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51 册 No. 0832 观所缘缘论释记
No. 832-A 观所缘缘论释记序
观所缘缘论释者。护法菩萨释陈那菩萨观所缘缘论也。陈那菩萨深穷缘性。洞彻见源。标真殄谬。明心外无境。经部师等。以外色极微和合为所缘缘。斥其互阙一支。俱不应理。菩萨申义。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古大乘师略于挟带。则本智缘真如时。为所缘缘。似有失。而小乘正量部。不许变带。则眼识缘色时。所缘缘义不成。菩萨理善成立。二支斯备。如是了达。方知心外无境。凡所见法。是见心也。然文约义丰。所含渊?。故护法菩萨发其余蕴。尽抉玄奥。造释以弘其致。扬正理之光耀。溢义海之波澜。令毒智敛而邪焰熄矣。复缘所译之文奇险。读者难通。大光明山高原上人。义学精核。久研斯典。妙析奇致。为之笔记。譬之寻河得源。而支流委曲皆晓了。伐树斩根。而众条纷纠皆相随。千秋滞义。一旦通朗。学者所快睹。深有毗于法门云。由上人而见护法。由护法而见陈那。如见镜中面目也。
病居士王野造
No. 832-B 观所缘缘论释记题词
所缘缘者。乃四缘中第三缘也。此缘一法。有二功能。一能生识。一作所缘。所缘名境。生识名缘。故名所缘。而又名缘也。夫以三界唯心。本无相质之境。五明起世。斯兴内外之名。所以陈那悯异执之沉沦。审文约义而造论。护法发隐微之奥旨。分条析理而作释。造论者。立比量为纲宗。伏邪倒之疑意。伸明内色。揭示幽途。宝思风飞。雅合泻瓶之敏。邪津浪息。凭施卷舌之能。致使异部宗徒。咸得敛躬钦服。大乘閟义。自兹烂彩舒光。作释者观三支之玄府。推五分之重关。瞻天瞰海。悲学者莫测其高深。旷汉杳源。悯来际靡知其涯涘。由是菩萨神机昭晢。词论精研。指点端倪。毒智敛时增慧焰。甄明利害。爱河竭处沐恩波。虽则至道昭明。飞光昱日。原以梵本西来。承旨宣译。文词巧拙。出自译师。余昔观此释。目若面墙。口不能句。盖为词源精约。义海渊宏。虽不离于几案。卒莫措其只语也。幸仗菩萨大悲愿力。亦乃昱等宿福所逢。忽以微生。亲承梵响。踊跃欢喜。如闻授记。遂探瑜伽显扬等论。深密佛地等经。凡遇意相贯者。记之于笔。以便披览。目为观所缘缘论释记。
万历己酉清明前一日西蜀辅慈沙门明昱书于金陵雨花精舍
No. 832-C 分科
论之纲宗。科乃提挈。始知脉络相贯。义势开合。而唯心之旨。了然心目矣。古德科经。必有三分。观所缘缘论。唯得存一。前无叙起之由。后无流通之义。会于释论。则有二焉。以前一颂。特明造论之由。故科为序分。正宗分中。依释论立科。总分为二。一破外执。以外色为所缘缘。二明自宗。立内色为所缘缘。此科之大略耳。余细分后。释论通科(分二)一序分(若言)二正宗分(分二)一破外执(分二)一总标(分二)一总论(分三)一论能缘内识(分二)一牒本论略释(释曰)二论能缘差别(分三)一论等字所摄(此中)二论意识别缘(若尔)三论内外意许(眼等)二论所缘外境(言外)三结外执相违(诚如)二别推(分四)一推论主纵许(缘其)二推外执极微(或许)三推外执和合(或复)四结彼许相应(此二)二别破(分二)一牒标中二执别破(分四)一总推立量(释曰)二别破极微(分二)一纵许生因(何以)二双支全破(若如)三别破和合(分四)一推外转计(释曰)二明内正义(若尔)三纵许所缘(能非)四双支全破(复缘)四总结二执(释曰)二举二种转计别破(分二)一执极微体中具和合(分二)一牒彼执词推明转计之意(释曰)二展转引喻难破胜劣之情(若如)二执和合体即是极微(分三)一牒彼执词推明泛然妄计(释曰)二展转引喻难破极微无别(然诸)三通释前义结破异见非理(上来)二明自宗(分二)一释内境(释曰)二变差别(此中)
No. 832
观所缘缘论释记
陈那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菩萨造释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明蜀沙门明昱录记
观所缘缘论释者。乃观察所缘之境。必具发识之缘而论之。论不足以尽其详。复益之以释。释者。解释义。论者。分辨义。缘者。亲友义。所缘者。有境义。观者。察义。以智照境义。谓凡小不达唯心之旨。妄执心外别有实境。即是极微。或极微所成。名为和合。各别执为所缘缘义。故论主造论。令彼观察根境唯心。不堕邪见稠林耳。唯识论云。所缘缘者。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释云。谓若有法者。必是有体本质法名缘。是带己相者。即相分名所缘。相质合说。名所缘缘。带字属心。己属本质。相即相分。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时。带起本质家己之相分故。带有二义。一变带。即八个识有疏所缘缘本质是。为托此有体境为本质。变似质之相起。名为变带。二挟带。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为此相分不离能缘之心。其能缘心。亲挟此相分而缘。名为挟带。己相亦有二义。一相状相。即变带似质之己相。以相分似本质己体。故名疏所缘缘也。二体相相。即挟带所缘相分之己相。以相分不离能缘之体故名亲所缘缘也。心或相应者。此辨所缘缘之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心即八识心王。相应即五十一心所。有起不起。故复言或。已上解观所缘缘四字竟。第五论字。唯识开蒙云。教诫学徒。决择性相。激扬宗极藻义攸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第六释字。释者。解也。疏通解释。舍疑成解。散浊留清。废诠服义。名之为释。第七记字。有三义。谓记忆记别记录。此名记者。录集成编。以备遗忘。故非记别。但取记忆记录为记耳。释题竟。
△下文科分第一序分。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众生被毒智所蒙。不达境空心有之旨。则菩萨大悲始运。令彼观心自悟耳。所言毒智人者。慧不明了人也。以慧不明。取心外境。戕害法身。伤残慧命。故名毒智。于三毒中。痴毒乃全。贪毒一分。以取外境。属贪分故。何非瞋分曰。既与贪俱。于境爱染。不憎彼故。故无有瞋。何害法身。及伤慧命。曰。彼执外色为生识之缘。又执为所缘之境。心境妄计。烦恼从生。生烦恼故。覆真实义。障圣慧眼。岂非法身慧命乎。故知无明毒智。为害不浅。欲令斯辈智慧极明。而消除罪恶者。必以唯识正理观察。故稽首三尊。而观其义。
△一序分竟。下二正宗分。于本论文。唯约七科。余科俱依释论分头。凡题论曰二字。皆本论文。题释曰。及不题释曰者。俱释论文。今正宗一分。初分为二。一破彼执。二明自宗。一又分二。一总标。二别破。一又分二。一总论。二别推。一又分三。一论能缘内识。二论所缘外境。三结彼执相违。一又分二。一牒本论略释。
论曰。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
释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所舍事体。及颠倒因。是所显示。
诸许眼等识者。即本论中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一句。今护法师牒而释之。谓诸余乘。执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外色者。即彼所计极微和合二种。极微无体。观色析成。将一须弥析为七分。内取一分。又为七分。展转析至极微故护法师。以极微为所弃事。须弥既可析为极微。极微亦可合为须弥。故护法师以和合为所收事。或舍或取者。谓他宗或取极微。而舍和合。或取和合。而舍极微。取执事成。是彼观察之智果。所舍事体。是他宗不取之事。及颠倒因。是他宗执取之事。以此而为显示。颠倒因者。责彼非因。计为因故。
△一牒本论略释竟。下二论能缘差别分三。一论等字所摄。
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许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于眼等识。境不相离。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于此。不致殷勤。
此推他宗执根识不同意识所缘。此中等言。是本论中眼等识之等字。护法师释云。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何则。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此句。乃护法师。斥他宗一向执眼等五识。缘极微和合为真实之事。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者。此谓意识不同五识。意非一向缘其实事。许世俗有缘车等故者。释成眼等五识。一向缘实事境。自许车等是世俗有。以车等为实事故。问曰。意识有时亦能缘实事境。何言意识不然。答曰。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此谓意识缘境。一刹那顷。即离境而缘。相似之相。即意识于境上变起似质之影相。离无其境者。即是离其实境。而独缘影。于眼等识境不相离者。谓眼等识缘境不离。则所缘之境皆是实有。故知意识不然。非一向故。得成就已。至不致殷勤者。他宗自谓确然应理。方可立宗。理既彰明。殷勤于意识亦何益焉。
又复于惯修果智所了色。诚非咀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不能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为此等言。摄五识身。
他宗重订意识不能缘五识之境。但缘过未不实之事。言果智所了色者。即假想观中极微色也。咀迦者。指意识言。此色正为意识所缘他宗反谓诚非意识所行境故。及如所见安立者。是意识缘本质色安立名言。即彼妄执假想观中分析极微。正是意识安立名言。外宗亦谓非意识所行。此皆昧于色心不二之旨。妄执心外有色为实事境。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者。智即第六意识。境即闻思之境。谓此意识。从闻所说境上生。即观此境为所缘。意谓但观闻思境。生得意识智。又言但观者为显意识唯缘此境故。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者。是推意识于上假想名言。俱不能缘。此于自聚不能缘故者。自乃极微。聚名和合。此又谓意识不能缘极微和合为境。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者。是许意识缘假。不能缘实。故下结云。为此等言。摄五识身。
△一论等字所摄竟。下二论意识别缘。
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此非共其根识同时。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或缘现在。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遂成无聋盲等。复违比量。知有别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然于意识。不复存怀。
此破他宗。不许意识。与五识同时缘五尘为境。故护法师问曰。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若尔之言。指上章中意。谓汝若不许意识与根识同时缘境。即今现见引生根识缘境。意识方知长短方圆。斯乃如何不许。故。难云。此非共其根识同时。复。难云。设许意识非共根识缘境。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言无间者。谓意识必与五识无间而生。汝不许与五识同缘则意识必灭五尘而后缘。再难云。若过未之事则可。或缘现在境。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既不用根识所领。而意识能缘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若意识亲缘外境。而不同五识缘者。此则遂成无聋盲等。聋盲之言。谓耳不识声等曰聋。眼不知青等曰盲。使其聋盲者。在意识。亦不离根识。何则。谓五识依浮尘根时。即对色等五尘。已有意识同时。则能分别色之青黄。声之高下。若浮尘根坏时。纵有意识。于声不能知清浊。于色不能知长短。是故谓之聋盲。汝既许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必不用五根。根若坏时。自有意识能缘声色。又何聋盲之有耶。若如是者。不但无聋盲。复违比量。何得违耶。释云。知有别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是故相违。知有别根者。谓意识知五尘时。别有能生之根。故不同于五根缘五尘境。既不同缘五尘为境。则增色自何而生。增色者。谓五尘各有自相。本质。五识缘时。取境清明。唯是现量。得境自相。意识缘时。则从本质色上。起长短方圆之相。对自相说。名为增色。既不与五同缘。自相尚无。何有增色。言比量者。如见其地。比知是坚。见其水。比知有湿。见其火。比知是暖。见其风。比知有动。此比量之理。必托增色推明。增色既遮。比量之理必违矣。又则比量为意识之必然。安得以意识无比量耶。然于意识不复存怀者。此句结前意在起后。
△二论意识别缘竟。下三论内外意许。
眼等诸识。色为依缘而方有故。无表但是不作性故。自许是无。本意如此。
此论外宗许与不许之意。外宗许极微之体自然。性是不作。而有坚常之德。眼等诸识。必以极微色为所依缘。诸识方生。不许无表色者。谓无表但是不作性。而无坚常之德。不能生识。故护法师释云。自许是无本意如此。以无表色。实不能生识故。
此于所缘将为现量。是所取性故。深履邪途故。为此正意遮所缘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将设许之。
此护法师斥他宗之非。复推论主所立比量。及言陈之意。极微为所缘。将为现量者。是彼执取一偏之性。而深履邪途也。论中立量。正意但遮所缘。则所依之性亦遮矣。何则。所缘缘者。唯是一法。要能生识必作所缘。彼所缘之性既遮。所依之性何有。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将设许之者。色及功能。是生缘义立量之初。必以言陈纵许耳。
△三论内外意许竟。通上一论能缘内识竟。下二论所缘外境。
言外境者。彼执离斯而有别境。此显其倒。显彼执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如何当说。或言总聚。由非总聚。实事应理。
言外境者。此护法师牒论中一句之义释之。论中言以外色作所缘缘者。色即境也。故释云。彼执离斯而有别境。谓离识外。别有色境为生识因。此自显颠倒。复释云。显彼执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上云外境。未曾的指何事为境。故问云。如何为境。而当说之。答曰。或云总聚。然诸余乘有计和合为所缘缘。若是破其和合之非。即转计极微真实之事。故云由非总聚。实事应理。观夫极微和合。乃本质色边假想光景耳。安得为五识现量境耶。如斯妄计。非倒而何。
△二论所缘外境竟。下三结外执相违。
诚如来难。彼自前后道理相违。余复何失。
总结前意。谓诚然如上来所难之义。是知外计之情既僻。前后道理相违。唯识之旨自明。纵夺抑扬何愧。
△三结彼执相违竟。通上一总论竟。下二别推分四。一推论主纵许。
缘其实事。及缘总聚。是所许故。将欲叙其别过。为此且放斯愆。
此牒论中二执之意。实事即极微。总聚即和合。此二是外宗自所执取。故论主以言陈纵许。设有问曰。何不直以心外有法为破。而又以比量共许。答曰。将欲等。谓论主将以比量显其别过。故此不论心外有法之愆。
△一推论主纵许竟。下二推彼执极微。
或许极微。虽复极微。唯共聚已而见生灭。然而实体。一一皆缘。不缘总聚。犹如色等。设自诸根悉皆现前。境不杂乱。彼根功能。各决定故。而于实事。断割有能。一一极微。成所缘境。彼因性故。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生起亲友分义。然而有说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故。
述成他宗计极微为所缘缘意。或许极微一句。即本论云。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下推他意云。虽复极微。唯共聚已而见生灭者。彼谓极微本不生灭。其生灭者。在共聚而有也。然而实体。一一皆缘。不缘总聚者。是计极微为所缘。不用和合为所缘。又以喻明。犹如色等。指五尘也。设自诸根现前。境不乱者。指五根对五尘而不杂乱。故云。彼根功能。各决定故。是谓见不超色听不出声。上明喻体。下乃合法。而于实事断割有能者。谓极微真实之事。能为眼等诸识作所缘境。断割者。是五尘各别之状。故云一一极微成所缘境。既作所缘。复计生识。故云。彼因性故。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生起亲友分义。亲友者。助缘之义。谓极微能为生识因缘。故云尔也。复引证云。然而有说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故。此引大乘所缘缘义。而证极微为所缘缘之理。
△二推外执极微竟。下三推彼执和合。
或复于彼为总聚者。彼诸论者。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所缘。相识生故。由于总聚而生其智。是故定知彼为所缘。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
述成他宗以和合为所缘缘意。或复于彼为总聚者。即本论云。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推彼意云。彼诸论者。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所缘。相识生故。此句计所缘之境。为生识之因。谓和合为境。又能生识。相识生故者。是相似和合相状之识。而得生起。由于总聚而生其智者。智即识也。智本不生。由缘境而生。故云。是故定知彼为所缘。复引证云。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此亦引大乘所缘缘义。以证和合为所缘缘之理。
△三推彼执和合竟下四结彼许相应。
此二论者。咸言彼相应斯理故。
总结二计自许相应。
△四结彼许相应竟。通上一总标竟。下二别破分二。一牒标中二执别破。二举二种转计别破。一又分四。一总推立量。
论曰。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于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无故
犹如眼根等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释曰。若不言因。此因无喻。犹如因等。成因等性。极微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许。不于识外缘其实事。应有有法自相违过。
此护法师推论主立量之意。若不言因。此因无喻者。因即比量。有宗因喻三支。三支无过。是为能立。今以三支为因者。为因明中云。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即三支也。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即智名果。故以此因。总三支为因。非三支中宗因喻之一因也。若欲破彼不极成事。而不立量为因者。则无有喻。故云。此因无喻。此三支中喻也。何以独言喻耶。谓喻者。是比量中立破之洪纲。驱邪之明训。故论云。同品无处。不成立者之宗。异品有处。反成敌者相违宗义。此中若无有喻。而欲成之。犹如因等成因等性。此宗因之因也。何则。因明之法。立宗之后。必以因成。故以因为能成立法。宗因既立。当引喻合。故以喻为同品。三支并出。有过必知。今欲破彼和合极微。而不立量者。是谓极微成极微。和合成和合。犹如因成因。喻成喻。又何过失之显也。彼过未显。自失先招。故云。极微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许不于识外。缘其实事。应有有法自相违过。有法者。是先陈极成色法为宗依。谓之有法。故因明以有法为前陈。自相违者。谓自教不许缘识外事。若以外色作所缘者。是与自教相违。所以奘师立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眼识者。意许自证分。同喻如眼识。此即眼识见分。彼立极成色。是相分色。相分原从自证分现。既云识现。岂得离识。如水现波。波岂离于水也。又同喻如眼识者。眼识亦是自证分现。亦不相离。眼识不离自证分。相分亦不离自证分。是眼识不离相分。相分与眼识为所缘缘。若是极微和合为有法。于五识作所缘缘为宗。极微和合是心外法。法在心外。安得与五识为缘。而不相违耶。此乃论主将立量时。以比量之法自谨耳。
然法称不许。斯乃于他亦皆共许。即以为喻。若但如所说。应于所立义。而属当之。
此总释二比量中宗也。法称不许者。大乘宗法不许外色为五识所缘缘。斯乃于他亦皆共许者。即论中立量云。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颂言设缘。及设所缘者。是共许宗义即以为喻者。谓既立比量之后。即将外色为异品喻。异品者。非有同品之义。名为异品。且如极微。虽许有生识缘。而无所缘境。既无所缘境。生识之缘亦无矣。又如和合虽许所缘。而不能生识。若不生识。亦非所缘。彼之外色。既不生识。又无所缘。岂非异喻耶。若但如所说。应于所立义而属当之者。谓如言陈所说。得立量之后。应于意许所立义而属当之。属者会也。应会意许相分为当。
前量意云。论本二因。但是明因。所以不即是因。以无共成之喻。为此。须出彼相应因。
此推论中所立二比量。前量意云。论本二因者。即极微和合二量为二因。非三支中宗因之因。何则。外宗以极微和合为因。观察生智为果。故以二法为二因。但是明因者。但以极微和合喻明真因。即内色如外现之义。所以不即是因者。护法师不许为真因。何则。以无共成之喻。共成者。须一法有二功能。要是能生。又是所缘。方为真因。为此须出彼相应因者。出者。显也。彼字。指他宗。相应者。他宗以极微为相应因。为此明他共许。故须显出彼之极微。为生识因。
△一总推立量竟。下二别破极微分二。一纵许生因。
何以如此。
问上共许极微为因之意。
次复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妄。明他共许。置第五声。设许为因。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性故。非因极微。而且纵许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
此护法师详明比量中纵许之意。以答上问。言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者。谓显唯识之理极成耳。明他共许。置第五声者。因明法中。若他不许。量则不成。是故内有纵词。外亦共许。第五声者。是因明中第五分。即异品也。此论先纵后夺。故置第五声。设许为因者。释上纵许为因之意。故又喻云。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者。亦是异品。因明以同品为有。以异品为非有。非有同品义。名曰非有。故下释云。非有性故。非因极微。而且纵许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
由非彼相。极微相故。此云根识。极尘非境。
此释因也。由非彼相者。是本论比量中。彼相识无故之因。所以释云。极微相故。又从而释之。此云根识极尘非境。是不许极微为五识所缘。
如根者言。犹如于根。纵实是识亲依之因。无根相故。非彼之境。极微亦尔。
此释喻也。如根者言。是本论比量中犹如眼根等之喻。护法师牒而释之。犹如于根。是以极微如眼根。眼根纵实是眼识亲依之因。而眼识不能见眼根相。故非彼境。合云。极微亦尔。极微纵许为生识之缘。而眼识不能见极微之状。故非所缘。
诸无其相。彼非斯境者。何谓也。
问上极微非境之由。何所谓也。
为此说其名境者等。言自性者。谓自共相。了者定也。如何此复名为了耶。如彼相生故。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识生起。由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而实离识无别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
先答所缘缘正理。复显极微之非。为此说其名境者等等字。亦摄缘字。谓所缘之境。即是能生之缘。故释云。言自性者。谓自共相。了者定也。意谓境之自相。必有二种功能。是为共相。如何此复名为了耶。问上了境意。答云。如彼相生故。此句牒本论中所缘缘正义。论云。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护法师释云。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识生起。是境有生识之功能。名缘。由随彼体故者。识随境生。而不离境。名所缘。此则说名了彼境者。答上问意。论正意已。复破云。而实离识。无别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此将双破所缘缘之张本。谓极微既与识相离。离识则不能了。此破所缘之境。极微离识。则不相及。安得以识缘彼而得生耶。是破生识之缘。前云。为此正意遮所缘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文虽未出。意现于此。
然而但有前境相状。于其自己犹如镜像而安布之。共许名斯为了其境。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识随彼状。由此极微而为境体。
此护法师设喻。难了境义。文有两节。然而下。先纵。然非下破。然而但有前境相状者。谓汝计极微但得一相可状于前。于其自己犹如镜像而安布之。镜像者。极微如镜。所生之识。如镜中现像。若如是者。我则共许名斯为了其境。既纵已。复破云。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识随彼状。由此极微而为境体。意谓极微之体。不能显现。安得以极微为境体。使识随彼体而现耶。
纵有因性。由非因义。所缘如根。虽是因性。不为所缘。
即本论云。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此因性虽破。犹兼纵许。所缘之境。必不许者。意在双支全破耳。
若由因性。许作所缘。根亦同斯。应成彼也。斯言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不成过。然而意显非唯因性。即是其根所缘之相。若如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因性故。为所缘性耶。于根亦有成不定过。
即本论云。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此护法师乘他宗之计。而以同喻难之。他宗转计云。汝大乘中言所缘缘者。此是能生。定作所缘。汝既许极微为能生因。安得不为所缘。论主云。若有因性。许作所缘。根亦同斯应成彼也。自释云。斯言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不成过。意谓前所转计为相应斯理。如取同品之根难之。则因性必有不成所缘之过。复自释云。然而意显极微之体。非唯因性。亦可得作所缘之相。纵也。即是其根。亦有所缘。相难也。若如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因性故。为所缘性耶。于根亦有成不定过。破也。意谓若如汝说。许作因性。必有所缘而成立者。汝之极微但为因性。安得有所缘性耶。若由因性。必有所缘性者。于根亦有不定过。何则眼根于眼识。决定不见。若许眼根作所缘者。眼根则有非定不见之过矣。
△一纵许生因竟。下二双支全破。
若如是者。由非彼相。其义何也。
问极微之相。原论量中有设许为缘。今观释论中。纵有因性。由非因义。其义何也。
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过故。己义便成。此言。为彰非即能生自识相故。境非极微。犹如眼等。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此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言矣。
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者。此句总答上问意。下释非他之所以。但述他宗不成之过。自己所立之义。便为极成。此由非之言。为彰明极微。非即能生自识相故。此非其缘也。境非极微。犹如眼等。非所缘也。问曰。此中双非两相。前量何许次支。答曰。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其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言矣。斯言即意许双支全破之言。
宗许定彼。不定他宗。恐其不许。
此释论主。明他共许之意。谓宗中原许有定于彼。论主不纵许而定之。恐其他宗不许耳。
向者与他出不定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更申比量。
此问论主所立比量。谓向者论中言。二俱非理。己出不定过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中。更申比量耶。
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了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了性故。唯出此因不是所缘。
此答上问。意谓凡言陈不定。未必决定不成。若不决定。必致疑惑。是故论主。更须成立比量决之。或可由斯所立比量。非彼极微相者。令彼于诸极微。知非定有所了境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者。谓以极微为决定所了之境。方说极微生识。所以前章云。同彼相貌而识生起。由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既彼非故。明知决了者。谓彼极微既不能生识。明知决了义。不在极微之色。故不能为所缘境。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了性故者。谓若不重申比量。则无有因由。破彼极微。非决了性。唯出此因不是所缘者。谓立量之法。必有共许。量乃得成。故此量中。唯许为因。而不许是所缘。是言陈共许为生因。
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如是余识。翻此应言如根之言。诚为乘也。其喻别。须义准而出。又复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实为有用。然非声等所有极微。可是余根之识生因。
此引唯识宗中别喻。并破极微之非。此文破法两重。先破所缘。后破因性。本论量中。如根之喻。虽破所缘境。不破生识因。今引余师诸识之喻。则因境双破。何则。极微之色。唯摄眼门。余根识喻。不同初界。界既不同。何生因之有。先破所缘云。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此牒眼根之喻。并破不能为所缘义。释云。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意谓余根之识。或缘声香味触。安得以色相极微。为所缘境。问曰。眼识之门。唯缘色相。极微既以色相为名。又何眼识不缘耶。答曰。色相之门。原有多种。谓有质。无质。极略。极迥。今极微色。是极略色。若是极略。便为意识所缘。故于眼识门中。以如根之喻为破。如是余识翻此者。谓余识不同眼识。眼识容有缘色之说。而余识必不能缘色相境。应言如根之言。诚为乘也者。谓如眼根。眼识不见。乘此。应知余识。不能缘色相者。又明矣。结云。其喻虽有根识两别。于所喻之义理。准同而出。次破因性云。又复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此举前纵许之因。今以余识喻合。则因性之言无用。此下又以纵夺之词结破。纵云。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实为有用。谓彼极微。虽有因用。但非所缘。若此余识。亦以极微为生因。方许极微实有能生五识之用。夺云。然非声香味触边。所有极微色相。可是余根之识生因。既不能生识。又不作所缘。是知双支全破。要在余识之喻耳。
△二双支全破竟。通上二别破极微竟。下三别破和合分四。一推彼转计。
论曰。
和合于五识 设所缘非缘 彼体实无故
犹如第二月
色等和合。于眼识等。有彼相故。设作所缘。然无缘义。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
释曰。有说于识自体。无聚现故。非是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于识。是彼相性。此非有故。理即说其无有聚现。如是且述钵罗摩怒。不是所缘。彼之能立不相应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
此举他宗转计和合为所缘缘义。有说于识自体。无聚现故。非是所缘者。谓有诸余乘。己知于识自体。无有极微聚现相故。非为五识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于识。是彼相性者。因前量以如根之喻。已破众微。故自服云。若此极微为境。而有相状安布于识。方是彼识。所缘相性。此非有故者。服善之心如此。故云。理即说其无有聚现相故。如是且述钵罗摩怒。不是所缘者。钵罗摩怒。此云极微。言且述极微不是所缘。意以合和为所缘耳。故护法师云。彼之能立不相应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意谓他宗前以所立比量为极成。今以极微不是所缘。是能立不相应。而非境性之量反善成矣。
若尔。总聚是境。然由所说诸有能立。若望谟阿宗。皆有不成性。理实如此。
护法师。推他宗转计和合。兼明大乘唯识宗。无外色作所缘缘之意。若尔总聚是境者。推他宗自不将极微为所缘缘。必以和合为所缘缘。破云。然由所说。诸有能立极微和合二法。若望谟阿宗旨。皆有不成所缘缘性。其唯识理。实是如此。谟阿者。梵音之讹。正云摩诃。广大义。今云谟阿宗。即大乘宗。
然而总聚实有彼相。有是所缘。无因性故。由彼相识不能生。其总聚相识。总聚不生。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所缘之相。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斯乃不成。
释成谟阿宗中不许和合作所缘缘义。先纵云。然而总聚实有彼相。有是所缘之境。破云。无因性故。谓总聚法。无有生识因性。释云。由彼相识不能生。此句乘上无因性一句。连接下文。以破所缘缘义。其总聚相识。总聚不生者。牒上不生之意。破无生识之缘。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所缘之相。此二句。破无所缘之境。意谓彼总聚相。既不能生此识。如何令此不生之识。缘彼所缘之相。故云。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结云。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斯乃不成。
△一推他转计竟。下二明内正义。
若尔。何谓所缘之相。
此问所缘之境。以何为相。问意谓若如汝谟阿宗中。极微和合皆非所缘。其所缘境。以何为相。
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于时名此为所缘境。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是能生性。所缘之境。引阿笈摩。此即便是说生缘性。由是生因。彼识生缘。共许是其所缘之境。自体相现。此中无益。故不言之。
此以正意答所缘缘之境。谓凡是五识之境。理当生似五尘之五识。以眼根对色时。生似色尘之识。随色立名。名为色识。如是乃至触识亦尔。故名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者。谓即一法。有二功能。既为生识因。必作所缘境。此之正意。不唯大乘宗中自许。小乘部中。亦共许之。引小乘部中证云。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明不以外色作所缘缘义。此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于时名此为所缘境者。释上一法。具能生所缘二种功能。故结云。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彼经自释二相云。是能生性。所缘之境。此下护法师。自释引证之意云。引阿笈摩。此即便是说生缘性。阿笈摩者。是小乘大众部中经名。生缘者。生是能生因。缘为所缘境。谓识从此生。缘此为境。故下释云。由是生因。彼识生缘。共许是其所缘之境。自体相现。此三句。释彼部中共许有此二相。方作所缘。此中无益。故不言之者。此中是先引正义。犹未详明论中纵许之意。故不尽言耳。
△二明内正义竟。下三纵许所缘。
能非总聚是能生者。非实事故。由其总聚不是实事。此于有聚一异二性。不可说故。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犹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识。
此牒论中比量之意论之。即本论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能非总聚是能生者。非实事故。谓他宗计和合为生识之因。论中以比量破其非实。故曰能非。由其总聚。至不可说故者。释上非实事。谓总聚法。一异二性不可得。即如极微。合为总聚。二性不可得。若名总聚。除极微外。无别总聚。若名极微。既合聚已。焉得又名极微。是知二性不可得。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至如二月者。谓不实之法。不能生果。喻如二月。故云。如第二月。不能生识。以第二月。不是实有。喻和合之境不实。故不能生识。
第二月相若尔。何因有斯相现。
此问二月是假。同于总聚。总聚之法。极微所成。方知是假。二月假相。何因而有。
根损害故。若时眼根。由翳等害。损其明德。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非实境故。
此答明二月生因。乃虚妄非实。即本论云。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
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故。不名斯境。
合喻以明纵许之意。先明喻体。后以喻合法。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者。是明二月之体虚妄。非五识所缘。如第二月。至不名斯境者。以喻合和合之法。体非实故。既不可名生识之因。安得又为所缘之境。
此由非实事。有性等总聚。不是识之生因。非实性故。
牒释他宗转计之意。破非生因。谓由前非其极微实事。即转计有性等总聚。此不实事。纵有不是生识之因。且纵许为所缘之境。故本论云。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
如第二月。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如二月。
将破能生所缘之执。故合一喻以通妨。
又复将此第二月喻。于彼相因。应知说其不定之过。复由识义理成就故。过是相违。
此明言陈意许之意。谓此月喻。于总相处。但显不定生识之过。容有可缘境相。此言陈也。若由唯识义理成就。彼所缘之情亦遣矣。故云。过是相违。意许之宗。如斯而已。
△三纵许所缘竟。下四双支全破。
复缘眼识。不缘青等聚集极微。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如余根识。此喻共许。故不别言。第二月喻。非实事故。应知此是于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说之。纵有相性。然非彼境。斯言复是非彼因义。
此总破外色。必不能为所缘缘义。复缘眼识。至非生性故者。此两句。明非因。不得为所缘。上缘字。因也。由也。下缘字。是识缘境义。问。复由眼识。不缘青黄赤白。总聚极微者。何也。答云。为由彼青黄赤白。总聚极微体。非是能生眼识性故。如余根识。至不别言者。谓耳等识。不能缘色相者人所共知。是谓共许。此喻眼识非青等所生。而不缘青等者。如余识不缘色相为境。亦非色相所生。第二月喻。至于非因性而成立之者。以喻外色非实。但以不能生识而立之。此单纵也。如所说之。至非彼因义者。结牒上文。双夺之意。谓如上不能生识之所说。纵有和合相。然非彼识境。斯言。即上如所说之。纵有相性。然非彼境之言。故云。复是非彼因义。不得为所缘耳。
若言无有第二月者。如何现见有二相生。
前以月喻总聚是假。不能生识。故问月何因生。知其是假。今以月喻总聚是假。非五识境。故问既许非境。如何现见。
谓从内布功能差别。均其次已。似相之识。而便转生。犹如梦时。见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于其月处。乘更睹余。
答明二月之相非眼识所缘。乃意识虚妄分别相现。谓从内布功能差别者。由眼根损害。有差别故。均其次已者。是先损根。后现月。似相之识。而便转生者。谓相似二月相貌之识。转变生起第二月相。岂谓实有耶。犹如梦时。见有境起者。喻意识所见二月之境。由此令似妄作斯解者。谓相似月之意识。妄分别有二月相生。于其月处。乘更睹余者。谓乘月喻。即知所余。和合之境。亦是意识所缘。何定执为眼识之境耶。
诸有说云。而于眼识双现之时。此二次第。难印定故。将作同时。于斯二种相貌之后。意识便云。我见月之第二月也。或复有云。于共许月。数有错乱。由根损故。
此引二师之言。以证第二月相。是意识所缘。诸有说云至将作同时者。谓眼见二月。真假难分。将作同时。亦难印定。此非眼识所取之境明矣。于斯二种。至第二月者。此引意识虚妄计度。以明月相。非五识境。或复有云。至由根损故者。谓共许第二月数有错乱。数者。频频有无义。皆由根损故耳。此又引乱意识。以证第二月相。实非五识所缘。
若望不许外境之宗。如斯众见。但是妄执。
此引正宗。总破心外有法。但是妄执。都无实义。
由非眼识所缘。无间引生意识。能于一时双变二相。作如斯解见二月耶。又于声等缘彼之识。不知其次。应有二声等见。同时起耶。好眼之人。意识次第。尚多难解。何况依于色根之识。测其差别。便成多有二相等见一旃达罗。若时离识许实有者。斯乃何劳妄增二月。而言于数有其错乱。
此设难比例而结破之。由非眼识。至见二月耶者。意谓由我破汝眼识不能缘二月相。莫得汝将意识见二月相。就作如斯解。为眼见二月耶。例难云。又于声等缘彼之识。本不知有二声次第时。应有二声等见。同时起耶。又比例云。好眼之人。捏目生月。意识于此月处。真妄次第。尚多难解。何况依于色根之识。于其月处。测其真妄。前后差别。便成多有二相等见一旃达罗。旃达罗者。此云月。意谓眼识不能于一月上。有二相等见。而言二相等见一月者。皆西域倒语。结前意云。若于双现二月相时。即许离识是实有者。斯乃何劳前引二师。妄增其说。彼言第二月。及数有错乱。俱非实义故。何执为实有。
△四双支全破竟。通上三别破和合竟。下四总结二执。
论曰。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释曰。离识之外。执有二种极微总聚。此皆阙其一分义故。又如所说。能立能斥。道理力故。以之为境。成不相应。阙一分故。自体相现。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缘。于极微处。即阙初支。于第二边。便亡第二。若如是者。如向所论二种过失。重更收摄。令使无差。
总结前二种过。自体相现者。是初支。及能生性者。为第二。故云于极微处。即阙初支。是极微无自体相现。阙所缘也。于第二边。便亡第二。是和合无能生之性。阙生因也。复结云。若如是者。如向所论二种过失。重更收摄。令使无差。此乃警其勿犯耳。
△四总结二执竟。通上一举标中二执别破竟。下二举二种转计别破分二。一执极微体中具和合分二。一牒彼执词。推明转计之意。
论曰。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已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和集如坚等 设于眼等识 是缘非所缘
许极微相故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释曰。有说集相者。于诸极微处。各有集相。即此集尘而有相现。随其所有多少极微。此皆实有。在极微处。有总聚相。生自相识。实有性故。应是所缘。斯乃双支皆是有故。
此牒他宗转计之意。谓前论主于极微边。许有能生因。于和合边。许有所缘境。若以二法单为所缘缘者。则有各阙一支之过。今合二法为所缘缘。双支皆有故。他意谓众微合聚。而有和合相现者。是极微体上具有和集德相。所以合聚时。方有相现。故本论云。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此指极微。体上本具和集之相。为现量境。故转计云。于诸极微处。各有集相。谓诸极微体上。各各具有总聚相故。即此集尘而有相现者。许有所缘境。随其所有多少极微。此皆实有者。许有能生因。故结云。在极微处。有总聚相。生自相识。实有性故。应是所缘。斯乃双支皆是有故。
此即于前所有成立。求进无由。为聚集相。即是极微。为不尔耶。
此护法师。推外宗转计之情。自以为然矣。
由诸境义有众多相。即此诸微许有微状。亦有集相。如何得令二相。共居一事。为应理乎。
此明他宗将实有之境。以例极微和合之相转计。论主牒计破之。先牒计。由外诸境有众多相。汝即将此诸微。许有极微状。亦有和集相。次破云。如何得令二相。共居一事。两存其相为理乎。
有众多相。凡诸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为性。彼皆自性有胜功能。青美等相。随事随根。而为了别。即此于其众多相处。极微之处。有总集相。即将此相。为眼等识。所行境故。是现量性。
牒释上意有众多相者。牒上由诸境义有众多相一句而释之。释云。凡诸有色合聚之物者。即色香味触四尘也。皆以地等四大为性者。谓外四尘之法。皆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性。彼皆自性有胜功能者。亦指四大功能。青美等相者。即四大所变青黄赤白美恶等相。随事随根而为了别者。是随根尘相对而缘。即眼见色。耳闻于声等。此下推比例之情。即此于其众多相处。极微之处有总集相者。谓彼见此众多相。知是四大为性。彼就妄计极微体上。具有总集之相。即将此相为眼等识所行境故。是现量性者。谓真实极微体上。既具和集之相。此相亦是实有。实有之法。是现量性。即将此相为眼等识所缘缘。
△一牒彼执词。推明转计之意竟。下二展转引喻。难破胜劣之情。
若如是者。于诸微处识有聚相。何不言之。尘有聚相。何不言识有聚相耶。所以复云。然于微处有总聚相。即以此言为其方便。亦显识有极微总相。若尔。一一极微有此相者。何故复云总集相也。
此翻覆推徴。就计难破。若如是者。谓他宗若执极微自体具总聚相。而为眼等识所行境。难云。于诸微处生眼等识。亦应有总聚相。何不言之。复难云。尘有聚相。何不言识有聚相耶。谓尘之聚相。既可言。则识之聚相。亦可见矣。复徴他意。所以复云。然于微处有总聚相。即以此言为其方便。亦显识有极微总相。谓以方便。显根识有极微总相。得作所缘缘义。下就他计破云。若尔。一一极微有此相者。何故复云总集相也。谓一一极微有此自相。何故于极微体上。复云总集相。既以极微为相。则总集相不可得。若以总集为相。则极微相又不可得。此二不可并存耳。
色聚众多。极微分别。是论所许。此即是其总聚性故。不是实有。如前已陈。何劳重述有别意趣。纵令实事别别体殊。然此相状。但于集处更相借故。而可了知。说观集相。更无余矣。
此言他宗转计。滥同第二计义。色聚众多者。即和合相。极微分别者。即极微体分各别。是论所许者。谓此二种。原是论中纵许之法。此即是其总聚性故。至何劳重述有别意趣者。谓不实之法。前已陈过。不劳重述别趣。纵令实事。至更无余矣者。谓极微之体。纵具集相。然欲观者。必得和集一处。更互相藉。而可了知。说观集相。无过于此矣。若谓一法体上。两存其相。岂非妄计乎。
又复设使诸有极微合聚为性。然而一事有其胜劣。随事观之。且如苍色是其地界。如是等说。诚为应理。纵许如是。如极赤物。初生起时。多事皆强。遂无容矣。依容有处。作此诪议。
此推他宗转计。设喻以破之。又复设使诸有极微合聚为性者。是举外宗以极微体上。具合聚性。然而一事有其胜劣。随事观之者。彼以胜劣为然。遮前眼识不见极微。及具和集之过。故引喻云。且如苍色是其地界。此出喻体。谓且将地界观之。但见苍苍之色。则知地界。彼以苍色为胜。地界为劣矣。如是等说。诚为应理者。结彼胜劣等言。自谓义理切当。纵许如是者。是护法师且许如此。下设喻破云。如极赤物。初生起时。此举喻体。多事皆强。遂无容矣者。容字义。受也。隐也。谓赤物初生时。其余多事皆强。遂无隐其初生赤物。依容有处。作此诪议者。诪。诳也。谓有一处赤物生时。而能含受容隐。使其不见。许汝作此胜劣之言诪议。谓此他宗。以极微为劣。以和合为胜。以胜隐劣。不必求见极微。故护法师。以赤物喻极微虽劣。而多事皆强胜。特不能隐。此破他宗既执两存其相。又不可以胜劣为救耳。
若尔如何说诸极微。非根所见。又复如何唯有如知能见极微。
此他宗反引大乘中二义为问。若尔。如何说诸极微非根所见。谓若以赤物之喻求见极微。汝大乘中何言诸极微体。非眼根之识所见。又复如何唯有如知能见极微者。谓汝大乘中。又言唯有意识观察极微。如知能见者。是意识分别妄见耳。
由其尘相非是识义。非是依根识之境界。故曰非根。非根之义。独是如知之所观察。复如何理。现见极微。尘形不睹。如坚性等。如坚润等。于彼青等。纵有其事。非是眼等识之境界。根之功能。各决定故。尘亦如是。无违共许。岂非显微。无其坚性。由别体故。此对宗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斯言无过。然此已陈。
答上问意。复引喻以明之。由其尘相非是识义者。谓极微之相。不是根识体上变带之义。非是依根识之境界者。谓既非变带之法。岂是根识境界。故曰非根者。结答非根之问。非根之义。独是如知之所观察者。答上如知能见极微之问。复如何理现见极微者。此破他宗前执极微为所缘。极微既是观察想相之法。有何道理。现见极微。上答二问。下引喻明。尘形不睹。如坚性等者。此牒本论中不许所缘之意。论中颂云。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和集如坚等者。谓他宗计极微体上。具有和集之相。论主以如坚等破之。坚等。即坚湿暖动四性。乃四大之种子。亦非眼等识所见。故论主纵云。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谓纵许他宗执极微体具和集相。此相即是极微。既是极微。原只许为生识缘。不得作所缘境。故云。许极微相故。如坚润等。于彼青等。纵有其事。非眼等识之境界。此护法师。明性相二色。俱非眼等所缘。谓坚等变为青等色时。不唯坚等自性非眼等识所缘。纵是青美等有形色相。亦非眼等识之境界。根之功能各决定故者。谓青等之色。容许眼缘。而非耳鼻可取者。根之功能不忒耳。尘亦如是。无违共许。岂非显微者。尘即极微。亦如坚性非眼所取。他宗以胜劣之理推之。谓极微不可眼见。此共许之意。岂不显极微非眼所见乎。无其坚性。由别体故者。谓眼识上无坚性。与眼识上无极微有别。极微但是妄情所计。不同坚性种子实有。此对宗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者。谓此唯识宗中。原许坚润等性为能变。根尘十处为所变。能变即是种子。所变即是相分。以种子相分唯心所现。故云斯言无过者。不同他宗妄计心外有法之过。此根尘法。从因缘生。元不离识。故言无过。然此已陈者。谓此能所变性。于上有众多相章中。已陈其词矣。
△二展转引喻。难破胜劣之情竟。通上一执极微体中具和合竟。下二执和合体即是极微分三。一牒彼执词。推明泛然妄计。
论曰。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
瓶瓯等觉相 彼执应无别 非形别故别
形别非实故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若谓彼形物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瓨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
极微量等故 形别惟在假 析彼至极微
彼觉定舍故
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相。故知别形。在假非实。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惟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释曰。汝瓨瓯等觉者。汝如是证者。于瓨及瓯。便成根觉相似而观。于其自境识不差故。复由根觉随现有境而相生故。识境不别。
此牒他宗第二转计。前以二事单计。论主立二比量次第破后。即转计真实极微。体具和集之相。双显二法皆有。故论中复以和集如坚等之偈破之。今又转计和集之体。即是极微。即本论云。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故论中又以瓶瓯等觉相之偈破之。此中云。汝瓨瓯等觉者。此举所执事体。下推所计情状。汝如是证者。于瓨及瓯。便成根觉相似而观。谓汝以此事证成。根识虽依极微引生。相似瓨瓯。即以瓨瓯为境观之。于其自境识不差故者。谓各自境。与所生识。决不差别。复由根觉随现有境而相生故。识境不别者。谓不独于瓨瓯边得生根识。随所有境。则似境之根识亦生。根识既生。亦与境相不别。
如何得知。由匪于其瓨瓯等处众微有别。而此言说。
此设问答。以明妄计。如何得知者。问上泛然妄计之意。答云。由匪于其瓨瓯等处。众微有别。而此言说。谓彼不于瓨瓯处。审其众微之体。有别无别。而泛然虚妄言说。
△一牒彼执词。推明泛然妄计竟。下二展转引喻。难破极微无别。
然诸极微。以总聚相。而为其境。固非于彼瓨等自体了别之时。于众多聚体。有片别。彼之实事相貌之外。无别积聚体可得故。缘彼根识。便成相状无有差殊。由此方成于尘自体。是所缘性。复非于彼无别相处。覆审之缘。异解性故。
此顺所计而难破之。然诸极微。以总聚相而为其境。固非于彼瓨等自体了别之时。于众多聚体有片别者。此两句。顺彼执情。谓他宗执极微生识。以总聚相为境。其总聚与了别识。无片分有别。固然如此。既顺己。复难云。彼之实事。至是所缘性者。谓极微实事之外。无别积聚瓨瓯体故。缘彼根识。便似极微相状而生。由此方成于极微自体。是所缘性。今推极微之体不显。瓨瓯之相无实。安得对瓨瓯假相。审观极微自体。为生缘耶。所以破云。复非于彼无别相处。覆审之缘。无别相处。谓极微无有差别形相。覆审之缘。谓极微之体。被瓨瓯盖覆。若欲求见极微。必是详审卜度为缘。故责云。异解性故。
如缘青等若相殊故。所言殊者。相谓形状布置有殊。于其瓨瓯胭腹底等。殊异状故。由境有别。觉乃遂殊。诚为应理。无如是事。非于根识所观境处。极微有殊。然此总聚。是三佛栗底。而此总聚。非根识境。此已斥破。复非非境有别。而令识相有殊。可为应理。
此推他宗转计。复破识相有殊。如缘青等。是引喻。若相殊故。至觉乃遂殊。是转计。所言殊者下三句。是释相殊。谓所缘境相。安布有别。瓨。音缸。长颈瓶也。胭。瓶颈也。腹。瓶腹也。底。瓶足也。瓶虽是一。而胭等各别。故他宗转计云。由境有别。觉乃遂殊耳。诚为应理者。牒执意。无如是事者。是破词。非于根识所观境处。极微有殊者。显极微无别。然此下。破总聚是假。三佛栗底。即三摩钵底。此云假。谓此总聚是假有法。而此总聚非根识境。此已斥破者。谓此假有法。非是根识境。前第二月喻。已破其非矣。复非非境有别。而令识相有殊。可为应理者。此三句。破极微无别。不能生差别之识。非境有别者。即无别境也。谓极微境无别。何得以无别境。而令所生识。有其差别耶。故本论云。瓨等别形。唯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
复如何知诸极微处。别状非有(此是外人问上破意)。极微形相。无别异故(此总答问意。下托物例显)。凡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别状。于方处转。
方处转。即方位布列。此托外有支分之物。必有别状。例显极微一体。无别状故。
然诸极微。体无方分。至穷极处。斯即何曾得有形别。于瓨瓯等。纵令事别。而极微性。曾无有殊。斯乃一体无增减故。是故定知于总聚处。非实物有。凡有方隅布列形状。皆非根识所行之境。
例显极微无方分义。然诸极微。至斯即何曾得有形别者。谓极微之体。无别相故。故本论云。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于瓨瓯等。至无增减故者。谓所对瓨瓯虽别。而极微亦何曾有增减差别之相。是故定知于总聚处。非实物有者。释成总聚虽有形别。而非实物。不能为根识境。故下结云。凡有方隅等。
△二展转引喻。难破极微无别竟。下三通释前义。结破异见非理。
上来如此众多诘责。意欲显其有别相故。
由他宗欲显极微有别。故上来有众多诘责之词。
瓨瓯等觉。非以别事为所缘境。犹若苏佉毒佉情矣。
此牒前执瓨瓯等义责之。瓨瓯等觉。非以别事为所缘境。别事即瓨瓯。谓所对瓨瓯。而生瓨瓯相似之识。不以瓨瓯别事为境。意许极微为境。生差别识。故责云。犹若苏佉毒佉情矣。苏佉。此云乐。毒佉。此云苦。谓苦乐本空。皆众生情想颠倒妄计。极微和合本不生识。而他宗计以生识者。亦颠倒妄计之情矣。
然而极微是不别境。即是彰其非彼境性。
此中虽言极微不别。意在破彼瓨瓯非境。
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显。向云非以不别之事而为境者。是立已成。彼意说言。极微为境。其实无殊。然为形相别。故别也。
牒本论中。若谓彼形物。相别故。觉相别者之意。推他宗转计。若相殊故。方言殊者。谓由瓨瓯形别。觉相亦殊。护法师。推他意云。此言。意显向云非以不别之事。而为境者。是立已成。谓前和合章中。不以不别极微为境。是以和合为境。而论主纵许有所缘性。故曰。是立已成。彼意说言下。护法师。推彼转计。如文。
极微无殊。我亦共许。是立已成。由诸极微量无别故。此显殊事是其别境。答非已成或可。
牒上无殊之意。明转计殊事为境。极微无殊。我亦共许者。是论中原许极微为生因。故云是立已成。由诸极微量无别故。此显殊事是其别境者。牒他宗自许极微不别。转计瓨瓯别境。答非已成或可者。是护法师。评彼执意。以前量所立极微。有已成。非已成。二义。许有因性。是已成。不许所缘。是非已成。今显殊事为境。以答极微非已成之所缘。或可。
此明诸根之识。于瓨瓯等。无有极微。相状性故。非是所缘。犹如余识。余识谓意。或余根识。但缘青时。无黄相故。于诸极微。虽体众多。无差别故。而诸根识。差别相故。斯乃共成非尘状性。
结前三节所论。复引喻决之。此明诸根之识。至非是所缘者。谓极微之体。既无别状。纵有瓨瓯等别。俱非根识所缘。犹如余识。余识谓意。或余根识。但缘青时。无黄相故。此四句。牒喻中识境各决定义。但缘青时。无黄相者。谓且如眼识。缘青色时。其青不能为黄色。此境之决定也。即青色为眼识所取。于耳等识必不能缘。此识亦决定矣。于诸极微。虽体众多。无差别故。而诸根识。差别相故者。谓极微无别。不能供诸识所取。识性各别故耳。斯乃共成非尘状性者。以此节之意。亦共成极微非有差别相状。
颂于极微差别之言。同前问答。若其总聚。许覆相已形非实境。理方可成。如斯胜理。是应成立。若言离极微如是等。如离彼者。彼觉便无故。犹如军等。此言瓨等是非实义。由非实事。此显余宗。诸非不实皆非舍彼相违事也。如于声等。青觉非有。此形相别。是覆相有。以其瓨等为境性故。
牒本论中颂词解释。颂云。极微量等故。形别惟在假。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同前问答者。前章云。复如何知。诸极微处。别状非有。问也。极微形相。无别异故。答也。若其总聚。许覆相已。形非实境。理方可成。此释前二句颂。谓若彼知极微量等。相无差别。乃总聚之形盖覆。而总聚之形。是假非实。此正理也。故云。如斯正理。是应成立。若言离极微如是等。如离彼者。彼觉便无故。犹如军等。此释后二句颂。离即析也。谓若形别。所生觉相亦差别者。析彼影相至极微时。所生觉相决定无有。故自释云。此言瓨等是非实义。由非实事。至皆非舍彼相违事者。总结他宗非实事。非不实事。皆有相违之过。非实事者。即瓨等。非不实事。即极微。谓由瓨等有相违过。即显极微。亦有相违过。以瓨等不实。不得为所缘缘。则极微虽实。亦不得为所缘缘耳。如于声等青觉非有者。喻上相违义。声等。即色外四尘。青觉。唯约眼识。以声等四尘。望于眼识。是相违义。喻彼所执极微总聚。望于根识。亦是相违。此形相别。是覆相有。以其瓨等为境性故者。释成相违不生识义。谓此瓨瓯之形虽别。是覆极微实相而有。实相既覆。何得引生差别之识。识不生者。汝以假有瓨等别形为境性。故不能生。
虽引众多异见道理。而竟不能显其极微实事之体。有其差别。
结破异见。如文可知。
△三通释前义。结破异见非理竟。通上一破彼执竟。下二明自宗分二。一释内境。
论曰。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
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决定相随故 俱时亦作缘 或前为后缘
引彼功能故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若五识生。惟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
识上色功能 名五根应理 功能与境色
无始互为因
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故本识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违理。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释曰。据内境体。谓立自宗所缘之事。若也总拨无所缘境。便有违世自许宗过。四种缘性。于经说故。
据内境体。即陈那菩萨所立相分色。谓立自宗所缘之事者。乃护法菩萨之释词。若也总拨无所缘境。便有违世自许宗过者。谓唯言唯识。是总拨无所缘。所以自宗立万法唯识者。不无万法。彰万法唯心所现耳。世人共知五识缘五尘境。自宗亦许有四缘生八识之说。若总拨无所缘境。是二过之所不免。故云四种缘性。于经说故。四种。谓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缘义。详于唯识论中。兹不繁引。
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而有所缘。言境体者。是所取分。是识变为境相之义。
此释内境二字。以彼执外。故有内名。而言内者。显不离识。有所缘义。内境之体。即相分色。以从本识变为境相。所取义成。
然在识外。别分而住。将以为境。违世之过。如前尚在。
此明内境。亦与世相违。然在识他下。谓外宗计极微和合。是心外之法。故云然在识外。别分而住。将以为境下。谓今将内色为境。而世人不许有内境。即与世相违。如前不立所缘。便有违世之过。故云尚在。
由诸世俗。共许于境。在外而住。应云如外。此不离识。其所取分。如外而现。云我见境。生其慢想。实此为因。如于眼识。现其发等。
此释如外现义。由诸世俗。至此不离识者。谓世人共许境在外住。论主云内境。如外境显现。其内境实不离识。故云如外者。为遮违世之过。实不即外。其所取分。谓由相分色上。有所缘功能。故名所取。如外而现者。彼执心外实有色境。故言内色。如外色现。云我见境。生其慢想者。释如外现义。谓前五识。带净色根。依浮尘根。对五尘时。必有第六意识同起缘境。安立名言。云我见境。或生慢想。此皆意识计度分别。非五识义。实此为因者。谓虽内色作所缘境。而亦实是生识之因。如于眼识现其发等者。以喻内色如外现义。谓目劳者。则见毛轮现于灯上。虽似外现于灯。而实目劳而有。以喻色虽似外。实不离于能变之心。
外境虽无。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了性故。以理究寻。不可了其自体定在于外。纵令许彼实有外相。然非识缘。非彼相性。故非极微相现。如似外相显现之时。此即是其所缘缘也。彼相相应故。
本论中云。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今护法师牒此三句意释之。外境虽无。此是牒论文一句。释云。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了性故。了性者。是明了其境。为了性。谓若实无外境。以何为所缘。而名了其境。以理究寻。不可了其自体定在于外者。谓以唯识之理推究。则不可以外色为境。是许内色作所缘缘。纵令许彼实有外相。然非识缘。非彼相性。故非极微相现者。牒彼余乘前计极微。原是妄心分别。实无相状当情。所以破云。纵令汝许极微。实有外相显现。然非五识所缘。以彼极微。非是引生五识相性。故非极微相现。得作前五识境。已上释外境虽无。此下结显相分色。如似外相显现之时。此即是共所缘缘也。彼相相应故。此中结词。即本论云。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之义。
由若与相理相应故者。此即是此。如因性等。由与自相理相应故。复显所缘差别体相。如云识有彼相故等。明不假藉外事为境。如情所计。境相随生。
牒释上章彼相相应故一句。以明所缘缘义。由若与相理相应故者。是牒上句。此即是此者。谓相分色有二功能。此是能生。此是所缘。故曰此即是此。如因性下。释上此即是此之意。如因性等。等于所缘。此句总标。由与自相理相应故。谓由所生识。与相分理。相似生故。方是生因。复显所缘。差别体相者。谓五识生。即将相分为五尘境。故云复显差别体相。如云识有彼相故等。是引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之义。而证之。明不假藉外事为境者。结成内色。不依外事。如情所计。境相随生。此以喻明。谓情识计度。则有独影境相。随识转生。喻相分色。与识同起。故不假藉外色为境。
又情所计。若离于识。非外有故。此之境相。元不离识。由此名为内境相也。
释喻以明内境相分。又情所计。若离于识。非外有故者。谓喻中若离能计之识。则随生之境。非外有故。亦是境不离识。此之境相。元不离识。由此名为内境相者。谓法中相分境。与识元不相离。故此名焉。
△一释内境竟。下二辨差别。
此中内声言不离识。本无其外。望谁为内。及从此生。有此方生。或可从此。由第六五。识有别故。由非离境得有其识。是故有此。方乃识生。不言第五。二法合故。明其所缘道理合故。显能立也。此即但以共相之境。为其能立。
释成内声。复显法喻有差别义。此中内声。至及从此生者。谓他宗所执心外有法。是故论主显不离识。说有内名。外法若无。内亦不立。故云本无其外。望谁为内。及从此内而生识耶。有此方生下。正明差别。本论云。带彼相起。及从彼生。是明所缘缘也。带彼相起。明有所缘。及从彼生。明生识缘。今以此字换彼彼字。故云有此方生。谓此相分。定先有故。方乃识生。见分虽亦定有。但识生时。相分别故。或可从此者。谓前喻中情计境生。是从此相。染识而生。故云从此。言或可者。以从字义。有相从。从生之别。若是相分与识同起。是相从义。若独影境。唯依相分染识变现。即从相分而得生起。是从生义。由第六五义有别故者。谓前五相分。实有种生。名实性境。第六相分。染外相生。名独影境。故有差别。先释前五正意云。由非离境。得有其识者。谓不离相分境。而得识所缘。是故有此。方乃识生者。谓有此相分境。方乃引生识。不言第五者。即前第五声意。谓不以异品。作言陈意许。二法合故者。谓一相分上。已有能生所缘二义。故不待立比量而自知矣。明其所缘道理合故。显能立者。释上二法合故之意。此即但以共相之境。为其能立者。谓许能生所缘共相。必是内境。方可成立。
若差别者。其仳若南。不缘外事。于其梦位。以为显示。如说二种。为一能立。识有彼相。复是识生。缘此二用。方成一量。
释前差别意。若差别者。牒前差别名。梵语仳若南此云识蕴。即意识。不缘外事。于其梦位以为显示者。谓梦中缘境。不是外事。亦可显示为内境相。如说二种为一能立者。谓如说言。若识有彼相及彼是此之境。彼说一相分上。有二功能。名为二种。识有彼相。复是识生者。谓梦中识有梦境相。其梦境相。复是识生。缘此二用。方成一量者。缘。由也。谓由有此二种用故。方成内境一比量义。
且复纵许有其内相。但观外境妄有相故。言无他相。如情计境生。其领受境之相状。列在于内。将为应理。如何是彼一分。得作同生之缘。其所取分。离识无故。斯之一分。复还生识。便成自体相违之过。复还是彼一分性故。如能取分。斯乃便成匪能生性。但由外相染识而生。此即相分与识同起。非二同时。有因果性。如牛两角。又匪于其不异之事。同在一时。以同伴声而合说之。亦非于识。别说有境。
此破差别所有之内相。不同相分内相义。且复纵许有其内相者。谓且许有梦中境相。但观外境妄有相故。言无他相者。谓曾观外境。于梦心变现。故言无他。如情计境生者。复以喻明。其领受境之相状。列在于内。将为应理者。谓外境染识所生。将为实有相分之理。如何是彼一分。得作同生之缘者。谓若将梦境。许有能生所缘二用。唯得一分所缘境。如何又为生识缘。其所取分。离识无故者。此破无所缘义。谓梦位境。唯是梦中意识所变。若离意识。则所取境相自无矣。斯之一分复还生识。便成自体相违之过者。谓梦中境相。元是识所变起。何得反生能变之识耶。若不能生识。还是一分所缘境。故云。复还是彼一分性故。如能取分。所乃便成匪能生性者。此破识不能生义。谓以梦中境相为所缘缘者。境从识生。安得以境先有。反生能取之识耶。但由外相染识而生者。此言梦境不实如此。此即相分与识同起者。结前差别意。前谓及从此生。是本论中带彼相起。此梦境相。正喻相分与识同起。但以梦境。不能引生于识为过。故下连起三难。一难云。非二同时有因果性。如牛两角。谓此梦境。非如见相二事同时。有引生识为因。所生之识为果。如牛两角。各皆实有。二难云。又匪于其不异之事。同在一时。以同伴声。而合说之。谓梦境相又不似其相分。与识原是不异之事。同在一时。以同伴不离之声。而合说之。三难云。亦非于识。别说有境。谓梦境相。依识妄见。亦非内色。与能缘识。各别实有。
斯乃如何名同伴性(问上见相同时之意)。理实如是。然由相状差别力故。猜卜为异而表宣之。由有见分相分之殊。遂将此识而有差别。
答上问意。以明唯识之理本同。然由业力而显差别。理实如是者。答同伴之问。问意。谓大乘既立唯识为宗。何言同伴。若言同者。是有其二法矣。故此答云。理本无二。实唯识尔。然由相状差别力故者。谓藏识体上现起同伴二分。故云差别。猜卜为异而表宣之者。谓识生二法。元未有名。惟圣者推详卜度。为见相异。而表宣之。由有见分相分之殊。遂将此识而有差别者。谓藏识之体。元一真如。由现见相之殊。即显藏识出生差别。虽有二分差别。元从一识体生。识体离染。即是真如。故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若如是者。缘性亦应但是所执。非分别事。有自性体。斯乃应成非真缘性。此罔相违。
此外难也。谓若实是唯识理。但由猜卜立见相名者。即汝大乘所立相分。但是分别妄执。岂分别妄执之事。得有自性体耶。既无自性。则汝相分非真缘性。自既非真。前破极微总聚为相违者。是所罔矣。
由其缘义。于余所执差别之境。亦共许之。如等无间灭。同分之识为断割时。此识亦以四种多缘而为缘也。
此答必有真缘性义。由其缘义。于余所执差别之境亦共许之者。谓由内有生识缘义。故于外执极微之境。亦共许之。极微不能生识。而况且共许。岂内相分真能生识。而自无缘义乎。如等无间灭。同分之识为断割时者。谓等无间缘。不引生意识与五识同时。断割者。是分离不共之意。谓此五识。纵无意识同时。自亦有四种多缘。安得独无所缘缘也。
观所缘缘论释记(终)
No. 832-D 观所缘缘论释记问答释疑
问。何缘造此所缘缘论。答。为明内外色故。何名外色。曰。他宗以极微和合为五识境。及世人见根身器界。皆执境在心外。故名外色。何以得知。曰。释论云。由诸世俗。共许于境。在外而住。所以得知。问。极微和合。从心变现。皆不离心。何名心外。答。彼执境在心外。各别实有。故名心外。本论云。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是执外义。问。何名内色。曰。即前五识。缘现量境。及第六识。不作解时。名为内色。问。彼之外色。以极微和合。及根身器界为体。汝立内色。以何为体。答。即彼世人所见根身器界为体。世人见山。即起坚持想相。安立山名。见水。即起流动想相。安立水名。此皆意识妄计器界为心外有。根身亦然。若前五识。缘山河等。决定不起山河等想。虽有物对。不起对想。明证众境。不起证想。取境清明。无清明想。诸想不起。心境不分。故名内色。释论云。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而有所缘。又云。此中内声。言不离识。本无其外。望谁为内。故知色无内外。由能缘识。有差别故。立内外名。谓前五识。缘山河等。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即山河等。名为内色。若第六识。缘山河时。从彼变起山河等相。执为外有。即山河等名为外色。问。何名观所缘缘。曰。观是见分。即能缘之心。所义是相分。即所缘之境。缘是相分中发识功能。名胜义根。本论云。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应知五胜义根。遍一切法。不同浮尘。局一形体。既名胜义。体即真如。故说真如。遍一切法。此即大乘万法唯识。问。既名万法。何曰唯识。答。谓缘境时。无分别想。心境一如。即一切法。本自寂灭。岂非当体唯心乎。问。观所缘缘论。近讲解者。都无比量之说。今释论中。多言比量。何也。曰。西域释义。原有二种。若解经论。用六离合释。若破外执。用三支比量。今造本论。为破外执。故本论中。立二比量。护法释之。初量云。极微(前陈有法)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宗也)。彼相识无故(因也)。犹如眼根等(喻也)。次量云。和合(前陈有法)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宗也)。彼体实无故(因也)。犹如第二月(喻也)。问。本论云。若此与彼。有无相随。彼说何义。曰。此即五识。彼即五根。有是现行。无是种子。谓识与根。俱有种现。而不相离。是唯识义。
0832 51.P0818 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附问答释疑)〖明.明昱录〗
- 说明
- 分类:10.中国撰述·释论部
- 点击数:914