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32 册 No. 0620 法华经大成音义
No. 620-A 大成音义序
不敏忝附法门之末。而于前贤注解。殊未悉览。惟吾半师所著大成一疏。每披读玩味。未尝食息少置。内于法华旨趣。条分缕折。义无遗剩。较之古德诸师。何多让焉。但其间或遇引古事迹。未免疑兕莫决。不啻操木刃以解盘结。将恐来哲行千里至九九而返。其不大可惜哉。不敏遂探寻经史。咨叩硕德。欲选音义一集。以公同志。无何僻居西山。学肤闻寡不敢以蠡智自窥。爰有志未逮。偶因出山。参谒心师。见案头有目大成音义一书。余问曰。是孰笔也。心师曰。性法师笔也。藁竣而未付剞劂。有督刊大成。一云公愿输金请梓于即山居。与大成附行。曾问序于予。因久病未克。汝其代之乎。余唯然曰。此诚非易言也。待穷轴而后可见。于大成中。凡语意幽䆳。引古事迹处。悉为之旁通曲喻。若指流而证其源焉。余不禁欣然曰。斯集诚学者之前星也。大成一疏于斯其全备。无遗憾矣。今而后观大成者。必其一目了然。向之抱闷阙疑者。如积尘凝冰之逢慧日慈风。莫不消荡靡介。讵不快甚。将见方学者不苦其难。已学者适得其趣。其导人以捷通之路。亦孰非音义之效哉。矧法华之微妙叵言。有大成则可以言。大成之引古多端。有音义则可以晰。故知有法华而大成不可无。有大成而音义亦不可无。是音义为最要者也。乌得漠漠无传焉。或曰。音义为小学也。岂当明经术乎。余曰。嘻如以音义为小学。而所谓大者奚自而入耶。譬之行远者。必不废迩。登高者必不废卑理也。安见法华之堂奥。不由音义之浅近者。而驯致之耶。吾以为音义有裨于大成。而实以为有裨于法华云。
时
康熙岁次甲申佛欢喜日燕山智冲谨识
No. 620
法华大成音义
河东后学 净升 集
华严宗五祖
一。帝心大师。帝心。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赐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
二。云华大师。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其教大行。
三。贤首大师。贤首。谥号也。姓康。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召对长生殿。指殿隅金狮子。以喻法界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着其说。为金师子章。
四。清凉大师。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也。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召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九朝者。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五。圭峰大师。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号。姓何。讳宗密。果州西充入也。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着圆觉华严等疏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至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其详见起信论会阅。今依三藏法数录出。
循循善诱
论语。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注云。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若万派以朝宗
尚书禹贡篇云。江汉朝宗于海。注云。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朝宗。诸侯见天子之名也。江汉合流于荆。去海尚远。然水道已安。而无有壅塞横决之患。虽未至海。而其势已奔趋于海。犹诸候之朝宗于王也。见音现。
似群星而拱北
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云。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率由旧章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注云。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诗大雅假乐之篇。又见孟子离娄章。假。诗作嘉。
有教无类
论语。子曰。有教无类。注云。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善继善述
中庸。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注云。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
王道坦坦千古同规
王者。贯三才。主万物。无为化世。有道恩民。坦坦者。平广也。既平且广。千古之下孰不同规。见会玄记。
梵音楚夏
秦洛。谓之中华。亦云华夏。亦云中夏。淮南楚地。非是中方。楚洛言音。呼召轻重。今西域梵语。有似于斯。中天如中夏。余四如楚蜀。见华严悬谈。
七十五法
颂云。色法十一心法一。四十六个心所法。一十四种不相应。三种无为七十五。其详见法数。
部执不同
二十部者。按异部宗轮论云。佛涅槃后。百有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龙象边鄙多闻大德四众。共议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静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从大众部流出八部。合有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从上座部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二即上座部。转名雪山都。从说一切有部。展转流出九部。共前根本两部。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共前九部。成二十部。见百法明门论赘言。
初地即为八
楞伽四卷云。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其义详见科解。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三自性者。曰缘起。曰妄想。曰成。八识者。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者。人无我。法无我也。出楞伽经。
记莂
记莂者。谓授将来成佛之记。劫国名号之莂也。见大藏音释。
担麻弃金
昔有三人入山。各担一担麻。偶于中路。见无数布帛。一智者云。吾弃麻担布帛。一愚者云。吾担来路多。只是担麻。往前不远。又见白银。智者弃布担银。愚者依旧担麻。往前又见黄金。智者弃银担金。愚者依旧只是担麻。自负所见。不肯从人者。大率如是。见弥陀演义。
李山龙
唐。左监门校尉。李山龙。于武德年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许。家人未忍殡殓。至七日而苏。自说云。当死时。被冥收至一官曹内。有囚数千人。受罪不一。吏将山龙至厅下。有天官问曰。汝在生作何福业。龙曰。乡人每设斋讲。恒施物同之。王曰。汝作何善业。龙曰。诵法华经两卷。王曰善。可升阶。山龙既升。东北有高座。王曰。请法师升座。山龙遂坐。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止。下座复立阶下。顾厅内囚已无一人。王谓山龙曰。君诵经之福。非惟自利。乃令囚众。皆因闻经获免。岂不善哉。乃至游诸狱念佛皆空等事不录。见法苑珠林第二十卷。
释道裕
释道裕。一云遗俗。常诵法华千有余遍。以贞观初。因病将终。嘱友人慧廓曰。比虽诵经。意望灵验。身死之后。不须露骸。埋之十载。屈为发出。舌根烂不。审若不坏。为起一塔。以示经感。言讫而终。依嘱而埋。至贞观十一年。廓与知友就墓开之。身肉皆尽。惟舌不朽。然后然起塔。出法苑珠林十八卷。又出续高僧传。
严法华
严法华者。乃陈时扬州严恭是也。本泉州人。因领父亲五万钱。往扬州致货。偶江中见一船鼋。遂以五万钱赎之。父母在家。昏夜中。见乌衣五十人。诣门送钱。钱皆小湿。后严恭还家。父母说客付钱之日。乃赎鼋之日也。是知五十客。皆所赎之鼋也。其后父子深信因果共往扬州起精舍。专写法华经。因名严法华焉。出法苑珠林第十八卷。
尼法信
唐武德时。河东有尼法信。常诵法华。访工书人。净室写经。然香薰衣。仍于写经之室通外。加一竹筒。令写经人出息于外。八年乃毕。龙门僧法端请讲。开卷惟见黄纸。了无文字。即送与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顶戴。绕佛行道。七日七夜。既而开视。文字如故。出法苑珠林第二十七卷。
至于窗鸡听法。立脱毛羽之状。转为法师。躬遇普贤摩顶。山牛嗅经。坐忘戴角之形。生作大臣。面会文殊点化。今不繁引。
七种立题法
一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等经。二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等经。三单喻立题。如梵网等经。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等经。五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等经。六人喻立题。如如来狮子吼等经。七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等经。见四教仪集注。并三藏法数。
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大德。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复有说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爱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或有说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饮食。五欲。即是身因。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礼拜毕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义。向佛说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诸人谁是正说。谁不正说。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出涅槃经三十五卷。又见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三十二士入不二门
维摩经第二。入不二法门品。前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后问文殊言。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文殊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问维摩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为真入不二法门。
四句感应
四句感应者。一者冥机冥应。二者冥机显应。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其义云何。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为冥机也。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植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桓。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是显机显应也。四显机冥应者。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也。详见法华玄义第六卷。
三十六句感应
三十六句感应者。前冥显互论。略举四句。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冥是过去。显是现在。冥显是过现。非冥非显是未来。如佛为阐提说法(云云)。于一句中。复为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余三机亦如是。四四即成十六句。机既召应。应亦有十六句。一机而感四应。一应而赴四机。机应各为十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六句也。详见法华玄义第六卷。
或是祥师安此名目
元。道者山。云峰寺。如意野老祥迈者。姓延氏。太原人也。九岁落绀。随师受业。内穷三藏。外核九流。名冠中华。声闻朝野。曾与道士丘处机。李志常等。辩论真伪。于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焚经。道经皆毁。由是佛日重辉。法云广布。曾着辩伪录五卷。入藏流通。详见本录序。
祥师曾注法华序。当时未有弘传二字。故疏家。以为祥师注序最先。故疑其安弘传二字之名目也。
关中记
汉都长安。东有函谷关。南有峣关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中。故名关中。见正字通。
记者。志也。乃长安之志书也。
溯其阀阅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阀。积日曰阅。出史记功臣表。
溯。与溯㴑二字同。尔雅云。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疏家引之。乃逆推宣师所自出。为上古彭祖之后。然彭祖姓篯名铿。后封于彭。故称彭祖。尝为商贤大夫。
今人称世家。为簪缨世胄。阀阅名门。
彭。即今徐州彭城是也。
操觚续传
释道宣。丹徒人。一云长城人。年至十五。依日严寺智頵律师受业。年满从弘福寺智首律师受具。后从智师习律。才听一遍。方议修禅。頵师诃曰。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后晦迹终南。有处士孙思邈。与师相接。结林下之交。往来谈论。终日不倦。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以为宾头卢也。复有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惟师一人也。故疏云。操觚续传(云云)。后于西明寺行道。感天王之子张琼。以佛牙授师。师遂付文纲掌之。然文纲。俗姓孔氏。会稽人也。后于崇圣寺。将佛牙建塔供养。详见宋高僧传。
觚者。竹简也。陆士衡文赋云。或操觚以率尔。今称善作文者。谓之染翰操觚。
乐记云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注云。情。谓理趣之深奥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谓节奏之。宣著者。识之详。故能述。出礼记乐记篇。
唐虞曰载
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言载者。取物终更始之义。
山河百二
田肯贺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言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百万人。齐得十二焉。言二十万人。当百万人。上曰善。出纲鉴。
史记。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虞喜注云。二。倍也。秦地险固。百倍于天下。故云百二。盖言秦兵百万。当诸侯兵三百万也。
邵平种瓜
邵平。秦东陵侯也。秦灭平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故世谓之东陵瓜。一云青门瓜。后贤咏诗曰。汉王提剑灭孤秦。亡国诸候尽是臣。惟有东陵能守节。甘作青门种瓜人。出汉史。并故事书。
五胡乱华
前赵刘渊。都平阳。后赵石勒。都襄阳。前秦苻坚。都长安。后秦姚苌。都长安。前燕慕容隽。据邺。自惠帝后。有五凉。四燕。二赵。三秦。大夏。并蜀。共十六国。出鉴书。其详又见东西晋。
梓里
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注云。桑梓。二木名。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言桑梓父母所植。尚且必加恭敬。况父母至尊至亲。宜莫不瞻依也。出诗经小雅。
今称故乡。谓之梓里者。盖本诸此也。
度人不减掬多
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吒利国人也。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出传灯录。及禅宗正脉等。
嵩高维岳八句
诗云。嵩高维岳(至)四方于宣。注云。赋也。山大而高曰崧。岳。山之尊者。东岱。南霍。西华。北恒是也。骏。大也。甫。甫侯也。即穆王时作吕刑者。或曰。此是宣王时人。而作吕刑者之子孙也。申。申伯也。皆姜姓之国也。翰。干。蕃。蔽也。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言岳山高大。而降其神灵和气。以生甫侯申伯。实能为周之桢干屏蔽。而宣其德泽于天下也。盖申伯之先。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总领方岳诸侯。而奉岳神之祭。能修其职。岳神享之。故此诗推本申伯之所以生。以为岳降神而为之也。谢。在今邓州南阳县。
接武
堂上接武。堂下布武。疏曰。接武。足迹相接也。陈氏曰。文者。上之道。武者。下之道。故足在体之下。曰武。出礼记曲礼上篇。
不龟手之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得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出庄子逍遥游。
四荣四枯
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名四荣四枯。以表凡夫二乘。常无常等八倒也。此四荣正表凡夫四倒。而言荣者。以凡夫由此四倒。增长惑业。有荣茂之义。故名四荣。一非常计常。二非乐计乐。三非我计我。四不净计净。四枯者。表二乘四倒也。而言枯者。以二乘观无常苦空无我等。则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故名四枯。一常计无常。二乐计非乐。三我计非我。四净计不净。见涅槃经。并三藏法数。
顾命之誓诰
书云。顾命。顾。还视也。成王将崩。命群臣立康王。史序其事为篇。谓之顾命者。郑玄云。回首曰顾。临死回顾而发命也。出书经顾命篇下小注。
毗伽罗论
章安涅槃经疏云。此云字本。河西道朗云。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也。三藏传云。其音不正。正云毗耶羯剌諵。此翻为声名记论。以其广记诸法能诠。故名声名记论。见名义集。
文轨出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注云。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
文。书名。
伯牙绝弦
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善得其意。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以逃声哉。庄子云。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云云)。
嘉会二字
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注云。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辩拟天女
华严经二十九卷云。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佛子。彼善口女。从口一声。出于如是无量音声。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一
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篇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方氏曰。寄。言能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言能仿象风俗之异于彼。鞮。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辨其言语之异。
周礼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语。故四官通称象胥氏。今俗谓之通士。然周礼。乃周公所作。为周室一代设官分职之制。秦毁诗书。不用周礼。至汉求书始出。汉儒以考工记补之。宋代用以取士。今不用。
若干
礼记曲礼篇云。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注云。若。如也。未定之辞。数始于一。而成于十。干字从一从十故言若干。谓或如一。或如十。凡数之未定者皆可言。
六种突吉罗罪
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听女人出家。汝劝佛听。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我怜愍憍昙弥。又三世诸佛。皆有四部弟子。我释迦佛。云何独无。迦叶复言。佛涅槃时。背痛敷卧。语汝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是故不取。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默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不答。令佛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汝于一时。以郁多罗僧衬身而卧。是汝突吉罗罪。迦叶复言。汝叠佛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为可耻。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时我思惟。若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身形。欲得男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迦叶言。汝有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详见智度论第二卷。
善见律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即众学法。僧尼各有一百。婆沙论云。何以此戒。独名应当学。盖余戒易持罪重。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也。若依七聚而言。则身名恶作。口名恶说也。
耳是五官之别
五官者。耳目口鼻心也。言官者司也。耳目口鼻。各有所司。而皆受治于心也。见故事捷录。
祖述宪章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注云。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私淑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注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自孔子卒。至孟子游梁时。方百四十余年。而孟子已老。然则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见孟子离娄章。
读古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粕同)已矣。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糟魄已夫。精解云。餔糟魄者。岂知酒味。读古人之遗书者。岂知道味哉。出庄子外篇。
六甲
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见世事通考。
不依净命
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而坐。食时有梵志女。名净目。见舍利弗问言。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答言不。仰口食耶。不。方口食耶。不。维口食耶。不。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曲媚豪势。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不净活命者。是名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闻已。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证初果。出智度论第三卷。
行五方便
四念处为一。即身受心法。四善根为四。即四加行。不言五停者。未入正观故。见文句记。
长者园内树耳多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者。南天竺国人也。后得法于龙树。既得法已。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名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大如菌。味甚美。惟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已。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后为十六祖焉。见传灯录。并禅宗正脉等。
古德云。暖衣饱食意如何。尔将何德报檀那。合米农牛流血汗。寸丝千命下汤锅。法王座下知音少。长者园中木耳多。今生犯禁迷真道。死后还他费力䭾。见宝训珠类。
名者实之宾也
尧让天下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由庄子内篇逍遥游。
佛作十种神变度之
所谓毒龙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粮。忉利取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火灭还然。斧举不下。详出瑞应经。
焚得胜之殿
帝释与修罗战胜。造得胜堂。庄严奇丽。目连往看。诸天女皆隐。避不出。目连念帝释着乐。不修道本。乃以神通。焚得胜堂。仍为帝释说无常等法。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灰烟色见法华文句。
止耆域之车
目连以弟子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看者。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责其不可。耆婆答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生天以着乐深。心不得自在。是使尔耳。目连语耆婆曰。有弟子病。当云何治。耆婆答言。唯以断食为本。出报恩经第六卷。
如周公曰
周公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国。慎勿以国骄人。见周史。并列国传。
欢喜丸
本生经中。说释迦佛。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耶输以佛出家。夜自觉妊。六年不产。诸释诘言。菩萨出家。何由有此。耶输言。我无他罪。我所怀子。实是太子体胤。诸释言。何以久而不产。答言。非我所知。诸释集议。王欲治罪。瞿毗耶白王。愿宽恕之。待其子生。治之非晚。王即宽置。佛六年苦行既满。初成佛时。其夜生罗睺罗。王见似父。爱乐忘忧。语群臣言。我子虽去。今得其孙。与子无异。王常请佛入宫食斋。是时耶输持一钵百味欢喜丸。与罗云上佛。佛以神力。变五百罗汉如佛无异。罗云以七岁身。持欢喜丸。径至佛前。奉进世尊。佛摄神力。诸阿罗汉身复如故。空钵而去。惟佛钵满。耶输白王。以此证验。我无罪也。即问佛言。我有何因缘。怀妊六年。佛言。汝子罗云。过去世时。曾作国王。时有五通仙人。来语王言。王法治贼。请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答言。我入王国。犯不与取。饮王水及杨枝。王言。我以水及杨枝。施及一切。何罪之有。答言。王虽如此。我心疑悔。罪不除也。王言。若必欲尔。小停。待我入还。王入宫中。六日不出。仙人在王园中。六日饥渴。仙人思惟。王正以此治我。过六日出。辞谢仙人。我便相忘。莫见咎也。以是因缘。故受五百世三恶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见智度论十七卷。又见佛本行经。
亦有经云。罗云由过去。塞其鼠孔。禁鼠六日不出。故受胎六年。见法苑珠林第十卷。
摩那埵
善见律十四卷云。摩那埵。汉言折伏贡高。亦云下意。下意者。承事众僧。二十僧中行。四分律云。摩那埵。此云意喜。谓比丘犯罪。随顺受罚。众意生喜故。
三从四德
孔子曰。妇人。伏于人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出朱子小学。与礼记家语大同小异。
四德者。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妇功。丝麻。出礼记昏义篇。
破尘出经喻
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出华严经五十一卷。
罔象得珠说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旋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黄帝曰。异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出庄子天地篇。
神无方易无体
周易。系辞传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易无体。注云。此圣人知命之事也。范。如铸金之有模范。围。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如此然后可见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变化。无有形体也。
圣人之大宝
周易系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缘幢倒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技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技弟子。语技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技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出杂阿含经二十四卷。
踧踖与与
论语。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注云。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此兴合宜
诗经注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色究竟天
智度论云。譬如从色界初际。下一丈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至于地。
发一言为天下则三句
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注云。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
又云。故时措之宜也。注云。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理出希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注云。夷。无形也。希。无声也。微。妙也。出道德经上篇。
众中之白眉
蜀志。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皆以常为字。惟良眉有白毫。兄弟皆贤。时人语云。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困于心横于虑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注云。恒。常也。犹言大率也。横。不顺也。作。奋起也。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出孟子告子章。
衡。与横同。
玉转玑旋
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注云。在。察也。美珠谓之璇。玑。机也。以璇饰玑。所以象天体之转运也。衡。横也。谓横箫也。以玉为管横而设之。所以窥玑而齐七政之运行。犹今之浑天仪也。七政。日月五星也。出书经舜典。
预侵二习
预者进也。二习。即见思家习耳。大经云。我衣我钵。见习也。舍利弗嗔。毕陵伽慢。思习也。出四教仪集注。
马援传
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轩。轻也。轻。重也。言为人无所轻重也。出后汉马援传。
观妻妾如画瓶
出曜经云。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家有知识道人往反。其妇白道人曰。我夫性多淫欲。恐不自济。道人告曰。汝夫若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言告之。其夫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欲。妇问其夫。何故永息欲事。其夫遂彩画好瓶。内盛粪秽。牢盖其口。令妇抱此。如我无异。妇依其语。抱瓶不离。其夫将瓶打破。告妇曰。汝何故抱此破瓶耶。妇言不尔。夫曰。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处也。
藏舟夜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出庄子内篇大宗师。
瓶穿雀飞
佛说七女经云。雀来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飞去。识心随业走。又见弥陀演义。
舍鱼而取熊掌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注云。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屈九五之尊
周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云。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
率土之濵
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注云。赋也。溥大也。率循。濵涯也。言土之广。臣之众。出小雅北山之篇。
心驰魏阙
周礼。天官悬治象之法于象魏。又云。宫门双阙悬法象。其状巍然高大。曰象魏。
又天子之门。谓之魏阙。
饭糗茹草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注云。饭。食也。糗。干糒也。茹。亦食也。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出孟子尽心章。
扣关击节
扣关。紧要处。难过而能过。击节。阻隔处。不通而能通。谓扣其机关。击其节要。见宝训音义。
近取诸譬
论语。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注云。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
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斫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出庄子杂篇。
鹅珠
昔有乞食比丘。到珠师舍。正逢彼匠为王穿珠。见比丘来。欢喜持钵。入家取食。比丘衣赤。日照光生。遥映宝珠。亦同赤色。有鹅在侧谓肉便吞。比丘见之。遮护不及。珠师持钵。盛满食来。授与比丘。交谢而去。其人于后。觉少一珠。窃谓比丘盗去。即追擒还。责言。汝既释子。何无廉耻。盗我王珠。答言。我无此事。其人窃念。若不苦治。珠不可得。便加拷打。触处血流。鹅来啮血。其人恚怒。以杖击之。鹅因致死。比丘便请看鹅死活。报言已死。比丘告曰。鹅吞汝珠。其人不信。比丘曰。我实见吞。彼遂持刀以剖鹅腹。果得其珠。其人惭耻。礼谢曰。何不早示。使我盲愚。苦楚尊身。造斯恶业。比丘曰。我受禁戒。宁舍身命。不伤蚁卵。若先示汝。必害其鹅。不护众生。岂名持戒。出毗婆沙论。并大庄严论。
草系
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夺。贼惧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之。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曰。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以草系之。终不能往。即以草系。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恐伤草命。不敢动转。时国王田猎。见而问曰。以何因缘。草系不动。比丘答言。佛说草木。是鬼神村。敬佛语故。是以不动。王为比丘。解其草缚。而后别去。出譬喻经第六卷。又见大庄严论。并法苑珠林。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注云。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沂水濯缨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注云。沧浪。水名。缨。冠系也。出孟子。
藻棁奇节
论语。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注云。节。柱头斗拱也。藻。水草名。棁。梁上短柱也。盖为藏龟之室。而刻山于节画藻于棁也。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
巧夺轮奂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注云。轮。轮囷高大也。奂。奂烂众多也。出礼记檀弓下。
油然作云
孟子曰。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注云。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云盛貌。沛然。雨盛貌。浡然。兴起貌。出孟子书。
黄梁一梦
异闻集。吕翁经邯郸道上。邸店中。有少年卢生。自叹贫困。言讫思睡。主方炊黄梁。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曰。枕此。即荣遇如意。生枕之。梦至一国。功名得意。身历富贵。五十余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吕翁在傍。主人炊黄梁犹未熟。生谢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
山中七日
汉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攀藤而上。各啖数枚复下山持杯取水。至一溪边。有二女子。见而笑曰。刘阮二郎。来之何晚。因邀洞中。酒肉饮乐。遂成夫妇。及其归家。无相识者。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复去。不知何所。出幽明录。又见法苑珠林。与续齐谐记大同小异。
青出于蓝
荀子书云。学不可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波罗奢华
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则黑色。日正照时则赤色。日没时则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见名义。集。
指穷于为薪
庄子内篇养生主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憨山大师注云。形虽化而性常存。如薪尽而火存。有形相禅。如薪火相传。是以生生而不已。化化而无穷。故如薪火之传。不知其尽也。
一雨大师注云。其可尽者薪。其不可尽者火。有尽者形。无尽者神。薪有尽而火无穷。形有尽而神不灭也。
弥勒真弥勒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将示灭于岳林寺。偈曰。弥勒真弥勒(云云)。其详见传灯录。并五灯会元。指月录。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二
申申夭夭
论语。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注云。燕居。闲暇无事之时。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
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南岳大师
慧思。姓李。武津人。常梦梵僧。劝令出俗。遂辞亲入道。自光州大苏山。径趋南岳。学徒甚众。师患无水。忽见岩下润。以钖卓之。果得一泉。犹未周续。有二虎引师登岭。哮吼跑泉。今虎跑泉是也。又于石下得遗骨。遂乃建塔。今三生塔是也。师常为众讲般若法。正当南岳中心。今般若寺是也。因志公传语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目视云汉作甚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么众生可化。道风既盛。名称普闻。临终泯然而逝。其详见续高僧传。并神僧传。
呼十如等言。见玄义第二卷。
望望而去
孟子曰。伯夷。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注云。望望。去而不顾之貌。浼。污也。出孟子公孙丑章。
黄流不注瓦缶
诗云。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注云。兴也。瑟。缜密貌。玉瓒。圭瓒也。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而朱其中也。黄流。郁鬯也。酿秬黍为酒。筑郁金煮而和之。使芬芳条鬯。以瓒酌而裸之也。收所。降下也。言瑟然之玉瓒。则必有黄流在其中。岂弟之君子。则必有福禄下其躬。明宝器不荐于亵味。而黄流不注于瓦缶。则知盛德必享于福寿。而福泽不降于淫人矣。出大雅文王之篇。
未得患得
论语。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狐假虎威
史。楚王问群臣。北方畏昭奚恤何如。江乙曰。虎得一狐。狐曰。子勿食我。上帝命我长百兽。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后观。兽见皆走。虎不知兽畏己。以为畏狐也。今北方非畏昭奚恤。实畏王之甲兵也。
喻如黐胶
涅槃经二十六卷云。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猕猴。猕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蹋之。以口啮之。猕猴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家。
击壤
风土记。壤以木为之。长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童少以为戏。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擿之。中者为上。
浑沌日死
南海之帝为鲦。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鲦与忽。时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出庄子内篇。
拔一毛而利天下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注云。杨子名朱。取者仅足之意。取为我者。仅足于为我而已。不及为人也。
止啼黄叶
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出涅槃经第二十卷。
举一三反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以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见鞭影而行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见宗门统要。并五灯会元。指月录。
伽陀药
华严经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此云普去。能去众病故。亦翻圆应。见名义集。
又阿。此云普也。伽陀。此云去也。言服此药者。身中诸病。普皆除去也。又云阿无也。伽陀病也。服此药已。更无有病也。见华严经音义。
以斯道觉斯民
孟子述伊尹之言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见孟子下。
涂毒鼓
广志云。鸩毒者。大如鹞子。颈长八寸。毛紫绿色。遍身是毒。以蛇蝮为食。雄名晖。雌名阴。毛羽沥酒。沾唇即死。用犀牛角解之。昔王莽酒酖平王是也。腾空日月失色。落地草木皆枯。人见之眼瞎身疮。值影者气绝身死。既死之后。用血涂于鼓上。闻其声者必死。须得返魂香方可。故天童小参云。十分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檛涂毒鼓。
汉延和元年。西胡月氏国。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色如桑椹。至始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大半。帝取香焚之。其死未三日皆活。香气三月不歇。香出聚窟洲。人鸟山。树如枫。香闻数里。名返魂树。伐根五釜。煮汁黑粘。一名惊精魂。二名返生。三名振檀。四名劫死。见拾遗传。
君子爱人以德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出礼记檀弓篇。
桑间濮上之地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注云。桑间濮上。卫地。濮水之上。桑林之间也。史记言卫灵公适晋。舍濮上。夜闻琴声。召师涓听而写之。至晋命涓为平公奏之。师旷曰。此师延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投濮水死。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也。出礼记乐记篇。
不思曲突之防
汉宣帝时。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福上疏言。宜以时抑制。其后霍氏诛灭。而告者皆封。人为徐福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大患。主人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上。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请赏。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䇿。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迁为郎。见霍光传。并纲鉴。
犹揭鼓而求亡子
老子谓孔子曰。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噫。夫子乱人之性也。精解云。偈偈。劳力貌。亡子。逃亡之子。击鼓而求之。是速其亡也。犹揭仁义而治天下。是速其乱也。出庄子天道篇。
仲尼浮海之叹
论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
为蛇添足
史。陈轸见楚使昭阳曰。人有遗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请画地为蛇。先成者独饮。一人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为足。其一人夺酒饮曰。蛇无足。今为之。非蛇也。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三
三十年来用意猜
杭州净住院。居说真净禅师。参金山达观颖。遂问曰。某甲经论粗明。禅直不信。愿师决疑。观曰。既不信禅。岂可明经。禅是经纲。经是禅网。提纲正网。了禅见经。师曰。为某甲说禅看。观曰。向下文长。师曰。若恁么。经与禅乃一体。观曰。佛及祖非二心。如手搦拳。如拳搦手。师因有省。述偈曰。三十年来用意猜(云云)。见五灯会元。
不致伤锋犯手
憨山大师。庄子内篇养生主注云。任其游刃。尚有余地。又何伤锋犯手之有。
婆罗门乞眼
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时有一人。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曰。惟欲得眼。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唾而脚蹋。舍利弗言。如此等人。难可度也。不如自调。早伏生死。于是回向小乘。见智度论。
楚王孙圉答赵简子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候。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其详见国语。
干城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注云。赴赴武貌。干盾也。干城。皆所以捍外而卫内者。出诗国风周南之篇。
左传云。天下有道。则公候能为民干城。
善见
华严经云。雪山有药名善见。见闻嗅触消众疾。
触籓之羊
周易云。羝羊触籓。不能退。不能遂。注云。壮终动极。故触籓而不能退。然其质本柔。故又不能遂其进也。
口无择言
孝经云。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注云。所言皆遵法度则出于口者。无可择之言。虽言满天下。而不至于有口过矣。所行皆合道理。则体诸身者。无可择之行。虽行满天下。而不至于来人之怨恶矣。
左貂右插
说文。貂鼠属。大而黄黑。出胡丁零国。一曰出东北夷。古今注。侍中冠。以貂为饰。徐广曰。北方寒。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为首饰。汉官仪。貂蝉。应劭曰。金取坚刚。蝉取居高饮洁。貂取内劲悍外温润。汉宦者传。秦汉中常侍。参用士人。冠皆银珰左貂。明帝改为金珰右貂。悉用奄人为之。
盐梅阿衡
王曰。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注云。酒非麹糵不成。羹非盐梅不和。人君虽有美质。必得贤人辅导。乃能成德。作酒者。麹多则太苦。糵多则太甘。麹糵得中。然后成酒。作羹者。盐过则咸。梅过则酸。盐梅得中。然后成羹。臣之于君。当以柔济刚。可济否。左右规正。以成其德。此汤高宗谓傅说之言。见尚书说命篇。
阿。倚也。衡。平也。阿衡。商之官名。言天下之所倚平也。亦曰保衡。或曰伊尹之号。见尚书太甲篇。
铜陵金谷
汉文帝椒房之亲。邓通。有相者相曰。当饿死。帝曰。能富通者朕。遂赐通蜀道铜山。铸钱布满天下。其后遭事。逃避人家。终饿而死。出纲鉴。并西汉书。
金谷。石崇之园名也。石崇。晋时人也。尝与王恺斗富。恺以珊瑚。高二尺许者示崇。崇以铁如意击碎。遂取高三四尺者。六七株以与之。见晋史。并故事书。
武库
王勃。滕王阁序云。王将军之武库。言无所不有也。
白圭无玷
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注云。盖玉之玷缺。尚可磨鑢使平。言语一失。莫能救之。其戒深切矣。故南容一日三复此章。而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出大雅荡之篇。
老厌龙钟
广韵。龙钟竹名。产罗浮山。丹铅录曰。人老似竹摇曳不自持。
拳拳服膺
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注云。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犹着也。膺。胸也。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
毋意毋必
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注云。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遂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
皮既不存
鲁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受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注云。庆郑。晋大夫。虢射。惠公舅。先是惠公许赂秦五城。以求入国。已而背之。故射以皮喻城。以毛喻粟。言既不与秦城。为怨已深。今虽与之粟。犹无皮而施毛。亦无所附也。出春秋左传注评测义第十一卷。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四
不言而信者天也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注云。致。谓研穷其理也。乐由中出。故以治心言之。子谅。从朱子说读为慈良。乐之感化人心。至于天而且神。可以识穷本知变之妙矣。出礼记乐记篇。
有诸己之谓信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注云。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又曰。诚善于身之谓信。出孟子尽心章。
未信则为厉己
论语。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青囊见于愚妇
华陀。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也。其人妙手。世之罕有。曹操梦中。被梨树神剑砍之后。头痛不止。召华陀至。以麻肺汤破脑之言。操疑其奸。拏下狱中。狱中禁子姓吴。人称为吴押狱。此人每日。以酒食供奉华陀。陀感其恩。乃告曰。我今死于非命。有青囊书。未传于世。深感汝恩。无可以报。我修一书。汝遣一人送于我家。取青囊书。来付与汝。以继吾神效也。吴押狱曰。我若得此书。弃了此役。医治天下。以全先生之德也。陀即修书。付吴押狱曰。吾临来时。将书与妻藏之矣。吴押狱辞了华陀。直至金城。问陀妻取之。吴押狱回家。令妻藏之。旬日之后。操病越加沉重。华陀死于狱中。吴押狱却了差役。回家问妻要书。求医治病。妻曰。吾已烧毁矣。夫问其故。妻曰。纵然学得与华陀。一般。只落得死于狱中。吾故毁之。因此青囊书不传于世。后贤诗曰。神医妙手最为良。传得仙人海上方。愚妇焚烧真可恨。后人无复见青囊。详见三国志。
犀纛落于嬖人。犀纛者。大将之旗也。若落于嬖人之手。必有不测。若实其人。则不可考。
请益则起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注云。请益者。再问未尽之蕴。起。所以致敬也。出礼记曲礼篇。
更端则起
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吕氏曰。问更端则起而对者。因事有所变而起敬也。出礼记曲礼篇。
郑伯降楚
楚子(庄王)围郑。克之。郑伯(襄公)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云云)。出左传。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东坡游庐山。至东林。作二偈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谷曰。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笔端有口。安能吐此不传之妙乎。见游戏三昧。并禅喜集。及徴文录。
去华拜座
时维摩室。有一天女。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落。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曰。勿谓此华不如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其详出维摩经。
维摩语舍利弗。就狮子座。弗言。此座高广。吾不能升。士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舍利弗于是作礼。便得此座。其详出维摩经。
无厌示以王刑
尔时善财。至多罗幢城。见无厌足王。执诸罪人。无量楚毒。善财作念。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求菩萨行。修菩萨道。此王如是。云何求法。时闻空中之言。即诣王所。顶礼其足。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菩提之心。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王告善财言。我若实作如是恶业。云何而得如是果报。我为调伏众生。令发菩提之心。出华严经六十六卷。
胜热示以火炙
尔时善财。至伊沙那聚落。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时善财礼足。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菩提之心。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婆罗门言。汝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悉得清净。善财作念。得人身难。离诸障难(云云)。时八部鬼神。告善财言。此婆罗门。五热炙身。为我等说法。令我爱乐无上菩提。善财闻之。欢喜悔过。遂即登山投火。未至中间。即得菩提善住三昧。出华严经六十四卷。
寒风
世尊于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佛索二衣御寒。见智度论第九卷。
马麦
中本起经云。随罗然国。有婆罗门王。名阿耆达。聪明多智。问须达多言。此土有神人可宗者不。答曰。有悉达太子。出家成佛。天人所尊。阿耆达往诣佛所。即白佛言。愿佛及僧。顾我三月夏坐。佛言。我此众多。王言。不以为多。如是至三。佛及五百比丘受请至国。于城北林下住止。佛敕比丘。此邑穷隘。人多不信。乞食难得。若安居者住。不者随意。时舍利弗受帝释及修罗女请。时有天魔。迷惑王心。还入后宫。敕守门者。三月之内。事无大小。悉不得启。比丘乞食艰难。目连白佛。有树名阎浮。我欲取其果供众。郁单越有自然粇米。忉利食。修罗味。皆欲取以供大众。愿佛听许。佛不许。有牧马人。告诸比丘。我有马麦。君能啖不。比丘白佛。佛遂应受。马有五百。一马日食二升。分半及僧。有一良马。日食四升。分半奉佛。阿难取佛分并自分。持入聚落。见一女人。谓阿难言。我为汝作饭。及熟。阿难持饭奉佛。佛遂受之。时国人民。闻佛食马麦。备众奉佛。自恣余有七日。佛告阿难。汝入城告王。云安居竟。复余国游行。阿难至王所。陈佛语。王问佛何所在。阿难言。受王三月请。今故在国。王问谁为供给。阿难言。惟食马麦。王始觉悟。诣佛忏悔。兴起行经云。佛告舍利弗。过去有佛。名毗婆叶。有王。名槃头。有婆罗门。名因提耆利。教五百童子。时王设斋请佛。有一比丘。名曰弥勒。病不能行。食竟为病人请食。梵志不与。骂曰。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如是甘美之供。时诸童子曰实尔。舍利弗。时婆罗门。我身是也。五百童子。今五百比丘是。病比丘。今弥勒是。又见经律异相第五卷。
河伯井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泰山也。出庄子秋水篇。
莫之为而为者
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贯朽粟陈
汉武帝初。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红腐而不可食。见史记。
紫标黄榜
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王。性爱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挂一紫标。如此十余间。武帝见之。计钱三亿余万。他物满库。不计多少。箫综作钱愚论讥之。见梁史。并故事书。
体群臣
中庸。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注云。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尊德性问学也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注云。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近悦远来
论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注云。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
云兴二百问
尔时普慧菩萨。知众已集。问普贤菩萨言。佛子。愿为演说。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依。何等为奇特想。乃至何故如来应正等觉。示般涅槃。善哉佛子。如是等法。愿为演说。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等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有十种奇特想。乃至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其详出华严经离世间品。
云兴瓶泻者。言二菩萨。问者。如云兴长空。答者。如倒瓶泻水。故本经赞云。普贤瓶泻二千酬是也。
法华大成音义第五
云龙风虎
周易。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纶音宣召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注云。纶绶也。綍引棺大索也。出礼记缁衣篇。
飞狸之先阴
尔时世尊。心生智见。知优陀罗迦罗摩子。今在非想。彼处命终。后还堕落。生于此处。受飞狸身。若有众生。生于水中。或居陆地。或空飞行。当当杀害。报尽饿死。世尊成道。欲往度之。命终已经七日。而有偈言。世尊欲说罗摩子。发心观察其所生。知今命终在于天。心念五仙欲至彼。出佛本行集经三十三卷。
大论十九卷云。郁头蓝弗。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日日飞入王宫中食。其王夫人。依其国法。接足而礼。触足欲发失通。求车还山。更修五通。一心专志。垂当得定。所依林池。为诸鱼鸟之所喧闹。因发恶誓。啖诸鱼鸟。后得定如初。生非想处。报尽为先誓所牵。堕飞狸身。
佛名经说。佛语舍利弗言。汝师郁头蓝弗。得非想定。八万四千劫满。命终之后。不免还作飞狸之身。缘修此定时。林间被鸦鸟喧噪。近水被鱼等声乱。心生嗔恚。愿入水飞空啖之。定力既尽。便受此报。见圆觉经略钞第十一卷。
快见之后身
佛言。舍卫城中。须达长者。有一老母。不欲见佛。佛在其前。以扇自障。佛令其扇如镜。无所障碍。四方上下总皆是佛。以手覆面。十指皆化为佛。老母不信。佛命罗云度之。罗云化作转轮王。至长者家。宣扬善法。老母闻已。心生欢喜。遂诣佛所出家。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礼佛白言。如此老母。宿有何罪。生卑贱处。为人使婢。复何福庆。今值世尊。佛言。过去有佛。名宝盖灯王佛。灭后像法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有子。名曰快见。欲求出家。王即听许。遂至山中。有一比丘。受为弟子。谤师空无智慧。愿我后生不乐见也。我阿阇黎。智慧辩才。愿生生为我知识。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堕阿鼻狱。尔时和尚者。今我身是。阿阇黎者。今罗云是。王子比丘。今老母是。出观佛三昧海经第六卷。
六师之徒党
六师者。净名有名。一富兰那。名也。迦叶。姓也。二末伽黎。名也。俱奢梨。母名子。三删阇夜。名也。毗罗胝。母名子。四阿耆多。名也。翅舍钦婆罗。弊衣名也。五迦罗鸠䭾。名也。迦旃延。姓也。六尼揵陀。名也。若提。母名子。见华严悬谈。
螳螂不能拒辙
蘧伯玉答颜阖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背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出庄子人间世。
史。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螳螂也。此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公曰。此为天下之勇虫矣。回车避之。勇士归焉。
三十辐共一毂
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精解云。辐。轮之股也。毂。车中容轴者。轮之心也。当。惟也。虚中曰无。毂惟虚中。乃可以转轴而行车。故曰。有车之用。
甘棠民不忍伐
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注云。赋也。蔽芾。盛貌。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翦。翦其枝叶也。伐。伐其条干也。伯。方伯也。?。草舍也。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也。旧说扶风雍县。南有召亭。即其地。今雍县析为岐山天兴二县。未知召亭的在何县。出国风召南篇。并列国传。
目击道存
仲尼见温伯雪子而不言。子路曰。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出庄子外篇。
非无萌蘖生焉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
瞻之在前
论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注云。喟。叹声。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子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
眼智明觉
眼智等。见道中位也。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比忍为明。苦比智为觉。出辅行第五卷。
真谛三藏云。慧眼为总。智明觉为别。智了过去。明达未来。觉察现在。出部异执记。
礼乐征伐
论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上士闻道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精解云。闻而必信。故果于行。且信且疑。若以为有。若以为无。最下鄙俚之人。则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以之为笑。方见吾道之高也。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六
干干不息
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注云。干干。惕厉之象。
以貌取人
孔子曰。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谓失之云者。欲人知言貌之不可以取人耳。与史记言同。而意则反矣。见孔子家语。
身子与罗度争胜
尔时须达长者。生七男儿。各娶其妻惟第七子未娶遂与城中护弥长者之女配之。见护弥家。广设供具。即问将何所为。答言。请佛及僧。须达问言。云何名佛。护弥答言。汝不闻乎。净饭王子出家成佛也。若往见之。得福无量。须达欢喜。往世尊所。世尊命坐。时首陀会天。化为四人。行列而来。右绕三匝。接足胡跪。却住一面。须达如彼礼敬。世尊即为说法。令得初果。问世尊言。舍卫城中。人多信邪。佛何不度。佛言。彼无处所。云何住止。须达白佛。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世尊默然。须达同舍利弗。周遍寻之。惟祇陀太子之园。可建精舍。遂白太子。以黄金布地。感动太子。同建精舍。须达欢喜。六师闻之。往白国王。须达买园。欲为沙门建立精舍。听我徒众。与众较术。沙门若胜。便听起立。若其不如。不得立也。王召须达问言。今此六师。欲与沙门较其技术。若胜得立。如其不胜。不得立也。须达闻之。愁恼不乐。时舍利弗。至长者家。遂问何故不乐。答言。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不乐。遂以六师之言告之。弗言。随意较之。是时各设其座。击鼓众集。时舍利弗树下入定。须达白言。大德。大众集已。愿来诣会。舍利弗从禅定起。往诣大众。众见不觉作礼。舍利弗便升其座。六师之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舍利弗以神力化作旋风。吹倒于地。又复咒作一池。四面宝成。池中生种种华。舍利弗化作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种华。一一华上。有七玉女。其象往诣池边。池水即灭。复作一山。七宝庄严。舍利弗化作金刚力士。以杵破坏。复作一龙。舍利弗化一金翅鸟王。擘裂啖之。复作一牛。舍利弗化作师子。分裂食之。复变夜义鬼形。舍利弗化作毗沙天王。夜叉惊走。四面火聚。无有去处。唯舍利弗身边清凉。罗度即时屈伏求哀。舍利弗升于虚空。现十八变。时会大众。咸皆欢喜。舍利弗即为说法。时六师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其详出贤愚因缘经第九卷。
期期艾艾
汉高祖。欲废吕后之太子。而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令周昌奉诏传宣。使天下知之。周昌争之不得而怒。故对言。臣期期不能奉诏。期期。口讷也。故重语。犹今之结舌也。汉杨雄为人口讷。故语每重叠。魏邓艾口讷。常自称艾艾。见者不一。
干蛊之道
周易。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注云。干。如木之干。枝叶之所附而立者也。蛊者。前人已坏之绪。故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干之。则饰治而振起矣。
睟然见于面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注云。睟然。清和润泽之貌。盎。丰厚盈溢之意。施于四体。谓见于动作威仪之间也。喻。晓也。四体不言而喻。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出孟子尽心章。
布在方䇿
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注云。方。版也。䇿。简也。息。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象帝之先
道德经云。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精解云。光而不露。曰和其光。无尘而不自洁。曰同其尘。此佛经所谓不垢不净也。如此则所谓宗者。湛兮常寂。似亡若存矣。然此果伊谁之子乎。吾恐此道。虽天帝未易当之。意者其在帝之先与
谥法。德象天地曰帝。帝之与王。盖通称也。
大浸稽空而不溺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尽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诳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盲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出庄子逍遥游。
太阳妄授平侍
太阳平侍者。预明安之室有年矣。虽尽得其旨。惟以生灭为己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时琅瑘广照。公安圆鉴。居众时。汾阳昭禅师。令探明安宗旨。太阳明安曰。兴洞山一宗。非远即觉也。二师云。有平侍者在。安以手指胸云。此处不佳。又捏拇指叉中示曰。平向去当死于此耳。既明安迁化遗嘱云。瘗身十年无难。当为太阳山打供。入塔时。门人恐平。将不利于师。遂作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器物。书于塔铭。实无也。后平住太阳。忽云。先师灵骨。风水不利。取而焚之。山门耆宿切谏。平曰。与我有妨。遂发塔。见师颜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以钁破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坐以谋塔中物。不孝还俗。平后自称为黄秀才。谒琅瑘。琅瑘曰。昔年平侍者。今朝黄秀才。我在太阳时。见你做出来。遂不纳。又谒公安。公安亦然。平流浪无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太阳手叉之记。见宝训音义。
夜夜抱佛眠
傅大士颂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知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见宗门统要。及五灯会元。并指月录。
叶公画龙
庄子。叶公好龙。凡于室庐。及帷帐器皿。皆画龙为玩于是天龙闻而下。叶公见之。弃而远走。人以为叶公所好。非真龙也。
道听涂说
论语。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注云。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
善其事利其器
论语。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奏钧之美
史。秦穆公梦至帝所。观钧天广乐。帝赐以䇿。秦遂大昌。淮南子云。九天。中央曰钧天。
入息不居阴界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因东印度国王请斋次。王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见宗门统要。并禅宗正脉等。
尸毗王代鸽
尸毗王大精进。视一切众生如子。时世无佛。帝释命欲终时。心自念言。何处有一切智人。处处问难。不能断疑。忧愁而坐。巧变化师。名毗首羯摩天。问曰。天主何愁。答曰。我求一切智人。竟不能得。摩曰。有优尸那种。尸毗王。不久作佛。帝释使摩。化一赤眼鸽。自化为鹰。鸽飞入王腋下求救。鹰在树上语王。还我鸽。王割股肉。与之。鹰曰。王虽以热肉与我。当用道理。令肉轻重得与鸽等。王以秤对鸽肉。割王肉尽。与鸽始等。帝释语王。汝割身肉。心不恼耶。王誓曰。我若恼者。不复如故。若弗恼者。即当平复。言讫如故。见智度论第四卷。
大施太子抒海
佛告舍利弗。过去世时。有一婆罗门。号尼拘楼陀。后生一子。名曰大施。父甚爱念。一日出游。见诸苦恼。白父给济。父遂许之。库藏之物。三分施二。大施不忍竭父之财。遂入海采宝。所得三珠。系于衣角。及乎出海休歇之时。诸龙密解持去。大施睡觉。看珠不在。即自思惟。必是海龙持去。欲抒大海。海龙知之。遂还其珠。及回其家。如意济众。其详出贤愚因缘经第八卷。
七日翘足
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号曰弗沙。在雪山宝窟内入定。时我入山采药。观见彼佛。心生欢喜。合掌翘足。七日七夜。赞叹彼佛。乃超九劫。而说偈言。天上天下无如佛(云云)。又见智度论第四卷。
尚阇黎雀巢
释迦昔为螺髻仙人。名尚阇黎。常在树下。兀坐不动。鸟以谓木。即于髻上生卵。是菩萨从禅定觉。知顶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不复来。卵必尽坏。即还入定。至鸟生子飞去乃起。见智度论十七卷。
劬嫔大臣。均分阎浮提。城邑山川为七分。诸国息诤。慧斯极矣。见智度论第四卷。
善人之资
道德经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精解云。善人可以师范一世。虽异于不善之人而天下若无不善之人。则谁知善人之为善。是不善乃为善人之资也。资者。赖之以自别也。
扬波啜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唫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见离骚经。并战国䇿。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七
苞苴肮脏
苞苴。包裹奇物。奉献谄佞。以求托嘱也。肮脏体盘旋貌。汉书云。曲眉肮脏。倚立门傍是也。见宝训音义。
胁肩谄笑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注云。胁肩竦体。谄笑强笑。皆小人侧媚之态也。病。劳也。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出孟子。
不入我室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见孟子。
雕虫之技
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出杨子法言吾子篇。
文会之友
论语。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不相为谋
论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注云。不同。如善恶邪正之类。
翔而后集
论语。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注云。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
桑间之刺
列子。秋胡纳妻五日。往仕于陈。五年始旋。将及家。见一妇人采桑于陌上。妇貌甚美。胡戏之曰。力田不如见少年。采桑不如见贵郎。吾有黄金愿与子。妇不受。胡到家见母。母呼妻出。乃桑间之妇也。妇责之曰。见色弃金而忘其母。大不孝也。任君另娶。乃投水而死。后贤咏诗曰。郎恩叶薄妾冰清。郎与黄金妾不应。假使偶然通一笑。半生谁信守孤灯。其详又见列国志。
不见可欲
道德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精解云。我不示人以可欲之形。使民心自定而不乱。
[(隐-工)/木]括规正
荀子。用句木者必檃括。揉曲者曰檃。正方者曰括。又檃括之侧多曲木。亦作檃括。尚书有[(隐-工)/木]括之器。即正邪曲之器也。
德不孤也
论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注云。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握六龙以象干
周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注云。此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终始。则见卦之六位。各以时成。而乘此六阳。以行天道。是乃圣人之元亨也。
参七鹰之膺鼎
汉光武生。赤光照室。影如五麟七凤。望气者。见舂陵城郭。曰。佳哉郁郁葱葱。
余应虬曰。负凤扆以当阳。位膺大宝。御罗图而出宸。运际昌辰。见启牍故事。
帝心简在
论语。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注云。此引商书汤诰之辞。简。阅也。言桀有罪。己不敢赦。而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己不敢蔽。简在帝心。惟帝所命。
补衮之劳
诗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注云。衮职。王职也。天子龙衮。不敢斥言王阙。便曰衮职有阙也。至于王职有阙失。亦维仲山甫独能补之。盖唯大人然后能格君心之非。未有不能自举其德。而能补君之阙者也。出大雅荡之篇。
潜龙之象
周易。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注云。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着。常人不足以当之。盖亦谓在下之大人也。
何阖而晦四句
此四句。乃屈子楚辞第四卷天问章之言。至下出入天地而一扪视乎。乃携李周拱辰别注之言。此书共十九卷。盛行于世。
图南九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出庄子逍遥游。
指南者
越裳氏来贡。归忘其路。周公作指南车。刻木为人。举手指南。令其望南而走。则知归路。今罗经是也。见列国传。并古今注。
观耕夫而厌浮世
佛告诸比丘。菩萨年渐长大。出城游观。行至园中。见诸农夫。勤劳执役。菩萨见已。心生慈悲。哀嗟世间。有如斯苦。乃于阎浮树下。思离苦法。出方广大庄严经第四卷。又出普曜经。
提谓睹金人而受戒
提谓与五百贾人。和麨蜜于树下。稽首上佛。佛念先佛受施。法皆持钵。不宜如余道人手受食。时四天王。各献一钵。佛令合成一钵。即以其钵。受贾麨蜜。授记成佛。名曰蜜成如来。出普曜经第七卷。其详又见提谓经。
剖璞出玉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奉献武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以和为诈。刖其左足。武王死。子文王立。和又献之。王又令玉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刖其右足。文王死。子成王立。和又欲献。恐其害命。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曰。天下刖足者多矣。子奚悲之甚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诈。是以悲也。随使献上。王令玉人琢之。果得美玉。王曰。二先君易刖人足。难剖其石。遂名曰和氏璧。后贤诗曰。抱石岩前桂叶稠。碧溪流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出史记。并列国志。
左右逢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注云。造。诣也。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资犹藉也。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也。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所藉者深。则日用之间。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见孟子离娄章。
修证不无
南岳怀让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处来。师曰。嵩山来。祖曰。甚么物恁么来。师无语。遂经八年。忽然有省。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出法宝坛经。并禅定正脉等。
父作子述
中庸。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八
博施济众
论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连城不易尺璧
赵有卞和璧。秦昭王欲以十五连城贸之。赵遣相如送之入秦。相如视秦王独有爱璧之心。而无割城之意。乃诈曰。璧有瑕。请示之。王授璧与相如。如持璧倚柱而立。怒发冲冠。乃曰。臣闻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况大国乎。王若急臣。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王恐璧碎。使人扶相如起。而遂归赵。后贤诗曰。卞璧无瑕耀日辉。秦王虽爱不输机。可怜又入相如手。一阵清风满路归。其详见史记。并列国志。
观窗草听驴鸣
周惇颐。字茂叔。舂陵人。时佛印寓鸾溪。公谒见。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师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师和云。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见徴文录第九卷。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张子厚。听驴鸣。亦谓如此。见二程全书。
秀支替戾冈
石勒欲拒刘曜。僚佐皆谏。勒以访澄澄曰。塔上风铃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刘曜也。其后果获刘曜。其详见高僧传。并神僧传。及经论尘余。
四齐日
月旦。月望。初八。二十三。谓之四斋日。见百丈清规。
又云。白月八日。十五。黑月八日。十四。或十五见法数。
宝积见屠子
盘山宝积禅师。嗣马祖。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见宗门统要。并禅宗正脉。指月录。
楼子闻淫辞
楼子和尚。未详法嗣。一日偶经游街市间。于酒楼下整袜带次。闻楼上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也休。忽然大悟。因号楼子焉。见禅宗正脉。并指月录。
偷兰遮罪
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恶。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其成初二篇之罪故也。
孔子甘于夕死
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注云。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杨雄不羡久生
或问杨子曰。人羡久生。将以学也。可谓好学已乎。杨子曰。未之好也。学不羡。注云。仲尼志道。朝闻夕死。杨子好学。不羡久生。出杨子法言学行篇。
纯陀最后供
尔时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礼佛白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受我最后供养。我等穷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受我等微供。然后涅槃。佛言。善哉善哉。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汝具足。檀波罗蜜。纯陀白众。同共礼劝。佛莫涅槃。佛言。诸佛法尔。有为亦然。速办所施。不宜久停。是时天人。皆来奉供。佛皆不受。大众唱言。善哉纯陀。成就大福。世尊欲满众愿。毛孔化佛。及比丘僧。悉皆受供。世尊自受纯陀所奉设者。以佛神力。皆悉充足。其详出涅槃经。
尔时佛与阿难。往铁师子纯陀之家。此是如来最后食处。尔时世尊。受其食已。而说偈言。我今最后食。在于纯陀家。如是五众身。不久当灭度。出莲华面经。
免蝼蚁之食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出庄子杂篇。
善伏
时有国王。名曰胜光。王有太子。名曰善伏。因见狱中。受罪之人。心生悲慜。白父垂宥。大臣不可。王怒欲诛太子。王后闻之。白言大王。愿听太子半月行施。即于日光园中。设大施会。时虚空灯王如来。知其可度。入园说法。令得道果。出华严经七十三卷。
吉祥长者
佛告诸比丘。菩萨思惟。古佛坐于何座而证菩提。作是念时。即知过去诸佛。皆坐净草而成正觉。复念谁能与我如是净草。时释提桓因。即变其身。为刈草人。作菩萨右。持草而立。菩萨问曰。汝名字谁。答曰。我名吉祥。菩萨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祥。复欲令他而得吉祥。人名吉祥。于我前立。我今定证阿耨菩提。即坐净草而发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出方广大庄严经第八卷。
法华大成音义卷第九
二南雅颂
二南者。诗经篇名周南召南也。雅者。大雅小雅也。颂者。周颂鲁颂商颂也。详见诗经小注。
阳春雪曲
楚襄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夏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徴。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云云)。详见战国䇿。
琳法师称名七日
贞观十三年。方士秦世英。谮法师慧琳。著论讪毁皇宗。有旨捕琳。琳知之。变服自系。诣阙请谴。制旨曰。据尔论。有念观音者。临刑不伤。今详罪犯。当坐大辟。赐假七日。尔可勤念之。贵临刑自免。琳奉制一无所念。至期诏问。所念观音感应如何。对曰。隋季失德。四海沸腾。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灵。琳自七日已来。不念观音。惟念陛下。帝讶其言。遣御史韦琮。问琳所以念朕之状。对曰。观音至圣。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救。陛下御临宸极。万国欢心。文治正平。灵鉴无外。圣与观音齐等。所以惟念陛下(云云)。琮奏其语有旨免刑。流于益州。师着辩正论八卷。死于蜀。百牢关。未几秦世英被诛矣。见佛祖通载。
孙敬德诵经千遍
魏天平中。定州孙敬德。造观音像。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加。不胜考掠。遂妄承罪。将断死刑。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其难。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斫折为三段。皮肉不损。凡经三换。刀折如初。官史惊异。具奏丞相高欢。表请免死。敕写其经。广布于世。孙敬德还家。见像项上。有三刀之痕。其感应如此。见法苑珠林十七卷。
道冏
宋京师南涧寺。道冏。姓马氏。扶风人也。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尝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穴数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料无济理。冏素诵法华。存念观音。见一火光。遂得出穴。见法苑珠林。及高僧传。
鲁肆大眚
鲁庄公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注云。肆放。眚过也。放纵大过犹今赦书。大罪悉皆原免也。春秋特书肆大眚。于文姜薨葬之间。善庄公之能补过也。出春秋左传注评测义第六卷。
唐禁笞背
唐太宗。读明堂针炙书云。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诏自今毋得笞囚背出鉴书。及唐史。
不孝有三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出孟子离娄章。
逢场作戏
邓隐峰禅师。一日辞马祖。祖曰甚处去师云。石头去祖曰。石头路滑。师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遂绕禅床一匝。振锡一下。便问是何宗旨头云。苍天苍天。师无语。却回举似马祖。祖云。汝更去见他道苍天。汝便嘘两声。师又去。一依前问。头乃嘘两声。师又无语。归举似马祖。祖云向汝道石头路滑出宗门统要并五灯会元指月录。
无亲往他国
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国名波罗奈时有弗卢醯大孝婆罗门为国王师。常教五百弟子。时婆罗门。有一奴名迦罗呵闻说法音。尽能持忆。共诸童子。小有嫌恨。便往他国。诈言。我是卢醯婆罗门子耶国师大喜。因告之曰。我有一女今以妻汝。答言。从教。其人常嗔饮食。其妇念言脱有婆罗奈国来者。从彼受教。彼婆罗门具闻此事。便往他国。其人拜曰。我来此国。言是大家之子。望主勿泄此事。主言。汝实我子。即时同主归家。告言。我亲来为办饮食其妇密问婆罗门曰。我夫饮食。常不可意。愿尊指教客曰我临去时。教汝一偈其人为主求伴。其妇请偈。客教偈言。无亲往他国欺诳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复何嫌。其妇念此偈。其人常作软语。不复生嗔。佛言。彼婆罗门者。我身是也彼奴者。今阐陀比丘是也。
王索仙陀婆
善男子。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出涅槃经第十卷。
车马骈阗
左思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诗缉曰。阗阗众盛犹今骈阗也。又群行声也。
心迷法华转
洪州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后礼六祖曰。惟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汝试为吾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惟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牛爱尾也。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也。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师从此领旨。亦不辍诵持。其详见法宝坛经。今依禅宗正脉录出。
法华大成音义(终)
No. 620-B 后附
昔有僧诵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之颂。心忽起疑。日夕不止。忽闻莺声。顿然开悟遂续前颂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华开。黄莺啼柳上。见五灯会元。及指月录。
僧睿法师魏郡长乐人也。至年十八。礼僧贤法师为弟子。博通经论美声远着。罗什翻经。睿并参正。什师译经。至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乃曰。此语与西域义同。但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其详见高僧传。
唐明解。姓姚氏。本是普光寺僧。性聪敏。善文藻。工书翰善丹青鼓琴。每忻俗网。不乐道门至龙朔元年。举应诏赴洛阳。及第归俗。乃曰。吾今脱此驴皮。预在人矣。遂置酒集诸士俗。赋诗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云云)。未几而卒后托梦于相知净土寺智整曰。明解宿无福德。不遵内教。今受饥乏。若有故人之情。颇能惠一餐否。智整梦中许诺。及惺设食。至夜又梦来谢至二年秋。又托梦于画工曰。我以不信佛法。今受大苦汝努力为我写两三卷经。诵十八遍。赋诗而别。诗曰。握手不能别。抚膺还自伤。痛矣时阴短。悲哉泉路长。松林惊野吹。荒?落寒霜。言离何以赠。留心内典章。其画工素不识字。倩人录之道俗传之非一。出冥报记。又见续高僧传并法苑珠林。
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汝今速击楗椎。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阿难即升讲堂。手执楗椎。而说偈言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楗椎。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宠居士云。读经须解义。解义即修行。若依了义学。即入涅槃城如其不解义多见不如盲寻文广占地。心牛不肯耕。田田总是草。稻从何处生。见宗镜录。
唐义净三藏法师题取经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见名义集
0620 32.P0539 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清.净升集〗
- 说明
- 分类:06.中国撰述·法华部疏
- 点击数: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