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50 册 No. 0822 成唯识论证义(第1卷-第3卷)

No. 822-A 成唯识论证义自序

  唯识证义何为而作也。为慈恩之疏亡失无存。学唯识者伥伥乎莫知所从而作也。然则不名补疏何也。曰。补疏则恶乎敢。吾敢自信无一语之与慈恩抵捂乎哉。有一语与慈恩抵牾。而谓之补疏乌乎敢。且吾犹冀古疏之万一复出云尔。其名证义何也。曰。取大藏中大小乘经论及华严疏钞宗镜录诸典正释唯识之文。以证成论之义。而非敢以己意为之注也。所以然者。为八识四智行相微细难可了知。乃圣智所知之境。非凡夫心量可测。故不以至教量定之。未有不郢书而燕说者。今之师心自用解释纷纷。能无一得乎哉。然有一语之不经印证不通商略。则皆非量而不为比量。乌能窥测现量境界也耶。心一而已。裂而为八为九。不病支离何也。曰。一心之德名为真如。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以不变之心。言一不可得。况有八乎。以随缘之心。言八万四千。不足以尽之。乃以八为支离哉。夫真心即事即理。即相即性。即空即色。即智即如。即圆融即行布。即真如即生灭。所谓一法界也。迷一法界而宛然成二矣。由是能取为见分。所取为相分。见分为自内我。相分为他外我。我相一立。而此相遂为举意动念之根。于是乎起一念作一事。虽淑慝攸分薰莸各别。而要之同归于有我。即勉力而修六度万行。亦凡夫之六度万行。而非圣人之六度万行也。流浪生死之海。不得出离。转徙白黑之涂。无时休息。三教圣人深知病根在此。故不约而同曰无我。盖善医者必药其病根而去之。不得不同焉耳。大学言。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而致知在格物。物者对我而言之也。物我对峙如二山。然彼此各不相到。格者到也。峙则宛然成二。到则一矣。故格物亦无我之别号也。向非我为之崇。则心何待正之而后正。意何待诚之而后诚哉。孟子以孩提之爱亲敬长为良知良能。而他日又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有俱生而无分别。正七识用事时也。喜则人固爱其亲。谓之俱生贪。怒则兽亦憎其亲。谓之俱生瞋。以此为仁义。与孔门无我之旨悖矣。西方圣人悯贼与子之难辩。而真与妄之易淆也。故不得已而分一心为八九识。就其迷一法界处。而立为第七识。就其举心动念处。而立为第六识。就其不变之体受熏持种处。而立为第八识。又以第八识之行相微细难可了知也。就其在外门转处。而分为眼耳鼻身五识。以对色声香味触。而成色心二法。以使人了知第八识本无垢。以第七识执之而垢。故得赖耶名。圣人舍之。故立圣人之第八识为第九识。谓圣人不得已而强分之可也。然实有迷一法界处。寔有举心动念处。寔有不变之体持种受熏处。寔有在外门转处。则谓八种识自然而然。而非圣人强分之亦可也。此如黄帝岐伯论阴阳着藏腑经络之原委俞跗之湔肠浣胃。扁鹊之洞见五脏症结华陀内照之图。医者不知此。则亦不可以言医而疗病起死人矣。故学道者。不明唯识之旨。则虽聪明辨才笼盖一世。而终不免为儱侗真如颟顸佛性。今谈道者满天下。而见道者绝无一人。非此之故哉。然此九识。举其体则一第八识足以该之。何者。五识即相分。六七识即见分。八识即自证分。而九识即谓自证分也。举其用则一第六识足以尽之。何者。三性三量三境五十一心所无不具。而凡圣染净无不备故。由散入定。由凡入圣。皆由六识能观之力。非余识能也。则虽分八分九。而亦何尝不一乎。又何支离之有。或曰俗诠之刻也子序之。集解之刻也子又序。而若深许之。则证义可以无刻矣。而汲汲事。力疾校订。涸精竭虑。以阽于危。虽曰为法捐生。能免啖名之疑哉。曰。吾向于答蕴璞简中及之矣。谈佛法于今之世。犹大市中卖平天冠。有何人理着。吾以老病一措大。博得会禅之名满天下。欲何为乎。俗论之作。吾尝预商订焉。及其刻。则从与不从。盖参半也。集解之见。与吾合处为多。而不合处亦时有之。吾见之未定者。不敢不舍己而从。而吾见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证义之所以刻也。向使余不病得与二师反复研究辩论。以归于一。以成一家言。则证义果可以无刻。而竟至不惜捐生校订。以为流通计。若与二师竞名然者。岂余之得已哉。学者鉴吾之诚。而一刳心焉。即它日龙华会上之羔雉。而此册亦吾之缟带纻衣也。吾即且夕溘先朝露。胜于鹭鸶驾鸿。凌倒景而朝太清。不啻多矣。

  万历癸丑六月十九日死灰居士王肯堂宇泰甫力疾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