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44 册 No. 0749 佛说斋经科注
No. 749
佛说斋经科注
吴 优婆塞 支谦 译经
明 求寂男 智旭 科注
将释此经两番玄义一附文二跨节一附文者略如菩萨戒义疏先出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简释名者此据在家二众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为八关戒斋或开为九今合为八以不杀等名戒不非时食名斋而题独称斋者举别以该总举体以称支也复次斋亦名戒佛所制故戒亦名斋齐三业故身齐则无秽恶口齐则无诸过心齐则无烦恼诸漏夫一日一夜秉志虔诚内以五念净其志意外以八支束其身口三业道净出世正轨此则因缘所生义也内不见有受斋之我外不见有授法之人中亦不得所受之法而一心修习不懈不退无有犹豫此则即空义也依此斋法遂有十界因果不同所谓或信不信或受不受或持或毁或著相受持或离相受持或但自为或为众生或不究竟或令究竟此则即假义也一日一夜性非分剂八支五念体是法界能持所持若事若理当体绝待举一全收故曰斋之为言齐也海印炳现横遍竖穷更无一法而不周备乃名为齐此则即中义也欲令易解作此次第分别得意为语因缘即中空假亦然佛说及经具如常释第二出体者正以不非时食而为斋体余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舍家业眷属缘累故令于六斋日受此八关戒斋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以斋为体则简下非终身五戒上非沙弥十戒据此所受一日一夜戒之与斋亦发一日一夜无作善色以从清旦秉受之后法尔止恶行善法尔出生无漏功德故也第三料简者有六种人得受此斋谓菩萨近事男女若年三月六不受此斋得失意罪半满诸戒及但三归近事男女于年三月六应受此斋作出世因八部鬼神及畜生解语者亦得秉此斋法冀脱苦轮有九种人受不成斋谓受菩萨戒而根本破者及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破根本戒者及受此一日一夜斋法而破根本四重戒者皆不堪受或依大乘忏悔得见好相仍任更受也受此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
二跨节者复为五重谓单法为名实相为体出世正因为宗生天泥洹为用置毒酪中为教相初法为名者所谓斋也斋是齐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名为齐迷此一心上齐诸佛故杀盗淫妄饮酒嗜食耽染五尘不知惭愧迷此一心下齐含识故于平等法中生自他想起爱起见着我损人迷此一心全体中道故或犯事杀或犯理杀或犯事盗或犯理盗淫妄饮食华香乐座无不皆然致成十界因果差别今了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尸波罗蜜八支五念若事若理具足清净遂令身口意业契会中道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名之为斋文云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乃至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此之谓也次实相为体者原此一经出自阿含应同三印若无三印便成牧牛及尼犍斋繇有三印成佛法斋而今既秉法华开显至教须知三印实惟一印以生死涅槃无二体故若历法广明者不杀戒护念一切体是无缘大慈不盗戒无所损恼体是无缘大悲不淫戒清净无染体是离垢梵行不妄语戒正直诚信体即真如不饮酒戒心无放逸体即灵智不着香华戒离诸伪饰体是清净庄严不歌儛戒寂诸喧掉体是禅那不好床戒离憍慢意体是诸法空座不非时食戒中道之外更无所须体是究竟种智念佛者体即般若念法者体即法身念众者体即解脱念戒者体是三聚亦即三德念天者体是第一义谛一日一夜体亘古今如此皆是实相异名故直以实相为正体也次出世正因为宗者世有三种一同居世间二方便世间三实报世间持即空斋是出同居正因持即假斋是出方便正因持即中斋是出实报正因也次生天泥洹为用者生天是近果泥洹是远果复次有果报天净天第一义天持此斋者悉得生之有圆净泥洹方便净泥洹性净泥洹持此斋者终皆得之次置毒酪中为教相者如初为提谓说五戒法已多密悟无生法忍此胡不然况今行者秉法华意而受此斋安得不于斋中具佛性住秘藏耶是事可知无俟广说也。
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初证信二发起今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
证信有五句一闻二法体三时四主五处所略无同闻凡受斋法或至僧伽蓝中或请一师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
△二发起。
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在家二众俱应受斋今丞相母为发起者女人役役家业秉受尤难举难以显易也又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维耶未见翻译彩衣者在家常服既无妨于八支故不特制坏色若已受菩萨近事戒畜无缝三衣者于斋日应得着之。
△二正宗分二初扣机二正示初中二初佛反扣二当机请今初。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
辈者类也斋法是同只繇秉受心异遂成三别不可不审择其所乐盖志乐爱见正法亦邪志乐大明福乃无极。
△二当机请。
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
△二正示二初列名二各释今初。
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依爱同于牧牛依见同于尼犍断除爱见而修八支五念名为佛法也尼犍此云离系外道之名。
△二各释二初略释二非二广释一是初中二初释牧牛斋二释尼犍斋初中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牧牛斋者。
△二释又二初喻二合今初。
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
喻此日虽从佛法受斋而不持心八支不习学五念乃悬想次日五欲犹如牧牛者悬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愿未来人天受乐皆如牧牛。
△二合。
若族种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
虽受斋戒不思出世八支五念法门繇堕爱网故如牧牛。
△三结。
不得大福非大明。
夫一日一夜斋戒之法本是出世正因而心期五欲爱网自缠譬如以摩尼宝仅贸一衣一食故不得出世大福繇无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结判云非大明也。
△二释尼犍斋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尼犍斋者。
△二释又二初正释二出过今初。
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
为者向也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诸神拜不知归向三宝故也然不敢为恶等虽不遍列八支大意亦与佛戒相似故下方正出其过。
△二出过。
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
夫既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则与佛法何异而仅称尼犍斋者非但为其不知归凭三宝良以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故也贵文者致饰于外以图悦人耳目贱质者不知真修实诣反本还源也直念真如名为正心不脱见网名无正心见惑既纡爱习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然外道所以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者良繇不知三宝出世法门今虽归凭三宝而不图出要仍复贵文贱质当知同彼外道尼犍若细分之应作四句一者不归三宝贵文贱质即真尼犍二者不归三宝质直好义即此土儒宗只因未逢三宝法门故不归凭未有质直正心之士遇三宝而不归者也三者归向三宝质直正心即是真佛弟子四者虽归三宝贵文贱质即是附佛法之外道以例推之受戒者贵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诸业未必微细清净演教者贵彰弘法之名而修证要途未必精彻明了参禅者贵彰机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穷源极底修忏者贵彰音声仪式之名而事戒理观未必深谙力行皆尼犍流类耳若约教论文论质及论正心则九界皆名尼犍。
△三结。
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谓虽受佛斋而如彼之贵文贱质无有正心则似置醍醐于毒器何能养人非出世福慧也。
△次广释一是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佛法斋者。
△二释中二初八戒次五念初又二初示日期二释戒相今初。
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
道弟子谓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从但三归至菩萨戒在家二众俱得此名月六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视世间之日受斋修福功倍余时不言年三长斋月者月斋稍难容可随力日斋最易尤应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亦应受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华歌仙为二则第九不非时食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或者难曰为善去恶理应相续若但制六日则余日便可为恶若余日为恶待天神巡视而后修善不几为小人之掩不善而着善乎君子视之已见肺肝谓天神而可欺乎答曰夫受六斋者非谓平日便可为恶也大戒五戒秉之终身八关戒斋加于六日譬如列国诸侯平日何尝不修政布德士农工贾平日何尝不勤职务业迨夫巡狩省试之期亦必倍加警饰故梵网有不敬好时之戒而善生经中亦制不受六斋得失意罪良有以也此为菩萨增上功德亦为近事种出世因下乃旁为一辈多罪众生虽不能相续修善亦使之暂离恶业倘驯而致之萌孽渐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为牛山美木耶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斋戒亦如是矣纵令上根者少而日月至焉亦犹愈于晧亡不反者也故知如来立法普利三根或不远而休复或频厉而无咎或与进而不与其退与洁而不保其往顾受者自审何如耳。
△二释戒相八第一杀戒至第八非时食戒第一杀戒。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释此戒相各为三意一因缘二约教三观心因缘释者夫众生习性各有所好喜长时者为说长时或尽形寿或尽未来喜短时者为说短时或一刹那一念一日七日一年等今言尽一日夜即是随乐欲说夫八支净戒虽则甚易亦复甚难尽一日夜则虽难而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则虽易而难故以一日一夜而为分剂不减不增人可信受信受即皆欢喜世界悉檀也善法易成则善心必生为人悉檀也制有定限罔敢亏违则恶意必灭对治悉檀也涅槃名日生死名夜涅槃即生死名尽一日生死即涅槃名尽一夜日夜俱尽生死涅槃两不可得则坐断三世豁然入理第一义悉檀也持心如真人者阿罗汉翻无著亦翻不生亦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圣果而持心如之以凡如圣人所乐闻世界悉也如圣成就善法即为人益如圣不作诸恶即对治益我如真人如一如无二如即入理益无有杀意者犹如真人永断杀习此总标也慈念众生别明行善不得贼害等别明止善念欲利安申明行善莫复为杀申明止善止行二善名为诸佛清净之戒今以一心而修习之故得名为持心如真人也次约教释者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则有日月岁劫之殊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是中无我我所藏教意也日无出没昼夜性空通教意也时既性空故可延一日以为永劫亦可促永劫以为一日令诸众生各别知见别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刹那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不见有法出于一日一夜之外名尽一日一夜圆教意也断尽见思名为真人不杀生缘成生缘慈名清净戒藏教意也见思如虚空不可得名为真人不杀法缘成法缘慈名清净戒通教意也断尽三惑名为真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着我缘次第成就三慈名清净戒别教意也三惑之性即三般若体惑成智名为真人不动佛性成无缘慈名清净戒圆教意也三观心释者先观心因缘夫长时短时悉惟是心心谓是长则短时亦长如黄梁未熟已过名阙心谓是短则长时亦短如斧柯已烂未终一局了知长短惟是自心则能随意建立长短是观心世界悟长非长故无量劫中习行诸度不生懈倦是观心为人知短非短故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不敢放逸是观心对治长短皆是法界无复长短可论尽一日一夜即是尽生死涅槃之本际是观心第一义也观心本自可为真人发意如之是欢喜益成就善种三业似圣是生善益观心远离垢秽不与圣违是灭恶益观心成就圣道实无圣道可得是入理益次观心约教者观心无我我所时劫亦然爱见则断如于真人藏教意也观心犹如虚空性不可得时劫爱见皆同虚空如于真人通教意也观心假名无量时劫差别亦复无量智断证得亦复无量如于真人别教意也观心绝待体是法界时劫惑智无非法界如于真人圆教意也观一念心具足半满权实诸法无欠无余安得不约观解申此八支五念之实义耶。
△第二盗戒。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三释例前可解下皆仿此无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欢喜等四句具四悉意欢喜即世界自手即为人生他善故洁净即对治远离恶故恭敬即第一义观生如佛故次不望句即行论止谓与时无有望今报后报心也欢喜四句是却悭心不望与句是却贪心悭财悭法贪有贪空贪二边贪中道等悉皆却除是名诸佛清净之戒。
△第三淫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淫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梵行者四禅四等也不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淫名贪染染男女染味禅染偏真染幻有染但中诸意悉无名无淫意人间房室色无色界房室有余房室果报房室皆悉不念名为不念房室知禅即空即假即中成就生缘法缘无缘慈等名为修治梵行心外取法皆名邪欲九界善恶漏无漏法皆名为色一切不贪名清净戒也。
△第四妄语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妄语意总标永离四过思念至诚即无未得言得诸愆安定即不绮语徐言即不恶口不为伪诈即不两舌心口相应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可以思得。
△第五饮酒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不饮酒句总标离众失也醉及迷乱皆饮酒必招之过失志放逸则饮酒之流类也充类至尽于三土六尘咸无放逸方名清净戒耳。
△第六香华歌儛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儛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色声香触等尘乃六情诸根所安今关闭六情专求出要故不着不传不为也例而推之迦叶闻琴起舞犹是界外思惑未除必三土香华歌儛皆悉不着不为方名清净佛戒。
△第七高广大床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高广严饰名为好床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以例推之有法可倚可着皆名床卧证诸法空无住为住斯名清净戒矣。
△第八非时食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中日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此正名斋例须三释初因缘者佛真法身非俟食养应身同人示资饮食日轮当午慈哀受供十方善逝咸然三世如来一辙顺诸佛法人所乐闻世界悉也以时受食资身辨道身无病苦心得安间为人悉也离舌端贪嗜之过无数数营理之烦减食节身淫意渐薄对治悉也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无所需第一义悉也约教者随界随洲用人间法一线若过禁不复咽藏教意也时虽本空如幻分别午食尚无味着过中岂更贪求了即空故不起犯心通教意也依破斋故出生三恶趣果依持斋故出生善道及三乘果誓以此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庄严中道趣会极果别教意也中道即是法界一止一作亦皆法界午前而食愿令法界众生咸得契会中道午后不食愿令法界众生永不迷背中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圆教意也观心者根尘相对皆有食义如眼以睡为食耳以声为食等若堕聪黜明便成断灭见网若寻声逐色又复流浪爱河今云时食则但缘现量复云少食则无所贪求既不永乖物情亦不令他憎恶即观心世界法食资神即观心为人断非法食即观心对治契会中道即观心第一义也六尘无我我所非断非常名为中道心不缘断常非法之食名不过中藏教观也六尘性空如幻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心不缘有无二边之食名不过中通教观也六尘各各互生诸法具造十界而性非十界迥出二边名为中道心不取生死涅槃二谛之食名不过中别教观也六尘体即法界具足百界千如随举一尘一切法咸趣此尘是趣不过不于此一尘外别有少法可得名不过中如一尘一切诸尘亦复如是如一切尘一切诸心诸法诸假名等亦复如是无不当体即中不见有法出过于中名不过中圆教观也如此诸观皆依不非时食而为事境若无事境理观不发故荆溪云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验知此观孤虚无本既亏观境观亦安从噫可以思矣。
△次五念二初标徴二解释今初。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
△二解释五初念佛至五念天初中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
示念境中略明十号若知十号功德则知佛位一切高广功德亦须略以三释明之初因缘者如世间圣贤亦多嘉号聪明睿智神圣英哲等如天帝释有千名字随德立号令众乐闻广则具如杂华名号品今略举通号十种以彰具德世界悉也若闻如来十号能生世出世间种种善根为人悉也十号威德能令闻者破狭劣心破轻慢心敬仰畏惮不敢萌于恶意对治悉也一一名号实义相应闻名识义不复远求第一义悉也梵语多陀阿伽度此翻如来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约法身释也若云如法自性来成正觉即约报身释也若云乘如实道来度众生即约化身释也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至真为世福田故名应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繇冥真故堪作世祐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今翻等正觉等即遍义具明差别法门名之为等此异二乘深知无差别性名之为正此异凡外也具足三明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为善逝世间父亦名世间解自己解脱能解世间如长者自出火宅能令诸子出火宅也一生补处犹为有上位极妙觉更无过者名无上士经法御亦名调御丈夫具丈夫法乃能说经调御众生也六道以天人为胜又三乘圣众皆在人道天中佛为天人师范即九界同秉教诲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号曰佛不言世尊者十号具足即是世间最尊举别而略总也次约教者偏真无去来相证于偏真以此度生为如来等知世间诸法正知出世涅槃为等正觉具知过现未来为明行足超脱三有名善逝脱六凡之缚为世间父在四果支佛之上为无上士说九部十一部十二部经诠生灭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之导为天人师自觉偏真亦以偏真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藏教义也生死即真空涅槃故无来去证于即空以此度生为如来真不异俗故等俗不异真故正为等正觉观过未现在性空寂灭不可得为明行足即三有而不着三有为善逝解脱六凡二乘之缚为世间父在三乘九地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生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方便之导为天人师自觉即真亦以即真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通教义也中道迥出二谛故无来去证于中道以此度生为如来等知二谛正知中谛为等正觉极过去际尽现在际穷未来际悉见悉知为明行足次第超出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国土为善逝解脱六凡三乘之缚为世间父在十地等觉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量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方便实报之导为天人师自觉三谛亦以三谛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别教义也中道遍一切法故无来去证于圆中以此度生为如来觉第一义谛即二谛名等觉二谛即第一义谛名正为等正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皆入三世而无往来于刹那际三昧中示现劫海成菩提事八相之中复具八相不可思议为明行足三种国土无非寂光为善逝解脱十界苦集为世间父在四十一位法身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作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四土之导为天人师自觉不思议一实谛二谛三谛四谛亦以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圆教义也观心释者观此现前一念之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非有青黄长短等相去来现在求不可得而了了明明数数生起是为如来此心既无方隅相貌过现未来则本无幻妄是为至真此心遍知一切诸法无有一法可喻此心为等正觉此心无始无终亦无边际为明行足此心遍造十界而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是为善逝此心不被十界之法所缚而能出生十界诸法为世间父此心能等一切诸法而无一法能等此心为无上士此心具足觉观语言之道一心晓训余心心所为经法御此心能天能人而非天人之所能为为天人师此心法尔灵知不昧觉了自他无有不尽故号曰佛初观此心具足十号上等诸佛庆己庆他即世界益观心具足十号成就善根功德即为人益观心具足十号破坏见爱无知无明即对治益观心具足十号一具足一切具足究竟平等不减不增即第一义益约因缘所生法观则此心具足藏教十号约即空观此心具通十号约即假观此心具别十号约即中观此心具圆十号也。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
佛既有四教三身十号之不同念亦有四教念自念他双念自他之差别若欲委知具如大佛顶经势至圆通文句(云云)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乐佛业即是行善于止善中略举破坏三毒言恶意者即是贪染五欲之毒三毒有正有习正习悉除所谓千年闇室一灯能破也念法门能除愚痴念实相能除恶意念相好能除怒习此犹对当为语尽理言之念念皆除三毒正习于行善中善通因果佛惟在果言善心自生者生离欲心生出世心生下化心生上求心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言思乐佛业者三聚净戒是佛业百八三昧是佛业三智五眼是佛业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佛业安住真如是佛业同流九界是佛业诱化一切是佛业依藏教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除同居三毒正习生离欲及出世心思乐藏教果佛种种妙业依通教三种念佛除同居方便三毒止习生出世及下化心思乐通佛妙业依别教三种念佛除同居方便实报三毒正习生下化及上求心思乐别佛妙业依圆教三种念佛除四土三毒正习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思乐圆佛妙业问寂光那有三毒正习答此约分证寂光言也此文亦具四悉檀意念佛即世界三毒除即对治善心生即为人乐佛业即第一义也。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
麻油澡豆除秽之物喻四教念慧皆除惑之具也依于一体三宝而有住持三宝于三宝中佛宝最尊喻之以头当知住持佛宝即吾自体佛宝也垢浊既除头则清净念佛功成佛性显现矣。
△三法合。
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信好。
繇受斋故念佛繇念佛得成斋自净即令众人信好可见自利为他之本所以君子求诸己也。
△二念法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
佛法无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终修证途辙故独举之分为七科一四念处谓身受心法为所观境二四正勤谓繇念处观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除灭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于中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成无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谓信等增长能破五障六七觉支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调摄其心不沉不浮而入见道七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安隐在道中行此三十七品四教名数皆同而观慧各异复各有竖入横具之不同此能运载三土众生到三涅槃故为三世间明所应具足不毁思念勿忘也。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
念四教法除四土三毒正习等例前可解。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
受斋则以法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净幻成三惑垢浊垢浊既除法身显矣。
△三法合。
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三念僧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今但言众者以四双八辈法尔具足事理二和故也律中明僧有四种一无惭僧谓破戒者二哑羊僧虽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净僧谓内外七贤及持戒凡夫四真实僧谓四双八辈今令念真实僧故言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也恭敬约意亲近约身受教约口十六心满初登圣位名得沟港犹云预流即须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沟港证者谓无间必当证沟港道即须陀洹向断欲界思六品名得频来犹云一往一来即斯陀含果断五品时名受频来证者即斯陀含向断欲界九品思尽名得不还犹云不来即阿那含果断八品时名受不还证者即阿那含向断三界惑尽名得应真谓与真谛常相应故即阿罗汉果进断非非想思名受应真证者即阿罗汉向合为四双分为八辈辈者类也具足智断故名丈夫性遮清净无作体不可坏名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为定成见四真谛名为慧成于有为诸行得解脱名为度成文缺度成二字分别解脱因果不谬名为度知见成具慧行入正位名为圣德具行行满足功德名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证五分法身阿罗汉果是满证五分法身也当为叉手结成能念举叉手以摄三业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结成所念举福田以显德行也然在家菩萨受斋念众于真实僧固应三业精勤于清净僧亦应礼拜供养即哑羊及无惭僧尤不应轻慢毁辱如象王罗刹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何况归依三宝自称近事净行者乎十轮明训昭若日星投鼠忌器世法可喻思之慎之又此四双五分且约藏教为释衍门则观慧虽殊断证无别别圆须约界外见思法性五阴以辨人法故知言虽在小义实该大又观心僧宝者此心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名须陀洹此心刹那生灭名斯陀含此心灭已无朕名阿那含此心四性不生名阿罗汉此心性无染污为戒成此心性不动摇为定成此心性不可昧为慧成此心性非有为名度成此心遍知有为无为诸法名度知见成乃至历四教明观可以意得。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众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
喜心即善心也余例前可知。
△二喻显。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
淳灰亦譬四教念慧僧宝属解脱德故以衣譬即所谓解脱服也又是惭愧庄严又是寂灭上忍性具僧宝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则解脱清净众德庄严柔和善顺矣。
△三法合。
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四念戒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
佛戒有七众九众大小两门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据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具摄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总诫云一心奉持也不亏不犯即木叉戒不动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亏不犯不动即摄律仪戒不忘乃至后无所悔即摄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摄众生戒又不亏谓护持四重根本无亏即根本业清净戒不犯谓其余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无犯即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不动谓不被欲界粗獘五尘所动即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忘谓正念现前故能善自安立谨慎护持设为有智慧者之所举问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后无所悔即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不以有望谓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权乘诸位能等教人谓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无上菩提即回向具足无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关戒斋为所缘境于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无欠无余则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无量功德之藏斋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斋戒是趣不过是名为念戒也一日一夜斋戒横竖包罗尚自如此况终身五戒况沙弥戒况比丘戒耶而世之蔑视戒律别求圆妙者不思甚矣。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二法合今初。
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
住持三宝繇戒而存一体三宝繇戒而证故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戒法能令三宝种性不断所以名统业也。
△二喻显。
如镜之磨垢除盛明。
一体三宝佛为首法为身僧为衣惟戒能照见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又云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
△三法合。
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五念天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义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
果报自然无所造作名之为天四天王谓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守护四天下者居须弥山埵离地四万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为帝释统御四洲离地八万由旬盐天亦云?天亦云须夜摩天此翻时分谓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莲华开合而为昼夜故离地十六万由旬于虚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兜术天亦云兜率亦云睹史此翻知足谓于五欲皆知止足故离地三十二万由旬不憍乐亦云化乐谓随意化诸乐境而无憍纵离地六十四万由旬化应声天亦云他化自在谓所受乐境不假作意但任运应现故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不言色无色界者且据一日一夜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报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则是念因繇信三宝及戒故受持斋法不毁故闻此大明法门故能以功德普为众生故正慧了了不颠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胜妙乐渐次得涅槃也六天近在欲界人所乐闻即世界悉闻六天果必植善因即为人悉畏天视听不敢为恶即对治悉知天无常发得苦智无漏真明即第一义悉同居六天因缘生法义属藏教方便净天即空一句义属通教实报义天次第证入义属别教寂光大涅槃天当体即中义属圆教信法生灭信法无生信法无量信法无作是有四教信持性遮戒持真谛戒持俗谛戒持中道戒是有四教戒闻生灭诠闻无生诠闻无量诠闻无作诠是有四教闻舍有为法舍偏空证舍二边着舍中道爱是有四教施析法智体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是有四教智观心者一切世界依心建立名持国一切诸法繇心出生名增长一切法界一心遍见名广目一切法门一心普达名多闻一心具足王所功德名忉利一心生死涅槃以为昼夜名盐天不于心外取法名兜术一心具足法乐而无放逸名不憍乐一心随意转变而于常乐我净四德无减名化应声自心起信还信自心名有信随顺无染法性名有戒能观心性具足佛法名有闻不于心外取三世法名有施知心即空假中名有智复次五念法门诸经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摄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门阿含明念六天谓念繇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无常无我多是藏教意也华严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大士功德多是别教意也涅槃明念第一义天多是圆教意也今经事同阿含而因缘事境遍为一切理观作本安得不深求之。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业。
华严明十善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业统一切也。
△二喻显。
譬如宝珠常治清明。
约福德庄严以明天业故如宝珠宝珠十种莹治则能四洲雨宝天业数数习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
△三法合。
斋念天者其净如是。
△三结三初正结二显胜三劝持今初。
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
△二显胜。
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
参天德世界也灭恶对治也兴善生天为人也泥洹第一义也约教可知。
△三劝持。
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不堕爱见名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内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贵文贱质同彼尼犍智者幸审思之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初显示福报二信受奉行初中二初显福胜二示报优今初。
如是维耶斋之福祐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
此文缺略应云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斋福德盖珍宝布施只是后世福乐之因一日夜斋决为出世之因又珍宝只是财施斋戒具足法施无畏施故。
△二示报优二初出果相二明因相今初。
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
天上广远不可称说总标六天报胜也先出第一四王天相略举寿命长远以显福盛余经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斋得生此天十善是轮王世间正法不杀是一分优婆塞终身之戒佛法斋是一日一夜精进功德皆得感此果报而斋法果报则不止此具如下文所明。
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闻三千六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不盗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也。
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学坐禅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不盗不邪淫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一万万零四千四百万岁恐译者不善方言数目或复传写之误。
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坐禅得欲界细住乃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五万万零七千六百万岁。
人间八百岁为不憍乐天上一日一夜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二十三万万零四百万岁。
人间千六百年为化应声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斋法得生应云九十二万万零一千六百万岁。
△二明因相。
若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
猗轻安也余如前释。
△二信受奉行二初当机奉行二大众信受今初。
维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戒从今以后月六斋日竭力作福至死。
尽寿名为死又无明断尽名为死一约当教二约跨节也。
△二大众信受。
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能说人清净故欢喜佛法度生而说永无名利想故所说法清净故欢喜出世正真要门不同爱见论故闻法获胜益故欢喜现在福乐后生善处终得大泥洹故。
佛说斋经科注(终)
No. 749-A 附受八关斋法
(诸经论中皆明八关斋法盖以一往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等并应发心秉受)
(本经虽合为八支而秉受时仍作九支陈说无过盖文有开合义无增减故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于秉白故)。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次应教受戒法)。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前之八支名戒不非时食为斋故名八关戒斋)。
萨婆多毗婆沙云受八齐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令语言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夫受斋法必从他受于五众边。
优婆塞戒经云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后一时以戒刀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
0749 44.P0864 佛说斋经科注(一卷)〖明.智旭科注〗
- 说明
- 分类:09.中国撰述·释律部
- 点击数: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