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No. 611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一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叙意
昔天台智者大师。精持此经。得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通以三观解释此经全体。以至。百界千如。总归观心。其玄义释签。最为精详。但文博义幽。浅识难窥。概以为繁。而宗之者希。温陵禅师。创为要解文简义尽。托事表法。雅有指归。且宗华严之义。为一始一终。极为允当。以意在简要。未尽发挥始终源本。故观者未能洞达原始要终之旨。略为阙然。然二师判经全部。皆以后入品总入流通。似未彻归趣。学者漫视为寻常。致使佛意未畅。经旨不明。在文字不无为赘。清自幼入讲肆。听习不一。而窃有疑焉。时怀参究。往蒙
恩遣岭外。先辱达观禅师。闻予发难。为许诵此经百部。以消夙愆。及在行间。乃开道场于垒壁。集诸弟子课讽。众请讲说一周。恍然有契。遂以开示悟入四字。判其全经。众皆悦可。因笔为击节。始终一贯。而以华严信解行证四门收之。略无剩法。请益大方。间有许可。因思大纲虽挈以分品目。而经未会通。不便初学。复述品节。以彰全经之旨。犹略而未详。以宗华严发明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于方便品如来自叙甚明。第传者昧其源头。故学者不无望洋之叹也。故今复为通义者。以尊古德旧解。不敢妄为训释。但会通全经。以归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发明华严始终一贯之大旨。以畅如来出世之本怀。若合殊流而归于海。以重在纲宗。而文言可略。故通其大义。虽制不师古。而理有所宗。观者幸无以人废言。区区僭越之罪可逭矣。
悬判
佛说一代时教。古德分判浅深多少不一。贤首大师。分而为五。谓小始终顿圆。以此经为终教。以华严为圆教。天台智者大师。分而为四。谓藏通别圆。以此经为纯圆。以华严为别圆。谓带别明圆。是则二师似有相左。盖各有所尊耳。天台以为纯圆者。意谓此经纯谈实相。如大白牛。纯一无杂。三乘同归。五性齐入。理无不彻。事无不尽。究竟为圆。而以华严为别圆者。以四十二位之行布。谓借别明圆。此则未尽圆融果海。事事无碍称性之极谈。故独尊此经。不无贬损。以天台亲悟法华三昧。得处称尊。以显法胜妙。非谓抑扬贤首。以华严为圆。此经为终者。盖华严乃报身佛。据实报土。称性所演。圆圆果海法界圆融。自在法门。依正尘毛。一一称性周遍。虽言诸位义彰。因果交彻。无障无碍。故称为圆。而以法华为终者。以此经乃化佛所说。据方便土。曲引三乘。同归一极。所谓如来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佛知见者。乃一真法界如来藏心。舍那证之为法界海慧普光明智。是谓一乘常住真心。初成正觉于菩提场。即称此心。演说华严。顿彰圆融无碍法界。独被大机。而小根在座。如盲如聋。所化不广。所谓一门狭小。未尽本怀。故观树经行。三七思惟。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故以同体大悲。不起于座。遍现十方。垂应化身。示从兜率降王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法。度诸众生。而诸声闻虽证涅槃。而于一乘佛之知见。杳然绝分。因此费佛四十年中权巧方便。弹呵淘汰之功。至此法华会上。众志贞纯。才信佛心。乃有成佛之分。故一一授记。方遂如来出世本怀。至此利生之缘将终。故云终教。此约化仪事毕为终。而称圆者。乃收因结果。究竟摄入果海之圆。非自住圆融果海之圆也。故华严为顿圆。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经为渐圆。如合殊流而归于海。若龙女成佛。亦名圆顿。大论所明二经归趣。皎如日星。请观方便一品。则如来出世本怀具可见矣。是知经中喻称长者威德特尊。指佛报身而言也。一真法界。长者家也。华藏世界无量庄严。长者之富也。一乘因果。大白牛车也。前至宝所。法界归宁之地。即所谓妙庄严海也。凡所施设皆归法界。种种发露。何所不明。是故古德有判华严为根本法轮。诸方便教为枝末法论。法华为摄末归本法轮。而教中所显不出理行因果。以理行为因。证入为果。愚谓四十年前方便引摄。至楞伽会上说自觉圣智。识藏即如来藏。显理圆心妙。经云。我大乘非乘。已有开权显实之意。至法华会上。纯谈实相。一色一香皆归中道。显行圆境妙。理行既圆。心境皆妙。佛之知见。了此而已。如来出世本怀。无余事矣。故三乘人开此知见。故一一授记即入涅槃。所以为终。引归法界。方为究竟。此贤首约化仪判为终教。极为尽理。温陵约与华严相为始终最为有见。第未尽发扬耳。但谛观经旨。融会教观。妙契佛心则了无剩法矣。
释题
题称妙法莲华经者。乃直指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以立名也。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总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而为法界之全体。一切圣凡染净因果无不包含融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染不垢。出尘不净。是以舍那如来。证穷此心。故心境一如圣凡平等。众生本具。故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良由诸佛悟之。而为普光明智。名佛知见。众生迷之。而为无明业识。生死根株。一见此心。当下是佛。此心之妙也。华藏世界依正庄严。重重无尽。微妙圆融。尘毛草芥依心而立。实相无相。此境之妙也。心境不二。纯是一真。故称妙法。然此妙法。众生迷之名为藏识。诸佛悟之名如来藏。依此一心建立法界。名莲华藏。是以真妄交彻。染净融通。因果同时。始终一际。故约喻。则取象莲华。约法。则直指心体也。然而此心。在佛则为普光明智。亦名实智。又名一切种智。亦名自觉圣智。故名佛知见。在众生。则为根本无明。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但以无明葑蔀而不知。故诸佛出世单为揭示此心。使其众生自知自见而悟入之。故曰诸佛如来唯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唯以此事为大。更无余事。是为如来出世本怀。甚矣此心之难悟也。惟我舍那如来。初成正觉。于菩提场。顿示此心。演大华严。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罗。名为一乘。独大根众生。见闻得益。而下根劣解。身虽在座。如盲如聋。故兴同体大悲。观树经行。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故现应化身。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于鹿野苑说四谛法。度诸声闻。原其本怀。特为开示佛知见也。以众生根钝自兹以来。经四十年。劳佛种种无量方便。群机不悟。久被弹呵。方有信佛之心。直至法华会上。见其根机既纯。谛信此心。即为一一授记成佛。所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释迦出世本怀。今日方遂。故尽情吐露。历叙一往同患之苦心。以了利生之能事。于此不久。即入涅槃。所谓应迹之终也。故如长者将终。委付家业。是知此经。如付家业之嘱书。乃为一代时教之流通。以一向不说。谓之护念。今日乃说。是为付嘱。故事该已往。义在言外。苟非圆照法界。妙契佛心。而以区区文字求之。则渺无归宿。了此一题。则于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乃东晋五胡乱华。姚兴有国之号也。初前秦主苻坚。见道安法师。尊称为圣人。安曰。贫道非圣。闻之西域龟兹国。有鸠摩罗什者。是为圣人。檀越欲见。当可迎之。时坚以铁甲七万。命吕光为将。伐龟兹取什。及至围城。王曰。吾与中国相邈远。素不相通。何为见伐。光曰。大秦天王。闻王国有圣人鸠摩罗什。欲请归供养。非利王之土地也。时什年方二十。乃龟兹王甥。智辩非常。业已为王讲般若经。王曰。什乃吾国之宝。岂肯轻弃听其命耳。王久不解。什请于王曰。以贫道之故。而苦其民人。非慈悲之道也。愿请行。即当返耳。王不得已。遂遣行。光迎什入关。闻坚已卒。姚苌自立。光遂据凉州即位。国号大凉。未几光卒。子绍立。为太原公吕纂所害。纂立。又为吕超所废。立吕隆数年。什皆被幽。姚兴弘始三年。遣师伐隆。隆降。遂奉什入长安。秦主师礼之。什在凉。为绍等挫辱。有不堪其言者。师安忍之。及见秦主。初甚敬重。次因西域梵师。有持禅波罗蜜经至者。与什甚契。兴欲留之。梵师不住。遂弃去。兴怒。阴遣使者。袭杀于关外。因疑什。恐有去志。乃赐宫女与什。谓续佛种。以占什意。什逆知之。以为法情深。遂纳之以释其疑。译此经时。始居草堂。正当危疑之际。而以法为重。乃不避嫌。成此法缘。因见古人忘身为法。备历艰难。什灭葬后。塔前生青莲华。姚兴启塔视之。华从舌根而出。非大圣示现。何以有此哉。初肇公同居译场。秦主雅重。未几什入灭。而肇亦被害。悲哉。
此经二十八品。大科为三分。前序一品。以彰说法之由致。判为序分。正宗一分二十七品。以开示悟入四字科之。从方便品。至法师品九品。为开佛知见。见宝塔一品。为示佛知见。从提婆达多品。至嘱累品十一品。为悟佛知见。从药王本事品。至普贤劝发品六品。为入佛知见。开示悟为信解。入为行证。品末数句。为流通分。以终焉。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至)亦与眷属俱。
此结集法藏之仪式也。乃世尊临灭。阿难所请最后垂范。诸经通置于首。具如常解。惟佛说法各称机宜。其所列众以当机为首。此经乃最上一乘教菩萨法。而以声闻居前者。以今开权显实。特为引摄二乘入佛知见。授记作佛。故为上首。若夫叹德。则曰诸漏已尽。心得自在。正显诸二乘人心已调柔。堪受大法。斯正机熟得道之时。若下所列诸弟子辈。则其人也。其有学比丘尼等。亦首居者。以佛所化者。有因。有亲。余皆属因。此则亲也。缘因佛性。正为此耳。向下各为授记。是为了因。佛性显了。利生之能事毕矣。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此序广列法会之众也。诸大菩萨。乃助佛扬化。为法眷属。以佛为出世至圣所说之法。乃绝世之谈。自非法身大士。何能鼓簧。文殊是七佛之师。而能妙契佛心。故居上首。此经以智立体。是所宗故。至若诸天人王龙神八部。常随佛化。为护法众。故俱在座。以如来出世为化众生齐成佛道。是为本怀。今为诸二乘人一一授记各得成佛。将毕利生之事。正似长者将终委付家业。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为作证盟而付嘱之。此所以灵山一会不少一人。可想见其胜集也。若华严集众同异生身有四十二。以表各得一位法门。圆成果海。是知诸经列众。各有所宗耳。
上为通序。下为别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此别序发起此经之由致也。将谈妙法。先说无量义经者。以四十年前为三乘人所说诸法。皆方便施设。未离心意识量。今将显示一乘实相佛知见地。故先说此经而为前导。意欲诸人离心识。出情量。乃可入佛知见耳。此经乃诸佛秘密心法。如轮王顶髻中珠。不妄与人。故为佛所护念。此已显心法之妙矣。复入无量义处三昧者。以显寂灭一心实相真境。非散心乱意可窥。必从三昧而观。方可深入无际。故三昧亦名无量义处。此已显境妙也。心境皆妙。而全经之旨。已彰于此矣。意显了此心境。方为成佛之真因。故天雨四华。非入此心境。不足以翻破无明。故地摇六震。已显妙法全体大用。所谓先以定动者也。法会大众。昔所未见。故皆欢喜。不知所以。故但观佛而已。冀有所授也。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全彰法界真境也。白毫相光。表中道妙智。所谓自心现自觉圣智境界也。以一真法界普光明智。一切众生动乱根尘识界。皆是此智随缘变现。今此智现前。洞然照澈了无隔碍。故遍照东方万八千界。三界苦乐之依处。六道众生之轮回。诸佛成佛之始终。菩萨利生之妙行。皆不离此智用。故皆圆现于光中。了此一光。则净秽情忘。生佛平等。而一乘实相佛智见地昭然心目之间矣。所谓后以智拔者也。全经大旨。尽见于斯。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至)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弥勒问明实相真境也。一乘妙法实相真境佛知见地。已尽露于一光之中矣。四众昔所未见。故惊而起疑。殊非心识思量可到。弥勒虽圣。识情未透。故不免分别。所以腾疑。以文殊大智必能了其原由。且以历事多佛。必曾见其实事。故须请问以决之。至于所问光中所现六趣众生之情状。诸佛利生之事业。菩萨修行之始终。乃至种种求道之因缘。供佛舍利之妙行。历历明见。且谓如来入定须㬰之顷。光中乃见众多久远之事相。纤悉不遗。何缘有此。殊不知舍那如来于菩提场说华严时。入普光明智刹那际三昧。乃现十界身。星罗普应。处处说法。利益众生。是知鹿苑至今四十年中。所作事业。未起刹那三昧。此岂劣解众生心识分别所能知耶。是则一往所说未尽光中之事。今日乃露法界之一班耳。故了此光相。则洞见佛心。是谓悟佛知见矣。此非心识可知。亦非言说可到。实为妙法之全体。务在妙悟绝言。是故世尊将谈妙法。先以一光为前相也。吾人苟能睹此光相。不言而喻。又何堕落葛藤窠臼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至)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文殊总答问意也。夫瑞不虚应。应必有由。故知现瑞将说大法之前相也。雨以润其焦枯。螺以壹其众志。鼓以策其疲怠。皆说大法之譬也。以大法希有。恐作寻常。欲生难遭之想。故先以瑞事警发。故曰欲令咸得闻知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至)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引灯明之本始。以证释迦祖述其道。以显妙法传续有由也。佛号日月灯明者。以日月通乎昼夜。照不及者。则灯以继之。此常然大明不昧。以象普光明智之德也。能证此智。即名为佛。故十号具足。以佛所证根本实智。故所说法称性而谈。故初中后善。随机分别。故说三乘而为一乘之方便。故曰令成一切种智。引古证今。此则释迦化仪相同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此历叙从前二万亿佛名字皆同。而说法亦同。以明佛佛道同。以显妙法心心相印也。名号及所证既同而说法又同。故初中后善。以其本智乃转八识之所成。故最后佛未出家时而有八子。此本觉在缠之象也。八子各领四天下。谓其识不离四大根身也。赖耶出缠故闻父出家。诸识悉舍染污而俱成智矣。故云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常修梵行也。释迦本既同古。而迹亦相类。本迹既同。而无不同矣。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灯明相传至二万亿佛。是知佛性种子前无始也。时至而说无量义经。入无量义定者。则佛佛以开佛知见为究竟之谈也。雨华动地放光等事一一同今。以显实相心境始终不二。寂灭真常。是为希有之法也。而彼众腾疑。则难信难解从来旧矣。非特今也。彼佛出定即说妙法华经。足证开权显实之法。自古佛佛说法之弘规。以此可知今日之事矣。彼佛说妙法时。六十小劫之久。而听众谓如食顷。是知一乘妙法佛知见地。为普光明智。不离刹那际三昧也。一入此三昧。则生灭见亡。顷久一致。了无身心之相。则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所以无有一人而生懈倦也。说此经已即入涅槃。诸佛利生了此大事。则出世之本怀毕矣。以此则知我佛不久涅槃时至也。将灭而授德藏之记者。欲以此法付嘱有在。冀将传续于无穷。足证此会弟子各当成佛有分也。彼佛灭后妙光持法华经八十小劫。为人演说者。以显一乘佛知见地。究竟不离智用也。灯明八子皆师妙光者。以显妙观察智。在因则有转染令净之功。在果而有鉴机说法之用。所以八子皆令成佛也。八子最后成佛者。号曰然因师妙光灯而成果。亦仗持经之功用。然灯又为释迦之本师。则其妙法展转传授有自来矣。以明古今一道也。然此佛之知见殊非识情思量分别之境。故求名贪利者而不通利。且以善根为成佛真因。故得值多佛。此又为今日声闻得记之证也。故文殊结指其人曰。彼妙光者我身是也。求名菩萨则汝弥勒是也。弥勒既曾在昔持经。而疑现前之事者。信乎此法非识心分别之境也。历观往古入定放光之瑞相。出定说经授记之因缘。则知今日必说大乘妙法莲华经也。此乃悬序。即今法会之因由。先示实相寂灭之心境。全体大用。一念顿彰。此非言说可到。故放一光圆明显现。以借文殊大智为众傍通。毕见如来出世之本怀。即四十年来未起普光明智刹那际三昧也。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故后正说妙法。但云如是而已。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至)以求无上道。
此颂长行入定放光。及光中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一一相同。但于唱灭。详出教诫勉勖之辞。及灭后起塔四众精进求道之事。此又预为今会最后之垂范也。以见佛法难值耳。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至)令尽无有余。
此颂助化传宣显益皆同。结证必说妙法华经。而先以光瑞为方便也。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者。以佛知见寂灭心境。殊非言说思量可到。聊以毫端三昧示之。所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要使诸人直下便见。不隔丝毫。所以宗门诸祖。棒喝交驰。扬眉瞬目。无非直指西来的意。此则不待言说而为方便也。人者苟能了此光相。则日用现前二六时中。咳唾掉臂无非法华三昧矣。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正说之初。品以方便名者。以第一义谛。平等寂灭。超情离见。无作无为。是则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段真风。凛凛充塞。浑沦现成。所谓向上一路。空劫已前。唯佛与佛。乃自知之。是谓佛之知见。岂假作为。良以众生迷而不悟。劳我世尊。舍自法乐。脱珍御服。着弊垢衣。现身三界。曲为今时。发扬此事。是则才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则彻底为人。通身吐露。早已大垂方便矣。及至出家。入山修道。成佛说法。四十年来。去来坐立。常为此事。更无余事。则从前一往种种施设。无非特为众生指示本分向上一事。何莫而非方便耶。柰何众生垢重情深。一向不悟。所幸淘汰既久。根器渐纯。将有开发之机。故世尊今日。特为大众。吐露本怀。显示本有。故为此会说法华经。开示佛之知见。以明出世之因缘。令诸众生。各各自知自见。自信自肯。悟入而后已。方惬本怀。所以各为授记者。正显但信自心。即名为佛。一悟此心。则染净情忘。法法皆妙。心外无法。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所谓一乘妙法佛知见也。以此寂灭离言之道。非言可到。故先入定以示其微密。放光以彰其圆妙。是则前之光瑞。又为今日之方便也。大众不悟。犹自惊疑。故假弥勒文殊。傍通一线。是为方便之方便也。悲夫。大众毕竟茫然。故我世尊重打葛藤。此则一落言诠。又为此法之方便也。故以名品。此连下八品。判为开佛知见者。以众生本有佛之知见。向被无明封蔀而不自知。故如来出世特揭而开之。然此开字。约佛则为揭开打开。开除之开。故云开方便门。下经云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在机则为开发之开。所谓悟自心者如莲华开。然尽三周说法通为开者。以世尊一往四十年前所说三乘之权。意要闻者了悟一心之妙。以三乘人不得离言之旨。但执权说以为真实。故不信自作佛。今则开除前权打开秘藏。顿显一实。故上根闻说。即信自心。非智者不能。故法说一周。独舍利弗一人领悟。而中根之士。因譬方知。故譬喻一周。四大弟子领悟。其下根之士。终为绝分。故广引宿昔因缘之事而后方悟。故千二百等皆从因缘一周而领悟也。其说虽长。总要当机的信自心是佛。所以一一授记成佛。是以极尽如来神力。为众发扬。今日才得大众发真信心。名虽领悟。但醒悟之悟。非悟入之悟。其实但入信门而已矣。历观后文。许以信得入。及诸弟子自叙昔日不信之辞。及身子领悟。四大弟子述成。乃以信解标品。故开佛知见重在信心。正与华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以信为基本也。故虽授记。而犹历多劫。事多佛。正同四十二位。乃由信解而后行证也。苟不立诸位。则历劫无明。何由顿净。无上佛果。岂能顿圆哉。请观化仪。则知如来说法始终之意也。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世尊出定。称叹诸佛二智甚深。以证己智。将以开佛知见也。诸佛本智。证穷法界。彻尽尘毛。故实智甚深。随顺三乘机宜。所说九部诸法。通为引摄众生。入佛知见。故为入智慧之门。言虽种种。差别不一。皆为指示一心究竟佛知见地。言近指远。难解难入。故为权智甚深。诸二乘人。浅智著相。不能了达离言之旨。故不能知。非智不入。故身子当机。意抂激发二乘也。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徴释二智甚深所以也。以亲近多佛。则佛之心印尽得之矣。尽行道法。则佛佛修行妙道。利生规则。尽习之矣。其所造进。不至彻法而不已。以勇猛精进。故实德内充。而名称普闻。如此名实并隆者。以其成就未曾有法也。故为众生随宜所说诸法。皆为发扬第一义谛寂灭之旨。所以意趣难解。故非二乘所知也。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此佛自叹二智甚深。以明从前方便之所以也。以诸佛证已。则己智之甚深可知。故自出世成佛以来。四十年中。所说九部诸法。以种种因缘譬喻无数方便权巧法门。无非显示一乘。引导众生离生死着。入佛知见而已。法虽差别。而心本一真。以我如来权实二智皆已具足。故称性而说。方便权中。已具知见之实。诸二乘人。随言取义。故不知究竟归趣。所以难信难解。开权显实。已揭于此矣。
舍利弗如来知见(至)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叹二智甚深之因也。由亲近多佛。尽行多法。故所证真实知见。广大深远。即诸佛之德用。若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十力四无所畏。禅定解脱等一切诸法。一一深证穷极。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以其所证实智既深。故德用无边。此在华严所明佛智佛境界佛功德等。一一称真法界。皆以海言。方知广大深远也。由其所证者深。故随顺机宜。善能分别种种巧说诸法。观根逗机。言不逆意。故柔软。应不失时。故众悦。此权智甚深之妙也。佛之德用。说不能尽。总而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皆成就。此其所以诸二乘人不能知也。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正显诸法实相也。既说而又止之者。盖显此法迥出常情。未可轻谈。恐其闻者惊疑不信。故秪可但言难解。不敢言其所以也。然所以不可言者。以佛所成希有之法。诸三乘人难信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之实相。此乃离言难解之法。岂可轻谈哉。下释诸法实相难解之所以。然诸法者。不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耳。尽此十法而已。皆易见而易信者。何难之有。以即诸法以显实相。故深妙而难解也。何谓诸法实相耶。若言其相。相即无相。相如也。若言其性。妙性天然。性如也。若言其体。体自真常。体如也。若言其力。力用称真。力如也。若言其作。作而无作。作如也。若言其因。生本无生。因如也。若言其缘。性空成事。缘如也。若言其果果不离因。果如也。若言其报。业性昭然。报如也。若言本末。则始终一际。本末如也。以上诸法。一一是如是之法。故究竟平等。寂灭无二。此诸法之实相也。以可信可解者诸法。三乘皆知。而难信难解者。即诸法以明实相。此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殊非二乘可知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重颂二智甚深难解。以显究竟实相也。称佛为世雄者。无雌可匹曰雄。谓佛超出凡圣而独尊之称也。言道场所得果。正指卢舍那佛。于菩提场。初成正觉。证穷法界海慧。乃旷劫修因所感之果。此佛自证之境界。故唯佛悉知。言如是大果报者。正指华藏世界无量庄严。圆融果海。交彻无碍。故云种种性相义。此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果海离言。不可说示。故云言辞相寂灭。此离言之道。非思量分别之境。岂三乘人所堪耶。但可以信入耳。此颂正为究竟一实之地。为今所归之极致。以长行未尽。故颂中特发明之。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至)亦复不能知。
此历颂三乘不知二智之甚深也。身子智慧第一。假使满世间之身子。固不能知。即正使满十方之身子。合弟子之众智。亦不能知。身子虽智。不如独觉之利智。亦满十方。如竹林之多。合众智为一心。尽亿劫之长久。亦不能知。独觉虽利。不若菩萨之大根。如稻苇之多。即充满十方。合一心于恒河沙劫。咸皆思量。亦不能知。新发意之菩萨。不若地上不退之深证。合恒沙之众心。思而求之。亦不能知。信乎佛智甚深微妙也。以佛智如空无所依。超出思量心识之表。而三乘人以所知心。测度而求其境界。岂可得乎。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如九重深密事。不许外人知。而佛智甚深。总非九界众生可知耳。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引之令得出。
此颂诫。令当信妙法。亦信三乘是权也。以实相离言之道。非心识思量分别之境界。而三乘人。以心思测度而求之。此其所以难知也。以其法不思议甚深微妙。故唯佛与佛乃知之耳。诸人但当信之而已。若信今是实。信昔是权。则可舍执着而悟入之也。大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是岂可以执着思量而求之耶。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此身子因佛止而不说。乘大众之疑而请也。世尊此会入定放光。现希有事。大众无不惊疑。所幸文殊已释之矣。今方出定。不待众问而自极叹二智之甚深。且云从前所说之法意趣难解。二乘所不能知。然一向闻佛所说一解脱义。我等已得。何尝不知。而今世尊一旦无故而作是说者。此我众心甚可疑也。此正二乘但信佛语。执吝之心未舍。将以昔证为实。不知是权。所以因斥而起疑。即身子虽智。而亦未免怀疑也。愿闻今日称叹之因缘。所以为众请说。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至)欲闻具足道。
此重颂请意也。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故称佛为慧日。四十年前未曾称叹甚深不可思议之法。故云久乃说之。无问而自说者。以是道场所得法。乃佛自证之境界。非众所知。故无能发问者。即我虽智慧亦难可测。故不能问。所以无问而自说也。况所叹之法。是世尊寻常所行之道。众皆以为已知矣。而今极叹其甚深微妙。唯佛自知。殊非三乘所及。所以大众生疑也。众等皆疑。我亦未了。敢问世尊所叹者为是究竟之法耶。为是所行之道耶。若是究竟法。则是道场所证。唯佛自知。固非我等可及。若是所行道。则四十年来。众所同见同闻。而共知者。业已取证矣。何甚深之有。此其所以生疑也。欲闻具足道。则究竟所行。皆愿指示归趣也。故敢以请。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此因请说而重止也。所以重止而不说者。以今日开权尽废三乘。打破向家之窠窟。如家国之丧亡。恐其皆当惊疑也。夜光投人鲜不按剑。况无上妙法乎。是以未敢轻易投人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此申重请必说之意也。意谓世尊所以不说者。将为此会智浅根劣而不信耳。今观四众根利智明必能敬信。必不负世尊开示也。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至)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此出再止之意也。所以止之而不说者。非是秘吝。亦非无机。第恐增上慢人闻而不信。以此辈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以为足。必生诽谤。则不唯无益。而返害之。将堕恶道。以妨此等。故不若不说为嘉耳。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至)则生大欢喜。
此申三请之意也。身子所恃而恳请者。以观此会大众皆久受佛化者。必无增上之俦也。然下退席之众。皆与身子同一法会。周旋久矣。而竟不知其人者。可见人之相与知心之难。即此可进增慢之俦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因恳请许说也。佛为此会业已入定放光动地。最先警发群机矣。此非小小因缘也。及方出定。即便称叹二智甚深。而又无问而自说矣。宜乎径谈。何以将说而又止之。必待再三恳请而后说者何也。一则以显二智甚深难信难解。未可轻谈。二则发其二乘乐大之心。坚其笃信令生希有之想耳。以二乘人一向与佛周旋。视为寻常。而其所说之法。易信易解。故遇便信受。不以为难。即有不信而所损不多。以其法乃权设。人乃小果。尚有可待之时。今则开佛知见。为一乘成佛之真种。况微妙甚深。若轻说则仍前如言取义而不入。或我慢轻忽而不信。则永断佛种。绝成佛之真因。或致诽谤而堕恶道。则所损者大。故待再三恳请而后说也。观华严将说十地而金刚藏必须三家五请而后说者。一以恐其有损而不说。二则以其地法深妙难解而不易说。且法界海会。纯一上机。宜其随说。而有郑重若是。今法华一乘实相。正是华严法界之地体。况二乘劣解。力所不堪。若轻投而不信则永断善根。再无成佛之机矣。且如来化缘将毕。时不待人。安有从前之日月哉。所以必须众志贞坚。可一变而至于道也。三止之意岂徒然耶。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至)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此上慢退席以策群机也。当许说时。座下有五千人礼佛而退。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者。正以警发二乘当舍夙习而以虚心受教也。增上慢者。己实未得未证而自以为已得证。故谓之上慢。又且自高于已得证者。云增上慢。此辈自以为足。其心不虚。无受教之地。若闻妙法而不信入。则永断佛种。此在座与二乘同列。皆有自足之心也。如后身子与四大弟子皆云。佛说一解脱义我等已得。又云我等已得涅槃。而不复进求无上菩提。是皆增上慢俦也。以其执着夙习知见。安能得入一乘妙法哉。故今退者不止。正欲激发此辈令舍旧日名言习气。自净其心。可受今日之教也。若留而惑众。则大负如来深慈矣。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喜机纯可说也。无复枝叶纯有贞实。则益坚众志。故云退亦佳矣。楞严云。若有一人不清净者。则使道场终不成就。况五千乎。故以退者为佳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此正说妙法也。如来极尽神力。刚道如是二字而已。信乎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如是者。直指之辞。法者。即前相性等诸法。然诸法未见其妙。但即诸法以见如如。是为妙耳。若见诸法之妙。则心外无法。一切真常无非实相。了此即名为佛。故如优昙华时一现耳。优昙乃瑞应华。三千年一现。现则有圣人出。此则待时而现也。以喻一乘妙法。寻常不说。必待机熟得道之时而说也。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言不虚妄。
上已直指妙法全体。但以难信难解。此下所谓分别解说。盖不得已而有说也。以其难信故。最初教以当信。以前三乘之法。二乘皆执为实。今一旦废之。恐其不信。故诫以信佛所说。言不虚妄。此正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开权显实已尽于一言之下矣。向下无非发明此意。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至)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明权即是实。以显一乘之妙也。诸佛随宜说法。皆以为权。殊不知意趣难解。以即权即实故难信耳。下徴释之曰。何以权即是实。以无数方便演说诸法。皆离心意识境界。以显佛知见地。原非思量分别之境。而二乘人以思量求之。故不能解。所以唯佛与佛乃能知耳。所以即权即是显实者。不待今日。故云诸佛本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言一者。谓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也。心外无法。故曰一。广大包含。生佛平等。依正不二。故曰大。诸佛证此自利利他。故曰事。以众生本具为因。诸佛为此出世助发为缘。单因此缘此而出世间。更无别事。故四十年来种种方便开示者此心耳。故下又徴释之曰。云何名一大事等。此又分别解说一大事也。所言一大事者。乃众生本具真心。即佛之知见也。然而此心但为无明所蔽。故诸佛出世。特为众生揭开而指示之。令离妄染而得清净。使自悟入。为此而已。岂更别有他事哉。故结之曰。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知诸佛但为教化菩萨令其成佛。唯此一事。原非为教二乘也。岂有二乘三乘为实事哉。此则如来大畅出世本怀。尽废三乘之权。独显一乘之妙。极尽于此矣。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至)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此历引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以证释迦今日言不虚妄。以有宪章祖述也。佛意谓我以无量方便演说诸法皆为一乘佛知见者。非创为也。乃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佛皆以无量方便种种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令诸众生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直至成佛而后已。佛佛皆然。是知诸佛但为教化菩萨。直令悟入佛之知见。以此为能事。是故我今遵诸佛说法之仪式。所以先说三乘者。以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故不得已。随其本性而开导之。以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即其所说皆要众生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耳。十方世界尚无二乘三乘。我何独异于诸佛哉。此则痛斥二乘。尽废昔权。如来出世本怀毕露于此矣。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叙诸佛出世不得已而说三之意也。佛佛出世。所以必说三乘者。以处浊恶之时也。众生刚强垢重而难化。不得不随机而调伏之。所以费尽无量无数之方便。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岂得已哉。劫浊。谓同造恶一类众生。同聚一时。故名劫浊。执断常等具六十二种邪见。名见浊。众生心识。但以妄想贪嗔痴等扰乱其心。名烦恼浊。以不净种子。发业润生。合成众生。名众生浊。业识命根随生死业。故名命浊。当此时世浊乱之极。岂可顿教成佛哉。所以广用方便者此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此痛斥二乘。令坚一乘之信也。华严地上菩萨名真阿罗汉。且地上菩萨大阿罗汉。岂有不知成佛之事哉。故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若不知诸佛但教菩萨事者。此则非佛弟子。所谓假名罗汉辟支佛耳。故下领悟。则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阿罗汉。所云非真阿罗汉者。以不信此法故也。且我弟子既证罗汉。得出生死。即当上求佛果可也。今执着小乘而自以为足。不复进求菩提者。皆是增上慢人也。若果真是阿罗汉。岂有不信成佛之事哉。此斥之深而欲信之切也。若现前亲见佛闻法。无有不信此事者。除佛灭后不得见佛。但能持经。容有不信者。虽比时不信。但能受持解义者。亦作成佛远因。此人若遇余佛亦得决了。所谓金刚种子。历劫不磨。如人食之终当透皮而出。此正华严所说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以佛性种子为成佛之真因。固当信重。故云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等。以结章首之言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至)唯有诸贞实。
此颂退席之众也。长行通举五千。颂列三等。虽云上慢我慢不信。总之皆一阐提也。缺戒护疵。则根器不净。小智糟糠。则智浅心粗。以无福德。故不堪受法。所以去耳。此众贞实。故当说也。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至)以故说是经。
此颂即实明权也。初一偈总颂。谓佛所得法。乃道场所得一乘实智佛知见之大法也。以众生不堪。故以方便权巧而为说之。此三七思惟。正为此也。众生心所念下一偈。颂不堪之所以。良由众生心念行道邪正欲性好尚善恶业果。种种若干之不同。皆非受大之根器。为是等故。不敢说大。佛悉知是已下两偈半。正明施权。谓既知根器不堪。不得不以方便权巧而化之。此九部法。皆为此辈而说也。修多罗。云契经。伽陀。云孤起颂。本事。说佛本行。如提婆达多忍辱仙等。本生。说佛往因。如十六王子等。未曾有。即希有之事。因缘。即种种缘法譬喻。如下火宅等。祗夜。云应颂。优波提舍。云论议。此叙小乘九部之权法。正为二乘而说者。若加方广自说授记为十二部。总为随机之说也。钝根下四偈半。颂即权明实之意。谓以钝根乐小之人。虽近多佛。而不行妙道。故为生死众苦所恼。愍此等故。说小乘之涅槃。设是方便。其实意要引入佛慧。如下化城之设。意在引至宝所。但密意调伏。未曾明说汝等成佛。一向不说者。以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然大非九部之外别有也。但知九部随机之说。专以引入大乘为本怀。因为入大。故说此经。非别有大乘也。即权明实之意。尽揭于此矣。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至)皆成佛无疑。
此颂今为大根显实也。心净根利。行深妙道。则异上钝根。堪荷大法。故为说大乘。所谓正直舍方便也。故记是人来世成佛。以此大根深心念佛。则心与佛冥。修持净戒。则不贪着生死。一闻得佛。大喜遍身。所谓毛孔熙怡。佛性种子殊胜。故为说大乘。若未闻妙法。则根之利钝尚有差别。若得闻此大法。则无论大小皆得成佛无疑。所谓利根钝根等雨法雨。皆得充满。此正显实之大益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说佛智慧故。
此颂结显一实也。谓虽有三乘假名引导。其实但显一乘佛慧。所以权即是实。是知诸法皆如也。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至)皆令入佛道。
此颂叙佛出世。唯说一乘之意也。初五句。颂诸佛出世唯证一实。故不以小乘度人。下二十句。历叙不以小乘度人之所以。以佛自住大乘。当行平等之慈利物也。所得法。乃道场所证法身真体也。定慧庄严。乃现他受用报身也。法报冥一。故曰平等。以自证平等之大法。岂可以小乘而化人。即化一人已堕悭贪。尚为不可。况其多乎。凡若有人信归于佛。佛则一以至诚待之。若欺其不能。诳其不知。贪其利。嫉其胜。皆诸法之恶也。佛皆断之。故于十方无恶名之怖。亦无大众之畏。故以相好庄严之身。现光明普照之相。为说一乘实相之大法。此暗叙坐菩提场之事也。一实相印。所谓海印三昧也。佛所说法。以实相印印定。故魔外不混。舍利下一偈。叙出世本怀。如我下一偈。叙今满愿方称本怀也。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至)来世得作佛。
此颂叙开权之所以也。佛既本愿化一切众生成佛。如何又说三乘之法耶。以所遇无智之众。恐其错乱迷惑不受。故所以随机演说耳。非本意也。下广颂五浊恶世。众生难度。不得不设方便之意。我知下八句。颂烦恼浊。受胎下四句。颂命浊。入邪见下八句。颂见浊。于千万下四句。颂劫浊。当此浊恶之世。众生汩没苦恼之中。故设方便。先说出苦之法。示以涅槃灭苦之道。此但灭尽诸苦出分段生死。非真灭度出变易生死也。诸法下四句显实。如何是真灭耶。以诸法本来真常寂灭。此是一乘之妙道。佛子行此。来世成佛。以二乘但见生灭四谛之法。故今特为显示。方尽如来出世本怀也。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至)唯一无二乘。
此颂叙显实也。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故云有方便力。以此故说三乘。以诸佛皆说一乘。故我今唯说一乘。众当谛信无疑也。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至)令入于佛道。
此颂十方三世道同。先明过去诸佛也。以过去诸佛皆依权演实。故我释迦祖述其道也。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至)助显第一义。
此颂广明助显第一义也。言更以异方便者。此意从序品文殊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而来。意谓实相妙法。非言可宣。佛先放一光全彰妙体。则实相真境平等显现可不言而悟矣。为正方便以诸佛皆以无数方便说三乘法。今言即权显实。良以此法微妙难信。恐三乘人一向执权。吝而不舍。不能离言取义。则实相难明。前虽放光平等示现。惜乎诸人不悟。业已当面错过矣。前云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意恐二乘之人。向怖佛道长远。犹存希望有待之心。未必尽信。故不肯舍权。则负此嘉会失其时矣。今显第一义谛实相妙法。生佛平等。不论圣凡有福无福。乃至人天小善。但能从佛一心信心。则当下是佛。不待更成。此我世尊急欲二乘发起信心。故引诸佛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故下引菩萨人天。乃至微因小善。举手低头。一称佛名。则皆已成佛不待更成。况三乘九部之权法。岂非成佛之本乎。是则宗门发明向上。一棒一喝之下。扬眉瞬目。讥呵怒骂之间。令人顿脱生死情根。岂非举手低头已成佛耶。以前已一光平等显现。恐其忽略。又云种种因缘说法皆为一乘。故今重以种种小行助显。故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由是观之。一向三乘之权法。岂非一实之法乎。故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者。此也。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此颂历叙异方便也。今异方便。首举菩萨。次举人天。而不及二乘者。以今九部法止是二乘成佛之方便。因恐不信。故引菩萨凡夫非分之法。以助显之。使其必信无疑也。且菩萨。乃未成佛之人也。今言已成者。意显六度。乃称真实相之行也。凡夫。乃非成佛之人也。今言若善软心。则非刚强梗化之人。但能随顺佛法。信心不逆者。以凡夫中有此柔软之心。于佛灭后。虽未见佛。但能因佛发心。或为供舍利。诚心造塔。以用七宝。乃至童子之聚沙。或为供像诚心七宝。以至童子草木爪甲之戏画。或为供佛诚心。华香伎乐。以至散心举手低头之恭敬。或散乱心见佛。一称其名号。如是种种众行微因小善。盖皆从佛发心也。所以一一皆已成佛者。以众生乃诸佛心内之众生。但日用而不知有。今从佛发心。则知有佛。知有则自心全体是佛。是以凡作一行皆是佛行。所谓一念信心即得菩提。故一一言皆已成佛道。非虚语也。言已成佛者。天台六即。若理即。则具之而已。若名字即。则知名识字。已成之义明矣。所以举此诸行为助显者。苟二乘人能信菩萨之六度凡夫之众善皆已成佛。而九部之方便岂非实相之妙法。二乘之涅槃岂非成佛之正行乎。端在的信自心。不疑佛语当下直证实相矣。此如来开权显实之善巧。启发二乘迫切恳至之心。难以言语形容矣。观者若但随言说而不深体其心。则于妙法难窥其奥。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颂结过去道同也。三乘皆亲见佛所说之行也。凡夫供塔等。皆佛灭后。乃因佛旋发之行也。适然之行尚成佛。况特立之法乎。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至)导师方便说。
此颂未来道同也。诸佛本誓愿四句。言未来诸佛所以祖述现在者。以释迦本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故未来诸佛。皆同此愿耳。诸佛下八句。言诸佛自得之法甚深。称性而说。故方便甚深也。法常无性等者。谓一真法界。为本住法。所谓常住真心。故曰常。然法界以缘起为宗。故云无性。无明十二因缘。即普光明智。以随染净缘。遇缘即宗。染缘乃生死业种。净缘乃佛种。吾佛证穷此智。故说一乘。以为众生成佛之缘。故曰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等者。以佛称性说法。谓之海印森罗常住用。其所说之法。皆不动本际。故住法位。以住法位故。世间相即常住实相。是则无有一法非真实者。道场所证如此而已。所谓本住法。乃实智也。以第一义谛。寂灭离言。但以方便权智为众演说。故所说法。一一称真。故权即是实。所谓二智甚深也。此特叙于未来诸佛中者。意为将授记者垂范也。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至)随应方便说。
此颂现在道同也。初八句。明权即是实。知众下八句。明多方助显。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至)皆令得欢喜。
此颂自行祖述三世也。初四句。明权即实。我以下四句。明随机助显。所谓悦可众心也。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至)说无分别法。
此颂因观六道汩于五浊。历叙出世因缘也。初十六句。叙观五浊。佛具五眼。非佛眼不能穷众生界。故以佛眼观。贫穷无福慧。众生浊也。入生死苦。命浊也。深着五欲。烦恼浊也。不求佛法。劫浊也。深入邪见。见浊也。以观此五浊众生。故兴同体大悲。以起济度之心也。我始下十句。叙出世因缘。以明三七思惟也。舍那如来。于菩提场。初成正觉。法报冥一。自受法乐。因见苦恼众生。感动无缘慈力。故初七思惟度脱。又思自证智慧微妙第一。非钝根所堪。且思度之之方。故云云何而可度。尔时下八句。叙感应道交。谓正思出世。适诸天来请。此正机感应会之时。后文所谓闻有人言也。我即下八句。二七思惟。钝根不堪大法。恐其有损。故宁入涅槃。而不敢轻投也。寻念下四句。三七思惟。当遵诸佛说法仪式。以一乘法。分别说三也。作是下十八句。叙诸佛劝喻释迦。善体诸佛之心。而以方便即权显实也。故云但为教菩萨。舍利下八句。叙释迦因闻诸佛劝喻。而依教奉行也。思惟下十句。正叙双垂两相。现应化身。为今弟子。说三乘法也。已前佛未出世。未有三宝。今日乃有三宝之名耳。从久远下四句。明虽说三乘。本怀但为显实也。涅槃。无上大涅槃也。生死苦永尽。二死永亡也。以诸佛久远劫来所赞示者。皆即权以显实。故我常如诸佛所说。所谓虽说三乘。但为教菩萨也。舍利下十二句。叙出世本怀。因为待机。今正机熟应说佛慧之时也。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根机既熟。啐啄同时。则不劳余力。故世出世法。当贵乎时也。佛祖用处不违时失候。故云今正是其时。舍利下八句。叙退席之众也。言劣根既去。则不混乱众心。故喜而无畏。以无回互委曲之心。故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菩萨下四句。言昔日小乘。一闻今法。皆是菩萨。昔日怀疑。今皆已除。各各自信成佛。故千二百人悉皆作佛。此则不待一一授记。早已为众分明决择矣。如三世下四句。通结释迦仰遵三世诸佛仪式也。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至)无声闻弟子。
此颂极赞一乘之难遇。以坚二乘之信也。初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故历叙其难。诸佛旷劫一出。岂易值哉。即出世而未便即说此法。犹隐忍待时。经四十年。此法岂易说哉。今日方说。尚有退席之众。此听信者更不易得其人也。所以此法如优昙华时时一现。上时训是。然佛虽难值今已值。法固难说今已说。虽难犹不为难。独有听而信者甚为难耳。故有闻法欢喜。不但全身担荷。即发一言赞叹者。甚为希有。过于优昙华。此极言信心难发也。汝等下。劝其勿疑。当信佛也。我今业已普告大众。明示但以一乘教化菩萨矣。汝等二乘决不可以声闻自居也。我佛慈悲恳切。唯恐二乘不信。故叮咛劝喻之如此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至)广赞一乘道。
此颂叙付嘱保护之意也。谓此妙法。乃诸佛秘密心要。一向不敢轻谈者。故切诫身子等既得此法。于五浊恶世。不可轻易说向于人。恐其不信而取恶道之损也。若果有上根利智。是为难得。又不可失人。即当为说。故曰广赞。则不嫌其多说也。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至)自知当作佛。
此颂总结前意也。诸佛法如是。谓上说十方三世诸佛。皆说即权显实之法也。汝等既知诸佛随宜。方便之事。则知元无三乘。不必更疑诸声闻人无成佛之分。则宜欢喜自信作佛也。甚矣心之难明也。佛性种子。众生与佛不隔一毫。只在信与不信耳。昔有僧问古德如何是佛。德云。我说恐汝不信。僧云。和尚重言安敢不信。德云。即汝便是。僧茫然。所以自信为难也。故世尊既说是法。又恐作寻常。故嘱其保重。又嘱其必信。此其成佛真因。以信为本也。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一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品名譬喻者。比事类情。故曰譬喻。此品来意。由佛法说尽废昔权。以显今实。二乘一向自绝成佛之望。身子上根。既闻佛慧。心大欢喜。自信作佛。故述领悟之怀。世尊特为授记。第中下根人。向执权乘未肯顿舍。故佛说火宅喻。许赐诸子三车一车之权实。中根之人始得领悟。故此品来也。共下九喻各有所主。以前说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今以长者惊入火宅救济诸子。又为一大事之譬喻也。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身子自叙今得之欣怀。悔昔不知之过咎也。踊跃下。庆今之得。所以下。伤昔之失。我常下。悔怨佛之过也。身子虽小乘。盖蒙佛恩。受佛教。非一日矣。尚不知佛心。将以为偏党。况其他乎。是知师资水乳。从昔所难也。若我等下。叙知佛心不偏。乃贪小自误之过。我从下。庆今之得。前云若我弟子不信此法。非真罗汉。故身子自信以真子自许也。真子乃因闻佛说真实之法而出。故云从佛口生。化我一向执着鄙吝之心。故云从法化生。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故云得佛法分也。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教化诸菩萨。
此颂身子领悟。自叙昔失之疑。展转再三而申其情。以庆今得而大喜也。我闻下十句。叙今已得。知昔不失以除忧。我处下二十四句。叙悔责昔失之过咎。我常下八句。叙寻常怀疑而不决。今闻下二十句。叙今闻法知非。悔责昔日着邪之自误。佛于下四句。叙庆今得已除疑。结颂长行。初闻佛所说下三十六句。重陈疑状。以释不疑之所以。甚矣人心之难悟也。佛明教犹疑而不信。将以醍醐为毒药耳。初身子请说。世尊止之曰。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天人皆当惊疑。始而将谓无可惊疑者。今身子自陈其情曰。初闻佛说则心大惊疑。甚至以佛为魔者。是则几乎永绝其分矣。则惊疑之状可知。若非佛以种种因缘而调伏之。则此疑不能释。其心终不能安也。以引三世诸佛之仪式。始信佛心。乃知波旬无此事。以我堕疑网。故以佛为魔耳。柔软微妙者。感佛法说种种因缘以显实。且佛嘱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故我心欢喜自知定当作佛也。如来出世为此二乘。无论往昔因缘。即今已费四十年之苦心。今日刚得一人信受而不疑。是知师资雅合。利生之事。岂易易哉。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叙身子久蒙佛化之因缘。显今缘熟而得记也。法界以缘起为宗。故佛性有正因缘因。所谓佛种从缘起。故众生虽具正因佛性。若不遇诸佛菩萨善友出世教化为缘。则终难显了。所谓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此经重在缘因。今身子虽信自当作佛。而追叙其昔日之疑。将谓已失成佛之利。故佛说昔化之本因。已教成佛之缘种。但忘之耳。非失之也。故今虽说声闻成佛。但令知其本有自信而已。非别有所增益也。此法华经。乃成佛之因缘。一向不说。故云护念。今已说之。以见缘熟。所谓付嘱。故为授记。下诸弟子授记皆此意也。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此说授记之事也。记。亦云记莂。莂者草菜之种子。意显因果不爽也。身子自知作佛。而授记犹过多劫。事多佛。具菩萨道而后成者。以声闻一向安住小乘。已绝成佛之分。非佛教化之本怀。故于四十年来种种因缘。发起舍小乐大之心。而竟不得。以其不信自心是佛故也。以不信是佛。故一切菩萨道法利生事业。皆非己分。所以历劫无明全然未破。是为焦芽败种耳。世尊多方调伏。直至今日。方肯自信。然所信者。乃不生灭心。此心是为成佛之真因。故从此可以进修成佛之行矣。然菩萨所修成佛之行。以四弘誓愿为本。度无边之众生。断无尽之烦恼。学无量之法门。成无上之佛道。以二乘向有佛道长远之怖。安肯发此大心哉。以今既信自心。正可教以大行。所谓教菩萨法也。供多佛修福。具诸行修慧也。福慧两足。四弘誓愿已满。所以为成佛之因。故历多劫而后得果。名实并充。依正俱妙宜矣。身子成佛号华光者。此随因独得之名也。华为因。光为智。以身子夙因智慧。故果亦如之十号诸解甚详。此佛之通号也。国名离垢。则不比娑婆。亦说三乘。乃随其本愿。劫名大宝。则时非五浊。菩萨无数。则纯一上根。寿十二小劫。则非灭劫。将灭转授坚满之记。则使妙法传续无穷。正法像法住世三十二小劫者。以时非五浊。人无三恶。故法住之久宜矣。此所谓未来之佛也。然诸弟子授记成佛。依报庄严。眷属殊胜。法住久远。一一皆超过于释迦者何也。以华藏世界二十重佛刹。殊胜微妙者多。独娑婆一土。秽恶不堪。乃同一类恶业众生。所感同业烦恼之报土。乃应身佛调伏众生之地。非实报微妙之境也。今诸声闻成佛。乃直指其实报庄严。以佛佛断尽烦恼。纯一净因。故所感酬因之报。亦清净无比。此虽殊胜。特华藏中一尘毛耳。岂能尽法界之量哉。惟我毗卢遮那。证穷法界。故通一华藏而为化境。此其佛智甚深不可思议。难信难解者此也。后言长者其家大富。其子即克绍家业。所须不过尽一己之量而已。岂能尽长者之所有哉。以此观之。则可以窥此经之归趣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至)宜应自欣庆。
此重颂授记之事也。颂言华光亦为王子而出家者。本之灯明智胜。即我释尊。皆从王子而出家。是知无有一佛不是转识成智而证三身者。故云弃国舍荣。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不修而成者耶。
尔时四部众比丘(至)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至)尽回向佛道。
此叙在会四众八部。因见身子受记。各各皆生欢喜也。以如来住世。为四众八部之依皈。一向随佛闻法。未知究竟。如诸将从汉。人人思得尺寸之封也。始见如来放光现瑞。皆已腾疑。不知所为何事。且因文殊。已知将说法华经矣。及出定说经。但叹二智甚深。谓一切天人三乘所不能知。此则更生疑闷也。然身子为佛之长子。乃四众天人之所敬仰者。始且惊疑。终竟领悟。而得授记成佛。故如长者得子。而委付家业。则眷属亲族皆有所依归。故四众欢喜而身解脱。所以脱衣供佛。从此人人自知必当作佛。故尽发回向之心也。此法王御世。与诸魔共战。今赏一功。而法界之家国定矣。岂小缘哉。世尊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今已遂本怀。尚有未信之徒。自可一一次第而举。故向下之谈。如建瓴之势。闻者望风而靡。不劳余力矣。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至)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此身子自庆领悟得记。复为未悟。请佛决疑。所以发起喻说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正闻喻说也。谓先前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皆为显发一乘无上菩提。教菩萨法。明言我法无有二乘。则人人皆当知有成佛之分矣。又何疑耶。然既于因缘不悟。则更当譬喻以发明之。前说一大事因缘所以难明者。以方便品末。直说舍那现应化身。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是则明言有法报身佛在焉。而二乘一向。但认释迦应身之佛。熟游三界秽浊之境。执着已证二乘之果。不复知有向上事。虽前明告现身三界。三七思惟之事。而声闻劣解。犹有所未解。故当更以譬喻总明。现身三界之因缘耳。故后喻说甚明。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此正陈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为喻说也。言娑婆世界。居华藏世界海中。但一尘毛。若国邑中之一聚落村舍耳。长者。则指从报垂化之主佛也。年迈。喻法报冥一。自受法乐之地。如长者年迈。安恬寂静之时也。以修进位中比壮志功勋。若忘功罢业。比年老心闲而无事也。财富等。喻实智。僮仆。喻权智以供任使。宗门所谓奴儿婢子边事也。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喻一乘佛知见。所谓十方诸如来。一道出生死也。三界具有五道众生。故云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喻三界众生。依正二报。无常败坏之相也。众生清凉心中。无故而起五欲之火。故曰欻然。长者诸子。喻三善道。言五道众生堪受化者。什一而已。长者见是大火下。喻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故不觉不知。以苦舍苦。故无求出意。佛见众生之苦如此。所以兴起大悲济度之心也。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此下喻三七思惟。依实施权之意也。身手有力。喻佛具有神力智慧力也。衣裓几案。衣裓。若此方之衣襟。可以提取。几案。如此方之椅轿。可以提挈。喻摄受也。一门。喻一乘法。被机不广。故云狭小。所谓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一乘法。信之者希。则得度者寡。意要施权。令众生自信自肯。则受化者众矣。此喻始坐道场初七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故。二七思惟。依实施权。故云一门狭小。意要别设方便也。佛以神力。摄授提挈众生而不得。必欲自信自肯者。正谓把手他人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耳。若人不信不肯。则诸佛所不化矣。诸子幼稚下。喻众生无知难化。将设方便。先陈其害。使知怖畏。乃肯自出。此三转之初。先示三界之苦状也。父虽下。喻众生迷。惑不受教。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故如视父而已。了无亲信之心也。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此言长者救焚。喻佛三七思惟。现身三界。初说三乘也。然佛已出三界。而言同及诸子必为所焚者。喻佛性之在众生五欲烦恼之中。若不以方便开显。必当断灭佛种。故如同焚也。先心所好者。喻众生以着诸欲。而堕生死。今亦以种种所欲之物。而引导之。故说三乘种种方便。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慧也。互相推排争出火宅者。喻佛居鹿苑。诸外道等。如舍利弗各领徒众。而争归于佛也。推排。喻诸弟子初心舍邪从正之状。是足以见三乘之权有力也。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喻废三显一之意也。长者见诸子得出。其心欢喜等者。喻诸小乘。因闻佛教。而出三界。证四谛果。无复生死烦恼之障碍。故如露地而坐。如诸子心安。而父亦踊跃欢喜。正如子病而父亦病。子安而父亦安。佛以同体大悲摄化众生。意见于此矣。时诸子等就父索车。喻声闻执权果以为实也。长者各赐一大车等者。喻今说法华。各授成佛之记。名为等赐。以显平等佛性也。其车高广。喻一乘之广大也。众宝庄校等者。显长者之财富无量。喻一乘二智之甚深。所谓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庄校华缨。所以饰外。喻方便权智。婉筵丹枕。所以饰内。喻实智法乐。驾以白牛。喻大法。唯大根众生堪荷负也。肤色等。喻大根之纯净。大力。喻堪荷负。行步平正。喻正行。其疾如风。喻根利。多仆从。喻多方便自慰也。所以者何下。自释等赐大车之意。谓长者财富无量。不应自厚而薄于子。正喻佛自住大乘。若以小乘化。则为堕悭贪也。今此下。结。一视诸子。喻佛观三界众生。如一子地。故爱无偏党也。所以者何下。喻佛无尽藏。既已与人己愈有。故云犹尚不匮。诸子各乘大车等。喻今二乘成佛。实出望外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此佛审身子。长者许三而赐一。为虚妄不者。以三车本无。喻三乘假设。唯有一乘是实也。身子所言不虚者。意谓身命可宝。尤责于物也。全躯保命。已得弘多。况免火宅之难乎。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以长者本意。假设为诱引故。况今等赐一大宝车。已出望外。岂虚妄耶。是则身子已信三乘为假。一乘是实。则诸大弟子。可因譬喻而悟矣。故佛赞言善哉善哉。善其契会佛心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以法合喻也。如来以一子地视众生。故为世间父。故喻长者宅主。而生三界下。此合其家广大。以成就无量知见等。正如长者大富也。本有救焚之心。故生三界。与民同患。教化众生。令至安隐之地。故欲令得菩提也。见诸众生下。合宅舍四面火起。诸子耽湎嬉戏不以为患也。舍利弗下。合长者救焚无䇿。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思设济度之方也。若我但以神力等。以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正合一门狭小之义也。所以者何下。合诸子痴迷思设方便权宜也。如彼长者下。合假设三车。诱引诸子。本心在后等赐一大车也。而作是言下。合善言诱喻诸子也。汝速出三界下。合长者许门外三车。可以游戏快乐也。若有众生下。合诸子出宅。就父索车也。喻中许三原无三。法中许三各取证。意使三乘之人。知昔果是权。文虽法喻不齐。而意在开权显实也。此一段。通明三乘之权。合诸子闻许三车。而争出火宅也。如彼长者下。将显今实合长者等赐一大白牛车。重牒其喻以法合也。如来亦复如是。正显今实。诸三乘人一一授记成佛也。故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下。合等赐诸子一大宝车。宝物庄校。无物不备。正喻法界庄严万德具足也。净妙第一之乐。正合婉筵丹枕。所谓实智自受法乐也。如彼长者下。重显初许三车不妄。正合今座权立实。谛信今实不虚也。如来亦复如是下。总结喻说。以明开权显实之意。诸佛所证法藏甚深。靡不竭施众生。但法大机小。不能尽受。所以将一乘法分别说三者。此也。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至)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颂喻佛为三界依归。故如宅主。其宅久故下十二句。三界。喻众生同业所感之依报。堂舍。通喻众生别业所感之正报。高危等。喻无常败坏之状。久故。谓从来如此。非特今也。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则五道众生。皆不免无常生老病死之苦也。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至)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此详喻三界众生。恶业因果。一一备陈其情状也。上言是朽宅中有五百人。而言子者。一十二十乃至三十。盖言五趣众生。堪受化者。不过什一。特指人天善类而言。其不受化造恶者众矣。今总言恶业众生。肆贪嗔痴。诸烦恼浊。种种颠倒习气之不一。故感三途苦果之不同。甚可畏也。喻文一百三十二句。总显三途之因果。皆由人中恶习情想所召之不同。盖举果以验因。言虽称喻。其实是法。如楞严习因交报。可徴矣。前譬如长者下十六句。总喻三界众生。鸱枭雕鹫下二十四句。别言畜生之因果也。畜有飞走蠢软诸虫。受形巨细之不同。或淫习以恣贪。或嗔习以肆毒。其恶均也。三毒肆发而无忌。故云交横驰走。男女身形。种种不净。屎尿流溢。犹然贪爱执着而不舍。诚若蜣螂之集粪壤。狐狼之啮死尸。贪得不已。若群狗慞惶而求食。争竞不休。揸掣而发嗥吠之恶声。此畜类之因果。皆三毒之显现。故云其舍恐怖变状如是。概言畜生之情状也。处处下。别显鬼趣之因果也。言处处皆有者。无一众生不以魑魅魍魉之心而为鬼趣之因也。夜叉。云苦活鬼。言食人肉者。由昔人中恶业深重。损法身。伤慧命。断绝善根。故堕鬼中。以苦自活。而以人肉为食者。此由人而入鬼趣者也。三毒相滋。故云产生。执吝不舍。故云藏护。此由畜生复入鬼趣之苦果。故夜叉争取而食之。此由畜而入鬼趣者也。以畜类既多。而鬼趣亦盛。故食饱而恶心转炽。宿习现行。两相交攻。故斗诤之声甚可怖畏也。鸠槃茶。云可畏鬼。无常杀鬼也。或时离地等者。或一念之善而感人天。寻即堕落。故云往返游行。言嬉戏者。所谓在余恶道如游园观也。鬼取其畜。畜畏死而鬼快意。故云怖狗自乐。畜多种。而独指狗者。以狗习近于人。贪嗔盛故。复有诸鬼下。单言饿鬼之状也。身大裸形。言其貌恶。常住其中。言其时长。一堕此中。经五百劫。不闻浆水之名。故云叫唤求食。鼓腹针咽首如牛头。言其形恶。食人啖狗。言从人及畜皆堕此类也。头发髼乱。言状恶。残害凶险。言性恶。皆宿习然也。叫唤驰走。则苦逼所致。夜叉下。通结鬼畜。皆有求出之心。而无门可出。故但窥看牕牖。而结云如是诸难恐畏无量。皆三毒之实报。是皆举果以明因。重在因也。以二类皆有互相造业之状。故下言地狱。则通重其果。是朽故宅下。通显地狱之因果也。以地狱苦逼。二类但受。而不能造。故将明地狱。而重举宅主者。意喻三界朽宅唯佛能化。故云属于一人。三界众生。由三毒猛炽。故云忽然火起。无常败坏一至。则无论鬼畜。皆归地狱。故宅被火焚。而诸鬼大叫。诸虫慞惶不能自出。所谓生不修福。死归苦处也。恶兽毒虫。始则交横肆毒。今则闷绝无知。故云藏窜孔穴。地狱苦极之状也。毗舍阇。云恼害鬼。言烦恼至此亦无所施。故云亦住其中。是皆生无福德。故为火逼。入于地狱。冤对相寻。故云共相残害也。野干之属。始则恣贪嗔。以啮他人之死尸。今则自死。其尸又为诸大恶兽之所食也。地狱尽皆业火烧然。故臭烟充塞。昏无所见也。蜈蚣毒蛇。始则逞毒以伤人。今被烧而争出。又为恶鬼所取食。此则从地狱出。复堕畜生之中矣。饿鬼。本因淫习所招。以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故头上火然。无饮无食。故饥渴闷走。而不能出此三毒恶业所归之极处也。故总结云。其舍如是。甚可怖畏。众难非一也。甚矣众生痴迷。三毒炽然。故感三途之剧报。皆迷一心所致。故知三途恶事皆唯心变现之境也。佛始以火宅喻三界。举其大者而言之。其宅中诸恶禽兽及诸恶鬼。皆三恶道中之实事。如楞严所谓内分之因果也。言虽为喻。其实即果以明因。非别取分外之物为喻也。然众生三毒。而为三途之因。形虽未化。而心与之俱往矣。古释配合于法虽详。不若克就因果之实事为切。故不暇一一。今但略通大义。若欲具明。请观别解。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此颂长者救焚也。宅主在门外立。譬佛独出三界也。闻有人言。譬三七思惟。诸天梵王请转法轮也。先因游戏者。谓三界众生。始因无明纵浪烦恼。而堕三界。初非有心要堕。故云嬉戏。长者闻已下四句。喻佛现身三界。与民同患也。告谕诸子十六句。喻将说三乘。先示生死苦患之相也。诸子下四句。颂诸子了无出心。喻众生虽闻佛教而不信也。是时长者下二十四句。喻佛初说三乘假名引导也。诸子闻说下六句。诸子闻说三车而争出宅。喻众生依佛教法而出三界也。长者见子下二十句。喻众生离苦而慈父乐也。生育甚难。言人身不易得也。尔时诸子下十二句。喻三乘执权当实也。长者大富下三十句。喻今独说一乘妙法也。宝物庄严。喻一乘果法。万德皆备也。诸子是时下六句。喻今闻法欢喜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此颂。以法合喻也。合上十节一一可知。总之皆为舍权就实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至)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此颂广赞一乘之德也。佛所悦可。言一乘乃佛所乐说。若三乘则原非本心。日夜劫数者。谓一入妙法。则久近情忘。以法自娱。无论大小。直至成佛而不退也。故结之以是因缘。更无余乘。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至)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颂重明佛为救众生出世。应机说法。颂我为一切世间之父等意也。皆是吾子。言三界众生为佛一子地。未有父不怜子者。因见众生长劫烧然。故兴悲出世拔济也。以众生根小。故先设权乘。虽出生死。其实非真灭度也。今说佛慧。唯是实法。若昔所化。有众生闻而生信者。则皆是菩萨。俱有成佛之分矣。若人小智下。明昔权所以。言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所以为权者。以小智众生深着爱欲。故为先说苦谛以警之。使知苦而生厌。谛者。真实而无异也。众生知苦。而不知苦本。故为说贪欲为苦本。使知断集而灭苦也。若灭贪欲则苦无所依。使知修道而证灭也。以离苦。名为解脱耳。是人于何下十二句。言灭非真灭。所言解脱者。但离虚妄分段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有变易生死尚在。故说此人未实灭度。以未得无上大涅槃故。所以为权。佛之本意。只要众生成佛。岂以是为足哉。但大小三乘。皆应机之法也。然小法非真。而如来亦说者。以我为法王。于法自在。随我所说。无非秪为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耳。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此颂申明今说大法。深诫身子择机宣传也。诫其勿妄者。以我今日所说。名为法印。佛所说法。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使魔外不得混易。此法专为利益世间故说。但须择机。苟非其人。则甚勿妄传也。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至)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此颂正明择机也。若有闻而随喜顶受者。是人则为不退大菩萨矣。即无大机。但有闻而能信者。此亦难得。亦可为说。若有信受下十二句。言信机也。以能信此法者。则已曾供佛闻法。福慧深厚。若能信汝。即为见我及比丘菩萨。如在今日灵山一会。此堪能荷负。故可为说耳。斯法下八句。言此大法为深智说。非浅识所及也。汝舍下八句。言不及所以。且汝智慧第一。尚以信得入。况余声闻信语。而不信心者乎。所以非己智分也。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颂诫非机勿传也。此法甚深。难信难解。即佛住世亲为众说。犹且待机四十年。未敢速说。及说尚有增上慢人。况佛灭后。身子小乘。纵善说。谁能信之乎。其在同侪多有憍慢自高及懈怠寡闻者。亦有我见自是者。此三等人皆不可说。说亦不信。返生诽谤。不若不说为得耳。其在凡夫无智。况深着五欲。即闻亦不解。说之何益。故诫勿妄宣传也。非机不信。不唯无益。而返害之。以此经乃人人佛性种子也。凡不信者。定生诽谤。若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矣。纵不诽谤。或颦蹙而厌听。怀疑而不决。皆不信之俦也。言有害者。以取三途之罪报也。汝今复听。吾今为汝一一说之。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此颂历言谤经之罪。以警不信之俦也。其有谤经之罪。必先堕地狱。一入地狱。而时长难出者。以佛性种子。名常住真心。既背此心。而永劫沉沦。常在地狱。固其所也。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此颂明畜生之报也。畜有多种。随业受形。狗性苟且。以失正信。故堕狗。以多疑故。堕野干。以损法身。故形瘦而黮癞。以不敬三宝。故人恶贱。以不䬸采法味。故困饥渴。肉枯竭。以永殒善根。故生受楚毒。死被瓦石。皆断佛种性之罪报也。上乃畜之眇小者。若作驼驴。皆力大而能负重者。以烦恼痴重。故常负重而更受杖捶。以性执愚。故但念水草余无所知。皆谤此经所感之报也。或因邪见而作野干。又无一目。以生不知所敬。故被童子打掷而至死也。舍此而更受蟒身长大而无足。盖嗔痴之剧报也。受小虫?食之苦者。以多口诽谤。故受苦不休。是皆谤此经之罪报也。
若得为人诸根暗钝(至)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此颂。言人中之报也。若得为人者。言从地狱畜生幸出而为人也。生无智慧。故诸根暗钝。不敬三尊。故矬陋?躄。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以生无闻见。故感盲聋。以我慢自高。故感背伛。以谤法故。人说不信。口出恶言。故口气常臭。邪想固蔽。故鬼魅所著。以生无法则。故贫穷下贱为人所使。以不餐采法药。故多病痟瘦。以远离慈父。故无所依怙。虽亲人。人不在意也。以无正念。故所得易忘。以性习颠倒。故修医顺方而更增他疾。自病遇药而返增剧。以非理加谤。故他逆而横罹其殃。上皆人中之报也。以永殒善根。故永不见佛闻法。长劫聋哑。诸根不具。才由三途而出为人。人中业感。旋即复入三途。故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驼驴猪狗是其行处。皆谤经之业招感也。若得为人下十六句。言先从三途出而为人。由人而复入三途。今则又从三途出而为人。所谓如游园观也。既得为人。犹然夙业难消。仍复盲聋等为庄严。水肿等恶病为衣服。言苦不离身也。身臭不净之如此矣。日又我见而不悛。嗔恚而不息。淫炽而不择。如此安能脱苦趣。何以停[穴/侵]剧报之迅轮乎。是皆谤经之罪报也。告舍利下。总结非机。有此多损。说不能尽。以是因缘。故诫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也。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此颂正言上根可说之人也。如上所说。一一有人如此。真法器也。乃可为说。否则失其人矣。安可使慧命不续乎。求佛舍利。则精诚之至也。昔康僧会。西域望见震旦。有五色光烛天。知为佛舍利。寻光而来。至江东佛陀里。结茅设像行道。或奏吴主孙权以为异。主诏问言。为佛弟子。问。佛何在。云。佛已灭。有舍利可验。问。可得见乎。云。精诚求之。乃可得也。因命立坛求之。不应以死。始期七日不应。改期七日又不应。再期终不应。会乃祷曰。余死不惜。则此土众生终绝佛法之缘也。于是精诚益笃。中夜极力大呼佛号三声。遍身血汗迸流。于是忽闻瓶中铿然有声。光烛天地。进之吴主大喜。建塔奉之此长干塔。为江南佛寺之始。有人求经如此。岂忍不为一说乎。告舍利下。总结正机。前非机之罪。穷劫说之不能尽。今正机之益。亦穷劫说之不尽也。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此述中根领悟。因喻说而生信解也。此品来意。四大弟子。因闻世尊譬喻之说。又见身子领悟得记。乃今的信昔果是权。解今一乘是实。因悔恨痴迷。故说穷子喻以叙本怀。曲尽父慈子顽之状。以譬怖大之心。既闻开发。今始自信。乃解昔非。故此品来也。信解始此。其意直至烛累品。方尽信解之义。以诸子由信解。而堪嘱累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此叙四大弟子。闻说譬喻。乃生信解。故欢喜踊跃。将叙昔怀也。前法说。则身子智慧上首。独一人领悟。此喻说。亦所难信。以从前种种因缘譬喻。谈之熟矣。今非昔比。要且非智莫解。故须菩提。称曰慧命。居上首也。以小乘空法。空生等上首一舍。则众皆能舍矣。以闻未曾有法。发希有心。所以欢喜踊跃也。
即从座起整衣服(至)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此叙得失之情也。居僧之首下。先叙昔之所以执信小果为实者。以年朽迈幸得涅槃之安。自谓不堪大事。无复进求无上菩提之心。以此自足。故世尊一向说法。我等疲懈。绝无精进。但念自证空法为足。了无度生之心。是故于菩萨大法。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之事。心不喜乐。所以不喜者。以世尊始令我等出于三界。我等已出已证涅槃之果矣。况今年迈。但以无事为安。是故于菩萨利生成佛之事。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且每闻佛呵。自谓绝无成佛之分矣。岂知昔果是权设哉。我等今于下。叙今信解之情。因闻佛授声闻成佛之记。所以心大欢喜者。以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法王大宝。不求而一旦自得。岂不深自庆幸哉。庆幸之心。无以自见。当说譬喻以述领悟之意。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此喻信解之情。先叙昔日不信之状也。良以众生无明。暗蔽真性。如幼稚无知。背觉合尘。久沦生死。如舍父逃逝。久住他国。备沉五道。生死长远。故如五十。其年长大。以无善根。困历四生。以苦自活。如求衣食。以有正因熏习故。渐到本国。以本觉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如垢衣所缠。故云其父先来。以背觉合尘。故云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譬舍那如来。居华藏界。现威特身。称法界之庄严。故云大富。珍宝无量等。喻佛实智。佛有无量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故云悉皆盈溢。僮仆等。喻佛方便权智利生之事业。臣民可以任使令。象马等可以供运载。皆权智也。化功归己。故云出入息利。应身无量。遍十方界。故云遍他国多商贾也。商贾以主人之本而取利。喻佛之应身也。久沦生死。遍历诸趣。故喻经历国邑。今幸值佛出世。故如渐到父城也。父每念子者。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而不证得。所谓与子离别五十余年。心知众生具有佛性。而尚未设化。故云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下。喻三七思惟度生之方法。心怀悔恨者。悔昔既有一乘之缘种。不应放舍。恨易失而难遇也。老朽。喻佛因穷果满。若生缘之殆尽也。多有财物。喻二智甚深。无有子息。喻无上根以续慧命。佛法无传。如家业之散失。欲有所付。是以初七思惟。以兴无缘之大悲也。思法有所付。故如来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但以护念付嘱为怀。若长者思得其子。以付家业。始得无忧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至)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喻二乘华严会上怖大之事也。说华严时。二乘亦预。但未入法界之门。故喻穷子遇到父舍而住立门侧也。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喻说华严。地上菩萨。主伴围绕。诸天神王。如吏民僮仆等。正喻怖大。以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华藏法。故如威德特尊。即怀恐怖。而窃以为王。非己可并也。以二乘之见狭劣。故念非佣力得物之处。以华严广大自在称性法门。非二乘所堪。贫里。喻人天小乘。易修易得。故如肆力有地衣食易得也。或见逼迫。喻无心希求。强以大乘见化。恐失己利。故疾走而去。见子便识。喻普见众生皆有佛性也。凡有心者。定当作佛。故喻思有所付。思念此子。无由见之。喻佛正观众生。无众生相。以众生任运自然。现于平等大悲心中。故如而忽自来。甚适所愿也。年朽贪惜。喻法报功德佛所护念。即遣旁人。喻华严顿教。乃佛加被菩萨所说十信法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谓急追将还也。凡非己所为。而加之曰怨。今作佛。本非二乘所求。故喻不相犯而见捉。华严四十二位。一一皆说菩萨求佛果海利生之事。故喻执之逾急强牵将还。菩萨往来三界利生。游戏神通之事。二乘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故喻穷子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闷绝躄地。正喻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之状也。二乘去果海甚远。故喻父遥见。然一乘顿法。被机不广。思欲开权。故纵之勿强。诫莫与语也。所以者何下。释纵放所以。将申设权之意也。佛自知一乘顿法非劣根所堪。故喻如长者自知豪贵为子所难。言审知等者。喻若众生全无佛性则已。苟有佛性。不愁不受其化也。因此故须方便以度之。正喻将欲施权也。不语他人云是我子。喻待其时听自信也。放之者。任之而已。喻不强化。往至贫里。喻乐为鄙事。既知是子而纵之者。意在必须方便。此二乘之权。特为不信劣根众生所设。明矣。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此喻施权也。将欲等。将者。且然未必之辞。喻佛未现应身。先遣菩萨。内秘外现。以同事摄。诱引二乘为先导也。除粪。喻断烦恼。以华严说无明十二因缘即普光明智。此岂二乘所堪。故说小乘断见思。速取小果。易见效也。故云先取其价。慕果修因。故喻寻与除粪。见子愍怪。喻兴慈悲也。窗牖遥见等。喻佛未现身前。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因此三七思惟。以方便度脱也。即脱璎珞等。喻佛隐千丈尊特之身。现丈六老比丘相。右手执除粪器等。喻随顺劣根。三十四心断结成佛之事。因此得与二乘周旋。故喻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也。咄男子等。斥使安意无复他慕。喻诸小乘初从外道。亲近于佛。恐有退堕之意。故斥使安之也。当加汝价等。小乘始学七方便。得证初果。如一日之价。由是而进二三四果。渐入大乘。故喻加价也。诸有所须等者。喻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老弊使人。喻小乘神通。皆佛所弃。故如老弊。我如汝父者。喻释迦示三藏果头佛。以非真佛。故云如父。所以者何下。喻上如父而渐亲之意。嗔恨诸恶。喻外道谤佛。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喻二乘与诸菩萨同入法性。皆当称子。但幼小无力。故名为儿。尔时穷子下。喻历阿含方等。断见思烦恼。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下。喻历方等而入般若弹呵淘汰之功。二乘之人。于此渐向大乘。故云心相体信。般若会上。佛命须菩提转教菩萨人。虽小乘能说大法。故云出入无难。未舍小果。故云所止犹在本处。长者有疾等。喻忧慧命未续。涅槃将至也。以般若未尽法界之。量。故云多少取与。令二乘转教。故云汝悉知之。将定父子之分。故先嘱云当体此意。般若乃平等佛慧。故喻父子不异。将有付嘱。故云宜加用心无令漏失。上皆喻佛命二乘转教之辞也。即受教敕下。喻奉命转教故。般若万行。三乘悉知。故喻领知众物。但以非己智分。故喻无希取一餐之意。以二乘未肯即舍小果。故喻穷子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已上通喻昔失。盖约四十年前之事。下喻今得。正显此会。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此喻今得也。复经少时等。喻说般若后。二乘已有乐大之心也。临欲终时等。喻涅槃时至即说此经。授记二乘作佛也。将欲付嘱。乃因多宝集十方分身诸佛。证明此法。故云并会亲族等。宣言等。喻此经中说往昔教化因缘之事。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喻今授记依正劫国庄严等事也。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正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至)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此以法合喻也。佛视众生如一子。而二乘人心以菩萨为真子。自视为似子而已。佛因众生苦故。特说出苦小乘之法。诸声闻人。以为诸苦热恼迷惑求脱心切。故乐着小法。此乐小之情也。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也。今日世尊下。合滞权之情也。世尊以方便力等。叙佛令二乘说般若转教菩萨之事。以得小果为足。故于大乘般若无有志求。我等又因下。叙世尊知我乐小。故不即为授记。故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总上通合昔失也。今我等下。合今知不失也。以今日观佛慈悲。方知昔日元无秘吝。而我等亦未尝失。但不乐大耳。于此经中下。叙悟佛心。观今为说一乘。则知昔弹呵之时。早欲以大乘教化矣。此谓是我等咎也。是故下。正合今得。今见世尊说此大法。特为身子授记。且云千二百人皆当作佛。此实法王大宝不求自至。所以为大庆幸也。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颂通叙信解之情也。譬如下。颂喻昔失也。初八句。颂子逃父求也。求之下三十四句。颂喻菩提场思化有缘之众也。死时将至。喻不化众生慧命将绝也。尔时穷子下十二句。喻迷沦之事也。求索衣食。喻在迷中有出苦之心也。有得无得。喻从小乘外道修习也。饥饿等。喻未得正修。返伤法体也。遂至父舍。喻到觉场未敢入也。尔时长者下十句。喻说华严时也。穷子见父下十四句。喻乍见法界之事也。长者是时下十二句。颂喻说华严大法也。但普观众生具有佛性。未即开说。故云默识。惊愕等。正喻闻说顿法怖大之事也。长者知子下十二句。颂喻开权也。遣人。即内秘外现。以示同事摄也。穷子下四句。喻乐小。长者于牖下十句。喻隐胜现劣也。既益汝价下八句。喻说小果修进之法也。若。汝也。如我子。似子而已。非真子也。长者有智下十二句。颂喻般若时也。入出二十年。正喻转教般若之事。以非己智分。故云我无此物。而不希取也。已上通颂喻昔失。父知下二十一句。颂说法华因缘之事也。今于下六句。颂喻今得。上颂喻说。下法合也。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至)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佛亦如是下八句。颂合乐小。故为说小法也。佛敕我等下三十二句。通合滞权也。佛敕下至说无上道。合说般若教菩萨事也。诸佛子下至当得作佛。合闻般若菩萨各得授记成佛也。一切下至说斯真要。合自滞权小。疑佛不为说大也。如彼下。重喻滞权。故云自无志愿。非佛吝而不教也。我等内灭下二十一句。重明初心乐小。所以贪着小乘得少为足。故不生喜乐。因此故于般若佛慧无复志愿。以自所得法将为究竟耳。我等下十六句。重叙乐小之心。即以所得小果。谓已报佛恩矣。所以自足而不进也。我等虽为下二十二句。重明滞权。佛即纵舍以待时也。以待调伏其心。然后乃教大智。佛恩难报。正在于此。我等今日下二十八句。正叙今得。言得道得果。正明今悟一乘实智也。以久持净戒修梵行。而今乃得无上大果。是知今实亦由昔权而至也。前云若不信此法非阿罗汉。今日乃知是真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也。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此明深知大恩。念不能报也。世尊下二十六句。申明恩大难酬。谓佛以希有事。方便怜愍。教化利益我等。脱亿劫难拔之苦。证无上菩提之果。何恩大于此哉。所以无量亿劫无能报者也。手足下。言难报之事。以恩量如空。安可以有相身心身外长物而可以报哉。所以于恒沙劫亦不能报也。诸佛希有下十句。重申难报之所以也。以佛自证无量不可思议广大神通。而能为我等下劣众生忍于斯事。且又为我等取相凡夫曲施方便。随宜而说。此世尊慈悲大恩。无可为喻。岂能报耶。诸佛于法下十六句。述明随宜而说。以感方便大恩也。所以能随宜而说者。以佛得最自在之法。所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能知众生种种乐欲随力所堪。故以无量譬喻言词而为说法。随根授法。种种筹量。分别知已。故于一乘法随宜说三。此领三七思惟之事。感此曲垂方便之恩。至难酬报者此也。既不能报。惟心感而已。从上佛祖知恩者希。果能知恩则为的骨子矣。穷子一喻。描写穷子始终之情状。吐露当机之本心。未有如此之详且尽者。苟不知恩。何能有此。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二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来意。因上四大弟子领悟许三赐一。说喻自陈昔失今得之情。世尊印可其心。然犹未尽知如来知见之力。抑恐执相之徒。不达如来平等说法随类异解之旨。将谓实有三乘之果可证。涅槃习气不忘。不能彻法源底。故说药草一喻。以显如来说法平等一味。但随根大小。各受不同。如一雨无私。三草二木随分受润各别。是知法本不异。异在于机。此则唯有一乘无二无三之旨自明。而使闻者习见顿除。可入如来平等法慧。开佛知见明矣此后即为授记。故此品来也。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如来述成四大弟子虽悟。而犹未尽也。迦叶等既领譬喻之说。乃设穷子怖父。长者曲垂方便诱引之心。以喻如来俯为二乘。极尽慈悲之意。可谓善说如来真实功德矣。但所知者。似乎如来涉于有心。单为二乘之人。实有三乘之设。殊不知如来说法。以平等大悲。无问有性无性。一音说法。普使闻知。齐成佛道。原无三一之分。此是如来无作妙力。所谓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者。即出世至今。所见闻者如海一滴耳。此非汝等所知也。以如来是诸法之王。得大自在。凡有所说。皆称法界性。真实不虚。故于一切法。以方便权智。应机而说。即其所说。皆归究竟真实智地。无有虚谈。以如来实智证理。则观知一切诸法归趣。究竟实际。以权智鉴机。则知一切众生之心乐欲所行。无不通达。又善能分别诸法之相。若性相权实。一一明了。即其所说。善能开示众生本有智慧。此所以为无量功德之大略。岂汝所能尽知耶。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法一机异之譬也。三千大千之土地。总譬一真法界众生本有之心地。山川溪谷所生之草木。譬三界所有之众生。种类名色之各异。譬三乘五性之不同。木有贞樗。草有良毒。今取众生堪受化者。如草之可为药。木之可成材者。其不受化者。皆腐毒樗朽耳。故名药草。众生根性种种不一。有三乘五性之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名色各异。此喻所被之机也。佛以法界身云。普遍十方。故如密云弥布。圆音一演。十刹顿周。故如一雨普洽。众生闻者。随类各解。故如三草二木各有所受。称其种性各得成实。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初从人天小乘。以及菩萨。无不成就。皆能自利利他。除生死之病。获涅槃之安。故但取药草而喻。至若阐提外道。及十恶不信之众生。皆狼毒芜草。亦无不蒙润。但不能信受。故非机耳。虽一地所生等。喻众生同禀一真法性。而随种成熟不同。所谓法本不异。异在机也。由是观之。三乘之法。非佛有心分别。唯以法界海慧平等普说。由机闻见各异。自分大小差别。是则昔日权法皆说佛慧。但小智自私而不受。非佛定有三乘可执取也。此迦叶等虽悟昔权。而不知本无三一之分。此如来平等大慧无量功德说不能尽者。殊非二乘可知也。如来亦复如是下。法合可知。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下至为听法故。乃佛初成正觉。法王应运出兴。诏告三界之词也。以空劫无佛。三界众生自未见佛。今法王从真界出。不知佛是何人。为何而来。所知何法。恐其惊怖。故告之曰我是如来等。使皆知是佛也。为度者度等。使知佛为度众生令出苦得乐而来也。如实知之等。告以所证之法。且能开能说。使三界众生皆应来此听法。此正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之本怀。正如大云雨也。尔时无数下。三界众生因闻布告召集而来也。如来于时等。观根说法。如三草二木随分受润。人天三乘各得成熟。故云皆令欢喜各得善利。此随根之法。似先有心分别。其实佛以平等大慧。观众生各各不同。故一音所演之法大小具足。即一四谛法。而三乘各解不同。正法一机异。非有心差别也。故天台判教。有秘密不定。正此谓也。前云如来不说大者。非今日别说一大。但说破昔日所说皆大法耳。以迦叶但悟今日是大。将谓昔说是小。故如来复说此喻。以洗执昔之狭习。了悟平等佛慧。乃堪授记耳。是诸众生等。叙闻法得益。各得成就。渐得入道。正如一云普雨。三草二木具足受润各得生长也。所云渐得入道。非佛有渐法。要知法本是顿。但闻者渐渐成熟。如雨是普。在草木各得具足蒙润。但随根渐长耳。如华严地上菩萨。自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历次而修。岂非人天小善皆法界大法哉。况谛缘乎。若分别诸法。则二乘所知。若无分别之分别。则非二乘所知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此叙佛平等一味之法也。佛所说法。本一实相。元无异相。纯是甘露醍醐。曾无异味。解脱者。虽说诸法。而离一切法。离相者。虽说诸相。而离一切相。灭相者。虽说生灭。而显寂灭无生。此释一相一味之法也。以此故所说法一一究竟。皆至一切种智。岂有三乘之法哉。但众生闻者。随其根性。若持若修。各随所得而不自觉知。此法一而机自异耳。所以者何等。释众生不知之所以。然佛说法。虽是平等一音。而众生根器。有种相体性乐欲念思修得之不同。必先观察了知。然后应机普说。是则佛皆如实了知众生之性欲。而众生不自觉知本根之大小。故所闻法。如蚊饮海。各随量而足。将谓佛法止此而已。岂知平等一味之法哉。如来知是下。释上不即说大之所以。然佛既以平等大法普施众生。众生所受大小不同。佛不早为说破。一向久默斯要者。以佛说法一言一句。无不究竟归极于法界真空。但众生心欲之不同。故将护之以待其时。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之事。恐其惊疑。特隐忍以待。非毕竟不说也。今众生根熟。涅槃时至。不得不说耳。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甚为希有。然随宜中平等。此其难解难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此重颂前义也。破有下四句。总述迦叶赞佛之意。九界众生皆堕于有。凡夫有生死。二乘有涅槃。菩萨有众生可度。有佛果可求。唯佛能破故。云破有。于法自在。故称法王。如来尊重下十二句。颂佛待时说大之意。如来所以久默不说者。恐小智生疑。故随力为说。渐渐令得正见。此迦叶所未知也。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至)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此喻显平等大慈之意也。佛身如云。说法如雨。则平等可知。而言密云大云。至垂布可揽。则喻法身普遍俯就群情之意。未雨而雷电前驱。喻凡说法必先放光现瑞动地为前相也。初云三草二木。颂至百谷等。则喻三乘五性无不利润。然干地亦洽。则无性阐提未尝不滋也。其云所出等。喻佛一身一智慧平等一味。所被之机受益不同。随分自足而各滋茂成熟也。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至)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佛亦如是下。法合也。初四句。合喻本。既出下四句。颂出世本怀。大圣下十四句。颂告诏之辞。诸天下十句。颂召集人天当说平等法也。其法下六句。颂一相一味平等之法。凡有所说。当作大乘因缘。所谓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我观下二十四句。正颂平等说法。贵贱等。释平等之意。无论贵贱持毁邪正利钝。一以平等大慧而普被之。足知三乘五性。不待今日授记矣。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一切下。颂众生随根受益不同各得成实也。初四句。总颂诸地。谓从三界九地。以至菩萨十地也。后释诸地。或处下四句。明人天。知无漏法下八句。明声闻缘觉。求世尊处下四句。明藏教菩萨。依权教修。故名小草。偈云我当作佛。然藏教所期。三藏果头佛也。又诸佛子下六句。明通教菩萨。安住神通下六句。明圆教菩萨。佛平等下六句。颂法一而机异也。佛以此喻下六句。结佛功德说不能尽之意。以由迦叶不能尽知如来功德。故说此喻以发明之。然一云一雨平等普润。三草二木具足成熟。虽喻佛之功德广大不可思议。其实于佛智慧海中如一滴耳。岂能尽喻佛之功德哉。迦叶所以不能尽知也。我雨法雨下八句。总明成熟之利。诸佛之法下六句。总明成熟之机。下别明随机得果。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至)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此声闻下。颂各得增长也。初六句。颂声闻缘觉而得增长。若诸菩萨下六句。言权教菩萨而得增长。复有住禅下八句。言实教菩萨而得增长。所谓具足蒙润各得生长者也。如是迦叶下六句。总结成实。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至)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迦叶下。颂开权显实诸佛道同也。初六句。明即权显实诸佛道同。今为汝等下八句。总结今实。通废昔权。开后授记之文也。已为授记。而云渐渐修学悉当成佛者。正显昔非真修。自今开佛知见。方是成佛真因。所谓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也。楞严云。理须顿悟事因渐除。故云渐渐。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来意。由四大弟子领悟平等一味之旨。已解本无三乘之实。本有佛之知见既开。则成佛真因已具。乃为四人授记。特以名品。故此来也。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授迦叶之记也。诸弟子授记之事。有因有果。而所得之果。有同不同者。盖各随本因而感也。皆以今日开佛知见。为发觉初心。从此已去所修之行。方为成佛之真因。以因圆而后得果也。然因中必由事佛供佛者。供佛则修福。宣法则修慧。二严具足。乃因圆而后得果。故最后身方得成佛也。最后身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此乃无明尽净。二死永亡之时。名最后身。然事佛多寡之不一。乃无明厚薄之不等也。然有造塔不造塔者。以所积福各有深浅之不一也。名号各别。则各随本因。而国土庄严同一清净。则同一唯心清净所感之实报。所化众生无三恶道。则本愿之所召。眷属之大小。寿命之修短。法住之久近。皆各随愿力之所致。例皆然也。迦叶名饮光。因地事日月灯佛。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故感果号名光明。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宜矣。寿命法住。皆二十小劫。则差于身子。亦本愿所持也。国土清净。则同一净心。三乘眷属。亦夙缘也。以非恶世。故魔皆护法。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至)如饥须教食。
此目犍连等。因迦叶得记。故希记而请也。然前佛总说千二百声闻悉亦当作则。佛人人皆有成佛之分明矣。而三子必欲指名而说其实事。犹恐其不得。悚栗而请者。此正小乘夙怀执相之习。狭劣之心未即顿舍。今虽蒙佛许可。自己未敢承当。故如饥逢王膳未敢便食。必须得旨后乃敢食。所以虽闻作佛。而心尚怀忧。必冀佛说乃安乐耳。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至)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空生得记也。将来事佛因行。与迦叶等。果号名相则各随本因。以须菩提解空第一。然所空者。名相之外更无可空。故将来成佛。果号名相。正显空法得证也。尊者生时库藏皆空。故果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盖即空以显不空义也。亦本因耳。其土清净。则同一净心。人民皆处宝台。应有宝义也。眷属寿命法住久近。与迦叶等。但彼佛常处虚空说法。则由空法实证。故果亦如之。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至)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此栴延得记也。栴延因记。则先事八千亿佛。及佛灭后。造七宝塔庙。供佛舍利。历二万亿佛。总之少于饮光空生而速得佛者。由昔善于论义。法性精明。果号那提金光。则精莹之至。因行然也。寿命十二劫。则随机感。住世法住久近。则愿力所持。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吾今当汝等善听。
此目连得记也。目连因记事佛。少于栴延。而佛灭灭度后。造塔供佛。则二百万亿越数更多。亦由功行造进不一也。目连宿习神通第一。则果号栴檀香。然香有清远潜通。神通之象也。眷属亦等。但寿命少长。亦随机感。法住四十小劫甚久。则愿力所持也。然诸声闻人。一向皆有佛道长远之怖者。以未见实果可期。渺无归宿。故生怖耳。今授记作佛犹经多劫。而不怖者。以有实果在前。取证有时。则宿习易舍。以小乘所重名言习气。不得佛语。则此心不安。是知授记之事。即以名言而䇿进之。如止啼黄叶。正以楔出楔之意耳。如人素以梦事为吉凶之兆。必以圆梦语为准。然梦岂真吉凶耶。汉武帝时有人善圆梦。帝以假梦试之曰。朕梦殿瓦二片。化一对鸳鸯飞去。其人圆曰。宫中必有相杀者。顷即报云宫人有相杀而死者。帝曰。朕戏之耳。非梦也。何以应。人曰。梦者神之所至也。神动而吉凶随之。故诸佛说法度生。如说梦事。信矣。我诸弟子下。十句。起后因缘之说也。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此品来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记。座中尚有一类钝根声闻。向以佛果菩提非己智分。狭劣习气未忘。将谓彼为唱导之首。宜乎得记。而此辈犹怀绝分之心。故世尊远引尘劫已前大通佛时。十六王子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之缘种。自是以来。生生受化。今缘已熟。止是印许之时。以破大众执着之疑。跃然发起慕大之心。以除宿习。故广引大通之往事。十六王子讲法之因缘。以显缘因佛性也。故说化城一喻。原是虚设。以明三乘毕竟是权。为止怖远疲劳之众。令众暂息。可进宝所。以此开发策进钝根。故大众闻说。顿悟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记。故此品来也。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至)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至)通达无量劫。
此如来远引大通智胜之本因。以证现今法会之缘种也。佛号大通智胜者。乃一切种智诸佛法身之果体。众生本有之佛性也。唯此智体。超法界量。故云大。彻圣凡情。故云通。常然不昧。故云智。乃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胜。以此智最胜故用不离体。故十号具足。常住寂光。故国名好城。空劫已前。故劫名大相。众生背此智体。其来无始。故云过不可思议阿僧祗劫也。寂音以华严法界观。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三种观门。释大通智三字。三义具足为胜。此最称理。但此言本具。观言修显。似有先后耳。此智又名无师智自然智。诸佛证此智体。名一切种智。华严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着。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当下现前。是知此智为一切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之佛性也。以二乘迷此本智。故皆言昔失。将谓绝无成佛之分。前虽授五人记。乃谛信佛心而不疑者。尚有劣解下根。执着二乘名言习气。昔失之疑不忘。今虽闻记。而疑情未尽。不悟不失之所以。故佛特说因缘。推原佛性之本。无始自来不失。故的指大通之往事明见如今。则未来授记得果之事亦不虚妄。所谓以因缘破下根之执也。前历言佛智非二乘所知。然佛果海功德难思。此亦不知之一端也。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者。正显法身隐而不现。众生迷之盖已久矣。故说尘墨之劫以况之。历大千世界以为墨。将为地种。就十方内。且以东方过千国土。下墨一点大如微尘。是则经千国土才一点耳。如是展转东行。又过国土如初次第点之。有墨点者已不可知。非算师所及。况点与未点。尽抹为尘。此尘之数。已极多矣。以此一尘为一劫。则劫可量哉。此则推原其始无始也。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足徴众生迷此佛性其来久矣。岂二乘可知耶。然前对上根。但云成佛已来。不言其时。对中根言教化之事。但言二万亿佛。所谓举一隅也。今对下根。则极尽尘劫之量者。以劣解二乘向存断灭始终之见。陋习难袪。非此不足以破之。此如来接引之方便也。且以如来知见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况我如来应世四十年来。不离刹那际三昧。岂虚言哉。故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下根闻此。虽颛蒙之极。不得不信佛真实之说也。佛为二乘苦心。则火宅长者及穷子之父。岂能尽佛真慈哉。偈云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是知佛智前观无始。则后观无终。即授记弟子成佛之事。至远不过三百万亿劫数。佛眼观之。如目前耳。可不信乎。
佛告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智胜佛从法垂应之迹也。佛寿五百万亿那由他劫。特举应缘之迹耳。言本坐道场。则出真兆圣应现之始也。垂得菩提。以佛佛出现。必示初成正觉。故云垂得。垂者将也。问曰。佛既示现不必更得。而云垂得菩提佛法不现者何耶。答。此待机也。所谓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华严经云。毗卢遮那。于一切众生身中。成等正觉。是知佛本非身。以众生为身。今大通智佛有应无感。故垂得菩提。而佛法不现在前。正以众生心器未净。故十小劫以待时耳。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者。所谓正入刹那际三昧。即首言无量义处三昧也。今释尊应身待四十年。岂为久耶。忉利诸天先就菩提树下敷座以待者。正显不离菩提树下而遍应也。适坐此座则诸天雨华作乐乃至灭度者。显佛出现始终不起刹那际三昧也。序品光中圆现诸佛始终。将谓光中之境耳。今则直显此经皆说光中之实事也。过十小劫佛法现前乃得菩提者。机感契会心境绝待之时也。古云若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是知今说佛慧因缘。要待机缘契会。非时不敢强说也。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至)头面礼足绕佛毕已。
此原始释迦之本因也。大通智胜。盖明一切种智。今云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者。明一切种智皆由转识而成也。以迷此智成阿赖耶识。乃在缠生死之名也。而此识体。其用有八。前云日月灯明而有八子者。是单约识言。故名有意。今云十六而名智积。盖约识本于智以迷。则转智成识。其用有八。悟则转识成智。其用有四。然成所作智。其用有五。故亦有八。今约真妄一体。故云十六。而四智圆满。通名一切种智。故其子名智积。言未出家时。特在缠之名耳。若克果体。则真妄不二。父子情亡矣。释迦本因。为第十六子。则权实可知。诸子各有等者。谓本识未转。则诸识皆有染污无知贪染等事。本识一转。则诸识齐转。顿破发业润生二种无明。故云闻父出家皆舍所珍。始觉合本。故云往诣佛所。经云无明以为父。合爱以为母。今识既转智。则贪爱烦恼返滋智用。故云诸母涕泣而随送之。以爱难舍。不得不舍也。其祖转轮圣王等者。识论阿赖耶外。别立九识。名白净识。亦即真如。今赖耶一转。则心所百法。并诸微细烦恼一时齐转。皆与真如为大智用。故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也。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至)归命无上尊。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至)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至)当转无上轮。
此王子赞佛出世专为利益天人也。大威德下六句。赞佛功圆得果。世尊甚希有下八句。赞佛入定待机。今者下四句。自庆善利。众生常苦恼下八句。言当化之机。今佛下六句。庆自他俱利也。赞已请转法轮。显佛出世本为安隐怜愍众生。非徒然也。故请说法。世雄无等伦四句。请说实智也。度脱于我等下六句。请佛说权智也。世尊知我心下八句请佛必用开权。以应众生之机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此如来特为下根开佛知见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即大通智。而云成佛为一切种智也。此智为一切众生本有之佛知见。佛为此故。出现世间。名为一大事因缘。以众生一迷此智。而为无明固结。根身器界隔碍而不通。故但为妄想烦恼之所动乱。日用而不知。故造妄业。妄遭众苦。故佛以同体大悲出现世间而开示之。使其悟入。以出生死。此乃如来出世之本怀也。众生一明此智。即当下是佛。此义惊人。非劣根所堪。故待时熟而说。此法华一会。通显四十年来皆为此事之本怀。然非轻易可遽说者。所言开示者。以言开晓。以事指示。故法会之初。先放一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是举此智全体之一隅。以为开佛知见之前茅。将谓弟子根机既熟。可不言而喻矣。且此智境。在弥勒补处尚且怀疑。故借文殊七佛之师。代为说破。引灯明之本始。证今佛之瑞相。是第一番示佛知见也。法会瞢然未晓。又假世尊出定。殷勤称叹方便。开示至方便品末。世尊已为极力宣扬矣。止得身子一人领悟。是知众生之迷固已深矣。又说火宅一喻。三界众苦之状。可谓详悉如示诸掌矣。且又止得四人领悟。然在会千二百众。犹然睡梦之中也。柰之何哉。信乎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故佛说宿世因缘。明以告之。远引大通智胜之本始。以为今日之因缘。特为下根之人大发明之。初则眉光待放而后照。但见东方。今则本有之智光。不属收放。而常明者。故幽暗之处。而皆大明。是则本然不昧之智体。众生日用而不知。今智体忽然现前。则众生各各顿知本有。故咸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也。奇哉奇哉。大光遍满则通照十方。此又特为下根第二番示佛知见也。此犹远引古佛。若向下现宝塔品。则为大众指在目前。乃第三番示佛知见也。其十方天王寻光请佛。皆广方便品末时诸梵天王等未尽之意也。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至)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至)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至)今得值世尊。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而说偈曰。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耀(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至)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至)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至)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至)无量劫习法。
此言智胜始坐道场。诸天梵王请转法轮也。方便品末。释尊自叙始坐道场。观树经行。三七思惟。意欲将一乘法分别说三。进退未决。时诸天梵王请佛开渐。由是遂说三乘。以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亦应说三乘。今则大通智胜佛。十方梵天一时普请。及出定所说乃四谛法。是知前言过去佛。即今之智胜明矣。斯则释尊为智胜之子。而说法仰遵其本师。是为祖述之家法也。前但泛泛略叙。今则实指所以。为下根设也。凡诸佛出现于世。皆以释梵诸天为请主。例应然也。智胜光遍十方。诸天各随所向。寻光而来。前药草喻云我是如来等。是以言召。此以光召。及其说法皆一律也。足徴诸佛种种方便皆为一乘。固无疑矣。然诸天觐佛献供皆同。赞辞各别。但无佛出世时劫不同。东南方言一百八十劫。南方言百三十劫。上方云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是皆各随机感之不同。抑见智胜光照之远大。以大梵天王为娑婆界主。今言十方各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则佛光所照。极法界之量通为一土。则与眉光所照东方万八千土天渊矣。惟佛智慧。难解难知。在上根可举一隅。至若下根。非己智分。不得不为尽情吐露。使其了然自信。故知此辈钝根。非此不能令生信解。此如来所为善巧方便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智胜受请说法也。三转十二行法输。乃说四谛法也。三转者。谓示相。劝修。作证。初转示相。谓此是苦逼迫性等。示四谛之相也。次转劝修。谓此是苦汝应知等。劝今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也。作证转者。谓我已知等。以己证彼也。二乘闻之随声即悟。故云声闻。旧解谓三转令入见修无学三位是已。又云十二行者。寂音谓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圣慧眼。于每谛中。观三世为总。又每谛中。观过去为智。观未来为明。观现在为觉。别为四谛。如是一转总别四行。故为三转十二行也。谛者审谛。又谛实。又真实。凡夫在苦。而不审谛。二乘审知是实。而不知真实。菩萨达苦性空。四谛名一。实通大小。故天台释四谛有四。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随四教之不同。藏教小乘。但知生灭。而不知无生。通教虽知无生。而不知无量无作。别教则无量。圆教则无作。唯一四谛。各随所见之不同也。方便品。释迦受请。则曰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今大通受请。则直说小法。而不更言分别者。正为下根释昔权即实之疑也。以一向小乘不知是权。故方便品。特为开权显实。而上根已领。中根未悟三假一实之义。故说火宅喻三车一车。令其领悟。然诸小乘虽知昔权。而不知权即是实。故说药草喻。以一雨无私。三草二木随根受润。以显法本是一。但机有异耳。中根虽悟。而下根犹疑。不达法一机异之旨。故远引大通说法之因缘。以显法一。正应药草一雨之意。故今智胜受请说法。不言分别说三。但直说四谛。随根领悟大小之不同。然四谛一法耳。而小乘闻之则唯悟生灭。通教闻之则悟无生。别教闻之则悟无量。圆教闻之则悟无作。岂非法一机异耶。故华严名四圣谛。地上所修。亦四谛法。况小乘乎。故如来说法。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此也。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广四谛说十二因缘法也。十二因缘乃中乘法。有流转还灭二门。从无明缘行。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为流转门。广苦集二谛。世间因果也。自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为还灭门。广灭道二谛。出世间因果也。小乘以集谛为苦本。集乃三毒等诸烦恼也。中乘则言无明为三毒烦恼集谛之因。则深进迷原。故为利根说也。无明者。谓妙性本明。但因一念忘动。俄然晦昧。迷本圆明。故号无明。以本体湛然。因无明鼓动。故有迁流。故名为行。既迁其体。则智转成识矣。故行缘识。此三支乃过去本起之因也。然因必有果。故识为生死结根。以智本无名无相。今识揽四大色心和合。有名有相。故为名色。此初投胎之始。受形之原。住胎凝滑之相也。既入其胎。五七三十五日。六根完具。故名六入。六根既具。形成出胎。根与尘接。故为触。领纳所触违顺之境。故为受。此五支乃现在之果也。受必生爱。爱必执。取。取必造业。既造其业。后果不亡。故为有。此现在三支因也。既有业因。而后果随之。故为生。生缘老死等。此未来二支果也。三世循环。生死相续。穷劫不断。故为生死众苦之因缘。通为苦集二谛。中乘修断。但观无明一灭。则余十一支一齐皆灭。如倒树根断。则枝叶齐倒。乃利根修断之行。是为灭道二谛也。故云广说十二因缘等。佛于天人下。初会闻法获益之众也。不受一切法。悟空理也。言诸漏者。漏有三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今云心得解脱。谓枝末缘断。则根本无明伏而不起。是为解脱。非断无明为大解脱也。禅定三明等。皆二乘所证之果。第二第三等。言其次诸会亦说谛缘之法。而小乘得度者。故云不可称数。
尔时十六王子(至)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此王子请说大乘之法也。十六王子初舍珍爱。亲近智胜请转法轮其所请者。但云安隐天人。虽不言小。而意在小也。故智胜先说谛缘之法。故如今释尊初说阿含渐教也。诸小乘人既已得度。故诸王子皆以童子出家。特请佛说无上菩提成佛之大法。自陈深心本愿。则志愿成佛。非二乘所知。故王子为请也。王子出家。乃诸识出缠之象。诸识既转。则一切根本枝末烦恼。一齐都转为真如妙用。故转轮王所将臣民八万亿人俱出家也。以诸识俱转为智用。乃成佛之真因。所以请说大法也。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智胜受请说大法也。然已受请。而犹过二万劫乃说妙法华经者。盖待时熟而说。亦若今日也。以彼寿长。故待时亦久。宜其然矣。及说妙法。独十六王子为当机。故能受持皆悉信受。其余声闻亦有信解者。然未能持也。其余众生皆生疑惑者。正是当时遗尘。为今日之当机也。以疑惑者众。故说时亦久。经八千劫。今说此经。不满数年。而收机已尽。特约缘熟者止此耳。其未熟者。又为将来之缘种也。释尊说此经已。不久即入涅槃者。以化缘已毕。而智胜乃入静室禅定者。以待十六王子之成熟。欲以妙法传续无穷。所谓护念付嘱教菩萨法。于时王子说法华经。是则王子乃妙法之鼻祖。而成佛度生。至今未出大通三昧也。智胜入定八万四千劫者。表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为诸佛禅定之门。菩萨妙行之智用。故能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之众生。表转六识微细之烦恼。皆为成佛之妙行。故令皆发菩提心也。是知疑惑众生。不假知识久久熏习之功。何由能生正信哉。诚哉难信难解。而此会犹有退席之众耳。智胜出定。印证十六沙弥善说法要。叮咛大众皆当数数亲近供养。正为今日之缘种矣。所以者何下。释教亲近之意。以三乘人。但能信是十六沙弥之说者。皆得如来智慧之大益。所以教令亲近耳。佛告诸比丘下。正示昔为今日缘种也。十六菩萨。常说妙法。所化众生世世不离。久而自信。正显闻熏之功也。故历值多佛。至今不尽。以显妙法渊源而来直至今日。岂小缘哉。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十六王子。以说妙法之功。各得成佛。示现八方。名号不同。盖随德称名。旧解约八卦以释之。固为有理。学者不无牵合。释迦牟尼出现娑婆名堪忍土。特随本愿。故于难忍世界教化众生。非深慈大愿。谁能此哉。寿量品云。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此云比已成佛出现娑婆。然今释迦为毗卢之应身。是知三身一体。久近情亡。是为佛不思议力也。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此释尊述往昔教化之事。正为今日之缘种也。始而释迦但以妙法一乘成佛之种子。教化无量之众生。皆已从佛发菩提心已。而今有住声闻地者。此言自后退堕。前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者。是也。以是原以大法教汝欲令成佛。汝等忘之。故我今日应当以此三乘令汝渐得佛道。此往昔之因缘皎然。汝等但执昔权。不达如来真实之义。所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也。尔时所化之众。即汝等现前受教之弟子。今日缘熟得道之时也。其有不能得记者。而昔因犹在。又为将来之缘。则我灭度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岂有昧其本因哉。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此言广为未来得度之因缘也。然我所化弟子。今生不能尽受佛教。若我灭后有不信此经。贪着小乘者。则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又为度脱之因缘。即于余国受化。亦必从此经而入。更无余乘。除诸方便之说。是知佛佛度生成佛。皆说此经为究竟也。余国作佛。如华严名号品。佛有四百亿十千名。盖随机应现之号。然名异而实不异。故皆以妙法开示众生佛慧也。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此结显终实也。诸佛出世。虽为一大事因缘。一定先说三乘引导。待机熟时至。化缘将毕。然后乃说此经。尽废昔权。独显一实。此诸佛利生之法式也。众又清净。正言机熟堪授之人。故集诸菩萨。为说此经。各各授记作佛。方尽出世本坏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将开化城引进之喻。先立滞权为喻本也。如来所以先设渐教者。以方便权智。观察众生深心乐欲之不同。知其乐小。难以语大。故说小乘涅槃。为暂息耳。譬如下。喻设渐意。五百由旬。喻众生流转五道也。三毒充满。故喻恶道。旷绝无人。喻众生迷失本真。唯恣贪嗔。故云怖畏之处。珍宝处。喻妙庄严海果觉报土。多众。喻三乘之人。欲出生死。而求作佛也。西域商人求宝。必有一为导师将引众人。此喻释尊出世为众导师。引出五道。故云欲过此难。所将人众疲极欲退。喻二乘狭劣。怖畏佛道长远。皆有止息之心也。导师方便等。喻释尊方便施权也。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喻三界外。设小乘涅槃。为中路止息之所也。疲极众喜。喻惬二乘之心也。众人入城生安隐想。喻小乘耽着涅槃。不复前进也。导师知众不疲。即灭化城。喻今机熟废权立实也。宝处在近。喻佛果非遥。肯进即是。故不言里数。此喻明为下根开权显实矣。诸比丘下。法合喻本。知诸生死下合知通塞。若众生下。合怖远疲极。若但说佛乘而不开渐。则众生怖畏佛道长远。是则不得不设方宜也。佛知是已下。正合化城。二涅槃。即声闻缘觉二果也。若众生下。合众止息。即灭化城。策进宝所也。一乘佛慧。即是宝所。二乘已出三界险道。故云近于佛慧。以权舍即实。成佛无难。此开权显实之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慎勿怀惊惧。
此颂因缘之事也。大通智胜佛下十六句。颂智胜成佛。彼佛十六子下四句。颂王子见佛。头面礼佛足下。颂王子请法。东方诸世界下二十句。颂十方梵王请转法轮。无量慧世尊下八句。颂受请开渐。六百万亿垓下四句。颂初会说法。二乘得益。第二说法时下八句。颂二三四会。多众得益。时十六王子下八句。颂王子请说大法。佛知童子心下十句。颂受请为说妙法华经。言如恒河沙偈者。谓机广时长。故所说之经。文言亦多此。称性应机之谈。本无一定之法。故今经一期。止二十八品。灯明六十劫说。大通八千劫说。常不轻于威音王佛所。则闻二十万亿偈。喜见于日月净明德佛所。闻八百万亿阿閦婆偈。此称性之谈。故广略不同。所谓通方之说也。彼佛说经已下十六句。颂大通入定。王子说妙法华经。所度有恒河沙众。彼佛灭度后四句。颂所化之众。世世为得度之因缘。长行无灭度之文偈中出之。是十六沙弥下四句。颂王子成佛。尔时闻法者下八句。颂十六佛皆说妙法。引入佛慧是知所化之缘。其来久矣。以是本因缘下四句。颂今所化皆本昔缘。原下成佛种子。故今作佛慎勿疑也。如此历历昔缘。即下根昧劣。讵不信哉。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引入于佛慧。
此譬如下四十六句。通颂设喻。如文可知。但长行唯言化城。颂中而言城郭舍宅园林浴池楼阁男女充满等事。则广喻三乘权果功德利用。大小相似。总非实证。故通云化作为止息耳。我等亦如是下法合。前十句合开权。既知下十六句。合废权立实。诸佛下四句。总结法喻。终一品之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三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此品来意。五百弟子闻前法喻二周。五人得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乃知佛以无量神通方便。引导众生。原下一乘之种子。尔乃的信佛心。亦信自心决定成佛。疑虑顿尽。故云心净。志慕授记。故云踊跃。堪荷家业。父子情忘。故云深心本愿。唯佛能知。故世尊与千二百。各同授记。以满出世本怀也。故此结集者。以授字为品。谓既发大信。堪当荷受。故此品来也。经举千二百人。品标五百者。以五百为千二之上首故。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结集者。叙致满慈领悟之情也。从佛闻是等者。谓闻法说二智甚深。喻说三车一车随宜之权。同辈五人各得授记。今闻往昔大通之因缘。导师化城之神通。此上诸事。皆一向所未曾闻者。所以得未曾有也。先是未闻此法。则尚怀疑。执吝小果。既闻开示。则疑惑消除。故曰心净。自信成佛可期。故踊跃欢喜。故严整三业。却住瞻仰。冀佛授记也。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此述满慈之辞也。叹佛甚奇特希有者。因闻三周开示。领契佛心。故发叹也。随顺世间拔出贪着等。正叹奇特希有之事也。空生于般若会上。忽见世尊护念付嘱之心。故叹希有。乃不言而喻。今满慈历闻三周之说。具见如来大慈大悲。无非护念付嘱之心。令五性三乘。远令离着。是为甚奇希有之事。盖因言而悟也。世尊前云迦叶等。不能尽知如来真实功德。满慈自谓我等于佛功德。其实言不能宣。然我等深心助宣佛法。护愿流通。意欲得记。此心亦不能言。唯佛世尊证知我心。固不待言。前迦叶等自述领悟。尚有许多绸缪疑虑之情。今满慈但云深心本愿唯佛证知。则从来不疑于佛。将显内秘之本。以发下根劣解之信。即此是为助宣之意也。故居千二百首。良有以也。
尔时佛告诸比丘(至)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此下世尊历叙满慈内秘外现。助宣佛法之事。以述成其深心本愿如此也。汝等见是下。述满慈现前助宣释迦之法。有如此者。满慈最善说法。故世尊称为说法第一。舍如来不能尽其言论之辩。此述善说之极也。
汝等勿谓富楼那(至)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此述满慈于过去佛所护持助宣之事。亦见其深心本愿也。空法通达。言达实相直空也。四无碍。说法之辩也。唯佛能全。满慈亦具。常能审谛。则观根逗机。清净说法。则不着法相。无有疑惑。则决定说。具足菩萨等。则内秘外现。而人不知密行。皆谓实是声闻。但知其迹也。所化多众。令立菩提。则所说者非小法也。净土化生。非小行也。皆是深心本愿之事。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至)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上述远事过去多佛。此述近事。过去七佛也。过去诸佛虽多。在庄严劫之最后。谓毗婆尸。尸弃。毗舍浮三佛。及贤劫初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至我释迦四佛。通为七佛。此其近劫相传心印之佛也。自此已往贤劫将来。至星宿劫诸佛。一一佛所。皆能护持助宣佛法。专以说法为行。净土化生。具菩萨道。以为成佛之基也。前五人得授因记。世尊但说亲近供养诸佛之行而已。今满慈因记。备述助宣护法之事。如此之详至者。以世尊密意。专重护持正法。广结成佛之缘为大行也。故因中不必更修余行。唯以助宣护持佛法为第一妙行。而向后历历嘱其持经。广叹法师功德。皆此意也。
过无量阿僧祇劫(至)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此满慈得记也。以因中弘法。传佛心印。故不离当处而证菩提。故果记当于此土得菩提也。顾此娑婆本秽。而满慈果土纯一清净者。足见即秽即净。密示实相真土矣。但随心转变。于是可知。以因中于诸空法明了通达。故果号法明。以称法性净土利生广大无量。故果感依报。以恒沙娑婆通为一土。以平等大悲清净说法。故依报国土地平如掌。无有山陵。以称法性建立诸法。故七宝台观充满其中。以当说法。净秽情亡。善恶平等。故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因中常修梵行广化众生。故果土无有女人淫欲。众生皆是化生。清净说法之报也。众生不从淫欲而生。故身出光明。永离欲缚。故飞行自在。众生皆以从法化生。故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无诸杂乱妄想也。身皆金色。离欲之报也。众生以食为命。国人既皆化生。则不摄受欲食。故唯以法喜禅悦为食也。从来但说教菩萨法。故眷属皆大菩萨。而声闻亦多者。以渐渐具足菩萨之道。是亦愿力所摄之众也。上皆依报庄严也。劫名宝明。以法宝圆明故。时非五浊。故国名善净。亦随清净说法之因也。寿命但云无量。而不言数。法住不言正像。但云甚久。而不定其期。此以称性说法。以法性本无始终。故慧命常住。正法恒存。灭后起塔。遍满其国。此满慈说法之因果。独记如此。足知如来密意。独显持经功胜也。且娑婆世界。乃释迦之化土也。名五浊恶世。众苦所聚。名为堪忍。其国山陵沟壑。高下不平。便利不净。秽恶充满。众生淫欲。沉沦生死之地。乃小乘之所厌怖。如牢狱桎梏。长辞而不敢再入者。今满慈得记。不离此土而证菩提。地平如掌。国土清净之若此。绝无女人。众生化生。身相光明之若彼。又以无量娑婆。通为一土。其广大又如此者。此正特示二乘开佛知见。则狭陋消除。取舍情亡。欣厌心息。即目前所遇。纯是华藏庄严。清净实报之佛土。更不向外驰求。直下不疑。顿登佛地。此授记之功毕现于此。即下根劣解。岂不自信。而甘自外于佛知见乎。国土净秽随心转变。讵不信哉。观此足具见如来化生之善巧。诚谓佛智不可思议矣。若以此记。与众例视而轻忽之。则不达如来微妙之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至)我今但略说。
此颂通述弟子内秘外现之事也。满慈与身子等十大弟子。皆同德也。独露权应之迹。居千二百之首。正示特为引进钝根之方便。将令知恩而信解也。然声闻有权现。有实果。若千二百人。皆实果钝根。苟知满慈等权应之迹。必能舍小而信大矣。故世尊于此发其秘耳。今此下三十句通。颂权现护宣之行。其后下二十二句。别颂满慈授记之事。富楼下六句。结颂可知。言但略说。则功德不可思议矣。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三藐三菩提记。
此千二百请记也。以如来叹满慈宿因深厚。非千二百之所敢望。今闻佛开示。本为接引钝根。亦各自信有成佛之分。故欢喜以请。佛知众心。故告迦叶者。然已遂本怀。中心自快。故特告上首。正如同事之人事偕。而相庆意也。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至)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此授五百弟子记也。释尊初于鹿苑。三转四谛法轮。度参侍五人。而憍陈先悟。以最初得度。故居僧首。乃实果罗汉之领袖。故五百中特表而出之。独为授记。示异等也。授记不言因行。意有前列六人可法也。果号普明。以开佛知见。入佛智慧。无复痴暗也。偈云常放大光明。常说无上道。故得此号。其五百罗汉尽同一号。其德同也。不言劫国等事。颂中具之。经有长颂广略互见之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至)汝当为宣说。
此颂陈那之记以标众也。憍陈下十句。颂正报果号。其国土清净下。颂依报眷属。佛寿下三句。颂寿命法住。法灭下八句。颂例五百次第成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则所化之机。皆先权后实也。国土之严净下六句。颂依报眷属。法寿一一皆若憍陈也。迦叶汝已知下六句。举五百以例余七百。皆得果记相同也。此千二百授记之文。不详陈因行者。以钝根罗汉。且令生信。至若事佛功行。又待各自发心耳。不敢遽以难行所怖之事加之。此如来将护之意也。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此五百自述领悟之怀也。我等应得等。谓一向自以失于如来智慧。今日乃知本不曾失。但我等自以小智为足耳。此领悟也。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领因缘之说。设喻自况也。大通智胜十六王子并无数人民。如亲友也。王子说法华经比为我等已下一乘缘种。如系珠也。是时不悟。如醉卧也。自此迷沦生死。如游行他国。退住声闻地。故若少有得便以为足也。于后亲友会遇。如今遇释尊。咄哉者。喻昔日弹呵也。指示衣珠。喻今开佛知见。令悟本有佛性也。此喻昔失今得。佛亦如是下。法合昔因。今者世尊下。法合今缘。我今乃知等。法合今得故甚大欢喜得未曾有也。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至)身心遍欢喜。
此憍陈颂述今得悔责昔失也。我等闻无上三句。庆今得也。礼无量下七句。悔昔失也。譬如贫穷人下十六句。颂喻昔缘。与珠之亲友下八句。颂喻今缘。我等亦如是下八句。颂合昔因。今佛下四句。颂合今缘。我今下四句。总颂得记故自庆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此品来意。由前三周开示。当机闻已。各信自心不疑佛说。故上首弟子。自无学并五百及千二百。皆久受教化。各得受记。业已安慰其心矣。尚有新学声闻若阿难罗睺等。各愿得记。以满众望。以见佛平等之慈。故各为授记。因以名品。故此品来也。然佛性有三种因。谓正因。缘因。了因。三因若显。成佛无疑。人人本具。故为正因。要假教法知识助发乃显。故为缘因。自信了悟故为了因。若舍利弗等五人了悟之速者。乃正因深厚也。若五百弟子者。广引昔缘以见久受教化。乃缘因熟也。而缘因之中有亲有因。起信论云。或示亲友。今学无学辈。若弟若子是缘因之中而最亲者。无不得度之理也。故尽授记。方见如来平等慈悲之意。故次前品。
尔时阿难罗睺罗(至)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此记有学众也。盖学。于无学故名有学。乃新学小声闻耳。阿难为佛弟。罗睺为佛子。所谓摄受亲也。因见千二百无学皆得授记。乃遗有学故思惟以请。然阿难多闻。罗睺密行。皆内秘之俦。今列有学者。以有学不敢希记。向以成佛非己智分。不知所请。若不假大权引导。则不蒙佛指名的授以决众疑。故示居此耳。以二尊宿为众知识。今列学众。若得记莂。则皆可得矣。故曰我愿既满众望亦足。尔时学无学二千人。因见阿难启请。故一心同请。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至)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至)种佛道因缘。
此阿难多闻。持佛法藏。智慧高深。通达自在。故果号如之。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沙菩萨。则唯以大法摄化。纯一无杂也。国名常立胜。幡则以正法摧邪。尊胜如幢。劫名妙音遍满。则法音所感。寿命不可校计。法住倍之。则法性常住之应也。以持诸佛法藏。故诸佛赞其功德。颂偈如文可知。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至)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新发意菩萨闻阿难记而生疑者。将以启其夙因也。其所疑者。以寿命法住远而无极也。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至)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此世尊发明阿难远因以释大众之疑也。以阿难与佛同时发心。但佛愿度生。故勤精进。阿难乐多闻。故愿持法藏。法性无量。故寿命无穷。纯教菩萨故国无二乘。其本愿如此。故果亦如之。诸弟子独满慈阿难特异于众。盖重持法之功也。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至)如今所闻亦识本愿。
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奇有令我念过去(至)护持诸佛法。
阿难因闻佛记。又述昔因。即能忆念过去无量诸佛法藏。亦识本愿。即如善财于弥勒楼阁前闻弹指之声。顿见阁中无尽诸佛境界。是知诸佛法藏。乃阿难闺阁中物耳。偈言方便为侍者。正是自识本愿。则不可与诸悔失庆得者同日语也。记独异众宜矣。阿难宿因如此。楞严摩登之事。岂颠倒梦想乎。
尔时佛告罗睺罗(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至)以求无上道。
此罗睺罗得记也。罗睺密行第一。今记得果号蹈七宝华。则所履微密妙行所感也。为佛长子言能克荷家业。意表成佛以行为首也。其国土寿命眷属法住皆与阿难等者。显闻思修。行本无异。慧命均等。故果报亦等。理宜然也。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至)渐入于涅槃。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此普授有学众记也。此有学众。皆新学声闻众。皆知其难并无学者也。一概特记。恐众见疑。故世尊先言其意柔软。寂然清净。则因闻妙法已践无学之境。堪当得记。众所未知。所以佛告阿难汝见是二千人不。意谓可曾见此众现前领悟之心也。以此示之。潜消众疑。故为授记。以因中护持法藏。故果号宝相。谓以佛法宝藏为自庄严也。寿命劫国等皆悉同者。以因同也。此二千人向于法中未见行事。故记亦大略不一一也。颂文可知。言渐入于涅槃。则亦以三乘化导也。既闻记已欢喜踊跃。故说偈赞谢。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此品来意。由前世尊广赞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者即得成佛。故诸大弟子各得授记。然此一乘乃众生本具正因之佛性也。今以如来方便开示说此妙法以为助显之缘因。无不了悟。乃堪荷负。以今证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缘缘至今而不失。则知今日一会之法缘。又为将来无尽之种子。所谓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乃至一念随喜者即得菩提。故以法师标品。以心为师。故名法师。意在今以法华之正因。要托法师以开显。以为将来穷劫之胜缘。盖佛性种子要借缘熏。熏有新旧。大通为旧熏。今乃新熏也。法师有五种。谓随喜。读诵。受持。书写。解说。但能一种即名法师。以此经已有如来全身。故能持者即为荷担如来。故当敬侍如佛。以显殊胜妙法。要假人弘。则使佛种不断。故毁谤者其罪甚重。以断佛种性故也。由是以见如来出世本怀已周。故次授记此品来也。
尔时世尊因药王(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下广记八部以示平等大慈极显持经之益也。前白毫光中所见。若诸佛子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是则前诸授记。乃三乘人。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者也。又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是知现前八部皆求三乘之人也。追其昔因。此辈岂非大通智胜之遗□乎。然此等辈。佛佛出世皆为护法。则闻法之缘业已熟矣。况今闻此妙法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当得菩提。以示平等佛慧。故与现前一一授记。以显妙法之胜益也。此特告药王者。乃忘身舍执。妙契此法。能持之人。即为持经者之师表也。
佛告药王(至)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此悬记未来持法之人也。如来灭后。此法在世。即法身常住。故若闻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已有成佛真种。如人食少金刚。终竟透皮而出。无不成佛之理也。故亦为授记。此但言随喜者。下正示六种法师。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至)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此示六种法师正是持经之人也。谓此六种持经之人。能敬此经如佛而供养恭敬者。是人则已曾供多佛。宿福深厚。成就大愿而来者。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当得作佛。我应示是诸人等必当作佛也。天台判六种法师当五品观行位即以随喜妙法为成佛真种。故必得作佛无疑矣。寂音谓修多罗有观照二门。是妙方便。故凡言于此经受持读诵书写演说者。观照方便之力也。五品观行者。谓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言随喜者。闻。随喜何法。答。妙法。妙法者。即此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无相。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是故五种法师必得作佛者。观行之力也。故东印土国王请二十七祖斋。王问尊者。何不看经。者曰。贫道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是知持经所重观照持心非循行数墨执纸墨文字为成佛之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至)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此徴释上持经缘胜所以也。上言能持一句则具六种法师之功德。何况能持全经。然在恶世演此经者。是人定是净土果人示生恶世者也。若如来灭后有能窃为一人说此经一句者。是人即是如来所使。行如来事之人。何况为众广演者乎。以将如来之慧命故也。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此戒勿轻毁持经之人也。佛体如空。毁之如唾空耳。持经之人。慧命所系。毁之则断佛种。故罪不容悔。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至)三藐三菩提故。
此勉敬事持经之人如敬佛者。以能持此心。则全体是佛。则为如来肩所荷担。不但荷担如来也。昔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优阗王与诸弟子。思慕世尊。因目连等三十二人。往诣天宫。以旃檀香造如来像。请回人问四众瞻礼。及世尊自天宫回。见像作礼赞曰。我灭度后。赖汝于震旦国度人无量。然一香像尚能持佛慧命。况持此经之人乎。然如来肩所荷担。随所至方尊重供养宜矣。所应尊重如此者。以欢喜说须臾闻即得菩提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行于如来事。
此总颂持经之胜益也。佛道高远不易住。自然智妙出天然。不易成。但当供养持经之人。则皆易矣。一切种智佛果智也。积劫修因然后乃得。今但持此经并供养持者。则疾得矣。是知妙法全体。在经与人也。故持经之人。非如来所使其孰能之。诸有能受持下八句。颂舍清净业报等文。应以下四句。颂既是果人故应当供养也。吾灭后下十二句。言恶世难持能持。难闻幸闻。故当敬礼供养冀得须臾闻也。所以恶世能持者。非如来所遣则不能也。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至)法华最第一。
此颂较毁赞之罪福也。如长行可知。毁者之罪如此。而赞者获福又如彼。所重慧命不断也。于八十亿劫下八句。颂以长时之供养庆须臾之得闻。以供乃人天小善。闻乃直得菩提。故为获大利也。药王下四句。颂结胜益。以诸经中此法华经为第一故。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至)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此下显法深妙。承上第一诫勿轻授也。三世诸佛所说经无量万亿。即释尊所说诸经亦无量万亿。唯独此法华经难信难解者。以是诸佛秘要之藏故。诸佛所宝。故不可妄授匪人。一向守护久默而未显说者。以如来现世犹多怨嫉。如退席之俦。况灭后乎。所以慎勿轻授也。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至)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此言如来灭后恶世难持能持者。一以仗佛覆护。二以自有三种大力也。佛以忍辱为衣。谓心体妙法。住寂灭忍。是如来以衣覆之也。随顺觉性。故为诸佛所护念也。彻信自心。为大信力。志以此法普施众生为大志愿力。承事诸佛。心无疲厌。为善根力。妙契法身。故与如来共宿。念佛故应忍。故为如来摩头安殷也。苟非具斯数者。而于恶世持经难矣。
药王在在处处(至)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经即如来法身全体。故在处皆应起塔也。以法身无依。以塔为依。故此塔即应种种供养也。见塔礼拜。以亲近法身故。即近菩提。
药王多有人在家(至)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妙法为菩萨修行求佛之本也。凡有僧俗欲行菩萨道。而不闻此经。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者。以不达本故也。大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以心外取法故。所谓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所以为善。故得闻是经乃可以为善行也。此则乃佛知见。若闻是经信解受持者。则为开佛知见。故得近菩提。下设喻以明其善行。
药王譬如有人渴之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此喻求法之要为善行之譬也。水。喻正因佛性。高原。喻烦恼深厚。穿凿。喻观照研穷。干土。喻未见佛性。故云去水尚远。施工不已。喻观行渐进。湿土。喻分见真理。至泥。喻法流不远。故云知水必近。是则湿土如闻般若。泥。则若闻此经也。及闻此经更须假观照之功。方便悟入。乃见佛性真源。所谓与如来法流水接也。由是观之。若以文字语言为得者。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若望消渴而得清凉者。难矣。故经云近之而已。前云宝处在近。此云知水必近。又云得近菩提。不言到而云近。宗门所谓语忌十成者耶。
菩萨亦复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此以法合也。此经乃诸佛之慧命。菩萨修行。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此经者。则去菩提尚远。以向被无明烦恼所覆。如干土也。若得闻解思修。以观照方便。则近菩提。如凿井见泥。然菩萨修行必要依此经者。以一切菩提皆属此经故。以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此法华经藏。即众生如来藏也。若未开示。蕴在识藏。以此识藏。菩萨地尽不能尽知。唯佛能知。故云深固幽远无人能到。非大根亦不能信。故今佛为菩萨开示。不入余众生手也。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此言非机难信也。若菩萨闻而惊怖者。乃新发意者。声闻闻而惊怖者。皆增上慢人。皆非机也。
药王若有善男子(至)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此示说经之方。所谓教菩萨法也。历言敬说经者供养如佛。故敬说者。非徒事口舌。必须具佛之体。所说与佛心相应。体佛之心也。故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说法。安身为室。夫法身非身。以众生为身。故曰慈悲所缘。缘苦众生。则佛以慈悲为室也。覆体为衣。佛本无我。无我则无物可对。无物可对。则物莫能伤。潜身于忍。则无我之至。故以忍辱为衣也。逸心为座。心空则寂灭。寂灭则声如谷响。说无所说。故以法空为座也。如来身心语言为若此。菩萨能具此体。安住其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四众说。如是乃可名为说经者。否则欲其敬事如佛难矣。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此言说者体佛之行。则感佛护助弘宣也。前云若我弟子未受化者。若我灭后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而度脱之。今云如来灭后有如是依法说是经者。我于他方必遣化人。为听法众。先信是法。令不 者信也。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必广遣八部为护法。使无魔扰也。不但遣人。即我亲现其身于其人前。若有忘失句逗。我必为说令通利无遗失也。以如来灭后。浊恶世中。持经者难。非仗如来加被摄受。何能令法久住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至)得见恒沙佛。
此颂初四句。总显法胜信受者不易。舍懈怠者。心不与世情和合。是真精进。以心契妙法名精进行。故欲舍懈怠当听此经也。如人下六句。设喻。药王下十句。法合。若人下十四句。言体佛行。我千万亿土下三十六句。佛助弘宣。为现光明身等。乃现身面言说加持也。诸佛护念。正谓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也。若亲近下四句。结劝。言得见恒沙佛者。所谓恒沙性德。总在心源。随顺心师。则性德显矣。
齐此已前九品。判为开佛知见者。开有二意。在佛则为众开示开显开发。要令闻者自信此心。在机则为开悟。以众生久迷不信自心。今闻佛说则悦灾了悟。所谓悟心之士如莲华开。经虽通言四种知见。约义则上十品经通显如来出世本怀。诸大弟子一向不知佛心。故多疑佛说。甚至以佛为魔。今则决信无疑。方显开悟此心之象。宗门所谓的信自心是佛。直到不疑之地。故判属开字。古德概以前为说三周法授三根记。法师一品为授广记。以圆该前记。谛观经义。独重持经之人。极言妙法之益者。以众生向不知有。今既知有当须奉重。不可妄授匪人。所谓非器不传。通显开佛知见之义耳。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此品来意。判为示佛知见者。以显示如来常住法身。直指净土实报真境。欲令众生知此见此法身境界。乃为佛之知见。一往但以言说开晓。今则的以实事指示。故此品单约示字也。惟此法身真境。经初一光东照。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乃通示众生心境之妙。由当机未悟妙心。乃以识情思量。所谓情生智隔。不达目前便是。将谓非己智分。今蒙如来种种开示。当机已信佛言。自知作佛。各得授记。是乃虽信自心。然犹未信实相真境。此则生灭之见未忘。净秽之执未谢。故世尊至此将显法身常住。故七宝妙塔从地涌出。多宝如来全身现在。以消生灭之见。即此娑婆三变净土。以祛净秽之执。且十方诸佛充满其中。以彰法界尘尘刹刹触目皆是实相真境。此乃佛之真知见也。故此品为示佛知见。当授记已毕。故此品来也。然塔高五百由旬塔中多宝全身不散者。以示众生即此五蕴生灭身心。便是常住法身安宅也。就此娑婆三变皆成净土者。以示华藏庄严实报真境。不离五浊业用也。此特示毗卢遮那依正实报庄严之一斑。欲令众生知此心境之妙。即可目前现证。不生佛道长远之怖也。引权入实意见于此。何以明之此经所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何谓真实相。以我毗卢遮那旷劫修因。所证法身真佛。所居寂光真土。从法垂报。千丈卢舍那佛所居实报庄严净土。而此身土皆真。故为真实之相。而释迦乃从报垂应之化身。其所居之土。皆与民同患。乃娑婆五浊之秽土。而此身土皆假。故凡施设。一往说法。皆以为权。所谓方便门者是也。由卢舍那初成正觉。现千丈身。坐菩提场。说华严经。而二乘在座。如盲如聋。是虽身土皆真。而教法俱实。柰何独被大机。小根绝分。故入刹那际三昧。双垂两相。二始同时。正说华严。不妨示应化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以接小机。所谓以方便力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同摄三根。虽有教菩萨法。总属权教。正如长者诱引诸子。许以三车。非实有也。故未尽如来出世本怀。以诸弟子未见法身真境。故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意欲直令众生亲证如来法身境界。以趣华藏庄严之实果。方称本怀。柰何下劣之徒。一向执权当实。更不前进。且于佛所说疑而不信。故费世尊四十年来种种方便陶汰之功。今已纯熟。且化缘将毕。故于此会直吐本怀。开除昔日三乘之权。以显一乘之实。经中长者家业之富。正喻华严一乘圆妙之法也。以诸声闻但认释迦应身之佛以为真。不知尚有真佛也。但见娑婆秽土之可厌。不达实相真境也。故生灭之见。净秽之情。一向执吝而不舍。以不达惟心所现故。将说此经。先放白毫一光。普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洞示法界之真境。即在众生日用之间。此非心识思量分别可到。故重假方便种种开示。大众各信自心。遂一一授记成佛。正若华严所言。初发心时。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但了心真。不达境实。心境未融。未是成佛真因。犹属众生知见。未是佛之知见也。故前授记已显心真。今说此品以显境妙。直指目前现证。故特判为示佛知见。故云以事指陈。以洗小乘从前宿习知见。易于修证。方尽如来出世之本怀也。此品来意幽远。非细心参详殊难领会。但融观华严。自知此中归趣。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此正指示佛知见也。佛知见者。乃自觉圣智所知所见。乃一真法界真境也。惟此法界乃法身之安宅。报化依之而起也。故诸佛证之为一切种智。报身踞之为华藏庄严。化身以之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为五蕴身心。八万四千烦尘恼劳。修心之士若不洞见一真法界。总属门外。止宿草庵。不为实证。故此三周开说以圆。佛前宝塔出现为示佛知见之象也。然法身无依。以法界为依。法界者。寂灭之心也。宝塔者。寂灭之境也。五百由旬者。喻众生五蕴身心。即是寂灭真境也。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喻迷此法界。即此身心不出二十五有也。从地涌出者。喻无明心地若破。寂灭之境现前。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则此五蕴身心本无所有。故云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者。喻此法界本非断灭。具有恒沙称性功德神通妙用也。高出四天。则非四大可拘也。诸天散华八部作供者。喻此法界本为诸天之所奉重。八部之所守护。元非寂寞无人之地也。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至)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此言塔中出声。以示寂而能说非断灭也。叹言善哉善哉等。以赞释迦能称法界体。以平等大慧说此妙法华经也。如是如是者。印证所说皆究竟如法界也。所说皆是真实。证其所说不妄也。前世尊历对弟子自谓言不虚妄。今塔音现证释迦说寂灭法。意要三乘必信。以此印定群机也。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至)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此四众见塔喜怪也。喜者。七宝妙塔忽然涌出住在空中。甚为希有。固可喜也。而塔中出声。甚可怪也。若悟塔中所出音声。则一切音声皆寂灭矣。大众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合掌住立。冀佛开示也。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至)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此当机见塔为众疑请也。大乐说菩萨请者。以寂灭之法乃离言之道。苟非乐说。则终绝言矣。净名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乐说之义也。塔非无故而现。故请说其因缘。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此说塔现之因也。塔中有如来全身者。然塔喻众生五蕴身中有如来全身。所谓幻化空身即法身也。楞伽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今国名宝净。乃如来藏出缠离垢之象也。佛号多宝法身。乃如来藏以具有恒沙称性功德。故名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誓愿灭后凡十方说法华经处。塔现作证者。以多宝本以妙法得证法身。故凡说经处。法身即现。在法会中闻说妙法。苟能开佛知见。则此五蕴身心。顿见法身全体。此作证之象也。彼佛成道已。临灭嘱供全身以大塔者。正显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之法也。其佛以神通下至塔中赞言善哉善哉等者。所谓寂而能演遍十方。以此经即法身全体。若佛知见一开。即出现作证也。上叙多宝之因缘。大乐说结示今缘也。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此法会愿见塔中多宝佛身也。法身显现。虽是以己智力。须仗佛威神。故假佛神力以请。
佛告大乐说(至)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此世尊许见。且述多宝本愿。将集分身以显三身一体。正破二乘向认化身之执也。大乐说下。世尊当集分身。大众将因多宝亦愿得见分身诸佛。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此光召分身诸佛也。初将说此经。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白毫一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盖举法界一隅以彰妙法全体。意显诸佛出世始终不出刹那际三昧。其所说法皆光中之事。文殊引灯明之本始。是显示佛之知见。欲令大众开悟也。大众不悟。故如来出定方便演说。所谓开方便门。至引大通智胜成佛之事。初入三昧。十方世界而皆大明。是开示佛之知见也。而下根众生。虽悟往昔之因缘。而未亲证实相之真境。故三周说法尚带言说。今既广记现在未来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抑恐小乘执相之徒。名言习气未忘。情存生灭净秽之见。难造一真之境。故假宝塔涌出多宝现身。光召十方诸佛三变净土。乃即五蕴以见法身。就目前以证实相。正是指示佛之知见也。故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恒沙国土诸佛等者。示五道众生皆住诸佛一真之地也。见诸佛菩萨为众说法者。示众生动乱妄想即诸佛菩萨恒演法音也。光中不现众生生死三乘求道等事者。以今直证法身。以名教菩萨法。故不言其余种种也。今说十方诸佛皆释迦之分者。然佛有三身。乃从法垂报从报垂化。今示三身一体。意显释迦即多宝。分身即释迦。法化冥一之象也。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今分身齐集。共证妙法。以显十方诸佛道同。古今一际。释迦所说真实不虚。意显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至若三变净土。意显秽即是净。娑婆即华藏。目前全是实相真境。故光中诸国皆七宝庄严也。初一光显示。次三周开示。今此会指示。乃尽佛之知见耳。此正极诸佛之神力。发扬此事。所谓长者并会国王亲族将付家业。一大事因缘。圆会于此。非特尔也。
尔时十方诸佛(至)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此十方诸佛因光召尔将集也。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此变土以容分身诸佛。所谓示真实相也。一真法界。本无净秽。但随心转变。以娑婆秽土。原是华藏。只以染恶众生所集。故秽恶充满。土石诸山高下不平。二乘不达唯心。妄生欣厌取舍。以见心外有法。故一向执取涅槃。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故怖之如牢狱。畏之如桎梏。是未见秽土本净。众生本空耳。今如来此会。特为指示佛之知见。只欲了达一真平等法界。明悟心境皆真。彻见诸法实相。是则三周开示。乃开方便门。今多宝出现。三变净土。所谓示真实相也。然娑婆本净。但众生无明覆心。智光未发。故妄见其秽。今佛放白毫光遍照十方。显示唯心境界。开佛知见。则刹尘心念皆佛出兴。即此秽邦变成净土。故经云容受分身诸佛。故三变净土也。净秽唯心。不假余力。但因光照。而云即变。显此娑婆即是华藏。故琉璃为地。宝树庄严等。一真平等。故无诸聚落山川等。总入神通大光明藏。故烧大宝香。是为众生成佛因地。故华布其地。万行弥满。皆是法音。故宝网罗覆悬诸宝铃。众生本空。故移诸天人置于他土。苟开佛知见。则当下情忘。顿见实相真境矣。昔华严会上。二乘如盲。今则分明显现目前。是所谓示佛知见也。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至)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此东方分身诸佛来集也。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意显果因一契也。宝树高五百由旬。宝座高五由旬。意明开佛知见。则念念佛现。不离五蕴身心也。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者。所谓不离当处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者。意显重重无尽也。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此二变三变净土。将廓法界真境也。前初变净土。业已通变娑婆而为一净土矣。但容东方所分身佛。已充满其中。似无容针之地矣。尚不能尽。是一方之佛有余。而全土之境不足。则分身之多可知。今于娑婆之外。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是则境又不止一娑婆也。问曰。华藏界中独一娑婆而为秽土。以有三恶道秽恶充满。其余佛土。悉皆清净。今娑婆之外所更变者。皆有三途人天。且隐恶道而移天人。又似娑婆同土也。且前已通变。而东方诸佛已充满矣。今更三变者果何土耶。答曰。此意甚深。是显法界无边。以明众生妄缘无尽也。然娑婆一土。释迦化境。常言三千大千世界而已。谛观满慈得以。记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是知娑婆非止一三千大千而已。以众生迷本法界真心。全体变为无明妄想。是迷则遍迷。乃全变法界而为众生界也。斯则众生充满法界。岂一娑婆可能容受哉。所谓恒河沙等三千大千通为一土是也。然各随所见。局为一土耳。故华藏通多净土者。以随诸佛菩萨净心所见。以即迷为悟。故即秽而净。以随众生妄心所见。故即净而秽。今令众生开佛知见。是即迷返悟。故即无量劫来生死妄想。今一念全体转为诸佛智用。故释迦十方分身来集之象也。以妄想无尽。故佛亦无边。然境随心变。今真心既转而真境随转。所以娑婆之外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将廓法界之量。今且犹是分转。非全转也。若全转者。岂有方向名数哉。今以无尽妄想转为佛智。则宜乎佛多而境迫。岂一娑婆可能容受哉。然三变文云。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等。是知众生今已开佛知见。则妄想永绝。自今念念诸佛现前。是为诸佛当来坐也。问曰。所云全迷法界。今既开悟。即当一时全转。何假三变净土次第而然耶。答曰。此正显如来有大方便引摄众生之意。以众生垢重不能顿见法界全体。故向设三乘之权。引令渐进。然执权之徒。知见狭劣。如来不敢遽以全体示之。所谓若说是事皆当惊疑。恐其惊怖而不信。故说无量种种方便而引导之。然今虽信佛心。而犹未见实相真境。故假三变净土以示之。然初变娑婆者。以二乘一向但见三界生死可怖。故生厌离而求涅槃。不敢复入。此正众生知见也。今示娑婆即是净土。以破二乘欣厌取舍之心也。次于八方各更变者。是引二乘趣向法界欲令舍权从实。前至宝所。不生退怯之心也。次为诸佛当来坐故。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等者。乃引权教菩萨令入究竟佛慧也。将穷法界实际。乃今姑为三乘劣解。略示少分而已。岂能尽举全体大用哉。是知已变之外净土不可思议。正是诸佛功德无量无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者。此耳。前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若非如来善巧开示广大神力。以多宝之事而略示之。则智慧门终竟难解难入也。即今变土集佛之事。二乘何从而知解耶。此所谓示佛知见也明矣。然所变之土皆云宝华遍布其地。乃明示此佛知见。为成佛真因也。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至)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此言东方分身诸佛既集。则十方次第而集也。娑婆之外。二三各变二百万亿佛土。故八方各四百万亿。今已遍满。意显佛身充满尘尘刹刹无尽无尽也。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者。所谓而恒处此菩萨座也。各遣侍者问讯释迦佛。佛未亲见者。所谓法身无有彼此迭相见故。各赍宝华满掬供佛者。显此妙法为成佛真因故。问讯之辞。以见释迦示现与民同病之意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此释迦开多宝塔以示法身出现也。佛身如空无所依。以塔在虚空。而释尊欲开宝塔亦住虚空者。示法身体同之象也。以右指开七宝塔户。示自性开发。不劳余力也。如却关钥开大城门者。历劫坚固无明妄想。忽然迸裂。法身顿现。宗门所谓㘞地一声也。众会皆见多宝如来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者。示众生自性开发。则现前五蕴身心。顿见法身全体。显现心境。当处寂灭之象也。为听是经而来至此者。以所说妙法深契法身真际也。众喜散华者。各示真因之象也。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此多宝分座释迦入塔共坐者。示五蕴缘生之佛。与法身同体。真应不二之象也。大众见二如来作念佛座高远俱愿处空者。正显二乘向以佛道长远为怖。今佛知见既开。则真见远而不远。俱愿亲近。佛地可期之象也。佛以神力接众在空者。显二乘人。非佛神力方便接引。无由得近佛慧也。四十年来接引之功。乃取效于今日耳。岂小缘哉。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此言护念付嘱之事也。妙法华经。如来护念之法也。能持此经。则为护念之人矣。苟有持者。则此法付嘱有在。如来出世本怀。为一大事唯此而已。故法若有所付。则大事毕矣。所谓唯此一事更无余事。故云不久当入涅槃。正如长者将终。若得其子委付家业。志愿毕矣。由是观之。佛祖接人。直可得到法身边。若法身向上事。则当于佛未出世。祖未西来时荐取。不待今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至)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此圣主下十句。颂因多宝勉众。意在得人付嘱也。彼佛下四句。颂多宝本愿。又我下十二句。颂化佛来集。为证妙法。欲令久住故。为坐下四句。颂三变净土。诸佛各各下十八句。颂诸佛毕集。叹美容仪净妙。如清池莲华。光明照曜。如夜炬火。妙香普熏。众生触者心喜神悦。如大风吹小树枝。言披靡倾倒喜不自持也。诸佛来仪如此。为令妙法久住故。告诸大众下十四句。求持法之人。能护持者当自发愿。多宝与我及诸化佛当作证也。诸佛子等下二十句。再求能持说者。则为见我及供多宝并诸化佛也。所以再三求持经者。既已开示佛之知见。贵在能持。使佛种不断。若视为寻常。则有负如来今日之大事因缘也。持经必教发愿者。以恶世难持。欲令信力坚固。不得遇缘生退怯耳。故下文历言其难。诸善男子下八句。令谛思此经难持。不若诸经之易易。慎勿轻忽。故令发愿而后持也。若接须弥下十六句。言说经之难。若手接须弥。指动大千。固已为难。而神通者能之。有顶诸天。智慧难越。而慧辩过胜者亦能超之。唯有此经于恶世中最为难说。以人多弊恶多怨难信故也。假使有人下。言书难。虚空难把。楞严阿难既悟。则观十方虚空如手持叶物。是则虚空犹可把也。若此经者寂灭离言之道。岂得而书之耶。是以书之为难也。若以大地下八句。读难。大地至重。梵天至高。足甲至微。置大地于足甲而升梵天。神通广大者不难。不若恶世读此经为难也。假使下八句。持难。负干草入劫火而不烧。亦未为难。恶世众生暴恶烦恼火中。能持此经。是为难也。若持八万下。听难。八万四千法藏以文言敷演。何足为难。独此经之实相。无量义趣。而能听闻。是为难也。若人说法下十二句。奉难。若有人善说法。令诸闻者得罗汉六通。此亦未难。能持此经即得菩提。故为难耳。我为佛道下八句。显所以难。言我自成佛以来。从始至今。于无量土所说诸经。盖无量矣。皆随机之谈独有此经□示一乘佛性。凡有持者疾得菩提。故为第一。若能持此经。则全持佛身。慧命不断。然非大根坚固忍力。实难持也。诸善男子下六句。令持者发誓。只欲坚其愿力也。上通颂难持。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此颂难持能持。故我及诸佛欢喜赞叹也。然持此经。非纸墨文字之谓也。要亡言得旨。顿契佛心。是为勇猛精进。则是总持万行。顿断烦恼。故为持戒头陀。不历多劫。顿发佛地。所以暂持即有如是大益也。能于来世下八句。承上大益。故恶世能持。是真佛子。能解其义。则为世间眼目。以开佛知见也。于恐畏下四句。结能说者当如供佛也。问曰。多宝证法。化佛毕集。世尊更无他说。独以持经苦口叮咛再三四者何也。答曰。以佛知见。众生之迷固已久矣。远自大通尘点劫来。一向迷之而不悟。已费吾佛生生世世随之教化。业经无量不可思议劫数矣。直至今日。犹劳四十年之方便开示。现前信解者几何人哉。是谓佛法之难遇也如此。今既开示。若不坚力持之。则恐此后一失。又不知更经尘点之劫。未审可如今日之听闻也。若此法失持。则佛种断绝。岂细事哉。正如大富长者创业艰难。勤苦累世而致富有家业。苟无克家之子而持守之。若一旦散失。难求再昔也。此其世尊苦口叮咛再三劝持者。盖此意也。已前十品。通为开示佛之知见。总名信解。故向后诸品多言持经之功。以显悟佛知见。既悟。守之为难也。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此品来意。连下十品。通为悟佛知见也。以前三周开示。为开佛知见。诸二乘人。但信此心而已。虽信心真。未达境妙。故现宝塔一品。直示境妙。名为示佛知见。此下名为悟佛知见者。以诸声闻虽信自心作佛。犹有历劫无明未尽。从来狭劣知见习气未忘。虽云信解犹属知解。故须多方妙行调治。乃得法身淳净。抑恐此辈涉俗利生。不善方便。故预示种种守护之方。由从妙行乃得悟入。使其不堕凡情不生惊怖。此正如来广大慈悲。所谓预留医方之意也。向下通显行证。临文各有所属。此判悟之之初而以提婆达多名品者。以显悟有难易。以行为本也。以诸声闻久怀佛道长远之怖。故不起一念好乐之心。今虽蒙授记。且又经历多劫乃得证果。抑恐引起宿习不肯勤求。故世尊自引本事。虽为国王。乃不惜身命而求妙法。由此苦行。遂至今日得证菩提。此悟之难乃渐悟也。又恐下劣之辈。畏难而不进。故又说文殊所化七岁龙女成佛之事。以见其易。且海为生死沉溺之地。龙乃三毒之首。女为阴邪垢浊之器。此最难化者。而献珠之顷当下成佛。何其易易耶。此顿悟也。良以亲近大智为依归故。意令当机于佛灭后。当亲最胜知识。可保妙悟之极。永不堕二乘之地。故悟之首。以立渐顿。故此品来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此佛自叙往昔勤求妙法之难。以警二乘懈怠之心也。言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者。则求法之心非一劫矣。况多劫中常作国王而勤求之。又非寻常之人矣。且为求法。故象马等。外施也。头目等。内施也。捐舍国位。则一切施也。然有说妙法者愿终身走使。伏劳忍苦。忘我之至也。时有仙人应求而为说。则精诚所感也。王闻即欢喜。随侍执劳而不厌。乃至以身为床座而不倦。且经千岁长时而不辞。给时周足。此求法之心何其勤苦长远耶。且现前二乘之人得授记者。各人自揣求法之心。曾有如是之精诚乎。是则我今为说法王大宝。诸人不求而自至。岂可寻常易视哉。是则将来历事多佛。固应体我如是之心。方名持法之人也。古云既悟守之为难。苟无克苦坚强。何以得成圣果。故首告悟心以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至)今故为汝说。
我念过去下二十二句。通颂世尊往昔求法之精勤也。阿私陀。此云无比。乃佛过去之本师。若法有比。则不能令求者忘身至此也。普为诸众生下八句。颂昔求法之难。而今为众说之易也。欲令大众知所重故。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至)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此佛述昔师仙人为今提婆达多。正示刻苦为成佛之因也。提婆达多。此云天热。生时人天心皆热。故以为名。又母祷天而生。故亦云天授。斛饭王之子。佛之从弟。然事逆行。世世专意害佛。今则更甚。常以毒藏十指甲。礼佛接足。足不伤而指自坏。又与阿阇世王。谋欲杀佛而自为新佛。王纵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现师子。象皆慑伏。又推大石压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狱。佛遣使问其安否。报曰。我处此。如四禅天乐。又问几时出地狱。答曰。待世尊来入地狱。我方出之。其五逆类如此。害之非一世也。今云提婆即昔说妙法之仙人。而言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所以得成正觉广度众生者。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是则如来今日佛果。皆因提婆而成。其恩重不可言矣。其实皆以怨害。世尊归重如此者。足知佛果难成。所谓或示怨家。以怨害折磨坚其精进不退之忍力。非此何以得至今日哉。所谓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世尊述此。盖因前品极言持法之难。以恶世多怨。故欲二乘得记之人。将来持经。处于恶世。当观如来因提婆之怨害得成菩提。然后乃能无退怯心。即取佛果无难。故当悟守之初。必若佛事提婆为嘉范。然后方能令法久住也。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至)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此与提婆达多授记。而不列于诸弟子中者。以是世尊本师故。且以磨砺砥行。坚固如来之忍力。以成菩提。故居悟守之首。而为恶世持经之范也。佛号天王者。谓由怨害令佛强忍以至天然。而得大自在。故感果如之。国名天道者。谓佛佛成道未有不由忍苦而成。自然之理也。常说妙法。盖因中始以妙法教释尊。故果上常说。而众生闻妙法。俱得三乘之果者。正示法一而机异也。时天王佛灭后。供塔之人皆得三乘之果者。亦由因行所感也。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此言未来有闻此品信敬而不疑者。则永不堕三途。乃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者。以见世尊求法之难。多怨成就之力。而于妙法精持坚忍不退之益。故获如此之胜报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至)可还本土。
此下方智积请多宝佛当还本土者。以证法事毕。不宜久住。意表证悟未忘犹存法执。必返一绝迹。两忘能所。方为妙悟。宗门所谓悟之一字亦须吐却。乃返本还源之象也。释迦留之以待文殊者。表以所悟妙法。融为观照。消磨法执。方尽持法之妙也。故待文殊可与相见论说妙法。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至)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此言文殊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者。表悟心者如莲华开。妙智现前。藏识海中挺然独露也。至于佛所礼二尊足者。始觉之智合乎本觉之象也。往智积所共相慰问者。二智冥会之象也。非此不足以言妙悟。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问文殊所化之众。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者。谓生死大海。三毒窟宅。非大智不能深入。非妙法不能转烦恼而为妙行也。以智起惑忘。则无数烦恼当体清净。故无数菩萨。坐宝莲华。诣灵鹫山住在空中也。烦恼一转。则一切行皆是佛行。故皆修行大乘空义也。故文殊曰。我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至)令速成菩提。
此智积偈赞文殊。初四句。谓非大智勇健不能化此多众。次四句。谓非妙法不能转变如此之速。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此文殊重答前偈。谓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更无别法。意显妙法成就之速。故下问可有速得成佛之人。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智积重问文殊。言妙法甚深。可有众生依之修行速得佛否。此问要显妙法之功甚速故尔。
文殊师利言(至)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此文殊深赞八岁龙女利根。依此妙法修行。而能即至菩提。此其人也。海中异类。三毒秽浊。柔弱女身。而能具如是胜妙之德者。正显生死垢浊烦恼之体。本是成佛智用也。故云能至菩提。且云刹那发心即得不退者。所谓一念转移之力也。此实常情所难信。故智积生疑。释迦多劫修因乃得菩提。何以龙女须臾便成正觉。所谓得其旨者等诸佛于刹那。失其门者徒修因于旷劫。正显妙法胜能非顷久净秽之情可计也。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至)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至)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此龙女现证。以消狭劣滞相之执也。执释迦之久修。见龙女之罪垢。是皆不达罪福性空。唯文殊大智遍照。则了无异相。一际平等。何迟速之有哉。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意在唯持妙法以度众生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身子生疑。正示二乘执相之见也。如身子所见。女身五障。绝无成佛之分。此盖常情所共执。以不达法性本空。了无男女净秽之相。知此可入平等实相矣。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至)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龙女自示成佛之速也。龙之所钟爱者珠。今龙女献珠之顷当下成佛者。表能顿断法爱则佛性现前。所谓禀明于心。不假外也。龙女忽然变成男子者。示佛性无常。了无男女之相。正破二乘执相之执也。即往南方。言明正为南。表离无明暗则藏性顿显。佛体现前。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也。以从妙法得悟。故普为众生演说妙法。因身子生疑。故龙女即变男子当下成佛。所以激发二乘。正谓个个丈夫不若一弱女也。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至)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此法会蒙益也。无垢世界六种震动者。转染令净。顿悟唯心之象也。娑婆众生住不退地而得授记者。因龙女激发而获胜益。智积身子大众之疑顿释。故默然信受。以此品显示□□坚固当如释迦之精勤。自无疲厌之心。知龙女之速证菩提。自无佛道长远之怖。此世尊以是方便教菩萨也。
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此品来意。由前当机开解。已得授记。犹历多劫成佛。世尊虑恐小乘狭劣习气未除。复生佛道长远之怖。乃自叙往昔求法之难。以消疲倦之心。复以龙女当下成佛之事。以发欣慕之愿。故次之以持品者。盖此经是诸佛之慧命。为众生正因之佛性。若如来灭后。人多弊恶。最难奉持。苟失其持则佛种断绝。此世尊之隐忧也。故诸菩萨默领佛意。安慰世尊。愿不有虑。各愿奉持。广说此经不惜身命也。而五百弟子与学无学人亦领佛意。亦各愿于余国广宣此经。以娑婆国土人多上慢。自量其力不能化度故也。时佛姨母等诸比丘尼。向来自视女身多障。不敢希望佛果。今见龙女成佛之易。亦自信成佛有分。故请世尊特为授记。因亦愿于他国广宣此经。以见不退之心也。尔时世尊乃视八十亿那由他菩萨而不言者。意谓诸声闻人虽愿持经。而未习涉俗利生之行。不知远害之方。法力不充。恐被留难。使法缘不广。欲诸菩萨以调护之。故诸菩萨默领佛意。齐发誓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唯以忍行受持此经。然非己力。皆是如来神力以守护之。此乃将导初心。所以安慰如来愿不有虑也。然品以持名者。持谓守其所有而不失之意。犹世俗所谓守业为难也。譬如大富长者。尽以家业委付其子。傥一失守。则祖脉断绝。岂细事哉。故此品经文。单说持经之事。以明悟守之难。故此品来也。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至)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此因世尊前来极言此经难持。而谆谆激劝。且云谁能护持此经。自说誓愿。故药王乐说发愿奉持也。以药王忘身舍执。乐说具乐说辩。所谓以不懈怠心乃能持耳。故首众发愿。世尊所虑末世难持此经者。以人多弊恶。故药王愿持。先述弊恶之人。以善根转少难可教化。若欲持经。当起大忍力不惜身命。此正领前如来教以入如来室等及给使仙人求法之勤苦。如此乃可能持也。以二大士激励二乘。发起持经之誓愿。故五百阿罗汉同时发心愿持。然终不敢游履娑婆。当于余国广宣此经耳。足见小乘狭劣之心未能遽舍也。
尔时佛姨母(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至)于他方国广宣此经。
此佛姨母希记。亦将同众发起持经之心也。佛常随女众有六千人。皆是新学。佛姨母为首。向以女身多障。绝无成佛之分。今见龙女成佛。亦各自信作佛。故希望授记。但不敢直请。故以忧色目视如来。钦渴之心盖已切矣。故如来呼其名而告之曰。汝所以忧色而视如来者。将无谓我不说汝名而授记耶。然我已先总说千二百声闻悉亦当作佛矣。汝今欲特知记者。汝与六千比丘尼。当事六万二千亿佛。皆为法师。以此说法因缘。渐渐具足菩萨之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以说法开示众生。各各欢喜。故感果号如之。其六千人次第授记。而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心亦希记。故世尊亦特为授记。乃告之曰。汝于来世亦事多佛。为大法师。渐具佛道。将来成佛号千万光相者。以因中为佛之妻。能不着痴爱。助成如来之万德。且又说法。能开众生之心性。故果号千万光相宜矣。既皆得记。亦誓持此经。然但在他方广宣。终怯娑婆。以初学法力未充故也。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至)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此世尊顾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者。口虽不言。意谓二乘劣弱不能于此世界广宣此经。欲此诸菩萨末世护持。所谓付嘱有在也。以此诸菩萨皆居不退。得总持门。以是十方云集之众。堪能荷负故也。是诸菩萨已契佛心。故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故于佛前作师子吼。齐发誓言。各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来十方世界护持此经。是则不但娑婆一国土也。前世尊云。谁能护持此经。自发誓愿。故此诸菩萨深体佛意也。又愿世尊于他方遥见守护。以其末世难持。须仗如来威神力故也。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至)佛自知我心。
今日灵山一会。世尊之可喜者。诸三乘人皆契佛心。各各授记。其所虑者。于恶世中此经难持。而最难得者。坚忍大力之人以持之。此世尊之隐忧。恐其佛种断绝故也。其诸得记声闻皆不能已。故默视诸来云集之菩萨。故此诸菩萨。敬顺佛意。誓愿弘持。故颂首四句。颂敬顺佛意恶世愿持也。其下历言忍诸难事。以显难持之所以。有诸无智下四句。通言弊恶之人。后皆出家之魔类。恶世中比丘一偈。通言出家之邪慢。或有阿练下八句。言假名修行之魔类。阿练若。云寂静处。假称修行以假为真。妄自尊大。如六通之罗汉也。是人怀恶心下十二句。颂忍恶心。言破法之情状。伪造经书。贪求利养。毁谤贤善。真魔种也。常在大众中下十四句。颂忍毁谤破法之事。此诸邪慢最难忍者。皆当忍之。浊劫恶世中下十二句。颂忍恶事。言以恐怖恶事。为恶鬼所附而挠害之。或骂詈毁辱。以敬信佛故忍此诸难。身命尚不爱。况侵害乎。言但惜无上道。以所重者佛种慧命。其余一切皆不足计。以护持佛所嘱之法为重故也。世尊自当知下十句。颂忍见摈之事。谓所宣经典。浊恶比丘不知是佛随宜所说。将谓我等自造。故恶口而谤。或颦蹙而憎。甚至见摈不容安住于塔寺。此世尊自当知此等人。我等念佛告敕付嘱之心。则皆当忍此诸恶也。甚矣佛法之难弘宣也。若白衣生谤尚有可原。今皆佛之弟子自行破坏。弟子不信则谁当信者。譬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佛亦无如之何矣。世尊所忧。正若今日也。苟非坚持忍力。何能堪此之怨害乎。诸聚落城邑下八句。颂在处弘宣。凡有求者。我皆身到其所。说佛所嘱之法。以是世尊所使。仗佛威神。故不畏艰难。一一善说。愿佛安隐不以为虑也。以一乘佛性种子。其开示在佛。其悟入在机。故修行之士。苟非坚忍不拔之志。何由彻悟得到亲证实际之地。故须善知识调护。使其渐进深造。此世尊今日付嘱护持此经。是在缘因佛性也。若但念诵文言。又何难之有。我于世尊下四句。结颂领旨。前宝塔云。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故此领旨。故请世尊多宝并分身佛同作证也。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四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此品来意由宝塔品如来专求持经之人。其初心得记之众虽遵佛敕。且惧娑婆人多弊恶。不敢横身。皆直愿往他方弘宣。而药王乐说敬顺佛意。誓以忍力持之。此虽能行。然强力忍诟。非初心所能。亦非持久之计。故文殊特为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以教悟守之法。故佛为说四安乐行。意谓恶世诸难自我所招。苟自有以处之。则自然远离诸难。而不以为患。四行具足。乃得悟守之力。方尽持经之妙。故说髻珠之喻。以显第一之功。故此品来也。惟此四行。品节向以行处近处深心大悲心四法释之。义虽有当。临文未便会通。旧解以正身正语正意大悲心四法。节文甚明。故今从之。然此四法以性戒为主。亦若楞严由摄心为戒而入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此文殊因上药王乐说等诸菩萨。敬顺佛意。发愿于后世持经。故特为新学菩萨请问持经之法。欲令此等各具远害之方。不畏弊恶难事也。
佛告文殊师利(至)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此世尊因文殊请遂说四安乐行。以此弘经。可以远诸患难也。四行者。正身。正语。正意。大悲。然菩萨涉俗利生。无过自利利他二行而已。三业端正。自利之实也。大悲一行。利他之功也。若三业不正。来难之端也。无慈愍心。则致害之由也。安可以涉俗乎。此如来垂训守护家业之嘉范也。二行以智为先导。故文殊特请。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此别说四法初正身行也。前法师品。教持经之法。则曰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忍辱心是。如来座者诸法空是。盖言亲近随顺之至也。今此四法广释前义。但行处近处有理事二行。然必以忍辱为第一。所谓着如来衣也。故行处首言住忍辱地者。究竟寂灭之地也。忍有生忍无生忍寂灭忍。生忍者。谓强力忍诟。而未能忘我。我不忘。安能消彼暴戾哉。无生忍者。谓横逆之来。但观心本不生。虽彼以恶加之。而自心不生。不为所动。然不动虽安。未能忘物。故戒勿亲近。以防恶觉恶习。乃为善入无生也。寂灭忍者。谓观自他身心本自寂灭。寂灭则心境双忘。了无对待。全不见有毁辱之相。故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所谓忍辱地。乃入如来室也。以彼已寂灭。则无毁者。亦无受者。忍相亦无。故曰又复于法无所行。若有所行。则彼我未忘。非寂灭地矣。所以不见有所行者。以观法如实相。谓当体寂灭。本自如如。故不见有可行之忍。亦不分别所忍之辱。此平等不二。能所两忘。心行处灭。所谓法空为座。理行之妙也。是为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至)是名初亲近处。
此言初亲近处以戒定为本也。专戒不亲不可亲之人。恐引恶习。多妨正行。即楞严由三渐次入无生忍之意也。不亲近国王等。防染富贵骄恣之习。所以妨正念也。不亲诸外道。防邪见之习。妨正见也。梵志。出家邪见之人。尼犍子。在家邪见之人。言不亲世俗文笔等。乃妄言绮语杂论。妨正思惟也。言路伽耶陀者。师破弟子之恶论。逆路伽耶陀。弟子破师之恶论不亲。谓妨正知见也。言不亲凶险相叉相扑等者。谓防颠倒散乱之习也。那罗延。此云力。旃陀罗。此云严帜。谓以恶自严如标帜。此妨寂静行也。畜猪羊等。恶律仪。防杀盗之习也。来者则为说法。以消恶念。所谓大慈悲心也。不亲求声闻等者。防小乘狭劣之习也。楞伽经云。应舍外道小乘恶见议论。当亲近最胜知识。言不问讯至不共住止者。防渐染之习也。来时则为说法。化彼狭习令入大道。所谓入如来室也。不亲女人等者。防淫习也。不近不男之人。言非法器。防猥媟邪僻之习也。不独入他家。防讥嫌邪染。恐失正念也。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乃至为法犹不亲厚。防引淫机破坏戒心也。不畜年少弟子等者。恐妨安乐行也。观此近处。即根本戒品。所谓执身不行。执心不起。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通不出此。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常好坐禅。则定依戒立也。是名初亲近处。犹属事行。
复次菩萨摩诃萨(至)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此第二近处。以观照为体。前戒不亲近诸恶律仪。深防染习。执心不起。乃无生忍。此观一切法空。乃寂灭忍。正所谓诸法空为座也。谓观一切诸法当体空寂。称真实相。了无一法可得。不见有颠倒动转生灭动乱之相也。以观诸法本自寂静。故不生不灭。了无动转当体如如。故心境如空本无所有。若心境寂灭则一切寂灭。故言语道断。如是则无毁我者。亦无受者。以绝对待。故无生出起灭之相故曰无名无相。一切皆无。则心言路绝。故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也。以观诸法虽寂而非断灭。故但以因缘假合而有。一切皆从颠倒妄想而生。故有言说耳。此乃安心寂灭之境。所谓住忍辱地。故曰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第二亲近处。恶世持经妙行无出此矣。虽云正身。其实三业寂静。总该万行。涉俗利生。无尚此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至)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若有菩萨下至能安乐说六十句。通颂行处近处也。初六句总标。常离国王下六句。颂不近国王凶戏恶律仪外道四事。亦不亲近下二十句。颂不近求小乘等。寡女下四句。颂不近妇女不男等。亦莫亲近下十二句。颂不近杀盗淫三事。莫独下八句。颂不为女人说法。乞食将一比丘。所谓上座阿阇黎防误失也。阿难无此。故误堕耳。一心念佛。所谓心清净也。是则下四句。总结二处事行。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至)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又复不行下三十二句。通颂二处理行。初十句。颂于法无所行等。谓其心寂止。不起分别也。言不得诸法。谓无一法可当情。故若不知不见也。此颂行处理行。一切诸法下二十二句。颂近处理行。空无所有等。颂观一切法空无所有如实相等。以心言路绝。故其心安住不动也。观一切下。颂观一切法如虚空义。以诸法如空。故常住一相。若有比丘下六句。结颂二处。释上能安乐说。以心无怯弱故安乐耳。菩萨有时下十二句。颂无怯弱之所以。谓菩萨时入禅定随义观法。言如理观察。得诸法正性。以从定起说经。所以心安无怯也。文殊师利下五句。结颂正身行也。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至)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此正语行也。应住安乐行者。即上二处。如理观察。无分别心。然后称理而说。故无口过也。不说经典过。以达诸法实相。乃佛随宜所说。故不言其法有过。过者。谓偏空跛驴智慧等也。不慢余师。以无人我相。故不言人之过也。于声闻人不称名说过。以如理而观。不见他人有过失也。不称名赞叹。恐不见称者衔恨也。不生怨嫌之心。以不见有毁我者也。诸有问者但以大乘法答令得种智。此大慈悲心也。如此可谓善修安乐行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至)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此颂正语行也。菩萨常乐下三十六句。通颂正语行。初十句安隐说法。言内外俱净也。安隐。内净其心也。净地。油涂。澡浴。净衣。外净也。香油涂身。乃苏合油。西域以此涂身。取其香而洁也。安处法座。所谓法空为座。则内外俱空矣。随问为说。言不逆其意也。若有比丘下二十六句。颂说法之仪式也。四众国王等。求法之人也。以微妙义。谓但说大乘实相之法也。和颜则乐说。随义而答。应机而说也。皆使发心等。谓大慈悲也。除懒惰懈怠。则勇猛精进以法自娱。故离诸忧恼。昼夜常说。则精进之至。咸令欢喜。所谓示教利喜也。衣服卧具下十句。颂清净说法不希利养也。愿成佛道。则以法为供。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谓以法为乐。则自受安乐供养。故无外慕耳。我灭度后下十二句。颂广前品忍行。以心主于忍。故口无语过。所以能远诸害也。盖言诸难。皆从自心不忍而致。以安住于忍。所谓兵无所容其刃。以无死地。故一切皆无矣。智者如是下八句。结颂正语行也。谓菩萨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则自无诸难。法利益广。受化益多。故功德无穷。说不能尽也。
又文殊师利(至)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正意行也。意根诸恶烦恼。三毒为最。嫉妒嗔也。谄媚于上。诳惑于众。贪与痴也。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恐其胜己。三毒发业也。以末法恶世三毒炽盛之时。持经之人。本为化彼强暴。尔乃自以三毒逆之。所谓以火益火。名曰溢多。安可以为善。故戒持经自净其心。与法相应也。若比丘等。谓四众有求三乘之道者。毋矜己为大乘学者。而恼乱彼人令其疑悔返失本行也。当以慈悲调伏摄化渐进可也。语其人言下。恼乱之语也。既不能调摄。而以逆言加之。讥其所学。去道甚远。不得种智。又责其放逸。此言是而心非。故触动彼心。多生诽谤。是自致之也。戏论诸法。谓分别大小乘法。空有偏圆。致起诤竞。是皆发于三毒。意根未净。所以不能住安乐行也。当于一切众生下。正教持经之法。当以慈悲为首也。众生迷倒。悲愍之心如一子地。当想如来之慈。如父之等爱一子。则无厌倦之心矣。菩萨乃善学佛行专于利生之人。当如师保之想。以法其行。故于十方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也。于一切众生下。教以持经调摄之行也。平等说法。则不以贵贱智愚高下其心。谓以平等大悲而说也。顺法。谓离四谤。以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无亦有。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以称法性而说。则离此诸过。故云不多不少。深爱法者不为多说。如慈母之养婴儿。不多与儿酥。恐食不消返生毒也。末世持经能住此行。则无能恼乱之人。所谓善修其心也。如此则得明同学。得众来听。使法利渐广。六种之功德自备。此实持经之妙行也。有人如此。孰不乐从其化。岂有怨害之事哉。是所谓真安乐行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至)无量众所敬。
此若欲下四句。颂初节。质直行。谓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则意根三毒等烦恼自舍矣。不轻蔑下四句。颂第二节。轻蔑眇忽之义。正长行讥其去道甚远。谓轻忽之也。是佛子下十二句。颂第三节。然通以忍为主也。故曰常柔和能忍。想佛如父。敬菩萨如师。所以破自己憍慢之心。故说法自无障碍耳。第三法下。结颂。
又文殊师利(至)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此大慈悲行也。前三行。即着如来衣。坐如来座。此一行。所谓入如来室也。前法师品。但教菩萨法。略举要行。今此品。则广释前义耳。然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在家出家有能信受此法者。则增益其法乐。故生大慈心。非菩萨。乃不信阐提之人。当愍其愚迷。而调伏诱引。令生正信。以拔其苦。故生大悲心。应作是念下。出其悲愍之意。于不信之人。愍其大失。所以失者。于如来随宜所说之妙法。一向不闻。故不知不觉。且执愚自是。故不问。以不闻。故不信不解。彼既颛愚如此。我终不弃。当成佛时。随在何地。必欲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使其正因不失。终有成佛之分。此大慈悲之至也。末世持经具如是四行说法。乃能离诸过失。以妙契佛心。所谓行如来事也。
常为比丘比丘尼(至)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此通结四行之胜益也。言持经之人具此四行。则为四众国王等之所供养尊重赞叹。况有毁谤之辱乎。虚空诸天常随守护。岂有魔挠之事乎。若处无人之境。傥有生心难问者。以诸天卫护神力。使听者欢喜。安有恼害所加乎。前云我遣诸天龙神常为守护。以此经一切三世诸佛神力所护。是知诸天昼夜常守者。乃如来所遣也。以行契佛行。故诸佛护念如此也。以此妙法华经。无量国中。名字尚不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以法之难遇。故持经者固当慎重。是诸佛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故不得不护念。若不闻不信。岂非大失耶。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至)必大惊怪。
此设轮王髻珠之喻。以况此经不妄与人也。佛王三界。称曰大雄。以能破诸有故。强力轮王。威伏诸国。譬力破诸有也。小王不顺命。譬五阴烦恼生死诸魔。背觉合尘。不顺觉性也。如来出世。为一大事。特为摄伏诸魔。故现身说法。始从鹿苑说有。破凡夫执生死之苦。次说般若谈空。破二乘厌有之见。次说深密和会空有。破二乘之偏执。次说楞伽直指识藏。即如来藏。顿见佛性。破二乘之权行。是则四十年中所说诸经。以无量无数种种方便。以破三乘之执情。故云起种种兵而往讨伐。讨谓声其罪。伐谓破其国。乃弹呵二乘破涅槃城也。然三乘闻法。各有所证。故譬兵众有功。论功赏赐也。田地以至奴婢人民等。皆三乘果位功德利用之事也。独王髻中明珠不与。譬不即为说此法华经也。所以不说者。恐众惊疑。故不轻说。如髻珠不敢轻赐也。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至)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此法合也。如来亦复如是。合首节。其有功者下。合次节。如转轮王下。重牒其喻。明独髻珠不与。如来亦复如是下。重合次节。明诸经皆说。独不说法华者以难信故。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是为希有难信之法。如轮王解髻珠以赐。非上功者不能居也。故云此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故末后乃与。正如髻珠以待大功也。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结显佛于生死长夜守护。四十余年以待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至)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常行忍辱下四句。通颂忍行为本。后末世下十二句。颂慈悲行。令住其中。谓令安住寂灭法中也。譬如强力下十六句。颂譬喻。如来亦尔下二十句。颂法合。法王以忍辱大力而说法。故持经妙行。必以忍辱为最胜也。此经为尊下六句。颂此经尊上。我灭度后下六句。颂结答问意。读是经者下十四句。颂持经者能离障远害也。游行无畏下四句。颂持经之人无畏。光明者。以心与法一。故正大无畏若此也。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至)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此颂持经之胜益也。若于梦中常见妙事者。以持经之人心与理冥。习消垢净。如水清月现。故妙境现前。此胜益之应也。见诸如来等十六句。颂梦中妙事。见佛为众说法。又见龙神听自说法。又见佛放光说法。佛为四众下十二句。又见佛说法。自身处会闻法。得总持。证不退。具足因行。佛知其心。故为授记。汝善男子下八句。言授记之事。又见自身下十句。言得记之后。见自身在山修行。证实相。得禅定。定中又见佛金色庄严之身。见己从佛闻法。转为人说。又梦作国王下十六句。言梦作国王舍其国位。往诣道场。求道七日。遂得佛智。成无上道。乃至说法千万亿劫。度诸众生。化缘既毕。当入涅槃。此一梦之中。始终见佛闻法悟道。蒙佛授记。及授记后。又梦见舍国位。求菩提。乃至一生成佛。终至入于涅槃。且经千万亿劫之久。而历历事。皆如前白毫光中所现。诸佛始终一大事因缘者。盖未曾开佛知见。则佛以光相。示其成佛始终。不离现前一念。令其了然明见。今闻妙法。既已开佛知见。因持经之益。则自见成佛始终。即亿劫长久只在当人一念。不离刹那际。令其自信不疑也。然此约梦说。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意令持经之人四行成就。当观诸法。如梦中事。空无所有。了不可得。此深证实相三昧者之胜益也。奇哉奇哉。梦中见佛闻法悟道。又梦入定。定中说法利人。乃至舍位求道。至成佛度生。及入涅槃。经无量劫之久。是虽梦事。岂常情可测识哉。华严古今一际。延促同时。具见于此。以三百余言叙无尽之事。非佛妙辩。何能若此。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此颂结四行之胜益也。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品来意。以显自心发悟。恒沙性德现前。乃尽持经之妙行也。由前得记声闻虽愿持经。自力不充。难入生死险道。要假他力。所以佛令菩萨调护。于心有所未安。今从他方来。有八恒河沙数菩萨。各愿守护持此经者。世尊止而不许者何也。以从外来故。宗门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故云我自有六万恒河沙众从地涌出。体用双彰。故眷属同等。以此性德持经。方能妙契法身。故诣虚空。向二世尊。至此则生灭见谢。延促同时。故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以此称性成行。故四上首。皆以行名。意显如此持经。方称如来本怀。盖由安乐四行成就所致也。以性德现前。殊非心识分别可知。故弥勒与八千恒河沙众。皆生疑心。乃云不识一人。故与诸佛侍者同时请问也。此非小缘。故先勉以被精进铠。发坚固意乃可信受。而如来自言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诸佛本怀尽在于此。岂细事哉。然世尊告以此诸大众皆是如来成道已来。初令发心所教化者。故弥勒大众。皆起疑心。以眼见世尊。成道四十年来。所教化者。尽在灵山一会。而此地涌之众。昔所未见也。且我等向蒙佛教。今尚如此劣解。而此大众。皆久植德本深种善根者。何以少时化此多众。故说父少子老之喻以述疑情。此从从地涌出。以显迹妙。如来寿量特显本妙。以袪二乘执迹之见。以明法身常住不属生灭。故此品连寿量次第而来也。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至)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他方菩萨。愿在娑婆持此经典。佛止而不许者。佛意欲持此经。须在性德自足。不假于外。将显本迹微妙。以彰法身常住不属生灭去来也。故云不须汝等我自有六万恒河沙等眷属护持。广说此经也。菩萨之数。皆以六万言者。意表六识成智。则恒沙性德当下现前。所谓自性宗通。妙用无极。若寄他六识。则落名言分别。非持经之妙。故他不足恃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至)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此应佛所言自有六万恒沙之众。同时从地涌现其前也。言三千国土地皆振裂而涌出者。谓地本一真法界。向以无明感结。故性德隐而不显。今佛法音一至。则顿破无明。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故恒沙性德总在心源。妙用无边。如是则可持经。非他分别名言者比。故不须他方者。此也。菩萨皆具佛相者。以德用无二也。以是本觉妙明心体。故身皆金色无量光明也。世界依法性空。故在此世界下方虚空中住也。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闻佛音声从下发来。意显音闻为教体也。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至)所不能知。
此言诸来菩萨各将眷属多寡之不一也。谓所将者。有齐沙数渐少至垓数。有垓数渐少至单己。而单己无眷属者。又过恒沙数之多。意显数量无穷。且伴主之不同体用之不等也。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至)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此言涌出之众见佛之仪也。言各诣虚空向二世尊者。谓入法界空。妙契法身也。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大众谓如半日者。言深证实相。入法界性。则延促同时。大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了无延促之相也。四众以佛神力见诸菩萨遍满虚空者。所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以法界性空无作妙力。非三乘可见。故假佛神力乃见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至)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至)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此言来众上首问讯世尊者。亲近随顺觉性之象。持经以妙行为首。故皆名行也。问讯之辞言病恼疲劳者。以见释尊示现与民同患。且徴娑婆弊恶难可教化也。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至)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此如来答众问讯之辞。正显本之妙也。言此众生世世受化。则法缘已熟。供养多佛。则集福已厚。此证大通往昔之缘因。故今一见佛闻法即入佛慧。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萨也。除先修习小乘者。今因闻此经亦令入佛慧。是知佛化众生端在有缘。凡今不信弊恶之人。未下缘种。故今重在持经。为结将来之缘。所以如来汲汲求人。然所求之人。须是妙契佛心。深体佛行。乃能忍可柰缘。所以难得其人耳。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至)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至)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此来众闻说化众易度。故亦各发心。故云我等随喜。世尊赞众有随喜心。善其法有托也。
尔时弥勒菩萨(至)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此弥勒因众腾疑。致问来众之因缘也。言八千生疑者。显八识未破之象也。谓此性德妙用。殊非识心分别可知。故皆生疑。故云不见不闻也。弥勒乃唯识宗师。知众心念。故为众请决所疑以偈问也。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至)以何因缘集。
此问大众来集之因缘也。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至)为从何所来。
此见来众表里异常。不知从何所来也。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至)其数转过上。
此问来众主伴多少不一也。将六万恒沙至亿万分之一。乃叙所将之伴。将少者反过于将多者也。先约沙数而问。千万那由他。此约垓数而问。由将垓数以至单己。渐少者反多于将多者。译文最巧思之乃见。但观结句其数过上。则挨次而下。渐多于上也。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至)修习何佛道。
此详问来众谁所教化也。以从地涌出。则非常所见。且在下方空中而住。又非可见。故生疑也。以见此多众。威仪智慧各各殊胜。意非一佛一时所化。故详问谁为说法教化。从谁发心。称何法。持何经。修习何佛道。乃能如是之挺特也。即此数问发起寿量之说也。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至)惟愿决众疑。
此问。虽见从地涌出。而竟不知从何。乃自地下而来也。故问所从来国土之名。古德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故云所游诸国未曾见是众也。今此大众欲知此众之因缘。故愿世尊决疑也。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此随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亦疑而问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此释尊许答。先勉众精进者。以其事之难信也。弥勒号阿逸多。云无能胜。大事者。谓诸佛智慧神通奋迅威猛。及显化地涌多众之因缘。皆大事也。今将宣示。非精进者不能领。故勉之也。诸佛智慧。前云甚深无量。但略拈示之耳。一往开示。即今言至久远成佛。教化多众。及下寿量等事。皆广显佛智甚深无量也。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如前三变净土。接众在空。以指开塔。及后云舌至梵天。謦欬弹指声震大千等。皆自在神通之力也。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者。师子凡奋迅作舞。不遗余力。如一音普说。分身齐集。说寿量之本。皆直示法身全体。无有剩法。故如师子奋迅也。诸佛威猛大势之力者。谓化地涌之多众。拔三乘之坚叠。降五阴烦恼之众魔。皆威猛大势之力也。此四句。佛自述本具之能事。推之诸佛。显道同也。佛之全体大用。一向秘而未发。今因地涌之众。方谈寿量功德等事。是皆难信。故勉其被精进铠。可信受而不惊疑也。告弥勒补处者。欲为当来法式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至)汝等一心听。
此颂许说勉听也。此事。乃智慧神通等四事。以非寻常故难信易疑。四事总属佛之智慧。故云佛智叵思议。若信无力则信不及矣。忍善中。谓住无生忍中乃可信而不疑也。今所说者是佛智慧不可思量第一甚深不可分别之法。而今说之。故再三安慰勿疑。勉其信力善听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至)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此佛答弥勒所问也。言此地涌之众。皆是我于娑婆世界成佛已来之所教化。此答谁为说法教化成就从谁发心也。此界虚空中住。言不离当下。答所从来国也。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正忆念者。答受持行谁经。言诸经皆通。不止一经。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不乐在众等者。答修习何佛道。言皆从止观而入佛慧也。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修习止也。古德云我不从人天来。论云。修习止者。不依形色身心世界等。一切皆离故也。常乐深智等。修习观也。观照分明。则法法实相。意谓一切菩萨凡求佛道。未有不由止观而入者。下方空中。正示止观之象。显非止观不足以破恒沙住地烦恼。即从地涌出者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至)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此颂答意也。首六句。颂答谁为教化从谁发心。此等是我子下八句。颂答受持谁经修习何道。此言止也。昼夜常精进下六句。颂答所从来国。亦言观也。以为求佛道。故住空中。勤求智慧。故说种种妙法。言已入佛慧。心无所畏。言二严已具。此二句颂其德也。我于伽耶城下八句。颂本末因缘。伽耶成道。言虽近迹。教化成道意指远因。故弥勒从此起疑。说父少子老之喻。以发起寿量之谈以显本也。我今说实语下四句。结答问意。既云令初发心。又言久远教化。以成佛事近而又言远。是事难信。故以实语叮咛。意在勿疑必信。此必有由也。故大众生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此言众生疑也。意谓世尊成道未久。如何教化如是多众。各各令住菩提。此迹近而指远。故可疑也。但众作念。而弥勒言请。谓见如来为太子时。出家成道。至今方四十余年。其时甚少。此执近迹也。云何少时而化多众当成菩提。其指甚远固可疑也。况此诸菩萨皆久植德本。非少时之可成就。此事世所难信也。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至)是事难信。
此设喻以况少时不能教化多众之疑也。年二十五言甚少。百岁言甚老。少喻释尊。老喻地涌多众。相违之甚。故举世所疑。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至)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法合也。得道未久。合父少。而此大众至甚为希有。合子老。今日世尊作此大功德事。合相违。言此菩萨善入出住无量三昧。且此大众未见作为。而弥勒乃言其各得三昧。如此妙用自在者。又非不知也。故下自言信佛所说。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至)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此为后世请决疑也。弥勒自陈从佛既久信佛所说。然佛所知者皆悉通达。则无所不知。而信知此事决无疑矣。但恐新学菩萨。智浅心粗。及佛灭后闻而不信。则取破法之罪。故愿佛说破。所以恳请。若如来不以寿量答之。则长夜之疑难决矣。故地涌之众。实发寿量之本也。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至)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此颂叙疑也。佛昔从释种至如实分别说二十句。叙执近疑久。故此起问。如莲华在水。赞地涌之德也。譬如少壮人下八句。颂设喻。世尊亦如是下十六句。颂众老成之德。我等从佛闻下十二句。颂为后世启请决疑也。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此品来意。由前地涌之众弥勒腾疑。故世尊说自寿量。以显本迹之妙。竭尽本怀。以破二乘生灭之见。以显法身常住。随缘普应。隐显无碍。以明如来智慧甚深无量方便利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之意也。然诸修行人。不透法身终非真悟。丝毫情念未忘。尽属众生知见。非佛知见也。前宝塔品。远假多宝如来。窾启法身境界。而诸大众虽信多宝。不信释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以诸声闻昔所见者。但知鹿苑说法之佛以为真佛。更不知有向上事。又闻将欲入灭。重起生灭之见。虽蒙授记。但信佛语未见佛心。此则终难取菩提之果。以悟非真悟。则修亦非真修。而如来出世本怀毕竟未尽。故前多方开示。犹属依他。到此如来极尽神力。披露本怀。明示法身全体。故说自寿量无穷。以医师喻明灭而不灭。欲诸声闻直须悟此法身常住。是乃可为真因。故因答涌出。此品来也。然显理已圆。故下但分别功德。意在随顺而悟得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此世尊因前地涌之众。弥勒腾疑启请。故说此品以答之。未说之先。再三叮咛当信如来诚谛之语者。以寿量之事难信难解。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今若说之。恐闻者视为荒唐谬悠之谈。傥生疑不信则返罪戾。故苦口告诫而后说也。弥勒大众三白当信受佛语唯愿说之。请法之心。笃切之至也。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至)秘密神通之力。
此正答众问。言三请不止者。此正发挥方便品初如来出定。自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之二语。前佛自叹而不说。因身子三请三止而后说者。前因引二乘渐入佛慧。将欲开佛知见。故身子为当机也。今说寿量。乃广明前意。而因弥勒以请者。以前三周。方便开示。已说其智慧门。故为二乘授记。然诸得记者。其实未悟法身实际。故因地涌而说寿量。将为新记菩萨。悟此法身以为真因。必得佛果。故因弥勒一生补处大士而请也。观后分别功德。则知悟此本法方为真悟。可以入佛知见也。然佛出世为大事因缘。单为众生开示佛之智慧。乃法身真体。令其悟入。是故最初出定即特告之。但标示之而已。种种开示。直至宝塔品方分明显示佛之智慧。犹假多宝示其同体而已。未自亲说本分事也。今则直示本有寿量。所谓八字打开。通身吐露。方为竭尽本怀。以此事四十年来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即今开显未敢遽说。犹费三周种种方便而今乃说者。斯皆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也。是知如来出世一番。至今法华全经。单为说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二语而已。观者岂易见哉。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至)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此答一语。破尽人天三乘之疑。以见迹而不见本故也。所谓达本情亡。知心体合。知本是为真知见力也。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至)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说寿量长远难思。故以地种尘墨。以取世界微尘之数也。前因缘周中。引释尊于大通智胜佛前为王子时。说法华经。结一乘之缘。将明远因。以一三千大千世界为地种磨以为墨。今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为地种。尽以为尘。而尘又细于墨点。尽此微尘。则地种已不胜其多矣。前云乃过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今则过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则不着尘之国又不胜其多矣。是此微尘之数。已非算数所知心力所及矣。则三乘学人与不退菩萨皆所不达矣。况诸世界着尘不着尘者总以为尘。一尘一劫。岂可得而思议耶。是知大通犹约多迹而言耳。故方便品历言身子三乘。及不退诸菩萨满三千界。如稻麻竹苇之多人。合其智力而不知诸佛智慧者。义见于此矣。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至)导利众生。
此言成佛寿量。如上尘劫之远且多也。且云自从是来常在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又在他方导利众生。此其所以难信难解。故二乘人天闻之。无怪其皆惊疑也。此直示常住法身本无生灭。依报世界同一寂光。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知诸佛本不涅槃。众生原无死生。是为平等法界实相妙法毕露于此矣。是岂三乘劣解可能信解耶。故必开佛知见乃尽知尽见。正唯谓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者此也。直欲三乘行人知此见此。方名悟佛知见耳。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此答伏难之文也。上言成佛久远。乃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此言授记涅槃皆是方便。乃说其智慧门以方便之权特为显实。所以难解难入也。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至)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此言法身湛然常住。而现身利生应化之迹。但随机有利钝。故说名字不同。如华严名号品。寿命长短。如阿僧祇品。法有顿渐。如四圣谛品。皆随缘之用。非本法也。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此言迹近本久。其所施设皆方便耳。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至)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此言所说之法。或自或他。如灯明大通多宝等事。皆是一身一智慧示现之事。皆是实事所言非虚。以众生智浅。故生疑不信。起异见耳。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至)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此释皆实不虚之意。以显诸法实相常住也。如实知见三界之相等者。所谓诸法如是相性体力本末究竟等也。以如来明见三界之相本无生死出没生灭虚实如异等相。所谓一相一味之法。离相灭相究竟常寂灭相也。以三界众生迷此本法。故妄见有生灭差别等相。以如来明见一际平等。无有错谬。所谓佛知见也。故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今为众生开佛知见。直欲知此见此三界之相。如是而已。故前云如是妙法者此也。是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只以众生根性不同。有种种性欲忆想分别。故应机施设。以若干因缘譬喻种种说法。所作者皆佛事也。是所谓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至)常住不灭。
此结示法身常住不灭也。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至)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此言唱灭以明权也。前以尘劫所喻之寿命。乃明法身久远常住不灭。此言本行菩萨道时所成未尽寿命复倍上数者。是所谓法身向上事也。如此而唱灭者。方便应机之权迹耳。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至)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此释唱灭之所以也。若佛久住于世。则薄德等人不起难遭之想。不生恭敬之心。为是等故所以唱灭耳。以权迹示现。实在而言灭。所以难信。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至)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此言如来真实不灭而言灭者。欲令众生发难遭想。怀恋慕心。使种善根。所以不实灭而言灭也。此权示灭。诸佛利生法皆如此。总是为度众生故。权即是实。故云皆实不虚。
譬如良医智慧聦达(至)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此设医师之喻。以喻如来实在言灭。以释为度众生之意。医师喻佛。医方喻教。妙药喻理。众病药性种种喻对治众生种种性欲之病。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诸子至百。言三界众生。一十二十者。指由人天而至十类也。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至)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此喻佛化缘毕故隐身不现。又现他方是为旧医。前佛既灭。三界众生亲习外道小乘。故如饮他毒药。宛转于地。喻以苦舍苦轮回六趣也。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至)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此喻如来观见三界众苦所逼故现出世。是谓新医。然云其父还来。言无二父也。众生在迷。去佛甚远。故云遥见。知名识字。故云皆大欢喜。发心造修。故云拜跪问讯。已知烦恼苦本。生死苦患。愿求出离。故云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返妄归真。故云更赐寿命。佛遵诸佛法式应机教化。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故云依诸经方求好药草等。万行具足。故云色香美味。诸所说法皆是一相一味之法。故云具足捣筛和合。以此权巧方便救度。故云汝等可服。断惑证真。故云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至)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此喻受化难易也。见药即服者。所谓上根利智遇即信受。受化易也。言见父虽喜亦求治病而不肯服药者。喻二乘人虽亲佛法而不肯取菩提也。以习障深厚。故云毒气深入。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此喻将唱灭说此经也。此子可愍等。喻二乘执权不舍不求大乘。故云而不肯服。良药留在。喻说此经。告父已死。喻唱入涅槃。实往他国而言已死。喻其实不灭而示现灭度也。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至)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此喻受持此经即得开悟佛知见也。故云寻便来归咸使见之。所谓我处灵鹫山常在而不灭也。此彰法身常住。随机有隐显耳。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至)不也世尊。
此审虚妄。显佛语真实。总结上喻。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至)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此言佛真法身常住不灭。但随机感权示灭度。故云以方便力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至)尔来无量劫。
此通颂法身常住随机隐显也。自我得佛八句。颂成佛久远常住不灭。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此颂灭而不灭。以灭乃权见非实灭也。
我常住于此诸神通力(至)现有灭不灭。
此颂释灭而不灭之意也。其实法身常住。而言灭者。乃以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将谓我灭耳。众见我灭度下十四句。释不灭之所以。若众因见我灭。咸供舍利而起恋慕渴仰之心。欲求见佛。乃至不惜身命。则苦求之至。时则我与众僧于灵鹫山俱时出现。而语众生言我常在此。是谓善权。故曰以方便力现灭不灭。非真灭也。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至)但谓我灭度。
此颂法身普应随机隐显。所谓水清月现。感应道交。原非有心彼此也。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至)乃出为说法。
此颂隐显随机之意。机怠则隐。机感则出。是知隐显在机不在佛也。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此颂显法身常住。无论此界他方。常在不灭之意。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至)散佛及大众。
此颂三灾坏劫而此土安隐。是法身所居寂光性土。及实报庄严土也。言佛常在灵山不灭。则此娑婆虽经三灾。坏而不坏。是知此秽土。即是实报庄严。不待三变为净土耳。以众生垢重无明所见。故秽恶充满。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微妙庄严。故前三变净土。特示众生佛知见耳。园林等。皆实报庄严之事。即此娑婆便是实报。岂常情所见乎。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此颂净土其实不毁。而众生见烧尽者。乃别业妄见恶业所召耳。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至)为说佛难值。
此十二句。颂净秽随机。隐显非佛。随感而应。无定相也。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至)佛语实不虚。
此颂总结法身常住。本无隐显。劝众当信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法身智慧。光照无量。故寿亦无量。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此颂喻也。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至)堕于恶道中。
此颂法合。以凡夫颠倒。故实在言灭。所以示灭者。惟恐常见我而生憍恣。为是等故乃示灭耳。是知佛若隐若显。皆为度生无虚日也。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至)速成就佛身。
此颂施权之所以也。所谓曲随机宜方便说法。总之无非为令众生速得成就佛慧耳。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来意。由闻佛说寿量长远。已悟法身常住。兼见三变净土之境。已了三界唯心。此乃妙悟为深信解。以为真因。可契如来常住真果。以此持经方为妙行。以法身常住。世间净土不离当处。故勉能作如是观者是为深信解相矣。故此分别功德不可思议。到此生灭情亡。净秽见泯。妙悟已极。方为真持经者。故此品来也。天台判五种法师。属观行位。是知持经。意在妙悟。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有为功德。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至)得大饶益。
此经家叙致。法会大众闻说寿量。得大饶益也。
于时世尊告弥勒(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如来正示闻说寿量得大饶益之人也。而所叙得益之人。义有浅深次第。即分别悟入浅深。得果因之有先后耳。无生忍者。乃由前修安乐行初住忍辱地。今闻寿量法身常住。了无生灭。得忍行成就。以无生法。忍可于心。故如是恒沙众生得无生忍也。楞严经云。由三渐次。得无生忍。义当观行成就。即顿悟无生。以入信位。今经因修四安乐行。以忍为主。初由生忍以至无生。如观音耳根。动静不生。闻所闻尽。是亦由观照了悟无生。义当信位也。以信属外凡。故标举众生。闻持陀罗尼者。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今云闻持者。因闻寿量。了悟法身。安住实相。持而不失。义当十住。住持真理。以圆悟圆持。不历次第。故云总持。谓圆悟法身。总该十位。圆成一心。故曰闻持陀罗尼。得乐说无碍辩才者。义当十行。以十住圆悟实相真空。但住空理。今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故为十行。然乐说无碍。正说法利生之行。以一行圆成一切行故。得无量旋陀罗尼者。旋犹漩水之急流漩澓处也。此义当十回向。由前空假二行摄归中道。回向三处。圆成一心。以念念空假。即念念中道。如水之急流有漩。谓心心摄入中道第一义谛也。能转不退法轮者。义当初地。谓一登地得大欢喜。永不退转故。能转清净法轮者。义当二地。以离一分无明破戒之垢。故云清净。皆云能转法轮者。以随悟随行。故此经义。悟即是行。故八生已下历次。乃至一生当得菩提者。由三地历次以至十地一生补处。当成佛果也。其所约位。由浅至深。故众生极多。而菩萨由多渐少。初从世界微尘之数。减至一四天下微尘数者。以理愈深。位弥高。故其人渐少。此见根之利钝不一也。问曰。此经纯谈实相。直悟法身。顿登佛果。不说行位渐次阶级。今乃约位释之。无乃谬解佛意乎。答曰。理固然也。华严乃一乘圆顿法门。其所说四十二位。皆以信为根本。故曰初发心时即得菩提。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该果海。故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始终地位总在因心。此乃无渐次之渐次也。楞严所说位次。乃曰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是依四根本戒圆满一心。摄入三观。故从三渐次悟无生忍。是则五十五位。皆依一心三观。但就断惑浅深以约位次。虽列诸位。总在一心。此亦无渐次之渐次也。今经依四安乐行。以尽持经之妙。由闻寿量妙悟法身。正与楞严由三渐次悟无生忍义同。但彼经所宗一心三观。此经所宗实相为众生正因佛性。意借缘因悟入。即名为佛。故不说修断行位渐次。只以悟佛知见为本。今既由四行。妙悟法身。径登佛地。乃今较量功德犹约诸位次释之者。以约缘因佛性。以缘有浅深。故悟有近远。但以悟而言。不说断无明以分位也。此经纯谈实相。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无烦恼可断。是约位以验悟。非实有地位可名目也。若以阶级为难。过矣。古德云。圣谛亦不立。何阶级之有。此实圆顿之旨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单言发心众生乃未入道者也。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至)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此空瑞证法也。寿量如空。本具万德。故空中雨华。以法身体同。故供释迦多宝及诸大众也。又雨细末旃檀沉水香等者。言法身妙空所有神通妙行无不克足也。上至梵天。显法身遍至色边际也。空中出音赞佛者。言法性妙空。法音充满。叹佛功德不可思议也。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至)皆发无上心。
此弥勒偈赞。显此法利为当来成佛真因也。佛说希有法下八句。叙赞法利也。或住不退地下十二句。颂初入道。以至登地已上也。复有小千界下十二句。颂三地以至十一地也。如是等众生下四句。颂因闻寿量得实果报之如上也。复有八世界下。颂发心众生未入道者。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至)歌咏诸如来。
此颂瑞应也。以法身如空。体具万德。故空中种种瑞应。以供诸佛也。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至)以助无上心。
此结颂所显也。言如是种种瑞事昔所未有者。盖为闻说寿量长远。故法空妙应助发妙心。现此诸瑞也。前现瑞为助显第一义。今现瑞为助发无上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此言因闻寿量较量后益也。一念信解功德无量者。以寿量如空。一念信解。即入法信妙空。功德岂有限量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此言信解寿量。即入佛慧。故多劫行五波罗蜜。以除般若。皆属有为事行。净名云无慧方便缚。所以多劫功行。不比佛慧功德也。已入法位。故永不退入生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至)其福为如此。
若人求佛慧下四句。总颂标五度。于是诸劫中下十二句。别颂施度。若复持禁戒下四句。颂戒度。若复行忍辱下八句。颂忍度。若复勤精进下四句。颂进度。又于无数劫下十二句。颂禅度。是人于百千下四句。颂结五度总诸功德。有善男女等八句。颂较功德。谓一念信解寿量。其福过彼多劫行五度者。以断诸疑悔安住实智。绝诸思量外慕。故功德胜彼。不可思议也。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至)说寿亦如是。
此颂上根闻说寿量必信不疑也。其有诸菩萨下十六句。言无量劫行道宿种深厚。故闻说寿命必能信受。故顶受此经。愿于未来长寿度生。如今世尊说无畏法。我等将来成佛说寿亦如是也。由必信不疑。故愿力坚固如此也。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至)于此无有疑。
此颂必信乃上根利智之人也。深心。则深达实相。清净。则戒根具足。质直。则志念坚固。多闻。则承事多佛。总持。则通达法藏。随义而解。则妙契离言。如此之人乃能必信。所谓此经不入余众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至)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此言寿量义趣也。寿量归趣。乃法身极则。故所得功德无有限量。善入佛慧。故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起犹开发也。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至)能生一切种智。
此显闻持利益也。何况者比上之辞。言但知义趣。则起佛智慧。何况广闻而转教他人。六种受持。则功德无边。自然生一切种智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此言深信解相也。言能深心信解法身常住。则灵山一会俨然常存。娑婆秽土宛然华藏。能如是观。是为深信解相。以一念顿超十地即得成佛。故云深信解也。前方便品。即许身子以信得入。及四大弟子领悟。乃品标信解之名。虽蒙授记信解未深。但以信佛语。故每诫曰如来所说言不虚妄。然未信佛心也。及现宝塔。虽见多宝不灭三变净土。犹然不知释尊法身常住。秽土本净。以自心未有开悟也。及说持经四安乐行。依之精研。地涌现前乃自心发悟。故如来自说寿量长远。以显法身常住不灭。到此乃见法身永无生灭。净秽一如。方信佛心。故结指观心曰。若能如是观者是为深信解相。故愚前云信解标品。直至现宝塔品。乃由信而知解。从提婆品至此。由行而悟。故为深信解。以彻悟法身极则也。天台通以三观释经。义宗于此。以悟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现存。是自证深信解相。非特尔也。但学人智浅心粗。不能融入妙观。故以为繁耳。岂知古人之妙悟哉。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至)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上明寿量一品之利。此明全经之利也。言但能随喜此经。则已为深信解相矣。何况读诵受持。岂不为顶戴如来耶。以此经是如来法身全体故。
阿逸多是善男子(至)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此言若能受持读诵此经。则为供佛及僧。以此经乃一体三宝。所以持经即供三宝也。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此重举持经。则为已供三宝者。以显法供养最故也。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至)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此结显法供最胜也。不须塔寺等。以显理行最胜故。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至)疾至一切种智。
此言持经又能兼行六度。则功德无量。以能疾至一切种智故也。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至)赞叹菩萨功德。
上言但能持经。不须复造塔寺僧坊等。恐废于行也。故此又言既能持经。又能兼行事行。起造寺塔僧坊。又能赞叹三乘之人。如此理事双修。岂不更为殊胜。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至)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此言既能持经。又能解说。又能备修众多理行。岂不为已趣道场。得近菩提。坐道树下。将成正觉哉。此释上疾得一切种智之义也。有人如此妙行。则四威仪处皆应起塔供养。以此人已具佛心佛行。去佛不远。固当供养也。此总结深信解相之功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至)经行及坐卧。
若我灭度后四句。总颂持经胜福。是则为具足下十八句。颂则为供佛。若能持此经下十二句。颂则为供僧。若有信解心下十二句。颂单持经供养之福。况复持此经下四句。颂兼行六度。恭敬塔庙下六句。颂备具众善。若能行是行二十二句。颂结持经之人。以敬持经之人如佛。则凡于所止坐卧之处。则当庄严如供养佛。以此佛子如佛。则受用亦如佛也。须曼那。又云苏摩那。此云适意。薝卜亦云瞻博迦。此云黄华。阿提目多伽。此云无龙䑛。此三华最香。熏麻取油。然灯供佛。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五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来意。由前分别持经功德。但闻寿量一品。已为殊胜。然犹未尽随喜全经之益。今以一念随喜之功。较之超过八千年中广以七宝次生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者。以极显此法殊胜之益。以坚二乘愿乐之心。故此品来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此弥勒因闻持寿量功德。业已如佛。殊胜极矣。但不知偶尔暂时随喜功德。当何如耶。故此请问。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此约转教之最后。将以较法会之初闻者功德之胜也。四众人等。无论长幼。皆法会之亲闻者。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等。言不择其处。犹街谈里说。不为法会也。父母宗亲不拘其人。皆非法会之听众也。是皆率略非严整之仪也。随力演说。则未必尽达全经之旨也。是诸人等闻说。但随顺欢喜而已。非精持也。复行转教至第五十人。则与法会渐疏且远矣。今将显最初法会听闻之功德。姑以第五十人之。功德较之。则可知已。此以疏较亲极显初听之胜益也。华严五十圣位。重初发心功德无比。此第五十人。乃闻名字而初发心者耶。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此以广大财施。较随喜之福也。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则世界之广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类众生。则尽众生之数不可量矣。尽众生之所求。随所欲之乐具。一一与之。则心无遮限矣。与满阎浮提之金银七宝乃至楼阁等。则财施之广大无边矣。此极言财施之大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此以法施较随喜之功德也。然以广大财施满八十年。则将尽形寿时之久也。又愍众生衰老。思以法度之。乃为说法。令广多之众生皆证四果。得出生死之苦。超深禅定之乐。此则法施无穷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此世尊徴明财法二施之功德。将较随喜之功德也。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财法二施较第五十人之功德也。外财有漏。小果权乘。故难比佛性种子。故随喜一偈之功。超胜广大二施之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此以疏较亲。故不可比。盖后闻者如初发心。初闻法者如地上菩萨之象。以亲从法会听闻妙法。直入佛慧。所以功德不可思议比量耳。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及乘天宫。
此明随喜生报之胜也。前闻寿量。则报与佛无异。故经行坐卧即是佛受用。今随喜之益转身生报。得好象马车乘及天宫殿。以所随喜者。是一乘妙法。故感报如之。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此言分座令听之报也。以闻此经。法空为座。今暂分座。故感报天帝轮王之座。以一念让心与法空等故。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此言劝听之报也。所劝之人。即须㬰闻。而劝者感报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以此妙法一心。为法界总相大法门体。故劝人暂闻。则心同法界。故得总持之菩萨共生也。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此言劝者六根之报也。利根智慧。意根也。不喑哑等。舌根也。有音无字曰喑。音字俱无曰哑。差。不齐也。曲。歪齿也。褰缩。短唇也。胗。唇疮也。呙斜。歪口也。上皆舌报。鼻不下。鼻根也。匾㔸。平鼻也。曲戾。歪鼻也。面色下。身根也。窊曲。陷而曲也。所生见佛。眼根也。闻法信受。耳根也。此言劝人听法感报。六根端正具足之如此。意将显持经六根清净之报也。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此以劣显胜也。且劝一人听法。感报之如此。况一心听说精持者乎。此所以六根清净之报有在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其福不可限。
若人于法会四句。颂最初一人亲闻随喜。如是展转下四句。颂转教至第五十。约最后人。较其功德。如有大施主下四句。颂财施。见彼衰老相下十六句。颂法施。真实法。谓小乘涅槃。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谓无常之法。最后下四句。颂较最后之福。如是下四句。颂以后较初之福。若有劝一人下二十句。颂转教之报。若故诣僧坊下八句。颂专闻报。若于讲法下四句。颂分座报。何况一心下四句。颂以劣较胜。此较随喜暂闻之功德。业已超胜无比。将显精持之人。必得六根清净之前象也。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来意。由前广赞持经之大益。今显持经之法师即得六根清净者。以显法华三昧之胜益。现前即登不退地。以发二乘精进不退之心。故此品来也。前法师品。但以法师为助发之缘因。今此品乃正显持经之功德。名同义别。以佛性种子。要藉缘熏。使慧命不断故。法师功德最胜。故以功德简之。
尔时佛告常精进(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此言法师功德。而告常精进者。谓持经之人。必精心纯一。永离懈怠。有进无退。方称法师。前言六种法师。谓读诵。受持。解说。书写。供养。今不言供养。意在持经。不言受持。以读诵解说书写四种。皆受持之行。故不举也。言六根功德。有八百千二百之不等者。楞严定六根优劣文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六根功德。各各圆成有千二百。以力用不齐。故眼唯八百。以后方全暗。鼻阙中交。身合中知。以三分言功。一分缺德。故眼鼻身三各具八百。以彼义选圆根。故约六根各具力用之不等。今经正显父母所生常身。以显持经即得六根清净之报。故只就现在肉身六根而言清净。不在优劣也。彼言功德。乃指六根之力用。今言功德。即持经不出六根。故一一功德庄严六根皆得清净。意在持经之功德也。言即得清净者。然清净乃遮空之辞也。以肉质六根。皆隔碍而不通。奔染六尘。原非清净。今言清净。乃显持经功德所致故也。故曰皆得清净。问曰。经言六根清净。皆云父母所生现前肉身。即能彻见彻闻三千大千世界者。是事难信。请决所疑。答曰。理固如是。无足怪也。请试言之。然众生知见本是一真法界圆明心体。无边刹境。十世古今靡不洞照。纤毫不遗。与十方佛同体无二者也。但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障弊妙明。故感结水火风土四大壅令留碍。故隔越不通。以致见不超色。闻不出声。此固众生之知见也。今持经之人。一念顿悟本圆真心。故曰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是则尘消觉净。故十方世界圆明洞照。而言三千。犹约量而言之耳。言清净者。谓六根销复。乃空之异名。以就现前肉身。故遮之也。且观音耳根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能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岂直六根清净而已乎。首楞严云。阿那律陀无目而见。䟦难陀龙无耳而听。乃至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是皆父母所生肉身也。又曰。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此六根清净之象也。是则眼见三千世界等。无足怪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至)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眼根清净功德也。言肉眼清净。则色尘空而不隔。妙体现前。彻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心念头数皆现心中。三际了然。故果报生处悉知悉见。楞严所云。行阴若尽。则众生生死业流湾环无不毕见。况圆明洞照乎。颂言无所畏心。则直心正念真如法也。以是持经。故功德自具。其实圆照法界。今言八百。但就肉身言之耳。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
复次常精进(至)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此耳根清净功德也。普贤心闻洞十方。今以持经既悟妙心。则十方洞闻了无壅塞也。有理之言为法声。无理之言为非法声。颂云撰集解其义。然撰集解义。是未有声也。而能闻之者。盖彼以思而知。故我以不思而闻。所以为心闻也。颂言悉能分别知。则不独徒闻其声而已。此乃耳根清净之妙也。
复次常精进(至)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至)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此鼻根清净功德也。须曼那。此云善摄意。瞻卜。此云黄华。小而香。波罗罗。此云薰华。多摩罗䟦。此云贤。无垢香。多伽罗。此云木香。众生之香。盖众生身分皆各有气分熏人。约义为香耳。波利质多罗。乃帝释员生树。拘鞞陀罗。云大游戏地树。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言声闻及佛四圣之香。所谓戒香定香智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此皆非有形色之香。岂鼻根可能闻哉。鼻根清净故乃可闻。所谓心空闻性香也。颂言地中宝藏。怀妊男女。闻香而能辩。初怀妊时。即知其成就不成就。又男女所念染欲痴恚之心。及地中伏藏。金银珍宝铜器所盛。又珍宝贵贱。闻香知贵贱出处。凡此等事。岂鼻根所能哉。华严所言。菩萨有十种甚微细智。非洞明法界。无以辩博如此。而言鼻根清净。是所谓寄根而言耳。乃至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此非平等法性。无以洞达如此。肉身之鼻。天然实相。不侍无漏法生矣。
复次常精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至)或时为现身。
此舌根清净功德也。舌约尝味。则好丑美恶苦涩诸物。一入舌根。皆变上味。纯成甘露法味。此乃离味之知也。约说法。在众生中。则诸天八部五众之人俱来听法。尽形供养。在四圣。则声闻辟支菩萨诸佛。常乐见之。且又感诸佛皆向说法。悉能受持。是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此所以又能出于深妙法音也。颂言诸佛常念守护现身。谓妙契法身故也。
复次常精进(至)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至)一切于中现。
此身根清净功德也。以身清净如净琉璃。故众生喜见。众生生死善恶报处。及三界形色四圣体用。一一皆在身中显现。如镜现像。寂音引晋佛图澄者本天竺人。以永嘉四年至洛阳。自言百余岁。腹旁有孔以絮塞之。夜读则拔絮出光照室。又常将斋。临水从孔中引肠胃洗濯。还纳腹中。以油涂掌中。使童子即而窥之。童子惊走曰。是中有军马。盖照见石氏擒刘曜。计其处千余里。此亦父母所生之常体也。颂言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此正楞严所谓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空中国土悉皆振裂。此盖发真者见。余人所不见也。
复次常精进(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至)持法华经故。
此意根清净功德也。以意根清净。离诸思量分别。故于一偈一句达无量义。以深达实相。故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如古德机缘。庐陵米价。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树子。洗钵盂去等。一一如此。皆意根清净。故拈起便示向上第一义也。六道众生心所动作皆悉知之。以心遍十方同一体故。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得诸佛智慧故。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总言六根清净如此。为希有地也。
此言悟佛知见。盖以四安乐行为妙悟之始。寿量为妙悟之极。故较量分持全经之功德。以至六根清净。乃为妙悟之实效。然就父母所生肉身六根而言者。楞严云。识阴尽者。如净琉璃中含宝月。故六根融通圆照法界。是皆未尽果缚。即肉身而言妙悟开发之如此。是知持经妙悟。端在识心尽破。分别情亡。故一一圆明。清净实相。此法尔如然。禀明于心不假外也。故从上诸祖妙悟自心。皆能如此。但不欲显露惑世耳。观其各有临终付嘱密记之事。靡不历然。此其验也。故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现存。岂非眼根清净之验欤。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此品来意。由前言持经功德之胜。今正示以坚持之行。故如来自叙往昔为菩萨时名为不轻。持此妙法。唯以平等佛慧教化众生。乃至多遭毁辱。绝无一念疲厌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经之验也。以此劝进二乘。当遵此范。末世持经可无厌患。自无退堕之心也。以此妙法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且于恶世弘持此经。更难之难。故世尊忧悬之意也深。而叮咛告诫之心也切。所以历说持经之行。自提婆达多以来。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如来行。然后乃为精持。以得六根清净乃见其人。故此品来也。前后诸品。文虽不一。义实一贯。参会经文。自得其旨。具见如来说法之意也。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此将显精持之利。先牒指持毁以警之也。毁谤之罪。如前喻品末。与法师品说。闻持之福。如向法师功德品说。将显精持而先牒明损益者。意谓不善持者令彼毁谤而获罪。法师虽能善持得六根清净。不能化彼强暴。但能自利而不能利他。今常不轻。以佛性遍记四众。今增上慢。皆转邪心而生正信。而自亦得六根清净。所谓自利利他二行具足。故将说精持。而先牒罪福。意显持经必若常不轻者。乃尽精持之妙也。告大势者。以忍有大力故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此将举精持之人。先举所师之佛也。佛号威音王者。可畏曰威。闻声而伏谓之威音。不必作意而人自畏之。故曰威音王。菩萨住寂灭忍。以平等大悲普施众生。众生闻声而自畏伏。故所师之佛为威音王。而人称己曰常不轻。是以尊行加人故也。以安忍寂灭。物我两忘。永离忧恼。故劫名离衰。唯以忍行故无损有益。故国名大成。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今说精持而先指毁谤之罪者。意谓不能持经故损他无益。即前四安乐行。虽能守己以免毁谤之来不致损他。而犹不能转彼不信以入信根。故持经法师。虽能自得六根清净。而不能令他同入。是但自利不能利他。故非精持。今不轻菩萨。以平等大悲佛性种子。遍记四众。不但安忍谤辱。而能化彼增慢。转罪为福。方是真精进行。有大势力。乃尽持经之妙也。故佛将显此行。先举损益有深意也。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此徴不轻得名之因缘也。因以佛性遍观四众。故礼拜赞叹。皆称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是以平等大悲普视众生。不轻于人也。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言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者。以经乃诠显如来法身佛性种子之具也。今观佛性普观四众。则法身遍在大众身中。斯则真经在人。而不在纸墨文字。即此便为真持经矣。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至)号之为常不轻。
此言因是而得不轻之名也。骂詈不瞋。打掷不怨。而犹常自高声授记愿人作佛者。此正安心寂灭。物我两忘。无我之至也。以是之故久而不退。即彼阐提四众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强暴。故皆号之为常不轻。大哉佛意甚深微妙之如此也。始也二乘不闻此经。绝无成佛之分。是法身慧命备载此经。故曰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二乘既闻此经。皆得授记作佛。以法由人弘。若无人弘则慧命断绝。故所重者又在持经之人也。且恶世难持。不善持者。令人不信生谤。则无益而有损。是则持经又最难得其人也。故说四安乐行。教以持经之方。不致彼谤。及得其人有能持者。当供如佛。是则佛性慧命又在能持之人。而不在经矣。所谓人存政举也。故能持之人。即得六根清净之益。此虽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但能持而不能弘也。今常不轻者。不专诵经。但行礼拜。而以佛性种子。遍记四众。是则佛性普在诸人。而不独在持经者也。故能转彼邪心。化彼凶暴而生正信。皆植成佛之因。如此方尽如来涉世利生之本怀也。观其义深远其语巧如。不但四十年前之方便。即法华一会。特为此事。犹且方便。微密渐导。至此而显发其极致。此岂常情所窥测哉。观者不见佛心。而以文字智辩为多者。有负如来深慈矣。可不敬哉。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此言不轻闻经得自利之益也。临终者。显向未闻经未得慧命也。空中闻威音王佛先说此经者。意显此经乃真空法界所流也。二十千万亿偈者。凡有对则为二。以此经乃心境双忘离相寂灭之法。众生心境种种无量。一闻此经则一切心境化为寂灭之法矣。故经有二十千万亿偈未足多也。即得六根清净者。显持经之益也。更增寿命。以临终闻经。以能受持续佛慧命。以称法界寂灭之性。故得二百万亿那由他岁。以称性而演。故尽命说经。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因闻法持经转邪利他之益也。彼增上慢四众人等。乃昔轻贱不轻者。向已称美名。则已不毁知所重矣。今见不轻得大神通。谓六根清净。乐说辩力。谓广说此经。大善寂力。谓住寂灭忍。故皆信伏随从。是则不但不毁。抑又归化。此由不轻忍力所致也。故复化千万亿众令住菩提。此利他之行。见持经之益也。然世尊将说妙法。而五千上慢礼佛而退。是知此辈乃诸佛所不化者。今见不轻而感化如此。所谓观德人之容使人之意也。消是贵身体力行之益。有胜于言说分别也。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此言不轻持经值佛之益也。命终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者。谓住寂灭法。佛性种子慧光常明。如日月灯。故云于其法中说法华经也。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王者。谓妙法如云。普被群生。慧光破暗。得大自在也。以得六根清净。绝诸对待。故说法无畏也。供养既多善根已深。故说此经久而不倦。当得作佛也。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乃释尊前身也。以持经之久。故成佛之速。意在励其精持也。
得大势彼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复化之益也。彼四众瞋恚不轻而不信者。故感千劫地狱之苦。罪毕还遇不轻教化成佛。所谓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此言今日在会大众即昔日谤法之人也。以初谤者乃法华经也。故今还因闻此经而得开悟。以四众现存。岂非大益。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结显胜益所以劝持也。前言谤经之罪。但言地狱三途之苦。报尽为人。终无获益。意显不善持者令人终于不信。是谓慧命断绝也。今言谤者即感地狱。苦毕复蒙教化。此其慧命不绝者。乃善持经之益。佛意持经必苦不轻然后为精持。故劝受持。引已往事以诫将来。佛慈深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至)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颂述不轻远因也。从过去有佛下。至疾成佛道四十句。通颂不轻持经之事。连言命终闻经。先言增寿。后言值无数佛。是知慧命相续永永无穷也。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此言今缘以证昔因也。彼时不轻下十四句。言不轻即我。彼谤毁者。即现前四众也。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结劝持也。我于前世下。至时说是经十六句。显昔劝之益。是故行者下八句。言今劝之益。言时闻时说。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也。
古释齐此已前二十品名正宗分。此后八品判属流通。今愚以开示悟入四字。分二十八品。通是正宗。以提婆达多品至后嘱累十一品。为悟佛知见。药王及后至普贤劝发六品。为入佛知见。已前二十二品通名信解。向后六品显行证。故意以药王明行为入。此与古释全不相蒙。而以义为准。临文自当证知。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来意。由前世尊广说持经之功。复示自持之行。是则当机圆悟已极。已遂如来出世本怀。且得地涌持经之众。故如来欢喜。乃极尽神力而印证之。且示当机平等法界。直令睹佛境于目前。见净土于当下。以显法利已圆将付法王家业也。然后地涌之众以发启者。正显自心性德满足。方为法华全体也。如来即现神力。遍身毛孔皆放光明。舌至梵天地皆震动者。所谓通身吐露彻底掀翻也。诸佛同放光明。以显佛佛道同也。十方诸佛同坐光中。空中出声。遥赞释迦说法华经者。以显十方诸佛心心相印也。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也。如来至此。极尽神力。发扬此经功德不尽者。以如来所有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密秘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故久默斯要今乃说之。以其难信难解。今已深信深解。所谓悟佛知见也。而奉持之功德亦非思议可及。故开示至此。显理已极。妙悟已圆。乃尽佛神力以印证之。故判此品已前为信解之真因。因心既真。可克妙果。故次嘱累。先此品来意。显地涌之众皆克家之子也。旧判此品。连后七品俱属流通。此品为发起。义有未尽。故愚判药王连后五品为入佛知见。由行以证果。方尽如来说法仪式故也。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至)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此地涌之众请持妙法也。然地涌之众。皆克家之子。特为持经而出。何以一向默住。直待至此方请者。以此大众。向住下方空中。行头陀事。志乐静处。似未达涉俗利生之事。故待世尊分别持经功德以坚愿乐之心。及说不轻以示二利之行。故至此方于佛前愿于灭后。凡分身所在灭度之处。皆愿广说此经。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所以请也。新记之众。愿于他方弘经。而不敢在娑婆。药王愿在娑婆。而不敢往十方。唯地涌之众。愿往分身所在之处广说此经。则愿大而心广。与佛心等。故特付嘱之。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地皆六种震动。
此如来印许持经故现大神力。以示得遂本怀。踊跃欢喜之意也。旧住娑婆。言文殊等在会。与地涌之众。拣非他方云集者。以将嘱累先现神力警之也。神力乃法界无作妙力也。华严为之神变相。广长舌者。如来三十二相有覆面舌。今言出广长舌。乃神力所现也。舌虽大而不出口。今言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且梵世乃色究竟处也。而云至者。正显有色相处。凡一切音声形色。皆说法音声也。毛孔甚微细。世界甚广大。而云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者。意显正报毛孔。依报微尘。一一其中智光充满。皆说法之地也。此释迦一佛所现神力之广大如此。众宝树下诸佛。乃分身云集之佛。一一舌相光明皆与释迦等无有异者。显佛佛道同也。现神力满百千岁者。放光之顷。即经如许长时。显三际平等也。至梵世。则竖穷。遍十方。则横该。百千岁。则三世。意显此舌根竖穷横遍十方三世。神力充满。法音弥布。意将以此神力说此经之功德。犹不能尽也。謦欬弹指最小音声。而能遍至十方地皆震动者。意显法音称真法界。故声所及处。众生闻者无明顿破之象也。将显赞经功德。故先现此神力也。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言众生八部。各因神力摄受。开佛知见也。其中众生八部。皆住十方界光中之所摄受者。且此皆肉眼不能远见。今因佛光所摄。皆遥见娑婆世界空中云集十方分身诸佛。及见释迦多宝并无边法会围绕释迦者。是所谓开佛知见。顿见灵山一会俨然现在。故皆欢喜得未曾有。此因神力所摄也。
尔时诸天于虚空中(至)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此言空中诸天。因光所照。见灵山一会说法华经。转教众生随喜者。意显能入法性真空。方能悟此妙法。据此乃可转教众生随喜。正谓坐如来座。方能弘持此经也。彼诸众生闻此声已。皆向释迦三称者。此因转教。故诸闻者。各各开佛知见也。以种种璎珞。妙物遥散娑婆者。以诸妙行一一回向佛道也。所散之物变成宝帐者以理融事。通归法界也。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者。开佛知见。则一切根尘识界廓然无碍。此皆神力所致也。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至)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此结显经德。已上种种神力说不能尽也。且以至梵天之舌相。照十方之毛光。合十方云集分身诸佛之神力。满百千岁之长时。是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震动大千。通诸佛土。如是神力于无量劫说此经之功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此经乃法界之全体。然诸佛神力虽广大无比。犹是分显。未能尽举法界之量。如所谓未遍普贤一毛孔故也。以法界全体。诸佛众生正报之毛孔。依报世界之微尘。一一遍含十方刹土。大经云。普贤一一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佛。诸刹不能遍毛孔。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皆然。如一微尘。一切微尘尘尘亦尔。以此经虽未明言事事无碍。而一真法界乃四法界之本故也。以此经所诠实相寂灭真心。是一真法界之实相。故诸佛所现神力而不能尽说此经之功德也。华严云。假使有人。以虚空为纸。大海为墨。须弥为笔。书写此经一字功德不尽。正此意也。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此言神力不能尽说之所以也。一切所有。尽法界之所有也。一切自在神力。尽法界无作之大用也。一切秘藏。尽法界之秘密也。一切甚深之事。彻法界之源底也。是皆法身全体殊不可以见闻之迹求之。今此经分明显说。如上神力。虽广大无边。犹属可见可闻。所以不能尽说此经之功德耳。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此嘱地涌之众传持此经。以结前云。此中以有如来全身。皆应起塔等义也。所以者何下。释所以也以一切诸佛成道度生转法轮入涅槃。皆从此经出。故应起塔供养。故当弘持。使慧命不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决定无有疑。
诸佛救世者下十二句。颂神通之事。以佛灭度下十二句。颂神力不能尽说持经之功德。能持是经下六句。颂持经即见释迦多宝分身诸佛并我今日教菩萨事以一切诸佛法身应现之事。皆在此经。故能见之。能持是经下八句。颂能持是经。由见诸佛。故诸佛欢喜。诸佛坐道场。下十句。颂由持此经即得诸佛秘要之法。故得四无碍辩也。诸法。法无碍也。之义。义无碍也。名字言词。词无碍也。乐说无穷。乐说无碍也。故结云一切无障碍。于如来灭后下十句。颂由得四无碍辩故能说法。教无量菩萨皆住一乘之大益也。是故有智者下六句。结颂劝持也。将欲嘱累。先现神力。以显不能尽说此经之功德者。意显此经乃如来道场所得之法。功德广大。以发持经菩萨坚固愿力也。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此品来意。以从前开示显理已圆。当机悟心已彻信解已真。是成佛之真因已具。则如来出世本怀已满。正若长者父子情忘。即当委付家业。故说嘱累为信解之终。故此品来。非断为流通也。齐此已上十一品经。为悟佛知见。合前二十一品。通为信解。总属显理为因。下六品显行。以明证入为果。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将欲付嘱。先摩顶安慰而告谕者。示其慈怜。令不惊疑而必信也。三摩其顶。再三谆切之至也。无上菩提。最为难得之法。佛于历劫勤苦。乃至三千世界无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以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所谓难得阿耨菩提也。今将付嘱。再三言其难得者。正如长者大富之家。要子知其创业之艰难也。今以此法付嘱菩萨。非特欲其持守而已。且欲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以所托者重。故告谕之心也切。是谓一大事因缘非细故也。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至)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此释令其广宣之意也。十方如来。但以众生为心。凡己所有皆与众生。以有大慈悲。无所吝惜。亦不畏众生之多。凡有求者皆能与之。此诸佛之本心也。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然云佛之智慧而有三种者何耶。言佛之智慧。乃众生所迷。今与开示令其悟入者是也。如来智慧。乃众生与佛平等共有。因修而后证得者也。自然智慧。则天然妙性。本无迷悟。不属修证者也。智慧本一。但由开示而后悟入。由悟入而后修。因修而证本有天然之自性。故说有三种也。今佛既与开示。必使悟修而证本有。方为究竟。尽皆与之无吝。故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此如来之心以众生为心也。故教诸菩萨亦应随学如来之法。一切与之勿生悭吝也。故于未来世。凡有信佛智慧者。即当为说此经使得佛慧。上言三种智慧。今教菩萨。但言如来智慧者。以先为众生开示佛之知见。使自悟入修习证得。故以开示为急务。所以特言之也。傥若众生有不信如来智慧者。当于深妙法中示教利喜。谓于三乘权教秘密法中。渐渐诱引。使令信受。此正付嘱之意也。故曰。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矣。前方便品末。身子等感悟佛恩。乃至顶戴尘劫。身为床座。遍于三千世界。毕竟不能报佛之恩。故此结劝但能弘宣此经。则为已报诸佛之恩矣。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弘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此诸菩萨因佛付嘱而受命也。因佛摩顶三嘱。故此三反受命。安慰世尊。愿不有虑。此正克家之子。足以慰父之心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此付嘱事毕。故令分身诸佛各还本土也。前穷子喻。长者思念此子。意欲委付家业。及穷子归来。始而惊怖。既而疑。久而信。益久而亲。父子情忘。故长者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委付家业。今多宝出现。分身齐集。正会国王大臣之意。故今付嘱已毕。遂令分身诸佛各还本土也。尚留多宝还可如故者。以前虽悟法身。但只亲近随顺而已。后显证入。正欲妙契法身。方为深入实证。故留多宝。言还闭塔如故。正显证入法身秘密藏耳。故留证也。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因证法得人付嘱故皆欢喜也。分身诸佛与诸菩萨皆喜者。喜释迦法有所付也。身子与新记弟子等欢喜者。喜有菩萨受嘱。众等末世有所依归也。
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知如来出世。一向护念菩萨。专为付嘱此事也。四十年来求人不得。今幸得人而付嘱之。已尽如来出世本怀。利生之能事已毕于此。所谓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者业已尽情吐露矣。故今付嘱。其受嘱者。但印证其心而已。欲证实果必须修行。所谓先悟后修。故后六品。以药王等。正显依法修行。方可证入。名为入佛知见。讵可视为虚受耶。故愚判为入佛知见。意在显行。若言流通。则此经为一代时教之总流通耳。智者详之。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来意。由前显理已圆。今当显行。以明入佛知见也。前乃教菩萨法。后乃依教修行以取实证。以药王明行者。意谓二乘虽悟圆理。尚有微细无明习气未净。难于涉俗利生。犹要历事多佛广修众行。必资止观之药。调治之方。净治微细无明。破俱生我法二执。以为妙行。乃可证入。故首问药王云何游于娑婆世界。而行百千万亿难行苦行者。正示二乘初涉生死险道。全仗止观之力。故以药王昔因闻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以破俱生我法二执。乃能以神力供佛得受付嘱也。然身供佛。约破俱生我执之象。然臂供养。约破俱生法执之象。二执既空。皆因法华三昧之力。以显持经之功。乃见妙法最胜。故广赞经功。凡有修者无不获益。故此品来也。二执有分别俱生二种。初由开示悟佛知见。顿断一分无明。已破分别二执。即登初地。俱生二执。由二地至七地。断俱生我执。从八地至佛地。断俱生法执。今云破二执。乃二地至七地行相。至此乃显。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二执俱生地地除。故判为入佛知见明矣。楞伽明菩萨以止观力进破二障。实证真理。从二地起至七地顿舍藏识。乃入八地。自此以后。即得三种意生身。一者谓三昧乐意生身。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三者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当八地。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乃三昧乐意生身也。妙音观音二品。如次配二种身。以得此身。乃实证之验也。以此意生身。入定则有。出定则无。故云三昧乐正当七地。
尔时宿王华菩萨(至)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此徴明药王苦行以宿王华发起者。意显宿修称真之行。以为成佛真因也。药王前愿于娑婆世界广说此经。故今明行。但以涉俗利生弘经为妙行。故问药王云何游于娑婆世界有百千万亿难行苦行也。愿少解说令众欢喜者。意显止观为涉俗之要。欲令新记菩萨得此调心。不畏娑婆弊恶也。前四安乐行。但远谤辱讥嫌。此止观妙行。乃证入之妙行。意将历境调心。以治微细无明惑障也。故愿说之令此声闻众喜也。非此止观妙行。则终不敢入娑婆矣。所以请也。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至)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此将明药王之苦行。故先述其本因也。所师之佛号日月净明德者。谓以正智观照。破无明暗。净治染垢之象也。其佛法眷有八十亿菩萨七十二恒沙声闻者。意破七识染污无知习气。将显八识圆明之体。以契本觉真心之象也。以本觉妙体。不离四大根尘。故佛寿四万二千岁。净智妙圆。绝诸染污。故国无女人及四恶道也。七识本是平等性智。故地平如掌。八识本是如来藏体。大圆镜智。故琉璃所成。具有恒沙性德。故宝树庄严等。菩萨声闻。皆坐宝台者。言三乘皆依七八二识。修行以成。自然得果。故令诸天作乐供佛。喜见为药王前身。因闻说法华经。则实相妙行。有所授受而来也。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一切众生喜见者。以离染清净。故众所喜见。此药王之前身也。闻法华经。苦行资始。有本之行也。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药王前身。因闻经资行得益也。喜见精进经行一心求佛者。因闻妙法。以止观调心。即楞伽云无间行。起信云一行三昧。故曰一心。以观实相。于一切法。了无异相。故观真如名无间行。又名一行也。满万二千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者。楞伽大慧问无间行。佛说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得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然意生身有三种。经云。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四五地。三昧乐正受。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理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释曰。谓初登地。证平等真如。直至七地尽真如际。已舍藏识。故云自心种种寂静。七识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已断俱生我执。我执既断。则境界无依。故云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身。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七地证此。而云三四五地。举中以该初后也。今云一心求佛。正安住真如一心也。以七识既破。则根尘自泯。故云满万二千岁。住三昧中。真如圆明。普照一切。了无障碍。一切异类种种形色皆现三昧心中。如摩尼珠。随缘显现。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所谓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盖言三昧中现也。前法师功德品。持此经者得六根清净而已。未能现一切色身也。今喜见持经。以依所悟实相修行。入真如三昧。乃依行所成。故云一心求佛乃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故判此品已后为入佛知见。谓依解起行。行起解绝。乃得证入。故楞伽说三种意生身。正显无间行实证之相。以此释之。方见此经入佛知见之实证。而后六品非流通也。智者请深观之。
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至)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此言喜见因得法利。以三昧力。研穷习气之象也。谓闻实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随顺真如实相。将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华作供。即以真如三昧。熏变习气。故雨香作供养也。以三昧乃真如气分。故香价直娑婆。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至)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此言喜见然身。正示破俱生我执之象也。上以神力运供。乃三昧无作妙力。此言然身。乃真如三昧。进破俱生我执之象。故言从三昧起也。以三昧熏变习气。净治根尘。故云服诸香满千二百岁。熏变根身。故云香油涂身。已舍藏识垢染。故云天宝衣而自缠身。以全体真如。故灌诸香油。我执顿破。故云而自然身。藏识已舍。则八识圆明。恒沙无明皆成妙觉。故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叹也。是由精进一心。我执既破。妙契法身。故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也。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华香诸物及国城等供。皆所不及也。真如实证。妙绝忘言。故诸如来而各默然。以根尘既消。我执亦泯。故火然千二百岁其身乃尽。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至)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说是偈已而白父言(至)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此言喜见然身得化生之益也。以染污既除我执已破。则证清净真如。名白净识。故转生净德王家。以由八地出真如三昧。所谓意生身也。故云结跏趺坐忽然化生。为父说偈。以叙前缘。乃具足六通宿命现前也。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者。谓佛见未忘。法执尚存也。以证实相真如。则一切世谛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故云因供佛故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云总持。真如之异称也。以从八地出。当法师位。善能说法。故复闻法华经八百千万亿等偈。此正法执未忘也。将破此执。故云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白已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此叙喜见再觐本师之仪也。以我执既破。入法性空。故云上升虚空。以将跻等觉。故云往到佛所。以本觉分显。故云我曾供养今复亲觐。而言世尊犹故在世。此正佛见未泯。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诱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检默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此宗门法身二种病。前则教义所收。次为透法身句。则教所不摄也。今云破法执。正云门第一种病。所谓微细法执。今云世尊犹故现在。正宗门法身见也。须破此执乃可入妙。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此言喜见持经法利。妙契法身。堪续慧命。故日月净明德佛。临入涅槃。付嘱大事也。言当入涅槃。以佛法嘱累。而云及菩萨弟子并菩提法。及三千大千七宝世界给侍诸天等。并灭后舍利。一切齐付者。以所证菩提及眷属庄严。正报依报及法身舍利等。皆因修妙法所成。一真实相。故齐付之。所谓全付家业也。言佛法。乃所说应机之法也。菩提法。乃道场所得法也。嘱令起塔。意显法身依持寂灭。真境。故使慧命不断也。既付嘱已即入涅槃。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垂诸幡盖悬诸宝铃。
此言喜见受嘱起塔。续佛慧命也。栴檀能清凉热恼。以此为?供佛而然之。所谓入法身寂灭清凉之境也。收取舍利八万四千起如许塔者。一入法身寂灭。则八万四千烦恼。一一皆化入寂灭真际矣。表刹庄严等。谓法身本具性德庄严也。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至)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喜见然臂。乃示破俱生法执之象也。言作是供养心犹未足者。谓所证未至极则。不以得少为足也。菩萨大弟子及天龙等。乃日月净明德佛之所付嘱者。以先然身未足为供。故今然臂。方为尽心。意显俱生二执尽破。方为实证也。二就既破。则八万四千烦恼。都归寂灭之地。则向之七识执持根境诸法者亦俱归寂灭矣。故云然臂供八万四千舍利塔。七万二千岁也。二执既破。则捐舍小乘顿入无上正觉。故无数求声闻人。皆发菩提心。亦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也。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至)一切天人得未曾有。
此言诸菩萨天人八部等见其无臂而忧恼者。以其法爱难舍也。圆觉经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喜见誓言两臂如故者。所谓但破其执。不破其法也。至若得佛。则无不具足。故如故也。以希有之事。故瑞以应之。此上叙药王之往因也。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此结昔证今也。故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是。其药王舍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者。谓种种我法二执也。始而法师品。历言此经难持。继而安乐行品。教以持经之方。然彼四行。但能远彼强暴而不能化。继而说常不轻。虽能化彼上慢。而未能忘佛见法见。于佛知见。难于证入。是皆俱生我法二执未能净尽。难以妙契法身。故说药王然身而得付嘱。然臂而续慧命。意在进破二执。方尽持经之妙行。乃可入佛知见也。
宿王华若有发心(至)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此言欲得菩提。能然手足一指供养舍利。胜以国城妻子三千国土诸珍宝物而供养者。意显能破少分微细法执。则能妙契法身。超胜有为功德也。是故持经妙行。重在自破烦恼所知二障也。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至)其福最多。
此较持经一四句偈。其福超越七宝满三千界供佛之功德者。以彼有相福田。难比法身无为功德也。以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能超之。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至)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此广显妙法具有十种第一殊胜之德。所以超越三乘。乃以十种譬喻明之也。一深广如海。诸水所不能及。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最高最上如须弥山。诸山所不能及。三照明长夜如月。众星所不能及。四破暗如日。生盲亦蒙其益。五最尊上如转轮王。六统摄一切。如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中王。此经统诸佛之法义。七为三乘之依怙。如梵天王为众生父。八为三乘之第一。如二乘于凡夫中为第一。九为诸经中为第一。如三乘中菩萨为第一。十为诸法中王。如佛为法王。以此十喻。通喻此经。于一大时教中为最上一乘之妙法。最为殊胜故也。上显法胜。下显功胜。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此言妙法之胜能也。能救一切者。能拔众生生死之苦也。能离苦恼。烦恼苦因。苦苦果也。饶益众生。即充满其愿也。此三乃标其胜能。如清凉池下十二喻。别显胜能也。此法华经下。法合上喻。总而言之。能令众生离一切苦恼病痛。解一切生死之缚也。众生苦痛缚着皆由无明感结。今佛知见一开智光现前。能破无明。则诸苦自灭。所谓如暗得灯也。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此言得闻妙法。由有胜能。故书写者功德无边。供养功德无量也。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此言若闻药王一品亦得无量功德也。易卦干伸。以干为阳。坤为阴。故干为男。坤为女。以乾刚坤柔也。此法华经。言佛性金刚种子坚固不坏。故女人持经入佛知见。亦永为般若真因。佛性种子历劫不磨。所以不复更受女身也。
若如来灭后(至)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
此言女人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以较男之更胜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此佛说能念佛者即得往生。今恶世女人。能于此经所说修行。即得往生者。以入佛知见。顿破无明。顿断烦恼。以心清净故佛土清净。是为净土之因也。然贪欲瞋恚愚痴憍慢嫉妒。乃女人之所最重者。今依经修行。一旦顿断。不为所恼。故身得清净。往生净土冥矣。言后五百岁。佛灭度后。初五百年解脱坚固。二五百年禅定坚固。三五百年多闻坚固。四五百岁福德坚固。五五百年斗诤坚固。今云后五百年。即斗诤坚固之时。女人于此难持之时持之。所以得益最胜。女人如此。其男可知。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至)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此犹约女人持经生净土者。而言功德也。无生法忍登地乃得。已证平等真如。已破妄见。故眼根清净。已转七识根尘。故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以诸佛法身应念现前。故遥见共赞。汝能于下至无有与汝等者。皆诸佛赞辞也。以非有为功德。故不能焚漂。以称法界性。故说不能尽也。言破诸魔等者。诸魔。即五阴魔。生死军。即死魔。余怨敌。即烦恼魔。言能破悉摧。所谓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出三界。破魔网。故云能破能摧也。以得诸佛之慧命。故诸佛共护。以超越世间。故天人不如。以得一乘佛慧。故三乘之禅定不能与等。以三乘未得佛慧故也。故结之曰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此借女人以赞。故广结其大益也。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上言能依全经修行。此言但能随喜药王一品之利益也。能随喜赞善。则舌根清净。故口出青莲华香。已悟色身即法身。故毛孔中出栴檀之香。而功德说不能尽也。罗什灭后。塔前涌青莲华一枝。启塔视之。华从舌根出。是译妙法华经之验也。
是故宿王华(至)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此以一品嘱累宿王。意在持经以苦行为本也。后五百岁。阎浮提中魔强法弱之时。非苦行不能广宣此经。非护持不能无障。故嘱宿王无令诸魔得其便也。特嘱宿王当以神力守护者。以此经是阎浮提人病之良药。如天甘露。故云病即消灭。不老不死。以正经佛付嘱地涌之众。意在十方世界往返弘宣。而且以药王专在娑婆尚不惬心。今以此品单付宿王。嘱在南阎浮提广宣流布者。况阎浮乃四洲之一耳。其境甚狭。其人甚恶。佛何独重于此耶。然十方虽广。实佛本心。以佛化娑婆。彼三洲不生。唯现阎浮。乃身教之地。人多㢡恶。故独嘱之。意显阎浮提人。与此经有缘。故为良药。非此经不能摄化。非苦行不能弘宣。故独以此品归重也。
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至)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此嘱宿王敬奉持经之人也。青莲华。喻妙净明心。粖香。喻微妙神通。言持经者已具此经。故以此散之。以见其人不久坐道场。破魔军。说法度人。出生死海。固当恭敬如佛想也。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至)语言陀罗尼。
此言闻品得益也。以入佛知见深证实相。故达一切众生语言。皆入法性。故得陀罗尼总持法门也。言药王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则一切色皆是佛身。今云语言陀罗尼。则一切言音皆是法音。以八地菩萨出真如定。进至九地。当法师位。现身说法。此在七地。已具体而微。故为后位胜进相也。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此因说药王本事苦行持经。皆已妙契法身。故多宝赞叹宿王华而问此事。利益众生。故伸赞叹也。多宝出现。原为证明此经。意在得人以续慧命。故今赞叹药王。次乃复召妙音。已得其人。则终会不再见矣。
卷第六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此品来意以显法华三昧实登八地。证平等真如已。从八地起。进九地位。发真如用。色心自在。得如幻三昧。居法师位。以至觉等分身说法。无思而应。特以妙音名。故此品来也。妙音随类现身说法者。此正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前药王乃三昧乐意生身。以入定则有。出定则无。此意生身。以出入三昧随类示现。乃异熟所变。故有往来之象。若观音则法界缘起普门示现。观者应知。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此显持经妙行因圆将跻果觉。故光召妙音以示因果冥会之相也。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肉髻顶相为第一。是为无见顶相。从此放光。示无上果法所流智光也。眉间白毫相光。示中道妙智所流之光。以此妙智为本因心。今二光齐放。表真因契果始觉合本之象也。经初将说妙法。先放眉光。以示实相真境。意欲行人了此光体。以为发觉初心。以造实相。入佛知见。今二执既破。妙行已圆。故二光齐放以显因果一如。初则但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以表就众生迷妄动乱根尘识界以悟实相。今则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世界。然曰遍照。乃略举一隅。以示圆照法界也。以无边法界。不离众生动乱根尘。以扩而充之。则遍融无碍。故先照东方。
过是数已有世界(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此言光照佛国。以示始觉有功。本觉乃显之象也。世界名净光庄严。乃常寂光土。为法身所居之土也。佛号净华宿王智者。净华。表妙行为因。宿王智。乃果觉也。意显以彼果觉为我因心。故号净华宿王智佛。乃寂光果佛一向未显。今因释迦白毫光明遍照其国者。以白毫光表因心之智。今照其佛国。正示始本契会之相也。故二光但言白毫。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此言始觉菩萨得诸三昧。以显入佛知见之象也。净光国中有妙音菩萨者。以九地菩萨出真如三昧。如从净光国来。居法师位。应机说法。无思而说如天鼓音。故名妙音。此由深证实相真如。起大智用。乃九地以至等觉之象也。此地菩萨。从登地来。历事多佛。故云久植德本。亲近无量诸佛。已证平等真如。深入法界。故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等者。大经云。九地菩萨。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入受职位。即得百万阿僧祇三昧。今言妙幢相等十六种三昧。皆从真如三昧所出。约用乃有差别之名。故因成就甚深智慧而得。以此菩萨善能说法。折伏异道。摧邪显正。故云妙幢相三昧。以由持经深证实相。故云法华三昧。以佛知见净治微细无明。故云净德三昧。以显本觉永离诸缚得大自在。故云宿王戏三昧。以无缘慈普应群机。故云无缘三昧。其所说法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云智印三昧。以一切语言皆顺正法。故云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以真如为万行之本。故云集一切功德三昧。以法身显现。故云清净三昧。以得大智用。离诸缚着。故云神通游戏三昧。以智慧明破诸痴暗。故云慧炬三昧。称真妙用。严饰法身。故云庄严王三昧。永离垢障。智光常照。故云净光明三昧。识藏即如来藏。故云净藏三昧。非三乘所有。故云不共三昧。以智慧曰念念中道。故云日旋三昧。此略举三昧之总名。其实得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也。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至)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此正始觉有功。本觉乃显之象也。起信论云。始觉义者。依本觉故。故妙音白宿王智。以始觉合乎本觉。从体起用。故愿往娑婆见释迦佛。向以大智为本因心故。及见文殊。将会众行以入妙圆果海。故见药王勇施宿王上行庄严药上等诸菩萨也。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至)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此因妙音请诣娑婆往见释尊。乃示以平等妙行也。莫轻彼国生下劣想者。意显菩萨妙行。必以染净。忘能所。灭影像。方入平等法界也。佛菩萨身皆卑小者。欲其即应化以见法身。意在本不小也。汝身四万二千由旬。乃因四无量心。以应根尘大愿所成也。六百八十万由旬。乃六根八识。转成妙净法身也。皆是如来之力等者。菩萨作用。皆依佛智无作无为。而应变无方也。故云神通游戏功德智慧等。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此妙音将至娑婆。先现华瑞为前象也。以无作妙力。故不起于座。以三昧力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者。以示无作妙用也。然以三昧力而现莲华者。大经云。九地菩萨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等。问曰。妙音来见释迦。本非受职。而以此释之。特非过欤。答曰。取象言之也。以菩萨深证实相。入佛知见。因穷行满。当因果交会之际。故自然而有不思议力。现大作力。以约理既齐。故取象亦等。以大经正说十地满心。此约入佛知见。妙行已圆。义当冥会。以此经妙行无住。不言渐次。但就显理。固当如是。夫复何疑。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此文殊见华致问。将显妙音来意也。故佛答之。华严以智立体。入法界品。善财初见文殊。指参知识。末后文殊遥申右手以摩其顶。表智满不异于初心也。此经亦以智立体。故初放一光。示实相境。因文殊以发起。故今入佛知见。妙音来证。又因文殊以发挥。二经旨趣既同。故取象亦等。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此文殊为机发问。如文可知。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此多宝召妙音也。妙音本为亲近释迦。并见文殊。听法华经。而又假多宝召见者。正显等觉入妙。必仗法身来接。而非应化门头之事也。多宝召妙音后。尚住空中。自此终会不言者。以持经行人既已妙契法身。泯同果海。了无二相。以离业识。法身无有彼此。迭相见故。故示悟时乃见。入则不见也。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至)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此妙音来仪也。与八万四千菩萨俱来者。意显向以持经妙行入佛知见。会八万四千烦恼。而成神通妙用也。妙行所历。顿破无明。故所经诸国六种震动。凡有所作。皆是真因。故遍雨莲华。自然法音。故天乐自鸣。此皆依行显德。故瑞以应之也。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至)头面礼足奉上璎珞。
此妙音已至之仪也。目如广大青莲华等。叙妙音之身相。明四万二千由旬之身分相好也。入七宝台。乃华中之台也。上升虚空表升法性空也。以璎珞奉释迦者。表以妙行庄严法身也。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此妙音敬为本师。致讯释迦之辞也。所问讯之事皆娑婆堪忍之难事。释尊现身。与民同患。故此问之。问讯多宝。亦以少恼为辞。足见娑婆非易入之地也。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至)故来至此。
此妙音见二世尊。正始觉契会本觉之象也。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乃入佛知见。二智冥合之象也。多宝法身。释迦报化之身也。今皆见之。意谓既显本觉。则三身一体。是无二无分矣。
尔时华德菩萨(至)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问妙音本因也。以华德而问者。华表妙行之本。意显妙音如是三昧神通之力。皆依妙行所成。故假以请问也。
佛告华德菩萨(至)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此答叙妙音本因也。本所师佛名云雷音者。以密云将雨。润泽群蒙。必雷音先警。应机自在。故名云雷音王。乃从法垂应之号也。妙音师之。盖有自矣。以一切世界不离法界真际。故国名现一切世间。是则所依真土也。以众生有求。随感而现。故名喜见。乃适化应机之时也。万二千。根尘相对之象也。十万。乃百千大数也。伎乐。表微妙悦可之行也。八万四千。乃尘劳法门相待之数。钵名应量器。表应机应量之法也。以此菩萨。昔于根尘门头。以百千微细妙行广化众生。能转尘劳而为法门。能为众生知根普应随时教化。以昔具如此妙行之因。故今感果得名妙音。而有如是三昧神通之事。此盖自入佛知见而证得也。故曰有是神力。
华德于汝意云何(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此徴明昔因以证今缘也。故曰技乐供养。奉上宝器者今此妙音菩萨是也。以妙音供佛已多。植德已厚。故感报神力有如此也。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至)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将言妙音应化之事。以见广大神力也。其身在此。而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者。以妙音因从妙法入佛知见。由破二执。得净二障。已证平等真如。今从真如三昧起。进入九地以至等觉。居法师位。而以三昧力。现十界身。将说现身。故先标总相也。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至)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此言现十界身随应说法。先举梵天。以至三途之相也。六趣在善道者可以闻法。故曰而说是经。至于三途。不能闻法。但救济其苦而已。
华德是妙音菩萨(至)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此牒上神力广显妙用也。言能六趣现身。如此种种神通变化。而于智慧无减者。如以一灯分百千灯。本灯如故。所为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也。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者。谓以入佛智慧种种三昧。能入一切众生心想。故云各得所知也。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者。言不独娑婆。而能分身无量世界。此起下亦现四圣之身也。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现四圣身而说法也。以如是现身随类说法。虽是三昧神通之力。其实因入佛智慧之力而然也。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此问妙音住何三昧而能妙应如此。佛答名现一切色身三昧。此正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也。楞伽经云。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释曰。谓八地菩萨证一心真如。进至九地。发真如用。得如幻三昧。于一心转变能现无量自在神通。一时俱发。如华开敷。譬如意去石壁无碍。故云迅疾如意。进至十地。随所忆念。化诸众生。故云随入一切佛刹大众。盖菩萨修行。彼约得自觉圣智。此以入佛知见断惑证真。至此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觌体相当。非以地位局之也。苟不约以行成德。但云流通。则妙音观音岂徒然哉。而入佛知见亦无益矣。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此言乘法妙利。故闻者断证皆同也。
尔时妙音菩萨(至)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此言妙音还国覆命本师云。摄用归体。故归本国。以未入妙觉。犹在因位。出入三昧。故有往来之相。往来皆凭无作妙力。尽成妙行。故雨宝莲华作种种技乐。以同行同证。故令伴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四万二千天子。因闻法而得无生法忍。华德发问。故得法华三昧。亦以实行而证入故。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此品来意。谓以法华三昧入佛知见。始觉因圆。妙入果海。逆流而出。现十界身无思而应。所谓圣种类身一时俱现。乃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之象。以显妙法三昧之极致。故此品来也。以灭根本生相无明。大圆镜智平等显现。故假观音普门示现以发明之。由观音大士。初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力。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能以一身普应一切。无不感应。此妙行圆满法华三昧之成功。妙极于此。故从药王已来至此三品。约三种意生身。以证行成德也。若则流通。则前经但有信解。而无行证。则解为空解。而新记菩萨。将来历事多佛。又何以臻佛果乎。圣旨昭然。深观可见。意谓妙行虽圆。诚恐行人余习缘影难尽。故复说三种加持乃可克成妙果。故次三品以终焉。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此显法华三昧入佛知见妙证极果。故以观音普门示现发明也。因无尽意而请问者。盖如来藏迷为阿赖耶识。其用在五意。故有不思议业力。今转识成智。而五意识俱成不思议之神力妙用。观音普门。依此而现。故因无尽意发起也。但问观音之名者。欲因名以质实也。故世尊答以实事。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此答观音得名之由也。于音言观者。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此由耳根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以观照力。获耳根圆通。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谓返观闻性。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故声尘既灭。闻性圆通。盖从音声而入。故得观音之名也。彼经言由耳根观照得名。今言无量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者。是约机以得名也。以菩萨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是从观自性圆通。则与一切众生性皆平等。是则众生乃菩萨心中之众生也。故众生之苦即菩萨之苦。若众生之苦恼音声以感激之。则菩萨观声寂灭。顿入法性。神力加之。则众生之苦。不期脱而自脱矣。此自他兼明智悲之力也。此总举名以彰德用。下别释之。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别显观音德用。即十四无畏也。楞严具明。经云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以知见属火。闻听属水。以菩萨见闻俱泯。根尘俱消。故加被众生。水火不害也。以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以观照力。加被其人。故鬼不能为害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此由菩萨消形同声。无尘可对。则了无可触。故令刀杖不能加害。
若三千大千国土(至)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此脱罗刹鬼难。罗刹以幽暗为性。以闻熏精明。慧性发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故罗刹不敢恶眼视之。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至)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此由音性圆消。观听返入。离诸尘累。故能枷锁皆悉断坏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由灭音圆闻。遍生慈力。故能令众生离诸怨贼。以劫夺生于敌对。今音灭闻圆。尘境顿空。无复对待。故贼不能劫也。已上脱外难。下净内业。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此由熏闻离尘。色所不劫。故能今离欲。贪欲以缘尘爱取。今离尘不取。故欲亦远离。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此由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诸违逆。故能离瞋。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此由消尘旋明。朗照无碍之力加之。故离诸痴暗。然愚痴性障。出于昏暗。今既照明。故离痴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此由融形涉世。遍事诸佛。涉法王子。以此加之。故即生男。以男子有干事之能。为法王子干事之德也。以能领受十方诸佛法门。有女子承顺翕受之德。故即得生女。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至)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第十四无畏功德也。以娑婆世界有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方便利生。若持观音一名。则与彼六十二亿平等。以观音圆证平等法界。故一名等众多名也。此十四无畏皆是实事。若约理解。则不显大士拔苦之神力也。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颂结受持得十四无畏之德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问。将显三十二应之德也。经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始自佛身。终至人非人等。为三十二。此正明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现四圣之身也。此不言菩萨身。以已现故。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至)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现六凡身。先举天道之总主也。梵天为初禅天主。帝释为忉利天主。自在大自在天。居欲界顶。天大将军统领鬼神。四天王统领世界。毗沙门居北方为尊。梵释乃常随佛众。余则举其总领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至)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现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妙音先举轮王。然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种。所领四三二一天下如次其所统者。名粟散王。今言小王。乃粟散也。不言轮王。略之也。或该之耳。小王治邦国。长者推族姓。居士清节自守。宰官判断邦邑。婆罗门术数摄卫。其实百工四民皆能现之。但举其大者耳。
应以比丘比丘尼(至)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现四种身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至)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现妇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也。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至)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现八部身也。执金刚神乃执金刚杵以护法者。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结三十二应诫当供养也。六趣但言三善道。不说三途者。以苦趣非说法处。然非不救。如现焦面大士。是亦现身。但不分类耳。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此无尽致供。闻法增进之象也。璎珞。乃菩萨严饰。颈。乃受系之所。今解以供观音。因闻随感普应。悟妙行随缘。顿舍法爱。故解此致供。名为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至)一分奉多宝佛塔。
观音不受。以表法界性中本无受舍也。佛劝受之。表不舍一法也。转奉二尊。表回向三处。以泯同果海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游于娑婆世界。
此正结答问意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此无尽意重以偈问。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至)能灭诸有苦。
此世尊总述观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愿。度苦众生。由灭苦得名也。诸有乃二十五有。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至)波浪不能没。
此下别颂救难。乃十四无畏。但傍举诸难。故文不次。此八句。首举三灾之难也。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至)不能损一毛。
此傍举险难也。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颂怨贼难也。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颂刑戮难也。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此颂囚系难也。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此颂咒毒难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此颂罗刹鬼难也。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至)寻声自回去。
此颂毒虫难也。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此颂灾变难也。已上皆救外难。下救内难。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此总颂淫怒痴。皆众生内分业苦也。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至)以渐悉令灭。
此总颂现身说法也。长行无恶道。颂中出之。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结显观智也。显菩萨应物观照有五。真观者。谓观众生。本是一真法界。了无异相。故云真观。众生心性。本来清净。无诸杂染。故云清净观。以大智慧。照破痴暗。故云智慧观。无苦不拔。故云悲观。无乐不与。故云慈观。菩萨以此五观。常照众生。故随感而应。是故众生常愿瞻仰也。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言观智之用也。无垢清净光。言法身三德。无垢。解脱德也。清净。法身德也。光。般若德也。以此三德菩萨已证。以是德用普照世间。故如慧日能破诸暗也。三灾。乃迷性德所变。今三德圆满。故能伏三灾远离诸难也。以此观智普明。常照世间。是知菩萨未尝一念舍众生也。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
此颂应机说法之象也。已证法身。三德具足。然法身寂灭。而能应现说法利生者。以无缘慈悲之力也。然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将说法。先以雷震惊动群机。以慈意而兴广大法云。然后乃澍甘露法雨。以此灭除众生烦恼。是故经云。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慈悲。则佛亦不出世。亦无法可说也。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此颂由灭烦恼。故能散众怨。观照之力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至)念念勿生疑。
此颂依德立名。劝持获益也。无心而说。故曰妙音。不虑而知。故曰观音。清净无著。故云梵音。应不失时。故云海潮音。皆非世间之音也。故须常念谛信而勿疑也。
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至)是故应顶礼。
此赞德劝皈。以显利益也。已证法身。故云净圣。普被众生。故与苦恼生死作依怙也。以具一切功德。故能十四无畏。以慈眼视众生。故能三十二应为众生福聚如海无量。故应顶礼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结赞闻品之功德也。因持地结德者。以观音证极法身。尽一真地。而能以大地心任持众生。出生功德。故以持地结赞也。观音以无作妙用。应诸众生。故云自在之业。无处不现。故云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此观音已证妙觉。虽居果位。不舍因行。乃已成佛。示法界身云。故言普门。若前妙音。乃等觉已前之行。故凭三昧力。犹有往来之相。佛意说此三品。意在入佛知见。必破二执。净二障。尽真如际。现大神用。而入妙觉。因果一如。方为究竟。故予约楞伽三种意生身释之。以明证入之次第。此经既不说地位渐次。故特约此以彰实行。将示新记菩萨。为未来入佛知见之证验也。如来说法深意。岂可以浅识漫视哉。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结闻品成行也。佛果菩提名无等等。谓无物与等。而能等一切。以观音证此。故闻者皆发此心。以成妙行也。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来意。由前妙行已圆。当克妙果。若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在中下之辈。第藏识由深历劫余习潜伏其中。虽有止观之功。而智有所因。神有所不及者。非假加持之力不易断也。至此故说后三品。以显三种加持之象。故此品来也。三种加持。谓神力。法力。现身面言说。楞伽唯二。今多法力。此品乃神力加持也。咒乃诸佛秘密心印。如天子之秘符。大将执之摧坚破锐。无敌不克。藏识为生死窟穴。最极幽深。故云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其习气潜伏。止观之力所不及者。须仗如来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楞严云。若修行人习气未除。应当一心诵我神咒。谓是故也。楞伽云。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故七地已前不加。则堕外道。八地不加。则堕二乘。九地至等觉不加。不得入妙。以七地以前藏识未破。等觉以前异熟未空。故须加也。然三意生身。乃验其已。至三种加持乃警其未至。盖如来说法通途之大义如此。非谓意生身后方有加持也。万无以先后视之。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即说咒曰。
此言持经之福。将显入佛知见之大利也。因药王发起者。向以药王为止观之象。且为苦行持经之首。入佛知见之先觉。故此请问。以示新记菩萨。始以止观调心。终以密咒消磨习气也。以佛说修行有显密二行。故止观为显行。咒为密行。楞严 云。若修行人习气未除。应当一心诵我神咒。是故修行之士。将跻觉位。而间被魔力所坏者。习气使然也。故末世持经。必须神咒加持。可保无虞。楞伽经七地已前不加。则堕众魔希望。谓是故也。此品判为神力加持。而首问持经之福者。向言持经之益。多约利他在机。今言其福。专明自利在己。以此经大益。非厚福者不能荷担。如闻般若。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谓非福不能载慧也。言读诵。云通利。是在入佛知见。故云如说修行。以持经大慧之福。非神力不能保全。故须加持。故前屡较功德。但言七宝。今特约供佛功德。是在即慧之福也。故佛印之曰。如说修行其福甚多。
安尔(一)曼尔(二)(至)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此秘密神咒。乃诸佛心印。从来不翻。译梵成华。有五不翻。一秘密不翻。即神咒。二含多义不翻。如婆伽婆。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此咒乃五不翻之一也。如军中之密号。但取办事。不许人知。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凡咒皆称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心印之义称也。此咒乃六十二亿诸佛所说。则诸佛之心印。系于持经之法师。故须此咒以护持也。药王先说者。以为显密二行之首故。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此释尊印赞也。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隶(一)摩诃痤隶(二)(至)涅犁墀婆底(十三)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此勇施说咒护持者。顿断习气。非勇不能。以此助成妙行。故次药王说咒也。夜叉等。皆恼害鬼。持经法师。末世多害。非假咒力。不能免害成行。故须加持也。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即说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至)那履(五)拘随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毗沙门。北方之天王也。四王护世。统领鬼神。为生死界主。北方先说咒者。北方之卦为坎。坎者陷也。以一阴陷二阴之中。以示生死险难之象行人于生死险难之中。而欲顿证菩提。非神力加持。又何以济险难出生死乎。毗沙门为险难之主。故先说也。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至)即说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至)浮楼莎抳(八)頞底(九)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持国东方天王也。东方之卦为震。震者动也。东为群动之首。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也。论曰。动必有苦。是则行人于生死动乱之中。而作至静之行。苟非神力加持。又何以臻寂灭之境哉。至若南方之卦为离。离者丽也。虚明之象。西方之卦为兑。兑者说也。若无虚明悦豫之境。则无庸加持。故彼二天王不须说耳。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㝹醯(十九)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至)当获如是殃。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此罗刹女。乃毗沙门所统。故亦说咒拥护持经法师也。罗刹女。乃幽昧之鬼。与鬼子母。皆飞行而食人肉者。女则阴邪之至。此示无明罗刹业习戕害法身。今以止观研穷。化无明而作妙明心光。故罗刹女。亦以自身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顿令无明三毒净尽无余。所谓令得消众毒药也。若夜叉等。皆所部之恶鬼。此皆莫恼。则无可恼者矣。佛赞印许。但护持经名之福已不可量。何况具足受持供养。其福更不可思议矣。供佛必以香灯者。表妙契法身。潜通法界。故香供为尊。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种种诸灯供养。而为第一。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此闻品成行也。以显密双修。即得六根清净。八识圆明。故六万八千人。皆得无生法忍。此神力加持之益也。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来意。以明转识成智之象。以显法力加持也。妙庄严王。乃如来藏。在缠而为八识心王之象。今显发本真。故云本事。净藏净眼二子乃六七二识。转染令净之象。夫人柔顺内助。为止观内熏之象。治净无明。故云净德。以六七因中转。故二子先请出家。二子转父邪心。一同出家。正显本觉出缠之象。此止观之力。乃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以法力自然修行。真如熏习。灭无明故。所谓法力加持。故此品来也。意谓由神力加持。外魔既消。法力内熏。净除二障。证二转依。故说妙庄严王之本事也。前神力加持。乃七地已前之象。法力加持。乃出八地真如三昧。进九地以至等觉之象。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此将显妙严之本事。先叙女师之佛也。佛号云雷音宿王华者。密云将雨。雷以先之。故云云雷音。宿为果觉。华为因行是以果觉智为因地心。进至九地。诸佛法云法雨悉能领受。故所师之佛号云雷音宿王华智也。常寂光土。以光为严。故名光明庄严。净土为众圣所归。故云喜见。此举彼时之佛也。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一名净藏二名净眼。
王名妙庄严者。谓如来藏元是妙严果体。今迷之而为阿赖耶识。名为八识心王。因之而有六七转识。造种种业。受种种苦。若转七识而为平等性智。则藏识无染污可受。故云净藏。若转六识而为妙观察智。则分别之见即消。见分亦泯。即得法眼净。故云净眼。此转染令净之象。
是二子有大神力(至)皆悉明了通达。
此其二子有大神力。以显二智。有广大力用也。以菩萨六度万行。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仗二智之力用。故云皆悉明了通达。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成□之行。概不出此。以四心为体。六度为用。道品为助。皆六七二识转智所修之行故。
又得菩萨净三昧(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此言二子之三昧也。以二智观照。念念净治无明。故云净三昧。日为本智。星宿乃微细观察。故云日星宿三昧。照明三体。故云净光三昧。了达根尘。故云净色三昧。身心世界内外洞观。故云净照明三昧。念念庄严法身。故云长庄严三昧。能破烦恼诸魔障碍。故云大威德藏三昧。是皆二智止观之象。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此叙二子化父之因缘也。非一乘妙法佛知见地。不能转彼业识。故云欲引导妙庄严王故说法华经。非二识智用止观之力。不能开佛知见。故二子白母愿母见佛听经。止观之功。专为转邪之用。故令往白父共去。二识本是妙明佛智。今为识用。故云生邪见家。以止观熏变无明。方得转染令净。故母令二子为视神变。父若见者心必清净。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此二子现神变。以警发父心也。谓以无作智净自心体。故涌在虚空。地水火风。皆八识之相分。向执取为我我所。今一一变化消融无碍。方离执取之心。故令父见神变心净信解也。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至)可共俱往。
此父见神力心大欢喜发心见佛者。以藏识受六七智用所熏。即有转变之机也。故问其所师欲共往见。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见沙门(至)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二子见父已信。仍白其母求听出家者。以六七因中转。故先请出家。然非止观内熏之力不能亲证佛慧。故母听二子出家。以显佛难值遇。意欲深心信解。乃可入佛知见也。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此二子白请父母同往见佛者。意显始因止观熏变。必心境一如。乃能入佛知见。故愿俱往见佛。言佛甚难值时亦难遇者。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也。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此叙合宫皆有可化之机也。意显藏识含藏种子习气烦恼。蒙止观熏变之力。皆转染令净。故王后宫八万四千眷属。皆堪任持妙法华经也。然如来藏所以不由生死苦趣者。以六识所造业力牵缠故也。今七识不执。则六识亦转。则八识生死之因绝。本来无染。即入佛知见。故净眼菩萨得法华三昧。净藏菩萨通达离诸恶趣三昧也。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其王与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也。以六七二识既转。则五八一时俱转。则四大根尘一切烦恼无不转者。故王及群臣并四万二千人。一时俱诣佛所也。到此则一切法无非佛法。故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法。
此妙严供佛之益也。由转染令净。解脱缠缚。故解颈真珠璎珞以散佛上也。以妙契法身常乐我净涅槃妙德。故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也。盖虚空恒一。真常德也。天衣适体。真乐德也。有佛趺坐。真我德也。放大光明。真净德也。以藏识既空法身乃现。故念佛身希有微妙之色。此妙契法身之象也。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此佛与妙严授记者。以悟藏性本空。开佛知见。乃是成佛真因。故为授记也。普阴群生。故佛号婆罗王。以永破无明痴暗。故国名大光。顿超诸有。故劫名大高王。皆八识出缠之象也。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此言妙严出家之益也。以藏识转智。泯同法身。以权智应缘。故云以国付弟。言与夫人等者。意显止观功圆。同时出缠。则一切智用根尘诸法。一时俱为妙用矣。故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精勤修道。则转一切烦恼皆为佛知见矣。故于八万三千岁。精勤修习妙法华经也。至此则一切行皆为净妙功德。而为法身庄严矣。故云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也。证无住身。入法性空。故云上升虚空。本觉既显。方见始觉之功。故王见佛。以感二子为善知识也。此盖借法力熏习真如为缘因佛性修而得者。故云二子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来生我家。此其善知识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此皆显示资借缘因熏习之力也。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彼佛印证妙严。正显缘因佛性。故归重善知识也。意谓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为宿世善根。要借善知识缘因助发。止观熏修乃显。所谓佛种从缘起。故此归重善知识是大因缘。故此经历叙大通智胜之本因。以下一乘之缘种。故今乃得从此妙法悟入。故持经之法师。皆是末世众生佛性之因缘。故不敢侵毁者。正以善知识所持佛性种子为重故也。
大王汝见此二子不(至)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此出二子之本因也。已曾供养六十五百等者。谓六识发起观智。就五根门头。一一洞明。不为根尘所惑。凡有所作。皆为妙行。故云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是知持经法师。专以观照熏习为本也。而熏习之功。久经多劫。又非一时之故也。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此妙严赞佛。以显妙契法身之象也。故先赞报身相好。复赞法身功德。以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皆法身之功德也。圆觉经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故妙严云。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也。此妙严彻见自心。直到不疑之地。是皆妙法之功。所谓法力加持之益也。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此示净藏净眼二子今缘也。意显能转妙严邪心。及化夫人眷属。俱入佛法中者。皆仗二子止观调治熏变之功。今药王药上之宿因也。以一切菩萨修行。未有不依止观而修。一切如来成等正觉。未有不因止观而得。此是药王药上二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佛所植众德本。故能成就不思议力也。意在结归观心。以尽持经妙行。以显法力加持之功也。故识是二菩萨名字皆应礼拜。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此结闻品成行也。意显止观功成。则一切尘劳应念清净。故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也。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此品来意。由前信解。以资妙行。行成得果。兹当证入乃现身面言说加持也。经云。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六牙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其读诵。又云。若有受时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此正现身面言说加持也。以等觉菩萨若不加持不得入妙。以有法身来接。故须加持乃得证入。故此品来也。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启发以资信解。以行成德。故普贤成终以明证入。故为入佛知见也。普贤有二。一道前属因。二道后属果。谓行弥法界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在等觉属因。称真法界曰普。弥纶万化曰贤。此在妙觉属果。以此普贤乃法界之全体。为毗卢十身之愿身。故菩萨依此发心信解修行还证此体。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然菩萨因圆至等觉已。必假果觉来接乃得入妙。故此品为证入之终。而普贤以愿力守护必得是经也。以因普贤乃得证入。故曰劝发。
尔时普贤菩萨(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
此言普贤来仪也。以法华初会。普贤向不在座。今从东方来者。然东为群动之地。以法华妙行称真法界。普遍一切众生妄想乱动心中。今入佛知见。而法界性体方得现前。故此终会。普贤乃从东方来。始而光照东方。终则普贤从东方来。正示智行冥一之象也。以此法性。普入一切众生身中。不为烦恼之所留碍。故云自在神通力。以法身真际乃离心意处。故曰威德。无一不具。故曰名闻。此为万行之本。故与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大菩萨俱。
所经诸国普皆震动(至)百千亿种种技乐。
此言普贤凡所举动。必破无明而成妙行。以滋法喜。故云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种种技乐。
又与无数诸天龙(至)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此言随从普贤八部神众。皆资妙行以为护法。故云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右绕七匝。见佛殷勤之仪也。
白佛言世尊(至)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此普贤问法。以见来意也。以普贤妙行。为法身全体。有大威力。故曰宝威德上王佛国。心闻洞达。故曰遥闻。既曰遥闻。特请惟愿说之。世尊未答一辞者。正显离言之道不容声矣。世尊说般若。须菩提岩中晏坐。帝释散华叹曰。尊者善听般若。须菩提言未之闻也。帝曰。世尊以不说说。尊者以不闻闻。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今普贤特请愿说。世尊不答。普贤即问云何能得是经。意显妙法乃绝言之道。无说无示。离言默证。乃可悟入。故云能得是经。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此佛正示普贤妙行。以资证入也。由普贤特为听经而来。故请惟愿说之。世尊未答一辞。意示离言寂灭之道盖不容言。故随问云何能得是经。故佛说成就四法当得是经。一为诸佛护念。二植众德本。三入正定聚。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者。起信论云。信成就。发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云诸佛护念。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故云植众德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故云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又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故云入正定聚。然此品显证而言信成就者。谓初以文殊大智发信。依信生解。依解发行。行起解绝。故为证入。是乃信之成就也。所谓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然信必借行乃得成就。故文殊大智定须普贤劝发。故终以四法必得是经也。论依最初发心说。此约成就说。足见智行相依始终无二也。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此正显加持之力也。以有加持守护之力。故使诸魔恶鬼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此虽绝外患。实净内障。以普贤妙行能使一切烦恼诸魔不得现行。不致戕害法身以损慧命。令其安隐证入也。
是人若行若立(至)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此正现身面言说加持也。言是人若行若立若坐思惟此经。是则四威仪中。念念深入法华三昧。不忘不愚。若有忘失一句一偈。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必使证入而后已。是为身面言说加持也。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此言由加持力以见身面。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也。陀罗尼。此云总持。一心真如之异称。三种陀罗尼止观之义。旋。即楞严旋。倒闻机之旋。如急流之水有漩澓也。谓一切法。总归一心。故名真如。湛然常寂。为旋陀罗尼。是名为止。一心真如。有大智用。不离一心。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是名为观。体用不二。但是一心。止观双运。名为中道。遮照同时。存泯无碍。为法音方便陀罗尼。是名等持。因见普贤入法界性。一念顿得。故云以见我故即得三昧等。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此普贤说咒拥护。以尽加持之力也。后五百岁。乃斗诤坚固难持之时。非假加持之力。无以克成胜果。故须加也。前云行立坐等四威仪中念念思惟。今云修习是经应一心精进。是则非徒读诵而可冀其感应也。满三七日则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是由观照增明。如水清月现。行人心与法界冥一。故菩萨现身。此感应道交自然之理也。欲为行人净治无明习气。故说加持咒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十九)
此咒力加持。令其功速成就也。以咒能破障。凡修习止观之力有所不及者。故须神咒加持。功易克成耳。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此显咒乃法界全体。故云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念普贤威神。则法界大用现前。故心与咒冥。则菩萨感应如响。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所摩其头。
此言持经要行以正念为主也。前一往但云受持而已。至此普贤特言思惟修习正忆念。是知持经以观照为要行。非徒循行数墨而已。起信论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又云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此中正忆念。即无念也。思惟修习。必观无念乃与真如法界相应。故感普贤现身加持。如来手摩其头。故下历言正忆念解其义趣。是知入佛知见。必以正念为要行也。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此较胜行之益也。若但书写全不解义。则感生忉利天报。何况正念解义修行。而不感如来加持乎。
若有人受持读诵(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此显解义之胜益以劝修持也。上但书写。则感生忉利天上矣。今解义之福利。临终必感千佛授手。接引上生兜率天宫。与弥勒补处菩萨共生一处。是为当来龙华三会。又为一乘妙法之缘种矣。是故智者应当一心正忆念如说修行。为妙行也。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此普贤结愿流布此经。誓使佛种不断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至)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此如来赞叹普贤护助持经之德。如来亦以神力守护受持普贤名者。以此经乃如来护念之法。普贤护持经人。则经在普贤。故如来亦护持普贤名者。则经亦在持名之人也。以凡所举念皆法界性现前昭著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言正忆念修习。入佛知见之妙证也。此经已有如来全身。故则见释迦妙契法身故。如从佛口亲闻。念念入佛知见。故印供佛。佛所赞善。以是成佛真种。必见授记。故佛手摩头。则一切行皆是佛行。故为衣之所覆。是皆正忆念修习之妙证也。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此言持经妙证之成功也。前安乐行品。戒持经者。不亲近外道经书及不近诸恶律仪女人等。不起三毒等烦恼。一一切戒者。恐引习气。有妨正忆念。故远之不使为害也。今已入佛知见。一切恶习净尽。自然不贪不喜。不为所恼。凡所修为。皆是普贤妙行也。若知见未开。则动成扰乱。今既证入。则无法不妙。故不待远离。而心自远矣。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此言入佛知见。即得菩提。故见持经者。应作成佛之念也。证果有期。故云不久当诣道场等。破诸魔下。皆成佛之事。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至)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此言持经所感现前之福也。以法味资神。故不贪着世间乐具。以即慧之福。故所愿不虚。三障日消。故其福益厚。现报如此。则未来生天殊胜可知。先后分别持经之益不同。以正忆念如说修行。故不久成佛。以但受持读诵书写。故感天福报。
若有人轻毁之言(至)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此通言赞毁业报昭然如影响也。毁持经者为狂人。则失正知见。故感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其人。则获现果报。若出其人之过恶无论虚实即得白癞病者。以伤毁法身。故感此报。若轻笑之者则感世世牙齿疏缺诸恶等报者。以从口业伤妙法全体。故感通身诸恶重病也。前方便品末历言毁经之报者。以戒说者不择其机令无智人轻毁讥谤。是单约谤经者说也。及持品以后历言毁谤持经法师。是单约谤人而言。恐人闻谤不信法师。佛种自此断绝矣。今言持经者。意在正忆念如说修行之人。业已入佛知见妙证法身。毁之则伤法身全体矣。是知先后佛说毁谤之报各有所主。非谓此节结前文也。然佛以大圆镜智平等说法。圆照法界。始终一贯。称性所演。以备殚群情。本无思量分别。若以文章起伏照应求之。似涉有心思量。攻为文字。则落世谛常情之语。非大智无思称性所说也。故云学者当善于义莫着言说。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此结敬事持经之人。通结重法之义也。前文历言敬持经者当敬如佛。以如说修行入佛知见。不久即得菩提。妙行已圆故。当敬事如佛正谓此也。是故者。承上结文之辞也。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此结闻品成行也。以入佛知见。则一切诸法通归法界。故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则一一行称真法界。故云得普贤道。以闻此普法。故成此大益。妙法大利。归极于此。楞严妙行。归无所得。华严善财童子参遍知识。入法界后。但见普贤。以法界性中本无证得。故唯有普贤方称法界之量。故二经旨趣。相须一贯。以见如来说法之致也。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为末后流通分也。此经以文殊发启。而结会不说其名者。以泯同果海故。如华严会缘入实。则无文殊但归普贤。其义等也。此经专为引摄二乘。故声闻信受奉行。
回向偈
稽首法界主 相好光明身 随缘应众生
演说微妙法 令一切圣贤 尽开佛知见
我以一毛智 测量法性空 如饮海一滴
欲识百川味 寂灭离言法 难以思惟求
甚深智慧门 方便可通达 愿见闻随喜
顿开佛知见 佛种不思议 究竟常不断
共入涅槃城 安住极乐国
南岳门人方玉校对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七(终)
0611 31.P0524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 说明
- 分类:06.中国撰述·法华部疏
- 点击数: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