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 页
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0656 涅槃经玄义文句No. 656-A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序
盖闻大般涅槃之为教以续常住之命然苟血气旺脏腑壮六气之迭冲五味之交娆适足以养其躯而奚命之须续也及其衰也风雨雾露外侵甘酸哀痛内伤治表肝脾乘陵补中寒热增剧如欲排邪扶正冰玉留年非阿伽陀之妙靡能济焉方夫佛日照高山平地而后当午无影之时法运赫盛尚奚忧慧命之不续也佛鉴叔末浇漓溷浊辄陷邪见公畜不净辟之谷贵而贼侵其伶俜且病者乎急执闷绝小心徐引憔悴法身张之踽踽凉凉弛之莽莽荡荡当是之时面欲戒捉定爱服饵甘露以续慧命非扶律谈常莫收功焉是教也接邪诱小从渐入顿又即无常而修于常逦迤参差毕会乎常帝网之珠千灯之光无微不具无物不融则尘芥神昆虫灵小弥大邪弥正能令伶俜疾苦悉佩长生符是为最上阿伽陀要之莫非救衰世也章安惟念渴饮甘露入山溯江想盲思狗情之不已广寻旧疏阴林席箭具尝百苦始成玄疏其所以如此莫非救衰世也暹师览叔季根薄才谫要赖此典而玄疏又幽不指之方其必泣岐所以文句以批大郤莫非救衰世也然句则属无何有疏则被禅人莫糊粤有守笃大和尚者早浴王泉流严持璎珞珠教观该深述作极富视此疏如此慨叹莫已遂复旧雪冤分会精粹和尚虽寂继志者多校雠益勤宋明和本无不勘契由疏及玄由玄及句亡羊是寻毕于横川鸡足获其写本使予校会其为书也其阎浮河中金乎今及刊行敢告学人夫众彦所以致力此典莫非救衰世也今也则衰运极矣伶俜疾苦接武联袖而此妙良药捣簁和合见在于兹矣乃不肯服夭伤慧命其于佛祖先达苦心如何哉。
宽政壬子春二月
权僧正慈等谨序
凡例原本玄义二卷文句一卷今会本亦二卷故玄义则卷际有标及上下目而文句则无今全仍其旧但昂低一字以分玄句耳会本乃予所私题焉。古目录云涅槃玄义文句一卷道暹撰而其文湮之久矣今幸得焉而读之撰者必然虽然原本不列撰者今不敢署焉。文句原本首标曰文句终乃曰抄今不敢改作。玄义有明藏本有和藏本有机要本有写古本四本校勘莫善明本故今一循明本其有异文格上标之曰和和藏本也曰要机要本也曰一写古本也然但存是者可者而其必非者不复赘焉。文句则今仅得一本盖古物也惜乎多添脱鱼噜而又无他本可以挍焉今窃附管窥于格上后之获善本者请订之。昂一字者玄义也低一字者文句也以△者科也然有科无释别标则太?者今乃入诸本文之后。文句科语或前后具阙详略或与释文连而不可分劈别行则可分会则不可者盖作者不初有意于分会故也若从义而次比文则不帖然乃今一循原文一字不增损及移次其阙者略者乃于格上或补或详但迩易见不复标焉览者能一前后而不失于别行文势则庶乎免割裂之失矣。文句盖多错文脱字云今不敢改添第科语之有脱则有妨于分会故敢补之分书以别原文。
No. 656
大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上
涅槃经玄义文句
大涅槃经玄义卷上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释题五义与法华玄义但是广略之异用彼广销此略于义无失以二经同一味故就文为二一略释经题五章深旨二从玄义下开章广释。
初为五一通明事理显三德义二但众生下明机教不同三皆能仁下明教主权实利物以得宜四今此大经下明说教时异五此经若具下略解经题。
初又二初正释次此则下结法同譬。
初又二初标性德之理体次无始下解释。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
初言夫者发语之端也正道明种智体幽寂明涅槃体妙理下辨体虚玄量同法界无明生死亦复如是。
△次释又二初通明事理次此经乃下今经事理。
初又二先释始终次无明下释新故。
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
初言无始而言其始者约修以显其性谓以智观方识无明故云而言其始无终而终者约修成以故云而语其终是则种智涅槃名理无明生死属事又修得种智涅槃为事性种智涅槃理也文意专依初一义以释。
△以无明下释新故。
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
例尔。
△次此经下正别明今经事理因果之相为四初释依非始终而立始终以显因果之相。
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
言殊别者笔语从便其义一也。
△二若佛性下释因果体如显新故。
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如非新佛性之如亦复非新若果如不异因如非止佛性之如非故涅槃之如亦复非故。
△三是则佛性下结归不二。
是则佛性涅槃因果之如皆是非新非故。
△四非新下结成修性。
非新非故之理即是法身非新而新之果即是摩诃般若既有非新而新种智之圆极则非故之故无明生死患累究竟斯亡目之解脱。
亦云事理以显三身三德之相尔今经旨趣。
△次此则下结法同譬中。
此则三德之义宛然不纵不横妙等伊字。
云不纵横者谓因时三德不纵不横果时亦尔法与譬令妙等。
△但众生下二明机教不同中。
但众生利钝不同是以大圣赴缘之教亦有顿渐之别顿则譬于忍辱之草牛食即得醍醐渐则五味阶级次第圆满或有不定根缘为赴此机所说教门非顿非渐喻之置毒于乳也。
言或有不定者只不定一言兼于显露秘密二不定义又云非顿非渐者以不定教不专顿渐故着双非之言。
△皆是能忍下三明教主得宜中。
皆是能忍妙穷权实巧赴根缘化他利物罄无乖爽。
云妙穷权实者谓即实而权即权而实故能巧赴逗物所宜爽者。
△今此大经下四明说教时异于中二初述所为意。
今此大经为欲开通往昔教门显发如来方便密义故于娑罗双树大师子吼。
△次师子下释相。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毕竟不入涅槃不入涅槃即是入于无上大乘大般涅槃。
皆可见。
△此经若具下五略解经题又二先正释次若具下重释以显题旨。
初文二初标二音。
此经若具依梵本应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
△次释又二先正释次修多罗下指广。
释中又二初标列。
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
△次释又二先释次别通下结。
初又二先别次通。
初别中。
第一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
云信为能入者由有大信能入佛法则令大智能度三惑二死之此岸至三德涅槃之彼岸。
第二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
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
△次指广中。
修多罗即是圣教之总名有翻无翻事在别释。
事在别释者如下四句释又如法华玄义卷第八广释。
△次若具下重释中为三先标次大若下正释三义三总揽下离三法以对五章标极教首。
若具依梵本应言摩诃般涅槃那今翻为大灭度。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
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
初若虚空者即般若毕竟空又其性下即解脱又名不可下即法身是则一名之下皆具三义。
△次灭中。
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
初云灭二十五有者即毕竟空虚即假名物即实法内外假实皆忘方名毕竟空又得下解脱又灭生下法身灭生灭灭已即真谛涅槃忘寂灭为乐即中道涅槃体本法界亦不可得。
△三明度中。
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彼非此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
先法次譬法中云度于不度者般若也三惑二死不度之者而皆度之又度于下解脱也入空出假悉令安置解脱法中又度此彼下法身也生死为此真谛为彼中道体显任运亡照故云亦度等。
△三对五章者。
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初对释名金刚下对体皆可解对宗中云常即常德恒安即乐德清凉即净德不老等即我德初后常观四德行道自因之果故云以当其宗用等可知极教之相者若非圆常极教无此毒用宗则非常体不遍摄诸法名岂含于三德秘藏泽明云释此经略为六门一明说经意二明经宗旨三明体性四释经时代五释经题六释经文初门分二一总明说经意宝法师云诸经中说诸佛菩萨发心愿行皆为欲令一切众生当得成佛今经亦尔一切菩萨信众生悉有佛性当得成佛二别明说经意等如彼广释不具记。
△玄义下次开章广释文为二初标列。
玄义开为五重。
一释名 二释体 三释宗 四释用 五释教。
△次解释于中大文自为章。
初释名文为二先标列。
释名又五谓翻通无假绝。
△二解释于中又二初正释次总结下结归圆极四门绝言之教。
初正释文自为五初翻名又二先明正翻次释其义下释名下之义。
初又二先标列。
翻者四说谓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次初言下解释为三初示五竺轻重不同次如言下正辨不同相三其各下叙旧。
初言无者天竺五处不同东南中三方奢切小殊西北两处大异。
初如文。
△次不同中三初述彼类此次有人下岸谬三毗婆下引证以显正义。
如言摩诃摩醯泥曰泥洹此则三方如言洹?槃那般涅槃那此则二方类如此间楚夏耳。
初如文。
△次岸谬中。
有人以泥曰目双卷泥洹目六卷涅槃目大本是义皆不然双卷明八十无常六卷明金刚不毁岂可以方言简义。
云岂可至义者夫翻名从义岂可以方言能定邪。
△三引毗婆娑者。
毗婆沙云涅槃那今经无那字盖译人存略耳肇论以摩诃涅槃为彼土正音古今承用。
十住毗婆沙也。
△三叙旧中二初文自为四句次出开善四释。
初又二先出四句以示相次今明汉人下今家略非以显正翻。
初文自四初明无翻又二先标。
其各说者凡有五家。
△次一广下列释五家。
一广州大亮云一名含众名译家所以不翻正在此也名下之义可作异释如言大者莫先为义一切诸法莫先于此又大常也又大是神通之极号常乐之都名故不可翻也二云名字是色声之法不可一名累书众名一义叠说众义所以不可翻也三云名是义上之名义是名下之义名既是一义岂可多但一名而多训例如此间息字或训子息或训长息或训止住之息或训暂时消息或训报示消息若据一失诸故不可翻四云一名多义如先陀婆一名四实关涉处多不可翻也五云只先陀婆一语随时各用智臣善解契会王心涅槃亦尔初出言涅槃涅槃即生也将逝言涅槃涅槃即灭也但此无密语翻彼密义故言无翻也。
如文。
△次有翻中二先引梁武例论可翻次明十家所说。
二云有翻者梁武云佛具四等随其类音溥告众生若不可翻此土便应隔化四等亦是不遍引释论般若尊重智慧轻薄既得以轻代重何得不以真丹单别翻天竺兼含。
初梁武意者涅槃若不可翻此土则无法可以施化佛教唯被西土故云便应隔化四等亦是不遍谓慈悲喜舍诸经皆翻名若例涅槃不可翻者义亦不遍此土。
△次明十家又三先标意。
既可得翻且举十家。
△次一竺下列释。
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引文云闻佛唱灭悲哀请住魔王所以劝令速灭(云云)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引文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前家止灭于生后家灭生复灭于灭故言寂灭(云云)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引文云皆悉安住秘密藏中(云云)四长干影翻为安乐引文云如人病差名为安乐安乐名涅槃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既无创疣即无累也六太昌宗翻为解脱引四相品云涅槃名解脱迦叶品云慈悲即真解脱解脱即大涅槃七梁武翻为不生引文云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为翻也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引文云大觉世尊将欲涅槃引六卷云大牟尼尊今当灭度彼此两存正是翻也。
△三例大下例结。
例大本称娑罗双树六卷云坚固林又引法华长行云中夜当入涅槃后偈云佛此夜灭度又引华严云古来今佛无般涅槃除化众生方便灭度又引遗教佛临涅槃略说教诫又云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为十家明有翻也。
并如文斌(府巾反文质也)。
三明亦可翻亦不可翻者睿师云秦言谬者定之以方册梵音不可变者即而书之匠者之公谨受者之重慎今经翻摩诃为大般涅槃三字存梵音是则一字可翻三字不可翻梵汉双题正应在此。
四云大名不可思议故非可翻非不可翻。
三四二句并可解。
△今明下次略非以显正义。
今明汉人多不晓梵即有众说莫知孰是世既咸用开善未能异之今虽同其翻不用其义同翻者摩诃此翻为大般涅此翻为灭槃那此翻为度是为大灭度也有翻无翻四家竟。
可解。
△次开善为三先述彼四释次观师难三今师一一难破。
次出开善四解一云灭据法度据人生死之法灭已还无生死之人转而作佛二云灭名目无灭有还无故度名目有从此至彼故实法道边人法俱灭相续道中人法俱度三云灭是有余度是无余有余涅槃既未究竟止可是灭无余永免方得是度四云灭是本有今无之义而加之以度者是永免之名欲明凡夫之死亦得是灭而非永免不得称度。
初言实道者果地法也相续道者谓修因向果时人法俱度如此因果令是。
观师难初解云若生死之法灭无生死之人附何而度若生死假人转得成佛生死之法何不转为涅槃。
△三今研者于彼一一解皆约四教破之尚不成藏等三教之义何况得成圆教菩萨义邪于中为二先示四番研相次若具下结意。
初番为二先研不成四教菩萨义。
今研初解是何等义若依声闻法者三果生死未并灭假人不永度若第四果凡法因虽灭凡法果未灭假人犹未度若灰身灭智假法俱寂寂则不论度又不得作佛若菩萨法者凡法都不灭假人又不度是谁法灭何等人度如此往推非三藏义也若依声闻菩萨共法者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第一义即体生死法是涅槃法不论灭与不灭即生死人是涅槃人不论度与不度既无法可灭何用以灭目之既无人可度用度目谁如此推之则非通教义也若独菩萨法非但灭生死之讹法亦灭涅槃之真法非但度生死之凡人亦度出世之圣人彼师言不涉真法语不论圣人以此往推非别教义也若就佛法者灭之与度不纵不横无二无别彼师分灭异度离法论人如此往推非圆教义也。
△次既非下结非。
既非小非共非菩萨非佛并非先圣之法言不敢道也(云云)。
并如文。
△次研第二解为二先案三权一实研次既非下结非释失。
今研第二解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者若受此有无犹是苦谛执此有无犹是集谛修此有无犹是道谛尽此有无犹是灭谛灭谛之真尚不可以有无名之云何以有无名大涅槃如此往推非三藏真义。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若双目生死生死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生死既无灭以灭目谁生死本自不然那得是有非有则无度法亦无度者度复目谁既不可以灭度目于生死云何以灭度目于涅槃疆以疣赘累彼虚空以此推之非是声闻菩萨共法。
初二如文。
△三明别教中三初约名法研。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者此以名召法以法应名名物尚字为见所缚云何以见义释大涅槃。
△二约二门研。
若以灭目无门以度目有门者为目小门为目大门小门能通拙所通讹贫住化城久已被弃云何以拙能通释大涅槃。
△三约真俗。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明真俗二谛者此是偏邪二边云何以二边释中道大涅槃如此往推则非菩萨法也。
△四约圆教。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有不关无无不关有灭非是度度异于灭纵横狼藉劫掠群牛不解钻摇酱犹难得况酥醍醐如此往推则非佛法。
既非小乘非共乘非菩萨乘非佛乘是何等义邪(云云)。
△研第三解。
今研第三解若有余涅槃既未究竟止可是灭无余永免方得称度者亦应灭度四住非是究竟灭度尘沙方得称度又灭度尘沙亦非究竟灭度无明方得称度又灭度无明亦非究竟灭度究竟灭度方得称度以后望前前非究竟第二第三亦非究竟何得以初番灭度释大涅槃(云云)。
唯约别教渐次以破。
△研第四解。
今研第四解凡夫已有还无得是灭亦应凡夫从此至彼便应是度若凡夫非度凡夫亦复非灭若圣人已有还无亦得是灭圣人从此至彼复应是度若凡圣俱度俱灭若为论异若同凡圣则近狭非高广若异凡圣亦非高广非高故则非无上非广故则有边涯云何以此释大涅槃。
专约圆教融即以破。
△次结中。
若具研四解应作四四十六番今但十番而已余皆可知明哲自解何俟多言时人以开善为长故薳研之余人置而不言耳翻名已如前说。
云但十番者第三约别教第四约圆并前第一第二各四但成十番。
△第二释义为二初释三义次今依下简示今经涅槃。
初文自三就释大义为四初标列次释论下引证释成三今言下正释四于一下结成秘藏。
释其大义者大有三义一理大二智大三用大。
初云理大智大用大者此与法华十妙名略而义同者理智二大当彼自行因果五妙用大当彼化他能所五妙又彼妙即是此大家之妙此大即是彼妙家之以义同故。
△次引论者。
释论谓大多胜大取包广多取含摄胜取秀出。
大多胜三与彼对义小异彼以胜对法身大对报身多对应身体同对异以义通故。
△三释中。
今言法身法界遍一切处是广大义报身智境照发相应不可穷尽是含摄义应身自在无能遏绝是胜出义。
云胎藏相应者谓智照境境发智故云相应应身自在等者机兴则应机息则灭无方大用弥轮法界无能遮止。
于一大字三法具足不纵不横不可思议名秘密藏秘密藏者即大涅槃。
△二灭为四初标列次性灭下正释三如是下结成显大涅槃四于一灭下结法同譬。
释般涅为灭灭有三义谓性灭圆灭方便灭。
初如文。
△次释中。
性灭者理性至寂非生非起生起不能喧动故名性灭圆灭者照无不遍发无不足明穷境极故名圆灭方便灭者权巧妙能逗必会取必克故名方便灭。
云理性至寂者此约契于极果满以说故云至寂非生非起者从因契果为生理显名起只是性灭生不能喧起不能动故云非也发无不足者此明境发于智由境发智智无不圆故云足也明穷下释智境照发之相逗必会者称适机宜故取必克三密引之无不入实。
如是三灭即三解脱无缚无脱是性净解脱因果毕竟是圆净解脱巧顺机宜无染无累是方便净解脱于一灭字三脱具足不纵不横不可思议故名三点三点者即大涅槃。
△三释槃那为四先标列次正释三如此下结归四于一度下结法同譬。
释槃那为度度有三义谓实相究竟度智究竟度事究竟度。
初槃那者亦名息息有三义一息生死有为因果趣入无为名息二修行契实名息下文云若能断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三息化归真名息。
△次释中。
实相度者诸佛之师也非此非彼亦非中流非能非所无始无终故名实相度佛师度故诸佛亦度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海佛穷底即其义也智度者如如智称如如境函大盖大照发相应故名智度论云智度相义佛无阂即其义也事度者自度度他彼我利益无不究竟慈悲誓愿一切周悉故名事度。
云非能非所二乘及三菩萨能也非所者非两二乘及三菩萨所度涅槃也次智度者有三先法次函下譬显三照发下合言智度相义者谓如法相解也。
如此三度即三般若实相般若是一切种智与诸佛同体观照般若即一切智与诸佛同意文字般若即道种智与诸佛同事。
△四结中。
于一度字三智具足不纵不横不可思议故名面上三目三目者即大涅槃。
云面上三目者智是能照目能见故用譬之。
△今作下次简示中二先简次第不融非今经意。
今作三番九义浅深别异各各不同者虽复多含摄胜未是今经正意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单作三身释大文云解脱亦非那可单作三脱释灭文云般若亦非那可单作三智释度故知单释非今经意。
△次今经意下明今经三法互融成大涅槃又二先明九法互融成大涅槃。
意者文云三法具足名大般涅槃三法即三智三智即三点三法即九法九法即三法三法即九法是不纵九法即三法是不横不并不别亦复如是不三而三不一而一所以名秘密藏摄一切法悉入其中是诸佛体是诸佛师都名总号乃为具足称大涅槃意在此耳。
△次一智下结法同譬显大涅槃。
一智三智三智一智所以名一面三目涅槃亦耳一脱三脱三脱一脱所以名伊字三点涅槃亦尔体意及事不得相离不得相混不可言言不可思思故名大涅槃。
皆可见。
△二释通名为二先释次料简。
初又二先明通意。
二释通名者涅槃之名遍布诸处安乐一意亘十法界皆称安乐。
△次梵行下别经示相为五先引经以示通相次达磨下别同三若依下判四若擘下斥有余义不成五又若下斥通义不可依。
初示中。
梵行品云寒地狱中若遇热风以之为乐热地狱中若遇寒风以之为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猕猴得酒则能起舞腾枝跃树秋水卒至河伯欣然鱼鳖噞喁歕沫戏沼如是安乐亦名涅槃饿鬼饥渴得水食饱满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修罗怖畏得归依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贫得藏如病得差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檀提婆罗门饱食抚腹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此计欲界果报法为涅槃阿罗罗仙得无想定此计色界法为涅槃郁头蓝弗得非想定此计无色界法为涅槃文云断欲界结则得安乐乃至断无色界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此多用善因为涅槃也若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用善果为涅槃也若修二乘者多贪欲人得不净观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乃至数息慈心念佛因缘亦如是此计二乘方便法为涅槃也若断三界烦恼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此计二乘果法为涅槃也释论云菩萨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初心菩萨亦名涅槃此文云十住菩萨虽见不了了亦名涅槃诸佛法王圣主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也涅槃之名随情逐事浩荡若此盖是通名也。
喷(普闷反吐气也)文云多用善因者谓因于现善而得于乐名为善因又三十三天用善果者三十三天有不死甘露君臣共服譬常乐我净此则用于十五果法为涅槃也。
△次引同中三先引经释相次二乘下判属三昔灭下结昔非显今是。
达磨郁多罗此翻法胜解云烦恼灭名有余涅槃引经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于生死名无余涅槃引经云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此就所灭释二种涅槃也。
初如文。
△次判中。
二乘所得二涅槃若于如来皆是有余唯佛乃是无余引胜鬘云二乘是有余如来是无余。
云二乘是有余者未断变易故。
△三(结昔非显今是)。
昔灭是尽今灭非尽经云不应生灭尽想涅槃非灭非灭故常也。
昔灭是尽者明真谛涅槃是有尽法以未见中故。
若依郁多之解乃是通涅槃今昔相对一途之说。
△四斥中。
若擘肌分理义则不然何者二乘有余无余所灭则异真谛则同若于如来皆是有余唯佛是无余者若尔二乘既是有余涅槃子缚断破无明入菩萨位见佛性生死身谢即应同佛入无余涅槃何事被诃言非不断烦恼不到彼岸破除草庵若此等皆无分者云何对佛是有余涅槃。
云肌者彼也斥意者若分别有余无余涅槃无为之理随教不同义皆有在不同古人一概判之大小无归故云不然言所灭则异者灭子缚得有余灭果缚得无余又声闻观四谛以灭子果二缚支佛观十二因缘以灭子果二缚又声闻但灭正使支佛兼灭少习故云所灭异也若尔二乘至见佛性者难意者佛及二乘有余无余各别何得相望释之。
又若二乘有余无余对佛而得是有余涅槃者自地狱以上至菩萨已还例应如此若诸涅槃皆不可得然二乘安是故知郁多罗之说不可依也。
△次料简中二先问。
问安乐之名通十法界佛性四德名复云何。
△次答于中三一答佛性通二答四德通三然名下示须三番四句料简。
答经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岂非佛性通邪。
初如文。
△次四德通中。
文云二十五有有我不邪答言有我寱言刀刀又杨树黄叶等岂非四德通邪。
云二十五有有我不邪者具足应云有我乐净常不邪寱言刀刀者外计邪常等四也杨树譬妄常黄叶譬妄净木牛马譬妄乐木男女譬妄我故云等也。
△三四句料简中四初明名义通故须三四料简次释三前一下结三番尔齐四问如此下正料简。
然名乃该通义不得混应作三番四句料简。
初如文。
△次正释自为二先标列四句。
初四句谓通别亦通亦别非通非别。
△次通下释文自为四初通。
通者如向说。
如向前六道二十五有皆通有涅槃是。
△次别。
别者各有所以六道以安身适性为安乐犹起烦恼恶因招生死苦果安乐义不成要断烦恼使苦乐不复随身忧喜不复随心得有余无余灰身灭智隔别生死入于涅槃者则与六道别也。
可见。
△三两亦句中。
菩萨从初心为一切众生观涅槃行道望二乘是别望佛犹通即是亦通亦别也。
云望佛由通者由与小共复属通途未阶究竟大涅槃故名为亦通。
△四两非句中。
诸佛究竟大般涅槃非六道之通非二乘之别即非通非别之安乐也。
亦应云非方便教菩萨之别又无者略。
△又安乐下第二番为二先标列。
又安乐之名或是病非药或是药非病或亦药亦病或非病非药。
△次释自为四句。
是病者长者没已劫掠群牛?乳自食浆酪醍醐一切皆失如来去后钞窃正法常乐之名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不识是非广起颠倒沉沦生死随其流处有种种名或辛或酸故知三界四倒但是病而非药。
为治此病说四非常倒泻此病病去惑尽名入涅槃文云三种病中无三种药三种药中无三种病此小涅槃但药而非病。
虽复病去而药不亡还执此药而复成病文云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当知四非常亦药亦病也。
初二三句可见。
△第四句又二先明以小斥劣。
治此病故还用常乐我净而倒泻之故斥无常病说于新伊是胜三修不同凡夫之倒病不同二乘之偏药故名非药非病。
△次又新下重释。
又新伊但是药而非病正法正性非药非病之安乐也。
并如文。
△又小而下第三番亦二先列句。
又小而非大大而非小亦小亦大非小非大。
△次释自为四初小。
小者二乘也虽断烦恼犹有习气我身我衣我去我来谓佛与己等唯有常净无有我乐三宝差别则是习气所以为小也。
如文。
△大句中。
云何名大诸佛如来竖出九界横收一切无边底故常大丈夫故常能化度一切故常不可思议故常具八自在故我断苦乐故乐大寂故乐一切知故乐身常故乐有大净故业净身净心净是故名为大涅槃。
云无边底者表横竖不二。
△三两亦句。
菩萨望下为亦大望上为亦小。
可见。
△四两非句。
凡夫六道不断通惑故非小无四德故非大例前应就理为非小非大互显令易解耳。
为二先释次例并可见。
前一番从地狱已上料拣次一番从外道已上料拣次一番从二乘已上料拣。
△四正料简中二先问。
问如此料拣六道二乘既非安乐何故强说为涅槃邪。
△次答。
答通有四悉檀因缘故则作通说云何更别问邪所以作通说者为悦众生故引导生善故破坏诸恶故显昔第一义故通说无咎又佛常依三谛说法依俗故说六道安乐依真故说二乘安乐依中故说佛菩萨安乐又不离俗而有真中尚得即俗即真即中何意不得六道说通安乐是涅槃邪龙树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是其义也。
为五初正答有四悉因缘故须通说次所以下别示四悉益相三又佛下明佛说必依谛故须通四又不离下明达俗即真中故须通五龙树下引证言因缘所生法者六道法也即空者六道有二乘法也即假者六道有菩萨法也即中者六道有佛法也故云何意不得六道为涅槃邪。
△三释无名为三先叙旧次初家下破三今言下正释。
初为二先标。
三释无名者先出旧解。
△次释。
一云真如实际等是真谛名佛果涅槃常乐我净等是俗谛名而言涅槃无名者无生死患累之名而有美妙之名也引互无为证涅槃无生死之名生死无涅槃之名耳二云真谛涅槃俱无名无相名相所不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引肇论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月历天而不周岂有名于其间哉三云真谛无名佛果涅槃虽复冥真犹是续待二假故涅槃不得无名也。
又自有于真善妙有之名然古人皆约所无以释涅槃无名次家名相所不及者谓言语道断故名所不及心行处灭故相所不及又引肇论有四句谓旋岚[这-言+(?/晏)]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不周此四句是彼物不迁论文彼明俗谛三世无来去今用衍门初义释者应云江河竞注谓俗谛而不流谓俗如幻如化余三句例尔正当今文约有即空无生真谛明矣第三家云犹是续待二假者由因灭果即相续假佛果涅槃异菩萨所得即竖待唯佛得之众生未得即横待因成是所破故不说之。
△次破中三先腾执次若定下破三然三藏下结判。
初家真俗俱有名第二家真俗俱无名第三家真无名俗有名应更有第四家执真有名俗无名未见执者。
初如文。
△次破中二先破堕倒以能为所故。
若定执此堕四倒见若以四为方便正是三藏四门。
△次何者下释文自有四。
初文为二先判堕小有。
何者若引互无有美妙之名者断奠是三藏有门。
△次能通下释。
能通是有所通是非有何得用小乘能通释大涅槃所通指荒涂为宝所认鱼目是明珠大无所以。
于中云指三途为宝所者若以二乘能通释大涅槃状当指三途为宝所等。
若言真谛涅槃皆无名者只是三藏空门。
若言真谛无名佛果涅槃犹是续待二假者只是三藏亦有亦无门。
复应有计非有非无门者未见其人也。
二三四门可解。
△三结判中文为四初判失次纵令下约教纵之三将此下结非四问答释疑。
然三藏涅槃既非数法尚不是一何得有四四者能通之门耳不可以能通为所通。
初如文。
△次纵中。
纵令跨节是通教四门者亦不可以通教能通为通教所通何得以共能通释别所通又跨节为别教能通者亦不得以别能通为别所通那得以别能通释圆所通。
云跨节者只是越藏用通等。
△三结非中。
将此望之节节无意窈然大远故不用此无名释大涅槃(云云)。
云杳然大远者去大涅槃途远也。
△四释疑为二先问次答。
问古来传译什师命世升堂入室一肇而已肇作涅槃无名论其词虚豁洋洋满耳世人玩味卷不释手意复云何。
初问意者论与前诸意复云何邪。
△次答为六先谦恭以示旨趣次其论下释四句相三然其下示论元意四辨差下判其所属五夫通下斥失执共能通而求别所终不得可六然纲下结非。
答高僧盛德日月在怀既不亲承其门难见钻仰遗文管窥而已观其旨趣不出四句。
初云高僧者谓肇公也。
△次释相文因为四初有句中。
其论云有余无余涅槃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若无圣人知无者谁若无圣人谁与道游即其有句也。
其论有余无余者只缘云有余无余涅槃则成通义何以不云三德涅槃又良是出处者出是有余处是无余也。
△次无次无句中。
寂寥虚豁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岂有名于其间哉即其无句也。
云不可以形名得者谓不可以身说得也。
△三两亦句中。
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恍忽窈冥其中有精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即其亦有亦无句也。
云果有其所以者皆以上句证无故云所以不有下句证有故云不可得而有又恍忽窈冥无也其中有精亦有也本有下例尔。
△四双非句中。
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而欲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者不亦邈哉即其非有非无句也。
论者没也暨(其果反及也亦居未反县名在会稽)四空者只是四句皆忌耳邈者远也。
△三尔无意意在共乘。
然其作论谈大意不在小不可谓是三藏四句也文云超度有流言不涉界外之流大患永灭不灭涅槃之患故不可谓是别圆四句也。
△四(判其所属)。
辨差中云三车出于火宅俱出生死无为一也此以三三于无非无有三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尽习不尽尽者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虽俱至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以此推之归宗指极在于三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涅槃文义孱然何可隐讳故知是通教四句也。
论中有辨差十演也此以三三于无者意云能无则有三乘所无唯一真谛去尺等者积寸以成尺故去尺无寸如结习都尽也。
△五斥失中。
夫通教诠理非有非数而以有无四句为通道之门若执门求所通其失一也叉通教体法之观非如来本怀随自意语乃是俯提枝末随他意语故婴儿行云不知苦乐昼夜亲疏等相不能造作大小诸事名曰婴儿不知苦乐是泯忧喜不知昼夜是齐明暗不知亲疏是等憎爱不作大小是亡巨细三人同学体观喻之以婴儿俱证无为喻之以入水论其智德喻之以三兽论其断德喻之以灰断宗在他经要非此典那忽将彼释此其失二也又法华教起已破化城一切诸菩萨疑网悉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佛开通教方便之门示真实相云何追欣三兽更建草庵其失三也又聋瞆之徒不在法华席者于哀叹品中更为分别汝先所修悉是颠倒我先所说亦非实语斥故显新指劣明胜云何违经波动水浪握捉瓦砾持作月形其失四也。
文自为四初失如文次失中云俯者就下也提者诱也如婴儿失故乡俯提弱丧即其事也第三失如文第四失中龊(测角反不齐也)。
△六结非者。
然纲维既阙网目安寄执佛法之遗弃谓是真实徒施于十演终非三德明矣。
若开权显实示圆常佛性即今经纲维如彼所释但是纲维之外网目而已故云安寄等十演者论有十演九折。
△三正释文为六初标意次无名下明今涅槃从所离得名三无如是下示圆四门从所得以显体四无名之下结开权显实明今经圆常涅槃故云超度等五诸师下斤失六梵行下引文以显今经涅槃无名。
今言涅槃无名涅槃者指三德涅槃也。
无名者无六道安乐之名也又无三藏有门见有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亦无见空得道亦无亦空亦有得道亦无非空非有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也又无三乘共行十地有门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也亦无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也又无别教有门得道常住涅槃之名也亦无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得道获常住涅槃之名也。
初二如文。
△三示圆门中。
无如是等诸方便之名从所离故故言无名从所得故故言涅槃此即圆教有门之意也又非离诸名外别一涅槃即诸名无名便是涅槃故言涅槃无名此圆教空门意也又从所离故故言无名从能离故故言涅槃能所合称故言涅槃无名此圆教亦空亦有门意也若有能所则大有名何谓无名今无能所称为涅槃无名此是圆教非有非无门意也门虽有四涅槃非四也(云云)。
初有门约相待释次空门约开权绝待释两亦门约双用释双非门约双非第三以显第四门相。
无名之意超度尔许诸涅槃名然后乃显圆当四门大般涅槃。
诸师都未尝分别一两节目即道无名无何等名名曰无名疑误后生今所不用也。
故梵行品云无缘慈者不缘众生亦不缘法缘于如来故名无缘今亦例此无六道之名无四圣之名而有秘藏涅槃之名故言涅槃无名也。
△第四释假名文为七初引德王徴责为立名之由次加叶下明为缘假设三智度下引同四亦如下举例释成五是大涅槃下明今经三假相六当知下结前诸意七大论下引同。
四释假名者德王初云涅槃非名非相云何而言可得见闻不可见故无相不可闻故无名佛以佛眼佛耳尚不见闻况复下地及与凡夫而能见闻大悲方便动树训风举扇喻月能令机缘而得见闻其见闻者实无见闻而言见闻。
初又二先引经明无次大悲下释得名之意。
△次迦叶下明假设。
迦叶品云涅槃一名有无量名亦名无生无出乃至亦名甘露亦名吉祥凡列二十五种示其无量悉为众生而假施设文云如坻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无有因缘强为立名名为食油如经广说涅槃亦尔无有因缘强为立名名为涅槃。
又二亦先引经立意次文云下明为缘强立引物入实。
智度云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实非色心而言色心是法假施设于色心上更设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是受假施设于阴入界上更立张王李赵等是名假施设。
亦如揽色香味触是法假施设于四微上更作根茎枝叶等是受假施设根茎之上更立枫楠柹柏等名是名假施设。
△五明今经三假。
是大涅槃亦复如是强指此实法名为佛师是佛秘藏是法假施设于佛师上更复分别法身般若解脱三点是受假施设于三点上更立名字大般涅槃是名假施设或复呼为洲渚窟宅或复呼为乳麋妙味或复呼为醍醐上药或复呼为一阐提或复呼为一破戒明镜譬说虚空不可得无障阂如是岂非名假施设。
又二先释三假相次或复下出异名并可解。
当知从地狱以上至佛已还皆言安乐者悉假名也。
△七引同中二先引同。
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
△次所以下释意于中为八一为令达俗悟二空理次涅槃下明涅槃体遍三智度下引论遣执达真四此经下明今经依不思议以三称五但依名下明权引入实六涅槃亦尔下明新伊四悉以益物七假立有下余三名例八应说下结意。
所以设此假名者欲令众生知名非名名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常自有大品云菩萨菩萨但有字佛佛但有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
初又二先明性空次大品下明相空并可解。
△次文中。
涅槃亦尔涅槃不在法身文云法身亦非又涅槃不在般若文云般若亦非又涅槃不在解脱文云解脱亦非三德中各各求皆不可得三法合求亦不可得。
云三法中合求者以一德即三德故。
故智度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破缚若人见般若是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法身解脱亦如是譬如幻化物不可见而见见而不可见是事为希有。
此经名为微妙不可思议但假名字名此三身为秘密藏涅槃但假名字名此三般若为摩醯三目涅槃但假名字名三解脱名三点涅槃但假名字具足三法名大涅槃。
但假名字引导众生譬如空拳为喜小儿为引小儿为止啼儿为教黠儿其事办已散指舒拳拳无拳矣涅槃亦尔以新伊悦之以新伊引进之以新伊破之以新伊悟之是为假名四种利益得利益已宁复执名而起诤乎。
假立有名既尔假立无名假立亦有亦无名假立非有非无名亦如是(云云)。
△八结意者。
应说将跨来因缘(云云)又如治噎法(云云)。
应知当分跨节开权无非假名因缘引物人实如治噎法者只是假想耳。
△五释绝名为二先正次今以下料简。
初又二先述他解次将此下约教斥偏。
五释绝名者有人以无释绝亡有而存无无则不绝非今所用有人以离释绝言涅槃之中无有诸有此尚非小乘义亦所不用有人以灭释绝言灭诸烦恼悉无所有犹如火灭存于涅槃者经称是邪解邪难此岂可用邪有人引经云如大香象顿绝羁锁自恣而去。
初云无有诸有者无二十五有因果也。
△次文又二先非其偏。
将此释绝者此乃三修比丘偏叹菩萨所绝一边义未具足同上无名之意非今绝名也。
△次若言下约教以示绝遍于中自有四教。
初藏教为四初非其待对非绝次若知心下明贤位修绝三若入见下明圣位发绝四指此下结绝意。
若言语相逐对无说有乃至对有无说非有非无等待对不息言则不绝若以心分别介尔动念心起想即痴心亦不绝心既不绝言那得绝。
初云心起想即痴者谓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亦不绝者心为想因故。
若知心是攀缘三界攀缘三界生灭是无常苦空无我息此攀缘心无所得心绝故其言亦绝此乃修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真绝也。
若入见谛苦忍明发世谛死时名生不生身子云我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亦是解脱之中无有分别此则真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盖三藏绝意。
△四结意中。
指此一绝凡绝几许人法况复余邪。
云凡绝几许人法者谓三宗六宗外道小乘内外凡位人当教四门法及人空法空一切皆绝无不悉人真谛况复余邪者况通别之绝非古人所知。
△然入真下次明通教为二先斥藏梏。
然入真时绝出观不绝何者真俗异故一绝一不绝待对宛然云何名绝。
△次若能通下正释于中二亦先明贤位修绝次若空下明圣位发绝。
若能道远乎哉即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见色与盲等闻声与响等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分别者无所分别无绝无不绝而名为绝此亦方便道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初云圣远哉者谓道非远观五阴即真故体之即神者达心即理故。
若空慧相应入第一义豁然清净无能绝无所绝无绝者无绝法此通教绝名意也。
△此虽冥下三明别教为二亦先斥通所通非远次正释。
此虽冥真未冥中虽断通未断别净名云结习未尽华则着身下文云无明未吐回转日月如疟病者对界内说界外想通惑对别惑是则不绝。
初云如疟病者谓一日发一日不发已断通惑如发未断别惑如不发故以疟病譬之。
△次正释中二先贤位修绝。
若能以大涅槃心修行五行具十功德是时一向专求大涅槃行无复界内之心无复界内之说如是方便亦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未是冥中。
△次若发下圣位证绝。
若发中道所得功德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绝而今绝之盖是别教绝名意也。
即从向后修中入地证中不与声闻等六者亦应云不与方便菩萨共。
△然证绝下四明圆绝为二亦先斥别次正释。
然证绝之时乃同圆极而修时梯隥江河回曲何者发心不能遍法界故法界外更有法故不名绝法拙行不能行一行是如来行如来行外更有行故不名绝行非无上方便方便上更有方便非绝方便。
初云江河回曲者谓先空次假后中故尔法界外有法者中外由有空假及圆融三谛法故。
△次正释中三先明贤位次若谓开下圣位证绝三然诸经下引同。
初又二先明开三教四门入圆次是圆下明圆四门绝观。
初又五初引经立境。
若圆发心观大涅槃诸心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界独一法界故称绝法界又如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如来行外更无复行故名独绝行又如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尼俱耶洲直入西海犹如直绳是绝。
方便。
△次绝方便者下开藏入实。
绝方便绝者如经断绝一切疑网心故名为解脱三藏四门即是法界即如来行即上方便何者生死即是涅槃况声闻法生决定心宁起疑网。
△三通下开入实。
通教四门亦即法界共乘疑网断故。
△四别下开别。
别教四门即是法界菩萨乘疑网断故。
△五是明下结意。
是名断绝一切疑网之心名独绝解脱唯说一法界不说余法界唯思一法界不思余法界是为方便道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次圆四门中。
是圆方便亦有四门若谓一切法绝是法界唯一法界此约有门绝名也若谓法界尚无法界宁有其余此约空门绝名也若谓法界微妙一法即三法三法即一法此就亦有亦无门绝名也若谓法界不可思议此就非有非无门绝名也此皆方便道。
云一法即三法者谓三法宛然名亦有同一法界体无复三名亦无。
若谓开示悟入如以金鎞抉其眼膜二指三指了了分明是名究竟绝言言满法界而无一言心满法界而无一念是为圆教绝名意也。
△三引同中四先引大部证绝。
然诸经绝名其旨非一华严云如执虚空风如画虚空中说之已自难何况以示人净名云诸法不相待一念不住故又诸菩萨言于言文殊言无言净名杜口绝言。
△次善吉下引小圣及菩萨论证绝言。
善吉云我无所说不觉不得龙树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
今则无因得下正用此句证绝无也。
△三今经下明今经绝待之大。
今经云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云何小相从二乘所证乃至生死安乐皆是小相不因此小而名大也又云譬如有法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乃名为大涅槃亦尔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
△四当知下结正。
当知绝名涅槃其义显矣斯文甚多逗缘亦异不可一概。
△次料简中三先标列次云何下释三云何绝绝下重释绝。
今以四句料简谓不绝绝非绝非不绝绝绝。
云何不绝如前六道安乐等云何为绝如三藏通共等云何非绝非不绝如引四门等云何绝绝圆四门是也。
初二如文。
△三重释中。
云何绝绝绝能绝所故言绝绝从别教四门以下名为所绝从圆教四门名为能绝以能绝绝所绝能绝亦绝如前火木然于草已亦复自然当知绝名与无名为异义在此也故言绝绝。
云能绝亦绝者今所绝是绝所即法界岂更有能故云能绝亦绝又亦复自然者始从观行火木即与草木同然名观行绝。
△次总为五初标五重意。
次总结释名一章开为五重都是圆教四门意也。
△次若大涅槃下正释。
若大涅槃名真善妙有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此是有门义故作翻名同名释之若大涅槃空迦毗罗城空此是空门义故作无名释之若大涅槃亦色非色此是亦空亦有门义故作假名释之若大涅槃名为中道遮二边故此即非空非有门义故作绝名释之。
△三夫涅槃下辨异名。
夫大涅槃者尚非是一云何为四四者门也门以标理有种种名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
△四名字下引证。
名字功德品云涅槃是名其余称叹是则为字。
△五若尔下徴释。
若尔涅槃是总而当机立之为名三点等及余一切皆属于字若法身当机是总已复为名涅槃及一切物已复属字若尔更互无定虽复无定今既定以涅槃为名若定不定若总若别皆无待对悉是不可思议悉是大绝故名绝大涅槃也。
悉如文。
△大章第二释体为二先叙旧次今明下正释。
初三初约二谛释次古来下约三圣释三古来复下约三性释。
初又二先叙四家次有人下难。
第二释涅槃体先出旧解庄严云佛果涅槃出二谛外非真俗摄凡夫以惑因感果是浮虚世谛假体即空故是真谛佛果非惑因所感故非世谛不可复空故非真谛引仁王经云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住第十一萨云若地也开善云佛果涅槃还为二谛所摄体是续待二假故是世谛即此二假可空故是真谛佛果灵智亦复冥真也冶城秀云佛果涅槃非世谛是真谛微妙寂绝故云世谛死时名生不生龙光云佛果涅槃具相续相待二假即世谛乃即真之义而不冥真若冥真同顽境即无云智故非真谛也。
初自为四初庄严又二先正释次引仁王下引证如文余二师并可解四龙光中云顽境者二乘偏空名为顽境。
△次难中为四初正难破次论云下引证随非三肇意下判属外计非正涅槃四经云下证同谬执。
有人难此四解若佛果出此二谛外即应非有为非无为汝义中那云佛果一向是无为若为二谛所摄佛果应是亦有为亦无为若佛果是真谛真谛不可说于众生无用若佛果是俗谛佛果一向是有为此皆成论师说自相矛盾都不惬人情亦不称肇论。
初云都不惬人情者尚不惬世人情何得称圣法之论。
△次堕非中。
论云不可形名得不可有心知言之失其真知之反其愚有之乖其性无之伤其躯。
云知之反其愚者只是反成其愚耳。
肇意推之堕在四见佛法边外尚非小涅槃门况小涅槃体尚非小涅槃门体焉得是共别涅槃门体尚不是共别门体何得是大涅槃体耶。
经云是诸人等春阳之月乘船游戏失琉璃宝即共人水竞捉瓦石欢喜持出谓琉璃珠都非真宝是珠澄渟清净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虚空月形超然独远非众人所执亦非众盲所触。
△三约三聚为三先正释次有人下难三如是下结非。
古来复约三聚论涅槃体言佛地一向有心聚一向无无作聚色聚亦有亦无无粗色有妙色引经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六卷云妙色湛然常安隐(云云)又一解色是顽阂不可研进故佛地无色无无作唯有灵智独存经道色者能应为无穷之色又妙果显现义说为非色引文愿诸众生灭一切色入于无色大般涅槃又分别两界有色一界无色又四空无色者无粗色耳三界并有色界外变易则无色六地已还身在分段故有色七地已上身在界外则无色又七地是两国中间独有光影色八地已上则无色又言金心犹有色故经言意生身者虽无一期寿命但有念念生灭名为变易故言意生身身者犹有色也唯佛地无复色耳无作者金刚已前皆有无作唯金心无心无无作也。
初文为五初正辨三聚有无次又一解下明无色唯心三又妙下引证四又分别下约所依分别有无五作下释无作悉如文。
有人难此义若涅槃定有色应有长短质像须依食住处若定无色心无所依岂可有心而无色若色顽须离心是取相何意不离。
如是等释皆是妄语犹如盲跛见佛亦盲跛王语诸臣我库藏中无如是刀不须多难也。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上
音释
斌
(悲巾切)。
创疣
(创初良切与疮同疣疑求切赘也)。
睿
(俞芮切)。
赘
(朱芮切疣赘瘤也)。
薳
(羽委切)。
睑喁
(险疑检切喁鱼容切险喁鱼口上见也)。
歕沫
(歕铺魂切吐也沫音末涎沫也)。
寱
(研计切寐中有言也)。
掠
(力灼切夺取也)。
?
(居候切取牛羊乳也)。
窈
(伊鸟切深远也)。
邈
(墨角切远也)。
孱
(锄山切)。
瞆
(五怪切聋也)。
楠柹
(楠如占切梅也柹锄里切果木名)。
羁
(居宜切系也)。
鎞
(边迷切掠器也)。
抉
(于穴切剔也)。
膜
(未各切翳膜也)。
惬
(诘叶切快也)。
跛
(补火切足偏废也)。
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0656 涅槃经玄义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