同故言空平等(云云)然玄文中谓戒行证不动地今记中引经谓戒行住堪忍地定行住不动地者或是登地体融或是写时笔误捡经证之经中乃是戒行证不动地定行证堪忍地经与玄同。

  一子地

  大经云菩萨修慈悲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譬如父母见子安稳心大欢喜菩萨亦尔观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又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是故此地名为一子。

  有经本云

  多一经字。

  俱通深浅

  行处生法二忍近处能离三观皆通于果故俱深也若悉在五品故俱浅也。

  深俱浅

  如疏俱深是前品菩萨之行俱浅是七方便之行耳。

  下去约位

  寂灭忍在妙觉无生忍在初住然亦通初。

  如引义中寂灭忍与毕竟空

  下引十八空钞文如云诸法无余名毕竟空以毕竟故空无所有。

  各说一边非无所诣

  诣理附事各虽一边而皆有所诣故曰非无以例行处近处皆有所诣故令准说。

  口意二文止观明着

  经口业中不乐说人及经典过等止也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观也意业中无怀嫉妒谄诳之心等止也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等观也。

  皆云助观

  下疏云戒门助观定门助观慧门助观。

  真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

  记中引性相二空证生法者说者纷纭况生法与性相空体本同只一圆妙般若智耳破生法执时必破性相执破性相执时必破生法执何须用证耶今谓记主引谛而证耳非谓证二空体同也谛者了义以由一切众生于妙真俗未曾谛了若或禀教须谛真空真于何谛谛在五阴谛此五阴本自不生故云真谛即法空俗谛中生空亦复如是了于百界世俗假名亦本不生若能谛俗必除妄执故云俗谛即生空故得引玄文证之意云于世若谛者乃破性也于真若谛者乃破假也此同辅行云若有性执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乃名世谛破性名为性空等此岂非是谛者了义耶亦可反例云若有法执法非真谛破法执者由在谛真故云真谛即法空若有俗假俗非生空破俗假者由在谛俗故云俗谛即生空。

  无生忍寂灭忍

  玄文云就事为无生就理为寂灭又分证为寂灭证果为无生。

  但生忍义深法忍可识

  柔和下乃生忍也又观诸法下乃法忍也生忍若深法忍岂浅。

  通名观耶

  岂不名上。

  三行兼理

  如行不行者行即是事不行是理又不行行者亦不行是理行则是事故曰兼理。

  对事设观以助照理

  非远非近即十八空对十八事以设观也比乎十乘今文尚略故云以助。

  助真似邪

  向疏云六根名净发相似解而得入真。

  如病将身

  大论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静答如病将身体康修业身虽远离心不远离合喻云服般若药烦恼病损法身康后为化未晚。

  五事调心

  调心不沉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须约六即以论不转

  今是五品约观论耳。

  互论自他

  从真起妄则真自妄他从妄生真则妄自真他和合则共非共无因。

  胜以因缘一句等

  胜应作前谓前约因缘一句开为两境如云从惑因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不如次释意显以因缘为涅槃以颠倒为生死。

  今从故说下

  今字恐是又字耳经中但以下总结诸句疏有三释盖初释中从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九字疏不别释由例故说说者由倒故云不必若只作今字消文今指次释不必须云颠倒又却指初文理不贯血脉断绝。

  总在后示

  如次文九句十八句以示观法。

  如无不断

  如实相不颠倒无所有性语言道断。

  不去准知

  亦可颠倒如虚空乃至无障亦可颠倒道断乃至无障道断。

  及以离合

  第九问云前之六空已明二空何须臾说次七空答以向性相重历诸法故更明七问内至毕竟破诸法尽何须后五答大论云十三破尽后五重说耳。

  若总若别俱通横竖

  四行是总十乘为别十分横竖者如以十乘分对三根则竖三根各十则横四分横竖者初品身安乐未广说法故二三品口意安乐四五品誓愿安乐则竖五品各四则横。

  应取第三离为三谛释

  前疏中云分约三法明行处一直缘一谛二约生法二忍三约三谛住忍辱地是总论三谛也柔和善顺者顺真谛也不卒暴不惊者安于俗谛也于法无所行者安中谛也。

  离十恼乱亦当生空

  疏云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况复十恼只是生死涅槃二法二法皆是假名假名故空不相违拒各柔和善顺。

  乃至六谛

  一生谛谓五大时方为万物所依二依谛谓色等五尘好丑依此而有三作谛谓俯仰屈伸四总相谛谓总收万物五别相谛谓森罗万象不同六摩婆夜谛谓尘成瓶不相好碍。

  二十五谛

  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名为冥谛从心生色等五尘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及手足大小遗根并平等根合十一根此等皆依神我。

  遮面防喻

  喻应作背防背毁也古语云面誉者多背毁。

  但随顺法相

  随顺法故之相而忘执大之心。

  复顺物情

  若欢若毁今二乘两无所取。

  尚不令顺法而违物情

  有小机者亦宜说小不必一向以顺大法。

  况令违法

  岂违大法不为说大。

  未坏天子魔

  以未有中道不动三昧故为天子魔所动也如魔惑阿难时广说诸法等若菩萨破四魔者释论中云约得菩萨道破烦恼魔约得法身破死魔并阴魔约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

  疏不能阻坏

  阻应作沮。

  调伏贪忧

  忧应作爱。

  从地涌出品

  如下委论

  如云从此下至不轻品明佛弘经功深以劝流通神力下八品明付嘱流通。

  唯十一品半

  此文语略应云本门流通唯十一品半本迹流通共十六品半或恐脱落。

  以经力大

  今捡流通段文笺之或符经旨更引本经他文释之亦善。

  举法举人

  法闻一偈人为佛使。

  引今引往

  今如龙女往阿私仙。

  东方西方

  东方妙音菩萨西方观世音菩萨。

  若显若密

  显则佛现光明之身密则天龙作听法众。

  总身别身

  总如弥勒不语变化别如妙音现多身说。

  或逆或顺

  四众拒不轻者逆八部护持经者顺。

  往佛今佛

  往举日月净明德佛今如神力品释尊。

  自微至着

  起一念随喜者微也皆与受佛记者着也。

  现益当益

  安乐行中颜色鲜白现也劝发品中生兜率天当也。

  亲益疏益

  亲若姨母疏非释种。

  事益理益

  事则火不能烧理乃达老死实相。

  半品四信之文去取不定

  分别功德品末疏云南师从十九行偈后长行下属流通北师以四信弟子判属正宗从如来灭后下乃是流通又云二家尽可用今依南方。

  机有在无

  语倒应云机在有无。

  此中未述

  断疑在寿量品中。

  重重说等

  南岳云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说十地亦复如是十方诸佛说十住与法慧等乃至十方佛说十地与金藏等。

  唯有一佛

  释迦化遍。

  地覆本属

  本眷属。

  虽但显本

  下文显菩萨本云下方空中住是本住寂光也本虽如是而于释迦开迹显本理且未彰。

  经四分之一

  将半恒沙开为四分取一分为喻故云之一。

  那由他

  此数法也解脱经有六十二数流来此土但五十二耳每一数十倍增之谓一十百千万亿落叉度落叉俱胝末那阿庾多大阿庾多那庾多大那庾多钵罗那庾多大钵罗那庾多矜羯罗大矜羯罗频婆罗大频婆罗阿门婆乃至第五十二阿僧今那由他即第十二那庾多也下药王品中甄迦罗即矜羯罗第十七数频婆罗即第十八数阿閦婆即第二十数也。

  亦不须移

  若移者应云六万非多若依法门者。

  皆云善者

  五眼四谛等悉具十善曰皆。

  八自在中之一

  能作小能作大作轻重等今此能作短能作长亦八之中之一。

  故且抑其一分

  以五十小劫谓如半日虽是即长而短而未云即短而长曰抑。

  热休息冷

  冷应作已。

  开亦不遍

  未施藏通。

  合亦不周

  别教利根自入法界。

  彼开

  施别。

  此开

  施三。

  此合何殊彼合

  会别会三入实同故。

  六方便边

  藏通各三乘。

  身土四句

  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中现依正中现正。

  然自在大

  自误是昔字耳谓华严也以次云此述一化盖今昔对论。

  三节

  或是重语三周有三节段或指前譬本中通贯三周作广略三节义。

  法华迹说与众经同

  迹中以圆为能开三教为所开纵今经已前有末开之异然其教法不出乎三不同华严兼别。

  今日一番之因

  十地因满乃受识也。

  多是加菩萨说

  新经四十品除阿僧祇品及随相光明功德品是佛自说余三十八品皆菩萨说。

  而以华严形斥法华

  如合论中以华严十义形比法华谓华严是报土法华是秽土佛现报身劣应请者是菩萨身子说法是大乘三车被机是菩萨三乘异等。

  七处八会

  一摩竭陀兰若二普光明殿二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自在天七重会普光明殿八三会普光明殿已上释签所出品目若李论中谓第七是三禅天会若云九会天台师谓逝多林李论又加给孤园一处立为十会。

  二处三会

  一灵山二虚空三又灵山。

  此中横对四土

  未变土前同居也四信中诸声闻众方便也其菩萨众实报也远处虚空表寂光也。

  约五味判诸利钝

  华严一钝乃至般若二钝唯法华纯利。

  已如向辨

  菩萨尚是古佛等。

  疏能问者即是华严中四菩萨

  解脱月等四也。

  用义不同

  若指销释自在神力为不同者前见宝塔品与今销释三力用对三世其旨大同今寻前诸所释言其不同者只是十意以明如来三世益物之相学者更详。

  对用皆然

  三身对土三德对三障等。

  教门各二

  真底中底。

  且据不现劣应之身

  寂光土中真智断德故云老不应同居故曰不服俗谛之药。

  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而无间杂九者谓初禅次第定二三四禅次第定四空处次第定第九灭受想次第定。

  奋迅

  有出入两奋迅一入者谓入三昧人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乃至灭受想是名入也二出谓从灭受想定起倒入非有想乃至初禅是名出也。

  超越

  一超入谓从初禅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处定二超出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等具如法界次第。

  寿量品

  以理况事

  性非今昔常住不灭以不灭故称性而常若云无量劫理数然也以由理常是故事常。

  举不足以释之

  事寿为不足理寿为足用事寿以显理寿故曰释之。

  本既不疑长寿

  弥勒菩萨等从初不疑佛寿何以太长若尔则睿公不须以法寿即报寿非长而长以出其意。

  但先以长为答

  示答问意也睿公只消以长答短于理自明。

  惟忖中五句至向地

  今再笺之疏云初一句总后四句别今闻大法雨润法性种开十住知见今之与先已得十住今从十住改十行示佛知见击鼓演义皆从向地今昔悟入(云云)。

  乘妙中说

  三法妙中云始终者不取五品教乘为始乃取凡夫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法相为三法始也从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乃至究竟之三法过荼无字可说乘之终也。

  此违论文

  天亲明三身寿量今是报身具如下引文。

  疏百年为期颐

  注家用礼记经语记主亦取郑玄注文而释之郑云期者要也颐者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当尽养道而已。

  伽耶既非

  旧以彼长连上四字以为句非也又释之云以即报佛是本佛故彼长报佛即今经伽耶之佛故曰何独意明二身体即故也此亦非矣今谓伽耶曰应彼长曰报以约真谛双非报应故曰长短斯亡。

  燕赵

  赵将伐燕苏秦为燕说赵王等文在辅行第八说中明之然春秋中无秦燕等名乃是春秋后语耳。

  后文具此三句

  非如三界见于三界法身义又云如实知见三界报身义也又云或示己身己事他身他事应身义也。

  大经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以具三因佛性故尔。

  更立名异义同而为多并

  一乘者理乘也理而不灭故常当知乘常只是理常耳若云乘非常理须灭若云理是乘何独非。

  疏大经超前九劫

  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始发心佛地论云因七日七夜翘足赞弗沙佛因超九劫与本行经同又说布发掩泥超八劫大经云身求半偈故超十二劫章安疏云或根缘不同佛增减说之。

  今显实已不复隐本

  若初住显实已亦不复隐本但以无久本可论纵得延促劫智以一日延为多劫而为久本者亦只是权耳当知佛本为实菩萨本权。

  问桥

  方等陀罗尼经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有一大桥有众多人从桥上过我以愚故问彼人言是桥何人所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青松白松等后到会所财食无余。

  疏阡陌

  道路也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彼经十身

  新经三十八明第八地成就身智入无功用经云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云云)国土身者地论云千等世界净不净世界广等世界差别皆善分别知智身者论云闻思修智果行智世间出世间智差别皆如实知法身者论云无量法门平等一法身故如闻取故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故有根无根差别相故知第一相差别皆悉应知虚空身者论云知无尽相不可见相无障碍相无为相能通受色相因色分别皆悉能知。

  余皆化摄

  谓众生国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等六也既云应开为四而文中两番云化或恐写误应云余皆应摄又况众生业报二身两分若猿猴马等为业报须指人天等为众生也学者更详。

  疏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

  约种子义。

  但修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

  两番纵义有人云初一番是能显谓别地前十住修空显报十行修假显应十向修中显法次一番是所显以由登地始得法身之本从本发智是报报如华台从报起应应如华叶虽能所异皆纵义也今谓此片古非用显今是以由古师说三德义而有二纵一师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故今初云修德三如来是纵又一师云法身正体本自有之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故今次云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具如前第三记已笺。

  疏量字则通无的

  句绝。

  借义名释

  借观心因义释妙智果义。

  相照四句

  智妙初境照智智照境境照境智照智。

  双具前两

  旧曰具法报中两亦句以应从法报中起故如是今谓疏既云两存只是具应中双非之两耳乃即遮而照故具也。

  名通义通

  名谓非常等四义谓四句各四。

  理通法通

  理谓三身体融法谓权实常住。

  且约次不次而论总别

  前别约三谛论本迹次也后总约三谛论本迹不次也次为别不次为总。

  俗谛三昧

  此照俗理也辅行云言俗理者缘于俗谛恒沙三昧言俗事者缘于众生病及神通。

  一种子无上指对雨譬

  论云退菩提心已还所修善根后同得果。

  三增长力无上

  论云说商主譬今记云化城义同。

  七化生无上

  论云教化众生无上故地中涌出无量菩萨。

  八成道无上指寿量三菩提

  论中引本品三身文义。

  九涅槃无上指医子

  论云医师。

  雨譬已述譬及领

  经云善说功德诚如所言等。

  方便品已判甚深

  本论释方便品中云言甚深者有五甚深一义二实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

  履

  所止切蒵胡礼切又音系谓屣带也。

  今但正化

  若准今但化益此中四字宜作白字书之若作注文则今但化益亦宜注也。

  郑重如前释

  皇天郑重频降命也。

  故此自佗随用别故具如玄文

  玄文云前二教所有随自一向是随他意语别教一向束为随自他意语圆教一向是佛自意语今文以迹门为他故曰随用。

  前虽有二乘之名

  疏云不复言及二乘。

  小在此三

  小机多在三善道中。

  疏自应得闻长远之寿

  华严八十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

  然灯者拂因疑

  布发掩泥得记乃迹。

  非无近果

  三乘各证。

  身岂不然

  谓益物处者常在此土此土既本土身亦本身故知是报也。

  展转相望有五乘七善

  旧云如地狱有人乘鬼有天乘畜有声闻乘人有缘觉乘等今谓地狱乘钝鬼中乘利鬼中乘钝乃至天中乘利。

  十界交互以论机应

  下下法界有上上机如地狱界有九界机鬼中有八畜中有七此乃下有上机若上有下机谓初发心求于佛果破戒墯狱于彼可发成地狱机余八准此此乃上有下机具如释签。

  或但论四圣以辨胜负

  声闻负缘觉胜乃至菩萨负佛胜。

  且对佛界胜劣应耳

  既是本佛起应故就佛界论现胜劣之身未宜四圣以辨也。

  现种种身

  此文写误而又语略今检名号品而刊正之经云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记中云食)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观察记有种种形经无经有种种观察记无。

  竖中亦然

  不将他佛望我以论之横竖也当知以我三世相望自论竖耳。

  佛性有五名

  一佛性二首楞严三般若四金刚三昧五狮子吼。

  如前竖望只得以佛望往菩萨

  前云然灯缘熟以佛像化之我缘未熟但为菩萨前未拂迹得作此说今既闻竟故得约横以论佛佛相望也。

  望自身寿即横

  若今自寿如四教佛乃横。

  迹中四佛寿命

  玄文云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尽身灰智灭毕竟不生通教佛誓愿之身化缘讫亦归灰断此两佛齐业齐缘别教登地百界作佛得论年纪大小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之寿圆教登住亦复如是况妙觉乎。

  本中大小不同

  玄文云上因妙中以智慧为命此则非长非短由非长短之慧命能为长短此中正明长短寿命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纪者是寿命也大小者长短也若经中间处处年纪大小者乃是约迹而悬指于本也。

  今师三释

  文云三德不可思议那忽纵不可思议那忽横乃至那忽一异等此约理藏释也身常智圆无有优劣能种种建立同归第一义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此乃约用释也。

  小乘三德为小

  小乘师云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云带无常故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

  此指开迹文竟者

  谓本成已入涅槃者皆是迹耳然竟文者三字无疏可牒似如?更详之。

  至果名为师子奋迅

  奋迅下似脱两字应云师子奋迅奋迅中第十功德等或语略。

  乘栴檀楼阁

  华严四十八云毗卢遮那菩萨从于兜率天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此名入离垢三昧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

  贯日之精

  瑞应经云菩萨初乘白象贯日之精普耀经云入夫人胎如日现水又云其人中尊德超日月在于胎中演金色光蔽于日月乘白象者普耀云菩萨问天何以形貌降神母胎梵天强威白言梵典所尊形象第一何以故三兽度水马兔未知浅深用譬未达法本象步尽底以譬大乘。

  七步不同

  南行七步示为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断生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乃至下方七步示灭地狱火。

  如佛问均提

  类佛五分是同。

  大小仍存

  逗机别故存而不混。

  五分法身义同生身

  二身本同何以云义五分功勋犹如均提虽云不灭用火片之终同无常生身灰断。

  应存两释

  旧云然灯佛者乃他也在彼名菩萨者乃自也今谓自身应他及然灯他虽分两他只自他耳。

  说弥陀成我事

  以例两释。

  如一众会等

  集十方如他集一方若自。

  一在衍门故实

  释论云今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三在三藏故虚

  玄文云三藏菩萨止伏结惑未有灭证但约三悉檀耳又云多说因缘生生事相少说第一义谛此乃藏通对说耳若以通对别别未证中亦但三悉故玄云通望但得二耳。

  通别二人三虚一实

  别亦三者在地前也玄文云对通虽四而三别教如何答证道有四教道应三。

  寄事以说

  寄本迹以谈理。

  以句结之各有所属

  如云外道非有非无见二乘非有非无证菩萨非有非无门。

  但成别俗

  九界病耳。

  迦栴延章

  经具五句云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数演其义是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空灭义。

  一一悉中复有四悉

  玄文云一悉檀通有四悉者论云阴入界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对治闻正世界得入是第一义乃至第一义中四悉者一切实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岂非理善是为人一切语论一切见一切着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是对治言语道断是第一义。

  安得更成复具等耶

  若顺文消之安得之言谓更须非之则无复具也若作写误消之恐更字是不字耳谓圆尚墯有句安得不成复具等耶。

  一一悉中能所皆足

  圣人以此而逗物。

  十门解释

  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位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以分二悉

  玄文问云为人生善只应生善那复断恶答为人者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治中治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

  第一义而通于初

  四教皆通于初若圆教中或名字五品。

  从渐顿来且寄地位

  历时既多且寄十地深位以言善十住尚浅故也。

  准行证文

  分常者文云久修业所得对佛者文云寿命无量劫。

  总有五句

  经云迦栴延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寂灭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虽结成通

  谓寂灭句也净名疏云三藏明无常非无常义若了诸法非生非灭横计生灭以四句检生不可得即无常义也又达无粗细之苦体有即空不见苦相名无所起即苦义又体此诸法本来空寂是真空义又衍门实相本来无有我与无我本来无二真我义疏释甚广。

  诸句可明

  若结句成圆则诸句例尔故疏云亦得是圆释五义。

  以照寂为等觉寂照为妙觉

  彼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盖以等觉自行照理名寂妙觉果满鉴机名照寂之与照附权不即故属别也南岳大师云照寂顺体寂照顺用亦其例也但南岳于圆法自论耳。

  事理相对

  智理惑事。

  似同报身

  自受用属智生。

  入中亦然

  灭于尘沙之惑方有入中之智。

  用却成灭

  旧云法身体者全指惑也若唱此体有断惑人即用也今谓若约当体得作此说若三身身相望报应属用报论灭惑应论唱灭乃二用成灭。

  疏便谓其即是佛

  才闻谁有烦恼便废修行。

  毗钵舍般

  此翻慧。

  奢摩他

  此翻定。

  若到故破凡夫能破

  此文写误涅槃经云狮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已上正文)今须改云若不到故破凡夫能破若到故破初念应破则使记文粲然易了。

  定慧共别

  慧若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定兼定则共非也。

  真中二善已生未生

  论第七云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已生不生尘沙无明名未生恶观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言泥洹道易得也道种智一切种智名未生善此智难生空智已生中智未生当修三观生此二智。

  治道长故

  始灭欲恶终至变易。

  上对治治未文无重释

  疏中标世界并对治毕次如禅下只释世界而已若其对治未恶而疏中更不复释故云无重释而有向来治已生之义耳。

  净无垢称王

  优婆塞名也以无垢之名位在等觉知治门不近。

  如本劫等见各计四禅等断惑不同

  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具六十二故云等断惑者名伏为断谓着断常外道也着断者于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而起计着谓归磨灭也着常者计初禅二三四禅悉计自恣五欲得涅槃。

  但对小外对此仍疏

  八到是小外之病八术是苦空等药彼八在小故浅今此中意准下文以三达五眼以为八术今八在大故深。

  无明本有义之如损

  旧云若了修恶即性恶如病损今谓无始无明翳乎法性如法身损非谓病损。

  所治同故

  通二乘与藏是同只治一两有缘者。

  先令断乳乃至用

  经云譬如国王闇钝少智有一医师性复顽嚚疗治众病纯用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原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悉教服乳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云云)是后客医即语王言从今已后不得复服旧医乳药所以者何是药毒害多伤损故若欲服者当斩其首断乳药已终更无有横死之人(云云)尔时客医以种种味和合众药谓辛苦酸甜酢等以疗众病无不得瘥乃至再令服乳等(云云)经中合法云凡夫所计吾我如大拇指或如芥子等(此旧医也)如来说我悉不如是谓诸法无我(断乳也)后还为说性不变易诸法之中真实有我(而令服乳)疏中释云此中举五味者即五门禅观辛譬不净苦譬无我咸譬无常甜譬空酸譬苦(云云)若今记中云总为六味苦为酸等者乃是引如来性品中文若客医断乳乃南本哀叹中文耳其喻有异释签中云彼破三修故但三味胜劣相对故成六味且略不说净及不净又涅槃玄义释宗中云三修有三谓邪劣胜邪者见相似法为常适意为乐运为是我愚惑所覆追求无厌劣者无常咸味破其执淡无乐苦味破其执甜无我酸味破其执辣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胜者常乐我也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淤诸觉华欢娱乐具八自在我无能遏绝。

  八术

  经中有二种一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为治众生一切病苦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洗若丸若散疏引兴皇释云初四句譬昔教无常吐譬苦下譬无常涂身譬无我灌鼻譬不净后四句譬今教常德譬薰净德譬洗乐德譬丸我德譬散二南本哀叹品中复有八术疏云一治身二治眼三治服四治小儿五治疮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文文)今记中八术是哀叹品文也以由客医断乳正明八术治倒故也。

  何不指善恶心所共为正

  数即所也何不指善心数与恶心数共为正因而只指通大地数耶。

  恶复别属

  善数属人天恶数属四趣故云别也若用通大地数则摄得善恶两十。

  疏十心数

  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此乃通大地十数也。

  人天被开

  童子戏沙散心称佛皆成佛道。

  二乘非缘

  据隔小故若向云亦缘摄者据退大边。

  为让前后

  人天善根属正因者此让前也入初住名了因者此让后也。

  十信相入

  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是十一一相入为百说说出相入意。

  修性三因止观玄文俱有此意

  谓离合。

  九门共成

  始色心终受润只共成修性三因耳。

  皮肤毛彩

  若华严行布般若八十科之类。

  闻众怪说

  圆经惑耳惊心之谈如净名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佛藏劫火洞然一唾即灭之类是也以今经唯说只是三千法性体用耳若今人暗禅之怪说斯亦不足可指也。

  法数增减

  略如玄文七科谛境等类。

  与夺他释

  四时三教夺之则一切俱权与之则无非皆实。

  大小二初

  昔退还中自有最初禀大后以小接此乃大初也自有中间最初禀小此乃小初也。

  二通三别

  三谛通四教故通三谛?别圆故别。

  三周中大拟

  法说中云若以小乘化此事为不可譬喻中云我身手有力当以机案从舍出之。

  置顿从渐

  本从乳出酪今文从佛出九部故云置顿。

  三德之名尚通外计

  涂身外道计大自在天具足三德云法身报身居自在天三目臂即摩醯首罗也而能化身随行大道。

  大小六义

  前已签。

  未捣未节

  华严等大乘戒定慧法药小乘人未能服服只以三三昧为行耳。

  空假中三准此可知

  未得妙空如来捣未证妙假如来节节未入姓中如来合。

  具一切法

  一空一切空十界皆空假中亦尔而以三观遍修三十七道品入三脱门开佛知见。

  共别二相

  空无想愿此共摄渐空假中三此别摄顿。

  分别功德品

  疏五法成就

  一不堕三恶道二不生边地三诸根完具四不生女身五常识宿命初僧祇时也。

  疏文略故从八生乃至四生

  不语七六五故。

  疏随分生

  本论云随力随分八生乃至一生论云随分者意云无明多分随分而断。

  初文具如今文

  初谓一证门也今文谓入初地证智等。

  证分八九

  唯识宗中但八识而已摄论师取第八识染净二义又立第九真净一识七八九识者谓末那阿赖耶庵摩罗。

  一十六字

  唐三藏译婆沙论至说非非想处定遂为宝法师所难既不能通乃于论中加一十六字以为遮难之辞此乃添译之过也。

  仍须正云九品别感

  方彰别接。

  上根七地

  若通教三乘三四为上五六为中七八为下今言上者或文误或别有意。

  余二意可见

  但破损生义也若增道及后八世发心不俟更破。

  天亲以发心为无生忍

  非指八世界发心人也以论中将无生忍是证门发心为信门证深信浅故。

  疏十梵行品文

  彼经第十七云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经中于此十内一一推捡何者是梵行耶乃至结云能如是观初发心时即得菩提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等。

  以十信功齐极位复成太过

  未见古人功齐之文今恐十梵行者信信皆修若竖对十信乃成身行在初信戒行在第十信非矣或恐再出前义有将十梵行判住行向地此成大过然住行向地非极更详。

  初地见道

  若初地见道二地名修道妙觉名无觉道此是别非圆。

  疏得闻持陀罗尼入十行

  华严十行品云假使有不可说无数众生共会一处其会广大充满不可说世界菩萨于彼众中而坐是中众生一一有不可说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亿那由他音同时发声各别言词各别所问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皆为训对令除疑惑如一会中于不可说众会之中亦悉如是此闻持也。

  得乐说辩才入十回向

  彼回向品云菩萨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

  得无量旋陀罗尼入初地

  若寄别义是旋假入中能持善不失故名观喜彼十地品云菩萨住此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菩萨行念诸波罗蜜念诸菩萨地殊胜乃至云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菩萨得欢喜地已五种怖畏悉得远离。

  得清净入三地

  彼经云菩萨住发光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于无量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邪痴悉得断除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种量不灭转更明净。

  无生已去

  约惑以论多番。

  不可即云四十二念

  既云无量念且无四十二念以至妙觉。

  据位必八

  略无七六五之言且寄八生后位言之。

  亦名法忍

  非独此中再释而诸句皆再释云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首楞严三昧又云是虚空三昧亦名广大三昧亦名智印三昧乃至陀罗尼亦名无碍智师子吼亦名金刚三昧平等三昧亦名大慈大悲。

  发菩提心及二乘心

  经云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菩提心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等众生发声闻心。

  故云次第及番番等别立品目

  只次第及番番以为品目非经题目。

  疏得真似两益

  无生忍至一生真益也其余似益。

  疏虽戒能化

  药王品疏云今品明化他之师经云宿王华汝于我灭后广宣流布等。

  疏未若戒所化

  经云汝莫轻彼国等。

  而尚度之已如前说

  文殊于海而出记云菩萨入海岂须曰之又云或西天梵本有入海时。

  记后犹属正

  法身记后更有余长行文及偈颂犹属正宗。

  摄五成四

  此品记末云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初二品当初信解第三品当第二信。

  文判四信得为十信

  此品疏末云四信与五品是同开五品对十信则四信为十。

  唱楞严名魔尚被缚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时魔欲为恼自见被缚。

  过减不同

  实成已久数过微尘此过也近成寿短此乃减也又玄文中谓初住得延促劫智或说现本寿长或现迹寿短亦过减也。

  穷理不二

  本迹。

  始终一摖

  心佛。

  止作二持

  律云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作持者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䇿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持也。

  众法少违

  四人已上行羯磨法名众今且念念修观若与众同行羯磨等事故未暇为之。

  众别两行

  羯磨之法众别不同若四人已上至百千人行单白白二白四等法者名众法也其法有一百三十四番羯磨是也若二人对首及心念之法是别法也其法有五十番羯磨是也两行共有一百八十四番。

  五篇

  一波罗夷僧祇翻极恶二僧伽婆尸沙善见翻众初残三波逸提翻堕四提舍尼翻向被悔五突吉罗翻恶作。

  七篇

  一波罗夷二众初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恶作七恶说。

  仍晓开遮轻重缘体

  此下是将声闻菩萨两戒对辩言开遮等者略依菩萨戒疏出其三且如杀戒者疏云菩萨七众同犯与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同者同不许杀异者略有三事一开遮异二色心异三轻重异开遮异者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不许色心异者大士制心声闻制色轻重异者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盗戒者开遮如前见机得不得等或复见机而盗必无盗心大士为物种种运为皆得声闻自度心依规矩大士不畏罪但令有益即便为之下诸戒条太略例此。

  制缘渐顿

  声闻因事制戒名渐菩萨不尔名顿。

  舍义有无

  菩萨戒二缘舍疏云若舍菩提愿及增上烦恼犯十重则废今言无者乃小义耳声闻戒舍义有五毗昙云一增邪见二法灭尽三命根断四犯重禁五罢道若杂心毗昙云但是秽戒除法灭尽及犯重禁并言不舍二根生时不入僧数又非尼摄余部不言失。

  坐次分流

  菩萨戒七众同受无择道俗皆应先受戒者在先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若先大后小大依大坐小依小坐若先小后大闻小夏而成大夏依大先后若声闻戒五众同受则有异菩萨坐次也如百夏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

  忏法天隔

  声闻忏法则有羯磨及出罪对首责心之异菩萨忏法但有要见好相及对首耳又若犯四夷许忏遮罪而性罪不灭若犯十夷忏得好相还同菩萨清净戒体。

  七众同不

  菩萨七众同声闻二众不。

  大小共别

  大乘戒者先以小捡助成大仪如首楞严经云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持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此所谓共也小乘戒者但专四分此所谓别也。

  而昧存亡

  缘谓罪性一切俱空何戒可持何罪可犯而不知住持三宝须依律仪及涅槃终制有戒则存无戒则亡。

  鸟鼠人也

  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非空为鸟而实无有鸟鼠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瞑舍利弗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即不入布萨自恣亦复不入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

  随喜品

  既校量灭后五品之初

  初者谓五品中之随喜品人也若据辅行则随喜又通非入品随喜人此五十人随喜之心亦何必五品之初随喜位耶。

  及随喜后位

  五品入十信。

  好坚

  大论第十问诸佛功德无能胜者一切天地谁可为尊梵王答云佛为无上无过佛者譬如一树名曰好竖在地百年枝叶具足一日出生枝叶悉具等。

  疏比是格劣

  经中四百万亿财法两施正是比况格量第五十人之劣。

  疏大七小七

  大四十九小十四。

  式叉

  梵音式叉摩尼此翻学法女律云沙弥尼年十八岁时即受五戒受五戒已更用六法调心六法者杀淫妄华缨油涂如是满二年已先受本法次于大僧处禀具五百大戒。

  如七世等

  儒论七庙释谈七佛。

  破古师中

  古人作五十位解伤文失理当知五十只趣举凡耳。

  但染香处不须此相

  湿化两报多是染香为因不须此中广辨四生因果之相。

  经若有形

  十二类生摄六趣尽今文从卵生至非无想只举十类略不言若非有形若非无形二类也然疏记不解者以近事故今恐晚觉辈亦有不识者销经事昧今引孤山楞严经疏笺之言有形者疏云事日月水火爱此光明妄心执著名为色想日月星辰之类是也。

  若无形

  厌弃色想思无边空色尽心空沉昧幽隐即无色外道之类。

  若有想

  外道凡夫祈神祷祀存立形影终身奉事经中谓鬼神精灵之类。

  若无想

  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固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桥化物成身若黄头外道恐身死往问自在天天令往频陀山取余甘子食之延寿食已乃于林中化为石嘱其徒曰吾没后有人难者当书石上后陈那书难词于石上石不能答遂吼碎又如晋书张华时燕昭王墓有孤谓华表曰我闻张司空多学欲往手之以为如何对曰我闻张司空者博物君子也非但损子亦乃祸吾狐不听奉刺投华华与论天下人物多为所折天欲雨辞去华固留之谓左右曰我闻巢居知风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老鼠乃密令人斫华表然而照之遂为狐狸而走此并木石精怪非究竟无情。

  非有想非无想

  此二类前第二卷已签。

  初住校量

  帝释问法慧菩萨云初住成就几功德经中校量云供养十方阿僧祇众生乐具经于千劫后令证支佛百千亿分不及其一前第二记已笺。

  经褰缩

  上去干切举也下所六切短也。

  胗

  章忍切唇上疮也又说文云唇疡也。

  呙

  若牌切口戾也谓斜戾。

  窊

  鸟瓜切凹说文云污衷也记中作窳盖写误窳音愈非也。

  大师有时依普贤观

  如玄文云普贤观五品在六根内明意稍难见而释签不解令疏中每一品开为二以难十信。

  法师功德品

  弟子通初后

  前疏自轨五法通称弟子。

  诵说名通

  五师有诵说五品中有读诵及解说。

  见闻十界而为外化

  疏以普现色身而为外化例今使十界机见菩萨像闻菩萨法为外化。

  余三准知

  十界群机闻菩萨功德之香尝菩萨甘露之味睹菩萨智慧之光斯亦为外。

  色等亦然

  向说六根根根十界而为外化若说六尘亦尘尘十界普熏众生发菩提心。

  疏读诵既尔

  不言受持而言读诵者取化他二三中之一耳故云四种亦然则受持者亦尔此取五师果入六根中方具内外庄严。

  三品分之

  上中下四百合为千二百。

  况三品人

  三品共千二百无文可凭故云恨不依文。

  有师以光宅数为二品

  三品名同其数亦异共为千二百此更无准又有辨中边论说三品数不欲引之。

  二二分对

  古人分六根为三下八百中一千上千二百若二二分对者眼耳一对为下但八百鼻舌一对为中但一千身意为上具千二百况经中耳舌各千二百功德身但八百则知分对乖理违文也。

  不假至者

  若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余三根更不假至而变。

  色二二十

  俱舍云色或二或二十且二十者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斜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疏释形平曰正不平名斜日焰名光星珠电等名明余亦可见言二者二十种亦不出于形色显色。

  声八种

  前持品中已笺。

  人天等因

  人修戒善所感五尘则粗天修禅定所感五尘则细。

  更应多并

  一常一无常一思识一不思议。

  此中三业即是六根

  只约安乐行以明十善则已摄六根清净人也疏中云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净而别明三业此成繁芿。

  疏六根互用

  良由性即是故根融有人云楞严经中如来自约根尘流变三叠以明眼根八百功德耳根千二百功德等文理分明与今经中配根数等而大师却约界如明其数目似非佛意孰故信乎呜呼斯言之玷不可磨也盖亦不本两经之意故妄有弹射也孤山楞严疏云此明发觉初心令知颠倒处所居示凡夫六根优劣之用意在阿难择于耳根以为修证之地彼明依经修行以发相似之解而六根清净互用无方(已上正上)学本宗者见孤山之言亦可息疑谤也。

  疏若言八百显其能缩

  有人问云若盈缩自在可云眼根千二百耳根八百否今为答之若了六自在王互用互遍则盈缩随时子何不可又问今何不云眼千二百等耶答设经中云眼千二百汝又复问何故眼根不八百邪斯乃戏论耳但信如来金口盈缩之言凡夫妄情不应臆度。

  应云第二

  十信之名玄文与仁王经中少异今引玄文十名以仁王注之令知同异一信(同)二念(精进)三精进(念)四慧五定(并同)六不退(施)七回向(戒)八护法(同)九戒(愿)十愿(回向)。

  六根各十

  五眼之外又有智眼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碍故一切智眼普见法界故此华严经前已签。

  但离合异

  法眼开出智眼慧眼开出出生死眼余者并佛眼开出。

  而复斥小

  小他心通所通不远若斥之者如云不观人根不应说法虽得宿命所知不远等。

  未论修发真天眼等

  在凡修于事禅入圣发真天眼也言等者真天鼻舌等也皆圣真发也有人问颇有相似位人不得六根清净否答因中不修事禅果上容有不如今经者也若今法师功德纵因中不修事禅而相似位中六根必清净哉以由在五品时圆观十界即空假中故至似位依理而见十界色像依理而闻十界音声此乃弘经之功非由事禅也故今记云未论修是也。

  疏禅有八触

  止观云从未到定后或经一日一月一岁而定心不散即发八触身八触者谓动庠轻重冷暖涩滑。

  经若说俗间经书等

  实相入诸法故诸法是实相思益经云诸有言说一切皆是如语无异无别何以故诸有言说一切皆是如来言说如鼓蠡等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音声无所分别以诸贤圣善知一切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悉皆平等(已上正文)彼方等经说从其体今六根位说从其用。

  以通前五皆不二故

  眼见耳闻皆可四月至于一岁以表谛缘又一月表菩萨乘若宣说之以三乘法顺开权意皆是性海。

  常不轻菩萨品

  前正引昔

  正应作证疏云引人为证。

  言一乘者通于一部

  一乘者正因佛性也岂专此品耶。

  报阴现转

  六根净。

  以生后见

  记主大义在嘉祥后故云也亦可嘉祥后禀天台斯为正见。

  余经所表权实尚隔

  如芥子纳须弥表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经中斥云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又云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皆权实异表。

  此品兼表本迹

  疏中以不轻礼拜远近表之。

  若令一人著论

  只天亲一人以着二论何故一说有佛性一说无佛性故知下释出。

  对法小义

  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法俱舍云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旧疏云一切法中真实法涅槃为相故称达磨此智对诸法于法现前故也又疏云对谓对向对观以因对果即对向也以心观四谛即对观也。

  自悲败种

  迦叶言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等。

  若唯识说正

  唯识论亦是天亲所造所以言三无二有者盖顺方等斥夺之意。

  亦以四一而对四悉

  人一世界教一为人行一对治理一第一义。

  威热无比

  根净与值佛。

  化佛亲说诠虚空身

  化即应佛也虚空身者而与下句空身不类或恐指修安安乐行者观一切法犹如虚空或恐身字是法字耳学者详之。

  此乃虚空身说诠于化事

  虚空身者经云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所说等化事者后更增寿命为四众说法复化千万亿众。

  或抑或覆

  抑二乘覆圆宝。

  广略准知

  二十千万偈与二十四字耳。

  礼知法者

  如来性品迦叶白佛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当礼敬否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否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佛乃答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

  净名中比丘礼俗

  富楼那为诸新学说法净名诃已即自入三昧令诸比丘自识宿命时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即生随从尚犹墯苦

  先曾轻贱后方随从先贱而墯。

  广对一切

  一切三法。

  疏龙绳

  采龙䰅草为绳缚身上以水洒之即入骨。

  如来神力品

  即从及诸已下文是

  写倒一字应云即及从诸已下。

  理满释权疑唱灭释近疑

  如云自住其中即果理满也七方便权悉未满故此释权疑也如云如来非实灭度以方便力唱言灭度此释近疑也只一涅槃双释二疑。

  不复别判

  甚深之事二门之宗皆因果也不复别判本迹二宗之殊。

  今借证理

  今经中于此之言盖指实理。

  嘱累品

  不越先规

  秀公亦依什本安品次第不妄有逾越也故第二教中云此亦是一见。

  正本既其居先

  正无添品。

  龟兹

  音丘慈。

  即而书之

  梵音正者或多含者即书之。

  论在后魏时译

  后魏姓拓䟦都云中去晋凡二百年来论是勒那摩提三藏译。

  人天来时

  但云三被移去。

  妙音被诫至久已还国者

  他人叠正义也义虽正他尚不肯遂执云土净为集分身若分身在劝发品后方散当知尔前土尚犹净若妙音被诫者还依旧诫耳谓戒分身未集已前之秽土也。

  上能见下

  心若净于净见秽无咎。

  何有灵山

  妙音来时若是净土文殊海出乃亦净土也岂是灵山之诫耶盖诫本秽。

  若受多分

  观音分宝不奉一分上分身者盖分身即释迦也。

  仰止

  止语辞也诗云高山仰止。

  以婆沙菩萨掩其眼

  谓法华只开二乘若菩萨人已是大乘而不知婆沙四阶是小菩萨必须用开此所谓掩眼无见。

  三界八狱为大科

  三界与八寒八热各作科段广辨苦乐相状反使今经成俱舍婆沙等论。

  以一乘四德为小义

  败种声闻莫非四德生方便者亦会一乘若谬谓定性永不作佛则便无开会之处。

  表现表当

  解璎络即事因法施即理因疏云分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佛者将二因以趣二果也。

  嘲调

  调去声谓弄也亦平声谓调戏也。

  不应立送分身

  唱散之后经无复坐之文知嘱累在后。

  若言经文次第

  地计嘱累在经末者谓生起次第当如是也故今难之以为非汝言次第者至如不轻品内明行少功多其功既多便合劝持如云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等而何故又以神力间之耶。

  而嫌妙经违论

  论云修行力有五乃至去如后品即嘱累在后也若安中间乃违论文。

  即是回梵文大梵字不尽

  彼经云大梵自在天子况自在天子是欲界主岂名大梵即名以大梵二字冠于自在天子之首者乃是译时回转大梵字不尽其理。

  悉以能契之行为权

  如疏云其智慧门即是叹权智也盖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为中为实道前为权。

  法悭

  吝于法施。

  药王菩萨本事品

  佛有诚诫

  如云勒修苦行非涅槃因又云若人断阴不如断心。

  胜热息善贼之疑

  华严经有婆罗门名为胜热求一切智从刀山上自投火聚善财疑念是邪法耶善财言能入此者是菩萨行等善财悔过投入火聚遂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等。

  尼干生严炽之解

  尼犍经云有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先为王说治国之法次为王说佛身相好及种性等乃令王观如来身云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依阴界入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

  烧身得兰

  梵语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体是鄙秽又翻为大罪亦言粗恶是重罪方便故也准目连问罪报经有犯兰罪者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岁数当五十六亿六十千岁墯地狱中问烧身者本得杀罪何故得兰答四分云倩他人杀己应得杀罪耶然自己命断无杀可犯以烧身是杀方便故故兰耳。

  开小乘遮不

  须开。

  遮菩萨开不

  不遮。

  两众如何

  布萨坐次一切各别。

  二体同异

  小乘戒体同号无尽。

  大秉于小取益何从

  涅槃终判太水并弘菩萨之心从大取益。

  小诵于大招损谁测

  但受声闻戒而辄诵菩萨戒者例如沙弥先诵四分至受戒时则无作不发名为边人小诵于大亦复如是至受菩萨戒时则大乘戒体不复发矣名为招损故戒疏云凡未受菩萨戒者皆名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得又旷师疏中有大乘布萨仪式其间有遣众慈云未受菩萨戒者出四分与遣众同。

  净秽并陈

  药王爱道。

  令物会三

  若在秽土必先施三而然后会也彼是净土云何施会耶然净土多种。

  疏说本事

  只一行半偈而已有经更添两句云供养诸如来者后人擅加笈多所译亦但六句法护所译七言偈亦但四句。

  疏支佛至无功用

  不段闻教故。

  余经要因功用者

  但叠四果但取下方释无作四谛。

  有五百具如前

  第一记。

  不老是乐

  玄文云达老死实相宝性论云恒即不老不变即不死。

  妙音菩萨品

  奉钵对治

  八万四千惑业是所治故。

  下从利他

  经中百千万亿众生受苦称名菩萨悉救。

  同在一名之内

  内蕴不轻之解外礼不轻之众口宣不轻之教。

  五品皆同定无优劣

  自行化他悉无有异。

  以人对法

  观世音从人普门从法余四品亦其人法当说出其义。

  疏化他门中第二意

  前科云药王下五品是化他流通药王品勖法师流通妙音观音两品是勖子弟流通。

  并是法华异名

  三千体寂竖超一切无相而相名妙幢相性净无染具于常乐名为净德中理遍摄照明自在名宿王戏理定离计名无缘种智可信名智印十界语言皆名佛言名解一切众生语言不舍真寂圆满六度名集功德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名神通游戏即定之慧能破惑闇名慧炬性具万德名庄严王性净照明名净光明一念净心具足权实功德名净藏即边之定有异偏小名不共圆光偏满空不住空名日旋余诸三昧义亦可了不复解释。

  疏问讯传旨

  经中无不孝父母有人用上一无字总贯下四句意云无不善心不无不摄五情不霅上读经义云除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外皆读为否乃成问善心不摄五情不。

  经或现梵王身

  梵释名体销经时不可不识今亦略笺梵王者菩萨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受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以权引实。

  帝释身

  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说种种胜论。

  自在天身

  欲界顶即魔王也修赤色三昧。

  大自在天身

  色界顶即摩醯首罗骑白牛八臂三目。

  小王

  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轮王为大粟散大附庸为小。

  准下释中

  普贤品中旋陀罗尼等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具足三释

  因缘中须具四悉通别异世界与拔等为人智能断惑对治观冥于境是法身等第一义此通别义悉在于圆约教也本迹如文。

  疏人有多种法有多种

  人法各有四教不同。

  罗汉尚能回福为寿

  边际定力回福为寿至弥勒下生回福为智即便入灭。

  疏一观也

  也应作意。

  疏若就于行

  谓若依境起观应名为世音观。

  疏道前名方便等

  道前道后义亦多种今文以二乘历别名道前入王三昧名道后。

  疏相似神通如上说

  法师功德品。

  疏修行中摄

  疏例如佛未值定光佛等文。

  疏如入法门中说

  疏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等文。

  疏修罗琴

  用师子筋为弦则不拊而韵。

  初略如释签中

  似多一初字签引博物志云伏羲造八卦神农造五谷货狄造舟维文造臼杵蚩尤造兵乃至嵇仲造车伯益造井蒙恬造笔。

  是名供养普

  今疏先结他化也次结自行玄文中先结自行次结化他义亦无任。

  此土识过而肉袒

  史记张禄元是范睢魏人也初仕魏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以睢为贤私赏金壁贾嫉之才于魏云范睢以魏密事告齐魏大怒拉胁折齿弃厕中睢求圊者出之遂易姓名曰张禄随秦使见昭王王悦之拜为客卿稍迁左丞相后须贾为秦使睢微服而出贾见大惊知是秦相乃脱冠肉袒入谢罪。

  疏大品空无尽

  经中历一切因果凡圣依正以明空义。

  大集八十无尽门

  经云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一切诸法不可尽初发菩提心已不可尽譬如虚空不可穷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因如是等发菩提心故不可尽乃至六波罗蜜无尽等。

  正在和合皆无自性

  为因智故境不因智故境亦因智亦不因智故境非因智非不因境故境此权境无性又因境故智不因境故智亦因境亦不因境故智非因境非不因境故智此权智无性然后以无性之智冥无性之境境智和合能显中道。

  疏善恶合为机

  单善单恶不得为机玄文云始自地狱终至等觉皆以善恶相带为机。

  经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疏云闻有四义若能通达四种闻义即闻慧心无所依无住无著即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

  有人以观世音三字着下句上

  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

  兴皇着上句末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

  下句上又足观世音三字

  连上句读者则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观世即时观等。

  疏果报火地狱已上初禅已还

  疏云阿鼻隔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节烟起畜生燠煮阳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若至劫烧须弥洞然初禅已下无免火灾。

  恶业火

  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难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术婆伽为欲火所烧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能破善业皆名为火。

  烦恼火

  行人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方便未成火难恒逼。

  如礼诸佛教说功异

  如救?口经施鬼神食时令称四佛名称多宝佛名者令鬼神转烦恼障及业障称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如来名者令鬼神俱除报障。

  经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

  如何须六十二等耶首楞严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

  疏格六十二亿遍菩萨等一圆菩萨

  别行疏中释之或异彼云田有高下薄瘠所致如供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乃至无学此亦非叹德之意乃是以下比高法应优劣耳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二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实际正等无异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是为正等。

  心境俱劣等

  疏云心有浓淡皆是前人心力所致何关观音(正文)准一多相即乃是正义也。

  加难解难知

  经云难解难入疏云十住始解十地为入论中此前更加三句谓难见难觉难知记云此难解方便可对闻思修解字误应云难见。

  乃增三句

  谓建大法幢然大法炬不断大法鼓。

  说三乘者谬矣

  首楞严经孤山判在法华部类而经中观音菩萨说三乘法如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现独觉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断十二缘我现缘觉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我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读者须和融之令无相违。

  经解颈真珠璎珞

  疏云颈者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解者表菩萨修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亦不着。

  受此法施

  疏云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法财即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名法施。

  咒诅诸毒药还著于本

  譬喻经中有清信士梵志从其乞饮不暇与之遂起尸使鬼往杀之时山中有罗汉教令归奉三宝于是至晓鬼不得便鬼乃悉反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清信士悟道梵志得活等。

  真观清净观

  别行记中云五观字皆去声呼真观空也清净观假也令地净故智慧观中也双遮双照平等大慧故慈悲观者以无缘慈观察众生又慈悲之法必用三观霅上音五观字皆平声。

  常愿常瞻仰

  上一常字据玄寂僧录音训云据藏经中及诸处古本皆是当字耳类如云当愿众生应当发愿应当系念当离放逸。

  悲体戒雷震

  记云悲体下一行诵口业初二句颂二轮化本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本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身名为悲体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慈意普覆名曰大云二轮既施然可授法。

  妙音观世音等

  记云五音字皆众生称唱之音菩萨妙智观故成三谛境双遮空有即妙音双照空有即世音此二字中智境也梵音是慈悲喜舍四观照之即俗谛照机不差名海潮音此二音字假智境也毕竟空智出九界情照众生音起二世相名胜世间音此一音字空智境也。

  或品似大益有大小

  如净佛国品五百长者得无生忍此益大也求声闻乘三万二千人智有为法皆悉无常得法眼净此益小也。

  或品似小益有大小

  如弟子品目连章中云法住实除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鹿故说是法时时八百居士发菩提心此益大也须菩提章中云不著文字文字性离是则解脱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疏云是悟通教即空之理得入见道真中分之通亦名小。

  或兼大小益亦大小

  如金光明忏悔品通三乘忏悔三乘该四教三障灭时各自得益又最胜王经云若欲求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亦应忏悔灭除业障欲求三明六通声闻独觉自在菩萨至究竟地求一切智等亦应忏悔灭除业障此品大小具四教义足。

  皆以向来三义销之

  类密不定。

  陀罗尼品

  敦之以咒术

  谓以咒通之令浅识者恭谨受持。

  幽显挟赞

  挟护赞助也幽谓鬼神显为菩萨。

  矫俗

  巫觋多诈。

  疏那达居士

  未检。

  大明咒等

  咒谓咒愿有二种谓显密也显露者大明等三是也秘密者今之存梵音者是也大论有问释提桓因何以般若为无上明咒答诸外道圣人有种种咒术利益人民诵是咒者得大名声入民归伏贵是咒故名般若以之为咒帝释白佛是般若咒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诸咒术能增长恶般若神咒能灭诸佛涅槃诸着何咒贪等是故名为大明咒无上咒者大或有上故次名无上无等等者等此无等名无等等皆破无明故并云明又诸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名无等又无等等者妙觉位也无能等此无等之位故名无等等已上并大论文。

  总用等

  辅行云遮恶为遮持持善为总持用此明咒遮恶持善闻者欢喜是世界余三次第以对三悉。

  别对三教

  大明破三藏小外之不明无上破别地前之有上无等等破圆金刚前心之有等若大论言破无明者三惑皆通称之。

  禳灾增益摄召

  禳灾如炽盛光增益如功德天咒满所求摄召如灌顶咒又责鬼神。

  并名真言

  托神咒以观真心如诵大悲咒欲求智慧者经云当于宝镜乎以观心镜镜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故名真。

  及以明等

  明真言无上明无等等明言。

  种子

  有佛顶陀罗尼名佛顶种子诵之者是了因佛之种子故。

  疏先陀婆

  涅槃经有四物谓盐水器马通名先陀婆。

  经膻帝

  有人呼于为千非矣准禅秘要经作释看切周本作书安切。

  疏俱有此鬼

  人用起尸鬼夜叉用起尸鬼。

  未损大仪

  或是义。

  妙庄严王品

  疏纷愀

  愀亲小切容色变也非矣应作湫子了切隘也。

  喀喀

  音客谓失于一餐。

  门闾

  力居切闾侣周礼五家为比使之以相比保五比为闾使之以邻侣相爱。

  甘苦无喜愠

  愠于运切怒也仆奉主优客之则甘而有喜过劳之则苦而无愠。

  噏赫

  噏许及切此乃内息耳应作翕谓盛也。

  不赀

  音兹货财用之无尽曰赀。

  笼樊

  樊谓藩篱也诗云青蝇于樊取飞舞不能出之义也。

  以勖受法弟子

  所将之众。

  今佛前光照相菩萨是妙音

  今佛前者妙音品也此菩萨事讫已归本国今悬指之耳言光照者或释尊光照其身或菩萨光明遍照言庄严相者经云百千功德庄严其身等。

  且从后记

  烧身在前献咒在后。

  双观师弟

  此谓妙音也诫云汝莫轻彼国及所将谓双。

  华德复为妙音所将

  为字去声呼。

  有称归心

  国名。

  疏四弘

  应作等。

  亦不的对

  不将慈悲喜舍对愿智神通方便四波罗蜜。

  疏余经为正道

  大论云三十七道品是菩提大品云欲以一切种智修四念处者念处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

  行行为助道

  九想十想不净观等。

  可具释之

  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左胁出水右胁出火并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共为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又空没现地地没现空及空中行住坐卧已上十六第十七现大身满虚空中第十八大复小现。

  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如前

  指方便品诸法实相界如因果。

  普贤菩萨劝发品

  疏所迳历处

  迳应作经经云所经诸国。

  释衣等三皆通两句

  法归如疏云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为室遮彼恶障以丑名之为衣余二例此。

  而为四释

  约位约智约门观心。

  而迷其本

  斥无启心投想之人。

  如鲁人耳

  家语有问鲁人曰仲尼何人也对曰东家丘我知之矣。

  疏欢喜如前说

  或欢喜地或欢喜住。

  经正定聚

  聚有三谓邪定不定正定邪定则博地不定则住前正定则十住本业璎珞经十信菩萨如空中毛此名不定聚据地正定在十住明矣然正定位宽疏谓十地若俱舍中诸圣人名正定造五逆名邪定自余凡夫名不定定聚名同大小位别。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四

  法华随经音切(凡为字平去二声慈恩别有章门今于平声人多去呼者音之其闻易解并去声者此则存略)

  赤城娑门 有岩 录

  序品

  阿若

  (上平声下惹音)。

  揵

  (巨焉切)。

  阿菟

  (上遏音下乃候切)。

  䭾

  (唐贺切)。

  离婆

  (下离音)。

  絺

  (丑夷切)。

  难陁

  (句)。

  孙陁罗难陁

  (句)。

  常为

  (平声)。

  普闻

  (文问二音)。

  尸弃大梵

  (句)。

  乾闼

  (上虔音下他达切)。

  乐干

  (上岳音)。

  稚

  (直利切)。

  佉

  (丘迦切)。

  骞

  (愆音)。

  无量义处

  (去声)。

  三昧

  (句)。

  天雨

  (去声下雨曼同)。

  曼

  (毋官切)。

  吒

  (陟驾切)。

  修行

  (平声应师去声)。

  般涅

  (上钵音下奴结切)。

  软

  (而兖切)。

  车乘

  (去声)。

  辇

  (力展切)。

  舆

  (预音)。

  楯

  (食尹切)。

  华盖

  (上户瓜切亦通华)。

  而被

  (平义切)。

  独处

  (昌以切下常处处林并同)。

  捶打

  (上之委切下顶音)。

  肴

  (胡交切)。

  膳

  (时战切)。

  芪

  (莫候切)。

  教诏

  (二俱去声)。

  纵广

  (上即容切)。

  幔

  (莫半切)。

  为欲

  (上平声下为当为说同)。

  语弥

  (上御音)。

  雨大法雨

  (上雨去声下雨字音)。

  应供

  (上去声旧音平呼)。

  说应

  (平声)。

  姓颇

  (叵音)。

  皆为

  (平声)。

  所为

  (去声)。

  懈

  (古隘切)。

  汝为

  (平声)。

  转次

  (上䧗兖切)。

  怠

  (待音)。

  方便品

  尽思

  (上即忍切下伺音)。

  度量

  (上徒各切)。

  苇

  (于鬼切)。

  犹豫

  (上余救切亦通平声)。

  为是

  (上平声)。

  时为

  (去声)。

  等比

  (必利切)。

  三请

  (上通平去二声)。

  唯然

  (上以水切)。

  是为

  (平声)。

  见浊命浊

  (句)。

  如是

  (句)。

  瑕疵

  (上霞音下疾移切)。

  此事为

  (平声)。

  稠

  (传音)。

  矜

  (君陵切)。

  玫瑰

  (上梅音下回音)。

  庄校

  (上牡音下教音)。

  [榼-去+宓]

  (宁音)。

  鍮

  (偷音)。

  鉐

  (石音)。

  铅

  (与夺切)。

  锡

  (昔音)。

  镴

  (卢盍切)。

  ?

  (胡卦切)。

  琵

  (毗音)。

  呗

  (薄卖切)。

  南无

  (谟音)。

  ?

  (第狸二音)。

  蔽

  (必袂切)。

  瞑

  (冥音)。

  正使

  (史音)。

  过于

  (上平声)。

  我为

  (平声)。

  譬喻品

  独处

  (杵音下我处同)。

  济度

  (徒故切)。

  法分

  (扶问切)。

  名闻

  (文问二音)。

  我为

  (平声此偈为字平同)。

  着邪

  (上直略切)。

  安行

  (平声)。

  所著

  (知略切)。

  数闻

  (上所学切)。

  我先

  (去声)。

  衰

  (所追切)。

  隤

  (社回切)。

  腐

  (辅音)。

  欻

  (许勿切)。

  嬉

  (许其切)。

  裓

  (古得切)。

  狭

  (匣音)。

  稚

  (直利音)。

  诱

  (酉音)。

  谕

  (喻音)。

  先心

  (上去声)。

  所好

  (䎢音)。

  锐

  (以制切)。

  推排

  (上以惟切应师二音一同上二土回切)。

  庄校

  (上庄音)。

  楯

  (食准切)。

  幰

  (虚偃切)。

  [纻-丁+死]

  (于远切)。

  肤

  (趺音)。

  妹

  (昌朱切)。

  仆从

  (去声)。

  匮

  (求位切)。

  妄不

  (否切)。

  不也

  (上弗音)。

  火难

  (去声)。

  躯

  (区音)。

  蔽

  (?诣切)。

  怨

  (于表切)。

  厌

  (于艳切)。

  陛

  (毗礼音)。

  圮

  (皮彼切)。

  坼

  (丑格切)。

  褫

  (池亦切)。

  䨱苫

  (上副下失廉切)。

  椽

  (直员切)。

  梠

  (吕音)。

  差脱

  (上楚宜切下他活切)。

  鸱

  (处之切)。

  枭

  (古尧切)。

  雕

  (凋音)。

  鹫

  (就音)。

  蚖

  (五官切)。

  蝮

  (孚六切)。

  蝎

  (许竭切)。

  蚰

  (由音)。

  蜒

  (延音)。

  鼬

  (余敕切)。

  狸

  (力之切)。

  鼷

  (号音)。

  臭处

  (去声)。

  咀

  (慈吕切)。

  蹋

  (徒合切)。

  䶩

  (在诣切)。

  啮

  (五结切)。

  搏

  (博音)。

  撮

  (七活切)。

  羸

  (力危切)。

  [门@(亚*斤)]

  (都豆切)。

  揸

  (侧加切)。

  掣

  (尺制尺列二切)。

  啀

  (五皆切)。

  喍

  (士皆切)。

  嗥

  (毫音)。

  魑魅

  (上丑知切下媚音)。

  孚乳

  (而注切)。

  噂

  (存音)。

  踞

  (居御切)。

  埵

  (朵音)。

  扑

  (平角切)。

  自乐

  (落音)。

  裸

  (即果切)。

  咽

  (烟音)。

  蓬

  (步红切)。

  窥

  (去随切)。

  牖

  (酉音)。

  爆

  (北教切又剥音)。

  折

  (食哲切)。

  窜

  (七乱切)。

  为火

  (上平声)。

  㶿

  (孛音)。

  先因

  (上去声)。

  蔓莚

  (上万音下以线切)。

  此苦难处

  (旧难处二字皆去声呼今依应师上平声下上声)。

  耽

  (都含切)。

  湎

  (弥兖切)。

  竞

  (其敬切)。

  苦难

  (去声)。

  缯

  (情音)。

  纩

  (旷音)。

  氎

  (叠音)。

  蓐

  (辱音)。

  傧

  (必刃切)。

  从

  (去声)。

  安处

  (上声下常处臭处独处并同呼)。

  此处

  (去声常生难处同呼)。

  能为

  (平声)。

  教诏

  (并去声)。

  累

  (良伪切去声)。

  我为

  (平声下则为同)。

  颦

  (频音)。

  蹙

  (足音)。

  诽

  (平去二声)。

  ?

  (苦骨切)。

  黧

  (力号切)。

  黮

  (他感切应师于斩奴)。

  娆

  (奴了切)。

  恶贱

  (上污切)。

  馲

  (牝落二音)。

  [马*色]

  (陀音)。

  棰

  (之委切)。

  为诸

  (上平声)。

  蟒

  (莫广切)。

  騃

  (五楷切)。

  矬

  (昨和切)。

  ?

  (力员切)。

  躄

  (僻音)。

  伛

  (于武切)。

  治

  (直之直至二切)。

  剧

  (极音)。

  抄

  (初教切)。

  横罗

  (上去声)。

  园观

  (贯声)。

  猪

  (猪同)。

  疸

  (七余切)。

  强识

  (上平声)。

  信解品

  估贾

  (二皆古音)。

  佣

  (容音)。

  赁

  (乃禁切)。

  出内

  (上又瑞切下而瑞切此依江南古师读之应师出字同上内字如常)。

  强使

  (上上声下强牵勿强并同)。

  愕

  (五各切)。

  何为

  (平声)。

  躄

  (毗益切)。

  而语使言

  (语御音下文除莫复与语又以软语作上声呼之其余并同御音)。

  所难

  (平声)。

  憔

  (最焦切)。

  悴

  (秦醉切)。

  使作

  (上上声下使人同)。

  先取

  (上平声)。

  坌

  (蒲闷切)。

  咄

  (当没切又掇音)。

  疑难

  (下去声下无难同)。

  名之

  (上通平去二声)。

  䬸

  (良刃切)。

  訾

  (紫音)。

  倦

  (劝音)。

  覆自

  (上芳六切)。

  乐为

  (上五教切又落音)。

  应受

  (上平去二声)。

  荷

  (上声)。

  能为

  (平声)。

  药草喻品

  卉

  (许贵切)。

  所行

  (平声)。

  山川溪谷土地

  (句)。

  [澍-士+上]

  (注音)。

  洽

  (狭音)。

  所雨

  (下雨于等雨我雨皆去声余并上声)。

  称其

  (上去声)。

  任力

  (上去声)。

  则为

  (下我为名皆平声余并去声)。

  晃

  (胡广切)。

  豫

  (预音)。

  掩

  (于俭切)。

  叆叇

  (爱逮切)。

  䆳

  (私醉切)。

  或处

  (下独处于并上声)。

  渧

  (帝音有作滴)。

  授记品

  秽恶

  (下乌各切)。

  砾

  (历音)。

  棘

  (居力切)。

  阜

  (房入切)。

  为佛

  (下见下下众为佛常为皆去声余并平声)。

  栗

  (力质切)。

  见为

  (上古电切)。

  饥

  (机音)。

  膳

  (食战切)。

  王教

  (下教食并去声旧音平呼不取)。

  姝

  (昌朱切)。

  称数

  (下去声)。

  语汝

  (上御音)。

  玫瑰

  (梅回切)。

  缯

  (情音)。

  意乐

  (下去声)。

  化城喻品

  地种

  (上声)。

  过于

  (上去声下文例此)。

  雨众

  (下更雨常雨普雨皆去声)。

  萎

  (于垂切)。

  玩好

  (下上声)。

  涕

  (他礼切)。

  惔怕

  (淡魄音)。

  瞑

  (冥音)。

  欲乐

  (去声)。

  为大

  (下为佛为众生佛为以为为沙皆平声)。

  盛诸

  (上平声)。

  纳处

  (杵音)。

  失乐及乐想

  (二乐皆落音)。

  ?

  (初六切)。

  语众

  (上御音)。

  应去应度

  (二应皆平声)。

  五百弟子授记品

  所为

  (下为一为宝明为僧为普明皆平声)。

  子不

  (否音)。

  沟

  (古候切)。

  壑

  (呼各切)。

  台观

  (贯音)。

  贸易

  (上要侯切下亦音)。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为一切

  (为侍者常为皆平声)。

  蹈

  (导音)。

  长子

  (上知两切)。

  唯然

  (上以水切)。

  名闻

  (文问二音)。

  法师品

  如来使

  (下去声)。

  荷

  (胡可切)。

  担

  (都耳切)。

  馔

  (士恋切)。

  佛所使

  (下史音)。

  过彼

  (上去声)。

  则为

  (下是为为室为座皆平声)。

  施功

  (下平声)。

  逗

  (豆音)。

  燥

  (苏光切)。

  处众

  (下处此皆上声)。

  闲处

  (下去声)。

  挂

  (卦音又胡卦切)。

  见宝塔品

  庄校

  (上去声)。

  以为

  (为一则为此为皆平声)。

  雨天

  (上去声)。

  薮

  (苏厚切)。

  慢

  (莫半切)。

  [〦/(刀*了*(留-刀-田))/(面-(百-日))]

  (袒号切)。

  掬

  (居六切)。

  遣使

  (下去声)。

  钥

  (药音)。

  为难

  (二俱平声)。

  手把

  (下博马切)。

  劫烧

  (下去声)。

  提婆达多品

  髓

  (息委切)。

  躯

  (区音)。

  捐

  (与专切)。

  椎

  (槌音)。

  蓏

  (郎果切)。

  所从

  (下去声)。

  阐

  (昌善切)。

  佛不

  (否音)。

  难行苦行

  (上行平声下行去声)。

  累

  (良伪切)。

  疾不

  (否音)。

  当时

  (上通平去二声)。

  持品

  练若

  (惹音)。

  为世

  (下为斯皆平声)。

  好出

  (上去声)。

  当着

  (下张略切)。

  铠

  (若[庬-尤]切)。

  颦

  (频音)。

  蹙

  (足音)。

  摈

  (必刃切)。

  安乐行品

  甚为

  (下以为名为则大失常为比丘能为为诸而为俱若皆平声)。

  行处

  (上平声下文例此)。

  亲近

  (下去声下文例此)。

  犍

  (䖍音)。

  叉

  (叉切)。

  畋

  (田音)。

  猎

  (良涉切)。

  捕

  (步音)。

  常好

  (下去声)。

  从颠倒生故说

  (句)。

  魁

  (苦回切)。

  脍

  (古外切)。

  炫

  (县音)。

  屏

  (必静切)。

  蔑

  (莫结切)。

  王于

  (上去声)。

  从地涌出品

  等比

  (下必利切)。

  行不

  (否音下易不同)。

  为从

  (二平声俱正)。

  独处

  (下杵音)。

  筹数

  (下上声)。

  被精

  (上去声)。

  奋迅

  (上方问切下信峻二音)。

  愦

  (古对切)。

  皱

  (侧教切)。

  寿量品

  数不

  (否音)。

  若着

  (下张略切)。

  捣

  (祷音)。

  筛

  (师音)。

  背丧

  (上蒲昧切)。

  恃

  (市音)。

  怙

  (户音)。

  时语

  (下御音)。

  雨曼

  (上去声)。

  治

  (平去二声)。

  分别功德品

  又雨

  (下去声)。

  随数

  (下去声)。

  缤

  (四宾切)。

  名闻

  (下问音)。

  羼

  (初限切)。

  为阿

  (下去声)。

  为此

  (下为如已为为已则为皆平声)。

  解佛语

  (上佳买切旧音胡买亦通)。

  楼观

  (下去声)。

  已为

  (平声)。

  卜

  (蒲北切)。

  随喜功德品

  为得

  (下宁为为人皆平声)。

  若长

  (知两切)。

  转教

  (上知兖切)。

  皱

  (侧救切)。

  乐具

  (上落音)。

  语余

  (上去声)。

  喑

  (音同)。

  哑

  (哑同)。

  不差

  (下楚宜切)。

  褰

  (衍音)。

  涩

  (色立切)。

  胗

  (轸音)。

  呙

  (口淮切)。

  黧

  (力号切)。

  可恶

  (下乌故切)。

  匾

  (?典切)。

  㔸戾

  (丽音)。

  狭

  (候甲切)。

  长

  (直良切)。

  窊

  (乌瓜切)。

  泡

  (四交切)。

  为譬喻

  (上平声下为人例此)。

  舆

  (预音)。

  解说

  (上胡买切又佳买切义通)。

  法师功德品

  别知

  (上彼别切)。

  拘

  (俱音)。

  鞞

  (部迷切)。

  所者

  (下张略切)。

  妊

  (汝鸩切又平声)。

  所盛

  (下成音)。

  诸观

  (下贯音)。

  常乐

  (下五教切)。

  为一切

  (上平声)。

  常不轻菩萨品

  诽

  (佛非切)。

  先所

  (上去声)。

  随从

  (下平声)。

  五百比丘

  (句尼字属句)。

  计着

  (下直略切)。

  而语

  (下去声)。

  行者

  (上去声)。

  如来神力品

  謦

  (去顶切)。

  欬

  (苦爱切)。

  则为

  (下平声)。

  嘱累品(累字良伪切旧音力委切非)

  药王菩萨本事品

  宿王

  (秀夙二音)。

  铢

  (殊音)。

  甄

  (居延切)。

  ?

  (子智切)。

  便语

  (下去声)。

  裸

  (郎果切)。

  盛满

  (上平声)。

  妙音菩萨品

  秽恶

  (下于各切)。

  动摇

  (下平声应师作去声)。

  雨于

  (上去声)。

  到已

  (句)。

  安乐行不

  (行平声下文除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外皆读为否亦有用无不孝之无字字总贯于下谓无不敬沙门邪见无不善心无不摄五情否)。

  变为

  (下平声)。

  以若干智慧

  (句)。

  度度

  (上平声)。

  普门品

  视

  (示是二音)。

  杻

  (丑音)。

  械

  (胡介切)。

  捐

  (与专切)。

  为施无畏者

  (句为平声)。

  蝮

  (福音)。

  真观

  (平声下文俱此)。

  陀罗尼品

  解义

  (解旧谓佳买切今谓亦通胡买切)。

  祢

  (奴礼切)。

  隶

  (丽音)。

  咩

  (莫也切)。

  玮

  (伟音)。

  膻

  (经音作输千切人多以干为千非矣禅秘要经作释看切又周本作书安切与干音韵同当知非千字也下咒中膻字皆同输干切)。

  簸

  (播音)。

  逻

  (郎贺切)。

  亶

  (多旱切)。

  [禾/六/(衣-〦)]

  (直实切)。

  枳

  (居纸切)。

  柅

  (女履切)。

  ?

  (迟音)。

  蹬

  (邓音)。

  頞

  (乌葛切)。

  泯

  (弥尽切)。

  醯

  (呼倪切)。

  如杀

  (下试音)。

  压

  (押音)。

  妙庄严王品

  当忧念汝父

  (句)。

  父王今已信解

  (句)。

  脱诸难亦难

  (上难去声)。

  (下难平声)立不

  (否音下字不同)。

  绀

  (古暗切)。

  普贤菩萨劝发品

  为诸

  (上平声)。

  即着

  (张略切)。

  缭

  (力乌切)。

  睐

  (力代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