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39 册 No. 0702 菩萨戒本笺要
No. 702
菩萨戒本经笺要
慈氏菩萨说
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第二译
北天目蕅益沙门 智旭 笺
○大文为三。初归敬述意。二正列戒相。三结示宗趣。初及第三。皆结集家所安。二正列戒相。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中。谶师于地持论。已先译竟。今更译出别行。故称第二译也。
○初中四。初归凭。二诫听。三喻赞。四劝持。
○初归凭。
归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卢舍那。此翻净满。恶无不断。故净。善无不行。故满。即修德究竟圆极。克证本性。具足三身。恒居报土。乃菩萨戒之大和尚也。十方金刚佛者。金刚道后证不坏性。亦是圆满报身。与卢舍那。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各遍法界。无碍无杂。非一非异。乃菩萨戒之同坛尊证也。慈氏尊者。梵称弥勒。于前则为地论主。于后则次当作佛。乃菩萨戒之羯磨阿阇梨也。将欲诵戒。故先归命敬礼以求加被。
○二诫听。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只此重轻学处。能断诸恶。即是摄律仪戒。能成诸善。即是摄善法戒。能益有情。即是摄众生戒也。
○三喻赞。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闇 戒如真宝镜
照法尽无遗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大明灯者。喻赞摄律仪戒。能断生死长夜一切恶业愚惑闇也。真宝镜者。喻赞摄善法戒。能照佛地一切功德智慧法也。摩尼珠者。喻赞摄众生戒。如如意珠。能雨一切圣财。普济九界贫穷苦也。
○四劝持。
离世速成佛 唯此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
应当勤护持
非离世。则不能度世。如岸上人。方可拯溺水人也。故华严经普贤常行。亦名离世间品。离世乃下化之本怀。成佛乃上求之夙愿。上求下化。惟此三聚净戒为最。可不精勤护持哉。初归敬述意竟。
○二正列戒相二。初明四重。二明四十一轻。
○初中三。初总标。二别列。三结问。
○今初。
诸大士。此四波罗夷法。是菩萨摩得勒伽。和合说。
波罗夷。此翻弃罪。犯此罪者。永弃佛海边外故。又翻极恶。正违胜妙善法故。又翻堕罪。堕在三涂受苦故。又翻重罪。过恶深重。不易悔除故。摩得勒伽。此云智母。善释诸法相义。能生智故。即指瑜伽师地论也。和合说者。同一住处。不相乖诤。乃可如法诵戒也。
问。梵网具明十重。此胡仅列四重耶。答。菩萨戒法。通乎七众。若优婆塞优婆夷。必已先受五戒。若沙弥沙弥尼。必已先受十戒。若式叉摩那。必已先受六法。若比丘比丘尼。必已先受具戒。万无单受此菩萨戒之理。是故通途根本四戒。已于七众戒中明之。此不重说。今但申明菩萨增上戒也。又此四戒。失许重受。若杀盗淫妄。犯者须见好相。故不与此同列。又杀盗淫妄。菩萨为众生故容开。如唐译本广明。今此四重。惟遮不开。故独列之。
○二别列四。第一自赞毁他戒。第二悭惜财法戒。第三瞋不受悔戒。第四谤乱正法戒。
△第一自赞毁他戒
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自叹己德者。扬己德以形他短。毁呰他人者。借人短以显己长。人己互形。欲令利养尽归于己。正违大菩提心。故犯重也。若贪心自赞而不毁他。或恚心毁他而不自赞。自在下文轻戒中摄。
△第二悭惜财法戒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众生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菩萨之道。常应财法二施摄取众生。自有财物。明其非乏财也。贫苦众生。明其非越理妄求也。有欲闻法。明其非不堪闻也。吝惜不说。明其非不知法也。悭吝鄙涩。不起悲心。正违大菩提道。故亦犯重。
△第三瞋不受悔戒
若菩萨。瞋恚。出粗恶言。意犹不息。复以手打。或加杖石。残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忏。结恨不舍。是名第三波罗夷处法。
一念瞋心。已违摄取众生之道矣。况口出恶言。身行打杖乎。身口加恶。已失慈悲心矣。况拒绝而不受忏悔乎。弃舍众生。故失菩萨法也。
△第四谤乱正法戒
若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
相似法者。实非正法。有似正法。譬如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此即名为谤菩萨藏。非必毁骂而后谓之谤也。又设毁骂。罪犹稍轻。以不能惑乱人故。说相似法。其罪更重。以最能疑误人故。而此炽然建立相似法者。凡有二类。一者若心自解。谓意见穿凿。邪悟发明。二者或从他受。谓领纳邪教。坚党邪师。此二并违出世正法。故犯重也。二别列竟。
○三结问。
诸大士。已说四波罗夷法。若菩萨。起增上烦恼。犯一一法。失菩萨戒。应当更受。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士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增上烦恼。谓上品贪。或上品悭。上品瞋。上品邪悟解也。犯一一法。谓四法中随犯一法也。失菩萨戒。谓失大菩提所感无作戒体也。应当更受。谓应深革前非。重复发起增上大菩提心。对治增上烦恼也。于半月中。设有犯者。未诵戒前。必应后露忏悔。既忏悔已。还得清净。故至正诵戒时。仍与不犯戒者同皆默然。以此默然而表清净。应恒如是持此戒也。问。设先有犯。忘而未忏。今诵戒时。方自忆知。为即出众发露。为仍默然。若出众发露。则不可结云默然故。若仍默然。则岂不犯覆藏罪耶。答。律有之矣。尔时设自忆知有罪。应向比座同意之人心口发露。俟事毕后。如法悔除。设无同意人可得。应作是念。待事毕已。当向清净比丘发露悔除。作是念已。虽默坐听。不犯覆藏罪也。初明四重竟。
○二明四十一轻三。初总标。二别列。三结问。
○今初。
诸大士。此菩萨众多突吉罗法。是菩萨摩得勒伽。和合说。
突吉罗。此翻恶作。即不净有作罪也。言众多者。下文虽列四十一条。而每条之中。事非一概故也。
○二别列四十一。第一不供养三宝戒(至)第四十一神力不折摄戒。
△第一不供养三宝戒
若菩萨。住律仪戒。于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庙。若法。若经卷。若菩萨修多罗藏。若菩萨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若不少多供养。乃至一礼。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是名为犯众多犯。若不恭敬。若懒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丘。常法供养佛法僧宝。
住律仪戒。谓已受得菩萨学处。不破。不舍。不狂。不乱。不病坏心也。佛在世及佛塔庙者。总举佛宝为所供境也。法者。金口所宣。经卷者。贝叶所传。菩萨修多罗藏者。别指大乘经典。菩萨摩得勒伽藏者。别指大乘论释。此总举法宝为所供境也。比丘僧者。出世仪表。住持胜福田相。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者。三贤十圣。影响神通。形无定准。志在菩提。此总举僧宝为所供境也。住戒菩萨。于三宝境。每一日夜之中。必应三业供养。身业极少。亦须一礼。口业极少。亦须一偈赞叹。意业极少。亦须一念净心。若并此极少供养亦不能修。则犯突吉罗罪。言众多犯。即上文所谓众多突吉罗法也。就此众多犯中。有二分别。一者是染污起。或翻重垢。应向人忏。二者非染污起。或翻轻垢。应自责心。入净心地菩萨者。若约通教。则是见地以上。若约别接通义。则是初欢喜地。若约实义。则是别初住。圆初信。断分别惑。位齐初果。故云如得不坏净比丘也。比丘若证初果。则于三宝及戒得不坏净。故名常以真法供养三宝。菩萨入净心地。应知亦尔。纵令身口不行礼赞。而心恒不违背佛法僧也(于佛得不坏净。宁舍身命。终不归于外道天神。于法得不坏净。假使以邪法窜入正法。能辨其邪。假使以正法混入邪法。能识其正。终不依于外道典籍。于僧得不坏净。见胜义及清净僧。恭敬亲近。见哑羊及无惭僧。怜愍摄护。不生憍慢及退堕心。终不依于外道邪众。于戒得不坏净。宁舍身命。终不毁犯所受诸佛净戒)。
△第二贪财物戒
若菩萨。多欲不知足。贪着财物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摄受对治(而无奈)。性利烦恼更数数起。
习所成性。各有偏重。如好财好色好名好食等。菩萨既知生平烦恼习性。何者最为猛利。必当断之。为断彼故。必于佛法起善乐欲。思惟种种方便。摄受而对治之。如多贪者。修不净观。多瞋者。修慈悲观等。若已勤修对治方便。而此性利烦恼更数数起。则是无可奈何。但当仍起胜善乐欲。则不名犯戒也。下文所云。为断彼故。悉皆仿此。
△第三不敬同法戒
若菩萨。见上座。有德。应敬同法者。憍慢瞋恨。不起恭敬。不让其座。问讯请法。悉不酬答。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若无记心。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乱心。若(我本)眠。(彼上座等)作觉想。(而来)问讯请法。(我实睡眠不知)悉不答者。是名不犯。若上座说法。及决定论时。若自说法。若听法。若自决定论时。若说法众中。若决定论众中。下礼不犯。若护说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调伏。(使其)舍离不善修习善法。若护僧制。若护多人意(不礼不答。皆悉不犯)。
先受戒者。名为上座。具持戒者。名为有德。同持菩萨净戒。名为同法。此等皆应敬之人也。憍者。恃己慢者。轻他。瞋恨者。心怀恼恚。乱心者。得心乱病。决定论时者。评论正法律时。余并可知。问。第一戒中。懒惰懈怠结染污起。今何结非染污起耶。答。住戒而不供三宝。其过则重。今不敬上中下座。但是别人。未是僧众。故其过稍轻。然设非染污起。若不责心悔除。亦能障菩萨戒。莫轻小罪。以为无殃也。
△第四不应供戒
若菩萨。檀越来请。若至自舍。若至寺内。若至余家。若施衣食种种众具。菩萨以瞋慢心。不受不往。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狂。若远处。若道路恐怖难。若知不受令彼调伏舍恶住善。若先受请。若修善法不欲暂废。为欲得闻未曾有法饶益之义。及决定论。若知请者。为欺恼故。若护多人嫌恨心故。若护僧制。
瞋心慢心而不受请。正违菩萨慈摄之道。故为应忏重垢罪也。狂。即乱心等病。
△第五不受施戒
若菩萨。有檀越以金银真珠摩尼琉璃种种宝物奉施菩萨。菩萨以瞋慢心。违逆不受。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舍众生故。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知受已。必生贪着。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受已。施主生惑。若知受已。施主贫恼。若知是物。是三宝许。若知是物。是劫盗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恼。所谓杀。缚。谪。罚。夺财。诃责。
是三宝许。犹言已许三宝。即是属三宝之物也。
△第六不施法戒
若菩萨。众生往至其所。欲得闻法。若菩萨。瞋恨悭嫉。不为说法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顺。威仪不整。若彼钝根。闻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闻已增长邪见。若知闻已毁呰退没。若彼闻已向恶人说。
问。此与四重戒中悭法何异。答。彼约上品烦恼。故犯重。此约中下烦恼。故犯轻。又据梵网。则加毁乃结重。今虽悭惜。未必加毁。故结轻也。
△第七不教悔罪戒
若菩萨。于凶恶犯戒众生。以瞋恨心。若自舍。若遮他令舍。不教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若忘(误故)遮他(令舍)犯非染污起。何以故。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他心。若护僧制。
慈以与乐。悲以拔苦。善人自知避苦求乐。恶人则但有苦无乐。故菩萨深起慈悲。譬如父母。虽等爱子。而于病者。尤偏怜也。
△第八不同声闻戒。此有二意。一者护众生戒。应须同学。不同则犯。二者少方便戒。不应同学。同学则犯也。
若菩萨。于如来波罗提木叉中。毗尼建立遮罪。护众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同声闻学(此指菩萨比丘。既为出家人。便应同出家法也)。何以故。声闻者。乃至(不过)自度。乃至(亦须)不离护他(欲)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而)学(诸比丘)戒。何况菩萨(自他兼利之)。第一义度(岂可反不学此比丘戒耶。此则应同不同。为有罪也)。又复遮罪(中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单)为声闻(人)建立者菩萨。(虽为比丘。亦)不同学此戒。何以故。声闻自度舍他。(所以)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可谓)菩萨自度度他。(亦)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菩萨为众生故。(当)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所。求百千衣(是为一)。及(彼居士等)自恣与(衣但)当观施主堪与不堪。(不拘多少。堪则)随施应受(是为二)。如衣。钵亦如是(是为三)。如衣钵。如是自乞缕。令非亲里织师织(亦如是。是为四)。为众生故。应畜积憍奢耶卧具坐具。乃至百千(是为五)。乃至金银百千。(为众生故)亦应受之(是为六)。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声闻遮罪。菩萨(比丘)不共(声闻)学(既已)住菩萨律仪戒(便应)为诸众生。若慊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此则不应同而同。为有罪也)。
(○慊。谦上声。与歉同。恨也。若作入声读之。则是快足之义。非今文意)。
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又翻别别解脱。通指大小七众戒法而言之也。毗尼。此翻为灭。又翻为律。别指比丘律藏而言之也。毗尼法中。有性罪。有遮罪。生罪者。纵使不受戒人。于世法中亦自有罪。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等是也。遮罪者。佛为出家弟子护惜讥嫌。遮令莫作。若违佛制。则便得罪。故亦名制罪也。是故菩萨比丘。须同声闻比丘护持戒法不得媒嫁。不得私作大房。不得在难处妨处作房。不得污他家行恶行。不得自畜长衣而不说净。不得离三衣宿。不得使尼浣故衣。不得求益衣价。不得求合价买衣。不得过六反索衣不得杂野蚕绵作卧具。不得作纯黑羊毛卧具。不得未满六年更作新卧具。不得坐具不帖故者。不得持羊毛远行。不得使尼染羊毛。不得卖买宝物。不得贩卖。不得畜钵求好。不得求织好衣。不得与衣瞋夺。不得畜含消药过七日。不得非时求用雨衣。不得回僧物入己。不得与妇女同室宿。不得与未受大戒人过三宿。不得与未受戒人共诵。不得向外人说他粗罪。不得向外人说所证法。不得与女人多说法。不得掘地。不得坏生草木。不得敷僧卧具不举。不得僧房不举卧具。不得强夺止宿处。不得牵他比丘出房。不得于重阁上坐脱脚床。不得覆房过三重。不得自往教尼。不得教尼至暮。不得讥论教尼。不得为尼作衣。不得与尼屏坐。不得与尼期行。不得与尼同船。不得因尼赞得食。不得与妇女同行。不得过受一食施。不得展转食。不得别众食。不得过二钵受饼麨饭。不得不作余食法。不得使他犯余食法。不得非时食。不得残宿食。不得自取食。不得索好食。不得自与外道食。不得不嘱授诣余家。不得食家强坐及屏处坐。不得独与女人坐。不得故使他失食。不得过受请药。不得观军阵。不得饮酒。不得水中戏。不得相击攊。不得不受谏。不得恐怖他。不得过洗浴。不得露地然火。不得戏藏他物。不得辄着净施衣。不得衣不坏色。不得故。恼他。不得覆他粗罪。不得授未满二十者比丘戒。不得发起诤事。不得同贼伴行。不得党恶见人。不得畜被?沙弥。不得拒谏难问。不得轻诃说戒。不得受戒而不知。不得违反羯磨。不得不与欲。不得与欲后悔。不得辄入宫阈。不得辄捉宝物。不得非时入村。不得作高床。不得兜罗棉贮褥。不得作骨牙骨针筒。不得过量作覆疮衣。不得等佛衣量。不得任尼代索食。不得学家受食。不得恐处受食。不得不齐整着衣。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乃至人持杖剑刀盖等不得为说法。如此二百五十戒中。但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其余二百四十四戒。悉皆同学。若不学者。仍同比丘结罪。以是菩萨比丘。不可谓是菩萨沙弥。菩萨优婆塞等故也。菩萨比丘既尔。菩萨比丘尼亦然。菩萨式叉摩那。亦须同学六法。菩萨沙弥。亦须同学十戒也。憍奢耶。此翻虫衣。即是蚕绵。但许为众生畜。不许自用。大涅槃经。明文昭著。大佛顶经。亦有诚诫慎之慎之。又菩萨比丘。虽云不同学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然亦同须说净。故地持云。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二师等。涅槃亦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也。荆溪辅行记云。有人言。凡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说净何为。今问。等非己财。何不任于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悲敬)而闭之深房。封于囊箧。实怀他想。用必招愆(犯盗)。忽谓己财。仍违说净。故知不说净人。深乖佛制。两乘不摄。三根不收。若此出家。岂非虚丧。缁门警训云。今时讲学。专务利名。不耻五邪。多畜八秽。但随浮俗。岂念圣言。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因结。现见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倘怀深信。岂惮奉行。
△第九住邪命戒
若菩萨。身口谄曲。若现相。若毁呰。若因求利。利住邪命法。无惭愧心。不能舍离。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断彼故。起欲方便。烦恼增上。更数数起。
身口谄曲者总明邪命之相。若现相者。或现奇特相。或现寒热等相。皆是身谄曲也。若毁呰者。或卜相吉凶。为人说法。或高声现威。令人敬畏。皆是口谄曲也。若因利求利者。或自说功德。或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则亦是口谄曲。或以物赠遗白衣或贩卖出纳求利。则亦是口谄曲。故总结云住邪命法也。不知尊重己灵。故无惭。不知仰希贤哲。故无愧。然仅云染污犯。不云失菩萨戒者。犹有菩提智愿不忘故耳。倘不悔革。必招秽果。
△第十掉戏戒
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作是因缘。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又不犯者。他起慊恨。欲令止故。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他疑菩萨慊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
△第十一倒说菩萨法戒
若菩萨。作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何以故。菩萨应于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说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厌烦恼。谓诸声闻。但为自利。菩萨不尔普为众生。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成就有漏。离诸烦恼。
谓声闻阿罗汉所习不染污心。乃是成就无漏。离诸烦恼。譬如水中莲花。是不为难。今菩萨所习不染污心。以普为众生故。须要成就有漏。而仍离诸烦恼。譬如火中莲花。是最为难也。设非百千万倍深乐涅槃畏厌烦恼。何能涉有漏而不起烦恼过患耶。倘不畏厌烦恼。则是以染污心受生死果。不久必当迷失大菩提道。其为倒说甚矣。然不名为波罗夷者。亦约下中品言之耳。若决起此增上执见。便是说相似法。谤菩萨藏。
△第十二不护讥嫌戒
若菩萨。不护不信之言。不护讥毁。亦不除灭。若实有过恶。不除灭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实无过恶。而不除灭。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诽谤。及余恶人(横生诽谤)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缘。生他讥毁。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讥毁(不除灭者。是名不犯)。
实有过恶。固宜改过除讥。设无过恶。亦宜远嫌避疑也。惟除外道恶人瞋狂谤毁。不可强除灭耳。
△第十三不折伏众生戒
若菩萨。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
△第十四瞋打报复戒
若菩萨。骂者报骂。瞋者报瞋。打者报打。毁者报毁。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第十五不如法忏谢戒
若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犯。令他疑者。即应忏谢。慊恨轻慢。不如法忏谢。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欲令作不净业。然后受者。不谢无罪。若知彼人性好斗讼。若悔谢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无慊恨心。恐彼惭耻。不谢无罪。
△第十六不受忏谢戒
若菩萨。他人来犯。如法悔谢。以慊恨心。欲恼彼故不受其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慊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
我瞋他而不受他悔。故前文结重。他犯我而不受其悔。故今文结轻也。
△第十七慊恨他戒
若菩萨。于他起慊恨心执持不舍。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十八贪心畜眷属戒
若菩萨。为贪奉事。畜养眷属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无贪心畜。
若无贪心。则必审己德行。堪为师否。既畜眷属能以财法二事善将护否。虽能将护。知彼依我果能增长出世业否。虽稍益彼果于自己修行无妨损否。倘不能自他两利。仍是为贪奉事耳。可不慎乎。
△第十九贪睡眠戒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二十世论经时戒
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论经时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经时。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见他聚话。护彼意故。须臾暂听。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第二十一不受师教戒
若菩萨。欲求定心。慊恨憍慢。不受师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知彼人作颠倒说。若自多闻有力。若先已受法。
夫欲求定心。必须咨承师教。然后可以依教修习。未有卤莽辄自进功者也。或疑师教繁细而不直捷故慊恨憍慢而不肯受。则其罪反重于懒惰懈忘。今之学人。可不慎哉。
△第二十二随五盖心戒
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五盖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惑也。贪欲盖者。正修禅慧之时。其心猛利思念五尘。不能暂止也。瞋恚盖者。正修禅慧。其心猛利思念怨家。不能暂忘也。睡眠盖者。正修禅慧。身心沉重昏昧。不能自持也。掉悔盖者。正修禅慧。三业散荡飘流。不能自安也。掉不名盖。由掉难摄而生于悔。悔如毒箭。能障禅慧。乃名为盖。疑惑盖者。复有三种。一疑法。谓此法未必能得禅慧。二疑人。谓师虽教我修禅慧法。自既未证种种禅慧。何必可依。三疑自。谓我根钝障深。安能修证种种禅慧。此五盖心。随起一种。便为大障。急须方便而开觉之。贪欲盖起。应观不净无常苦空。瞋恚盖起。应念实无我人等相。睡眠盖起。应当䇿励警觉经行。掉悔盖起。应当系心一处。渐令调伏。勿事追悔。疑惑盖起。应念佛所说法。决无虚诳。师虽凡夫。能说圣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树果。勿嫌枝曲。夙根难测。不可自弃。障无实性。不应自暴。
△第二十三取世禅戒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外道凡夫修六行观(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所得四禅四等四空。名为味禅。以其闇证无闻慧。地地生爱染。境界不分明故。若佛弟子。依六妙门。十六特胜等修之。不过借此对治欲散。令发出世正慧。非以此为真实功德也。倘乍得禅境而生味着。则与凡外何异。必当随禅受生。退失大菩提道。岂不险哉。
△第二十四毁声闻法戒
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
△第二十五背大向小戒
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一向修习声闻经法。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前戒毁声闻法。则大小俱失。故犯属染污。此戒弃大习小。则小为大阶。故犯非染污。观此二戒。则后世之自负大乘。不甘小节者。深违慈尊之训明矣。
△第二十六不习学佛戒
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聪明能速受学(佛经)若(已)久学(佛经)不(复)忘(失)若(已)思惟(佛经深)知(其)义。若于佛法(已曾)具足观察(已能)。得不动智(决不为外学所动)。若于日日常以二分(胜时)受学佛经。一分(劣时旁涉)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离许一分劣时旁涉外典。若复)善于世典外道。邪论(随书生见)。爱乐不舍。不作毒想(不知爱见二论过患)。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律云。为降伏外人故。日三时中。许一时读外书。然不得随书生见。夫欲伏彼。则不宜爱乐于彼。知其不能出离生死。则应作毒想矣。
△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非如来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或随顺他故谤(皆悉犯也)。是菩萨闻第一甚深义。(虽或)不(能即)生解心。(然)是菩萨应(于此甚深义。勉)起信心。不謟曲心。作(如)是(心而)学。(应自责言)我本不是。盲无慧目。如来(具足十力)慧眼。如是随顺(上根众生而作此第一义)说。如来(亦复更)有余说(以逗我等浅机之人。然则若深若浅。皆是佛说。皆是慧眼应机之法我今)。云何(妄自)起谤。是菩萨(若能如是)自(知退)处(于)无知处(而于)如是如来现知(现)见(之)法。正(念而)观。正(信趣)向。(是名)不犯(以)非不解(而便起)谤(故不犯也)。
甚深义者。事理皆超情离见也。真实义者。全事即法界理。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如所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是也。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者。全理成希有事。重重含摄。不可穷尽。如所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是也。以要言之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虽不即解。亦应仰信。不可辄生诽谤也。寄语来哲。特宜慎此。
△第二十八叹己毁他戒
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自叹己德者。虽有实德。而贪心故叹也。毁呰他人者。虽有实过。而恚心面毁也。贪故叹。恚故毁。二事决不并起。故各结轻。若以贪心自他相形。即犯重矣。惟以佛法与外道相形。则是摧邪显正。故不犯戒。又或方便调伏众生。令舍彼恶。学己之善。故亦不犯。又或因于赞毁。能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则亦不犯戒也。此须真实知机。非可滥引为例。
△第二十九憍慢不听法戒
若菩萨。闻说法处。若决定论处。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听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无力。若彼颠倒说法。若护说者心。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若多闻若闻持。若如说行。若修禅定不欲暂废。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不往者。皆不犯。
△第三十轻毁法师戒
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毁呰。但著文字。不依实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说法之人。自有文义俱妙者。自有义妙而文粗者。自有文美而义浅者。故听法人。但当依义。不当依文。倘因文粗而生嗤笑毁呰。其过深矣。
△第三十一不同事戒。菩萨有四摄法。摄取众生。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今即同事摄也。
若菩萨。住律仪戒。见众生所作。以瞋恨心。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先许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若性闇钝。若护多人意。若护僧制。不与同者。皆不犯。
是中兴利田业牧牛等事。则唯是在家菩萨应同。若行路和诤吉会福业等事。则出家菩萨亦应同也。不犯有十二种。各一若字为句首。可知。
△第三十二不看病戒(此中兼明不看贫苦)
若菩萨。见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无力。若教有力随顺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属。若彼有力自能经理。若病数数发。若长病。若修胜业不欲暂废。若闇钝难悟。难受。难持。难缘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看他)病(有犯不犯。看他)穷苦(有犯不犯)亦尔。
难缘中住。唐译云。难于其中缘心而住。谓闇钝之人。虽复系心一境。难得心住一缘也。余并可知。
△第三十三不谏恶人戒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慊恨心。不为正说。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为正说。于我憎恨若(为正说。必)出恶言。若(为正说。必)颠倒为。若(彼与我总)无爱敬(说必不受)若复彼人性弊?戾(不可与语。○?。力董切。不调也又平声。多恶也。又去声。性恨也)。
能招现报。名为今世恶业。能招生报后报。名为后世恶业。又杀盗淫妄等。名为今世恶业。愿求人中天上五欲长寿而修施戒禅等。名为后世恶业。前之恶业。由于异熟果愚。应为正说世间因果。后之恶业。由于真实义愚。应为正说出世因果也。
△第三十四不报恩戒
若菩萨。受他恩惠。以慊恨心。不以答谢。(所谓不以)若等若增酬报彼者。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第三十五不慰忧恼戒
若菩萨。见诸众生有亲属难。财物难。以慊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说。
△第三十六不施财戒
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给施。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
虽不给施。亦不加毁。故仅结轻。又或中下品悭。非上品悭。故结轻也。不犯有六种。并可知。
△第三十七不如法摄众戒
若菩萨。摄受徒众。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菩萨若自乐远离行。不收徒众则已。苟受徒众。必当以二事将护。所谓以法。以财。法者。如法教授戒定慧学。财者。衣食等四事供给也。犯不犯并如文可知。言外道窃法者。本是外道。诈为徒众。意在盗取正法以附邪宗。向由未具他心天眼。误摄受之今既不能令其调伏。不以财法将护。亦不犯也。
△第三十八不随他戒。此即四摄法中。第三利行摄也。普贤十大愿王之中。名为恒顺众生。当知众生有事。我往助之。名为同事。众生求愿。我应许之。名为随他。
若菩萨。以慊恨心。不随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第三十九不随喜功德戒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慊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诸患故(所以不说不赞。不犯)若实功德(之)似(而原)非功德。若实善说(之)似。(而原)非善说。(所以不说不赞。不犯)若为摧伏外道邪见。(所以不说不赞。不犯)若待说竟(方乃赞叹唱善)。
若实功德二句。据余译文。应正回云。若似功德实非功德。若似善说实非善说。方于文理俱顺。今是译人回文不尽。然不敢改。但添字释之。则意自显。
△第四十不行威折戒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而)不诃责。若(但)诃责(而)不折伏。若(但)折伏(而)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多起慊恨。(故置不诃责折伏罚黜。所谓默摈法门)。若观时(然后诃责折伏罚黜)。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故不诃责折伏罚黜)。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故不须诃责等)。
罪有三等。小者应诃责。中者应折伏。大者应罚黜。又误犯则容可恕。故犯则应诃责。诃责不改。则应折伏。折伏不改。则应罚黜。若眷属情重。或受彼利养而姑恕之。皆名为染污心。皆犯染污起也。
△第四十一神力不折摄戒
若菩萨。(既已)成就种种神力。(则于)应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知)彼众生(设见神力。则必)更起染着。(或令)外道谤圣。(或反)成就邪见(故不恐怖引接。)一切不犯。(又)若彼(见神力则必)发狂。若(彼由神力而)增苦受(故不恐怖引接。不犯)。
已成神力菩萨。尚尔有犯。所以戒波罗蜜。非佛地不能究竟满也。二别列竟。
○三结问。
诸大士。已说众多突吉罗法。若菩萨。犯一一法。应作突吉罗忏。若不忏者。障菩萨戒。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士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于此众多法中。随犯一法。即应忏悔。若不忏悔。虽不失戒。而能障戒。如尘障镜。如云障日。不能显明菩萨道也。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苟数数违犯。不生厌离。积轻成重。亦能失戒。具如羯磨文中所明。可不慎哉。二正列戒相竟。
○三结示宗趣三。初结指戒法功能。二劝示护持心要。三结显护戒利益。
○今初。
诸大士。我已说菩萨四波罗夷法。众多突吉罗法。此是弥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说。(即此)律仪戒。(便是)摄善法戒。(便是)摄众生戒。此诸戒法。能起菩萨行。能成菩萨道。
起行。则万善庄严。缘因佛性力也。成道。则一性圆极。了因佛性力也。并由此戒。戒之功能大矣哉。
○二劝示护持心要。
诸大士。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善护持。若护持者。不起像法。法灭尽想。
由发大菩提心。方得菩萨净戒。由护菩萨净戒。方成无上菩提。更相由藉。不得暂离也。像法末法。自是众生妄见分别耳。既欲护持菩萨妙戒。必须深观法性常住。如佛在世。等无有异。所谓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安得起于像法法灭尽想。而姑自宽恕哉。
○三结显护戒利益。
能令像法实义炽然。能令正法永不灭尽。心得止住。自成佛法。教化众生。常无劳倦。善业毕竟。速成佛道。
言若护持此戒。则能令像法之世。实义仍得炽然。犹如正法住世不异。能令如来正法。常住在世。永不灭尽。以恒安住真法。故心得止住。自能成就佛法。此自利毕竟也。即以此教化众生。则有善巧方便。故常无劳倦。此利他毕竟也。心得止住。是律仪戒力。自成佛法。即摄善法戒力。教化众生常无劳倦。即摄众生戒力。由三聚戒。令成二利。故善业无不毕竟坚固。速成佛道何疑。甚矣护戒之利益大也。
菩萨戒本经笺要(毕)
No. 702-A 跋语
予囊寓九华时。述梵网合注。已将此戒本经所有开遮持犯。尽会入于十重四十八轻中矣。比因半月半月诵此戒本。犹有未解其文义者。坚以笺释为请。予恐犯重繁过。辞之再三。复更请曰。末世钝根。或不能遍阅合注。何不曲顺时机。令诵者略知大意。庶不堕无知罪乎。于是黾勉笺其最切要处。以便初学。若夫菩萨比丘。自应遍学大小律藏。即菩萨沙弥及优婆塞。亦应广学大乘经律。岂容守此一滴。而遗弃法海哉。
辛卯夏日蕅益智旭书于长干精舍
0702 39.P0180 菩萨戒本笺要(一卷)〖明.智旭笺〗
- 说明
- 分类:09.中国撰述·释律部
- 点击数: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